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細胞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細胞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發生了肝癌怎么辦?這是患者和家屬都關心的問題。對于早期肝癌,外科手術被認為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但臨床上中晚期肝癌占大多數,病人已失去手術機會。因此,非手術治療在肝癌的治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1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原發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屬于根治性治療。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腫瘤越小,五年生存率越高。但手術治療有其局限性,需要掌握適應癥和禁忌癥。
手術治療的適應癥患者全身狀況良好,無心、肺、腎功能嚴重損害,能耐受手術者;肝功能代償良好,轉氨酶無異常,凝血酶原時間不低于50%者;肝臟腫瘤病變局限于肝的一葉或半肝以內,且第一、二肝門及下腔靜脈未受侵犯者;未出現嚴重的肝硬化,無明顯黃疸、胸腹水、下肢浮腫或肝外轉移病灶者。
手術治療的禁忌癥腫瘤過大,余肝較少;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有廣泛遠處轉移者;門靜脈主干存在癌栓;肝功能差,有明顯黃疸、腹水、惡病質者。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2
局部消融治療
非手術局部消融治療有瘤內注射、射頻消融、微波固化、激光熱療、高強度聚焦超聲、氬氦刀冷凍治療等。主要適用于腫瘤直徑5厘米以下、病灶一般不超過3個、腫瘤位于肝門部大血管附近、全身情況較差或切除術后復發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3
肝動脈化療栓塞
主要適用于不能切除的肝癌,特別是以右葉為主或多發病灶,或術后復發不能手術切除者。經多次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如腫瘤明顯縮小,雖大部分已壞死,但仍可能有癌細胞存活,應積極爭取及時手術切除,使患者獲得根治機會。肝癌根治性切除術后肝動脈化療栓塞,可進一步清除肝內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率。但對播散衛星灶和門靜脈癌栓的療效有限,更難控制病灶的遠處轉移。
為了達到長期防治的目的,需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應用,以期充分調動機體的抗腫瘤機制,消滅殘存的腫瘤細胞,阻斷肝癌復發。對于姑息性切除術后殘癌或術后復發不能再切除的病例,此法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之一。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4
放射治療
三維適形放療和調強適形放療等技術的逐漸成熟,為放療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對于全身情況較好,肝功能基本正常的局限性腫瘤(主要位于右肝),部分病例可獲根治。對腫瘤較大或發生轉移者,有一定姑息療效。適用于不能進行手術切除的單個病灶;手術后有殘留病灶者;需要局部處理的并發癥(梗阻引起的黃疸、腹水),以及肝細胞癌伴癌栓,淋巴結、腎上腺或骨轉移者。
放射性肝損傷是放療的主要障礙,主要誘因包括肝臟基礎病變重、正常肝組織照射體積過大、劑量過大等。因此,照射劑量限制在耐受范圍內,同時應注意放射損傷所致免疫抑制有可能促使腫瘤的播散。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5
免疫細胞治療
運用生物技術和生物制劑,對從病人體內采集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后,分次回輸到病人體內,以啟動人體免疫機制,增強人體免疫能力,有效清除患者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和轉移的微小病灶,達到控制腫瘤生長,預防腫瘤復發、轉移和惡化的目的。對于不合適做放、化療的患者,免疫細胞治療可以作為首選療法。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6
中醫治療
篇2
一、電休克治療法
據路透社健康新聞紐約訊英國研究人員于2003年宣布,盡管對于電休克治療一直存在爭論,但是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治療精神疾病,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要優于抗抑郁藥物治療。所謂的電休克治療(ect)是在麻醉狀態下,用電使患者發生癲癇發作。癲癇發作的結果就是,大腦釋放出的化學物質能夠改善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系,還能夠產生一些其它的改變,因此能夠使抑郁癥得到緩解。盡管許多醫生認為,ect不僅對抑郁癥沒有治療作用,甚至還有可能導致腦損傷,但是來自oxford大學的john geddes等人指出,根據對一系列醫學文獻的回顧提示,實際上這種治療方法的確能夠發揮作用,而且起副作用也是可以控制的。 geddes告訴路透社記者說:“但是于任何其它治療方法一樣,對這類問題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如果我或者是我的親屬處在相同的情況下,我是否會選擇這種治療方法。根據一系列的證據,我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人員在對哪一種ect作用最好進行研究時發現,對大腦雙側進行ect治療比單純做一側更加有效。 geddes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雙側ect能夠更好的穿透大腦,因為腦組織包埋較深,需要較為強烈的刺激才能夠將其激活。至于為什么部分抑郁癥患者對ect的反應要好于對藥物的反應,geddes說,這兩種技術有不同的作用機制,而ect的作用機制更加有效。而且,在這些研究中對比ect于藥物的療效時,常常停藥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很有可能藥物治療的效果與ect的治療效果有所疊加。但是有時候對于那些嚴重抑郁癥患者,需要盡快使之感覺有所改善。他說:“當然,如果患者病情十分嚴重,比如咀嚼進食和喝水時,這種治療方法會產生效果?!眊eddes認為,對ect治療之所以存在爭論,是因為有人認為這種技術的歷史有誤解,過去人們曾經在不進行麻醉的情況下實施電休克治療,而且存在濫用的傾向。
二、SX生物基因平衡治療法
“SX生物基因平衡療法”是陜西省中醫藥學會漢唐醫院精神科經過多年臨床經驗,引進大型高新診療設備所研究出的一項治療抑郁癥的科學治療方法。其打破了抑郁癥治療史上“治療―復發―再治療―再復發”的惡性循環。
1、生物療法修復基因??茖W研究證實,精神類疾病的發生大多與大腦神經遞質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和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因素有關,SX生物基因平衡療法能夠迅速修復致病禍根染色體畸變基因,抑制神經介質多巴胺、兒茶酚胺的增高,綜合調理臟腑功能,促進人體各個神經系統達到協調平衡的最佳狀態。
2、激活細胞改善循環。SX生物基因平衡療法,能夠激活衰竭細胞的活性,促進腦細胞的新陳代謝,保障大腦供氧,全面補充大腦細胞的膠原蛋白營養,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使機體神經組織細胞在短期內恢復正常狀態,消除精神壓力,多年痛苦一次性徹底清除。
3、調節活性增強記憶。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從根本上消除神經功能紊亂,緩解腦部疲勞,讓患者快速進入正常的睡眠狀態,調節多種生物酶的活性,從而達到修復損傷的腦神經細胞,改善睡眠,提高大腦記憶力,從根本上保障大腦中樞神經的穩定。
4、清除毒素提高免疫。SX生物基因平衡療法迅速清除大腦細胞和血管中淤積的毒素,改善神經細胞的異常狀態,調理臟腑機能,天然生物免疫因子增強自身免疫,恢復大腦正常思維,從而有效防止病情遷延難愈和反復發作的問題。
5、綠色療法標本兼治。療法使用的藥劑是采用現代生物基因技術,結合百余種名貴中藥提取濃縮精制而成,具有滋肝和胃、寧心安神、平衡陰陽等功效,服用后易吸收、見效快,療效是普通藥物的30倍以上,不含任何激素,無依賴性,無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均無損害,徹底解決了失眠、抑郁、精神障礙疾病帶來的困擾與痛苦。
三、心理治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是抑郁癥治療中應用和研究最多的心理療法,人際關系治療是近年來較受關注的抑郁癥心理療法。這兩種療法已分別被證實能夠有效緩解抑郁癥急性期的癥狀,綜合這兩種療法(認知行為分析系統,CBASP)可治療慢性抑郁癥狀,合并藥物治療可使有效率從48%提高到73% 。Frank等的研究指出,人際關系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聯合小劑量抗抑郁藥都能降低抑郁癥的復燃和復發率。而Hollon等的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藥物治療合并認知行為治療,停藥后認知行為治療療效仍能持續。Hensley等對97項設立對照并進行長期隨訪的抑郁癥認知治療研究進行系統回顧,結論是認知治療的長期療效明顯超過TCA。
篇3
治療一:膀胱腫瘤會出現尿頻、尿急,有時還伴著疼痛感,可以做CT、膀胱鏡檢查,來確診,可以采取生物免疫治療方法。
治療二:可以用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療方法,而且是新興的有效的運用生物技術和生物制劑,對從病人體內采集的免疫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后回輸到病人體內,從而激發,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功能,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治療三:平時要經常吃水果和蔬菜,多吃含蛋白質高的食品,如瘦肉,牛奶,雞蛋等,不吃辛辣和不容易消化的東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 CIK; 化療治療; 惡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0.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4-0041-03
doi:10.14033/ki.cfmr.2015.14.019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在臨床上體內回輸免疫活性細胞過級免疫療法為一種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其中,殺傷細胞(CIK)可經非特異性免疫殺傷,有效清除腫瘤患者體內小殘余病灶,效果理想,且化療的作用也非常明顯[1]。本研究隨機納入在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72例,探討CIK聯合化療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2例惡性腫瘤患者,經細胞學、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均確診為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男45例,女27例,年齡25~75歲,平均(45.3±10.4)歲;其中包括15例非小細胞肺癌、11例乳腺癌、6例結腸癌、5例卵巢癌、直腸癌及小細胞肺癌各3例、子宮內膜癌及腎癌各3例,宮頸癌11例,膽管上皮癌及惡性胸膜間皮瘤各1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血管肉瘤1例、胃癌及十二指腸癌各2例。
1.2 CIK細胞制備及回輸
由廣西萊福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本研究CIK細胞制備及回輸,而免疫細胞治療質量標準均根據《人體細胞治療研究和制劑質量技術指導原則》及《自體免疫細胞(T細胞、NK細胞)治療技術管理規范》來實施。同時,分離患者外周單個核細胞,分離機器采用血細胞分離機,并培養部分分離細胞[2]。在GMP實驗室中,采集細胞分離成貼壁與懸浮細胞。在分離成懸浮細胞與貼壁中,貼壁細胞為1000 U/ml rh-GM-CSF、1000 U/ml rhIL,而特異性腫瘤抗原肽含量為50 ml/L,人DCs細胞完全無血清培養液,在培養過程中加入10 μg/L、TNG-a誘導成熟。而懸浮細胞培養中,加入1000 U/ml IL-2、1000 U/ml及50 ml CD3mAb細胞因子。上述方式即為CIK細胞培養方法及過程。將DCs及CIK混合培養,誘導產生抗原特異性T細胞,并在2周后靜脈回輸患者體內。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實體瘤療效判定的RECIST標準,對比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指標,分為四級,即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及進展(PD),治療有效率=CR+PR+SD[3]。觀察化療毒副反應及回輸的不良反應。
1.4 化療方案
對于本研究納入的非小細胞患者,可實施含順鉑雙藥方案;對于結直腸癌患者,可給予含草酸鉑化療;對于婦科腫瘤患者,實施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其他患者均按照CCN指南進行對癥治療。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本次研究共納入惡性腫瘤患者72例,經CIK聯合化療治療,2例患者完全緩解(CR)、10例患者部分緩解(PR)、48例患者穩定(SD)、8例患者病情進展,4例患者死亡,治療總有效率為83.3%(60/72)。其中,前列腺癌合并肺部轉移患者1例,經氟他胺聯合CIK治療,復查結果顯示,肺部病灶完全消失,臨床判斷為完全緩解。
2.2 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72例惡性腫瘤患者治療前的平均KPS評分為(9.4±2.1)分,治療后,53例患者KPS評分較治療前提高,平均KPS評分為(16.7±3.4)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8114,P=0.0000);19例患者評分無明顯變化。體重變化:除4例死亡病例及8例病情進展患者外,其余60例患者中,經治療后,有38例患者出現體重增加現象,平均增加(1.5±0.7)kg,其余患者的體重維持治療前的數值。食欲方面:本研究納入患者中,經CIK聯合化療治療,42例患者食欲改善,改善率為58.33%。
2.3 化療的不良反應
本研究納入的72例患者中,由于腫瘤晚期治療無效死亡4例,其余患者CIK聯合治療間,均未出現不良的臨床反應,在CIK細胞治療期間,未發生輸注不良反應。
3 討論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治療腫瘤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方法,這些常規治療方法的優劣不同,適應范圍也不同。在腫瘤發生機制研究深入的形勢下,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進一步拓展了腫瘤治療方法,其中,新型的方法之一為腫瘤生物療法。同時,該方法也成為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中的有機組成部分[4]。Schmindt-Wolf于1991年對CIK細胞首先進行了報道,認為其是體外用多種細胞隱私及CD3單克隆抗體培養后獲取的CD3、CD56T細胞為主的異質細胞群,不僅具有T細胞表面標志(CD3),同時也具有自然殺傷細胞表面標志(CD56),所以它的特點是自然殺傷細胞非MHC限制性及T淋巴細胞抗瘤活性[5]。Marten研究發現,CIK細胞增殖能力與多發性骨髓細胞的殺傷能力之間有密切的關系,而其中殺傷力的表達,主要是由CD3、CD56T淋巴細胞負責的。Angela用黑色素患者在獨特抗原刺激劑自體來源CIK細胞培養過程中發現,CIK細胞效靶比低,在5∶1的條件下,可充分發揮溶解腫瘤細胞作用,在溶解腫瘤細胞時,與特異性抗原刺激共育后,作用的效果將更為顯著[6]。文獻[7]報道顯示,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對于提高IFNr及TNFα細胞因子表達有著重要的作用,患者的生存率提升16%。同時,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CIK聯合化療治療彌補了其缺點和不足,克服了體外增殖數量少、不良反應大,已經成為臨床上腫瘤生物治療的新療法[7]。
但是,由于CIK聯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為新的方法,所以臨床觀察文獻還不多,尤其是缺少大樣本對照研究文獻,對治療效果尚待進一步探索。由于當前對惡性腫瘤發生機制尚未確定,所以與其他治療方法相結合的最佳模式,尚待進一步摸索,而且還沒有找到并制定能夠切實反映免疫細胞臨床獲益的療效標準[8]。
本研究的結果具體如下,(1)近期療效情況:72例惡性腫瘤患者經CIK聯合化療治療,2例為完全緩解(CR)、10例為部分緩解(PR)、48例為穩定(SD)及8例為病情進展,4例因治療無效死亡,治療的有效率為83.3%。其中,前列腺癌合并肺部轉移1例,經氟他胺聯合CIK治療,復查顯示肺部病灶完全消失,臨床判斷為完全緩解;(2)生活質量改善:72例惡性腫瘤患者治療前的平均KPS評分為(9.4±2.1)分,治療后,53例患者KPS評分較治療前提高,平均KPS評分為(16.7±3.4)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8114,P=0.0000);19例患者評分無明顯變化;體重變化:4例死亡及8例病情進展患者外,其余60例中,治療后體重增加的有38例,平均增加(1.5±0.7)kg,22例體重維持治療前水平;食欲情況:經CIK聯合化療治療,42例患者食欲明顯改善;(3)不良反應情況:72例中,由于腫瘤晚期死亡4例,其余68例在聯合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且在CIK細胞治療期間,也未發生輸注不良反應,治療結果提示,CIK聯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效果顯著。采用CIK聯合化療治療,成為一種可行性的選擇,經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進展,并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治療具有安全性高、無不良反應的優點,為治療惡性腫瘤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模式[9]。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惡性腫瘤尚未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比如化療、放療等治療方法,患者的不良反應大,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了生物治療技術發展的背景下,CIK聯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效果,證實CIK聯合化療治療的安全性高、無不良反應,是一種可行性較高的治療選擇,值得在今后的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有限等因素限制,對于研究結果與遠期治療效果的觀察不足,尚需做進一步的治療與論證。
參考文獻
[1]王美清,彭大為,程小珍,等.自體DC-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12,12(6):719-721.
[2]莫晨,黃燕蘋,吳小娥,等.D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的臨床療效[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3):479-483.
[3]曹宇華,邱想英,馮國生,等.DCs-CIK細胞聯合化療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8(6):902-904.
[4]時圣彬.DC/CIK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維持治療中的臨床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2.
[5]谷文龍,孫軍,顏廷華,等.腫瘤的中醫病機及CIK細胞治療老年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觀察的探究[J].環球中醫藥,2014,23(12):127-128.
[6]王浩,蘇文,毛光華,等.DC-CIK過繼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對食管癌患者T細胞亞群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4,21(28):1-3.
[7]李春青,趙予軍,張晨.華蟾素聯合folfox6方案對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T細胞亞群的影響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4,10(6):2470-2471.
[8]孔天東,劉丹娜,朱眉,等.參芪扶正注射聯合DCF方案化療對晚期胃癌患者的療效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4,5(25):11-13.
篇5
記者:目前治療腫瘤技術有哪些方法?它們在臨床應用中有哪些特點?
李忠義:目前,以手術為主,還有放療和化療,但副作用大,會引起患者惡心、迷糊、嘔吐、厭食、脫發。眾所周知,放、化療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正常細胞,引起病人白細胞降低、免疫力下降、加速癌細胞轉移,且反復使用導致病人對化療、放療不敏感。
大量的臨床結果證明,抗炎致敏樹突狀細胞(APDC)疫苗和放、化療結合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不但能提高治愈率和緩解率,提高整體療效,而且能降低放、化療的副作用。
記者:樹突狀細胞為什么會對腫瘤治療產生影響?
李忠義: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是一類具有典型樹突狀形態、表面高表達MHC-Ⅱ類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細胞增殖活化的細胞。是已知的機體內功能最強的抗原遞呈細胞(anttgen-presenting cells,APC),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細胞的APc,能夠誘導患者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持久的主動免疫應答。
其特點為:(1)是機體內功能最強、最有效的抗原遞呈細胞,能攝取各類抗原。(2)表達豐富的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高水平的Thl型應答主導因子11-12。(3)顯著刺激初始型T細胞增殖,體內、外均能激發T細胞增殖,誘導特異性CTL生成。(4)由Dc激活的細胞免疫,特別是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介導的免疫反應,在機體抵御惡性腫瘤和傳染性疾病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記者:樹突狀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原理是什么?
李忠義: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能夠通過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癌細胞,利用免疫監視機制防止腫瘤的發生。但當人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腫瘤細胞可逃逸免疫監督系統,抑制有效的免疫應答,導致腫瘤的發生。
APDC疫苗是一種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是我院與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免疫中心合作開展的多項具有國際水平的生物治療項目之一,是腫瘤治療中的尖端技術。
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應用APDC能夠激發機體腫瘤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并且能夠建立起持久的抗腫瘤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因此,我們采用患者自身腫瘤細胞抗原,致敏患者自身樹突狀細胞,制備成瘤苗回輸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目前我們研制的新型樹突狀細胞瘤苗“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已通過期臨床研究,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并經過臨床藥理委員會通過,進行并完成了Ⅱ期臨床研究。
APDC疫苗是一種對不同腫瘤病人分別進行的治療,具有高度的個性化、較好的臨床療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和我國學術界均受到高度評價。美國杜克大學遺傳和細胞治療中心的研究主任埃利一吉爾波瓦說過”APDC是激發機體免疫系統抵御癌癥侵襲的有效途徑之一?!?/p>
記者:樹突狀細胞腫瘤免疫治療將對腫瘤治療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李忠義:采用“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進行腫瘤生物基因治療。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發現的功能最強的專職性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能攝取和加工遞呈抗原,具有強大的激活T細胞的能力,控制著體內免疫反應的過程,在免疫應答中處于中心地位,因而成為腫瘤免疫反應的中心環節。
樹突狀細胞腫瘤疫苗技術在第37-39屆ASCO和第7屆CSCO年會上成為最令人囑目、最鼓舞人心的焦點。國際著名免疫學家肯蕭特曼教授認為:這是一項令該領域的絕大多數研究者驚奇和關注的工作。這一發現是免疫學理論的重要突破,將帶動免疫學領域的發展。
記者:使用該技術一個療程需要多長時間?
李忠義:采用患者術后留取的腫瘤組織制備多肽抗原(也可采用中心抗原庫提供和制備的腫瘤多肽抗原)和分采的血液中提取“樹突狀細胞”,進行自體細胞體外誘導培養擴增,而后分4次回輸患者體內,用大量增殖的APDC喚醒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起攻擊,消滅癌細胞,22天為一個療程。
記者:在什么時候實施該技術治療效果最好?不同階段實施該技術后有什么樣不同的效果?
李忠義:手術后的患者更適合進行生物治療,既能防止癌細胞的復發與轉移,又能殺死已經轉移而且檢測不到的單個癌細胞。
專家簡介:
篇6
[關鍵詞] 胃癌;化療;DC-CIK細胞;循環腫瘤細胞
[中圖分類號] R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2-002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and bioimmune therapy on gastric cancer and its effect on 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diagnosed by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on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C-CIK biological immunotherapy. The effect and the CTC level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1)The total clinical remiss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Chemotherapy; DC-CIK cells;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胃癌早期R床診斷率較低,常無任何癥狀或癥狀輕微,確診時多為晚期[1]?;煘槌S弥委熚赴┑姆椒ㄖ唬梢燥@著改善患者的預后[2]。近年來,生物免疫治療已經逐漸發展成為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研究證實,生物免疫療法能夠顯著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及抑制腫瘤細胞的繁殖,降低化療毒副反應的發生率[3]。本研究主要采用化療聯合生物免疫治療方法即樹突狀細胞(DC)、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CIK)治療胃癌,探討該方案治療的療效及其對CTC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入住本院的80例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4~79歲,平均(67.92±10.21)歲;TNM分期:Ⅲ B期25例,Ⅳ期15例;病理類型:低分化腺癌、管狀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分別為12例、9例、11例及8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6~78歲,平均(67.10±10.18)歲;TNM分期:ⅢB期27例,Ⅳ期13例;病理類型:低分化腺癌、管狀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細胞癌分別為11例、11例、10例及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TNM分期及病理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手術治療。術后第3周,對照組采用奧沙利鉑(L-OHP)+亞葉酸鈣A及氟尿嘧啶(5-FU)組成的FOLFOX化療方案。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聯合生物免疫療法進行治療:采血分離,抽血前皮下注射150 μg的GM-CSF,將PBMC與GM-CSF、IL-4混合置于溫度條件為37℃的恒溫箱之中培育,3 d后完成抗原沖擊培育,2 d后生成成熟的致敏DC,經2周后再將其回輸;在外周血液之中將單個核細胞分離之后,對CIK細胞進行常規培育,1周后再經細胞培育呈陰性,再使用0.9%的NaCl溶液洗滌2~3次,同rhIL-2一起加入自身血漿之中,于2 h以內進行回輸。上述生物制劑每個療程回輸2次,每隔5天后進行化療。
1.3 臨床療效評價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癌癥患者臨床療效評價標準,主要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NC)及進展(PD)。臨床總緩解率(%)=(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4]。
1.4 CTC檢測
(1)主要材料 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美國CompuCyte公司),濾器(德國SARTORIUS公司),8 μm孔徑的聚碳酸酯濾膜(英國Whatman公司),異硫氰酸熒光素-兔抗人細胞角蛋白抗體(英國Abcam公司)、藻紅蛋白(PE)-鼠抗人CD45抗體(美國e-Bioscience公司),CK8抗體(上海瑞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6-二米基苯基吲哚(DAPI),MCF-7胃癌細胞株(中科院上海細胞研究所)。
(2)標本采集 首先將標本采集裝置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使用真空采血針采集受檢者肘靜脈血10 mL,將穿刺后的2 mL肘靜脈血棄去。肝素抗凝,4℃中保存,待檢。選擇SGC-7901人胃癌細胞株建模擬胃癌患者血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與上述采集標本進行對照,使用膜濾過的方法對腫瘤細胞進行富集。
(3)LSC自動掃描和形態學觀察 以CK8抗體(上海瑞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CD45分別對SGC-7901進行篩選,陽性細胞為CK8(+)CD45(-)。經LSC掃描計數腫瘤細胞水平。
(4)典型CTC判定標準 ①CTC細胞體積比周圍白細胞大;②CTC細胞核經DAPI染色,比較明亮,細胞核較大,核漿所占比例較大,核分裂程度較大,且呈病理性核分裂;③經標志物熒光染色,胞漿抗CK19(+)與CD45(-),顯示存在較為明顯的細胞形態,且具有較為清楚的細胞界限;④細胞核面積與相應胞漿抗原染色部位面積接近。本研究中,將CK19(+)以及細胞數大于1個視為CTC陽性[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CR、PR、NC及PD例數分別為5例、13例、15例及7例,臨床總緩解率為45.00%(18/40);對照組分別為1例、10例、12例及17例,臨床總緩解率為27.50%(11/40)。觀察組臨床總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TC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CTC檢出率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胃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早期診斷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失去了手術根治的良好機會,即使可以采取手術治療,但是其術后復發率也非常高[6-8]。因此,對于晚期胃癌患者而言,選擇藥物治療非常關鍵。臨床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術、放化療等,但是上述幾種常見治療方法療效并不十分理想。隨著臨床治療胃癌的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與變革,生物免疫治療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疾病的治療之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9-10]。對于腫瘤的治療而言,近年來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將該新型技術用于臨床治療各種類型的腫瘤,該方法治療腫瘤的重要原理為對機體免疫功能加以調節,不斷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從而殺死腫瘤細胞。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化療方法對胃癌患者進行治療,然而化療治療存在著諸多缺陷,如患者耐受度差、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以及終止治療率較高等方面的缺點,對臨床療效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外,化療在遏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情況下,會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抑制性作用,降低機體自身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同時普通化療方案只對部分腫瘤細胞具有殺傷性作用,對微小病灶的殺傷,卻需要機體自身免疫力來完成。對此,僅憑單純的化療方案對胃癌患者實施治療,其療效無法達到滿意程度。本研究觀察組在化療的基礎上采用生物免疫治療[11-13]。在生物免疫治療方案中,DC細胞是目前已知的抗原提呈細胞中功能最強大,且能夠激活處于靜止狀態的T淋巴細胞,并促使免疫應答反應得以最大程度啟動,其在機體免疫反應之中具有非常明顯的調節效果。通過將DC對抗原的攝取能力制作疫苗在體外負載腫瘤相關抗原,疫苗回輸時可將腫瘤抗原帶回至機體之中,從而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有效提高了抗腫瘤及提高免疫水平的作用。近年來,DC細胞生物治療已在臨床腫瘤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具體的培養過程、培養劑量、接種方法以及疫苗培養時機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爭議。CIK細胞屬于一種全新的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免疫活性細胞,其繁殖能力以及細胞殺傷活性水平均較高,是該細胞與諸多細胞因子共同在機體之外進行培養而獲取的異質性細胞,不會被T細胞受體所限制,所以其臨床抗腫瘤的優點十分顯著[14]。本研究觀察組采用DC-CIK生物免疫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十分明顯,觀察組的臨床總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CTC檢測是臨床上一項較為先進的檢驗技術,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僅需要通過抽取患者靜脈血,便能夠對患者體內的CTC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而且通過多年實驗室以及臨床實踐研究表明,學術界對于CTC在與腫瘤的侵襲、轉移等存在的聯系,以及CTC在預測預后、指導個體化治療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均得到了認可[15]。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實驗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上對CTC的檢測一直無合適的檢測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TC研究的深入。近年來隨著臨床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某些CTC檢測方法已獲得了穩定性、敏感性以及特異性均處于較高水平的結果。目前用于檢測CTC的方法有IMS法、密度梯度離心法以及ISET檢測法等,有關CTC臨床價值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由此可以得知,CTC可作為臨床判定胃癌患病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化療聯合生物免疫治療胃癌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CTC水平,應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環球,文旭,顧榮民,等.自體DC細胞疫苗對進展期胃癌術后同步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1,37(6):668-670.
[2] 王立媛,馬雪梅,王婷婷,等.胃癌患者血清胸苷磷酸化酶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化療療效及預后關系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3(3):1524-1525.
[3] 李井泉,梁杰雄.全身化療聯合 DC-CIK 過繼免疫治療中晚期胃癌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2015,15(10):1498-1502.
[4] 劉俊,張素珍,楊牡丹,等.替吉奧聯合胸腹腔注藥治療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胸腹腔積液[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3, 25(11):766-768.
[5] 崇梅紅,肇毅,王水.手術乳腺癌循環腫瘤細胞與原發腫瘤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3,7(2):5-10.
[6] 蔡俊霞,吳錦昌,王彬,等.DC-CIK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的近期臨床療效觀察[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4(1):36-40.
[7] 李崗,周文生.前列腺癌內分泌治療臨床應用及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8):1334-1336.
[8] Jochems C,Tucker JA,Tsang KY,et al. A combination trial of vaccine plus ipilimumab in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immunecorrelates[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4,63(4):407-418.
[9] 韓博,戚美,譚薇薇,等.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機制及藥物治療新進展[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53(9):1-7.
[10] 陳冬波,張世強,王保慶,等.樹突狀細胞與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免疫治療對惡性腫瘤化療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5(6):571-572.
[11] 劉淑清,宗軍衛,郭春梅,等.淋巴道轉移相關標志物與癌[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2,28(5):424-432.
[12] 韓蘇軍,張思維,陳萬青,等.中國前列腺癌發病現狀和流行趨勢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4):330-334.
[13] Guo W,Liu R,Bhardwaj G,et al. Targeting Btk/Etk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by a novel dual inhibitor[J].Cell Death Dis,2014,5:e1409.
[14] Kazemzadeh GH,Bameshki AR,Nawabi I,et al.Association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nd Buerger’s Disease:a Pilot Study[J]. Acta Med Iranica,2015,53(10):622-626.
篇7
[中圖分類號] R735.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115-01
肝臟血供豐富,是惡性腫瘤轉移的最常見的靶器官之一,在惡性腫瘤的發展過程中約25%-50%的原發腫瘤轉移至肝[1]。如何提高轉移性肝癌的治療有效率一直是腫瘤臨床工作的重點之一,正確認識肝轉移癌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對進一步提高該病的診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肝轉移癌主要來源分析 常見肝轉移癌以消化道惡性腫瘤來源為主,所有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均可經肝動脈、門靜脈及淋巴途徑轉移到肝臟,其中以消化道腺癌經血行肝轉移最多見。
由于消化道原發灶全部由門靜脈回流至肝臟,且手術操作過程中牽拉、擠捏等常使脫落進入血管的腫瘤細胞首先進入肝臟,因而消化道癌易發生肝轉移。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考慮,消化道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CEA具有類似免疫球蛋白類細胞粘附分子功能,它由肝臟清除,在肝內與肝細胞結合后,可作為粘附循環中腫瘤細胞的受體,而致腫瘤易在肝臟中滯留,進一步激活新生血管而形成轉移灶[2]。從環境土壤學說來看,肝臟血供豐富,能夠為腫瘤的高代謝特點提供營養保障。
2 肝臟病理損傷與肝轉移癌關系
2.1 肝纖維化/肝硬化與肝轉移癌關系 眾多的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肝纖維化/肝硬化患者很少發生肝轉移癌。大多學者認為肝硬化時形成諸多假小葉,由于再生的肝細胞結節的壓迫和結締組織的收縮,使肝內血管、膽管均發生扭曲和閉塞,酶學系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以及肝硬化時門靜脈壓力升高,肝臟收納胃腸系統的血流量減少。這些變化使已到達肝內的癌細胞不適宜“著床”及生長。
2.2 肝炎病毒感染與肝轉移癌關系 UtsunormiyaT[3]報告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率(3/37,8.1%)較非感染者的肝轉移率(85/401,21.1%)明顯降低。HBsAg感染后出現肝功能損害、肝硬化可能是結直腸癌肝轉移的不利因素。病毒感染本身和其引起的局部免疫變化可能起著重要作用。肝炎病毒能夠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有效地抑制和殺滅循環中的腫瘤細胞;同時微環境中NK細胞和吞噬細胞的增加,大大增強了局部組織的免疫功能。
2.3 脂肪肝與肝轉移癌關系 Karube等[4]通過向患有脂肪肝的大鼠體內注入鼠結腸直腸癌細胞(RCN-9),觀察到出現轉移性肝臟病變的大鼠數量明顯少于無脂肪肝的對照組,同時檢測到脂肪肝大鼠轉移病灶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低于對照組大鼠,提示脂肪肝的環境不利于癌細胞的生長,轉移灶不易形成。
3 肝轉移癌的治療現狀分析
3.1 外科手術治療 結腸癌等原發病灶切除術后,盡可能行肝轉移灶切除術,外科手術依然是可切除病灶的標準治療,一旦有切除可能時,即應進行手術,從而最大程度減輕患者負擔,延長生存期。
3.2 局部治療方法 主要有射頻消融(RFA)、無水酒精注射、激光導熱治療(LITT)、微波凝固治療(MCT)、高功率聚焦超聲療法(HIFU)、冷凍治療、電化學治療等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導致癌細胞死亡。
3.3 化療 肝臟出現轉移灶是原發腫瘤發生遠處轉移的晚期癥狀表現,已處DukesD期,不管能否切除轉移灶,原則上均需根據轉移癌的病理類型選擇敏感藥物化療。給藥途徑有全身和區域性。
3.4 放療 肝轉移癌的癌細胞大多數是消化道來源的腺癌,對放療低度敏感,肝臟組織對放射線的耐受性差,全肝區放療已基本放棄不用,病灶聚焦放療有時仍在應用,如γ刀、光子刀等的治療。
3.5 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包括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兩大類,免疫治療是調動機體各種積極防御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力,能過免疫機制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基因治療是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干預存在于靶細胞的相關基因表達水平以達到治療目的,包括直接或間接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歸納為細胞因子、腫瘤疫苗、腫瘤藥物基因治療及調整細胞遺傳系統的基因療法,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增強腫瘤細胞免疫原性的基因、耐藥基因等。
3.6 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病人,應用祛邪、扶正、化淤、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化痰、祛濕及通經活絡、以毒攻毒等原理,以中藥補益氣血、調理臟腑,配合手術后、放療和化療的治療、還可減輕毒副作用。
4 肝轉移癌的現代治療策略 近年來,圍繞提高肝轉移癌手術切除率和延長生存期,提出多學科專家組(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治療模式[5]。在病人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后,由多個學科專家組成診療小組,定期進行會議,以病人為中心,討論決定適合每個病人不同病期的診斷治療方案,以使病人獲得最佳的預后。
5 展望 各種治療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比如手術及各種局部治療方法包括動脈栓塞化療在內,對于潛藏在門脈系統內的微小病變不能處理,從而導致復發;全身靜脈化療往往因藥物副作用不能使病灶內藥物濃度達到最佳水平,致使腫瘤細胞出現耐藥性等。相對而言,利用氣囊導管實施的經皮肝隔離灌注術值得研究[6]。
參考文獻
[1] Quaia E,Bertolotto M,Forgacs B,et al.Det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by 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 during Levovist late phase: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helical CT in 160 patients[J].Eur Radiol,2003,13:475-483.
[2] Yoshioka T,Masuko t,Kotanagi H,et al.Homotypic adhesion through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plays a role in hepaticmetastasis development[J].Jpn J Cancer Res,1998,89(2):177.
[3] Utsunomiyat, Matsumata T.Metastatic carcinoma in the cirrhotic liver[J].Am J Surg,1993,166:776.
[4] KarubeH,MasudaH,HayashiS,et al. Fatty liver suppressed the an-giogenesis in the livermetastatic lesion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0,47(36):1541-1545.
篇8
【關鍵詞】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 婦科腫瘤
【中圖分類號】R7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184-02
婦科腫瘤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其傳統治療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法雖都有一定發展,但受其適應證、禁忌證和不良反應等因素限制。近年來,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正在成為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本文就其法本身及在婦科腫瘤方面的研究作一綜述。
1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的來源及研究現狀
1.1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的來源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被發現的最早時間可能要追溯到17世紀50年代,此后又有多位學者對其特性進行了研究。1961年,Doevenspeck將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用于工業消毒及預處理。1967年,Sale等首次提出電場會導致細胞死亡或減少。此法簡單,也免去了患者的化療痛苦及不良反應,因此具有巨大的臨床潛力。
1.2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的研究現狀
目前,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以其獨特的生物電效應及在腫瘤治療等領域展示出的良好前景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通過比較陡脈沖治療前后荷瘤兔的肝腎功能、血圖、ECG的變化,證實了陡脈沖治療的安全性。這些研究為實驗的深入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作用機制
關于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機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不可逆性電穿孔效應
對于生物膜的結構,普遍認為:生物膜是鑲嵌著蛋白質的脂質雙分子層結構。姚成果等從細胞的物質結構闡述為:在很強的電場力作用下,細胞膜和核膜會產生電穿孔,周期性的陡脈沖使微孔難以愈合。其結果是有可能引起微孔量滾雪球似的增加,對細胞膜和核膜的膜結構造成不可恢復性破壞。光鏡、電鏡的觀察結果充分證實了這種預測。
2.2 凋亡效應 早前,Karl等研究指出,不可逆性電擊穿能通過下調Bcl-2/Bax表達的比值,造成細胞器內促凋亡因子的釋放,誘導細胞凋亡。近來,唐均英等觀察到,陡脈沖作用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高,細胞發生凋亡,并用透射電鏡觀察到了典型的凋亡細胞形態。
2.3 抗血管生成及淋巴轉移效應
一般來講,腫瘤組織血供豐富,轉移方式主要有局部浸潤、血行轉移及淋巴轉移。羅小東等觀察到陡脈沖處理后腫瘤組織體積減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微血管密度的表達均降低。李均等用美藍灌注后發現,陡脈沖作用后的癌組織邊緣模糊,無線樣或環狀的淋巴管,雙重染色靶區內未見任何呈陽性反應淋巴管,僅見毛細淋巴管碎片樣結構。這些實驗暗示了陡脈沖的抗血管及淋巴轉移效應。
2.4 免疫效應
研究表明,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引起惡性腫瘤,同時腫瘤細胞可誘導產生免疫抑制因子,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
3影像學監測在治療中的作用
通常超聲、CT、MRI在深部腫瘤的局部治療中能起到引導、定位、監測等作用。而超聲因使用方便、價格經濟而被廣泛應用。在多種物理治療,如射頻消融、微波固化的操作中,都選擇其作為引導定位工具。而HIFU更是將聚焦超聲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來應用
4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在婦科腫瘤中的研究
4.1 卵巢腫瘤 卵巢組織復雜,腫瘤類型居各臟器之首,因位置較深不易捫及,發現時已多屬晚期。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為主,但病死率仍極高。
4.2 宮頸癌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40年來,由于普遍開展的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宮頸癌的病死率及死亡率不斷下降。手術為其主要治療方式,但研究者們同時也在尋求一種能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治療方法。胡婭等用陡脈沖作用于小鼠U14宮頸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研究中發現:實驗組在治療后即刻,光鏡下觀察電極針陽極區有大片均質紅染區,細胞結構模糊不清,呈凝固性壞死;陰極區細胞輪廊尚清楚,形態變化不明顯。治療后18天,腫瘤見大片壞死區,呈核固縮、碎裂、溶解等征象。部分切片見殘留癌細胞。治療后7天,對照組和實驗組體積生長即可呈現出差異,治療后15天,實驗組體積抑瘤率為54.85%。
卵巢腫瘤及宮頸癌同屬女性生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目前,用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治療的研究報道雖還不多見,但都揭示了其治療的有效性。此外,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治療另外一些婦科腫瘤,如外陰癌、子宮內膜癌的研究尚未有報道,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在此有所突破。
5 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的獨特之處
5.1 作用時間變短 相對于其他治療方法,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的作用時間僅為10 min或者更短,極大地的節省了治療時間,同時也為不能耐受長時間手術的患者帶來了治療可能。
5.2 操作相對簡單 僅需將電極針插入相應部位,施以一定參數即可治療。
5.3 可能適用于免疫抑制患者 Al-Sakere等的一項關于腫瘤治療區域免疫反應的研究表明,陡脈沖治療后,作用區免疫因子并不增加,這意味著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可能同樣適用于免疫抑制患者。
5.4 非熱效應 與射頻、HIFU等傳統局部治療手段不同,研究發現陡脈沖治療中并不產生熱效應,即熱能并不是殺死腫瘤細胞的主要機制。因此,相對于熱療法中由于大血管帶走熱量而使其周圍腫瘤治療效果不佳的問題,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有望給予解決。
總之,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療法是一種新的腫瘤潛在治療手段,其操作簡單、作用時間短,便于推廣應用,因此該療法在腫瘤包括婦科腫瘤治療領域的前景必將吸引大量科研工作者的關注。作為一種新的治癌方法,陡脈沖不可逆性電擊穿法仍須進一步解決治療儀的選擇、電參數的劑量、療效評價標準、遠期效果觀察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凌曉娟,熊正愛.電脈沖在活體兔肝組織中的電場分布研究.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7,29(19):1916-1917.
[2]李成祥,姚成果.陡脈沖致兔肝組織不可逆性電擊穿的量效關系.高電壓技術,2007,33(2):75-78.
篇9
[關鍵詞] 惡性腫瘤;心理干預;生存期;治療
惡性腫瘤是指機體在致癌因子作用下,機體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調控,導致異常增生,細胞不僅異??焖僭鲋?,而且可發生擴散轉移的腫瘤。惡性腫瘤由于死亡率高,嚴重縮短了患者的生存壽命,同時造成患者家庭人力與財力的巨大損失。而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常規方法就是手術,放療,化療以及生物治療[1]。而這些傳統的治療方法大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在,根據某院十幾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對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某院根據實際情況,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藥物加心理干預雙重治療方法,獲得很大成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451例,將患者分為2組,第一組225人,第二組226人。第一組中225例中男137例,女88例;年齡27~76歲,平均48.2歲;其中,胃癌患者44例,食管癌患者32例,肝癌患者41例,肺癌患者27例,宮頸癌患者36例,腸癌患者22例,其他癌癥患者23例。第二組226例中男143例,女83例;年齡24~79歲,平均50.1歲;其中,胃癌患者52例,食管癌患者34例,肝癌患者36例,肺癌患者28例,宮頸癌患者32例,腸癌患者20例,其他癌癥患者24例。兩組從性別、年齡、病程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癥狀大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進行性消瘦、進行性貧血、干咳或痰中帶血、長期消化不良、無痛性血尿等癥狀。
1.3治療方法
1.3.1第一組對225名患者采用心理干預加藥物雙重治療方法。(1)藥物治療,采用一般療法,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手術,放療,化療以及生物治療等治療方法。(2)對所有225例患者進行特殊心理療法,重點放在應對患者各種心理不適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改善,盡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在身體、精神、形象及睡眠方面改善顯著,形成更加客觀、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還針對不同患者個體制定不同心理療法,如音樂治療,談話治療等。
1.3.2第二組對226名患者使用藥物治療,只對患者取手術,放療,化療以及生物治療等治療方法。
1.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長短及生存質量情況。
1.5療效標準顯效:生存時間超過2年,患者生活質量良好,可以進行正常生活,有自理能力;有效: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患者生活質量一般,可以進行部分正常生活,但仍有痛感,自理能力一般;無效:生存時間低于6個月,患者生活質量差,無自理能力,需特殊陣痛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進行檢驗,且以P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見表1
表1第一組和第二組治療效果比較[n(%)]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組顯效67例,有效113例,總有效率為80.0%;第二組顯效21例,有效71例,總有效率為40.7%。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中期,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約每年90萬人,死亡人數約每年70萬人。到90年代初期,抽樣結果顯示,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約每年160萬人,死亡人數約每年130萬人。目前,我國每年惡性腫瘤發病的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2]。患者常見癥狀有:進行性消瘦、進行性貧血、干咳或痰中帶血、長期消化不良、無痛性血尿等[3]。
就目前來說,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命前景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悲觀。例如:上世紀70年代被認為絕癥的胃癌食道癌等,現在70%可緩解,30%可治愈。宮頸癌、肝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只要早期發現,治愈率也可達90%以上[4]。
絕望、無助的情感往往會影響一個患者的康復,時常對自己的病情感到絕望,患者身體內的緊張情緒就會不斷的聚積,造成巨大的的精神負擔[5]。如果學會放松自己,與親朋好友多進行交談,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就能減少緊張情緒對身體造成的損害。所以惡性腫瘤患者除了積極地進行藥物醫療之外,還應當對患者精神方面進行重視。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對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心理干預搭配藥物雙重治療方法總有效率高達80.0%,能夠有效的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炳健.134例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調查.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3):359-360
[2]李力,黃坤,余建中,等.惡性腫瘤住院患者伴發抑郁的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6,33(10):1841-1843
[3]王逸如,黃華蘭,應文娟,等.惡性腫瘤與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J],南方護理雜志,2008,11(4),472-491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3年3月-2006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卵巢惡性腫瘤患者42例,其中最大46歲,最小23歲。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病理切片均經過筆者所在醫院確診,混合型生殖細胞惡性腫瘤14例,無性生殖細胞7例,內胚竇瘤9例,上皮性癌3例,肉瘤樣癌3例,腺纖維癌6例。Ⅰ期8例,Ⅱ期7例,Ⅲ期13例,Ⅳ期14例。患者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特征10例患者由于腹腔積液產生下腹腹脹,平均病史2個月;12例患者下腹隱痛,3例患者絕經后陰道出血現象頻繁,5例月經不調。其中有12例患者在體檢中檢查出,而自身沒有感覺有癥狀出現。
1.3治療與化療上述42例患者根據化療的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和治療組。無性細胞腫瘤患者采用放療。雙側子宮、大網膜切除12例,腹腔鏡下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23例,盆腔淋巴結清掃術7例。卵巢上皮癌患者均發生闌尾轉移。對照組21例,采用卡鉑和環磷酰胺綜合方法,給予卡鉑200mg后進行封管,12例在術后2d腹腔內給予卡鉑130mg左右;5例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術后的一周內靜脈滴注卡鉑94mg,2d后再靜脈滴注環磷酰胺40mg1d。療程為4~6周,在化療停止后患者口服恩丹西酮片8mg/d,1次/d。治療組21例,采用長春新堿、順鉑和環磷酰胺綜合化療方案。在患者術后的第一天靜脈滴注長春新堿2mg,接下來的第2天進行水化、利尿:腹腔灌注自配藥液(0.9%氯化鈉注射液2000ml+氟美松10mg+2%利多卡因15ml,溫度為42℃),給予患者注射恩丹西酮8mg,15min后靜脈滴入順鉑73mg/m2的0.9%氯化鈉注射液400ml。8h后再注射恩丹西酮8mg。療程為4~6周,在化療停止后患者口服恩丹西酮片8mg/d,1次/d。
2結果
2.1隨訪結果術后的殘余病灶直徑在2cm以內的患者占61.9%,殘余病灶直徑≥2cm的患者占40.47%,手術根治2例。在患者出院五年后隨訪,42例患者中生存35例,其中對照組生存16例,治療組生存19例,其中對照組7例患者生存0~24個月,6例患者生存24~48個月,3例患者生存48~60個月;治療組:4例患者生存0~24個月,8例患者生存24~48個月,7例患者生存48~60個月。治療組平均時序為8.9,對照組為5.52。詳見表1。
2.2統計學結果對兩組患者的隨訪結果進行統計,并對統計結果按時間排序并對每組患者的時序使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卵巢腫瘤的化療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以鉑為基礎的治療方案便被廣泛應用,隨著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型的化療藥物的不斷衍生涌現,使卵巢惡性腫瘤在治療上有所改善[4]。據美國癌癥協會調查,死亡率在59.4%。在卵巢細胞腫瘤上化療方法主要以順鉑、環磷酰胺聯合方案為主,部分醫生在此基礎上使用阿霉素,效果顯著,特別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二萜類化合物泰素的出現成為熱敏話題。順鉑、泰素聯合化療方法應用廣泛,但是此種聯合方案在卵巢上皮細胞腫瘤上效果顯著。經過VAC(長春新堿、更生霉素、環磷酰胺)、PVB(順鉑、長春新堿、伯萊霉素)的不斷更新,PVB的療法被認為是優于VAC,但是基于PVB的副反應較重,伯萊霉素的肺纖維化反應較明顯,筆者所在醫院將環磷酰胺代替伯萊霉素,采用長春新堿、順鉑、環磷酰胺療法(VPC),環磷酰胺殺傷開基卵泡中的癌細胞,長春新堿是卵巢惡性腫瘤的有效藥物,在順鉑和環磷酰胺之前應用能夠有同步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