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摘要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5: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摘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摘要

篇1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西方文化;差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英語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與國際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交活動的通用語言,因此,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促進我國文化與英語文化的有效交流,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在結合我國文化與英國文化的基礎習慣之上,尊重我國文化與英國文化的習慣差異,使翻譯作品能夠做到二者兼顧,有利于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發展與進步。

一、英語文學作品翻譯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與國際其他國家的往來密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也越發突顯,英語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部分,而正確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能夠讓中國讀者更深入體會到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因此,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拉近中國讀者與英語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而且能夠促進中國與各國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于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此外,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要選擇其對應的表達方式,才能更準確表達文學作品中的內涵。探析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有效處理方式,使文學作品翻譯不只針對英語單詞,而是讓中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語文學的內涵與魅力。

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策略

1.針對不同的文學體裁要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翻譯人員要根據該作品的體裁特點,選擇不同的翻譯技巧,從而結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作品進行透徹的分析,再進行翻譯工作,以便對英語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做出更準確的表達。其次,由于英語文學作品體裁多元化,例如:散文、小說、科技應用文以及詩歌等,其中散文、小說與詩歌這些文學體裁的文化元素具有多樣性特點,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文學性與以藝術性。因此在翻譯散文、小說或者詩歌的過程中,翻譯人員要對該作品的作者以及創作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感悟,再結合中國人語言與閱讀的習慣,對英語文學的翻譯技巧進行合理調整,以便在翻譯時能將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正確體現出來,便于中國讀者正確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文章主旨,有利于提高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藝術性與文學性。最后,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科技應用文,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更具有工具性的特點,而文化元素較少,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著重掌握翻譯作品的核心內容,對專業用語或者專有名詞必須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可以采用直譯的翻譯手段,而對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則不必過于考慮。2.從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方面入手,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源自于美國,其強調的翻譯概念是: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詞匯含義上的對等,還要使翻譯中整體文學作品的風格、體裁以及語義都要形成對等,從而更準確的表達文學作品中的深層文化。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以功能對等理論為基本原則,正確處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便讓中國讀者能夠了解該文學作品中的深刻含義。例如:“Thewaterthatbearstheboatisthesamethatswallowsitup.”如果按照直譯,將會翻譯為“載著小船的水和把它吞沒的水是一樣的。”,這很顯然沒有清楚表達這句話背后的深意,而如若翻譯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則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促使中國讀者更直觀的理解其內涵。3.正確解讀異化與歸化的翻譯理論,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異化與歸化是一種翻譯理論,源自于20世紀末的美國,由LawrenceVenuti所提出。其中,異化理論強調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學作品中源語言文化為最終目標;而歸化的理論強調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學作品最終所翻譯的語言文化為目標,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概念。贊同異化理論的翻譯人員認為,翻譯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文化交流,是使中國的讀者能夠領悟并接受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重點在于“接受”,而不需要讀者去了解其中的內涵;贊同歸化理論的翻譯人員則認為,翻譯作品應遵循“功能對等理論”,要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從而使所翻譯的作品能夠符合中國讀者的文化與語言習慣,讓讀者能夠充分感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其重點在于“感知”,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與優勢。對于異化理論而言,可以使翻譯作品更符合原文的中心思想,更能尊重原文的語言文化;對于歸化理論而言,則更注重文化的內涵能否被讀者所理解。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英語文學作品文章的主旨,合理使用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理論,從而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例如:“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Shenzhen.”譯文應該為“高樓和高樓大廈在深圳雨后春筍般涌現。”如果按照異化的理論,將其直譯為“高樓和高樓大廈在深圳猶如蘑菇般涌現。”這種表達方式很符合原文的主旨,卻讓中國讀者難解其意,但如果根據歸化理論,將其譯為“雨后春筍”就能夠很容易的被中國讀者所理解,符合中國的文化習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翻譯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在翻譯過程中,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結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英語文學作品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蘊,又能便于中國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有利于我國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譚穎.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4(2):36-37.

[2]郭曉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J].大觀,2016(4):110-110.

[3]彭瑩.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英語文學翻譯[J].芒種,2015(24):103-104.

[4]劉果.論如何正確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J].廣東科技,2014(14):203-203,205.

篇2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中外合資企業;積極影響;應對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外資企業涌入我國投資辦廠。這讓中外合資企業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而企業內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現如今,怎樣巧妙地去應對中西文化差異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眾多中外合資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才能夠正確處理好中西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制定適宜的、合乎企業文化的應對策略,我們就必須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探索適合中外合資企業的跨文化企業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資企業經營的更好,更適應現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資企業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企業的文化特征與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形成也正是因為它們的淵源有所不同。這些淵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耕國家,有龐大的農業人口,因此從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給自足、滿足于現狀,不求上進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與冒險精神。另外,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環境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區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個性特質。而西方人不同,他們更注重人對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數國家是處于一種開放的海洋形地理環境,他們的工商業與航海業相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比較發達,但是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與地理條件并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們若要生存,就必須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資源,去發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質。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便產生了一種對自然界的探索欲與征服欲。同時,海洋形的地理環境周邊的山峰海嘯與動蕩不安,也讓西方人養成了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種張揚的個性。

(二)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的表達包括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在語言表達方面,中國人表達方式的口氣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給西方人一種排外的感覺;而西方人直來直去,讓人覺得簡單大方。在書面表達方面,中國人比較重視用詞的嚴謹和含蓄,給人一種多樣性與模糊不清的感覺,而對句式的要求比較寬松,強調以神統形;而西方人很重視句式的排列,從個體上把握事物,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實現認識與理解事物的目的,他們強調以形傳意。

(三)價值觀念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輕個人,重集體的思想觀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輕集體,重個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認識,便出現了集體本位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的極大差別。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強調自我和獨立見識。首先,他們認為,在這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每個人的生存質量都取決于他們的能力,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歡幫助他人,在他們眼里,幫助他人不僅會干涉別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會被別人當作是一種施舍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找麻煩。而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一種樂于助人的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在中國,樂于幫助他人,關心別人被大家認為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是大事小事還是家事私事都喜歡主動關心對方,而這種行為在西方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

(四)風俗習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風俗習慣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服飾禮儀、互贈禮品的差異尤為明顯。在西方國家的正式場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風格的西裝,搭配就是白襯衫、領帶,他們很喜歡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場合都穿禮服套裝,外出都會戴耳環等首飾。平時情況下,人們都喜歡穿休閑裝,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現在中國人的穿著打扮都往西方穿著的風格趨勢發展,以往比較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都已經不符合潮流趨勢了,現在正式場合的男女著裝和西方國家的穿衣風格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中西國家在互贈禮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對對方表示感謝等情況下會贈送禮品,我們收到禮物不會立即拆開,認為當面拆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西方人就不會這樣,他們一收到禮物就會當面拆開,認為這是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中外合資企業的積極影響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會給中外合資企業的日常運營帶來非常顯著的影響。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反而會成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維、管理視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資企業更易于增強員工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當中外合資企業分析

當前所處的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和文化環境的時候,開始預測本行業或本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趨勢的時候,對它進行的評價的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簡單,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會使中外合資企業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剖析,多方面、多層次的進行理解,進行認識,使中外合資企業能夠用多種觀點去看待問題,對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徹,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維觀念更多的是創新,教育也以創新為主,著重體現在經營管理上,他們鼓勵研發部門,給予研發部門很高的薪水,讓他們研究新產品,使新產品進入市場,就是一種很好的加強技術、創新的管理活動。

(二)使中外合資企業具有更多選擇

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文化對它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資企業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更多的選擇,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資企業管理上的彈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選擇,既然是合資企業,那么在銷售這一塊,公司的產品既可以賣到國內,也可以賣到國外,增加了產品的銷路;還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購和企業培訓人才這一塊,因為是中外合資,企業培訓人才的時候可以到國外總部培訓,同時增加了中外合資企業解決問題的技巧及應對方案,與此同時,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中外合資企業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企業的文化建設變得更加朝氣蓬勃,更加高效的促進了企業間溝通機制。

(三)中外合資企業更易于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發展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內部的管理層人員經過長期的磨練,對中外合資企業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深刻體會到中外合資企業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資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中外合資的管理者能夠自覺地進行角色轉換,對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夠更恰當的理解,比如說,中美合資企業,能夠了解美國人的需求,根據顧客的需求研發出新產品,同時能夠制定出符合具有顧客民族特點的市場規劃,開發出迎合顧客興趣和愛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恰恰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中外合資企業的員工在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變得更加從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如何巧妙的應對中西文化差異

現代社會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中西方的聯系更加緊密。而中外合資企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那么我們如何巧妙的去應對這些文化沖突,緩解企業中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企業必須制定高效可取的應對策略。

(一)分析和識別中西文化差異

解決中西文化差異的首要關鍵便是分析和識別它們的文化差異。在中外合資企業中,文化沖突的類型分為不同的程度和類型,在消除文化沖突方面也有輕重之分。中外合資企業的中外雙方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產生沖突時很快的理解對方,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原則,減少相互的文化偏見和誤解。”所以,在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和文化特點以后,中外雙方可以開展研討會、聯誼會等形式來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文化,促進中外雙方的關系。這樣不僅可以讓雙方了解對方的文化,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消除雙方的誤解與矛盾,加強雙方的信任與友誼,從而有利于發揮多元文化的優勢,改善企業的管理,提高企業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中外合資企業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若是想讓它融合為一體,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中西方人的價值觀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資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并不應該消除文化差異,而是應該在尊重和保留雙方文化底蘊和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異多樣性這一特點建立一個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資企業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著中國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這樣可以減少企業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若發生文化沖突,那么中外雙方的管理人員都不免有不足之處。畢竟外方的員工不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國的管理人員一般情況下很難在這方面做到紐帶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資企業對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對中國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從而了解和熟悉影響人們行為的文化因素。當然,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被培訓的員工在接受培訓的時候是否有機會充分的接觸其他文化并與外方人員溝通與互動。被培訓的人員也需要自身的體會來加強對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結論

作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中外合資企業在對外貿易發展以及各國的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外合資企業同時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橋梁和紐帶。中外合資企業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復雜的問題,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異。“既然文化差異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那么在跨文化傳播與交際中認知、理解、接受與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異就是我們應該也是必須采取的態度。”因此,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要從企業自身著手,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多元化,尋找科學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資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減少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應對現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際對待沖突的差異及解決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0:99.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導入 大學英語教學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026-02

1 基于文化差異導入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西方人民的聯系更加緊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際雙方在語言知識、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會導致產生很多誤解。因此,作為一種全世界通用語言,英語變的更加重要,英語學習變得更加緊迫。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同國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對對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會講對方語言,那么溝通將不會順暢,因此,大學生英語引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離不開文化單獨存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基石,是依靠語言來傳播的,學習語言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提高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文化知識是培養學生良好交際能力的過程。而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性,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其次,英語語言結構不但包括單詞、短句,還包括詞組、句型以及語法等。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用記筆記、背筆記等學習方法,比較枯燥,從而極其容易導致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文化導入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如果把相關的歷史、地理、價值觀念以及人文風俗等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另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識,將中西方文化精髓結合起來,不但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或者就業打下基礎,還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能夠使學生掌握了一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掌握了一種技能,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的自身發展。如:翻譯、接待、對外漢語教學、對外貿易等只要與西方人交際有關的工作,學生都可以大膽的嘗試,從而在擇業的時候,拓展了學生的就業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

2.1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拓寬教學渠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資源的稀缺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了:“由于我國可利用教育資源相對有限,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等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契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獲得結果,因此,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高校應該拓寬教學渠道,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普及多媒體應用,以多媒體傳播西方文化為主,不斷的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態度,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和交際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設多種西方文化課程,如:經濟、軍事、信仰、禮儀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廣度,從多角度引導學生來學習西方文化,要有計劃性、階段性、重點性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鼓勵學生聽一些英語廣播,看一些影視資料等。通過繞口令、猜謎語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外語,并且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英語講座、小品演出等活動,從而為學生學習好語言打好文化基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2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加強教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作為語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具有系統性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教學素養,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課堂上,把西方文化準確的傳授給學生,才能基于文化差異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導入到教學過程中。另外,大學英語教師要具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為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通過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交換引用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意見,不斷溝通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從而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不但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還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從而使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了提高,使學生從中也感受到了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實用性和樂趣。

2.3重視英語語言的教學,注重文化的導入,改革英語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個單詞、句子的含義。而引入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是對學生加深學習語言的記憶,是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避免學生語言錯誤,規范學生跨文化交際用語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避免語言的錯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英語的應用技巧,也應該注重文化的導入。近幾年來,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強了考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了準確分析中西文化差異,要將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結合起來,改革英語教學方法,加深對語言的掌握,加深對目標英語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語言體現在整個交際活動之中,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因此,要將中西文化差異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課堂,必須要做到講話得體,恰如其分,才能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語言與文化內在的豐富內涵。同時,隨著對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漸深入,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還要使學生避免由于語言形式不正確而講出不符合身份場合的話,從而幫助學生提高交際禮儀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思陽.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英語精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6).

篇4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性;表達方式;語言結構;價值觀念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斂性與開放性

1.中西方內斂性與開放性的文化差異在語言表達方式上的體現

我們中國人要向對方表達意見時往往比較含蓄、內斂,而西方人則會直接地說出來。舉個比較生動的例子吧,一鄰居夜晚唱歌的聲音很大打擾大家睡覺,他的中國鄰居就會去敲門然后委婉地說:“我也不睡覺,來聽你唱歌。”而他的外國鄰居則會開門見山地說:“對不起,你的歌聲太大打擾我們睡覺了,請你小聲一點。”這樣對比看來西方語言表達方式的直接和開放顯而易見。

2.中西方內斂型與開放性的文化差異在園林建筑風格上的體現

中國在園林建筑風格上貴曲折,講究“步換景移”,忌一覽無余,如蘇州園林就以盤環曲折聞名世界,中國人普遍喜歡那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而西方建筑則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張揚,注重表現自我,如高聳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國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內斂型與開放性的文化差異在文學上的體現

中國文學在表達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為美。而西方則比較奔放,會很直接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為勝。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題材的詩歌上。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這種直言不諱是中國人很難接受的,產生差異的實質在于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把某些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翻譯成英語時往往會狼狽不堪。因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來,數明白,不免顯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象概括性與實證嚴謹性

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與實證嚴謹性的文化差異在語言結構上的體現

我們中國人說話一般都帶有很強的隨意性,比如我們見面打招呼時常說:“吃了嗎?”還有如“你來了,我走”“看看吧”等簡練的語言都反映出中國文化重視思想意念的心領神會,不強求語言形式,注重直觀感受和形象概括。相對來說,西方的語言就較為嚴謹,例如這個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語言表達比較繁瑣,要一層層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很強的嚴謹性。

2. 中西方形象概括性與實證嚴謹性的文化差異在繪畫上的體現

中國傳統繪畫貴潑墨寫意,重在“寫”,強調“以形寫神”,善于表現精神,講究意境、神韻,偏抽象;而西方傳統油畫則多注重形式上完整,重在“仿”,善于描摹、仿造事物,重形似、重再現、重理性,偏具象。例如中國畫家齊白石的寫意畫《墨蝦》和西方畫家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兩幅作品大家都很熟悉,通過對比不難發現二者這方面的風格差異。

3.中西方形象概括性與實證嚴謹性的文化差異在戲劇上的體現

中國在傳統戲曲上提煉出了許多藝術化的“程式”,忌生活化的寫實,例如我國國粹京劇的四項基本功“唱、念、坐、打”中就有很多虛擬化無實物的表演,具有很強的形象概括性。相對來說,西方戲劇表演多以主客體的對立為出發點,情節跌宕起伏,比如經典劇目《哈姆雷特》中就有多方面的矛盾沖突,分析性的邏輯結構很強,引人入勝,有著其理性嚴謹性的獨特魅力。

三. 中西方崇尚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文化差異

1.中西方崇尚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文化差異在價值觀念上的體現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謙虛的美好品質,做人做事都比較低調,凡事多以集體利益為重,“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故事就很好地反映了中國人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另外,中國古人為了表示自謙,經常會用“在下”“草民”“敝人”等表示尊重對方的詞語自稱,中國的姓氏排列一般也都是家族整體姓在前,個人的名在后。還有我們在漢語中提到地方時也總是先大后小,例如我在介紹自己時往往就會說“我是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臨沭鎮人”。

相比較而言,西方的個人主義觀念突顯出來,例如西方人在書面語中自我稱呼時都習慣用一個大寫的“I”,似乎顯得有些張揚。而且西方其他方面的價值觀念也幾乎與我們相反,比如他們的姓氏總是個人名在前,家族整體姓在后。不僅如此,提到地方時也總是先小后大。西方這種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是西方人自信與個性的表現,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比西方更團結,集體觀念更強,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但我們也應看到西方人更注重表現自我這一特點所突顯的優勢,他們注重個人的力量和價值,極富鉆研和探索精神。很多科學領域也涌現出了非常多的偉人,如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偉大的科學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2.中西方崇尚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文化差異在醫學上的體現

中國人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規律和實質,往往強調整體而忽視個體的作用。古代我們先人發明的中醫就將人的身體看作一個整體,當人身體的某一部位產生不適時一般都是通過把脈、看氣息、喝中藥、針灸等方法觀察病因并內調外理,通過人體各個機制的協調運作改善患病部位的癥狀,從而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中醫比較注重修養調節,自然恢復,治療方法比較溫和。

西方醫學上則習慣把人身體的各個部位看作不同的個體,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哪個部位患病了就重點針對這一部位進行診治,而且動不動就喜歡動刀子做手術。雖然最終一般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但總會讓人感覺有些懼怕和不適,治療方法比較極端。不過現在都講究中西醫結合療效好,中西方不斷相互借鑒對方醫學上的優勢技術,融合趨勢不斷加深,如今的治療方法也不像以前區別那么大了。

3.中西方崇尚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文化差異在宇宙觀上的體現

中國古代人們的宇宙觀往往體現在較大的方面。比如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的《易經》認為凡物皆有相反相成的陰陽兩種屬性,中心思想就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描述事間萬物的變化。這就比較籠統了,用陰陽兩方面就可以概括萬物,如“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等等。萬物運轉都靠陰陽相互轉化,生生不息,表現這個規律的形象圖就是太極八卦圖,這個規律的總結和圖形的描繪就與中國崇尚集體主義的文化休戚相關。

篇5

關鍵詞:文化意識;小學;教學;英語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教育界人士一直在研究關于文化教學對外語教學重要性的研究。相關人士認為,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文化意識的滲透。《九年義務教育》中首次指出,文化意識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列入課標學習中。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忽略了文化差距的影響,只是一味的教給學生語言知識,不僅教學效果不佳,同樣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本篇文章嘗試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幫助學生方便有效的學習英語,同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文化意識的內涵

文化意識或跨文化意識,指學習者在語言運用和交際過程中對文化造成的行為的影響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識要求學生對人類行為和信仰有著深層的理解能力,包括對人類行為的表現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差異性理解,認識到正是這些行為和信仰造成本國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有所不同。他不僅包括對本國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中一些具體行為的理解,還包括對文化環境、模式、特征以及關于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批判性觀點的理解,因此,文化意識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能力,更是思想上的一種才能,是最難獲取的能力之一。什么是跨文化差異呢?跨文化差異就是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敏感性,中外文化差異明顯,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只有了解了中外文化之間的異同,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倘若對此沒有一點的了解,單純的學習英文,在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行為學生會產生曲解,認為教材的問題或者是教師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教師還不如我們呢這樣的感覺,這點基本的交際方法都不懂,怎么能教好我們呢,漸漸的學生對此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讓學生們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讓他們產生興趣,從而學習英語就會有積極主動性,在這種主動性的引導下,學生會對英語產生獨特的興趣,英語也會成為學生的喜愛。

2在英語課堂中滲透文化意識的方法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對于英語教師來說,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最重要的就是將語言與文化結合起來。那么在實際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有效的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效的結合起來呢?我認為文化意識的滲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初始階段滲透文化意識:初始階段就是在上課前的幾分鐘內教師和學生分別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在上課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尤其是學生,課前的了解,有利于增進對英語的記憶,提高了課堂上的效率。因為語言就蘊藏在文化中,所以首先了解英語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來,學生主動的去了解英語文化會使他們對自己有高度的自信心,在課堂上他們會認真的聽講,在教師提問時,他們希望教師會提到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樣,課前對文化的了解就不會白費了,所以這個初始的準備階段是非常必要的。英語文化的初始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課前的備課中,深入的了解英語文化的不同,知道課堂中會運用到哪一種不同,并對之做出一定的方案,在課堂上講到這個方面時,將在備課中準備好的方式拿出來讓學生們了解并運用,提高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之間的不同,并做出語言描述,課下再去深入的了解,在下一堂課中千萬不要放過這個環節,否則久而久之學生們就不會有課下去了解的熱情,一定對學生們做出的準備給予一定的肯定,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提高對英語的興趣,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

2.2發展階段滲透文化意識:發展階段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語言的規則,有系統的講解重難點。當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時,要讓學生們參與到這個課題的討論中,讓他們置身事中,并給學生們擴展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原因,使學生們對中西方文化漸漸的了解,同樣應該讓學生們明白中西方文化的禁忌,中國方面與人交談時談論年齡,身高以及體重是很正常的,但在西方國家,問這些問題是非常不禮貌的,他們通常以談論天氣開始人們之間的交流,這樣,學生們如果遇到國外的同學便可以注意到該怎么和他們交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文化傳遞注意的事項一步一步的傳遞給學生們,能夠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能夠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3練習階段滲透文化意識:學習是為了運用,同時在運用中學習,所以練習階段是關鍵的。在練習的階段,學生要求練習上一堂課中學習到的語言交流,因為學生在語言交流和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的指出學生所出現的問題,并給他們及時的講解,不要讓問題存留,同樣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合理的交流氛圍,按照外國人通常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

3結束語

現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意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但英語界人士不應該放棄這種教學方式,相信隨著對新的教學方式的探討的進行,不斷的實踐和創新,學生們終將在學習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敏銳性。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一種工具,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為了進行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提高我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增強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我們應該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必要的環節,應該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意味著我們應該主動的去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平等的看待與我們不同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原因,不應該受到人們的歧視,我們若要與西方國家進行交流,必須尊重西方的文化,我們應該在他國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創新,在加強國家軟實力的同時,大膽接受新文化,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將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有學問有才華的人才。

作者:喻宏斌 單位:巴東縣野三關青龍橋小學

參考文獻:

篇6

商務英語是實現對外交流十分重要的渠道,商務英語不僅是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還是實現跨文化語言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徑。我國實現對外交流的過程,同樣是雙方文化傳播和交流過程。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直接對商務英語翻譯活動產生了影響。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要對東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解,對翻譯技巧進行掌握,不管是在用詞方面還是在用語方面,均要與東西方文化差異相符,并且善于對東西方文化契合點進行掌握,實現準確翻譯。本文就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并且提出翻譯的對策。

【關鍵詞】

商務英語;翻譯;中西文化差異;影響;對策

文化對語言產生直接影響,而語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練運用商務英語這門語言,就必須要對對之對應的文化進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貿易雙方存在很大差異,如思想行為、生活習慣、民族傳統等。近些年來,我國和西方國家貿易交流越來越頻繁,正因如此,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明確中西文化差異對于商務英語翻譯所產生的影響,提升翻譯精準度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就對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譯策略。

一、商務英語及翻譯的特征

商務英語的興起將國際商業貿易作為前提和根本,商務英語翻譯主要用于國際商務貿易的溝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務英語的用詞必須精煉,語言必須準確,用語必須禮貌,要求商務英語翻譯從業人員,必須要具備豐富的商務知識,此外,還要具備很強的語言文化素養。

1、商務英語的特征

商務英語具有明顯的特征,商務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英語的重要分支,不僅依托于文化,還能夠有效反映文化。首先,在商務英語中,很多詞匯均與西方傳統文化緊密聯系。這便是商務英語的重要特征:能夠體現豐富文化底蘊。同樣,正是因為商務英語的這一重要特征,要求從業人員必須要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不同文化進行尊重,熟練運用商務英語。其次,商務英語具有直接實用的特征。商人的時間便是其財富,正因如此,在運用商務英語的過程中,要求語言必須要直接和精煉,不能夠講廢話,也不能多做鋪墊,必須要運用最為實用和最為直接的翻譯英語,只有這樣,才能夠對貿易雙方訴求進行更加有效和直接的反映,為各自權益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商務英語還要注意表達禮貌,在雙方的溝通和交流過程中,必須要運用禮貌的語言,目的在于促進雙方合作以及溝通。最后,商務英語還具有專業準確的特征,在通過商務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多數詞匯均是專業性的詞匯,要求商務英語人員必須要準確用詞,并且保證用詞沒有任何歧義。不管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之下運用什么語言,都必須要保證人們能夠理解。尤其是在國際商業活動過程中,國家不同,其風俗習慣和文化均不同。所以,對于同一個詞匯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解讀,所以,必須要運用專業性強的商務英語詞匯,保證詞匯沒有歧義。此外,本著方便和簡潔的目的,在商務英語中,所使用的大量詞匯均為縮略形式,如拼綴詞、首字母縮略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商務文書符合標準并且簡潔。

2、商務英語翻譯的特征

商務英語翻譯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修辭手法以及句式結構復雜。首先,在商業廣告以及商標里,商家會使用溫馨和簡單的語言,運用很多修辭手法。比如同音異義、押韻、雙關、擬人、類比以及反諷等,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增加了美感,更提升了語言表現力。其次,在商務英語應用文寫作的過程中,本著客觀、準確表達這一個目的,往往會運用復雜的句式結構以及長句,尤其是在法律文件以及合同翻譯之中。在商務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本著主題突出和邏輯嚴密的目的,通常會運用從句、長句、被動語態,為了對“頭重腳輕”的情況進行避免,商務文書里面也會頻繁運用倒裝等句式。為了使責任明確,對權利進行解釋,同時,避免產生邏輯漏洞,對從業者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影響

中西方均有各自的發展歷史,并且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在歷史長河中,中西方均形成了十分璀璨和光輝的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社會、地理等諸多因素均不同,中西方之間存在十分顯著的文化差異。很多翻譯工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而導致語言意義扭曲和誤解。所以,翻譯工作者必須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思維表達最為根本的途徑就是語言,通過語言可以進行思維活動,通過語言也可以表達思維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不難發現,螺旋式是漢語思維表達固有的模式,在交流的時候,中方更傾向于循序漸進,喜歡在最后闡述最為重要的內容。而西方思維恰恰相反,他們最典型的模式為直線式,在表達事情的過程中,往往喜歡將事情重要性根據從大到小的順序來排序。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如果無法明確這一點,則會將商務活動效益降低。其次,中西文化差異還體現在方面,西方國家社會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是人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國家中,已經融入到人們的風俗習慣、處事方式以及行為模式之中。英語中很多短語和詞匯均來自于宗教書籍中,比如,很多俗語和格言均出自于《圣經》之中。同樣,漢語文化中很多格言和諺語均來自于佛教。此外,中西文化差異還體現在顏色象征認知差異、數字象征認知差異以及動物象征認知差異等方面。基于此,翻譯人員要對雙方文化背景進行了解,保證翻譯具有準確性。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商務英語翻譯對策

1、通過對成語的翻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在我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時代背景之下,國內外商事經貿往來日趨頻繁,現實中的經濟貿易活動實踐對涉外商務英語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涉外經濟貿易活動中,語言溝通的順暢與否往往對經貿合作產生重大的影響,有時甚至直接決定著經貿活動的成敗。這就要求翻譯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把涉外商貿英語翻譯工作做好。在涉外經貿英語翻譯活動中,應當注意到商務英語不僅要求較高的英語語言水平和一定的經貿領域的相關知識,同時還需要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對文化之間的差異加深認識,力求避免文化沖突產生的不必要的誤解與分歧,發揮翻譯工作的優勢,通過文化交流來促進文化融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現象,在語言方面最具特色的即是各種成語的使用。在商務英語領域,成語這一語言文化現象也成為了介紹和推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促成商務合作的時候可以用到“投桃報李(giveapluminreturnforapeach)”;在原材料成本增加造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可能用到“水漲船高(arisingtideliftsallboats)”等。商務英語翻譯工作者應當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將自己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更出色地完成商務英語翻譯工作。

2、發揮音譯法的優勢

商務英語翻譯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商務英語翻譯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將一種語言逐字逐句地轉化為另一種語言,而且還應當對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并力求通過語言文字的轉化來促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滲透與融合,以實現不同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上的平衡。音譯法是英語翻譯中的常用技巧之一,運用音譯法可以將英語的發音加以保留,避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因發音不同而形成理解分歧。特別是在對產品商標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對音譯法加以靈活運用,則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Bens(奔馳),汽車商標,漢語譯做奔馳,寓意高性能的汽車奔馳在道路上;Crest(佳潔士),牙膏產品,使人形成“干凈整潔”的意象;Lego(樂高),拼插積木品牌,讓人聯想到小朋友快樂地拼插積木,越搭越高的場景,這些都是靈活運用音譯法的典型范例。

3、合理使用商務格式語句

在涉外商務貿易往來過程中,經過長期的商務活動實踐,往往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格式化語句,這些語句使用固定的形式,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使特定事項得到更為得體且明確的表達。尤其是在商貿往來信函之中,如果加以靈活運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Wouldyoupleasereplytothise-mailifyouplantoattend?(若您有意加盟,請賜回信。)”;“UnfortunatelyWehavetosaythat,sincereceivingyouenquiriesonthesubject,ourviewhasnotchanged.(非常遺憾,但我們必須告知您,自收悉您的詢問以來,我們的看法都不能轉變。)”;“WewouldappreciateitverymuchifyouwouldsendmeyourreplybynextMonday.(若可以在下周一之前收到您的回復,我們將感激不盡。)等等。

4、適當添加注釋

有些語言現象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在翻譯過程中,如果遇到此種情況,則僅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直譯往往難以令人充分理解,這就需要適當添加注釋來使語意更為明確和清晰。例如:“costanarmandaleg(花費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極為昂貴)”;“toomanyironsinthefire(火爐上放了太多的熨斗——要辦的事情太多,忙不過來)”等。通過添加注釋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留原文的意思,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理解困難。

四、結語

綜上,商務英語翻譯并非單純交換各種語言,更是對內容、信息、詞義等的交換。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忠實語義,實現功能上可被接受和對等,文化對等等諸多目標。由于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傳統不同,所以,出現了很多文化差異。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化差異,對商務活動翻譯準確性產生了限制。但是,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契合點,要求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找到該契合點,并且對其進行準確了解和運用,從本質上提升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

作者:王彥悅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志華.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的策略研究——從跨文化的視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08:60-62.

[2]程曉云.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英語漢譯英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43-44,46.

[3]許小祥,邵亞奇.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對翻譯時詞序及句子結構的影響[J].海外英語,2014,21:246-247.

[4]王曉冬,羅黎.文化差異影響下的中美商務談判策略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48-51.

[5]盧曉春.從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談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J].學周刊,2015,08:20-21.

篇7

【關鍵詞】國際貿易;商務談判;中西文化差異;應對策略

一、前言

隨著國際貿易活動日益頻繁,相關的貿易摩擦問題必然會增多,于是就需要通過相應的商貿談判來,進而完成相應的貿易活動。通常,商貿談判最終的目標就是雙方意見在一致前提下的共贏。可是不同國家的企業,由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在談判時,這種文化差異往往會造成談判障礙,而且這種文化上的障礙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在國際商貿談判過程中,如果強化文化差異的管理,那么就能夠有效提升談判效率,使得談判主體雙方盡快達成相應協議。我國在加入WTO之后,相關企業的國際商貿談判也開始增多。為此,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研究國際商務談判特點就顯得極為重要,這是我國企業在這種談判事務中,占據主動地位的有效措施。

二、國際商貿談判中中英文化差異表現(一)語言及非語言交流方式的沖突

在談判時,語言是雙方溝通的關鍵要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對應的價值觀念就會不同,于是雙方在交流時,就很容易出現語言理解的偏差,進而引起雙方的不快。例如,西方文化環境中,13是一個不祥數字,在談判時就需要避免使用。如果不注意應用,必然會使得對方不快,雙方尷尬。而且,文化背景不同,一些非語言形態也有會所不同,尤其是在商貿談判場合,當事人的各種肢體動作都會傳遞相應的信號,甚至是表情、體態等,因為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最為常見的一種肢體動作,如搖頭和點頭,在我國以及大部分國家,基本上表示的為“否”和“是”,但是,在南非一些國家,點頭為非,搖頭為是。而在談判過程中,這類非語言形態時常都會呈現給對方,如果不加以注意,必然會導致談判的障礙。

(二)風俗習慣沖突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因為問題的嚴重性,談判時間往往較長,這期間會伴隨各種非正式的交流,比如座談會,或者在宴會上進行互動等。在相關的社交領域,大家都深受各自的風俗習慣的影響。比如中西方的餐桌文化,就存在著顯著差異。無論是餐具的應用,以及用餐的利益都有著顯著的不同。那么在差異的風俗習慣之下,如果不注重沖突的處理,那么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談判障礙。

(三)思維方式的沖突

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必然會讓民眾的思維模式出現差異。比如一些研究資料顯示,西方國家由于自身文化因素,考慮問題都具有顯著的理性化,只有符合邏輯才能夠得到認可。但是我國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崇尚中庸之道,樸素辯證統一。這種思維模式的不同,在具體的談判活動中,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產生思維上的沖突。所以,在開展商務談判之前,就需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有效的促進談判的成功。

三、國際商務談判中解決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一)準確應用談判語言及非語言形式

第一,充分尊重談判對手,在基礎上,了解對方語言特點,能夠在談判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優勢。第二,為了能夠確保談判成功,并且占據主導地位,在談判過程中,需要可以選擇相對科學的談判語言,比如盡可能的應用We或者我們這樣的詞匯來表達。這樣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談判的誠意。總之,在國際談判過程中,必須要結合談判對象以及相關的語境,靈活選擇相關語言以及相應的非語言形式。

(二)培養文化差異的靈敏性

因地制宜,是人們長期總結并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策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同樣也可以應用這種策略。這就要談判者增強自身文化差異捕捉能力,能夠及時的在談判時,規避這些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讓自己成為推動談判進程的重要主體。通常,本國文化會對談判者帶來顯著影響,為了規避這種影響,在談判前需要開展一系列的文化差異研究工作,了解對方所處國家的相關文化背景,然后分析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差異,然后將其談判突破口。

(三)認識并尊重思維差異

思維,是組織人類活動的關鍵元素,在談判時,思維活動會左右談判進程。這意味著,思維對談判而言極為關鍵。不過,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各自國家民眾思維模式出現不同。為了確保談判過程順利,并達成最終目標,就需要談判主體充分審視自身的思維特點,在談判中有意識的規避思維差異,從而實現最終的談判目標。另外,談判雙方需要對各自的思維差異給予正確的認識,理解對方的思路,彰顯自身的誠意。只有充分理解對方的思維特點,盡可能規避思維上的差異,才能夠有效提升談判的成功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障礙在國際商貿談判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影響要素,這些障礙主要體現在語言和非語言形式,思維模式,風俗習慣等。為了能夠提升談判成功率,就需要充分規避文化障礙問題,充分尊重對方的語言特點,思維模式以及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國際商貿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娟.論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語言交際技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3). 

篇8

關鍵詞: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 語用失誤 原因分析

語用失誤在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中是經常出現的情況,分析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的降低或避免語用失誤。

一、 客觀原因

在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英語學習中,造成語用失誤的客觀原因主要指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導致語用失誤。

有時由于中西方較大的文化背景差異和價值觀的不同,中西方人的言語方式和言語習慣也有所不同,因此如果說話的雙方缺乏對彼此社會文化和價值的理解,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產生語用失誤,也就是說對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符合對方語言習慣的不恰當的言語行為。例如當一個美國人贊揚一個中國婦女的衣著時說“You wear a beautiful dress today.”,中國婦女的回答往往是“It is only a common dress.”。這是因為在中國的教育中,人們把謙虛當做一種美德,如果有人贊揚我們,我們一定要謙虛的予以否認,但事實上,在英語中一句簡單“Thank you.”便是最好最恰當的回答,而中國婦女的謙虛回答則會使美國人認為他的審美判斷出了問題。可見,文化差異導致語言差異,如果予以忽視的話就會造成語用失誤。

二、 主觀原因

(一)教師的原因

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在自己英語教學中對語用教學不夠重視,一些教師甚至自己對英語語用知識的了解也不夠多,這必然影響到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用教學。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忽視語用教學會導致學生在實際運用英語此外進行交流的時候產生語用失誤。

此外,一些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也不夠重視,雖然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重要性,他們在分析教材課文的時候也確實引入了部分文化背景知識介紹,但在教學的數量和質量上還遠遠不夠。居所周知,文化差異是導致語用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尤其應注重講解造成語言使用差異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指導學生主動學習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以降低或避免在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

教師的行為往往是學生們學習的范例,教師準確恰當的語言表達、豐富的知識修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都將對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產生微妙的影響。如果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在日常教學中放任自己語用失誤,那么學生也會效仿,這樣的錯誤也可能會一代代傳承下去,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可見,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的同時,也必須嚴格要求自身,不斷提高自己的語用能力。

(二)學生的原因

教師自身缺乏語用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極少涉及語用知識,這必將導致學生語用知識的匱乏,多數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不了解語用學和語用方面的知識。而且,他們也極少關注文化學習,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他們多數情況下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學習語言本身,而忽視了如何去運用所學的語言。可以說多數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在自己的英語學習過程中缺乏語用意識,忽略文化差異,這使學生在實際運用英語交流中會產生語用失誤。

導致語用失誤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學生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錯誤的遷移了母語的用法,即由于漢語的干擾而導致了語用失誤。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母語知識帶入到英語的習得中,但一些母語的語言習慣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這必將對其英語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甚至起了阻礙作用。戴偉棟和張紅玲(2000年)稱這種由于母語的負遷移而導致的語用失誤為文化遷移。根據他們的研究,文化遷移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也就是說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或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會下意識的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來行事,并指導自己的交際過程。母語的負遷移通常會造成語用失誤,進而在交流中導致誤解甚至引起交際中斷。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漢語詞和英語詞在意義和句法上有相同之處,但在語用功能上卻有所不同。如果學生不注意這些差異,而還是把漢語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直接拿來應用到英語詞匯的使用和表述中,那就必然會出現語用失誤。

三、結語

當然,導致語用失誤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學生在交流中的恐懼和焦急情緒,教師不恰當的教學等,這里只列出了一部分原因。我們還應努力不斷地查找其它造成語用失誤的原因,以幫助學生盡量避免語用失誤,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

篇9

文化意識是構成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總目標之一,加強文化意識教育有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為此必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才能發展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文化意識;英語國家文化;漢民族文化

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而跨文化交際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正確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

語言專家鄧炎昌指出:“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包含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燦爛文化源遠流長,其語言由象形文字演繹而來;而英美歷史短暫,美國還是個移民國家,其語言由字母組合而成。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文明歷史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所形成的語言自然地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于文化差異,加上交際雙方缺少跨文化交際知識,因而中國的謙虛,可能被英美人視為“虛偽”;英美人的干脆,可能被中國人視為“冷漠”;中國人的熱情,可能被英美人視為“繁瑣”;英美人的許諾,可能被中國人視為“騙術”……如果不關注英漢語言及其文化背景的差異,必然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會,引起尷尬,甚至導致沖突。所以,新課標要求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

縱觀仁愛版初中英語《教師教學用書》,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后面呈現“背景知識”,這是為教師提供一些教材話題和文化意識的補充材料。其中提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知識不少。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1 中,西方交往“七不問”:①年齡②婚姻③收入④住址⑤經歷⑥工作⑦信仰。在西方,詢問女士和長者的年齡是不禮貌的行為。在Unit2中,在西方,對人的外表進行描述時,經常會描述一個人的頭發和眼睛的顏色,而在中國,描述人的外表是不區分其頭發和眼睛的顏色的。在用顏色詞的方面,亞洲人認為紅色代表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而在西方的觀點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革命、動亂,藍色則代表冷靜和沉著。在Unit3中列舉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中西餐各具特色。在七年級Unit5中提出了中西方中學生交通方式、作息時間、課程安排等的不同。在 Unit8中,中西方傳統重要節日的風俗習慣,特別提到英美人的忌諱。在九年級上冊列舉了英語國家語言特點及英美兩國英語的差異……如此等等。英漢文化差異牽扯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家庭、學校、社會群體氛圍觀念的文化差異,有口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有書面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等。要想在交際中,在教學中就必須采取文化背景教學與語言交際并舉的教學策略,逐步縮小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做到得體地使用英語。

二、加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拓展學生文化視野

新課標明確要求我們要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所謂跨文化交際,就是行為源(behavior source)與反應者(responder)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往,必然產生不得體的言語交際。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又要拓展文化視野,擴大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使跨文化消除障礙,減少摩擦,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跨文化交際研究專家林大津認為,個人本位與人倫本位是打開英美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一把鑰匙。英美文化以個人本位為主線,因而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特重“私事權”,錢財你我界線分明,不管大事小事總忘不了“Thank you ”或“I’m sorry”。而漢文化民族則以人倫本位為主線,我們經常地把個人之事視為大家之事,做事總愛面子,總是戒驕戒躁,抑已揚人。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深入,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由于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如今祖國大陸,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影響處處可見,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在文化意識教育中,既要著眼傳統的漢族文化,又要關注中國文化的動態發展,從而全面認識漢民族文化的全貌。這主要目的在于,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能夠客觀地描述當今中國文化,能夠全面地對外介紹中國,能夠順暢解答外國人提出的種種疑惑。

綜覽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輸入中國文化的內容也相當豐富,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8 Topic3 談論節假日,就介紹了如:Spring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等豐富的本民族傳統節日。筆者在教學時,就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充分地全面地談論了有關傳統節日的各種習俗,并不時幫助補缺補漏,使學生不僅熟悉了本民族節日文化,而且能夠用英語表達。

文化知識浩如煙海,光靠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文化背景知識去應付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顯然是不夠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來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一是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文化知識的空間。二是引導學生從相關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中獲取中國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信息。三、選擇有關書籍和英漢簡易讀物,擴大學生英語閱讀量,增加了解英美國家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名人軼事等知識。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有可能避免誤會,消除障礙。

三、調整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得體地運用英語

1.結合話題,課題導入引關注

英語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的一環,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設計好新課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傳授有關文化背景知識時,可結合教材中的話題,或介紹些文章的背景,或講些中西方文化差異而發生誤會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關注。

例如:教學九年級下冊Unit6 Topic1 Section C時,我先向大家說:“Wang Lin is a lucky dog. Her mother loves her very much.……”話未落,馬上引發哄堂大笑,王玲也滿臉通紅,學生詫異:我為何說她是“dog”?接著,我自然引入中西方關于動物文化的差異。

2.結合詞義,領悟喻意要合理

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雖然使用同一詞語,心里聯想到的詞語含義卻不盡一致。比如《新英漢詞典》在bottom詞目下列有“底部“[口]屁股”等義項,接下來將固定詞組“Bottoms up!”解釋為“干杯”,可在一次招待會上,中國主人向外賓祝酒時勸大家“干杯”。譯員譯作“Bottoms up!”引起外賓哄堂大笑。因為bottom的外延既可以是“酒杯的底部”,也可以是“屁股”,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勸大家都“屁股朝天”,怪不得外賓大笑。因此,在詞語含意上要注意中西方差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詞語的文化內涵及其含意。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3 Topic3 Section C時,學生對“blue Mondays”不理解,我就解釋:不同顏色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內涵,“blue”在西方文化表示憂郁的意思。

3.結合語境,社會環境須理解

所謂語境,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內部語境指一定的語言片斷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外部語境指存在于言語片斷之外的語言的社會環境。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初中教材涉及的許多話題,對交際文化有著廣泛的內容,包括人們在社交中的日常談話、致謝、祝愿、禁忌等。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社交禮俗、風俗等方面存在差異,對語言得體性要求也不一樣。因此,結合社會語境,加強學生對交際文化的理解是十分必 要的。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Unit3 Topic3中,教學“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時,我介紹了中國人不管想吃還是不想吃,都會客氣說“不用”。而在西方國家,有想要就說“Yes, please.”如果不想要,就說:“No, thanks.”這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含蓄,西方人的直率。

4.結合語法,講清現象循規則

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不盡一致。由于學生對英語文化特別是跨文化交際所知不多,加之受母語文化的干擾,常不知不覺地把漢語的使用規律套用于英語,結果違反了英語用語規則,讓人感到生硬別扭,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把英美國家的文化對英語語法的影響融入教學中,提醒學生注意具有文化特點的語法現象,這樣的語法教學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關鍵詞:中西思維差異;高中英語教學;影響;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31-02

漢民族與英美民族的思維差異不僅制約著各自的交際行為,而且還影響著各自的語言模式。高中生對英語的理解,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思維方式背景知識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重要。然而,外語教學的目的注重于學習書本知識迎接考試,卻忽略了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及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偶爾涉及文化思維方式時,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了解中西思維方式差異,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

一、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表達的影響

1.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詞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語言現象稱為詞文化。由于英語民族擅長抽象思維,故其語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詞和介詞。如:“sea”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文化內涵就極為豐富,如:“當水手”叫作go to sea;“搭船”叫作by sea。英國人常把大海同“許多”、“大量”聯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

2.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句法結構的影響。中西思維方式差異使得英漢語言在結構上也有很大的區別: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句中,主謂結構突出,句子結構嚴謹,長句和復雜句用得較多,句子之間粘連密切,并特別重視連接詞的作用,語法較為復雜。而中文的句子缺乏連接詞,僅通過意思使之聯系,表達簡潔。舉個簡單的例子:On Wednesday afternoon,I sat in the den,while listening to music,enjoy the love story,suddenly heard the sound on the glass window,then a bird standing on my windowsill,behind followed two lovely birdsbaby,keep tits.用中文表達就是:在一個星期三的下午,我坐在書房,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欣賞著愛情小說,突然聽到玻璃窗上發出聲音,接著一只小鳥站在我的窗沿上,后邊跟著兩只可愛的鳥寶寶,不停地歡叫。英語的時態運用也比較靈活。如漢語需要用某些詞匯表達的意思,英文中只需要變化時態就可以解決。

3.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語篇結構的影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直線式,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相比較下來,中西方在思維上有很明顯的區別:中國人習慣迂回,曲線思維,西方人習慣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中國人習慣比喻,善于形象思維,西方人就喜歡下定義,看重抽象思維;中國人側重綜合考慮,講究天人合一,西方人重視逐步分析,凡事一分為二。中國人在表達上比較注意邏輯性,先詳細解說某件事的原因,講述一大堆道理之后才會有個最終的結果,也就是他要表達的目的。而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就喜歡直攻主題,先表達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說出這件事情的原因,在表達意義上讓人覺得不是在解釋這件事,只是簡單地敘述,他們不會像中國人表達“因為……所以……”一樣,“Because、so”這些因果詞語反而不經常放在一起,在分析一件事上,他們會將general轉化成specific,然后從summarize到exemplify,從whole到respective。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一句話,中西方表達的方式就不相同,比如用中文表達: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而來世只是一種虛無的寄托,一種放棄的借口,所以我們要抓住每分每秒,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時間來完成自己的理想,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是用英文表達,它的表達方式則是:We must treasure every minute,love lif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ir own ideals,love everyone around。Life is short such as fleeting,while the afterlife is just a kind of nothingness sustenance,one to give up an excuse。

二、跨越思維方式差異,進行有效教學的策略

1.鼓勵學生學好祖國文化,培養自身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異是造成思維差異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看到中西方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更要向學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層文化價值觀念上的不同。鼓勵學生學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國國土文化的基礎上,在接觸到西方文化時才能體會到中西的差異,進而歸納總結以培養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夠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獨立思考,進而達到能靈活運用英語的目標。

2.課堂教學中加強文化輸入,培養創造性英語思維。要想使學生們在語言交際能力和英語思維方面有所提高,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文化導入和課本分析進行有機的結合。根據實際授課內容,講授相應的背景知識,把將涉及到的英語國家的文化(如歷史、地理、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穿插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快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英語思維。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英語思維方式。創造能讓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更加活躍,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在學好課堂知識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首先應排除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掌握正確的英語思維方法。此外,語言必須和實際緊密結合。在課上,讓學生積極動腦,爭取主動發言;在課下,組織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寫成書面文字,用寫作的形式進行鍛煉,或者到“英語角”去練口語。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中西思維方式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對英漢語言的交流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中西方的思維方式的培養也要深度重視,培養學生多思維考慮問題,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英語基礎、本國文化,還要學習西方文化,在英語學習中開展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祖婉慧.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DB/OL].中國教育人才招聘網,2008.

[2]侯瑩瑩.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山東農業教育,2006,(3).

[3]關于中英文思維之差異[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