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工程可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修復工程可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修復工程可研報告

篇1

一、20萬畝濕地恢復區配套提升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20萬畝濕地恢復區配套提升工程是以濕地生態恢復為目的,充分利用現有工程,并新建引提水工程,完善工程建設、水系配套、技術指導等措施,補充項目區淡水資源,維持濕地合理水位,保護黃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該工程爭取國家林業局濕地補助項目資金400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1200萬元。在前期完成勘察、設計、可研、論證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確定了施工單位,順利完成工程建任。新建進水閘、連通閘、泄水閘12座,新建設計提水能力為8個流量的泵站1座,加固并防護5萬畝濕地恢復區南壩10.8公里,新建并防護隔壩3條共計11.8公里,建設鳥類繁殖島8個,引水渠清淤8.8公里,新建牛村以南道路3.8公里,保證了黃河調水調沙期間項目區生態補水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啟動黃河北退化濕地修復工程

為確保區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決定啟動黃河北10萬畝退化濕地恢復工程,先期實施3萬畝濕地修復工程。完成工程洪評報告和工程初步設計。黃河口管理站完成3600余米圍壩、隔壩護坡加固和新建涵閘1座以及疏通引水渠1800余米等工程任務,保證了項目區在調水調沙期間成功蓄水。

三、積極推進刁口河河口濕地補水工程實施

為解決刁口河河口地區淡水資源潰乏,部分區域淡水濕地生態退化問題,實施刁口河河口補水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橋涵、擋潮壩等建設內容。積極協調河道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進行現場勘察與科學規劃,確定了項目范圍和工程建設內容,制定了工程實施方案。一千二管理站新建過水橋涵2座,新建進水閘與泄水閘8座,疏挖引水渠與排水溝8800余米,新建擋水壩與隔壩2100余米,該工程已在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投入使用,通過補充淡水資源,刁口河河口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篇2

第一條 為加強公路搶險救災工程的管理,根據《公路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公路建設監督管理辦法》等法規,結合我省公路管理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我省遭受災害地區的公路搶險救災工程的實施和監督管理。公路搶險救災工程包括:

1、應急搶險保通工程,是指災害(包括次生災害)發生后,對中斷、受損的運營或試運營的公路實施的清障,應急性修復、開辟應急通道及保通維修等工程。

2、在建工程的災后恢復工程,是指災害發生時尚未交工驗收或未投入運營的項目中,對災害損壞工程的修復、恢復和按新的防災、減災要求實施的加固、改造工程。

3、應急恢復、重建工程,是指在災區重建中,對交通保障起關鍵和控制作用的公路的應急性恢復、改建、重建的工程。

第三條 省交通廳統一監督、指導全省公路搶險救災工程的實施管理。

應急搶險保通工程按公路的管養范圍,由受災公路的管養單位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省專業養護的干線公路由省級公路管理機構負責,視災情大小,可由省級公路管理機構直接指揮,也可以指令受災地區的公路管理機構指揮;農村公路等地方管養的道路由州(地、市)交通主管部門負責;視災情大小,可由州(地、市)交通主管部門直接指揮,也可以指令災區的縣級交通主管部門指揮;高速公路等收費公路由具體的收費管理機構負責;已交工驗收并投入試運營的項目由接養單位的主管機構負責。

在建工程的災后恢復工程由該工程的建設管理單位負責組織實施。

應急恢復、重建工程由省交通廳統籌安排,委托項目法人組織實施。

第四條 災害發生后,應及時組織現場調研和檢測評估,為搶險救災提供依據。現場調研檢測評估按其管理權限由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或州(地、市)指定的機構或部門組織專家調研組或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咨詢單位進行。現場調研和檢測評估的工作內容主要有:

1、對受災工程進行調查、檢測,形成調查、檢測報告;

2、根據調查、檢測報告對受災工程進行技術評估、質量評估和安全評估,并對恢復或重建標準和方案提出建議,初步評估災后損失;

3、在建項目,因災害引起地形、地質條件較大改變的,應對原設計進行復核,并根據新的地形、地質條件和新的防災、減災設防要求對原設計提出設計變更建議。

第五條 公路搶險救災工程要突出一個“快”字,我省地廣人稀,信息傳遞不夠暢通,為建立起公路搶險救災的快速反應機制,要求:

1、我省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各級公路養護管理單位,各建設管理單位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公路搶險救災行動預案。要求主管領導,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后勤保障機構等關鍵崗位人員落實到人(且人員到位)。通訊及運輸手段落實,擬投入的隊伍、機械、裝備、搶險器材落實,針對不同災害的搶險措施落實,做到災害一旦發生,及時啟動。按預案有序行動,現場指揮機構及時到位、搶險隊伍、機械、裝備及時進場。

2、公路養護段、隊、公司,公路建設項目辦等基層單位處在應急反應的第一線,災害一旦發生,要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及時趕赴現場調查災情、險情,及時向上級報告,及時組織力量本著“一保人、二保通、三保損失不擴大”的搶險原則,進行自救和搶險工作,待上級搶險保通指揮機構到達后,按指揮機構要求行動。

3、受災公路管養單位的主管機構為公路應急搶險保通工程的項目法人,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為項目法人的派出機構,除現場應急指揮、協調外,實行跟班管理制度、監督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安全生產,對工程進行計量,并對搶險成果進行認定。

第二章搶險救災隊伍的組織

第六條 應急搶險保通工程的施工、監理、設計隊伍的選擇依照就近、快速的原則,順序如下:

1、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趕赴現場的公路養護隊伍;

2、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征調的臨近養護單位隊伍;

3、交通主管部門就近征調的公路施工隊伍;

4、災區抗災搶險指揮機構派出的增援隊伍;

5、緊急情況下由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雇傭的施工機械和勞動力;

6、志愿者。

以上投入搶險保通工程的施工隊伍由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統一指揮、調度、協調,對志愿者要有專人根據他們的意愿、特長、身體條件安排好他們的生活、工作。

按公路標準開辟的應急通道、便橋、永久性構造物的設計、監理單位由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選定。

第七條 在建項目災后恢復工程的勘察設計,一般由原勘察設計單位進行,技術特別復雜的,可以由原設計單位邀請有相應經驗和能力的單位參與聯合設計。在建項目災后恢復工程的施工、監理由原施工單位和原監理單位分別承擔。因災害過大,原單位難以全面承擔時,可以通過邀請招標的方式選定隊伍。

第八條 應急恢復、重建工程的設計、施工、監理隊伍,通過邀請招標的方式選定,受邀單位應具備:

1、獨立法人資格;

2、具備與工程相應的資質和類似工程的業績;

3、在我省的信用評價等級為A級或AA級;

4、具備迅速集結能力,機械、材料、人員及后勤保障能按要求及時到位,并在第一時間內有效開展工作,具備相應的資金保障和物質儲備、調運能力。

5、具備與災區類似海拔高度、自然環境的工作經驗。

邀請招標的評標方式同公開招標的評標方式。

第三章搶險救災工程的管理

第九條 應急搶險保通工程可由現場搶險保通指揮機構,組織設計單位(如果有)、監理單位(沒有監理單位的可以指定質量監督機構)、施工隊伍現場確定施工方案、初估工作量或工程數量,各方簽字確認后直接實施,實施過程中做好詳細記錄。有關單位應保存好相應記錄、圖片和影像資料,施工隊伍計量時應提供相應記錄、圖片和影像資料。

第十條 應急搶險保通工程的施工單位必須配置足夠的機械設備和作業人員,及時實施應急性修復、構筑應急性通道或其他為確保安全通行的構筑物,清除路障、及時維護。

第十一條 按照搶險作業、日常保通作業和專項保通作業三種分類,對搶險保通作業的計量支付進行管理。

(一)公路養護單位實施的應急搶險保通工程按照以下方式計量支付:

1、搶險作業。按搶險機械臺班費、材料費、人工費等實際發生的費用進行支付。

2、日常保通作業。按照養護材料費、養護人員工資、機械使用費和維修費等費用進行支付。

3、專項保通作業。按照養護機構上報審定的預算進行支付。

(二)施工企業實施的應急搶險保通工程按照以下方式計量支付:

1、搶險作業。按照交通運輸部現行機械臺班費用定額和人工費標準并結合工程搶險特點綜合確定支付價格;或者根據實際完成的工程量,按照施工單位上報審定的預算進行支付。

2、日常保通作業。日常清掃、邊溝清理及涵洞疏通等作業,根據工作難度實行費用包干制,由公路管理責任單位與保通單位議定。需要機械作業的,按照交通部現行機械臺班費用定額和人工費標準并結合工程搶險特點綜合確定支付價格。

3、專項保通作業。按照交通部現行機械臺班費用定額和人工費標準并結合工程搶險特點綜合確定支付價格。

4、搶險、保通過程中,由于自然原因導致無法作業時,或者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需要搶險機具待班的,根據工地實有機具按臺班費的50%計算待班費。

5、對于保通作業活動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根據市場材料價格和運輸等費用情況,參照廳造價站信息公布價格,經核實后按實際支出給予支付。

第十二條 計算搶險、保通作業活動費用應考慮機械設備損失(不包括正常的設備維護修理費)、人員傷亡補償、機械設備進出場等費用。搶險、保通作業單位應購買必需的財產險、人員意外傷害險以及第三責任險。項目法人應支付相應保險費用。

第十三條 施工企業承擔的應急搶險保通工程,計量支付一般應遵循施工單位申報——監理單位審核(沒有監理單位的可以指定質量監督機構)——項目法人代表(或者現場機構代表)復核——業主(或有關管理機構)審定的程序。在特別緊急情況下,施工企業承擔的搶險、保通作業未能實行監理也未按照本辦法第九條組織各方現場確認施工方案、初估工作量的,計量支付一般應遵循施工單位申報——項目法人(或現場機構)復核——交通建設造價管理機構審核——項目法人支付的程序。交通管理養護機構承擔的搶險、保通作業,計量支付一般應遵循養護機構申報——交通建設造價管理機構審核——交通主管部門審定后支付的程序。

第十四條 在建項目災后恢復工程實施前應對災前完成工程進行一次性清算。在災害中損毀和損壞的工程,凡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和項目法人已經確認的,納入一次性清算范圍。一次性清算時應計算災害前完成的所有工程量,并按照原定支付單價進行計量和支付。在建項目災后恢復工程的勘察設計計費可以按照現行國家標準的80%計算;施工單位施工費用可以按照相應部分施工圖預算的85%-90%進行計算;監理單位的監理費按相關規定核定。

第十五條 因地質條件變化導致施工方案、施工工藝發生重大變化的,項目法人應按照新的方案支付費用,并考慮原施工方案中非施工單位原因導致的報廢工程、清方、臨時工程等工程內容和工程數量。

第十六條 應急性恢復重建工程管理應本著程序從簡、效能優先的原則。基本建設程序可適當從簡,省級和國家抗災搶險指揮機構的指示可視為工可研批復或計劃,現場調研和檢測評估的結論可視為初步設計,但施工圖設計、施工現場管理、工程驗收必須嚴格按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 搶險救災工程實施中發生的設計變更,按《省公路工程變更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交公〔2006〕12號)規定的程序進行。

第十八條 搶險救災工程要“以人為本”加強安全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關單位都應制定安全生產預案,落實安全專項經費,將安全生產落實到人。要進行安全生產教育,配備安全生產設備,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及時和定期實施安全檢查,并且做好受阻路段的交通疏導工作,維護交通安全。

第十九條 加強工程質量管理,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制。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貫徹執行建設工程質量法規和強制性標準,合理配置施工生產要素,確保工程質量。

第二十條 搶險救災工程要落實工程進度責任。要科學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及資源需求計劃,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工序銜接,合理安排人員、物資和資金,確保施工進度。要加強進度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進度問題,切實落實各單位在進度管理方面的職責和義務,及時推進工程生產。

第二十一條 搶險救災工程要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工作,并做好檔案管理工作。

第四章 資金監督管理

第二十二條 省交通廳對搶險保通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實行全過程監督檢查,確保搶險保通資金的安全。項目法人或公路管理責任單位必須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合理使用搶險保通資金。

第二十三條 公路搶險保通資金必須實行專戶存儲、轉賬核算,專款專用。嚴禁將公路搶險保通資金用于與公路搶險保通無關的支出項目。任何單位和任何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挪用公路搶險保通資金。任何單位不得虛報冒領公路搶險保通資金。

第二十四條 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各搶險救災保通管理單位、參與搶險救災保通單位要建立健全財務機構,配備財務人員,健全和規范各項原始記錄、統計臺賬、憑證賬冊、會計核算、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制度等基礎性工作,嚴格財務管理,確保資金使用符合規定。

第二十五條 交通主管部門、公路管理機構和其他管理單位可以在以下范圍內使用搶險保通資金:

1、搶險保通的機具設備購置、使用和維修;

2、搶險保通工程材料購置;

3、受災公路工程搶險保通;

4、保通公路路段發生的征地拆遷、勘察設計、工程監理、醫療等建設單位管理費列入前期費用,按照財政部《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財建[]394號)的要求,經審定后按項目核算。

第二十六條 交通主管部門、公路養護機構可以在以下范圍內使用搶險保通資金:

1、震損工區臨時設施恢復;

2、臨時保通點費用;

3、治超站點相關設施建設;

4、養護人員工資及勞動保護費;

5、養護材料購置費、機械使用費、維修費;

6、養護保通費。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七條 對于搶險不及時、保通不力的隊伍,按照管理權限,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可對其撤換,并列入不良信譽單位名單。在特別緊急情況下,交通主管部門按照就近直接指定施工企業的原則組織搶險救災時,施工企業拒絕或者不配合的,省級交通主管機構可將其信用等級直接降為D級,取消該企業在我省公路建設市場的投標資格3年。

第二十八條 不按要求到位設備和人員、工程進度滯后影響工程按期完工的單位,按照管理的權限,項目法人可對其撤換,省省級交通主管機構可將其信用等級直接降為D級,取消該企業在我省公路建設市場的投標資格1年。

第二十九條 在建項目災后恢復工程和應急性恢復重建工程項目設計按照項目管理權限報批。

篇3

一、特色產業不斷提檔升級。

按照“順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效益、發揮優勢、形成特色”的要求,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形成了上下“兩葉”,中間 “兩果”,見空種菜、全民養畜的立體產業發展格局。按照“做大做強核桃產業、做精做優烤煙產業、改造提升果茶產業,穩步發展蔬菜和畜牧產業”的思路,使煙葉、核桃、畜牧、柑桔、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農業特色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79%,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85.7%,農業增加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7.8%。

一是煙葉生產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全年種植烤煙3.88萬畝,比去年增長9.9%,收購煙葉5350噸,比上年增長18.9%;均價13.22 元/公斤,比去年增加2.11元/公斤;收購金額7246.07萬元;實現稅收1594.14萬元,比上年1097.59萬元增長45.24%,煙葉種植面積、煙農收入、煙葉稅收、煙葉均價等創歷史新高。

二是核桃產業發展態勢很好。堅持把核桃產業作為我縣第一大農業產業進行培植,嚴格按照“六個一”的技術標準和“四個一”的質量要求,堅持整村推進核桃產業建設,核桃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發展核桃產業的信心更加堅定。2011年,全縣定植核桃5萬畝,初步形成了峽口泗湘溪、黃糧馮家槽和高橋伍家坪三個連片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核桃走廊,建成了一批面積超過500畝的核桃重點村。全年累計完成核桃育苗530畝,建采穗圃130畝,完成核桃嫁接44萬株。在職教中心舉辦了第一期農民技術員培訓班,共培訓核桃技術員65名,在8個鄉鎮開展了8場專題培訓。全縣核桃產業在全省已小有名氣。

三是畜牧產業平穩發展。實施“科技興牧”戰略,抓好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大良種的引進、繁育、改良、推廣力度,逐步實現畜牧產品的升級。全年出欄生豬31萬頭,增7.5%;出欄山羊8.9萬只,增11%。鼓勵回鄉創業農民工發展特種養殖,現有山雞、黑豚、綠殼蛋雞等多種特色養殖場7個。全縣標準化規模化萬頭生豬養殖場1個,千頭生豬養殖小區10個,發展出欄肉豬1000頭以上的5戶,300頭以上的19戶,100頭以上的93戶;發展出欄山羊100只以上的20戶,50只以上的150戶。

四是柑桔檔次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們多方籌資,積極爭取三峽庫區產業基金、退耕還林、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低溫雨雪冰凍等項目基金2950萬元對全縣柑桔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其中2011年投入2170萬元,柑桔品改工作受到了上級業務部門的充分肯定,湖北省農業廳組織的三峽河谷地區甜橙品種更新改良現場會上,與會領導、專家一致認為xx近五年甜橙品種更新改良力度大,效果好,成為全省甜橙產區學習的樣板。2011年,全縣柑桔總面積達8萬畝,其中今年新增2120畝,實現總產量5.4萬噸,比上年增長4.9%,實現收入8500萬元,完成柑桔品改8200畝,超計劃17%。精品果園達到5000畝,精品果園畝產達到XX公斤以上。

四是茶葉效益實現大幅提高。通過引進推廣茶園配方施肥、機剪、機采、機制等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在“第三屆xx市十大名茶暨名優茶評選”活動中,我縣參加評選的6支茶全部獲獎,其中昭君白鶴獲得“第三屆xx市十大名茶”稱號,綠緣銀針等5支茶獲得“三峽杯”金獎和“優質茶”稱號。2011年,全縣茶葉面積2.4萬畝,完成茶葉產量519噸,比上年增長83%,名優茶、春茶均價都大幅提高,全年實現茶葉收入3510萬元,新建優質茶葉基地5000畝,新建茶葉清潔化生產線2條,完成無性系茶葉苗木扦插繁育1200萬株,出圃無性系茶苗800萬株。

五是“菜藍子”工程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建機構、抓基地、建市場、抓檢測”四項措施,以城郊蔬菜為抓手,蔬菜產業發展加快,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蔬菜價格有所回落。2011年,全縣蔬菜種植9萬畝,總產量12萬噸,同比增長14.5%。其中建城郊蔬菜基地5000畝,大棚蔬菜面積500畝,今年新建大棚150畝;在永安二市場建蔬菜自產自銷區,發放自產自銷證1200個。“榛子鄉”牌蔬菜通過“農超”對接,成功進入xx雅斯超市和武漢白沙洲農貿大市場,年銷售量達1.5萬噸以上。

二、現代農業加速推進。

始終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全縣農業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一是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按照實施一個項目、新建一個基地、培育一個企業、發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整合農業項目資金,對基地進行水電路配套,加快推進農業示范園建設,帶動現代產業發展。2011年,整合低丘崗地改造、水利民辦公助、低效林改造等項目資金2200萬元,在古夫麥倉打造連片萬畝現代核桃基地;整合移土培肥、土地整理、普安灌區、三峽后扶等項目資金2800萬元,在峽口普安打造連片萬畝現代茶葉生產基地;整合低丘崗地改造、水利民辦公助、低效林改造、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2800萬元,張家河打造連片萬畝現代核桃基地;整合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發展基金、省級農業配套發展基金1100萬元,在峽口文家山打造現代柑桔基地。

二是農業企業發展較快。圍繞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各項稅收優惠、金融信貸支持、減免有關規費、執行農業電價、優先供應建設用地等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企業,集中力量支持昭君生態、大豐收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全縣現有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蕭氏茶葉加工,大豐收脫水蔬菜、馬鈴薯加工,xx龍聯食品有限公司有機蔬菜加工,昭君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柑桔加工,綠緣茶葉專業合作社小水果加工,天源核桃加工,航行食品、三峽牧業肉食品加工8個農產品加工企業起步良好。

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認真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通過開展有組織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較大規模、有明顯效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活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2011年,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農民合作組織達到96家,使用注冊商標8個,申請產品質量標準認證32個,合作組織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萬多畝,年銷售各類農產品6.5萬噸。引導農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合理進行土地流轉,在南陽、古夫、黃糧3個鄉鎮成立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構建了鎮村土地流轉信息收集網絡,2011年,全縣規范合同流轉面積達到8200畝。

四是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建立健全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積極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業新品種和設施農業新技術,強化科技對高效農業規模化的促進作用。2011年,全縣推廣“兩雜”優質良種新品種25萬畝,推廣節本增效輕型栽培技術25.5萬畝,蔬菜標準化生產5萬畝。全年新增農機總動力8000千瓦,機械化耕整作業面積達到21.29萬畝,共投入農田作業機械2332臺(套),農田作業收入達到400多萬元。啟動測土配方二期項目,采集土樣XX個,布置田間試驗32個,驗收測土配方肥料對比試驗17個,制備樣品900個,開展作物配方施肥2萬畝。通過科技手段及時準確病蟲預測預報,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進一步加強,豬禽防疫密度達到了100%,牛羊防疫密度分別達到98.2%和98.5%,實現了防疫面、免疫率、佩戴耳標率三個100%,將稻溫病、柑桔大實蠅危害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

三、新農村面貌發生較大變化。

堅持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一個突破口,多方爭取,重點投入,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惠農政策,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11年,整合涉農資金,全年共投入2.2億元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產生活質量得到大大提高。以“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為目標,建立農村飲水安全長效機制,以集中供水為主和分散供水為輔的辦法,全年投資400萬元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點19處,建生物漫濾池13處,解決13個村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籌集資金800多萬元,完成了水毀水利基礎設施修復工程,對39口塘堰進行了除險加固,修復水毀工程202處,維修灌溉及排澇溝渠21條41公里,完成了古夫河、南陽河等地7處2477米河道的治理工程;投資890萬元完成灘坪、田家坪和拱橋灣3座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年完成5512口戶用沼氣池建設任務,建成8處鄉村服務網點、2處養殖小區小型沼氣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8處聯戶沼氣工程全部完工;投資3641萬元完成278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設。

二是農業基礎更加夯實。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機遇,爭取國家、省、市投入不斷夯宵我且農業基礎,農業抗災救災能力不斷加強,農業產出率不斷提高。2011年,全縣共爭取土地整理項目資金6184萬元,其中古夫、高橋、峽口和水月寺四個鄉鎮3萬畝的低丘崗地改造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目前正在抓緊實施。省級投資1750萬元的黃糧鎮低丘崗地改造項目完成投資的60%;省級投資1829萬元的黃糧鎮基本農田整理已完成工程量的30%。投資1987.49萬元,在4個鄉鎮建設完成水池17口容量15650立方米,管網272.87千米,煙路41條15.09千米、密集式烤房140棟,煙草通用和專用設備860套,煙水配套和煙路工程受益面積1.5萬畝,煙機項目受益面積1.69萬畝。投資1360萬元新建3個煙葉收購站點。順利完成了黃糧鎮水磨溪“民辦公助”項目建設任務,該項目共完成渠道整治16條15800米,塘堰整治7口,新建取水口15處、沉砂池12座和控制閘12座;新建人行橋11座、放水口109處、涵管762米;完成黃糧鎮集雨灌溉工程,新建蓄水池12口,366m3,建粗濾、漫濾池各1口,取水口2處,新修堰塘1口,蓄水3000 m3,安裝引水管道26000米,供水管道2030米,節水灌溉配水管網5721米。完成了“長治”七期工程中2011年30.30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務和2011年新增的19.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計劃,總投資達627萬元。完成張家河現代果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在黃糧鎮張家河村、界牌埡村建小水果基地800畝,其中農田整治坡改梯25畝,興修田間工作道路及排洪溝11條,蓄水池13口,1575立方,整修堰塘2座,建取水壩2座,機耕道路2條,完善基地內管網灌溉設施,已定植苗木4萬株。完成鄉鎮畜牧獸醫站基礎設施改造任務,改擴建縣級獸醫診斷室200㎡,新建鄉鎮獸醫站業務用房面積120㎡,添置各類儀器設備縣鄉共計93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