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異同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異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市政府批準,決定委托北京市商業銀行作為北京市醫療保險基金的結算和存儲銀行。根據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規定,現就我市醫療保險基金銀行開戶問題通知如下:

    一、醫療保險基金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大額醫療費用互助資金、公務員醫療補助資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二、各區(縣)財政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在北京市商業銀行的同一個支行開設醫療保險基金收入戶、支出戶和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按照基金管理要求,在醫療保險基金賬戶下,對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個人賬戶基金、大額醫療費用互助資金及中央、市級、區(縣)三級公務員醫療補助資金分別進行管理,實行單獨核算。

篇2

【關鍵詞】 高中思政 專業術語 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4)03-077-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強調“要恰當運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可見,寓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教學于社會生活主題中,在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筆者認為其理由有三:一是專業術語本身包涵有重要的基本概念,隨著公民素養的提高,很多專業術語逐漸生活化,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經常提到的“名詞”。二是有些術語是學生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但也有一些術語學生只是耳聞卻不一定理解,鑒于專業術語一般都有固定解釋,不能隨意更改,又很抽象,因此必須結合社會生活主題和有效教學的情境設計進行闡述,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進行分層教學,以幫助全體學生有效理解。三是隨著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能力考查成為各類測試的核心。但越是能力測試型的題目,越是要求學生依據學過的概念、原理、用恰當的思政學科專業術語準確地解讀、辯證地分析、結合一些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范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揭示其本質屬性和規律性。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經濟生活第六課《投資理財的選擇》為例,就專業術語(儲蓄存款、股票、債券、保險、流動性、流通性結算業務、利潤、利息、股息等)教學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作一探討。

一、注重專業術語的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思政專業術語的傳統教學一般采用講授法,先提出概念性的結論,再進行抽絲剝繭的層層剖析,講清楚其含義,讓學生找出關鍵詞,作為中心講解,然后要求學生記、背、默。

為了突破這種從知識教學出發,以知識的解析和推進作為教學框架的傳統做法,筆者嘗試構建從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出發,以學生的感悟和體驗為核心的教學框架,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與方法,著眼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

例如,城市學生對儲蓄機構較熟悉,或多或少辦過一些儲蓄業務,甚至還擁有銀行的借記卡或信用卡。因此投資理財中的儲蓄存款的教學,完全可由學生結合教材自主學習完成,教師只需做好組織引導工作。筆者是這樣組織教學的:課前讓學生到一家銀行進行觀察或體驗業務,從電子屏上的各檔次利率、各外匯牌價,到銀行各種服務項目及收費的公示;從取號等待、存、取款的辦理,到顧客手持的卡、存折、存單等結算憑證的調查。學生只需化5-10 min的體驗就能初步了解商業銀行、儲蓄存款、利息、存款、貸款、結算等術語的內涵。課上僅化10 min歸納小結,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討論基于書本而高于書本的現實中的問題,如存款的風險性分析、貸款的注意事項等。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傳統注入式教學的簡單生硬,體現了新課改體驗式教學的高效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專業術語的教學過程,尊重學生主動探究、遷移、運用知識的權利。

二、辨析專業術語的本質區別,遵循概念的科學性

專業術語是規范用語,必須遵循其概念的科學性,不可隨意改變,更不能張冠李戴。本課中的“保險”作為投資方式特指商業保險,而非社會保險;此外,學生常將利息、利潤、股息等專業術語張冠李戴;對股票和債券這兩種有價證券的實質區別不明確,還將“流動性”和“流通性”混為一談。對此,筆者通過列表比較(見表1),讓學生辨析專業術語的本質內涵,做到慎思之、明辨之。

概念遷移:某小企業老板王某有筆余錢,銀行經理建議他購買一些短期理財產品,王某說:“我的工廠經營有起伏,得考慮這些資金能隨時取出來。”王某投資理財產品時優先考慮的是( B )

①收益性 ②風險性 ③流動性 ④流通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該題關鍵是對流動性與流通性的理解。教材中沒有專門解釋,只在兩處提到:“活期存款流動性強,靈活方便……定期儲蓄流動性較差”、“股票可以在證券市場上流通買賣”。對這類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術語教師要講清其概念,讓學生形成科學認識:流動性,是指資產能否迅速轉化為現金的能力。轉化能力強,說明資產流動性好。當然,現金不需要轉化,它的流動性最好。活期儲蓄比定期儲蓄的流動性要強點。部分常見資產流動性的大小:現金>活期儲蓄>債券>股票>房產。流通性,是指資產能否在市場上交易轉讓,如活期儲蓄存款流動性好,但不能像股票、債券一樣在市場上流通。

三、聯系專業術語的社會實際,突出學習的實踐性

新課標把“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據此,專業術語的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增強感性經驗,擴展專業知識技能,提升科學素養。

本課教材只是在理論層面向中學生介紹了幾種投資理財的方式,因此,在學習這些專業術語后,還要引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如結合每學期交給學校的學費存單加強對存款儲蓄的理解;結合美國次債危機爆發的原因反思貸款的信用問題;結合人人都買的大病醫療保險和學生自愿購買的平安保險(研究保險合同)理解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區別;結合聽父母介紹或專家講座體會投資理財的操作過程及理念;看相關漫畫、圖片探究中學生該不該買股票和為老年人提出投資理財方式的建議;為增強投資風險防范與控制意識,做一個為100萬元的閑置資金設計理財方式的模擬活動……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進行理財演練、角色模擬、問題分析、增加投資理財和風險防范意識,使專業術語的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

四、把握專業術語的豐富內涵,堅持解讀的適度性

同樣的專業術語,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讀。有老師自認為內容簡單,于是就照本宣科了事;也有老師喜歡在課上拓展很多內容,或介紹更多的社會實際投資行為,或深度闡述自己對某個術語的理解,這種過度挖掘讓學生云里霧里。筆者覺得,要做到恰到好處地解讀,堅持解讀的適度性。

1. 忠于課程標準。新課標是國家對思政課程的性質與地位、目標與內容、教學原則與評價等作出明確規定的綱領性教育文件,是課本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對于本課內容,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有:解析銀行存貸行為,比較商業保險、債券、股票的異同,解釋利潤、利息、股息等回報方式,說明不同的投資行為。教學中對專業術語的解讀,必須忠于課程標準,弄清其基本要求,并貫徹落實于教學活動中。

2. 基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由于思想政治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實踐性和社會性,任何課本的編寫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很難及時反映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客觀現實。因此,對知識的解讀既要基于課本但又要高于課本。譬如,教材中關于商業銀行的結算業務,在前面《信用工具和外匯》一課中已有涉及,只需前后聯系一帶而過,而把課時用在投資方式的比較、投資注意事項的討論、現實生活中投資理財的熱點和風險防范上,對教材中的基金等則強調其風險,不作詳細介紹。

篇3

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是引導人們行動的指南,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者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目前素質教育改革正在蓬勃發展,素質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因此中學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實施,只有具備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先進的教育實踐。

首先,認真學習和研究創新教育理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核心應是創新人才的培養。為此,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學習關于創新人才的理論思想,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并把這一理論具體運用到教學實際中,增強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自覺性。

其次,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就是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不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識,還要建立教學民主的策略和原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要達到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不是一言堂、灌輸式,而是交流、互動,沒有交流、互動發生的教學就不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

第三,努力提高業務素質教師要不斷建立適應新課程教學的新規則并使之不斷完善和內化。應注意和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指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傾聽和吸收別人的觀點,讓學生學會分工、學會協作。教師要有高于學科知識的更為廣闊的知識儲備。學習是終身的,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否則就會知識貧乏、落后,無法與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進生命自由睿智地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一個顯著的特征便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尤其如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觸及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精神之愛應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中,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中、人性的光輝里。

創設平等對話的課堂實行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課堂教學應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閱讀、收集材料、討論、回答,學生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忘的角落。

創設睿智選擇的課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缺少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思想。而強迫他們接受某種思想、某種價值觀是非常困難的,要把思考發現和批判的權力交給學生,盡量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地充滿靈性地感悟,樂此不彼地探索,充滿激情地創造,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處事能力。

創設生命體驗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課堂學習不再完全是靜聽、靜觀、靜思的學習,而是在活動親歷中體驗的學習。騰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體驗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確實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應當思索的問題。比如學習“商業保險”,可以讓學生到生活中先去體驗,可請教鄰居,也可上網、上圖書館查資料,看看人們為什么參加,都參加哪些類型的商業保險,弄清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異同,真切體會到參加商業保險的重要性,從而再為自己的家庭提出一個符合實際的家庭投資計劃。除此之外,社會信息等也要求學生適時關注、思考,并和國家及自身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于政治課教學之中,架起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提高教學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用信息技術創設現實情境,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精心設計好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可利用電腦中大容量的知識進行挑選,選擇那些直觀的、生動的圖片、資料、數字、音樂等服務于教學,使課堂氣氛生動,使學生難以忘記。

用信息技術呈現背景教材,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有許多概念、原理都比較抽象、枯燥,甚至可以說晦澀難懂,單是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且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正是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比如講“時間是物質的,物質世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就可以放映多姿多彩的自然界四季變化的情景;人類改造自然界,處理相互關系的情景,使學生認識到一定要按規律辦事。學生只有對政治教材的原理有了深刻理解,才能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用信息技術展示學生研究成果,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益。一些內容教師布置下去讓學生去網上尋找,結果會出人意料的好。

改進學習評價方式

思想政治課學習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大的發展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那么思想政治課的評價方式就不應該只是關注知識,還應該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在人際交往、自我認識、自然觀察和自身生存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技能。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要實現“三個維度”的統一,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考試評價只能反映教學中知識目標的實現程度,而能力的培養和覺悟的提高對于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應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上,樹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成才”的現代教學理念。

思想政治課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應以人為本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智能強項和智能弱項。新課程強調通過識別學生的優勢智能,為學生提供發展自己優勢智能領域的機會。政治教師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使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智能得到充分展示,并將其優勢智能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能中去,從而促使其弱勢智能領域得到盡可能的發展。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評價在于給學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撐,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機會。

思想政治課學習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學生有多方面的智能,他們展示自己的智能也呈現出多元化,學校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他們還有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教師只能看到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卻很少關顧他們在其他場合的表現;而學生也總想在老師面前留下好的印象,所以他們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真實性。為此,對學生的評價應堅持“主體多元化”原則,即家長和社會人士可對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學生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才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思想政治課學習評價應淡化結果,注重過程學生的智力發展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習結果的評價往往是面向學生的“過去”,關注學習過程的評價則是著眼于學生的“未來”,重在學生的發展評價。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反思,對今后的學習產生借鑒意義,更要引導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求知過程、探索過程和實踐過程,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正確的情感體驗及價值觀,要不斷地關注學生學習和思想成長的過程,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評價真實、準確、全面,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