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

篇1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語用原則;差異;對比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淵源,與西方文化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性,這導致了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行為等方面的較大差異。一般來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習慣,對于看似相同的語言表達,中西方民族也許有著頗為不同的理解和判斷。這就是說人們在進行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各自所處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往往也起著對語言使用的制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導致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際雙方的言語誤解甚至交流失敗。

二、中西方語用原則文化差異的根源性

事實上,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發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變得日益頻繁,英語已經成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語言,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學習英語的大潮之中來。但是,在我國,由于英語往往是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的,很多人對于英語的學習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語的基本表達上,即使已經說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但是,由于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英語的語用原則掌握不多,導致了人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夠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當中去,從而容易使得交流雙方產生誤解或者交流不暢的情況。因而,文化之于交流來說,顯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對于人的思維和行動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人必須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則來思維和行動,否則就會寸步難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但是,它們的文化精神淵源卻大大不同,從而使得雙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卻主張“天人相分”的觀點,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觀念,而西方文化卻宣揚的是“個體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無論是東方的群體取向,還是西方的個人主義取向,都會通過交際雙方的言語交際行為表現出來,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氣質和文化背景。應該來說,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其實質就是兩種文化進行相互斗爭、融合與發展的一個過程[2]。

三、中西方語用原則的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語用學屬于一種跨學科的語言實用學范疇,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在特定場景中進行交際的時候,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情況。換句話說,語用學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語句字面含義的意義,亦即話語意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要普遍遵守的兩個基本準則就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這兩個言語交際中最為基本重要的原則中的合作原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著名的語言學家Grice提出的。根據他的觀點,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使得交際能夠順利進行,交際雙方都會自覺遵守合作原則。一般來說,合作原則包含了四個最為基本的準則,即質的準則、量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但是,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人們也會出現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這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個原則,即禮貌原則[3]。這種原則往往是在人們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情況之下產生的原則,即人們之間的交流需要通過禮貌原則來進行補救。由此可見,人們交際所要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之間是相互聯系、交叉使用的。我們要尤其重視這種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使用規則和原則,對它們進行仔細的對比分析和研究,盡量避免語用原則使用不當造成的交際失敗。

一般來說,語用原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探討的主要涉及的是廣義的語用原則,它指的就是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導性作用的原則,其涵蓋面廣,涉及的理論眾多,它不僅包括了語言學原則,還包括了與實際語言運用緊密相關的修辭學、言語交際學、應用語言學等方面的原則和準則。應該來說,語用原則涉及的分支學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交際雙方必須掌握好中西方語用原則,才能夠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事實上,語用學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屬于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學科理論和體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卻非常需要了解語用學的相關知識。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即語用學提出了一定的指導性原則;明確語用原則是掌握語用學這門學科理論體系的關鍵所在;語用原則是語用學這門學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語用學原則,是我們探討語用規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語用學原則,也是了解語用學這門學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無論語用原則具有多少的指導性、交叉性、層次性和獨特性,我們都應該明確地分析其文化差異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則的文化差異

作為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則”,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的語言哲學家Grice提出來的。根據他的理論,人們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為了使得交際順利完成,交際雙方都在遵循著某些會話準則,這就是“合作原則”[4]。一般來說,合作原則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基本準則,即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以及方式準則。前三條準則主要關乎“說什么”,第四條則關乎人們“怎么說”這個問題。應該來說,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會自覺遵守會話的“合作原則”,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自然、無準備的言語環境中,人們并不嚴格遵守合作原則。這并不是說人們故意違反該原則,而是為了要產生某種較為特殊的會話含義而不得已為之。這主要是因為影響人們交際行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合作原則產生于英語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國文化背景下來,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們就需要犧牲合作原則而使用更加符合我們文化習慣的交際規則來進行言語的交際。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認為中國人往往說話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違背合作原則。究其根源來看,中國人是為了保全禮貌而犧牲真實性,但西方人寧愿保全真實性也不要合乎禮貌性。但是,它們的本質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則的,只是遵循的具體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這是因為交際雙方的文化存在差異性。我們可以從語言交際的方面和非語言交際的方面來具體探討中西方語用原則的文化差異。就語言交際方面而言,交際雙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則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識的影響或者出于某種現實的目的,比如說禮貌,交際雙方常常會不惜犧牲合作原則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尤其對于存在著明顯差異的中西方文化來說,各自背景下的人們必然對如何使用合作原則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行動。比如說中國人崇尚謙虛和內斂,而這有時在會話中卻不得不違反合作原則。西方人更重視個性化發展,基本上能夠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卻讓中國人感到難以接受。就非語言交際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會話準則的取舍往往表現得頗為不一樣。比如說中國人對于時間的概念并不那么嚴格,但是對于西方人來說,往往卻奉行嚴格的時間觀。雖說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準則,但卻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想要順利進行交際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否則,將會導致交際的失敗[5]。

(2)中西方禮貌原則的文化差異

由于人們在進行會話交際的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從而產生了會話隱含的意義。著名的語言學家Leech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人們為什么要違反合作原則來使得交際順利進行,這就是著名的“禮貌原則”,它主要是出于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為了顯示出尊重對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態度。一般來說,禮貌原則包含有六個方面的準則,即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同情準則[6]。應該來說,禮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對于人們之間的相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和文化現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人們對于禮貌原則的側重和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雖然說禮貌原則的產生和生長的土壤是英語文化環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適用于其他各種文化,只是它的適應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這種禮貌原則的基礎上,我國著名學者顧曰國也提出了專門針對漢語的禮貌原則,即與漢語文化有關的、帶有中國特色的一套禮貌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德、言、行準則五條基本準則。無論是西方的禮貌原則還是我國特有的禮貌原則,它們都是對各自文化背景的強烈反映。比如說,中國人在進行交際的時候,更為常用的是“貶己尊人”準則,因而,他們在進行祝賀與表揚、恭敬與謙虛的時候,往往表現得非常謙虛。而在西方人看來,他們往往是高興地接受別人的贊揚之辭,然后表示感謝。他們認為中國人實則謙虛的否定行為卻讓他們感到不高興,認為中國人不講禮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祝賀和褒獎的對象也不一樣,中國人很少表揚自己的家庭成員,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們卻會贊揚自己的家人。在稱謂方面,中西方語用原則也存在差異性。在中國語言中,有很多稱謂形式本身就具有禮貌性質,但是,到了西方語言當中,卻沒有禮貌的含義了。比如說,中國人喜歡用“小+姓”的模式來表達對對方的親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卻是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在中國,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卻并不意味著尊敬老人,而是表示無用。在西方社會中,人們不能隨意地去幫助一個老人,因為這會引起老人的憤怒,而非高興和感激。[7]還有,在中國文化中,人們為了求同和面子,有時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來講“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說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們所說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所謂的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與喜愛,而消極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約束和影響。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請”是不禮貌的,但在中國文化中,基本上沒有把“邀請”這種行為列入不禮貌的行為之說[8](P624、333)。

[參考文獻][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靈麗.漢英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的沖突[J].洛陽工學院學報, 2001, (4).

[6]金立.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篇2

摘 要:語言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中西方國家因文化差異而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而不同的語言又傳遞著中西方國家特有的傳統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差異導致大學生形成了英語語言理解上的障礙。所以,教師要研究電大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大學生更好地熟悉和適應英語的語言環境和交流習慣,說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

關鍵詞:語言;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教學;電大

中圖分類號:G728.8;G7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8-0016-02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時也傳遞著獨有的文化內涵。各種復雜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歷史條件、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過于重視語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導致大學生將英語講成并不符合英語習慣用法的“中式英語”。這種脫離了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的英語很難真正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W好英語,教師就必須讓大學生了解英語這門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使語言恰當得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具體表現

(1)價值觀差異。價值觀差異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西方人個性張揚,中國人則謙虛恭謹。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西方人崇尚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取得榮譽或者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時,他們會非常開心地與人分享并期望獲得所有人的祝福。他們甚至會興奮地大喊:“Congratulations to me!I won the first prize!”同時,他們對他人的優點或成績也不吝贊美之詞:“Oh!Look you!You are so beautiful!”面對他人的贊美,西方人一般會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中國人受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推崇中庸思想,視謙虛謹慎、低調內斂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中國人面對他人的贊美時,往往會回答“沒有,沒有”“還行”“一般”等謙遜之詞。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這種中國式的謙遜會使西方人產生誤解和困惑,給雙方的交流造成阻礙。

(2)差異。西方國家大多是宗教之國,人們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國家文化影響深遠,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關詞匯與俗語。比如,在英語中大家經常會聽到西方人用“Oh,my God!”“Thank God!”等詞語來表達驚訝、驚喜、焦急、傷心或者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如Christmas Day(圣誕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就是與宗教相關的節日。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大家要本著的原則,維護自己信仰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與外國友人一起用餐時,看到他正在虔誠地禱告,這時候你不妨與他一起禱告,只是簡單的一句“Amen”就可以無形中拉近你們的距離。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識,最好不要輕易談論。

篇3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將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比較引入英語跨文化教學實踐中,將茶文化與教學內容、方法密切結合,促進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英語;跨文化;作用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讓中西方文化之間擁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作為中西方文化中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也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沖突和誤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培養英語跨文化應用能力;如何通過中西茶文化學習為契機,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習俗,提高文化適應能力,促進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質量,現已成為當代文化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歷史及人文環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可以歸納為語言交際及非語言交際兩個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語言交際差異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際手段就是兩者的語言形式,茶葉相關的語言內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語境中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情況。總的來說中西茶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茶文化語言交際范圍較廣,涉及士農工商各個階層或各個文化領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語言交際范圍較窄,并且數量較少。我國茶飲及茶文化有數千年發展歷史,而西方茶文化雖然源于我國,但只是隨著16世紀中西方茶葉貿易的發展流傳至歐洲各地,直到17世紀在英國及法國貴族或統治階層的推動下,舶來的茶文化才與西方語言逐漸結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階級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詞匯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貴族型詞匯比比皆是,直到19世紀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我國相比語言應用范圍較窄。其次,茶文化語言交際在我國文化中以質樸和簡單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關語言應用多發生了階級性或暗示性的“喻義”或“轉義”現象,茶文化語言交際的內涵與西方社會發展結合較為緊密。尤其西方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物質文化的推動,讓茶文化語言在交際中成為特色文化內容,甚至某些詞匯擺脫了東方文化內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語言交際差異

從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語言交際方面差異外,更存在著明顯的物質、行為、價值觀方面的差異。首先,中國茶文化中茶葉主要由綠茶、紅茶、白茶、青茶、黑茶、黃茶六大茶類構成,尤其推崇非發酵性綠茶為主,在茶具上以瓷為主,包括:茶壺、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樣。而西方茶葉以紅茶為主,種類較少,茶具以維多利亞貴族特點為主,崇尚華貴瓷器活銀質茶具,包括:茶慮、茶碟、點心盤、餐巾等凸顯物質條件奢華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飲方式上,中國注重茶的單純,以清飲為主,而西方為增加口感和個性,以“混飲”為主,同時在飲茶時間上,中國并無固定時間要求,而西方對飲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規定,并其飲茶成為重要的餐飲內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層面上,我國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學思想為思想精華,茶文化的內涵被提升到道德等價值觀層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為我國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實用主義、物質主義”等階級思想為主,以茶凸顯統治階級的財富和生活方式,彰顯貴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教學的影響和作用

2.1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就是培養能夠適應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練掌握和應用西方語言技能的文化參與者。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對于我國文化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者來說,為他們認識西方茶文化及創建茶文化交流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讓我國文化學習者在我國文化內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茶文化帶來的茶葉相關語言交際差異帶來的沖擊,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戰,對中西方思維習慣、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內容進行適當的、客觀的反思。因此,通過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學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語言、物質、行為、精神層面的差異為契機,接受、理解、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問題,進而在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認識西方社會,正確認識文化現象和語言應用的價值,促進跨文化意義的提高。

2.2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錯誤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英語跨文化學習者來說,不僅提供了語言學習的多元素材,而且讓英語學習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適應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內容。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讓英語學習者在文化比較中,形成對中西方文化正確客觀的認知和理解,并對以西方文化審視我國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形成對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當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內容多種多樣,涉及的文化沖突也非常普遍,難以避免,但是通過兩種茶文化與英語學習的結合,可以讓英語學習者認識到中西文化沖突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茶及茶文化的對比,盡量減少文化沖突,并對中西方文化沖突做出應有心理預警和準備。

2.3形成英語跨文化教學體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語言、茶葉種類、茶具、飲用方式、價值觀念上的種種差異,已經讓茶文化成為凝聚了文化和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英語跨文化學習中,中西茶文化無時不刻的滲透著西方文化重要內容,尤其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可減少語言學習的心理負擔,增加對英語學習興趣。同時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間的比較,讓英語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容易確定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茶及茶文化導入設計安排英語文化學習內容,將文化學習內容具體化到各種茶文化的實際案例中,進而實現英語學習與文化學習的雙管齊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異促進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途徑

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內容五花八門,不能簡單的在英語課堂上生搬硬套,必須著眼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的,對現有英語文化學習進行改革,要想讓茶文化對比進入課堂,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切實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發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異,確定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內容涉及語言、茶葉、茶具、茶飲、價值觀等各個層面的內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難形成系統化的跨文化學習體系,同時茶文化信息量過大,可能會影響英語認知層面教學的質量,所以必須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學習的具體內容,對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學的方向予以明確。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語言對比,茶葉物質、茶葉行為、茶文化精神為輔助的理念。英語跨文化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跨文化能力,語言能力是其學習的主要目標,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為教學內容時,必須強調中西茶相關語言應用差異,同時用茶葉對比、飲用方式、茶文化作為語言學習或調解英語學習的輔內容。其次,確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與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結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但是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不能隨機參考,必須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的目的,從課程導入到課程內容都要認真、科學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結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創新教學方法

要想通過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對比和分析,提高英語教學中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就必須要在實際教學方法上將茶文化對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釋法。茶文化對于學生來說屬于較為陌生的文化范疇,在英語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西方茶文化屬性及學生文化程度,對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語言及文化知識進行注釋,尤其特殊詞匯和行為進行跨文化性對比。如“中國清茶、英國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進行適當注釋。其次,中西茶文化實踐教學法。中西茶文化雖然為英語跨文化教學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關資料對比,很難強化中西文化差異和學生的理解。因此,必須開展中西茶文化差異的跨文化實踐訓練,在茶飲及茶葉相關活動中對茶葉語言、詞匯、茶會、茶俗等內容進行訓練,組織學生參與到茶文化的氛圍中,并對中西茶文化感受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促進對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體對比法。茶文化在我國和西方雖然屬于傳統文化,要想在當代英語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必須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適應學生的現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讓傳統茶文化彰顯時代色彩。

4結語

中西方茶文化雖然同根同源,但是卻在語言、茶葉、飲用方式、茶俗、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元素,因此對當代英語跨文化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我們必須在跨文化教學的實踐中,正視中西方茶文化與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為契機,探索如何以文化現象推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護和傳承中西茶文化的精華,又為我國跨文化交際實用型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作者:王云羨 胡玉輝 單位: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呂春.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差異分析[J].貴州茶葉,2014(1):13-14.

篇4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失誤;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8-0086-02

引言

語言滲透著文化,語言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語言離不開社會,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從語言模式中探求出暗含的文化模式,探求出每個社會群體所持有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也要盡量去接受它內在的文化,只了解其一,不可能很好地掌握這種語言,流利地應用這種語言。明末清初,隨著西方語言及文化的涌入,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注重學習英語。英語的使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時尚,能真正促進貿易和經濟上的發展才是最終目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有些詞語的字面意思與其真正含義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學習者看到這些詞語時,很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很多英語學習者“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理解失誤和翻譯錯誤。英語中有些詞語在句子中有特別的含義,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如果望文生義,就會鬧笑話。本文針對中國人在漢語思維影響下對語言產生失誤的弊病,進行研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異

1.話題差異

在以英語作為母語的西方國家,西方人閑話家常時的內容與中國人有些不同。談話內容一般不會涉及個人的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年齡等等這類問題。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會涉及個人的隱私,是不方便過問的。這些話題在以往中國人眼中,沒什么不可以談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慢慢開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或多或少地開始避免和陌生人提出這些問題,當然在關系密切的朋友之間,西方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會談起,這是出于朋友之間的關心罷了。但對于初識的人,西方人更看重個人隱私,而不去過問。因此,對于愛問這類問題的中國人,就要小心發問,避免出現尷尬局面。

2.問候差異

中西方國家在日常問候及打招呼時,也有一些區別。在過去,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對方““吃了嗎?”“去哪里?”“上街去啊?”之類的問候。其實,對方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的答案,只是向對方打個招呼而已,這樣比點頭一過有禮貌些。而現代的中國人在見面時,問候語大多已變為“最近好啊”之類的話,對個人隱私的問題問得少了,不管哪種問候,都為了體現出提問者與答話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但在西方,打招呼時,一般只問一聲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或直接說聲“嗨”就OK了。如果西方人遇到中國式問候,就會感到非常疑惑,回答時也感到莫名其妙。追究根源,還是對何為隱私的問題有不同答案而已。

3.稱謂差異

在中國,一般平級或年齡相仿的人或關系親密的人之間才會直呼其名。對年長者直呼大名,會顯得非常沒有禮貌。對上級這樣稱呼,也可能因此得罪領導,讓人覺得不分長幼尊卑,沒有素質。但在西方,直呼大名卻證明了關系親密,家庭成員之間,皆可直呼姓名或干脆使用昵稱。因此,在與人問候時,要分清對方來自何處,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問候語,這樣才能不顯得冒失,又體現了禮貌。

4.自我差異

任何學英語的初學者都能發現,在英語代詞中,你、你們、他、她、他們、我們都不大寫,只有一個代詞大寫,就是我。這是因為在西方人眼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寫的我代表了西方人追求自我,體現自我的意識。但并不是說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而是顯示出他們為人處事時更喜歡獨立,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會尊重自己。這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自我主義的重視。但在中國,情況則恰恰相反。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稱呼,就帶有謙卑之意,如:奴家,在下、鄙人、奴才,小人等,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把自己稱為孤家寡人,雖然在稱呼上是把別人放在上位,自己置于下位,但這種情況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中國古代,上級可自謙,但下級不可越級,要比上級的自謙的稱呼更為低賤,才能不冒犯上級。通過“我”這個代詞,我們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二、語言差異

據我們所知,英文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兩者從根本上就有很大區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兩者在語言上的差異。

1.音素差異

語言最大的用途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口語與文字更為重要,漢語言所使用的拼音與英語音素有明顯區別。首先就是漢語拼音中有聲母和韻母。漢字的讀音有的使用單個韻母即可,有的則需要聲韻母組合。但組合還不能明確區別漢字,還需要添加聲調,漢語言中每個字都有聲調,共有“一二三四”四個聲調,聲調不同代表著不同漢字。一個漢字一個讀音,因此,漢字學習起來并不容易。英語單詞的發音是由音素構成的。音標組合后形成開音節或閉音節。英語單詞中的開音節與漢字聲韻母組合后的讀音相似。但閉音節是漢語沒有的,而且,英語單詞的聲調沒有四個,只有輕音和重音的區別。單詞長,讀音則長,單詞短,讀音則短。但是,有了音節和輕重音的影響,英語單詞組合成句后,讀起來也講求抑揚頓挫,英文詩歌也追求押韻,但英語只有輕重音區別,所以押韻起來較難,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學習英語的人,在讀起句子或詩歌時,找不到抑揚頓挫感覺的原因。而漢語言文字就容易許多了,有四個聲調的存在,很容易找到韻腳。

2.詞形差異

許多人認為英語單詞是由古人隨意創造出的,而中國漢字更加像漢字影射的來源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象形文字。其實,在歐洲上古時期的古人們,也是在石壁上作畫,根據圖畫演變出了單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單詞的詞形逐漸加大,在讀音的影響之下,變化越來越大,到最后已無法追溯到影射的來源上。因此,現代的人往往認為,他們的單詞是古人憑空想象出來的。但漢字有所不同,據我們所知,古代漢字起源有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小篆,石鼓文等等,這些字體形狀不一。中國人也一直強調書法的重要性,練習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字體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行楷,魏碑,篆書等等,風格有王氏,柳氏,鄭氏等等。小小的方塊字卻能顯示出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精粹。而印歐語系如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中的文字都漸漸演變為一種符號,失去了原有圖像的外貌。所以,許多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單詞時,覺得很難背下來,找不到單詞與含義之間的聯系,但事實上,如果了解了英語單詞的音素與音素組合規律,了解了詞綴與詞源,聽到即可寫出、即可猜出單詞含義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3.語義差異

中國漢字與印歐語系不僅僅存在語音與語形上的差異,在語義上也有很大區別。據我們所知,在跨國貿易或國與國之間訂立一些合約時,不僅要擬本國語版本的合約,還要擬定一份法語合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用詞方面,各國的語言都會多少存在些漏洞,各國語言中,只有法語的運用最為嚴謹,用詞最為精確。用法語擬定出的合約,很少有疏漏之處,也很少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因此,國際之間大型的合約與合同都會備有法語版本。相比較而言,漢語的漏洞較多,很多人有漏洞可鉆。比如:“他背著媳婦做了不少事””這句話中的“背”就有兩種讀音,兩種含義,讀“bèi”可以理解為他做不讓愛人知道的事;讀“bēi”就是說明他的媳婦是殘疾人。還有,“開刀的是他父親。”那開刀的人可以是主刀做手術的大夫,也可以理解為被做手術的患者。因此可以說,印歐語系所使用的單詞詞義往往功能性更強,精確性更高,定義性更準。相比較而言,中國漢字的概括性強,使用性更為靈活。因此,再使用西方語言時,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避免使用失誤。

4.語法差異

漢語的語法要求較少,有時主語置后,有時主語置前,聽者隨情況而回答問話者的問題。“你吃飯了嗎?”可以說成“吃飯了嗎,你”。在古代的詩歌中,古人也靈活地創造出一些回文詩,簡單的幾個字,可以變為一首詩,這種隨意性對于印歐語系中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印歐語系的句子中,句子的語法有性、數、格、時態、前綴、后綴,以及主謂賓定狀補的要求。這也就是上一項中提到為什么在國際之間的合約中,很多要擬定法語版合約的原因,在諸多印歐語系中,法語的要求最為嚴格,限制性最強。漢語雖然缺乏這方面的不足,但中國漢字的字形與影射物相似的特點多少可以彌補這種不足。

5.句型差異

印歐語系,尤其是英語,句型注重形合。句子中連詞用得很多,同時要求結構完整,而漢語中的連詞可用可不用,結構較為松散。漢語也講求句子的結構,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英語中多了補語和表語。基本結構相似,都是按時間順序,邏輯關系來排列單詞,組成句子。但句子之間的邏輯連詞,使用較少,我們根據句子就可以看出邏輯性,當然這也有可能會引起歧義,比如:我看他扶著一位老人走下公共汽車,手里拎著一個皮包。”這皮包是誰拎的,就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了。盡管英語的句子要求較嚴緊,但也有歧義句的存在。不過,印歐語系往往把句子的重點放在句首,而漢語在使用時,習慣于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句子的后部,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喜歡繞彎子說話,主次不清。這和我們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在使用印歐語言時,要按著西方人的邏輯排列句子的主次關系。這樣才不會讓人摸不到頭腦,分不清主次。

三、結語

中西方語言體現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滲透在語言之中。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語言運用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篇5

【關鍵詞】文化因素 翻譯策略 商務英語

商務英語有著廣義和狹義上的區分,廣義上指的是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以及下屬所有學科的英語,涉及面較廣;狹義的商務英語指的是在國際商務背景下,在商務領域是一種專門用途的英語,這種英語具有行業特征并且是屬于莊重文體性質。在理解和研究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素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弄明白文化的概念,根據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表述,文化的定義為:“文化是一種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一、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素的體現

(一)句法方面

中英文在句法方面的文化因素差異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中文重意合而英文卻強調行合。由于哲學觀的不同引發了中西方在思維的方式上也有較大的差異。西方的哲學強調和重視科學的形式論證,傾向于個體思維。有別于西方的哲學,中國在哲學上卻主張“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突出藝術性。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必然會在語言上得以表現。西方語言在表達的時候句子有完整的主謂結構,主語一般不能省略,并且人稱和數上還要保持一致,句子中往往大量使用連接詞和介詞等來連接前后句子以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西方語言這種重視形合的方式和中文強調意合有較大差異。而我們在使用中文進行表達的時候,通常會強調悟性和意會,句子結構里面的主語有時還可以省略掉,中文的句子中沒有人稱和數上的區別,另外句子中的連接詞和介詞的使用數量也較少。

(二)語用方面

語用學是是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人們的正常語言交流總離不開特定的語境,“這里的語境包括交際的場合,交際的性質,交際的參與者(相互間的關系、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信念、過去的經驗、當時的情緒等)以及上下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能存在著語用方面的文化因素的差異,如果我們不加以仔細的考慮就會出現語用方面的錯誤。例如在翻譯“請提寶貴意見”這個比較常用的用語方面我們就要翻譯成 “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比較合適。“chain debt”如果我們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成“鏈條債”就會顯得不合時宜,而翻譯成“三角債”就比較恰當。

(三)商務文體

商務信函。在國際的商務活動中,人們之間往來的函件就稱為商務信函。由于是在國際上進行的商務活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進行商務合作產生的信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因素。但是商務信函中更多體現的是商務禮儀方面的內容。比如在寫作商務信函的時候,通常會用第二人稱中的你作為主語,很少幾乎不用第一人稱中的我。但是在一些必須要展現我的時候,也會用“我們”進行代替。這種換位思考的做法的能夠更加的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從而做出能夠讓對方感受到對他的重視和尊重的行為。

商務廣告。商務廣告的形式和內容與社會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即使是同一則廣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現出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當廣告的創作者若能夠將本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性、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較好的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比較受歡迎。但是對于廣告的翻譯者來說,他就要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因素,來進行二次創作,這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比如“特大甩賣,全場八五折到五折”這樣一則廣告,在翻譯的時候就要充分的考慮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因素。我們可以翻譯成“Father of All Sales - 15 % to 50 % off”。在西方社會中,father不僅僅指父親,還可以用來代指大河、大江。如在美國“Father of the Waters”或“the Great Father”就是指的是美國的“密西西比河”(The Mississippi), 在英國“Father Thames”指的是 “泰晤士河”,然而漢語中的“父親”就完全沒有這層意思。

二、翻譯商務英語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敏感性,增強跨文化意識

由于不同國家在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歷史典故、等方面的不同,這樣勢必會產生一些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譯人員在翻譯的時候就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的敏感性。有些時候,部分內容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有創意、有美感價值的,但是放到其它的民族中也許就不會有這種感覺,甚至可能會觸犯他國或者是地區的文化,造成一種負面甚至惡劣的影響。因此譯者不僅要有文化的敏感性,還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識,這對譯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一種干電池品牌中文叫“白象”,若直譯為英文則為“white elephant”,但white elephant在英語當中是“無用的累贅的東西”的意思,若直譯則肯定會使這個產品在打開西方市場上受阻。中國服裝“七匹狼”這個商標最初在翻譯的時候也缺乏跨文化意識的思考,被翻譯成了“Septwolves”。這一英語單詞前面有“Septwo”這個前綴,容易讓英語讀者聯想到“腐敗、膿毒”方面。如果翻譯成“72wolves”就不僅保留了原來的含義還迎合了西方人對數字“7”的偏好心態。

(二)尋求中西文化契合點

翻譯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將國內外的文化進行充分的融合,同時還要在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尋求一種契合點,避免出現簡單使用同一語而掩蓋本土文化的話語權。商務英語的翻譯也是如此,需要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尋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一個契合點。這個契合點不僅可以使翻譯的過程中保持本土文化的話語權,同時也不至于讓國外的文化不能有效的表達。盡管這個契合點不容易找到,但是翻譯者應靈活地掌握翻譯技巧,讓兩種文化盡量的靠近,或者是用一些特殊的手法來處理,讓中西方的文化能夠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它借助于諧音上的相同點翻譯為“Go Believe”,這樣更容易讓人記住這個名字,同時還給人一種值得信賴的感受。另外還有將商標“zephyr (西風) ”翻譯成“和風”等。這些案例都是找準了中西方文化的契合點,翻譯出來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篇6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文化意識 培養

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師必須要認清語言教學的本質,從語言感性出發,提升學生們語言感性認知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輸考試常考知識點,一定要注重對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培養。文化意識對于英語學科教學而言是一項長久教學任務,作為高中英語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英語學習生活積累出發,做到持續性、積累性滲透,讓學生們在生活中貫穿英語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英語文化滲透力。

一、挖掘中西文化差異元素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們的英語文化意識,就必須讓學生們明白中西方的語言文化差異在哪,導致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分別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在大腦中充分確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跨文化思維與跨文化意識。在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英語知識點,它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性較強,英語教師一定要在教材中挖掘生活文化元素,使得教材的教學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同時教師必須要以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為跳板,幫助學生拓寬語言文化視野。

就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而言,其最顯著的差異點就是語言發音方面的差異,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通過語音差異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跨文化思維能力。比如,在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高一英語Unit 1 School life的教學過程中,我在教學環節就從英語語音發音方面對學生們進行了跨文化意識的滲透,例如在headmaster、struggle、satisfaction等單詞讀音教學過程中,我從形聲的角度將其與中文發音相區分,讓學生們認識到英語語言發音文化的美妙。當然,教材中還有一部分單詞標注為“俚語”,俚語是英語方言,我以此為英語發音的另一突破口,進行跨文化意識滲透,讓學生們懂得英語使用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

二、開展英語文化生活體驗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在課堂上開展英語文化生活體驗,這樣才能夠在英語課堂中逐步滲透情感元素,讓學生們面對英語文化形成身臨其境之感。開展英語生活體驗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們能夠充分鍛煉自己的英語能力,同時也能夠擁有更多的空間學習英語,拓展英語知識視野。那么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在英語課堂上有效開展英語文化生活體驗呢?筆者從自身英語文化培養課堂實踐經驗中總結得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教學交流情境創建;(2)模擬化情境交流;(3)文化生活真實演練。英語教師一定要注意從英語文化角度挖掘學生們的英語文化體驗,以此提高整個高中英語文化課堂的層次。

比如,在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Module 6 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英式幽默”的教學主題,我為學生們創造了良好的英語文化體驗情境。我結合學生熟知的的幽默大師“卓別林”的人物形象,給學生們播放了一段卓別林在其幽默啞劇中的精彩表演,以此提升學生們對英語語言文化幽默的認知感。在播放卓別林視頻的過程中,提出以下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arlie Chapli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s films? What is so interesting about them?進行情境對話交流,與學生們在英語文化氛圍下討論英式幽默,不僅能夠深化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還能夠讓學生們切實提高英語文化認知能力,培養英語文化思維意識。

三、豐富課外閱讀模式

要想充分培養學生們的英語文化思維,高中英語教師切不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局限于教材中的英語內容,而是要大力開發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閱讀的創新性、多樣性和多元性,使學生們的英語文化思維能夠充分得到培養和鍛煉,拓寬英語文化視野。學生們要想真正了解英語語言文化,也只有通過英語本土文章的閱讀才能夠深入了解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背景、環境等等。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L貌和人文素養也往往在一些著名書籍中可以體現出來,教師一定要結合每一節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外閱讀元素的挖掘,給予學生們廣闊的文化素養拓展空間。

比如,在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教學過程中,這一單元主要介紹了英語的歷史,能夠充分加強學生們對英語語言文化的認識。為了實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區分,并且讓學生們對西方國家文化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介紹了一些外語著名書籍,例如《基督山伯爵》,給學生們布置課外閱讀任務,使其能夠加強西方文化了解。同時,結合本單元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的教學內容,我讓學生們就Frederick William這一歷史人物進行課外知識了解,鼓勵其在課外尋找與其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加深歷史文化認識。

結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英語語言教學逐漸成為基礎文化教育中的重點項目,作為高中英語教師,要避免素質教育模式與應試教育制度的矛盾性沖擊,務必兼顧對學生們英語使用能力的鍛煉和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們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領悟英語文化內涵,逐漸提高英語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安玲玲. 論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 英語廣場,2013,32(5):56-58.

篇7

一、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

(一)不同的風俗文化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與社會活動之中漸漸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俗文化。在當今的世界上民族非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特點,而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使得在有關文學作品的翻譯方面產生了很大的困難。比如,“紅”這個字在漢語當中代表著顏色,并且含有幸福美好以及吉祥喜慶等方面的意義,但是在一些西方文化之中,“紅”僅僅就是一種顏色,并不包含其他的含義。再如,“老”這個字在漢語當中代表著年邁、時間悠久、陳舊等,但是在英文之中“老”只是說明落后而已。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對于語言以及文字并不能完全進行直譯,進而給中西文化作品在實際的翻譯工作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相關的翻譯人員如果對文學作品之中的詞匯進行單純的翻譯,那么很有可能會使文章產生歧義,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感受以及翻譯水平。

(二)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有關體現主要是在精神、行為以及物質等幾個方面,是所有文學作品非常重要的表現依據。中西方人們思維上存在的差異是中西文化之間有著巨大差距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整個文化領域之中,相關的思維方式能夠引起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一個在思維方面的細微差異很有可能會導致兩種文化之間產生非常大的差別,所以思維方式對于文化差異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視。西方文化普遍重視邏輯思維,更重視對于事物的研究以及分析,進而總結出一定的結論,并且反復進行驗證強調。但是中華文化卻更側重于將理論和實際結合在一起,體現出我國文化之中的中庸之道,提倡世間萬物無論貴賤皆有其可取之處,這屬于一種具有中性的完善共性優化決策之中的方法論,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我們的文化都早已深深地刻進了民族的骨子里,對于當代乃至后代人的思維方式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并使其文學作品都帶有濃烈的民族情懷。所以思維方式對于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乃至文化作品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是導致中西文學作品具有巨大差距的一個根本要素。

(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能夠代表個人對于某一種事物以及該事物具有特點的相關認知,并在心里做出一定的評價。中國和諸多西方國家不僅僅是在風俗文化以及思維方式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異,對于事物的認識以及價值觀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風俗文化以及思維方式對于人們的價值觀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它們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也使得人們的價值觀相去甚遠。與此同時,中西方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差異也是導致價值觀產生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西方文化之中十分崇拜個人英雄主義,這種觀念認為個人主義能夠實現個人價值,是充分體現個人奮斗的一種重要依據。而在我國文化傳統之中,個人主義主要是代表不顧大局、自私自利以及唯我主義,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排斥以及摒棄。這種情況是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中國文化之中推崇團結意識、大局意識,認為只有團結一致才是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崇拜集體主義精神。所以由于中西文化對于個人主義的觀念不同,其褒貶的寓意也大不相同。從這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價值觀具有較大差異的國家之中,一個相同的詞語所代表的含義有著全然不同的意義,這使得中西文化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之中有著非常大的障礙,造成相關的文學翻譯出現較大的歧義。因此,在實際進行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之前,應該對文學作品具體的創作背景以及內涵進行深入的了解,高效地還原出相關作品的意境,提高中西文化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從而促進中西文化的進步發展。

二、西方文化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產生的影響

(一)古希臘羅馬神話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產生的影響古希臘羅馬神話的相關傳說內容豐富多彩,其包含著濃濃的文化特色,或是展現了人們對于一些美好事物的憧憬,或是證明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有著非常深奧的內涵。由于受到這些文化的影響,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之中對于這些神話故事都有所應用,充分展現出了西方傳統之中的文化特色,同時也讓相關的文學作品蘊涵了更深的情感,深化了作品的內涵,讓讀者擁有更高的審美興趣。例如在翻譯“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時,如果相關的翻譯人員不知道與其有關的一段希臘神話故事,那么就很難準確地將其翻譯出來。在希臘神話之中Achilles是一個備受人民尊重的英雄人物,他的母親為了使他長大后變得強大,就在他出生之后攥著他的腳踝使他在冥河之中完成浸洗,果然A-chilles長大之后變得無比強大,他的身體能夠禁得住刀劈斧砍,唯有當時被母親攥住的沒有受過浸洗的部分非常脆弱,后來敵人知道這個弱點后用箭射在了那里,最后使他失去了生命。因此“Achilles'heel”指的就是人們的弱點,假如對這個神話故事不夠了解,那么就無法正確地解釋作者在此句之中想要表達的意思,所以“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害羞是他的弱點”。如果想要正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正確地了解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內涵,那么就一定要對其相關的文化背景進行詳細的了解。

(二)《圣經》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產生的影響《圣經》對于西方人自身的道德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西方文化的進步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是整個基督教的巨著。其相關內容包含了經濟、文化、歷史以及政治等諸多方面,蘊涵著非常豐富的感彩。其中有詩歌以及戲曲等不同種類的題材,充分表達了人們內心的虔誠以及對于美好事物的憧憬,是西方人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諸多文學作者都曾在《圣經》之中取材,從而更加形象地表達出想要抒發的情感,使相關的作品擁有更加豐富的語言,內容更具張力,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聯想到更多的內容,極大地提升了審美興趣。

三、在中西文化差異之下的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

英語作為世界語言在整個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英美文學也是世界文學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英美文學的相關作品具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對于整個西方文化領域都起到了代表作用。正確地翻譯英美文學作品,能夠強化中西文化之間的傳遞以及交流。在實際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能夠切實地還原出原著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尤為重要,這樣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到作者投入到文字之中的感情,讓讀者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受。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由于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相關的翻譯人員不能充分地了解到英美文學作品之中的內在含義,對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特點特色不夠重視,從而導致在實際進行翻譯時無法選擇一些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出作品原本的含義。在相關的翻譯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只是對于單個詞語或者是詞組進行直白的翻譯,而沒有切實理解原句所蘊涵的意境并對其進行轉化的情況,從而導致文章內容死板,語句生澀難懂,扭曲了原著之中所蘊涵的感彩,使得讀者無法感受到作者實際表達的內容,這嚴重降低了作品原本的文學價值,使作品缺少了應有的文學氣息,同時也使得文化之間的傳遞產生阻礙。

異化以及歸化是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兩種主要的翻譯方式,其分別代表了在具體翻譯過程中的意譯以及直譯,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共同進步與發展。伴隨著如今中西文化在融合程度上的不斷提高,意譯以及直譯之間存在的聯系也更加密切。相關的翻譯人員應提高對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特色的了解,并切實地認識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聯系以及不同之處,合理有效地應用意譯與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進而不斷提升、不斷完善自身實際的翻譯水平,盡最大的努力呈現出英美文學作品之中的所蘊涵的意義,使讀者能夠直觀地通過譯文對于作品的意境進行理解,真切地展現出作品之中的西方文化,有效地提升相關作品實際的文學價值。只有深刻地認識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才能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高質量的翻譯,從而避免降低翻譯過后作品的價值以及意義。

四、結語

篇8

[論文摘要]本文從中西方翻譯理論的差異性比較入手,從其差異性產生的原因、具體表現、差異性比較的意義、中國的對策和中國傳統譯論的繼承和發揚等五個方面進行差異性比較研究,明晰中西翻譯理論的各自側重和不同,借鑒西方翻譯理論的優點,有利于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

翻譯作為不同語言之間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光輝燦爛歷史。一般認為,有歷史記載的中國翻譯始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經翻譯。而且自此之后,產生了四大翻譯時期,并產生了許多杰出的翻譯家。西方最早的譯作是在公元前3世紀前后,72名猶太學者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翻譯了《圣經舊約》,即《七十子希臘文本圣經》。因此可以說,西方的翻譯活動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期間,西方的翻譯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六次。隨著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到了近現代,西方的翻譯論理和流派日益科學化和系統化,處于領先的地位。

一、中西譯論差異的原因探究

中西翻譯的歷史同樣悠久,并都有著豐碩的成果,但是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的翻譯理論比較起來顯得相對滯后。本文對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的翻譯理論比較起來相對滯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歷史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翻譯事業發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和進步。與此同時,中國從二戰結束后到改革開放前期這一段時間里,翻譯事業乃至各項事業發展的大環境是封閉的,是停滯不前的,這與同時期突飛猛進的西方翻譯是遠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開。

其次,中國的思維方式也是造成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相對滯后的原因。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習慣重綜合,西方人的傳統思維習慣重分析。表現在翻譯理論上面,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大都是經驗式的總結,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觀感受。而西方的翻譯理論大多都是成理論體系的,體現了較強的科學主義精神。在當今重視科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時代,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翻譯理論相比自然顯得相對滯后。

再者,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來看,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習俗趨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后則顯得開放、自由。中國人極端尊重傳統,這種思維定式使得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缺乏開拓性,失去了進步的動力。而西方所倡導的人文主義主張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翻譯活動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一系列優秀的翻譯作品。

二、中西譯論差異的具體表現

第一,中西方翻譯理論意識的差異。西方的理論研究有著很強的廣度和深度,是多維度、立體式發展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現了不同學派的翻譯理論,同一理論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操縱派、文化派、多元系統派則跟翻譯研究學派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翻譯理論,缺乏對事物進行科學論證和系統總結的習慣,談論翻譯標準僅限于隨感式、印象式的,由于這種學術傳統,加之中國人務實、重實踐、講究實用的社會心理,使得理論研究遠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

第二,中西方翻譯理論基礎的不同。西方翻譯標準大多建立在某種理論或思想基礎之上,自覺的理論意識和科學傳統使得他們的譯論容易形成流派和體系。如紐馬克的標準屬于語言學派,奈達以信息論、符號學為理論基礎。而我國對翻譯標準的討論仍然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近年來,情況有了改觀,但我國翻譯家所依據的理論基礎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譯理論。

第三,中西方翻譯理論譯者的主體意識與客體意識。西方譯論強調客體意識,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譯者)之間的距離,注重對文本進行冷靜、客觀的解析。而中國傳統譯論強調譯者的主體意識,以“人”為出發點,重視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

第四,中西方翻譯理論表述的含蓄性與明確性。西方翻譯理論以西方語言之間的翻譯為研究對象,在用來指導西方語言文字之間的翻譯時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并且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明確性。中國傳統譯學理論的倡導者注重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意境,給予人們較大的聯想和領悟空間,但無法給翻譯實踐作出精確的規定,具有含蓄性。

第五,中西方翻譯理論立論的實用性與理論性。中國的傳統譯論注重于實用性,關注翻譯理論是否有實際的作用,能否指導翻譯實踐,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與中國傳統譯論相比,西方更為重視翻譯理論的抽象性、條理性和系統性。他們認為重點在于描述翻譯實踐后面存在什么樣的理論,在于如何從理論角度去認識翻譯、解釋翻譯。

三、中西譯論差異性比較的意義

首先,通過比較,使我們認識到各自翻譯標準的特點和發展軌跡,知己知彼。中同方的翻譯理論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差異性。其差異主要由中西語言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并非反映人的主觀愿望和要求。傳統的中西翻譯標準都離不開“信”或“忠實”,以原文為依據,同時并不忽視讀者的接受水平和譯文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只不過在用詞上有區別而已。

其次,認清我們同西方譯論之間的差距。現代中西翻譯標準都呈現多元發展的格局,但在研究思路和學術視野上,西方似乎更顯開闊。西方理論家將翻譯置于原文和譯文的多維文化空間,善于從不同角度進行考察。另外,他們有較強的理論意識,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充分運用相關學科的成果,使翻譯標準的內涵(指翻譯標準本身)和外延(研究方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因此,西方翻譯研究成果更豐富多彩。

第三,學習借鑒西方譯論。如果說中西翻譯標準真正存在差距,那主要是時間上的先后,西方起步早于我國。盡管目前對西方譯論仍處于引進、消化階段,但是,借助網絡媒體和各種現代化信息傳遞技術,掌握西方先進理論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有了西方的理論作為借鑒,可以避免走彎路,能夠在理論上取得更快的進展。當然,應該注意學習西方理論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照搬。

四、中國翻譯理論發展的對策

通過對中西方翻譯理論的比較研究,找到了中西翻譯理論差異的一些原因,明確了差異對比的意義,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展好中國自己的翻譯理論,提出相應的對策,使中國翻譯理論有所提高和進步。

為了趕上西方的翻譯理論,中國的翻譯理論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強對漢語語言學的研究。我們應該從對漢語言的研究人手,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創立適合中國需要的現代翻譯學。因為,語言是翻譯理論研究的重要對象和媒介之一。沒有對語言的研究,要研究該語言的翻譯理論就是緣木求魚。

第二,改變傳統思維方式,大膽創新,與時俱進。我們不能局限于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研究的范圍和模式,而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認真研究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的不足,結合中國的實際,探尋彌補的對策,建立我們自己的翻譯理論體系。

第三,進一步提高翻譯的地位,充分認識翻譯的作用。應該將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一步提高翻譯的地位,推進翻譯工作。

篇9

本文從分析諺語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的載體,反映了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在動物詞的運用、宗教方面的映射、環境的影響等方面,總結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

諺語;中西方文化;動物詞;歷史;宗教;環境

諺語有著它無可替代的魅力,這種魅力體現著諺語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又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的概括及總結。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文化包含著語言,語言中又滲透著文化;語言與文化,既相互制約又互相影響。首先從現代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沒有語言,何來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即獨特、互不相同;其次從辯證唯物主義論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會受文化的影響,卻又能反映出文化。總之,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經驗中的態度、思想。諺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不僅在內容上的表現手法簡練精辟,在寓意中更能發人深省;它不僅具有廣泛地感染力,還可以反應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諺語是出自民間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僅在用詞上趨于簡練、便于記憶,在用句上,語言生動、切合實際;而且在理解范疇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說是集該民族人民的聰慧、精神和經驗的結晶。本文就中西方諺語在、習俗差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共性,研究各自特點。

一、關于諺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習俗上的差異

中西方諺語的最典型差異,就是以動物詞為主體的習俗方面的差異。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相同的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義外,還存在著文化內涵方面的不同。眾所周知,含有動物詞的諺語在英漢語言文學中的數量相當龐大,而且構成了諺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一個動物詞“狗”,狗在漢語意義中是種卑微的動物,如果在中國,被對方比做是狗,那將是很惡劣的中傷。我們漢語中也有不少與“狗”這個動物詞有關的諺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貶義詞,雖然在現代社會有很多愛狗人士,社會上許多人把寵物狗當成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與日倍增,可由于漢語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漢語文字及口語表達中的貶義形象卻不曾改變。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語諺語中出現以“狗”這個動物詞來比喻人的行為的一般為褒義或是贊美。如:“Youarealuckydog.”(漢語翻譯為:你是一個幸運的人);“Everydoghasitsday.”(漢語翻譯為:人人皆有得意時)等。不僅“dog(狗)”這個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存在較大差異性以外,還有很多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諺語中的意義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龍”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貴的人或物都以“龍”冠之。而在西方語言中,贊揚“dragon(龍)”的詞語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貶義。比如在英語中,“dragon”一詞,指兇狠殘暴之人、嚴厲嚴肅之人、惡毒的老婦人。

二、宗教上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種人心向往,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諺語中宗教對其語言的影響反映得也頗為具體。西方大部分國家的人們信奉的宗教都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說英語的國家中的許多諺語都與基督教有關,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漢語翻譯為:佳節難逢);“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漢語翻譯為: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等。眾所周知,我國地域宗教種類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儒家學派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很多諺語多與這些宗教有關,如:“借花獻佛”(意為:拿別人的東西做自己的人情);“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意為:平時不用功,不提前做好準備,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時才慌慌張張開始準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意為:即便一時可以逃脫,但由于其他無法脫離的牽絆,最后還是無法全身而退)等。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信奉佛教的人們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間的一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混跡則亂”(意為: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等諺語則反映出了道家在漢語文化中的影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為:別人不來侵犯我,我也不會主動去攻擊別人。別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諺語則反映漢語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學派寬待以人、禮儀為先的思想。

三、環境方面存在的差異

篇10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缺乏熱情、自信。對學習英語的動力不夠。初中生對英語學習的特性曲線呈現正態分布的變化,在英語學習的初期,由于對陌生語言環境和風俗文化的好奇,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初期階段保持較高的積極性,但是隨著單調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的英語單詞的背誦默寫,語法的枯燥背誦,初中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好奇心漸漸消失,積極性大大降低。尤其在學生中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背誦單詞的時候對單詞注音,記生詞靠死記硬背,語法的不熟練導致在遇到陌生句型時,不能恰到好處的解析出來,對句子翻譯囫圇吞棗。重要的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英語基礎將直接影響到高中的英語學習,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有它的實踐性和熟練度。因此只有經過大量反復的口語筆頭上的英語練習,才能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二、解決初中英語聽說問題的對策

1.利用日新月異的現代技術掃除英語聽說障礙

中西方語言交流的障礙是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習俗的差異、、文化產生的環境都不一樣。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應該補充對應國家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還有飲食差異,真正從心里上去接受這個文化,這是提高英語的一個最基本且又最重要的途徑,由以上結論看出,我們應該在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注重對這種語言背后文化的了解。語言總是與其相應的民俗風土人情,飲食文化相對應的,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學生僅僅從教材上去獲取英語中的文化、飲食風格是不夠的,因此學生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培養文化交融的意識。例如,英語中有很多的禁忌與我們文化中的禁忌不一樣,還有打招呼的方式,一些表示歉意的方式都是差異較大的。像我們邀請別人都是我作為主語放在前面,而在英文中則被認為這是不禮貌的,所以我通常是放在最后,但是我通常是大寫。例如中國人認為白色是喪禮,而在西方則認為這是純潔心靈的象征,所以白色通常用來做婚紗,而中國人通常是喜歡紅色。所以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積累,老師可以發揮帶頭和引導作用,可以用看電影、英文歌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的去體驗西方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從電影中更直觀,更感性的去體驗英語國家的語言風格。

2.利用信息技術,調節學習氛圍,克服恐懼心理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帶來了福音,信息技術使得整個地球村緊密聯系成一體,讓遠在千里化為盡在眼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生動的上演一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這樣充分縮短了課堂與學生的距離,調節了緊張的課堂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激烈的課堂氛圍下主動練習英語口語,教師通過原生態的英語電影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和中文的使用差異,并且采用與學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如墜其境、告別自卑,為學生將來學習英語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讓學生產生主動用英語與人溝通的欲望。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