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的經濟背景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外的經濟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內外的經濟背景

篇1

[關鍵詞]內外失衡;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泡沫

[中圖分類號]F0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3-0007-05

近年來,泡沫經濟已經取代經濟衰退成為經濟增長的夢魘。從1990年泡沫經濟崩潰至今的十幾年,日本經濟一直在不景氣中掙扎。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所引發的次貸危機直接導致了大批金融機構的虧損甚至破產。當前我國經濟也出現了以股票和房地產為載體的資產價格暴漲,盡管貨幣政策當局已經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顯,資產價格反倒出現了逆勢上揚的現象。本文研究我國當前資產價格飆升是否存在泡沫,以及其形成機制,進而提出調控建議。文章的內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分析我國當前資產價格飆升和泡沫泛起;第二部分研究當前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機制和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分析當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可能影響和后果;最后一部分是調控建議和措施。

一、中國當前資產價格飆升和泡沫泛起

中國以股票和房地產為載體的資產價格持續飆升已經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現象。股票市場自2006年初以來更是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各種股價指數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上漲了將近5倍。關于當前資產價格暴漲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前資產價格暴漲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資產價格暴漲說明經濟中存在著嚴重的泡沫。一般來說,資產價格泡沫是指資產價格嚴重偏離實體經濟,暴漲然后再暴跌的過程。Kunio Okina,Masaaki Shirakawa和Shigenori Shiratsuka(2001)在研究日本泡沫經濟中指出,泡沫經濟包括三個基本要素: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經濟過熱以及貨幣和信貸的大規模增加。根據這一理論,如果中國當前資產價格暴漲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我們就可以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資產價格泡沫。

我國股票市場資產價格的飆升始于2006年初。2005年底以上證綜合指數衡量的股票價格僅為1161點,但自2006年初起股價指數一路飆升,至2007年9月,已經增至5552點,上漲了將近5倍,而以深圳成份指數衡量的股價指數上漲速度更為迅速,從2005年底到2007年9月上漲了將近7倍,資產價格上升速度遠遠高于日本1985-1990年泡沫經濟產生和膨脹時期日經指數的上漲速度(見表1)。從股票市場市盈率來看,2007年5月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為42.8,其中工業股為37.9,商業股為74.2,公用事業股為49.3,房地產類股票為70.4,綜合類股票為44.8(張俊偉,2007)。這遠遠要高于日本泡沫經濟發生和高漲時期的市盈率(見表1)。而我國房地產價格自2003年以來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其價格在政府調控中逆勢上揚,2007年11月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0.5%。

中國經濟一直著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尤其是2003年以來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2007年初以來經濟過熱趨勢日益明顯,CPI持續攀升,2007年11月CPI同比增長6.9%,是11年來的最高水平,而同期美國和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日本CPI同比增長率基本維持在零或負值的水平。從2001年以來我國貨幣供給M2的增長率一直保持17%左右。商業銀行信貸水平幾乎和貨幣供給M2保持著同樣的增長水平。尤其是房地產貸款增速更甚,2000年以來我國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宅貸款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5.99%和59.19%,遠遠高于同期金融機構貸款13.06%年均增速,也遠遠高于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房地產貸款的增長速度(見表2)。

表1 和表2數據表明當前我國資產價格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GDP增長速度,以2006為例,GDP和M2增速分別為10.7%和15.67%,CPI同比增長1.5%,而股票價格指數在2006年一年內則上漲了212%,這說明當前資產價格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經濟基本面的支撐,偏離了實體經濟的增長。通過與日本泡沫經濟時期資產價格上漲速度已以及宏觀經濟數據比較,本文認為我國當前資產價格上的漲速度已經超過日本泡沫經濟時期,這說明中國資產價格飆升中隱藏著嚴重的泡沫。

2007年以來我國實施了緊縮性貨幣政策,六次提高貸款利率,但資產價格仍然還在逆勢上揚,這進一步說明我國資產價格泡沫正處于非理性的迅速飆升和暴漲階段。

二、我國當前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機制

一般說來,泡沫經濟的形成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宏觀經運行良好,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經濟主體對于經濟發展有一種樂觀的預期。第二,經濟體有大量的過剩資金,這些資金可能源自國內也可能源自國外或者兼而有之,這是泡沫經濟膨脹的基礎。第三,引發泡沫經濟的條件,這可能包括經濟環境的變化,政府政策或者外資的涌入等(三木谷良一,1998)。

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所營造的樂觀預期為泡沫經濟的泛起提供了溫床。而經濟內外失衡則成為泡沫經濟發生的根本原因,經濟內外失衡表現為內部超額儲蓄以及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這就使宏觀經濟充斥著過剩的流動性,在缺乏有效投資渠道以及較強投機心理的作用之下,過剩的資金使得泡沫經濟的形成具備了基本條件(見圖1)。而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多年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強化則為泡沫經濟膨脹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直到2007年CPI大幅上升以后,我國貨幣政策當局才開始緊縮貨幣,受時滯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制約,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并不明顯,對當前泡沫抑制作用有限。這也說明僅僅采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抑制泡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研究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采取各種措施從源頭抑制泡沫的膨脹(見圖1)。

圖1描述了當前我國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機制。具體說來,我國當前以資產價格暴漲為特征的泡沫經濟泛起和膨脹是以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一,我國國民儲蓄持續走高

我國的國民儲蓄率從1990年開始就一直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而且從2000年后急劇升高,到2005年已達到48%,將近占國民總產值的一半(見圖2)。高額儲蓄為泡沫經濟形成提供了大量的過剩資金,只要資產市場具有良好的預期,追逐高額利潤的巨額過剩資金就會進入資產市場。尤其是在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遠遠低于資產市場投機收益率的情形下,巨額過剩資金更是大規模進入資產市場。

高額儲蓄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經濟轉型期的制度缺失造成社會保障體制、醫療保障體制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不完善,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增強,居民只得進行預防性儲蓄降低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轉型經濟過程中對微觀主體的投資限制較多,以及有效投資渠道的缺乏,導致大量的資金只得進行儲蓄。

第二,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帶來外匯儲備的增加

根據宏觀經濟恒等式,與國內高額儲蓄相對應的是貿易順差不斷擴大。貿易盈余帶來外匯儲備的增加,至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063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遠遠高于“適當”規模。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之下,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基礎貨幣增加,盡管中國人民銀行采取了各種沖銷措施,但是對于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來說則是杯水車薪,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之下,貨幣供給成倍增加。根據中國經濟景氣月報的統計數據,2007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5%,其中,出口同比增長27.1%,進口同比增長19.1%。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增長758億美元,同比增長68.97%。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0.9%。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14336億美元,同比增長45.1%。只要順差在增加,外匯儲備就會增加,貨幣供給就會增加,流動性過剩的程度就會進一步加劇,這就為泡沫的泛起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基礎。

第三,國際資本凈流入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相互強化

貿易盈余的不斷擴大,導致美元等外幣資產的供給增加,這就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使得人民幣面臨著升值的壓力和預期。尤其是當前美中存款利差收窄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這種背景之下,國際游資不斷流入中國,這些資金進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推動著中國股價和房價的上升。統計數據表明,房地產業利用外資已經占到全國利用外資比重的五分之一。這些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外資利潤高達100%以上,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之下,更多的外資涌入中國,這對國內房價的上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宋勃和高波(2007)對國際資本流動和房地產價格的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推論。由于股票具有交易便利等投資特性,更是成為國際資本的投機對象。2007年1-9月,國際資本凈流入達到1243億美元,占同期貿易順差的66.82%(見圖3)。國際資本凈流入加大了對人民幣的需求,進而強化了人民升值的預期,形成了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際資本凈流入的正向循環。

第四,長期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

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確立了“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政策,與此對應,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奉行低利率擴張性貨幣政策。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由于儲蓄收益較低,尤其是在當前CPI大幅上升之下,居民儲蓄存款利率實際為負,一旦國內資產市場有比較好的投資機會,大量高額儲蓄和國際游資就會進入股市和房地產等資產市場,甚至一些原本用于實體經濟投資的資金在資產高額回報率的吸引之下也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為泡沫經濟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第五,銀行信貸擴張

每一個泡沫經濟背后都一定有大量的銀行借貸資金的支持,它是泡沫經濟形成的助推力。尤其是商業銀行的房地產信貸,是造成其房地產泡沫過度膨脹的重要原因。如果銀行持有大量的房地產,或者是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資產,那么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將提高銀行資本的規模,從而改善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和盈利狀況。因此,銀行將進一步擴大對房地產業的信貸供給,而這又進一步提高了房地產價格。這一過程循環往復,使得房地產價格日益偏離實際均衡價格,統計數據表明,房地產類貸款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的比重,從2000年的6.04%上升至2005年的15.5%,已經超過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房地產貸款占全部貸款12.1%的比率。這一方面為資產價格飆升提供了巨額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風險向商業銀行的集中。

上述各種因素都增加了國內資金的供給,提高了流動性過剩的程度,為泡沫經濟形成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在預期樂觀的情形下,過剩資金涌入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的泛起和膨脹,這就導致了投機資本的高額利潤,致使過剩資金進一步進入,在自我強化的預期之下,資產價格泡沫逐漸膨脹。

三、我國資產價格泡沫崩潰的可能影響

在緊縮的經濟政策之下,如果泡沫失去了資金的支持,其可能會迅速走向破滅。根據我國當前泡沫經濟形成機制,如果泡沫破滅,勢必會對中國金融穩定、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經濟長期發展帶來重創。

泡沫經濟時期,房地產貸款占商業銀行信貸較高比例,因此房地產泡沫經濟崩潰以后最大的受害者是銀行,而銀行又會將危機傳遞給整個社會。泡沫經濟崩潰可能帶來如下的惡性循環:泡沫經濟破滅―經濟不景氣―低利率―資本外流―需求低迷―銀行呆賬和壞賬增加―維持低利率―資金不回流―需求更低迷―銀行危機―經濟衰退。IMF(2000), Bordo和 Jeanne (2002), Borio 和 Lowe (2002)等的研究也表明資產價格泡沫會對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造成惡劣影響。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帶來的金融危機及其后的長期經濟蕭條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而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給美國帶來了次貸危機,其直接影響是導致大批金融機構的虧損甚至破產,而間接影響則致使美國和世界處于經濟衰退的邊緣。

從當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貸款看,2004到2006年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貸款占其貸款總余額比例不斷上升,個別銀行房地產貸款總額已經占到貸款總額的20%以上(見表3)。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如果我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必將會帶來大規模的不良債權,泡沫破滅對金融機構所造成的危害可能要遠甚于日本。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從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轉變。而這一轉變能否完成關鍵在于能否實現消費的可持續增長。近年來,我國消費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尤其是居民消費率下降更多,2005年已經降至38.7%。我國消費率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遠遠低于印度水平(見表4)。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在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廣東、四川、甘肅、遼寧等8個省市抽樣問卷調查結果,房地產已經成為居民家庭價值量最大的財產。如果當前我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我國居民就會面臨著資產大幅縮水,這會導致已經持續降低的消費水平進一步下降,使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尤難實現,并將影響中國經濟長期發展。

鑒于上述分析,我們必須采取措施調控資產價格暴漲,我國當前泡沫經濟膨脹的形成機制以及日本等國家泡沫經濟破滅的經驗教訓,本文提出如下的調控建議。

四、調控建議

(一)促進經濟內外均衡的實現,這是阻止泡沫經濟惡化的根本途徑

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泡沫經濟的迅速破滅就是因為沒有采用有效措施從根本改善內外失衡,而是直接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將泡沫挑破。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特點,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促進內外均衡的實現:

第一,完善制度建設,促進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

當前的重點是完善公共支出體系,進一步建設包括社會保障體制、醫療體制和教育體制等在內的制度,降低經濟主體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和預防性儲蓄,從而增加消費需求。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因此當前我國消費增加的渠道主要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進低收入者消費的提高,進而增加總體消費需求。只要總體消費需求增加了,儲蓄水平就會自然下降,外貿順差也會得到緩解。

第二,逐步解除進口管制,從增加進口角度緩解外貿順差的日益擴大

有人提出通過征收出口稅來控制產品出口以抑制順差擴大的建議,但是本文認為這種干預手段只適用于特殊產品出口管制,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不利用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較之于控制出口緩解順差的擴大,從增加進口的角度緩解順差的持續擴大是一個更好的渠道和方法。通過降低甚至取消進口稅,逐步解除進口管制實行自由進口(當然,少數特殊產品仍需進口管制!),一定會促進進口的增加,而進口的增加不僅會緩解順差持續擴大,而且如果進口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則有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國民經濟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提高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

由于當前經濟中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還存在諸多限制,導致居民有效投資渠道的缺乏,在預期良好的前提下,居民在銀行的存款逐漸轉向股市和房地產,尤其是在股票供給有限和金融產品缺乏的前提下,股價和房地產價格的暴漲是必然結果。因此,減少對微觀投資主體的投資限制,完善金融市場,尤其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為經濟主體提供多元的投資渠道和豐富的金融產品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之上,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對居民的投資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完全有可能將積累的財富引向實質生產部門,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制定適當的匯率政策,發揮匯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從當前來看,由于國際收支順差以及源自美國等發達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人民幣匯率政策面臨著困境。一方面,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可能會使得中國出口企業競爭力下降,而且由于國際社會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彈性偏低,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帶來順差的增加而不是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幣不升值,我國將會面臨更加強大的國際壓力,而且會使中國順差進一步擴大和升值預期進一步增強。鑒于各種因素的考慮,本文建議在無預期的前提下將人民幣一次升值5%,這也是出口企業能夠承受的一個升值水平,目的是達到抑制升值預期,減緩熱錢流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實現。匯率政策本身也具有時滯效應,甚至會產生 “倒J”曲線效應,因此對于升值以后國際收支順差沒有縮小要有心理準備。

在近于固定的匯率制度以及人民幣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國際收支順差必然帶來貨幣供給的大量增加,這就制約了當前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應。從長遠來看,應該實行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實現人民幣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協調。

(四)加強貨幣政策和其他政策協調,提高貨幣政策在熨平經濟波動中的有效性和靈活性

貨幣政策的過度擴張和突然緊縮都不利于經濟的平穩發展。過度擴張可能為泡沫經濟形成埋下伏筆,而突然緊縮可能會挑破泡沫,產生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后果,因此貨幣政策應該是穩健和圓潤的,從而提高其熨平經濟波動的效應。實際上,面對經濟泡沫,如果只是簡單地收縮銀根,必然會對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破壞,“就好比城里有房子失火,消防隊不是像房子噴水,而是決堤淹城一樣”(三木谷良一,1998)。因此,在緊縮貨幣的同時,必須采取其他政策如產業政策、財政和稅收政策等配合,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從而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五)加強監管,增強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和規避風險能力

在泡沫經濟跡象出現以后還需要大量的后續資金才能把泡沫越吹越大,這些資金可能來自于國內,也可能來自于海外,為了防范泡沫經濟的急劇膨脹,需要加強資金流向監管。對于金融監管當局來說,在資產價格迅速膨脹的危險時期,必須加強對商業銀行信貸的監管和調控。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自身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和風險規避能力,才能在泡沫破滅時將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Bordo, Michael and Olivier Jeanne.Boom-Bust in Asset Prices, Economic Instability,and Monetary Policy[R].NBER Working Paper No.8966,June, 2002.

[2]Borio, Claudio and Philip Lowe.Asset Prices,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Exploring the Nexus[R].B1S Working Paper No.114,July,2002.

[3] IMF.Asset Prices and Business Cycle[J].World Economic Outlook,Washington,DC,May, 2000.

[4]Kunio Okina, Masaaki Shirakawa, Shigenori Shiratsuka.The Asset Price Bubble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Lessons[R].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Special Edition),February, 2001.

[5]李宗怡.貨幣政策如何應對房地產泡沫――中日比較分析 [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9).

[6]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經濟的產生、崩潰和金融改革 [J].金融研究,1998,(6).

[7]宋 勃,高 波.國際資本流動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基于我 國的實證檢驗[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8]孫執中.日本泡沫經濟新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9]張俊偉.我國會重蹈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覆轍嗎?[J]. 經濟研究參考,2007,(61).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its Regulation of China Asset Price Bubble un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quilibrium

Feng Cai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篇2

[關鍵詞] 管理科學 工程發展 國內外

一、背景

中國從21世紀以來,一直以穩健的步伐發展,但是在該領域,國內基本上是在學習引進西方的理論和方法;而國外許多管理學大師提出的管理科學技術理論都是由實踐中總結而來。因此,我們更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更要注重自己的創新。隨著理論研究自身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舊的領域在逐漸淘汰許多新的領域誕生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內外研究問題和研究熱點也在不斷變化。

二、內容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定義基本是一致的,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綜合運用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數學、經濟和行為科學及工程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研究解決社會、經濟、工程等方面的管理問題的一門學科。覆蓋面廣,包含了資源優化管理、公共工程組織與管理、不確定性決策研究和項目管理等眾多研究領域,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該學科從定性分析趨向定量化研究,從宏觀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觀研究,側重于研究同現代生產經營、科技、經濟和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論、方法與工具,應用現代科學方法與科技成就來闡明和揭示管理活動的規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該學科的發展趨勢是以管理科學為基礎,以多學科知識為支撐,利用現代化手段和技術,解決管理中的科學決策及風險研究,管理實踐中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績效研究,管理的戰略研究等。

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其次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論。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在于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決策的精確度和管理的效率,這些領域一貫以來都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資助。而工業工程、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則更多的被從工程角度和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

中國管理科學的戰略目標為: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國管理科學走向世界所必需的發展過程,而走向世界則是中國管理科學發展戰略的長期目標。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其次是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領域。

三、熱點問題

1.國外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知識管理、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

運籌與管理――隨機多目標問題及算法、生產系統的調度優化、網絡沖突分析和資源罪優分析、交互式組和優化、金融/保險市場的定價模型。

決策與對策理論――多目標決策、不確定性方法、神經網絡、多參與主體信息不對稱決策問題、風險和微機決策分析。

組織理論――組織變革與創新、網絡組織的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對傳統組織的影響。

管理系統工程――系統分析方法、模擬技術。

評估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的構造、評估技術在項目投資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應用。

工業工程――并行工程、供應鏈、人因工程。

信息技術與管理――面向應用的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數據挖掘、信息系統開發的全面質量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可擴展數據庫模型領域。

2.國內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人性假設及管理研究方法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

運籌與管理――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多重運輸調度算法、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決策與對策理論――實際管理問題的決策模型、群體決策(委員會決策)問題研究、決策準則、多目標決策、模糊決策、公共選擇的方式及決策規則的選擇、可拓學在決策中的應用、事元、物元分析與決策過程、博弈分析。

組織理論――組織結構、組織變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術的組織再造、虛擬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

管理系統工程――管理系統分析方法、系統最優控制、網絡計劃技術、灰色系統與灰色理論、系統效能分析、系統模擬與仿真方法。

評估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灰色關聯評價模型、模糊評判、數據包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的應用、風險評估、具體對象的效益與競爭力等指標的評估。

預測技術――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糊預測、數據包絡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預測、遺傳算法。

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經濟計量模型、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統計方法、投入產出模型、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的貢獻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業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產調度模型、先進制造技術及其評價、質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供應鏈管理、先進制造系統的抓鉤排序問題。

信息技術與管理――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模式與安全研究、組織決策支持系統、數據挖掘技術。

3.國內外的區別

國內在前沿的研究問題上要明顯落后于國外,而在一些國內關于一般管理理論、組織理論等一般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現在,我們已基本了解了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狀況,所以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在國內不會成為熱點,但其應用研究在國內還有前景。國內的資助機構應加強對研究熱點問題的資助,因為研究熱點與管理實踐聯系得最緊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實踐中產生效益。特別是那些國內外共同的研究熱點,其所在領域將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四、結語

篇3

英文名稱:World Market

主管單位:上海市商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上海市貿促會信息中心;上海國際商會秘書處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5450

國內刊號:31-1550/F

郵發代號:4-48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國際市場》雜志(月刊),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商務委員會主管、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主辦。《國際市場》創刊于1984年,其二十多年運營的影響力,已經奠定了在我國外經貿領域內較高的權威性。

《國際市場》是集外貿經濟、國內外投資、外貿服務等相關領域的背景透視、現狀評析、信息交流、政策解讀以及服務對接等功能為一體的專業媒體平臺,是中國較具影響力的外經類綜合性雜志之一。《國際市場》還曾是上海APEC會議期間被接納的唯一中文經濟類刊物,更是迄今為止進入外國航班供乘客閱讀的中文經濟類期刊之一。

篇4

未來國內糧食市場這種奇怪的現象能否持續?從當前的糧食、經濟形勢分析,中期國內糧價面臨走弱的可能,除非國內、國際糧食產量出現較大幅度減產。

糧食產量實現連年增產

2013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12000億斤,達到12038.7億斤,再創歷史新高。2014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731.9億斤,比2013年增產94.9億斤,增長3.6%;其中谷物總產量2516.2億斤,比2013年增產87.8億斤,增長3.6%,全國夏糧生產連續11年實現豐收。糧食的連續豐收,極大地改善了國內糧食供求關系。

雖然國內供應得到較大改善,但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等支撐下,國內糧價繼續呈現穩中小幅上漲走勢,部分糧食品種的價格甚至在今年再創歷史新高。

由于國內糧食價格連創新高,刺激糧食進口不斷增加。據海關統計,今年1-10月份我國谷物及谷物粉進口總量為1565萬噸,同比增加46.3%。

糧食供求由偏緊轉向寬松

由于連續豐收,國內糧食供求關系不斷改善,逐漸由偏緊轉向寬松。

近年來,在糧食集中上市旺季,都出現了糧食收購價格季節性下跌,影響農戶收益。為保護農戶收益,國家連續多年在主產區啟動了托市收購,且托市收購規模越來越大。

據中儲糧總公司統計,截至2014年4月30日,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4省區累計完成玉米臨時收儲6919萬噸,累計收購臨儲稻谷3200多萬噸,臨儲糧食收購量再創歷史新高。截至2014年9月30日,河南等主產省收購最低收購價小麥2550萬噸左右,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

由于臨儲收購的糧食價格較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庫存消化較為緩慢,使得國有糧食企業的庫存急劇增加。

同時,預計今年糧食產量將達6億噸以上,并很有可能再創歷史新高。果真如此,國內糧食供求關系將更加改善,供應壓力也將繼續增大。

政策支撐因素將逐漸減弱

我國實行了11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在促進農戶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對糧食價格的形成機制進行改革,從單純的制定最低收購價格和實行糧食臨時收儲轉向逐步實行目標價格。并于2014年率先對新疆的棉花和東北、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試點,糧食目標價格制度邁出了第一步。

隨著糧食目標價格的不斷推進,政策的支撐作用將不斷減弱,今后糧價的走勢將更多地由市場來決定,糧食供求關系對糧價的影響力將不斷增大。雖然主要糧食品種稻谷和小麥當前仍將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但10月份公布的2015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仍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變。小麥、稻谷均為主要口糧,聯動效應較強。

在小麥與稻谷比價仍低于歷史均值的情況下,預計稻谷最低收購價不再繼續上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即使明年繼續啟動托市收購,小麥、稻谷的價格水平也很可能與今年啟動托市收購情形相近,而不會出現往年那樣隨著托市價上調和啟動年年上臺階的現象。依靠政策推動糧價上漲的時代或已接近尾聲。

物價漲幅出現平穩回落

隨著國家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單純依靠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已日漸遠離,國內物價上漲壓力減輕,CPI漲幅逐步回落。2014年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持平,同比上漲1.6%;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2.2%,系連續第32個月下跌。1-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1%,PPI同比下降1.7%,奠定了全年物價平穩的基礎。

而從目前來看,在經濟增速運行緩中趨穩的背景下,四季度CPI不會出現明顯上升,2014年通脹處于溫和水平的預期正在漸漸變成現實。CPI漲幅回落,特別是PPI持續下降,使得農業生產成本增幅也出現回落,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下降。多地調查發現,除了人工與土地流轉成本仍有小幅增加外,其他如化肥、農藥、柴油等生產成本均呈穩中有跌之勢。

隨著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走低,國內汽柴油等原料價格也快速下降,以此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價格后期仍有走低的可能。在后期,物價上漲將保持平穩、農業生產成本仍有可能下降的背景下,依靠成本推動糧價上漲的動力不足。

國內外價差推動進口增加

由于國內糧食最低收購價在2014年以前逐年提高,推動國內糧食價格迭創歷史新高。而國際糧食因連續豐收,供應充足,加上美元走強,大宗商品大幅下降,價格持續下調,國內外糧食價差倒掛,且內外價差隨著最低收購價的提高呈擴大之勢,國外廉價的糧食也趁機大量涌入國內。

據了解,自去年11月以來,小麥國內市場價格已經連續11個月高于進口到岸稅后價格。目前國際上的小麥離岸價加上運費保險、關稅、進口增值稅、裝卸費等各種費用,到境后比國產小麥市場價還要低10%左右。

玉米、稻谷也與小麥類似。事實上,從2010年起,中國糧食價格就已經高于國際市場的離岸價,國內外糧價差促使國內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加大了糧食的進口。

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三大谷物和大豆的總進口量為7439.14萬噸,同比增長6.85%。盡管今年我國迎來夏糧“十一連增”,全年糧食仍可能增產,但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我國進口糧食8059萬噸,同比增加19.5%;其中大豆5684萬噸,同比增長13.8%。照此趨勢,今年我國糧食進口將突破新高。在國內糧食繼續豐收的情況下,當前國內糧食進口與產量的關系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內外價差所致。

目前國際糧食庫存充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4年9月發表的“全球糧食展望”綜合預測,2015年各作物年度結束時,全球谷物庫存量有望增加至6.275億噸,同比增長8.3%,創15年來最高水平。2014/2015年度,全球谷物庫存消費比預計將從上年度的23.5%提高至25.2%,達2001/2002年度以來的最高水平。由于供應充足,除大米外的所有谷物國際價格大幅下滑,內外糧價價差有擴大之勢。在糧食市場化和國際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國內糧價繼續上行的動力顯然不足。

美元走強使大宗商品承壓

由于美國經濟表現相對強勁,而世界經濟卻依舊疲軟,加上美聯儲開始結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并將從明年開始逐步提高利率,促使美元指數大幅反彈。與今年春季低點相比,美元指數整體反彈達10%,美元兌日元更是刷新7年新高。美元持續走強,加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承壓,原油、鐵礦石、煤炭、棉花價格今年以來出現大幅下跌。

篇5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對于大多數銀行來說,其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信貸風險,即貸款的信用風險。銀行信貸風險是各種經濟風險的集中體現,不僅影響著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而且會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甚至打亂市場秩序,造成經濟動蕩。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銀行的信貸風險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作為受信主體的銀行借款客戶對碩士論文自己的經營狀況及其信貸資金的配置風險等真實情況更了解,處于信息優勢地位,而作為授信主體的貸款方銀行則對客戶的相關財務信息和風險了解不夠,處于信息劣勢地位。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很容易引發受信主體信貸前的逆向選擇和信貸后的道德風險行為,進而引發銀行的信貸風險,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

而銀行的信貸征信恰恰是解決信貸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最好方法。通過銀行信貸征信,能夠增加借貸雙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記錄、監督和約束機制,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本文正是基于解決銀行信貸信息不對稱問題和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目的,期望通過碩士論文對國內外的銀行信貸征信體系建設情況的比較,得出對于我國銀行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的有益啟示。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過比較我國和征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銀行信貸征信體系建設情況,結合本國銀行業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我國銀行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的建議,以便能夠對解決我國銀行信貸風險問題和提高我國銀行業競爭能力有所借鑒。

中文摘要

銀行信貸風險是各種經濟風險的集中體現,不僅影響著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而且會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甚至打亂市場秩序,造成經濟動蕩。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銀行的信貸風險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很容易引發碩士論文受信主體信貸前的逆向選擇和信貸后的道德風險行為,進而引發銀行的信貸風險,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

篇6

提供國家發改委甲級資質

專業編寫:

過濾凈化項目建議書

過濾凈化項目申請報告

過濾凈化項目環評報告

過濾凈化項目商業計劃書

過濾凈化項目資金申請報告

過濾凈化項目節能評估報告

過濾凈化項目規劃設計咨詢

過濾凈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主要用途】發改委立項 ,政府批地 ,融資,貸款,申請國家補助資金等

【關 鍵 詞】過濾凈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申請報告

【交付方式】特快專遞、E-mail

【交付時間】2-3個工作日

【報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報告價格】此報告為委托項目報告,具體價格根據具體的要求協商,歡迎進入公司網站,了解詳情,工程師(高建先生)會給您滿意的答復。

【報告說明】

本報告是針對行業投資可行性研究咨詢服務的專項研究報告, 此報告為個

性化定制服務報告,我們將根據不同類型及不同行業的項目提出的具體要求,修訂報告目錄, 并在此目錄的基礎上重新完善行業數據及分析內容, 為企業項目立項、上馬、融資提供全程指引服務。

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設或科研項目之前,對該項目實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術方案及技術政策進行具體、深入、細致的技術論證和經濟評價,以求確定一個在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合算的最優方案和最佳時機而寫的書面報

告。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內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統的分析為主要方法,經濟效益為核心, 圍繞影響項目的各種因素, 運用大量的數據資料論證擬建項目是否可行。對整個可行性研究提出綜合分析評價,指出優缺點和建議。為了結論的需要,往往還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試驗數據、論證材料、計算圖表、附圖等,以增強可行性報告的說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確定建設項目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工作,是在投資決策之前,

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技術經濟分析論證的科學方法,在投資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對擬建項目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進行調研、分析比較以及預測建成后的社會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綜合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財務的盈利性, 經濟上的合理性, 技術上的先進性和適應性以及建設條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從而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投資可行性報告咨詢服務分為政府審批核準用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融資用可

行性研究報告。 審批核準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側重關注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和影響;融資用報告側重關注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具體概括為:政府立項審批,產業扶持,銀行貸款,融資投資、投資建設、境外投資、上市融資、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可行性報告。

報告通過對項目的市場需求、資源供應、建設規模、工藝路線、設備選型、

環境影響、資金籌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調查,在行業專家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項目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進行科學預測,從而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客觀的、可靠的項目投資價值評估及項目建設進程等咨詢意見。

可行性研究報告大綱(具體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調整)

為客戶提供國家發委甲級資質

第一章 過濾凈化項目總論

第一節 過濾凈化項目背景

一、過濾凈化項目名稱

二、過濾凈化項目承辦單位

三、過濾凈化項目主管部門

四、過濾凈化項目擬建地區、地點

五、承擔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單位和法人代表

六、過濾凈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

七、過濾凈化項目提出的理由與過程

第二節 可行性研究結論

一、市場預測和項目規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供應

三、選址

四、過濾凈化項目工程技術方案

五、環境保護

六、工廠組織及勞動定員

七、過濾凈化項目建設進度

八、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九、過濾凈化項目財務和經濟評論

十、過濾凈化項目綜合評價結論

第三節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第四節 存在問題及建議

第二章 過濾凈化項目投資環境分析

第一節 社會宏觀環境分析

第二節 過濾凈化項目相關政策分析

一、

二、過濾凈化行業準入政策

三、過濾凈化行業技術政策

第三節 地方政策

第三章 過濾凈化項目背景和發展概況

第一節 過濾凈化項目提出的背景

一、國家及過濾凈化 行業發展規劃

二、過濾凈化項目發起人和發起緣由

第二節 過濾凈化項目發展概況

一、已進行的調查研究過濾凈化項目及其成果

二、試驗試制工作情況

三、廠址初勘和初步測量工作情況

四、過濾凈化項目建議書的編制、提出及審批過程

第三節 過濾凈化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一、現狀與差距

二、發展趨勢

三、過濾凈化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四、過濾凈化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第四節 投資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場預測

第一節 過濾凈化產品市場供應預測

一、國內外過濾凈化市場供應現狀

二、國內外過濾凈化市場供應預測

第二節 產品市場需求預測

一、國內外過濾凈化市場需求現狀

二、國內外過濾凈化市場需求預測

第三節 產品目標市場分析

一、過濾凈化產品目標市場界定

二、市場占有份額分析

第四節 價格現狀與預測

一、過濾凈化產品國內市場銷售價格

二、過濾凈化產品國際市場銷售價格

第五節 市場競爭力分析

一、主要競爭對手情況

二、產品市場競爭力優勢、劣勢

三、營銷策略

第六節 市場風險

第五章 過濾凈化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第一節 國內生產企業現狀

一、重點企業信息

二、企業地理分布

三、企業規模經濟效應

四、企業從業人數

第二節 重點區域企業特點分析

一、華北區域

二、東北區域

三、西北區域

四、華東區域

五、華南區域

六、西南區域

七、華中區域

第三節 企業競爭策略分析

一、產品競爭策略

二、價格競爭策略

三、渠道競爭策略

四、銷售競爭策略

五、服務競爭策略

六、品牌競爭策略

第六章 過濾凈化行業財務指標分析參考

第一節 過濾凈化行業產銷狀況分析

第二節 過濾凈化行業資產負債狀況分析

第三節 過濾凈化行業資產運營狀況分析

第四節 過濾凈化行業獲利能力分析

第五節 過濾凈化行業成本費用分析

第七章 過濾凈化行業市場分析與建設規模

第一節 市場調查

一、擬建過濾凈化項目產出物用途調查

二、產品現有生產能力調查

三、產品產量及銷售量調查

四、替代產品調查

五、產品價格調查

六、國外市場調查

第二節 過濾凈化行業市場預測

一、國內市場需求預測

二、產品出口或進口替代分析

三、價格預測

第三節 過濾凈化行業市場推銷戰略

一、推銷方式

二、推銷措施

三、促銷價格制度

四、產品銷售費用預測

第四節 過濾凈化項目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一、產品方案

二、建設規模

第五節 過濾凈化項目產品銷售收入預測

篇7

【關鍵詞】上市公司 獨立董事 公司績效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頒布的《投資公司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獨立董事制度。而我國獨立董事制度起源較晚,而且與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制約我國獨立董事作用發揮的因素還有很多。于2001年8月16日中國證監會的《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使得獨立董事制度以法律形式在中國上市公司中正式全面實施。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大部分文章從兩個方面研究獨立董事制度與公司績效的關系――數量和質量,數量方面主要用獨立董事比例表示,質量方面主要用獨立董事的背景表示;而且大部分學者分別對獨立董事的年齡、性別、職稱水平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研究比較成熟,都呈現出一定的顯著相關關系,而關于獨立董事比例高低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績效,仍未形成一致結論,而且近些年,更多的學者研究獨立董事的財務背景與公司績效的關系,但對獨立董事的教育背景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績效,這方面的研究卻比較少。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簡要介紹了獨立董事的起源與發展,第二、三部分主要是把獨立董事制度分為獨立董事的比例和教育背景分別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第四部分為全文總結,深入分析了獨立董事的比例、教育背景與公司公司績效的關系及其相應解釋。

二、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

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之間相關性研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至今國內外學者仍未形成一致結論。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Jensen和Meckling(1976)證明,獨立董事作為一個有效監督管理者角色被引入董事會,能夠提高的經營業績,即認為獨立董事制度與公司績效是正相關的關系。Fama和Jensen(1983)認為,獨立董事具有獨立、客觀的特性,因此獨立董事的比例越高,這樣獨立董事對董事會的監督力度越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內部管理者之間的惡性競爭或合謀,進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績效水平。Fosberg(1989)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和托賓Q之間是負相關關系,而與其他業績指標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高明華和馬守莉 (2002)采用滬深兩市2001年有效樣本1018個公司,最終研究表明,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譚勁松和李敏儀(2003)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叢春霞(2004)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王躍堂等(2006)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并且發現在一定情況下,獨立董事比例對公司績效的正相關作用會顯著削弱。

三、教育背景與公司績效

關于獨立董事的學歷背景與經濟績效相關性關系的研究,Pfeffer(1972)認為,獨立董事具有一些重要資源如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專業能力或社會關系等,能夠有效提高公司經營績效。pfeffer & Salancik(1978)及Zahra & Pearce(1989)也得出相同結論。唐清泉等認為獨立董事的學歷水平越高,董事會決策的效率和質量越高,這有利于提高董事會決策的效率和質量,這也說明了獨立董事的學歷水平與公司績效是正相關關系。袁萍等(2006)研究發現,董事的整體學歷水平對公司業績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反應出董事會的人員素質和整體質量的重要性。魏剛等(2007)研究發現,獨立董事的教育背景不同對公司的績效影響也不同,同時認為其教育背景對公司績效沒有積極的作用,其歸因于上市公司雖然聘請大多數是高校的教授級別的獨立董事,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他們與公司的實務接觸較少,工作經驗不足。張愛平和凌定勝(2010)研究發現,獨立董事的學歷變量對公司績效幾乎沒有正面的影響,說明一味追求高學歷對公司來說并非正確之舉。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為獨立董事的學歷水平與公司績效的顯著正相關的關系。

四、研究結論

1、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對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二者之間的關系看法不一,大致可分為三種,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負相關和不相關。而我國上市公司施行獨立董事制度還不夠成熟,上市公司的局面仍然被大股東所控制,上市公司一般不情愿聘請替中小股東說話的獨立董事,但出于應付管理層監管的需要,上市公司被動聘請一定的獨立董事,這就必然會導致大多數的企業聘請獨立董事的比例在最低要求附近,只有少量的公司會真正出于提高公司績效之目的聘請獨立董事。獨立董事的任命實質上還是由大股東控制的,因此獨立董事的獨立性還有待商榷。而且也很難說明獨立董事比例多少才是合適的,獨立董事本不是公司的內部人士,如其人數太多,整個董事會的獨立性過于強大,導致董事會的決策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需求;而人數過少,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因此獨立董事規模大小幾乎不能影響公司的發展態勢和績效,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不相關。

2、大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為獨立董事的學歷水平與公司績效的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即獨立董事的平均學歷水平越高,能夠給企業績效帶來的正面影響越大。因此,在公司內部引入獨立董事時,要引進那些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的獨立董事參與公司的治理;同時由于《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聘請的獨立董事中必須擁有一名具有財務或會計知識背景的專家,所以在考慮獨立董事教育背景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獨立董事的專業知識、職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Jensen,Meckling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2]Fama,E.F.Jensen,M.C.Separation of ownership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

[3] Bhagat and Black.Board Independen and Long-term Firm Performance.University of Colorado Working Paper.2000.

[4]李常清,賴建清.董事會特征影響公司績效嗎[J].金融研究,2004(5).

篇8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知識產權保護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知識產權早已是國際貿易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地域性、易復制性與無形性等特點,與傳統貨物貿易相比,在在國際貿易當中的知識產權的價值通常無法得到有效保護。怎樣在實際的過程當中,有效對企業的商業利益進行合法保護,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深對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本文將就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的特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之上總結出與我國發展相符合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以期于完善當前貿易體系,增強我國國際竟爭力水平。

一、關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國際貿易發展分析

生產力發展必然會導致經濟全球化現象產生,與此同時,它也是市場與資本擴張所需的內在需求。它既是知識創新與與技術發展的結果,同時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反作用于生產力,當前世界,國內外經濟發展越來越呈現相互協作與依賴的趨勢。作為國際貿易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產權涉及到貿易的各個層面,已成為了現代國際貿易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方關注,并對國際貿易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總的來講,國際貿易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一般表現為以下特征:首先,國內外將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當中的地位已提升到國家戰略性高度。在今天,知識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之下發揮著巨大功效,但真正起著主導性作用的則是知識產權,它已經成為了繼勞動力、資本與土地之后又一非常重要的主要生產要素之一。知識產權對于各方經濟增長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重要,它已成為創造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且日益成為國內外各國相互竟爭的制高點。因而許多國家把知識產權榮升為戰略性高度,以期于在本國對外貿易體系當中加大對于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的速度,試圖在國際貿易體系當中占據主體性地位。此外,擁有自主性的知識產權能有效降低因知識產權問題而產生的政治、經濟等方面存在的外交壓力。其次,知識產權問題滲透于國際貿易體系當中的各個領域之間。從貨物貿易角度來看,具有知識密集型的產品貿易不斷得到增加,就當前而言,國際貿易發展方向越來越偏向于知識化方向,這個重心正由傳統的制造業向服務業與高新技術方向轉移,結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成品的比重在國際貿易當中已然超越了初級產品數量,在這當中,知識密集型比重更為突出。初級產品的比重處于不斷下降狀態當中,且在市場上的銷售額也在不斷降低。1970年國際服務貿易總共有710億美元的銷售總額,至2007年已躍升至32573億美元,短短幾十年間,這個數字正呈幾何式狀態增長,且還處于不斷上升狀態當中。

二、完善國內企業在國際貿易體系當中知識產權體系管理的措施

根據我國當前現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加強政府引導。隨著當前傳統國際貿易壁壘的不斷降低,廣大發達國家轉而運用其獨具優勢的知識技術新壁壘繼續阻擋著我國的出品產品。對此,我國企業與政府應實行強強聯手,維護當前國家經濟利益。與此同時,還要轉變當前政府職能,大力發展商會與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政府、行業協會與企業三位一體的先進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政府可對行業協會實行宏觀管理,運用WTO當中的爭端解決模式維護自身行業的利益國,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詢服務,為各行業提高國內外最為標準的信息咨詢。此外,各行協會也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行業知識產權問題,使本行業利益最優化。第二,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體系。就當前而言,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已然成為了國家貿易流向與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但就我國現狀而言,由于起步較晚,相關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并不完善,因而要通過對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的了解,不斷完善當前立法體系,填補知識產權制度當中存在的空白,減少違規的知識產權問題操作。在這里,立法不僅要涉及到技術法規與標準的制訂,而且還要體現技術激勵機制等相關配套措施的制訂。

總的來講,面對當前日益加強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我國只有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戰略、提高立法水平,才能有效避免企業遭受切膚之痛,并讓這把雙刃劍可以更為良好的為我所用。除了以上方案之外,加大宣傳與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是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的有效措施。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制訂相關措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鳳湘,王建禮,李亞寧.談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新格局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J],商業時代,Commercial Times,2012年19期.

[2]李潔.淺析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權利瑕疵擔保——《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42條解讀,[J],中國-東盟博覽,China-Asean Exposition,2012年10期.

篇9

英文名稱:Enterprise Economy

主管單位: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5024

國內刊號:36-1004/F

郵發代號:44-7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10

外匯儲備持續累積引發了關于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外匯儲備資產管理、外匯儲備資產轉換等問題的爭論,而厘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認清我國外匯儲備持續累積的深層次原因。概括起來,造成我國外匯儲備持續累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國因經常項目持續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借債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則由于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成為國際債權國。高額的外匯儲備不過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國的外在表現。

這種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內在原因是美國國民儲蓄下降,國內儲蓄小于國內投資,不得不從其他國家大量借債,東亞國家則由于高額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國內投資而成為美國高額逆差的融資來源。

從全球視角看,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國際債權國地位,成就了美國的國際債務國地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資本流出的結構不同,中國大量的資本流出不是私人資本流出,而是在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并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的官方資本流出,也就是所謂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對外投資。可以說,我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只不過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國的外在表現。

之二:國際貨幣體系的安排使得我國面臨“高儲蓄兩難”。

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美元仍然是事實上的本位貨幣,也是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幾乎所有東亞國家的區內貿易和大部分與區外國家的貿易都是以美元計價。按照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麥金農的說法,任何無法以本幣提供信貸的國際債權國都將出現貨幣錯配問題,產生“高儲蓄兩難”:一方面,隨著美元債權的積累,美元資產持有者會越來越擔心美元資產不斷轉換成本幣資產,迫使本幣升值;另一方面,貿易逆差國也會抱怨貿易順差是由于貨幣低估和貨幣操縱所致。中國作為國際債權國,不能以本幣提供信貸,債權也不能以本幣計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資產,儲備資產的累積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作用下,資本大量流入,使儲備資產進一步增加。而人民幣一旦升值,巨額的儲備資產不得不遭受匯兌損失。

因此,在目前這種國際貨幣體系安排下,巨額的外匯儲備是維持人民幣幣值信心的保障,而其代價就是要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

之三:外匯儲備持續累積體現了我國貿易競爭力和對外資的吸引力增強,也反映了長期以來“有偏”的外貿、外資和外匯管理政策。

從中國外匯儲備的來源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直接原因。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貿易競爭力和對外資吸引力的增強,但是從目前來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偏離中性的外資和外貿政策,如出口退稅政策、關稅政策、外資優惠政策、內外資差別所得稅政策等造成大量優質要素資源流向外資和對外經濟部門,產生了經濟對外需和外資經濟的過度依賴問題,粗放式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弊端彰顯。

在資本項目管制方面,我國“寬進嚴出”的不對稱管制結構以及對匯兌的限制使得外匯需求受到了壓抑,助長了國際收支的失衡。

之四:人民幣匯率對均衡匯率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偏離,扭曲了國內外產品、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人民幣資產和美元資產之間的價格,造成持續的貿易順差和資源錯配。

匯率作為一個聯系內外部經濟的特殊變量,其偏差必然產生國內外的商品套利,扭曲國內外產品、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人民幣資產和美元資產之間的價格,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導向和資源錯配。

目前,盡管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人民幣均衡匯率測算結果差別很大,但對人民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本達成共識。比如匯率的低估使得中國產品更便宜,在中國購買、在國外銷售有利可圖,而在國外購買商品在中國銷售就吃虧,也就是說匯率低估對出口有利、對進口不利;而另一方面,在低估的匯率水平下,為了減少外匯儲備而鼓勵進口,實際上就是在鼓勵國內企業做賠本的生意。可見,匯率偏差形成的國內外商品的價格以及套利機會是產生我國持續的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匯率偏差還使得貿易品的價格相對較高,生產貿易品更有利,生產非貿易品相對不利,造成資源大量流向貿易部門;從國內外資產價格角度來看,人民幣資產如果按照低估的匯率轉換成美元資產后真實價值貶值,這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阻礙因素之一。

之五:匯率升值預期造成的短期投機資本的流入帶來的外匯儲備的“虛增”,進一步放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如果多數人認為人民幣匯率存在低估,就必然存在升值預期。升值預期刺激資本大量流入,造成短期外債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別增長38.1%和35.4%,占外債余額的比重分別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隱蔽性資本內流也明顯增加。根據筆者測算,2004年流入400多億美元,達到了最高峰;2005年,受美國加息影響,隱蔽性資本內流大大減少。

投機性的短期資本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外匯儲備超常增長的重要因素。與貿易項下不同,資本流入形成的外匯儲備是債務性儲備,與對外負債相對應,不僅需要還本、付息或利潤匯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只是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虛增”。而這種“虛增”卻進一步強化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之六:外匯儲備的持續累積說明了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干預力度的加大。

為了維持匯率目標,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匯,同時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也可以說是中央銀行用發行鈔票或舉債(如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兌換了大量外幣資產,形成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2001年以來,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投放的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達到78%,2005年上半年,外匯占款增加了8758億元,占同期基礎貨幣的比重高達95.4%。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應該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儲備資產是中央銀行創造的財富嗎?是政府或企業可以動用的財富嗎?顯然不是。如果說是,充其量也只是賬面上的。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與儲備資產對應的“來源”是中央銀行對銀行的負債;在整個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表上,儲備資產對應的“來源”是銀行體系對居民的負債(現金和銀行存款)。

目前,對于消耗儲備資產有各式各樣的建議,包括給國內企業用、為社會事業投資、轉換成實物儲備等等。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不采取以人民幣換匯而直接使用儲備資產,就類似于用印鈔票的辦法來融資;而儲備資產的使用如果不是從國外進口或對外投資,仍然沒有起到消耗官方儲備資產的作用。因此,在對儲備資產如何運用的問題上,需要對外匯儲備有更清楚明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