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瘤表現癥狀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肺部瘤表現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肺轉移瘤 斷層攝影 X線計算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24
肺部彌漫性病變種類較多,病因復雜,惡性腫瘤在肺部彌漫性轉移是其中之一,人體許多部位的惡性腫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可以在肺部表現為彌漫性轉移。為了區分是腫瘤性還是非腫瘤性,是原發性還是轉移性,2006~2010年經手術和病理證實患惡性腫瘤患者中,對37例有肺部彌漫性轉移的患者資料進行分析。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齡31~75歲,其中40~60歲32例(83.8%)。
呼吸道伴發癥狀:刺激性干咳8例,咳痰、痰中帶血3例,胸痛、胸悶5例,共16例(43.2%),無明顯呼吸道癥狀21例(56.8%)。
原發病灶分布:37例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胸部CT檢查時臨床已明確診斷,其中胃癌7例,胰腺癌2例,肝癌6例,絨癌3例,胃癌4例,甲狀腺癌5例,乳腺癌5例,喉癌1例,肺癌4例。
影像學檢查:37例均經胸部螺旋CT掃描,掃描層厚、間距均10mm,部分病例加做了薄層掃描,層厚和間距分別為2mm,肺窗:窗位-600,窗寬1000,縱隔窗:窗位35,窗寬300,掃描參數130KV,125mA,矩陣512×512。
彌漫性肺轉移瘤的CT表現:①血行性轉移:表現為兩肺多發或彌漫性粟粒狀、結節狀病灶,大小不一,多為圓形或類圓形,邊緣光整清楚,無分葉,以兩側中下肺多見。粟粒狀病灶,大小0.2~0.5cm,密度偏高,結節狀病灶,大小0.5~1.0cm,最大直徑1.5~2.0cm,密度較高,部分病灶輕度分葉,似呈棉花團樣改變,少部分結節邊緣模糊或實性結節內出現不規則小空洞。②淋巴性轉移:表現為癌性淋巴管炎,支氣管血管束不規則增粗,從肺門向肺野呈放射狀、線網狀、條索狀改變,粗細不均,邊緣較模糊。HRCT顯示小葉間隔增厚,絕大多數表現為典型的結節狀間隔增厚,即“串珠征”。小葉中心有結節灶,常有胸膜下結節,病變在兩肺彌漫性分布,以中下肺多見,常合并胸腔積液,部分患者常有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
討 論
肺部是惡性腫瘤轉移最多的部位,據統計約30%惡性腫瘤有肺部轉移病灶,而其中有半數只局部于肺部[1]。肺部轉移瘤可分為血行性轉移和淋巴性轉移,以血行性轉移多見,有時可同時有兩種類型的轉移。血行性轉移常見于血管豐富的原發腫瘤,如絨癌、腎癌、甲狀腺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表現為多發性或彌漫性肺結節,大小不一,通常腎癌、絨癌、肝癌肺轉移時體積較大,甲狀腺癌、胰腺癌肺轉移時體積較小。肺轉移瘤多為圓形或類圓形,邊緣光整,密度均勻,以兩中下肺多見,可能與中下肺血流量大于上肺有關[2]。少數瘤結節伴發出血時,病灶邊緣模糊,內分泌腺、消化道及骨的惡性腫瘤肺轉移灶易出現鈣化。淋巴性轉移常見于乳腺癌、胃癌、胰腺癌、肺癌等,多表現為癌性淋巴管炎,從肺門向肺野呈放射狀線網狀分布,邊緣模糊,粗細不均,這些征象提示肺內淋巴管內充滿腫瘤細胞,使淋巴回流受阻[3],淋巴液瘀積,淋巴管擴張以及淋巴管內瘤結節形成。HRCT常顯不同程度的小葉間隔增厚,小葉間隔呈串珠狀改變。多數學者認為結節狀間隔增厚,而很少合并肺間質纖維化及小葉形態異常,是淋巴轉移的重要征象[4],此外,癌性淋巴管炎常伴肺門或縱隔淋巴結增大。
彌漫性肺轉移瘤與非腫瘤性疾病鑒別:①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急性粟粒型肺結核,粟粒狀病灶大小均勻,分布均勻,密度均勻。亞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病灶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密度不同,以兩中上肺多見,老的硬結鈣化病灶位于肺的上部,新的滲出性增殖灶大都位于下方。彌漫性肺轉移瘤的結節大小及分布可不均勻,并以兩下肺多見,病灶發展較快,即使使用化療藥物病灶仍可擴大,且病灶數目增多,而肺結核在動態觀察中,也有融合趨勢,但抗結核治療過程中有明顯吸收趨勢,病灶變淡,甚至消失,或出現纖維化鈣化,與彌漫性肺轉移瘤明顯不同。②矽肺:矽肺可表現為不同程度彌漫性間質纖維化,肺內小結節,小葉間隔串珠狀增厚,肺門淋巴結腫大,但矽肺有明確職業病史,肺內常形成矽肺結節,肺小葉結構扭曲變形,肺門縱隔淋巴結常有鈣化,病程進展很慢,影像學改變明顯而臨床癥狀相對較輕,也是矽肺特征之一。③結節病:為原因不明的多系統肉芽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兩側肺門淋巴結對稱性腫大,常伴縱隔淋巴結腫大,以肺門淋巴結肺大更顯著,肺小葉結構扭曲,肺內網狀結節狀病變常分布于中上肺,病程進展緩慢,臨床癥狀與影像表現常不對稱,Kveim試驗陽性。④間質性肺水腫:表現為兩腫門增濃,支氣管血管束增粗、模糊,小葉間隔增厚,邊緣光滑,患者常有心衰或二尖瓣改變,而淋巴性肺轉移表現為兩肺多發結節,小葉間隔增厚呈串珠狀改變,不難鑒別。
參考文獻
1 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2-294.
2 滑炎卿.彌漫性肺腫瘤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上海醫學影像,2006,15(4):332-335.
篇2
[關鍵詞]多發性骨髓瘤;誤診
[中圖分類號]R73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249-01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好發于中老年的單克隆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由于MM起病緩慢、隱匿,臨床表現多樣性,因此極易誤診。現對我院收治的誤診的9例M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誤診的MM患者9例,均符合MM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6例,女3例,年齡59~78歲,中位年齡65歲。
1.2 臨床首發癥狀:頭昏、乏力5例;骨關節疼痛5例;反復咳嗽、咳痰2例;浮腫1例。
1.3 實驗室及器械檢查:Hb
1.4 誤診情況:誤診為營養不良性貧血2例,腰椎壓縮性骨折2例,肋骨腫瘤1例,鼻咽癌1例,肺部感染2例,慢性腎功能不全1例。所有患者后均經骨髓細胞學、組織病理學、影像學和免疫生化等全面檢查確診為MM。
2 討論
多發性骨髓瘤是惡性漿細胞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特征是單克隆漿細胞惡性增生并分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使正常多克隆漿細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從而引起廣泛骨質破壞、反復感染、貧血、高鈣血癥、高粘滯綜合征、腎功能不全等一系列臨床表現[2]。
大多數M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并隨著病情進展而逐漸加重。引起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瘤細胞惡性增生、浸潤,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此外,腎功能不全、反復感染、營養不良等多種因素也會造成或加重貧血。由于基層醫院非血液腫瘤專科醫生的臨床思維較為狹窄,容易將以貧血為首發癥狀的老年患者誤診為營養不良性貧血,當一般的糾正貧血治療無效或者貧血進行性加重時轉血液腫瘤科而確診。
骨痛是MM的主要癥狀之一,以腰骶部和胸肋骨疼痛多見,輕重程度不一。引起骨痛的原因是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抑制成骨細胞活性,導致骨骼破損。影像學常表現為骨質疏松、溶骨性病變、病理性骨折。因此以腰背痛、胸肋痛、骨關節病變等為首發表現的病例易被誤診為老年性骨質疏松、腰椎壓縮性骨折、肋骨腫瘤等。據報道此類誤診率最高。本組病例中有一例老年女性患者首發表現為頭痛,經磁共振、X線檢查證實有顱骨和肋骨病變,在外院被誤診為鼻咽癌,給予放射治療無顯效后轉我院確診為MM。
MM患者正常多克隆漿細胞增生、分化、成熟受到抑制,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致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致感染。以肺部感染最常見,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敗血癥。首發癥狀為反復咳嗽、咳痰伴發熱的患者易被誤診為肺部感染,當一般抗感染治療無顯效或感染進一步加重時經血液腫瘤科會診而得到確診。
大量輕鏈從腎小球濾過,被腎小管重吸收,造成腎小管損害。此外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高粘滯血癥、淀粉樣變性以及骨髓瘤細胞浸潤,均可造成腎臟損害。由于習慣性思維,以浮腫、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腎功能損害為首發表現的患者易被誤診為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等疾病。
3 結論
篇3
【關鍵詞】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轉移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種罕見的以上皮樣細胞為特征的血管內皮腫瘤,其惡性程度介于血管瘤與血管肉瘤之間,屬于中度或低度惡性腫瘤,生長緩慢,轉移率不高,約在27%的患者中可出現腫瘤的轉移,且多出現在肺部或肝內。本文報道1例同時存在肺部和肝內轉移且以肺部相關癥狀為首發的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病例,并結合文獻分析其臨床病理特點及治療與預后情況。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42歲。因咳嗽咳痰2月余,痰為黃膿黏液,每日約50 ml,自覺發熱,無盜汗,無胸悶氣促,無胸痛、心悸、頭痛、流涕等,于2009年4月12日入院。入院檢查:體溫37 ℃,血壓135/80 mm Hg,心率80次/min,呼吸22次/min。神志清,無明顯貧血貌,皮膚黏膜及鞏膜無黃染,無出血點及蜘蛛痣。兩肺未及明顯干濕啰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及,肝區叩擊痛陰性。腹部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5次/min。乙肝三系、肝功能及血清AFP及腫瘤標志物CEA均未發現異常。CT示:兩肺多發結節,轉移性腫瘤可能,肝臟多發低密度灶,轉移性腫瘤可能(圖1~4)。PET-CT:雙肺多發結節,代謝未見增高,考慮腫瘤轉移可能,肝臟多發高代謝病變,考慮腫瘤轉移可能。臨床診斷:肝臟多發占位、兩肺多發結節。
考慮到腫瘤可能已經存在轉移,遂決定行腹腔鏡下肝組織活檢術以明確病情。術中取肝右葉靜脈、Ⅵ段交界處直徑約2 cm腫塊及部分肝組織一枚送病理。標本大小約2 cm×2 cm×2 cm,切面見一直徑1 cm的淡黃色結節,邊界不清。
病理報告為:鏡檢見部分肝細胞周圍梭形細胞增生伴黏液變,分葉狀結構,可見單個細胞或血管現象,細胞異型性小。核分裂相罕見,肝細胞內膽色素沉積。免疫組化及特殊染色:梭形細胞CD34+、CD31+、SMA+,PGM-1+,Vim+,MIB-15%+,CK7+/-,Hepatocyte-,HbsAg-。病理診斷: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2 討論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罕見的低度惡性的血管源性腫瘤。它最早于1982年由Weiss 等[1]首先提出。在1999年,Makhlouf等[2]報道了137例肝臟原發性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2.1 臨床特點 該病發病以女性為主,男女比一般為2∶3,主要出現在30~40歲[2]。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的臨床表現并不具有明顯的特異性。右上腹疼痛和體重減輕是最常見的癥狀,另外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可無任何腹部癥狀。本文報道的病例則是以肺部癥狀為首發癥狀,而無腹部不適。
體格檢查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肝臟、肝臟腫塊或見皮膚鞏膜黃染。在大部分患者的術前實驗室檢查中,可發現血清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和轉氨酶的輕度升高,而腫瘤標志物例如甲胎蛋白(AFP)和CA199等一般是正常的,這與其他原發性或轉移性的肝臟腫瘤是不同的。在小部分患者中,癌胚抗原(CEA)可有升高。
影像學表現[3~5],CT掃描中腫瘤常表現為平掃為低密度影,病灶中心為更低密度區。Markhlouf等[2]報道約20%病灶可出現鈣化。增強后主要表現為從腫瘤周邊向中心的逐漸強化而中央低密度區無強化。此外,一些位于肝臟包膜下的腫瘤可引起其上包膜的萎縮(圖2)。同時,腫瘤侵犯血管常表現為對肝靜脈、門靜脈的壓迫,這與肝細胞性肝癌是有區別的,后者通常表現為引起靜脈癌栓。MR圖像上,腫瘤在T1WI上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此外一些腫瘤的邊緣還有著低信號暈圈的表現。
2.2 病理學特點 在病理學方面,根據以往相關的大宗病例報道[2],我們發現HEHE常常是多發性的,而單發性腫塊則相對較少,且多出現在肝右葉。顯微鏡下腫瘤多表現為浸潤性生長,且生長方式不明確。腫瘤細胞常具有上皮樣和樹突樣形態,且具有侵襲性。腫瘤侵犯肝臟的末端小靜脈和門靜脈分支則是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在鏡下的特征性標志。
免疫組化方面,Ⅷ因子相關抗原、CD31和CD34的陽性是關鍵性的診斷指標。Ⅷ因子相關性抗原陽性率高(99%)是最主要的特點,這也體現了這種腫瘤是起源于血管內皮的。但Ⅷ因子背景染色干擾大,通常將胞質內含單細胞性血管腔并呈血管內皮標志物染色陽性作為HEHE病理表現的兩個特征。
2.3 治療和預后 手術治療被認為是主要的方法,又可分為單純切除和肝移植[6~8]。由于腫瘤多發性生長的特性,單純手術難以徹底切除,且嘗試手術切除有可能導致腫瘤侵襲性生長,肝移植被認為是最佳的治療方案[9]。目前,化療和放療的效果仍不肯定。HEHE的生物學行為屬于中度或低度惡性腫瘤,生長緩慢,轉移率不高,約在27%的患者中可出現腫瘤的轉移[2],且多出現在肺或肝內,腸系膜、腹膜、網膜等處也可出現[10]。本文病例同時存在肺和肝內轉移。
HEHE預后較好,有資料顯示43%的HEHE患者生存期≥5年。
參考文獻
1 Weiss SW,Enzinger FM.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a vascular tumor often mistaken for carcinoma.Cancer,1982,50:970-981.
2 Makhlouf HR,Ishak KG,Goodman ZD.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37 cases.Cancer,1999,85(3):562-582.
3 Van Beers B,Roche A,Mathieu D,et al.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MR and CT finding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2,16(3):420-424.
4 Lyburn ID,Torreggiani WC,Harris AC,et al.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sonographic CT and MR imaging appearances.AJR Am J Roentgenol,2003,180(5):1359-1364.
5 Kehagias DT,Moulopoulos LA,Antoniou A,et al.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MR imaging findings.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0,47(36):1711-1713.
6 Kelleher MB,Iwatsuki S,Sheahan DG.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liver: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of 10 cases treated by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Am J Surg Pathol,1989,13(12):999-1008.
7 Lauffer JM,Zimmermann A,Krahenbuhl L,et al.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a rare hepatic tumor.Cancer,1996,78(11):2318-2327.
8 Madariaga JR,Marino IR,Karavias DD,et al.Long-term resul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primary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Ann Surg Oncol,1995,2(6):483-487.
篇4
1990—2004年我院收治肺癌合并腦轉移12例,現將我們分期行肺癌切除及腦轉移瘤切除術的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9例,女3例,年齡40~68歲,平均53歲。12例中10例因頭暈、頭痛、乏力、視物模糊、復視等腦部癥狀收住腦外科;2例因反復咳嗽、胸痛等胸部癥狀收住胸外科。CT及MRI示腦部為球形病灶,直徑2~4 cm。11例為單發病灶,l例為雙病灶。病灶位于右枕葉3例,右腦5例,右頂葉l例,左腦2例,左顳頂葉1例。12例均為周圍型肺癌,直徑2~5 cm。左上葉4例,左后葉5例,右上葉3例。ECT骨掃描示均未見骨轉移,肝臟B超均未見轉移瘤。根據TNM分期,T1N0M1期3例。T2N1M1期9例。病理檢查:低分化腺癌4例,狀腺癌5例,腺泡狀腺癌3例。
12例中10例先行腦轉移瘤及周圍水腫帶完整切除術,同時去骨瓣減壓,2周后再行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除術。2例先行肺部手術后再行腦部手術。術后常規行周圍靜脈化療6療程。
術后10例恢復順利。l例視物模糊、復視,癥狀無改善。1例肢體偏癱稍加重。10例恢復順利者,出院后4月,有2例發現頭昏、CT復查發現又有腦部單發轉移瘤,行X刀治療,病人最終癥狀緩解。
術后隨訪至2005年12月,8例已死亡。死因:肺腦腫瘤復發并廣泛轉移。8例中生存時間為9~26個月,平均16個月。4例健在。4例中最短生存4個月,最長生存38個月,其中l例因腦轉移瘤復發行X刀治療,生存了22個月。
2 討論
肺癌腦轉移的發病率高,約占腦轉移瘤的30%~40%。其中腺癌腦轉移最多[1]。本組12例病人為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且發生在腺癌各期。大部分以腦部癥狀首發。對肺癌腦轉移病人過去多主張非手術治療。近年來,由于診斷手段增多,對肺癌腦轉移病人,行選擇性分期手術,可緩解病人癥狀,延長病人生命。
肺癌的血行轉移比較多見,在血流中發現癌細胞,與預后并無明確的關系,這些癌細胞與遠處轉移肯定有關[2]。肺癌腦轉移為血行轉移,故選擇病人要嚴格。其適應證為:(1)腦部轉移瘤為單發。(2)肺部病灶能切除。(3)無肝、骨等轉移。(4)病人全身狀況較好,能耐受肺、腦手術者。
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是治療顱內轉移瘤的一種極佳方法,可以代替手術切除[3]。顱內轉移瘤通常表現為局部,邊界清楚且體積較小。本組2例術后腦部轉移瘤再發行X刀治療,病人癥狀緩解,均取得良好療效,證實此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魯繼斌,蘇守元.肺癌腦轉移140例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1993,20:269-271.
篇5
肺癌是肺部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按解剖部位分中央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兩種,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逐漸上升。目前肺癌在男性癌腫死因中占首位,女性僅次于乳腺癌占第二位。好發于40至70歲之間。男女患病比(2--3):1,由于其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和生命,已引起臨床廣泛重視。
近年來,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基層醫院由于條件限制,對肺癌的診斷主要依靠X線。由于肺部疾病的X線表現復雜,肺癌較易被誤診,鑒別診斷是放射工作中的難點問題之一。本院在1年中收治男女28例周圍型肺癌,其年齡段40―80歲,最大80歲,臨床癥狀有咳嗽,咳痰,氣促等呼吸道癥狀,還有食欲不振,胃部不適,漸進性消瘦等消化系癥狀等。其中男12例;女8例;發現左肺11例,右肺9例 (以上都經纖維支氣管鏡或病理證實)。對其X線表現進行分析,提出其與肺部其他疾病鑒別診斷要點,現報告如下周圍型肺癌的X線表現
經分析,周圍型肺癌的X線主要表現為:3例呈結節狀改變,大小約1.2 cm~2.0 cm,密度略高,輪廓清晰,或呈模糊的結節陰影;15例呈球形病灶或腫塊,腫塊邊緣毛糙、模糊,或呈現小的毛刺或毛刷狀陰影;6例可見側緣線征,遠離肺門側腫塊至胸膜范圍的片狀模糊影,或條索狀影;18例可見胸膜凹陷征,腫塊下緣向胸膜形成尖端的腫塊“V”字形;3例可見空泡征,腫瘤內部密度不均,可見片狀低密度影。5例為肺部腫塊合并以肺門、縱隔的轉移,肺內腫塊并肺門影增大,肺門影消失,縱隔影增寬、增濃。1例肺部腫塊合并顱內轉移。例周圍型肺癌CT檢查示肺內結節或軟組織塊影,5例合并肺門及縱隔淋巴細胞轉移,1例頭顱CT檢查合并腦轉移。肺部的結節和腫塊臨床較為多見,病理性質多樣,而不同的病理性質其治療方法、效果大不相同。影像學如何更早地檢查出周圍型肺癌,如何描述其X線特征,縮小鑒別診斷范圍,作出定性診斷,仍是難點問題。
筆者認為周圍型肺癌的X線診斷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
1 毛刺征
本組12例。毛刺征可分為短毛刺和長毛刺兩種情況。短毛刺短而細,長約1 mm~5 mm,寬約1 mm。長毛刺長而粗,長約1 cm~2 cm,寬約1 mm~2 mm。數目不等,呈放射狀。短毛刺對診斷惡性腫瘤價值較高。長毛刺多見于炎性病變,對惡性腫瘤診斷價值不高。
2 側緣線征
本組6例。可見遠離肺門、腫塊至胸膜范圍片狀模糊影或條狀影,系腫塊浸潤性破壞或膨脹性生長,壓迫阻塞不同大小及范圍的小支氣管,引起壓迫性肺不張。炎癥小葉間隔線,多見于肺部惡性腫瘤。
3 胸膜凹陷征
本組18例。胸膜凹陷征為周圍型肺癌常見的特征性影像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對周圍性肺癌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形成典型的胸膜凹陷征的重要的病理基礎是腫瘤方向的牽拉和局部胸膜無增厚粘連。炎性病變如結核球、機化性肺炎或炎性假瘤等可引起鄰近肺的纖維組織增生,延伸達臟層胸膜下而產生胸膜凹陷,并伴鄰近胸膜增厚,表現為病灶鄰近肺野不規則纖維索條,部分伸達臟胸膜,產生輕微凹陷[2]。
4 分葉及臍凹
本組6例。周圍型肺癌的瘤體可呈邊緣平滑的無分葉球形,但多數周圍型肺癌的瘤體邊緣呈凹凸相間的分葉狀。腫瘤各部在小葉內生長速度有差別、瘤體和衛星灶融合等因素與分葉征的形成有關。一般認為主要原因是腫瘤各部位生長速度不同。
5 空洞
本組2例。腫瘤組織壞死后,壞死物自支氣管排出即可形成癌性空洞。癌性空洞的特點是空洞壁較厚不均勻,空洞壁外面可有分葉,也可無分葉。內壁不整,可有結節。空洞內一般無液平,但少數情況下也可有液平。
6 空泡征
本組3例。表現為腫瘤內部密度不均,可見點狀低密度影。
周圍型肺癌與肺部其他疾病的X線鑒別診斷?周圍型肺癌的X線診斷主要要與以下肺部疾病進行鑒別。
1 結核球
輪廓清楚,光整,甚至光滑。局部邊界的邊緣上還有一薄層密度較淡整齊而光滑的陰影,稱雙重邊界,是結核球的包膜所形成,不同于肺癌。結核球多見鈣化現象。若見球形病灶周邊有環形或弧形鈣化,特別是成層的環形鈣化是結核球的特征性表現。
2 球形肺炎
球形肺炎在病變周圍及肺門方向可有輕度的血管紋理增強,表現為“局部充血現象”。局部充血征象提示腫塊為急性炎癥,在鑒別診斷上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 慢性肺膿腫
肺膿腫周圍多有較多炎變,腫塊的邊界比較模糊、毛糙和不規則,其鄰近肺組織內有不規則扭曲條影,提示為局部充血征象。
4 機化性肺炎
機化性肺炎的邊界要比肺炎的邊界清楚面規則,伴有細小毛刺影。因而與肺癌的X線表現相似。鑒別時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與肺癌腫塊密度相比,機化性肺炎腫塊的密度相對較淡;機化性肺炎腫塊的邊界比肺癌腫塊的邊界要稍模糊、毛糙些,機化性肺炎的毛刺影趨向于類似絨毛樣,即細而紊亂,而肺癌的細小毛刺影細而規則;分葉征象是肺癌重要征象之一,在機化性肺炎中尚未見到分葉征象。
5 肺良性腫瘤
良性腫瘤輪廓整齊而光滑,而肺癌輪廓雖清楚但有細小毛刺和分葉;良性腫瘤密度濃而均勻,極少有空洞,鈣化較多見,而肺癌在2 cm~3 cm直徑以下者,密度多淡而不均勻,鈣化極少見,腫塊較大者可出現空洞。
體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CT、MRI已成為肺部疾病的主要診斷技術,并逐步替代傳統的X線檢查。本文資料表明,周圍型肺癌的X線表現有一定特征性,在實際工作中只要注意與肺部其他疾病進行鑒別,X線仍不失為診斷周圍型肺癌的重要檢查方法。有些早期肺癌患者,起初并沒有呼吸道癥狀,或癥狀較少,在實際工作中很容易誤診。因此,作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對中年以上有持續性咳湊,咳湊性質改變,痰中帶血,呼吸不暢,不明原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消瘦等可疑病例應進行排癌檢查,以便早期確診。由于農村經濟條件制約和群眾衛生保健知識匱乏,對許多疾病缺乏必要了解;再者由于基層衛生人員素質不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且物理檢查手段如視、聽、叩診等基本功不扎實,很容易誤漏診。本院曾收治一例被當地衛生所診為胃炎患者,在行上消化道造影時發現肺部病灶,上消化道未見異常,患者病情很快惡化,后經病理證實為肺癌,最后合并胸腔積液,心衰死亡。對此病例感到惋惜。誤診原因:一是病人自我保健意識差,沒有進行系統檢查;二是上呼吸道癥狀少,腹部不適掩蓋了病情;三是經濟條件制約。隨著新農合的實施和經濟條件改善,對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胸部X線檢查,建立檔案,既方便又實惠,對發現早期肺癌有重要意義,能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提高肺癌病例生存率。
周圍型肺結核早期局限性小斑片陰影,增大后為圓形或類圓形,密度增高,邊緣清楚呈分葉狀,有印跡或毛刺,肺門淋巴結腫大;②癌性空洞,壁厚、偏心、內壁不規則,凹凸不平,可有液平面;③胸腔積液、肋骨破壞。X線胸片有偏心空洞,內壁凸凹不平。
參考文獻
篇6
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是一種良性腫瘤,源于腫瘤細胞不正常增生,從歷史統計資料上來看,這種疾病較為少見。進行影像觀測時,其特征并不明顯,容易與肺癌、肺結核等疾病混淆,出現誤診的情況[1]。本院對選取的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患者分別應用病理學檢測和CT檢測,結果表明CT檢測技術的診斷率也較高,同時還有方便、無創傷等優勢,在臨床檢測上可推廣使用。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0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已確診為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患者中選取1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7例,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51.2±1.3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進行CT檢測,采用的掃描設備為LightSpeed VCT64排128層螺旋CT機,對患者胸部進行CT平掃。掃描中保證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部,調整CT掃描儀至掃描螺距為0.983.患者在接受掃描之前接受靜脈注射碘海醇,碘海醇是作為一種對比劑,一般注射劑量保持在1.5ml/kg到2.0ml/kg之間,注射的時候速率不能過快,以免機體產生不適感。隨后給患者注射生理鹽水,生理鹽水的注射速度應與對比劑速度保持一致,注射劑量以30ml為宜。在注射結束后30s進行第一次掃描,60s時進行第二次掃描[2]。整個掃描過程中,為保證掃描質量,需要求患者保持正常呼吸狀態。掃描中若發現病灶感興趣區域則需要進行薄層重建。
在患者接受CT檢測后進行病理學檢測,利用穿刺吸取手段,從患者肺部病變區域取出組織塊,制成適合尺寸的病理切片,通過顯微鏡觀察切片的細胞形態,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不典型肺炎性假瘤。
1.3統計學方法
檢測數據用SPSS18.0分析,用百分率表示,t檢驗,P
2.結果
在兩種診斷方式的檢出結果,病理學診斷率是100%,在CT檢測的靈敏度為97.7%,兩者差異不明顯(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結論
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是由炎癥細胞過渡增生形成的,外形上通常表現為瘤樣的腫塊,最初是炎性細胞和組織細胞等聚集形成炎性肉芽,實際是一種慢性增生炎癥,在肺部良性球形病變的發病率中僅次于組織細胞增生型。在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發病機理方面,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其發生與機體的病毒感染有著密切關聯。雖然近年來,我國的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發病率有著上升的趨勢,但在腫瘤疾病中仍然十分少見[3]。患上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發現,多是在定期體檢中被發現。其生長速度較惡性腫瘤藥緩慢許多,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抗炎治療后,一部分患者的病灶都會有所縮小,對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
肺炎性假瘤由于在臨床上與周圍型肺癌、肺結核瘤的相似性,在診斷時很有可能被誤診。這主要是由于患上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患者年齡結構偏大。通過CT檢測可以發現不典型肺炎性假瘤不同于肺癌、肺結核瘤的一些典型癥狀。肺炎性假瘤的邊緣在CT成像時較清楚,偶爾會出現分葉,但這些分葉一般顏色較淺,而肺癌腫瘤的CT影像中分葉的顏色明顯較深[4];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病灶會出現周邊顯著強化,中心強化不明顯的情況,在強化環上與肺結核瘤存在差異性,肺結核瘤強化環的成像中,強化環形狀較規則、圓潤[5]。
本次試驗中對15例不典型肺炎性假瘤患者進行了病理學檢測和CT檢測,以判斷CT檢測的準確性。結果顯示,CT診斷率與病理學檢測的差異性不大,對不典型肺炎性假瘤診斷的靈敏度較高[6]。CT檢測是在醫學不斷發展中出現的一種較為先進的掃描檢查方式,CT檢測相對于傳統的影像檢測方式,具有密度分辨率的優勢,克服了由于相鄰組織密度差異較小,成像質量變差等缺點;同時,檢測過程十分便捷、迅速,這種無創傷式的檢測方式更容易獲得患者的配合,在一些急診中,也有著較廣泛的應用,可以大大減少診斷時間,以便及時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此外在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增強CT掃描,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CT技術在不典型肺炎性假瘤的診斷上既能保證診斷的準確性又具有方便、對患者傷害小等特點,在臨床診斷上可以推廣利用。
參考文獻
[1]張成偉, 初向陽, 張連斌,等. 肺部炎性假瘤的CT影像學表現及其鑒別診斷價值[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6, 16(6):1064-1066.
[2]李忠學, 黎乾昌, 湯永中,等. 成人不典型肺結核的CT表現及誤診分析[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1(4):693-695.
[3]邵曉梁, 王躍濤, 王小松,等. CA19―9顯著增高的肺炎性假瘤^18F-FDG PET/CT顯像一例[J].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2014, 34(1):63-64.
[4]朱湘, 宋秀宇, 王健,等. 18F-FDG PET/CT在行結腸癌檢查時發現 同時性重復癌的價值[J]. 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 2016, 39(2):116-119.
篇7
[關鍵詞] 肺癌腦轉移;臨床診斷;CT特點
[中圖分類號] R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8(b)-0190-02
腦轉移瘤見于多種惡性腫瘤 如肺癌、乳腺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其中,以肺癌腦轉移最為多見,發生率為25.4%~65.0%,占腦轉移的40%~60%[1],約72%的腦轉移發生在癌癥診斷后的1年之內。約1/3的腦轉移患者無任何癥狀,不能早期診斷。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幾率最高,也可見于未分化大細胞肺癌,腺癌和磷狀細胞癌等[2]。為探討提高臨床治療過程中肺癌腦轉移的診斷率和準確率,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10例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齡 45~75歲,平均年齡:(61±5)歲,病史中8例男性均有吸煙史,2例女性均有長期被動吸煙史及長期接觸廚房油煙史。其既往史中:慢性支氣管炎5例,肺氣腫2例,肺結核1例,腦梗塞2例。
1.2 臨床表現
該組病例均以腦轉移為首發表現,神經系統癥狀有:頭痛,嘔吐8例,單側肢體偏癱5例,語言障礙2例,癲癇2例,視物不清2例。
1.3 檢查方法
10例均完成頭部及胸部CT檢查,5例完成頭部增強CT檢查。顱腦層厚5 mm,胸部層厚5 mm,攝取肺窗及縱隔窗。
2 結果
腦轉移瘤單發7例,多發3例,中心型肺癌4例,周圍型肺癌6例,伴縱隔淋巴轉移6例,伴肝轉移2例,伴骨轉移1例,病理結果:腺癌6例,小細胞肺癌3例,鱗癌1例,頭部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及混雜密度影,其瘤體大小不等,瘤體周圍多有片狀水腫表現,而以額葉,顳葉,頂葉多見,其他可分布在小腦及腦室周圍等部位,一部分有腦室受壓及中線向對側移位表現,頭部CT檢查瘤體均有不同程度強化,瘤體中心常液化壞死,低密度病灶和腦梗塞難以區分,及易誤診。
3 討論
從該組病例可以看到肺癌的發病率以男性居多,而該例中所有男性均有吸煙史,說明吸煙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且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動吸煙或被動吸“二手煙”所致[2]。還有一部分與電離輻射及空氣污染,職業致病因子和遺傳因素等有關。該醫院處于鐵礦石集中地,由于礦石開采所致粉塵,故而矽肺病人及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肺結核患者居多,而肺癌患者也占相當比例,考慮可能與礦石輻射及礦石粉塵等所致肺癌高發有一定關系,尚需大批量病例做進一步研究。肺癌的發病年齡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但據統計,目前肺癌的發病年齡漸趨向于年輕化。該組病例中可見周圍型肺癌發病率高于中心型肺癌,這與文獻報道相似。腦轉移瘤中最常見的就是肺癌,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血流豐富,胸腔隨著呼吸壓力變化時易于使肺部癌細胞脫落,隨后隨著血行及淋巴轉移到腦部,引起轉移性腦瘤或瘤卒中,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癥狀[3-4] 。腦轉移瘤病灶分布多以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灰白質交界區為多,這與供血動脈在灰白質交界區突然變細,腫瘤細胞容易種植有關。中樞神經系統表現是腦轉移瘤及其灶周水腫所致顱高壓引起,也與其瘤體所在部位有關,表現各不相同。一部分病例以顱內轉移灶為首發表現,而肺部表現不明顯或輕微,易忽視,一部分患者甚至無腦部及肺部表現,只在體檢時發現。對于顱內單發病灶需排除原發性腦瘤,可通過立體定位切片檢查以及開顱切片后做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肺癌患者容易出現誤診和漏診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個方面:①患者對肺癌或腦轉移癌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多,認識不足,等發現腫瘤時通常已經是晚期,錯過腫瘤治療的最佳時機。對策: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及廣度。至少每2年組織1次常規體檢。②醫務人員對疾病早期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通常考慮常見病,多發病,而忽略了腫瘤的早期診斷。對策:對臨床上長期咳嗽咳痰患者,給予抗感染治療后好轉,之后又反復發作患者,或者咳嗽性質變化,同一部位反復感染及無明顯原因的胸痛咳血患者均應常規行胸部CT檢查和腫瘤全套檢查。③一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表現不典型,甚至無任何臨床表現,發現時已經是腫瘤晚期,伴隨多器官轉移,生活質量差,生存周期短,通常幾個月時間就死亡。對策: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聯合放療及化療治療,提高患者生存時間。
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上,對于單發腦轉移患者,身體條件允許時可以考慮行手術治療聯合放療化療,對于延長生存時間及提高生活質量有實際意義[5]。對于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為提高治療效果,可以顱內放療聯合全身化療,通過放療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通過全身化療增加治療效果[6]。
另外,中醫藥治療肺癌腦轉移具有藥效溫和,不良反應小,患者易于耐受等優點而作為腫瘤晚期治療的一種選擇。中醫治療肺癌腦轉移,是通過中醫的辯證論治原理,重在治療腫瘤本身,對于癥狀則是輔助治療,中藥通過調補氣血、益其臟腑,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達到使腫瘤萎縮甚至消失的目的。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延長生存時間。有文獻報道我國自行研制的抗癌中藥欖香烯注射液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生長。如徐姝麗[7]等報道肺癌腦轉移患者使用欖香烯注射液聯合放療對肺癌腦轉移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有良好改善作用。中藥鴨膽子油也有中樞神經系統通透性強的特點,且可選擇性作用于肝、肺、淋巴結等器官,藥物針對性強,不良反應小,適合輔助治療。
臨床實踐中有一部分肺癌腦轉移患者在很長時間內停止進展,考慮可能是進入腦實質及腦膜的肺癌細胞在腦內生長過程中,出現凋亡與增殖達到平衡,不再繼續生長,甚至死亡,或者休眠幾月,甚至幾年,最長可達幾十年。其深層次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麗昆,徐光川,劉國貞,等.COAPC方案聯合腦部放射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J].癌癥,2003,23(4):407-410.
[2] 王吉耀,廖二元,黃從新,等.八年制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10):117,120.
[3] 劉武,何珩,莫膨濤.以腦轉移為首發癥狀肺癌26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8):1945.
[4] 魏增俊,張西方.以神經系統表現為首發癥狀的肺癌39例臨床觀察[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6):62.
[5] 何安泰,藺素芹,岳秀玲.肺癌腦轉移的預后因素分析[J].腫瘤,2006, 26(4):406.
[6] 黃敏,王歡,劉明之,等.肺癌腦轉移177例臨床分析[J].使用癌癥雜志,2010,25,(4):385.
篇8
【關鍵詞】肺炎性假瘤;誤診;類型;原因
【Abstract】 Objective Improve the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14 cases of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clinical data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e situation identified.Result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99 cases pseudotumor of the pneumonia patients,after only 13 cases identified as pathologic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86 cases had been misdiagnosed.Conclusion The suspect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should bronchoscopy biopsy increase,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examination,and so 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ate of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surgery to choose the right way.
【Key words】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Misdiagnosis;Type;Reason
肺炎性假瘤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肺內腫瘤樣良性病變,其臨床癥狀及X線表現很不典型,常與肺癌或其他肺部良性腫瘤混淆而誤診。筆者復習了國內有關文獻報道的經手術后病理認定的肺炎性假瘤214例,其中報道術前診斷者99例,僅有13例確診炎性假瘤,其余86例被誤診,誤診率86.8%,與文獻報道相符[1]。本文對肺炎性假瘤的誤診類型及誤診原因進行分析,以便從中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對本病診斷的正確率。
1 誤診類型與分析
1.1 誤診為肺癌68例,占68.7%。肺炎性假瘤臨床上多無任何癥狀或癥狀輕微,部分病例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帶血或胸痛。由于肉芽組織膨脹性壓迫周圍的肺組織而形成假包膜,陰影邊緣完整,X線胸片及CT掃描上常顯示為單發的圓形或類圓形陰影。當本病處于早期,急性階段時,肺內病灶大部分浸潤,形態尚無完整包膜,則X線顯示邊緣可有模糊的毛刺樣改變;病程處于慢性階段時,腫塊包膜完整,有時少數可出現類似周圍性肺癌的放射樣表現,此為炎癥吸收不完整的表現。假瘤在多次并發急性炎癥時,可造成病體在短期迅速增大。另外,本病部分病變可呈分葉狀,有切跡,肺門及/或縱隔淋巴結腫大,病體密度不均,有粘連癥或腫塊侵及支氣管造成支氣管變形等。因此,具有上述表現的肺炎性假瘤容易誤診為肺癌。
肺癌是較常見的肺內惡性腫瘤,臨床癥狀為咳嗽、血痰、胸痛等,以右肺為多,上肺又多于下肺,右肺前段多余尖后段,腫塊生長迅速,一般3個月體積可增大一倍。癌侵潤淋巴管或肺實質形成短毛刺。術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和CT引導下經皮肺腫塊穿刺活檢是對本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通過痰細胞學檢查,絕大多數肺癌可作出診斷。如果病理檢查為慢性炎癥,大量炎性浸潤時,應考慮肺炎性假瘤的可能。
由于本病難以排除肺癌,因此多應積極手術治療[2],如術中發現病灶位于肺邊緣,尤其是葉間裂處;無胸膜凹陷征;病灶呈“豬肝”樣改變時,應高度懷疑炎性假瘤;此時可摘除腫塊作快速冰凍病理切片。明確為本病后,應根據病灶部位及大小行盡量保留正常肺組織的切除術,可選擇腫塊摘除、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或肺葉切除,本病手術效果良好[2]。
1.2 誤診為肺結核病11例,占11.1%。肺炎性假瘤和結核瘤均為肺內良性腫瘤,其臨床表現多數缺乏癥狀,或有咳嗽、痰血、胸痛、發熱等。當假瘤侵犯氣管或伴支氣管擴張時可出現咯血。少數炎性假瘤病例可有肺結核病史,在X線片上可見陳舊性結核病灶或斑點狀鈣化灶。而炎性假瘤來自不同的病原感染,化膿性感染可形成空洞,硬化性血管瘤可有斑點狀鈣化。另外,位于肺邊緣表淺部的炎性假瘤可侵犯胸膜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胸膜肥厚粘連[3]。因此,具有上述癥狀及X線表現的肺炎性假瘤容易誤診為結核病。
結核瘤患者有結核病史,病變多位于上葉尖、后段,大多數為3~4 cm,密度高且均勻,有時其中可見透光區或致密斑點,邊界清晰,一般有引流支氣管和胸膜增厚。在病灶周圍或病灶內可有鈣化,有纖維灶或增殖性病灶,出現衛星結節(小結核灶),病理檢查所見的衛星結節往往比X線更多,經抗癆治療病灶體積可見縮小或無變化。
肺炎性假瘤多發于右肺,尤以右上葉、下葉多見,很少伴有肺炎、肺氣腫及肺不張,常為單發病灶,周圍沒有衛星灶,腫塊輪廓清楚,邊界清晰,多無分葉,少數病例可見短毛刺,應用抗生素治療有效[3]。
1.3 誤診為肺膿腫、肺囊腫各3例,各占3.03%。肺炎性假瘤多來自于不同病原感染,在早期炎癥浸潤階段,X線片上可見病體邊界模糊不清,在化膿性感染時可致瘤體大部分液化壞死形成空洞,此點與肺膿腫或肺囊腫合并感染相似而導致誤診。
肺膿腫起病急,有惡寒、高熱、胸痛及咯大量膿臭液,空洞多為圓形、卵圓形,壁厚,外形模糊,內壁多整齊光滑。周圍有急性炎癥時可致邊界模糊。肺囊腫為多發性,下葉多見,邊緣不齊。囊腫壁薄,與支氣管相通。
1.4 誤診為錯構瘤1例,占1.01%。部分肺炎性假瘤的病變與周圍肺組織分界清楚,邊緣光滑,密度不均勻,可有斑點狀鈣化,有緩慢增長之趨勢。錯構瘤多見于40歲以上,一般無癥狀或偶有血痰,病變生長慢或不增長,多位于上葉前端,邊緣清楚,均無毛刺,可有分葉,多數密度不均勻,灶內多有鈣化。肺炎性假瘤與錯構瘤這些相似之處導致了誤診。錯構瘤病灶內鈣化多呈爆米花狀[4],為錯構瘤區別于其他良性腫瘤的特殊性表現。
2 討論
導致本病誤診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臨床表現、X線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均缺乏特異性。臨床上多無急慢性感染癥狀是誤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臨床上發燒,咳嗽,吐膿性痰,白細胞計數增多是診斷炎性病變的重要依據,而本組病例均無炎癥的典型癥狀,僅有11例為感冒后出現發燒,白細胞計數增多,半數以上咳嗽,痰中帶血為主要臨床癥狀。還有發病年齡與肺癌發病年齡相近,因此給臨床診斷帶來相當大的難度;②肺炎性假瘤的X線征象與肺其他腫塊性病變極相近,缺乏特異征象[4],臨床醫生對X線片未做細致觀察分析或缺乏與以往的胸片作對比,這是造成誤診的又一重要原因。因見有毛刺、切跡、分葉、肺門及/或縱隔淋巴結腫大即診為“肺癌”,因見到鈣化陳舊性結核灶、胸膜肥厚即診為“結核病”。實際上這些X線征象在肺癌、結核病等均可以出現,但各有其微細特征;③導致術前誤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對肺炎性假瘤的認識不足。一般認為本病較少見,本病其臨床癥狀及X線表現均不具有特征,所以較少考慮本病。崔允峰等提出的“桃尖征”(即表現為局部胸膜增厚粘連的線狀及尖角狀陰影),出現率為45%,是良性腫塊的一個特征。回顧本組99例病例,出現類似“桃尖征”的有39例,出現率為39.3%,由于當時不認識這一征象,增加了誤診的概率;④檢查欠全面。對于本病的檢查不應只局限于X線片或實驗室檢查,而應增加纖支鏡檢查并活檢,CT掃描,經皮肺穿活檢等[5]。
臨床醫生應對肺部腫塊性病變的胸片做細致觀察,發現以下征象對于肺炎性假瘤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6]:①桃尖征:由崔氏提出,其病理基礎可能是一種腫瘤包膜粘連,對良惡性肺腫塊的鑒別有重要意義;②部分邊緣平直征:表現為腫塊的某部分邊緣平直,似如刀切,可能為病灶肺段或肺葉的邊界,該征象在肺癌中未見報告;③空洞或囊性低密度,特別是多囊或蜂窩狀者,該征象在肺癌中少見,對肺內腫塊的良惡性鑒別有重要價值。CT掃描能更好顯示該征象;④胸膜肥厚:假瘤鄰近胸膜增厚較多見,CT能更敏感顯示胸膜改變,肺癌也可見鄰近胸膜增厚,但肺癌胸膜改變多局限于病灶局部,假瘤胸膜改變較廣泛,可作為鑒別參考。在與其他肺腫塊性病變鑒別困難時,需進一步結合其他診斷手段,如纖支鏡檢查并活檢,CT掃描,經皮肺穿活檢等。雖然本病最終手術治療[2],但如能在手術前確診診斷,則對于選擇手術方式,避免手術擴大化,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認為確實應熟悉本病與上述各病的臨床特點及X線特征,全面檢查并深入分析,盡可能減少漏診、誤診。
參 考 文 獻
[1] 董安國,王升祥,張慶利.肺炎性假瘤16例誤診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6):370.
[2] 史宏燦,石維平,束余聲,等.肺炎性假瘤29例外科治療分析.中國綜合臨床,2000,16(3):201.
[3] 孟凡冬,趙淑穎.肺炎性假瘤的診斷與治療(附12例報告).中國醫刊,2005,35(7):35.
[4] 戚躍勇,戴書華,鄒利光.肺炎性假瘤的CT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6):503.
[5] 周暉楠,曾燦光,劉廣森,等.肺部良性腫瘤塊的診治-附128例報告.癌癥,1993,12(2):144.
篇9
【摘要】 目的 探討原發性肺肉瘤的診斷、治療、臨床病理特征及其預后。方法 對14例外科治療并經病理證實的原發性肺肉瘤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4例患者中,11例術前診斷為原發性肺癌,3例診斷為肺囊腫;14例患者均行病灶根治性切除手術;4例患者術后接受了2~4個周期的化療。術后病理診斷:肺母細胞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纖維肉瘤2例,癌肉瘤2例(膠凍樣物質癌肉瘤1例,結節狀癌肉瘤1例),伴有巨細胞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預后:患者1年生存率為91%,3年生存率為33%。結論 原發性肺肉瘤術前不易確診,明確診斷需依賴于病理檢查;手術切除是治療的首選。
【關鍵詞】 肺腫瘤;肉瘤;根治性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pathology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materials of 14 patients with 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mong the 14 patients, 11 were diagnosed with primary lung cancer preoperatively, and 3 with pulmonary cyst.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operation, and 4 ones received chemotherapy after operation. The pathological outcomes were as following: pulmonary blastoma in 6, leiomyosarcoma in 3, fibrosarcoma in 2, carcinosarcoma in 2, and pantmorphic sarcoma in 1 patient(s).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91% for 1-year and 33% for 3-year.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 depends 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radical operation is the chief treatment.
Key words: pulmonary neoplasm; sarcomas; radical operation
原發性肺肉瘤(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s,PPS)起源于肺間質、支氣管基質,占肺內原發性惡性腫瘤的1%~4%,是極少見的惡性腫瘤,其病理有多種類型,診斷上易與原發性肺癌混淆[1]。2000—2006年占我科同期收治肺部惡性腫瘤的0.76%(14/1 851),現對14例原發性肺肉瘤的診治、臨床病理、免疫組化及預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外科手術治療并經病理學證實的全部病例中,男性9例(64%),女性5例(36%),年齡 18~65歲。病史為7~36個月,平均17.4個月。術前11例診斷為原發性肺癌,3例診斷為肺囊腫。
1.2 臨床癥狀及影像學特點 11例表現為咳嗽、氣短,其中3例有咯血癥狀伴胸痛,進行性消瘦史7~12個月。3例因發熱入院查體時X線檢查發現肺部腫物。X線顯示14例均為單發病灶,體積6 cm×3 cm×3 cm~13 cm×12 cm×10 cm,11例腫物輪廓較清晰、密度均勻、有分葉和胸膜牽拉癥,團塊影較大,其中3例有胸腔積液;另3例邊緣模糊并伴有淋巴結腫大。CT示:CT值在30~80 Hu,能清晰顯示出腫瘤與縱隔、肺門、血管和支氣管的關系。
1.3 術前檢查 全組病例痰脫落細胞學檢查均未發現瘤細胞;10例行支氣管鏡檢查,鏡下所見有3例腫物向腔內生長,表面有壞死組織,活檢報告為低分化鱗癌1例,小細胞未分化癌1例,大細胞未分化癌1例。其余7例周邊型腫物支氣管鏡下未見異常。
1.4 手術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腫瘤切除術。左肺上葉切除4例,左肺下葉切除3例,右肺上葉切除3例,右肺下葉切除3例,右肺中葉切除1例。手術順利,術后無嚴重并發癥。
1.5 腫瘤組織常規HE及免疫組化染色 全組中肺母細胞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纖維肉瘤2例、膠凍樣物質癌肉瘤1例、結節狀癌肉瘤1例及伴有巨細胞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其中結節狀癌肉瘤有淋巴結轉移,病理報告為未分化大細胞癌。其余肺肉瘤臨床及免疫組化情況見表1。表1 肺肉瘤14 例臨床及免疫組化情況
1.6 術后治療 2例肺母細胞瘤患者、2例癌肉瘤患者和1例纖維肉瘤患者接受了正規的化療,主要治療方案為COM(環磷酰胺,長春新堿,絲裂霉素)和CAP(環磷酰胺,阿霉素,順鉑),同時給予IFNα-2a免疫調節劑、扶正中藥(扶正女貞素片和貞芪扶正膠囊等)及升白細胞藥等治療。其余9例未行放化療。
2 結果
14例均獲隨訪,患者1年生存率為91%(11/12),3年生存率為33%(3/9)。肺母細胞瘤中,1例術后7個月死于腦轉移, 2例分別于術后19個月、23個月死于胸膜轉移,1例27個月后死于骨轉移,2例隨訪27~49個月仍然健在。平滑肌肉瘤中,1例存活22個月后死于胸膜轉移,2例無瘤存活37、41個月仍在隨訪中。2例纖維肉瘤患者中,1例術后19個月死于骨轉移,1例隨訪23個月,無瘤存活。膠凍樣物質癌肉瘤隨訪13個月、結節狀癌肉瘤隨訪7個月,情況均良好。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術前有腦轉移,隨訪6個月,情況尚可。
3 討論
原發性肺肉瘤是一種極少見的肺部惡性疾病,起源于肺間質、支氣管基質、支氣管壁、血管壁等中胚層組織[2]。占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的1%~4%。本組是同期肺部惡性腫瘤的0.76%(14/1 851)。
原發性肺肉瘤多有假包膜形成,胸部X線表現為邊緣光滑的分葉狀腫塊影,腫瘤多呈膨脹性生長,與周圍組織有分界,占據整個肺葉或跨葉生長, 偶侵犯相鄰組織。它一般為肺內單發病灶,以周圍型居多,容易誤診為肺癌和肺部良性病變[1,3]。腫瘤大多位于周邊部, 因此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 有癥狀時腫瘤已很大,肺不張或阻塞性肺炎造成的咳嗽、氣喘才迫使患者入院檢查。本組有10例出現臨床癥狀后才就診,此時腫瘤已長得很大。有文獻報道肺肉瘤的好發部位常見于肺上葉[4],本組肺上葉腫瘤占50%(7/14),此點與文獻報道不同,認為本病可發生于肺周邊任何部位。
本組病例年齡在18~65歲,可見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男女之比為1.8:1(9/5),腫瘤直徑5~13 cm。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氣短、反復肺部感染,并伴有進行性消瘦等。痰檢未發現陽性結果,可能是肉瘤向肺實質內膨脹生長,瘤細胞不易脫落的緣故[5],因此痰脫落細胞學檢查常陰性,此點與肺癌不同[6]。纖維支氣管鏡活檢診斷因取材少,組織緊密,故陽性率也很低[7]。鏡下活檢3例,可見腫瘤浸潤性向管腔生長,表面附有白苔,病理報告為低分化鱗癌、小細胞未分化癌和大細胞未分化癌。手術后證實1例為纖維肉瘤,2例為癌肉瘤。
原發性肺肉瘤主要依靠組織學、細胞形態學、免疫組化及細胞超微結構分析確診。原發性肺肉瘤可分為多種:肺母細胞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癌肉瘤、惡性間皮瘤、惡性淋巴瘤等。在組織形態學上肺癌肉瘤中癌的成分以鱗癌多見,腺癌少見。免疫組化對肺癌肉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所幫助,證實上皮性的可用不同分子量的CK(AE1/AE3)、EMA及CEA,證實間葉成分可用S-100蛋白、desmin、Vimentin(Vim)等[8],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neurone-specific enolase,NSE)在纖維肉瘤和癌肉瘤中敏感性高。本組14例中,Vim、NES均表達為陽性或強陽性;6例肺母細胞瘤中細胞角蛋白(CK)為陽性或弱陽性。Vim蛋白是波形蛋白,屬于細胞骨架蛋白的一種,在細胞的分化及生長調節中有重要作用。另外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NSE+)、Vim(+++)、 MSA(+++)、CgA(-)、Syn(-)、S-100(-)、CK(-),此病例需與上皮發生的肉瘤樣癌、惡性淋巴瘤等相鑒別,判斷其組織來源需通過特殊染色及免疫組化的表達等技術確診。
原發性肺肉瘤需與原發性肺癌相鑒別:在影像學上,原發性肺肉瘤瘤體一般巨大,多分布于肺周邊部,且瘤體邊界清楚、密度均勻,術中原發性肺肉瘤肺門及縱隔淋巴結一般無明顯腫大,因為它以血行播散為主,較晚期才發生淋巴轉移并侵犯周圍臟器。原發性肺癌有周圍型和中心型,可發生于肺部任何部位,瘤體邊界有毛刺,大小不一,且多伴有淋巴結轉移、侵犯周圍臟器等。
原發性肺肉瘤的治療首選手術,由于原發性肺肉瘤腫瘤體積較大、惡性程度高,手術方式要以根治性切除為主。但單純的手術治療以及它的生物學特征也導致了其預后不佳,晚期易發生血行播散,本組2例肺母細胞瘤患者、2例癌肉瘤患者和1例纖維肉瘤患者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接受了正規的化療聯合免疫調節劑,至今存活6~49個月。有文獻報道,放療對本病不敏感。本組的病例較少,療效有待于臨床進一步觀察。
原發性肺肉瘤的預后各家報道不一,一般認為預后較肺癌差,本組1年生存率91%,3年生存率為33%。本組病例結合文獻分析,TNM分期與預后有一定關系,T2期肺肉瘤預后較好,至今存活23~49+個月。T3期患者大多數死于術后24個月之內,易發生胸膜轉移、骨轉移和腦轉移。
參考文獻
[1] Etienne-Mastroianni B, Falchero L, Chalabreysse L,et al. Primary sarcomas of the lung: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2 cases[J]. Lung Cancer, 2002,38(3):283-289.
[2] Mcdonnell T,Kyriakos M, Roper C,et al.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of the lung[J]. Cancer, 1988,61:137-139.
[3] 王永崗,張汝剛,張德超,等.原發性肺肉瘤的外科治療[J]. 實用癌癥雜志,2003,18(3):282-284.
[4] Fletcher CDM.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9.
[5] 蔡愛群,陳俊偉,周修國,等.原發性肺肉瘤的CT診斷[J].罕少疾病雜志,2004,11(2):10-12.
[6] 王成林,張玉昆,王立振,等. 原發性肺肉瘤的影像診斷[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9):1053-1054.
篇10
關鍵詞 炎住假瘤 肺疾病 X線計算機斷層
肺炎性假瘤并非少見,臨床上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大多數學者認為它是各種非特異性炎癥慢性化局限包圍形成的瘤樣腫塊。本文收集本院近10年來經手術病理證實的38例,結合國內外文獻作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本病的放射學診斷特點,以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一般資料
38例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1.7:1;年齡13~64歲,平均45.5歲,大于40歲27例(65.7%)。臨床表現:咳嗽咳痰24例;咯血4例,痰中帶血16例;胸痛7例,發熱7例,有刺激性干咳無痰1例;無自覺癥狀,體檢發現8例。9例經復查對比動態觀察,6例行抗炎治療,3例行抗癆治療,治療后復查時間最短為兩周,反復多次復查最長時間為3年。復查對比見輕度增大的2例,無變化的2例,程度不同縮小的5例。病程從出現癥狀至手術時間最短為20d,最長為3年。全部均有病理診斷,但大多數未作進一步分型。本組病例均攝有胸正側位片,17例作了分層檢查,7例進行了CT掃描。
2 X線表現
2.1 38例均為單發病灶。病變部位:右肺30例,上葉5例,下葉14例,中葉11例;左肺8例,上葉1例,下葉7例。
2.2 大小、密度、邊緣:假瘤灶最小者1.2cmX1.0cm,最大者占據整個右肺下葉,達18cmX10cmX13cm,以直徑3cm~5cm最多,有14例,直徑9cm以上者有4例,平均直徑3.3cm。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勻(22例),10例不均勻,1例病灶中有小點狀鈣化、4例見低密度區,其中1例還有小液平面。17例邊緣模糊,14例邊緣清楚光整,3例邊緣毛糙不規則,8例周邊有毛刺,5例呈分葉狀,6例見到“桃尖征”,1例內下緣呈“掃帚征”,(有的邊緣同時見兩種或兩種以上表現)。
2.3 形態:可分為結節型、浸潤型、不規則型、類似縱隔腫瘤型及并發中葉綜合征五種。結節型25例,多為圓形、類圓形,9例假瘤灶部分邊緣與胸膜或膈肌粘連,5例假瘤灶與肺門間血管紋理增強扭曲。浸潤型5例,為淡薄片狀影,其中3例治療后復查呈腫塊狀改變。并發中葉綜合征4例。不規則狀形態3例,似棱形、多角狀及帶狀。類縱隔腫瘤狀1例,右上縱隔增寬似囊球狀凸出,側位該影與主動脈弓重疊,透視無搏動,不隨呼吸運動而大小變化。
2.4 分層檢查所見:17例行分層檢查。14例為結節型做病灶斷層,9例假瘤灶呈圓形;2例橢圓形,2例不規則形,邊緣清楚,密度大多均勻,3例見到低密度區;6例邊緣分葉狀,2例毛糙,3例平片顯示不夠清楚的挑尖征在分層片上清楚顯示。1例見到病灶下緣與附近肺血管形成所謂“掃帚征”。3例是合并中葉綜合征的做了雙傾斜分層,見中葉呈密度均勻的帶狀影,2例于中葉肺門端還見尖圓形的腫塊影,1例于中葉外側見腫塊影。
2.5 CT表現:有7例做了CT檢查,主要表現為肺內圓形或卵圓形腫塊,多數邊緣光滑整齊,3例見分葉,2例見毛刺;密度均勻,2例鄰近胸膜的假瘤灶緣可見局限粘膜增厚、粘連。3例做了增強,都見假瘤灶周邊有厚的增強帶,呈環狀,肺門淋巴結不大。
3 討 論
肺炎性假瘤近年報導增多,但仍屬少見,其發病率占肺內良性腫物的第二位,應值得重視。而本病的臨床癥狀和X線表現均無特異性,本組38例術前誤診的有34例,占89.4%,由此可見本病術前確診難度較大,但仔細分析X線資料,密切結合臨床注意詳細詢問病史是有很大幫助的。X線表現較為典型的是肺內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邊緣清楚的球狀腫物影。多為單發,可發生于兩肺各葉,右側多于左側,下葉多于上葉。應特別重視的是,由于假瘤大多位于肺的表淺部,因此鄰近胸膜常出現炎性反應,繼之局限的胸膜增厚、粘連,于腫物邊緣可見類似胸膜幕狀粘連的尖角狀表現,這種尖角狀表現與腫塊結合起來酷似一個挑子的桃尖,稱之“挑尖征”)。本組有6例見該征象,崔氏等人提出的“桃尖征”可作為診斷肺炎性假瘤的表現特征之一,并應注意將“桃尖征”區別于分葉狀的邊緣。本組15例均有肺部發現陰影前3個月至一年左右就出現發燒,胸痛、反復咳嗽或痰中帶血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及癥狀,經抗炎治療的病例大部分有好轉,注意分析這些病史對診斷炎性假瘤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