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造景手法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園林造景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造景手法拙政園 現代造景
Abstract: the jiangnan gardens building "and exquisite, lively, connect fully, quietly elegant," which is not only a kind of material products, and also is a kind of spirit products, which contains the picturesqu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nd lingering gardens analysis, clarify jiangnan gardens building contains a "void-solid combination", "from party dun circle" and "nadis breakthrough"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landscape, and the use of modern landscape in essence.
Key word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landscape of modern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構思精巧,意境悠遠,園林文化藝術內涵博大精深。古典園林為滿足可行、可觀、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應的堂、閣、亭、廊、榭等建筑,因而,園林建筑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建筑本身也不純粹作為居游的生活需要來設計,更是供人欣賞的景物組成部分,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融合在園林的自然景觀之中,并與其他要素錯落有致,相輔相成,構成了完美和諧的空間藝術整體。從古代名匠所建造的園林中可總結出如下幾種造景手法,即:對景、借景、夾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題景、天景。并對其中的幾種常用手法作分析,拓展其對現代景觀的借鑒意義。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景方法
1.借景
借園外之景,多為遠方高處之物。通過視點和視線的巧妙組織,把空間之外的景物納入觀賞視線之中,借以擴展有限場地內的空間感。借景方式可以分為直接借景和間接借景。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直接借景可分為近借、遠借、仰借、俯借和因時因地而借等多種方式。近借時指相鄰空間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間界面處作可透視線或疏導視線的布置,可使鄰近空間的景物通過視線的聯系而納入景觀構圖的畫面之中。如拙政園的小飛虹。遠借是指當處于視野開闊處或遠處有可資借取的空間景物時,將人流和視線引向遠處的景物,并鏟除其干擾視線的因素,或者采用筑臺、建樓、利用高處地形布置視點的方式,把遠處的景色組織在景觀的構圖之中。如拙政園中把北寺塔遠借景入園。蘇州拙政園,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見到遠處的北寺塔,而且有了這座塔的形象,使這一景色更美。景貴有層次,塔成了此景的遠景。因時因地而借,使根據時間、空間、地物風情、氣象及意境構思的不同,借助中國畫的繪畫表現技法,變幻莫測而富有詩意的景象意趣,使借助自然、地物與天候特質的構景方式。間接借景是一種借水面、鏡面映射與反射物體形象的構景方式。這種景物借構方式能使景物視感格外深遠,可有助于豐富自身表現及四周的景色,構成絢麗動人的景觀。
2.框景
通過漏窗或空窗的設計使墻外之景可見,同時墻外之景會隨著腳步的移動而變換,美其名曰“移步換景” 。當景物被嵌于框內或透過適當的空漏處來觀賞時,常會顯得更為美好。框景就是使空間景色以簡潔幽暗的景框作為構圖前景,使人的視線高度集中于畫面的主景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框景就是將景框在“鏡框”中,如同一幅畫。拙政園中,水廊的檐和柱將“與誰同坐軒”及周邊景色框入畫中,以簡潔的景框作為構圖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現在畫面的部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深刻的印象。耦園的山水間外望的門景及窗景、留園的綠蔭窗景、獅子林的海棠門洞及九獅峰、留園的華步小筑、滄浪亭的秋葉門景、怡園的復廊窗景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較好體現。蘇州獅子林花籃廳之北的院子之東有一片墻,一個月洞門,兩邊是庭院,可以說互為框景,妙趣無窮。
3.引景
其實,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引景手法較多,有的用弧墻(有較強的導向性)引景,也有的用文字來暗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園,自三穗堂向東,有一條廊向北,有“漸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邊墻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轉” ,顯然是轉彎,里面果然美景不少。總之,無論是漏花墻、廊、臺階、弧墻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須得當,不能喧賓奪主,這些東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4.對景
蘇州古典園林通常在重要的觀賞點有意識地組織景物,形成各種對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步移景異,依次展開。這種對景以道路、廊的前進方向和進門、轉折等變換空間處以及門窗框內所看到的前景最為引人注意。所以沿著這些方向構成對景最為常見。拙政園通過兩條長廊將園子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中園間的倚虹軒大門和中西園的“別有洞天”門在一直線上形成對景。如留園的明瑟樓及曲廊就互為對景,明瑟樓是觀賞曲廊的絕佳地點,同理,曲廊也是觀賞明瑟樓的最佳角度。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景色展開是隨著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樓的游覽路線而展開的,真正達到了步移景換的效果。拙政園的倚玉軒與荷風四面廳、雪香云蔚亭與待霜亭、別有洞天與待霜亭等景致都是對景手法運用的極佳范例。當然,對景是相對的,園內的建筑物既是觀賞點,又是被觀賞對象,因此,往往互為對景,形成錯綜復雜的交叉對象。
5.敞景
景物與視線完全不受約束與限制,視線開闊,成一覽無遺的景象,稱為敞景。敞景能給人以視線舒展、豁然開朗的感受,景深層次明晰,景域遼闊,易于激發人的情感,容易獲得景觀整體形象特征。這種視覺處理方式在蘇州古典園林較少單獨使用,一般是為達到一種視覺的強烈對比而與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結合使用。如在拙政園的遠香堂在對岸觀看中部景區時,會感覺視線開闊,一覽無余,而且,各個景觀隨著視線依次展開,層次分明,很好地體現了敞景的特點。拙政園的香洲及荷風四面亭、滄浪亭水景,留園的曲溪樓及中部景區等也是敞景手法運用的較好范例。
傳統園林對現代造景的借鑒
1. 傳統園林藝術特點對大學校園景觀的影響
中國傳統園林在大量詩賦題詠的基礎上 ,結合借景、障景、漏景、對景等造景手法 ,營造了深遠的意境。游人在園林中不僅滿足了感官上的美的感受,還能夠激思 ,引發聯想。如北大博雅塔的設立 ,使之成為校園內多條路徑的對景,也使博雅塔成為北大師生心目中的景觀象征。這些手法在今天的校園風景區 、主題園或裝置造景中都可適當應用 。
2.“框景”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表達
“框”在構圖中占據主要位置,充分發揮了內外空間相互聯系的橋梁作用, 形式固定,與“景”多為一一對應關系,有效摒除視線內其他干擾,將人的注意力聚焦在“框”內,引導進入或駐足欣賞。在建筑節點設計,空間關系轉折中發揮重要作用。商業建筑中櫥窗的設計巧妙地借鑒了“框景”手法。墻面用對比處理將購物者的視線緊鎖在展示櫥窗內,如同迷人的畫卷般,立體而多層次的裝飾效果打造的氛圍對整體品牌形象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宣傳。商店門面的裝飾也效仿此法,將店內最精彩部分對外設置形狀新穎的落地玻璃幕墻,將商品和服務信息準確地傳達給逛街的人群,吸引購買者。在日本 MIHO 美術館的設計中,貝聿銘能用現代建筑語言神妙地描繪出東方傳統文化的神韻,這與他自小在蘇州園林獅子林中長大,園林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框景”手法的運用在其中也獨具匠心。在經過山谷隧道的時候,隧道的黑暗將人們的視線約束在前方陽光下的美術館遠景,宛若桃源仙景,引領游人從狹長的隧道空間步向明亮的自然空間。美術館的入口正中運用簡潔的圓形門框,承載著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隧道入口遙相呼應。
結尾
園林的造景藝術,滿足了人對自然美的認識、理解和感情,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了寫意山水的風格。園林造園手法體現在對各造景要素進行構景設計的環節里,采用借景、框景、引景、對景、敞景、分景、夾景等組景方法將景物與視線巧妙地組合起來,引人入勝。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物質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為了美化我們的生活,把古典園林造景法合理融入現代景觀中可以傳承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為未來建筑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 1] 計成. 園冶注釋[ M ] .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8.
[2] 何林, 陳華進. 觀賞竹類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開發利用[ J ] . 中國林副特產, 2004, ( 1) : 53~ 54.
篇2
關鍵詞:青石;中國古典園林;造園
1 青石在古典園林中的造景手法
1.1 掇山疊石造景
掇山疊石是我國獨有的造園藝術手法,起始于秦朝模擬“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營造宮室,規模宏偉壯麗。這些宮室營建活動中也有園林建設如“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我國古代造園家根據青石的形狀、紋理和色彩、質地等特點,因石因地制宜塑造出具有峰、壑、洞、巒、澗等不同形狀的假山。它要求既有真山的自然野趣,又富有藝術的創造性,是門專項的藝術。
1.2 置石造景
特置——孤置山石或孤賞山石。特置石作為視線焦點或局部構圖中心,應與環境比例合宜,使主景并與環境相協調,并利用植物或其他方法彌補山石的缺陷。特置石常在園林中用作入門的障景和對景,或置視線集中的廊間、漏窗后面、水邊、路口或園路轉折地方。
對置——沿建筑中軸線兩側作對稱位置的景石布置。對置由于布局比較規整,給人嚴肅的感覺。對置的山石在數量、體量以及形態上無須對等,可挺可臥、可坐可棲,可仰可俯,只求在構圖上的均衡和形態上的呼應,這樣給人以穩定感。
散置——“攢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做法。散置石時要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與大環境的整體格調相統一。大小石塊有疏有密、前后呼應、高下錯落,整體效果宛如自然天成,與周圍環境結合得非常協調而不顯生硬。
前面兩種均是體現青石個體美的石景設計手法。除了用作造景以外,青石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還有一些實用方面的功能作用,比如青石鋪裝或用作緣石(鋪裝、駁岸、臺階、護坡)。
1.3 青石與其他景觀結合分析
1.3.1 山石與植物造景藝術。古人云“山以樹木為毛發”、“未山先麓”。在北方園林中,掇山置石,皆須伴之以植物, 青石與植物的關系講究山石的意境格調、美學風格與植物品種的形態效果相協調。北方園林中與景石結合的植物:紫藤、爬山虎、五葉地錦、早園竹。
1.3.2 山石與水景藝術。明代造園家計成特別推崇依水堆筑假山,在其著作《園冶》中提及“假山依水為妙。倘高阜處不能注水,理澗壑無水,似少深意。”
1.3.3 山石與園林建筑。在北方古典園林中常常可見青石在建筑物的合適部位構筑以裝點建筑,如恭王府花園滴翠巖上的邀月臺前的平臺,假山成為建筑的基礎。
2 青石在現代園林石景中的運用
2.1 青石在現代園林中的使用功能
2.1.1 園林設施。園林設施在現代以人為本、公眾化的園林中是不可缺少的。不僅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同時又可以與造景相結合,具有天然趣味的石塊很容易與周圍環境取得協調。
2.1.2 導游識別。現代園林是面向公眾的,一般面積較大,游人較多,在設計中要考慮引導游覽和標識性的功能,石刻、題詠或銘牌石(也叫指路石),即在景石上題字,告訴游人他們所在的景點或景區。
2.1.3 土建結構。在園林綠地中為了防止地表涇流沖刷地面,常用石作“谷方”和“擋水石”,可以減緩水流沖力,防止水土流失。而石材面向游客的部分則被精心處理,再配以花木,形成生動有趣的小品景觀。
2.1.4空間營造。現代園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創造空間,而石景在園林空間組合中起著重要的分隔、穿插、連接、導向及擴張空間的作用。
2.2 青石在現代園林石景中的主要手法
2.2.1青石假山。現代園林假山一種形式是用傳統的手法營造符合舊有審美習慣的傳統的假山石景;一種是用現代的方法堆疊現代人審美的假山。青石筑山手法的多樣導致了現代園林假山石景的多樣化發展。
2.2.2孤賞式石景。孤置石景是古今園林通用的石景設計手法,也是現代園林中很常用的石景設計手法。現代園林中常選擇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景石作特置,成為某一園林空間的主景和視覺中心,主要欣賞石的個體美。
2.2.3散點式石景。散置青石石景設計手法是指,用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青石組景,散置于路旁、水邊、林下、山麓、臺階邊緣、建筑角隅等,配合其他園林要素造景,還可與特置山石結合造景。主要是欣賞石的群體美。
2.2.4青石面材裝飾石景。相對于古典園林,現代園林更注重點、線、面的構圖。園林空間有時會用簡潔整齊的“面”圍合而成,而石景則可作為這些“面”的裝飾。
青石在北方園林體系發展中不斷完善,與整體園林環境高度融合,與水、植物、建筑相互協調交融,形成北方園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達到了園林藝術的巔峰境界。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思想文化;師法自然;以人為本
1.植物造景的概念
傳統的植物造景,就是利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植物造景是營造園林景觀的重要手段,強調視覺上的美感,隨著時代的發展,植物造景被賦予了生態、可持續等更為廣泛的含義,然而這一切都是基于傳統植物造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2.植物與園林的關系
植物一直以來都是園林中運用最為廣泛的素材,并且與山、水、建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四要素,可見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植物與園林可謂相互依存、相互襯托。園因木而古,木因園而神,經歷成百上千年遺留下來的古典園林瑰寶,我們能從一株株參天古木中感受到它的古老滄桑,亦能從雅致的園子中欣賞到植物自然生長的生動姿態。中國古典園林是將大自然美景濃縮到有限的空間,在園內展示奇花異木、秀峰怪石、碧水流泉、亭臺樓閣等,它的崇尚自然美、講究詩情畫意等特色,都是在對這四大要素的整理、加工、塑造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3.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特點
3.1人格化
我國古代文人造園家具有高雅的志趣,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他們常常在自己所營造的景園中,間接地傳達自己的思想。以比擬、聯想的手法賦予園林植物人格特色,是他們多用的手法。通過園林植物的生態特性,看到人性的品格,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志,或寄情于景,或因景生情。如梅、蘭、竹、菊被稱為花中四君子,在古典園林中也被廣泛運用。揚州的個園園名即源自于“月映竹成千個字”中的“竹”字,園主人借園內遍植的翠竹,傳達自己正直不阿的思想品德。又如蘇州拙政園園主,在園中建芙蓉榭,古時芙蓉指荷花,荷花天生麗質,被喻為花中君子,它也正是園主寄情花草,清高脫俗,追求人生的另一種超凡境界的生動體現。
3.2詩情畫意的表達
我國古典園林深受古代山水詩、山水畫的影響,一直具有詩情畫意的美感,在植物造景上,也充分考慮植物的自然生長形態和習性,力求將植物的色、香、韻在景中融合,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景觀效果。如拙政園中的“雪香云蔚亭”,以梅花在冬季傲然盛放的場景為基礎,通過花香、白雪等嗅覺、視覺的感受,令人浮想出一幅幅生動唯美的詩畫意境。承德避暑山莊的景點多是以樹木花卉為主題,如“梨花伴月”、“曲水荷花”、“萬樹園”等,在風景布局上,有的突出梨樹的輕紗素裹,有的突出松樹的峰巒滴翠。造園家通過對這些植物素材詩情畫意的表達,使其營造的景觀意境更加引人入勝。
3.3師法自然的種植方式
不同于西方的規則式園林,我國的傳統園林造景講究師法自然,植物造景更是如此,在尊重植物自然生長習性的基礎上,依據自然群落生長方式,對其進行合理的配置,使植物景觀符合自然性、生態性、美學性等原則。如留園中部景區東、南以建筑為界面,點種喬木軟化墻體的生硬線條;西、北以密植樹木形成界面,西面濃密、北部稀疏;西部景區,在凹凸起伏的山石七大面積地密植楓樹以形成茂密楓林景觀,圍合出郁蔽空間,配置方法取自然形式,密中有疏,大小相間,高低參差,雖由人工種植,卻宛如自然山林。
3.4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并非近現代才提出的景觀設計原則,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的造園家就將其作為景觀營造的基本原則,在植物造景中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為了使人獲得美的感受和身心上的愉悅,人們常常選擇在庭院里種植玉蘭、海棠、牡丹等植物,除了植物本身的形態美以外,因其帶來的美好寓意也給人以愉悅的心情,如玉蘭象征高潔,海棠象征尊貴,牡丹象征富貴,人們將這些花木種植于自家庭院中,給自己以吉祥富貴的暗示,使身心愉悅。又如在寺廟園林中常選用松柏、銀杏、香樟、槐、榕樹、皂莢、柳杉、楸樹、無患子等姿態優美、樹齡長壽的植物,以示佛教香火不斷、源遠流長,增添人們對其的崇敬。這些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不僅關注景觀本身,更關注其帶給人的行為和心理的感受。
篇4
關鍵詞:古典園林;現代園林;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園林的一個典范,其表現手法和設計手法都有著獨到之處。且我國古典園林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不僅包含了多種傳統的哲學思想,還可以豐富的展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園林的創作手法對于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古典園林的意義
中國的古典園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宇宙觀。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二、中國古典園林造景的藝術手法
1.借景與屏景
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的范圍中來,稱為借景。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豐富游賞的內容,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與有限之中。借景的類型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
2.對景與抑景
對景多用于園林局部空間的焦點部位。多在入口對面、廣場焦點、道路轉折點、湖池對面等地設置景物,一則豐富空間景觀,二則引人入勝。抑景是指以遮擋視線為主要目的的景物。
3.分景與隔景
分者將空間分開之意,隔者將景物隔離之意,二者類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進行景區劃分,分而不離,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進行景物隔離,隔而不斷,景斷意聯。
4.夾景與框景
在人的視野中,兩側夾峙而中間觀景為夾景,四方為框而中間觀景則為框景。這是人們為組織視景線和局部定點定位觀景的具體手法。類似照相取景一樣,往往達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夾景多利用植物樹干、斷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門窗、柱間等,選擇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觀。
5.透景與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評標準,前后透視為透,上下漏水為漏。這里景前無遮擋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擋為漏,有時透漏可并用。在園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環洞等形成若隱若現景觀,增加趣味,引人入勝。
三、古典園林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1.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我國古典園林很好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將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地理特點以及人文歷史等因素有機的統一起來。現代的生態大園林觀與我國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過度開發大自然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認識到了建立良性生態循環系統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了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應該從過去的對立、征服關系向和諧共榮的關系轉變。為此,我國相繼開展了多項園林城市創建活動,并努力推動各地創建生態園林城市。這體現了我國傳統的環境觀、自然觀、宇宙觀以及審美觀等得到了升華,并且,人為環境、自然環境和園林景觀的高度統一,也符合了現代人類設計環境的理念。
2.采取“巧于因借”的園林建造手法
我國古典園林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即為“巧于因借”。在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借景以及成為一種最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間的無限外延。在造園中通過“俗則屏之,嘉則收之”的園林手法,從而把外界的美景納進園林中,以實現局部大環境的完整和統一,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園 林空間,也使得園林景觀的層次更加豐富。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多在城市內建造園林,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受到高樓林立中狹小空間的限制,排除不和諧因素的干擾,古典園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夠很好地擴展有限的空間,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富有層次感的美景。這種手段讓園林和周圍的美景相互因借,從而實現整體的大空間,進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園林。
3.“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古典園林在整體布局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隨形就勢,宜水則水,宜山則山,根據基址的特點建造。比如著名的頤和園,其充分的利用了該地區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勢,并通過對水利進行疏導建造而成,它是造園藝術和水利工程極度統一的典范,其既有藝術的外貌,又有科學的內涵。不僅如此,頤和園內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內的主要景點,又是最佳的觀景所在。
4.體現生態理念
我國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會從植物的觀賞效果與生態習性的角度出發,賦予植物多種多樣的意境與性格,或者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來展示園林的主題,使園林人格化,從而使得園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當的展現出來。不僅如此,相當一部分園林都會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點來營造園林的時序景觀。而現代造園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視園林的個性美與季節景觀的變化,力求符合園林景觀植物群落的生態性,這一點與古典園林植物造景的內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態理念的體現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5.構建完美的人居環境
構建完美的人居環境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園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園囿以及寺觀園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隨形就勢、因山就水、錯落有致,通過多變的布局和豐富的形式,將其融入到自然園林中,并運用形狀各異的門窗當做框景和媒介,將舒適的外部園林大空間和建筑室內的小空間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種和諧完美的建筑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從而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使人們能夠充分的享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現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環境。
6.意境的蘊含
我國古典園林大多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意境,這種意境是園林主人情感的表達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華和體現。在園林建造中,通過園林題詠來點景,并對景物的意境進行升華,從而使園林從物質空間向精神空間轉變,進而使得人們在觀賞園林時能夠產生共鳴,并隨之陶冶情操。我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創造思想和手法對于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也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
四、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精神所在,其造園思想精髓、空間設計的巧妙手法,景觀配置的多樣性、層次性,建筑生在園中的幻龍點睛作用,都是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需要學習和借鑒的中華民族園林寶庫。我們也有責任學習和沿承這些古典園林的精髓,極地進行探索,將其造園思想、造園手法、造園要素、空間布局形式等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對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靜,孫風歧.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與法規及規劃的相關問題解析[J].中國園林,2004(6).
篇5
關鍵詞:竹子;園林景觀;竹文化;應用
竹,是禾本科一個分支竹亞科的總稱,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又稱竹類或竹子。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為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約有150屬,1225種。
1 竹子造景在古典園林的發展史
竹子是我國古典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的造園史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筑靈臺、靈沼、靈囿”開始,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園林從萌芽期進入了發展期。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動亂和宗教處世思想影響,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訪名山大川成了一時之風尚,謳歌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詩文及剛萌芽的山水畫,刺激了園林,產生了有別于皇家宮苑的“自然山水園”,竹子隨即融入了造園之中。當時的皇家園林和官宦私家園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應得到發展。
明清時期園林繼承了唐宋傳統,且逐漸形成地方風格,其中以宅園為代表的江南園林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園林發展的一個高峰。竹子造景手法體現在竹子與水體、山石、園墻建筑結合,以及竹林景觀是江南園林、嶺南園林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蘇州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滄浪亭的“翠玲瓏”、拙政園的“海棠春塢”等名園及揚州個園的“春山”等,在竹子造園上運用相當成功,許多造園手法仍是現代園林造景的典范。
2 竹子在古典園林中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配置作為園林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被要求在姿態和線條方面既要顯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現出繪畫的意趣。在造景中,竹子能與自然景色融成一體,在庭園布局、園林空間、建筑周圍環境的處理上有顯著的效果,易形成優雅清靜的景觀及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古典園林中的園路強調“曲徑通幽”,竹林小徑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寬求窄,講究“蹊徑盤而長”。在道路兩側配以一些高大喬木狀的竹類,如毛竹、麻竹等,修竹夾道,創造出綠竹成蔭、萬竿參天、云霧繚繞的生動景色。
由于古代文人愛竹賞石的思想對園林竹石的配置有著積極的影響,兩者常常被結合在一起或布置于廊隅墻角,或獨立成景,起到軟化生硬線條和點景的作用。揚州個園的竹石小品最為有特色,園內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種。春景以剛竹與石筍相配;夏景以纖細柔美的水竹與太湖石組合;秋景以大明竹配以黃石;冬景由宣石配植斑竹和臘梅。建筑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典園林中的建筑多為木結構,與自然環境中的山水、植物相得益彰。姿態細膩、秀麗的竹類可與亭、堂、樓、閣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襯出建筑物之秀麗,又可柔化硬質建筑物之質感,同時也可以營造出幽靜的環境。《竹窗》是白居易描寫在屋檐下當窗種竹,以竹為畫框的景象,“開窗不糊紙,種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與竹相當”。移竹當窗的手法以“框景”為基礎,把一個空間的景物引入另一個空間,增加了園林空間的層次感,產生了幽遠深邃的意境。
3 竹子在現代園林中的主要應用
3.1 以竹為主景
3.1.1 竹林:用形態奇特、色彩鮮艷的竹種,以群植、片植形式栽于重要位置,構成獨立的竹景,或自然的竹林景觀。形成的景觀浩瀚壯觀,也不乏秀麗清雅之美,散發出淡淡清香。竹林常用毛竹、麻竹、灰金竹、方竹及桂竹、龍竹、慈竹等竹種組成。
3.1.2 竹徑:竹徑是指利用竹子分隔空間建成曲徑通幽的道路。竹林小徑為求含蓄深邃,總是忌直求曲,忌寬求窄。《園冶》關于園路的論述都強調曲徑,如“蹊徑盤而長、不妨偏徑,頓置婉轉”等。竹徑常用慈竹、孝順竹、青皮竹等構成。
3.1.3 竹籬:它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間的屏障,大多竹種竿型不高、叢生。竹籬不但美觀實用,能圍合、分隔園林空間口,而且具有隱藏作用,還增加了層次感。竹籬常以叢生竹、混生竹為宜,如孝順竹、青皮竹、慈竹、鳳尾竹、闊葉菩竹、矢竹等。
3.2 以竹為配景
配景是指同其它綠化樹種如松樹、梅花、、臘梅、蘭花、玉蘭等及建筑物等合理配置,形成園林綠化層次有序、立體景觀的效果,分為點綴式、隱蔽式、障景式,如 “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和竹子在公園不可缺少。
3.2.1 點綴式:點綴式是指在某一區域根據景觀需要植觀賞性強的竹種,點綴山石、人物、動物、亭臺樓榭等,突出景觀的整體效果。在窗前屋后、廳堂四周以及涼亭之側,宜叢植葉色翠綠、竹竿挺直的叢生竹種,如慈竹、青皮竹、小琴絲竹等,顯得景色清幽、盎然可愛;庭院大門和辦公大樓入口處通道兩側,高臺對植叢生竹,如鳳尾竹、粉單竹等,可為庭園增色不少;在庭院角隅、公園綠地、花臺之中可用竿形奇特、觀賞價值較高的龜甲竹、羅漢竹等竹類,起到襯托主景、添竹景趣的作用;凡游樂場所、草坪、廣場等處常用黃金間碧玉、綠皮黃筋竹等竿色不一的竹類與觀賞樹木如紅楓、三角楓、雞爪槭等交相配植,可使得景色增輝,相映成趣。
3.2.2 隱蔽式:隱蔽式是指由于建筑物或其它物體存在缺陷,種植竹以遮蔽,使造型變得層次豐富,常為高大竹種。在墻垣、屋角、高坑等地方宜成行密植個體中型、枝葉濃密的叢生竹種,既可綠化美化、又可遮蔽掩飾。
3.3 竹子盆景
竹子是盆景創作的主要材料之一,一些形體較小,或有特殊外形的竹類都可經過矮化處理而用于制作盆景。竹制盆景已經成為盆景藝術家們對審美藝術的艱苦探索和刻意追求。現代竹子盆景主要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兩大類,另外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竹兜盆景”,又稱“倒栽竹”,實際是用孝順竹等叢竹的竹兜外露而制成。一般來說外形奇特,體形較小的竹種是較為理想的盆景材料,如羅漢竹、蓬萊竹、龜甲竹、觀音竹、小佛肚竹、鳳尾竹、紫竹、翠竹等。
3.4 專類竹園
專類竹園主要收集各種竹子作為專題布置,在色澤、品種、竿形上加以選擇相配,創造一種雅靜、清幽的氣氛,同時兼有觀賞、科普教育的作用,主要以竹類公園為主。竹類公園是供游人觀賞的以竹景、竹種取勝的專類竹園。它主要運用現代園林造景手法,科學組織觀賞竹種的形式美要素,結合必要的人文景觀,創造出深遠的園林意境,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的秀美風姿和內在品質,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為城市居民提供賞心悅目的休閑娛樂空間。浙江安吉竹種園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散生竹和混生竹品種較為齊全的綜合性竹種園,總面積為40hm2,有30多個竹類品種,被人們贊譽為竹子大觀園,有方竹、紫竹、花竹、佛肚竹、金竹、大明竹、龜甲竹等珍貴竹種,是集教學、科研、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竹類公園。
4 小結
在造園的藝術手法上,竹子造園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至今為人們所借鑒。現代園林在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撐下,不斷創新進取。在今后的竹類造園中,我們應該將東方的感性與西方的理性相互融合,吸收各自的精華之處,在尊重植物生態習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更為動人的竹子景觀。作為在中國園林擁有悠久的應用歷史的竹子,隨著栽培技術的改進和種苗的開發,將進一步促進了竹子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收稿:2013-04-02)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植物造景;藝術原則;特點;意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t landscaping of garden plants landscaping art principles, new features,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beauty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plant landscape; artistic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植物造景的藝術原則
1.1統一性
在植物造景中,運用統一的原理主要體現在配置的植物在樹形、體量、色彩、線條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給人以統一的感覺。凡是同一樹種成片栽植,最易形成統一的氣氛。在一個植物群落中,植物種類多樣,加上不同的植物形態各異,為植物造景提供了非常富于變化的客觀條件。所以在進行植物景觀配置時,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態變化以及輪廓線、天際線的變化,創造形態和諧而又富有變化的植物景觀,植物枝、葉、花、果的質感,是人們可直接感知的對象,如枝干的光滑與粗糙、葉片的蠟質與絨毛、單葉及復葉等,給人的視覺效果均有差異。在利用植物造景時都應考慮,同樣也應注意季相變化以及與環境的整體統一。
1.2協調性
植物界中的樹木本身存在的許多大小比例關系是非常協調的,如樹冠長與樹高比例、樹葉長寬比很接近人類所推崇的黃金分割率。在植物造景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運用比例協調的美學原則,使植物與其他造園要素之間,以及植物不同種類之間建立起和諧的比例關系,給人們創造柔和、舒適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地,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當植物與建筑配在一起時要注意體量、重量等比例的協調。
1.3均衡性
地面上的孤植樹,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聚焦點,而地面上兩個相似的植物同樣吸引人的注意力,產生平衡的效果#這就是均衡的作用。均衡就是平衡和穩定,對稱是最簡單的均衡。影響均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體量的輕與重、質地的厚與薄、色彩的濃與淡等因素。
1.4韻律性
配植中有規律的變化,就會產生韻律感。如一種樹等距離排列稱為“簡單韻律”,一種喬木及一種花灌木相問排列稱為“交替韻律”。隨著植物種類增多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韻律感會逐漸豐富。人工修剪的綠籬可以剪成水平狀,方形起伏的成垛狀、弧形起伏的波浪狀,從而形成一種“形狀韻律”。
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是選擇植物的首要原則。以宏觀方面看,植物是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園林美的素材;從局部看,城市中各類型的綠地都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植物景觀中植物的選擇,必須符合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而且應該適應城市特殊的生態環境,對城市的大氣和水份循環起調節作用,進而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植物要起到這種作用,必須自身生長良好,抗污染,抗干早,抗病蟲害,管理方便等特點。在園林植物配置中。
2、現代園林植物造景的新特點
現代園林由于其歷史時期、造園者、服務對象等不同于古典園林,因此形成了極其鮮明的特點。
2.1注重生態效益和生態景觀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創造的生態效益最高。因此植物造景中遵循自然群落組成、結構進行植物的組合。
2.2注意科學配置耐蔭植物現代園林作為人們游憩、休閑活動的場所,以室外活動空間為主,綠地比例要高。配置植物時要做到適地適樹。
2.3植物造景功能多樣化植物材料的應用范圍從傳統的建筑物周圍種植、假山上種植,發展到行道樹、綠籬、廣場遮蔭、空間分割等;從傳統的花臺發展到花壇、花境、室內花園、屋頂花園、溫室等造景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植物景觀和功能。
2.4現代園林重寫實現代園林作為大眾的一種公共空間,與傳統的詩情畫意相比,開闊的疏林草地、城市廣場、森林公園則更加合乎現代人的口味。
2.5草坪、花卉大量應用現代園林中草坪、花卉的大量應用已成為一個
發展趨勢,而且新品種不斷推陳出新。
2.6植物材料豐富多彩我國的種子植物超過2.5萬種以上,其中喬灌木種類約8000多種。但是,真正用于造景的植物各地分布不均勻,許多植物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利用,引種馴化,以豐富園林植物景觀。
3、意境美的本質
意境是植物造景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作品的靈魂。意境的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人的情感。它的產生是物對心的刺激和心對物的感受反映的結果。景和景點是由植物空間構成的藝術品,具有完整而生動的外形。觀賞者通過對“景”的欣賞而產生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又轉化為一種“意”。在作為意境載體的綠色植物空間中,設計者通過對客觀形象的表現,以“意”這種“語言”告訴人們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品格和氣質。好的植物造景既有美的形體,又有美的靈魂,具有“形”與“意”相結合的美妙意境。美的意境給人以藝術享受,能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意味無窮,并對人有所啟示,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人們浮想聯翩。充分挖掘植物意境美的本質,可為營造意境美提供積極的指導。
4、意境美的構成手法
對意境美的本質進行探討的過程,可以說是植物造景的第一個步驟,是“立意”階段。經過充分而細致的“立意”過程后,就需要進入下一步的“表達”階段,這樣才能充分的體現園林景觀的意境之美。
4.1模仿。自古以來 ,中國傳統的植物造景就大量采用了模仿的手法來體現意境。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三五成林”等手法,都是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模仿。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愛好自然、欣賞自然,并有意將自然引入生活環境中。
4.2抽象。抽象的手法是對事物特征的精華部分經過提煉、加工,并通過植物景觀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它可以使較為深奧、復雜的事物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易被人們理解。在城市“點”空間中,可以看到一些運用植物的平面構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符號”或“片
斷”,它們都是將植物材料經過抽象處理后,用于表達不同的主題意境。
4.3隱喻
隱喻的設計手法是為了體現自然理想或基地場所的歷史與環境,在設計中通過具有認知、感知的植物空間來創造具有一定情感和主題的植物景觀。用隱喻手法設計的植物空間大多在視覺上帶有文化或地方特色的印跡,具有表述性,易于理解。
4.4象征
象征的手法是利用藝術手段布局植物景觀,通過人們的聯想意識來表現比實際整體形象更廣泛、更復雜的內容。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大都伴隨著一定的主題目的而成為整個景點空間的核心。在古代,運用了象征手法的植物造景多以寓意歷史典故、宗教和神話傳說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運用現代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主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是一切植物景觀的核心“意境”所在。
總之,植物造景要以藝術美原則為指導,合理運用優良的園林樹種,充分展示園林植物的形態美、群體美,最大限度地發揮園林綠地的生態效益。提倡以植物造景體現園林景觀意境之美的主流,已不是新的話題。也是現代植物造景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徐德嘉,周武忠.植物景觀意匠[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 2003.
[3]賒樹勛.園林美與園林藝術[m].南京:科學出版社,1987.
篇7
關鍵詞:意境;園林設計;淼廬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結合我國傳統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園林設計日新月異,包容著每個時代的不同內涵,朝向更為廣闊的方向發展。但是如同書法、繪畫、曲藝一樣,園林也需要自己的靈魂,其設計建設也同樣離不開“意境”這種無形的、本源性“空間”。出于對意境的重要認識,現代園林設計始終將重點停留在對意境空間的營造與把握。
園林意境
意境,《辭海》的解釋是:文藝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們思維中的一種抽象造型觀念。意,審美體驗或是審美意象;境,有情趣的自然景色。從這種解釋來看,園林設計一方面為了達到“情景融合”的目的,應著力于對“境”的把握,從而為使用者帶來“意”的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出自己對“意”的感悟,盡可能地發揮“境”的效用。園林只有結合意境,不僅是使用者進入空間,空間也反饋予使用者,才算園林設計最好的完成。這一點在流傳至今而不衰的中國古典園林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園林是自然的空間組成部分。自然中并非處處皆有意境,各色山水才有了高下之分。園林的意境,不局限于其所依賴的環境本身,而是綜合在園林設計的方方面面。不論借景生情,還是超然物外,只有此時此地的園林境域與使用者的主觀情感達成共鳴的時候,才能夠產生意境。
園林意境的特征
在一定的地域,可以通過地形、樹木花草、建筑和園路等的設計營建園林,在取于自然的同時還于自然。不同于曲藝音律、書法風格均有其特定的意境,園林意境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園林的意境可以隨著客觀的時間流逝演替變化,包括日升日落朝暮改的時相變化、春夏秋冬四季替的季相變化、陰晴風雨霜雪云的氣象變化;園林意境可以隨著自己的生命增長不斷變化,隨著花草樹木的生長呈現齡相的變化。是為園林意境的特征。
園林的意境是綜合藝術效果的體現,園林設計者在方案設計階段,必然要考慮到將園林變化過程中,呈現最佳狀態且該狀態發生頻率較高的情景作為該園林的主要意境,將設計圍繞該意境展開。歷史文人常詠物抒情、托物頌志,造園如作詩文,園林設計者也應在營造不同意境的同時,表達其特定的情感特征。
古典園林意境造景方法
“道法自然”對萌芽時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影響頗大。通過人為地疊山理水,將自然的山水凝聚于方寸間,是古典園林意境營造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意境可以觸發人的聯想,增強場地的空間感,是我國園林設計布局上的高明之處。在此基礎上,延續設計初衷,借助建筑空間構成的物境表述已擬定的主題。
由于意境的表達很多時候受限于時間、季節和氣候,不同的地域故此才有各自的風格,如北方、江南、嶺南等。外界對園林本身造成限制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多種不同的可能。古典園林意境營造常常利用如此產生的“虛實”,為意境“點題”,給予使用者更多獲得信息的渠道。 如杭州“斷橋殘雪”、揚州“四橋煙雨”等,均是利用虛實的結合,完成園林的藝術品。
虛實相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通過分景、隔景、借景等設計手段組織空間,在保證移步換景的同時充分發揮人們對空間的想象力,擴大空間。是為“虛中有實者,或山窮水盡處,一折而豁然開朗;或軒閣設廚處,一開而可通別處。實中有虛者,開門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實無也;設矮欄于墻頭,如上有月臺,而實虛也。”
喚起使用者共鳴,是園林意境營的進階層次。詩、畫的使用,升華了場地的精神,豐富場地使用人的情感體驗,亦是我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的常見手段。
大自然與縮影,主觀與客觀,虛與實,情與景,相互補充,保證“意”與“境”的高度統一,共同完成古典園林空間意境的營造。
意境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以淼廬為例
淼廬是有著得天獨厚地理位置的一幢獨棟住宅。之所說得天獨厚,是因為位于美麗的云南麗江郊外,玉龍雪山腳下,依山傍水。建筑的坡屋頂迎合山勢,中有水院,外環水池,被三塊鏡子一樣的水面安靜托起。
圖1 淼廬全景圖2 “沒有邊界”的廣場水面
玉龍雪山腳下原是一片開闊的平野,四面環山,前有玉湖,山石斑駁,樹影婆娑,是一處色彩與質感俱佳的世外桃源。如何在此處營造一棟建筑且符合這里的氣質,是設計者需要挑戰的難題。它需要“生”在這里,渾然天成,亦要體現自己的意境;建筑的氣質為主,技術為輔。
為了讓這棟建筑在平野之處獨立而不特立,與周圍美景融合并納為己用,設計者需要將其建設成為大自然的縮影,其采用的具體手段與古典園林意境造景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必疊山理水,建筑只需將自己融入其間。建筑被置于利用山腳碎石筑起的平臺之上,如果從低處走向建筑,眼前看到的是和山體顏色相仿的碎石墻,而非突兀地建筑主體。只有走進石墻內的門洞,踏過幾級臺階,才能看到位于空曠平臺上的建筑。這種開放空間的建筑表現形式,增強的建筑本身的固有氣勢。
廣場用大小、顏色相仿的卵石鋪地,鏡子般的水面邊緣整潔,一直延展至廣場的邊緣。這一手法隱去了廣場的邊界,增加的場所的開放性,也使設計本身更宜融入自然。
建筑通過體塊、屋頂轉折關系和植物的搭配體現層次、營造空間,巧妙地將虛實結合,將建筑背景隱于山體。建筑本身的語言與情感,與天然之景相輔相成,又各有味道。
建筑師李曉東說:“有時候,一個建筑其實就是一個激活點”,一個對特點的地域,對一種生活方式的激活,于是,風景中有了人文的一筆輕輕勾勒,風景也被激活了。”他的建筑,正很好地體現了自己建筑設計的意境以及意境對園林精神世界的影響。
古典園林的意境空間造景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從淼廬的案例不難看出,設計者取既往之精華,從時下人們更為理解和崇尚的角度出發,構建理想的意境,這在設計手段和技術上是不難實現的。除了更為嫻熟的疊山理水設計手段外,現代園林設計的空間組織形式依然延用延伸空間和虛復空間的“虛與實”意境營造手法,擴大空間,增強園林景深,豐富空間類型。隨著科技手段的加入,視、聲、影、光、香等虛景的創造將更為精彩。
意境為園林設計的主旨,確保園林景觀的形式更為多樣,特點更加豐富,具備多元性和自由性,為園林的發展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而一個有意境的園林設計,亦會避免城市繼續出現繁亂蕪雜、缺少靈魂的設計,避免技術的喧賓奪主,從而確保精神的延續性。
結語
篇8
關鍵詞:傳統園林;現代景觀;造景手法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1、“詩情畫意”的傳統園林
中國傳統園林因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其園林建筑分布是很廣泛的,但仍然有幾個地區相對比較集中: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一帶,包括洛陽、開封,主要是帝王苑囿,也有私家園林,但基本被毀,僅文獻參考。以杭州、南京、揚州、蘇州及其附近各城市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多數為私家園林,能夠完整體現出中國傳統園林在造景造園上的各種手法,在園林建筑上占有很大比例。北京、承德兩地為代表的皇家苑囿,以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展現自然山水風光為主。嶺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因其作為通商口岸,有一些地主、富商、官僚在此修建了很多私家園林。也正是因為這些地區作為通商港埠,所以在園林景觀上外來影響比較大。
中國傳統園林造出來的景和園就如同中國寫意山水風景畫。寫意,就是指追求一種境界一種意境,不是完全實實在在的,而是給予一種想象的空間。古代文獻、詩詞中都有提到古人追求意境,“境非獨景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云興霞蔚”。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王維時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從中可以看出,詩情與畫意是密不可分的,而傳統園林的造景就是把詩情畫意給實現出來。中國傳統園林在意境的追求上可謂是歷史悠久。從人最根本的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到更高一級的“悟覺”,這個就是詩情畫意以及傳統園林中追求的意境美,需要人們去領悟,去感受,需要五感來綜合傳遞。這就達到了中國傳統園林造景造園的目的。
2、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
既然中國傳統園林與中國寫意山水畫田園風景詩都是追求意境,那么他們在表達手法上也是基本一致。我們造園,繪畫都有兩種作用,觀景以及景觀。這兩個字是不是僅僅只是順序不同呢?當然不是,觀景具有從某一點向別處看的意思,是一種主動去看;而景觀則是值得作為對象從各個方面去觀賞,也就是一種被看的對象,在中國傳統園林中這兩點必須同時兼顧。
主次重點,這個在西方古典建筑以及我國傳統皇家園林、寺院建筑都體現除了主次關系。但是個別園林建筑如留園,就不好說哪一部分是主要,哪一部分是次要,可能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這就是中國傳統園林一大特色,讓人感覺不論走到哪個地方都是一幅風景畫。
空間對比,把具有明顯差異的兩個空間放在一起或者靠得很近,可以借兩者的這種巨大反差對比,來突出各自空間的特點。比如從一個狹小的空間進入一個開放寬敞的大空間,能夠給予人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并且由于小空間的對比、襯托,會使大空間給人以更大的幻覺。空間對邊的客觀效果完全能夠用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一段的描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前文提到中國傳統園林與中國寫意山水畫田園風景詩關系緊密,自然很多地方都會受到它們的影響。在傳統園林中,人們往往認為露則淺、藏而深,為忌淺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則采用欲顯而隱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觀或藏于偏僻幽深之處。在園林景觀中,不論是高大的樓閣或小巧的亭榭,全然地袒露總不如半藏半露顯得含蓄、意遠。境深。《安吳論書,述書上》引鄧石如的話“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拜以當黑,奇趣乃出”。在中國繪畫中,從構圖上來看,往往會有一處十分寬松,一處密不透風,這個就是疏與密。在中國傳統園林造園上來。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是相當之多,比如留園的建筑就分布極度不均,疏密差別很大。同樣的道理,在繪畫中還有一種手法叫做虛與實。可以說,疏與密,虛與實在給人的感覺上是差不多的。所謂虛,也就是空,空靜,空靈,虛無;所謂實,就是實在,存在,實質。虛與實跟疏與密的區別就在于虛實更能給人想象的空間,而疏與密則是直接表達出來的意思。在觀景的過程中,虛的東西或者景觀總是能勾起人類好奇的欲望,都想去一探究竟,而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往往又需要一處密不透風的景色來進行遮擋,這就是各種手法之間的相互配合應用。當然,如果再配上一條蜿蜒曲折的小道,那這個景色又會再上升一個層次。
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中,各種手法相互配合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達到需要的景觀效果。蜿蜒曲折的小道或者廊道,轉向高低錯落的古建筑群,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仰視這些景觀,又能俯視園林里的各個景點,在一個適當的高處還能遠觀,感受古典園林中的層次,使人聯想到“庭院深,深幾許”,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園林為了追求意境的幽雅和深邃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3、與現代景觀的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偉大中華民族的復興,同時為了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園林景觀也緊隨時代的步伐,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傳統園林的各種造景造園手法已經融入了現代景觀中。
現代社會人們都居住在生活小區里,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開始提升,一個價值高的小區它在景觀綠化上下的功夫絕對是很大的,因為沒有人愿意住在一個毫無生氣、全是鋼筋混凝土的地方。
一個以高層建筑為主的樓盤在景觀上主要用到的傳統園林造景手法有空間上的層次,道路上的蜿蜒曲折,樹木的高低錯落以及樹木、植物的疏與密,有條件的小區還可以修建一個亭榭,連接上曲折的道路,也能讓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下的人們感受到一絲自然的清幽。如果還想再上一個層次,那就需要處理好庭院中的水景。《陋室銘》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中國風水角度來看,水也是一個重要的東西,所謂財源滾滾,其意思就是要像水一般不停地流進來,再加上從古至今,人們都認為有水的地方人杰地靈,所以就個人覺得水景在園林景觀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再來說一下別墅。別墅應該算特殊建筑了,因為它對綠化、景觀的要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居住小區,而現在達官貴人、富商老板對別墅的要求更是高。首先是別墅的建筑高度不高,再加上一些別墅修在山上或者臺地上,完全能夠體現出遠景近景的層次,疏密虛實的應用也相當方便,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高低錯落的樹木景觀,然后在自己別墅的庭院內再擺放幾個景觀假山石,配上亭榭小品,那就是一道道賞心悅目的景觀了。
宗上所述通過上面簡單的介紹與分析,可以看出園林景觀是息息相通的,不能因為傳統園林是古代的,就不能融入到現代景觀中,現在整個世界都不算大,文化的融合也時刻都在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不為過。所以我們不光要學習并應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造園手法,還要去學習西方園林中值得借鑒的手法,在需要運用它的時候把它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書籍]
篇9
關鍵詞:竹子;濟南地區;應用
前言
我國有竹類40余屬500余種,多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山東省竹子分布、經營和利用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新石器時期關中平原即有竹林存在,自曹魏至明、清時期,山東各省竹子的應用很多,竹子造景在濟南地區園林中也得到了應用,常用的竹子有紫竹、角竹、金鑲玉竹、毛竹、桿京竹,金竹、箬竹、筠竹等。以竹造園,不管是紛披疏落竹影的畫意;或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用竹點景、框景、移景,都能組成如詩如畫的美景,且風格多樣。以竹造園,竹因園而茂,園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園因竹而顯,竹景更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為園林帶來了無限的詩情畫意,人們的喜竹之情有增無減,竹類植物正以一種新的姿態亮相現代園林。
1 竹的文化內涵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見竹子在我國園林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其稈挺拔秀麗、葉瀟灑多姿、形千奇百態;它四季常青,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竹無牡丹之華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妖艷,但它根生大地,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的特征,高風亮節的品格為人們所稱頌[1]。而竹所獨具的中空具節則被古人與做人的氣節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人民不畏強權、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青青翠竹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爭相吟詠,有關竹子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中國竹文化深厚的意蘊對竹子造景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 竹在園林中的主要造園手法
2.1 統一空間
在園林中采取大面積成片栽植或線植、帶狀列植,和諧中有統一,豐富了公共開放空間的景觀效果,起到了裝飾、點綴和掩飾的作用,給人以美的視覺體驗。
2.2 強調空間
利用部分竹子在色、姿、態以及稈形等方面的特征,如佛肚竹、紫竹、金鑲玉竹、菲白竹等,莖干或色彩獨特或鮮艷,在環境中相配,植于視覺焦點處,能起到渲染空間、活躍氣氛的作用,成為人們欣賞的景觀或焦點。
2.3 引導空間
竹子在園林中還可用來組織引導空間,主要采取框景、夾景以及障景等園林造景手法。如采取在園路兩側列植的手法,形成夾道皆竹的竹林景觀,同時與標志物、假山、噴泉等主景對應,可起到很好的引導空間的作用,從而突出主景。
2.4 組合空間
與假山、景石相互組合是竹在園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形態各異的假山,再配以枝葉纖細,亭亭玉立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呈現山林之美,自然之姿,美不勝收。趵突泉公園中假山與竹相掩映,呈現出自然之美。亭臺軒榭旁,以翠竹襯托或以粉墻室隅為背,形成獨具風味的園林小品,引人入勝。
3 竹子在濟南地區園林中的應用
竹類植物抗性強,病蟲害較少,園林養護管理費用也較低,而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較高[3]。在濟南地區園林中,充分利用竹子的景觀觀賞功能和生態功能,在繼承古典園林的傳統技法上,將造園的藝術手法與現代人的審美、游憩需求完美結合,力求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竹在濟南地區園林造景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以竹子作主景
3.1.1 竹徑
竹徑是指利用竹子分割空間建成曲徑通幽的道路。古典園林中“竹徑通幽”藝術手法在現代園林休息區依然適用,為營造含蓄深遂的意境,竹徑的平曲線和豎曲線應力求變化,“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迂回地擴展和豐富了園林的有限空間,同時應避免過度曲折,矯揉造作[4]。如泉城公園東門附近的竹徑,雖然竹徑不長,但卻做到了忌寬求窄,依然營造出了含蓄的意境。并左邊的木槿園和諧搭配,木槿秋季落葉以后小徑一旁的竹子依然翠綠,使得秋冬時節的景觀不至于太蕭條,在景觀效果和意境表達上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2 竹籬
竹籬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間的屏障,大多竹種稈型不高。竹籬不但美觀實用,能圍合、分隔園林空間,而且具有隱藏作用,還增加了層次感。如科研所的自行車棚,全部用竹子圍合,把車棚隱藏在里面,只在每個方向留一個入口,美觀、新穎又實用,從看就像一片竹林,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都很好。竹籬還可以作分割空間和屏障視線,也可做噴泉、雕塑等的背景,以襯托主景。如濟南植物園中用竹子圍合仿木質座椅組成的休憩空間,選用莖桿色彩引人注目的竹子,讓游人在休憩的同時感到賞心悅目,環境愜意。
3.2 以竹子作配景
竹子清秀風雅,適合在墻邊、池畔、院中栽植,或與假山、景石、其它植物相配,以呈現自然景色或襯托全景,體現出濃厚的詩情畫意。
3.2.1 與建筑物搭配組景
在濟南各大公園里,竹子與建筑搭配組景時常用在亭、廊、樓等的附近,這種配置方式也是對我國古典園林傳統手法的繼承。如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建筑旁栽植數株翠綠修竹,能起到與建筑色彩和諧的作用,而且能陪襯出古建筑的秀麗,同時掩映在修竹叢中的“精舍”,亦可使人體會到白居易所說“映竹年年見,時聞下子聲”的那種情境[6]。趵突泉中剛好相反,采用桿形粗壯挺拔的竹子配置在墻下,讓建筑立面優美的線條和色彩充分地展現出來,創造出優雅的環境。
3.2.2 與山石、水體搭配組景
竹子與園林山石、水體的配合,可形成寫意山水式的組合景觀,是中國古典園林及現代園林的重要造景手法。竹與山石、水體配置恰當,能增添山體層林疊翠,水體明凈幽深[7]。假山和景石以表現山石的形態和質感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如趵突泉公園東門龜石和矢竹搭配,在突出主題的同時,又升華了意境,襯托龜石的“秀、瘦、透、漏、皺”的特點。水體與竹子造景應因地制宜,其體量與山石駁岸應協調統一。如趵突泉、五龍潭中箬竹與泉水駁岸搭配,不僅增加了景觀的靈動性而且自然舒適。
3.2.3 與其他植物搭配組景
竹類植物與其他植物材料的組合,不僅能創造優美的景致,更能將無限的詩情畫意帶入園林,并形成園林特有的情境與意境[8]。竹子的桿、葉、色、形、態均較其它植物有明顯特點,它與高大喬木相比更為纖柔,與低矮灌木相比則顯修長,與開花植物相比又見青翠,與其它植物精心配置在一起,在視覺上更顯豐富多彩,屬性上更貼近自然,內涵上可以相得益彰。如濟南市植物園中以油松為背景,箬竹與海桐搭配,四季常綠,層次豐富。
3.3 專類竹園
專類竹園主要收集各種竹類植物作為專題布置,在色澤、品種、桿形上加以選擇相配,創造一種雅靜、清幽的氣氛,同時兼有觀賞、科普教育的作用。如趵突泉的萬竹園,它主要運用現代園林造景手法科學組織觀賞竹種的形式美要素。竹園中建一造型獨特的竹文化庭院,結合詩詞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的秀美風姿和內在品質,為游者提供一個賞心悅目的休閑空間和交流場所。
3.4 地被竹造景
地被竹是指禾本科竹亞科中植株相對低矮、枝葉比較密集、具有較強延展能力、能迅速覆蓋地面且抗污染能力強、易于粗放管理的竹子類型,可以用來代替草坪、草花群植、片植綠化,是一個新穎而富有特色,能夠開拓園林新空間的地被植物類群[9]。尤其適于林內樹下、假山石間等不適于種植草坪的地方,可構成自然之野趣,并豐富綠化層次。
4 結束語
竹子在中國是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鄉土植物,從古至今,竹子以其形美、境佳、種類豐富、適應性強在園林中得到了廣泛運用[10],濟南地區利用觀賞竹類植物優良的生物學特性和優美的形態特征,在濟南高速公路兩旁、公園、街頭綠地、休閑廣場、居住區等地加以大量應用,同時園林設計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大膽拓展思路,大膽創新,設計出與傳統綠化樹木相互并存,交相輝映的作品,以優化美化人們的居住環境[11],創造具有時代特色的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 項忠平,帥曉艷.安徽農業科學[J].2007(27):8480-8483.
[2] 陳松河.觀賞竹園林景觀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 武永照,王云峰.陜西林業科技[J].2009(4):87~89.
篇10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園林設計藝術,首先就是它的地址選擇問題。這是一個首要因素,它直接關系到園林雕塑的整體效果。那么,在這部小說中,曹雪芹把大觀園的地址選在了榮國府的北側,它的最初意圖是為了讓賈妃回家看望親人時更為方便和省力。同時,它又把會芳園的水引到了大觀園內,并在北側地勢較高的情況下,水源可以流到園內各個地方。此外,大觀園里的園林地址規劃又充分利用了南北地勢高低的差異性,從而讓整個大觀園的山莊與水館形成了一種高低錯落有致、明暗搭配有序、山水布局合理的園林風景。因此,我們說,大觀園里的園林雕塑藝術在建園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地址選擇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了園中已有的地形條件,把一些不利因素轉化為對造園有益的元素。這種園林選址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它會影響到整座園林藝術意境的營造情況,也會決定著整座園林的觀賞價值高低。在《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建造是在城中,并沒有多少自然景物來進行襯托,然而,作者曹雪芹卻充分利用了園內一些現成的樹木山石、亭榭欄桿以及活水,讓整個大觀園顯得富有情趣與生機。這樣的園林雕塑手法不僅可以大大節約建造成本,還可以提供更為便捷的建造條件,最終讓整個大觀園在有利的地形條件下表現的更富藝術特色。當然,這種選址手法對于我們現代的園林設計來說,也有著較為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價值,我們可以考慮到自然景物所處的自然條件,并盡可能地運用較少的時間與精力去營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園林風景。
二、巧妙的造景手法
古典園林塑造中的造景手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一般來說,具有較為特殊的地位。如果設計師設計的到位,就可以使得原本顯得有些平淡無奇的園林景觀更添風采,能夠構成一組更為生動有趣的風景畫面。那么,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他運用了多種園林造景手法。這些手法可謂變化多端又不失巧妙之處。具體來說,大觀園的園林布局有一個對稱的中軸線,在這條線上,曹雪芹設計了很多景觀,能夠更好地突出其中建造的園子。其中,作家還安排了翠嶂大假山和沁芳亭橋兩個次要的景觀,并在這條中軸線上逐步突出一些園林景觀,最終在凸碧山莊那里達到設計的最高點,把整個園林景觀設計到位。其次,曹雪芹在設計園林時,還運用了虛實對比的手法。當我們一進大觀園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座翠嶂大假山,它使人一下子就進入了一個全園的景色氛圍中,這是一種典型的古典園林造景手法。通過這個假山的石洞,我們可以看到隱蔽的小路、清澈的小河與樓臺亭閣等,從而讓這個入園口與園內的空間很好地區分開來。作家還營造了一個蘿港石,讓人在游覽園內景色時不會感到單調乏味,讓人獲得一種美的心靈感受。除了這種障景法,曹雪芹還在《紅樓夢》里運用了借景法,主要就是凸碧山莊和凹晶館,它們讓整個大觀園看起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其中,凸碧山莊有一個茂盛的植物園,凹晶館則仿若仙境,充滿了濃厚的佛教氛圍。作家還運用了藕香榭和蘆雪庭兩種對景,讓人看到了一幅中國山水畫的美妙景色。而大觀園中的滴翠亭則屬于點景,它便于人觀看遠方的景色,讓人在狹小的水面上也可以有景色可以觀看到。另外,《紅樓夢》中的造景手法還運用了疏與密的對比手法。南部以植物與河流占據多數,而北部則以高山流水為特色。這些不同的造景手法已經讓整個大觀園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充滿了各種景色,寓有形或無形于一體,整個園林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三、豐富的空間變化
大觀園中的園林塑造藝術,可以讓人體會到一種步移景異的空間變化感。因此,當賈政、寶玉等人在大觀園中進行瀏覽時,各處的景色都是變化各異的。作家運用了多種造園手法。比如說剛進入到大觀園園門的時候,作家就對園林的空間進行了一定的處理,讓人通過假山之后獲得了一種豁然開放的美好享受。人們在經過園內的亭橋時,可以感受到一種滿眼的綠色,仿佛進入到了一個世外桃源的境界中去。到處都是高大宏偉的別墅,還有一些景色別致的建筑物。當人們行走在其中的時候,會感到園林景色會隨著園內空間的變化而豐富多樣。
四、別致的山水塑造
在這個大觀園中,曹雪芹還設計了一些曲折自然的河流水系。這是因為古典園林中如果缺乏了水的參與,將會使得整個大觀園顯得毫無生機。因此,曹雪芹在《紅樓夢》的大觀園中描述了很多諸如“池”“、清流”“、清溪”“、河”等水源。雖然說整個大觀園中并沒有一個中心大水池,但是,在這個大觀園的東北角有一個相對寬闊的水面,它與后面的大主山相互搭配,讓整個大觀園呈現出一種自然和諧的山水園林格局。事實上,水是園林塑造藝術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關系到園林是否具有靈氣與活力,是把園內各個景點串聯起來的重要條件。曹雪芹在園內把一些活水引入進來,然后在凹晶館前設置了一個較大的靜水面,并向南引流出一股水的支流,并在怡紅院的后院與水的主流匯合,流出大觀園。這些河流的形狀都是造型各異、獨具特色的,有些水面形狀較為蜿蜒曲折,有些河流兩岸的土壤勾勒較為特殊:忽然突出水面,忽然陷入河邊。這些不規則的水面把大觀園內的省親別墅圍成了一個背山面水的小島,并成為了大觀園中的主要園林景色。在大觀園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水面布局,這就是水流從花溆蘿港石洞的假山上傾斜而下,讓人們在游覽這座園林時,先聞其聲,后觀其景,這就讓整個園林的西北角顯得更為有活力。還有一處水流的設計,作家主要運用了河流的走向,讓整個園林內的水系表現出忽隱忽現的韻律,并因為一些植物景色的植入而讓大觀園顯得有聲有色,并暗喻了黛玉愛哭的性格特點。除了這些水的設計以外,曹雪芹在園林中還巧妙布置了一些石山。其中,主要有翠嶂大假山和花溆的蘿港石洞,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讓園內的不同景色可以得到有效的分割,并可以讓游人把園內景色盡收眼底。這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另外,曹雪芹還在大觀園里設計了一個蘿港石洞,它讓人體會到一種世外桃源的美好意境,整個石洞的景色非常優美。土山則位于大觀園的北部地區,讓大觀園看起來山水層疊有致。
五、多樣的建筑院落
《紅樓夢》中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行為舉止都與大觀園是緊密相關的。因此,這座大觀園并不是一座簡單的園林,而是為整部小說營造了一個故事開展與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我們可以說,《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為我國古代小說中的園林描繪開啟了一個藝術典范。其中,有很多建筑物,形態各異,比如說,滴翠亭、藕香榭等。這些園林建筑物與周邊的環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僅僅是園林景色,更突出了園林的主題,讓整個大觀園體現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景象。這些建筑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整體聯系在一起。在大觀園中最為著名的建筑物就是怡紅院,它的匾額為“怡紅快綠”,實際上分別代表了芭蕉與竹子等。大觀園中的每一個院落都有著很多爬滿石頭的香草類植物,它們散發著一股香味。在秋爽齋院內種植的梧桐樹,是用來歌頌封建時期皇恩的浩蕩。這些多種多樣的建筑物都充分反映了大觀園最終建造的含義,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建筑物,而是一個融匯了周圍很多景色與植物于一體的建筑物,它體現了建筑與景色相互交融的美好景象。
六、獨特的意境營造
《紅樓夢》中對于大觀園的描寫是非常全面且細致的,充分展示了我國明清時期古典園林雕塑藝術的渾厚氣息。事實上,這些園林設計的過程都有一個較好的立意作為前提條件。這種藝術手法是古人在進行書法與繪畫創作時總結出來的一個道理。它實際上對于園林藝術的創作也是可行的。大觀園里的園林布局、景色構成等,都離不開園林的設計理念與意圖。小說中的大觀園原本是為了賈元春省親而建,其中包含了大觀樓、含芳閣、綴錦閣等建筑,顯示出一種皇家園林的氣派。然而,它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座私人園林,很多花草樹木、池塘河流等都體現了文人園林的藝術特質,讓人們身處大觀園時,可以感到一種清新雅逸、返璞歸真的藝術氛圍與園林意境。我國園林藝術把意境作為園林設計好壞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在《紅樓夢》中,大觀園的意境主要是借助于人物的詩詞表述,還通過對聯,匾額來傳達,最后就是根據園林景色設計與塑造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質。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大觀園中的園林塑造可以被看作是小說中各種各樣人物性格的外在承載物。當人們身處大觀園時,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到一種人園合一的美好意境。
七、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