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產業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旅游;新業態;非正規就業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6-0014-1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6.007
引言
就業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從11%降到2015年的7%,但官方公布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0%到4.3%之間。這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質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失業率維持穩定主要是中國國企愿意容納過剩工人。根據他們的調查,雖然目前國企過剩員工的絕對數量并不大,但比例卻相當高1。許多產能過剩的行業如鋼鐵、礦產等,這些行業里的國企有著很高的勞動剩余比例。另外,大量農民工聚集在低技術含量的崗位上,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比城鎮工人更大;但失業后的農民工通常會離開城市回到農村,不在城鎮登記失業率2的統計范圍內。因此,真實失業率沒有顯現出來。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的開展,去產能與去庫存必然會帶來失業4。例如,2016年3月,武鋼裁員5萬人5。整個煤炭系統和鋼鐵系統,總共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6。為了解決就業問題,2015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5〕23號)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希望通過產業融合吸納失業人員。2016年5月,總理考察人社部時,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增長根本是為了保就業。考慮到建筑業和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吸納農民工就業在下降,總理指出今后要逐步把農民工引向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業態1。因此,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成為改革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砝碼。
一直以來,政府部門解決就業的方式就是通過投資和企業規模擴張來拉動就業。但是,這種方式不可持續。因為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且企業的規模總是有邊界的。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解決就業的手段,不難發現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路死板而且進入了死胡同。政府總是想著自己動手來安置農民工和下崗工人或者必須要有企業來雇傭他們,而沒有考慮到人們可以主動就業――自己雇傭自己。事實上,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非正規經濟積累了豐富的相關經驗,但政府部門選擇了無視。2015年以來的供給側改革不但不能通過國有企業的規模擴張來吸納勞動力,相反,它們必須分流很大一部分勞動力。在這種經濟兩難的時期,適度放開非正規部門,將會促進許多個體主動走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洪流。
產業融合中非正規部門對就業問題的解決具有先天的優勢。產業融合會導致原來的產業邊界消失,出現許多市場空隙。非正規部門的商業嗅覺和敏感性總是能夠讓它們找到合適的方式參與其中。在這場龐大的產業變革中,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的服務業天然成為眾多商家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萬達等競逐的場所。旅游非正規部門會自然而然地在這場角逐中生長演化,從而成為就業和經濟的新增長點。通過閱讀現有的文獻和觀察經濟生活中的經驗事實,我們能夠確認產業融合帶來了就業增長。但問題的關鍵是,旅游產業融合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帶來就業增長的?就業增長主要表現在什么領域?只有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真正確認就業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
1 文獻綜述
1.1 產業融合引致旅游新業態
關于產業融合,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日本著名產業經濟學家植草益[1]認為,它是指技術進步和管制放松導致的兩個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發生改變。美國學者Greenstein and Khanna[2]認為產業融合是一種經濟現象,是企業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
產業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Rosenberg,又叫技術融合[3]。20世紀80年代,技術融合所產生的創新活動激活了原本死氣沉沉的市場,推動了產業融合的出現[4-5]。它拓寬了大型企業的技術基礎,使它們贏得了競爭優勢[6-8]。技術融合之后,經歷了產品融合[9]。產品融合對原有的技術生產路線、業務流程、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造,使新產品能夠更好地迎合潛在的市場需求[10]。技術融合與產品融合都以市場融合為導向[11]。很多企業技術融合失敗,并不是技術能力不足,而是在新的價值鏈上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12]。
產業融合發生的基礎通常是產業之間擁有共同的技術基礎[13]。發生融合的產業之間相互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8]。融合一般發生在產業之間的邊界和交叉處。它會改變原有產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6]。
旅游產業融合通常指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或旅游產業內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14]。旅游方式和旅游型的多樣化是促成產業融合的決定性因素[15]。信息技術在實現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起到助推的作用[15]。融合后的企業如攜程、去哪兒、芒果等依靠強大的預訂網絡渠道和信息影響力,共同分享日益擴大的客源市場,優化了資源配置[16],共同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自身的附加值,創造了新的旅游服務價值[17-19]。因此,筆者認為,現代旅游產業融合主要指企業(也可以是其他產業的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旅游資源、產品和服務等進行整合形成的一種新的產業形態。
新業態以旅游者為中心展開[20],表現為產品形態、組織形態(企業)和經營形態的融合[21-22]。互聯網技術是旅游產業融合和旅游新業態的主要驅動因素[18]。近些年來,隨著出境旅游市場的發展,結合國內旅游消費的經驗,國內旅游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他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和精細化[23]。這種新的消費需求對原來的旅游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細分市場的“小眾化”需求分布廣,企業無法通過原來的規模經營模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24];另一方面,“小眾化”加總起來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單個企業卻無法以原來的成本模式進行市場供給[25]。這種兩難困境和矛盾沖突迫使旅游企業尋求突破,這種突破主要從兩個方向展開:第一,傳統旅游企業和在線旅游商合作,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結合降低成本[26];第二,其他行業的企業發現了旅游市場的商機,主動和旅游企業進行融合[27],通過產品和資源的平臺化運作,滿足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
旅游新業態的出現和發展是企業和消費需求在市場上的耦合[28]。旅游新業態具有它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律[29]。隨著傳統旅游企業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旅游產業內部存在著一種動力驅動企業在產品表現、管理組織結構和經營方式上實行突破[30]。這種突破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日益擴大的新型市場消費需求;這些突破中,不同的業態類型或以產品、或以技術實現了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消費的對接[31]。正是因為這種對接,造就了眾多的旅游新產品。這些產品包括鄉村旅游[32]、文化旅游[33]、生態旅游[34]、遺產旅游[35]等等。
新業態出現的重要作用,就是帶來了就業的增長[36];@種增長主要是從產業邊際和職業工種上發生的,它表現為各種形式的非正規就業。國內目前很少有學者關注這方面的內容。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新業態以什么樣的方式影響非正規就業。具體概念模型見圖1。
1.2 非正規部門和就業
1972年,國際勞工組織在肯尼亞的調研中發現,城市里的大部分人員都在“非正規部門”就業,他們的工作千差萬別,但主要都是一些不“體面”的工作,如街頭小商販、擦鞋匠、木匠、石匠、裁縫、廚師、司機等等[37]。Keith Hart[38]和 Breman[39]對加納與印度的研究也證明了非正規部門的存在及其效率。托達羅用二元部門做了最后的總結,后來的學者通稱“非正規部門”。隨后,人們觀察到發達工業國家的許多現代部門里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非正規化了[40]。
隨著非正規就業的普及及其重要性的發現,學者們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總的來說,包括4個不同的流派,每個流派涵蓋相類似的理論。(1) 結構分離主義的核心強調非正規部門及其就業是現代工業發展不充分所導致的。發展中國家存在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兩部門之間的經濟屬性和收入存在差異,導致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形成了城市勞動力的超額供給。代表人包括劉易斯[41]、托達羅[42]、托克曼[43]和哈特[39]。主要理論是貧困就業理論、二元主義理論和勞動市場分割理論。(2) 結構替代主義的核心認為職業的歧視性、有失公平的制度以及對城市移民的排斥是導致非正規部門和非正規就業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代表人是德?索托[44]。主要理論是新自由主義理論。(3) 結構聯系主義傾向于將非正規部門和就業界定為現代生產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他們將非正規經濟視為依附于現代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環節。代表人物是莫斯[45]、卡特斯和波 斯[46-47]。主要理論是新理論。(4) 結構嵌入主義認為市場經濟制度是嵌入在社會、文化系統之中的;同樣的,非正規經濟則是以非市場的基本規制和行為邏輯“鑲嵌”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制度背景中。它是社會福利不能支撐個體正常生活時的一種替代性的生產行為,具有特定歷史的合理性地位。代表人物是波蘭尼[48-49]和波特斯[50]。主要理論是反嵌入理論和標簽理論。
中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非正規部門就產生了。大量流動人口和下崗工人在非正規部門中就業[51-52]。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三個原因:第一,戶籍制度的松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第二,城市化快速推進,大量臨時性就業崗位增長迅速;第三,所有制結構顯著調整,國有、集體單位等城市公有制部門勞動力邊際吸納能力下降[53-54]。盡管非正規就業(非正規部門就業)符合當時的我國國情,具有龐大的就業潛力,但是,非正規部門一直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為了用非正規就業重構就業空間,張彥在理論層面上澄清了非正規就業本身存在的合理性[55]。都陽和萬廣華研究了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非正規就業在減貧中的作用[56],蔡P和王美艷說明了非正規就業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發育以及城鎮就業增長的原因[57]。李強[58]和萬向東[59]集中研究了農民工的非正規就業,說明了農民工非正規就業的條件和效果。
1.3 旅游非正規就業
國內對旅游就業的研究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以2010年為界限,2010年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規部門的就業;2010年之后非正規就業的研究開始出現并且占據了主導地位。在2010年之前,旅游就業研究集中在總量方面,主要涉及旅游對就業的促進作用[60]、就業效應[61]和彈性[62-63]以及旅游就業的統計[64]等等。2010年之后,王麗和郭為開始關注中國旅游非正規部門并對青島旅游自我就業者進行研究[65]。隨后,郭為和秦宇研究了青島和煙臺的旅游非正規就業者的群體特征[36],并對中國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總量進行了估計,約為2040萬人,遠遠超過了正規就業的總量[66]。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產業融合,旅游非正規就業繼續增長,非正規就業模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未來就業的基本方向。一些旅游非正規就業者本身也開始把“非正規”的就業作為一種向上的職業通道而不是終端[67-68]。本文將從新業態的角度考察旅游非正規就業增長。文章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以文獻綜述的形式介紹了產業融合導致新業態形成以及新業態與旅游非正規就業的關系;第三部分分析旅游新業態的就業路徑;第四部分經驗地說明新業態如何帶來非正規就業增長;第五部分通過調研數據說明新業態如何帶來非正規就業增長。結論和建議放在第六部分。
2 新業態影響就業的路徑
旅游新業態表現為產品形態、經營形態和組織形態。隨著產業融合的展開,市場上涌現了許多“小眾旅游”新產品形態,主要包括:定制旅游、網絡旅游、養生(康體)旅游、結伴背包旅游等等。為了應對大量的“小眾”旅游形態,旅游企業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形成了不同的經營形態。這種新經營形態利用互聯網技術,形成平臺經濟,許多企業或個人以這個平臺為核心聚合在一起。面對新產品和新經營形態,企業不得不調整內部組織結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組織管理變得越來越扁平化。
上述旅游新業態的出現導致了旅游就業增長路徑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三個方向:第一,旅游正規部門的正規就業增長,這一部分在統計上看主要是政府部門每年統計的非私營旅游企業的年末就業人員總量。第二,旅游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的增長,這一部分無法在統計上反應出來,主要表現為非私營旅游企業所雇傭的零時工、鐘點工等沒有穩定的勞動合同關系的人員數量。第三,非正規就業的增長。非正規就業,從統計的角度來看,主要是指在政府部門涵蓋的統計對象之外的所有其他就業。郭為和厲新建[66]曾經詳細地對非正規就業進行過定義,并且估算中國在2011年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總量為2040.40萬。他們認為,旅游發展對中國就業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非正規就業上而不是正規就業上。本文是以往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主旨是研究旅游非正規就業影響來源或路徑。
3 旅游非正規就業增長:經驗說明
3.1 旅游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增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解釋,旅游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主要指非私營企業部門(企業)與所雇傭的勞動力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但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動關系1。旅游新業態的出現,其盈利模式的形成,是通過構建新型的勞動關系和工作形式來實現。這種“新型”的勞動關系大量表現為非正規就業。
旅游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形式種類多樣,主要表現為非全時工、季節工、勞務承包工(外包)、勞務派遣工、小時工、鐘點工等等。盡管國家沒有對這部分就業進行統計,但根據我們的調查,自2008年以來,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主要目的是規避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筆者以青島H酒店的具體調查情況為例說明。
青島H酒店是一家知名酒店,其產品和服務一直得到業界的好評。近些年來,H酒店在勞動用工結構和形式上出現了明顯的改變。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除個別崗位外,H酒店逐步減少了合同工的用工形式,大幅增加勞務工和實習生的比重。在2014年,增加了66名勞務工、68名實習生。第二,鐘點工的使用逐年增加。2014年,鐘點工的使用達到了1 7666小時,平均一天要使用8個鐘點工。
除了酒店的非正規就業在擴大之外,一些互聯網旅游企業也明顯增加了非正規就業人員的使用量。以攜程技術部門使用的兼職人員數量為例,2007年為10人,2010年為30人,2013年和2015年分別達到了220人和420人。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攜程,其他部門如銷售部門2中其他類型的非正規就業人員的使用量必定也有增加。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料,也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來估算旅游正規部門中非正規就業的總量及其增長。
3.2 旅游非正規部門的就業增長(非正規就業增長)
旅游非正規就業,可以從城市和農村兩個地域的具體表現進行說明。第一,城市旅游的非正規就業。城市既是旅游的目的地,也是旅游客流的中轉地。很多下崗工人、進城農民工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都以非正規就業的形式為這些游客提供各種服務。他們構成了城市旅游非正規就業的主體。我們可以觀察到,在一些旅游城市如青島,大量的人員活動在車站、碼頭和景點景區周邊,向游客兜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和美食。郭為[14]曾經對青島的旅游非正規就業進行了分類,并描述了這個群體的特征。第二,農村地區的旅游非正規就業。在農村地區,景點景區及其周邊的非正規就業基本成為了主流。在旅游旺季,企I雇傭大量的本地勞動力來接待游客,而到了淡季,這些勞動力就回鄉務農3。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大型的發展成熟的鄉村旅游景區周圍,圍繞旅游服務興辦的旅館和餐館比比皆是。在成都的三圣鄉鄉村旅游景區附近,可直接進行網上預訂的旅館和農家樂就有260多家[21]。這些企業為本土農民提供大量非正規就業機會。郭為[66]利用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結合官方統計數據的具體內容和特征,估算出全國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總人數大約為2040.40萬人,約占全國非正規就業總量的1/5。
4 新業態如何影響非正規就業的增長:實證證明
4.1 數據說明與調研
由于國內沒有非正規就業的官方統計數據,我們只能通過調研的方式“迂回”研究旅游新業態對非正規就業的影響。對于旅游新業態,不同的學者看法都不一樣,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以楊玲玲和魏小安[22]為代表,他們站在企業角度把旅游新業態看作產品形態、經營形態和組織形態的綜合。第二類包括大部分學者媒體4,他們把許多新出現的產品歸結為新業態,例如生態旅游[34]、鄉村旅游[70]、遺產旅游[35]、體育旅游和文化旅游[33]等等。筆者認同楊玲玲和魏小安的觀點。因為旅游新業態代表著行業的一種運作模式,不同于單純的產品表現形式,因此,我們把新業態概念具體化成了產品形態、經營形態和組織形態3個維度10個問項;把非正規就業具體化成了3個問項,這3個問項分別代表了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非正規部門的就業)。考慮到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對企業用工方式的影響,我們針對它們各自分別設計了兩個問項,這兩個問項分別歸因,作為兩個控制變量來排除它們對非正規就業的影響。
問卷調查開始于2016年6月12日,結束于7月10日。調查對象是全國各地旅游行業中高層管理人員,這些人員在旅游行業工作時間大部分都超過了3年,對行業的具體運作情況比較熟悉,他們的回答基本能夠反映行業的現實。本項調查以青島本地為主,主要調研的企業有港中旅、萬達旅業、省中旅(山東省中國國際旅行社)、威斯汀、香格里拉、海爾洲際、攜程青島分公司以及一部分青島本地的民營旅行社,其中,包括一部分青島大學旅游專業畢業的走上了管理崗位的學生。本次一共發放問卷300份,共回收258份。剔除無效問卷7份,實際分析的問卷數251份。
4.2 調研的人口統計信息與因子分析
通過對調研的人口信息進行分析,我們發現,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分別為55%和45%。年齡主要集中在25~44歲之間,約占51%。被調研對象主要來自旅游企業管理人員,約占52%,在旅游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約占19%。他們曾經或現正在旅游行業工作年限超過3年但少于10年的人數占比達到了74%。
年齡數據反映了旅游行業的管理層比較年輕,工作或年限超過3年說明了被調研對象對行業比較了解。問卷反映出來的信息在真實性和可靠性上有一定的保證。
筆者使用SPSS軟件,對問卷中所有題項進行可靠性分析,信度指標克朗巴哈系數為0.863,信度系數大于0.7,說明因子分析提取出的主成分與問卷設計初衷一致。又因為KMO值為0.809,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通過正交旋轉后得到了4個因子(表3)。產業融合后,大部分旅游企業利用相關技術以盡可能豐富的形式和手段表現自身的產品,問項Q1到Q3主要與產業融合產品的表現形態相關,命名為產品形態。問項Q4到Q6主要描述了產業融合后旅游企業組織結構的改變,命名為組織形態。問項Q7到Q9主要說明了產業融合后旅游行業出現的新經營特點,命名為經營形態。問項Q11到Q13主要描述了當前旅游企業在招工方面對勞動力的使用,核心是勞動力的非正規使用方式,命名為非正規就業。所以,反映新業態的3個因子分別是產品形態(Q1~Q3)、組織形態(Q4~Q6)和經營形態(Q7~Q10)。反映非正規就業因子一個(Q11~Q13)(表3)。在利用非正規就業各個變量單獨進行回歸時,對變量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4.3 回歸分析
雖然我們得到了4個因子,但產品形態、組織形態和經營形態3個因子能夠和第4個因子非正規就業具有邏輯上的相關關系嗎?是的。從微觀角度看待就業,本質上是企業對勞動力的使用。企業對勞動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取決于產品銷售1。產品銷售(在給定質量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是與產品形態相關的如產品廣告投放的渠道、位置和時間等等。經營形態直接與勞動力使用數量相關,例如產品生產的工藝和流程差異會直接決定企業需要雇傭多少勞動力,前端銷售和售后服務員工的多寡會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感知。組織形態本質上是企業內部對勞動力的配置,通過實現最優配置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因此,我們的概念模型具有堅實的理論支撐,是將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在企業內部做了功能上的分解。它們在理論邏輯上都指向了就業。
因此,根據上面的因子分析,我們依據邏輯概念(見圖1),可以通過構建經驗模型來分析新業態以何種方式影響了非正規就業。模型設定如下:[z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y1i+β5y2i+β6~11j=13k=12xjiyki+εi]
其中,[z]代表非正規就業因子,包含3個問項,每個問項作為一個被解釋變量,分別代表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非正規就業和自我就業(自我雇傭)。[β0]代表截距項,[x1i]、[x2i]、[x3i]分別代表產品形態、經營形態和組織形態因子,[β1]、[β2]、[β3]分別代表前述3個變量的回歸系數,[y1i]、[y2i]分e代表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因子,這兩個因子從微觀和宏觀層面作為模型的控制變量,引入的目的是排除它們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β4]、[β5]分別代表前述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j=13k=12xjiyki]分別代表新業態的3個變量與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的交互項,[β6~11]代表這6個交互項的系數,具體說明將會在回歸列表中給出。[εi]是隨機擾動項,服從同方差、期望值為零的正態分布。
每一個模型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不納入交互項的情況,考察新業態對三類非正規就業的直接影響;第二類為納入交互項的情況,主要考察新業態對三類非正規就業的間接影響。
具體的回歸結果見表4。
模型(1)反映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其回歸結果顯示,在不納入交互項、控制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變量的情況下,產品形態和組織形態對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不產生影響,在5%水平上統計不顯著;經營形態在5%水平上顯著影響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經營形態改變1個單位,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增加0.259個單位。具體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經營形態處于市場的前端,直接通過銷售與消費者打交道,勞動力使用量的變化對市場非常敏感。產品形態引致對勞動力的需求,與勞動力間接相關;組織形態更多表現為企業內部管理結構上的調整,也是與勞動力間接相關。因此,這兩個變量在統計上不顯著。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顯著影響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分別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這意味隨著企業成本的上升和經濟景氣度變差,正規部門傾向于雇傭更多臨時工和采用更加靈活的用工方式。其中,企業成本上升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會增加0.447個單位;經濟景氣度變差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會增加0.367個單位。
在納入交互項的情況下,6個交互項都顯著影響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并且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產品形態和組織形態單獨不影響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不顯著。這說明新業態不是獨立影響企業對勞動力的雇傭方式,而是和企業成本、經濟景氣度聯合起作用的。具體來說,產品形態與經濟景氣度聯合作用顯著影響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提高1個單位,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增加0.084個單位,說明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產品豐富的表現形態等仍然可以增加企業的銷售,企業會雇傭更多的臨時工。產品形態與企業成本的交互作用顯著影響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提高1個單位,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會增加0.212個單位。企業成本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經濟景氣度的影響。組織形態與經濟景氣度的聯合作用顯著正向影響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增加0.279個單位,說明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會調整組織結構,同時用工方式更加靈活。組織形態與企業成本的交互項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增加0.177個單位。經營形態與經濟景氣度聯合作用顯著正向影響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增加0.328個單位。經營形態與企業成本的交互項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正規部門的非正規就業增加0.336個單位。與前面的兩種交互類型相比,經營形態的影響系數最大。經營形態涵蓋了銷售環節,而銷售是企業雇傭非正規就業最多的部門。銷售結合互聯網技術,會產生新商業模式,新商業模式會生成新職業和工種,衍生新的就業方式(例如共享經濟中的就業),這種就業天然會游離在正規的就業體制之外。
模型(2)反映非正規部門就業。其回歸結果顯示,在不納入交互項、控制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變量的情況下,產品形態和組織形態對非正規就業不產生影響,在5%水平上統計不顯著。經營形態在5%水平上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經營形態改變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增加0.302個單位。這里存在一個“悖論”,似乎企業愈是處于最優運行的狀態,所需要雇傭的員工愈少,流向非正規部門的勞動力愈多(這可能與我們使用的截面數據相關,如果是時間序列可能不會出現這種悖論,因為最優運行的企業會擴張,雇傭更多的員工)。企業成本和經濟景氣度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分別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這意味隨著企業成本的上升和經濟景氣度變差,更多勞動力會流向非正規部門。其中,企業成本上升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會增加0.411個單位;經濟經濟景氣度變差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會增加0.358個單位。
在納入交互項的情況下,6個交互項都顯著影響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并且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產品形態和組織形態單獨不影響(非正規部門)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不顯著。具體來說,產品形態與經濟景氣度聯合作用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提高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增加0.131個單位。產品形態與企業成本的交互作用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提高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會增加0.196個單位。組織形態與經濟景氣度的聯合作用顯著正向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增加0.225個單位。組織形態與企業成本的交互項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增加0.136個單位。經營形態與經濟景氣度聯合作用顯著正向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增加0.409個單位。經營形態與企業成本的交互項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交互項每提高1個單位,非正規就業增加0.414個單位。
總體來看,無論是否納入交互項,產品形態和組織形態單獨都對非正規就業沒有影響;只有與經濟景氣度和企業成本交織在一起,才能對非正規就業產生影響。經營形態在任何情況下都在5%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在中國經濟中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的二元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但通過經營形態存在一定關聯。二者通過經營業態形成了互補的關系,即正規部門無法吸納的就業總是會流向非正規部門。這進一步證明了旅游非正規就業是“就業蓄水池”的理論。
模型(3)反映非正規就業中的自我就業。自我就業同時是一種創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自我就業(創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也是自我就業(創業)單獨作為一個問項、單獨以被解釋變量作為一個模型的原因。模型(3)的結果與模型(1)、模型(2)相一致。主要的區別在于,在模型(1)和(2)中,新業態對非正規就業的創造具有主動性;而在模型(3)中,我們無法確定個體選擇自我就業是否是主動的或者被動的;但新業態導致了自我就業的增加卻是確定的,它對非正規就業的影響仍然不是獨立的,而是和其他因素聯合發生作用。
5 結論和建議
國內關于旅游就業的研究較為豐富,但這些研究大多從統計的層面告訴人們旅游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具體到旅游就業增長的途徑卻都語焉不詳。本文另辟蹊徑,以實證的方式說明了旅游新業態是如何影響旅游就業的。具體的增長路徑分別是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增長和旅游非正規就業的增長。
研究結果顯示,旅游新業態通過產品形態、組織形態和經營形態影響非正規就業。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在經濟不景氣/成本上升的情況下,企業會雇傭更多的臨時工。第二,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的二元經濟結構仍然存在,通過經營形態存在一定關聯。正規部門無法吸納的就業總是會流向非正規部門。第三,自我就業同時是一種創業。新業態導致了自我就業的增加。上述現象并不單獨發生,而是與經濟景氣度和企業成本交織在一起。它們相互作用影響旅游非正規就業。如何具體看待這種影響路徑呢?筆者認為,旅游業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多樣化催生了豐富的產品形態,一些產品非常小眾化和碎片化,在經濟不景氣、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它迫使企業以非正規就業形式(例如彈性工作的方式)來雇傭員工,例如部分資助大學生出游,利用大學生寫游記來表現產品和帶動消費群。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的應用一定程度改變了組織結構,從而改變了用工模式,例如,許多旅行社減少了合同制導游,當業務繁忙需要導游時,企業直接從導游互聯網平臺“借用”。經營形態的改變從根本上導致了用工形式變化,線上線下的結合催生了大量的零時雇傭;這些臨時雇傭可能是因為一個項目或者一個臨時的小業務。一個最令人關注的群體是網絡銷售,它的代表是阿里旅行去啊上的線路或單一產品銷售,就像淘寶,它由無數個自我就業的“個體公司”組成。
上述研究結論在宏觀上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旅游新業態是旅游非正規就業增長的源泉,而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總量遠遠超過了旅游正規就業。它可能是中國供給側改革時期對下崗工人分流的一重要產業。第二,新業態不僅在邊際上增加了就業,而且會通過就業結構的改變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所以,政府的產業政策要重視對新業態的引導和培育。第三,政府部門應該重視非正規部門對就業的貢獻,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非正規就業,而不是以各種名義對非正規就業進行打壓。
同時,研究在微觀上也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在經濟不景氣或成本上升的時期,企業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等技術豐富產品的表現形態,利用零時工等非正規就業手段增加產品銷售。第二,經營形態是企業用工的核心,在任何時候都顯著影響勞動力的使用量。邏輯上來看,靈活的非正規就業形式可能是企業控制成本的最佳手段。第三,組織形態只有與經濟景氣度或企業成本交互作用時才顯著影響非正規就業。這說明了企業可以同時從用工結構和部門結構兩個方面來控制成本,前者節省外部的勞務成本,后者節省內部的交易成本。上述結論對旅游企業的具體營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甚至有可能意味著企業未來用工模式的根本變革:即從固定用工制(正規就業)走向彈性用工制(非正規就業)。
最后,文章的概念框架、分析輯及其最后的結論共同呈現了一個具有一定創新性的關于非正規就業的理論。以旅游非正規就業為例,筆者認為,產業之間的融合導致了市場空隙的出現,這些市場空隙是碎片化的和長尾的1;正規部門不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來獲得這些市場中的利潤,只有成本夠低和靈活性足夠的“非正規形式”才能把握住這種機會。產業融合通過組織結構的改變催生了企業新業態,新業態的形成過程本身是一個勞動力以非正規方式流進流出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非正規就業增長的過程。其本質就是降低組織的成本來獲取新市場或市場空隙中的利潤。二元主義以靜態的眼光把經濟分為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新自由主義則從交易費用的角度看待勞動力進入正規部門的障礙,新注重分工中生產關系呈現的“剝削性”。我們的理論基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動態的,因此,我們的理論也是動態的;勞動者是在一個動態的新市場中綜合考量自己的能力主動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Masu Uekusa. The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1, (2): 24-27. [植草益. 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 中國工業經濟, 2001, (2): 24-27. ]
[2] Greenstein S, Khanna. T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A]//David B. Yoffie. Competing in An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33-45.
[3]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 23(4): 414-443.
[4] Dosi G. Sources, procedures, 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 26(3): 1120-1171.
[5] Sahal D. Technological guideposts and innovation avenues[J]. Research Policy, 1993, 14(2): 61-82.
[6] Busby G.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level tourism courses: The British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1, 25(1): 29-43.
[7] Cantwell J, Fai F. Firms a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9, 9(3): 331-366.
[8] Fai F, Tunzelmann N V. Industry-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converging technological systems: Evidence from patent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1, 12(2): 141-170.
[9] Freeman C, Soete L.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7: 56 -63.
[10] Stieglitz N. Industry dynamics and types of market convergence[A]// Carlsson B.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on“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Who is Embracing Whom?”[C]. Copenhagen/Elsinore, 2002. 342-350.
[11] Gambardella A, Torrisi S.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1998, 27(5), 445-463.
[12] Christensen C M, Rosenbloom RS. Explaining the attacker's advantage: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nd the value network[J]. Research Policy, 1995, 24(2): 233-257.
[13] Lei DT. Industry evolu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The impe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 19(7): 699-738.
[14] Zhang Lingyun. The basis and precondition of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4): 6-7. [張凌云. 旅游產業融合的基礎和前提[J]. 旅游學刊, 2011, 26(4): 6-7. ]
[15] Zhang Hui, Huang Xueying. Some basis conclusions about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4): 5-6. [張輝, 黃雪瑩. 旅游產業融合的幾個基本論斷[J]. 旅游學刊, 2011, 26(4): 5-6. ]
[16] He Jianmin. The form, reason, route, obstacle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4): 8-9. [何建民. 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形式動因、路徑、障礙及機制[J]. 旅游學刊, 2011, 26(4): 8-9. ]
[17] Cheng Jin, Lu Lin, Zhu Fubiao. On the study progress of tourism industrial merg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4): 13-19. [程錦, 陸林, 朱付彪. 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進展及啟示[J]. 旅游學刊, 2011, 26(4): 13-19. ]
[18] Yang Yanfeng.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new format[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9): 7-8. [楊彥鋒. 互聯網技術成為旅游產業融合與新業態的主要驅動因素[J]. 旅游學刊, 2012, 27(9): 7-8. ]
[19] Zhang Wenjian.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urban rural intera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0): 11-12. [張文建. 農業旅游: 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 旅游學刊, 2011, 26(10): 11-12. ]
[20] Lee HK, Fernando Y. Th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the medical tourism supply chai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148-157.
[21] Guo Wei, Xu Ke.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new type of operation[J]. Tourism Forum, 2013, 6(6): 1-6. [郭為, 許珂. 旅游產業融合與新業態形成[J]. 旅游論壇, 2013, 6(6): 1-6. ]
[22] Yang Lingling, Wei Xiao’an. Novels in new operational types of tourism[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09, (6): 135-138. [楊玲玲, 魏小安. 旅游新I態的“新”意探析[J]. 資源與產業, 2009, (6): 135-138. ]
[23] Guo Wei, Chen Zhi, Wang Li. Tourism complaints, tourism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 on service quality[J]. Tourism Forum, 2009, 2(6): 812-818. [郭為, 陳枝, 王麗. 旅游投訴、游客評價與服務質量的改進[J]. 旅游論壇, 2009, 2(6): 812-818. ]
[24] Zhu Huying, Xu Chunxiao.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tourism demand among urban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income: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residents’ tourism demand for Phoenix Town[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6, (1): 38-41. [朱湖英, 許春曉. 不同收入城市居民文化旅游需求差異研究――以長沙市不同收入居民對鳳凰古城的旅游需求為例[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6, (1): 38-41. ]
[25] Huang Yanling, Huang Zhenfang. A study on the urban citizen`s demand of leisure: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J]. Human Geography, 2007, (3): 60-64. [黃燕玲, 黃震方. 城市居民休閑度假旅游需求實證研究――以南京為例[J]. 人文地理, 2007, (3): 60-64. ]
[26] Lemoine F, Poncet S, ?nal D. Spatial rebalancing and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 34: 39-63.
[27] Gershuny J. Post-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time allocation[J]. Futures, 1993, 25(5): 578-586.
[28] Adriana B.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ourism: The case of large tour operato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17(16): 1385-1392.
[29] Guo Yang, Shen Han.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regulatory policy study of the new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endogenous ecology[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 (4): 120-122, 129. [郭D, 沈涵. 基于生B內生化的旅游新業態的體系構建與規制研究[J]. 生態經濟, 2011, (4): 120-122, 129. ]
[30] Wang Yan, Li Donghe. A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ew tourism format[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2011, 11(6): 9-12. [汪燕, 李東和. 旅游新業態的類型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 科技和產業, 2011, 11(6): 9-12. ]
[31] Zhang Zuqun, Lin Shan.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capit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rural tourism based on eight new format[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 (S2): 143-149. [張祖群, 林姍. 首都城鄉建設的文化品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基于北京鄉村旅游八種新業態的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11, (S2): 143-149. ]
[32] Li Junxia. The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Lanzhou[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12, (4): 126-129. [李俊霞. 文化旅游新業態的出現和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以蘭州為例[J]. 開發研究, 2012, (4): 126-129]
[33] Zhang Ying.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Wanlu lake one-stop ecotourism zone[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2014, 8(4): 24-27. [張穎. 廣東萬綠湖生態旅游集聚區旅游新業態發展研究[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 8(4): 24-27. ]
[34] Zhang Jianzhong, Sun Gennian. Relic park: New indust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 A case study of three relic parks in Xi’an[J]. Human Geography, 2012, (1): 142-146. [張建忠, 孫根年. 遺址公園: 文化遺產體驗旅游開發的新業態――以西安三大遺址公園為例[J]. 人文地理, 2012, (1): 142-146. ]
[35] Marelli E. Evolu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EU[J]. Economic Systems, 2004, 28(1): 35-59.
[36] Guo Wei, Qin Yu, Wang Li. On the group features of tourism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satisfaction: Taking the survey of tourism informal departments in Qingdao and Yantai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7): 81-90. [郭為, 秦宇, 王麗. 旅游非正規就業的群體特征與行業滿意度――以青島和煙臺的旅游非正規部門調查為例[J]. 旅游學刊, 2012, 27(7): 81-90. ]
[37] Bangasser P E. The ILO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J]. ILO Employment Paper, 2000, 9 - 13.
[38] Hart K. Informal income opportunities and urban employment in Ghana[J].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 Studies, 1973, 11(1): 61-89.
[39] Breman J. The Informal Sector in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M]. CASP: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1980. 49 C 58.
[40] Zhang Guoying. Informal employment: theory and development[J]. Academic Research, 2012, (8)55-58. [張國英. 非正規就業: 理論與發展[J]. 學術研究, 2012, (8): 55-58. ]
[41] Lewes. Dual Economic Theory[M]. Shi Wei. Beijing: Beijing Economic College Press, 1989. 90 C 102. [劉易斯. 二元經濟論[M]. 施煒, 譯. 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89. 90 - 102]
[42] Todaro.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M].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1988. 33-34. [托達羅. 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 33-34. ]
[43] Tokman V. Policies for a heterogeneous informal sector in Latin America[J]. World Development, 1989, 17(7): 1067-1076]
[44] Soto HD. Another Road[M]. Yu Haishen, trans.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7: 112-131. [赫南多?德?索托. 另一條道路[M]. 于海生, 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7: 112-131]
[45] Moser C. Informal sector or petty commodity production: Dualism or independence in urban development[J]World Development, 1978, 6(9): 1041-1064.
[46] Custer, Portes. The bottom of the world: The origin, motivation and influence of informal economy[A]// Xia Zhujiu, Wang Zhihong. The Cultural Forms of Space and Social Theory[M]. Taipei: Ming Wen Book Company Limited, 1993: 95 - 106[卡斯特, 波特斯. 底層的世界: 非正式經濟的起源、動力與影響[A]//夏鑄九, 王志弘.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M]. 臺北: 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3: 95 - 106]
[47] Portes A, Castells M, Benton L. The Infor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147-153.
[48] Bromley R. Organization, regul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so-called urban informal sector: The street traders of Cali, Colombia[J]. World Development, 1978, 6(9/10): 1161-1171.
[49] Bromley R. A new path to development?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Hernando De Soto’s ideas on under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1990, 66(4): 328-348.
[50] Portes A. Competing perspectives on the Latin American informal sector[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93, 19(1): 33-60.
[51] Hu Angang, Zhao L.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economy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1990-2004)[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6, 21(3): 111-119. [胡鞍鋼, 趙黎. 我國轉型期城鎮非正規就業與非正規經濟(1990-2004)[J]. 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21(3): 111-119. ]
[52] Hu Angang, Yang Yunxin.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mode: From normalization to non normalization: An analysis of informal employment in cities and towns in China[J]. Management World, 2001, (2): 69-78. [胡鞍鋼, 楊韻新. 就業模式轉變: 從正規化到非正規化――我國城鎮非正規就業狀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1, (2): 69-78. ]
[53] Li Qiang.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path choice of peasant-workers citize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l employment[J]. Urban Problems, 2016, (1): 99-103. [李強. 非正規就業視角下農民工市民化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 城市問題, 2016, (1): 99-103. ]
[54] Li Qiang. A literature review of informal employment of peasant-workers[J]. Lingnan Journal, 2015, (6): 124-130. [李. 農民工非正規就業研究綜述[J]. 嶺南學刊, 2015, (6): 124-130. ]
[55] Zhang Yan. Informal employment: Social recogni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10(5): 18-24. [張彥. 非正規就業: 理論層面上的社會承認[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08, 10(5): 18-24. ]
[56] Du Yang, Wan Guanghua. Informal employment in urban labor market and its role in poverty reduction[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9): 88-97. [都陽, 萬廣華. 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非正規就業及其在減貧中的作用[J]. 經濟學動態, 2014, (9): 88-97. ]
[57] Cai Fang, Wang Meiyan.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urban employment growth in China[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 (2): 24-28. [蔡P, 王美艷. 非正規就業與勞動力市場發育――解讀中國城鎮就業增長[J]. 經濟學動態, 2004, (2): 24-28. ]
[58] Li Qiang. Informal employment of peasants in cities[J]. Expanding Horizons, 2002, (6): 47-49. [李強. 關于進城農民的"非正規就業"問題[J]. 新視野, 2002, (6): 47-49. ]
[59] Wan Xiangdong. The entry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informal employment of peasant-workers[J]. Management World, 2008, (1): 63-74. [萬向東. 農民工非正式就業的進入條件與效果[J]. 管理世界, 2008, (1): 63-74. ]
[60] Wang Yuming. Strategic thinking on tourism promoting social employment growth[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401-404. [汪宇明. 旅游促進社會就業增長的戰略思考[J]. 經濟地理, 2003, (3): 401-404. ]
[61] Li Xinjian. Analysis of China’s tourism employment effect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4, (5): 29-35. [厲新建. 中國旅游就業效應分析與制度創新[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 (5): 29-35. ]
[62] Tang Daijian, Li Li. An empirical study of elasticity measurement of tourism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J]. Tourism Science, 2005, 19(2): 10-13. [唐代劍, 李莉. 對旅游就業彈性測量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 旅游科學, 2005, 19(2): 10-13. ]
[63] Guo Wei, Geng Qinghui, Kou Min, et al. Analysis on the elasticity of tourism employment fluct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hotel and travel agency industries[J]. Tourism Science, 2009, 23(1)21-27. [郭為, 耿慶匯, 寇敏, 等. 旅游就業波動的彈性分析――對飯店、旅行社行業的實證考察[J]. 旅游科學, 2009, 23(1): 21-27. ]
[64] Li Xinjian. A study on Beijing tourism employment and revised calcul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3): 22-29. [厲新建. 北京旅游就業研究及修正計算[J]. 旅游學刊, 2009, 24(3): 22-29. ]
[65] Wang Li, Guo Wei, Chen Zhi.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informal sector and employment - self-employment[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0, (9): 41-48. [王麗, 郭為, 陳枝. 旅游非正式部門及其就業――自我就業的研究綜述[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 (9): 41-48. ]
[66] Guo Wei, Li Xinjian, Xu Ke. The neglected true power: Tourism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its pull effect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8): 70-79. [郭為, 厲新建, 許珂. 被忽視的真實力量: 旅游非正規就業及其拉動效應[J]. 旅游學刊, 2014, 29(8): 70-79. ]
[67] Liang Zengxian, Li Jieyi, Wen Tong. Tourism and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s among urban tourism informal employees: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9): 72-81. [梁增賢, 黎結儀, 文彤. 城市旅游非正規就業者生活質量感知研究――以廣州為例[J]. 旅游學刊, 2015, 30(9): 72-81. ]
[68] Liang Zengxian, Xie Chunhong. Informal tourism employment: The end to a career or a chann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 102-110. [梁增t, 謝春紅. 旅游非正規就業: 職業發展的末端還是通道[J]. 旅游學刊, 2016, 31(1): 102-110. ]
篇2
關鍵詞: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036-02
一、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概念及產業邊界
(一)旅游產業的概念及產業邊界
關于旅游產業的概念,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認為,旅游業是服務行業,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旅游產業比旅游業的范圍要廣泛得多,它是以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為基礎,以旅游者需求為導向,為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吃、住、行、游、娛、購提供服務,滿足旅游者精神,物質需求的綜合性產業。從目的地的角度來看,旅游產業包括五大部門,即旅行社業、住宿業、旅游交通、旅游景點、目的地管理部門。
(二)文化產業的概念及產業邊界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行業分類指標體系的差異,國際社會對文化產業內涵理解不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下定義,即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構成文化產業。
我國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該分類將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為五層。第一層分為“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兩部分;第二層根據管理需要和文化生產活動的自身特點分為10個大類,即“新聞出版發行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文化用品的生產”、“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等;第三層依照文化生產活動相近性分為50個中類;第四層是具體的活動類別,共計120個小類;第五層是對含有部分文化生產活動的小類設置延伸層,共計29個。
可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具有明確的技術邊界、產品邊界、市場邊界。但旅游行業中專門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為旅游服務的經營企業,其本質屬于文化產業,而文化產業中主要生產供旅游者參觀、游覽、鑒賞和購買產品的企業又發揮著旅游的作用。在行業滲透、學科交叉的當今,兩者之間就更難分彼此。因此,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與旅游產業間更易發生滲透、交叉、融合等現象。在各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都不同程度地走向了互動融合的道路。
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根據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聯動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將兩大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分為延伸型、整合型、滲透型3種。
(一)延伸型融合模式
根據產業融合理論,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活動本身存在互補性,可以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實現兩大產業共贏。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可向旅游產業延伸,憑借文化產品的強大吸引力提升旅游產業的創新能力。例如,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既是國內外知名的演出項目和文化產業項目,同時又是世界旅游組織目的地、最佳休閑度假推薦項目,成功實現了文化產業向旅游業的延伸。
也可將旅游產業向演藝、影視廣播、傳媒出版等文化產業延伸,如影視基地、動漫基地等文化產業園區就是旅游產業向文化產業延伸發展的典型。文化產業園區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功能上實現了文化產品的開發、投產與交易,同時由于場地開發和布景的需要,使產業園區又同時存在旅游景點的性質,通過文化表演活動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旅游。
(二)整合型融合模式
該模式是將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價值鏈解體,然后將兩者的核心環節進行重組,形成一條全新的價值鏈,構筑出新型的整合型產業。常見的整合型產業融合包括以世博園、園博園為代表的會展活動和以國際旅游文化節、國際藝術節為代表的節慶活動。以會展和節慶作為產業融合的紐帶,憑借節慶展會的設施平臺吸引大量客源,借助舉辦地的各種旅游資源,以各種文化創意體驗活動或項目為表現形式,打造出全新的文化旅游產業形態。通過兩大產業資源的整合、產業活動的重組,既可提升舉辦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傳播、銷售文化產品,推動兩大產業的聯動發展。如日內瓦的“國際會議之都”、南寧“東盟博覽會之都”、海南“博鰲國際會議中心”等。
(三)滲透型融合模式
該模式是選取文化或旅游產業價值鏈中的某個環節,使之滲透到對方產業價值鏈環節中,從而形成文化旅游產業或是旅游文化產業等新產業。動漫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就是滲透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例如,2006年,浙江天暢網絡科技公司與凱恩旅游集團合作,將旅游景點植入《大唐風云》網絡游戲中。景點借助該游戲的傳播渠道得到了更好的宣傳和推廣,使旅游產品更加具備市場吸引力。而游戲本身也因為真實景點的加入增添了觀賞性和體驗性,并借助景點的知名度為游戲獲得更廣闊的市場。
此外,文化主題公園也是滲透型融合模式的代表。該模式代表項目為迪斯尼樂園、宋城等,即通過產業滲透的方式,借助產品的文化內容優勢以及廣泛傳播所獲得的市場優勢,通過技術創新的手段將其產業活動擴散到旅游業,打造出“文化主題公園”這一新興的休閑旅游新業態。
從開發難度上看,受政府政策推進和資金門檻低等影響,延伸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最易實現;受技術創新和資金需求限制等影響,滲透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最難實現;而整合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則介于二者實現難度之間。不同地區應針對自身歷史文脈、經濟發展現狀、旅游發展狀況、產業條件等來選擇適宜發展的產業融合模式。
三、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主要基于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市場融合和企業融合幾個方面。
(一)技術融合
產業融合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之上,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間的擴散導致技術融合,而技術融合改變不同產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使不同產業的成本結構變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產業間的技術性進入“壁壘”,使不同產業形成共同的技術基礎。旅游產業中的旅游資源開發技術與文化產業中的文化產品創作與制作技術的結合即為兩個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旅游產品的更新換代比較快,而旅游產品的創新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持。文化產業的技術優勢明顯,它的引入和融合會帶來旅游業科技含量的提高,促進旅游產品結構的優化。例如,利用 “創意”開發技術,可以開發影視旅游、演藝旅游、旅游游戲軟件等具有關聯性的產品,在豐富文化與旅游產業原來各自經營內容和形式的同時,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二)資源融合
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具有較大重合性,沉淀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址和文物,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工藝、飲食等既是文化資源也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資源作為兩個產業的共同生產要素,可以在技術融合的基礎上,通過 “創意”開發技術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既能保護有形文化資源,又能傳承非物質文化,還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實現產業發展和文化保護的雙贏。例如,當前發展如火如荼的古城古鎮與古村落等,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形成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游、休閑游、度假游、社區游等產品形態,不僅極大地豐富和創新旅游商業業態的內涵與外延,還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社區文化的復興與傳承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與經濟保障,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與社會效益。可見,在技術融合的基礎上,有效利用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文化產品,成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重要路徑。
(三)市場融合
旅游業的市場范疇龐大,空間拓展能力強,新穎時尚的文化產業則深受青少年群體的追捧和熱愛,市場空隙的存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找到了現實需要的路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市場融合,主要通過市場營銷的創新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資本整體運營管理等方面來實現。
一方面,文化產品的傳播渠道、方式與旅游產品營銷相結合,將使文化產品的消費方式和旅游產品的銷售模式發生改變。例如,互聯網與旅行社相結合,形成旅游產品的在線銷售;傳統的文化演出經過全方位的改良后開發成實景演出,吸引到的消費者不僅是當地居民,更多的是外地的旅游者。另一方面,旅游產業也可共享文化產業的市場,進行旅游產品的營銷與推廣。如文化產業中的出版發行與版權服務以及廣播、電視、電影等,旅游業不僅可以共享其文化產業的市場群體,同時可以借助其平臺進行旅游的營銷與宣傳,如近年發展火熱的影視旅游、小說情境游等皆是如此。
(四)企業融合
企業是產業的主體,技術、產品和市場融合最終的執行和實施都是在企業層面。因此,企業成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載體。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導致出現了從事文化旅游業、文化會展業、文物博物業、娛樂業、動漫業等業務的大量企業,這類企業的業務融合了兩大產業的特點,并可利用同一的運作平臺,有力地推動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這類企業的融合發展不同于傳統的企業縱向一體化發展,而是向橫向一體化、混合一體化轉變,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產品附加值,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文化旅游產業;投入產出表;產業融合;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52-03
一、文化旅游產業的概念
目前對于文化旅游產業概念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論述。徐群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從歷史文化中留存下來進入旅游市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主要指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宗教民俗設施以及有關的風土民情、民俗禮儀[1]。龔紹方指出,文化旅游產業化就是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市場主體的企業化、系統化、市場化、規模化基礎性產業運動[2]。萬圭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以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為核心,帶動飲食、交通、娛樂、旅游產品等一系列商業活動配套發展的一個重要文化產業群[3]。李云濤認為,文化旅游產業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資源所開發出來的旅游產業,是為滿足人們的文化旅游消費需求而產生的一部分旅游產業。邵金萍從文化和旅游的本質著手,認為文化旅游產業就是以文化為內容、以旅游為依托的綜合性產業[4]。根據2004年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把旅游業歸于文化產業圈層結構的層,這說明現代旅游業越來越成為文化旅游業。
有的學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的分支,還有學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業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這樣的分歧主要是因為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界對旅游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還模糊不清。然而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將文化旅游產業納入到文化產業或是旅游產業。它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滲透交叉的產業,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產業融合的結果。
二、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關聯分析
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它的發展離不開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或其他產業的支持,同時也會帶動它們的發展。被稱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的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的生產資料,通過對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文化產品以及為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提供物質設備和智力服務的經濟行業。它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2.75%。所以說,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會有光明的前景。本文通過投入產出表分析兩個產業之間的關系,為了使研究更全面,把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餐飲和住宿也加入表中。
本文參照《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把2007 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中的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信息傳輸、計算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事業,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事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旅游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十個部門作為文化產業部門。由于是研究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關聯性,所以把旅游業單獨列出。通過對中國投入產出表的調整合并,得到以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見表1)。
通過表1和表2發現:(1)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投入要大于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住宿和餐飲業的投入,可見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十分密切。(2)在旅游產業的總產出中,有近13.6%的投入來自文化產業,而在文化產業的總產出中,只有約0.17%的比重來自旅游業;然而從上頁表1中看,旅游業的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量要大于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投入量。可見雖然旅游業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較多,但由于文化產業經過不斷發展,內涵和外延比較清晰,已涵蓋文化產品行業、文化服務行業、文化附加值行業和文化制造業,文化產業有很強的擴散效應,產業內的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有著高度的投入產出的多向關聯,而旅游業對其產出影響較小。旅游業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可以借助旅游市場這個平臺,高起點的開拓文化消費市場;旅游為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載體,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平臺,促進了文化的保護和保存。
文化產業在旅游業的產出中所占比重較大,可見文化對旅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表現在:(1)文化資源是旅游產業的資源依托,旅游產品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文化資源的加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公布的相關文件,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文化遺產、出版印刷業和著作文獻、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頻媒體、視覺媒體、社會文化活動、體育和游戲、環境與自然十個方面。中國的文化遺產、社會文化活動和環境與自然等文化資源豐富,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生產資料”。(2)文化產業拓寬和延長了旅游產業鏈。從橫向上看,文化產業融入到與旅游相關的各產業中,增加其附加值,也提升了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從縱向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生產、銷售、管理、消費等眾多環節滲透、融合,延長旅游產業鏈條。(3)旅游產品因文化的滲透而更富有內涵,形成產品的差異性,提高旅游產品的檔次,最終形成品牌。旅游企業具備先進的企業文化,提升旅游企業的競爭力,文化產業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4)文化產業中的新興媒介越來越多,如:微博、團購等,為旅游營銷提供了新手段。旅游產品借助新媒體、新營銷渠道實現與市場的對接。
從表3看出,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影響力系數較大,說明兩個產業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能夠有效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感應度系數超過產業平均值1,這說明文化產業對其他部門的支撐作用也是相當大的。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關聯度高,而產業關聯是產業融合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兩個產業容易發生融合,且產業融合度也比較高。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加強兩者融合,形成雙贏模式。
三、文化旅游產業鏈的構建及分析
(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過程
文化產業鏈是一個關于文化產業中圍繞文化產品而展開的各個環節之間以及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所存在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概念[5]。文化產業鏈從縱向上看,形成了上游環節的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中游環節的對文化資源的深加工和包裝,提高文化產品的價值量;下游環節的文化產品經營,提供客戶滿意的文化產品。從橫向看,文化產業已涉及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音像業、文化藝術業、體育、娛樂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事業等。旅游產業鏈是指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間轉移及旅游消費過程中,為其加工、組合并提供旅游產品,以助其完成到達目的地的旅行與游覽[6]。
由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再加上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政府管制的放松,文化資源市場化和旅游市場文化需求提高等內外因素的影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突破各自的技術邊界、產品邊界、業務邊界和運作邊界及市場邊界,滲透或延伸至彼此的產業活動領域,使得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發生解構,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各環節進行重組、整合與創新,最終形成文化旅游產業價值鏈和業務流程。
通過融合過程的分析,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在創意設計開發、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都存在很好的切入點。在旅游資源和旅游項目的開發、旅游商品的設計中可借鑒創意、融入文化要素,在文化產品的開發規劃時也要融入旅游的思想,通過兩者的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或生產基地可以開發成文化旅游產品,如手工作坊、影視基地、創意產業園都已成為新的文化旅游景觀,同時,文化產業可以借助文化旅游增加效益,得到傳播和保護。
(二)文化旅游產業鏈的分析
經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產生了文化旅游產業,然而文化旅游產業要發展,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就要構筑文化旅游產業鏈,并對其拓展延伸,從而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目前,對于文化旅游產業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旅游產業概念的界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和制約因素,較少研究文化旅游產業鏈的。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鏈是旅游產業鏈和文化產業鏈的接通和對二者的延伸,是以文化旅游為核心,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在為文化旅游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相互結成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戰略關系鏈(如圖1所示)。可見,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產物,所包含的相關產業以及內部各環節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
1.從旅游環節的角度看,隨著旅游者素質的提高,對旅游過程中關于文化內容和活動的需求增多,要求也提高。世界旅游組織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動中文化旅游所占的比例為40%。在歐洲和美國,許多旅游活動都是被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遺產、某種藝術等所拉動的。而文化旅游產業是以文化旅游為核心,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產業,并在每一個旅游環節中與當地特色文化的對接,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增強了旅游的文化屬性,為旅游者提供了一次完善的文化旅游經歷。
2.文化旅游產業鏈是以文化旅游景區或旅游集團為核心企業。產業鏈的形成需要核心企業的主導,帶動其他相關企業的發展。核心企業在整個文化旅游產業鏈中經濟實力強、輻射面廣、競爭能力大、行業帶動能力強。文化旅游景區可以提供差異性的旅游產品,具有壟斷性;大型的旅游集團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產業內的資源。華僑城緊抓政策導向,開始向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它擁有主題公園、博物館、演出隊伍和電子信息產業,也具備了技術基礎和文化基礎,如果轉型成功可以培育為核心企業,發揮帶動作用。要注意的是,要確立和發揮文化旅游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3.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涉及不同產業的垂直、水平和斜向合作,包括旅游產業、文化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商業、制造業、金融業、通訊業、IT、教育行業等,實現了跨行業、跨領域的橫向擴張。如利用視頻網絡、微博等對新文化旅游產品體驗進行互動式交流,進而改進產品;還可以通過文化類旅游商品與制造業進行融合。此外,還涉及不同部門領域的銜接配合,包括政府、投資者、產業管理者、教育科研、產品設計和開發、基礎設施等。
4.從產業鏈的縱向來看,文化旅游產業已經形成了上游環節的文化旅游資源規劃、開發;中游環節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文化旅游服務的運營;下游環節的品牌包裝與公關營銷。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延展性,可以在原有產業鏈要素的基礎上衍生出一些新的要素實現文化旅游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文化旅游產業延伸已涉及出版傳媒、影視、會展、動漫游戲、文藝演出、體育等,而這些動漫、文藝表演等又可以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場。
四、總結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促進中國旅游產業發展方式由量到質的轉變,旅游產業功能的完善和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中國旅游產業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有利于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旅游目的地品牌價值的兌現;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促進與文化和旅游產業相關的科學技術、裝備制造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升文化和旅游人才創造力。此外,兩者的融合出現了更多的消費需求、產品變化,從而驅動了企業通過投資、合作等手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進而推動了產業鏈的橫向擴張和縱向延伸,實現企業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人才互補,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徐群.文化旅游產業的定位與開發[J].北方經貿,1999,(12):128-129.
[2] 龔紹方.制約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及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67-69.
[3] 萬圭.鳳凰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08,(8):17-19.
[4] 邵金萍.再論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作用及發展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29-32.
[5] 何群.文化生產及產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張朝枝.基于旅游體驗視角的旅游產業價值鏈分析[J].旅游學刊,2010,(6):19-23.
篇4
關鍵詞:綠色產業;旅游產業;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北京市門頭溝區
引言
綠色產業作為21世紀追求的新型產業模式和經濟體系,在本質上是實現最低代價生態內生經濟發展的模式[1]。旅游產業作為綠色產業發展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為基礎,以激勵經濟發展為條件,以提高和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從旅游產業的綠色發展內涵出發,助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現,可最終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產業在門頭溝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實現門頭溝區第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業集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資源于一體,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可實現資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業的發展能帶動諸如餐飲、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樂場等多種產業、部門的發展,吸納大量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本研究依據綠色旅游產業內涵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為例,在闡述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近年來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綠色旅游產業體系的概念
1.1綠色旅游的概念
綠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國的歐貝爾提出,目的是讓人們從嘈雜的都市走向寧靜的鄉村,重新認識大自然的價值,舒緩、釋放都市緊張、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同時增進鄉村經濟發展及城鄉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歐洲的綠色旅游是由鄉村旅游轉變而來,鄉村旅游是綠色旅游的一種。日本農業部在1992年將綠色旅游定義為:“能夠享受目的地的自然與文化以及與農村、自然景觀豐富的山區的當地居民互動的停留式休閑活動。”20世紀80年代,綠色旅游的概念傳入我國,因此我國對綠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學者對綠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綠色旅游就是環保旅游,在旅游的過程中注重自然、社會、文化等資源的保護;二是綠色旅游等同于生態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強生態意識的旅游;三是按照廣義和狹義之分來界定綠色旅游,狹義的綠色旅游就是將綠色理念深入到旅游產業中,而廣義的綠色旅游還包含了環保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內容。本研究定義綠色旅游為:區別于其他旅游形式,強調在享受大自然風光的同時,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旅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會環境最小化破壞的一種旅游形式。
1.2綠色旅游產業的界定
綠色旅游產業作為旅游產業的一種經濟形式,其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綠色旅游產業是開發自然資源獲取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形式;其次,綠色旅游產業的經濟活動是綠色旅游,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再次,綠色旅游產業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一體,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3]。據此,本研究將綠色旅游產業定義為:作為構筑現代旅游產業體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綠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資源,以保護環境為目的,以旅游市場為導向,在產業的網絡化、集群化、交叉化、一體化的聯合推動下形成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2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動力和保障
2.1豐富的旅游資源是門頭溝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門頭溝區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區以山地為主,是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生態涵養區。“京都第一峰”的靈山、“天然動植物園”的百花山、“古剎奇松、怪石異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壇”的戒臺寺、“北方的地質博物館”的龍門澗、“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稱為“三山、兩寺、一澗、一湖、一河”,這是門頭溝區主要的自然旅游景點,亦是構成京西旅游發展的基礎。境內峰巒疊嶂、青山綠水,生態優良,成為在快節奏、緊張的都市中生活的人們首選的休閑圣地。全區現有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5處、2A級景區4處、1A級景區1處。同時,門頭溝區歷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臺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東胡林人”遺址、龍泉務遼金瓷窯遺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跡承載著門頭溝區的歷史印跡。
2.2日益壯大的旅游需求是門頭溝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動力
隨著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更希望給快節奏的生活放個假,由此,旅游成為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節奏快、生活環境相對壓抑,人們的幸福感較低,需要一個環境優良、閑適自在的好去處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帶動產業規模的壯大,旅游業不但成為第三產業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門頭溝區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鄉村旅游增長迅速,鄉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數不斷上升。2015年門頭溝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3.50億元,旅游業收入為18.85億元,占第三產業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門頭溝區旅游業收入增長536.35%,其中鄉村旅游業收入增長193.96%;旅游業接待總人數變化不明顯,略下降4.11%,但鄉村旅游業人數增長明顯,增長56.58%(表1)。近年來,交通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私家車及汽車租賃業務的發展等也助推人們出游積極性的提高,尤其是節假日和周末期間,城區居民更多地選擇在郊區的“農家樂”“休閑農莊”“觀光農業示范園”等度過休閑時光,成為門頭溝區構建綠色旅游產業的重要力量。
2.3生態環境的改善是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門頭溝區是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之一,2015—2016年,門頭溝區水域嘴村和靈水村被評選為“北京最美鄉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個“北京最美鄉村”中門頭溝區有11個。2016年,門頭溝區實施高壓線綠色廊道生態景觀、戒臺寺郊野公園建設等多個項目,嚴格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控車、減油,村莊實行煤改油、煤改氣工程,加強環境保護執法監管,成為全國29個“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之一。隨著旅游接待環境質量的提高,游客數量有所增加,接待場所也隨之增加。據2016年《門頭溝統計年鑒》,2015年門頭溝區從事鄉村旅游業的觀光園和民俗戶有1145個,比2014年增加了28個,同比增長2.50%,其中,民俗戶增加了17戶,觀光園增加了11個,但實際經營民俗旅游的農戶較2014年減少了22戶。根據“十三五”期間門頭溝區發展規劃,門頭溝區的發展將重點圍繞生態涵養、旅游文化和科技創新三大功能開展,永定河綠色生態帶的建設工程將逐步推進;政府將斥資2億元用于門頭溝區各景觀園區質量的提升和環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環繞、宜居宜業的生態園區,重點突出以“潭柘寺—戒臺寺—九龍山”“京西大峽谷—百花山—靈山”等組成的旅游景區,完善配套設施和景區規劃。
3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3.1旅游消費者環保意識與消費觀念不強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游客潛意識里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差強人意,還停留在自己“消費”、景區“買單”的層面上。旅游消費者環保意識不強的問題體現在采摘園里的亂折現象、景區里的亂寫亂畫現象以及對基礎設施的破壞等,而這些行為都有悖綠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駕游造成的停車場擁堵、亂停亂放現象也已成為當下北京市旅游景區面臨的新問題。旅游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是影響門頭溝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門頭溝區旅游業的營業收入總體上呈現增長狀態,但缺乏新的增長點,游客消費呈現下滑態勢。門票收入對營業收入的貢獻較大,且較為平穩,商品銷售收入則波動較大,其他收入近年來有所增加。具體來看,2006—2015年,商品銷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萬元增長至2010年的1432.50萬元(近年來最高)后,呈現快速下降趨勢,降至2012年的155.90萬元(近年來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萬元(表2)。此外,據2016年《門頭溝統計年鑒》,2015年星級賓館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閑觀光農業接待人數上升,但農產品銷售收入和餐飲業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7.30%和12.10%。據分析,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一是景區商品價格高,人們不愿意購買;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難以吸引游客;三是農產品受天氣影響大,缺乏品牌支撐等。
3.2旅游經營者綠色可持續經營機制未形成
據2016年《北京區域統計年鑒》,北京5個生態涵養發展區中,2015年門頭溝區的民俗旅游接待戶數、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從業人員以及民俗旅游總收入都是最少的,觀光園數量處于倒數第2位,僅高于延慶區(表3)。這主要是因為:一是門頭溝區旅游業還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經營者沒有利用區內獨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點和品牌產品,觀光采摘沒有形成規模,消費者的旅游僅停留在觀光上。二是隨著旅游經營者增多,旅游市場競爭加劇,旅游業進入微利時代,旅游經營者的利潤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縮水,其為降低成本和爭取利潤,減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及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專業的導游、銷售劣質的產品、提供帶有欺騙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發展規劃和監管體系需要完善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政府和各級行政部門衡量經濟發展速度的有效指標,由于當前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當地的發展規劃時往往以當地的GDP作為著重考量的標準,使旅游發展規劃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統性和長遠性[4]。由于旅游業整體發展缺少明確和系統的規劃,門頭溝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基礎建設不到位、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的現象。門頭溝區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難度較大,道路條件有待完善,景區交通不夠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較少,進一步拓展旅游線路的深度有一定難度;高標準的接待場所較少,4星級賓館只有1家,3星級賓館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間較窄;一些旅游項目不規范,加之監管不到位,嚴重損害生態效益。
4推動門頭溝區綠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4.1培養綠色理念,倡導綠色旅游
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主體之一的消費者,環保和消費是消費者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過程中要培養綠色出行的習慣、培養綠色審美和綠色消費的觀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選擇環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騎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車出行的頻率,減少私家車對空氣和交通造成的影響。同時,旅游經營者應該依據門頭溝區的特點和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建設集多種產業為一體的高端鄉村旅游生態農莊,滿足消費者多方位的休閑和體驗需求。為產業儲備后續發展資金。政府可加大綠色理念的宣傳力度,并頒布施行有關法律法規,有效約束消費者行為。
4.2加大重視力度,打造綠色產業
從旅游經營者的角度來說,一方面需加強景區設施建設,觀光園、采摘園、接待場所等根據政府旅游規劃,同一級別的旅游接待場所設置統一的配套設施,提高游客的舒適感和便利感,同時可增加設備優良、功能完備、高服務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級接待場所,打造高端的鄉村旅游生態農莊;另一方面需不斷增強對景區的經營管理,完善景區內綠色標識、設立綠色理念廣播站,重視能源的綜合利用,利用太陽能、風能、有機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飲做到綠色清潔無污染,為游客提供健康飲食的同時,減少“三廢”的排放,從而減少對景區的二次污染。根據門頭溝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開發多樣性的旅游項目,滿足游客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如打造像中醫養生黃岑茶、大山山貨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傳渠道多樣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輻射周邊鄉村旅游,提高旅游產業產值,實現旅游業的持續長遠發展[5]。
4.3完善發展規劃,健全發展機制
旅游業在門頭溝區第三產業中占有較大比重,為實現旅游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需要政府發揮政策導向和整體規劃作用。鑒于門頭溝轄區內98.80%為山地,其發展旅游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資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設施;適當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長旅游景區公交的線路,減少私家車的出行。同時,政府應通過各類行政手段引導系統性地開發綠色旅游資源,并建設一套系統檢測、有效監管、合理開發、規劃建設于一體的運營機制[6];隨著旅游業進入微利時代,為促進旅游產業的持續平穩發展,政府應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或給予資金扶持,緩解經營壓力,特別是對能更好地解決就業的企業、觀光園、星級賓館等給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經營者促進就業的積極性;政府應制定相關獎懲制度,鼓勵旅游經營者綠色轉型,嚴厲打擊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罔顧生態效益的旅游開發,尤其是在國家明確提出禁止開發和提倡保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楊威.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綠色旅游實現方式探析[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2]陶表紅.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3]韓光明,鄧秀勤.生態文明建設與福建省綠色旅游產業體系構建研究[J].市場論壇,2014,(7):19-21,32.
[4]陳玲玲,馮年華,潘鴻雷.我國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問題及路徑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6-29.
[5]李楊.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篇5
關鍵詞:新形勢;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策略
現如今,如何抓住外部宏觀環境變化給旅游產業所帶來的機遇,從而積極調整和優化我國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了增長民族地區經濟的一個主要途徑。通過對新形勢的基本特征進行充分了解,分析在此基礎上,新形勢給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所帶來的機遇,從而對新形勢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進行初步研究,以此來提升我國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
一. 我國當前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策略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我國民族地區對于旅游產業的關注可以說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由于當時社會體系中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從而導致其未得到明顯的發展。民族地區的旅游產生真正得到發展是在2003年,隨著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對我國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也起到了比較大的推動。據資料顯示,在2003~2010年期間,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總創收比例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1.8%,為我國國民經濟做了很大的貢獻。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也因此而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雖然如此,在民族地區的旅游產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針對我國目前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由于在該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夠將其產業性質以及在民族地區經濟結構中的位置進行充分的認識和定位,從而導致其統籌規劃沒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層次上去進行,使其缺乏長遠的規劃目標,相關的發展項目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開展。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民族地區在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將之上升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并以此考慮的數量比例僅僅有37.8%,這種情況大大制約了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
(二)在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旅游產業鏈整體的協作和經營效益不高也是目前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所面臨的一項重要問題。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對于旅游產業的管理過程中,沒有樹立起產業鏈的管理思維和整體協作互補優勢的發揮理念,從而導致旅游產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無法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和戰略伙伴關系機制,缺乏對產業良好的管理,則必然會對旅游產業的發展產生制約,導致經濟效益下降。據統計,近幾年來,包括在旅游產業鏈之中的旅游產業鏈成員僅僅占了不到50%的比例,其中的關系耦合性也比較松散,供應鏈成員之間因為同時也因為缺少戰略合作機制,從而導致的利益博弈行為也給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三)由于民族地區在對旅游產業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其自身缺乏對于旅游產業發展對相關產業的外部化作用和影響的作用機制,從而使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成為了一種帶有掠奪性質的占有,不能對環境進行合理的保護,并且對其相關產業發展的滯后和阻礙作用,特別是與社會利益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等沖突,隨著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不斷加劇,從而使得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制約了民族地區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腳步。
二.新形勢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研究
在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對其旅游產業進行發展策略部署的時候,根據新形勢下基本特征的內涵及其對于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作用和意義和相關要求的闡述,發展策略研究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進行充分的考慮:首先,應該根據新形勢的基本特征以及對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所起到的推動型作用,將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研究進行合理的定位,從長遠的規劃目標去進行充分的制定,確保此項策略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層次;其次,在旅游產業的產業鏈范圍內,建立健全的成員之間基于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溝通協調互利共贏機制,以此來保證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經濟得到穩步提升;最后,在新形勢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策略研究過程中,應該加大對于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外部性作用和影響的綜合治理工作,合理利用生態資源,保護生態平衡,同時,擴大民族地區旅游產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打造大旅游模式,從而實現以點帶面的全面發展,以此來促進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在新形勢推動下的穩步發展,從根本上提高其經濟效益。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了民族地區提供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新形勢特征給我國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因此,如何根據新形勢特征來對民族地區旅游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內容。相關部門的人員應該將我國新形勢的特征與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充分的聯系到一起,抓住機遇,制定完善的發展策略,從而確保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在國民經濟統計中的旅游業僅指直接或主要從事旅游服務活動的行業和部門,包括旅行社、旅游服務公司、旅游飯店和旅游景點等.但一般認為:旅游業是由滿足旅游需求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形成的主導產業,及與其直接、間接相關的行業部門由于經濟、技術聯系而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產業體系,是一個集開放性、多向互動性和效益綜合性于一體的由眾多產業鏈組成的產業群體.旅游產業的空間集聚,是以旅游產業鏈或價值鏈為紐帶,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通過多種旅游業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一定空間形態和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務功能和綜合經濟社會效應的旅游區的動態過程[1].旅游資源稟賦、外部經濟和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區位條件、交易費用和知識溢出等,是旅游產業集聚產生的核心條件;政府干預、社會資本和發展環境等是旅游產業集聚的誘因和加速器[2].
2旅游產業集聚區的概念與作用
2.1旅游產業集聚區的概念
旅游產業集聚區的概念源于旅游產業集群,是政府借鑒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律促進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實現規模經濟的有效載體和平臺,旅游產業集聚區與旅游產業集群都是順應旅游產業發展規律實現旅游產業聚集發展的地域形式.其主要不同在于旅游產業集群主要是基于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對規模經濟的要求而自發形成的[7];而旅游產業集聚區是政府促進旅游產業聚集發展實現規模經濟的主要調控手段,往往在發展方向和重點上給予引導,在公共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資等方面予以傾斜,同時在管理上也往往有專門或兼管的機構以加強管理和服務.
2.2旅游產業集聚區的主要作用
傳統的觀光模式以觀光資源為主,依托性強,布局分散,規模較小,這是旅游發展“散、弱、差”的根本性原因.而轉型升級的模式是以市場需求為主,創新性強,集中布局,規模較大,這是本質性的區別.所以,建設旅游產業集聚區對于區域旅游發展的轉型升級來說,是突破口和主要抓手.觀光產品對于區域品牌的樹立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品牌相對來說比較單薄.進一步,不僅要培育旅游產品的品牌,更要培育旅游產業集聚區的品牌和整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這樣一系列新品牌的形成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對于各地具有特殊的意義.目前,旅游的發展在經濟效益上體現的不明顯,這就需要研究旅游產業布局的集中化,形成地方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建設旅游產業集聚區是重要發展方向.建設旅游產業集聚區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創新,只有產業集聚的吸引力,才能體現一個地方集中性的品牌,所以旅游產業集聚區會成為區域旅游發展重點,成為旅游產業新的增長極.進一步,由于集聚區的形成,會使區域旅游地位突顯,作用也集中體現,旅游產業集聚區還可以吸納更多人就業,可以增加利稅.
3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空間結構分析
3.1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空間結構
從目前我國特別是河南省的旅游產業集聚區來看,其空間結構獨具特色(圖1),一般由核心區、主體區、輻射區(點)等組成[8].其中,核心區主要是旅游吸引物特別是核心吸引物所在的區域;主體區則包含了主要的旅游服務設施和娛樂設施等,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形成的主導產業比較完善,產業鏈相對比較豐滿,是旅游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的主體區;而輻射區(點)則情況比較復雜:既有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但旅游產業并非主導產業的主體區輻射的近域區域,又有離主體區相對較遠但與主體區旅游產業聯系密切的飛地區和點.
3.2旅游產業集聚區空間結構的成因
旅游產業集聚區獨特空間結構的形成主要源于旅游產業及其空間集聚的特征.基于旅游產業涉及面廣、兼容性和資源依賴性強等的特性,旅游產業集聚區的集中程度要相對低于制造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產業集聚區,面積相對較大.產業的高關聯性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特征,旅游景區(景點)業以及其他旅游吸引物構成旅游產業集聚的核心產業,其他的五大要素則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流,其他相關行業部門提供相關支撐.在核心產業所在區域首先形成核心區;然后在核心區周圍形成五大要素和其他相關行業的高度集聚,形成主體區;最后在主體區的近域及相對較遠的飛地,由于產業的關聯,形成輻射區(點),從而形成其獨特的空間結構.
4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管理模式
4.1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管理需求
為促進旅游產業集聚區更好發展,旅游產業集聚區必須具備以下基本特征:有明確的邊界,有一個管理機構和適應的管理模式,有統一的規劃;有一定的規模,能多功能滿足多種層次客源市場的需求;以旅游業為主要產業,具有比較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有較高的建設品位,有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在產品、管理或營銷等方面具有行業引導和示范效應;政府對于旅游產業集聚區制定鼓勵支持政策,吸引旅游產業、旅游企業在區域集聚發展,一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區內先行先試,成功之后向外推廣.其中依據其獨特的空間結構,建立和完善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尤為關鍵.
4.2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管理模式
由于旅游產業是一個“泛產業”,對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性較強,旅游產業集聚區的科學合理邊界可能會不像制造業產業集聚區的那么清晰.建議對旅游產業集聚區范圍的界定應以主體區為主要邊界,以此區域為依托設立一個具有一定行政管理權限的管理機構,以實現集聚區內部各種資源和要素的高效、統一管理,并對各個地域允許建設的項目進行嚴格的約定和科學的引導.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其獨特的空間結構和運行需求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由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涉及旅游、文化、文物、商務、農業、林業、水利、環保、宗教、建設、土地等多部門,也涉及到地方政府、旅游開發企業、當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等多方利益的協調.因此,在旅游快速發展的過程之中,許多地方出現了管理體制上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在認真總結洛陽龍門、信陽雞公山和佛山南海西岸等旅游產業集聚區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旅游產業集聚區開展旅游管理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可設立旅游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作為集聚區所屬地方政府的派出機構,賦予其副廳級或縣級行政待遇,將集聚區所屬的鄉鎮劃歸管委會管理.該管委會將全權處理集聚區內行政、事業、企業、農業和農村工作、社會事業等各項事務,可下設綜合辦公室、旅游發展委員會、開發建設局、財政局、社會事務與農村工作管理局、環保局、人事勞動局、質檢監察局等,并設地稅分局、土地分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等派出機構,并行使地方政府直屬局委授權的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組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旅游集團,將集聚區內現有旅游相關企業(景區、旅游飯店、旅游商店、旅行社、旅游車隊等)進行整合,在“所有權、保護權、經營權、開發權”四權合一基礎之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要求,組建旅游集團.并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成立集聚區旅游投資公司、旅游形象推廣公司、文化傳媒公司、旅游客運公司等.積極引導旅游觀光游覽項目、文化娛樂及主題公園、商務酒店、四星級和五星級酒店、度假村、自駕車基地、旅行社、旅游商品開發生產企業等向集聚區的匯集.同時,在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中注重對多元旅游吸引要素的豐富、發展、保護和沉淀,以及為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規劃提供適宜的空間,強調旅游產業集聚區與中心城市、城鎮的結合,與核心景區的結合,與地方政策及環境相結合,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積極推進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注重人才支撐體系建設,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吸引各種發展要素向旅游產業集聚區傾斜.
5結論
篇7
關鍵詞:會展產業 旅游產業 融合
會展產業與旅游產業同屬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有著各自不同的產業邊界,但在現實運作中卻又表現出了不斷融合發展的態勢。兩大產業如何實現融合發展是一個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產業融合和產業邊界
產業融合的狹義概念,是在數字融合的基礎上出現的產業邊界模糊化現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很多學者提出了更加寬泛的理解。有學者認為,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的產業屬性或新型產品形態。產業融合的結果,使參與融合的產業產生了新的增長點和專業附加,進一步促進市場發育,促進融合產業的共同發展。從該角度分析的研究者將產業融合理解為產業邊界的變化,如植草益(2001)[1]和周振華(2003)[2]。產業屬性角度分析的研究者將產業融合理解為產業屬性的創新,如厲無畏(2002)[5]、陳柳欽(2007)[3]和馬健(2002)[4]。可見,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產業融合定義都認為產業融合的結果是產業邊界的模糊、變化或消失,因此要研究產業融合首先要界定產業邊界的概念。
當前經濟學界、管理學界等研究的重點是企業邊界問題,對產業邊界的研究不多。產業邊界的表現形式從理論抽象的角度講可細化為四個方面:技術、業務、市場和運作(周振華,2003),具體來說:(1)技術邊界,即每一個產業是用一種特定的技術手段及裝備和與此相適應的工藝流程來生產某一種產品;(2)業務邊界,即每一個產業通過不同的投入產出方式向消費者提供其產品或服務,并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鏈;(3)市場邊界,即每一個產業的交易是在一個特定市場(包括其規模、區域等)通過不同的環節與流轉方式進行,由同一或替代產品與服務的競爭關系定義;(4)運作邊界,即每一個產業的活動有其特定的基礎平臺及其配套條件。
二、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機理
旅游產業與會展產業的融合是一個產業邊界動態變化的過程。最初是旅游產業與會展產業的分立,有各自的產業邊界。此時,他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要,相互之間的可替代性非常小,企業的競爭行為建立在邊界清晰的特定產業范圍之內。但由于社會經濟狀況相似性、消費者跨產業需求、多種產品聯合使用的互補性、政府放松經濟性規制等因素推動著會展產業與旅游產業由分立走向融合。下面從技術、業務、運作、市場四個方面分析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
(一)技術邊界的融合
產業融合的發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之上,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擴散導致了技術融合,而技術融合改變不同產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使不同產業間的技術邊界趨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術平臺的建立使融合產業進入到新的市場空間。可見,技術融合為產業融合的發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技術邊界融合在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表現的并不明顯,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創新通過在會展、旅游資源整合、項目開發、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咨詢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引發了會展和旅游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產業格局的變革,帶來產業體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和產品市場創新,最終改變會展和旅游產業發展方式。因此,技術創新使得會展業和旅游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為會展和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內容,加速了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和結構優化的步伐,是會展和旅游產業融合的直接推動力。
(二)業務邊界的融合
業務邊界的融合包括產品融合以及產業鏈的融合。產品融合的機理是:一方面,會展產品中融入旅游產品要素,使旅游活動成為會展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會展活動之后的旅游活動;另一方面,旅游產品中包含會展產品要素,使會展活動成為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旅游景區中舉辦音樂節、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的飯店也會提供會議室和相關設備等會議產品和服務。另外,會展產品和旅游產品融合形成新的產品,如商務旅游、獎勵旅游。產業鏈融合機理是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具有高度相關性,主要表現在旅游產業鏈部分或全部地成為會展產業鏈的構成,隨著會展經濟專業化程度提高,會展活動運作中越來越需要專業的旅游運營機構。
(三)市場邊界的融合
市場層面的融合主要體現在產業的市場運作、市場營銷的創新、品牌整合與培育、資本運營等方面。會展、旅游產業的市場融合將為會展旅游產業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動力。市場邊界融合的機理在于會展產品和旅游產品會面對同一消費者,直接影響會展產品和旅游產品的市場運作。
(四)運作邊界的融合
運作邊界融合的機理在于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需要依托相同或相似的產業基礎平臺和配套條件,如目的地基礎設施、氣候、形象、當地居民好客程度、通用語言、可達性等等。另外,會展產業管制的放松以及旅游產業管理部門增加對會展產業管理功能也促進了運作邊界的融合。
三、促進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對策措施
(一)成立統一的會展旅游產業管理機構
國外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通常由一個部門來管理。例如,美國在州、縣、市很多層面都建立會議觀光局(CVB),其在會展和旅游中的主要作用是:目的地營銷,建立并推廣適于會展旅游的良好目的地形象,為會議組織者提供目的地產品信息,代表目的地從事會議和展覽促銷,組織促銷活動,以及提供會展方面的相關服務。我國可嘗試將會展管理設置在旅游部門之下,建立一個以旅游部門為主管,各有關部門參加的專業會展旅游機構,對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統一管理、統一營銷。北京旅游委下設北京會議觀光局(BCVB)是這方面有益的嘗試。
(二)為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良好的政策環境可以促進產業融合的發展。促進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政策措施可以考慮優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推動會展管理制度改革,變審批制為登記制,從制度上消除產業融合的障礙。其次,制定科學的稅收政策,促進旅游產業對會展產業的反哺。如美國很多城市都對飯店征收床頭稅,主要用于資助會議觀光局、會展場館。再次,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形成會展和旅游產業集群,促進會展和旅游產業融合。會展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呈集群化,地方政府應擯棄地方主義觀念,互相配合促進跨區域會展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
(三)推動成立大型會展旅游集團
企業是產業融合的主體,著力培養有競爭力的大型會展旅游集團,充分發揮大型會展旅游集團在會展與旅游產業融合中的主體作用。企業將通過混合兼并、戰略聯盟等形式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在技術和市場開發方面共擔風險。各種形式的兼并、重組給企業戰略管理的實施帶來了不穩定性,企業要重新設計適應產業融合的戰略和制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當鼓勵有實力的會展公司或旅游企業以股份合作,或以品牌聯合,或建立關系,與境內外的一些知名會展品牌和旅游品牌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集團或旅游集團,實現資本擴張,提升企業規模,增強競爭實力。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如成都會展旅游集團、深圳世紀風行會展旅游集團公司等。
(四)大力發展會展旅游教育,消除產業融合的人才瓶頸
會展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對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在會展、旅游教育中,要以大會展、大旅游的思維,以產業融合的方式去理解會展業和旅游業發展空間,培養具有融合戰略觀、跨行業駕馭能力、多業務水平的人才,適應未來行業發展需要,消除會展與旅游產業融合的人才瓶頸。因此,要根據產業動態對會展和旅游教育體系進行調整,既要培養提供行業基礎服務的技能型人才,還要培養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1(2)
[2]周振華.產業融合: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3(4)
[3]厲無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
[4]陳柳欽.產業融合的發展動因、演進方式及其效應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5]馬健.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2(5)
篇8
關鍵詞:政府主導模式 旅游管理活動 制度創新
旅游相關概念界定
(一)旅游
關于旅游,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旅游在經濟、文化、社會、審美,以及其他各個方面都有不同側重點的定義。所以對于旅游的定義,應該以實際研究的背景為依托。旅游是一項極具活力的經濟交換活動,具體表現為人們利用一定的金錢和時間來換取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新奇體驗和經歷,從而達到物質精神的雙重體驗。
(二)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旅游設施為基礎,通過旅游服務,滿足旅行者各種需要來取得經濟利益的綜合性經濟事業。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旅游產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產業,包括建筑、飲食、住宿、交通運輸、文化等。
政府參與旅游管理的原因
(一)旅游產業的外部性需要政府參與
外部性是指一個經紀人從事一種影響旁觀者的福利的活動,而這種影響不需要支付報酬也能得到額外的報酬。外部性分為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是導致市場機制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旅游產業同時具有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兩類外部性,外部經濟性表現為:發展旅游產業可以提高旅游景點所在地的知名度,有利于當地的精神文化建設,這樣受益的不僅僅是旅游產業,而是整個地區。外部不經濟性主要表現為:不當的旅游產業是以環境的破壞作為成本的,如果影響的范圍擴大,甚至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水平。隨著游客人數的增多,會加速旅游資源的破壞,影響其他游客的旅游質量,還會與當地的居民爭搶資源。這兩種外部性不是旅游市場本身的機制所能解決的,所以需要政府部門的介入。
(二)旅游產業的產品具有公共產品性質
社會產品分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純粹的公共產品或者勞務是指每個人消費的這種物品或者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商品或者勞務的減少。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具有三個顯著的差別: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旅游產業作為公共商品的屬性具體表現為: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形象推廣;旅游基礎設計的建設,如旅游咨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交通標識系統。每一個旅游目的地企業都會從形象推廣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獲益。但是這種獲益具有非排他性,所以企業作為經濟性的組織不會主動采取措施,需要政府的參與。
(三)旅游產業的信息不對稱需要政府參與介入
旅游企業之間以及旅游企業和旅游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旅游產業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旅游目的地對于旅游者來說是相對陌生的環境,相對于旅游企業就是信息缺乏的一方。游客由于對于信息的缺乏,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對旅游企業提供信息的優劣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后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最終會導致旅游產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終不利用旅游產業的發展,所以需要政府參與其中,為旅游企業和游客都提供相對正確的信息。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發揮的作用
政府參與到旅游管理的活動之中,并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發揮其職能,會對旅游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推動作用。
(一)旅游產業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部門相應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旅游的法律法規。如《旅行社暫行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游涉外飯店星級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等,在制定法律的同時,政府部門也加強對于制度的建設,從而使我國旅游產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
(二)推動旅游景點景區建設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成了六大旅游金三角(京-滬-穗,京-西-滬,京-西-貴,穗-貴-昆,滬-蘇-杭,粵-港-澳)、三大旅游開發區(環渤海旅游區,長江三角洲旅游區,珠江三角洲旅游區)、四大旅游帶(西安絲綢之路旅游帶,昆明生態旅游帶,桂林、成都山水風光旅游帶)。旅游產品呈現出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狀況。
(三)促進國家整體形象的宣傳
在促進國家整體形象宣傳方面,政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政府協調了各方面的資源,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以及旅游景區居民的形象,整體提高了我國在全球的形象。
(四)提供公共產品并改善旅游環境
政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旅游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一大批供水、供電、垃圾污水處理、環境整治和安全設施保障。在總體上,為游客提供較為良好的旅游環境。
現行旅游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政府主導的旅游管理活動,為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旅游產業內外環境的改變,政府主導模式的缺點也逐漸暴露。
(一)機構和職能大小的矛盾
我國的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的特征,而其中主要是文物、風景、文化,根據其不同的屬性,旅游資源分屬園林、宗教、建設、文物等不同的部門管理。每一個部門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職能。這就導致為了實現各自部門的職能與總體的統籌規劃不相符。同時,政府部門在旅游管理的活動中更多的應該是宏觀的,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旅游管理部門卻承擔著更多具體的工作。
(二)投入機制存在泛市場化的缺陷
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緩解旅游基礎設施的供需矛盾,政府吸引了一大批民營企業進入了旅游產業。其涉及旅游業的各個行業,例如:餐飲、住宿、旅行社、旅游景點等。這些企業在當時對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我國現在并沒有完整的制度規定和監管條例,企業自身存在弱點,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我國旅游產業的總體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術,在進行旅游規劃時,嚴重違背其規律,項目的建設水平低,同時民營企業對于旅游地的開發往往具有短視化的現象。
(三)運行機制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管理體制總體具有兩大特征:企業化經營;管理具有多重目的,即既要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又需要創收。在這種情況之下,旅游產業的運行機制存在諸多問題:政、企、事不分,在我國旅游業的經營活動中,經營方式仍然按照政府機關的工作模式,在理念上缺乏市場觀念、競爭意識,在人員上存在冗員現象;所有權、經營權、行政權混亂,由于我國的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地位界定不清,所有權虛置,各種產權模糊。在現實的運行機制中,旅游管理部門既是實際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又是經營者。在面對部門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時候,很難履行其作為一個管理者的職能。
(四)旅游管理過程為結果導向
旅游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旅游市場的問題要從實際的需求出發,從引發問題的真正原因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而目前,我國對于旅游產業的問題往往只是從最后的結果出發。短期內可能是有效的,但問題卻沒有從根本上消失,在旅游產業繼續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其問題就會重新顯現。
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制度創新
政府主導的旅游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并不表示要完全取代這種模式,在當前實際情況下,政府主導的模式仍然具有較大的優勢,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制度上的創新,使其更適應旅游產業的發展。
(一)制度創新的理論依據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在傳統的分析框架之下,增加一種新的公共部門治理研究途徑:契約主義。該理論認為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的差別,所以為了安排公共服務,政府部門也可以引入市場機制,由競爭機制決定服務提供情況,決定服務的價格和質量。在這種意義上,政府決定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但是決定之后,應當向社會公開招標。可持續的發展觀涉及到自然、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其本質是要追求有理性和有節制的發展,按照需要性和限制性的原則進行經濟的開發建設。
(二)制度創新的理念改變
1.從增長到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并重。在旅游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部門過分注重經濟的發展。隨著發展的深入,管理理念由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到關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全民素質和國家形象等綜合效率。
2.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市場介入和政府主導相結合。旅游景點的存在是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文景點和名勝古跡是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政府部門往往忽視了對景點的保護工作。
(三)政府職能轉變
1.開發職能的重新定位。政府部門需要對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區別出開發比較完整和經營比較完善的老景區,將管理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將管理機構的經營職能分割給市場,政府自己保留管理權。對于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新景區,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優勢,吸引市場主體的長期投資。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審核,要避免開發部門短視化的形象。對于不適宜市場化運作的旅游景點,可以開發出輔助旅游項目,要用整體的觀念來看待旅游資源。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旅游地區,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職能上也要有所調整。在已經相對完善的地區,政府只需把握好市場的準入門檻。在新興旅游城市中,政府一方面要做好景區的規劃工作,保證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規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市場的協調和監督工作,防止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
2.經營職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在旅游產業方面的經營職能主要是要做到旅游市場維護和利益主體協調兩個方面。政府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應該有效發揮監管職能。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景點并進行相應的旅游宣傳。同時,政府部門也要處理好旅游景區開發商和當地居民的關系。給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3.監管職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在對旅游業進行監管時要從規劃審批和監管問責兩方面進行考慮。政府在進行監管時要把握一個原則:在不破壞旅游資源的基礎上,保證其持久的欣賞價值方式;政府在監管的時候也要注意旅游開發主體的職責,做好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政府部門要有獨立、權威的協調機構;政府和開發部門要明確分開。
4.服務職能的重新定位。政府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政府在為社會提供旅游資源的時候,也要注重和市場的合作,要明確兩者的關系和職能上的差別。
(四)制度創新對政府提出新要求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不是萬能的。對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是一樣。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政府部門主要做到:設計恰如其分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通過市場機制去保障旅游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制定必要的公共政策,保障各個階層能夠及時得到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維護旅游產業的合理秩序。
政府部門主導的旅游管理模式在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較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其問題。但是,如果政府旅游部門能夠認識到問題的存在,理清政府和市場對于旅游產業的不同作用,同時在理念和制度上進行創新,則其一定會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余鳳龍,陸林.制度對旅游發展影響研究綜述與啟示.旅游學刊,2008(9)
2.余美仙.試論政府在旅游投資中的調控作用.經濟問題探索,2009(2)
3.周武中,黃蕩.論旅游業發展與政府主導之間的關系.中國名城,2010(4)
篇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政府外事接待部門、單一機構發展成為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產業,2011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4.77%,旅游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旅游產業在快速發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時,所出現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結構效益不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旅游產業的持續、快速和穩定發展。事實上,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產業轉型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已引起政府、業界和學界廣泛關注。早在1986年國家“七五”社科重點研究課題《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綱要》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旅游業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只有優化結構,才能更大地發揮功能,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確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是“轉型升級”,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戰略部署,黨的十進一步提出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點結構性問題。因此,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將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國內旅游產業結構相關研究文獻,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領域的重要問題和研究方法進行系統梳理,回顧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現狀、研究領域和研究特點,進而提出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重點和研究趨勢。
二、旅游產業結構概念與內涵研究
旅游產業結構是指旅游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經濟成分及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構成與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一般而言,旅游產業結構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的是旅游產業內部各產業部門間以及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后者是指以食、住、行、游、購、娛為核心的旅游產業內部各大行業間的經濟技術聯系與比例關系。旅游產業結構也反映了稀缺旅游資源的配置問題,表現為旅游勞務在不同旅游部門之間進行的與一定旅游需求包括潛在旅游需求和實際旅游需求相適應的分配,分配的直接結果形成旅游要素存量在不同部門間的組合,即旅游產業結構。它既包括旅游產業各要素在規模上的比例關系,也包括各要素之間投入產出的關聯關系,分別用以反映旅游產業結構量的內容和質的特點。同時,旅游產業結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旅游產業結構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在現代旅游經濟增長過程中,旅游產業結構反映一個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制約著旅游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而旅游產業結構對于區域旅游增長影響重大。根據對旅游產業結構的要素分析,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旅游產業不僅僅包括為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旅游景區、飯店、旅行社等,還與交通、園林綠化、制造業等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得旅游產業界限的確定成為一個難題。旅游產業邊界的模糊廣泛性,使旅游產業結構構成要素的確定也呈現出一種不明確性。馬波認為在研究旅游產業地位及旅游產業內部結構時應采用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整體發展的思考必須從全球、全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的背景出發。張濤將旅游產業流行的新舊三大支柱產業說和新舊四大支柱產業說進行比較,分析旅游業內部支柱性行業構成。楊振之、陳謹將旅游產業結構分為基礎要素和提高要素。張立生依照旅游產業結構內在規律將旅游產業劃分為基礎層次產業、中間層次產業和核心層次產業三個層次,并分析它們彼此間的演進規律,提出旅游產業部門結構演進的三種結構模式理論。馬波從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旅游產業發展現狀,點出當下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在旅游產業總要素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導致旅游產業鏈條拉長,對旅游產業的結構產生影響。盡管眾多學者對于旅游產業結構構成要素有不同的結論,但都認識到旅游產業結構要素的強關聯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產業結構的主體。
三、旅游產業結構測度方法與模型
旅游產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適用于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方法論及其實證方面的研究,國內學者多借鑒產業結構論、系統論、運籌學理論等中的方法,結合旅游產業的特性進行分析。在旅游產業結構測度研究中較常使用的方法有偏離-份額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區位熵、集中度等。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產業結構灰色關聯模型
旅游經濟系統是一個經濟關聯性很強的復雜動態系統,其發展不僅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關聯,且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這就使得界定旅游產業的全部關聯因素及因素間的作用機制變得較為困難。為有效分析各類因素間的作用機制,研究者將旅游產業整體看作是一個灰色系統,運用灰色系統理論有效測度旅游產業結構的關聯度。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探討一定地域內的旅游產業結構是現在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方法。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帶有“旅游產業”和“灰色關聯分析”詞語的旅游學科類文獻,可查到有效文獻約為1500篇,其中碩博士論文達700篇,可見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研究是目前較為成熟的分析方法。王淼較早將灰色系統理論用于旅游產業結構分析中,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定量分析江蘇省大旅游產業結構狀態及發展趨勢,并對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一些思路;陳雪瓊、任曉春運用灰色系統關聯度分析法,對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動態分析,提出優化建議;蘇林寧、謝新麗等運用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度和灰色綜合關聯度分析判斷影響區內旅游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旅游產業結構發展的一般趨勢就是結構合理化和發展高級化;廉同輝通過對黃山、九華山景區旅游產業結構關聯度的實證分析,比較二者的差異,提出完善旅游產業結構協調性等建議。
(二)旅游產業結構效益測度分析
目前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研究較為常見的方法是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SM)。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一種國內外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該分析方法是將某一特定區域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變動分為區域增長量、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這三個分量,以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較早將偏離-份額分析方法應用于旅游研究領域的是潘景勝、王淼,評價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現狀,根據計算結果給出提高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建議對策;楊新軍、馬曉龍等運用SSM分析法分析陜西省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并指出SSM法在旅游創匯部門產業結構分析中的應用效果;汪惠萍、章錦河運用該方法對黃山市旅游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并提出優化對策;康傳德對青島市旅游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并給出諸如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及區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等發展對策;葛軍、劉家明綜合運用靜態、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及競爭力進行分析,提出針對不同相關部門的發展狀況,應采取不同的優化調整策略。張明磊、付崗、劉月皓、張曉明、鄭平等分別運用SSM分析方法對云南、四川、山東、秦皇島、西安、廣西等地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結合各地狀況,提出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相應建議。除上述普遍從產業效益角度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分析外,楊勇、李文靜嘗試從產業角度、結構紅利角度結合偏離-份額法分析旅游產業內部產業結構變遷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和旅游產業潛力的關系。
(三)旅游產業關聯及其波及效應
旅游產業不僅產業內各行業緊密聯系,旅游產業與其相關的產業部門也具有較強的關聯,可以說旅游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經濟活動。研究旅游產業結構時,為有效分析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結構關系,得出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效應、經濟貢獻,常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又稱“部門聯系分析法”或者“產業關聯法”,它主要以均衡理論為基礎,通過建立投入產出表和投入產出模型,量化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定量測度出旅游產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閆敏通過比照分析《199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按照旅游研究的需要重新進行了行業劃分,得出中國旅游業的直接投入結構和完全投入結構,并論證在發展中國家的特定階段旅游業并非“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的觀點。戴斌、束菊萍從產業供給和產業關聯的視角,結合投入-產出表分析北京市旅游產業結構,指出該地區旅游業的前向關聯度與環向關聯度較弱,中間需求率偏低的現象。喬瑋側重于從經濟效應的基點出發,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產業與其他行業以及內部各行業的關聯對上海經濟的影響。王麗、石陪基通過對甘肅省旅游業投入結構、產出結構、感應度與感應度系數等指標的分析,探討甘肅省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盧璐、宋保平等運用投入結構、產業結構、中間需求等指標測度中國旅游產業,定量分析中國旅游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之間的前向關聯關系和后向關聯關系,指出在國民經濟中旅游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大于推動作用。張吉林提出為準確衡量旅游產業與社會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其產業關聯度,投入-產出理論的應用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馬儀亮從經濟學原理內核出發,提出強化各級旅游與統計部門的協調合作,擴大推廣旅游衛星賬號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調整投入產出表的流量矩陣,使投入產出數據分析更加合理和客觀。根據以往研究可知,將投入-產出分析法應用于旅游產業關聯及波及方面的研究是較為廣泛的,得到的相關結論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然而該方法用于分析旅游產業關聯這種復雜現象,有時會由于對投入-產出方法只是單純在片面、靜態理解的基礎上的運用而致使出現一些錯誤,因而投入-產出法有待于進一步的理解和更加合理、科學地結合旅游產業結構特點進行分析和應用。
(四)旅游產業結構綜合測度研究
除運用單一的分析方法對我國或者一定地域的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提出優化建議之外,部分文獻還基于產業經濟等理論運用多種方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吳錚爭將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產業結構的動態研究規律聯系起來,采用比較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從內部結構、結構效益、結構關聯性三個方面分析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和優化現狀;黎美洋運用偏離-份額法、效益指數法、差異比較分析法及旅游產業協調發展指標等相關分析法,對四川省旅游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化進行了測算分析和驗證;王松茂、何昭麗等在對新疆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時運用了偏離-份額、灰色系統關聯度以及絕對集中度指標等方法;楊琴、王兆峰試圖根據產業結構與技術創新的互動機理,分析技術創新對旅游產業結構的作用,探討湖南省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崔振興在產業組織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運用區位熵、系統熵、偏離-份額等方法量化分析陜西省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效果;張佑印、顧靜利用區位熵、產業集中度指數和產業結構變化指數以及產業結構變化方向四個理論模型,闡明我國不同區域旅游核心產業之間的變化及差異;廖濤運用發展經濟學中分析生產力結構的定量分析法,從理論上提出旅游產業的構成比重、結構變動指數及結構生產力系數的計算方法;此外莊小麗、劉水良、張廣海、甘永萍分別在對湖北、張家界、山東、廣西的旅游產業結構分析時綜合采用了灰色關聯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專業化指數等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計量、產業經濟學等多種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和測評,使所得結果更加客觀和科學,更具現實指導意義。目前用于旅游產業結構定量測評分析的方法除常見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偏離-份額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這些基礎產業結構分析方法之外,國內學者也試圖將效益比較分析法、效益指數分析、區位熵、產業集中度指數、產業結構變化指數、生產力系數等計量方法運用到旅游產業結構的研究中,對國家、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的科學測算和評價進行了積極有 益的探討。
四、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與應用研究
(一)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是實現旅游資源要素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關鍵。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是在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達到旅游產業之間的協調、產品供求結構的相對均衡,進而實現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的優化組合和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隨著旅游經濟規模擴展帶來的資源要素在旅游產業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和再配置,從而使得旅游產業部門結構出現合理化、高級化現象。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旅游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保證旅游產業持續、協調發展,同時促使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大,保證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在旅游產業內部協調發展條件下,新興旅游景點和服務設施迅速發展,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傳統旅游產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目前我國旅游產業優化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未能合理化,主要表現在旅游業的六大要素未能協調發展;二是未能進一步高度化,主要表現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內部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旅游產業與國民經濟中的許多產業部門高度相關,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存在空間上的差異性,使得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較為困難。事實上,在旅游產業高級化的工程中,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和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配置”。
我國學者結合旅游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對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陳仙波基于需求與供給理論的運用分析,闡述了發展中國家旅游產業結構的特征,指出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性,探索其優化模型與優化措施。郭勝、高維忠分別探討了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途徑、目標和措施。隨著我國各省市紛紛提出旅游產業調整與優化升級的目標,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表現出由國家層面向區域層面轉移的趨勢。顧朝林等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量化分析江蘇省旅游行為特征、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空間結構,指出江蘇省處于產業結構明顯轉型期,強調產業優化的重要性;李剛對遼寧省的旅游產業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其產業結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促進遼寧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宋靜針對重慶市旅游產業結構具體情況,評述重慶旅游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優化;任建華在分析河南省旅游產業結構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相應優化建議;馬勇、王迪云、吳冬霞、單珍等分別對福建、南岳旅游區、廣西、浙江等地旅游產業結構現狀及其優化政策進行了闡述。以上學者都是通過分析一定區域內旅游產業結構的現狀、確定旅游產業結構評價指標,進而得出該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策及發展路徑。
(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政策
我國旅游產業結構調整仍然表現出很強的政府推動型特征,產業政策仍然是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研究認為,除了區位條件、資源基礎、開發環境等因素,產業集聚、產業融合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旅游產業區域結構優化的進程。王兆峰、楊衛書從微、中觀層面,基于演化經濟學的動態視角、系統學的耗散結構角度,構建了旅游企業與產業結構變遷過程的演化模型,提出旅游產業集群在推動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方面的作用。麻學鋒借鑒價值鏈和系統論的理論,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與動態演化,建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應遵循升級軌跡進行系統自適應的調整。王云龍提出旅游產業結構概念模型和運行模型,指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產業結構演進的動因。李峰認識到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結構升級演化方面的重要動力來源,探討了旅游產業融合對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機制。生延超在構建多部門經濟模型的基礎上,測度出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是我國旅游產業結構面臨的現實問題,國家政策扶持和措施實施在顯著改善旅游市場、投融資等產業發展環境的同時,地區間絕對差異的擴大仍不容忽視。以上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動力機制、動態演進等空缺,對于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五、研究述評及展望
近年來旅游產業結構日益成為我國學術界和旅游產業管理與政府決策部門的關注焦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地位提升與深入發展,旅游產業發展效率和質量亟待提升,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型已迫在眉睫,對旅游產業結構進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不斷凸顯。通過梳理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第一,研究內容日益多樣,部分領域相對不足。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呈現出理論分析、方法研究及應用對策研究等成果逐年增多的態勢。同時,研究普遍認識到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旅游產業的升級是旅游業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旅游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與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有些不吻合。第二,研究范式較為成熟,研究視角需要拓展。縱觀國內研究,絕大多數采用“分析發展現狀—提出存在問題—給出優化建議”的研究范式。研究側重旅游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機制作用、地區發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而從旅游產業市場機制自身調節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明顯不足,較少結合旅游產業集聚、城市化發展等視角進行綜合探討。第三,研究熱點相對集中,理論體系尚需完善。目前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的優化理論和方法測度主要集中在合理化和高度化兩個方面,大多借鑒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等領域較為成熟的公式或基礎理論,缺乏結合旅游產業特殊性對這些公式和方法進行的調整和改良,分析手段較單一,比較分析方法的使用較少,缺乏創新實證研究,旅游產業結構量化分析方法與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綜合看來,盡管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在內容、方法和理論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但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仍是今后的研究重點:首先,重視旅游產業結構理論體系的構建。深入探討旅游產業結構的概念、構成要素 、劃分等基礎理論,在借鑒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產業特性,完善旅游產業結構評價體系、評價模型與測度方法研究,還應加深對旅游產業結構水平提升的動力研究,注重將區域旅游產業結構與旅游產業集聚、產業融合、區域經濟、城市化等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其次,重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機理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往往關注結構要素之間的關聯、產業影響和效益分析,旅游產業結構影響機制、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機理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對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指導價值較小,因此,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優化機理將會是今后關注的重要領域。再次,重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政策的研究。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效益,同時也需重視產業可持續發展、社會和環境效益,注重與其他產業的經濟關聯分析,注重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研究等。對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政府政策正確引導是避免產業結構失衡、實現產業結構合理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動力量。區域政府應正確發揮其引導和服務職能,防止盲目干擾旅游產業發展,盡量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促使旅游市場機制發揮出調節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主導作用。
魏巍.遼寧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研究.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5-6.
羅明義.旅游經濟分析:理論、方法、案例.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37-38.
王兆峰.基于產業集群的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58-63.
陳玉英.關于優化旅游產業結構的幾點認識.旅游科學,2000(1):28-30.
廖濤.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定量實證分析.商業時代,2012(17):131-132.
張輝.旅游經濟論壇.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5-8.
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24-26.
馬波.試論旅游產業經濟學的建立.旅游學刊(基礎理論與教育專刊),1999(51):24-28.
張濤.旅游業內部支柱性行業構成辨析.旅游學刊,2003,18(40):24-29.
楊振之,陳謹.論我國旅游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9(5):30-34.
張立生.旅游業部門結構演進規律及演進模式.經濟經緯,2005(2):120-123.
馬波.中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旅游學刊,2007,22(12):12-17.
王淼.旅游業的產業結構研究—以江蘇省為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1):72-76.
陳雪瓊,任曉春.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研究及其優化對策.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3):20-26.
蘇林寧,謝新麗.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灰色關聯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66-68
廉同輝.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旅游產業結構研究—以黃山、九華山景區為例.旅游論壇,2011,4(4):66-68.
潘景勝,王淼.上海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上海大學報,1998(5):37-42
楊新軍,馬曉龍.旅游產業部門結構合理性的SSM分析.人文地理,2005(1):49-52.
汪惠萍,章錦河.黃山市旅游產業結構評價與優化分析.華東經濟管理,2007,21(1):12-15.
康傳德.青島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20):23-25
葛軍,劉家明.廣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偏離-份額分析.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6):760-765.
張明磊,孟慶紅.云南旅游產業結構效益分析.中國集體經濟,2011(2下):163-164
付崗,趙愛婷.秦皇島旅游產業結構研究.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社會版),2007(4):101-105.
劉月皓,孫虎.山東省國際旅游產業結構效益的偏離-份額分析.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8,34(3):113-117.
張曉明,劉總理.基于偏離-份額法的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25(1):103-105.
鄭平,汪東亮.四川省旅游產業發展研究—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產業結構分析.產業觀察,2011(18):120-121
楊勇.結構變遷效應與旅游業發展潛力.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08-113.
李文靜,喬小燕.省際旅游業結構變遷中的資本生產率增長效應分析—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實證檢驗.產業經濟,2012(10):29-31.
閆敏.旅游業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旅游學刊(雙月刊),1999(5):10-15.
戴斌,束菊萍.旅游產業關聯:分析框架與北京的實證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7-15.
喬瑋.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對上海經濟的影響.經濟地理,2006,26(12):63-66.
王麗,石培基.甘肅省旅游產業關聯及產業波及分析.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1):68-72.
盧璐,宋保平,等.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旅游產業關聯度分析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3-48.
張吉林.旅游業—一個產業化組織的過程.財貿經濟,1999(2):61-64.
馬儀亮.對旅游業幾個重要問題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地理,2011,31(5):852-856.
吳錚爭.西安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研究.西安:西北大學,2004:1-5.
黎美洋.四川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1-3.
篇10
摘 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愈來愈強烈,而其中人們休閑度假生活方式之一便是旅游。體育旅游現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文化價值、娛樂價值、健身價值以及其經濟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在發展體育旅游產業與西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間是否能夠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利用我國寶貴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
關鍵詞 西南地區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體育旅游產業
一、體育旅游產業以及在西南地區發展現狀
(一)體育旅游產業的概念
關于體育旅游概念,學術界有關研究越來越多,但爭論也越來越多。目前,有關體育旅游概念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本文認為,體育旅游作為旅游形式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有不同于第三產業群的方面,體育業以及旅游業作為其相關的產業,體育旅游不是兩者簡單的結合,而是對兩者的依托。
(二)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體育旅游資源在西南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國開展體育旅游區域中,西南地區是較早的地區。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資金的有限性,體育旅游相關投入在西南地區并不多,更有旅游景點在后期管理方面不盡理想,這也對體育旅游資源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西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體育旅游發展中的優勢
(一)西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現狀
由于西南地區地理氣候條件較為復雜,使少數民族的自然人文風貌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進而形成了少數民族眾多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在生活方式、地理文化特質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許多少數民族保留了存在于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的遺風遺俗以及異化現象,也同樣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
(二)西南地區發展民族特色旅游項目的優勢
首先,體育旅游資源在西南地區得天獨厚,各種各樣的地勢,為登山探險、越野挑戰賽等各式各樣的體育探險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氣候溫暖濕潤、獨特的川味飲食以及布滿西南各地區的名勝古跡同樣對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次,西南地區體育旅游產業在民族傳統體育的填充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我國少數民族在西南地區有較多的聚集,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這些傳統體育活動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與壟斷性,對西南地區體育產業內容具有重要的豐富作用。
三、利用西南地區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體育旅游產業
(一)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民族特色體育旅游項目
在發展體育旅游方面,西南地區的資源優勢較為巨大,不僅民族體育旅游項目較為獨特,而且在體育旅游活動的場所上也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故而,發揮資源優勢是發展西南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的要點之一,特色體育旅游的開發是重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尤為重要。為了使活動獨特的民族性得到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是這些體育旅游項目所應有的。在體育旅游活動的開展的過程中,將各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貫穿始終,獨特的文化性得以體現。
(二)民族傳統體育依托體育旅游共同走出產業化的道路
在我國西南部,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特色的人文資源,但考慮到較為落后的經濟水平,追求物質享受占據較多情況,所以在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上,僅僅依靠民族信仰維持較為困難。在民族信仰得到尊重,民族特色得以保持的前提下,對活動項目的開發應更具大眾化的特點,對于游客來說,親身參與相比較單純觀賞更具誘惑力。
(三)發展西南地區體育產業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雖然我國經濟總體在不斷發展,而一個不爭的現實,是西南地區在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上落后于東部。而且體育產業較世界范圍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因而對于西南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切不可貪大、求全、急功近利,在認清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基礎上,使西南地區的相關優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開創出符合西南地區實際情況的體育旅游道路。
(四)在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注意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西部大開發在我國開展已有數年歷程,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上得到空前的發展。但經濟發展帶來的民族交流、融合以及現代生活方式與意識上不可避免的滲入,更有得到廣泛傳播的現代體育加以影響,在思想和觀念上,少數民族變得越來越開放,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同樣收到空前的沖擊,面臨流失與消亡的危機。
四、結語
通過分析西南地區的地理環境人文特點,可以看出這一地區在發展體育旅游產業上有著優越地理區位與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這對發展西南地區體育旅游產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區域優勢得到發揮的前提下,促成西南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也順應了我國旅游業發展趨勢。結合上述西南地區所獨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體育旅游產業是大勢所趨,也是西南地區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陳峰.體育旅游開發模式[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1(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