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紅臀的預防和護理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紅臀的預防和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新生兒 尿布皮炎 維生素AD滴劑
新生兒尿布皮炎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多發性皮膚病[1],又稱新生兒紅臀。本病的發生不但可以造成局部皮膚損害,如處理不當甚至可導致敗血癥[2]。引起紅臀的原因很多,治療和護理均較棘手。為進一步探討預防新生兒紅臀的護理措施,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本科自2009年7月――2010年4月應用維生素AD滴劑預防新生兒紅臀,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09年7月――2010年4月出生后在新生兒科無陪病房住院的新生兒100例,其中男嬰43例,女嬰57例,日期1――28天。隨機分為實驗組(51例)和對照組(49例),,兩組新生兒的性別。日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經統計無顯著性差異( P>0.05 ),入院時臀部皮膚狀況均正常,所用尿布為一次性尿布。
1.2方法
1.2.1 對照組:從住院第一日起,每日沐浴時及便后用溫水清潔新生兒會及臀部,更換清潔尿布。
1.2.2 實驗組;從住院第一日起,每日沐浴時及便后用溫水清潔新生兒會及臀部,更換清潔尿布后,取柔軟棉球蘸取維生素AD滴劑,輕涂于會及處。
1.3評價方法:《兒科護理學》新生兒紅臀的臨床護理診斷標準[3] ,將新生兒紅臀分為輕、 重Ⅰ°、重Ⅱ°、共3度。輕度:臀部、會皮膚潮紅或有皮疹;重Ⅰ°:輕度癥狀加表皮破潰;重Ⅱ°:臀部、會破潰繼發感染。觀察并記錄兩組新生兒紅臀發生的例數。
2 結果
2組新生兒紅臀發生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 新生兒易發生尿布疹。一方面是由于皮膚嬌嫩,真皮血管豐富,當處于尿布或塑料薄膜造成的濕熱環境中時,由于尿中尿素被糞便中的細菌分解產生氨,氨刺激皮膚的同時尿液浸漬使皮膚發炎。另一方面,新生兒機體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特別是新生兒患病時,皮膚的屏障功能更差。在上述情況下導致皮膚潮紅,起皮疹,炎性滲出,極易合并細菌感染,嚴重時可導致敗血癥,從而危及生命。涂以維生素AD滴劑,可、保護、滋潤皮膚,并加速上皮細胞生長,促進創面愈合[4] 涂油以后的皮膚不易粘住大小便,便于清洗,減少排泄物對臀部的刺激,從而有效預防新生兒尿布疹的發生。
3.2該方法操作簡單易行,取材方便經濟,值得在基層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成兆莫 鞣酸軟膏配合氧療治療新生兒紅臀的效果觀察 [J] .當代護士.2006,(12):45
[2]邱岸花,鄧靖怡.新生兒病區院內感染的護理管理[J]
篇2
關鍵詞:新生兒; 臀紅;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308-01
新生兒皮膚嬌嫩,再加上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粘稠,難免發生臀紅。什么是新生兒臀紅呢?簡單來說就是新生兒臀部皮膚長期受尿液、糞便及濕尿布的刺激、摩擦或局部濕熱等引起皮膚潮紅,破潰甚至糜爛及表皮破脫?,F在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新生兒一般會用紙尿褲或是紙尿片,因透氣性及質地參差不齊,也會對新生兒的臀紅造成一定的影響。
1新生兒臀紅的病因
本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主要是新生兒皮膚嬌嫩,尿布區域的皮膚長時間受尿、便的刺激,皮膚表面及糞便中細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產生大量氨,浸泡和刺激皮膚。腹瀉時,稀便中會有較多的脂肪液及變形桿菌和微生物,均可誘發和加重臀紅,繼發細菌、真菌感染[1]。
2新生兒臀紅的臨床表現及分型
皮膚損害限于尿片區域,皮膚可見紅斑、丘疹、糜爛及潰瘍,按其損害程度可分為:輕度:局部皮膚潮紅,皮疹及呈粟粒樣,皮膚波及2-3cm。中度:皮損波及整個臀部或是皮疹融合成片。重度:皮疹波及及下腹部,外陰表皮剝脫并有滲出[2]。
3護理
在明確了新生兒臀紅的癥狀及原因后,緊接著應該采取的是正確的護理方法,消除新生兒的臀紅現象。正確的護理方法包括一般的護理和特殊護理。
3.1一般護理:
3.1.1細心護理,注意喂養。實行嚴格的隔離制度,患兒為人工喂養,奶瓶器具進行嚴格的消毒,我院主要采用高壓滅菌消毒。實行一人一瓶一奶嘴,一人一用一消毒。還要控制奶溫,做到溫度適宜。
3.1.2保持皮膚清潔,每日沐浴前護理人員要嚴格洗手,注意消毒,以防手上沾污的細菌帶到新生兒嬌嫩的皮膚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不能接觸新生兒。沐浴是護理人員動作輕柔,洗凈沐浴液,沐浴的毛巾衣服嚴格消毒,一人一巾,預防交叉感染。
3.1.3提醒家長選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紙尿褲。
3.1.4勤換紙尿褲,每次大小便后用濕紙巾擦干凈臀部。
3.2特殊護理:
3.2.1一般臀紅型:勤換尿布,保持臀部干燥,與爐甘石護臀處理。
3.2.2糜爛性:除勤換尿布外,可與濕潤燒傷膏涂于患處,因濕潤燒傷膏可以活血化瘀、生肌收斂[3],同時濕潤燒傷膏的疏水性可以保護皮膚在愈合過程中不受尿液、糞便的刺激,有效緩解疼痛,有利于愈合。
3.2.3潰瘍型:除加強基礎護理外,本科室采用將患兒置于輻射臺上,側臥或是俯臥位,予40-60W的鵝頸燈照射臀部,燈泡與臀部患處距離為30-70cm,同時配合干燥吹氧法,效果更佳。干燥吹氧法氧流量為5-8L/min,直接吹臀部,時間為10-15min。
4總結
正確的護理方法是消除新生兒臀紅現象的重要保證,再加上,新生兒皮膚嬌嫩,抵抗力較低,作為醫護人員更要做到有高度的責任心,做好新生兒的基礎生活護理,使寶寶處于一個舒適的環境,早日康復,與家人團聚。
參考文獻
[1]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4
篇3
【關鍵詞】新生兒臀紅;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1-0122-01
1 臨床資料
1.1 2007年~2009年度我科共有25例新生兒不同程度發生臀紅、皮疹、潰爛。經過使用美寶燒傷膏+制霉菌素涂擦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5例中,男15例、女10例、起病年齡最小3天、最長15天,13例為院內發病,12例均為出院后發病,曾用過生香油、紫草油、各種軟膏外擦的病例。
1.2皮膚情況: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臀部及周圍皮膚潮紅,也有散在或密集的紅色丘疹,部份表面脫屑、糜爛、潰瘍,面積大者皮疹波及整個臀部、會陰、大腿內則。
1.3治療護理: 每日加強臀部護理,大小便后勤換尿布,每次換尿布時用溫水毛巾或濕紙巾擦洗干凈臀部,擦干后用美寶燒傷膏1條加制霉菌素6片研碎后攪拌混合,外擦一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1 度表皮發紅1~2天后逐漸干燥,2度表皮發紅伴有皮疹2~3天左右治愈,3度表皮剝脫糜爛潰瘍3~4天表皮不紅,潰瘍面結痂臀紅基本愈合。
2 結果
25例臀紅嬰兒,1度臀紅15例1~2天表皮紅消退 ,2度臀紅7例2~3天表皮干燥 ,3度臀紅3例3~4天潰瘍面結痂基本愈合。
3 討論
一般認為,新生兒臀紅是由于未及時更換尿布,尿中的尿素被糞便中的細菌分解產生氨,刺激皮膚引起炎癥,常見治療為穿清潔、柔軟的衣服,勤換尿布保持臀部清潔、干燥,外擦具有收斂、消炎作用的洗劑、軟膏。上述方法適應于較輕者,一旦出現丘疹、脫皮、糜爛者,以上治療效果不佳,且病程較長,而外擦美寶燒傷膏加制霉菌素者,輕者用藥1~2天丘疹紅臀迅速消退,稍重者3~5天基本好轉,病程短、療效好,說明大部份新生兒臀紅、皮疹為真菌感染,這與魯桂萍等相關報道相符。制霉菌素是一種多烯大環內酯抗真菌抗生素對各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1]。美寶濕潤燒傷膏具有消炎、止痛、隔水、保護創面、促進皮膚再生的作用[ 2]。另外,新生兒皮膚嬌嫩,屏障機能低下,抵抗力差,易受各種細菌感染,包括真菌感染,加之目前大多數家庭,甚至醫療機構對新生兒全部采用一次性尿布,透氣性能差,所以尿液刺激,加上潮濕的局部環境,便為霉菌的滋生有了良好的條件。如果室溫較高,可使臀部完露,保持臀部清潔干燥每次大小便后及時用清潔水洗于凈臀部,并注意皮膚褶皺處的清洗。勿用堿性肥皂,尿布要用肥皂水燙洗灑干后用[ 3]。因此,加強臀部護理是預防新生兒臀紅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手段。護理人員對新生兒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工作細心,動作輕柔,加強皮膚護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減少交叉感染, 出院后指導家屬使用尿布要柔軟、干凈、透氣好、吸水性強,減少對皮膚的磨擦和刺激。
參考文獻
[1] 《醫學與護理》,2009年第九期 , 龍源期刊網
[2] 徐榮祥。MEBO的作用機理(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1997,9(3):34
篇4
關鍵詞:新生兒紅臀;3M液體敷料;電吹風護理;臨床癥狀
紅臀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皮膚病,尤其多見于患有腹瀉性疾病的患兒。由于嬰幼兒皮膚嬌嫩、敏感,表皮角化不全,抵抗力差,大小便刺激可導致嬰兒皮膚潮紅、破潰,嚴重者甚至并發感染[1]。傳統護理小兒紅臀多以勤洗、勤換、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外涂紅臀軟膏等方法,如患兒頻繁腹瀉,則常規護理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近年來關于3M液體敷料外涂治療紅臀及大便失禁肛周皮膚破損的報道較多,本文采取隨機對照研究的方法,探討3M液體敷料聯合電吹風護理的效果,以期減輕患兒痛苦,提高護理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2在本院新生兒科就診的86例紅臀患兒納入研究,入選患兒均因嚴重腹瀉引起的紅臀,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長均同意治療及護理方法。其中男嬰45例,女41例;年齡3~28d,平均(13.52±2.47)d;紅臀的分度:Ⅰ度53例,Ⅱ度22例,Ⅲ度11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紅臀分度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紅臀護理。便后及時用質地柔軟的小毛巾,用37℃左右的溫水水淋式清洗患兒臀部,護理人員動作盡量輕柔,避免用力擦洗造成摩擦刺激。洗完后用干毛巾吸干臀部皮膚水分,用紫草、白芷、蜂蠟、液狀石蠟、羥苯乙酯制成的紅臀軟膏均勻外涂患兒臀部并按摩片刻,促進藥物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隨后更換柔軟的棉質衣服,包上干凈尿布。
1.2.2觀察組 常規清洗后使用3M 液體敷料距離患兒皮膚患處4~6cm處噴涂,噴涂時需使藥液均勻覆蓋患處,護理人員應用手適當牽開皮膚皺褶處再均勻噴霧,使分開皮膚接觸面均有涂藥。噴霧后大約30s后觀察有無噴霧遺漏部位,并在第一次噴霧形成的保護膜完全干燥、恢復自然位置后再次噴霧,確保保護膜與收縮皮膚充分接觸。隨后使用菲利普恒溫負離子電吹風輔助吹干,調節至55℃恒溫,以操作者手背無灼熱感為度,選擇適宜的吹風距離,出風口距離患兒臀部25~30cm,均勻吹患兒臀部,每次吹風時間10~15min左右,注意避免患兒臀部燙傷。吹風后為患兒包上干凈尿布。3M 液體噴霧及電吹風護理次數根據患兒腹瀉程度和皮膚情況而定,一般2~6次/d。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 根據以下標準判斷兩組紅臀臨床療效[2]:①治愈:皮疹、皮膚潮紅等癥狀完全消退,破損皮膚完全恢復正常;②顯效:皮疹、皮膚潮紅等癥狀明顯改善;③無效:破損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1.3.2癥狀改善時間及護理滿意度 觀察兩組患兒皮疹、皮膚潮紅改善時間及肛周皮膚愈合時間,采用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出院前1d請兩組患兒家長填寫,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患者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治愈時間、滿意度評分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兒治愈28例,顯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74.42%(P
2.2紅臀愈合時間及護理滿意度評分 觀察組患兒皮疹、皮膚潮紅改善時間、肛周皮膚愈合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新生兒紅臀多見于嚴重腹瀉患兒,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丘疹及破損,嚴重者皮膚糜爛、潰瘍;臨床一般根據紅臀時皮膚破損深度、面積進行分度:Ⅰ度僅見皮膚發紅,未破損;Ⅱ度時皮膚表皮破損,Ⅲ度時表皮破損,面積相對較大,可繼發局部或全身感染[3]。
新生兒時期免疫機制尚不完善,皮膚抵抗力較弱,易受外來因素的刺激;腹瀉患兒因頻繁排便刺激肛周皮膚,排泄物的浸漬,反復清洗擦拭引起的物理刺激等因素均可影響臀部皮膚的完整性。紅臀軟膏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白芷、蜂蠟、液狀石蠟,具有活血解毒、除濕消腫作用,對改善紅臀癥狀有一定的效果[4]。3M 液體敷料是一種無乙醇配方的多聚溶液,主要成分為丙烯酸鹽共聚物、六甲基二硅醚、聚乙基苯甲基硅氧烷和異辛烷。外涂后可在受損皮膚處形成一層脂質保護薄膜,具有隔水、除濕、減少摩擦作用,可發揮良好的屏障作用,使局部皮膚免受排泄物的刺激,防止皮膚破潰進一步發展及細菌入侵感染,促進受損皮膚修復愈合;且性質溫和,無刺激性,不增加患兒的疼痛感。
錢靜娟等[5]在大便失禁護理中應用3M皮膚保護膜聯合紅光治療儀促進了破損皮膚的愈合。本研究應用3M液體敷料聯合電吹風護理新生兒紅臀,其原理基本相同,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皮疹、皮膚潮紅改善時間及肛周皮膚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與陽春梅[6]報道高度一致。由此可見,應用3M液體敷料聯合電吹風護理新生兒紅臀能促進損傷皮膚的修復,提高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陳慈玉,黃勤蘭,徐祝麗,等.3M皮膚保護膜聯合造口粉預防大便失禁相關性皮炎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5,05:51-53.
[2]沈玉梅.3M液體敷料治療小兒紅臀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5, 13(4):293-294.
[3]徐洪蓮,何海燕,蔡蓓麗,等.回腸造口糞水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47-249.
[4]馬小花.外涂液狀石蠟預防新生兒皮膚損傷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6):1962-1962.
篇5
作者單位:462600 河南省臨潁縣人民醫院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是由于體內膽紅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鞏膜等黃染現象,主要為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高所致。光照療法(簡稱光療)是一種通過熒光燈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輔助療法,主要作用是使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易于從膽汁和尿液中排出體外[1]。筆者通過對2007年1月-12月份新生兒黃疸光療的臨床觀察,總結存在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對策,減少了醫患糾紛,提高了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12月共收治155例新生兒黃疸,其血清總膽紅素值均超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2]且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是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其中足月兒110例,早產兒31例,早產低體重兒10例,足月小樣兒4例。
1.2 方法 將光療箱清潔,箱內濕化器水箱加蒸餾水到2/3滿,接通電源,使箱溫升至患兒適中溫度,一般夏天30℃ 左右,冬天31℃~32℃左右,根據新生兒病情隨時調節,相對濕度55%~65%[2],將患兒雙眼佩戴黑色的眼罩(自制,用純棉黑布制成,類型為眼睛狀),以防損傷視網膜,全身,用尿布遮蓋(男嬰尤其要注意陰囊的保護),放入預熱的光療箱中,記錄開始照射時間。
1.3 結果 通過對155例新生兒黃疸采用光療,重視存在護理問題并加以總結,及時整改不足之處,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對策,未發生一例護患糾紛,均治愈出院。
2 存在護理問題
2.1 環境的變化 新生兒光療時因全身,失去了安全感,加上燈光刺激及溫度的變化,改變了原來的環境,表現為劇烈哭鬧,煩躁不安,出汗等。
2.2 皮膚損傷的危險 新生兒皮膚嬌嫩,如保護措施不當,皮膚易損傷。足月兒指甲超過指端,活動時容易劃破面部及前胸部的皮膚;雙足反復與床平面有機玻璃摩擦,可使外裸皮膚擦傷;光療時患兒處于一個高溫環境,如不及時更換尿布,容易引起紅臀;光療時間長,加上新生兒皮膚嬌嫩,眼罩處皮膚容易損傷[3]。
2.3 體溫變化 光療時熒光燈產熱較多,而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成熟,易受環境的影響,在高溫中易發熱,體溫可達38~39℃,表現為出汗多,皮膚潮紅、哭鬧、躁動不安等。
2.4 體液不足 因光療時患兒不顯性失水比正常小兒高2~3倍,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嚴重者會引起脫水。
2.5 哺乳方式改變 光療時新生兒與母親分離,哺乳方式改變,新生兒室采用奶瓶喂養,有些新生兒不習慣用奶瓶,引起哭鬧不安。
2.6 知識缺乏
2.6.1 護士自身知識缺乏 少數護士對影響光療療效的因素認識不足,如燈管灰塵,機箱濕化器的清潔處理不到位,燈管的使用壽命,新生兒皮膚撲粉或涂油劑等,均能影響光療的效果。
2.6.2 家長知識缺乏 由于醫務人員的宣教不夠,與家長交流不到位,家長對新生兒黃疸缺乏認識,對疾病的原因、治療、方法、治療過程、預后等不了解,以致于多次到病房詢問病情,如解釋工作不到位,往往會引起醫患矛盾。
3 護理對策
3.1 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向其詳細介紹光療的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及相關知識,取得其信任與配合,通過良好的有效溝通,155例中無1例發生醫患糾紛。
3.2 滿足新生兒的需求 針對環境改變,哭鬧不安,護士應能判斷哭鬧不安的原因,首先應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如尿濕、饑餓、箱溫是否過高或過低,有無發熱或腹脹的不適;其次是滿足安全需要;光療時無依無靠,失去了安全感;再次是滿足愛的需要。采用通過聽覺和觸覺給予安慰,用溫和的語音與其說話,并給予軀體的撫觸,使患兒感到安全、舒適。對于哭鬧劇烈,精神極度缺乏,遵醫囑給予鎮靜劑可減輕黃疸,減少體力消耗。
3.3 皮膚護理 入箱前皮膚清潔,剪短指甲,雙手戴小手套,注意松緊適度,能容納一指為宜,不能影響血液循環,定期觀察局部皮膚情況。雙腳套上襪子,減少與有機玻璃的摩擦,防止皮膚損傷。光療期間因過熱,容易引起紅臀,應及時觀察患兒尿布有無潮濕及大便污染;用溫水清洗臀部及會皮膚,防止發生紅臀,如發生紅臀,可用棉棒蘸少量糊狀思密達均勻涂抹于臀紅部位皮膚上,自然待干,3~4次/d[4]做好臍部皮膚護理,預防皮膚感染。禁止在患兒身上涂粉劑或油劑,以免影響光療效果。
3.4 加強巡視和觀察
3.4.1 觀察眼罩有無脫落及眼罩處皮膚有無擦傷,注意觀察輸液部位皮膚有無外滲及針尖滑脫情況,并及時處理。
3.4.2 嚴密觀察體溫的變化 隨時觀察光療箱的使用效果,發生警報信號及時查找原因,妥善處理,保持患兒體溫36℃~37℃,及時根據體溫調節光療箱的溫度,防受涼或發熱。由于散熱增加,特別是早產兒易致體溫過低。足月兒夏天光療時,也可因熱量過高而發熱。曾有1例患兒,體溫36.5℃,進入光療箱時,由于當班護士粗心大意,未注意光療箱玻璃的通風,再加上夏季室內溫度比較高,新生兒的體溫升高至39℃,另一護士巡視時及時發現,匯報醫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故光療時應該每小時測量體溫1次并做好記錄或根據病情、體溫情況隨時測量,根據體溫調節光療箱溫度,同時應保持通風,早產兒需置于暖箱內,以補充額外的熱量需求。體溫超過38℃,應停止光療。
3.4.3 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組織兒科護士認真學習專科護理知識,掌握光療護理基本知識,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指導于臨床,要密切觀察黃疸的部位、程度以及變化,光療前后及過程中注意檢測血膽紅素的變化,以判斷療效。并注意觀察患兒精神狀態,生命體征的改變,觀察患兒哭聲、吸允力、肌張力的變化,以判斷有無膽紅素腦病的發生。觀察患兒皮膚有無發汗、干燥、皮疹,有無呼吸暫停、嗜睡、腹瀉、嘔吐、驚厥等,以及患兒大小便的性狀、色、次數和量,如有異常,應報告醫生做出相應的處理。
3.5 合理喂養 光療期間應保持水分及營養的供給,護士應調整喂養方式,少量多餐,間歇喂養,保持奶量攝入,每2餐喂奶間歇要給水,多喂些糖水,夏天需防止患兒哭鬧,大量出汗引起的脫水、發熱、酸中毒。不能口服者,按醫囑給予靜脈補液,喂奶后讓患兒側臥,防止誤吸造成窒息。
3.6 藍光箱的消毒與處理 使用期間每日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箱內、外,用清水擦拭1遍。濕化器水箱用蒸餾水每天更換1次,以免細菌滋生。機箱下面的空氣凈化墊每月清洗一次。
3.7 保持燈光及反射板的清潔,并定時更換燈管,如有灰塵會影響光療效果,每天應清潔燈下及反射板,燈光使用1000 h必須更換[3]。在光療箱旁邊懸掛一本登記本,以記錄光療照射時間。
3.8 出箱 一般采用12~24 h才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光療時間按醫囑執行。一般血清膽紅素<171 μmol/L時停止光療[4]。
4 小結
通過密切觀察變化,改進工作方法滿足新生兒需要,合理喂養,做好皮膚護理,能減輕患兒焦慮,減少并發癥,縮短病程,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9-100.
[2] 金漢珍,黃德民.實用新生兒學.衛生出版社,2002:265-266.
篇6
關鍵詞:尿布皮炎造口護膚粉皮膚保護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64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052-01
尿布皮炎又稱尿布皮疹、臀部紅疹(俗稱紅臀)[1],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病,是由于大小便浸濕的尿布未及時更換,尿素被糞便中的細菌分解產生氨,刺激皮膚所致,由于尿布皮疹可引起瘙癢、劇烈疼痛,常引起新生兒哭鬧不安,嚴重者甚至繼發細菌、念珠菌感染,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又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多年來臨床上常用“氧化鋅軟膏”治療患兒尿布疹,療效不佳,我院NICU護理小組,自2010年9月份將造口護膚粉與皮膚保護膜聯合應用于新生兒尿布疹的治療與護理,取得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9月―2013年10月,在我科確診為尿布皮炎患兒40例,日齡0―28天,其中黃疸10例,新生兒肺炎14例,早產兒8例,新生兒腹瀉8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兒年齡、病情、病程、皮炎嚴重程度等比較均為統計學意義。
1.2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常規護理,勤換尿布,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實驗組用造口護膚粉外涂患兒臀部皮膚,只需表面淺淺一層即可,用手將護膚粉涂抹均勻,稍后,在涂上皮膚保護膜待干1分鐘。對照組則予以氧化鋅軟膏涂抹患處。
1.3療效評定標準。臀部紅斑分度[2]:輕度僅局限于皮膚潮紅;重度根據皮損程度再分3度,Ⅰ度:局部皮膚潮紅,伴有皮疹;Ⅱ度:皮疹破潰,脫皮;Ⅲ度:局部有大片糜爛或表皮脫落,有事可繼發感染。兩組患兒治療期間,每天觀察藥物對患兒皮膚有無刺激及過敏反應,連續觀察2―7天,記錄皮損變化情況,對比分析判斷其療效。痊愈:皮疹消退,癥狀消失;有效:皮疹減輕70%,癥狀減輕;無效:皮損消退不足30%,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2結果
兩組患兒用藥后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表2。
3討論
3.1新生兒皮膚特點。新生兒皮膚嬌嫩,表皮與真皮之間基底膜博而疏松,皮膚的屏障作用弱,當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易引起皮膚損傷,同時新生兒皮膚新陳代謝產物多,易引起糜爛、感染導致皮膚損傷[3]。臀部較長時間暴露于潮濕的環境中可損害角質層,加上尿片的摩擦可使皮膚受損。尿在糞便中尿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氨而堿性增強,而堿性環境可激活糞便中的脂肪酶、蛋白酶,分解蛋白和脂肪,使皮膚滲透性增加,尿液也有使皮膚滲透性增加的作用,從而使皮膚容易受損[1]。尿布皮炎是新生兒病房護理的基礎和棘手問題,處理不當可引起感染甚至敗血癥等嚴重不良后果。所以預防新生兒尿布皮炎很重要,本次研究顯示,造口護膚粉與皮膚保護膜聯合應用能有效的防治新生兒尿布皮炎。
3.2造口護膚粉與皮膚保護膜。造口護膚粉主要成分是羧甲基纖維素鈉,有效治療尿布皮炎的機理:①造口護膚粉覆蓋于皮膚表面,局部形成低氧張力,刺激釋放巨噬細胞及白細胞介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消退。②造口護膚粉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通過吸收污染臀部皮膚的排泄物,使局部皮膚保持干爽,從而減輕排泄物對皮膚的刺激。③造口粉具有很強的自溶清創能力,選擇性清除壞死組織,吸收大量滲出液,加速組織的愈合。而皮膚保護膜為異丙醇成分,涂于皮膚表面,迅速干燥,在表面形成保護膜,起到隔離刺激、減少摩擦、保護皮膚的作用[4]。將造口護膚粉和皮膚保護膜聯合應用于新生兒尿布皮炎中,即能夠發揮造口護膚粉對皮膚的修復作用,又能夠利用皮膚保護膜來有效的隔絕患兒排泄物的刺激,減少摩擦,保護皮膚。
3.3氧化鋅軟膏。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鋅,具有收斂、抗菌、防腐作用。由于其涂抹于臀部不易吸收,影響了皮膚的透氣性,易致細菌滋生,對促進皮損愈合作用不明顯。由于氧化鋅軟膏粘附性強,難以清洗,這都影響或限制了氧化鋅軟膏的使用。
總之,經過臨床觀察使用,造口護膚粉與皮膚保護膜聯合治療新生兒尿布皮炎與氧化鋅軟膏相比,其療效明顯,發揮作用快,并可縮短療程,促進皮損愈合,且操作簡便,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本清.新生兒危重癥監護診療與護理.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33
篇7
【關鍵詞】 新生兒; 風險因素; 防范措施
Analysis of Neonatology Common Risk Factors/DING Yun-yan, ZHANG Xiao-y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148-151
【Abstract】 Newborns are a group of high-risk groups, the majority of neonatal hospital depart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egree of risk in terms of higher. Our hospital neonatal pediatric out individually isolated from a 20-year period, Activities at the clinic we sort of risk factors that may exist, such as red but tocks, skin damage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use, scratches or friction injury, paste injury, pressure sores, burns or frostbite, children identify errors, pipeline management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esence or improper equipment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accident, hospital infections took a serie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e workflow, etc.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risk ev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ldren.
【Key words】 Newborn; Risk Factors; Precau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Xiaon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Xiaogan 432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51
在醫療行業中,風險是醫院內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通過對現有和潛在的醫療風險的識別、評價及處理,以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及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和經濟損失[1]。
新生兒是一組特殊的群體,它除了具有抵抗力低、易感染、生命脆弱、不會表達的特點外,還有疾病及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疏忽,都會釀成不良的后果。本院新生兒科從兒科分離出來已有20年了,針對在診療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歸納總結,具體情況如下。
1 風險因素
1.1 皮膚損傷
1.1.1 紅臀 新生兒在住院期間可能會發生紅臀即尿布皮炎,主要表現為肛周、會陰、陰囊及周圍皮膚潮紅、水泡、糜爛伴散在針尖樣大小的紅色丘疹或膿點,嚴重的會波及到及下腹部,患兒常??摁[不安,主要原因可能與嚴重的原發病、長期應用抗生素、尿布更換不及時局部長時間受潮、大小便物理化學刺激、細菌或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藍光照射等所有引起大便量增加的因素均有關[2]。
1.1.2 靜脈用藥引起的皮膚損傷 主要表現為靜脈用藥血管周圍的皮膚紅腫、壞死、水泡、組織損傷,主要原因與新生兒血管細,皮下脂肪少,表皮薄,針頭進入血管內與血管壁長時間接觸或短時間內輸注刺激性藥物,引發血管內皮受損而藥物外滲到皮下,針頭固定不牢,新生兒活動碰撞或抓扯到針頭以致損傷到血管以及針頭脫出,一旦外滲速度更快,程度更重[3],要及時處理。
1.1.3 抓傷或摩擦傷 日齡較大、指甲長、易哭鬧的小孩易在自己的顏面及軀干部形成抓傷留下抓痕,另外溫箱中的患兒為防止抓傷戴的手套內的線頭以及心電監護的探頭過緊、電源線過緊都有可能將患兒的指頭纏繞形成缺血性壞死,本院曾發生一例早產兒所戴手套內的線頭將自己手指的第一關節纏繞過緊,而患兒沒有哭鬧等任何表現,幸虧當時值班護士發現及時,不然會釀成一場大的醫療糾紛,剃傷頭皮操作時劃傷皮膚等。
1.1.4 粘貼傷 長時間粘貼針頭及管道的膠布撕去后形成的皮膚的紅腫甚至潰破的皮膚損傷,主要原因與反復粘貼操作、長時間粘貼不易去除及去除膠貼時動作不輕柔有關。
1.1.5 壓瘡 主要原因與患兒自身營養不良、循環差、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皮膚受潮摩擦、或排泄物刺激及固定性治療或護理如探頭、留置針等有關。
1.1.6 燙傷或凍傷 洗澡時水溫過高、輻射臺上患兒的復溫探頭脫落不斷加熱、溫箱已過使用年限溫度調控失靈或突然斷電后未及時調整溫箱溫度控制而導致的凍傷。
1.2 患兒識別錯誤 因同時收治新患者未及時戴上標有身份信息的腕帶或洗澡時手圈脫落未及時校對身份信息,憑印象給患兒戴上手圈而抱錯患兒。
1.3 管道管理不當 如鼻導管、胃管、留置針導管脫落、使用呼吸機的患兒氣管導管脫落移位等,均會給患兒帶來一定的風險。
1.4 儀器管理缺陷 各類儀器設備未定期做如安全檢查及保養維護,如溫箱使用年限已過,隨時可能會出現溫度調節失靈,負壓吸引器未定期清洗管道堵塞,吸引時未形成一定的負壓,呼吸機未定期保養,搶救危重患兒時不能正常運轉。
1.5 意外傷害 洗澡或做治療時意外墜落或較大的新生兒意外從搖籃墜落,因觀察巡視的不到位而形成的意外傷害,如藍光治療時眼罩固定不牢脫落。
1.6 醫院感染 新生兒因免疫力低下,頻繁的護理及操作,如果醫護人員接觸病人不嚴格遵守洗手及手消毒制度,操作不規范,醫療及生活用具未按要求進行處理極易形成院內感染或感染暴發流行。有報道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率為4.8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統為主,占47%[4],新生兒醫院感染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常見肺炎克雷伯及大腸桿菌[5],還有報道新生兒感染率高達12.96%[6],極低體重兒的感染率竟高達30.1%[7],耐藥菌株已成為早產兒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8],除了細菌病毒感染外,近年來新生兒病房內真菌感染逐漸增多,新生兒深部真菌感染發生率為3.31%,肺部真菌感染率為1.36%,機械通氣是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9]。
2 處理措施
2.1 紅臀 為防止住院新生兒發生紅臀,要定期勤換紙尿褲,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減少大小便對臀部周圍皮膚的物理和化學刺激,長期應用抗生素的患兒,可適當給予微生態制劑,調整腸道功能,對已發生的患兒,可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爐甘石洗劑,濕潤燒傷膏等隔離水分保護創面,消炎止痛,促進局部皮膚再生。嚴重的可輔助以氧療。
2.2 靜脈用藥引起的皮膚損傷 藥物應用的安全性與生命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給藥問題是最為常見的三大護理風險事件之一,在無陪的新生兒病房,護士不僅是藥物的實施者,更是用藥全后的監護者,始終處于保護新生兒生命健康的第一線[10],對于像碳酸氫鈉、甘露醇、紅霉素、鈣劑、多巴胺等濃度高刺激性大及血管收縮藥等重點藥物,盡可能選擇充盈及循環好的血管,避開末梢循環差部位的血管。如足背、內踝,正確掌握輸注濃度,及時更換注射部位,一旦發生外滲,應積極采取處理措施。如用硫酸鎂外敷、喜療妥外涂盡可能快速促進局部組織修復。
2.3 摩擦傷及抓傷 入院后,指甲長的患兒。趁其在熟睡時剪短指甲,避免哭鬧時剪指甲弄傷患兒,盡量不要戴手套。心電監護的探頭要定時更換,日齡大易哭鬧的患兒及時安撫、及時巡視,發現危險處境,如硬物、溫箱邊緣等要及時處置。
2.4 粘貼傷 粘貼時選擇適宜質優的膠粘,盡量減少膠粘與皮膚的接觸面積與時間,情況允許,可適時更換粘貼部位,去除膠粘時,動作要輕柔,忌粗暴??梢杂糜蛣櫇窈缶徛コ?。
2.5 壓瘡 對于可能形成壓瘡的患兒要進行高危因素評估,長時間住院、生活能力差的小早產兒,每兩小時一次勤翻身,將翻身按摩納入醫囑中。洗澡時,可先撫觸按摩,勤擦洗更換大小便嘔吐物,避免床單潮濕,探頭的部位要經常更換,留置針可用棉墊紗布來預防壓瘡。對有高危因素的患兒勤觀察勤巡視,將皮膚的完整性納入交接班中。
2.6 燙傷和凍傷 洗澡時水溫要適宜,在40 ℃左右,溫度不能過高以免燙傷。以手背感覺合適為宜,溫箱要定期檢修,對已過使用年限的要廢棄,不要盲目使用。突然斷電后,一定要檢查溫箱,是否復溫,以免凍傷。復蘇臺的膚溫探頭一定要在皮膚上粘貼好,以免不斷加熱引起燙傷。
2.7 意外傷害 要不斷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責任心,防止意外墜落。及觀察巡視不及時引起的意外傷害,如眼罩脫落、嗆奶等。
2.8 醫院感染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新生兒科收治的新生兒越來越小,各種早產、重癥、合并癥多的新生兒都能獲得救治成功,存活率逐年上升[11],但畢竟早產兒尤其是胎齡小于34周,體重小于1500 g的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易并發肺出血、肺部疾患、感染性疾病等并發癥[12-13],對疾病抵抗力差,易發生院感事件,從而為醫院防控感染帶來挑戰,在存活的早產兒中,約有四分之一遺留智力障礙及神經系統后遺癥[14],要想有效防控感染發生,重點要關注胎齡小,出生體重低的早產兒,并且要慎用入性操作[15]。加強早產兒培養箱的消毒是非常實用的措施,新生兒容易感染,尤其是易感染暴發流行,絕大多數的新生兒醫院感染是由醫務人員手傳播[16],新生兒科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及遵守重癥監護室的消毒隔離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手術消毒措施,定期衛生學監測,提高對手消毒的依從性。不斷提高大家對醫院感染的發現甄別及處理的能力和水平。
3 防范及對策
3.1 強化風險意識 新生兒是風險管理的高危人群。新生兒科除一般臨床科室存在的風險外,還有其特定的危險因素。新生兒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成為引發醫療糾紛的隱患[17],為預防和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需要不斷的加強醫護人員風險意識的培訓與檢查。加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學習,及應急預案的演練。將其納入績效考核中,不斷健全管理機制,執行各項治療操作時,盡量每個責任小組內的成員互相協作、互相配合,以免發生針刺傷,檢查臺或搖籃應有較高的防護欄,防止意外墜落,特殊治療的患兒一定要加強巡視,加強觀察。真正為患兒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服務。
3.2 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識別風險因素 新生兒科是一個無陪護的病區,為確保安全,使用先進精密的儀器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廣泛而平凡。為提高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醫療儀器的使用程度及對一些曾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判斷,科室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基本專業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提升護士的綜合能力,不斷創建體現以人為本,實施個性化護理的最佳模式,使各項護理工作更加溫馨,更加精細,更加規范,全面提升護理質量[18]。及時準確的識別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主動查找科室安全隱患及薄弱環節,積極采取對策,加強巡視,避免一些風險因素的發生和發展。
3.3 完善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 健全消毒隔離、醫院感染防控制度,病原菌易通過醫護人員的手或醫療用品接觸而相互傳播,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醫護人員有傳染病、皮膚感染等情況時,應暫時調離崗位。認真做好衛生學監測工作,確保各項指標符合規范要求。完善查對制度,為防止抱錯患兒,每個新生兒入院時都要系手圈,懸掛床頭卡,一旦手圈丟失或不牢,應立即補齊。為防止丟失患兒,加強探視制度的管理,家屬探視患兒時,先核查探視卡,更換衣帽拖鞋后,由醫生親自帶領進出。出院時需憑家屬身份證及患兒住院結賬單才能抱走患兒。認真落實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時除交接患兒病情外,還有交接患兒用藥,手圈及皮膚的完整性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護士人手不夠,床護比達不到要求,無法滿足等級護理的需求[19],為保證治療順利進行,護士長實行彈性排班,患者多時及時調配人員,同時根據不同時段的工作量合理調整人員,以免忙中錯亂,確保安全第一。
由于本科加強了對各種風險因素的識別和及時的清理排查、防范及應急處理,顯著減少了各種風險事件的發生,確保了患兒的生命安全,但新生兒的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而持續的工作,筆者仍會進一步努力,不斷健全各項管理機制,積極推進科學化、系統化的治療管理,真正為患兒提供更加安全、有序、溫馨和人性化的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尹嬌,段麗娜,丁潔.產科新生兒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7,20(30):2925-2927.
[2]馮麗琪,江瑜茵,李小薇,等.影響新生兒紅臀發生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3-4.
[3]劉亞杰.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淺談[J].中外健康文摘,2011,10(5):73-74.
[4]楚陽,吳俊,林真珠,等.新生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0,17(10):64-65.
[5]李晶.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病原菌特點與危險因素分析[D].新疆:新疆醫科大學,2012.
[6]徐燕飛.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9):20-22.
[7]羅惠玲,鄭海霞,黃燕芳.早產兒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25-30.
[8]劉春來,曹海燕,陳國強.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病原菌特點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3):205-207.
[9]梁穗新,陳炫偉,何少茹.嬰兒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3):1012-1014.
[10]厥秋萍.新生兒室護士用藥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2011,8(21):91.
[11]陳歷耋,傅萬海,游楚明,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醫院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2):80-84.
[12]陳淑君,柳錫永,吳莉萍,等.新生兒肺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26-27.
[13]張燕菲,賈金平.192例早產兒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4):93.
[14]蹇涵.危險因素與早產兒死亡關系的臨床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8):155-156.
[15]陳凱.探討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4):147.
[16]曾成惠,榮德明.醫護人員手衛生行為干預對降低早產兒院內感染率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112-114.
[17]任磊,段幼萍.新生兒護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對策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4,9(9):267-268.
[18]周鳳玲.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82-83.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98
病歷資料
孕婦,33歲,農民。因停經38+5周孕于2009年4月27日8:00入院。產檢:無宮縮,未見紅,未破水。骨盆測量正常。宮高33cm,腹圍96cm,臀位,胎心音136次/分。未作肛查。8:30分產科B超提示:臀位,胎兒雙頂徑90cm,胎盤Ⅰ~Ⅱ級,胎盤下緣覆蓋宮頸內口,羊水指數約61cm。術前準備。禁食、水。建立靜脈通道。給氧。查血、尿Rt,血凝、定血型。備血。T 37℃,P 90次/分,R 20次/分,BP 116/76mmHg?;炇覚z查:WBC 70×109/L,RBC 39×1012/L,Hb 103g/L,中性086,淋巴010。血型“B”型,Rh(D)、陽性(+),血凝正常。9:30入手術室在持麻下行剖宮產術。消毒鋪巾時未見陰道流血,10:35手術開始,剛切開皮膚即發現陰道大量流血,迅速手術剖宮取胎,于10:40分剖宮取出一活男嬰,足月成熟兒(新生兒蒼白窒息),娩出時面色蒼白,肌張力差,無哭聲,心率100次/分,APgar評分5分,即刻搶救,1分鐘及5分鐘阿氏評分為7分,8分。留置針穿刺建立頭皮靜脈通道,遵醫用藥,給氧、保曖。新生兒面色仍蒼白,不止,心率120次/分,呼吸60次/分,于11:45分轉上級醫院。產婦術中出血約200ml,陰道流血約1500ml。10:40分產婦面色蒼白,血壓降至90/50mmHg,P 106次/分,訴頭暈,惡心。二組靜脈通道快速補液,遵醫使用搶救藥,持續給氧。抽血,交叉合血后及時輸入“B”型紅細胞懸液45U,輸血無不良反應。術后5小時尿量1100ml。24小時尿量2000ml,BP穩定在110/70mmHg左右。產后子宮收縮好,惡露量不多。2天后復查血Hb 80g/L,WBC 70×109/L,中性088,RBC 336×1012/L。
預防與急救
預防:產科B超,做到前置胎盤早診斷,采取正確處理措施。接近預產期提前入院行剖宮產手術,防止大出血,胎兒宮內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
急救:建立靜脈通道,有出血者二組靜脈通道。給氧。積極術前準備,通知手術室人員作好手術準備。查血、尿Rt,血凝、定血型、備血。視病情交叉合血。新生兒用物及新生兒窒息搶救的準備。及早行剖宮產手術,以保證母嬰生命安全。
結 果
經過積極術前準備與手術,及時輸入“B”型紅細胞懸液45u,給氧,保暖、補液,抗感染,縮宮,止血治療,術后密切觀察及精心護理。產婦于2009年5月3日9:30痊愈出院。新生兒經過有效搶救,及時轉上級醫院,于5月1日愈出院由家人接回病室。
護 理
術前護理:①產科B超:協助產科B超檢查。了解胎兒、羊水、胎盤功能及位置,核實孕周及前置胎盤早診斷。②心理護理: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③嚴密觀察病情變化。④積極術前準備:建立靜脈通道、禁食水、抽血查血Rt、血凝、定血型、備血、視病情交叉合血、查尿Rt、備皮。⑤新生兒用物準備:新生兒衣物及窒息搶救的準備。⑥術前用藥:遵醫用藥,阿托品05mg術前30分鐘肌肉注射。視情況給予胃復胺10mg肌肉注射。
術后護理:①床旁交接病人,觀察產婦神志,面色,輸液管及留置尿管是否通暢,測P、R、BP,觀察惡露量的多少,并做好記錄。視情況給氧,保暖,輸血。輸血者嚴格輸血查對制度,嚴密觀察,嚴防輸錯血事故的發生。②護理:平臥位,頭可墊枕頭,使產婦感舒適。有嘔吐傾向者,頭偏向一側。休克者,頭低位。術后4小時鼓勵并協助翻身,促進腸蠕動及排氣,防止腸粘連。6小時后產婦可采取舒適。③留置尿管觀察及護理:保持尿管通暢,防止尿管彎曲,受壓及脫落。尿袋接于低于恥骨聯合的床邊,嚴防尿液倒流。觀察尿色及尿量,記錄24小時尿量。會陰及近尿道口10cm處尿管用005%碘伏擦洗,2次/日。麻藥解除,在不影響產婦情況下,術后12小時可拔尿管,最遲不超過24小時。擦洗會陰及尿道口后拔管。拔管后囑多飲水,2~4小時有尿意時自行排尿。不習慣床上小便者,鼓勵并協助下床小便,防止尿潴留發生。④觀察宮底高度及切口,惡露情況:術后子宮底一般平臍或臍下,若宮底在臍上或更高,則考慮宮內出血,積血或膀胱充盈影響子宮收縮,應及時檢查處理。觀察切口敷料是否清潔干燥。惡露量、色及氣味。⑤飲食護理:鼓勵產婦早進食。術后3小時可進食米粥,以促進腸蠕動。6小時可進食無糖流質飲食,攝入營養,有利于恢復體力和早泌乳。排氣后,進食營養易消化飲食,糾正貧血,增強體質。囑多飲水,多食蔬菜,防止便秘。⑥術后用藥及觀察:術后抗感染,縮宮,止血治療,觀察用藥后反應及效果。靜滴縮宮素加強子宮收縮,減少出血,也有利于惡露排出,但滴速不可過快,以免子宮強烈收縮,產婦感腹痛難忍,一般滴速40~50滴/分。⑦術后心理護理:告之手術順利結束,新生兒有人看護,如切口疼痛會適當給予止痛,消除顧慮,使其能安心休息。⑧有效母乳喂養:宣傳母乳優點,提倡母乳喂養及早哺乳。教會正確喂奶方法及清潔與護理。新生兒暫未吃奶者,指導擠奶。⑨新生兒護理:做好新生兒皮膚護理、預防注射及新生兒疾病篩查。告之家人新生兒安全注意事項及防范措施。
健康教育:宣傳母嬰保健知識,提高健康保護意識。加強產前檢查,做好前置胎盤的早診斷及正確處理措施。前置胎盤一旦確診,應多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量,避免用力及外傷。禁。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鐵的飲食,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刺激,減少出血的發生。接近預產期,提前住院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以防止大出血而危及母嬰生命。出院后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糾正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經期注意衛生,指導避孕措施,避免多產,多次刮宮和引產,防止宮腔感染,對減少前置胎盤有著積極的預防作用。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新生兒; 高膽紅素血癥; 藍光治療; 風險管理
新生兒由于其消化系統等的發育尚不完善,其所產生的膽紅素可以在體內蓄積而出現高膽紅素血癥,并隨著膽紅素的不斷蓄積,患兒可以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及身體器官的黃染。本病是新生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足月兒與早產兒均可發病,而早產兒的發病率更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大多預后良好,但是如果出現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其預后極差[1]。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改善患兒的預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藍光照射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但是由于新生兒容易哭鬧等原因,在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皮膚受損意外事件的風險[3]。為了盡可能保護患兒的安全,提高藍光照射治療的臨床療效,本科自2011年1月實施了風險管理。本組研究通過觀察風險管理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的影響,以探討保護患兒安全,提高護理質量的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09年11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藍光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14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84例,孕周37~40周,平均(38.19±1.21)周,日齡2~7 d,平均(4.09±1.18)d,體質量2.46~3.97 kg,平均(3.17±0.43)kg,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24~48 h,平均藍光照射治療時間為(29.54±6.93) h。按照收治時間的不同將以上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62例,為本院自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觀察組78例,為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兩組性別組成、孕周、日齡、體質量及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研究方法 本院自2011年1月開始對新生兒科的藍光照射治療采取風險管理評價措施,通過對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的患兒可能產生的意外事件進行分析,總結出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較為多見的意外事件,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意外事件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并對風險管理效果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對比在采取藍光照射治療風險管理評價措施前后,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意外事件的概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在接受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的種類 通過對本院新生兒科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經驗總結,其治療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件主要有眼罩脫落,臉、胸前區及外踝的皮膚損傷,紅臀及由于光療箱的溫度過高而引起患兒發熱。
2.2 兩組治療過程中意外事件發生率的對比 對兩組治療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進行對比,觀察組眼罩脫落及皮膚受損的發生率分別為0以及2.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8%及22.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意外事件的發生率相當,見表2。
3 討論
黃疸是一種臨床癥狀,新生兒期約有60%的新生兒會出現黃疸,多數黃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但是少數新生兒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黃疸,黃疸的發生主要是血清中膽紅素的升高所致,當新生兒發生嚴重的高膽紅素時通過血腦屏障會引起腦神經損傷,引起聽力障礙、智力發育異常等后遺癥,因此早期治療對于減少核黃疸損害具有重要意義。膽紅素在血清中主要以ucb、結合膽紅素(cb)、游離膽紅素、delta膽紅素4種形式存在,其中游離膽紅素與delta膽紅素濃度較低,血清中主要是以ucb為主[4-7]。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很高,早期發現并進行有效的干預對促進患兒血中
紅素的下降,控制病情,預防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改善患兒的預后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方法中,藍光照射治療是一種簡便易行,安全性高,無創性的輔助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10]。然而,由于新生兒難以主動配合治療,容易哭鬧等原因,在進行藍光治療的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各種意外事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意外事件的發生,將會對藍光治療的臨床療效甚至患兒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本組研究通過對本院多年進行藍光治療的經驗總結以及對相關文獻研究的檢索,總結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種類,并有針對性地實施了風險管理,以期有效降低治療過程中的意外事件[11-13]。
在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常見的意外事件種類有光療箱內溫度不恒定、患兒眼罩脫落、患兒皮膚損傷、劇烈哭鬧、丟失水分、出現嘔吐、感染以及損傷等。通過有效的風險護理措施,防止上述事件的發生[14]。
患兒在光療箱中治療,要注意維持其內有良好的通風,避免被過于猛烈的陽光照射,同時注意調節室內的溫度,維持光療箱的溫度在30~32 ℃,濕度維持在60%左右[15-17],同時注意燈管亮度及其有效期,并注意除塵。
由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會活動身體,容易造成眼罩的脫落,可能會導致其視網膜受到傷害。為了避免眼罩脫落,我科采用棉制的黑色不透光的眼罩,配合網狀具有彈性的帶子固定眼罩,有效避免了眼罩的脫落,避免患者眼睛在治療過程中意外損傷[18]。 療箱中,可能會由于其雙手的搔抓或者雙腳與箱壁的摩擦而出現皮膚的損傷。針對這一情況,在治療之前要用手套套住患兒雙手,防止其抓傷皮膚。同時在箱子周圍,患兒雙腳可能摩擦到的位置用墊子圍住,避免對患兒雙腳造成損傷。此外,紅臀在新生兒中較為常見。在新生兒大便后,要用溫度適宜的水清潔患兒,并用鞣酸軟膏外涂以防止紅臀發生[19]。
新生兒接受藍光治療需要脫去全身衣物,暴露身體皮膚。由于患兒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其往往會因為安全感的缺乏而出現劇烈哭鬧。因此,患兒父母可以通過語言、身體接觸等方法進行撫慰,以緩解其不安情緒,爭取治療的順利進行。
患兒治療過程中,其隱形失水增多,要注意適當增加水分攝入,可以在兩次哺乳之間補充5%葡萄糖溶液20 ml左右以補充水分,促進尿液排出。
由于新生兒的胃部較成年人更接近與水平位置,如果患者哭鬧,容易出現嘔吐,甚至可能因為嘔吐物的誤吸而造成窒息等嚴重的后果[6]。因此,在護理措施上,要注意給新生兒喂食時,速度宜緩且要適當抬高其上身,有助于減少嘔吐的發生。
由于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善,在藍光治療過程中,如果護理措施不當,容易發生感染。因此,患兒所用的鋪單等用物應該進行高壓蒸汽滅菌處理并注意更換。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戴口罩以及手衛生。對新生兒臍部、口腔等容易發生感染的部位要注意規范護理,同時對光療箱以及治療室內進行正規消毒,減少感染發生的機會[7]。
藍光的直接照射會損傷患兒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其采取保護措施,可以采用新生兒紙尿褲遮蓋患兒,這樣既可以保護免受損傷,又可以盡量暴露皮膚,保證藍光治療效果。在本組研究中,對比了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率,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藍光治療是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意外事故,通過風險管理,能夠有效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其臨床療效,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郭志學,馬曉勇,李鴻萱,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6):23-24,26.
[2]陳敬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期干預方法的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4):1765-1766.
[3]王盛枝.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依從性的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7):662-663.
[4]劉映輝,李春鳳,鄒運芬,等.舒適護理在藍光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2):78-79.
[5]高永寧,孫敏.淺析藍光治療導致新生兒臀紅的護理[j].醫藥前沿,201
12,2(5):384.
[6]馬紅.風險管理方法在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藍光治療護理中的運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6):181-182.
[7]盧杰云,張新華.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干預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17):1552-1553.
[8]董曉紅,王秀紅. 撫觸對新生兒影響的護理[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 9) : 1379.
[9] moerschel s k, cianciarusol l b, tracy l r.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neonatal jaundice[j]. am fam physician,2010,77(9) : 1255-1262.
[10]葉海燕,閆軍.監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心肌酶的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09,38(24):3191-3192.
[11]吳惠晴.新生兒黃疸的藥物治療現狀[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3):56-58.
[12]毛英.新生兒黃疸的治療現狀與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5):723-726.
[13]劉麗娟,樸梅花,李松. 血清游離膽紅素的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24(1):11-14.
[14]姜敏,羅潔,邵芳,等. 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4(1):18-21.
[15]李青霞. 新生兒黃疸223例病因分析[j].安徽醫學,2009,30(5):563-564.
[16]馮天行.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及中西醫治療[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3):400-402.
[17]余楠. 血清非結合膽紅素白蛋白比值對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預測價值[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0,11(4):556-557.
篇10
[論文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預防和護理干預措施。方法對2003年1月~2008年5月,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300例早產兒進行護理干預。結果 300例發生醫院感染患兒24例,感染發生率為25.9%,平均每例感染1.2次,醫院感染者平均胎齡為(32.65±2.60)周,與無醫院感染者(34.55±1.94)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6,P
隨著對醫院院內感染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的管理已越來越受重視。對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兒來說,院內感染是常見危害之一[1]。它不僅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而且感染后使病情迅速發展,病死率高。現將我院NICU院內感染控制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病例
收集2003年1月~2008年5月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早產兒300例(男160例,女140例),記錄住院早產兒圍產期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接受各種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藥物應用和腸外營養等治療情況。懷疑感染時行各種相關病原學的檢查。
1.2 感染標準的界定
(1)血培養陽性。(2)胸片明確的肺炎或明確的其他部位感染表現。(3)實驗室檢查,WBC8mg/L。(4)感染相關的臨床表現,如呼吸暫停、體溫波動、皮膚發花、殘余奶增加、反應差、頑固的代謝性酸中毒等。符合(1)、(2)中任一項或同時符合(3)中的兩項或符合(3)中的任一項并伴有(4)中的任兩項可診斷為感染。
1.3 統計學處理
SPSS12.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P
2 結果
300例發生醫院感染患兒24例,感染發生率為25.9%,平均每例感染1.2次,醫院感染者平均胎齡為(32.65±2.60)周,與無醫院感染者(34.55±1.94)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6,P
3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預防與護理管理
3.1感染因素[2]
①皮膚因素: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的部位89.2%在皮膚粘膜,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新生兒抵抗力低,皮膚薄嫩,角質層發育差,皮下血管豐富,局部防御機能差而易發生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兒皮膚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膚中含水量較多,pH值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長。②體重因素:新生兒有相當一部分是早產兒、低體重兒,體重從側面反應了新生兒各系統的成熟度及生長發育情況,體重低生長發育差,各系統發育不成熟,血漿中IgG水平低,相應的免疫力亦低,更易于感染。據文獻報道,極低體重兒發生率為0.5%,國內報道病死率為63%~74%。體重
3.2預防院內感染的護理措施[3]
3.2.1加強NICU的消毒管理新生兒生長發育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所以需要有一個適宜的環境。新生兒病房應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室溫控制在24~26℃,相對濕度55%~65%,我院每日通風換氣,室內放置空氣凈化器,并使用空氣清菌片,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NICU內設一名專職消毒員,每日負責室內的消毒工作。室內的地面、家具、醫療器械(各種暖箱、新生兒床、監護儀、呼吸機等)、各種臺面、治療車、門把手、水龍頭、洗手液盒、病例夾、門窗等每日用消毒液進行擦拭。生活垃圾和醫用垃圾分開放置,并有醒目標志。
3.2.2加強患兒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兒床單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每日先高壓滅菌后再使用,保證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兒食具嚴格執行一洗、二刷、三沖、四消毒、五保潔的工作程序;早產兒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嚴格按規定進行終末消毒,消毒前后做細菌培養;暖箱內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換蒸餾水。
3.2.3加強患兒的基礎護理①皮膚護理:每日認真進行沐浴或油浴,保持皮膚的清潔,特別注意觀察頸周、耳后、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折處有無破損、膿點、紅疹等。每次排便后及時做臀部護理,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并更換尿布,涂護臀霜,預防臀紅。每24小時更換,防止骨突出部受壓過久,引起皮膚壓傷。在膠帶下使用皮膚保護劑安息香酊,防止表皮脫落。每次測量血壓后及時摘下血壓袖帶,每4 小時更換氧飽和度探頭部位。②口腔護理:認真觀察口腔粘膜有無破潰、霉菌感染,每日常規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對長期使用抗生素者,為防止鵝口瘡的發生,喂奶后預防性使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每日兩次。③眼部護理:胎兒通過產道時,沙眼衣原體可定植于其結膜部,因此,為防止結膜炎的發生,每日用泰利必妥眼藥水滴眼1~2次,并注意觀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顏色、量等。④臍部護理:每日認真進行臍部護理,保持臍部的干燥,消毒時注意消毒臍根部,注意觀察臍輪有無紅腫、有無異常分泌物等,如果發現分泌物及時做培養,及時處理。⑤喂養:提倡母乳喂養,增加抗體含量。鼻飼的患兒,鼻飼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換,鼻飼管隔日更換。人工喂養時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具的消毒工作。⑥對于有侵襲性操作的患兒,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動作要輕柔,減少粘膜的損傷,同時加強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減少感染機會。插管導芯經高壓滅菌后使用;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兩次進行消毒;氣管插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隨用隨棄。⑦加強個例院內感染的隔離控制:當發生有個例院內感染時,將患兒放置單獨病室或相對隔離區,用物專人專用,護理人員相對固定,隔離區做明顯標志,根據不同細菌定植情況采取不同隔離措施。醫院內獲得性感染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的生命,因此,監測和控制新生兒醫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實踐證明,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內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還要有嚴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及抗感染意識,將之列入常規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視[4]。醫護人員自覺地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從而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減輕患兒的痛苦及家人的經濟負擔,不斷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4討論
控制與預防醫院感染是NICU治療和護理工作的一個主要挑戰,明確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對正確制定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本結果提示NICU醫院感染與皮膚因素、體重因素、侵入性操作、胎齡密切相關,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采取預防措施:要加強對早產兒的早期微量喂養,提高喂養耐受性,盡可能縮短其達到足量喂養的時間,要嚴格無菌操作,慎用侵入性操作及治療,對呼吸機治療及中心靜脈置管等裝置進行定期消毒并加強對感染的監測[5]。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童笑梅,王新利,諸慧華,等. 12年早產兒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5):279-282.
[2] 周敏,丁愛國. 新生兒醫院感染研究進展[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8):799-800.
[3] 戚小敏,趙桂榮,王悅,等. ICU院內感染的控制和預防[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7):2377-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