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現(xiàn)象的含義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命現(xiàn)象的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命現(xiàn)象的含義

篇1

1、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tǒng)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1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型,先用綠藻的自養(yǎng)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yǎng)的含義

1.2 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的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xiàn)象或規(guī)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xiàn)象,有一個直觀形象。

2、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xiàn)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xiàn)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lián)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xiàn)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2.1 類比。就是根據(jù)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jù)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xiàn)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

2.3 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tǒng)化。

3、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3.1 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

3.2 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

篇2

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和人的認識規(guī)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tǒng)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型,先用綠藻的自養(yǎng)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yǎng)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tǒng)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lián)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jié)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tǒng)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guī)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lián)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xiàn)象或規(guī)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xiàn)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shù)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huán)境。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xiàn)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jù)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jù)被對比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xiàn)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jié)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tǒng))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tǒng))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tǒng)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qū)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fā)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篇3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和人的認識規(guī)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型,先用綠藻的自養(yǎng)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yǎng)的含義。

1.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tǒng)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lián)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jié)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tǒng)的知識適時相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guī)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進化的。

1.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lián)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2.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xiàn)象或規(guī)律,如說草履蟲像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xiàn)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shù)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huán)境。

3.比較法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篇4

關鍵詞: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探索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tǒng)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型,先用綠藻的自養(yǎng)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yǎng)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tǒng)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lián)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jié)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tǒng)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guī)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lián)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xiàn)象或規(guī)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xiàn)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shù)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huán)境。

5.比較法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tǒng)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xiàn)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xiàn)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lián)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xiàn)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jù)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jù)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xiàn)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jié)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tǒng))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tǒng))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xiàn)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tǒng)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本文來自畢業(yè)論文下載網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qū)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fā)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3.靈活綜合應用。

篇5

隨著科學的飛速發(fā)展,未來的21世紀,將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新世紀,人們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zhàn)。當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啟蒙和培養(yǎng)學生適應意識的關鍵時期。我在近幾年的生物教學中,覺得比較法教學在生物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總結了以下的教學實踐:

1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現(xiàn)代意識的培養(yǎng)

為了讓我們的初中學生在未來21世紀的大風大浪中有所作為,就應該從現(xiàn)在培養(yǎng)他們適應新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當前的素質教育,就正是啟蒙和培養(yǎng)他們適應現(xiàn)代意識的最佳時期。

1.1滲透競爭意識的啟蒙教育

競爭,優(yōu)勝劣汰,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發(fā)展和進化的規(guī)律之一,當然也是人類社會生存發(fā)展的一種客觀法則。在生命科學中,這是一個古老而傳統(tǒng)的理論。但在我國當今社會轉型中,卻已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現(xiàn)代觀念。在中學生物學中,涉及競爭的生命現(xiàn)象、知識和理論,卻屢見不鮮,為學生競爭意識的啟蒙教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情境。

1.2利用一系列生物學實例啟蒙學生的整體思想

生物學科中體現(xiàn)整體思想的科學實例是很多的。例如:一個細胞可以看作一個整體,細胞有細胞整體層次上的結構和功能,又有各組成部分及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彼此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一個生物體也可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種群、一個群落、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tǒng)。

1.3滲透適應意識的啟蒙教育

整體觀念實質是一種系統(tǒng)觀念。人們在考察某一事物時,要從整體(大系統(tǒng))出發(fā),注意在整體綜合的控制下進行局部分析,從整體到部分,從大系統(tǒng)到子系統(tǒng)。然后通過局部的逐級綜合達到總體綜合,又從部分回到整體,這種宏觀和微觀的綜合,從整體和部分的不同層次上,從整體及部分的結構、功能及彼此聯(lián)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觀念可理解為整體觀念。啟蒙和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系統(tǒng)的觀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2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探索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和人的認識規(guī)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2.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型,先用綠藻的自養(yǎng)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yǎng)的含義。

2.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tǒng)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lián)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jié)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tǒng)的知識適時相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guī)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guī)律進化的。

2.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lián)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2.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xiàn)象或規(guī)律,如說草履蟲像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xiàn)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shù)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huán)境。

2.5比較法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tǒng)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總之,在生物教學實踐中,這幾年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yǎng)生物學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了一些現(xiàn)代意識的啟蒙教育,同時教學中,也用比較法教學,取得可喜的效果。我摸索了以上幾點,希望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探索和實踐,能與同行多多交流。

參考文獻

篇6

習作指導:1. 本次習作可以寫自己仔細觀察過并了解詳情的事物,從中對生命有了怎樣的認識。

2. 如果你寫生活中的事情,如課文《觸摸春天》,可以先敘事再說明道理;如果你寫小動物,如《生命 生命》,可以先描寫小動物的習性特點再聯(lián)想生命現(xiàn)象;如果寫植物,可以先描述植物特點再聯(lián)想生命現(xiàn)象。還可以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周圍的人,想一想歷史,我們對一只蝴蝶、一棵小樹、一朵花……是怎樣的態(tài)度,有了怎樣的認識。

3. 把耳聞目睹的事物作為寫作材料,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到有感而發(fā)。

習作展示:

讓生命放射出光芒

——讀《生命 生命》有感

讀了 《生命 生命》 這篇令人回味無窮的文章,我浮想聯(lián)翩: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應當讓生命放射出光芒!

雖然每個人都有生命,但并非所有的人們都真正懂得生命的含義。 《生命 生命》 一文中,臺灣作家杏林子以“飛蛾求生”“靜聽心跳”“磚縫冒苗”三個事例向我們講述了“生命”的真諦。

讀著描寫“磚縫冒苗”的第三自然段,那一粒尋常的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令我咋舌。哪怕是在暗無天日的磚縫里掠過一絲陽光,它也不放過一線希望,去汲取陽光中的精華;哪怕是流進一滴露水,它也倍加珍惜,享受那淡淡的甘甜;哪怕是吹進一小粒泥土,它也努力扎根,與殘酷的現(xiàn)實拼搏……這就是香瓜子精神,雖然自身脆弱、微小,但香瓜子也知道生命的綻放只有一次。它不放棄,盡自己最大所能向人們展示生命的燦爛。

諾貝爾曾說:“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沒錯,經過磨礪的生命能更加成熟和精彩。然而,很多四肢健全的人卻認為生命遙遙無期,沒有緊迫感,放任著時間遠去。反觀一些殘疾人,他們無懼生命的磨難,依然保持著一顆堅強、樂觀的心,不斷向上攀登,這些人比碌碌無為、耗費光陰的正常人活得更加光彩奪目。

回憶往事,我記得有一次與爸爸媽媽去爬黃山。在攀登主峰的時候,我見到了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樹在亂石堆中生長。雖然奇松是黃山常見的景物,但我還是被它們的氣魄所折服。千百年來,奇松們飽受風吹雨淋,歷經歲月滄桑,咬定石堆不放松。它們不靠人施肥,就憑著對生命的渴望,在亂石堆中那點少得可憐的泥土里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充分展示著生命的翠綠。

生命來到世上只是一個偶然,以頑強不懈的姿態(tài)“雕琢”它,或許就有了世間的奇跡;生命又是一個過程,里面有風風雨雨、悲歡離合。不過,只要有信心面對坎坷曲折,有決心戰(zhàn)勝困難厄運,生命就一定能放射出璀璨之光!

點金石: 小作者開篇點題,然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生命 生命》一文中講述了“生命”的真諦,到反觀一些殘疾人,再到亂石堆中生長的松樹,無論是自然的生命還是人的生命,每一行文字都發(fā)自內心,十分真誠。小作者通過手中的筆記下自己的思考。(葉楓)

篇7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實驗

學生總想了解某些現(xiàn)象的原因和因果聯(lián)系,這種好奇心、探究欲和創(chuàng)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師的有效保護,很可能會慢慢地枯萎。例如:在教學“鳥卵的結構”時,首先讓學生打開雞蛋,觀察其內部結構,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結果,有一部分學生找到了“白點”——胚盤,有一部分學生卻怎么也找不到“白點”。老師作為引導者、促進者,準備好一些自然科學書籍,隨時和學生一起研究、查閱,就會激勵學生永遠帶著好奇心、進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實驗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例如:在“洋蔥頭鱗片葉的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中,有些學生制作的標本在顯微鏡下竟然看不見,而同樣的標本有些同學通過操作卻能觀察到。經過多次操作,沒觀察到的學生實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對實驗的興趣。

二、指導實驗方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實驗步驟是學生規(guī)范操作的要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規(guī)范的操作,實驗才可能成功。所以,在實驗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把實驗步驟由繁化簡,牢牢抓住每一步中的關鍵詞語,把步驟牢記在心,這樣才能正確操作,實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做“臨時裝片”的實驗時,先把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含義,在關鍵的地方做標記,由教師講解每個步驟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在講解中讓學生進行模仿性操作。最后要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先滴一滴適量的清水,太多了易外溢,太少了會出現(xiàn)氣泡,取材要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把它展平防重疊,輕輕蓋住防氣泡。并說明氣泡與細胞的區(qū)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有些亮白,輕壓就會變形。通過以上講解、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步驟的要領,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因為細胞膜緊貼細胞壁上,在光鏡下是看不見的),最后繪出細胞的結構圖,獲得實驗的圓滿成功。

三、注重實驗操作,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在生物實驗中要實現(xiàn)對某生命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就要對實驗中的感性材料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例如:在探討“影響鼠婦活動的外部條件”問題時,首先要把“外部條件”看成是光、水、化學物等單個因子,接著逐一考查和鼠婦活動的有關因素;在討論“光合作用”時,把它們分解成原料、條件、產物等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次一級的成分組成。為方便進一步研究,還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分解。所謂綜合就是在頭腦中把生命體的各個部分及生命現(xiàn)象的各個方面和屬性聯(lián)合起來,從而形成對生命體和生命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認識。例如:在了解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構造后,再把它們聯(lián)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細胞概念。比較就是把生物各部分之間的構造、功能和某些屬性加以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為進一步認識生命的本質和規(guī)律打下基礎。例如:對比各種細胞在形態(tài)構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比各種種子的構造,對比淀粉酶在不同條件下對淀粉的作用等。

四、學會舉一反三,把生物實驗綜合化

生物實驗中往往會涉及許多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可以以某個學科知識為生發(fā)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如中學生近視成因及對策一欄,里面涵蓋了諸多學科知識:物理學中光的折射、焦距的調節(jié),化學學科中視紫紅質的分解,遺傳學中遺傳基因的傳遞等。當代的護眼教育卻視護眼知識、護眼產品為妙方,只是不清楚是針對什么問題的妙方,反而給一些商家?guī)砹丝捎^的利潤。毫無疑問,這些策略的初衷是遏制近視患病率逐漸上升的趨勢,但事實上這種趨勢并沒有如愿地下降。而我們可以通過進入醫(yī)院的見習和科技博物館的體驗,讓學生在清晰、系統(tǒng)、感同身受地對綜合學科的深入理解、研究和驗證內在關聯(lián)性的基礎上,達成一種認知和行為上的共識,最后理性地指導生活、服務生活,甚至開創(chuàng)新的護眼生活模式。生物實驗思索的綜合性,把生物實驗綜合化,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五、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的實驗結論

篇8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最關鍵的一年,在開學之初希望同學們迅速適應新的環(huán)境,提升學習和精神兩個狀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學習方法生物解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選擇題

選擇題的做題速度不宜過快,對于沒有把握的題要隨時標記,以便復查。

1、讀題,標出關鍵詞:如“正確或錯誤”“可或可能”“一定”“主要”等。

2、讀完所有的選項:一是防止遺漏,一是進一步驗證所選答案。

3、不確定的先隨意選一個,做需要做標記:一防涂卡出現(xiàn)錯誤,二是有時間后可以快速找到不確定的試題重新檢查。

4、做完所有選擇題,先涂好答題卡。

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理綜選擇占分高,若最后涂卡,可能會因為心急造成的緊張導致涂卡出現(xiàn)嚴重的錯誤。

5、選擇題的解題技巧:

選擇題的題干屬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規(guī)定了選擇的內容及要求。現(xiàn)今高考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題干的設置更復雜更隱晦更難把握,而此類試題一旦審題失誤,必錯無疑。

故認真審閱題干,清除干擾,挖掘隱含,明確題目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1)正推法

即根據(jù)題目的已知條件直接推論或計算出答案,然后再與題目中所給定的供選答案相對照,與之相同者即為應選答案。通過計算來確定答案的選擇題多用這種方法解答。

(2)反推法

即從供選答案出發(fā)反過來推導,結果與題意相符者即為應選答案。這種方法多用于供選答案中含有較多信息的選擇題。

(3)正推反推并用法

即先從題干入手進行正推,得出中間結論,然后由供選答案反推,結果與中間結論相符者,即為應選答案,這種方法適合于較復雜的選擇題。

(4)排除法

排除法即根據(jù)題干所給出的條件和提出的問題,將供選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個排除,剩下的就是應選答案。這種方法適合于多種形式的選擇題。

(5)綜合分析法

對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斷出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常要進行細致的分析、嚴謹?shù)耐评怼⒄_的判斷才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方法稱為綜合分析法。解答復雜的選擇題多用此法。

二、非選擇題

在做非選擇題時,一定要注意材料、題干、設問、圖表中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常常也就是題目的題眼。

它將告訴我們試題要考查的內容和要求我們回答的知識。關鍵詞能否準確找到是能否正確解答試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以下從不同題型看生物的非選擇題要如何應對:

題型一 曲線類答題模板

正確解答曲線坐標題的析題原則可分為識標、明點、析線三個步驟:

1、識標:弄清縱、橫坐標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這是解答此類習題的基礎。

2、明點:坐標圖上的曲線有些特殊點,明確這些特殊點的含義是解答此類習題的關鍵。若為多重變化曲線坐標圖,則應以行或列為單位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其變化趨勢。

3、析線:根據(jù)縱、橫坐標的含義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圍內(或超過一定范圍時),隨“橫坐標量”的變化,“縱坐標量”會有怎樣的變化,從而揭示出各段曲線的變化趨勢及其含義。

注:若為多重變化曲線坐標圖,則可先分析每一條曲線的變化規(guī)律,再分析不同曲線變化的因果關系、先后關系,分別揭示其變化趨勢,然后對比分析,找出符合題意的曲線、結論或者是教材中的結論性語言。

題型二 表格信息類

1、題型特點:它屬于材料題,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題。可有多種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種題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對比較隱蔽,不易提取,因而對同學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表格題的一般解題步驟:

(1)仔細閱讀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確該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對表格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并能準確把握表格與題干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將材料中的問題與教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加以論證。

(4)對材料分析及與原理結合論證的過程進行畫龍點睛的總結,以起到首尾呼應的答題效果。

題型三 圖形圖解類

1、題型特點:生物體的某一結構或某一生理過程均可以用圖形或圖解的形式進行考查。

這類題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學知識信息,反映生命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生物的結構、生理和相互聯(lián)系。

2、解答該類試題的一般步驟:

(1)審題意:

圖解題要學會剖析方法,從局部到整體,把大塊分成小塊,看清圖解中每一個過程,圖像題要能識別各部分名稱,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①理清知識點:該圖解涉及哪幾個知識點,是一個知識點,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點,要一一理清。

②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點的圖解要思考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相同與不同等。

題型四 實驗探究類

1、題型特點:實驗探究型試題主要包括設計類、分析類和評價類。

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實驗原理和具備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是否具有靈活運用實驗知識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遷移知識的能力。

2、命題方向:設計類實驗是重點,包括設計實驗步驟、實驗方案、實驗改進方法等。

3、解答該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實驗目的:明確實驗要解決的“生物學事實”是什么,要解決該“生物學事實”的哪一個方面。

(2)明確實驗原理:分析實驗所依據(jù)的科學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學有關學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確定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確定實驗研究的因素,以及影響本實驗的無關變量;構思實驗變量的控制方法和實驗結果的獲得手段。

(4)設計出合理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操作,得出預期實驗結果和結論。

題型五 數(shù)據(jù)計算類

1、題型特點:考查核心在于通過定量計算考查學生對相關概念、原理和生理過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命題方向:定量計算題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質、DNA、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細胞分裂、遺傳育種、基因頻率、種群數(shù)量、食物鏈與能量流動等方面的內容。

3、解答該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知識體系,找準所依據(jù)的生物學原理。

(2)謹慎思考,找出解題所需的數(shù)據(jù),分析題目的所給信息的關系。

題型六 信息遷移類

1、題型特點: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學發(fā)展中的熱點問題、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生物實驗等為命題材料,用文字、數(shù)據(jù)、圖表、圖形、圖線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資料信息。

這種題型需要考生分析和處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現(xiàn)的特征,進而選擇或提煉有關問題的答案。

2、命題方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圖表、表格等表達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信息轉換、交流信息的能力。

3、解題的一般方略為:

(1)閱讀瀏覽資料、理解界定信息:通過閱讀瀏覽資料,明確題目事件及信息的類型,了解題干的主旨大意,確定解題思路。

(2)整合提煉信息、探究發(fā)掘規(guī)律:對于題干較長的題目來說,可快速瀏覽整個題干,針對題目設問,分析所給信息,找到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3)遷移內化信息,組織達成結論;緊扣題意抓住關鍵,根據(jù)整合提煉的信息,實施信息的遷移內化。信息遷移分為直接遷移和知識遷移,直接遷移即考生通過現(xiàn)場學習、閱讀消化題干新信息,并將新信息遷移為自己的知識,直接作答。

題型七 遺傳推斷類答題模板

篇9

【摘要】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yī)理論中的核心內容,在細胞水平闡明陰陽五行的物質基礎是中醫(yī)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挑戰(zhàn)。在總結現(xiàn)代細胞學研究的基礎上,以細胞中的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代謝為核心,論述了中醫(yī)陰陽五行學說在細胞中的物質基礎,將亞細胞結構按功能進行五行屬性劃分。并按照中醫(yī)陰陽的概念和論述,將生命本質定義為遺傳信息指導下的能量代謝過程。

【關鍵詞】 中醫(yī)學 陰陽 五行 遺傳信息 能量代謝

Abstract:The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Wuxing are the core theo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rganelle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In this paper,after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es in cell,we explain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 in cell which are based on both metabolism and central dogma,then group the organelles into Wuxing.According to the implication of Yinyang and Wuxing in cell,the lif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tabolism, which is guided by genes.

Key words:TCM;Yinyang;Wuxing;genetic information;energy metabolism

1675年發(fā)明顯微鏡以后,醫(yī)學視野開始從器管走進細胞。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人們已經能夠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對生命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探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切生命現(xiàn)象都是建立在細胞基礎上。在細胞水平闡述中醫(yī)基礎理論是中醫(yī)現(xiàn)代化的必經之路,是中醫(yī)基礎理論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是中醫(yī)理論與實踐取得突破的著眼點。現(xiàn)在有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嘗試將陰陽五行理論引入細胞學中,如提出五臟中脾與線粒體的假說,氣與線粒體假說等多種假說[12],并從基因和蛋白組學探討中醫(yī)基礎理論[34]。這些嘗試對中醫(yī)理論的詮釋都具有探索性意義,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相互之間各自獨立,沒能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因而無法從細胞水平完整地闡明中醫(yī)基礎理論。

1 現(xiàn)代細胞學的物質基礎

細胞是構成生命現(xiàn)象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組成生物體的細胞在外觀千差萬別,化學成分非常相似,都含有水、無機鹽、蛋白質、糖類、脂類和各種微量的無機化合物。在種類繁多的細胞形態(tài)中,根據(jù)進化的程度與結構的復雜程度可劃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原核細胞沒有典型的核結構,體積小,結構簡單,具有細胞膜、核物質和少數(shù)簡單的細胞器。真核細胞要比原核細胞復雜得多。光學顯微鏡下大致可以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電鏡下,真核細胞的內各種更細微的結構可分為膜相結構和非膜相結構。膜相結構包括細胞膜、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溶酶體、過氧化物體、葉綠體和核膜等。非膜相結構有核糖體、中心體、細胞質、核仁、染色質、核基質和微管、微絲等[5]。

上述亞細胞結構既是現(xiàn)代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也是融入中醫(yī)陰陽五行的物質基礎。能夠將上述物質基礎納入中醫(yī)理論體系中,中醫(yī)也就取得突破和發(fā)展。

2 氣機的運行和新陳代謝是探討細胞中五行物質基礎的核心

氣是中醫(yī)理論中核心概念之一,闡明氣的本質是解決中醫(yī)理論的重要途徑。中醫(yī)將氣作為生命本質來看待;現(xiàn)代西醫(yī)則認為新陳代謝是重要的生命特征。從中西醫(yī)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角度,氣與新陳代謝有一定的等同性[67]。在中醫(yī)學理論中,氣不僅存在,而且還具有運行方式,即氣機。升降出入就是對氣機運行的最簡略概括。新陳代謝是否存在類似于“升降出入”的代謝過程,這值得探討。將氣機運動引入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升降出入的含義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泛化。

生命科學中,新陳代謝是以細胞為單位進行的,包含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這兩者相輔相成,含義基本相同。新陳代謝過程中,糖類、脂類和氨基酸是為細胞提供能量的物質,這些物質代謝終產物為水、二氧化碳、氮并釋放能量。糖類通過酵解而生成CoA;脂肪通過β氧化而生成CoA;氨基酸則是通過脫氨基作用后再進行代謝生成CoA。CoA進入線粒體進行三羧酸循環(huán)后氧化成為水、二氧化碳并釋放能量,這是物質能量代謝的最后通路。如果進入細胞三大能源物質遠大于細胞的需求,它們就會被轉化成為脂肪或者糖原存儲于細胞中;如果低于細胞的需求,細胞就會動用細胞內的糖原或者脂肪進行供能。在三大能源物質氧化生成ATP的過程中,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體系中是進行能量代謝的第一步,相當于氣機運行的入;其次在胞漿中轉化成為CoA的過程,相當于氣機運行的升;第三步是CoA進入線粒體氧化成為CO2、H2O,釋放能量形成ATP的過程,相當于氣機運行的降;最后是ATP利用和代謝終產物排泄的過程,相當于氣機運行的出。

原核細胞結構相對簡單,三大營養(yǎng)物質氧化生成ATP的過程是在細胞漿完成,而營養(yǎng)物質進入和代謝產物的排泄是由細胞膜完成。真核細胞結構相對復雜,細胞內有功能相對專一的細胞器。三大能源物質進入和代謝產物的排泄是由細胞膜完成;存儲、轉化形成CoA的過程也是在胞漿中完成;ATP的生成則是在線粒體中進行。至此就大致勾勒出氣機在細胞內的運行過程,參與相應過程的亞細胞結構即為相應五行的物質基礎,見表1。

3 遺傳信息的輸出是細胞五行相生的核心

在細胞內,與能量代謝相伴的就是遺傳信息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蛋白質的合成。蛋白質是生命世界中的核心,是生命現(xiàn)象重要物質基礎,細胞中的結構和功能都是以蛋白質為基礎。蛋白質的合成是由遺傳信息進行指導的。細胞內的染色體通過四種堿基不同的排列順序對遺傳信息進行編碼,通過RNA轉錄,核糖體的翻譯等過程合成蛋白質。這是現(xiàn)代生物學中的中心法則。細胞內遺傳信息來源于母代細胞,少數(shù)情況下來源于基因變異或細胞間遺傳信息的傳遞,如細菌耐藥基因的產生和傳播。人體體細胞遺傳信息同樣來源于母代細胞,受精卵的遺傳信息卻來源于和卵細胞,即父母雙方。就來源而講,遺傳信息和腎精有共同之處,可以將二者進行等同。

遺傳信息存儲于細胞核中,通過轉錄過程輸出遺傳信息,細胞核的五行屬性就是水。遺傳信息輸出后在核糖體中翻譯合成蛋白質,核糖體的五行屬性就是木。

中心法則到蛋白質合成就結束,細胞中五行相生過程沒有結束。真核生物蛋白在胞液核蛋白體合成后,有如下三種去向:保留在胞液中;進入細胞核、線粒體或者其他細胞器中;分泌到細胞外。蛋白質經過復雜的合成機制,定向輸送到最終發(fā)揮生物功能的區(qū)域,這一過程成為蛋白質的靶向輸送[8]。除了保留在胞液中的蛋白質,進入胞核、線粒體計其他細胞器和分泌到細胞外蛋白質都必須通過膜相結構,或者同膜相結構結合形成鑲嵌蛋白才能發(fā)揮。蛋白質同膜相結構相互作用從而到達特定功能區(qū)域、發(fā)揮自身功能的過程即為五行中的土。

蛋白質到達特定的功能區(qū)域后將參與一定的代謝過程。蛋白質自身有新舊更替過程。蛋白質在參與代謝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地影響,分子構象出現(xiàn)改變而失去活性。蛋白質失去活性也就意味著一次遺傳信息釋放的完成,細胞將進行新一輪遺傳信息的釋放,合成新的蛋白質來彌補失活的蛋白質。失活的蛋白質被內噬體吞噬,分解為氨基酸而進入能量代謝過程。蛋白質行使代謝功能并在完成功能后被分解為氨基酸的過程就是五行中的金,參與該過程的亞細胞結構包括:溶酶體和過氧化物體等。

轉貼于

上述可見,細胞中遺傳信息的輸出、蛋白質的合成、發(fā)揮功能以及最終被分解代謝的過程也就是細胞中的五行相生過程,在相生過程中,有細胞結構和形態(tài)度形成,參與相應過程的細胞結構就是五行相生的物質基礎,見表1。

4 信號傳導系統(tǒng)是細胞內的調控系統(tǒng)

升降出入是氣機運行的基本方式,但需要補充和完善,即將調控作為氣機運行方式之一。中醫(yī)學中意識到生理調控現(xiàn)象,《黃帝內經》就有“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和“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的論述。樞就說明了中醫(yī)對調控機能的概括和認識,但是在氣機運行中并沒有提到調控的問題,這似乎是五行同氣機運行之間的一種矛盾。升降出入雖然為氣機的基本運行方式,但是,由升到降或者由入到出等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個轉換和調控過程,這種調控可能為自發(fā)的,也可能是主動的,調控的結果就是促使氣機運行能夠同環(huán)境相一致,調控在五行中屬于心火(見表1)。現(xiàn)代西醫(yī)生理學將反饋作為生物的基本反應形式,其包含正反饋和負反饋兩方面,二者均起調控作用,在新陳代謝中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通過前面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原核細胞的細胞結構相對簡單,所具有的細胞結構基本能夠完成簡單的代謝過程。雖然也存在調控過程,形成的調控系統(tǒng)相對簡單,如乳糖操縱子[8]等。多細胞生物等細胞結構就相對復雜。多細胞生物個體發(fā)育和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以及對環(huán)境的綜合反應依賴于細胞間彼此協(xié)調的相互作用,這就使得細胞調控和信號傳導成為細胞代謝中必須存在一個過程。細胞分泌能夠調節(jié)機體功能的一大類能夠進行細胞間通訊的生物活性物質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與相應受體結合、激活受體后在細胞內產生能夠介導細胞傳導通路的活性物質,這類物質被稱為第二信使;負責細胞核內外信息傳遞到物質稱為第三信使。三類信使連同與之相關的受體、酶、蛋白質等就構成真核細胞內的信號傳導系統(tǒng)。目前所知對細胞內的信號傳導系統(tǒng)主要有下列途徑:①cAMP蛋白激酶途徑;②鈣離子依賴的蛋白激酶途徑;③cGMP蛋白激酶途徑;④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徑;⑤核因子κB途徑;⑥TGFβ途徑。當然可能還有更多的信號傳導途徑有待發(fā)現(xiàn)研究。這些信號傳導途徑的最終生物效應將影響細胞的代謝、生長、增值、分裂甚至癌變[9]。信號傳導系統(tǒng)就是細胞內調控系統(tǒng),其五行屬性即為心火。

至此,我們簡單論述了五行在細胞內的物質基礎,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見表1)。在此需要指出:1.葉綠體是植物區(qū)別于動物的細胞器,將其列入五行中的肝木;2.高爾基體的功能是將細胞內代謝產物,主要是蛋白類產物排出細胞外,其功能與五行中腎水相同。

表1 細胞中五行物質基礎列表(略)

5 遺傳信息輸出、能量代謝過程與陰陽關系

通過上述論述,我們清晰的看到細胞內的兩條核心的代謝過程,一條為遺傳信息的輸出,一條是能量代謝過程。遺傳信息的輸出過程中有能量代謝的參與;能量代謝過程也必然有遺傳信息的參與,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所有的亞細胞結構代形成和功能發(fā)揮都是以能量代謝和遺傳信息輸出為核心的,只是側重不同。在細胞水平,生命的本質就是遺傳信息指導下的能量代謝過程。遺傳信息輸出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進而構建細胞形態(tài)結構,為陰,成型;能量代謝則化氣,為陽。因此,細胞中仍然具有陰陽五行的物質基礎,中醫(yī)學中五行除了相生相克的關系以外,還有相乘相侮等關系,這將在今后進一步研究和論述。

【參考文獻】

[1] 鄭敏麟,阮詩偉.中醫(yī)藏象實質生物學假說之一-“脾與線粒體”[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5):1012.

[2] 張茂林,張六通.論線粒體與中醫(yī)“氣”的關系[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1,7(4):6061.

[3] 倪紅梅,徐燎宇.中醫(yī)理論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鏈接-基因組學[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12):1618.

[4] 朱姝,高榮林,隋殿軍.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與證候實質[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2,8(12):1920.

[5] 傅松濱.醫(yī)學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

[6] 張永忠.論中醫(yī)學人體之氣的實質是新陳代謝[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0,6(5):1920.

[7] 張葉,沈紹功.淺析“氣化”與物質代謝[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8,4(9):45.

篇10

1.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一定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成為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之一。科學教育的改革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生物學教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全民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而概念是生物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2.生物學學習中前概念的成因分析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概念的學習就是學生由前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過程。正確的前概念可以為學習生物學概念的提供良好的基礎,其正遷移作用可以成為生物學概念學習的資源和概念學習的新增長點,使學生盡快掌握新的知識概念和知識結構。

那么形成前概念的原因有哪些呢?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獲得了很多對生命現(xiàn)象的認知。而這些來自生活經驗的感性認識和看法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人體在夏天大汗漓淋,冬天很少出汗,就誤以為冬天散熱量小于夏天。再如認為只有肥胖的人才會得脂肪肝等。生物學的專業(yè)名詞術語可以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與概括,揭示生命的本質屬性和特征。但有些包含特定含義的概念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則會產生曲解。如“等位基因”,從字面理解,以為就是指位于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的基因,忽略“控制相對性狀的”。再如把細胞液理解成細胞內的液體,認為雄激素只有雄性體內才有,單倍體就是含一個染色體組,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當作細菌等。科學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維以外,也經常使用形象思維。不恰當?shù)男蜗笏季S也會導致錯誤的前概念。如看到細胞有絲分裂中期“赤道板”的描述,學生會以為細胞中存在著“赤道板”這樣的結構。學生會用自己的想像試圖去解釋很多生命現(xiàn)象。這些想像中有許多或許正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源泉。當然有的想像是不符合科學解釋的。比如在解釋進化現(xiàn)象時,對長頸鹿的長脖子、食蟻獸的長舌等,會不自覺地想像成“用進廢退”的結果。

2.1思維定勢造成知識的負遷移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正遷移可以對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負遷移則會對新知識的學習造成干擾、阻礙。如用特定的培養(yǎng)基分別可以培養(yǎng)動植物、微生物細胞,就認為也可以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病毒;單倍體植株的特點是弱小,因此認為單倍體水稻“稻穗”“比較小”。教材編寫、教學進度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教學的展開是有階段性的,但是學生很容易延續(xù)前一階段所學的內容來理解新的知識。同源染色體的概念是在學習減數(shù)分裂時提出來的,因此學生會“頑固”地認為有絲分裂時的細胞中是不存在同源染色體的。在學習伴性遺傳時提出了性染色體的概念,但是學生很難接受受精卵、體細胞中也存在著性染色體。

3.教學對策

前概念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正視學生的前概念,糾正錯誤概念,才能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生物學概念,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3.1 關注學生原有認識,揭示學生的前概念

既然前概念對學生的思維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就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前概念,只有揭示前概念,才能實現(xiàn)概念轉變。

師生之間的討論、談話是揭示前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時,對什么樣的生物是生產者這一概念,可以做深入討論。生產者是能進行自養(yǎng)的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什么樣的生物也是生產者呢?討論中學生就明白,抓住自養(yǎng)這一特征,就能判斷藍細菌、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生物也是自養(yǎng)生物,也是生產者。有一位學生還提出了一奇怪的問題:“老師,人自己種植水稻,是生產者嗎?”原來,他把勞動生產這一生產的概念帶了進來,這就是前概念造成的理解障礙!

3.2 采取多種措施,糾正學生的錯誤前概念

新課程理念倡導有效教學。能否糾正錯誤的前概念,消除其干擾,也正是教學有效性的一個方面。對此,可以采取多種措施。

3.3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思維方法上糾錯

邏輯思維是科學學習的基礎,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學習生物學過程中也需要依靠邏輯思維、推斷演繹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