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運用范文

時間:2024-01-03 17:3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合作用的運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光合作用的運用

篇1

關鍵詞: 廣播操教學 動作示范 合理運用

一、引言

動作示范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直觀教學法。它是教師通過具體的動作示范,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所要學習的動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學動作的結構、要領的方法。廣播操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并掌握體操的動作、節奏,而中學生動作技能的學習需要直接的感性經驗作支持。因此,廣播操教學中正確的動作示范,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動作要領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

真正讓動作示范在廣播操教學中發揮效應,使動作示范實施效應最大化,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二、完整示范,目的明確

有目的地示范可以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動作概念。教師示范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教師形體動作的觀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記憶表象,并使之“內化”,經過思維的加工,建立起正確的動作概念。因此,教師的每次示范都應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示范什么,怎樣示范,等等,都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步驟,以及學生可能接受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在教廣播操的某一節時,為了使學生建立完整的動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讓學生先觀察,了解整個動作的形象、結構和過程,然后結合教學要求,把動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復示范。這樣,完整的示范就為重點示范做了必要的鋪墊,并使重點示范的動作更加鮮明、突出,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掌握教學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當教師用嫻熟自如、舒展大方、富有力量的優美動作為學生示范時,必然會引起學生由衷的欽佩與贊美,必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師進行第三套廣播操的跳躍運動完整示范時,部分學生便會開始模仿著練習,盡管動作不到位,但這種積極練習的勁頭正是在教師完整優美的示范熏陶下產生的。當學生積極地模仿時,教師可通過趣味口令,如:“向前”、“向上”、“伸直”、“繼續”、“再做”、“跟我做”、“好樣的”、“真棒”等提示動作姿態、節奏和方向,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讓學生順利掌握正確的動作。學生在體驗動作的形態美、力度美的同時,會獲得一種滿意的心理感受,產生學習整套動作的極大興趣。

三、分解示范,細節定位

新授教學中,教師先把動作的路線演示給學生,讓學生知道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軌跡,然后到某一動作停止,在該動作上停頓幾秒,借機對學生的動作進行糾正,讓學生體會動作的規格,但要注意動作停頓的時間不要太長,否則不利于學生對整套動作形成正確的概念。當幾個分解動作教完之后,可以減少一些不太明顯的停頓,把幾個動作或半個八拍或一個八拍一氣呵成后再定位,熟悉后再兩個八拍一定位。也可以在一段的八拍內,突然提示學生定位,檢查學生對動作的制動能力,以加強學生對節奏的把握。

在復習已經教過的動作時,要求在動作細節上挖得更細,以便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在復習階段,動作處于泛化階段甚至達到自動化程度,對動作的體會更加細膩,逐漸去除錯誤動作與多余動作,使動作更加連貫,更有節奏感。

三、多方位示范,事半功倍

在廣播操教學中,由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的逐步成熟,尤其是中學生男女性別差異的增大,加之教學中動作技術難度的變化,學生在學習動作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特別是在教授復雜的動作時,處理不好,往往會使學生產生一種不好意思或不愿學甚至害怕學的心理障礙,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地安排隊形,充分考慮動作的幅度、節奏等,確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盡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學,以解除學生不必要的思想負擔。

由于初一學生空間方位感差,對于教師講解的動作技術要領,對一些動作術語,上舉、斜上舉、側下舉、側平舉、斜下舉、前平舉、體轉等一系列的動作把握不準,因此在練習中很難到位,不能體現出廣播操的精神氣息與風貌。因此,教師在講解技術時,不妨先對學生空間的八個方位進行簡單的回憶,這對提高動作到位率,減少錯誤動作的出現至關重要。示范前,教師還應注意分析動作的結構和要求,考慮學生觀察動作的角度,講究動作示范的各個“面”。一般來說,廣播操采用鏡面示范、背面示范、側面示范。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看清上肢動作特征,可采用鏡面示范,如擴胸運動中兩臂前舉,兩手重疊,左手在上,從而讓學生看清兩手的上下位置。為了展示動作的左右順序,可采用背面示范,如體側運動中,提左膝,同時左臂擺至下舉,右臂擺至上舉,前提是讓學生分清上、下、左、右的方位順序。為展示動作的前后順序,可采用側面示范,如在教踢腿運動時,第一個八拍,5―6拍右腿前踢至90度以上(腿繃直),同時兩臂經側至下舉,7拍右腿后伸,同時兩臂側舉。這里前、后動作的擺動幅度,用側面示范更加直觀,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可見,多方位的示范在廣播操教學中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完美示范,“身教”重于“言傳”

教師正確優美的示范,可使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功的示范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體能和一定的運動協調能力,因此,體育教師要堅持經常鍛煉,適當加強技巧性訓練。對學生來說,“身教”更重于“言傳”。老師認真進行動作示范,力求準確、熟練、輕快、優美、大方,使學生在學習廣播操一開始就受到教師示范動作的感染,在欣賞示范的同時受到一種力的鼓舞,美的熏陶。

五、學生示范,信心倍增

動作示范在廣播操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師一味地示范、講解不僅會透支教師的體力和精力,而且學生會學得辛苦、乏味。如果教師在廣播操教學時善于發掘幾個協調性好、接受力強的學生作為自己的小助手或小老師,把他們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練習,就會發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示范、練習、糾錯是那么和諧、那么輕松。如果教師再適當加以鼓勵,學生的練習積極性會更高,學習自信心也會倍增,這樣的教學效果當然會更好。

六、對比示范,糾正錯誤

篇2

關鍵詞: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 概念教學;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4-034-001

一、光合作用概念的導入策略

概念導入是概念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開端,一節課的開頭就應該能夠吸引住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好的導入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我們可以采取創設情境導入:

有些蔬菜大棚內是掛發紅色或藍色光的燈管,并且在白天也開燈。

討論:1.用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不同顏色的光照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會有影響嗎?2.為什么不使用發綠色光的燈管作補充光源?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同學們了解了蔬菜大棚中為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而使用不同顏色的光,特別是紅光或藍光的作用導入本節的學習,既結合了現代農業,又緊扣“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的課題。

二、光合作用概念的生成策略

1.尋找關鍵詞

先給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讓學生試著去找一找本概念中的關鍵詞,培養學生遇概念尋找關鍵詞的習慣和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能自己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這對學習生物學中的概念很重要。例如: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存儲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的過程。這樣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概念就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2.實驗法

學生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出和分離

本節課中捕獲光能的色素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采用實驗法。實驗中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分離出的不同色帶,注意色帶的不同顏色、分布順序和寬窄,思考其中的原因。

3.分析法

分析科學家的經典實驗,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教材上介紹的歷史非常經典,所介紹的都是在光合作用探索歷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學生認真了解其重要過程,等于沿著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了一次思維的探究,這對于學生認識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是必要的。

4.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找出概念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比較中加以理解、辨別和記憶。高中生物學很多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為了區分新舊概念,不使其混淆,常以列表或圖解的形式進行比較,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為了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區別,我們可以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條件、場所、原料、產物等多方面列表比較。再如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我們可以從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聯系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從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實質及光反應與暗反應的聯系。這樣能夠形成相對比較清晰的新概念。

5.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對難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講授時采用恰當的比喻加以說明。可以把“光合作用”形象的比喻成綠色工廠:廠房是細胞,機器是葉綠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品是有機物,動力是太陽光光能。教師讓學生聯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廠來聯想“光合作用”這一概念。

這樣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鞏固策略

1.練習法

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對概念的掌握往往不牢,不準確,不完善,不深刻,還經常會遺忘,并且會和舊概念相混淆。這需要通過一些練習,利用已學的概念解決問題對概念進行鞏固和加深。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會對概念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構建概念圖法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構建概念圖策略能很好地體現這一概念,它是鞏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指引學生對已學概念的回顧,梳理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通過畫概念圖的方法,組成概念體系,使新概念恰當地進入學生已有的認知機構中從而構建出概念圖。例光合作用的概念圖如下:

構建概念圖,一方面能真正實現有意義學習,條理清晰,形成知識網絡,從整體上對知識點進行把握,避免機械記憶;另一方面還可實現長時間記憶,使回憶更容易。

四、光合作用概念的強化策略

俗話說: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很好地應用,概念的學習也是如此。只有通過對你所學習的概念的具體應用,即在所給的具體情境中解釋或解決實際的問題,才能使概念內化到相關的概念體系當中去,才能把所學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例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更進一步強化了光合作用的概念。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生物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概念方面的知識。如何提高生物學概念教學,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生物學事實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引發概念教學,啟發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比較交流,歸納概念深化概念,及時運用所學概念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和強化概念教學,是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高中生物必修1教師用書,人教版

篇3

【關鍵詞】光合作用;試題分析;復習建議

【中圖分類號】TP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289-02

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是歷年高考的必考考點,也是近年來高考的熱門考點之一。光合作用的內容在高中生物課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卻是高考考查新陳代謝的首選內容,既可考查其中的物質變化,也考查其中的能量變化,更可以與物質循環和呼吸作用相結合而綜合考查;所以準確解答高考中的光合作用相關習題,將有助于考生在生物科中取得好的成績。

1 考綱對光合作用的要求

考試大綱對光合作用考察內容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要求(Ⅱ)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景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內容可涉及:光合作用的發現;葉綠素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提高農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的聯系等方面,均是近年來的熱門考點。

2 高考題中光合作用考題分析

縱觀2011年高考題目,可以看出考查基礎知識和對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仍是高考的核心要求,考察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葉綠體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方面,以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為例,涉及到光合作用的題目有第3和第29題:

第3題:番茄幼苗在缺鎂的培養液中培養一段時間后,與對照組相比,其葉片光合作用強度下降,原因是

A. 光反應強度升高,暗反應遷都降低

B. 光反應強度降低,暗反應遷都降低升高

C. 反應強度不變,暗反應遷都降低降低

D. 反應強度降低,暗反應遷都降低不變

命題意義:本題考查葉綠素的組成及光合作用的原理,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難度中等。

解析:鎂是構成葉綠素的重要成分,缺鎂植物不能合成葉綠素。葉綠素含量降低使幼苗吸收光能能力減弱,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強度降低,故A、C項錯誤;因為暗反應需要光反應提供H和ATP,故光反應強度降低后,為暗反應提供的H和ATP 減少,暗反應的強度也降低,故B項正確、D項錯誤。

解題小法:解答此題,一定要對課本內容熟悉,由鎂想到葉綠素,葉綠素影響光反應,光反應通過H和ATP影響暗反應。即可得到正確答案。

第29題:在光照等適宜條件下,將培養在CO2濃度為1%環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轉移到CO2濃度為0.003%的環境中,其葉片暗反應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爾濃度的變化趨勢如下圖。

回答問題:

(1)圖中物質A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濃度為1%的環境中,物質B的濃度比A的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CO2濃度從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質B濃度升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該植物繼續處于CO2濃度為0.003%的環境中,暗反應中C3和C5化合物濃度達到穩定時,物質A的濃度將比B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高)。

(4)CO2濃度為0.003%時,該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時所需要的光照強度比CO2濃度為1%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察CO濃度對光合速率的影響以及對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濃度變化的分析,旨在考察考生的應用和分析能力,難度中等。

解析:(1)CO2 濃度降低時,C3化合物產生減少而消耗繼續,故C3化合物的濃度降低,所以物質A代表的是C3化合物。(2)在正常情況下,1mol CO2 與1mol C5化合物結合形成2mol C3化合物,即C3化合物的濃度是C5化合物濃度的2倍。CO2濃度迅速下降到0.003%后,C5化合物的產生量不變而消耗量減少,故C5化合物的濃度升高。(3)CO2濃度繼續處于0.003%時因光反應產物[H]和ATP 的積累而抑制光反應過程,足量的[H]和ATP引起暗反應中C5化合物的濃度又逐漸降低,而C3化合物的濃度逐漸升高,在達到相對穩定時,C3化合物濃度仍然是C5化合物的2倍。(4)CO2濃度較低時,暗反應減弱,需要的[H]和ATP量減少,故CO2濃度為0.003%時,在較低的光照強度時就能達到最大光合速率。

解題小法:此類題目對考生來說有較大難度,因為題目中涉及知識相互聯系緊密,關系復雜,應多加注意。解答此題時,要熟悉光合作用中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物質變化和物質聯系,由光照影響光反應中[H]和ATP得生成,光反應通過[H]和ATP影響暗反應中C3的還原,進而影響C5的再生和CO2的固定,使C3和C5的含量發生變化。即可得到正確答案。

總之,解光合作用相關習題應注意以下問題:

(1)抓主線理思路:對于基礎題目的主線應該為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物質變化和物質聯系;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聯系點可為:二氧化碳、氧氣、有機物、水、[H]和ATP。涉及關系:光照影響光反應中[H]和ATP得生成;光反應通過[H]和ATP影響暗反應;光合作用產生量=光合作用積累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在主線清楚的基礎上,結合題干理清思路解答考題。

(2)找題眼層層展開:對于每一道題目都有它的題眼即突破口,有的直接暴露,多數為隱含條件,需認真分析后確定,例如29題。找到突破口后,立足此處,結合課本知識分析題目,層層展開。

3 復習建議

3.1 復習時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既要找出不同知識的共性,也要找出之間的差異;要理解對光合作用物質變化和能量轉變的影響因素和過程分析,實際生產中如何利用理論知識為指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3.2 區別相關概念:光反應、暗反應、C3的還原、C5的再生、CO2的固定、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速率等概念。

3.3 復習時應和生產實踐聯系起來,分析各種問題,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便從整體上把握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并注重對知識的提煉,使知識網絡化、體系化。

篇4

一、根據教學目標和媒體的功能選擇、應用多媒體

生物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借助媒體傳遞知識信息的過程。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設計多媒體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和媒體的功能來選擇。如高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個概念(光合作用)、發展一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一個寫法(光合作用公式)。根據這個目標和媒體的功能。我選擇的邏輯思路是(1)在教學中首先演示普里斯特利、薩克斯、恩吉爾曼三位科學家所做的實驗。驗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淀粉和氧氣)、條件(光和葉綠體)。從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2)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觀看光合作用的錄像片,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質轉化過程和能量轉化過程兩個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運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學生熟練地寫出光合作用的公式。這樣由實驗提供“現象”,錄像深化“概念”,投影示范“公式”。在課堂上我將多媒體在目標導向下協調配合、各展所長、互為補充,運用多種手段方法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使學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二、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多媒體

1.理論課:理論課是高中生物知識的核心,它起著貫穿全書的指導作用,通過理論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理論的內容,產生過程和應用,又要培養他們觀察、綜合歸納、演繹推理的能力。此教學任務組合媒體易于完成:(1)運用投影、實驗、模型、圖表等展現理論產生的典型事實。力求變抽象為具體。(2)運用語言質疑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作深入地分析。并用演繹推理或類比的方法作出科學判斷。(3)用錄像片介紹科學家發現真理的事實。使學生受到熏陶。如基因的分離規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是孟德爾經過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在教學中先通過投影片介紹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過程,提生理論的事實。然后結合圖解,由現象到本質地分析豌豆的遺傳特點。介紹有關生物術語。力求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后科學地導出遺傳基本規律。

2.實驗課:實驗課要引導學生動腦、動手、獨立操作,才能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提高分析觀察能力的目的。為達到此教學目的,我這樣去組合媒體:(1)指導學生重點閱讀教材,使其掌握實驗目的和操作要領(2)用語言或板書進行質疑,了解學生對實驗的準備情況。(3)用錄像片示范基本操作、展示裝置結構,提示實驗步驟。(4)用投影片分析實驗原理,指導填寫實驗報告。

3.復習課:生物的許多內容都是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的,學生可以通過終端與網絡中心連接,將課堂上講解的多媒體課件再次從教學資料中心的服務器讀取,對不理解的環節可以反復觀看,并且可以觀看其他教師的教學內容,這不僅大幅度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強度,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動規律控制使用多媒體

篇5

摘 要 以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高考中常見的裝置圖為例進行了總結,并選擇了經典例題剖析了該類型題目的解題策略。

關鍵詞 裝置圖 光合作用 細胞呼吸 解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B

裝置圖是高考中的新題型,該題型所占的分值呈逐年上升趨勢。在2009年天津卷生物部分解讀中也明確規定:通過概念圖。裝置圖、實驗裝置圖、曲線圖和表格等形式,從基本、核心、重點等知識領域,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科學分析實驗的能力、識圖能力、運用數學模型解釋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裝置圖題符合新課程理念,對于能力考查等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所以在二輪復習中教師應給予重點訓練。

1 物理模型與裝置圖概述

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等。物理模型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可以模擬客觀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它包括實物模型和思想模型兩類。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經常使用的實物模型如反映生物體結構的標本,模擬模型如細胞結構模型、各種組織器官的立體結構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質模型在思維中的引申,根據構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形象化方法構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們在思維中通過對生物原型的簡化和純化而構思出來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特征,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生物膜液態鑲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對象直觀化,既可以促進研究,又可以簡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傳播。另一類是以抽象思維方法構建的抽象模型,是人們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質屬性而構思出來的,例如呼吸作用過程圖解、光合作用過程圖解等過程抽象模型、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系統抽象模型。這類模型使研究對象簡化,在科學研究中常被用于計算推導,引申觀察和實驗的結論等方面。裝置圖是高考物理模型類題中最重要的呈現方式,主要包括滲透裝置。光合和呼吸作用裝置、神經調節(電流表)裝置及生長素裝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歷年高考的重點和難點,下面以該部分裝置圖為例。

2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常見裝置圖總結

2.1 呼吸作用裝置:密閉小室+二氧化碳吸收劑(圖1)

2.2 光合作用裝置:密閉透光小室+二氧化碳緩沖劑(圖2)

3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裝置圖題解題策略

3.1 兩大裝置圖中實驗控制方法小結 (1)除去光合對呼吸的干擾――給植株遮光(黑暗處理)。

(2)除去葉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環境(饑餓處理)。

(3)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KOH溶液)。

(4)維持小室內CO2濃度的相對恒定――CO2緩沖液(NaHCO3溶液)。

(5)測定密閉小室氣體變化量――帶刻度的液滴。

3.2 經典例題解析

某轉基因作物有很強的光合作用強度。某中學生物興趣小組在暑假開展了對該轉基因作物光合強度測試的研究課題,設計了如下裝置(圖3)。請你利用下列裝置完成光合作用強度的測試實驗,并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I 實驗步驟

(1)先測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強度,方法步驟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0 min后分別記錄甲、乙兩裝置紅墨水滴移動的方向和刻度。

(2)測定植物的凈光合作用強度,方法步驟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30 min后分別記錄甲、乙兩裝置紅墨水滴移動的方向和刻度。

(3)實驗操作30 min后,記錄甲裝置紅墨水滴移動情況(表1)。

Ⅱ 實驗分析:

假設紅墨水滴每移動1 cm,植物體內的葡萄糖增加或減少1g。那么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是_______g/h。白天光照15h,一晝夜葡萄糖的積累量是_____g(不考慮晝夜溫差影響)。

解析:

(1)明確裝置類型是基礎。

首先要看清實驗材料,如果是植物則白天既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行呼吸作用,而夜晚只能進行呼吸作用;如果是植物的種子或果實、動物及酵母菌等都只能進行呼吸作用。本題中的實驗材料為轉基因作物,所以可以用作測定兩種代謝活動的裝置。

其次根據常見裝置圖總結規律,配備好恰當的儀器或設備,尤其要注意細節。在本題中如果是測定呼吸作用強度的裝置,D中應為NaOH,而且要做到遮光處理,如果是測定凈光合作用強度的裝置,D中應為NaHCO3。

最后應用單一變量原則和對照原則做出正確的答案,在本題中乙裝置的實驗材料為死的轉基因作物,應該使學生明確乙裝置是對照組,起到校正作用,還要注意實驗的其他條件(如溫度)要相同。

(2)分析重要試劑及設備作用是關鍵。

本題中要明確NaOH溶液、NaHCO3溶液及帶刻度的液滴的作用。在測定呼吸作用裝置中,由于NaOH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液滴的移動是因為消耗了氧氣,甲裝置應向左移動1.5cm。在測定凈光合作用裝置中,NaHC03溶液維持了小室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相對恒定,液滴的移動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與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的差值,但因為白天時凈光合作用大于零,所以甲裝置應向右移4.5cm。

(3)遷移知識、靈活應用是靈魂。

在測定呼吸作用的裝置中,甲裝置左移1.5cm,乙裝置右移0.5cm,所以30 min后實際向左移動了2cm。根據紅墨水每移動1cm,植物體內葡萄糖增加或減少1g,那么每小時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4g葡萄糖。這一設問形式體 現了對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查。

在測定凈光合作用的裝置中,甲裝置右移了4.5cm,乙裝置右移了0.5cm,所以30min后實際向右移動了4cm。所以每小時凈光合積累葡萄糖量為8g。一晝夜葡萄糖積累量=葡萄糖產生量一呼吸作用消耗量,在計算時用(8+4)x15-4x24=84g。在這一問中體現了培養學生遷移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知識點的能力。

參考答案:

I (1)①甲乙兩裝置的D中都放入NaOH溶液,裝置乙做對照組(校正作用)。

⑦將裝置甲乙的玻璃鐘罩遮光處理,放在溫度

等相同的環境中。

(2)①甲乙兩裝置的D中都放入NaHCO3溶液,裝置乙做對照組(校正作用)。

②將裝置甲乙放在光照充分、溫度等相同的環境中。

(3)測定植物呼吸作用甲裝置左移1.5cm;測定植物凈光合作用甲裝置向右移4.5cm

Ⅱ 4 84

3.3 變式訓練

利用下列裝置(圖4)研究CO2含量和光照強度對大豆光合作用的綜合影響。實驗時使用生長發育狀況一致的大豆植株在室溫25℃下進行,通過緩沖液調節密室空間內C02濃度的相對恒定。對各組試驗裝置精確測量的液滴移動數值記錄于表2。據圖表分析回答:

(1)在較強光照下,每組裝置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6組狀態到7組狀態,大豆葉綠體內C3 和c,化合物的含量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6組、7組之間增加一組實驗,光強為800lx,CO2濃度為0.05%。預期這一條件下裝置中液滴向右移動的范圍是____________mm?h-2之間。

(4)第8組、9組的實驗結果相同,限制第9組裝置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將該裝置放置于黑暗條件下,則裝置中毛細刻度管內的液滴應向――方移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為了防止無關因子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本實驗還應設置對照實驗,對照實驗裝置與實驗組裝置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將試管中的CO2緩沖液改為水,則黑暗條件下實驗測得的數據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值。

參考答案:

(1)光合作用O2釋放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O2量

(2)C3化合物含量減少,C3化合物增多

(3)60-112

(4)CO2濃度

(5)左 細胞呼吸時消耗O2釋放CO2,CO2被緩沖液吸收,使密室內氣體總量減少,氣壓降低

篇6

一、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審題是解題的“前奏”,只有認真審題,在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才能高效地進行解題,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生物試題的審題是通過閱讀題干,弄清題意的一個過程.學生對一些題干冗長、晦澀難懂的綜合性題目常常把握不好重點、容易出現對題意的曲解,從而給解題帶來困難.要正確審題,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思維定勢;(2)避免概念混淆;(3)排除迷惑條件;(4)找出關鍵詞組及隱含條件.

例題西瓜含水量多,營養豐富,一株生長旺盛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果實長大C.蒸騰作用D.植物生長

解析“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為迷惑條件,隱藏條件是植物生長發育的任何階段(休眠階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 %用于蒸騰作用.故答案為C.在解答有些試題時,既要注意發現并排除題干中列出的迷惑條件;又要善于發掘出藏于題干之中未顯露出來的必要條件.

二、文字表述題的解題技巧

例題若將如下裝置用來探究CO2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則還應該再增加一個裝置,該如何操作?若用來探究元素X是否為植物的必需礦質元素,則還應該再增加一個裝置,如何操作?

解題策略要探究的因素一般設為變量,其他的因素必須保持一致,在這里是否有CO2就是自變量,根據題目可知增加的一組實驗裝置中應該沒有CO2,將NaHCO3溶液換成等量的1% NaOH溶液,其他條件同這個裝置.若探究元素X是否為必需礦質元素可以采用水培法,增加的裝置中應將水槽中的完全培養液替換成等量的只缺少元素X的完全培養液,其他條件同甲裝置.對于文字表述題的解答回答的基本要點是原理、結論等,表述的過程要富有邏輯完整性,并且條理清晰.

三、實驗探究題的解題技巧

實驗探究型試題一般要求設計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器材,安排實驗步驟,設計實驗數據處理的方法及分析實驗現象,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形成科學嚴謹的科學實驗思想.

例題(1)C4植物與C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不同,這與它們的結構、生理有關.科學家發現C4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葉片中只有葉脈的維管束鞘細胞內出現淀粉顆粒,葉肉細胞中沒有淀粉粒;C3植物的情況恰好相反.請你完成以下支持該發現的實驗:

①選取天竺葵(C3植物)、玉米為實驗材料,用作為染色劑.

②實驗前,先讓天竺葵、玉米在光下照射幾小時,分別摘取二者新鮮的正常葉片,經脫色處理后,滴加染色劑,然后用肉眼觀察,其被染色的部分分別是.

(2)植物單個葉片的光合作用強度可以用通氣方式測定,如模式簡圖所示,將葉片置于同化箱中,在適宜的光照,溫度條件下,讓空氣沿箭頭方向流動.

①當B處氣體的CO2濃度低于A處氣體的CO2濃度時,說明.

②請判斷A、B兩處氣體的CO2濃度是否可能相等:,并說明原因:.

③用上述方法,在各自適宜的條件下分別測定天竺葵、玉米的光合作用強度,結果如曲線圖所示,其中表示玉米的光合作用強度曲線.

解題策略(1)①碘液②葉肉、葉脈

(2) ①光合作用的強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強度②有可能因為光合作用的強度有可能等于呼吸作用的強度③甲

上題為實驗設計的補充,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原理,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進行制定.實驗設計的常規解題思路是明確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目的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實驗對照,遵循單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且最適,觀察并記錄實驗數據和現象.實驗材料在數量上盡可能多地選取,記錄數據時取平均值,以減少實驗誤差.實驗探究題看似復雜,目前可以接觸到的實驗還是有限的,在課堂上認真觀察教師的實驗操作,注意把握細節問題,再根據理論知識,進行消化理解,再遇到類似的題時自然會輕松地給出解答.

四、圖表類題的解題技巧

生物高考試題中圖表類題型越來越多,有坐標曲線題、表格類試題、結構示意圖題目等,通常是借助圖表,來分析生物現象,從而揭示生物體的結構、生理等方面的本質特性的題型.解題要注意識別圖中各結構或物質的作用,理清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由局部到整體的思維對圖形進行理解,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利用圖形準確作答.

例題圖甲表示A、B兩種植物光合效率隨光照強度改變的變化曲線,圖乙表示將A植物放在不同濃度CO2環境條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強度影響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

(1)在較長時間連續陰雨的環境中,生長受到顯著影響的植物是.

(2)圖甲中的“a”點表示.

(3)在c點時,葉綠體中ADP的移動方向是.

(4)e點與d點相比較,e點時葉肉細胞中C3的含量;e點與f點相比較,e點時葉肉細胞中C3的含量

.(填“高”、“低”、“基本一致”)

(5)增施農家肥可以提高光合效率的原因是.

解題策略解答本題時,首先是根據題干的意思,識別曲線蘊含的含義.圖甲是A、B兩種植物的光合效率(CO2的吸收量)隨光照強度的變化情況;圖乙是同一植物在不同的CO2濃度下的光合效率(CO2的吸收量)隨光照強度的變化情況.圖甲中既有不同光照強度的比較,也有不同植物的比較.圖乙中既有不同光照強度的比較,也有不同的CO2濃度下的光合效率比較.

(1)A植物是陽生植物,B植物是陰生植物,因此在較長時間連續陰雨的環境中,由于光照不足,使A植物生長受影響.

(2)a點時,沒有光照,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此時釋放CO2的為呼吸作用產生.

(3)c點時,光合效率最高,在葉綠體的基質中ATP不斷被分解產生ADP,并移向類囊體薄膜參與ATP的合成.

(4)e點與d點相比較,兩者都是同一CO2濃度下,但e點的光照強度比d點強,光反應產生的AT[H]多,有利于C3的還原;e點與f點相比較,光照強度相同,但e點的CO2濃度比f點大,生成的C3多.

篇7

關鍵詞:數學工具;生物計算;四類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1-0017-01

類型一:穿膜的計算

核心突破

(1)在原核細胞中,細胞膜為單層膜;在真核細胞中,則有三大類:第一類為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為雙層膜,第二類細胞膜,液泡,內質網,高爾基體為單層膜,而中心體、核糖體均無膜。

(2)毛細血管壁、肺泡壁、小腸絨毛壁,腎小管壁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物質通過這些膜時要通過2層膜結構;

(3)一些特殊的物質如mRNA通過核孔時并不通過膜結構;胞吞、胞吐借助膜融合才完成膜小泡,它們的穿透膜數均為0。

命題視角

人體的白細胞消耗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攜帶的氧氣;而在外界缺氧情況下,某高等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來源于自身的葉肉細胞時,則O2進入白細胞通過的數目和CO2進入葉肉細胞通過的膜的數目分別為 ( )

A.4、2 B.4、4 C.8、6 D.8、4

解析:根據題意,O2要先通過白細胞的細胞膜,繼而進入白細胞的線粒體中進行O2氣的消耗,共通過4層膜;"在缺氧條件下,植物葉肉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源于細胞基質中的無氧呼吸,當用于自身細胞的光合作用時,只需通過葉綠體表皮的2層膜。

答案:A

類型二: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關的計算

核心突破

(1)解決圍繞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計算,重點要了解以下三組數量關系:

第一組:光合作用O2的釋放量=O2的凈釋放量+呼吸作用消耗O2量。

第二組: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CO2的凈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釋放量。

第三組:光合作用產生的總葡萄糖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凈產生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2)光合作用必須有光時才能進行,因此其與光照時間有關,而呼吸作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3)結合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隱藏知識點判斷:

1)植物能正常生長的條件:一晝夜光合作用產生總葡萄糖量大于等于零。

2)CO2吸收量最大時的溫度是光合作用的最適溫度,CO2釋放量最大時的溫度是呼吸作用的最適溫度。

3)CO2吸收量為0時,并不代表植物未進行光合作用,可能是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恰好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命題視角

取理想狀態下的四組相同的綠葉編號,在27.28.29.30四種溫度下分別暗處理1h后,再光照處理1h(光強相同),結束后在理想時間下測定其重量大小的變動,得到下表的數據。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

A.綠葉光合作用的最佳溫度約是28℃

B.綠葉呼吸作用的最佳溫度約是29℃

C.28℃和30℃下的凈消耗速率相同

D.27℃下的消耗速率為2 mg/h

解析:可以將暗處理直接能看成呼吸作用,光照后與暗處理前看成光合作用。綠葉在29℃重量減少最多,呼吸作用明顯。C項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減明顯不等,錯誤;不同溫度下真正光合速率分別是:27℃5mg,28℃7mg,29℃9mg,30℃3mg;D真正的光合速率是1mg/h,故答案選B。

答案:B

類型三:有關遺傳規律的計算

核心突破

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題目一般計算比較復雜,尤其是非等位基因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在F2的比例上,學生應能正確處理應用教材中的一些比例關系,并靈活的將9∶3∶3∶1的比例關系進行轉換,在依據題目中的特定信息尋找突破難點,化繁為簡。

命題視角

兔毛色的遺傳受常染色體上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分別用C、c和G、g表示。若將純種灰兔與純種白兔雜交,F1親代為灰兔,F1自交產生的F2中,灰兔∶黑兔∶白兔=9∶3∶4。已知當基因C和G同時存在時個體表現為灰兔,cc基因個體表現為白兔。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C、c與G、g兩對等位基因分別存在于兩對非同源的染色體上

B.親本的基因型是CCGG和ccgg

C.F2白免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占1/2

D.若F1灰兔測交,則后代有4種表現型

解析:根據題目給予的提示和兔子的顏色差異,符合親代的基因型有兩種可能:①灰兔(CCGG)×白兔(ccgg);②灰兔(CCGG)×白兔(ccGG)。若親代基因型為②,則F1為CcGG,F2不可能出現9∶3∶4.所以親本基因型為灰兔(CCGG)×白兔(ccgg),F1為CcGg,F2為9C__G__(灰兔)∶3C__gg(黑兔)∶(3ccG__+1ccgg)(白兔)。F2白兔(3ccG__+1ccgg)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1ccGG+1ccgg)占1/2。若對F1灰兔測交即CcGg×ccgg,其子代為1CcGg(灰兔)∶1Ccgg(黑兔)∶(1ccGg+1ccgg)(白兔),只有3種表現型。

答案:D

類型四: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

核心突破

在某食物網中,確定生物量變化的"最多"或"最少"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食物鏈越短,則最高營養級獲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間的取食關系越簡單,生態系統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在ABCD中,已知D營養級的能量為M,計算至少需要A營養級的能量,應取最短食物鏈AD,并以20%的效率進行傳遞,即等于M÷20%;計算最多需要A營養級的能量時,應取最長的食物鏈ABCD,并以10%的效率進行傳遞,即等于M÷(10%)3。

植物兔貓頭鷹鼠蛇

命題視角

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假如貓頭鷹的食物五分之二來源于兔子,五分之二來源于鼠,其余來自于蛇,若貓頭鷹若增加40g體重,最少需要消費植物 ( )

A.900g B.600g C.1600g D.5 600g

篇8

一、 立足必修本,構建章節內部知識結構,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輪復習,必須緊依大綱,建立牢固的章節內部知識體系,同時填補知識漏洞,將該補充的知識有針對性地補足。另一方面,以各種生活、生產等方面出現的相關問題為背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高考中基于能力立意的解題思路與方法。

在復習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復習思路及方法

對于光合作用生理,主要涉及光合作用過程、條件、反應式、細胞學基礎、意義等內容;而呼吸作用生理主要涉及呼吸作用的類型、過程、條件、細胞學基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方式、意義等內容。二者既有區別,又相互關聯,尤其是綠色植物,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行呼吸作用,更顯復雜。所以,可以采取“先分后合”教學思路,即先分別復習兩個生理過程的相關知識,分析相關問題,再探討二者的聯系與區別,分析綜合問題,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復習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講解法、觀察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教學模式:多媒體直觀教學與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2 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展示過程

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展示,是教學過程的關鍵,是學生從中獲得“效益”的關鍵。應當符合學生心理順應過程,即讓學生學得自然,學得輕松,學得有趣。換句話說,教學過程應當具有邏輯性。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可如下組織和展示:

(1) 復習光合作用生理過程

首先,演示光合作用的過程圖像(或動畫),可以提取出學生原來建立的光合作用過程的表象,鞏固所學知識,并總結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接著,從圖中分析光合作用兩個階段的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以及限制和影響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過程的各種條件;

然后,分析并總結出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和聯系;

最后,通過提問設疑,建立與其他章節之間的橫向知識聯系和提醒必須注意的細節。

(2) 復習呼吸作用生理過程

首先,分析教材中的有氧呼吸過程圖解,并通過設問理解有氧呼吸過程中所涉及的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H2O的利用和產生階段、O2的消耗階段、ATP的產生階段、各階段所進行的場所等內容;

接著,投影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并總結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然后,投影無氧呼吸過程的反應式及過程,并與有氧呼吸加以比較;

最后,分析生產、生活中的相關生物現象,達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3) 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針對代謝類型、進行部分和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等區別及聯系以表格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另一方面,提醒學生針對綠色植物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行呼吸作用,分析CO2和O2的變化、有機物的變化,外界條件和原料發生不同改變時的相應變化等比較復雜的問題。

3 教學主要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教學

建議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多方面的優點:

第一,直觀形象,如果設計動畫,效果會更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第二,節省時間,這里的“時間”是指教學時間,不是備課時間(備課時間可能多得多),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容納更多的信息量;

第三,縮短差距,因為多媒體直觀性較強,可以將深奧的知識淺顯化,便于差生理解和掌握。

第四,很容易建立“超級鏈接”,可以將不同內容進行多維聯系,這是其他手段很難實現的。等等。

最大的不足:備課艱苦,所花時間很長,這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但有一個辦法――就是網上“下載”。

4 典型例題分析與解答

【例一】將某一綠色植物置于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不給光照,CO2的含量每小時增加8mg;如給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內CO2的含量每小時減少36mg。據實驗測定上述光照條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時能產生葡萄糖30mg。請回答:

(1) 上述條件下,比較光照時呼吸作用的強度與黑暗時呼吸作用的強度是的。

(2) 在光照時植物每小時葡萄糖的凈生產量是mg。

(3) 若一晝夜中先光照4 h,接著放置在黑暗的條件下20 h,該植物體內有機物含量的變化是。

【分析】

光合作用強度大小的指標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由于綠色植物每時每刻(不管有無光照)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只在有光條件下才能進行。也就是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還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釋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體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人們把在光照下測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稱為表觀光合速率或凈光合速率。如果我們在測光合作用速率時,同時測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觀光合速率上去,則可得到真正光合速率。即:

真正光合速率(總光合)=表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具體可表達為:

真正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表觀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釋放量

同樣也可將上述公式推廣到氧氣和葡萄糖,則得相應的計算公式,這里不再一一列出。

【求解】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題意可知,光照時葡萄糖凈(表觀)生產量是光合作用每小時產生的真正的(總的)葡萄糖量減去呼吸作用每小時消耗的葡萄糖量。而葡萄糖量與CO2量求解有直接關系,可通過CO2量的變化推測有機物(葡萄糖)含量的變化。

(1)先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光照條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時真正產生30mg葡萄糖需要消耗的CO2量。

從上面計算結果可知,植物真正產生30mg的葡萄糖,需要44mg的CO2,而實際上容器內CO2的含量每小時只減少36mg,還有8(44-36)mg的CO2來自光照條件下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與題目交待的不給光照時(只能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量相等。所以在該條件下,光照時呼吸作用的強度與黑暗時呼吸作用的強度是相等的。

(2)由呼吸作用每小時產生的CO2的量是8mg,計算出消耗的有機物葡萄糖量。

根據題意,植物每小時真正

(總的)能產生葡萄糖30mg,呼吸作用消耗5.5mg,則凈生產量為24.5(30-5.5)mg。

此問題,還可以根據CO2的實際減少量來計算,題目交待在光照條件下容器內的CO2的含量每小時減少36mg,這是與植物的呼吸作用無關的,減少的CO2已作為光

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葡萄糖,也就是凈產生的葡萄糖,具體計算如(1)。

(3)根據上述(1)(2)的計算結果,可知一晝夜(24 h)中,4 h制造的葡萄糖總量為4×30=120mg,消耗總量為24×5.5=132mg,兩數說明該植物體內有機物含量減少。或者先計算4h產生的葡萄糖量為4×24.5=98mg,再計算20 h黑暗(只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為20×5.5=110mg,然后再比較這兩個數據,可得出同樣結論。

二、 圍繞必修本,講解選修本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構建背景知識,開拓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面

選修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C3植物和C4植物、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生物固氮四個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在必修本的基礎上加以擴展和加深的,在講解時注意以下幾點:

1 依據大綱,注意講解的層次與深度,不要講得過寬、過多、過深;

2 注意與必修本的相關內容加以比較學習,建立知識聯系;

3 盡量用多媒體以圖表等形式概括相關內容,簡化記憶內容與形式;

4 多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問題,用所學知識加以分析,訓練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表達的簡潔性、邏輯性與嚴密性;通過圖表識別與判斷,訓練抽象概括能力、提取有效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以學生為本;注意情感與反應,提高學習興趣;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教學方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當然,這不是僅在此章節才需注意的。應當說,所有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貫穿教育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了興趣,教師只能唱單簧戲,等于沒上課,就不可能建立所謂的知識體系和培養能力啦。在教育與教學之間,我有以下觀點:

1 不一定要有專門時間才能進行教育,教育可以在課堂的講解過程中,也可以是在課堂的提問、設問、解答、輔導中,甚至是在不經意的一兩句話語中。

2 教師本身應有熱情、激情。教師走進教室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決定著一節課的整體效果,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情感是風向標,可讓學生感受著上課的陰晴雨雪,學習的輕松與凝重。那么,教師的激情從何而來?可能來自責任感、事業成就感和外界環境氛圍的感染,但有一點還得來自對課的精心準備。

3 教育與教學并重。教育可以解決學生學不學的問題,教學是解決學生怎樣學的問題和學什么、學多少的問題。

篇9

關鍵詞:光合特性;氣體交換;葉綠素熒光;溫度響應;光響應:丹桂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847(2007102-0110-06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屬(Osmanthus)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是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地區常見的觀賞和經濟樹種,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花期正值仲秋,香飄數里,深得人們喜愛,桂花有四季桂、銀桂、金桂和丹桂4個品種群,在其主要生長季節夏季,桂花受到午間強光高溫的脅迫,極端高溫超過40℃,脅迫嚴重時,葉片失綠枯焦,影響生長,在眾多被高溫抑制的植物細胞機能中,光合作用被公認為是對高溫脅迫特別敏感的生理過程,光合作用被高溫所抑制對熱帶亞熱帶植物來說經常發生,也周期性地發生在溫帶植物上,本文分別在實驗室控制條件和自然條件下,以丹桂(Osmanthus fragrans.var.aurantiacus Mak.)為材料,首次研究其光合作用對環境溫度和光照強度的響應,以期為桂花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材料

以盆栽5年生丹桂為試材,植株生長健壯,受光良好,8月初選取植株頂部生長狀況相似的當年生成熟葉片,用英國ADC公司生產的LCA-4型便攜式光合測定儀對連體葉片進行測試,采用開放式氣路,重復測試3張葉片,每葉片重復記錄4~6組數據,結果取平均值,測試前幾天每天給花盆澆適量水,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1.2研究方法

1.2.1溫度響應測試

碘鎢燈提供光源,使葉片表面光合有效輻射(PAR)保持在(500±20)μtmolm-2?s-2,設定光合測定系統自動調節進氣C02濃度為(350±10)μmol?tool-1和空氣相對濕度為(45±3)%(夏季晴天上午9:0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常在45%左右),利用光合測定系統的控溫裝置調節葉室溫度Tch在22~42℃之間,2~3℃為一個測試梯度,每個梯度停留5min使儀器讀數穩定,測定葉片凈光合速率Pn(trmo1?m-2?s-1)、胞間CO2濃度Ci(μmol?mol-1)、氣孔導度Gs(mol?m-2?s-1)、蒸騰速率T(mmol?m-2?s-1),計算水分利用效率WUE=Pn/Tr(mmol?mol-1),用黑布完全遮光測定暗呼吸速率Rd(μmol?m-2?s-1),

1.2.2光響應測試

1)控制條件下的光響應測試,將丹桂置于光照培養箱中分別在27、31、39℃下處理4h后,先測試最大光化學效率FvFm(溫度處理前夾好暗適應夾),再測試氣體交換的光響應,用光合測定儀控制Tch為上述特定的溫度,通過改變光源光強和多層紗布均勻遮光相結合的方法調節PAR從0到1200μmol?m-2?s-1,弱光下(小于160μxmol?m-2?s-1)每梯度為20-30μmol?m-2?s-1、強光下為100~300μmol?m-2?s-1,每梯度光照持續3min到讀數穩定,測得從低到高一系列PAR下葉片的Pn?低光強下Pn-PAR的直線斜率即為表觀量子效率(AQY),計算光補償點(LCP),實測光飽和點(LSP)和最大凈光合速率(Pmax)。

2)自然條件下光合作用日變化和光響應測試,在晴朗天氣下,從7:00~17:00每隔1h測定一次凈光合速率,光響應測試分別在8:00~9:00和12:00~13:00進行,測試指標有氣溫(Tμa)、葉片表面光合有效輻射(PAR1)、光飽和下的胞間C0-1濃度(C1)和氣孔導度(Cs),實際光化學效率(暗適應、5min測得的光化學效率F-1/Fm,以Fv/Fm表不),以多層紗布在葉室上均勻遮光的方式獲取所需的PAR梯度進行光響應測試,測定或計算各項參數。

1.3數據的統計分析

用DPS統計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ANOVA),同類型數據顯著性差異運用Duncan's檢驗法進行多重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光合作用的溫度響應

2.1.1氣體交換參數對溫度的響應

從圖1看出,凈光合速率、胞間CO2濃度、氣孔導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與溫度的關系都服從二次多項式方程,暗呼吸速率和蒸騰速率與溫度存在線性關系,光合的適宜溫度在24~28℃,超過適溫后凈光合速率快速下降,而胞間CO2濃度和氣孔導度則快速上升,表明在水分供應充足情況下,高溫引起的凈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歸因于非氣孔限制,凈光合速率與暗呼吸速率相加即為植物真正的光合速率(表觀光合速率,數據未列出),盡管高溫使暗呼吸速率大幅上升,但與凈光合速率下降幅度相比,可以看出高溫使凈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原因不是暗呼吸速率的增高,而是表觀光合速率的降低,表明高溫限制了丹桂的光合能力,由于溫度升高導致凈光合速率下降的同時使得蒸騰速率升高,因此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2.1.2葉綠素熒光特性對溫度的響應

在熒光分析中,最常用的基本熒光參數是Fo、

Fm、Fv/Fm,反應中心的破壞或不可逆失活引起Fo的增加;Fm反映通過光系統Ⅱ的電子傳遞情況;Fv/Fm被稱為PSⅡ的最大光化學效率,反映了PSⅡ潛在的量子效率,通常被用作光合作用敏感的探測器,脅迫條件下該參數明顯下降,從圖2看出,在高溫脅迫下,Fo明顯升高,Fm和Fv/Fm下降,表明此時光能轉換效率下降,光抑制加劇,加重了光合速率下降的非氣孔限制作用。

2.2不同溫度下光合作用的光響應

2.2.1 控制條件下光合作用的光溫響應

在適溫(27℃)、中高溫(31℃)和高溫(39℃)3種溫度下考察溫度對光合作用光響應的影響,結果見圖3對圖3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光合參數,在不同溫度下凈光合速率和胞間CO2濃度與光合有效輻射的擬合曲線都為二次多項式方程。

從表1和圖2看出,在27、31、39℃3種溫度下,27℃時光飽和點、表觀量子效率和飽和凈光合速率最高,光補償點最低,39℃時則相反,當光合有效輻射超過光飽和點后,凈光合速率下降,此時凈光合速率的下降不是由于CO2供應不足,而是由于葉肉細胞在強光下光合活性下降即光抑制引起的,隨著葉片溫度的升高,光抑制加劇,由于夏天晴天的光合有效輻射很強,大部分時間都在1500μmol?mm-2?s-1以上,而丹桂的飽和光強在1000μmol?m-2?s-1左右,因此在丹桂的栽培管理中,可將丹桂種植于稀疏的林下或適當遮蔭,以降低葉片表面溫度,減輕光抑制,提高凈光合速率。

2.2.2 自然條件下光合作用的光溫響應

在夏天晴天氣候條件下,光合有效輻射、氣溫和空氣濕度日變化劇烈,丹桂凈光合速率日變化曲線為“雙峰型”,出現了明顯的光合“午休”(圖4),為探討高溫強光下丹桂光合“午休”的成因,筆者在自然條件下分別于上午8:00~9:00(光合日進程峰值出現時間內)和中午12:00~13:00(光合作用“午休”時間內)進行了光響應測試和實際光化學效率(F'v/F'm)測試,結果見表2,長期以來,對光合“午休”的成因一直有兩種解釋,即氣限制和非氣孔限制作用,判別的依據是氣孔導度和胞間CO2濃度的變化趨勢,從本試驗來看,丹桂光合“午休”時,氣孔導度雖然降低(與峰值時相比),但胞間CO2濃度升高,表明光合“午休”的主要成因是非氣孔限制,同時表觀量子效率和實際光化學效率明顯下降,說明此時已受到了較嚴重的光抑制,光抑制是丹桂光合“午休”非氣孔限制形成和發展的深層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在凈光合速率的降低中,高溫引起的暗呼吸速率增高的貢獻并不大。

3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溫度的升高,丹桂凈光合速率降低,氣孔導度和胞間CO2濃度升高,通常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可分為氣孔因素和非氣孔因素,Farquhar等認為,胞間CO2濃度的大小是評判氣孔限制和非氣孔限制的依據,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胞間CO2濃度同時下降時,凈光合速率的下降為氣孔限制,相反,如果葉片凈光合速率的降低伴隨著胞間CO2濃度的提高,說明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非氣孔限制,所以,高溫使丹桂凈光合速率降低是由非氣孔限制造成的。

篇10

關鍵詞:看實驗 做實驗 設計實驗 連貫體驗探究教學 光合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第1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是在初中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回顧了光合作用發現的漫長過程。本節材料容量大,但對光合作用概念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節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可結合科學史實,運用連貫體驗探究教學的方法,構建光合作用的產物、場所、原料等一步步發現的過程,將有利于學生拓展學科思維,促進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1.2教學重難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各實驗的研究方法、步驟、結論及其優缺點。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并從中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有關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

2.2能力目標

培養分析實驗、動手操作實驗、設計實驗的能力,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原則,掌握參與、合作、交流、表達等基本技能。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分析、討論,培養科學嚴謹的態度,認識到科學家的艱辛,激發創新意識和求知欲望。

3.教學過程

3.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展示大自然的美景,配樂詩朗誦《葉子》。教師提示學生結合初中學習內容思考:為什么要贊美葉子?它有什么作用?學生很自然就會想到,綠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教師借機導人,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合成有機物,但在200多年前,人們并不知道這些,現在沿著科學家的足跡,一起探究一下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3.2看實驗,直觀感悟

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是由一個個經典實驗組成的,網絡上有很多相關的視頻、動畫和圖片,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課程資源進行情景再現,讓學生在直觀上感悟科學家的艱辛及科學實驗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師生可以在探究過程中逐步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3.2.1范·海爾蒙特的實驗

教師展示實驗過程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小小的種子之所以能夠長成參天大樹,是否完全依靠土壤?從海爾蒙特的實驗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得出:水是建造植物體的原料;植物生長所需的養料主要來自水,而不是土壤。教師再問:海爾蒙特的這一結論是否精確?為什么?學生答:他沒有考慮到空氣的作用。

3.2.2普利斯特萊的實驗

教師利用動畫演示蠟燭、小鼠和植物在密閉鐘罩中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分析:蠟燭燃燒和小白鼠呼吸需要的是什么氣體?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答出:綠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氣;植物生長需要吸收CO2,同時釋放出O2。

教師設疑:可是當人們重復普利斯特萊的實驗時,有的成功,有的卻失敗了,這是為什么呢?在這個實驗中,他忽略了哪一個重要的因素呢?學生思考后答:光照。

3.2.3揚·英根豪斯的實驗

教師播放金魚藻的實驗視頻,提示學生:金魚藻在光照下有氣泡產生,此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綠色植物釋放的是什么氣體?再次觀看小鼠實驗,發現密閉鐘罩中的小鼠在有光的條件下存活時間較長。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植物需要陽光才能制造出O2。

3.2.4聯系實際,問題探討

教師:人們通常認為樹林中早上空氣清新,是鍛煉身體的適宜時間。你認為最佳的鍛煉時問是什么時候,(晴天的早上、中午、傍晚;陰天的早上、中午、傍晚)學習小組討論后,有幾種意見,以支持晴天早上和傍晚的居多,再各派代表進行辯論,找出依據。最后學生達成一致,晴天植物經過白天的光合作用后,到傍晚時空氣中的氧含量相對較多,更適合鍛煉身體。

3.2.5恩吉爾曼的實驗

觀看動畫,教師設問:該實驗的巧妙之處在哪里?為什么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為什么用好氧型細菌?為什么選用黑暗并且沒有空氣的環境?學生總結出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3.3做實驗,親身體驗

有學者說,讀到某件事,你能記住10%:看到某件事,你能記住30%;做某件事后,你能記住90%。教師講得再多,也沒有讓學生親自嘗試一下后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薩克斯的實驗(課堂實錄)。

師:初中時我們就學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能產生氧氣外,還能產生什么?如何驗證?生:可生成淀粉,用碘液鑒定。教師展示事先處理過的植物,引導學生分析:

①在實驗前先用黑紙箱將植物罩住,進行暗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消耗掉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避免其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②觀察這盆植物有什么特別之處?為什么要這樣做?(一半遮光,一半照光,可相互對照)

③葉片是綠色的,淀粉遇碘變藍,若顏色對比不明顯怎么辦?(想辦法讓綠色褪去)

教師給出實驗材料:酒精、培養皿、大小燒杯、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碘液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教師使學生明確此實驗中酒精是用來進行脫綠處理的,照光部分變藍,遮光部分呈棕色。最終得出緒論:光合作用在有光照的條件下會產生淀粉。

3.4設計實驗,能力提升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提倡探究性學習。學生的知識儲備雖然有限,但當他們全力以赴探討需要解決的疑難時,就會像真正科學家那樣肯于動腦筋和費心血。而模仿科學家的思維去設計實驗,也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4.1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結合前面的實驗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是來自水還是二氧化碳?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介紹同位素標記法,給出實驗材料用具,如試管、小球藻、細玻璃管等,引導學生分組畫圖設計,并請學生講解其設計思路。然后教師用多媒體播放魯賓和卡門的實驗動畫,與學生的設計進行對比,師生共同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的氧氣全部來自于水。

3.4.2卡爾文的實驗

教師簡述卡爾文循環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根據光合作用反應式思考其采用的方法以及標記元素的種類。

3.5總結

教師列表,引導學生總結光合作用探究歷程中各科學家的實驗及其結論,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他們認識到生物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眾多科學家不計個人名利,為科學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奮斗史,如果大家對生物學科感興趣,也可以像科學家們一樣去細心觀察、勇于實踐、積極探索,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獲。

4.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