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19 18:0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學的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態學;問題教學法;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2029302
1引言
生態學是研究地球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門科學,具有強的應用性與交叉性等特點[1~3]。作為生物、環境類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生態學授課質量與教學效果對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影響。生態學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應用性強等特點,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現代生態學教學需要[4~6],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和調整,以充分滿足和適應本學科的迅猛發展以及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現實需要[4]。
筆者結合生態學課程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問題教學法,以科學闡釋生態學問題與現象,講解生態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取得良好效果。
2問題教學法的概念和特點
2.1問題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創造性教學的一種方法[5],即將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問題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活動,與此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由此可見,科學創設情境是問題教學法的重要基礎,合理設計問題則是有效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與討論的關鍵。
2.2問題教學法的主要特點
問題教學法的突出特點就是把知識點轉化為一系列的問題,用問題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教學概念和知識的認識,從而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并加深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知識結構和運用規律的理解。問題教學法強調把對問題的質疑權交給學生,利用其好奇與探索的心理,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挖掘學生綜合潛能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問題教學法在生態學教學中的應用
生態學內容廣泛、領域繁多,涵蓋基礎、應用等多個方面內容,又涉及諸多層次與生態階元[6],單純依靠教師講授教學效果往往不明顯。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生態學教學過程中,問題教學法的引入與實踐很好地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3.1突出全球變化的時代背景,合理設計科學問題
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是指在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驅動下,導致大氣成分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最終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的過程。全球變化不僅僅是氣候變化,它是由大范圍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環境變化組成的。因此,現代生態學問題需要在這一大背景下去闡釋和考量。在生態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電影《后天》、《A Convenient Truth》的介紹,為學生創設出特定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全球變化尤其是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等實際問題,組織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對問題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歸納并揭示相關生態學規律與本質。
同時,因現代生態學關注的重點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在此變化過程中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因此在農業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內容講授時,分別向學生提出了生態農業、城市化等當前熱點問題,引發熱烈討論,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2結合區域熱點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
濱州市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其生態環境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特色。而黃河三角洲地處渤海南部的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在環渤海地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高度重視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這一地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國務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國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在生態學教學過程中,若干區域生態熱點問題向學生展示,并引發積極思考與熱烈討論。如在講授濕地生態系統相關內容時,結合黃河三角洲濱海灘涂資源開發與保護實際,以圖片、新聞報道等素材為核心,組織學生展開專題討論,并結合相關研究文獻系統闡述有關概念與科學原理。
3.3關注現實生態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學習興趣
問題教學法有效運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資料儲備。如課前搜集整理山東省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資料,特別注意將黃河三角洲地區兩個重要自然保護區資料進行整理匯總,以備教學需要。在講授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相關內容時,以位于濱州市無棣縣境內的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通過貝殼堤島近20年來的植被變化動態,通過展示不同時期的貝殼堤島生態系統與植被圖片,引發學生對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重建的思考與討論,讓學生深刻認識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自然生態系統會發生劇烈變化,同時理解植被群落的演替過程受群落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這樣的問題設計與討論過程,不僅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生態學知識、培養應用能力的動力與興趣。
3.4以問題為核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生態學體系中的核心主題。在講授可持續發展相關內容時,列舉“生物圈二號”試驗,引出地球環境系統與生命系統的協同進化這一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從這一試驗的過程與結果等方面總結經驗與啟示,更深入地引導學生反思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生存的基礎性和不可替代性。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資料查閱的基本能力,同時也通過讓學生從認識表象到揭示問題內在本質一步一步進行剖析,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在生態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問題教學法應用于教學實踐,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做好設計問題、創設情境以及合理切入、組織討論和揭示規律、釋疑解惑等各個環節,通過對問題的引入、討論、解答,闡釋生態學基本概念與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結語
問題教學法的突出特點,在于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探究興趣,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問題教學法應用于生態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關鍵。一方面要跳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窠臼,合理發揮主導作用,又要注意“適度”、“適時”、“適當”、“適法”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點撥[7],才能真正發揮好問題教學法的固有作用,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掌握生態學基本原理,并鍛煉和提高應用能力。如何更好地運用問題教學法,發揮其在生態學教學中的功能優勢,有待于廣大教學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實現。
參考文獻:
[1] 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戈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牛翠娟.基礎生態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 耿紅.生態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3):190~191.
[5] 張桂萍,茹文明,金山,等.生態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學模式[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27 (2): 100~101.
篇2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 園林專業 課程內容 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169-02
園林專業背景的從業者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主要參與者,而在園林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階段,生態學相關課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門景觀生態學或園林生態學必修課,學生對生態學知識尤其是最基礎的概念理論了解不多。因此,在針對園林專業的景觀生態學課程設計上,首先應該突出基礎概念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其次應加強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應用過程和方法的講解。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來加強素質和能力培養,從而增強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學生對該景觀生態學課程重要程度認知不充分。園林專業本科生比較重視 “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園林工程”等與工作實踐緊密相關的課程,而對景觀生態學的重視程度不足,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景觀生態學相關概念、理論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潛在價值。
(二)生態學基礎薄弱
在景觀生態學課程開始講授之前,學生對于生態學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另外,生態學很多理論的景觀規劃設計應用過程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如果學生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應用實例的講解過程當中,就會一知半解,學習效果會受到很大影響。而園林專業的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相對都比較薄弱,對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動力,認識不足。因此在課程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景觀生態學課程選擇的教材比較單一,園林專業更多應用了園林生態學的相關教材,比如溫國勝、楊京平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劉建斌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劉常富、陳瑋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此類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態系統和園林植物生態的基礎概念和理論,其中也有一個章節是關于城市景觀生態學的,但是涉及內容很淺,而景觀生態學最主要的內容為尺度、格局與過程,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園林生態學相關教材來備課的話,講授的內容不夠全面和深入。在實踐教學方面,目前的實驗任務設計比較偏向于傳統生態學,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園林專業的實踐應用性。
二、教學改革探析
(一)強調景觀生態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傳統的教材已經應用了很長時間,教材當中緒論部分的內容過于陳舊,不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學科前沿和社會相關熱點。而園林生態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領域相關的期刊報紙,比如《中國園林》、《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學刊》、《應用生態學報》、《生態學報》、《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關領域的文獻內容和理念比較新穎,有大量的城市熱島、城市空氣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時節內澇災害等城市問題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和解決途徑,可總結提升并做成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對于景觀生態學知識體系的重視程度,增加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二)課程內容革新
本課程是園林專業本科生唯一的生態類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需要兼顧基礎性和應用性。與本課程相關的教材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景觀生態學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編的《景觀生態學基礎》、王云才主編的《景觀生態規劃原理》;第二類是園林生態類教材,比如溫國勝、楊京平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和劉建斌等主編的《園林生態學》;第三類是傳統生態學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編的《植被生態學》。本課程的內容體系是在詳細查閱了以上三類教材和相關文獻資料后形成的,總體上以景觀生態學原理和規劃應用為主線,適當融合園林生態學和傳統生態學的最重要的基礎概念理論的講解,比如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概念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講述。總之,課程體系的設置盡量考慮學生的基礎和社會的需求。
景觀生態學課程56學時的教學任務。教學計劃為16周,分講述和實驗兩個部分,考察結果以考試為主。景觀生態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景觀生態學概念原理、種群及群落生態學基礎、城市環境與生態因子、園林植物與城市能量物質環境、園林植物與水、園林植物與大氣、土壤與園林植物、城市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等內容。緒論部分主要講授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最新的研究進展,并強調景觀生態學等相關理論在城市規劃及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景觀生態學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觀格局、過程、尺度相關的基礎概念理論,比如景觀格局、景觀功能、斑塊、廊道、基質、景觀異質性、景觀多樣性等概念及島嶼生物地理學、等級理論、復合種群理論和滲透理論等;種群及群落生態學部分主要講授種群的概念、種群的數量密度、種群性比、種群年齡結構、種群空間格局、種內關系及種間競爭和種間互利等種間關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群落的基本特征、關于群落的主要觀點、群落物種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種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樣性(α多樣性、β多樣性、γ多樣性)、種間關聯與生態位、群落外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地下結構、年齡結構、群落的動態(群落演替、自然干擾與演替、群落的波動性、群落穩定性與多樣性的關系)等概念理論;城市環境與生態因子部分主要從城市環境(環境的概念、尺度與類型、城市環境)和生態因子作用分析(生態因子分類、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態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兩部分來進行講述;園林植物與城市能量環境部分主要包括光與園林植物(城市光環境、光對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園林植物對光的生態適應)、溫度與園林植物(城市溫度環境、溫度對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園林植物對溫度的適應、園林植物對氣溫的調節作用)等兩部分;水與園林植物部分重點講授城市水環境、水對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園林植物對水分條件的適應、園林植物對水分的調節作用等內容;園林植物與大氣部分包括城市大氣環境、大氣污染與園林植物、園林植物對空氣的凈化作用、風與園林植物等幾個方面;土壤與園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質與園林植物、土壤生物與園林植物、城市土壤特點、鹽堿土與園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態系統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等內容;景觀生態規劃設計部分主要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書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關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案例,通過案例對景觀生態相關原理的應用實踐步驟和方法進行詳細講述。由于本課程多為基礎性的知識,包括很多園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傳統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因此重點在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記憶,能夠在將來的規劃設計實踐中將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加以應用,增加實踐當中的理性,學會從生態學的角度思考規劃設計問題。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課堂參與度良好。
(三)實驗課程體系
實驗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外業調查,此部分實驗的開展需要與教學團隊的科研項目和工程實踐項目相結合。科研項目主要是關于城市景觀異質性與城市環境氣候因子耦合關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階段可以將班里學生分組,在研究區域布點或者設置樣方進行生態環境因子數據的獲取,通過這個過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增強學生參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實踐經驗。工程實踐方面,引導學生參與大尺度項目的前期調研分析,例如鄭州市、洛陽市、南陽市的綠地系統規劃項目。另一部分為計算機實踐,景觀生態學與傳統生態學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研究對象的尺度差異,景觀生態學側重于大尺度對象的研究,而3S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景觀生態學領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術也是園林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比如遙感影像的幾何校正、波段融合、柵格圖裁切、景觀解譯等一些技術的操作步驟對于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觀生態規劃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通過計算機實踐部分的講授和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該部分知識。
三、小結
基于目前景觀生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對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的改革方式進行了闡述,著重突出基礎性和應用性,希望能為景觀生態學課程體系進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視角。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進程的關鍵階段,如何協調城市化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是當今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而園林專業培養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會投身于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等相關領域,因此景觀生態學課程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鄭祚芳,高華,王在文,劉偉東.城市化對北京夏季極端高溫影響的數值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2(10):1689-1694.
[2] 張正棟,蒙金華.基于城市熱島效應的城市降溫通道規劃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3(6):1261-1267.
[3] 孫小莉,李生才,曾慶軒,馮長根.城市空氣污染及其防治對策[J].安全與環境學報.安全與環境學報,2008(4):73-76.
篇3
關鍵詞 葡萄生態學 混合式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e and wine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wine industry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demand changes, from the meaning and basic though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rape ecology", in the "grape ecology cours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play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Key words grape ecology;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葡萄生態學”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釀酒工程專業(葡萄酒方向)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起著基礎奠定的作用。目前“葡萄生態學”作為一門限定選修課來供學生學習,旨在通過該門學科的開設,讓學生了解到與葡萄學有關的生態科學,掌握葡萄與葡萄酒生產的生態技巧,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
狹義地說,混合式學習是一種網絡學習與面授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具體又可劃分為以面授為主、網絡學習為輔的模式,以及網絡學習為主、面授為輔的模式。廣義地說,混合式學習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以學習目標為中心點,繼而在加之以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授課方式來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總而言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混合式學習方式興起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①正因如此,它具備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的綜合優勢,比如傳統課堂上突出知識的傳授和遷移、重點強化課堂中“教”的模式,不僅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網絡自主學習與傳統課堂講授,實現了優勢互補,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②③
2 “葡萄生態學”教學環節的問題
2.1 教學時間不充足
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知識和方法理論為教學目標的學科,它還研究葡萄與其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④根據教學安排,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36個學時,考慮到該課程涉及面之廣,涉及的理論知識之多,如果單單依靠學校規定的學時,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課時數,以此來彌補不足。
2.2 缺乏相關專業教材
目前國內外并沒有可供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考的“葡萄生態學”方面的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教學效果,比如影響了學生對生態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更直觀的理解和掌握。目前教師授課主要參考《土壤學》、《農業氣象學》、《果樹生態學》等教材,并將這些資料重新編排制作講義,以供教學使用。國外一些葡萄酒科研與教學較為發達的院校也開設了相關課程,注重葡萄生態學相關的基礎知識的講授。
2.3 涉及面廣,學生缺乏其他與之有關的學科知識
“葡萄生態學”涉及的知識與其他諸多學科密切聯系,比如土壤、氣象等學科所涉及的內容。目前本院的專業培養方案比較偏重工科,相對而言也就忽略了與農學相關課程的開設與教授。比如本學科涉及到土壤學、植物學、氣象學等相關課程,而學生之前并未對相關知識有過較為系統、清晰的理解與掌握,從而給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毋庸置疑,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授該門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額外補充大量的其他相關基礎知識,來幫助學生們理解、記憶與掌握。同時,葡萄生態學難度中等、涉及范圍廣,這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⑤某些知識對于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土壤形成及各種土壤類型特點以及氣候學,但通過簡單的講解,學生只能獲得淺顯的認識,并不能深刻理解與掌握。
2.4 缺乏實踐機會
由于“葡萄生態學”缺少實踐環節,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與掌握課程理論知識,那就必須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之上加強學生課后的實踐與動手操作,通過親身實踐,從而透徹掌握所學專業知識,也就能更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我們現階段所采用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上課時間短,再加上知識內容較寬泛,這無疑又給學生進行實踐增加了難度。即使教師會經常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或者有時候會布置相關的課外學習任務,但學生由于缺乏組織、監督和自制力,該項工作往往難以順利開展,這也造成了教學上的一大缺憾。
3 “葡萄生態學”混合教學設計方案
3.1 課程前期分析
課程對象:“葡萄生態學”課程為我院釀酒工程本科專業所設置的重要課程,教學時間安排在二年級下半學期,具體時間為第一周到第九周,總計9個教學周期,并有4個學時安排在每個教學周期。
課程現狀: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并結合作業、課堂隨機提問、課上師生互動淺顯的討論以及小論文等方式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講授、PPT演講、隨機提問、課上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面授學習環境: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理論部分教學設立在多媒體教室,當然,這些教室都配備投影儀、投影幕等相關教學設備。
3.2 課程整體設計
3.2.1學習單元劃分
教學內容按章、節、知識單元等學習板塊進行設計安排。例如在講解第八章《葡萄產地評價與區劃》這節內容時,將本節內容分為以下兩個小節:第一節,葡萄與葡萄酒種氣候規劃的概念和意義;第二節,中國主要葡萄產區的生態評價。在每一個小節里按知識點進行歸類劃分,并且也相應地引入了教學資源中的文字、音視頻等相關資源,以便學生們對知識有更加詳細的理解,盡量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3.2.2學習內容設計
目前國內外仍然沒有專業的“葡萄生態學”課程教材,并且在生態學方面的研究更是日新月異,隨著內容的不斷更新,與其相關聯的分支也愈來愈多。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克服這方面的困難,授課教師應以講授葡萄生態學基本理論為基礎,適當拓展學生們的理論視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資源。同時抓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與積極探索心理,結合相關知識內容,也在課件制作方面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設計。
3.2.3教學活動設計
在授課方式上,采取了平常授課與互動問答、小測驗和討論穿行的形式,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達到了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溫習和思考的目的,一舉兩得,使每位學生都能真正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在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比如期末測驗環節,授課教師首先安排好所需完成的任務,然后按照我國的葡萄酒產區,將每個年級全體同學分為十多個小組,每組3人,要求學生們課下通過查閱文獻統計相關數據,結合生態學課程講授的內容和當地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狀況,對每個區域進行客觀細致的生態評價。并以幻燈片模式展現所查閱內容,分組上臺講解5分鐘。同時,采取評委評分制度對學生們的作業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給予相應的分數,以此作為期末測評的一大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實現了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授課教師為輔的模式,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也因此對全國的生態條件有了全面了解,對葡萄生態學的相關專業知識有了獨特的見解。
3.2.4教學評價設計
課程評價包括課堂考勤、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討論、課程作業、論文及期末測驗等,更加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察。“葡萄生態學”的教學評價包含討論課成績、平時考勤成績、課堂積極性、小論文成績、期末成績等五大塊。其中,考勤占10%,討論課成績與小論文成績各占15%,課堂積極性占20%,期末試卷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60%降為40%。并且現階段,正在嘗試在考評方式中加入幻燈片制作、小組演講等環節,以此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這樣,各個環節、各種形式相輔相成,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更加注重了對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實現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
4 結語
混合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成為了課程教學中的主導者,而學生也真正成為了課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種角色轉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有利。但是,就本學科而言,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發現不足并進行改革。第一,增加課時數,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數。作為研究葡萄與環境關系的學科,“葡萄生態學”更加要求學生應多動手實踐,多做,多學,多看,深入葡萄產區和基地,進行試驗、實踐,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針對專業特點,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改革。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作為集工科知識與農科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對授課要求也會較高。學校和教師都應采取相對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學生在學習前期能先接觸、理解、掌握相關基礎學科的相關知識,從而降低課程的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為“葡萄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釋
① 鄭春芳.混合式教學中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途徑探析――以《宏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3(32):52-54.
② 王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③ 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教學―― 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④ 劉旭,惠竹梅,房玉林,張振文.《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西部科技,2014.12(13):48-49.
篇4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課堂教學;教學改革
一、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知識內容不合理
筆者通過前期調研和文獻查閱發現,不同院校風景園林專業開設的景觀生態學課程側重點不同,一些院校強調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因子與園林植物、城市生態系統特征等傳統生態學的內容,內容過多偏向于基礎生態學。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教師的專業背景是傳統生態學,兼具生態學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知識體系的教師數量相當有限,以景觀生態學為教學和科研主要方向的教師嚴重匱乏。
(二)學生生態學基礎認知薄弱
應用型本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只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沒有開設生態學基礎課程,導致學生對生態學中的基本概念不明確,知識儲備大多停留在初高中時期積累的大生物學內容,學生在理解一些生態學原理、生態過程時比較困難,產生厭學情緒。此外,景觀生態學涉及眾多的模型驗算,簡單的比如斑塊特征指標的計算,較難的比如景觀空間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這對進入大學后沒有學習過高等數學的風景園林專業學生來說增加了學習負擔,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三)實踐教學項目設置不合理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思路是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而目前,景觀生態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在景觀規劃中的應用嚴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完善,實踐教學任務安排以傳統生態學為基礎開展調查,有關景觀生態規劃、景觀地形、地貌分析等實驗內容被忽視。
二、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重構知識內容體系
基于傳統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學科特點重構風景園林專業景觀生態學課程內容體系,以景觀生態學核心理論為基礎,重點關注景觀構成要素、景觀空間格局、景觀異質性、景觀生態過程以及景觀的尺度效應。一方面,根據學生學情,適當增加傳統生態學的基本知識點;另一方面,適當增加地理學相關知識內容。關鍵在于將這兩部分內容與造園方法充分融合,結合景觀結構組成要素、景觀空間格局、景觀異質性、景觀生態過程和功能等重構知識體系,充分考慮課程內容知識點在不同類型景觀設計中的實際運用,內容體系做到精練、簡潔、實用。
(二)課堂教學改革
1.結合“互聯網+教育”理念,利用“云班課”打造線上教學平臺。將景觀生態學相關教學資料、視頻、問答題目等上傳至手機App,學生通過線上自學、在線提問等方式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利用“云班課”提供的實時投屏等技術功能,打造現代化信息教學課堂,活躍課堂氣氛。2.應用翻轉課堂轉變學生角色,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景觀生態學涉及的概念和數學模型眾多,這對沒有生態學基礎的風景園林專業學生來說,只靠課堂時間是很難全面掌握的。教師可以課前將重要知識點逐一制作成微課視頻,學生反復觀看視頻后,在課堂上師生互動進行探究學習,教師解答學生在視頻學習中的疑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3.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開展教學。以教學大綱中“景觀構成要素”一節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的穿戴設備在虛擬校園場景中向學生講解景觀構成要素(斑塊、廊道和基質),并讓學生在虛擬現實場景中自學不同景觀要素的特征,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回答學生的疑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5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系統;空間置換
Abstract:This article draw on the ecologis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verall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systems; space replacement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從生態學角度認識建筑系統
建筑系統是建筑師主要關注的問題,生態系統環境是生態學家主要關注的問題。分析比較建筑師和生態學家對兩種概念的不同認識,有助于把握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所應該解決的基本問題,以及可能采取的相應的設計策略。
如果回顧現代生態建筑的設計理論和實踐,直到西姆提出了“整合設計”的概念,建筑師才進一步從生態學的角度,對注重生態的建筑進行了相對全面的研究。
如果從生態學的角度理解建筑,生態學家不僅將建筑系統視為地球生態系統中各種不同的能量和物質材料的臨時的組織形式,而且需要確定建筑系統全壽命過程的各個環節中,與生態系統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包括組成建筑系統的各個建筑元素的安裝和制造,還包括建筑系統的使用、建筑元素的棄置和重新利用等。
因此,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將建筑的全壽命過程看成是一種與能量和物質材料支配相關的過程。建筑師將地球上的能量和物質材料(生物和非生物組成部分),組裝成臨時的形式,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最后拆除。拆除之后的各種建筑元素要么重新在其他的建筑系統中利用,要么被自然生態環境所吸收。
第二,是一種對建筑系統的預期性研究。建筑師應認識到建筑系統在全壽命過程中,會對地球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不利的影響。建筑師必須全面考慮其中的各種不利影響,將消除和減少這些負面影響作為建筑設計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2、建筑師和生態學家對環境和建筑概念認識的差異
對于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而言,建筑師應該從建筑師這一職業要求的角度出發,了解生態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因為從生態學理論中尋找影響設計過程、設計決策和建筑系統自身的內容,才是建筑師借鑒生態學理論和方法的目的,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生態學概念。
(一)認識環境概念的差異
建筑師和生態學家之間的一個明顯差異是二者對環境的理解不同。
生態學家認為系統周圍的環境對于系統本身非常重要,例如,早在1956年,保羅?西爾斯就已經指出,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系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圍環境的狀態和穩定性的影響。
如果建筑師將環境概念簡化為建筑系統所在的空間區域,例如,一個特定的設計地段和地理上的空間方位,而沒有認識到特定的設計地段所固有的生態和生物系統的存在,那么,他對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所強調的環境的認識就非常片面。對于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而言,環境的概念不僅包括建筑的物質環境(無機環境),還包括建筑的生物環境(有機環境)。
為了吸收、消化生態學家的環境概念,并且將其納入設計體系,建筑師需要了解的一個最為基本的生態學概念是生態系統,因為生態系統是生態學研究的重點之一。
(二)建筑師應該借鑒生態系統的概念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首次明確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雖然這個概念本身的產生,無疑要早得多),認為環境中的生物要素和物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空間單位,這個空間單位被稱為生態系統。比較權威的生態系統的定義由尤金?奧德姆在1971年給出,他認為生態系統是一個單位,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并且在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導致形成一定的營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即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
哈沃德?奧德姆將生態系統分成很多種不同的尺度,例如,湖泊生態系統可以包含很多的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圖2)。對于建筑師而言,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建筑系統同樣既可以看成是范圍更廣的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也可以看成是獨立的生態系統。
如果接受生態學家的生態系統概念,那么,建筑師就應該不僅將特定設計場地視為一種空間的概念,而且將其視為一個活躍、具有一定功能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應該遵循自然過程中的相互作用而整體地考慮。
當然,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還需要分析建筑系統自身。這種分析可以通過一種假設的方式進行:假定建筑系統是經過建筑師的設計,有意識地“嵌入”到特定場地的生態系統中,以便預測建筑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這種“嵌入”的影響程度還受到其它因素的作用,像生物多樣性、特定場地的生態穩定程度、地理區位、特定場地開發的歷史和引起不良后果的行為等。例如,郊區比再開發的城區具有較高的生態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也就具有較高的生態承受力。
(三)認識建筑概念的差異
如果說建筑師和生態學家對環境概念認識的差異是由于二者理解的深入程度不同所造成,那么,二者對建筑概念的認識則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從通常的觀念來看,作為專業人士,建筑師對建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美學、場所、空間使用、形式、結構、建筑元素、顏色和陰影的利用等方面。
生態學家是以一種生態系統的觀點來理解建筑概念的。例如,哈沃德?奧德姆解釋生態系統的不同尺度概念時,只是將建筑系統作為更大范圍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來理解。
生態學家所關注的是由于建筑系統的“嵌入”所導致的周圍生態系統中各種條件的變化,例如,地球生態系統和資源的開發、改變和增加。任何可能引發上述變化的建筑系統都被視為具有生態影響的建筑。
生態學家認為建筑系統應該與周圍的生態系統融為一體,而不是對立和分離,人類和建筑環境是生物圈中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建造行為首先被生態學家看做是一種生命體的行為,然后,才是這一行為的實際作用――建造房屋。對于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而言,必須借助于生態系統的概念分析建筑系統:建筑系統不僅包括物質結構,而且包括人的行為和設計成系統的機械次系統的運作以及生物組成部分,這些可以視為建筑系統的子系統,它們之間同樣存在著各種相互作用的關系。當然,通常而言,建筑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組成部分是非生物的組成部分。
(四)建筑系統的生物組成部分的作用
由于建造過程的影響,特定設計地段原有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成部分,往往被一種簡單化的、人造的和均質化的非生物環境所替代,例如,混凝土、瀝青路面和不透水的鋪地材料等。
在為了適應極端環境條件而進行的微型生命維持系統的設計過程中發現,人們必須與地球保持一種類似“臍帶”的維系關系,或者閉合于一種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基本過程進行復制的環境中。為了延長生存的時間,必須引入與陸地生態系統相一致的生物結構。
建筑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物結構存在著一些類比關系,在許多方面,完全隔絕的人造微型生命維持系統(例如,宇宙飛船)生存所遇到的難題,與人類在生物圈這樣一個“全球生命維持系統”中持久的生存所遇到的難題非常類似。正像對自維持住宅的研究一樣,這樣的生命維持系統面對的問題也是控制和監測空氣和水污染、提供足夠的食物營養供應、處理逐漸增加的有毒廢棄物質、以及為上述的一切行為提供充足的能量供應等①。一種“維持生命的系統”必須包括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三種基本的生物組成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使生產、消費和分解等各種生命必需的過程,保持平衡狀態。
建筑系統不可能脫離周圍生態系統,獨立維持其運作,而是與周圍的生態系統保持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因為占據一個特定的設計地段之后,建筑系統已經成為更大規模的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行使著生態系統子系統的功能。
3、依托整體生態觀和開放系統觀建立整體的生態建筑設計觀念
尤金?奧德姆指出:“任何一個層面上的發現,都有助于另一個層面上的研究,但絕不能完全解釋那一層面發生的現象。但是,要理解一棵樹,就必須研究樹所構成的樹林和構成樹的細胞和組織。”、這些論點都可以看成是一種典型的整體論觀點。很多持整體論思想的生態學家,像奧德姆、羅伯特?麥金托什等人認為:必須整體地看待生物圈中生態系統相互依賴的關系。而生態思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是強調整體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與坦斯利對生態系統的定義是相符合的。阿維爾進一步指出,在生態系統之中和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個表示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網絡模型,其中系統每一部分的變化都會影響系統整體的運作。
如同生物體一樣,維持建筑系統運作需要穩定的輸入,同時,會產生相應的輸出,而輸入的來源和輸出的終點都是周圍的生態系統環境,即建筑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和物質材料流動的一個環節。而由于所有維持建筑系統的能量和物質材料的生產過程都會導致生態系統環境的變化,所以,建筑師需了解維持建筑系統的能量和物質材料的輸入狀況,例如,種類、數量等。
通常意義下,建筑師將建筑系統視為一種相對靜態和不可變的實體,而整體的生態建筑觀則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一方面,作為一種次級系統,建筑系統是生物圈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生物圈中連續的能量和物質材料流動的一個環節和階段。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獨立的開放系統,建筑系統自身具有一定的能量和物質材料輸入和輸出,可以追溯其中的每一個元素的來源和流動的路徑:從產地到建筑系統,最終重新返回到周圍的生態系統環境中。
綜合上述兩個方面,整體生態建筑觀要求建筑師在建筑全壽命過程中,關注建筑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材料流動路徑。這種關注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從建筑系統作為生物圈中的一種能量和物質材料的流動環節而言,尋找周圍生態系統和建筑之間合適的關系,整合二者,盡可能地保護本地資源;第二,從建筑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開放系統而言,節約資源,限制可能的不利生態影響。
如果深入比較生態學家和建筑師所具有的建筑概念的差異,那么,可以發現整體生態建筑觀所體現的時間因素的影響。建筑系統是更大范圍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材料流動過程的一個環節,而這種流動是處于動態之中,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因此,需要整體地研究建筑元素中所蘊涵的能量和物質材料的流動。
生態建筑要求建筑師理解建筑系統內部存在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筑系統對周圍生態系統環境的全壽命過程的影響。為了減少輸入和輸出的總量,建筑師可以采取相應的設計策略,例如,利用靈活性設計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減少建筑系統全壽命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和排出的廢棄物等。
如果深入比較生態學家和建筑師所具有的環境概念的差異,那么,可以發現整體生態建筑觀體現出的空間因素的影響。生物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而建筑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與外部生態系統環境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這些相互作用是以一定的空間范圍為基礎,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特定設計地段以內。這種空間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對周圍生態系統的空間置換影響;第二,對周圍生態系統的空間影響具有一定的范圍。
篇6
【摘要】 中醫藥微生態學作為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邊緣學科,正在發展壯大,并已自成體系,探討在中醫藥院校課程體系中,以適當的方式和內容形式開展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醫藥微生態學 教學
1 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學科背景與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微生態學(microecology)是研究棲居于人、動物、植物的微生物群與宿主、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的一門科學,是20世紀末迅速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實踐證明,微生態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正確認識生命和疾病的本質,啟發人們運用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失調和微生態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采取相應措施,維護或/和修復機體健康。目前,基于微生態學基礎理論,涉及微生態調節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品、飲料、化妝品、獸藥、農藥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隨著微生態學研究的深入,它與祖國醫學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擴展。這種關系主要包括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在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方面的相互闡釋、相互融會和相互為用。在祖國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中蘊藏著許多微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如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與微生態學中生物與外環境“統一論”、陰陽學說與生態平衡與失調論、臟象學說與微生態系統論、調整陰陽扶正祛邪與微生態調節論等等,無不展現著古老中醫藥學與現代微生態學的一脈相承、相互貫通[1]。同時,有關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相互關系的實踐研究更是層出不窮,諸如中藥對人體微生態的影響、中藥作為微生態調節劑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研究、正常菌群參與機體吸收利用中藥有效成分的作用、舌苔表現與局部微生態群狀況的相互關系、微生態調節作用對針灸抗菌效應的闡釋等等[2]。由此,一門中西醫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中醫藥微生態學在近年悄然興起并蓬勃發展。我國微生態學創始人魏曦教授曾預言:“微生態學很可能成為打開中醫奧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目前,有關“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信息資料已初具規模,并自成體系。隨著中醫藥微生態學的研究迅速深入,其作為中西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微生態學與古老的中醫藥學在許多基本理論觀點上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是現代醫學中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這預示著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深入發展,必將為中西醫結合提供更廣闊的科學內涵和更直接的參照模式。正是由于中醫藥微生態學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重要地位,國內部分中醫院校正在將其作為一項極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教學內容納入課堂教學。毋庸置疑,通過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的渠道,迅速普及學科知識、廣泛培養學科人才、深入營造學科環境,對該學科本身以及中西醫結合科學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國內除了部分西醫院校開設“現代微生態學”課程外,在中醫院校中,系統開設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內容的先例寥寥無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沒有系統的教學內容及其教學材料,沒有足夠的教學學時,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沒有成熟的學科氛圍。為此,筆者將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有關“中醫藥微生態學” 教學的一點體會進行總結,拋磚引玉,以供同仁開展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參考。
2 開設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的初步設想
2.1 開設模式和學時安排由于中醫藥院校普遍存在教學課時緊張的問題,獨立開設“中醫藥微生態學”課程很不現實。一種極為可行的開設模式是把有關內容納入醫藥《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具體方法是在《微生物學》有關“正常菌群”或“微生物與中醫藥的關系”等章節中穿插“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教學內容,把相應章節的教學課時增加2~4學時,既不影響《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又能較完整地介紹“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內容體系。如果學時安排有困難,還可考慮通過學術講座、選修課等方式達到教學目的。
2.2 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中醫藥微生態學屬于中西醫結合的范疇,其內容體系正在不斷探索和充實完善。在實踐中發現,將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方面,遵循重基礎、重實踐的基本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擁有本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又符合中醫藥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教學實際。
2.2.1 中醫藥微生態學基本理論從目前積累的研究資料看,中醫藥微生態學的理論探索主要涉及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基本理論的相互關系,常見的有中醫學的整體觀與微生態學的生物與內外環境統一論、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與微生態學的平衡與失調論、中醫學的臟象學說與微生態學的微生態系統論、中醫學的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理論與微生態學的微生態調節論等等。
2.2.2 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實踐研究中醫藥微生態學在實踐應用方面的研究資料很多,涉及到臨床診斷、治療以及保健預防等諸多方面,比如中藥作為微生態調節劑的系列研究,尤其是中藥對腸道微生態的調節作用;針灸通過扶持正常菌群而發揮抗菌、抗感染效應;腸道微生態效應對機體吸收利用中藥有效成分的影響;中藥對消除R質粒的作用;納米中藥的微生態調節效應;舌診的微生態學原理等等。
2.3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3.1 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強調實用知識中醫藥微生態學作為中西醫結合邊緣學科,教學實踐中應注意抓住上述典型的中西醫結合知識點,由點及面,將兩個內容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突出二者優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學科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基本理論的講解過程中,適時穿插適用知識的介紹,有利于吸引學生對邊緣學科的興趣。比如在介紹微生態調節劑的臨床治療作用時,結合“金雙歧”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效果給學生講授,促進學生對“生態調節效應”的理解。
2.3.2 注重啟發誘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中醫藥微生態學與其他中西醫結合課程一樣,其理論和實踐知識都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許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尚無定論。在講授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有關于基本理論的,有關于實踐應用的,對此不僅要認真負責解答,更要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使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點的分析,掌握中西醫各自的理論要點。
3 展望
微生態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隨著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微生態學也必然迅速成長。中醫藥微生態學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微生態學獨具特色的分支科學。當前我國中醫藥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加速中醫藥微生態理論與應用知識的深入研究和宣傳普及。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的廣泛開展,是宣傳中醫藥微生態學知識、培養中醫藥微生態學人才的必經之路。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教學目前尚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在教學工作中需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探索本質,發展理論,促進實踐,為發展中醫藥微生態學事業以及中西醫結合事業作貢獻。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隨著生存環境的不斷被破壞,人們對城市生存環境質量的日益關注和重視,在20世紀80年代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領域的研究逐漸興起,它引起了對描述、解釋和規劃景觀結構的傳統方法的重新思考,是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物活動、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 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的資源、環境和管理等問題也為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傳統研究和科學交叉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景觀規劃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甚至為城市規劃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方法論。
二、生態城市的概念及發展
2.1 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也稱生態城(Eco-Cit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人類建城生態價值取向的結果,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向,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形式。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使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2.2 生態城市的發展
從“易經”、“道德經”到康有為的“大同書”,從“太陽城”、“田園城市”到道薩迪亞斯的“人類環境生態學”,再到“生態城市”的提出,讓人類對健康居住的生態城市學理論,從理論落實為實踐。生態城市現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體現為一種廣義的生態觀。景觀生態學理論中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元素進行整合規劃的核心提出更為“生態城市”提供了規劃設計上的理論指導。
三、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框架
3.1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綜合的學科,最早由德國學者C.特羅爾(C.Troll)在1939 年提出。它是通過景觀的生物組成成分與非生物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綜合研究景觀的內部功能、空間組織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在《Landscape Ecology》一書中認為:“景觀生態學探討生態紫銅――如林地、草地、灌叢、走廊和村莊――異質性組合的結構、功能和變化。”作者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系統研究了景觀研究的空間結構,景觀動力學,景觀的異質性原理。
總之,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將跨學科以及多學科的特征特別適用于集成生態的、地理的、經濟的以及人文因素的各個方面,從而能夠對復雜的情況給予一定的描述。
3.2 景觀生態學的結構要素分析
景觀生態學將城市看作是一個由自然和人工景觀單元相互疊加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景觀生態元,把整個“城市一區域“city-reglon”視為一個土地嵌合體(landmosaies).用基質(Matrix)、斑塊(Patch )和廊道(Corridor)三種空間元素來描述在區域及景觀尺度里空間模式的過程與變遷。
四、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上的應用。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就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進行整合規劃,此種整合是在整體和生態設計觀念基礎上的創造,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對現成結構的把握及改良,此種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想不謀而合。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探討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上的應用。
4.1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宏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充分強調了景觀的自然屬性,其本質上是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對保持城市的景觀特色、景觀質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規劃設計在其開發范式中把生態保護思想融入開發理念中,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則是基于城市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城市的人文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通過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建構人文生態綠色網絡結構,運用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景觀綠色結構和功能上進行城市群體空間優化。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有利于實現城市群體空間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多樣性理論與穩定理論,使得在城市規劃中為保證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構成的異質性景觀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間格局提供了可能。
同時,功能完善、運行健康的景觀生態網絡構建可保證景觀生態流通暢、景觀生態平衡和生態良性循環,從而使城市實體內部的綠化體系形成一個內外相連的綠色生態系統,營造出綠在城中、城在綠中的可持續性區域略生態格局,實現生態城市運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宏觀的規劃指導。
4.2景觀生態學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微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的微觀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應用上。
4.2.1建立城市綠色斑塊系統,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在設置生態綠地的位置時要從景觀整體格局出發,注意在關鍵性的局部和連接點即景觀生態戰略點開辟綠地斑塊,以保證整個城市綠地景觀的生態效應。
4.2.2城市景觀綠色廊道系統的建立,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幾乎所有的景觀都會被廊道分割,同時又被廊道聯結在一起。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雙重作用。斑塊內廊道的合理設計組合,其相互交叉的網絡結構,形成適宜的綠色廊道景觀,為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4.2.3基質是斑塊和廊道所在的環境背景,基質的作用在于以基質為背景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異質性的城市景觀格局,對城市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生態區劃,以體現多樣性決定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和城市建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從而建構城市的可持續性結構性質。
運用景觀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原理對城市景觀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組合原有景觀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新的城市景觀格局,對提高區域整體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環境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總結
我們現在的城市規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人居”的差距還很大,甚至有時是與這一理念是相違背的。所以應用景觀生態學理念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是時展所趨。運用景觀生態學,使得城市空間環境合理組織,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營造生態良性循環,結布局合理、景觀和諧的可持續城市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陳勇. 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6.
篇8
關鍵詞: 生態奧運;體育生態學;核心價值
現代奧運會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科技、文化等其他社會因素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是由于這些因素有力的支撐,現代奧運會才能逐步走向繁榮。但是,也正是由于自然環境的制約和其它社會因素的強力滲透,使得奧運會的發展舉步維艱,也是這些因素使奧運會成為了人們反思和批判的對象。從總體上看,現代奧運會的困境主要表現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奧運會的可持續發展“兩難”、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緊張、道德理想與功利追求的沖突、文化自主性與文化工具化的矛盾等[1]。
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環境問題己經成為引爆全球的重大問題,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內在聯系,由此引發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與重視,從而思考和探索如何使體育與環境密切地協調起來,促進現代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并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2]。因此,國際奧委會開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環境問題,在環境問題上的一直處于被動態勢各奧運會申辦國,也力求在環境問題上做到更好,以求贏得各方面的支持。由此,現代奧運會開始踏入了“生態奧運”的征程。在這一時期里,奧運會的人文生態和環境生態同時受到了關注,開始從整體上來思考奧運會的生態環境問題,并且在處理奧運會與環境(包括人文和自然環境)問題上逐步制度化,初步形成了奧運會的生態理念。同時,開始注重奧運會的生態環境建設對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意義,注重奧運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北京奧運會上提出了“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三大理念,是對現代體育的內涵作出了全新的解讀和意義前瞻,即體育應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更加廣泛的作用,它應該起到促進自然與人文的和解、調控科技與人文的張力、推動自然與科技的協調,在此前提下傳播新的社會價值理念,發揮自身強大的教育、引導和示范功能[3]。它為生態奧運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生態奧運的理論基礎
體育生態學是生態奧運的理論基礎。體育生態學是一門正在形成和發展的新興分支學科,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體育現象的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邊緣學科,是體育科學與生態科學相互結合和滲透的結果。體育生態學研究體育生態系統與各種生態環境及其構成因子之間的關系,考察各種體育生態環境及其構成因子對體育生態系統和體育生態系統中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目的在于通過分析各種體育生態環境因子與體育事業發展之間復雜的、動態的、有機的關系,揭示體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探索優化體育生態環境的途徑和方法[4]。因此,生態奧運必須以體育生態學為基礎來處理奧運會與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等之間的關系,運用體育生態系統與各種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如體育生態系統自身聯系與平衡;體育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影響;體育生態系統運行機制和社會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體育社會環境與其他環境的關系;體育制度、法規與體育生態系統各因子的相互關系;體育項目及其設置在整個體育環境中的影響等等這些方面來全方位構建生態奧運。
2.生態奧運的概念及內涵
2.1生態奧運的概念
關于生態奧運的概念至今還并沒有十分完美的定義。國內學術界在北京奧運會前夕曾提出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教授王如松曾指出,“綠色奧運十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生態奧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人文生態)。”這個闡述,揭示了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之間的關系,并把它看成是一個大生態系統,為我們研究生態奧運問題開創了先河。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學界有關生態奧運的觀點還存在著不足:只是簡單的指出生態奧運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之和,并沒有給生態奧運以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對生態奧運的內涵做出進一步更加詳盡的闡釋,也沒有揭示生態奧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更沒有探討生態奧運的核心價值。李宏斌博士在其《現代奧運會的倫理困境及其化解》中把生態奧運界定為:所謂生態奧運,就是指以生態的思維方式和生態的基本原理,把現代奧運會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以“和諧”為核心價值理念,以奧運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旨歸而進行的奧林匹克運動。
2.2生態奧運的內涵
根據體育生態學的內容以及對生態奧運基本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出生態奧運的內涵具有以下兩點:
一、自然生態。即奧運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我們談論的奧運會與自然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在于奧運會的舉辦不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而著重于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開展應加強對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直接或間接的資源,使開展奧運會成為了可能,因此,保護自然環境是保證奧林匹克運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奧運會的舉辦應該解決好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著重于奧運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使奧運會走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的道路。
二、社會生態。奧運會的人文生態包含了兩個生態結構系統。一個是奧林匹克運動自身內部的生態結構系統,另一個是奧林匹克運動生態系統與其它社會關系之間的生態結構系統。奧運會自身的生態系統包括了奧運會的思想道德、文化結構系統,組織結構、管理結構系統,運動代表隊之間關系系統,運動員心身生態系統等等。奧運會與其它社會關系的結構系統包括了奧運會與政治之間的政治生態系統,奧運會與經濟之間的經濟生態系統,奧運會與科技之間的科技生態系統,奧運會與藝術之間的藝術生態系統,奧運會與文化之間的文化生態系統等等。這些生態結構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它們與自然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現代奧運會的生態系統,由此,生態奧運才得以完整并成為可能。現代奧運會己經不是一項獨立的、單純的體育活動,它除了和其它體育組織有著緊密的聯系外,和人類社會其它社會現象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必然要求現代奧運會走上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3.生態奧運的核心價值理念
對生態奧運的理論基礎以及內涵的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生態奧運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和諧”。對于生態奧運中的“和諧”,我們應該結合體育生態學來分為兩個層次去理解和分析。
3.1奧運會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和諧
大自然為體育的生存與發展提供適宜的自然空間和各種自然資源生物圈,很多體育項目就是依附自然環境開展的。人與自然環境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也就是說,人類在享受自然環境所給予的同時,又不斷地向自然環境排泄廢物,使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發生改變和惡化,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往屆的奧運會有許多為了舉辦奧運會去破壞自然環境的反面教材,因此,奧林匹克運動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不能超出生態系統所能夠承受的閥限,要在尊重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來組織安排奧林匹克的各種活動,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去開展奧林匹克運動。這就要求,奧運會的開展應以對自然環境的最小破壞為目的,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消耗,對廢物要進行循環利用和有效管理,保護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環境,從而使奧運會舉辦的整個過程中,舉辦國的生態系統不會因為奧運會的舉辦而被破壞,并且要努力通過奧林匹克的實踐活動來修復破損的自然環境,真正實現生態良好和運動良好共同發展的局面。
3.2奧運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和諧
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因子很多,如政治、經濟、科學技術、人口、教育、文化、藝術、宗教、社會思潮等等。它比自然生態系統先進得多、高級得多,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層次性和復雜性。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人類一方面在創造和推動其自身活動的社會領域向更加美好、健康、和平與進步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又有意或無意地吞噬著其自身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不斷工業化、機器化背景下,現代社會生態環境的也遭到破壞。出現了人口膨脹、能源危機以及“文明病”的蔓延等等。這些社會問題同樣波及到了奧運會。興奮劑、黑哨、體育運動場館場地的建設與布局、運動員的培養平衡、體育人口的流失以及體育職業化、商業化的快速發展造成體育社會環境的危機和惡化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奧運會不得不努力促進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各個因子的和諧。以社會關系為出發點來看,奧運會的社會生態問題,其根本就是利益問題。利益問題是牽動奧運會中出現的任何問題的根本所在,所以要從根本出發協調和理順奧運會與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從而構建真正的生態奧運。
[參考文獻]
[1]唐盛. 生態奧運:未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趨勢[D].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2009.
[2]田洪霞,張向樂,白婕,. 認識生態體育綠色奧運的核心理念[J]. 內江科技,2009,(5).
[3]李宏斌. 現代奧運會的倫理困境及其化解[D].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2009.
[4]許傳寶. 生態體育:綠色奧運的核心理念[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5).
[5]郁震,. 生態奧運: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新路向[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
[6]劉煜,龔正偉,. 生態倫理學視野下的綠色奧運[J]. 體育學刊,2006,(4).
[7]鄭曉祥. 生態體育的內涵與特點[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
[8]鄧躍寧. 體育生態學的創建[J]. 體育學刊,2002,(6).
[9]史俊偉. 奧運大眾傳播的生態系統[J]. 體育科研,2007,(6).
篇9
關鍵詞:生態文明 生態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053-02
1 引言
黨的十報告提出“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地列入國家建設的總布局中。這是黨和國家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在反思傳統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對人與自然關系與時俱進認識的新成果,也是黨做出的理性選擇。
廣義的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建設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1]。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2]。因此,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而且是人的思維方式、倫理價值觀念的轉變。生態文明的構建,在本質上就是公民生態意識的變革與成熟[3],而成熟的生態意識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可以產生深刻、持續的推動作用。
生態學課程教學與生態文明建設聯系緊密,因為生態學是一門與自然生態環境結合緊密的學科,關注的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興趣、關愛人類共同家園的生態意識,逐步形成生態觀。因此,高校的生態學課程教學可以成為一個宣傳生態理念和環保意識的陣地,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樣的挑戰和機遇下,如何使生態學課程教學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使之在傳播生態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能適應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是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2 生態學課程教學現狀
由于人類環境問題和環境科學的發展,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已擴展到人類生活和社會形態等方面。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生態學也越來越多地關注人類生態環境問題。因而生態學課程內容及其教學也在為了適應這種形式而不斷地進行改革探索。
2.1 對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方法已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生態學是一門基礎性強、研究范圍廣、學科間滲透面大、應用范圍寬的正在蓬勃發展的學科。但是傳統的生態學教學內容比較陳舊,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比重過大。隨著科學技術、學科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需求,生態學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如,為生態專業型人才培養而進行的專業建設規劃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改革[4]、為進行綜合素質及創新人才培養而進行的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方法的改革[5,6]、為加強學生的獨立能力而進行的實驗教學改革和實踐[7]等,這些實踐都為生態學課程教學為適應時代需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2 生態學課程教學中融入了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生態學課程也在逐步調整教學目標和方向。生態學課程教學除傳授生態學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外,還嘗試培養學生的生態倫理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將生態學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則等融入生態意識的培養中,努力培養和造就一代不僅能掌握基本生態學原理、更具有“可持續發展”信念、價值觀和能力的和的新人。因此,生態學教學內容不僅僅包括生態理論和生態知識,還包括培養生態哲學觀、生態倫理觀、生態文明觀等。如,通過生態系統物質及能量流動模型的演示等培養學生的生態哲學觀、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和投身第二課堂以實現對學生的生態倫理教育[8]等。
2.3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課程教學改革嘗試較少
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提出“生態文明”的科學概念,十將其列入國家建設的總體布局中。這種價值觀只有被人們所接受和掌握,并轉化為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才能最終成為公民的自身行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協調發展。但到目前為止,僅有少量的關于高校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生態教學改革嘗試。如,朱慧等(2008)提出通過案例教學、主題活動開展、生態知識拓展、野外實踐四大措施來增強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以使生態學課程教學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然而,明確地提出在生態課程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意識教育途徑和方法的嘗試卻很少。因此,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改革生態學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之更好地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是生態學教育工作者責任和使命。
3 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為順應黨在十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求,并基于上述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已有的研究,本文將在“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理念的指導下,以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試圖從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知識、增加體驗式教學模式和開展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等進行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切實促進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3.1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將生態知識傳授與生態德育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生態德育的主渠道,學生只有扎實地學習和掌握生態學知識和生態理念,才能更好地實踐并規范自己的行為。因此,課堂教學要處理好知識、能力及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把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深入地講解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并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態道德因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觀,以達到知識傳授與生態德育相結合。
3.2 拓展課堂教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
生態危機主要是指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基本生態過程即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破壞以及生命維持系統的瓦解,從而危害人類生存發展的先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的生態環境也同樣破壞嚴重,人類的生存收到了威脅。明確這一事實,喚起大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是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前提。如,在課堂講授“環境”、“生態平衡”、“生態危機”等概念后,組織學生通過課外活動的形式,進行實際的調研、觀察等活動,了解大氣污染、淡水資源枯竭與污染、固體廢氣物污染、農村生活垃圾和農藥化肥污染、工業污染、城市交通污染等,體驗我國生態環境的嚴峻性,從而增強學生的生態憂患意識。
3.3 增加體驗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意識
生態文明中的生態價值包括生態的經濟價值、生態的倫理價值和生態的功能價值三個方面。而傳統的價值觀認為,自然界的水、空氣、山脈、礦藏、森林等是大自然對人類無償的饋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自身的價值,更不會有價格。近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相對于人的需要的工具價值,導致了人對自然的濫用和生態危機。這是因為人們容易認同的是現實的、有形的實在價值,并為此價值而忽略或損害社會的、潛在的、長久的價值。譬如,人們只看到辦個化工廠,立即財源滾滾但卻忽視化工污染對生物和人們的危害。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就在于破除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人們關于生態環境價值問題的根本觀點,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必然價值取向。生態體驗式教學就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構成的整體性生態情境中, 通過師生的生態體驗和交往互動, 不斷確立學生的生態價值意識,提高他們的生態價值認知、生態價值情感、生態價值意志、生態價值實踐能力和生態智慧境界,以養成具有良好生態人格的一種生態價值教學活動。
3.4 開展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和生活方式
工業文明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不可持續發展使得環境終于不堪重負,爆發出眾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環境問題,綠色消費應運而生。促成生態經濟和綠色消費的制度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三項核心任務之一。因此,生態學課程教學在介紹綠色消費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綠色產品知識的同時,應有目的地開展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如,舉辦“綠色產品知識競賽”、“廢棄資源循環再利用大賽”及到相關單位進行實踐等,樹立學生過簡樸的、綠色的、生態的、環保的文明生活的觀念。此外,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以節約寶貴的木材資源;把自己不用的,而仍有使用價值的用品盡量捐獻給他人或社會;少用塑料袋以減輕“白色”污染等,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文明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4 結語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在傳授生態學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探索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下的生態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使生態學課程在傳授生態學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合格的“生態”型人才。本文提出通過課堂教學內容優化、知識拓展、體驗式教學模式和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的展開,逐步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生態危機意識、生態價值意識和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構建[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5(3): 16-18.
[2]朱慧, 馬瑞君, 邢樹文, 曾憲鋒, 唐為萍. 師范院校生態學課程教學與生態文明[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 22: 160-161.
[3]卓越, 趙蕾. 加強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的思考[J].與現實, 2007, 3: 106-111.
[4]侯穎. 基于綜合素質培養的高校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讀與寫, 2012, 9(4): 70-71.
[5]王友保,劉高峰. 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與生態學教學改革[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07, 5: 40-41.
[6]胡斌,段昌群,毛曉玲,年永梅,王躍華,王煥校.生態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嘗試[J]. 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 6(4): 315-317.
[7]章家恩,駱世明,秦鐘,葉延瓊,趙本良.我國高校生態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向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7):1630-1634.
篇10
關鍵詞:生態位生態工業園競爭力
21世紀,世界各國均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也就是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989年,Frosh和Gallopoulos提出“工業生態學”概念,隨后人們發現了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體,“工業共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學者們通過對丹麥卡倫堡工業共生體的研究,找到了工業生態學實踐的直接方式――生態工業園。自此,生態工業園實踐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開展,世界各國掀起了一股建設生態工業園的熱潮,項目涉及多個行業,各具特色。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從2000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截止2008年12月,已批準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發展到30個,其中行業類園區9個,綜合類園區20個,靜脈產業類園區1個。在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工作,對于全國其他各類各級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也有著重要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全國大部分省市甚至部分縣都開始建設自己的生態工業園。但是生態工業園目前的實施狀況并不如預期。蔡小軍等研究表明:國外只有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給出了較詳細的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國內只有魯北生態工業園有資料顯示獲得了相對較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本文從生態位的基本理論出發,闡述生態位理論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兩者之間的聯系,旨在通過本文的研究,對生態工業園的規劃建設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
一、生態位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在眾多的生態學理論中,生態位理論一直處于十分醒目的地位,生態位理論現已被普遍認為是生態學的核心思想。生態位是指群落中某種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間、發揮的功能作用及其在各種環境梯度上的出現范圍。物種之間的生態位越接近,相互之間的競爭就越激烈。大多數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生態位的物種,這些生態位不同的物種避免了相互之間的競爭,同時由于提供了多條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途徑,有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列舉以下生態位基本理論:
(一)群聚理論
生物營養級或者資源種團內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群,這是群內部的一個特征。對于一個特定的種群而言,群聚的程度取決于種的生理特點、天氣及其他環境條件、種的分工合作等。溫度、降水等物理環境的影響常常使種群呈現非隨機分布。種群總是避免過于分散和過份擁擠,使種群內個體擁有最適宜的生態位,能獲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條件。
(二)隔離與領域性理論
種群中個體間或者小群體產生隔離(isolation)或者保持間隔(spacing)可以減少對生存需求的競爭,對種群調節有重要的作用。某些生物種群的個體或者家族常將它們的活動局限在一定的區域內并加以保護,這塊地方稱為領域(territory)。領域性是保持個體或群之間間隔的積極機制。這種隔離減少了競爭,防止種群過度消耗食物資源、水和其他營養物質。
(三)種內競爭與自疏理論
物種內個體之間的競爭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種內競爭明顯受密度制約。在有限的環境中,種群數量越多,對資源的競爭就越激烈,對每個個體的影響也很嚴重,死亡率可能會升高而出生率下降。由于物種內競爭和密度是緊密相連的,即無論何時產生競爭,它都既來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因此,物種內競爭具有調節種群數量的動態趨勢。
(四)種間共生理論
種間共生理論又稱種間正相互作用理論,包括偏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是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間不存在依賴關系。偏利共生是指兩種共生植物,一方得利,而對另一方無害。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互相得益。共生的結果使得兩個種群都發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現在生活需要極不相同的生物之間。種間正相互作用者的存在傾向于擴大實際生態位。
二、 生態工業園競爭力內涵
競爭力是一個既具有廣泛涵義又極具爭議的概念。一般來說,競爭力是指一個行為主體與其他行為主體競爭某種(些)相同資源的能力。從競爭的行為主體來看,可將競爭力分為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作為基于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范式下建立的生態工業園區,其競爭力研究從總體上講也應該是屬于區域競爭力的一個子概念。但生態工業園構建的目的在于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點是生態工業園與現有各類開發區的重要區別,所以有關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定義也應該存在差別。蔡小軍等結合國內外文獻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定義為是生態工業園在實現環境影響最小化的前提下,擁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高的綜合素質,這種更高的綜合素質使生態工業園具有比競爭對手更高的生產率,進而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另外,很多學者認為工業園區的實質是一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企業集群。產業集群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集群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及其集體協同效應,可以獲得諸多經濟效益方面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支撐機構和企業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區域創新系統,進而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研究實際上是為生態工業園健康可持續發展而服務的。
三、生態位理論與生態工業園競爭力
(一)群聚理論從生態學的角度解釋了生態工業園
生物食物鏈中同一營養級生物或者資源種團群居生活在一起,要避免過分分散或過于擁擠,以使種群內個體能獲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條件。同樣的道理,建立生態工業園可以使園區內的企業享受到諸多好處。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基礎建設、信息服務和物流便利,可以充分享受集中的供應渠道和客戶優勢。俗話說,“輕霜凍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木林”,講的也是群聚優勢的道理。不過,與生物集聚不一樣,同類型的生態產業集聚并沒有擁擠效應。相反,聚集在一個區域同類型企業越多,聚集優勢越明顯。它們對供應商有廣闊的選擇空間,可以把自己產品展示給更廣大的顧客群體,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使其自身的競爭能力不斷提高,進而提升整個生態工業園的競爭力。同時,生態工業園區同類型企業多,可以避免生態工業園區的剛性化,增強生態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結構的穩定性。
(二)種內競爭理論與生態工業園競爭優勢分析
生物物種內競爭和密度是緊密相連的,競爭來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物種內競爭具有調節種群數量的作用。同理,生態工業園產業鏈中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來源于企業數量又作用于企業數量。當某產品生產企業很少時,需求旺盛,供給不足,這時每個企業都能在有利的環境中較快增長;當某產品生產企業具有一定數量時,供需基本上保持平衡,這時企業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和顧客就產生了競爭,從而淘汰成本高的企業,保留成本低、技術好、管理強的企業,進而調節著該種產品生產企業的數量。競爭的結果不只是優勝劣汰,優勝企業還必須面臨許多技術先進的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和競爭,從這個方面來看,生態產業系統的競爭比生物界的競爭更加多樣化、更加激烈。生態工業園產業系統內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生物種內競爭有一點明顯的區別,產業系統內的競爭的結果并不只是企業數量的減少和留存企業平均競爭力的提高,而是生態產業園區該產品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相關企業數量的增加和生態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的加強。
(三)隔離與領域性理論與特色生態工業園
生物種群之間產生隔離,可以減少對生存需求的競爭,而領域性是保持群間隔的積極機制。綜觀世界各地五花八門的生態產業園,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這種地域性是生物界的隔離與領域性理論在產業系統中的反映。在構建生態產業園區和產業鏈時,應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域特點,構筑特色生態工業園,這樣才能做到成本優勢、提高園區內生態產業的競爭力。
(四)種間共生理論引導建設生態工業園產業鏈
種間共生理論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總的來說,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至少對一方有利,而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副作用。在建立生態產業園和規劃生態產業鏈時,要充分利用種間共生理論,使生態產業鏈條上的產業單位之間盡量有正面的相互影響,避免負面的不利影響。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是構建生態產業鏈條時,是對原有產業系統的帕累托改進。
四、結語
充分利用生態位的理論知識指導生態工業園及其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將十分有利于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的提升。確定生態工業園及企業的生態位,構筑特色生態工業園,有利于構筑生態產業鏈,有利于工業系統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利于吸納贏利的企業,并促使這些企業在全球、國家或地區等不同層面擴大潛在的或已有的市場份額,徹底避免了由于園區定位雷同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在確定生態工業園生態位的同時,進一步確定園區內企業的生態位,組建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企業。園區內的企業可以通過經營規模上錯位、檔次上錯位、業態上錯位、類別上錯位、時間和空間上錯位,形成企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進而提升整個生態工業園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蔡小軍,張清娥,王啟元.論生態工業園悖論成因及其解決之道[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3).
[3]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循環經濟國際趨勢與中國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蔡小軍,程國強,李雙杰. 生態工業園競爭力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06(8).
[5]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沈滿洪.生態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