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保護的工程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資源保護的工程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資源保護的工程措施

篇1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措施;實踐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are the basic natural resources and strategic economic resources,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s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Jinghai County,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gulation means, Jinghai rain flood resources and offshore water has not been used well, must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he river pollution, governance, increase the self-provided water storage capacity by enlarging excavation dredging part of the river, alleviate the water shortage pressure, provide water security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protection;utilization;engineering measures;practice

中圖分類號:P6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水資源作為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水資源缺乏和水質污染一直是靜海縣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需水量不斷增加,破解水源短缺難題,不僅事關工農業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社會穩定。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調蓄手段,靜海雨洪水資源和境外來水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河道污染,通過擴挖浚深部分河道增加自備水源調蓄能力,緩解缺水壓力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基本現狀

靜海縣地處九河下梢,是海河流域南部水系洪水匯流的主要緩洪區和滯洪區。境內地形低洼封閉,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汛期雨水集中。由于這些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造成歷史上多次遭受洪、澇、旱、堿的危害。流經靜海縣的有一級河道6條,二級河道2條,干渠36條,支渠386條,全縣建有大型揚水站24座,大(二)型水庫1座,蓄水能力1.8億m3;大中型閘涵69座,鎮村管揚水點551座,全縣已形成渠渠相通、站站相連的水系格局,具備了一定規模的調蓄結合、排灌結合、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結合的防洪和灌排體系。全縣水資源總量年平均為2.01億立方米。年用水需求量為3.738億立方米。調蓄水能力總計6700萬立方米,城市生活供水約40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控制在4700萬立方米,可調蓄利用水總量為1.18億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是不斷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增加蓄水能力。近年來,靜海縣共投資1.9億元,先后實施了迎豐渠、生產河、青年渠、南運河、港團河、七排干、王口排干、團結渠等重點河段的清淤治理工程,共治理河渠93公里,清淤土方424萬方。通過對上述河渠的清淤整治建設,不僅確保了輸水通暢,同時,提高了河道的蓄水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環境。

二是實施團泊水庫除險加固和浚深改造工程,實現向水庫蓄水。投資5108萬元,完成了團泊庫除險加固工程。投資9.12億元,實施了團泊水庫浚深改造工程和東圍堤外擴工程,浚深改造庫區22.5平方公里,東圍堤外擴6784米。水庫除險加固及浚深改造工程的完成徹底消除了水庫隱患,增加了水庫的調蓄水能力,進一步提升了水庫功能,2011年10月底實現了引黃向水庫蓄水1億立方米,為靜海增加了生態心源,使團泊水庫再現生機活力,有效改善了水庫周邊的水生態環境。

三是規劃了我縣引調水方案。結合我縣目前水資源狀況,經過勘測和充分調研,先后編制了《靜海縣水資源調度規劃》、《靜海縣靜海新城與團泊新城水系規劃》等規劃方案。通過北水南調、南水北調以及“留住天上的雨水,截住上游的客水” 等一系列措施,合理調配水源,努力用來滿足我縣生態用水和工業、農業、人民生活用水。

三、存在的問題

(一)水資源總量及蓄水能力嚴重不足。我縣年需水量為3.7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2.01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尚缺1.73億立方米。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用水量在不斷增加,而我縣地上水貧乏,地下水水位在不斷下降,并且限量開采,外來水又逐年減少,水量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河道淤積嚴重。目前,現有河道淤積嚴重,多數河道已達不到原有設計標準,過流量大多不足原設計的60%,嚴重影響排水和調蓄功能,已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河道水質污染造成水源浪費。在我縣嚴重缺水的情況下,有水不能利用,每年還要外排污染水源0.6億立方米以上,在2010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52毫米的情況下,外排污水達0.8億立方米,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

(四)存蓄能力嚴重不足,按我縣年水資源總量2.01億立方米計算,目前可調蓄利用水量為1.18億立方米,調蓄水能力還缺少約0.83億立方米。按需水量調蓄水能力還缺少約2.56億立方米。

四、對策與措施

緩解靜海當前水資源短缺的現狀,要利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蓄水能力,加強水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加大淤積渠道清挖力度,恢復和提高河道排蓄能力,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通過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做好雨、洪水的蓄、泄、滯、引工作,增加蓄水能力,為靜海社會經濟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一)實施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對河道的清淤、擴挖,提高可調蓄水量。

實施自備水源工程依據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安全可靠的原則,以增加自備水源存蓄能力為目的,通過對大清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黑龍港河進行擴挖加深,對青年渠、港團河清淤疏浚,使河道通暢,既滿足行洪排瀝,又使雨季降水和外來水源能存得下、蓄得住,用得上,做到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工程包括黑龍港河擴挖工程全長33.6公里,擴挖土方共計46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大清河擴挖工程長度8公里,清淤及擴挖土方30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200萬立方米。獨流減河擴挖工程,總長度35公里,在獨流減河下游新建橡膠壩,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3850萬立方米。馬廠減河治理長度25公里,清淤及擴挖土方40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240萬立方米。青年渠9.5公里治理工程,清淤土方67萬立方米,可增加蓄水量67萬立方米。港團河規劃治理17.6公里,清淤土方120萬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可增加蓄水量120萬立方米。通過上述河道擴挖,使現有蓄水能力2.47萬立方米,在“十二五”期間新增蓄水能力1.04億立方米,實現“十二五”末蓄水能力達到3.51億立方米。

(二)做好引水規劃和水源調度,爭取客水入靜。

根據靜海地理位置并結合工程現狀,在周邊地區水資源比較充足的時期可以通過已有河道將境外水引入我縣。我縣境外引水途徑可通過北引“三河”(北運河、潮白河、灤河)、西引大清河、南引黃河,東引海河(北大港水庫)進入靜海。北三河可通過北水南調工程進入靜海。大清河可入獨流減河,并至爭光揚水站、八堡揚水站進入靜海。大港水庫和海河水可經子牙西河至進洪閘閘上到爭光揚水站、八堡揚水站提水進入我縣境內。南運河水到達我縣境內后,可由九宣閘入馬廠減河,也可由南運河穿靜至進洪閘。

對于外來水在境內的調度,一是北線來水時,可由八堡揚水站或進水閘提水入黑龍港河,再通過港團河至團泊水庫,同時可向各河道及渠道蓄水。或由南運河的爭光揚水站提水入爭光渠再通過聯接渠道進入團泊水庫,同時也可向各渠道蓄水。大清河還可通過獨流減河管鋪頭低水引水閘引水,再通過揚水站提水入團泊水庫。二是當南運河來水時,可由南運河西釣臺揚水站進水閘進入港團河,通過港團河至團泊水庫,同時也可向各渠道蓄水。或通過馬廠減河、青年渠至團泊水庫,也可通過四黨口站引水入迎豐渠,再通過四排干至團泊水庫,同時可向其他渠道存蓄。

(三)加強水源調蓄措施,通過修建攔水設施增加蓄水能力。

為實現“留住天上的雨水,截住上游的客水”的目標,可利用治理后的河道通過修建攔水設施增加蓄水能力。

一是利用獨流減河深槽蓄水。獨流減河治理后,為了節制深槽水源,在獨流減河下游我縣境內右深槽和左側西青境內深槽新建攔水設施,增加蓄水能力。

二是利用大清河深槽蓄水。大清河治理后,可以充分利用老龍灣現有節制閘截流,增加蓄水300萬立方米。

三是利用擴挖后的黑龍港河、馬廠減河等河道實現蓄水。

(四)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實現再生水利用。

加強水污染治理工作,通過對生活污水、生產污水處理后實現再利用,是實現增加水資源量,提高水源調蓄能力的有效途徑。

篇2

關鍵詞 葫蘆島市;保護;水資源;科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2-0102-01

水資源是人們日常生活、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生態和環境良心發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而目前人類有限的水資源受到了污染的威脅及需求量不斷提高導致的有限水資源的分配競爭,我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隨著環境污染的破壞日益加劇,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為了避免出現水資源短缺的危機,我們必須保護我們有限的水資源,對水資源的供水和需水進行雙向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減少污染對水資源的影響。葫蘆島市地處沿海地區,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在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對葫蘆島市的水資源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其水資源的保護提出一些粗淺的觀點。

1 葫蘆島市水資源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

葫蘆島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地處沿海地區,整個海岸線長達261km,是遼寧西部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境內獨立水系較多,可分為大、小凌河水系及沿海諸河,同時包含了29條直徑入海的河流。全市共有73座大小不一的水庫,總容量達到了88971m3。全省第二次水資源評價結果顯示為:葫蘆島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9.56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8.02億m3,地下水資源量5.83億m3。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為6.64億m3,人均水資源量728m3。[1]而葫蘆島市水資源存在的以下主要問題:1)水資源短缺引起供需矛盾突出。按照調查我市人均水資源量728m3,處于聯合國的重度缺水指標,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化進程的加大,我市原有的七座大中型水庫成為由原來只提供給農業灌溉轉變為提供給生活以及工業生產使用,使得水資源出現了更加嚴重的不足,造成了工農業爭水的嚴峻形勢,加劇了城鄉之間的矛盾,制約了我市的經濟發展;2)水資源分配不合理導致了水資源利用率不高。葫蘆島市水資源分配有著顯著的地區特征,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出現了極為不匹配的配置結構,導致經濟發展受阻。同時由于葫蘆島市處于沿海地區,部分地下水資源的開采使得海水入侵現象十分嚴重,目前葫蘆島市地下水超采區有4處,其中城區有2處。而另一部分地區卻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未進行開發,使得水資源的利用率極低,其中六股河流域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僅為19.26%,狗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僅為6.7%。如能夠對其進行合理的開采和利用,優化水資源的配置,那么將會在整體上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污染現象嚴重使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葫蘆島市的地表水污染因子主要是氨氮、生化需氧量、總氮。其中女兒河、大凌河、興城河、連山河、五里河、茨山河由于氨氮,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揮發酚等因子超標,水質為Ⅴ類或劣Ⅴ類;烏金塘水庫水質總氮和鉬超標,整個水體屬于Ⅲ類水質,其它監測因子未超標,水庫富營養化狀態均為中營養。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和工業污水排放使得水污染的現象加劇,整個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其中五里河、烏金塘水庫的水質都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鉬超標十分嚴重,目前已經滿足不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質要求,僅能向城區內水質要求較低的工業、企業供水。

2 葫蘆島市水資源保護措施

隨著水資源的減少及、環境的污染的日益加劇及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環境保護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對環境進行合理的保護使其可持續發展是每一位環保工作者的責任。水資源保護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方向之一,采用科學的手段合理進行水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同時利用其他諸如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對影響水資源的生態屬性和經濟屬性的形式進行控制和干預,使水資源良性發展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葫蘆島市在水資源保護的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保護地下水資源,保障飲用水安全。我市在保護地下水資源方面對污染源頭進行杜絕和治理,完善水源地上方的水收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嚴禁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源中,具體措施為關閉烏金塘水庫上游非法選礦廠,停建新的選礦廠,進一步完善烏金塘水庫凈化工程。在污水處理方面采用行政干預手段。如禁止在飲用水源地最高水位線上方1km范圍內實施高強度化肥作業,禁止在水源地核心區內堆放能夠污染水源的廢棄物,禁止在水源地附近排放工業污水等等。在使用行政手段的干預的同時進行水源地防護,保護好水源地核心區域現有的天然植被,優化植被結構,防止水土流失,加強水質的監測力度,確保飲用水資源的動彈跟蹤結果;第二,開發新的水資源,確保水資源供需平衡。由于葫蘆島自身特有的地勢結構,隨著我市對水資源使用的不斷擴大,我們必須著力開采新的水資源,建立多元的水資源供給體系。具體措施為對已有大中水庫進行改造,使其具有更大的蓄水空間,同時在狗河干流上積極修建猴山水庫以及在六股河干流上積極修建青山水庫,進一步提高水庫供水能力。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保障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利用科學手段研發嶄新水資源。我們可以提高對污水的處理能力,研發對生活污水處理的配套設施,提升對污水的綜合回收能力。利用好我市沿海的優勢促進海水淡化以及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的不斷發展,并加強城區以及山區的雨水積蓄利用工程等等。

總之,水資源是我們生存的根本,在保護和開采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對水資源的節約,水資源保護的核心問題是建立科學的水資源系統終以實現良性的循環狀態,是水資源能夠被永久的使用,水資源的保護不僅僅是通過保護地下水資源為目的,也是一種積極的、科學的開發新的水資源的活動,兩者有機結合使水資源能夠循環發展,為我們的子孫留下更加純凈的自然環境。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要:從中線水源質量現狀出發.分析了水資源保護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闡明了水源地的水環境監測與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從宏觀上提出了流域與區域相結合,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切實保證中線水源質量的措施及對策。

1地理及自然環境

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分布于湖北、河南兩省境內,行政區域隸屬于兩省6個縣市,水域面積750km,其中湖北省境內約占水庫面積的50%,其回水長度漢江177km,丹江83km。

1.2自然環境

丹江口水庫為防洪、發電、灌溉、航運及水產的綜合性水庫,由漢江和丹江組成,簡稱漢庫和丹庫。丹江口水庫總的趨勢由西北向東面傾斜,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lO00mm,其中5~10月份占70%~80%,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5億m,正常蓄水位時庫容為175億m,水量較為豐富。

2水環境狀況

2.1水環境質量

(1)丹江口水庫的主要水源為漢江和丹江及主要支流,而漢江來水量占總來水量的75%以上,漢江全長1577km,干百年來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優質水資源,根據30多年來水質監測資料的分析,特別是對近10年來的水質監測資料分析表明,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以上)的水質除個別項目個別汀段超過地喪水環境質量標準III類標準外,其余都達到了II}類以上標準,I~III類水河長占90.3%,丹江I~III類水河長占93.2%。

(2)目前丹江口水庫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飲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兩省的部分工業、農業灌溉用水。根據近年監測資料進行水質評價,丹江口水庫水質達I~II類的監測斷面占86%,HI類的監測斷面占10%,IV類的監測斷面占4%,可以看出總體水質是優良的。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湖,巨大的庫容有超強的自凈能力,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理想水源地。

2.2水環境監測

(1)承擔丹江口水庫水環境監測任務的是長江委漢江水環境監測中心。從1958年丹江口水庫動工興建開始,為了研究水利工程對水環境的影響,長江委就在漢江中上游的各個江段開展水質監測分析,1967年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后及時增加了壩上等斷面的水質監測分析。為了調查水污染情況,先后多次對水庫流域內8個縣市進行了污染源調查,收集了大量的污染源基本資料。另外為了了解水庫蓄水后的水質變化和底質情況,進行了3次普查采樣分析,從入庫站白河至大壩下游老河口,從丹江荊紫關至大壩,在漢江和丹江干流以及污染較大的8條支流進行了監測分析。現如今長江委在丹江口水庫內已設置了十八個水質監測斷面,分析項目達50余項,由于丹江口水庫涉及三個省,又開展了省界監測任務。每月向國家提供水環境監測資料,用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及向國家提供“全國水環境狀況通報”信息。

(2)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需要,特別是丹江口水庫水環境現狀評價以及環保設計工作的需要,近年來,重點開展了南水北調中線渠首陶岔的水環境監測,對水庫周邊及其支流進行了多次大范圍的水環境調查與監測評價工作,并開展了庫區的生物監測,從而進一步摸清了水庫流域的水環境現狀。幾十年來漢江水環境監測中心做了大量的水質調查、監測以及評價工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水質狀況分析積累了詳實可靠的水環境資料,為水源地水質保護及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2.3存在的問題

(1)點源污染增多,對庫區造成潛在的威脅。

根據多年來監測資料表明,丹江口水庫因其水量豐富、庫容量大、稀釋自凈能力強,多年來水庫水質一致處于I~II類標準,但隨著近年來地方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民營、私營企業不斷增多,一些庫區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對庫區造成了污染的隱患,比如庫區支流神定河,其上游即是因汽車工業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十堰市,她是丹江口水庫壩上流域最大的工業城市,占庫區污染負荷的70%左右,雖然近年工業廢水污染問題有所緩解,但根據監測結果,神定河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氨氮、COD、BOD、糞大腸菌群等超標,這說明生活污水的污染仍嚴重,市區70%的城市污水由神定河排出流入漢江,成為丹江口水庫最大的污染源之一,雖然人庫水量比例很小,但其徑污比很大,且有污染加重的可能;再比如支流老灌河,在豐水期水量大時,污染較輕,但進入枯期,水質污染明顯加重,水質都達到了Ⅳ~V類。

地方污染企業超標排放污水,屢禁不止,這與地方利益有著密切關系,由于丹江口水庫上游及周邊大多為山區,交通不便,人們環保意識淡薄,致使污染事故經常發生,比如2000年漢江上游旬河及丹江上游鐵河的氰化物傾入事故等等,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2)水資源管理缺乏統一、有效的運行機制。

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開始,作為水源區丹江口水庫的水資源保護和管理卻存在著各自為政的狀況,水庫及上游涉及河南、湖北及陜西三個省,水資源管理、監測部門重疊,監測斷面重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甚至出現了省與省間的矛盾,地方與地方間的矛盾以及系統與系統間的矛盾,由于沒有統一的水資源管理機構的協調,發生污染事故時,缺乏應付突發事故的應急反應能力,不能滿足現代化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缺乏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機制。

(3)水環境監測布局不合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丹江口水庫范圍大,面積廣,靜庫面積達750km,有主要支流20余條,現在有一些水域監測是空白,不能滿足對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需要,同時對水庫全流域進行水資源評價時,則代表性不足,不能做出準確的評價;有一些水域監測又重疊,各地方、部門的監測方法、監測能力差異較大,很難做出科學有效的評價,一方面造成浪費,另一方面不能對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水事糾紛等問題有效的解決,所以沒有真正起到對水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作用。

3水資源保護的措施及對策

3.1依法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

由于丹江口水庫控制流域面積范圍大,各地方、部門著眼于本地區利益,很難顧及全流域的水資源保護,雖然近年來各地方在南水北調水源區的水資源保護上認識得到了一些提高,但涉及地方利益時,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經濟,重效益,輕環保的思想,光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是一個顯著的特點。作為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流域機構,在行使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職責和權限時,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國新《水法》已強化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明確規定了流域機構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強化了流域管理,既然國家已明確了法律地位,流域機構就要承擔起責任,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部門的統一管理和協調,使管理工作納入更具體的、科學的、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統一管理軌道。因此,結合丹江口水庫的特點,現在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制定保護水源區的相關法規,比如制定“南水北調水源區水資源保護條例”等措施,從政策上、行政上來約束影響水環境的行為,制定法規是為了有法可依,所以,流域機構要適應依法行政的要求,并強化法律責任,確保一庫清水向北流。

3.2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管理

(1)應采取流域統一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流域與區域、省與地方、f:游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統一協調的水資源保護機制,具體可成立一個流域機構與各有關地方行政部門組成的“水源區協調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由水源公司提供一定的工作經費,定期進行會商,對以前的監測管理工作進行總結、經驗交流,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部署。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

(2)流域水資源保護部門對丹江口水庫及主要支流實行控制,進行定期常規監測及眢界監測,對水庫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入庫口設置重點監測斷面,按照各河段具體情況制定出水質保護目標,根據河流上游來水量、排污口排污量以及水質標準制定出水庫的納污總量,進行宏觀總量控制,對各主要支流及排污口進行監督監測,發現超標,則利用協調委員會采取行政手段進行干預。

(3)地方水資源監測部門要加強對進入各級支流的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進行水質水量的控制監測,要把此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完成,對達不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河流及水域,要通告其上游城鎮,對達不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企業單位,要通告其主管領導,限期整改,在限期內仍未達到標準的,可依法追究其責任。

3、3加強入庫河流監測,控制水污染

目前丹江口水庫的各主要支流,有的還沒有開展監測,有的由各地方水利部門監測,有的是流域機構監測,有的是環保部門監測,甚至有的監測斷面重疊,一個監測斷面幾家在監測,檢測信息互相封閉,這都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更不利于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加強入庫河流的水質監測,就是要科學地規劃,合理的布局,嚴格控制進入各級支流的廢污水總量,切實當好水資源保護的耳目。丹江口水庫是我國水質最好的水庫之一,但它也承載著一定的污染壓力,主要是支流及上游河流。因此必須加強入庫支流的水質監測,對神定河、老灌河、旬河等進行常規水質監測,支流神定河的徑流量雖不大,但她是十堰市的一條排污河,十堰市保護南水北調水源地的重點就是神定河的治理,現在治污的重點正在轉向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染,2002年十堰市的環境統計顯示,神定河年排放污水3800萬噸,其中工業廢水為1600萬噸,生活污水2200萬噸,目前正在建設神定河污水處理廠,在2005年完工后的總設計能力是l6萬噸/日:老灌河也是一條污染較大的河流,這些河流都需要進行常規監測,以確保進入庫區的水達到國家地表水標準。

3.4建立水環境預警預報系統

為了確保持續優質的水源,不僅要及時地獲取水源區內各監測站點的水質監測信息,而且要對未來的水質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預報,這樣才能保證水源區的水質,為此,就需要建立水源區水環境預警預報系統。

(1)充分利用流域機構具有水質水量的優勢,水質水量并重。根據上游水資源量及水質分布情況,一方面對水量做出預報,另一方面對各監測站點的水環境檢測信息統一分析、統一評價,并進行變化趨勢研究,統一分析研究各支流對工業、城市廢污水、農田灌溉退水等進入水源區時,會對水源區的水環境質量帶來多大的影響,對未來做出預測。這樣也能避免地方利益保護之嫌,通盤考慮,協調全流域的水資源保護。

(2)為了及時掌握水源區水環境狀況的動態變化,水源區內各機構的監測站點,可象水文測驗一樣向流域機構及時提供水環境監測信息,此為公益性的工作,流域機構作技術上的指導,這樣根據各種監測信息,統一分析、評價水質成果,減小點源污染及面源污染,最后根據對未來做出的分析成果,定期發出“南水北調水源區水環境狀況通告”,及時地與各地區、各部門進行溝通,對于未達標的水域及河流,監督各地方、部門采取一定的措施,限期整改,消除對水源區水環境污染的隱患。

4結語

篇4

關鍵詞:水庫 水質評價 污染源 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5-235-02

一、橫山水庫流域概況

1.水庫工程基本特性。橫山水庫是以城市供水為主,兼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位于甬江流域奉化江支流縣江上游,庫區集雨面積15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52億立方米,總庫容1.108億立方。

2.流域社會經濟狀況。橫山水庫集雨區內有42個行政村,9890戶,戶籍人口28214人,其中常住人口15705人;流域內以農業為主,高山西瓜、茶葉、單季稻、花生、花木、竹筍為主導農產品;工業方面,有生產塑料齒輪、五金表帶、玩具及儀表配件、燈頭等產品和竹木加工的企業。旅游業主要有農家樂、戶外運動、果實采摘等;小水電也是一大特色,有柏坑一級、二級等11座小水電。

3.流域水文氣象。橫山水庫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685.8mm,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年際變化顯著,年內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尤其以6~9月最多,占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

4.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壤植被。庫區處于天臺山北部邊緣,屬天臺山余脈。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以丘陵山區為主。土壤主要是紅壤和水稻土,有機質含量一般為4.23%左右,總氮含量0.254%,總磷含量為0.037%,PH值5.5~6.5之間。植被大多為常綠針闊次生林、竹林、草灌木叢及人工林。

二、水庫污染源現狀

1.生活污水。由于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進入水庫,生活污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較高,同時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造成水庫水體外觀性狀下降、濁度升高、淤積等,還會提高水庫氮、磷的含量,加速水體富營養化,極易導致藻類爆發。目前僅大堰、萬竹建有污水處理設施,人口約3000人,占庫區常住人口的19.1%,大部分農村污水未處理,直接流入溪中,最終排入水庫。估算年入庫量:總氮入庫23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10.0%;總磷入庫2.0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4.9%。

2.生活垃圾。橫山水庫流域內日產垃圾估算為15.7噸/天。從2001年始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實施了“戶集、村收、鎮運、集中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存在著設施落后、居民環保意識淡薄、資金缺乏、從業人員責任性較弱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去年莫拉克臺風后,水庫水面上的垃圾數以百噸計。

3.畜禽養殖污染。畜禽糞便中氮、磷含量也很高,是水庫流域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雖然近年來,為保護水源,鎮政府進行了集中整治搬遷,但仍有部分村莊有小規模養殖現象,農戶沒有能力也不會去處理糞便,造成糞便隨便堆放或還田,極易流失,影響水質。估算年入庫量:總氮入庫51.8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22.5%;總磷入庫10.0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24.8%。

4.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污染主要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產生的非點源污染物,包括化肥、農藥、畜禽糞便污染及農田水土流失造成的水體污染。是水庫流域面最廣、量最大的污染源。橫山水庫以丘陵山區為主,多山崗坡嶺,少大片平坦耕田,山腰成梯田,依靠天然降雨,或山塘攔水灌溉。農業施用的化肥、農藥是水庫水體氮、磷的主要來源。估算:總氮入庫84.7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36.9%;總磷入庫8.5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21.1%。

5.水源地水土流失污染。根據《奉化市水土保持規劃》,橫山水庫流域為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區,是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共計7.4平方公里,其中輕度4.27平方公里,中度1.82平方公里,強度0.97平方公里,極強度0.34平方公里。估算:總氮入庫70.2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30.6%;總磷入庫19.8噸/年,相應占入庫總量49.1%。

6.工業旅游及其它污染。近年來,對有關污染嚴重企業實行了關停或搬遷,并嚴禁流域內新建污染型企業。僅有少量工廠,不直接產生污水,污染相對較小。旅游項目以漂流、農家樂為主。年游客約在4萬人次左右,旅游業大都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污染主要表現在生活固廢垃圾上。水庫內污染源以水產養殖、底泥污染、水面污染等方面,相對控制得很好。

三、水資源保護現狀

1.水庫水質現狀。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橫山水庫現狀水質進行評價。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為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糞大腸菌等21項,方法采用單項標準指數法。從評價結果來看,當總磷總氮不參與評價時,水庫2007年-2009年水質位于Ⅰ―Ⅲ類標準區間,以Ⅰ、Ⅱ類水質時間居多,偶爾有超標項目為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PH值、糞大腸菌,基本滿足Ⅱ類水質標準要求,但2009年以來PH值出現異常或偏大現象;當總磷總氮參與評價時,水庫水質位于Ⅱ―Ⅴ類標準區間,以Ⅳ類水質居多,其中總磷基本位于Ⅱ―Ⅲ類標準區間,總氮超標嚴重,基本都是Ⅳ類標準。

2.水質富營養化現狀。富營養化評價采用《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395―2007)。評價方法采用指數法。有葉綠素a、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透明度五個項目,2007年-2009年水庫富營養化情況不明顯,基本為中營養狀態,但部分月份存在富營養化的趨勢,從單項指標看,總氮超標嚴重。2009年4月下旬到5月初,水庫大面積硅藻爆發,水面呈醬紅色,是建庫以來第一次。

3.政府有關部門加大了對水環境整治的力度。近年來寧波市加強了對水庫上游的水環境整治,在水費中提取水環境治理專項資金,為水環境治理提供了經費保障。另外,大堰鎮、尚田鎮政府在橫山水庫上游水環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衛生保潔方面,大大減輕了生活垃圾對水環境的污染,農村衛生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庫上游的大堰鎮,拆除簡易廁所200座,建造衛生公廁6座,新建垃圾箱15只,增添垃圾桶30只,澆筑混凝土路面2000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500平方米,新建綠化帶2000米,新建300平方米建筑垃圾堆放場1處,填埋嫩竹造紙料塘150只,在大堰、常照、張家等6個村建造河道攔水壩21座。為了給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寧波市、奉化市先后制定出臺了生態公益林補償和對水環境治理進行補助的政策措施。

4.水庫管理局強化了對水資源的保護。水庫管理局完善出臺了《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水質保護和防破壞應急處置方案》,重點加強取水口附近水面污染源的監控,及時清理取水口附近漂浮物和污染物,建立水環境治理各種電子檔案,向社會公開水環境保護監督電話,并在水庫信息網站定期水質公報。

5.水資源保護意識有所加強。在寧波原水集團統一調配下,采取多種形式,加大了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力度,如:設立大型水源保護牌、公告警示牌、百米宣傳長廊、水資源保護義工隊―親水使者等活動。大堰鎮政府每年組織開展大規模“一江凈水到奉城,一江清水入甬城”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有關部門和鎮政府開展水環境整治,增加了居民水資源保護的自覺性。各級政府、人大和政協對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檢查、視察、調研,也讓上游民眾感受到了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1.水源地環境保護與群眾利益保護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大堰鎮是寧波市14個經濟不發達的鄉鎮之一。為保護治理水庫水環境,水源地居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綜合經營產業開發受到限制,如橫山水庫上游40個行政村,近年來因關閉、搬遷污染企業,取締嫩竹造紙等原因,經濟收入大幅減少,有些原先集體經濟比較強的村莊也都成了零收入。據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度奉化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505元,而保護地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做到既保障供水安全,又改善水源地群眾的生活條件,是個事關千家萬戶利益的大問題。

2.缺乏一個系統全面的水資源保護職能部門。從經濟學原理看,水資源屬于公共產品,應當納入政府資源建設和管理的范疇。簡而言之,水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著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審視,就不難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體制的失衡和羸弱。“五龍治水,九龍戲水”是專家們對中國水資源管理模式極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門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環保、漁業、林業、航運、城建、地礦等。這種“九龍治水”的機制表面上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但事實上并不能達到“團結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觀上強化了職能部門的局部利益和單一目標,進而弱化了水資源的宏觀管理功能。

3.水庫管理局現行體制不能滿足水資源管理的要求。目前水庫管理局的體制以工程管理為主,沒有水資源管理的專職人員、專業人員,沒有執法權,對水資源管理力不從心,尤其是水污染應急預案,涉及面廣,單靠水庫管理局難以操作,影響了預案的可行性。

4.從水庫水質發展趨勢看,要求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根據污染源調查分析,水庫流域內化肥農藥、水土流失、農村居民生活和畜禽養殖是水庫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如維持現狀,污染負荷不會降低,水質難以改善。根據《浙江省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橫山水庫水功能區劃為飲用水源區,目標水質為2類。預測總氮、總磷大部分時間未能滿足要求,且存在一定的富營養化風險。

五、橫山水庫水資源保護建議

1.建立領導協調機構。由奉化市政府牽頭,建立由發改委、財政局、環保局、水利局、國土局、大堰鎮、尚田鎮、橫山水庫管理局等部門參加的領導協調機構,組織協調橫山水庫水資源保護工作。實行橫山水庫水資源保護目標責任制,建立各部門責任明確、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保護工作納入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考核體系,細化考核指標,強化部門對飲用水安全的關注力度,不斷提高飲用水安全水平。

2.完善水源地保護法規。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寧波市水資源管理條例》,有針對性的制定《奉化市橫山水庫水資源保護管理規定》及實施細則,明確管理機構、管理分工、保護目標、考核制度、法律責任等內容,加快水質監測網建設、污染源監控網絡建設、水環境保護隊伍建設;完善水源地各種保護制度,如水源地保護的監督檢查制度、庫區危險品安全監管制度、水源地安全評估制度、水源地水質監測和預警機制、庫區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機制等。

3.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難度大,需要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理。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強化肥施用管理、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推廣生態農業等。要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加大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生活垃圾集運設施建設以及改水改廁、使用高效低毒農藥等的補助,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打好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的群眾基礎。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指導和管理。積極推廣化肥農藥減量技術和秸桿綜合利用技術,提倡和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配方施肥,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發展高效、生態、無公害產業,減少氮磷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4.嚴格控制各類養殖業,防治養殖污染。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在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內關停和搬遷畜禽養殖場;結合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戶改掉散養家禽的習慣;改善養殖場生產工藝,減少排放量;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利用。從污染源頭治理,積極引導農戶進行科學養殖,減少養殖污染。

5.要大力削減農村生活污染源。結合新農村建設逐步實施移民搬遷,梯度轉移,減少生活污染;有計劃地安排一、二級水源保護區農房建設或統一規劃建設新村,相對集中人口居住地,配套環保基礎設施,通過3~5年努力,實現庫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的目標。結合新農村建設組織清淤。搞好小流域整治,清除河道溪流中多年以來沉淀累積的污染物,消除有可能擴散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徑,以期全面實現流暢、水清的水環境整治目標。

6.妥善應對水污染。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明確應對水源突發污染事件的運行機制和應急處理方案。以沿庫生態保護和沿溪生態治理為重點,系統推進重要水庫水資源保護。按照水資源質量監測新要求,全面開展溪流、水庫水資源質量監測,及時掌握水質變化趨勢,優化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對預案,建立聯絡和快速反應機制,從應急處置和應急調度兩方面加強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建設,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7.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社會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自覺性,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政府出巨資治理水環境,應該把提高人的素質擺在第一位,把宣傳教育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為此,有關部門要切實重視水質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建議庫區中小學中安排課時開展水資源保護教育,每學期開展1~2課時的保護活動。建議每一個自然村至少樹立一塊以上宣傳牌。重要季節要張貼宣傳標語,營造保護水質光榮、污染水質可恥的良好氛圍,引導農民講衛生、重環保,從思想上筑起保護生態的長堤。

參考文獻:

1.方子云.現代水資源保護管理理論與實踐.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2.王曉宇.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加]彼斯瓦斯.發展中國家水資源開發保護與管理.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

4.王曉宇.生態農業建設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篇5

關鍵詞 水資源保護;現狀;對策;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TV21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251-02

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三個重大問題。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一問題已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1 遼寧省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狀況

遼寧省位于松遼平原南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8.1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41.79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820 m3,耕地平均占有量8 205 m3/hm2,均為全國平均占有量的1/3,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2。目前,全省水資源開發率已高達4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值,其中遼河柳河口以下、渾河流域約90%,太子河流域約70%,除渾江、東遼河、灤河流域以外,其他流域水資源開發率也都超過30%,基本沒有可供開發的潛力[1]。

隨著遼寧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未來對水資源的需求還將不斷增加,缺水形勢將更加嚴峻,如不采取有力的節水和水資源保護措施,極有可能出現水危機[2]。

2 遼寧省水資源保護現狀

2.1 水資源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

遼寧省是全國聞名的老工業基地,又是省轄市最多的省份,工業門類齊全,城鎮人口比例達1/2以上,需水量大、廢污水排放量多。根據近年來入河排污口的監測情況,全省每年廢污水排放量都在22億m3以上,全省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僅為污水排放量的50%,遠未達到預期效果[3]。因此,大部分廢污水還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而全省水環境容量較低,增加了水資源保護的難度,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上萬例大小生態系統的統計分析,當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折合成產水深大于150 mm時,基本可以保證適當的人類活動、維持原有生態系統不退化,而遼寧省52.6%的地區達不到或勉強達到維持原有生態系統的最低水資源量;有88%的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1 000 m3以下,為重度缺水和極度缺水區。而排入河道的廢污水又進一步污染了原本水量并不充沛的江河水域及地下水。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40余條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較為嚴重的有29條,河流除源頭段為Ⅰ、Ⅱ類水質外,其余大部分河段均為Ⅳ、Ⅴ類水質,流經城區河段枯水期水質基本都是超Ⅴ類。由于污染嚴重,很多水體功能下降甚至喪失,水功能區劃得不到實施。全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44%,超過Ⅲ類水質標準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47%。從這個意義上講,水污染也是水患。因此,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刻不容緩。此外,由于水量缺乏,盤錦市的葦田濕地和沈陽市的臥龍湖濕地都存在萎縮問題,生態功能也在下降。

地下水是遼寧省的重要資源,每年開采量均占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的50%以上,原本水質較好,但也同樣亟待保護。根據全省第2次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在鐵、錳不參加評價的情況下,全省Ⅳ、Ⅴ類水質標準的分布面積達到全省面積的55%。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引發了大面積地下水超采漏斗,產生了水質惡化、濕地萎縮、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地下水嚴重超采,沈陽、鞍山、錦州、營口、遼陽、盤錦等地形成了16個地下水超采區,大連、錦州、營口、葫蘆島等沿海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包括海侵區在內的全省超采區總面積達到2 600 km2,年超采量4億m3,地下水綜合開采系數達到1.37。僅以海侵區為例,全省濱海地區共有12個縣(區)52個鄉鎮,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3.87萬hm2農田處在海侵區,580眼機電井報廢,減少灌溉面積0.2萬hm2,有56萬人、10萬頭牲畜的飲用水存在困難。隨著全省經濟的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量不斷增加,廢污水排放量也與日俱增,水資源保護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2.2 水資源保護工作現狀

2.2.1 加強江河湖庫水環境監測。監測江河湖庫水質是水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責,遼寧省專門成立了遼寧省水環境監測中心及10個市分中心,負責全省地表水、地下水水環境監測。經過多年努力,現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水環境監測體系:①河流監測。共監測河流30條,監測河長2 931.2 km,設水質監測站61個,監測斷面72個,每年監測12次。②地下水監測。全省地下水常規水質監測井95眼,每年監測1次。③水庫監測。對大伙房、清河、柴河、湯河、葠窩及碧流河等25座大型水庫水質進行監測,每年監測8次。④海水入侵區監測。設91個監測孔,監測海水入侵面積的變化。

2.2.2 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規劃。近年來,遼寧省在原流域水利規劃、水資源規劃、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及城市供水水源規劃工作的基礎上,先后開展了渾、太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遼寧省水功能區劃、遼寧省水資源保護規劃,進而確定水功能區及水域納污能力,逐步使河流在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具備自凈能力。

2.2.3 編制實施遼寧省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地下水是遼寧省主要的供水水源,現狀地下水開采量占全省總供水量的1/2以上,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但由于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護,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地下水污染加劇,嚴重危害了供水安全,并導致一系列的生態與環境問題。為加強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控制因超采而形成的漏斗,防止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遼寧省根據大量實測資料,按照開源節流與保護并重、節流優先、地下水與地表水優化配置、管理與保護并重、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合理地劃定了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保護區,并采取相應措施保護地下水采補平衡,防止地面沉降和污染,保護地下水資源。“十五”期間,全省采取依法封閉地下水井、節約用水和建設替代水源、人工回灌、海侵區帷幕灌漿等措施,對地下水保護區進行了綜合治理,累計依法封閉取水井1 300眼,壓縮超采水量4 100萬m3,取消停建了10處大中型地下水取水工程,每年少開采地下水6 000萬m3。

2.2.4 加強了飲用水水源的保護。開展了《遼寧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起草工作,啟動了《遼寧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工作,提出了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方案。

2.2.5 強化取水許可水質管理。取水許可水質管理是取水許可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水利部《取水許可水質管理規定》,結合取水許可年審制度,遼寧省已經連續多年對工業取水戶的取水和退水水質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填入取水許可年審表,對取水水質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審批,對退水水質未達到排放標準的提出限期治理要求[3]。

2.2.6 加強對入河排污口監測、監督。自1992年以來,遼寧省先后多次對遼河、大凌河、小凌河、鴨綠江等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入河排污口進行監測,并逐一進行登記,為水資源保護和防治提供可靠數據。

2.2.7 定期水質簡報和水資源公報。為及時反映遼寧省河流和水庫水質、廢污水排放量、海水入侵面積等情況,從1992年開始遼寧省水資源公報,并定期水質簡報,為各級領導進行水資源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也為提高公眾水資源保護意識起到了宣傳作用。

2.2.8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防止水土流失。遼寧省共有5 141條小流域,截至目前已有1 240條流域得到綜合治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433.33萬hm2,栽植水土保持林313.67萬hm2,經濟林47.2萬hm2,興修水平梯田53.47萬hm2和大批蓄水保土工程。通過這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減少了河流、水庫泥沙,山丘區土壤侵蝕模數已由每年的2 088 t/km2,減少至1 356 t/km2,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

2.2.9 積極開展水利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自1996年以來,遼寧省水利部門先后完成了觀音閣水庫等多項水利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和紅沿河核電站等40多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既滿足了生態環境的要求,又保證了建設項目對水資源的需求。

3 今后的工作思路

水利部門是代表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擔負著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保障水資源供給的重要任務,不但要保障水量,還要保障水質。特別是面對遼寧省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的現狀,遼寧省水利部門任重道遠。今后更要認真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政府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保護[3]。一是加強水質監測工作,調整完善水質監測網,建立水質預警預報系統,提高水污染防范能力。二是將已開展的各項水資源保護規劃落到實處,對沒有開展水資源保護規劃的河流也要在已有流域規劃基礎上開展起來。三是要抓緊法規建設,盡快出臺一批對保護水資源切實有效的法規,如遼寧省水資源保護條例、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四是建立資金投入的多種渠道,以確保水質監測等水資源保護基礎工作的開展。五是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速淘汰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5]。堅決關停并轉一批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后、用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多的企業。六是調整農作物布局,優化種植結構,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努力減少面源污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水資源保護工作將更加重要,任務更加艱巨。為此,必須把水資源保護擺在同防汛、抗旱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開源、節流和保護并重,努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確保遼寧省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4 參考文獻

[1] 遼寧省水利萬.遼寧省水資源[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 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DB/T 1237-2008遼寧省地方標準行業用水定額[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 張桂珍,楊詣,曲景艷.發揮水文優勢 依法保護水資源[J].東北水利水電,2001,19(5):31-32.

篇6

論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環思路指導下的以供需水預測、節制用水、水資源保護為基礎的,綜合考慮水資源配置的水資源綜合規劃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根據水量需求單純擴大供水規模的以需定供規劃方式。在水資源總量有限的條件下,從依靠技術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調整工農業產業結構、降低用水定額、兼顧經濟社會用水與生態用水等方面對需水加以控制管理;從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轉變,挖掘供水潛力;對飲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體涵養保護、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回用進行全過程管理,實行地表水、地下水統一保護。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順義區為對象進行了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水資源緊缺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對水資源的利用方式應當由以前水廠一用戶一排放的單向利用轉變為水廠一用戶一再生的循環利用,即實現水資源的健康循環,使水資源的社會循環與自然循環能夠相互協調。

1水資源規劃研究現狀

20世紀60年代0年代,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強調以自我發展為中心,導致河道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人們逐步認識到環境與水資源的內在聯系,在進行水資源規劃時更多地考慮了水資源、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目前國外水資源規劃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防止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和改善生態系統質量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在水資源管理過程中積極地開展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工作。水資源的規劃重點放在控制水資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種節水措施,以保證現有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只有當現有水資源量不足、確實需要增加水資源量時,才考慮開發新的水資源或尋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資源規劃的目標則轉變為滿足現狀和將來經濟社會開發的適度水資源需求量。同時,在規劃過程中應用經濟措施和價格手段,以及公眾參與的透明規劃方式逐漸成為發展趨勢。

國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資源規劃方法,這種方法隱性認為水資源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斷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鹽堿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國進行了新一輪的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迫切需要,進一步查清水資源數量、質量及其時空分布,在維系良好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

2規劃目標及方法

2.1規劃目標

健康水循環框架下的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應當為區域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據,根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對水資源的要求,提出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的總體布局及實施方案,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2規劃方法

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方法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在傳統規劃方法——現狀調查評價、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選的基礎上,以“健康、循環”為核心進行規劃。

“健康”即在規劃的全過程中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

在需水預測中,除進行生產和生活需水預測外,還應進行生態需水預測,其目標為各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等級不低于現狀,多數能夠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資源保護的規劃內容,通過水資源污染現狀調研及預測,結合保護目標,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護措施,重點是建立規劃區污水收集、處理和回用系統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資源配置方案集的過程中,應以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衡量標準之一,去除無法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方案。

在規劃方案比選過程中,除考慮傳統的水資源量和社會經濟因素外,還應加入生態環境保護因素,共同進行多目標的優化決策,形成推薦的規劃方案。“循環”的核心是規劃區內污水的收集、處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應根據需水預測成果分析可應用再生水的項目,確定不同回用目標的水質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確定不同規劃水平年再生水廠的規模、工藝、分布和服務范圍。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環”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應在規劃區內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環的框架下,應改變傳統“以需定供”的規劃理念,通過“節制用水”抑制需水預測中不合理的部分,減少需水量。產業結構調整、節約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節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過對農業及工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控制高耗水行業的發展規模,鼓勵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業發展;通過節約用水的分析來減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過上述圍繞“健康、循環”而建立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將得到由強化節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組成的水資源配置方案集。綜合考慮水資源、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優化的水資源配置方案。

3應用案例

3. 1背景介紹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順義區將作為北京市東部的重點發展新城之一,承擔主城區疏解出來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來北京東北部城市化發展的核心地區。隨著順義區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將會發生較大變化,進行新的水資源規劃,協調水資源、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勢在必行。為此,在健康水循環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順義區的水資源綜合規劃,確定了2010年-2030年順義地區工業、城市及農業的發展規模、結構與用水布局,在綜合考慮總體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給出了順義區水資源總體布局方案,對地下水、地表水、污水處理及再生水等各種供水利用方式進行了規劃,同時也對工業、農業、生活、生態的用水來源進行了規劃,滿足了順義地區對水資源的需求。

3. 2相關規劃成果

①需水預測及節制用水

在生產需水預測過程中,考慮了順義區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限制了高耗水行業的發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態需水預測的目標是各生態系統的健康等級不低于現狀,尤其是重點保護地區。生態需水預測分別討論了河流、林地、濕地、城區綠地、城鎮景觀水體的生態需水。通過計算給出了順義區的生態需水量及參與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節制用水除應用產業結構調整手段外,還對工業、農業和生活的用水節水進行了調查,制定了工業、農業和生活的節水標準與指標,由此進行了節水潛力計算并給出了可行的節水措施。2030年順義區工業、農業和生活相對節水潛力如圖2所示。

根據生產、生活和生態需水的預測及節制用水分析匯總得到基本方案與強化節水方案下的順義區需水量(如圖3所示)。

②水資源保護

首先,結合水功能區劃及現狀水質,確定了地表水分階段保護目標,并計算了相應的納污能力。根據對污染源現狀的調研,進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計算和預測。由此制定了相應時期污水處理廠的布局、規模及處理深度方案。

其次,從工業、城鎮生活、畜禽養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環境監測、綜合整治等方面對地表水資源保護策略進行了規劃;由開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資源保護對策。

③供水預測

根據順義區的水資源調查評價,預測了不同規劃年順義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給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處理處置方案的基礎上,對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潛力進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態用水,同時兼顧農業、工業及市政雜用用水。

④水資源總體布局

由需水預測、節制用水、水資源保護及供水預測的研究成果,給出了順義地區的6個水資源配置方案,綜合水資源量、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指標,經過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選,給出了推薦的水資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資源的總體布局(見圖4)。

⑤規劃實施的效果評價

通過綜合評價給出了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推薦方案,該方案實施后,順義區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將逐漸得到緩解,地下水儲量虧損、地表水生態環境惡化等情況將逐漸恢復,最終形成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

規劃實施后,將集中力度實施水資源保護方案,其中包括城鎮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護工程等,以上工程實施后順義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將有很大改觀,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要求,地表水因水質原因而無水可用的狀況會徹底改變,地表水環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將逐步得到回補,水質也將有所保證。

4結論

篇7

關鍵詞: 水資源; 現狀分析; 水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TV211文獻標識碼: A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潤了萬物,哺育了生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70%是被水覆蓋著,而其中97%為海水,與我們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呢,只有3%,而淡水中又有78%為冰川淡水,目前很難利用。因此,我們能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脅。農業、工業和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斷提高導致了有限的淡水資源更為緊張。為了避免水危機,我們必須保護水資源。

一、水資源現狀分析

人類面臨水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我國增加了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從而使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區和城市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根據環境監測結果統計分析,我國水污染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各項污染物排放總量很大,污染程度仍處于相當高的水平。

2011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600萬噸,同比增長3.5%,自“十一五”以來,我國污水排放總量增速放緩,由“十五”期間的7%左右降到2012年的4%左右。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在“十一五”時期獲得極大提升,近兩年又持續保持增速。截至2011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3000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36億m3/日。目前,全國正在建設的城鎮污水處理項目近1400個,總設計能力約2900萬m3/日。

從城市化程度方面來看,目前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已經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加速發展時期,2011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已接近50%;預計2020年,城市化發展將達到58%左右。通過對城市用水和建設用地保障程度變化機理與規律的分析發現,過去3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新增城市用水17億m3,其中需增城市生活用水9.4億m3,需增城市工業用水7.6億m3,隨著城市化程度加快,用水量增加,同時排水量增長,污水處理需求也隨之加大,再生水的利用也成為緩解水資源壓力的有效途徑。

截至2011年底,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4萬億m3,約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7%,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我國人口占世界比重的20%,人均水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88位,被列為世界人均水資源貧乏國家之一。目前我國660多個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個,其中嚴重缺水城市 114個。即便在多水的長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59個,缺水縣城155個。其中不少缺水城市為水質型缺水城市。我國缺水城市數量的增幅大致與城市化進程保持一致。

許多發達國家的用水理念是盡量減少潔凈水的使用,減少污水的排放,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再生水利用的歷史也比較久遠,早在19世紀,倫敦、巴黎等城市就有關于合法使用再生水的法案出臺。隨著污水再生利用技術的不斷提高,再生水在工業、農業、市政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另外,再生水作為一種重要的水資源在世界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例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都開始利用再生水,其中用于農業灌溉的比例最大。再生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相比,其成本低,也助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水生態的良性循環。無論是從技術、經濟還是途徑方面來看都是緩解水危機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措施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灌溉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紀將出現許多用水緊缺問題。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況下,應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寶貴的資源。

(一)國家要加強立法,將水資源的污染和治理寫入法律。要強化監督和執法,以法律控制污染,最終保護我們的水資源,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結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的手段,對各行業進行污染監督,預防新的污染產生。加強對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還應包括重要建設政策的評價,防患于未然,對危害環境的策略不得予以通過,不進行危害環境與資源的項目建設。通過科學的評估,積極監督水污染的發生,科學開展治理活動,加強國家的生態保護。

(二)我們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要預防污染。要對工業污染的源頭進行控制,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著眼于廢水濃度的達標排放。在水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制定上面,由單一的濃度和污染指標的控制轉向污染總量控制和各項污染指標嚴格控制相結合。由于我國的工業經濟還是比較落后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出一條以保護資源與環境為目標的全新的發展道路來。

(三)要大力倡導節水型產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由于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國家管理機構負責建立水域安全利用指標,對水資源的使用量要加以限定,我們應鼓勵企業創新技術,加大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循環利用,節約用水。加快建設城市廢水處理廠,城市的廢水要在處理的過程中實現循環利用,在缺水地區更應大力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利用處理后的廢水拿來開展市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緩解水資源的矛盾。我們現在要積極行動起來,節約、保護水資源。我覺得大家應該杜絕隨便扔垃圾的不良習慣,把垃圾扔至垃圾筒;如果家里水管有漏水現象,要馬上找人修理;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不隨便浪費水資源(如玩水槍,洗菜、衣服的水可以用來沖廁所等)。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不僅是國家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的事。保護水資源,防治污染,人人有責。我們要從點滴做起。

(四)實行科科學灌溉,減少農業用水浪費。全世界用水的70%為農業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據估計,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長,其余63%都被浪費掉了。因此,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潛力所在。渠道滲漏是世界各國在發發展灌溉事業時遇到的共同問題。據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的統計,灌溉水滲漏損失量一般為15~30%,高的甚至達到50~60%。我國滲漏損失一般為40~50%,高的甚至達到70~80%。由于大部分灌區的渠道沒有防滲措施,我國南方長江、珠江、東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為0.6,其它各片為0.5。估計全國渠道滲漏損失的水量可達到1700億m3。因此,防滲渠道和暗管輸水等工程技術的應用可以得到明顯的節水效果。 灌溉方式的改進,是農業節水的重要途徑。60年代在以色列發展起來的滴灌系統,可將水直接送到緊靠植物根部的地方,以使蒸發和滲漏水量減到最小。當前,國外灌溉節水技術的發展趨向是采用完整的灌溉排水管道系統,它具有能源消耗少,輸水快,配水均勻、水量損失小,不影響機耕等優點。此外,一些國家還研究了新的灌溉技術,如涌流灌溉、水平畦田灌溉、采用自動升降豎管等。內布拉斯加農業和自然資源研究所設計了一種灌溉計算機程序,利用各小型氣象站收集來的數據計算各地區生長的不同作物的蒸發蒸騰率,指導農民調整灌溉日期。自動灌溉技術,利用計算機控制流量、監測滲漏、調節不同風速和土壤濕度條件下的用水量,并使肥料用量最佳化。我國最新的研究表明,覆蓋滴灌對水的利用效率更高,是適合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新型灌溉技術。

水資源保護工作應貫穿在人與水的各個環節中。從更廣泛地意義上講,正確客觀地調查、評價水資源,合理地規劃和管理水資源,都是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手段,因為這些工作是水資源保護的基礎。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水資源保護主要是“開源節流”、防治和控制水源污染。它一方面涉及水資源、經濟、環境三者平衡與協調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還涉及各地區、各部門、集體和個人用水利益的分配與調整。這里面既有工程技術問題,也有經濟學和社會學問題。同時,還要廣大群眾積極響應,共同參與,就這一點來說,水資源保護也是一項社會性的公益事業。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又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強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法制意識是擺在每個中國公民面前的一個迫切課題。農業是用水的大戶,增強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大搞節水型農業,改變農業種植結構,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是對水利建設提出的新的課題,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艱苦的奮斗,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實現在國民經濟中有一個可靠的水資源供給體系,有一個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體系,有一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體系,才能保證我國由農業生產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才能使我們國家經濟騰飛,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 張學峰,李玉洪,張芳珠.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水資源保護,2001(4):45-18.

[2] 肖強,胡聃,郭振,等.水資源投入產出方法研究進展[J].生態學,2011(19):5475-5483.

篇8

第一條為加強對我市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水資源保護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任何單位與個人都有保護水資源的義務,必須遵守有關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本規定。

第四條各級政府應當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二章飲用水源地保護

第五條我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各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范圍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再由市人民政府對社會公布。

跨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按《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規定的權限與程序辦理。

水源保護區應設立明顯標志,明確水質保護目標及保護區內必須遵守的規定。

第六條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水質不得低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Ⅱ類標準;二級保護區內的水質不得低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Ⅲ類標準;準保護區的水質標準應保證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準。

第七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均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它廢棄物。

(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施。

(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捕殺魚類。

第八條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除遵守第七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堵截;

(三)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

(四)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五)禁止設置油庫;

(六)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禽畜,嚴格控制網箱養殖活動;

(七)禁止從事旅游、游泳、洗滌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

第九條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除遵守第七條規定外,還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準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改建項目必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二)原有排污口必須削減污水排放量,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水質標準;

(三)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第十條飲用水源準保護區內除遵守第七條規定外,直接或間接向水域排放廢水的,必須符合國家及地方規定的廢水排放標準。當排放總量不能保證保護區內水質滿足規定的標準時,必須立即停止排污,并啟動應急預案解決削減排污負荷。

第十一條位于五桂山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的水庫水源地保護措施按《*市五桂山生態保護區管理暫行規定》執行。

第三章節約用水

第十二條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節水促減污,推進水資源保護工作。

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設立市節約用水辦公室,統籌協調全市的節約用水工作,擬定節水政策,編制節約用水規劃,指導并督促各有關部門和各鎮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加強本行業、本地區的節水工作。

各有關部門和各鎮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積極配合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工作,加強本行業、本地區的節水監管。

第十四條全面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單位和個人利用取水工程或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應當嚴格按照《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廣東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

第十五條從江河、湖泊日取地表水5000立方米以上(含本數,下同),日取地下水1000立方米以上,發電總裝機1000千瓦以上并需申請取水許可證的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業主單位在向發展計劃主管部門報送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前,必須進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編制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并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審查意見是審批取水許可申請的技術依據。

第十六條推行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我市行業用水定額依照《廣東省用水定額(試行)》執行。按照行業用水定額核定的用水量是取水量審批的主要依據。

逐步實行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超定額累進加價方案由市物價局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第十七條取水戶應當嚴格按照經批準的取水量取水。對超額取水部分依法實行累進征收水資源費。

第十八條取水戶應當依照國家技術標準安裝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

第十九條政府鼓勵研發、應用節水技術與設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政策引導,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增加循環用水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應當制訂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供水企業和自建供水設施的單位應當加強供水設施的維護管理,減少水的漏失。

第二十條各鎮(區)應當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農業產業布局和種植結構,推廣管道輸水、噴灌、滴灌、滲灌等節約用水技術,完善灌溉工程的改造配套和渠道防滲設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第二十一條市人民政府對有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節約用水技術改造項目和科研項目給予支持,對在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監督管理中,成績顯著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擬定轄區內的水功能區劃。

第二十三條經批準的水功能區劃是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活動以及向水體排污,不得影響水功能區確定的保護目標。

第二十四條積極推進全市“供水一盤棋”工作,堅持適度超前、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大力度整合供水設施和飲用水水源地,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第二十五條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經濟、技術條件,制定本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配方案,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落實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二十六條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水質監測工作,并及時將水質監測結果報市人民政府。

第二十七條在江河、湖泊(含運河、渠道、水庫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應當經過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

第二十八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征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重點排污單位不得超出市人民政府、市環保局或鎮區政府限定的排污總量排污。

第二十九條禁止向江河、湖庫及河道管理范圍直接排放、傾倒、堆放和填埋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

第三十條在河道沿岸的港口、碼頭,應設置接收、處理殘油、廢油、含油污水、糞便和垃圾等廢棄物的設施。未設置上述設施的,須限期補設。

第三十一條船舶在港口或者碼頭裝卸、運輸油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時,船方和作業單位必須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防治水體污染。

第三十二條城市污水應當集中處理。各鎮(區)應按《*市污水工程建設規劃(*-2020)》建設和完善排水管網,有計劃地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第三十三條推行清潔生產,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鼓勵新建工業項目進入工業園區,集中處理工業廢水,控制工業污染。

第三十四條鼓勵和扶持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引導畜禽養殖企業走生態養殖道路。

第五章內河涌水環境保護

第三十五條全市內河涌要按照能蓄、能引、能控制、能調度、能通航的目標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將內河涌整治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內河涌整治的資金投入,有計劃地清疏內河涌,清理水上漂浮垃圾和水浮蓮,加高培厚河堤,綠化河岸,促進內河水體循環,改善內河水環境。

第三十七條禁止在內河涌上搭建廁所、牲畜飼養棚舍,圍筑魚塘。

第三十八條內河涌實施寬度控制目標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內河涌,填堵或縮窄河道,以確保內河涌水流通暢,提高內河水體自凈能力。

對內河涌及其管理范圍內原已建成的各類建筑物及設施,視其對內河涌的影響程度,結合內河涌整治的需要,逐步清拆、遷移和改造。

未經批準擅自在內河涌興建建筑物或其他工程設施項目,一律作違章建設處理。

第三十九條城鎮和鄉村各項建設確需占用內河涌及其管理范圍的,須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同時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保障內河涌防洪排澇體系和改善水環境的要求。

第四十條船舶在內河涌從事航行、停泊、作業及其他影響內河水域環境的活動,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

第四十一條內河涌水質不符合功能區水質標準時,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共同核算區域內的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保障水功能區水質達標。

排污單位必須遵守污染物排放削減量要求,并落實控制措施后,方可向內河涌水體排污。

第六章部門職責和考核

第四十二條水資源保護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協調,政府各職能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水資源保護工作。

第四十三條市政府辦公室協調各職能部門制定具體的水環境保護考核指標,督促落實各項水環境治理措施;組織考核各部門及各鎮(區)的水資源保護工作。

第四十四條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工程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將有關重點工程項目列入市重點建設項目年度計劃;按照節水減污的原則,做好建設項目的審批工作和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布局規劃。

第四十五條市規劃局負責指導城鄉建設布局;合理布局規劃建設項目,減少水環境污染;負責編制和修訂全市給水工程規劃、排水規劃及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等。

第四十六條市環保局負責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的監督管理,加強全市工業企業的排污監管;負責全市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和污染源環境監察工作;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擬定水功能區劃,制定我市排污總量控制計劃,并負責檢查計劃落實情況;負責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內河的水質監測;會同有關部門整治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工業企業排污口和主要污染源,查處水污染違法行為;負責對全市鎮區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行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

第四十七條市財政局負責研究制定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及環保產業的財政政策,加強市級水資源費、排污費的征收管理,保障水資源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水環境保護和節約用水的獎罰制度。

第四十八條市水利局負責全市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配置;負責取水許可、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入河排污口設置的審批和監管;主管和監督節約用水工作,會同物價局、建設局研究制定我市的水價改革方案;負責水功能區的水質、水量監測;負責統籌全市內河涌整治工作,利用水利工程調度增大水環境容量;協同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會同市環保局擬定水功能區劃,制定水功能區排污總量控制方案,對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的,商市環保局提出治理方案,并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第四十九條市建設局負責組織全市供水規劃、組織大中型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的建設,組織生活污水處理廠及其污泥處理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工作,加快城區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加強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和內河涌水浮蓮清理的監督和管理。

第五十條市衛生局負責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監測分析,協助檢查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的執行情況。

第五十一條市經貿局負責節能降耗、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實施,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的設備、工藝和技術;引導環境保護產業化、市場化等。

第五十二條市農業局負責制定農業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開展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發展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指導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第五十三條市海洋與漁業局負責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海洋保護規劃,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和重點海域環境容量評估,以及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監督管理,科學布局養殖區域,合理控制養殖容量,開展養殖污水凈化,發展生態漁業,指導科學使用水產養殖投入品,實施無公害養殖,減少養殖污染。重點做好海洋污染控制工作。

第五十四條市城管執法局負責查處向河流、河涌、湖泊拋棄、傾倒廢棄物的行為;查處水源保護區和河道兩岸建設用地上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筑物和設施。

第五十五條各鎮(區)負責本轄區內水資源保護的具體工作。落實取水許可、節水減污、內河整治等工作的責任人和具體措施;認真分解落實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任務,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到位、責任到位、任務到位”;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制,并定期向市人民政府上報工作情況。

第五十六條建立市、鎮兩級工作責任制和考核制度,把水資源保護工作實績列入政府部門和鎮(區)責任人的年度政績和目標考核內容。政府部門工作績效根據各部門職責分別考核;鎮(區)考核指標包括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取水計量安裝率、內河整治進度、污水處理率、水功能區達標率等。

市、鎮兩級政府均應對在年度內水資源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成績差的單位和個人視情給予通報批評或處分,并責令其限期整改。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七條在水資源保護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停止或者關閉。

第五十九條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或者改建項目未削減污染物排放量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超過國家規定的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由市人民政府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設立裝卸垃圾、油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碼頭的,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條未經批準擅自取水,或者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補救措施,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取水許可證。

第六十一條未安裝取水計量設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安裝,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計征水資源費,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計量設施不合格或者運行不正常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更換或者修復;逾期不更換或者不修復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計征水資源費,可以處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第六十二條生產、銷售或者在生產經營中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藝、設備和產品的,由市人民政府經濟綜合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或者使用,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三條建設項目水污染防治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即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準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并處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四條排污單位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處理設施,或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拆除、閑置水污染處理設施,排放污染物超出規定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恢復正常使用或限期重新安裝使用,并處10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五條違反本規定及有關法律、法規,造成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進行處罰。

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海事管理機構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進行處罰。

篇9

關鍵詞:水;水資源危機;水資源現狀;水資源保護

一.前言

水是一種動態資源,是可以通過自身轉換和不斷循環實現更新的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并在其正常范圍內更新,則能保持其動態穩定,并可維持其生態平衡,使水資源成為可供人類永續利用的資源。但如果開發利用不當,破壞了水資源的生態平衡,不僅會產生水資源危機,還會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以致影響人類的生存。

我國城市缺水嚴重,許多鄉村也缺水。在我國貧困人口中,60%以上是由于缺水而貧困。全國干旱缺水地區涉及20多個省、市、自治區,面積約為5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52%,而缺水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45%。

我國水環境的前景也令人擔憂。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采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二.我國水資源現狀主要問題

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卻是貧國。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畝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性極大,這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基本特點。

1.災情嚴重。進入90年代,中國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洪澇災害、干旱災害、水土流失、水體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

2.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流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

3.水已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嚴重問題。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以及海河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國每年平均損失耕地100多萬畝,流失土壤50多億噸,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河湖泥沙淤積,加劇了洪、旱和風沙災害。我國自然生態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體污染。

4.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將急劇增長。基于目前廢污水的處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現狀,如果未來50年工業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鎮快速發展,廢污水的排放量將會數倍、甚至十幾倍的增加,勢必加劇水環境的惡化。

5.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更加尖銳,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可能更加嚴重。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降水、水資源和地區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勢必會帶來影響,尤其是北方地區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6.管理體制分割,影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想認識上、還是經濟體制上,水利只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沒有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對待。目前水資源分地區、分部門的管理體制,既不利于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三.水資源保護的措施

1.加強對水資源的監測和信息收集

監測主要是指通過對定點(監測站)或河段有關水量和水質變化的監測,主要包括健全和改善水文站網和水質監測站網規劃,完善測驗標準體系,建立資料和信息傳遞通訊系統,建立有關水量和水質資料的數據庫系統等。除水源本身外,整個水系統和其他環境要素聯系,從而使水文監測數據和信息也成為環境總量的有力指標。

2.建立和健全有關法規,加強有關機構建設

這是搞好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法規和組織保證。國家要加強立法,將水資源的污染和治理寫入法律。要強化監督和執法,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終保護我們的水資源,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結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的手段,對各行業進行污染監督,預防新的污染產生。通過科學的評估,積極監督水污染的發生,科學開展治理活動,加強國家的生態保護。

3.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水量和水質評價和預測工作,并估計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對策

我們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要預防污染。首先要對工業污染的源頭進行控制,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著眼于廢水濃度的達標排放。在水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制定上面,由單一的濃度和污染指標的控制轉向污染總量控制和各項污染指標嚴格控制相結合。由于我國的工業經濟還是比較落后的,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出一條以保護資源與環境為目標的全新的發展道路來。

4.制定水資源保護規劃,擬定一定時期內水量和水質規劃的目標及相應的技術和其他措施

我們還要大力倡導節水型產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由于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國家管理機構負責建立水域安全利用指標,對水資源的使用量要加以限定,我們應鼓勵企業創新技術,加大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循環利用,節約用水。加快建設城市廢水處理廠,城市的廢水要在處理的過程中實現循環利用,在缺水地區更應大力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利用處理后的廢水拿來開展市政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緩解水資源的矛盾。

四.結束語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質,世界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的問題目前很嚴重,形勢不容樂觀。建設節水型社會,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必須時時刻刻地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保護水資源從你我做起,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你我自己。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我國水資源污染現狀

[2]劉滿平《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工程》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3]百度百科 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4]《中國水問題觀察》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 :社會工作者;環境保護;角色;水資源污染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也是人類發展的源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水資源污染問題。

一、我國水資源的基本情況

我國幅員遼闊,江河、湖泊眾多,據統計,流域面積在100k㎡以上的河流約有5萬多條,流域面積在1000k㎡以上的有1500條,其中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淮河、海河、雅魯藏布江等都是著名的大江大河。大小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6500億m2,占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的5%以上。我國也是多湖泊的國家,面積在1k㎡以上的湖泊有2300多個,總面積71787k㎡,總儲水量7088 億m3,其中淡水含量占1/3。在我國西部高山地區發育許多現代冰川,總面積達59651k㎡,冰川儲量51322 億m3,年平均融水量為563億m3,此外,在廣大的丘陵山區和廣闊的平原、盆地還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此外,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0000 億m3,占全球陸地降水總量的4.7%。全國地下水總補給量為7700 億m3,其中有6200m3補給河流,長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區地下水約4800億m3,北方地區約為2900 億m3。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億m3,居世界第六位,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尼。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34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已被列為世界13個最貧水的國家之一。①

二、我國水資源污染現狀分析

我國主要河流普遍受有機物污染,其中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直排入河,污染物大量增加,河流富營養化趨勢加速。一些穿城而過的河流基本上成為排污溝,北方地區季節性河流也已經成為了排污道。下面是城市和農村的水污染現狀分析。

1、城市水污染水現狀

水源污染源于城市工業、生活污水排放。水利部水資源司和國家環保局的調查表明,1988 年全國城市污水排放量達340億噸,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湖泊。長江、黃河、珠江、海河、灤河、遼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接納了全國城市污水排放量的70%。昔日清澈見底的大運河,碧波疏影的秦淮河,許多河段現已變成濁流泛臭的“黑水河”。俗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蘇州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不凈馬桶蓋”。城市廢水污染了江河,也危及城市自身。全國目前有381座城市面臨水污染威脅。以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為例,該市每天排出五百萬噸污水(不包括電廠冷卻水),其中工業污水占80%.由于這些廢水、污水基本上未得到處理即流入蘇州河,致使蘇州河早已成為污水河。專家們指出,照此下去,不久黃浦江也將成為污染江。

2、農村水污染現狀

由于農村地區的居民居住分散,不可能對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所以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對水資源的污染呈上升趨勢。關于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我們以湖北省為例,就對湖北省20個自然行政村的調查來看:在生活用水方面,除了與中心城市相鄰的極少數村外,90%的村子無集中處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設施,35%的村子還無實現集中供水。這一突出問題,在全國其他農村地區也普遍存在。據國家環保總局在全國23個省市的調查,90%的規模化養殖場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60%的養殖場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關的屠宰場、孵化場往往直接將動物血、廢水、牲畜的糞便、蛋殼等傾倒入附近的水體,導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體變黑,富營養化嚴重。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我國農村有近7億人的飲用水中大腸桿菌超標,1.7億人的飲用水受到有機污染,而且,由于農藥等化學物質的廣泛使用,致使許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經不適于飲用,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②

三、原因分析

1.污水排放量大且處理率低

就我國而言,長期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使得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當中不具備節能降耗的意識與動力。在價值最大化經營管理目的的驅使之下,企業所開展的技術改造工程往往是以再生產的擴大為直接目的的,由此導致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指標在工業生產持續擴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呈現出了顯著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海湖泊,污水處理廠與污水處理管道流干形式,導致水體污染嚴重。

2.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

為提高農作物的產出效率,農民往往超標使用具有高毒性與高擴散性的化肥及農藥。這部分農藥在附著于農作物表面的過程當中會直接被農作物植株所吸收,一部分揮發,而另一部分則被吸收與土壤與水分當中,由此經地表徑流與雨水沖刷直接排放進自然水體當中。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氮肥的施作在無形中加重了溫室效益的蔓延,從而形成了一種由自然水體污染到空氣污染的蔓延式污染,危害極大。

3.國家政策導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問題

我國政府在核算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過程當中主要依賴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產品產量等直接性指標,對于資源消耗問題以及經濟發展相對于環境的污染問題關注不多。一方面,不合理的產業布局使得部分高污染企業直接設廠在水體流域上流位置,加重流域覆蓋區域內的水資源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使得與日俱增的廢水排放量無法得到及時且有效的處理,從而加重水資源污染。

4.社會大眾環境保護意識存在一定問題

受到宣傳力度不到位與國家政策導向偏差性問題的影響,社會大眾對干水資源保護與水資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關注力度不夠。生活垃圾隨意的傾倒使得城市水體在雨水沖刷下更為嚴重,進而導致城市水資源污染源多樣,最終使得水資源污染防治難度加大。

四、從社會工作者角度淺談對策

有研究者認為,“在社區中開展服務的社會工作者有以下角色:服務者、社區權益維護者、組織者、教育者、輔導行動的角色、研究者。”③“社會工作者是否合格,在實際工作中能否正確把握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身份十分重要。”④而隨著中國的高等院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社工專業的畢業生也越來越多,所以深入探討社會工作者在不同場景中的具體角色與作用是很有意義的。僅僅在環境保護方面,社會工作者就應該具有多重身份:宣傳者、志愿者、維權者、實踐者,等等。政府應該充分意識到社會工作者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者應該配合政府在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的宣傳工作,深入社區,開展宣傳活

動媒體在宣傳水資源環境保護意識中的重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大眾作為水資源保

護的直接踐行者與受益人,應當具備水資源保護的行為意識。高素質的社工群體能夠采取更為有效的宣傳措施,讓人民群眾參與活動,提高節水意識,對企業的污染行為予以譴責,迫使其采用先進技術,以工業廢水處理及再利用循環系統的技術改造為途徑合理控制廢水排放,從而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社會工作為水資源保護的志愿者,應多方采取調研,考察當地的水資源保護狀況,并撰寫考察報告,并與當地的媒體進行合作,讓人們了解水資源的實際情況。如在農村地區,整合優化耗水量大的農業結構,要選擇高效且無污染的綠色化肥,推廣生物農藥,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避免農業面源受到更多的污染。

作為水資源保護的維權者,社工應敢于與水資源污染的企業和社會組織作法律上的較量。“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法律已經對污染行為作出了處罰條例,社工要敢于站出來,對污染行為進行維權,強烈譴責這種破壞生態的行為。

社工也是水資源保護的實踐者。在實際生活中,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配合節水理念,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

我國水資源污染狀況已經令人堪憂。社會工作者作為促進社會工作規范化、高效化的管理者,應當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中充當宣傳者、志愿者、維權者、實踐者,從而協調和動員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這對于促進我們社會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社會工作者本身,也應該具有多種角色意識,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引文注釋

①孔繁德.生態保護[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46—148.

②邢艾莉,劉俊肖.我國水資源污染現狀及立法思考[J].黑河學刊,2007(02).

③賈敬,王慶林.社區工作者角色辨析[J].知識經濟,2008(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