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修復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修復發展趨勢

篇1

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態系統的結構理論、生態適宜性原理、生態位理論、群落演替理論、生物多樣性原理和斑塊-廊道-基底理論等(任海等,2001),它們對園林設計及施工具有指導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設計中需要找出生態系統恢復的關鍵因子;生態系統的結構理論要求設計的物種結構能充分利用時空資源,并具備自我維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維護頻度;生態適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鄉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態學特性的前提下做種植設計;生態位理論指導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與尺度;群落演替理論表明園林綠化可縮短生態恢復時間,但對極端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時,演替理論不適用,只具有指導意義;生物多樣性原理要求適當增大物種多樣性可使恢復的生態系統穩定性更高;斑塊-廊道-基底理論指導景觀層次的規劃,考慮在生境破碎化的場地中,合理利用空間。

生態修復與風景園林

城市生態系統是個規模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它既有自然的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組成要素。城市綠地在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觀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喬灌木藤草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形成復合層次和優美季相景觀,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構成一個穩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設造成的人工棄土、土地,改變了地表徑流,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積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資源遭到破壞。因此,生態修復集成技術可以在方案設計時重點考慮并在園林工程中實施,最終使得城市生態系統向良性方向發展。

園林種植設計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保持水土、抗污吸塵、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根系發達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可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更能減輕暴雨沖蝕和水土流失,從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種群穩定的復層群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

園林工程與生態修復在土方工程、給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園路工程中應結合種植工程,利用園林植物的防護作用實現生態修復。園林排水:園林綠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結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淺溝式排水渠,溝內生長植物,起到減緩徑流速度及防止水流沖刷的作用。解決由地表沖蝕措施有:①從豎向設計角度考慮。種植采用鋪地植物護坡;②使用工程措施。設置谷坊和擋水石,并與植物搭配消減沖刷力(孟兆禎,2003)。水景護坡:園林中開辟水面要求有穩定的湖岸,在水體邊緣必須建造駁岸和護坡,其中植物護坡措施包括防護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綜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淺根性樹種結合的喬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蝕能力,減小徑流速度,增加入滲,防止面蝕和細溝侵蝕,也有助于防止塊體運動。生物-工程綜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間隙或表面種植植被,以增強其強度,如混凝土構件間隙空格種草,與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綠色混凝土模塊等。園路鋪裝:園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為:整體路面、塊料路面、碎料路面、簡易路面等。園路的設計在滿足造園藝術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證路基的穩定,減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應有3%~8%的縱坡和1.5%~3%的橫坡。采用生態鋪裝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見種類有透水瀝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態透水磚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區中,使用最多的鋪裝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頻率的44%,礫石及磚的比例分別占使用頻率的18%、20%(黃玲,2009)。

園林生態修復發展趨勢

篇2

【摘要】: 肝硬化并發癥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挑戰,有效預防和治療肝硬化并發癥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近三四十年來,雖然對肝硬化并發癥的處理有了很大進展,但是在我國臨床上仍未能得到廣泛應用,因此了解和掌握有關新知識能很好的提高臨床醫師的診療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肝硬化;并發癥;預防;

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損傷病情演變的最終結局,加強對肝硬化的的正確認識,一旦出現肝硬化,特別是失代償肝硬化可能會引起并發癥,進而危及生命。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是門脈高壓和肝衰竭的臨床后果,加強和重視對肝硬化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以降低死亡率。然而在我國許多有效的防治方法沒有廣泛應用于臨床當中,因此,為了提高臨床醫師的治療水平,我們專門組織了有關專家為我們講解預防和治療肝硬化并發癥的新知識。

1 肝硬化的自然史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它的自然史特征性的分為:一個是“代償期”肝硬化的無癥狀期,然后出現一個快速進展期,主要的表現是肝功能減退、門脈高壓等并發癥的出現,也就是所謂的“失代償期”肝硬化。肝硬化并發癥有多種,如曲張靜脈出血、腹水和胸水、感染、肝性腦病、急性腎功能衰竭、肺血管異常、原發性肝癌等,其中曲張靜脈出血是導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下面將一一對這些并發癥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很和治療措施。

2 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防治

食管胃靜脈曲張是最常見的門體側枝循環,容易破裂導致大出血,是肝硬化最致命的并發癥,食管胃靜脈曲張及出血主要原因是門靜脈高壓,肝臟功能儲備及肝靜脈壓力梯度是決定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重要因素。對于這類患者平時應注意避免堅硬、油炸、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曲張的食道靜脈造成大出血,生活上應注意多休息,加強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

2.1  預防第一次出血,對于沒有食管胃靜脈擴張的肝硬化患者則應該每兩年做一次胃鏡,而已有輕微靜脈曲張者則需要每年做一次。目前尚無有力的證據表明受體阻滯劑可以防止食管靜脈曲張的發生,但是非選擇體阻滯劑和內鏡下套扎療法(EVL)都會讓中重度食管靜脈曲張患者首次出血風險降低60%附近,并且兩種治療方法的生存率非常相似。對于輕度靜脈曲張患者來說,如果肝病仍在惡化性進展,同時有可能從受體中獲益。則我們應該選擇前者。同時還沒有充分證據支持硝酸酯單獨或與受體阻滯劑聯系來預防靜脈曲張第一次出血。而對于中重度靜脈曲張和不能耐受受體阻滯劑的患者應進行套扎療法, 套扎療法應每1~3周一次直至血管堵塞,其后1~3個月復查內鏡,如無靜脈曲張復發則每6~12個月再復查一次。在此基礎上問題應該不大了。

2.2  急性出血的處理,食管胃靜脈曲張是肝硬化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一線治療措施包括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循環復蘇、聯用血管藥物和內鏡條件下治療等等。抗生素現已成為了急性靜脈曲張出血的首選治療措施,因次對腸道菌群的長期調控有助于降低門壓。食道靜脈曲張單純發生于靜脈、小隱靜脈或者其屬支的一種疾病。深靜脈的功能是正常的。

2.3  預防再出血,發生第一次食管靜脈曲張出血存貨下來的患者發生再出血的幾率相當高,同時伴有更高的死亡率。沒有進行一定預防措施的患者應采用選擇性受體阻滯劑、EVL或者二者聯合。如果不能耐受選擇性受體阻滯劑或有使用不方便者,則只能做EVL。如果這些措施都行不通的話,則需進行TISS或對小口徑(直徑

3  其他并發癥的防治

3.1  腹水和胸水,具有腹水(或)肝性胸水的肝硬化患者均應該進行肝移植評估。輕或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在低鈉(70~80 mmol/d)的基礎上,使用螺內酯(40~100 mg/d)必要的時候每周可以增加一次劑量并聯用呋塞米,最大推薦劑量螺內酯300 mg/d、呋塞米140 mg/d。張力性腹水和難治性腹水則考慮每2~3周大量排放腹水(>6 L)一次,同時每放1 L腹水靜脈補充6~8 g白蛋白。對于肝功能良好、年齡小于70歲、沒有肝性腦病的患者亦可考慮TIPS。肝性胸水的治療策略亦為低鈉飲食和使用利尿劑,胸水總量大于3L時可進行治療性放水,以上治療措施效果不好者亦可考慮TISS。肝硬化腹水治療方法細胞治療法(CBSCs療法)細胞治療的特點包括:(1)細胞治療能夠修復受損的組織器官;(2)細胞治療的供體可以是自體,也可以是異體;(3)細胞移植療法(CBSCs治療)適用于所有細胞損傷性疾病;(4)從Cord Blood提取的細胞用于細胞治療時可以忽略HLA配型問題。

3.2  感染,住院肝硬患者,特別是那些胃腸道出血患者,是細菌感染的高幾率人群,最常見的感染是SBP。對于那些因為胃腸道出血并且腹水穿刺的患者需要短期給予預防性治療。三代頭孢菌素是起始治療急性SBP的一種選擇,對于那些在48小時內無改善的患者,需考慮細菌耐藥、繼發性腹膜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可能。一旦發生過SBP,給予口服諾氟沙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現癥感染的同時發生腎功能不全者需要給予附加的白蛋白治療。

3.3  肝性腦病,肝性腦病治療的關鍵程序在于基礎肝病和意識恢復,早期治療的效果遠比昏迷期者好。及早的識別并且糾正或去除誘因是治療的基礎,是任何藥物治療都替代不了的。口服不吸收仍是治療的最好方法,應用支鏈氨基酸的目的是維持正氮平衡還是改善癥狀?這些微生態制劑的療效目前仍存在爭議。對于合并糖尿病的肝硬化患者除可用胰島素外,還能用鳥氨酸門冬氨酸、阿卡波糖等等。氨中毒在肝性腦病發病機制發揮核心作用。炎癥及其媒介物質在氨對腦的作用中發揮協調作用。通常給予的降氨措施如口服或者注射乳果糖,限制蛋白飲食并無有力證據支持其結果。盡管腸道是氨的重要來源之一,氨大部分是由攝入的谷氨酰胺經過新陳代謝產生的,但肝性腦病時很大一部分氨是由攝入的谷氨酰胺體內代謝產生的。在肝衰竭時,肌肉成為氨解毒的唯一器官之一,腎臟盡管是產氨的重要器官,但其同時具有從產氨變為清除氨器官的轉換功能作用。

3.4  急性腎功能衰竭,腎前性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真低血容量”敗血癥、Ⅰ型肝腎綜合征(HRS)等。腎前性衰竭亦可由甾體類抗炎藥物或造影劑導致的。如能恢復腎臟流血灌注則腎前性衰竭是可逆的。治療的目標是糾正腎臟的低灌注,且液體替換療法可用來治療非HRS型腎前性衰竭。Ⅰ型HRS患者生存期很短,肝移植是治療的最佳選擇。連續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CVVH):具有持續低流率替代腎小球濾過的特點并可在床旁進行急救它系采用高效能小型濾過器及由股靜脈或頸內靜脈插入留置靜脈導管以及選用前臂靜脈內直接穿刺術建立血管通路血液從股或頸內靜脈用一血泵推動血液引入濾過器依賴血液在濾過器內存在靜水壓力差作為動力每小時可超濾600~1000ml體液然后血液經濾過器靜脈端經前臂靜脈回輸到體內如此24h不斷進行超濾每天可清除水分10~20L這樣可防止急腎衰少尿期體液導致肺水腫并保證了靜脈內高營養療法該方法對心血管系統影響甚微亦為其主要優點之一故特別適用于既不能做血液透析亦不適宜腹膜透析的急腎衰。

3.5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的病因有多種因素,據有關調查顯示,病毒性肝炎、肝硬變與肝癌關系密切。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試驗顯示,拉米夫定能有效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為原發性肝癌的發生率,干擾素能避免慢性丙型肝炎發展為原發性肝癌。目前推薦每4個月一次AFP聯合腹部超聲檢查作為肝癌的第一篩查方案,早期篩查可以在發現HCC時應該采用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然而,各種不同篩查方案之間的性能比還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和摸索。肥胖和糖尿病是新發現HCC的危險因素之一,然而其在目前HCC發展趨勢中的作用還不明。

參考文獻

[1] 熊亞波.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J]中國醫藥導報,2012,(16).

[2] 屈振亮,崔乃強.中西醫結合外科治療肝硬化及其并發癥的發展和前景[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2,(2).

[3] 馬風蘭,滿都拉.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常見并發癥的護理[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