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知識范文
時間:2023-12-01 17:46: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代新聞教育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到壟斷階段相適應,作為資本主義私人企業的報業也由自由報業發展到壟斷,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彼此競爭加劇,規模擴大,加之社會對政治、經濟等各種新聞信息的關注需求更為膨脹和迫切,因而各家報紙就增加了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報紙的繁榮與發達,其社會地位和影響日隆,也使美國的院校對這塊人才市場發生了興趣。普利策是美國報業大王,是美國“新新聞學”的奠基人。他雖然是自學成才,但幾十年的報業實踐,使他認識到新聞教育對于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他非常重視新聞教育的開展,并親身投入中來,出巨資發起建立了當今世界最為知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并在普利策新聞獎項中專設優秀學習獎,每年獎勵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三名研究生到歐洲作文化旅行。
二次大戰是新聞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新聞教育作為一種應用性教育,二次大戰后,由于廣播電視等新的媒介的出現,以美國與日本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新聞教育內容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加了大眾傳播學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內容,為日益信息化、情報化的社會培養多功能的大眾傳播學人才。目前,美國和日本堪稱當今世界兩個新聞大國。美國現有日報1700多種。總發行量達6200多萬份,其中《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導地位。日本日報種數雖然只有124種,但總發行量達6678萬份,人均563‰,普及率居世界第一。
我國新聞教育肇始于上世紀初期,、徐寶璜和邵飄萍1918年發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1920年上海圣約翰大學率先成立報學系,標志我國高等學校正規新聞教育的開端。九十年來,我國新聞教育歷經了在學美仿美中誕生、在調整中曲折成長和在改革中迅猛發展三個主要階段,培養了大批新聞專業人才,為推動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九十年來,我國的新聞教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18年開始涉足,舉步維艱;到1949年終于前進,又歷盡曲折;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得以逐漸發展。
二、國外新聞教育成功經驗
西方各國的新聞教育體制,因各自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不同、特別是新聞業傳統的不同,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作為新聞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新聞教育和培訓就有一定的差異,但積累了一些的成功經驗:
1.重視新聞教育,并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拓展新聞教育的領域
美國十分重視新聞事業,并認為新聞記者是真理的監督者、記錄者和捍衛者,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者在美國的民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美國的新聞教育開展得較早,也很普及,相應具備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最強大的新聞教育體系。美國新聞教育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目前,全美國大約有300個院校開設了新聞系并進行新聞教育。美國的新聞教育課程設置,較好地把新聞課程與大眾傳播課程結合在一起。大眾傳播學興起于美國,幾十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因而在美國受到很大重視。
2.注重實踐環節
美國新聞教育注重實踐環節,是較為典型的實用教育。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側重業務訓練的新聞教學模式,能以速成新聞記者和編輯而著稱,這與這所學院的側重業務訓練的教學模式很有關系。英國城市大學(CityUniversity)新聞系是英格蘭歷史最悠久的新聞系,更注重過程和制作細節。學校認為理論可以在一天之內學會,但熟練運用理論卻需要長得多的時間,甚至要用一生去體驗。
3.推行新聞教育大眾化
在美國新聞教育中,雖然高等教育相當發達,但美國新聞教育卻有著鮮明的層次,注意新聞教育的大眾化。美國除四年制的正規大學外,還有一種兩年制的初級大學。據調查,在936所初級大學中59%開設了新聞學方面的課程,最普通的如《大眾傳播概論》、采訪·寫作·編輯》和《新聞攝影》。這些課程是為進入四年制的專業打基礎的。初級大學有些教學人員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更好的讀報用報,以盡公民的責任。在某些初級大學里,也設置一些高級課程,使學生修讀后,即可就業。
此外,美國大約在5000所中學開設新聞學課程,選修學生每年約175000名。高中和初中的校刊、雜志和年鑒有45000種,多半定期出版,有100萬以上的學生為這些刊物工作,每年耗費5000萬美元。學生們還通過教學和課余俱樂部活動,學習《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原理》。自上世紀70年代起,數以千計的中學傳授傳播學知識,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大眾傳播媒介的操作以及媒介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人們認為,美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系(學院)新生入學率的穩步上升與中學的教學是分不開的。
4.注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培養
西方發達國家都非常注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培養。如法國注重新聞工作者的評論水平,認為新聞記者不僅是報道者更應是評論者,應注重對事實的分析評論和解釋。法國的《新聞通訊》雜志1995年列舉了全國14所進行新聞教育的學校,但其中只有半數得到了法蘭西記者協會的認可。在這些學校中,最為著名的是巴黎新聞記者信息中心,新聞課程的設置與新聞產業結合較為緊密,兩年制的新聞課程如安排如下:第一學年學生要專攻編輯與排版技術,還有7周的廣播和通訊社課程,期間還要進行兩個月的實習。第二學年,學生要集中進行廣播、電視和通訊社內容的學習。與此同時,學校特別重視學生政治、經濟、國際關系和體育等方面的學習,開設了大量的這方面的教學課程,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此類的研究討論班,并進行評論分析文章的大量寫作和競賽,培養學生不斷養成分析和思考的習慣。也因為此,法國新聞界常吸取政治、經濟、哲學等專業的學生來工作。
三、國外成功經驗對我國新聞教育的啟示
1.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的辦學模式發展
過去,我們更多側重的是一元化辦學模式,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中國新聞教育業從過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可以將其概括為“通才式”教育與“專才式”教育兩類。如今,多元化的辦學培養出特色多樣的新聞人才,拓寬了人才就業的口徑;多元化的辦學培養出特色多樣的新聞人才,滿足了不同媒體對不同新聞人才的需求;多元化的辦學培養出特色多樣的新聞人才,豐富了新聞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有助于提高記者隊伍的素質。
2.單學科向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方向發展
我國新聞教育在其結構上,長期來基本上是單一的即普通本科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人類正在進入一個新聞與信息傳播大眾化的時代,新聞及傳播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就越顯重要。而在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速度與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效信息的傳播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因素。因此,傳媒教育的學科結構、學養層次、學業發展方向等等開始成為我們關注點。目前,新聞傳媒教育已從單一的本科教育,向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方向發展。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新聞教育只有新聞學一個專業以及廣播、電視等培養方向,現在增加了廣播電視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專業以及新聞攝影、國際新聞、體育新聞、經濟新聞、播音與主持人等培養方向。新聞教育體系,也已從單一的本科教育,發展到具有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自學考試、在職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格局。而且這種發展趨勢不僅體現為量的擴張,更需要質的飛躍。
3.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專業教育是新聞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新聞專業的學生掌握基本專業基礎理論,掌握基本操作技術、技能,學習如何采訪、如何編輯、如何印刷機、如何拍攝、如何制作節目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專業技能教育、訓練時必須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但這一切都只不過在使學生了解媒體,使其在實際運作中更加善用。新聞教育更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奠基人文素養功底,進行相關的大學科跨學科教育,同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道德素養教育,加強職業意識、責任意識、愛民意識,培養學生養成愛思考、重調研、講真話的職業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前新聞專業學生存在知識面過窄、綜合素養過低等問題,急需轉變重視并得到改善。
4.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轉變
高校新聞教育寓于新聞本身的特性即反映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緊跟時代節拍,還有新聞傳播科技日新月異,新聞教育必須隨時適應社會需要與時代的變遷。新聞教育不能關起門來辦,無論是課程的設置,培養目標的制定,還是培養途徑的選擇,都必須走出校門實行開放教育。因此要實行“走出去,請進來”教育教學,特別是注重實踐,培養動手能力的新聞業務課程,如采寫編評攝,更應該注重實踐教學,聘請新聞業務功底強的一線有名的記者、編輯主講,以提高學生的感性新聞業務知識,同時邀請在線主編、臺長來校講學講座,給在校新聞專業學生介紹當前新聞戰線出現的新聞現象,更新的新聞理論,這樣在校學生就能緊密聯系社會,提高新聞敏感,切合時代需求。
總之,對于當前新聞教育出現的問題,我們先要正本清源,轉變觀念,回歸新聞教育的本質,才能為以后進一步提高新聞教育質量,新聞專業的學生真正學有所長,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進而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地措施。
[參考文獻]
[1]張隆棟、傅顯明:《外國新聞事業史簡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蔡雯、周欣楓:《美國新聞教育改革的經典個案(上)》,《新聞界》2005年5月。
[3]李東、田曉晉:《美、英、法三國的新聞教育》,《新聞愛好者》1998年4月。
[4]鄭北渭:《美國新聞教育的演變和特點》,《新聞大學》總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