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細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單細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

篇1

[關鍵詞]多媒體 生物課堂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2-0212-01

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不是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調動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主動解釋信息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夠自主地科學地解釋信息,就是說這個知識學生學會了。幾乎所有的學習都是以經驗為橋梁的。即使是再難的知識,只要能夠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起點,立足于學生當前的生活環境,循循善誘,學生都可以理解和接受。

基于這樣的認識,分析《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這節課的教材和學生,感到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即單細胞生物是肉眼很難看得見的生物。學生已有的知識只是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生活經驗一點也沒有,所以這節課整體難度很大。怎么辦呢?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于是,我利用《東師理想初中生物虛擬實驗室軟件v1.0》的生物教學平臺制作了兩個課件《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教師用)和《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學生用)。分別供教師與學生交流用和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用。每班分六組,每組五至六個人共用一臺電腦,由組長控制電腦的使用,進行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教學活動。

首先,用問題法引導學生回顧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師用大屏幕配合學生展示圖文結合的圖解。師問:這些具有多個結構層次的生物都是多細胞生物,有沒有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呢?生答:有。引入本節課課題《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然后,讓學生說出收集到的單細胞生物名稱。教師總結提出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同時,播放單細胞視頻,上面浮有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名稱。再用熒光筆圈出代表生物――草履蟲。

接下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組長組織利用課件觀察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教師以一個成員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幫助學生完成觀察活動?;顒影M實驗觀察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及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動畫草履蟲的結構、消化、伸縮泡、生殖,視頻草履蟲的運動、伸縮泡、生殖。之后,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說出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教師用大屏幕配合與學生互動。并適時地用問題引領學生回顧細胞的基本結構和生物的特征后提出問題:“1.你認為草履蟲只有一個細胞嗎?根據是什么?2.草履蟲是生物嗎?根據是什么?”小組討論后回答。學生討論非常熱烈,回答問題特別積極主動,效果顯著。

篇2

招潮蟹的“勞力士”

在西部非洲、大西洋西部、東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泥質海灘上,生活著一種人們很容易辨識的小蟹——招潮蟹。別看這種蟹的個頭很小,卻生有一只大大的螯(在夜深時看起來就像一個大嘴巴,故它們也被稱為“大嘴蟹”)。除了外形獨特,招潮蟹令人驚訝的還有:它們總是能預知潮汛。每當潮水上漲之前十分鐘,它們就停止覓食,快速返回棲息的洞穴,還機智地用貝殼或石塊等堅硬物質堵住洞口。一當潮水退卻,它們又大搖大擺地爬出洞口四處活動。

千萬不要驚訝,包括招潮蟹在內的海洋中的蝦兵蟹將都身懷“勞力士”,這些無形的“鐘表”的“滴答聲”和海浪拍打的節拍出奇的一致。海浪拍打的節拍在月球和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下,造成海水的涌動:海水迅猛上漲時,出現;過一段時間,海水自行退去,出現低潮。這種海面上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就是潮汐。

招潮蟹怎么知道潮水會在什么時候到來呢?科學研究發現,即使把招潮蟹養在實驗室里,讓它們遠離潮汛的影響,它們的活動規律仍然會保持與潮水同步。雖然遠離了海岸線,無法用肉眼看到或感知到潮水的變化,但每到漲潮時,它們照樣會提前10分鐘迅速地尋找掩體把自己藏起來。每次都是10分鐘,分毫不差。科學家認為,在招潮蟹的體內一定有一個“計時器”,而且是一個十分精確的“計時器”,否則這種現象無法解釋。

包括招潮蟹在內的生活在潮汐帶中的生物,它們之所以能預知潮漲潮落,是基于它們所擁有的24小時一次的節律。這就是它們的“勞力士”。試想,如果沒有“掐表”功能,退潮對這些動物來說就是致命的。為了避免脫水狀況的發生,這些神算手們練就了毫不費力預知潮汛的“超能力”。

鱟的“鬧鐘發條”

科學家認為,許多海洋生物的活動,尤其是生殖活動,都與月亮和太陽運動規律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一種源自遠古的動物——鱟,總是在夏季滿月時分登上北美海岸,然后進行一場自恐龍時代起就未曾改變的“儀式”。

早在泥盆紀(距今4億年前),一種與今天的鱟長相類似的生物就已經出現了,它被認為是鱟的祖先。鱟的甲殼的形狀很像馬蹄,因而也被叫做馬蹄蟹。其實,鱟并不是蟹,鱟與蜘蛛、蝎、扁虱、螨等蛛形綱生物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著親緣關系。

鱟的顏色從蟹青色到深棕色不等。身體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頭部(也稱前體)、腹部(也稱后體),以及被稱為“尾劍”的脊柱狀尾巴。正是由于其尾部的獨特性,鱟被歸于劍尾綱生物。單從外表形狀看,很難區分鱟的性別,但雌性鱟要比雄性大很多。

太陽的引力會影響潮汐。一些大潮每月發生兩次,一次在滿月時,一次在新月時。每隔半個月,月球和太陽的引力會互相抵消,從而形成小潮汐。許多海洋生物的生活規律都受到這一循環的支配,鱟也不例外。鱟的比較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夏季滿月或新月之夜,準時踏浪而來,它們利用月圓后的大潮,趁著時的大浪集體沖上海灘。成千上萬只鱟就像是事先約好似的同時出現,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尤其是在滿月的那天夜晚,鱟的活動最為頻繁。它們會在海灘上挖洞,尋找蟲子、海藻以及一些軟體動物作為食物。那么,鱟發起如此聲勢浩大的“狂歡聚會”,僅僅只是為了品嘗蟲子或者堆沙丘玩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每當春夏季的滿月或新月,在大潮發生的幾個小時之內,成年鱟大量遷徙到沙灘,并在淺水區聚集,這說明它們的行為與農歷和潮汐周期密切相關。原來,它們是利用潮汐上岸產卵。它們的行動與最大的大潮同步,所以總是能將卵產在線。有沙子作為保護,而且遠離海水,因此不用太擔心卵被魚類掠食。雌性鱟在產卵前,會在海灘上挖一個約15厘米深的坑,然后將卵產在里面,雄性鱟則馬上就給卵受精。一窩卵有2000~20000粒。通常,每個雌鱟有多個雄鱟相伴。當潮水快要淹沒沙灘時,鱟的大軍就馬不停蹄地遷回了大海。

一個多月后,黏黏的卵孵化出來。黏糊糊的幼蟲們將經歷一場巨變,這也和月相周期有關,但整個過程主要取決于溫度的高低。在下次大潮汛來臨前,大量的鱟的幼蟲會在沙子里呆上數周。待到潮汛來臨時,它們已經完全長大成形。由于是同時孵化的,大潮會將它們全部都卷進海里。一旦被沖進海里,這些幼鱟便會鉚足了勁兒展開一場瘋狂的、不間斷的游泳比賽。

就這樣,鱟一代接著一代、周而復始地繁衍至今??梢院敛豢鋸埖卣f,鱟的“鬧鐘發條”早在2.3億年前就已經開啟,至今依然活力不減。

多邊膝溝藻的“計時器”

讓科學家難以置信的是,單細胞生物也有自己的“計時器”。可以說,缺乏生物鐘的單細胞生物是無法存活的。藻類如黃棕色硅藻、眼蟲屬(具有植物和動物兩種特征的單細胞生物)、衣滴蟲和多邊膝溝藻具有趨光性晝夜節律(所謂趨光性,是指生物體發出可見光的行為)。多邊膝溝藻的晝夜生理過程更是典型的晝夜節律性生物發光過程。在日本海,科學家觀察到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在日出前一個小時,生長在幾百米深海中的多邊膝溝藻就會如火箭般浮上水面,形成密密的厚厚的一片,然后進行光合作用。到日落之時,它們又抓緊時間潛回深海。到了夜晚,它們借助熒光素酶發出生物光,以驅趕它們的天敵——撓足亞綱。多邊膝溝藻的這種晝夜節律受光線強弱的影響,在條件有利的情況下,甚至會形成紅潮這一壯觀景象。

最新研究表明,無論有沒有光線來源,多邊膝溝藻在實驗室里同樣會進行相應的垂直升降運動,而且保持同樣的垂直運動節律。這正好說明多邊膝溝藻除了具有趨光性能力,其自身內部也牢牢地被“計時器”所控制。

蟬的生命“鐘擺”

辛辛那提的地下世界里住著一種堪稱時間觀念最強的動物,這些動物在度過整整17年的地下生涯后,才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爬出地面。17年前,它們在孵化之后就離開了樹,進入地下。自那以后,它們體內的“鐘擺”開始擺動并自動計算度過的年數。這就是生命周期長達17年的“17年蟬”,生活在北美地區的一種蟬。17年蟬也被稱為“周期蟬”,因為它們在北美洲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同步生長——在同一年的同一時間破蛹而出。它們的生命周期達17年之久,簡直讓人難以置信。其他種類的蟬(全球大約有3000種蟬)都不是同步生長的。

在17年的蟄伏中,蟬的幼蟲生活在地下30厘米或更深的地方,以森林植物根的汁液為食。生活在地下的幼蟲會不斷地往下蠕動以尋求更大的植根。經過漫長的17年幼年期后,蟬蛹會在土壤溫度約7℃時,從地下大約20厘米的地方破蛹而出,然后羽化,實現17年后的首要目標——變成成蟲。多年以來,這樣的蛻變都發生在4月末到5月初的美國南部地區以及5月末到6月初的美國東部地區。

剛出來的蟬會爬到附近的植被上尋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完成最后的蛻變。羽化是完美蛻變的關鍵。只需要20分鐘,它們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蛻皮就完成了。它們依附在樹上,直到身體的顏色完全變暗,外骨骼完全變硬(剛剛完成蛻變的幼蟬是白色的,但會在一個小時內變暗)。至此,它們的“成人禮”算是完成了。只可惜,它們離見上帝的時刻也不遠了。它們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雌蟬用鋒利的產卵器割開樹皮,將卵產在溝槽中,然后死亡,紛紛落到地上,成為一大片枯竭的尸體。直到17年后,蟬才會再次出現。

試想,當我們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時候,數以百萬計的蟬在歡快地舉行著“狂歡集會”。然而,在我們看來只一會兒的功夫,它們的一生就結束了。被生物鐘深深纏繞的“鐘擺”就這樣停止了擺動。

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所有的生物都能夠通過被稱為生物鐘的生化機制來保持自身內在的時間。但是,許多生物內部機制的深奧問題,科學家們至今尚未搞清楚。

植物的生物鐘

春夏時節,一種星星點點的小黃花以其貌不揚的姿態花開花謝著,它們遵循著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時間,每天早上9點左右綻放,下午3~5點閉合。最奇特的是,數量眾多的花兒們幾乎同時花開花謝。這就是產自南美洲熱帶地區的“時鐘花”。這種屬于時鐘花科的草本植物有多個品種,它們的花朵常見的有黃色的和白色的。

時鐘花之所以會按時開放,是因為它們擁有自己的生物鐘。有研究表明,時鐘花開花的規律與日照和溫度的變化密切相關。此外,時鐘花的開花時間還受體內一種特殊物質——時鐘酶的控制。這種酶調節著時鐘花的生理機能并控制著開花時間。當太陽升起,氣溫逐漸升高時,酶便活躍起來,促使花朵開放;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酶的活性便漸漸減弱,花朵也就凋謝了。與時鐘花相類似的還有鵝鳥菜、蛇床花、紫茉莉等。

哺乳動物的“時裝周”

冬季,西伯利亞倉鼠和北極兔開始為自己越冬做“變裝”準備。隨著天氣越發寒冷,它們紛紛脫下深色的外套,換上厚重的白色皮毛。它們一年一度定期舉辦“冬季時裝周”的奧秘何在呢?這依賴于它們大腦中的松果腺細胞——松果體。松果體是位于第三腦室后壁的如松果般大小的分泌器官,一到夜里它就會分泌褪黑激素,用以控制哺乳動物的“變裝”活動。褪黑激素的大量釋放,加上與荷爾蒙的相互作用,導致了這些動物的“外套”顏色的變化。冬季,隨著黑夜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褪黑激素的酶類活性增強,褪黑激素分泌量相應增多,再加上光刺激減弱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都在提醒動物們:得為冬季做好偽裝了??茖W家發現,西伯利亞倉鼠和北極兔的松果腺細胞具有記憶明暗規律的功能。其中,光線是關鍵條件,光線可以改變松果腺細胞膜內外的電位,進而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

昆蟲的“計時器”

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蜜蜂之類的昆蟲也有它們自己的“計時器”,只不過它們的“計時器”要和有個性的植物配合才起作用。很多植物會控制植物花瓣的運動,在特定的日子里花朵相繼開放,在特定的鐘點合成香料和花蜜。而蟲媒如小蜜蜂等會恰在此時到訪。蜜蜂怎么知道花兒在什么時候會開放?它們怎么不在花閉合之后才出動?神奇之處就在于它們的生物鐘能“牢記”不同的開花時段,并能準確地將采蜜時間安排在開花時段。

蜜蜂和鳥一樣會利用太陽進行導航,它們的時間感不僅能矯正由太陽方位變化帶來的誤差,還能憑借超強的記憶力在特殊時段采集到花蜜。植物的開花時間各有不同,許多花一過授粉時間便閉合,而蜜蜂敏銳的時間感讓它們的行動與植物開花緊密相關。

鳥類的“鐘表”對許多鳥類來說,也有一只“鐘表”負責支配它們的行為(包括季節行為和飛行行為)。毛腳燕每年春天從非洲飛到東南亞、印度或尼泊爾,依靠的就是體內的一年敲一次的生物鐘。有趣的是,有些鳥兒如雀鷹, 會在每年的同一天下蛋,它們把握時間的準確度著實讓人難以置信,堪比人類發明的各種同步裝置。

篇3

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報告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報告一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4血液屬于(組織)層次,皮膚屬于(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7種群:在一定的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鯉魚。

8群落:在一定的區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

9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10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

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高倍鏡的使用步驟(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視野中央)

2、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

3、調節(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

4、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顯微鏡使用常識

1、調亮視野的兩種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鏡)。

2、高倍鏡:物象(大),視野(暗),看到細胞數目(少)。

低倍鏡:物象(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

3、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目鏡:(無)螺紋,鏡筒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視野越暗、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每個細胞越大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視野越亮、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多、每個細胞越小

4、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х目鏡的放大倍數

5、一行細胞的數目變化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成反比

計算方法:個數×放大倍數的比例倒數=最后看到的細胞數

如:在目鏡10×物鏡10×的視野中有一行細胞,數目是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40×,那么在視野中能看見多少個細胞?20×1/4=5

6、圓行視野范圍細胞的數量的變化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計算

如:在目鏡為10×物鏡為10×的視野中看見布滿的細胞數為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20×,那么在視野中我們還能看見多少個細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主要類群:

原核生物:藍藻,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可進行光合作用,屬自養型生物。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線菌:(鏈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細胞學說

1、創立者:(施萊登,施旺)

2、細胞的發現者及命名者: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

3、內容要點:P10,共三點

4、揭示問題:揭示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報告二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報告三

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1、細胞中含量最多的6種元素是C、H、O、N、P、Ca(98%)。

2、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間以共價鍵構成的碳鏈,碳鏈是生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導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水和無機鹽

1、水:(1)含量:占細胞總重量的60%-90%,是活細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質。

(2)形式:自由水、結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劑;②參與細胞內生化反應;③物質運輸;④維持細胞的形態;⑤體溫調節

(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較多)

?結合水:是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作用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結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強)

2、無機鹽

(1)存在形式:離子

(2)作用

①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成復雜的化合物。

(如Mg2+是構成葉綠素的成分、Fe2+是構成血紅蛋白的成分、I-是構成甲狀腺激素的成分。

②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鈣離子濃度過低肌肉抽搐、過高肌肉乏力)

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報告四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篇4

關鍵詞:關鍵詞:初中科學; 生成性; 有效利用

一、 因“錯”利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總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錯誤,我認為教師應改變以往對待錯誤的消極態度,站在新的視角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錯誤”這一資源,促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二氧化碳的收集裝置,大多的學生很快回答出“向上排空氣法”??晌野l現有個學生臉上呈現出欲言又止的表情。在我的鼓勵下,他說:“我認為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彼麆傉f完,就有學生笑了起來:“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怎么能用排水法???”面對多數學生的否定,我沒有立即下結論。因為,這時的獨創力是一株極為纖細的花朵,稱贊、勉勵的話固能使其盛開,不當的批評亦能使其凋零。于是我微笑著問道,“能不能更詳細的說說?”這次他很堅定的說:“我們前面做過收集人呼出氣體的實驗,收集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不就是用排水法嗎?”學生都被鎮住了,一時無言回答。這時我引導大家思考:“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有損耗嗎?若是測定二氧化碳的體積,能用這種方法嗎?如何改進呢?”順著這條思路,學生們終于想出在洗氣瓶的水面上放一層油收集二氧化碳的創新的方法。在教學課堂過程中會發現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時我們應以“問題”為載體,“以學定教”設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的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意識的生成性資源有效利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問,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經歷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小組合作以后產生的問題,往往更具深刻性和創新性。此時,學生伴隨著舊問題的解決、新問題的產生,認識在深化,體驗在加深,思維在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得到培養。

    浙教版七年級科學上冊第二章第五節《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單細胞生物,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衣藻為例的單細胞植物,二是以草履蟲為例的單細胞動物。

    依據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上我們一般可以采用接受式教學方法:即學生通過對教師(或教材)展示的教學資源(視頻、圖片)進行觀察、分析、綜合、對比、歸納等學習,是以學生對外部客觀知識(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功能)的一種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從外而內的。在我們的教學的過程也發現:有許多學生觀看展示的教學資源(視頻、圖片)時就已經猜測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功能,只不過沒有大聲的說出來而已。學生有這種探究的意識,這也是課堂生成性資源。并“以學定教”設計教學案例;科學探究式建構式模式:

 

    上述程序圖中,第一橫表示教學操作過程,第二橫表示學生的知識建構學習過程。

    在上述建構式學習過程中,與前述第一種接受式學習一樣,也應用了衣藻與草履蟲的對比教學法,但是兩者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建構式的學習對于衣藻和草履蟲的結構并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的(在接受式學習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直接展示了衣藻和草履蟲的結構圖),而是在學生觀察了衣藻和草履蟲活動視頻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對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圖進行猜測(繪畫),解釋猜測的依據,并得出衣藻、草履蟲的結構功能。這樣不但構建了科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三、捕捉思維火花 ,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精神

初中科學課堂教師必須及時捕捉學生能夠迸發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體驗創新的樂趣,這樣的課堂才充滿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學《物質的鑒別》時,老師問:只可以使用一種試劑,如何鑒別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鈉三瓶無色溶液?

生A:分別取三種無色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分別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變成紅色,則說明該溶液是鹽酸溶液;若溶液變成藍色,則說明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若溶液仍為紫色,則說明該溶液是氯化鈉溶液。

生B:取樣,分別用pH試紙測定其pH值。若pH>7,則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若pH<7,則該溶液為鹽酸溶液;若pH=7,則該溶液為氯化鈉溶液。

生C:取樣,用無色的酚酞試液來鑒別。(這時,立即有學生反駁,酚酞試液不能鑒別這三種溶液,它只能鑒別氫氧化鈉溶液,其他兩種無色溶液都為無色,鑒別不出來)

生C:(接著說)能鑒別出來,滴加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鈉溶液是紅色的,將變紅的溶液分成兩份,分別向其中滴加另兩種無色的溶液,若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說明滴加的是鹽酸溶液,另一個就是氯化鈉溶液。

    師:你很善于思考問題,你借助了鑒別出的物質,來鑒別其他的物質,非常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D:用氧化銅粉末先鑒別出鹽酸溶液,然后取氧化銅溶解于鹽酸的藍色溶液于兩支試管中,再滴加另;兩中無色溶液,若有藍色沉淀,則滴加的無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另一無色溶液則是氯化鈉溶液。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課堂中學生有些生成性的資源具有思維創造性,教師應及時捕捉這一點,并“以學定教”設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科學課堂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捕捉、利用、整合到教學里是“以學定教”的一個在課堂中最好的應用。我們初中的科學老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的智慧,善于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有效的實施生成性教學。我們的課堂才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  葉瀾 《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

篇5

一、實驗“蝗蟲外部解剖學特征探究”譯文

1. 問題:蝗蟲身體的哪些部分適于陸地生活?

2. 簡介:蝗蟲是節肢動物門的成員,昆蟲的種類超過一百萬。(下略)

3. 實驗前問題:閱讀整個探究過程,和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以下問題。在探究的第一部分,能觀察到什么?寫出觀察到的活體蝗蟲三種運動方式?;认x的身體包括哪三個主要部分?蝗蟲的足和翅在身體的哪一部分?怎樣判斷蝗蟲的雌雄?

4. 材料用具(每個小組):廣口瓶,活體蝗蟲,解剖針,蝗蟲標本,防水標簽,手持放大鏡,萵苣葉片。

5. 安全警示:在這個探究實驗的第二部分,穿上實驗服,戴上護目鏡和一次性塑料手套。小心處理動物標本,防腐液和所有接觸這些生物的實驗儀器。不要用手接觸眼睛和口部。按照教師的指引歸還或處理所有實驗材料用具。實驗完成后用溫水和肥皂洗手。注意實驗步驟旁的所有安全標識,應熟知這些安全警示的含義。

6. 實驗步驟:

(1)觀察活體蝗蟲的反應。

①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把觀察結果寫在空白處。觀察廣口瓶中的活蝗蟲。注意:小心不要打碎玻璃器皿。圖1幫助你找到蝗蟲的頭部、腹部、胸部、三對足和兩對翅的位置。在不干擾蝗蟲的前提下觀察幾分鐘。注意蝗蟲的運動方式,并且記錄蝗蟲用哪只足行走。輕敲廣口瓶的側壁,讓蝗蟲受到刺激而跳躍,觀察用于跳躍的足。

②觀察蝗蟲在靜止狀態下的和姿式,用手持放大鏡觀察與呼吸及氣體交換相關的腹部運動。

③撕下一小片萵苣葉喂給蝗蟲,注意它的攝食,近距離觀察口器的動作。

④記錄你看到的蝗蟲外部特征和運動方式,記錄完后把蝗蟲歸還老師。

(2)觀察蝗蟲外部解剖學特征。

①從老師處取一只蝗蟲標本,洗掉防腐劑。把蝗蟲置于解剖盤中,輕觸外骨骼。并用手輕輕按壓,記錄下觀察到的蝗蟲外骨骼。注意:用于保存蝗蟲的防腐劑可能會腐蝕人體皮膚。穿上實驗服,戴上護目鏡和一次性手套,避免接觸你的眼睛和口腔。

②找出蝗蟲身體三個部分的位置:頭部、胸部和腹部。如果需要,參考圖1用放大鏡觀察頭部。注意頭部頂端的兩個長觸角,這是蝗蟲的觸覺器官。用放大鏡近距離觀察觸角,蝗蟲的三個單眼在頭部:每個觸角的基部各有一個單眼,第三個單眼在頭前部正中。頭部的兩側還各有一只復眼。單眼和復眼是蝗蟲的視覺器官。記錄下你的觀察。

③找到胸部的位置,注意蝗蟲胸部分為三節,每一節附著一對足。觀察2對前足和第3對最大的足,即跳躍足(亦稱后足),注意每只足都由腿節、脛節和k節組成。

④觀察兩對翅,用手指輕輕展開蝗蟲的翅。注意觀察前翅和后翅的區別,前翅革質化,保護著專司飛行的后翅。寫出蝗蟲胸部的觀察記錄。

⑤找到腹部并注意它的分節。在腹部第一節,有一突出的鼓形結構――鼓膜,是蝗蟲的聽覺器官。在腹部每一節的兩側,有很多小的開口稱為氣門。氣門是蝗蟲呼吸系統在體表的開口,是氣體進出的通道。

⑥注意雌雄蝗蟲的腹部最后一節是不同的。雌蟲的最后一節有一個爪形結構,其上有4個用于挖洞產卵的點狀突起,雌蟲的腹部比雄蟲長,雄蟲腹部最后一節是鈍而彎曲向上的。判斷你手中的蝗蟲是雌的還是雄的,寫下對蝗蟲腹部的觀察結果。

⑦完成實驗探究后,按照教師的指引處理蝗蟲。注意:研究過蝗蟲標本后,用溫水和肥皂洗手。

7. 分析和結論

(1)觀察?;认x身體的三部分中,哪一部分是專門適應運動的?

(2)數據分析?;认x在其生活環境中,可以通過哪三種方式感知移動的物體?

(3)推論?;认x的體色怎樣幫助它躲避敵害?

(4)預測。如果把蝗蟲的頭部浸沒在水中,它會被淹死嗎?

(5)得出結論。哪三種結構有利于蝗蟲生活在干燥的環境中?

8. 拓展研究

盡可能多的收集節肢動物的各類標本,并比較以下特征:身體的分部、足的數量、口器的類型、呼吸器官的類型。在資料表中記錄相關觀察,利用資料表鑒定器官,這有利于解釋節肢動物極為豐富的多樣性。

二、實驗評析

1. 觀察實驗不是解剖實驗。觀察實驗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實驗動物福利意識。據統計,美、英等歐美國家每年用于實驗的動物數量高達3000萬只,這引發了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和各國科研部門的關注,在如何對待實驗動物上, 歐美廣為采用的選擇方案是“3R法則”,即減少、優化和替代?!皟灮奔词菧p少動物的精神緊張和痛苦,比如采用麻醉或其它適當的實驗方法;“替代”就是不再利用活體動物進行實驗,而是以單細胞生物、微生物或細胞、組織、器官甚至電腦模擬來加以替代?!?R法則”在發達國家已經普遍采用。

2. 科學觀察可分為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兩類。自然觀察是指對自然界的現象不作任何改變而進行的觀察,它是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考察對象的。本實驗觀察玻璃瓶中的活體蝗蟲,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環境,但與自然環境還是有一定差距,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盡量做到不說話,不走動,保持安靜,以便觀察蝗蟲的行走、跳躍、攝食等。根據觀察的分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多種觀察,如整體觀察與重點觀察、形態觀察與解剖觀察、順序觀察與逆序觀察、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自然觀察與實驗觀察,活體觀察與標本觀察、動態觀察與靜態觀察、單次觀察與重復觀察、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驗證性觀察與探究性觀察等等。

3. 觀察具有明確的目的。每節課都有教學目標和重點,生物觀察實驗也一樣。貫徹好這些目標,才能集中注意力觀察,抓住觀察對象的重點,以便達到預期的觀察效果。本實驗在開始直接提出問題:蝗蟲身體的哪些部分適于陸地生活?整個實驗的設計和開展都圍繞這個目的進行。

篇6

[關鍵詞]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10110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版)”)與《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明顯不同之一是提出了50項生物學重要概念。在傳統的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對概念的教學往往會“重結論,輕過程;重灌輸,輕引導”,造成學生對生物學概念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對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標下初中生物教師如何有效進行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學,談幾點認識與做法。

一、教師備課達成對重要概念的認識與理解

1.明確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每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以體現概念的本質屬性和所指的對象范圍。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透徹地分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使學生全面理解并正確地運用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能正確解讀每一個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明確概念的教學目標。例如“光合作用”這一重要概念,教材給出的表述是: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教師應結合教材給出的表述引導學生理解它的內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質,并釋放氧氣。”這個概念的適用對象,也就是概念的外延主要是綠色植物,如果在其定義中減去“綠色植物”,則縮小了這一概念的內涵,而使其外延增加,結果是像細菌、真菌及動物等生物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概念的內涵往往很豐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個階段完全加以揭示。如細胞的分化,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步驟地安排教學,使得學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根尖的生長、莖的形成等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鞏固和強化這一概念,使學生能加深對它的理解。

2.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決定重要概念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初中生的認知能力、認識水平都非常有限,因此我們在落實生物學的重要概念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來教授概念,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實現重要概念的螺旋式發展。

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光合作用”,在初中和高中的生物課程中都有這個內容,它涉及的知識非常豐富,非常復雜。但初中階段學習的光合作用,只涉及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它是能量的轉換器、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了能量、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而不提及葉綠體的結構。到了高中階段,光合作用的內容將會拓展與深化,如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葉綠體結構及參與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條件等。在這個重要概念的學習上,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的認識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所以,關于重要概念的學習,教師要回到學生認識的原點,回到課標的主題上,以課題為準繩,圍繞、依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重要概念的教學建議進行教學,不要盲目地擴充它,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具體的教學。

二、糾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形成科學概念

標準(2011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注意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概念,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課堂教學活動要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概念(前概念),有的前概念是正確的,有的前概念可能是錯誤的。對于這些錯誤的概念,我們要把它糾正過來。實際上,在我們的教學當中,如果我們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從事實當中建立正確的概念,避免錯誤概念的形成,就能夠在減少錯誤的過程中,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提高學生知識建構的準確性。比如說我們習慣上稱鯨為鯨魚,但鯨魚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我們常認為會飛的就是鳥類,蝙蝠、蚊子、蒼蠅等會飛,但它們不是鳥。又如,關于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很多學生誤以種子必須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萌發。為了糾正學生的這一錯誤前概念,教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如果想進一步探究“光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在現有實驗基礎上如何設計探究方案?實驗的現象可能會怎樣,最終的結論又是什么?經過探討,學生提出了增設一組對照實驗,增加一個滿足“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和適量的水分”這一外界條件的實驗裝置的方法,對它進行遮光處理,并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發現這些容易引起學生錯誤的概念,一旦發現,我們要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要讓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正確又科學的生物概念。

三、比較重要概念之間的異同點,深化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相近或關系密切的概念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并引導、啟發學生找出概念的本質特征,明確各個概念之間的異同,可讓重、難點知識迅速突破,讓模棱兩可、混淆不清的概念清晰明了。例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這一對重要概念,它們的化學過程看似互逆,但它們的作用、性質完全不一樣,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原料、產物、能量轉化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學生找出概念之間的異同,這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學重要概念。

此外,教師在講授新概念時應有針對性地復習舊概念,并注意強調新舊概念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已學過的概念組成體系。概念一旦形成體系,知識才能條理化、清晰化。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復習鞏固了舊概念,而且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新概念。如七年級生物中的“血液循環的組成”,標準(2011版)指出:“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廢物和激素等物質?!痹诮虒W時,要圍繞血液循環來進行教學,但這個內容又不是孤立的,它和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有一定的聯系。教師要將人體的其他相關系統的功能和循環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的教學聯系起來,以循環系統為中心進行教學,在有相關內容相襯托的情況進行教學,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整體的知識,而不是片斷的。

四、充分利用事實性知識,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語言文字敘述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的事實性知識,來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例如,要讓學生建立起“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重要概念,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操作顯微鏡制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比較;通過展示的單細胞生物的圖片、觀察培養液中的草履蟲、播放草履蟲生物的視頻等多種方式,構建“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重要概念,這樣既符合概念形成的基本過程,又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建立。

又如,在教學“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可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讓學生親自觸摸,觀察含羞草葉的反應;讓學生自己觀察草履蟲在顯微鏡下,滴加食鹽溶液后的運動方向。待學生通過做實驗親自體驗這兩個現象后,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并對概念下定義,這樣能讓學生從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五、建立概念圖,促進學生整體理解重要概念

概念圖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康奈兒大學諾瓦克教授等人提出,它是以命題的形式顯示概念間的意義聯系,并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來展示概念間的層級結構的示意圖。

在教學中,教師建立概念圖引導學生將重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的關系進行關聯及系統歸類,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使之納入到認知結構的系統網絡中去。教師利用概念圖展示教學內容,可以達到預期效果。在傳統的課堂上經常有教師自認為進行了一氣呵成的幾乎完美的講解,而學生獲得的卻是零星的幾個知識點。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很難把握,這讓整體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概念圖具有聚合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作用,概念圖的呈現能讓學生緊緊圍繞概念主線提取課堂的有效信息,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能明顯增強。

例如教學“蒸騰作用”,可采用以下概念圖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概念圖對蒸騰作用的概念、意義及作用等一目了然。概念圖的繪制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設計,并通過展示、匯總,師生點評歸納得出概念圖。這樣對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上面的概念圖中能直觀地反映出各概念之間的聯系和派生關系,使學生聯想到每個概念所蘊含的意義和內在知識,從而對整個知識點構建和多元知識產生完整的體系結構。

六、創設新情境應用重要概念,鞏固概念

初中生的認知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應用,學會在新情境中應用概念解決相關問題是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最終體現。教材中的課后練習的問答題、連線題、填空題等均圍繞概念而設,設置練習的目的就是針對一些重要概念進行辨析、遷移、應用和拓展。

生物學的重要概念教學方法很多,形式多樣。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繼而實現能力培養,從而提高生物素養,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們針對不同的概念,能從不同的視角入手,選擇適合的方式對生物重要概念進行有效教學。教師一方面不放松學習,借鑒他人教學先進理念,一方面在教學中感悟體驗,注重自身積累,建立牢固的學科網絡知識體系。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和闡述概念,學生才能很好地比較和區別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做到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生物鐘;基因;心血管病;時間生物學

大量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物,從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到高等生物(如人類)的生命活動均存在著生物節律的特征,特別是近日節律(circadian)[1-3]。這些生物節律的產生是地球生物為了適應其生存環境的周而復始的變化(如地球晝夜變化、四季變化)通過不斷衍變進化而形成的機體內固有的節律,故被稱為內源性固有節律。近年來關于機體的生物節律產生的物質基礎已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1997年當King DP等[4]克隆出哺乳類動物的第一個近日鐘基因clock后,接下來的十多年里,近日鐘基因不斷被發現和克隆出來,同時這些基因間如何通過轉錄、翻譯和調控形成自激振蕩產生近日節律的過程也不斷得到闡明。近而對基因在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以及一些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斷得到揭示和闡明。

1 近日鐘基因及其產生近日節律的過程

近日鐘基因是由一組能夠通過自身轉錄、翻譯、反饋調控而產生自激振蕩的基因所組成。目前對于近日鐘基因的自激振蕩而產生近日節律的描述有許多,如細菌、植物、果蠅、小鼠等[5-10]均有不同的描述和近日鐘模型。在哺乳類動物中常見的近日鐘基因有per1、per2、per3、clock、Bmal1、Cry1、cry2、Reverb2、time、CK1ε等(如圖1所示)。圖1小鼠近日鐘基因表達調控產生近日節律的模式圖

大量的研究表明,當哺乳類動物的細胞內的近日鐘基因clock和bmal1,或clock和npas2基因表達時產生相應的蛋白質,并分別形成具有基因轉錄活性的異二聚體CLOCK:BMAL1或NPAS2:BMAL1(該異二聚體主要在中樞系統)。在這二個異二聚體中由于上述這三種蛋白中均含有bHLH結構域,它能與許多啟動子上游帶有Ebox的基因結合,從而激活這些基因的轉錄。

在近日鐘基因中per1、per2、per3、cry1和cry2的啟動子上游均帶有Ebox序列,因此CLOCK:BMAL1和NPAS2:BMAL1分別可以與這些基因調控序列結合,激活這些基因轉錄分別產生per1、per2、per3(統稱為pers)cry1、cry2(統稱為crys)mRNA,當clock、bmal1和npas2表達強產生相應的蛋白多形成異二聚體量大,對上述鐘基因轉錄活性強,這樣形成一條正反饋環路,正如圖1所示。在核內產生的這些mRNA逐漸通過一定方式到細胞漿合成相應的蛋白質PER1、PER2、PER3、CRY1和CRY2等,隨著這些蛋白在胞漿的聚集增多乃至達到峰值,同時,絡氨酸激酶(CK1ε)將被激活,激活后的CK1ε將對這些蛋白進行磷酸化,磷酸化后的這些近日鐘蛋白將形成二聚體并返入核內。入核后的這些近日鐘蛋白的二聚體將會對CLOCK:BMAL1和NPAS2:BMAL1形成負反饋抑制,從而造成二者的轉錄活性下降,形成了第一條負反饋環路。隨著返入核內的PERs和CRYs逐漸增多,對CLOCK:BMAL1和NPAS2:BMAL1的pers和crys等基因轉錄活性的抑制不斷增加,造成pers和crys等基因的轉錄不斷降低直到谷底,這樣細胞漿中合成的PERs和CRYs鐘蛋白的濃度也隨之降至低谷。接下來這些蛋白的磷酸化以及返入核內也降到最低,對CLOCK:BMAL1和NPAS2:BMAL1抑制被解除,這時CLOCK:BMAL1和NPAS2:BMAL1對pers和crys轉錄激活再一次開始,即進入下一個周期。這樣近日鐘基因經過上述轉錄、翻譯和反饋調控形成周而復始的不斷的周期性振蕩從而產生近日節律。上述這些近日鐘基因轉錄、翻譯和反饋調控形成的周期振蕩,每一個周期大約要耗時接近于24小時,因此,現代時間生物學之父F.Halberg將內源性的一日節律命名為近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

在圖1中,還可以看到近日鐘基因在周期性振蕩過程中還受到Reverb2等基因的調控,在Reverb2基因的啟動子上游亦有Ebox序列,通常受到CLOCK:BMAL1的結合和轉錄激活,表達產生REVERB2蛋白,當其濃度增高時能與RORα競爭性地結合bnail1基因啟動子區的視黃酸相關受體反應元件(ROREs),從而抑制bmal1基因的表達,使得BMAL1濃度降低,造成CLOCK:BMAL1異二聚體濃度降低,使其對pers、crys等近日鐘基因的轉錄激活減弱。因此,Reverb2等基因在近日鐘基因的周期性自激振蕩過程中,扮演了第二條負反饋環路的角色。另外,還有其他一些近日鐘基因在這些調控過程中也參與了調控,還有新的近日鐘基因不斷被發現。迄今為止,基于鐘基因表達調控形成的近日節律學說被大家廣為接受。

然而,近日鐘基因所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周期性自激振蕩產生的近日節律只有通過相應的輸出系統將這種自激振蕩產生的近日節律輸送到效應組織和器官,通過一定的整合放大方能產生相應的近日節律,進而對機體的機能產生影響,如血壓,體溫以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標的節律性變化。目前為大家所推崇的輸出通路是鐘控基因通路。如圖1所示,CLOCK除與BMAL1結合對pers、crys等近日鐘基因轉錄、激活外,CLOCK還與許多在啟動子上游帶有Ebox序列的基因相結合,促使這些基因轉錄激活,調控這些基因表達,將上述近日鐘基因自激振蕩產生的近日節律輸出到震蕩系統之外,然后再到達效應組織和效應器官等產生相應的近日節律,使機體機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由于這些帶有Ebox的基因受控于CLOCK,因此,這一些基因被稱為鐘控基因(clock controlled gene,簡寫為CCGs)。另外,CLOCK還能與轉錄因子dbp、hlf和tef等因子的Ebox結合激活和促進這些轉錄因子表達增加產生相應的蛋白DBP、HLF和TEF,這些蛋白質即轉錄因子可進一步與其他鐘控基因結合,促進這些鐘控基因表達產生相應的反應,將近日鐘基因自激振蕩調控產生的近日節律輸出到相應的效應組織、器官等去產生相應節律,以維持機體的內環境平衡并適應環境變化。

目前,大量研究證實,近日鐘系統包括近日鐘基因和鐘控基因等功能正常與否不僅維系著機體正常生物節律的作用,而且還維持著機體的其他機能正常作用。當近日鐘系統異?;蚱浠蛲蛔儠r,機體正常機能將被打亂,甚至產生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等。

2 近日鐘系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心腦血管系統功能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過程均表現出時間生物學的規律,即存在著近日節律的特征。在正常人群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乃至新生兒,其心血管機能,如心功能、心肌收縮力、腦血流速度、血壓、心率、心電圖等變化均存在著近日節律。通常情況下,這些心腦血管系統機能變化均是以夜間低、白晝高,下午達到峰值的近日節律的特征。當在疾病狀態下,如心肌梗塞、心猝死、腦血栓形成、腦出血等,也表現出近日節律的特點,通過心肌梗塞、心猝死及腦血栓形成常發生在凌晨,而腦出血性中風發生在午后[11-16]。Guan等[17]對腦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壓進行了連續24小時檢測并持續一周后,然后對這些腦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壓的生物節律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當中風后第一個24小時血壓仍存在近日節律的患者,其預后明顯較中風后第一個24小時血壓近日節律消失的患者好,這為臨床上判斷腦出血性中風患者的預后提供新的途徑。其實這些心腦血管機能和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時間生物規律,或者生物節律是否存在是受到機體內的近日鐘系統調控和影響。

Mortino等[18]研究發現在小鼠心肌組織中表達的基因,13%的基因都表現出近日節律的變化規律,進一步對這些基因的研究表明這些基因的表達,即從mRNA到蛋白水平的表達過程是受到近日鐘基因振蕩調控。這些在心肌呈近日節律表達的基因多與信號傳導、心肌細胞代謝等過程有關。他們通過縮窄老鼠的主動脈造成心臟后負荷過重所引起的心室肥厚的動物模型。然后打亂這些心室肥厚動物外環境的節律來引起動物的生物節律的紊亂,結果發現這些近日節律紊亂的動物心室舒張末期和舒張末期的容積增加,心室收縮力下降。通過基因分析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近日鐘基因per2和bmal1的近日表達被打亂,從而引起ANF、BNP和ACE等表達下調,使得心肌收縮力下降。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生物節律正常與否對于維持心臟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當近日節律紊亂后,會造成心臟功能,特別是病理狀況下的心臟功能下降。Portaluppi F等[19]報道當生活環境變化,特別是晝夜活動規律,即人類的近日節律被打亂后,血壓的近日節律將隨之發生變化,甚至造成高血壓的發生。探討原因是機體的近日節律被打亂時,會引起自主神經以及神經體液等發生變化,以及調節失控從而導致心血管系統發生變化,嚴重是會造成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些研究結果說明當機體生物節律發生變化時,會造成近日鐘基因的表達失調,這將會造成參與心血管系統調控的鐘控基因表達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正常的心血管系統的調控,使其發生病理變化。上述研究報道主要是說明生物節律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和疾病關系。

另外,還比較常見的是近日鐘基因的突變或表達異常,常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Bray MS等[20]對clock突變的小鼠心肌收縮力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當clock基因突變后小鼠的心肌收縮力、代謝功能以及相關基因表達均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當clock基因突變時易導致小鼠發生心血管疾病。Takeda N等[21]采用基因芯片檢測技術對血管內皮細胞表達鐘控基因進行了分析檢測,他們發表有229個基因其內CLOCK/BMAL2上調。其中TM(凝血調節蛋白)也是受CLOCK/BMAL2調控的鐘控基因。他們通過研究發現TM無論是mRNA還是蛋白質表達均呈現出近日節律的特征。進一步用報告基因分析、電泳分析和免疫共沉淀分析證明,當CLOCK/BMAL2與TM基因上游的啟動子Ebox結合后,會引起TM啟動子的轉錄激活,促進TM的表達。當clock突變之后TM基因表達的近日節律發生消失。他們這一研究結果提示存在于如血管內皮細胞中的外圍生物鐘調節著TM基因的近日節律性表達,這可能與心血管意外的近日節律性有密切關系。Durgan DJ等[22]對心肌細胞中的近日鐘基因在不同條件下的表達進行了研究,他們觀察到體外培養的心肌細胞在脂肪酸的作用下其近日鐘基因表達響應仍存在著近日節律的特征;同時這些體外培養的心肌細胞對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的光暗循環作用時表現出對脂肪酸的刺激響應與整體動物同樣光導引下產生的代謝響應相同。他們的研究表明心肌的代謝過程是受到心肌細胞中的近日鐘基因的調控。心血管機能以及心血管疾病大多表現出近日節律的變化規律是由于心血管系統既受控于來自中樞和心血管系組織細胞中本身的近日鐘系統的調控的結果。但是近日鐘系統如何來調控,特別是如何參與調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人們所關心的。例如心肌梗塞或心絞痛常發生于早晨,近日鐘系統在該病中的作用逐漸被揭示。

鐘控基因產物之一PAI1(血漿纖溶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在正常情況下表現出近日節律。Maemura K等[23]采用酵母雙雜交技術對人臍帶血管內皮細胞cDNA進行分析,發現CLIF(又叫BMAL2)能與CLOCK結合形成二聚體,在內皮細胞中CLOCK:CLIF形成的二聚體能與PAI1基因的Ebox結合促進其上調表達產生PAI1,形成近日節律。這也許是心肌梗塞或心絞痛常見于早晨的關鍵因素。tPA與PAI1是一對矛盾體,二者的相對水平決定著血栓和心肌梗塞及其預后。Ganti AK等[24]進而對42位患心肌梗塞患者的tPA(組織血漿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與PAI1二者的相對水平進行了研究,雖然tPA:PAI1的比值在早晨的最高值與心肌梗塞未表現出統計學意義,但是患者的PAI1的近日節律消失具有高血壓的心肌梗塞患者較無高血壓患者的tPA明顯降低。Ohkura N等[25]對近日鐘基因突變小鼠的凝血和纖溶活性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發現未突變小鼠在21:00纖溶活性最低;在clock突變小鼠中纖溶活性一直很低;在cry1/2基因敲除的小鼠纖溶活性增強,并且無晝夜差異。進一步的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觀察到clock基因突變小鼠的PAI1的近日節律消失,而且這些動物血清中血纖維蛋白溶酶原的水平明顯高于未突變小鼠和cry1/2基因敲除小鼠。同時,未突變小鼠和cry1/2基因敲除小鼠的tPA,血纖維蛋白溶酶原,α2PI無論是血清中的活性,還是mRNA表達水平都保持同一穩定水平,無節律存在。凝血因子,如VII因子、X因子、凝血素和纖維蛋白原不受clock基因突變的影響。這一研究結果表明clock基因在調控PAI1從而影響纖溶系統,進而使影響凝血系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Ohkura N等[26]還進一步對不同種屬的小鼠,如Jcl:ICR, C3H/HeN, BALB/cA,和C57BL/6J種小鼠的PAI1表達的近日節律,及其凝血物和血纖溶蛋白等的近日節律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發現:所有的小鼠凝血物沒有近日節律變化,但其活動項較高;只有Jcl:ICR小鼠的血漿抗凝血酶和蛋白C的活性呈近日節律變化,其他小鼠保持恒定水平。而血漿凝血素,X因子,VII因子,凝血酶原時間,APTT 等各種小鼠均為穩定水平。這一結果提示血栓形成是否表現出世界生物學的規律是直接受遺傳素質影響,這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以上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生物節律和近日節律基因表達正常與否將會心血管機能,進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在今后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中,時間生物學和節律基因等因素應給以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Aschoff J. Circadian rhythm in man in isolation[J]. Verh Dtsch Ges Inn Med. 1967, 73(4): 941-942.

2 Ungar F, Halberg F.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in vitro response of mouse adrenal to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J]. Science. 1962, 137(3):1058-1060.

3 Sargent ML, Briggs WR, Woodward DO. Circadian nature of a rhythm expressed by an invertaseless strain of Neurospora crassa[J]. Plant Physiol. 1966, 41(8):1343-1349.

4 King DP, Zhao YL, Ashvin MS, et al. 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circadian clockgene[J]. Cell, 1997,89(5):641-653.

5 Sun ZS, Urs Albrecht, Zhuchenko O, et al. RIGUI, a putative mammalian ortholog of the drosophila period gene[J]. Cell 1997, 90(8):1003-1011.

6 Hardin PE. The circadian time keeping system of Drosophila[J]. Curr Biol. 2005,15(17):R714-722.

7 BellPedersen D, Cassone VM, Earnest DJ, et al. Circadian rhythms from multiple oscillators: lessons from perse organisms[J]. Nat Rev Genet. 2005,6(7):544-556.

8 BeckerWeimann S, Wolf J, Kramer A, et al. A model of the mammalian circadian oscillator including the REVERBalpha module[J]. Genome Inform. 2004,15(1): 3-12.

9 Petri B, Stengl M. Phase response curves of a molecular model oscillator: implications for mutual coupling of paired oscillators. J Biol Rhythms. 2001,16(2):125-141.

10Vilar JM, Kueh HY, Barkai N, et al. Mechanisms of noiseresistance in genetic oscillator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99(9):5988-5992.

11Wang Z, Chen L, Wan C, et al. In vitro circadian ANP secretion by gene transferring cells encapsulated in polycaprolactone tubes: gene chronotherapy[J]. Peptides. 2004, 25(8):1259-1267.

12Wang Z, Wang L, Zhang L, et al. Circadian relations among cardiovascular variables of young adults[J]. Chronobiologia. 1992, 19(3-4):111-120.

13Wang Z, Sun X, Cornelissen G, et al. Doppler flowmeterassessed circadian rhythms in neonatal cardiac function, family history, and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J]. Am J Perinatol. 1993, 10(2):119-125.

14Chen LG, Wang ZR, Wan CM, et al. Circadian renal rhythms influenced by implanted encapsulated hANPproducing cells in Goldblatt hypertensive rats[J]. Gene Ther. 2004, 11(20):1515-1522.

15Hassler C, Burnier M. Circadian variations in blood pressure : implications for chronotherapeutics[J]. Am J Cardiovasc Drugs. 2005, 5(1):7-15.

16Bursztyn M. Parallel morning and evening surge in stroke onset, blood pressure, and physical activity[J]. Stroke. 2002, 33(10):2346-2347.

17Guan J, Ding Y, Liu Y, et al. Circadian effects on outcome following surgery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humans[J]. Brain Res. 2009, 1258(1):78-85.

18Martino TA, Tata N, Belsham DD, et al. Disturbed diurnal rhythm alters gene expression and exacerba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rescue by resynchronization[J]. Hypertension. 2007, 49(5):1104-1113.

19Portaluppi F, Cortelli P, Provini F, et al. Alterations of sleep and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profile[J]. Blood Press Monit. 1997,2(6): 301-313.

20Bray MS, Shaw CA, Moore MW, et al. Disruption of the circadian clock within the cardiomyocyte influences myocardial contractile function, metabolism, and gene expression[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8, 294(2):H1036-H1047.

21Takeda N, Maemura K, Horie S, et al. Thrombomodulin is a clockcontrolled gene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J Biol Chem. 2007,282(45):32561-32567.

22Durgan DJ, Trexler NA, Egbejimi O,et al. The circadian clock within the cardiomyocyte is essential for responsiveness of the heart to fatty acids[J]. J Biol Chem. 2006, 281(34):24254-24269.

23Maemura K, de la Monte SM, Chin MT, et al. CLIF, a novel cyclelike factor, regulates the circadian oscillation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gene expression[J]. J Biol Chem. 2000,275(47):36847-36851.

24Ganti AK, Potti A, Yegnanarayan R. Plasm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level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Pathophysiol Haemost Thromb. 2002,32(1):80-84.

篇8

[課標領航]

關于科技說明文閱讀,新課標在“階段目標”第三學段“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基礎上,第四學段明確提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要求。在“評價建議”部分則表述為一些共性要求,比如“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具體考查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查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等。所以,現在的中考科技說明文閱讀將傳播知識、考查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和訓練科學思想方法融為一體,逐漸淡化文體知識,更加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方法和創新意識,越來越重視科學認知、理解感悟和探究實踐等綜合能力的考查。

[熱點題型]

1.相關文體知識考查

指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辨識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理清說明順序等

2.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3.理解品味重要詞句在語境中的含義及作用

4.分析結構思路或段落層次并概括主要意思

5.理解探究新知,篩選整合相關信息

6.開放性拓展延伸題

[中考例題]

例1 2007年江蘇南通市中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奧運火炬:閃現“科技之光”

王豫斯

①4月26日,北京奧運會火炬――“祥云”通過電視直播展示在全世界面前,這一支具有鮮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火炬一下子抓住了億萬觀眾的心。美麗的祥云、火熱的漆紅、古樸的紙卷軸……北京奧運會火炬有著完美的外表。在美麗的外表下,“祥云”跳動著一顆有力的心臟。

②__________________,大風、大雨都將對火炬的燃燒技術進行嚴峻的考驗?!跋樵啤钡娜紵到y包含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燃氣罐三部分。燃燒器采用了創新的雙火焰方案,即預燃室燃燒加主燃。預燃室與主燃室分開的做法在奧運火炬的設計上尚屬首次,這樣的設計將以預燃室的火焰保證火炬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主燃室衍生出的火焰將使整支火炬的火苗熊熊燃燒,以確?;鹁娴囊曈X效果。這樣,即便遇到大風暴雨的天氣,埋在火炬頂端下方的預燃室仍不受影響,保證火炬繼續燃燒。

③與往屆奧運火炬的混合燃料不同,北京奧運會火炬采用價格低廉的丙烷作為燃料。丙烷燃燒只形成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沒有其他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即使在

-40℃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形成燃燒。丙烷產生的火焰零風速下高度25至30厘米,呈亮黃色。這樣,火炬手跑動時,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便于識別和電視轉播、新聞拍攝等。

④北京奧運會火炬高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鐘,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和每小時50毫米雨量或-6℃到45℃的溫度條件下保持燃燒,在燃燒的穩定性與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方面均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在工藝方面采用高品質薄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十分輕盈。下半部噴涂高觸感塑膠漆,握之如與人手相握,手感舒適不易滑落。

(選自《光明日報》)

1.第①段中加點的詞“心臟”在文中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對文中橫線上空缺的句子,有下面兩種不同的說法。試比較一下,哪一種說法更合理?為什么?

(1)奧運會火炬在傳遞過程中,將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氣候條件。

(2)奧運會火炬在傳遞過程中,有可能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氣候條件。

3.北京奧運會火炬選用丙烷作燃料的原因有哪些?請分條概述。

4.據報道,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將于2008年5月經過南通地區。請合理想象奧運火炬進入市區時的情形,以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為現場直播配上一段熱情洋溢的解說詞。(要求:體現南通的特色、北京奧運火炬的特征和傳遞現場歡快熱烈的氣氛,語言生動流暢,具有感染力,不少于70字。)

觀眾朋友們,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2007年江蘇鎮江市中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探測器“約會”小行星

①在紅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軌道之間,有一個由幾十萬顆小行星組成的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其實就是一群大小不等的碎石塊,最大的直徑可達上千千米,小的只有幾米、幾十米。同行星一樣,這些小行星也在日夜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這些神秘的小行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它們到底蘊含著哪些宇宙信息?這些問題一直備受科學家的關注。而造訪小行星,也成為科學家們太空探測的重要目的之一。

②2001年2月12日,美國“近地小行星約會”無人探測器在圍繞小行星家族中的“愛神”小行星探測了一年之后,成功降落在這顆小行星上,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探測器與小行星相會。

③以古希臘愛神命名的“愛神”小行星,是小行星大家族中極為普通的一顆。它實際上是一塊大石頭,狀如土豆,長34千米,寬13千米,厚14千米,距離地球約3.16億千米?!皭凵瘛毙⌒行且怖@太陽運轉,但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千分之一。在這么一顆體積小、引力極小的星體上實現著陸,其精確度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負責這次探測的專家們并未制定過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計劃。

④“近地小行星約會”無人探測器是美國于1996年2月發射的,經過4年的太空飛行后,于2000年2月14日成功地進入“愛神”小行星的軌道,并開始對它進行探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探測器已經發回約16萬張小行星多巖石表面的照片。

⑤在距離“愛神”星24千米的軌道上運行、探測了近一年的探測器,逐漸耗盡了它自身的燃料。這時它終于作出驚人之舉:向它“關注”了一年之久的“愛神”星發起最后沖刺。經過兩次火箭點火之后,探測器離開“愛神”星的軌道,向它的表面緩緩墜去,最終降落在“愛神”荒蕪而崎嶇不平的星面上,整個過程持續了四個半小時??茖W家更為欣喜的是,這是一次“科學的額外收獲”;此外,著陸的地點也是科學家最感興趣的一片區域:缺少環形山,但有大量的巖石和溝痕。

⑥“近地小行星約會”是美國宇航局研制的首批具有機器人功能的探測器之一??茖W家對它發回的“愛神”星照片分析后指出,“愛神”星上含有太陽系里最原始的物質,并測量了小行星的密度、化學成分和磁場。這次成功著陸沒有使探測器上的裝置受損,因而使得探測器能在三個月內繼續向地球發回信號,以便進一步了解小行星的奧秘。隨著對小行星奧秘的揭示,人類對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乃至對宇宙的演化進程,都將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選自《閱讀與考點》,有改動)

1.說出下面加下劃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1)探測器“約會”小行星

(2)而造訪小行星,也成為科學家們太空探測的重要目的之一

2.文中與第⑤段“科學的額外收獲”相照應的一句是:

3.探測器“約會”小行星的過程是:太空飛行并發回照片

4.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分別舉例并說明其作用。

5.讀了上文,請分點扼要介紹“愛神”小行星的知識。

[解題要訣]

1.相關文體知識的考查

相關文體知識的考查以辨識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為主,如鎮江卷的第4題。解題時仔細閱讀第③段,先逐句分析判斷,留意“狀如土豆”、一系列數字、“千分之一”等局部重點詞語,再整體感知,判斷說明方法應該不成問題。舉例分析作用時,要將一般作用和具體語境聯系起來,如此題的(1)、(4)兩點側重于一般作用,而(2)、(3)兩點就要聯系下文的“體積小、引力極小”具體分析。答案為:(1)打比方:如把“愛神”小行星的形狀比作土豆,形象生動;(2)列數字:列舉“愛神”小行星的長、寬、厚,準確說明了它的體積小;(3)作比較:通過與地球引力的比較,突出“愛神”小行星的引力極小;(4)作詮釋:第③段解釋“愛神”小行星的文字,使我們對其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解答這類題要注意四點:一要熟練掌握各類說明方法的基本特征,準確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如出現“例如”、“比如”等詞,一般是舉例子;有“如”、“像”等比喻詞,常常是打比方;看到數據就要想到列數字;發現幾種事物一起說明或存在數據的對比,就要想到作比較;如果是從幾個角度逐一解說,往往就是分類別;看到“……(就)是……”的句式就要想到下定義;下定義要揭示本質屬性,而作詮釋只是一般特征的闡述。二要牢記常見的幾種說明方法的作用,熟悉常用術語。比如下定義給讀者明確的概念;舉例子化抽象為具體;列數字使說明內容更準確、科學;作比較給讀者具體鮮明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果;分類別能清楚地說明區別和聯系;打比方使說明生動形象;引資料增強說服力;作詮釋使說明準確、簡明、通俗易懂;配圖表使抽象的事物變得直觀清晰,一目了然,簡便易懂;摹狀貌使說明更具體形象。三要聯系語言環境具體分析。四要力求全面完整。

2.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體會語言特點是科技說明文考查的重點,如南通卷的第2題。解題時,將兩個句子一比較就能發現,差別就在“將”和“有可能”這兩個詞語上,這樣就可以從詞義的肯定程度上來辨析。答案為:第(2)種說法更合理?!坝锌赡堋北硎就茰y,有“也許”、“或許”的意思,這更符合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而“將”有“將要”的意思,有肯定意味,即奧運會火炬在傳遞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氣候條件,這不一定符合實際情況。再比如鎮江卷的第1題的第(2)小題,就應抓住“之一”表示的范圍來分析。答案為:“之一”說明科學家們進行太空探測的重要目的不僅僅是“造訪小行星”,還有其他目的,這樣就使語言表達更準確、更嚴密。

說明文的語言或簡明樸實,或生動活潑,不拘一格;但準確性是其基本特征。理解語言的準確性,首先要準確透徹地認知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然后分析文章遣詞造句是否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主要表現在準確選用表修飾限制的詞、表確數概數的詞、表猜測估計的詞、同義詞等方面,揣摩時可以通過增刪替換詞語、顛倒詞序的方法來比較意思的異同變化,然后聯系語境,對照客觀事實分析。

3.理解品味重要詞句在語境中的含義及作用

理解品味重要詞句在語境中的含義及作用,這是各類文體的通用考題,也是對說明文語言側重準確性的考查的拓展和豐富。像南通卷的第1題,“心臟”是種形象的說法,實際上考的是詞語的比喻義,比喻重要的部位。解題時先找準這個詞在文中的具置,再根據句子關系順藤摸瓜即可找到下文的火炬的“燃燒系統”(或“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燃氣罐”)。再如鎮江卷的第1題的第(1)小題,實際上考查的是詞語的修辭作用。一般先闡述詞語的基本義,再聯系語境將修辭義及其表達效果糅合到一起分析。答案為:“約會”是預先約定相會之意,這里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無人)探測器進入小行星的軌道并對它進行科學探測。至于句子,說明文側重結構層次方面,一般有引出下文、承上啟下或總結全文三種作用;內容上一般要從介紹事物的有關情況、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或闡釋一定的道理等方面談。

解答這類題的關鍵是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根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結合具體語境,前后勾連,綜合分析。

4.分析結構思路或段落層次并概括主要意思

分析結構思路或段落層次并概括主要意思,這類題目現在很少單獨出現,常常是與其他內容(如說明順序)交織在一起,也有化整為零和化大為小的趨勢。像鎮江卷的第2題,表面上考查的是句子的照應,實際上與段落層次密切相關,我們不僅應該考慮句子意思的對應關系,也應從整體上分析段與段的結構關系,這樣可以逐漸壓縮解題區間,最后找到第③段的“(負責這次探測的)專家們并未制定過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計劃”。再如此卷的第3題,字面表述為“探測器‘約會’小行星的過程”,實際上考查的是第④段的思路,也與時間順序有關。答案“發射(無人)探測器、進入軌道探測、著陸于小行星上”,就是按順序抓關鍵詞概括出來的。

這類題的答案常常出現在文章的局部,但解答時一定要有宏觀意識,注重整體分析說明文常用的總分和遞進的結構模式以及常見的時間、空間、邏輯和程序幾種說明順序。這樣有助于迅速準確地鎖定解題區間,避免解題方向出現偏差。

5.理解探究新知,篩選整合相關信息

科技說明文承載著傳播和普及科技知識的任務,閱讀這類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了解或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理解探究新知,篩選整合相關信息這類題最能反映這樣的本質特征,因而也就自然成為現在中考的熱點題型。比如南通卷的第3題,通讀全文就能發現答案顯然是在第③段,抓住“更重要的是”這個關鍵詞語就能找到前后兩個原因;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丙烷”前的定語和下文對“丙烷產生的火焰”的具體說明中的兩個隱藏的原因。前三個原因直接套用原文,最后一個要適當概括。完整的答案是:(1)價格低廉;(2)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3)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4)燃燒的火焰明亮醒目,便于識別和電視轉播、新聞拍攝等。再如鎮江卷的第5題,有關“愛神”小行星的知識分散在③到⑥段。第③段從三個角度介紹:一是命名由來,二是質地、形狀、體積和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三是運行軌道及引力;第④、⑤段兩次涉及表面特征;第⑥段說到包含的物質,合起來正好是從五個方面介紹。解答時分成幾點,到原文中相關的地方摘抄就可以了。

這類題一般分值較高,答案要點較多。解題時一定要先通讀全文,再細讀相關段落和關鍵句子,在準確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全面完整地探究答題要點(有時可參照分值確定要點數)。具體篩選整合信息時可以運用摘錄重點句、聯詞歸納、段意歸納(即取主舍次)和分層歸納等方法,注意語言表達要準確、簡明。

6.開放性拓展延伸題

開放性拓展延伸題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綜合性、實踐性強,是說明文閱讀中最具創意的題型。常見的有補充例子、合理想象、仿句、發帖子、談啟發、提看法或疑問、提建議、擬廣告標語、寫解說詞、設計圖表和編創解答題目等。像南通卷的第4題就是要求根據設定的情境寫解說詞。解題時除了要把括號里的要求逐一落到實處外,還要注意題目中的“合理想象”、“以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現場直播”、“熱情洋溢”等潛在要求和解說詞的直觀形象、簡潔精煉等特征。參考示例:閃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現代科技之光的奧運火炬向我們走來了,熊熊燃燒的火炬必將進一步點燃南通人民建設家鄉的熱情,把“中國近代第一城”的長壽之道、和諧之光及其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傳遍祖國的四面八方。

這類題解答時,既要從題目中推敲答題要求,又要揣摩評分要點,還要遵循具體題型的答題規范。比如補例子或想象,既要緊扣原文,又要聯系實際;仿句要注意句式和修辭手法的一致;談感想和啟發要聯系實際談具體、談深刻,注意闡發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提看法和疑問要言之有理;提建議要有針對性、可行性和前瞻性;擬廣告標語要簡潔醒目;設計圖表要一目了然;編創解答題目要量力而行,選擇自己有把握的角度等。回答這類題,語言表達要求比較高,所以最好先打草稿,修改完善之后再謄寫??傊龊眠@部分題目,平時要注重知識的儲備,加強訓練,積累技巧;考試時要吃透題目要求,多角度思考,廣泛聯系,合理想象。

實 戰 演 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世界最大穹頂

──中國國家大劇院

天 一

①中國國家大劇院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與人民大會堂相鄰。其東西長軸為212.20米,南北短軸為143.64米,建筑總高度為46.285米,地下最深處為-32.50米。整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猶如“一滴晶瑩的水珠”,也有人稱它為“蛋殼”。半橢球形鋼結構殼體蔚然壯觀,面積達35500平方米的環繞人工湖碧波蕩漾,柔和的具有金屬光澤的殼體與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輝映,晝夜變幻莫測,為古樸典雅的長安街添上一份現代氣息。

②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筑,地面建筑是一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盡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米,但厚度卻不超過3米,這一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橢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鈦金屬板,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墻,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筑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秘。人工湖四周為大片綠地組成的文化休閑廣場。北側主入口為80米長的水下長廊,與地鐵天安門西站相連,長廊的兩邊設有藝術展示、商店等服務場所,并有能容納1000輛機動車和1500輛自行車的地下停車場。長廊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通過水下長廊進入大劇院前就能體驗到在水下行走的奇妙感覺。南側入口和其他通道也均設在水下。任何布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這樣就不會破壞建筑和街區的整體魅力。

③大劇院內有三個劇場,中間為歌劇院、東側為音樂廳、西側為戲劇場,三個劇場既完全獨立又可通過空中走廊相互連通。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芭蕾、舞劇,有觀眾席2416席;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演唱會,有觀眾席2017席;戲劇場主要演出話劇、京劇、地方戲曲、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040席。在歌劇院的屋頂平臺設有大休息廳,在音樂廳的屋頂平臺設有圖書和音像資料廳,在戲劇場屋頂平臺設有新聞廳。其他配套用房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音像制作中心、大錄音棚、同期錄音演播室以及電視轉播機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等。

④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筑師保羅•安德魯設計。在他看來,中國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是內在的活力,是一種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當人們把它稱作“蛋殼”的時候,他覺得再恰當不過了。同一只真正的蛋比起來,大劇院的外殼又不是全封閉的,它展現了一種開放意識,就像一個已經被人敲破的、正準備打開的蛋一樣。所以,保羅•安德魯的設計靈魂是:外殼、生命和開放。

⑤國家大劇院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志性建筑的特點。這座“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將以一顆獻給新世紀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異姿態出現。

1.第①段是從哪些方面說明中國國家大劇院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采用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第③段,說說國家大劇院內部由哪些部分構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保羅•安德魯認為把大劇院稱作“蛋殼”再恰當不過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通讀全文,說說中國國家大劇院有哪些亮點?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施工歷時五年零六個月,總投資近三十億元人民幣的國家大劇院,6月15日對外部正式開放,9月份正式試演。這是中國建筑史上又一個新的標志性建筑,但百姓對“巨蛋”的看法褒貶不一,許多網友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選錄兩則,請你也跟著發一則帖子,別忘了給自己取一個富有個性的昵稱喲?。ú灰谜鎸嵉男彰?/p>

帖子一 網友昵稱【小橋流水】 發帖時間【2008-3-28 20:02】

內容 北京城區應保持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該建筑與故宮建筑群嚴重不協調,中國應反思城市建筑方向,此風不可長。

帖子二 網友昵稱【喜刷刷】 發帖時間【2008-3-30 12:12】

內容 京城明代宮室建筑過于沉悶和壓抑了,唯一的出路在于引進顛覆性的建筑,大劇院的造型做到了。國家大劇院其實是中國建筑的轉折點,大劇院是官方對前衛建筑的肯定。

帖子三 你的昵稱【_________________】

發帖時間【2008-4-1 10:12】

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揭開鹿角再生的秘密

奇云 董敏

①鹿角是雄鹿的性別特征,是其求偶炫耀的資本,是雄鹿們進行種內競爭和種間御敵的兵刃。全球鹿科動物約有40種,大多是雄性有角的(唯馴鹿兩性均有角,獐均無角)。鹿角的再生能力是生物學的秘密之一。為了揭開這個秘密,以英國皇家獸醫學院普賴斯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對鹿可以長出新鹿角的非凡再生能力展開研究,結果發現,干細胞在鹿角的再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②鹿角的生長要耗用大量鈣質、磷酸鹽和熱量,它每年生長并丟棄,只有營養狀況最佳的雄鹿才有實力作此投資。因此,一頭雌鹿將大大的鹿角當做雄鹿優良品質的標志,就好像一個女子看到她的男友年年都要買一輛保時捷賽車,然后當年丟棄,她就會相信他確實富有。巨大的鹿角則可以幫助它的主人打敗同性競爭者,趕走食肉動物,取得最佳的草場。客觀地講,雄鹿頭上的巨角也不過是種累贅,這些東西本身對于生存甚至是不利的,它影響了雄鹿行動的敏捷,給捕食者創造了方便條件。但是這種累贅似乎向雌性顯示了這樣的道理:頭頂沉重的大犄角,仍然奔跑如飛,戰而必勝,足以說明本身的強健驍勇。這樣的雄性都不被選中,還會選誰呢?

③在動物世界中,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體零部件的哺乳動物。當鹿角長到最大尺寸后,骨頭開始變硬,像天鵝絨一樣柔軟的鹿茸開始脫落。一旦鹿茸掉光,就剩下的骨頭,就可成為角斗中的強大武器。在期結束時,鹿角脫落以保存能量,等到春天來臨,在其頭頂上就能長出一對新的隆起的組織骨結節。

④長久以來,動物的再生能力便是人們企圖了解的課題。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讓人的再生能力提高,像鹿角那樣可以自我修復長出新的鹿角來?或者利用類似的機制,在人體外制造組織或器官,把它當成零件,來替換人體受損的部分?

⑤研究發現,干細胞作為鹿身體的重要細胞,可以發展成為許多特殊細胞類型,并支持鹿角再生的整個過程。

⑥干細胞是生物體內掌控細胞再生的細胞。干細胞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種原始細胞,一旦身體需要,這些干細胞可按照發育途徑通過分裂而產生分化細胞。

⑦干細胞可能是通過荷爾蒙,如雌激素或酮等信號傳遞途徑進行調控的。鹿角的再生能力是幫助人類了解再生過程的自然模型。普賴斯研究小組的長期目標是更好地了解鹿角再生過程的化學信號傳遞途徑,幫助人類開發新的治療諸如帕金森之類頑疾的藥物,有助于最終實現修復受損的人體組織。

⑧科學家們寄希望于通過克隆獲得胚胎中的全能干細胞,通過控制這些干細胞的分化而得到人們想要的組織和器官。醫學界夢寐以求的是,能夠利用干細胞修復身體各種器官的損傷及為衰老的細胞組織補充新生細胞和組織。如果這種為科學家津津樂道、描繪的前景一片大好的藍圖可以實現的話,今后人體器官就可以在實驗室按需要生產,血細胞、腦細胞、骨骼、心肌細胞、肝臟的更換都不成問題,即使患上白血病、帕金森氏癥和癌癥這些不治之癥也能絕處逢生。

(選自《北京青年報》)

1.說出下面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只有營養狀況最佳的雄鹿才有實力作此投資。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干細胞的魅力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試分析下列句子的語言特點。

全球鹿科動物約有40種,大多是雄性有角的(唯馴鹿兩性均有角,獐均無角)。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鹿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干細胞作為鹿身體的重要細胞,在鹿角的再生中發揮了怎樣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人類研究鹿角再生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原文第③段和下面的外國投資材料,概括說出鹿角的再生過程。

鏈接材料:鹿角的整個脫落過程僅僅需要2到3周,再生的階段發生在夏天。在1月和4月之間,鹿角脫落,這是成熟季節漸近結束時。這個時期它們可以沒有角,因為僅僅在早先的幾個月里需要,是為了吸引雌性配偶,給它們留下印象,并且同競爭者作戰來贏得雌鹿的愛情。在鹿角的生長階段,是被類似“天鵝絨”般靈敏的茸毛所覆蓋的,茸毛里充滿血管,供給鹿角維生素和礦物質,使骨頭增加,促進鹿角的正常生長。鹿角生長2到4個月后,茸毛就沒有用了,里面會生出一個環狀物,能有效地作為一個栓閥,組成鹿角的基礎,切斷鹿茸的供血。然后,鹿茸就會干涸,在鹿用角和樹皮摩擦的過程中逐漸減少。鹿角的再生過程結束,然后在秋天的季節后,新的脫落循環將再次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在動物世界中,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體零部件的哺乳動物。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具有再生能力嗎?

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如飛動車組

白玉林

①“平穩快捷,像乘坐飛機一樣。”2007年四、五月間,幾乎所有的媒體在報道我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時,都用上了諸如此類的字眼兒。這是“和諧號”列車,此次鐵路大提速的主角:子彈頭般的流線型車頭;車廂里全部軟座,整個座椅可做180°旋轉;洗手盆和馬桶都是自動感應出水,坐便器的墊板能感應控溫,冬天坐上去不會感到寒冷;有液晶電視,有微波爐,餐車有吧臺……當人們親自乘坐過“和諧號”列車時,就能體會到它的高速、舒適、安全,而這些美好的感覺,則來自過硬的技術支持。

②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比欢聦嵣?,這句老話并非完全正確。在40多年前開始的時速200千米以上的高速鐵路時代,出現了一種現在被稱為動車組(Multiple Unit train)的新技術。所謂動車,就是把火車的牽引動力裝置(大功率電動機)分散安裝在許多車輛上,使其既有牽引動力,又可以載客,這樣的客車車輛就叫做動車(Motor Car);不帶動力的車叫做拖車(trailer)。整體來說就是“動車+拖車”組。通俗一點兒講,動車組是把帶牽引動力的動車與沒有牽引動力的拖車,按照一定的參數組合在一起,形成兩端都可以駕駛、配備了現代化服務設施、時速200千米以上的高速旅客列車單元。在英語科技文章中,稱為Electric Multiple Unit railcar.

③傳統的列車只是車頭帶有動力,到達終點站,需要進行繁復的調車作業后,方能繼續運行。而動車組卻可以兩端駕駛,往返不需掉轉車頭,且具有速度快、噪聲小、舒適安全又環保等優點,受到國內外旅客的青睞,被譽為21世紀現代高速旅客運輸的“新寵兒”。

④目前世界上可以自主開發并已大規模運營高速列車的國家有日本、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其他正在發展高速鐵路的國家如西班牙、比利時、韓國都是引進法國的高速列車技術,俄羅斯采用了德國鐵路ICE的技術,中國臺北――高雄高速鐵路則采用日本新干線列車,土耳其、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也在規劃建設高速鐵路。

⑤近年來,我國先后從加拿大、法國、日本、德國、美國等有關國家成功引進了數百列時速200~300千米及以上的動車組列車和先進的動車組以及大功率貨運機車設計和制造技術。鐵路系統經過第六次提速改造工程后,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線路比法、德、意、西、比等歐洲9國的總和還要多?!笆晃濉逼陂g,我國將建成14條共7000多千米的高速鐵路動車組客運專線。201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9萬千米,預計總投資將超過1300億美元。

⑥目前,我國高速鐵路動車組共有CRH1、CRH2、CRH3、CRH5四種系列型號,CRH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中國鐵路高速)的縮寫,主要借鑒引進了世界著名的加拿大龐巴迪公司、日本新干線、德國鐵路ICE3、法國TGV以及美國GE等公司的先進技術。時速200千米動車組每列8輛編組,CRH2動車組為4動4拖,每輛動車上都配有4個牽引電機,單機功率達300千瓦以上;CRH1和CRH5動車組為5動3拖。

⑦4月18日,由CRH5型動車組組成的北京―哈爾濱的D37次提速列車,在秦皇島―沈陽區間,最高行駛時速達到了251千米,創造了我國鐵路客車正式運營速度的新記錄。在同一區段,我國自行研制的“中華之星”號動車組列車曾經創造出時速321千米的試驗行駛速度記錄。

⑧動車組是一個節能、環保,對環境影響非常小的高技術綜合體。高速動車的零部件大約有12000件,簡單的一輛拖車也在8000件左右,大概可以分為145個子系統。掌握高速動車組的系統集成制造技術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動車組總成、車體、轉向架、牽引變壓器、牽引變流器、牽引電機、牽引控制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制動系統等九大關鍵技術,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的配套技術。

(選自《科學世界》,有刪改)

1.讀完這篇文章,你知道什么叫“動車組”嗎?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動車組與傳統的列車相比有哪些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請簡要概括④~⑦段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說說第⑧段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我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時,動車組命名為“和諧號”,你能說出其中的原因嗎?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上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說說你的發現。

鏈接材料:鐵路的發展是工業進步的象征,也必將進一步推動工業社會的進步。堅持自主創新的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加快了我國機車車輛制造工業的現代化步伐,形成了我國鐵路新的機車車輛制造產業群。此次大提速,國內共有十多家機車車輛重點制造企業和幾百家企業直接從中受益,實現了機車車輛制造水平的跨越。隨著高速動車組的投產下線,鐵路機車車輛生產骨干企業之一的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向記者宣布,公司的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一舉跨入世界先進行列。2006年,澳大利亞EDI公司和長客合作中標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雙層動車組項目,開了長客第一次向發達國家出口車輛的先河。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植物如何“看見”世界

[德] 蘇姍娜•保爾森

①植物沒有智力,至少是沒有像我們這樣的智力;誰要是認為植物能夠聽懂我們的話,甚至看出我們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們的能力了。但這并不等于說它們沒有知覺,相反,它們極其敏感,它們有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并且能夠感覺重力,只是它們有自己的方式,與我們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夠以某種方式感覺光明和黑暗。一般情況下,光線總是來自上方,這時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線來自側面,比如對于窗臺上的植物來說就是這樣,這時它們就彎下腰去,把葉片的正面對著玻璃。

③很多種子,比如生菜、煙草或丁香的種子也能感光,因為它們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發芽。如果我們在園子里無意中給它們蓋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無論我們澆多少水,它們都一動也不動。它們在等候一條蚯蚓、一只鼴鼠、一棵倒塌的大樹或園丁的鋤頭、耙子把它們帶到光明的地方來,它們就趁機發芽。

④而大一些的種子往往能夠在黑暗中發芽。最初的淡黃色幼芽長出來時,它們并不急著生產葉綠素分子,也不利用它們的能量長胖變壯,而是保持纖弱的體型,在長度的方向上瘋長。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就是大種子的營養儲備也不是無限的,瘦弱的幼芽可以在土壤里擠得更遠,這樣它就有較多的機會搶在能量耗盡之前到達土壤表面。一接觸到光亮,幼芽就會立刻察覺,于是它不再長長,而是把剩下的能量投入葉綠素的生產。光合作用開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誕生了,能量儲備已經告急的植物寶寶得救了,開始轉成綠色。

⑤除了發芽和變綠,太陽還影響著植物的其他許多生命過程。綠色植物能夠分辨白天和夜晚,這我們可以從一些現象上看出來,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開花并且散發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才這么做。

⑥但最令人驚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紅柿,能感知鄰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寬敞,它們就不慌不忙地長得強壯敦實;但如果跟別的植物擠在一塊兒,它們就長得很快,力求盡快超過競爭對手。

⑦植物學家現在知道,植物確實是依靠光感來測定競爭對手的方位的。他們是這樣解釋西紅柿現象的:在挨擠著很多綠葉的地方,光照會發生變化,變化之一在于,太陽光中的深紅色成分突然多于淺紅色成分,綠葉吸收一部分淺紅色,卻把深紅色反射回來,西紅柿正是從紅色光的變化中得知,綠色的鄰居長得快要超過它了。

⑧植物能識別不同種類的光,但我們真能認為它們這是“看見”的嗎?植物感受光的方式與我們大相徑庭。

⑨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研究一下我們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當光落到我們的視網膜上時,我們就能感受到它。視網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滿了各種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觸視網膜,它就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一旦刺激了視覺神經,視覺神經就會產生電脈沖。當電脈沖到達大腦后,我們的大腦灰細胞就會對視網膜的信號進行分析。我們一旦意識到這個過程的結果,便會稱之為“看見”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專家們稱之為光敏素和隱色素,它們使綠色的生物擁有了極其細膩和多樣的感光性能。在我們的眼睛覺得漆黑的地方,藻類、苔蘚和花草樹木就能對光的刺激做出反應了,而且它們還能夠感知波長,那是人的眼睛根本無法感知的。

⑩我們的視網膜上會產生周圍物體的真正的圖像,供大腦分析利用,這個植物可做不到。它們既沒有神經系統,也沒有處于中心地位的大腦,跟我們不同的是,它們意識不到自己所感覺到的東西。它們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如果受到刺激,這些分子就會通過一系列的生化過程做出相應的反應。

(選自《吃太陽的家伙》)

1.說出文章標題《植物如何“看見”世界》中的“看見”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加點的“這樣”指的是什么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從哪些方面談太陽影響著植物的生命過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人眼工作與植物感光有什么區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通讀全文,概括植物感光性能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讀完這篇文章,你從植物身上獲得了哪些啟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深海細菌可減緩全球變暖

易 白

①地球越來越熱,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重要事件之一。近來,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以甲烷為食的深海細菌,他們認為這些小小的微生物可以為減緩全球變暖作貢獻。

②為了減緩全球變暖,我們現在提倡“節能減排”。許多人以為“減排”就只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實“減排”的主要對象還包括其他含碳氣體,如甲烷等。目前,一些科學家對甲烷的關注程度甚至高于二氧化碳,因為甲烷是一種強勢的溫室氣體,同體積的甲烷對氣溫升高的影響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1倍。

③說起大氣中的甲烷,得歸咎于微生物。大氣中的甲烷主要是由一種叫做產甲烷菌的細菌產生的,這種細菌以無氧環境中的植物和動物為食。產甲烷菌生活在靜止不動的沼澤下面,它們產生的甲烷氣泡稱為“沼氣”。產甲烷菌還存在于動物的消化系統中,它們能幫助動物將草和其他有機質降解為營養成分,同時產生甲烷。為了洗刷產甲烷菌的“罪過”,微生物學家找到了可吃甲烷的細菌,希望多培育一些這種細菌,讓排向大氣的甲烷能被及時吸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④俄羅斯科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經發現,一般的土壤中就有一種可氧化甲烷的細菌。但是,耕地中這些氧化甲烷細菌的數量就大大減少了。研究人員將來自不同試驗場的土壤樣品放入燒瓶,燒瓶中甲烷的濃度與大氣中的一樣。經過12小時后,在裝有森林荒地土壤樣品的試管中,甲烷含量降低約90%,而在裝有耕地土壤樣品的燒瓶中,甲烷含量在72小時內幾乎不變。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已開墾過的土地不具有逆轉性。因為長期的耕作,包括施肥、噴灑農藥等化學過程改變了土壤的成分,這使得氧化甲烷細菌難以生存。

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安特耶•伯丘斯在深海中發現了一些可吃甲烷的細菌。伯丘斯率領的德法聯合研究小組在挪威格陵蘭海域考察時,在海底的哈康莫斯比泥火山口發現了3種單細胞生物,其中有一種細菌被證明可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甲烷。但是,火山所噴發出的硫酸鹽和氧氣的上升流限制了吃甲烷菌的生存環境。因此,最終微生物僅能分解掉火山噴發出的甲烷的40%。此前,伯丘斯還在黑海海底發現過這種吃甲烷菌。他們發現的海底細菌與陸地土壤中的氧化甲烷細菌不同,這種細菌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更強。新發現的吃甲烷細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有40億年歷史。

⑥許多甲烷目前還凍結在兩極地帶的冰層下,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加劇,它們很有可能被釋放出來,成為破壞環境的“定時炸彈”,使污染問題變得更嚴重,甚至導致嚴重的氣候災害。因此,伯丘斯希望這些海底細菌在災害到來之前可以“吃掉”那些儲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甲烷氣體。在地球上幾十億年的各種災害的打擊之下,海底泥火山口的吃甲烷細菌依然能不斷繁衍生息,說明它們的生存能力比普通土壤中的吃甲烷細菌的生存能力強得多??茖W家希望大規模培育海底細菌,然后把它們投放到世界各地,能為減緩全球變暖作出貢獻。

⑦科學家預計,要完成這項宏偉計劃大概還需要5年。5年之后不知道地球又有多熱了,但愿他們的研究早日成功。

(選自《新民晚報》)

1.第②段中加點的“強勢”在文中

具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產甲烷菌的生活環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介紹的是以甲烷為食的深海細菌,為什么第③段中要先介紹產甲烷菌?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請你排列一下可氧化甲烷的細菌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有一句話跟第⑤段中的“他們發現的海底細菌與陸地土壤中的氧化甲烷細菌不同,這種細菌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更強”呼應,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文中的信息,向還不知道這種以甲烷為食的深海細菌的同學作簡單的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各國政府和科學家都在關注和研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作為一名中學生,你想為此做點兒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問題。

催眠術有新解

沈英甲

①多年來,圍繞著催眠術的功效,贊成和反對的爭執始終未休。最近有科學家對催眠術發表了新的見解,解釋了人接受催眠的整個過程,認為只有少部分人會受催眠影響。

②不久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催眠臨床運用的精神病專家戴維•施皮格爾博士根據大腦最新研究成果解釋了催眠術的實質。他說,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只有10%~15%的成人極易接受催眠。而在12歲以前,人的大腦信息傳遞途徑還未成熟前,80%~85%的兒童極易接受催眠。施皮格爾博士說,1/5的成人對催眠有抵抗力,其余的介于兩者之間。

③近年來許多關于大腦成像的研究也反映了相似的機制,即在暗示影響下存在自上而下的大腦運行。哈佛大學神經學家斯蒂芬•柯斯林博士說,大腦自上而下的處理過程控制了感覺信息或稱自下而上的信息。人們認為,對外部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感構建了現實。柯斯林博士說,其實大腦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構建它所感知的事物。

④施皮戈爾博士說,多數情況下,自下而上的信息與自上而下的預期相符。但催眠很有趣,因為它讓二者發生了錯位。盡管對催眠術是如何起作用的,至今醫學界了解不多,然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醫學領域就開始使用催眠止疼,而近年來催眠術則用于治療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創傷、過敏性腸胃綜合癥以及飲食失調。不過,人們對催眠的認識也存在不同意見:催眠狀態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究竟是為了服從催眠師,還是精神高度集中、陷入沉思,以至忘了周圍環境的一種自然狀態?醫學界還在繼續研究。

⑤催眠術在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方面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原則上催眠術的確是任何人都能運用的,它可以使實施催眠術的人沉浸在一種好像暫時操縱了他人心理的奇妙優越感中。但是催眠術如果不考慮醫學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往往會伴隨著種種弊端和危險。

⑥它或許可以解釋為感覺信號的處理過程。眼睛、耳朵和身體接收到的信息首先傳遞到大腦的初級感覺區域,再從那兒傳送到所謂的更高級的進行理解的區域。比如說,花朵反射的光首先進入眼簾,然后轉化為圖案傳送到初級視覺皮層。在那兒,大腦辨認出花朵的大致輪廓。然后圖案傳送到高一級的區域――就功能而言――辨認出顏色,然后傳送到更高一級的區域,破譯出花朵的屬性以及關于特定花朵的其他常識。

⑦從低級到高級區域的信息處理過程也適用于聲音、觸覺和其他感覺信息。負責傳送各種感覺的神經細胞束攜帶著感覺信息。令人驚訝的是反方向的信息傳遞,即從高端到低端的信息傳遞,這種傳遞方向被稱為“反饋”。自上而下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的數量是自下而上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的十倍。如此大量的反饋途徑表明:意識(即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言)建立在神經系統科學家所說的“自上而下的處理過程”基礎上。你的所見不一定都是你的所知,因為你的所見取決于隨時準備解釋原始信息的經驗基礎――比如花朵、錘子和面孔。

⑧大腦自上而下處理信息的過程解釋了許多問題:如果對現實的構建經歷了如此多的自上而下的處理過程,這也就解釋了安慰劑(一枚糖制“藥片”可以使你感覺良好)、非安慰劑(一個巫醫可以令你平白無故地生病)、談話療法以及藥物療法為什么會有效果,因為,如果高端――大腦信服了,則低端――人的感覺將受到影響。

(選自《科技日報》,有刪改)

1.科學家對催眠術有怎樣的新見解?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催眠術的實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催眠術在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方面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F在醫學領域已經有了哪些具體的應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說“催眠術如果不考慮醫學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往往會伴隨著種種弊端和危險”,你覺得催眠術的弊端和危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的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多年來,圍繞著催眠術的功效,贊成和反對的爭執始終未休。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