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培訓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修復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修復培訓

篇1

1來賓市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現狀

來賓市位于廣西中部,地理位置介于N23°16'—26°29'、E108°24'—110°28'之間,轄6個縣(市、區),總人口229.12萬人;土地總面積1.34萬km2,有可耕地35.84萬hm2、宜林地54.15hm2、宜牧地20.21hm2、水域3.18萬hm2,森林覆蓋率達43.4%;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1320~1734h,年平均降水量1225~1942mm;主要產業為農業,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為13016元。來賓市是廣西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之一。據20世紀末遙感調查結果,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積2228.32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6.63%,包括輕度侵蝕1352.66km2、中度侵蝕718.53km2、強烈侵蝕142.51km2、極強烈侵蝕14.62km2。區域大部分為山地或丘陵,平地少;土壤多為砂頁巖、石灰巖和花崗巖長期風化、溶蝕形成,土質疏松;降水充沛,降雨集中且強度大;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2000年以來,來賓市大力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十五”、“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治理面積31975.83hm2,包括坡改梯36.01hm2、營造水保林12119.24hm2、栽植經果林1638.65hm2、種草0.67hm2、實施封育治理18181.26hm2,另外還修建了擋土墻、農田防護堤、攔沙壩等水土保持工程,其中以封育治理為主的生態修復工程面積占治理措施總面積的56.86%。來賓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主要做法是以生態自我修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以小促大,充分依靠和發揮大自然的力量,在生態系統脆弱但水土流失并不十分嚴重的地區采取封育保護措施,適當補植水土保持林,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僅促進了大面積植被恢復、減輕了水土流失、加快了水土保持步伐,而且還有助于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1)缺少統一規劃。雖然2004、2005年根據水利部、自治區水利廳的統一部署,來賓市水利局做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但只是一些粗略規劃,僅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孤立地作為一項工程來搞,沒有形成系統的、經批準實施的規劃成果。部分縣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缺乏統籌協調和通盤考慮,沒有拿出解決農民長遠生計和將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轉出的方案措施,執行效果很不理想。

(2)模式單一,管理落后。“十五”、“十一五”期間來賓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基本就是封禁,導致許多人把生態修復簡單地等同于封禁,很少實施其他的配套措施;在管理模式上,封禁管護的做法主要是立封禁牌,一封了之,然后雇用臨時工作人員看護,管理環節薄弱。

(3)封禁管理難度大。生態修復實施地的農民一時難以適應禁伐、禁采、禁牧的要求,經常出現有禁不止的情況。

(4)配套資金不足,支持措施不力。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縣級配套資金基本不到位,政府支持措施不力,農民發展畜牧業所需的牲畜品種、飼料、資金以及畜產品的銷售渠道等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導致一些生態修復措施難以維持下去。

(5)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當前廣西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人才基本都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或省級以上單位,地市級以下特別是基層人才嚴重缺乏。同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研究成果不夠成熟,如廣西生態修復機理及技術、人為干預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機理、分區修復模式、生態修復效益分析等課題還沒有系統的研究成果。此外,完善的生態修復監測體系還未建立,監測工作不規范,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服務體系也沒有建立,無法為業務部門工作提供相應的技術保障,因此修復工作基本處于摸索階段。

3幾點建議

(1)編制地區水土保持規劃。市、縣兩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及時會同同級發改、財政、林業、農業、國土、畜牧等部門,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統一指導下,按照水土流失類型、分布、成因以及不同區域的自然狀況、經濟社會條件和生態修復規律,編制系統的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專項規劃,明確生態修復的分區、目標、任務與措施。規劃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或授權部門批準后,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規劃確定的任務,安排專項資金,嚴格落實并納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標。

(2)完善配套政策。制定有利于鼓勵、調動廣大群眾投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積極性的配套政策,如出臺小額貸款、稅費減免以及苗木、種子、牲畜、飼料供給等優惠政策。

(3)加強宣傳,提高認識。過去人們的注意力普遍放在依靠人工力量治理水土流失上,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缺乏足夠的理解和認識,因此要采用典型事例、科學數據、經驗總結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宣傳力度,引導與教育水土流失區廣大干部群眾,正確理解并處理好人工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的關系,把生態自我修復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落到實處,實現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4)建設水土保持科技隊伍。注重水土保持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員培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科技服務體系,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支撐。市、縣兩級水利水保部門一方面要注重從大專院校招聘水土保持專業的畢業生,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水土保持工作人員的科技培訓,建立一支與工作相適應、規模與結構合理的水土保持科技隊伍。

篇2

It’s through involvement i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initiatives that youth can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with time being able to take pride in the places they call home and become responsible stewards of the land. Since local youth represent the next generations, encouraging them to take an active role in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is vital to preserving the continued health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成功的環境修復倡議可以為參與倡議活動的當地社區及居住其中的青年人帶來眾多好處。當地社區獲得的益處包括通過建立健康綠色的空間和走廊而得到的土地附加價值和公共場所的美化。此外,修復動物棲息地可以保障重新實現生物多樣性,這一特性已在之前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被失去。不斷增長的生物多樣性反過來可以通過生態旅游為當地青年提供就業機會,他們為感興趣的游客擔任向導。從生態方面來講,不斷修復的地點能促進鳥類、魚類及其他可能被當地人作為食物來源的動物在數量上得以增加。另外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好處是,修復的棲息地,如濕地、河流和湖泊可以再次成為清潔淡水的來源。

通過參與環境修復項目和倡議活動,青年人能夠在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逐漸地對他們稱作“家”的地方引以自豪,成為土地的負責任的管理者。當地青年代表了下一代人,鼓勵他們在管理自然資源中發揮積極作用,對維護環境的持續健康和推動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Successfully spearheaded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geared at actively involving youth may develop into potential income generating ecotourism opportunities and small businesses.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uses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ravel to natural areas, in order to enjoy and appreciate nature (and accompanying cultural features, both past and present) that promote conservation, have a low visitor impact and provide for beneficially active socio-economic involvement of local peoples.

Many areas around large settlements have experience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o some extent or other, and restoring natural habitats and ecosystems is a necessary step in helping to create sustainable income-generating activities such as ecotourism. By involving youth from start of these projects to their completion and ongoing maintenance, youth may gain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natural habitats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a source of income.

積極促使青年參與領先的環境修復倡議活動有可能發展成為潛在的創收項目,產生生態旅游機會和小企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這樣定義生態旅游:

對自然區域的環境負責任,以享受、欣賞并推動保護大自然(及其伴隨的文化特色)為目的,具有較低的游客影響,并為當地民眾提供有利的積極的社會經濟參與的旅游活動。

大型聚居地周圍的許多地區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環境退化,修復自然及棲息地和生態系統是幫助創造如生態旅游這樣的可持續創收活動一個必要的步驟。通過讓青年參與此類項目從開工到完成的全過程,以及隨后不斷開展的維護工作,青年將獲得對保護自然棲息地和自然資源重要性的認知,以及獲得身份認同和收入。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represent tools to tackle bot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youth unemployment in one comprehensive package. Som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projects involve rehabilitation of riparian areas in lakes and rivers or wetland restoration. A project may be headed b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and youth involvement may consist of field teams directly replanting denuded areas, for instance. Restoring a threatened or damaged habitat back to its original ecologically functional state also encourages youth to become aware of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issues and to feel they are making a positive difference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lives. In this way, successful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involving youth may include a strong training component, an educational component, a direct “hands on” component, and a methodology where they are shown how to turn these opportunities into income generating activities.

Other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empower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may be found in UNESCO Biosphere Reserves. These serve three basic functions: a logistic functio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research,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related to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issues of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onservation func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ervation of landscapes, ecosystems and genetic variation”; and a development function “to foster economic and human development which is socio-culturally and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Biosphere reserves are hubs of activity where youth can be involved i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other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volvement in these activities may translate into economic gain and empowerment for youth, who may then become exemplary stewards of the land and exampl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篇3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和省市林業主管部門的部署和要求,以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為統領,以林業特色產業、林下經濟發展、林業精準扶貧為抓手,以深化林業改革為動力,大力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切實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積極實施森林城市創建,夯實林業生產發展基礎,創新林業服務管理機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進我縣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

二、目標任務

2016年計劃完成新造林2萬畝,其中長防林造林1萬畝,退耕還林成果專項造林2500畝,農業綜合開發名優經濟林項目1000畝,石質山造林綠化工程3000畝,其他造林項目2700畝;完成中央財政補貼森林撫育3.5萬畝;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創建省級森林城鎮2個,森林村莊10個;全縣森林資源限額管理消耗量控制在省下達限額60%以內;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5‰以內;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6.5‰以內;全縣林業總產值增長10%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持續推進造林綠化工作,提升城鄉綠化水平。

1、打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收官仗。在鞏固好往年工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2016繼續實施新造林2萬畝,其中長防林造林1萬畝,退耕還林成果專項造林2500畝,農業綜合開發名優經濟林項目1000畝,石質山造林綠化工程3000畝,其他造林項目2700畝;在完成省下達造林任務的基礎上做到五個結合,即:與“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綠化提升相結合,提升綠化美化效果;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創建富有特色的森林村莊;與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做到同步實施;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發展特色產業;與農民增收倍增計劃相結合,突出增收增效。

2、準確把握政策,編制工作實施方案,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

3、大力推進森林經營工程,完成森林撫育3.5萬畝,鞏固實施生態公益林,落實生態效益補償。

(二)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工作,著力提升城市品位。

4、推進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工作。對照《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落實創建任務,完善檔案資料,做好補差補缺工作,積極配合做好驗收工作。

5、扎實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對照《縣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實施方案》,認真落實創建工作任務,完善檔案資料,做好自查驗收,及時申報,做好省級驗收工作。

6、完成創建省級森林城鎮2個,森林村莊10個的創建任務,開展生態文化教育基地、生態文化村、花園小區和園林單位創建活動。

(三)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森林生態服務功能。

7、圍繞生態立縣建設目標,進一步推進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堅持“以封為主,封、育、造、改、管”相結合的方針,采取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辦法,對生態脆弱、植被薄弱區域逐步實施生態修復。

8、鞏固城區周邊生態修復成果,進一步擴大修復范圍和效果。

9、啟動梅、響兩大水庫周邊的生態修復工作,結合梅響兩大水庫水環境生態治理工程實施生態修復。

(四)持續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促進林農增產增收。

10、突出板栗、毛竹、油茶、山核桃等優勢產業發展,積極落實縣政府提出的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計劃”。繼續實施板栗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板栗園1萬畝;實施毛竹增效工程,完善提升青山堯塘毛竹科技示范園,在青山、張沖、油坊店、麻埠等鄉鎮新建筍用竹基地3000畝,促進竹產品加工和竹筍產業,提高竹林效益;實施油茶集約化經營工程,加強大別山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管理,促進油茶產業與旅游業等融合發展。

11、加強科技推廣,提升產業競爭力。抓科技示范,邀請省內外專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科技結對幫扶,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間套種、配方施肥等豐產栽培技術,充分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12、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發展。積極謀劃爭取項目,扶持推動林業產業化發展,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引導企業投入產業基地建設,創新產品品牌,增強企業帶動能力。

13、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食用菌種植,發展林間采集加工和生態休閑養生項目。結合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縣要求,抓好我縣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整合技術服務資源,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切實引導林下經濟發展和林下經濟產業開發。

(五)持續推進林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林業管理水平。

14、做好全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修編工作,全面提升森林資源“一張圖”建設,將資源、林地、營造林、古樹名木等相關因子有機融合。

15、加強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和能力建設。做好保護區范圍規劃調整和保護區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加快實施保護區三期項目建設。

16、做好森林防火指揮監控信息系統建設,爭取上級支持,提升森林防火技防能力。

(六)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始終保持林政管理的高壓態勢。

17、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宣傳工作。通過新聞媒體、廣播、宣傳車、宣傳標語、發放一封信等形式,實現林業法規宣傳的常態化,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培訓,將林業政策法規送到千家萬戶。加強源頭管理和社會監督制度,落實鄉村干部分片包干責任制,摸清村情、組情、民情和山場資源情況,建立資源管理檔案,在資源管理上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暢通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渠道,健全舉報和處置機制,發揮群防群治作用,真正把森林資源管理置于全社會監督之中。

18、強化林木采伐運輸、林地征占用、野生動植物保護、古樹名木保護等方面的管理。在采伐上堅持嚴格限額審批制度,做到“伐前有設計、伐中有檢查、伐后有驗收”;嚴格執行林地征占用審(核)批制度,嚴禁先占后批行為;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建立長效化監管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獵殺野生動物和采挖野生植物的行為;加大掛牌古樹管護力度,認真開展第三次普查工作。

19、切實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嚴格監督檢查,加強隱患排查,強化火源管理,落實防火責任,確保全縣不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切實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認真落實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責任制,強化監測預報和檢疫檢查,重點加強松材線蟲病和美國白蛾的防控。

20、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目標責任制落實,強化目標考核。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對各鄉鎮森林資源管理的監督,強化目標考核。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林業執法,加大對林業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保持林政管理高壓態勢。

(七)強化林權改革服務管理,促進林權管理規范有序。

21、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權流轉、林權抵押、林權入股工作,推進森林資產資本化經營,盤活森林資產。積極協調和配合國土、農業等部門,做好林權登記與不動產登記工作的融合、整合,探索林地收儲相關辦法,規范森林資產評估管理等,形成一整套林權流轉管理體系。

22、做好林權糾紛調解工作,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創新工作思路,促進我縣林業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23、積極實施森林保險工作,完成279萬畝生態公益林的投保,積極推進商品林森林保險工作。

(八)強化林業隊伍建設管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升林業對外形象。

24、加強干部隊伍教育。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展,狠抓學習能力建設,重點學習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長期性、經常性教育不放松,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嚴格執行“四項規定”,嚴控“”問題。健全完善干部職工日常學習制度和培訓制度,強化林業各項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學習,力求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深學透。

25、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建設入手,進一步完善機關管理制度、作風效能制度、黨風廉政制度和財經管理制度,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效能建設。

26、加強基層站、所、隊的陣地建設,加大基層基礎設施項目的爭取力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基層站所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逐步改善基層站所隊的辦公和生活條件。

(九)實施國有林場改革,規范國有林場管理。

27、認真貫徹落實中央[2015]6號文件精神和省市要求,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工作,進一步對全縣國有林場基本情況進行調研、摸底,并與發改、編辦、人社、財政等部門及時做好對接;按照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及時制定我縣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實施全縣國有林場改革工作。

(十)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全面完成各項中心任務。

28、開展林業精準扶貧工作,全面落實林業生態扶貧和林業產業扶貧任務。

29、積極做好黨建、黨風廉政建設、作風效能建設、文明和衛生創建、雙擁創建、招商引資、依法行政、政務公開等方面的工作。

30、積極服務縣重點工程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在林地征占用、采伐限額及林業項目的支持;提前謀劃,主動參與,為縣城區、產業園區建設和全縣重點工程建設做好服務。

四、主要措施

(一)堅持科學規劃,促進有序發展。高質量完成《縣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做好生態修復、產業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發展、新一輪退耕還林等專項規劃工作,以規劃統領林業發展,以規劃促進林業科學發展。

(二)抓好項目建設,推動林業發展。抓好項目儲備和爭取,千方百計向上銜接匯報,爭取一批林業重點項目落地,確保2016年項目穩中有升;抓好項目實施,逐步完善重點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在項目建設進度、建設質量、資金兌現上下功夫,扎實推進天馬三期、新一輪退耕還林、造林補貼、森林撫育等重點工程建設,確保2016年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篇4

[關鍵詞] 布爾津縣 荒漠草原 現狀及修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8-0229-01

一、布爾津縣草地資源基本情況

布爾津縣是自治區重點半農半牧業縣,畜牧業是本縣的支柱產業之一。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和復雜多變的氣候特點,既孕育了獨特美麗的自然景觀,也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草地資源。全縣天然草場毛面積1016.15萬畝,可利用面積820.16萬畝,共分12類21亞類99個草場型,自南向北呈明顯的垂直帶分布。其中夏牧場205.31萬畝,春秋牧場242.11萬畝,冬牧場292.36萬畝,冬春秋牧場80.38萬畝。

近年來,由于對草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場超載過牧、人為開墾嚴重,外加全球性氣溫變暖、局部干旱、沙塵天氣多,境內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對當地生態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現在布爾津縣荒漠正面臨著生態修復和植被恢復的嚴峻挑戰,近年來,當地開始實施草畜平衡制度,在本縣草場上劃定退牧還草項目管理區、草畜平衡區、圍欄禁牧區等,草原生態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得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了緩解。

二、布爾津縣荒漠草原資源現狀

1.荒漠草原面積

荒漠草原分為山地荒漠草地草原類和平原荒漠草原類,布爾津縣山地荒漠草原類面積124650畝,平原荒漠草原類面積783900畝。

2.植被退化、沙化、鹽漬化面積

布爾津縣植被退化面積456.7萬畝,其中重度退化面積大203萬畝。沙化草場面積152.7萬畝,鹽漬化面積51萬畝。

3.荒漠草原退化沙化的成因

荒漠草原退化沙化的原因主要是超載放牧、人為開墾、干旱天氣等,其中,人為因素是影響草原退化沙化最主要的原因。其一,長時間的超載放牧使得荒漠草原植被蓋度持續減少,裸地面積增加,使得地表抗風沙能力減弱,而荒漠草原土壤類型一般為礫石質和砂質,碎石和砂質的流動性增強又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被蓋度,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其二,人為開墾草原一般都是在降雨較多的年份,選擇開墾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水熱條件好的冬牧場、春秋牧場,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荒漠草原;人為開墾草原減少了冬牧場、春秋牧場的面積,又直接導致轉場過程中荒漠草原其他區域的超載過牧,進一步加快了荒漠草原的退化沙化。

三、荒漠草原修復措施

1.圍欄禁牧

圍欄禁牧是將草場進行圍欄,并禁止放牧的一種保護草原的措施。圍欄禁牧為植被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有助于禁牧區植被蓋度、產草量、高度等的增加。優點是簡單、節省資金,缺點是禁牧時間要求長、修復周期長。

2.圍欄禁牧并補播草種

是指在修復區進行圍欄禁牧,并補播一些耐旱草種,能在短時間內增加修復區植被蓋度的一種措施。主要通過在初冬季節,在不破壞原始植被的基礎上進行補播。優點是修復周期短、成效好,缺點是成本投入高。

四、荒漠草原修復面臨的問題

1.禁牧補貼資金不足

圍欄禁牧修復荒漠草原周期長,一般修復周期為5年,一方面圍欄禁牧涉及牧民的草場要給予禁牧補貼,大范圍的圍欄禁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圍欄建設及后期管護。而地方政府和農牧民的財力有限,無法開展大范圍的圍欄禁牧進行荒漠草原修復工作。

2.補播草種缺少水源

荒漠草原修復區進行草種補播需要定期的灌溉。荒漠草原修復草種主要有紅豆草、冰草、無芒雀麥、旱地早熟禾、黃花苜蓿等,滿足這些草種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降雨量要求在300以上,而荒漠草原上的降雨量難以達到此數值,只能進行人工灌溉;人工灌溉面臨的難題是荒漠草原區域缺少水源或距離水源地較遠,取水成本高昂。

3.荒漠草原修復地點牲畜的安置問題

布爾津縣荒漠草原主要是當地牧民的冬牧場和春秋牧場,圍欄禁牧后可供予牛羊采食的放牧場面積減少。一方面,在轉場季節圍欄外的其他荒漠草原將承受更大強度的超載,加快荒漠草原退化沙化進程。另一方面,可供牛羊采食的放牧場面積的減少又將直接導致牛羊安全越冬所需飼草料的增加,這就進一步增加了飼草料儲備工作的壓力。

五、加快荒漠草原修復的建議

1.完善草原生態獎勵補助機制

現正在開展草原獎勵補助機制,但是資金的投入量仍不足以解決草原的超載過牧問題。在資金解決問題上不應該單純的依靠政府的投入,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進而從社會募集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現階段草原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

2.不斷完善農牧民培訓機制,促進勞務輸出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著力轉型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農牧區的人均收入,另一方面將直接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直接有助于控制草原的超載過牧。

3.大力發展飼草料地種植,加快飼草料地建設

草原超載過牧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是因為受干旱天氣的影響導致產草量的降低使得本身在核定載畜量之內的牲畜數量成為了負擔,另一方面是因為飼草料地種植面積不足,牲畜補飼飼草料存在缺口所造成的。但無論是哪方面的因素影響,抑或從圍欄禁牧進行荒漠修復的角度來看,飼草料地種植面積的增加都將緩解天然草場的壓力,尤其是具有生態脆弱性的荒漠草原。

4.控制載畜量以控制草原退化沙化面積

造成草原退化、沙化最直接的因素是超載過牧,控制載畜量將有助于退化荒漠草原的自然修復,通過核定載畜量,由相關執法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并嚴格要求牧民將牲畜控制在核定載畜量范圍內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篇5

1.1陸水流域處于單一市級行政區劃內

陸水是長江的一級支流,源出湘、鄂、贛3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經通城、崇陽、赤壁、嘉魚3縣1市,在武漢市上游約157km的陸溪口(洪廟)注入長江。整個流域位于北緯29°05~29°50及東經113°40~114°10之間,全部處于湖北省咸寧市境內。

1.2陸水流域水系發育、干流不長但流域面積大

陸水水系東南面以幕阜山與鄱陽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與洞庭湖水系相鄰,干流全長183km,流域面積3950km2。陸水水系發育,總體呈羽狀分布,河長大于5km的支流有98條,比較長的有6條。地勢大致為東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對穩定,水質有很好的潛質

1)陸水流域內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無大型控制性工程建設,河流特性相對穩定。2)流域內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植被良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137kg/m3,屬少沙河流。古人曾以“酒旗翻野色,漁棹弄秋光”的詩句,描繪陸水河流域人水和諧的景象。3)目前流域內無大型污染性企業,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本較低。

1.4近年來水生態治理效果顯著

造成赤壁市20多萬人城區人口飲水告急的陸水河,經過咸寧市4縣市聯手治理,水質現已明顯好轉,干流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符合水功能區劃要求。在經歷了“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之后,上世紀末因企業和城鎮大量排污,使陸水河水體污染嚴重。2004年一項環保調查結果表明:陸水河流域共有排污企業45家,年排放工業污水量達1275t,占咸寧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的53%,從而導致陸水河流域污染嚴重。為改變過去受流域分割之限,破解跨區域環境污染治理的難題,2005年初,咸寧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水和諧共處”的理念,責成市環保、水利、城建等部門擬訂一個長效的水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咸寧市政府出臺了《陸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幾年來,4縣(市)輪流召開聯席會議,商訂治理對策,關閉了小煉礬廠、小造紙廠等排污企業數十家,加強旅游、餐飲以及農業生產管理。目前,整個陸水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水質不斷提高。

1.5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意識較強

2005年元月,通城、崇陽、赤壁、嘉魚等4縣(市)政府共同簽訂了湖北省第一個市轄區流域的規范性文件———《保護陸水河流域協議》,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協調陸水流域環境保護,通報各地落實情況。

1.6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和技術資源較豐富

陸水流域內除市縣級水利、環保部門外,區域內還有國內水資源管理的權威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下屬的幾個單位,水利人才豐富。長江水利水電學校在境內辦學多年,為當地培養了大量的水利人才。

1.7建設水生態文明的時機較成熟

由于流域內已建設了陸水水庫、青山水庫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對堤防和護岸也進行了整治,防洪壓力大為減輕。可以認為陸水河已經度過了“除害”階段,正式進入“興利”階段,陸水河正逐步變為咸寧市的聚寶盆。

2建設陸水水生態文明的措施

2.1存在的問題

由于過去一段時間發展經濟的壓力和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較差,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①法制貫徹不夠;②資源整合不夠;③基礎工作不足;④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科學體系。

2.2措施

根據陸水流域的特點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建設陸水水生態文明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2.1加強法制建設,提高法治水平國家關于水資源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近期更推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從宏觀上指明了方向,但具體實施需要基層單位和組織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將它們付諸于具體的工作實踐中。1)組織相關方面的領導、專家對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充分研討,結合陸水流域的具體特點,制訂具體的實施辦法,實施辦法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2)堅持把培育水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根據黨的群眾路線精神,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和基層職能部門的作用,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使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使水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僅僅把水生態文明理解為“保護水生態”是不全面的,水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和諧。當陸水流域內的干部甚至普通村民都具有了很高的水生態文明意識時,陸水流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必定事半功倍。

2.2.2進行資源整合,完善管理機制依照陸水流域的整治方案,針對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情況,參照水利部門洪水調度的模式,制訂了一系列的工作規程并嚴格執行。陸水流域的各管理單位互相配合,使陸水流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及管理工作做到全覆蓋、無死角,而且通過工作規程這種法制化的管理,采用追溯、問責等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2.3加強基礎工作1)加強社會監管體系和宣傳體系建設。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培養一大批村級監督員和宣傳員努力使水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基層延伸。2)增加監測點,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監控體系。整合各部門的監測點,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建立陸水水生態實時監控體系,是陸水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3)增設標志牌,盡量使紙面上的紅線實物化,有利于流域內民眾的行為規范化。4)增設宣傳牌,大力宣傳政策法規,將職能部門聯系方式公示于眾,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使大家更好地參與到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2.2.4建立陸水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考核指標體系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工作,逐步建立起陸水流域水生態的數字模型,使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走上科學化的發展道路。水生態文明考核體系可分為以下幾個子體系:①防洪排澇體系;②水質保護體系;③水資源開發利用。結合陸水流域特點,設置相應的指標。如陸水流域水量充沛,從取水量指標考核不能很好地體現周邊企業對陸水水生態文明的影響,但從周邊企業排污影響水量指標考核反而能更客觀地反映其對水生態文明的影響。相應地,將企業對生態影響相關指標與其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建立相應的數字聯系,以此考核其對整個社會的貢獻也將更客觀。

2.2.5合理分配投入比例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應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只考慮生態系統保護,而是發展與保護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設等硬手段,也包括水資源管理制度、法制、監管、科技、宣傳、教育等軟手段。單一重視工程措施或過分強調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學的態度,要使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和諧發展,共同支撐水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性手段具有直觀、見效快、對GDP貢獻直接的特點,但真正能對陸水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產生根本性和長期性作用的,能衡量其真正水平的還是軟手段的水平。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水平、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水平、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管理水平、流域區內民眾的水生態文明層次等。這些水平的提高同樣需要投入,而且其投入具有長期性,緩進性、反復性。

2.2.6水生態的修復步驟陸水水生態系統基礎較好,但其生態修復同樣要遵循以下科學的修復步驟。1)現狀調查和評價。建立起水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及站點,建立長期監測和定期評價制度。2)開展專項規劃,制定水環境、水生態功能的保護和修復區劃,根據區劃制定各級各類水域保護和修復目標和修復計劃。3)從源頭抓起,減少污染物質向水域的排放。4)水生態修復應該順應自然條件和規律,應該以自然修復和生態工程修復相結合,其中前者應該為主要方式。5)水網連通與城市防洪排澇結合。6)水生態應該注意低成本維護原則,如岸邊植被最好采取本地物種及低維護物種。7)由于水生態系統修復的復雜性,應該采取適應性的修復和管理方式,廣泛的公眾參與必不可少。以上特別應注意做實前2項工作,切忌盲目地以上工程為目的的粗放思路。建設水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決策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制度上同時要建立起對短期行為進行強力約束的機制。

篇6

一、充分認識做好林業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年初的特大雨雪冰凍災害,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受害程度深,山區林業損失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市林業受害面積235.3萬畝,直接經濟損失6.4億元,其中毛竹、花卉、香榧、楊梅等商品林基地受害面積142.7萬畝,損失5.3億元。山區是低收入農戶集聚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對林業的依賴性很強。由于林業具有生產周期長、災后重建時間比其它行業更長的特點,因此,這次災害不僅直接導致林業減產和農民減收,而且還將持續影響到今后幾年的林業生產和山區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由于雨雪冰凍災害造成大量竹木枯死,林內枯枝落葉驟增,樹木長勢衰弱,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隱患明顯增加,已嚴重威脅到我市森林生態的安全。要從關注山區民生、促進山區新農村建設和維護森林生態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林業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

二、明確林業災后重建的目標任務

根據省、市有關災后恢復重建的總體要求以及*林業實際,我市林業災后恢復重建的目標任務是:

——確保枯死竹木及時清理。6月底基本完成枯死竹木清理和銷售工作,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及時消除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隱患。

——確保基礎設施及時修復。8月底基本修復林區道路、電力、通訊、大棚、噴灌和森林防火等林業基礎設施,林業生產和林區生活全面恢復正常。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5年內使林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配套完善。

——力爭生產能力盡快恢復,農民收入不減。采取一系列災后自救措施,2—5年內基本恢復竹林、花卉、香榧、楊梅等商品林基地生產能力,使山區農民經濟收入不減,生活水平不下降。

——力爭森林資源盡快恢復,生態功能不退。通過科學培育管理,5年內使生態林全面復壯,森林資源只增不減,生態功能只優化不退化。

三、突出重點做好林業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一)加快清理受害竹木,最大限度減少林農損失。按照“盡力救護,及時清理,減少損失,規范管理”的原則,加快受害竹木的清理和銷售。對能夠救活的受害竹木,特別是古樹名木、珍貴樹木等,要采取積極措施,盡力實施救護;對已經枯死的林木,要優先安排采伐指標,簡化有關手續,盡快核發采伐許可證,及時清理銷售,減少經濟損失。除重點地段、要害防火部位和松材線蟲病防治外,重點生態公益林受災區原則上要少清理或不清理。鼓勵竹木加工企業實行保底價收購,挖掘生產潛力,保證受害竹木加工利用。要加強林政管理,嚴防不法分子利用受災名義亂砍濫伐林木、破壞森林資源。

(二)加快修復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林業生產條件。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林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要把修復和完善林業基礎設施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環節來抓。重點抓好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業野外生態監測和林區道路的修復,并把修復火險預測預報系統、林火瞭望監測、防火隔離帶、撲火保障系統擺在優先的位置。加快林木良種基地和苗圃的基礎設施修復,確保種苗生產和供應。同時,要切實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林業基礎設施,不斷提高林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抵御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著力抓好高效林業生產恢復,切實保障山區農民收入來源。全面深入開展竹林、花卉、香榧、楊梅等高效林業基地的生產自救,抓好整枝修剪、施肥治蟲等培育管理,通過應用一系列災后自救技術措施,盡快恢復生產能力。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大力實施林業基地品種改良,提高良種覆蓋率。積極推廣長短結合、立體栽培等復合經營模式,因地制宜套種中藥材、森林蔬菜等“短、平、快”的經濟作物,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積極引導農民就地開展受害竹木加工,千方百計開辟增收渠道,彌補災害經濟損失,做到竹木損失林下補,山上損失山下補,種植損失加工補,力求達到受災減產不減收。積極推廣種植珍貴用材樹種,提高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后勁。

(四)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切實維護森林生態功能。把災后恢復重建與撫育改造、森林經營結合起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培育。因地制宜開展補植造林,大力推廣種植闊葉樹種、彩葉樹種和防火抗病蟲樹種,加快林分質量恢復,豐富生物多樣性,構建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不斷提高生態效益,增強森林生態功能。

(五)加強技術指導服務,科學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動員和組織林業專家和廣大科技人員,采取“分區包干、掛鉤到戶、責任到人、技術到位”的辦法,深入山區受災第一線,開展災后恢復重建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服務,送技術到山頭、到農戶。運用農民信箱和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開展技術講座和咨詢服務,解決各類技術難題。要因地制宜編印災后恢復重建技術手冊,分發到戶,指導農民科學開展生產自救。

四、切實加強林業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領導

(一)加強部門配合協作,合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全面開展林業災后恢復重建,事關山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山區工作的重要任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確保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林業部門是災后恢復重建的具體組織者,要積極當好各級政府的參謀,制定恢復重建規劃,扎實開展工作。財政、發展改革、交通、電力、民政、金融等有關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能,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林業恢復重建工作。

篇7

【關鍵字】治理聯合體;生態修復;多元化機制

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總體規劃

1、宏觀調控

水土保持的歷史遺留問題是對水土保持的監管不力造成的,同時存在對水土保持的監測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科學性,利用現代科技可以為水土保持提供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持,通過評判指標體系的建立,能夠為注重生態建設提供更多的總體規劃。分析其中的原因,水土保持政策的調整有利于進一步優化體制內部存在的障礙,從宏觀方面能夠把握水土保持的重要區域不流失。另外,財政計劃的實施能夠為水土保持規劃出資金動向,多方位的資金支付和信貸額度的使用,以及社會投資保險金的使用都可以為水土保持的生態建設提供強大的資金鏈,以此確保水土生態的總體達標,對于農、林、水利各部門的協同管理制定了統一規范標準。

2、技術保障

科技手段的投入是水土生態建設的必須手段之一,通過有效的管理,使科技的力量能夠發揮到極致,采取生態工程的啟動,利用耕作技術的廣泛傳播,對于植被的有效保護,參與土壤抗結塊的科技改良和對蓄水保土、控制水土流失以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使用率。同時增加技術培訓,積極組織政府引導的社會辦學力量參與水土課程的培訓,通過引進優良樹種,建立統一的市場供銷體系平臺來完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技術體系。

3、組織建設

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水土保持的生態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團體的參與性,對于項目建設的開工要引進投訴機制,對于影響生態體系的建設項目隨時處于監測的動態體系中,這不僅僅是要求企業嚴格施工,更重要的是能夠盡早的發現問題,確定水土的流失現狀,在第一時間控制住水土的流失,對于組織建設的單位和部門,需要適當的改革現有體制,去除個人判斷的風險,采取科學化的組織。

二、完善重點工程建設管理體系

大型工程對于水土保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重點施工項目直接關系到水土保持體系的穩定性,在較大范圍內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穩定是較大工程的主要任務,對于生態修復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由水行政部門參與組建重點工程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小組,對于樣板工程和示范工程都將列入監測的體系,加強監控。根絕區域內特點,按照城市中心為中心點,以公路主干道作為輻射帶,同時兼顧較大流域河流沿岸的情況建立起實時監控體系。

按照生態基礎建設的要求,要求保障河流兩岸的基本飲水的潔凈,保障公路主干道兩側不受大型企業施工的污染,保障主干道分道區域內不存在水土流失的不可控的局面,在水土保持河流流域內建成生態循環利用系統,加大優良牲畜和高效林場、草場的基本建設,建設成優良的基礎畜牧業發展區域。

其次可按城區邊緣分布帶建成城郊多功能生態農業園,盡早完成現代化農業生產基本要素的建設,為農業的科學化管理提供基本空間保障,使得農業生態園成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力量。

沿山地分布的生態基礎帶,需要盡早的實現退耕還林,以綜合治理為手段,加強預防保護,實施生態修復,加大旅游區的改造力度,抓好旅游帶的生態水土控制,加強各個園區的協調發展,使得工業園、農業園、畜牧帶以及旅游綜合配套改革去形成共同發展機制。以此由點及線,及面的帶動全區域內的輻射發展。開發最佳模式,根據流域內的具體情況,加強就地治理,因地制宜,使區域內的小片區形成自身的發展特色,力爭水土保持的重點工程都符合上述的發展利益,總體來看,研究治理重點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問題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新方式解決水土的流失問題,不但能夠確保重點工程的質量,同時能為區域內的生態建設作出貢獻。

重點工程在增加監管的同時,要確立工程建設的管理制度符合生態建設,推廣實行工程建設監理制,勞資工程,在投招標工程中,嚴格按照競爭機制健全工程競標,按照地方配套資金的合理使用確保重點工程建設管理體制的有效運行。在立項和監管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切實有效的規劃利用現有土地采取集約式的生產方式。具體到實處,要完善和落實地方配套資金落實不到的情況,對于監管比較薄弱的環節要重點防治,明確總體城區規劃的要點,按照重點工程的具體布局搞好項目儲備報備工作,嚴格按照驗收的環節檢查驗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免延誤工期和造成不當的水土流失,在創新工程中要建立生態管理機制,同時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治理,鞏固工程治理成果,明晰產權,責任到戶,強化管護,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實現工程建設區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

三、科學創新體制的建立

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水土保持意識。今年是完成全國統一部署的水土保持基本國策宣傳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一年,要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水土保持,不斷提高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在各類工程建設項目過程中,充分考慮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做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優先,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加強領導,不斷推動水土保持工作深入發展。水土流失是頭號環境問題,水土保持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重要內容和根本措施。我們必須加強領導,把水土保持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把確保生態建設與安全列入績效考核內容,確保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要加強對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做好水土保持專項規劃。要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作為開發建設項目辦理其他行政許可的前置條件,嚴格把住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后主體工程才能投入使用環節,這些都是落實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的關鍵。同時,在出臺相關開發建設項目保護性政策時,要征求水利部門意見,參閱相關法律法規,維護水土保持法律的尊嚴。

篇8

一、工作目標

按照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為目標,以科技、生態和安全農業為重點,健全體系,創新模式,強化一、二、三產業有機結合,突出農業總部經濟發展,在全面推進蔬菜產業發展的同時,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努力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六大設施農業要素中心,形成世界蔬菜中心。

一是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中心,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建設規模化農業園區,普及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開展綠色、有機生產和品牌申報,力爭綠色有機園區達到10萬畝以上,建設綠色有機園區化生產體系。

二是國家設施農業標準形成中心,支持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訂,加快技術創新和標準建設、推廣及應用,引導園區、企業按標準規程生產標準產品,健全完善農業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安全等標準體系,力爭成為設施農業行業標準形成中心。

三是全國農產品冷鏈加工配送中心,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冷鏈加工配送模式,力爭全市90%以上的園區農產品以品牌的形式直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超市、社區等中高端市場,實現優質優價。同時大力發展外埠基地,建立內外聯動、相互支撐的冷鏈直供配送體系。

四是全國設施農業實用技術研發推廣中心,引導市內大型農業企業與科研機構、專家開展合作,建設種業研發、病蟲害防治、生態農業技術、日光溫室改造技術和設施農業測試等研發中心,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五是全國設施農業技術管理團隊技術培訓中心,積極培養農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團隊,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等模式,面向全國各地開展設施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等知識培訓,將模式和生產標準推向全國。

六是中國蔬菜育種中心,推進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建立商業化蔬菜育種體系,力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30個以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種5個以上,引進、建設科研機構、研發型種子企業15家以上,全力打造中國蔬菜種業硅谷。同時推進中荷農業合作項目,加快荷蘭現代農業新技術、新設施引進,向世界蔬菜中心邁進。

二、重點任務

抓住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的有利時機,按照全省“兩區”特色產業園的要求,明確農業功能區劃,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重點打造羊青路、羊田路、大沂路三條現代農業走廊,加快推進41個重點農業項目建設。

三條現代農業走廊:

一是羊青路現代農業走廊,核心區南北長12公里、占地3.5萬畝,規劃建設“一基地(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四園(國際交流合作園、設施標準示范園、生態循環示范園和高效農業示范園)、兩區(南、北綜合配套服務區)”七大功能區,著力打造高端農業聚集區。目前已入駐科技型、生態型農業項目30個。下一步重點抓好高端項目引進,加快綠港、國際生態農場、中荷共建示范園等項目進度,抓好冠宇、海德等水產工廠化養殖基地建設,改善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力爭率先建成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

二是羊田路現代農業走廊,南北長10公里,占地2.5萬畝;南部重點建設300畝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研發中心,配套建設專家公寓;北部重點發展蔬菜育種試驗基地和綠色有機生產農業園區,著力打造蔬菜育種研發和綠色有機農業聚集區。下一步,重點搞好總體規劃編制,盡快啟動路網、電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組織有關鎮街加快土地流轉,為項目落戶創造條件。

三是大沂路現代農業走廊,南北長15公里、占地3萬畝,主要承載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園區、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標準化生產聚集區。下一步,以沿途鎮街為主體,編制特色園區發展規劃,積極吸引畜牧、蔬菜等各類高端農業項目落戶園區。

41個重點項目:(見附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引導。對新建擬建的現代農業項目,優先在三大走廊內安排和落戶,促進項目集約、集聚發展。并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財政資金,對落戶在三條走廊的41個重點項目,給予一定額度的貸款貼息,引導他們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開展科技研發、綠色有機生產和品牌配送,配套沼氣、冷鏈、水肥一體化等新型設施設備,使三條現代農業走廊盡快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廣中心、科技研發創新中心。同時,制定出臺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二)搞好規劃建設。三大走廊沿途鎮街區要盡快對各自轄區內的農業現狀進行調查摸底,制定園區建設規劃,經市政府同意后,加快落實推進。羊田路、大沂路沿途鎮街要加快土地流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形成項目集聚效果。對走廊內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由市財政統一解決;以鎮街區為主,抓好高端農業項目的引進工作,有關部門搞好指導和服務,全市農業招商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大招商工作推進力度,力爭引進項目盡快落戶、盡快建成、盡快投產。

篇9

>> 我國濕地保護立法現狀與問題分析 我國檔案管理人員職業現狀與繼續教育 我國濕地保護現狀及措施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規劃的現狀及其分析 我國酒店管理人員的現狀及對策 我國高校文經管專業短學期實施效果問卷調查與分析 我國高校管理人員發展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 淺析我國科技管理人員的素質與培養 我國濕地保護與濕地產業發展策略探討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激勵制度的財務問題研究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濕地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對醫院檔案管理人員職業認同現狀調查與思考 我國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考評體系研究 關于我國高校管理人員職業化的幾點思考 我國高科技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股權激勵探討 我國成人教育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探析 我國檔案管理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研究 我國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現狀及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 吳迪,岳峰,羅祖奎,等. 上海大蓮湖湖濱帶濕地的生態修復[J].生態學報,2011,(11):2999-3008.

[5] 吳建寨,趙桂慎,劉俊國,等. 生態修復目標導向的河流生態功能分區初探[J].環境科學學報,2011,(9):1843-1850.

[6] Stroh P. A., Mountford J. O., Araya Y. N., et al.Hughes Quantifying Soil Hydrology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at an Ex-Arable Wetland Restoration Site[J]. 2013, (2):311-320.

[7] 楊芳.基于社區參與的洞庭湖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 2013, (2): 172-175.

[8] 韓光輝,王洪波,王亞男. 北京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基于水資源整合與流域生態補償的視角[J].城市發展研究,2013,(8):77-81.

[9] Figueroa F, SanchezCodero V.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to preven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Mexico[J]. Biodivers Conserv, 2008, (17): 3223C3240.

[10]王昌海,崔麗娟,毛旭鋒,等.濕地保護區周邊農戶生態補償意愿比較[J].生態學報,2012, (17):5345-5354.

[11]Rowe J. C., Garcia T. S. Impact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Efforts on an Amphibian Assemblage in a Multi-invader Community[J]. Wetlands, 2014,(1): 141-153.

[12]趙士洞,張永民,賴鵬飛.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13]張永民.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評估框架[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14]衷平,楊志峰,崔保山,等. 公路網對濕地生態功能的累積效應研究――以云南縱向嶺谷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09,(2):397-405.

篇10

關鍵詞:水務工程;拱圈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質量監督;支撐體系

中圖分類號:U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7)03-0063-04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I生態修復工程(淀浦河―分界河)位于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工程主要內容包含生態島建設、生態清淤、生態修復、新建防洪堤防、新建淀山湖大橋及現有堤防的拆除重建。工程實施后,具有提高地區防洪除澇標準、改善淀山湖生態景觀、提高城市品位等多重作用,可充分發揮防洪、除澇、環保等綜合效益,根除水患、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淀山湖地區經濟發展。

該項目最大單體――淀山湖大橋總長1470m,共64跨,橋面總寬度為8m;其中:主橋采用跨徑組合為26m+36m+48m+36m+26m=172m上承式鋼筋混凝土空腹拱橋,拱上設側墻,外觀類似于實腹拱橋;北側引橋跨徑布置為7×(4×22)m+2×(3×22)m,橋面連續、結構簡支,共計34跨,長748m;南側引橋跨徑布置為3×(3×22)m+4×(4×22)m,橋面連續、結構簡支,共計25跨,長550m。

1 工程的施工、管理特點與難點

1.1 施工作業平臺

工程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處于淀山湖一角,緊靠上海市水上運動中心,故施工場地有限,以水上作業為主。淀山湖大橋原設計采用水上平臺施工,設計方案要求樁基施工及墩臺結構施工均搭設水中平臺進行施工。實際開工后,經參建方多次現場踏勘發現,淀山湖水位較淺,約為0.5-1.5m,船舶無法進場,需開設新航道,不僅造價高,更主要的是難以滿足進度、質量和安全要求。綜合實際,項目部決定采取水上筑堤的陸上施工方案。

1.2 主橋地基支撐體系

淀山湖大橋主橋區域地質情況復雜,表層為淤泥質粉質粘土,下層為粉質粘土和砂質粉土。淤泥質土為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空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屬不良軟弱土層,自穩能力極差,開挖后極可能會發生塌方和涌泥,使施工難以進行、地面沉降難以控制,影響建筑物安全。為此,將實際地質情況和具體施工工藝、流程進行逐步分析,綜合設備情況、工作量及成本等方面因素后確定建筑廢料換原始地基方案。為保證此方案的施工效果,全面施工前,以主橋48米跨做為試驗段進行換填后采用土袋堆載預壓試驗,預壓荷載為設計荷載的120%,并觀測沉降量,見圖1。

1.3 主橋拱圈大體積混凝土澆筑

主橋箱型拱圈采用支架上現澆,屬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在施工中混凝土容易因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差產生溫度應力裂縫,因此需要從材料選擇上、技術措施(配合比、溫控、振搗、養護等)有關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保證拱圈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根據本工程特點主橋拱圈為箱型截面(一箱兩室),混凝土澆筑順序采用縱向分段、水平分層、垂直分環進行澆筑,分環按兩環考慮,分別為底板、腹板環和頂板環,每一環的分段方式見圖2,圖中1、2、3、4、5、6、7、8表示澆筑順序。拱圈截面方向由中間向兩側對稱澆筑。 拱圈采用C50砼,26m跨澆筑量為188.9m3,36m跨澆筑量為267.6m3,48m跨澆筑量為326.1m3。

1.4 橋梁板架設

淀山湖大橋橋面寬8米,引橋上部構造采用L=22m、h=900~1995mm的預應力空心板梁,以3跨或4跨為一聯,結構簡支,橋面連續。主橋上部構造采用L=5m、h=320mm的非預應力空心板梁。空心板梁采用外購,淀山湖大橋主橋及引橋共計梁板494片。其中引橋中梁每片安裝凈重46.8噸,邊梁每片安裝凈重57.97噸。主橋中梁每片安裝凈重3.8噸,邊梁每片安裝凈重5.12噸。故板梁吊裝屬于重大危險源,結合本工程特點,淀山湖大橋的板梁安裝擬采用2臺220噸汽車吊進行施工作業,一臺停在所要架設梁板的跨中西側便道上,另一臺停在相鄰跨中便道西側。梁板架設按照《大橋梁板安裝施工方案》的要求,派專人統一指揮,確保安裝質量與作業安全。

1.5 鉆孔灌注樁施工

大橋基礎均采用樁基礎,其中主橋采用直徑1.2m的鉆孔灌注樁,共計72根,引橋采用直徑1.0m的鉆孔灌注樁,共計187根,均按摩擦樁設計。鉆孔樁中埋置100%聲測管:主橋φ1200鉆孔樁為100%,引橋φ1000鉆孔樁為100%。施工過程中應從測量放樣精確、護筒埋設控制、成孔質量控制、鋼筋制作安裝質量、混凝土澆注質量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

1.6 碗扣式多功能鋼管腳手架搭設

主橋上部結構拱圈為鋼筋混凝土箱型結構,采用碗扣式多功能鋼管腳手架,用Ф48mm×3.5mm焊接鋼管作為主構件。為檢驗支架及地基的強度及穩定性,消除整個支架及地基的非彈性變形,采用預壓材料(土袋)進行預壓。土袋下鋪一層土工布,防止損壞底模。預壓荷載為設計荷載的120%。預壓時間不小于7d,分三級加載,以支架連續三日沉降量和小于3mm為停止標準。將此彈性變形值、地基下沉值與施工控制中提出的因其它因素需要設置的預拱度疊加,算出施工時應當采用的預拱度,按算出的預拱度調整底模標高。同時注意在支架外側2米處設置臨時防護設施,防止流水和雨水流入支架區,引起支架下沉。預壓完成移除砂袋,根據箱型拱圈線型重新放樣,調整立桿高度。

2 工程質量監督控制要點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主監員要求參建單位以施工規范為準繩,以施工組織設計為指導,全面控制施工過程,重點控制工序質量,做到工序交接有檢查,質量預控有對策,施工項目有方案,技術措施有交底,圖紙有會審記錄,配置材料有試驗,隱蔽工程有驗收,計量器具有復檢,設計變更有手續,成品保護有措施,質量文件有檔案,切切實實的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工程。

2.1 開工前的質量監督

在為增強對淀山湖大橋的質量監督管理,使監督工作走向專業化、程序化和科學化,在對整個項目監督的基礎上,主監員根據大橋這一單體的施工、管理特點與難點,特制定淀山湖大橋監督計劃表,時間涵蓋大橋的整個建設階段。監督內容包括工程質量檢測、人員技術培訓教育等方面,詳見表1。監督計劃的嚴格實施一方面使質量監督在工作上保持了針對性、獨立性,另一方面體現了質量監督的權威性。

2.2 工程建設中質量監督

2.2.1 責任主體質量行為的監督

為增強監督工作的計劃性,提高監督工作水平,開工前期,主監員認真檢查以建設單位為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包括建設單位的質量檢查體系、監理單位的質量控制體系,施工單位的質量保證體系、勘測設計單位的現場服務體系和規章制度建設等,要求各參建單位分工明確各負其責,保證各質量管理體系自始至終都要運轉和發揮作用;參加設計、監理技術交底會,并認真做好監督交底工作;參加施工方組織舉行的“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對參加人員、培訓內容及培訓流程進行了全程監督。

2.2.2 工程實體質量的監督

按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質量監督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單體――淀山湖大橋的具體情況,主監員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的監督:

2.2.2.1 鉆孔灌注樁監督

(1)事前工作的監督:審查施工機械、成孔機械必須與現場土質、樁徑、樁深等要求相適應,審查《鉆孔灌注樁專項方案》編制情況,審查砼施工配合比。

(2)成孔過程的監督:根據鉆孔灌注樁成孔的施工流程,重點監控樁身的垂直度、孔內水位、孔徑、孔深、沉渣厚度等重要指標。

(3)鋼筋籠制作及安放的監督:抽查出廠質量證明書和試驗報告單原件及力學性能試驗報告,并委托眾賢檢測抽檢鋼筋及鋼筋焊接質量;為控制保護層,檢查鋼筋籠外側墊塊設置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4)水下砼施工的監督:水下砼施工是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監控的關鍵環節。抽查澆灌配合比,校驗計量、原始記錄和制作試塊等,對坍落度等指標進行重點控制。

(5)基樁實體檢測:主監員委托上海同濟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站對鉆孔灌注樁開展高應變檢測和單樁豎向抗壓靜載抽檢,檢測基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施工質量和驗證、校核設計,具體見表2。根據抽檢報告,判定樁身質量無缺陷,全部滿足設計要求。

2.2.2.2 主橋拱圈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監督

(1)事前工作的O督:檢查《碗扣式多功能鋼管腳手架》、《主橋基礎換填專項方案》編制情況及其混凝土材料供應、人員、設備組織方案,混凝土澆搗方案,大體積混凝土測溫及混凝土養護等方面的專項技術方案措施;考察、審核商品混凝土供應商資質及供應量情況。

(2)支撐體系的監督。模板支撐體系必須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以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自重、側壓力及在施工過程中的施工荷載。重點監控碗扣式多功能鋼管腳手架預壓沉降情況,在澆筑前確保支撐系統滿足強度、剛度、穩定性要求,預埋件、預留孔洞位置、尺寸正確,參加參建方對模板支撐系統的專題驗收。

(3)澆筑過程的監督。因橋拱圈結構截面尺寸大,一次性澆筑量大,必須設法降低水化熱,減小內外溫差,以防止出現溫度裂縫。面對現澆拱圈大體積復雜結構混凝土裂縫控制,該工程施工方委托河海大學進行相應研究并制定裂縫控制方案。故在監督過程中,主監員重點檢查《裂縫控制方案》的實施情況,并確保混凝土是一次性澆筑的,后期養護到位。為最終確定拱圈混凝土質量,主監員特委托上海同濟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站對砼強度進行回彈檢測,經檢測,強度均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

2.3 工程驗收質量監督

在不同的驗收階段,工程驗收質量監督工作有不同的重點。對單元工程驗收,主監員在隨機抽查、了解和掌握單元工程的質量檢驗與評定情況的基礎上,重點抽要隱蔽單元工程和關鍵部位單元工程的驗收簽證情況,主要包括鉆孔灌注樁、橋臺承臺、蓋梁、拱片、橋墩、墩柱等;分部工程驗收階段,了解和掌握了原材料、中間產品及混凝土(砂漿)試件質量情況,重點是核定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驗收質量結論,主要包括地基與基礎、下部結構、上部結構等;對于階段驗收,大橋水下階段驗收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分別舉行了3次階段驗收(主橋下部、北引橋下部、南引橋下部),重點是抽查涉及的單元工程和分部工程的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資料,并提出階段驗收的工程質量評價意見。單位工程驗收階段,工作重點是核查淀山湖大橋外觀質量評定結果并核定外觀質量評定結論,檢查施工質量檢驗資料是否齊全,核定單位工程驗收質量結論。

3 結語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濱生態修復工程(淀浦河―分界河)是青浦區重點工程。工程建設過程中,質監站對其質量進行嚴格監督控制,細化監督要點,通過增加監督頻率、開展實體檢測等手段,確保水利工程質量、安全和效益,這些都為該工程項目成功創建“水利部文明工地”、“上海市級文明工地”、“安全質量標準化示范工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 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濱生態修復工程(淀浦河―分界河施工設計圖

[2]碗扣式鋼管支架在轉體施工橋梁中的應用[J].李闖,唐英,王興猛,張毅.鐵道建筑.2013(09)

[3]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J].支國輝.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