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建國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演進研究
中圖分類號:F047
文獻標識碼:A
一、建國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簡述
(一)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簡述
這一時期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存在的,但總體來說,收入差距還是比較穩定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一個歷史問題,由來已久。從表1中可以看到,1957-1963年間,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1964-1977年間,農村采用以工記分的按勞分配制,城鎮國有企業實行統一的八級工資制,因此城鄉居民的收入均等化程度較高,城鄉人均收入比基本保持穩定。
由表1中數據可知:從1957-1977年,城鄉人均收入比基本在2.3之間平穩運行,最低是2.17,最高是3.23。這要遠遠大于亞洲其他低收入國家(平均為1.59倍),并稍大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2.2倍)的收入差距程度(世界銀行,1982)。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簡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下來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化的具體情況作一個簡要的介紹。具體見表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縮小―擴大―又縮小―再擴大的過程,呈現所謂的W型特征。
1.1978-1985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較快縮小趨勢。198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397.6元,增加了1.98倍,年均增長28.29%;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739.1元,增長了115.23%,年均增長16.46%。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而逐年縮小,從1978年的2.57:1縮小到1985年的1.86:1。
2.1986-199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呈逐步擴大趨勢。這一階段,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農村居民,同期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從表2中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了346.15%,年均增長43.27%,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239.61%,年均增長29.95%,收入差距從1991年的2.40:擴大到1994年的2.86:1。
3.1995-1997年,收入差距再度縮小。這一階段,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了20.48%,年均增長1 0.24%,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32.84%,年均增長16.2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95年的2.71:1縮小到1997年的2.47:1。
4.1998年至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又呈擴大趨勢。這一階段,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了116.76%,年均增長14.60%,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65.91%,年均增長8.2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51:1擴大到3.29:1。
二、建國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演進之AMRA模型分析
(一)AMRA模型
ARMA模型(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是研究時間序列的重要方法,由自回歸模型(簡稱AR模型)與滑動平均模型(簡稱MA模型)為基礎“混合”構成。在市場研究中常用于長期追蹤資料的研究。本章依據1957-2008年統計數據。運用AMRA模型預測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發展趨勢。其公式如下:
1.AR模型:yt=φ1yt-1+φ2yt-2+…φpYt-p+et
式中:p為自回歸模型的階數,φi(i=1,2,…p)為模型的待定系數,et為誤差,yt為一個時間序列。
2.MA模型:yt=et-θt-1-θ2et-2…θqet-q
式中:q為模型的階數;θj(j=1,2,…1)為模型的特性系數;et為誤差;yt為觀測值。
3.ARMA模型:yt=φ1yt-1+φ2yt-2+…φpyt-p+et-θtet-1-θ2et-2…θqet-q
(二)數據處理及模型分析
根據1957-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數據,我們得到以下圖表(如圖1):
根據Box-Jenkins模型識別方法,用ARMA(p,q)模型進行擬合,我們得到如下結果:
經過Eviews軟件的擬合結果可知:
yt=1.778621t-1-0.72 8909yt-2+et+0.333040et-1-0.540119et-3
根據以上結果預測,2010年我國居民城鄉收入差距將達到17823.1元,三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超過20000元。
三、政策及建議
(一)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盡快發展
政府應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結構的調整,來推動現代化農業建設,使新農村建設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采取綜合配套措施,不斷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在保持糧食和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礎上,穩定和完善現有的農業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從鄉村建設規劃人手,著力解決好農民最急需的生產生活設施。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二)公平免費的城鄉義務教育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城鄉教育經費投入的巨大差異直接導致了城鄉公民入學條件、受教育機會等教育起點的顯著不公平。因此,我們可以從經費方面人手,著手維護城鄉公平的國民教育。其次要加強農村教育設備和師資力量的建設,整合農村的教育資源,加大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提高農村教育的硬件建設,提高農村教師的數童和質量,加強農村教師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