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含義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合作用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金魚藻是一種高等沉水植物,有關研究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凈光合速率是指實際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克鮮重每小時釋放O2的微摩爾數表示)。
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研究探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金魚藻________________的影響。其中,因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
(2)該研究中凈光合速率達到最大時的光照度為_________________lx。在黑暗中,金魚藻的呼吸速率是每克鮮重每小時消耗氧氣___________________μmol。
(3)該研究中凈光合速率隨pH變化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師精析】本題綜合考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考生的識圖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其中第(2)小題易出錯,原因是學生沒有注意到呼吸速率、凈光合速率、實際光合速率之間的關系(凈光合速率=實際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此題正確答案為:(1)光照度、pH、NaHCO3濃度 凈光合速率 凈光合速率;(2)12.5×103 8;(3)酶活性受pH的影響。
【避錯技巧】在解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線圖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對“黑暗”、“光照”條件的理解。黑暗(光照強度為零)條件下,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在此條件下,測得的數值反映的是呼吸速率;光照條件下,植物既進行光合作用,又進行呼吸作用。
2. 搞清楚幾個“量”的含義。有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曲線題中,涉及的“量”往往都有它的特殊含義。如吸收量和固定量,釋放量和產生量,有機物產生量,凈生產量(或積累量)和消耗量等等。如果搞不清楚這些量的含義,解題就很容易出差錯。
3. 明白光合作用強度的不同表示方法:(1)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的量;(2)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3)單位時間內釋放CO2的量。
4. 搞清楚凈光合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的關系。三者的關系為:凈光合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其中,凈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凈吸收量或者氧氣的凈釋放量或有機物的凈積累量來表示;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或者單位時間內氧氣的產生量或單位時間內有機物的產生量來表示。
5. 理解圖形中幾個點的含義。如圖2所示,其中的關鍵點有:
(1)當光照強度為0時,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A點表示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產生量。
(2)當光照強度大于0小于B時,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縱坐標表示植物向外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呼吸作用速率-實際光合作用速率)。
(3)當光照強度等于B時,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植物向外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為零。
(4)當光照強度大于B時,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縱坐標表示植物從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實際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此時實驗測得的數據就是凈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積累有機物,能正常生長;當光照強度小于B時,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為負值,同化作用小于異化作用,消耗有機物,植物不能積累有機物,不能正常生長。
篇2
關鍵詞:坐標曲線 識別曲線 分析曲線
生物課程中的坐標曲線題具有概括性強、知識容量大、隱含信息多、簡單明了等許多特點,是表達、概括、拓展和揭示生物體變化的重要形式。通過坐標曲線能更好地揭示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生命現象之間的聯系性,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等問題,有著語言文字無法比擬的直觀簡約的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考查層次高,能較好反映學生的綜合分析水平和靈活應變的能力,故此類題在近年高考試題中比重較大,幾乎每套題中都有出現,有的在選擇題中,有的在非選擇題中,因此,對這類題在教學中要足夠的重視。那么如何使學生輕松、準確地作答這種類型的習題呢?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一、明圖
讓學生明確知道生物教材中主要有哪些知識點能用坐標曲線的形式反映出來,這樣一旦高考中有出現此種類型的題目時答題速度就會明顯加快。縱觀高中生物人教版的教材,常見的用坐標曲線反映的知識點主要有:細胞分裂的時間與染色體、DNA的關系;酶的活性與溫度、PH、底物的濃度的關系;光合作用的強度與光照強度、二氧化碳的濃度的關系;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系;根的呼吸強度與礦質元素吸收的關系;種群增長的曲線;細菌的生長曲線等等的知識點都可以用坐標曲線來揭示。
二、識圖
識圖的關鍵是三看。一看面:坐標平面上縱坐標和橫坐標所表示的生物學含義,這是理解題意和進行正確思維的前提。二看點:看坐標曲線中的特殊點如頂點、始點、終點、拐點、交叉點的含義。三看線:看曲線的走勢及圖形(走向變化趨勢是上升、下降、波動、正態、偏態等的變化)。
三、析圖
這是將知識與圖像結合的關鍵能力。通過聯想,把課本所學的有關生物學的概念、原理、規律,與圖像中曲線的圖形和相關點建立聯系,在分析圖像時需要弄清這樣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特殊點?坐標曲線中的特殊點如頂點、始點、終點、拐點、交叉點的含義是什么?曲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趨勢和走向?分析曲線的變化的因果關系。
四、用圖
這是知識的遷移。將相關的生物學知識與圖像曲線緊密結合,在頭腦中構建曲線――知識體系。然后運用新的曲線――知識體系揭示問題的實質,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分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以下面兩題為例來分析說明:
例1.下圖為在夏季晴朗白天某植物葉片光合作用強度的變化曲線圖,請觀察后回答:
(1)曲線的哪一段表明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增強 。
(2)對于C點光合作用強度減弱的解釋是:由于中午過高,作用過大,葉片的氣孔關閉,使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 供應大量減少,以致
反應階段植物體內的五碳化合物不能與之結合,使 的形成大為減少。
(3)DE段光合作用強度下降的原因是
,以致光合作用
反應發生的 減少,因而影響 反應的進行。
解析:該圖表示植物在一晝夜間(24小時)對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曲線大體呈現一個大寫的“M”型。這是一道綜合考查植物兩大重要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的題目。從中可以考查的內容相當多:從曲線變化表明什么時候開始光合作用到什么時候結束;如何表示一天內植物的有機物積累量;為什么中午(12點左右)曲線會有一個低谷出現;為什么早上的最高峰會比下午的最高峰來得高等等。另外還有幾個地方值得注意:一是這張曲線圖是一種理想狀態(夜間溫度變化沒有表示出來);二是這張曲線還有注意適用范圍,這是根據非封閉的場所的植物所繪制,如果是密閉情況下所呈現的圖像就變成一個正弦曲線了。
例2.下圖所示為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被測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量的曲線,據圖回答:
(1)在該實驗條件下,植物體中有機物增加量最快的溫度是 。
(2)在該實驗條件下,植物體中有機物開始減少的溫度是。
(3)要使該植物有機物減少時的溫度降低,可以改變實驗中的 兩個條件。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搞清兩條曲線的含義。光合量和呼吸量這兩條曲線都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25℃以前,光合量曲線隨溫度上升而上升,在25℃到達最高點,在25℃以后,隨溫度上升而下降。光合作用受溫度的影響,主要是因為一系列參與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酶的催化效率受到溫度的影響。呼吸量曲線隨溫度上升而上升,表明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催化效率隨溫度上升而上升。植物體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不間斷地進行呼吸作用,兩條曲線之間的距離最遠時,即表明此時有機物的增加最快。在40℃時兩條曲線出現了交叉,表明光合量和呼吸量相等,有機物凈積累量為0,在此之后,則會出現負增長,即有機物減少。
篇3
1.例題
(2006年四川卷)將川芎植株的一葉片置于恒溫的密閉小室,調節小室CO2濃度,在適宜光照強度下測定葉片光合作用的強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測定結果如下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如果光照強度適當降低,a點左移,b點左移
B.如果光照強度適當降低,a點左移,b點右移
C.如果光照強度適當增強,a點右移,b點右移
D.如果光照強度適當增強,a點左移,b點右移
2.分析
在光照下,植物既進行光合作用,也進行呼吸作用.在適宜光照強度下,圖中a點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與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時的外界CO2濃度,稱CO2補償點;b點為光合作用強度達到最大時的最低CO2濃度,稱CO2飽和點.若增強光照,在CO2濃度不變的條件下,光合作用增強.所以增強光照時要達到與呼吸作用相等,需要的CO2的濃度應小一些,即a點向左移動;而光合作用增強,要達到最大時,需要的CO2的濃度應大一些,即b點向右移動.
3.模型構建與考例分析
(1)基本圖形和問題模型一:(圖形如例題中所示)
考例1在上圖中,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光照強度減弱,問a點和b點位置分別如何變化?
分析a點CO2濃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當其處于弱光照時,同等CO2濃度下光合作用強度減弱,呼吸作用強度基本不變,要達到與呼吸強度相等,則需要較高的CO2濃度,故a點右移.而光合作用減弱,要達到最大時,需要的CO2的濃度應小一些,即b點向左移動.
(2)基本圖形和問題模型二:
下圖為某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圖中B點為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時的光照強度,稱光補償點,C點為光合作用強度達到飽和時的最低光照強度,稱光飽和點.
考例2在上圖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環境中CO2濃度,問B點位置如何改變?
分析單獨降低CO2濃度,會使光合作用強度降低,要使光合作用強度與原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必須增強光照,即B點右移.
考例3上圖中如視為無土栽培中的情況,用缺鎂的“全培養液”代替全培養液,則曲線中B點位置如何改變?
分析植物缺鎂,葉綠素合成減少,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減少,而呼吸強度不變,要使植物有機物總量平衡,則需要更強的光照強度,B點向右移動.
考例4上圖中的植物如為松樹,現改成人參,問B點和C點位置分別如何變化?
分析人參為陰生植物,松樹為陽生植物.一般地說,陽生植物的光補償點在全光照的3%~5%,陰生植物的光補償點在全光照的1%以下,因而B點應左移;又陽生植物只有在較強的光照下才能長得好,而陰生植物太強的光照反而不利于其生長,因而C點應左移.
考例5上圖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環境中的CO2濃度,問B點和C點位置分別如何變化?
分析單獨增加CO2濃度,會使細胞呼吸強度減弱(從化學平衡分析),因而要使光合作用強度與減弱后的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必須減弱光照,即B點應左移;據圖分析,C點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強度的外界因素應是溫度和CO2濃度.當其他條件不變時,CO2濃度增加,生成的C3化合物增多,需要光反應提供更多的ATP和NADPH才能還原,因而C點應右移.
4.適應性訓練
題1下圖表示某綠色植物30 ℃時光合作用、細胞呼吸與光照強度的關系(已知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的最適溫度分別為25 ℃和30 ℃).若溫度降到25 ℃(原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變),理論上圖中相應點a、b、d移動分別為
A.下移;右移;上移B.下移;左移;下移
C.上移;左移;上移D.上移;右移;上移
題2如圖表示某綠色植物在最適溫度下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與光照強度的關系,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O點時ATP的來源場所為,影響O點上下移動的主要因素有.
②a點的含義是,若在一定范圍內增加CO2濃度,a點將(左移、右移).
篇4
坐標曲線圖能直觀地反映某種生物量的變化趨勢,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因此這類試題是能力要求較高的一種題型。解題時,讀圖是關鍵,其基本思路歸納如下:(1)“識標”,即識別圖中橫坐標、縱坐標的基本含義;(2)“明點”,即明確一些關鍵點,如起點、終點、交點、轉折點,截距點等;(3)“析線”,即分析出曲線中變量的動態變化趨勢,如上升、下降或不變。最后是“用圖”,即將相關的生物學知識與圖像曲線緊密結合,在頭腦中構建曲線――知識體系。然后運用知識體系揭示問題的實質,解決實際問題。
例1 (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II第29題)某植物凈光合速率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
[-m][0][c][b][a][CO2濃度] [高光強][中光強][低光強][A][B][C][凈光合速率][m]
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當CO2濃度為a時,高光強下該植物的凈光合速率為 。CO2濃度在a~b之間時,曲線 表示了凈光合速率隨CO2濃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濃度大于c時,曲線B和C所表示的凈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環境因素是 。
(3)當環境中CO2濃度小于a時,在圖示的3種光強下,該植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據圖可推測,在溫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濃度的措施來提高該種植物的產量,還應該同時考慮 這一因素的影響,并采取相應措施。
答案 (1)0 A、B、C (2)光強 (3)大于 (4)光強
解析 (1)據圖可知CO2濃度為a時,高光強(曲線A)下的縱坐標為0,即凈光合速率為0;CO2濃度在a~b之間時,曲線A、B、C均表現為上升,即凈光合速率均隨CO2濃度增高而增高。
(2)CO2濃度大于c時,高光強條件下(曲線A)的凈光合速率仍然能夠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限制B、C凈光合速率增加的環境因素是光強。
(3)CO2濃度小于a時,3種光強下,凈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說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據圖可知CO2濃度和光強會影響凈光合速率從而影響植物的產量,故為提高植物的產量,應綜合考慮CO2濃度和光強對植物的影響。
2.直方圖類
直方圖實質上是表格數據的圖形化,它既可以反映某種量的多少,還可以反映某種量的變化趨勢。解題時,首先看清橫縱坐標,理解直方圖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義;其次找到柱狀圖中的最值及變化趨勢;再次結合生物學原理找出各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
例2 (2014年安徽卷第29題節選)某課題小組研究紅光和藍光對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注:氣孔導度越大,氣孔開放程度越高)。
[出苗后天數/d][15 30][自然光 紅光 藍光][50
40
30
20
10][O] [CO2吸收量/μmol?m-2?s-1][出苗后天數/d][出苗后天數/d][15 30][自然光 紅光 藍光][0.7
0.6
0.5
0.4
0.3
0.2
0.1][O] [氣孔導度/μmol?m-2?s-1][15 30][自然光 紅光 藍光][O] [胞間CO2濃度/μmol?m-2?s-1] [300
250
200
150
100
50]
(1)與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葉片凈光合速率 。與對照組相比, 光處理組的葉肉細胞對CO2的利用率高,據圖分析,其原因是 。
(2)葉肉細胞間隙CO2至少需要跨 層磷脂雙分子層才能達CO2固定的部位。
(3)某同學測定30d幼苗的葉片葉綠素含量,獲得紅光處理組的3個重復實驗數據分別為2.1mg?g-1、3.9mg?g-1、4.1mg?g-1。為提高該組數據的可信度,合理的處理方法是 。
答案 (1)高 藍 藍光促進了氣孔開放,CO2供應充分,暗反應加快 (2)3 (3)隨機取樣進行重復測定
解析 (1)從第1幅圖看出30d幼苗在同種光照下,CO2吸收量較多;從第2幅圖看出藍光條件下幼苗氣孔導度大,CO2進入較多;從第3幅圖看出藍光條件下胞間CO2濃度低,故藍光條件下葉肉細胞對CO2的利用率高。
(2)CO2固定部位在葉綠體基質,因此葉肉細胞間隙的CO2至少需要穿過細胞膜、葉綠體外膜、內膜共3層膜(即3層磷脂雙分子層)才能到達作用部位。
(3)為了實驗數據的可信度,可做到隨機取樣,并進行重復測定,避免偶然性。
3.數據表格類
常見的表格信息題有兩類,一類是對現象的分析,另一類是對數據的分析。解題時,首先要看表格的名稱、數據、備注等內容,明確解題所需的知識要點;再對表格中列舉的數據進行比較,找到解題突破口;最后運用明確的知識要點,分析從數據中找出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論述解決的措施。
例3 (2014年廣東卷第26題)觀測不同光照條件下生長的柑橘,結果見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光照強度\&葉色\&平均葉
面積(cm2)\&氣孔密度
(個?mm-2)\&凈光合速率
(μmolCO2?m-2?s-1)\&強\&淺綠\&13.6(100%)\&826(100%)\&4.33(100%)\&中\&綠\&20.3(149%)\&768(93%)\&4.17(96%)\&弱\&深綠\&28.4(209%)\&752(91%)\&3.87(89%)\&]
(注:括號內的百分數以強光照的數據作為參考)
(1)CO2以 方式進入葉綠體后,與 結合而被固定,固定產物的還原需要光反應提供的 。
(2)在弱光下,柑橘通過 和 來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適應弱光環境。
(3)與弱光下相比,強光下柑橘平均每片葉的氣孔總數 ,單位時間內平均每片葉CO2吸收量 。對強光下生長的柑橘適度遮陰,持續觀測葉色、葉面積和凈光合速率,這三個指標中,最先發生改變的是 ,最后發生改變的是 。
答案 (1)自由擴散 五碳化合物 [H](或NADPH)和ATP (2)增加葉面積 提高葉綠素含量 (3)較少 較少 凈光合速率 葉面積
解析 (1)CO2等氣體是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入葉綠體,進入葉綠體中的CO2首先與C5結合生成C3,C3的還原需要光反應提供的ATP和[H]。
(2)據題中表格數據可知,在弱光下,柑橘的葉色加深,平均葉面積增大,氣孔密度變小。所以柑橘是通過增加葉綠素的含量和增大平均葉面積來適應弱光環境。
(3)根據公式:平均葉面積×氣孔密度=平均每片葉的氣孔總數,弱光下平均每片葉的氣孔總數為:28.4×100×752=2135680個,強光下平均每片葉的氣孔總數為:13.6×100×826=1123360個,后者少于前者;根據公式:單位時間內平均每片葉CO2的吸收量=凈光合作用速率×平均葉面積,弱光下單位時間內平均每片葉CO2的吸收量為:28.4×3.87×10-4=1.1×10-2μmol;強光下單位時間內平均每片葉CO2的吸收量為13.6×4.33×10-4=5.9×10-3μmol,后者小于前者。對強光下生長的柑橘適度遮陰,柑橘的光反應強度降低,光合速率相對下降。為適應弱光環境,柑橘葉合成更多葉綠素來增強吸收光的能力,以合成相對較多的有機物,有利于葉的生長,故最后發生改變的是平均葉面積。
練習答案
1. 以測定的CO2 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研究溫度對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O][10 20 30][溫度(℃)] [光照下CO2的吸收量][黑暗中CO2的釋放量][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mg/h)][4.00
3.00
2.00
1.00
]
A. 光照相同時間,35℃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與30℃時相等
B. 光照相同時間,在20℃條件下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的量最多
C. 溫度高于25℃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開始減少
D. 兩曲線的交點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相等
2.取某種植物生長狀態一致的新鮮葉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圓片,圓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組,每組各置于一個密閉裝置內,并分別給予a、b、c三種不同強度的光照,其他條件一致。照光相同時間后,測得各裝置內氧氣的增加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b][c][甲][乙][丙][O][光照強度][氧氣的增加量]
A. 裝置內增加的氧氣來自于水
B. 光照強度為a時,光合作用停止
C. 丙組裝置內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 該圖反映了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
3. 請回答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問題:
(1)甲、乙、丙三種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回答:
[a b c d][甲][乙][丙] [O][光合作用強度][光照強度]
①強光下上述三種植物固定CO2能力最強的植物是 。
②乙植物達到最大光合作用強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強度是 (a、b、c、d)。
③當光照強度從a到b時, 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增加的最快。
(2)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O2來自H2O,還是來自CO2?請寫出簡單實驗思路證明你的結論。
練習答案
篇5
關健詞:生物學 概念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學生物學課程在內容和要求上較以前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建立起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目標,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新一代課程。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落實新課程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就概念與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和片面,僅僅將概念簡單的等同于名詞術語或其定義,將概念以孤立名詞解釋的方式讓學生記憶,學生不易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框架,容易遺忘,在知識運用和遷移時感到困難。
上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聽了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劉恩山教授的《初中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教學》后,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生物學概念的傳遞有了新的認識。
一、概念是什么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概念是共同有某些特征或屬性的事件、物體或現象的抽象概括,是一種由相近、相似的事件、想法、物體或人所組成的集合。作為一個概念,通常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概念名詞,或者我們稱之為概念術語。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還是習慣這種傳遞方式來進行生物學包括其他自然科學的概念傳遞。概念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指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內涵關健是在于其揭示了概念的本質屬性及其特征,而且是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概念的本質。概念的第三個要素就是概念的外延。所謂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對象,通常也稱之為概念的適用對象。
二、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傳遞概念的方式
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作為生物學概念的傳遞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有兩種傳遞概念的方式。第一種,也是我們老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術語來傳遞生物學概念。第二種傳遞形式,就是以一個完整陳述句去表述概念內涵的方式。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來傳遞概念,可以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我們選擇傳遞概念的方式,既要揭示其事實,又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使用術語來傳遞概念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風險,學生在理解上可能與你所講授的概念不真正一至,如“克隆”、“基因”等等這些概念教師只說術語,學生并不知道其真正含義。
三、生物學教學中概念的傳遞和理解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我們應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詞匯,將概念與詞匯術語分開。比如:“光合作用”這個概念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也就是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合成糖(碳水化合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這一陳述中,“光合作用”就是一個概念,而里面的“實際內容”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也就是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合成糖儲存了能量,同時,釋放氧氣就是此概念的內涵,這一實質適用于植物,這就是它的外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直接把此概念告知學生,而是通過幾個探究實驗,由學生自己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內涵和外延。如:通過“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學生得出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產物是淀粉等有機物;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實驗,知道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再結合一些其他實驗,最終得出光合作用的內涵以及外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明確到底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了什么叫光合作用。這就是采用的第二種傳遞形式,因為學生對光合作用已經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在此后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以第一種傳遞方式進行教學了,直接用術語傳遞。當然,如果直接用第一種方式傳遞“光合作用”這一生物學概念,那同學們僅僅是把概念作為名詞解釋去記憶概念,往往會導致學生不求正解,在不理解的基礎上死記硬背,成為無意義的學習,只會獲得一個無效的言語練習,可能會讓學生在后續學習時產生困惑。但是如果兩種方式結合傳遞,概念教學不再是滿足于學生知道或記得某個專業詞匯的含義,而是意味著課堂教學的重心將是幫助學生深層理解這些概念。
四、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傳遞概念
篇6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細胞代謝是指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與代謝最為密切的兩種物質是ATP和酶,細胞代謝的兩個重要生理活動過程即為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細胞代謝是高考必考的重點之一。
例1 ATP是細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關ATP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線粒體合成的ATP可在細胞核中發揮作用
B.機體在運動時消耗ATP,睡眠時則不消耗ATP
C.在有氧與缺氧的條件下細胞質基質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所需的ATP來源于呼吸作用
解析 本題考查ATP的有關知識,線粒體中合成的ATP可用于除光合作用以外的耗能反應,A項正確。機體無論是在運動還是睡眠時,都會消耗ATP,B項錯誤。細胞質基質是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第一階段進行的場所,這一過程有ATP產生,C項正確。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方式是主動運輸,該過程所需ATP來自于細胞呼吸,D項正確。
答案 B
點撥 ATP是細胞代謝中能量轉化時的重要中間物質――生命活動的直接供能物質,有ATP產生的生理過程、場所,ATP的消耗利用,細胞內ATP的“產”“消”量與平衡的特點以及ATP的結構特點均是我們需要正確把握的重要內容。
例2 如下圖為乙醇在人體內主要的代謝過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乙醇[氧化肝臟]乙醛氧化,
F乙酸CO2、H2O
A.乙醇轉化為乙酸發生的氧化反應,均由同一種氧化酶催化
B.體內乙醇濃度越高,與乙醇分解相關的酶促反應速率越快
C.乙醇經代謝產生的[H]可與氧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能量
D.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分解乙醇的速率與環境溫度呈正相關
解析 圖示信息顯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主要靠體內的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前者使乙醇轉化為乙醛,后者使乙醛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A項錯誤。一般情況下,底物濃度會對酶促反應速率產生影響,但在酶已達到飽和的情況下,即使增加底物濃度,反應速率也不會加快,且在體內乙醇對細胞有毒害作用,乙醇濃度不會越來越高,B項錯誤。細胞有氧呼吸第三階段[H]與氧結合生成水,同時釋放大量能量, C項正確。溫度能影響酶的活性,但人體體溫調節使體溫保持相對恒定, D項錯誤。
答案 C
點撥 酶是細胞代謝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劑,酶催化生化反應的原理、催化特點、酶的特性、酶促反應曲線以及酶特性相關的實驗均是考試的重點、熱點。
例3 某植物凈光合速率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
[高光強][中光強][低光強][A][B][C][m][CO2濃度][凈光合速率][0][-m][a b c][O]
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當CO2濃度為a時,高光強下該植物的凈光合速率為 。CO2濃度在a~b之間時,曲線 表示了凈光合速率隨CO2濃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濃度大于c時,曲線B和C所表示的凈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環境因素是 。
(3)當環境中CO2濃度小于a時,在圖示的3種光強下,該植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據圖可推測,在溫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濃度的措施來提高該種植物的產量,還應該同時考慮 這一因素的影響,并采取相應措施。
解析 (1)據圖可知,CO2濃度為a時,高光強(曲線A)下的縱坐標為0,即凈光合速率為0;CO2濃度在a~b之間時,曲線A、B、C均表現為上升趨勢,即三者的凈光合速率均隨CO2濃度增高而增高。
(2)CO2濃度大于c時,高光強條件下(曲線A)的凈光合速率仍然能夠隨著CO2濃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中光照條件與低光照條件下的凈光合速率不再隨CO2濃度的增高而增高,由此可知,限制B、C凈光合速率增加的環境因素不再是CO2濃度,而是光強。
(3)CO2濃度小于a時,3種光強下,凈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說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據圖可知,CO2濃度和光強會影響凈光合速率從而影響植物的產量,故若要提高植物的產量,應綜合考慮CO2濃度和光強對植物的影響。
答案 (1)0 A、B和C (2)光強 (3)大于 (4)光強
點撥 對光合作用熟練的把握,包括場所、條件、反應過程,光合作用曲線的光(CO2)補償點以及光(CO2)飽和點的生物學含義的正確理解,凈光合作用與總光合作用以及細胞呼吸的相互關系及計算,對光合作的影響因素及影響結果的分析是解決光合作用類考題必備的知識與能力的儲備。
熱門考點二、遺傳規律與伴性遺傳
經典遺傳學規律的考察一直是高考的重點與難點,該內容的規律和技巧性很強。
例5 山羊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下面的系譜圖表示了山羊某種性狀的遺傳,圖中深色表示該種性狀的表現者。
已知該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慮染色體變異和基因突變的條件下,回答下列問題:
(1)據系譜圖推測,該性狀為 (填“隱性”或“顯性”)性狀。
(2)假設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僅位于Y染色體上,依照Y染色體上基因的遺傳規律,在第Ⅲ代中表現型不符合該基因遺傳規律的個體是 (填個體編號)。
(3)若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僅位于X染色體上,則系譜圖中一定是雜合子的個體是 (填個體編號),可能是雜合子的個體是 (填個體編號)。
解析 (1)由于圖中不表現該性狀的Ⅱ1和Ⅱ2生下表現該性狀的Ⅲ1,說明該性狀為隱性性狀。(2)若控制該性狀的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則該性狀只在公羊中表現,不在母羊中表現。由圖可知,Ⅱ3為表現該性狀的公羊,其后代Ⅲ3(母羊)應該不表現該性狀,而Ⅲ4(公羊)應該表現該性狀;Ⅱ1(不表現該性狀)的后代Ⅲ1(公羊)不應該表現該性狀,因此在第Ⅲ代中表現型不符合該基因遺傳規律的個體是Ⅲ1、Ⅲ3和Ⅲ4。(3)若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僅位于X染色體上,假設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為a,由于Ⅱ3(XaY)表現該性狀,Ⅱ3的X染色體只能來自于Ⅰ2,故Ⅰ2的基因型為XAXa,肯定為雜合子。
由于Ⅰ1、Ⅲ1表現該性狀,而Ⅱ2不表現該性狀,則Ⅱ2的基因型為XAXa,肯定為雜合子。由于Ⅲ3(XaXa)是表現該性狀的母羊,其中一條X染色體(Xa)必來自于Ⅱ4,而Ⅱ4不表現該性狀,故Ⅱ4的基因型為XAXa,肯定為雜合子。因此系譜圖中一定是雜合子的個體是Ⅰ2、Ⅱ2、Ⅱ4。Ⅱ1和Ⅱ2的組合為XAY×XAXa,其后代所有的基因型為XAXA、XAXa、XAY、XaY,故Ⅲ2(XAX-)可能是雜合子。
答案 (1)隱性(2)Ⅲ1 Ⅲ3和Ⅲ4(3)Ⅰ2 Ⅱ2 Ⅱ4 Ⅲ2
點撥 (1)顯隱性性狀的判斷
①根據顯、隱性性狀的概念來判斷
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若子一代只顯現親本的一個性狀,則子一代所顯現出來的那個性狀為顯性性狀,未顯現出來的性狀為隱性性狀。
②根據性狀分離的現象來判斷
兩親本表現同一性狀,子一代中出現了性狀分離的現象,則親本所表現的性狀為顯性性狀,子一代新出現的那個性狀為隱性性狀。
篇7
有關冰淇淋的一切就是有關酷圣石的一切。從獨特的經典原創冰淇淋,到雪樂、雪可以及冰淇淋蛋糕,沒有人能像酷圣石這樣,提供如此極致完美的冰淇淋體驗??崾ナ嵏擦酥袊M者對冰淇淋的刻板印象,不僅專賣店內所販售的冰淇淋都是每天在店鋪內新鮮制造,并且在獨具創新的花崗石凋理石板上,還可依顧客自身喜好,在自己喜愛的冰淇淋中拌入各種水果、堅果,餅干、蛋糕等餡料,變換出上百種、上千種的“客制化”冰淇淋,喜好變化的冰淇淋愛好者,一年365天都可依當天心情點購不同組合的冰淇淋,更讓人驚喜的是,在等候冰淇淋之余,店員會唱歌給你聽,甚至秀一段甩冰特技表演,為消費者制造決樂,傳遞酷圣石品牌所標榜的冰淇淋體驗。小編強烈為您推薦愛戀巧克力和草莓香蕉圓舞曲這兩款明星產品,保您盡享甜蜜愛戀般的感受!
也許對很多人而言,春天的氣味可以是暖融融的,可以是濕漉漉的,但這個圊末,對您來說,春天的味道是甜蜜、香醇、酷爽的,因為有了冰淇淋的味道,這個周末,就讓我們一起到酷圣石三里屯village店感受不一樣的春天的熱情與快樂!
新元素
享悅新鮮時刻
楊 磊
卡座、沙發、觀景露臺…特制沙拉、鮮榨果汁、雞尾酒、元素晚餐…幽暗的光線、Weekand feel…不論從整體環境、餐飲口感、還是采光設計都讓人超贊的新元素就在三里屯Village S8-31等你到來。
與許多西式餐廳一樣,新元素擁有自己引以為豪的美味色拉、三明治、果汁及果昔,同時還為你提供多種亞洲美食和創意晚餐菜式,自2002年第一家餐廳開幕以來,新元素每年都獲得由雜志讀者評出的諸多頂級美食和服務獎項――最近更是在北京被評為“年度最佳餐廳”。
新元素在其創始人Soott Minoie和Sheldon Habieger對美食的熱情中誕生。Sheldon結合食品營養方面的專業知識及其在中國從事商業管理的經驗,于2000年說服Scott一起經營外宴服務,填補了上海在國際化新鮮美食飲料方面的空缺。次年,他們在上海第一家國際健身俱樂部內開設了一個以新鮮健康為理念的美食果汁吧,同年7月12日第一家新元素餐廳在上海商城開幕了。剛開業的新元素洋溢著城市節拍的自然風,深受消費者青睞;直至2004年底,新元素推廣至全上海以及上海以外的地區,才讓更多人認識到它。
可以說,新元素餐廳是三里屯一冢外國人云集的時尚餐吧,店內寬敞卻布局精致,簡約舒適的環境,營養價值豐富,口感獨特的美食,帶給客人美妙的心隋和莫名的愉既感。因此,來這里就餐的人基本分為三個部分――上班族、逛街族、影院族。在上班的午休時間來此小憩,軟解疲勞。在閑逛之余喝杯鮮果汁或健康果昔,與朋友一起暢談心事,在美嘉歡樂影城看完電影后,與愛人坐在暖暖的陽光下,回目情節。是個“享受風華、悅然天下”的好地方。
悅讀每日陽光
楊 磊
光合作用――以直面陽光的勇氣和人文的精神,凝聚一切合作的力量,作用于文化的傳承及傳播,全面營造有氧的文化生活及理想的精神空間。
光合作用本身就是一本書:和諧的色調、委婉悠揚的旋律,自在愉悅的閱讀體驗。在繁鬧的三里屯商圈,它是精神氧氣;在輕松購物的village里面,它是未來向導。在這里,“書中自有咖啡屋”,精致的小屋、淡淡的咖啡香,讓人們不由的沉醉在書海中,瑪琪雅朵、Cappuccion…將書香與咖啡的氣息相融合,在溫和的燈光下,靜下心細品一杯咖啡,賞閱一本書籍,人間的樂趣何過與此呢?
光合作用書房為光合作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致力于將書店環境營造成為由“書、音樂、咖啡”環繞的“讀者的第二個書房”,倡導“在書與非書之間,悅讀延伸世界”的品牌理念。歷經十余年的發展,構建了以“中心旗艦店輻射城市周邊社區店”的城市連鎖書店布局模式,成功開設了23家光合作用書房(含廈門、漳州、北京),其中17家附設“悅讀咖啡館”,總經營面積5500多平方米,圖書品種60000個成就了城市一道獨特的悅讀風景,并成為福建省內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民營連鎖書店管理公司。
在三里屯vllage的店里,你依然可以看到熟悉的橙黃色系與黑色的組合:橙黃色代表陽光的朝氣與活力,黑色代表思想深度與成熟,現實的壓力與黑暗面;象征著光合作用是一個富有朝氣與活力、勇于直面壓力,迎接挑戰同時又不缺乏成熟與深度的年輕團隊。書架與書架間圖書類型清晰可辨,擺放在不規則位置的飾品更是讓人愛不釋手,從具有創意的工藝品,到實用的文具,其設計都具有獨特的創意,為書架增加了不少活躍氛圍,不管是“以時尚與流行的名義,分享極致便利的悅讀”、“將高速發展和安逸生活的混搭在一起”,還是“墨香與音符調配著人文的況味”都如光合作用的含義――以直面陽光的勇氣和人文的精神,凝聚一切合作的力量,作用于文化的傳承及傳播,全面營造有氧的文化生活及理想的精神空間。
最后,用其網站上的一段話作結:于是,在陽光的延續下,我們等待全面的光合作用;我們等待春華與秋收并存的季節。為了等待的夢想,我們呼喚全面的參與。我們一起參與光合作用吧。
美嘉 不僅是電影院
楊 磊
電影院不僅僅是一個放電影的地方,營造貼心的歡樂才是美嘉的原則。
美嘉歡樂影城即韓國最大的娛樂媒體產業集團之一好麗友集團旗下的MEGABOX,自2007年以來在北京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商圈現身后,夢幻之旅、超越電影的體驗便紛沓而至。2008年,位于village出下一層的美嘉歡樂影城再次點燃三里屯的夜空。大膽前衛的設計,別具一格的服務體驗讓其與北京最時尚的購物中心完美結合。
篇8
一、借助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寬度”
在傳統的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大致可分為呈現、講解、理解、鞏固四個階段。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兩個弊端:第一,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第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它直接決定了傳統生物學概念教學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鄙飳W概念教學同樣需要建立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改變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原有模式,從概念引入入手,通過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概念引入的“寬度”。
1.創設生活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寬度”
在生物學概念的引入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盡可能地將抽象的概念還原到具體的生活中,從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個概念時,我引導學生將人體內的血管想象成城市里四通八達的道路,血管中的血液以及血液中包含的各種物質就是行駛在道路中的各種車輛。創設這樣的情境引入學習,很容易讓學生理解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含義,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印象。
2.借助認知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寬度”
借助“認知”是指通過創設有效情境,使學生在學習概念之前已有相關認識,再引入概念學習。
例如,在教學“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課時,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在實驗中,我引導學生將綠葉比喻成工廠,然后在該廠中找到生產車間、生產機器以及所用原材料,同時提出“原料來自何方”“產物由什么運輸”等問題,讓學生在已有認知的情況下來學習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強調過程——延展概念形成的“長度”
概念形成是繼概念引入后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形成概念,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與新課標要求背道而馳,同時容易導致學生反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概念形成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概念“產生背景、形成環境、最終結果”的全過程,在全面仔細地了解概念的基礎上來形成概念,延展概念形成的“長度”。
1.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轉換中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后,學生對其具體化學習,再將具體化學習到的內容進行抽象化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過程中認識到概念的本質屬性。
例如,在教學“呼吸作用”這一生物學概念時,因為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有關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在回顧已學知識后,我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植物的呼吸現象:種子在萌芽過程中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和能量。然后引導學生對這個現象展開思考,同時提出以下問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義是什么?呼吸作用發生在哪些細胞中?呼吸作用對光合作用的意義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指引,學生將抽象的呼吸作用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實際分析中,將其與光合作用進行對比分析,形成了自己對呼吸作用的認識。最后引導學生再將自己的認識加以梳理總結,成功形成概念。
2.在疑問與驗證的反復中形成概念
自主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反復產生疑問,最后探索結果并驗證,然后在這樣一個反復的過程中形成概念。同時,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關鍵點,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從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初中生物學教材中,“能量”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但卻是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生物學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這個概念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猜想的方式,將“能量”化無形為有形。具體教學過程如下:第一步,體會不吃早餐上學的感覺,并記錄“無力、無精神”;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體會進食后的感覺,并記錄“頭不暈了,眼也不花了,精神倍棒”。在學生切身體驗了“能量”之后,設計燃燒相同物質和不同物質(質量相同)的兩組對比實驗,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能量”的概念。實驗過程如下:(1)分組:將學生按合適的人數分組。(2)分工:確定好每組中成員的負責內容。(3)開始試驗。(4)歸納總結:①質量相同、材質不同的物質燃燒都能使試管內水溫升高;②質量相同、材質不同的物質燃燒使試管內水溫改變的數值不同;③燃燒食物釋放的熱能能使水溫升高,并且脂肪越多的物質釋放的能量生的操作技能。在分組實驗中,教師應先針對實驗的內容,設計一系列的思考題,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再每4人為一小組進行實驗操作,手腦并用,體現自主合作的精神。在操作中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采取合作討論的方式嘗試解決,然后師生就實驗操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做討論分析,最后共同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等顯微鏡操作實驗時,教師可課前對幾個操作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指導,使他們提前學會實驗操作方法。在分組實驗課上,每個學生在教師做過顯微鏡示范操作后,自己獨立進行顯微鏡的高倍鏡的使用。如果有個別學生顯微鏡的操作不當,不能看見清晰的高倍物像,則可由小組內4位同學相互討論、小組長指導來合作解決。通過實踐發現,“學生教學生”的做法很有效,在合作交流中學生爭論熱烈,動手的興趣也非常高漲,而且指導別人的學生很有成就感,最終整個小組的學生都獲益匪淺,大家共同進步。另一方面,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學生的情感得到交流,獲得和諧的同學情誼。
3.解放嘴巴,讓學生學會實驗分析
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活動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提出問題及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猜測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為主要手段,少講多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把探究的機會留給學生;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在民主、和諧、開放、靈活的氛圍中通過各種途徑如實驗、觀察、閱讀教材、交流討論等發現和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認知。
例如,在檢測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中,讓學生根據實驗中給出的實驗原理和一些理想的檢測材料來說出實驗過程的巧妙之處,分析實驗結果和一些步驟操作的原因,如雙縮脲試劑為什么先加A液,再加B液,并且只有四滴。一些具有逆向思維的學生,還提出了“馬鈴薯汁中到底有哪些成分?”“雞蛋清又有哪些成分?”等問題。再如生物教材中一些科學史的實驗中(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可讓學生充當“科學家”講他們的實驗和實驗分析,這比傳統教學中教師直接講解更能提升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4.解放頭腦,讓學生學會實驗設計
創新思維是以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為內核的特殊思維形式,是指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在一定探索未知世界的認知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思維。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課型,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教學時,我們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為例,選擇適合我校教學條件、學生學情的“探究光合作用產物”的教學內容實施探究實驗課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探究“光合作用是否產生淀粉”“光合作用是否產生氣體,產生什么氣體”等課題,然后分組討論完成實驗設計,再進行探究實驗。如探究“光合作用是否產生淀粉”的小組,在實驗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1)暗處理可以排除葉片中原有淀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學生根據書本“薩克斯把綠葉先在暗處放置幾小時”的說法對葉片進行了8小時的處理,結果發現還沒有進行光照就已經可以檢測到淀粉了。于是學生在8小時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暗處理的時間,通過一次次的嘗試,最后得出暗處理時間達到24小時,才能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完的結論。(2)學生有淀粉遇碘變藍的基礎知識,可是運用到葉片中淀粉的檢測就遇到了問題:葉片本身有比較深的綠色,根本沒有辦法看到實驗是否產生藍色的反應現象。于是學生查找課本色素的相關知識,發現葉綠體中的色素能夠溶解在有機溶劑中,于是想到先用有機溶劑去除色素。進一步查找資料,找到了酒精使葉片脫色的方法加入到原有的實驗設計中。最后用碘液檢測時,成功地看到了他們預期的藍色。通過對實際實驗的問題設計、分析與解決過程,學生的頭腦得到了解放,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升。而傳統教學中直接向學生分析這幾個經典實驗遠達不到這樣的教學效果。
5.解放空間和時間,把生物實驗與研究性學習有效整合,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
篇9
判斷題主要是對圍繞某一觀點和現象產生的多種看法進行判斷分析的一類題型,通常以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事實、原理、結論等為載體來設題,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辨別是非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判斷題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
1.1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基礎知識是關鍵。正確掌握基礎知識可加快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不僅不能取得好成績,更不利于其科學素養的發展。基礎知識的正確掌握也是學科中重點知識延伸的基礎。判斷題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正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并有利于培養學科興趣,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1.2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加深沉重對疑難知識的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知識難點。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等都是歷屆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難知識并不可怕,關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的理解相關知識的要點、易錯點。教師將書本中的疑難知識進行細化,化整為零,逐層分解,設計成一個個簡明的判斷題,可以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掌握正確概念性知識。
1.3 通過判斷題的訓練可加強學生的細心審題能力
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在學習和生活中,認真嚴謹的審題態度是極其重要的。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犯一些簡單、淺顯的錯誤,多數情況下,往往歸結為粗心、馬虎惹的禍。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判斷題要求學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離不開認真的審題,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2 判斷題設計常見的幾種類型
2.1 概念型判斷
概念型判斷主要是將基礎知識的關鍵信息或核心詞匯采用“偷梁換柱”或“張冠李戴”等手段進行改換,達到檢測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也是判斷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例1】 薩頓利用假說―演繹法推測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斷該題的關鍵點是假說―演繹法是不是薩頓科學研究過程中應用的方法。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后,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正確與否的一種方法。在高中生物學中,孟德爾和摩爾根都充分運用了該方法,發現了生物z傳的規律。但薩頓在研究中采用的是類比推理的方法,并未進行實驗的檢驗,所以答案為錯誤。
2.2 類比型判斷
類比型判斷是將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異同點,達到對相關知識的正確區分。正確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學素養形成的一種基本能力。
【例2】 生長激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生長素的化學本質也是蛋白質。( )
解析及答案:“生長激素”和“生長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完全不同。生長激素是動物垂體細胞分泌的一類激素,化學本質為蛋白質;而生長素是植物體內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類激素,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為錯誤。
2.3 推理型判斷
推理型判斷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事實、原理和結論為載體,設置某個情境,再得出的一類判斷。學生根據掌握的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結論的正確與否。
【例3】 某一光照強度下,檢測到新鮮葉片沒有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則可判斷出此葉片沒有進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該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氣體變化情況。在一定光照強度下,葉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細胞呼吸速率,也就是葉片中葉綠體產生的O2供給線粒體進行有氧呼吸,線粒體產生的CO2供給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葉片與外界環境不進行氣體交換。在此光照強度下,新鮮葉片已經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為錯誤。
2.4 計算型判斷
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物問題在高中生物學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質中氨基酸數目與肽鏈和肽鍵數目的關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關于O2與CO2含量的變化”“遺傳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計算”等,都要求學生要具有較強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所以計算能力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某動物的種群密度時,由于被標記動物經過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少,由此將會導致被調查的種群的數量較實際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標志重捕法是針對一些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種群密度調查的一種常用方法。動物種群密度(N)的理論計算公式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間隨機捕捉并被標記的個體數;n代表被標記個體完全與自然個體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樣的方法捕捉到的個體數;m代表重新被捕捉個體中的被標記個體數)。當被標記動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減少時,也就是m值偏小,則N的值將偏大,所以答案為正確。
2.5 因果型判斷
因果型判斷主要利用知識的因果關系來設計問題,在判斷題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錯,也可能是后果錯,往往造成“驢唇不對馬嘴”的效果,從而達到考查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碼子與反密碼子是相互對應的,因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4種,則位于tRNA上的反密碼子也有64種。( )
篇10
(2)眼睛眼睛出現之前,生命更加溫順、馴服,地球是游弋在海洋中的行動遲緩的軟體蠕蟲的天下。在距今5.43億年前左右,一種名為萊氏蟲的三葉蟲身上長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此前的一些生物體有感光細胞。但眼睛不僅要感知光線,還需要有一個能聚焦光線形成圖像的晶狀體。一旦有了晶狀體,生物的視覺效果就從1%驟然上升到100%。
(3)大腦大腦往往被視作生物進化帶來的最高成就,賜予人類語言、智力和意識等終極特征。大腦首次向生物體提供了一種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尋找食物向來是早期水生生物的頭等大事,大腦則幫助它們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辨別食物是否有毒。科學家發現,即使是頭腦簡單的昆蟲,在記憶的幫助下,也可對環境的變化作出迅速反應。人腦更為復雜的功能,如社交、決策和同情,似乎都是從控制食物攝取等基本功能進化而來。
(4)語言語言可能是決定人類進化方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實上,擁有大腦的動物很多,但只有人類產生了語言??茖W家指出,人類祖先如何具備語言能力或許是科學上最難以解答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語言的誕生是生物進化的最后一個程序。因為語言使人類脫離了純生物性。人類不需要基因變異就可以適應環境了。
(5)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光合作用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改變了地球大氣層,將地球置于一個免遭致命輻射的保護屏障里。要是沒有光合作用,大氣層可能沒有氧氣,地球上就沒有植物和動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為復雜生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6)性對于絕大多數物種來說,有性繁殖是它們生存的唯一辦法,也是地球上諸多生物奇跡背后的動力。性甚至是讓生命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放棄性的物種最終幾乎都走向滅絕。不過,盡管性如此重要,生物學家仍在其進化問題上爭論不休。另外,同一物種是怎樣劃分成不同性別的,至今仍是個謎。
(7)死亡死亡是一種進化手段,是個體為集體進步付出的犧牲。這一點在多種程序性細胞死亡或細胞凋亡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程序性細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細胞機體上發現的自毀機制。我們每只手之所以有五個手指,是因為每個手指之間相連的部分在母體中死亡了。每次感染痊愈后,大量的白血球必須自殺以維持血液成分的平衡。不過,從自然選擇的角度看,沒有理由因為某個生物體存在的時間長就令它滅亡,“老死”仍然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問題。
(8)寄生在常人看來,寄生一詞的含義比盜竊、欺騙好不了多少。然而,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間曠日持久的斗爭卻是生物進化的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從病毒、絳蟲到小鳥,寄生生物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體之一,充分利用了所有已知生物的優點。一方面,寄生生物會影響宿主的活動;另一方面,宿主的活動也影響寄生生物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