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專題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軟件工程專題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自主學習;外文文獻研讀;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

0、引言

軟件測試是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和維護專業的人員應該掌握的一門技術。軟件測試是軟件工程中的關鍵活動之一,是保證軟件質量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量通常占軟件開發總工作量的50%以上,而對于某些可靠性要求極高的軟件系統,如航天、銀行等領域的軟件系統,軟件測試占軟件開發總工作量的比例甚至達到60%~80%。軟件測試的目的是發現軟件中的錯誤,并及時修正這些軟件錯誤,以減少軟件在后出現錯誤,提高軟件產品質量。軟件測試是一項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它包含許多理論和實踐。如果缺少這些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測試的深度和廣度就不夠,測試質量也就無法保證,從而導致軟件質量達不到要求,影響軟件的可信性。

由于國內軟件產業的現狀所致,很多的軟件公司屬于軟件外包型公司,這些公司以軟件開發為主。這樣,軟件工程專業很大一部分學生畢業后通常從事軟件開發或者程序員工作,這也影響著學校對軟件工程專業的設置。因此,當前高校在軟件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上往往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軟件開發課程的設置上,如各種語言的學習、軟件開發方法的學習等。但是,軟件工程不僅包括軟件開發,還包括軟件測試以及軟件維護。大部分國外大型軟件公司,如微軟、IBM等公司,這些公司對軟件測試非常重視。在這些公司內部,軟件測試人員數量并不比軟件開發人員少,因為一個優秀的軟件產品最終是通過不斷的軟件測試進行驗證和評價的。隨著軟件工程課程的不斷完善,當前軟件測試的重要性已逐漸得到重視,很多高校已將軟件測試課程作為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是軟件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連接軟件開發和軟件的紐帶。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了解軟件測試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軟件測試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具備研究設計測試用例和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的基本方法和實踐能力,能將測試驅動的理念融入軟件開發、維護的研究與應用中,從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養學生從事大型軟件的測試技術和能力。

盡管軟件測試課程已作為軟件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但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對該課程的調查反饋發現,教師覺得該課程不好教,教學效果不好;而學生感覺該課程較空洞,沒有發現其在實際軟件開發中有多大的應用。這主要因為在傳統的軟件測試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聽教師授課,聽教師講授各種軟件測試概念和方法,但學生并沒有真正學到這些理念,并沒有對這些方法進行應用。所以這種傳統的軟件測試教學方法效果很難令人滿意。

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將軟件測試課程作為一門雙語研究性課程進行試點改革,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軟件測試課程的教與學。本文將以該學院軟件工程專業軟件測試課程為例,探討學生自主學習的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方法。筆者作為該課程的授課人實施了本文的軟件測試教學方法,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促進學生進行雙語研究性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軟件測試新技術,從而讓學生學到軟件測試課程中的一些測試理念,讓他們了解軟件測試在整個軟件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

1、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

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教學、研究、實踐。這三者在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中的關系是:以教學為本學習,以研究為重點突破,以實踐為輔助訓練。下面分別介紹這三方面的內容:

1)教學方面。

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和傳統的軟件測試教學一樣,根據軟件測試教學大綱進行教學,主要包括軟件測試基本概念、軟件測試基本方法、白盒測試、黑盒測試等。由于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加入了研究,所以教學是以基本的測試理論和技術為主。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本課程屬于雙語課程,所以教學過程中采用英文PPT,中文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另外,教學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讓學生更多參與課堂討論,由于本文主要討論研究方面,所以這里對教學不做詳細討論。

2)研究方面。

本課程采用的是研究性教學,因此研究是本課程的重點和特色。本課程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采用閱讀文獻的方式。由于本課程是雙語教學,研究過程中所提供的文獻材料全部是英文論文,這些材料都是從當年軟件工程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中選取的有關軟件測試方面的最新技術和方法,這樣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方法,及軟件測試發展的方向。這一部分的實施方法將在第3節進行詳細介紹。

3)實踐方面。

軟件工程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同樣,軟件測試也是如此。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軟件測試技術,將測試理念貫穿到軟件工程項目中。本課程軟件測試實踐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驗證性實踐,熟悉已有測試工具,學會使用這些工具,并利用已有測試工具生成測試用例;二是自己開發軟件測試工具,主要根據研讀的論文進行工具的設計和開發;三是軟件測試工具的驗證和評估,主要是對自己開發的工具進行驗證和評估。一方面利用已有測試工具來驗證當前軟件測試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軟件測試知識評估測試工具在故障識別方面的效率,這有助于學生更深地掌握軟件測試技術,了解什么樣的測試技術是好的測試技術或者方法,是有效的測試工具。這一部分也不是本文的重點,因此不詳細展開討論。

2、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特色

本課程作為揚州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試點課程,采用雙語研究性教學方式進行課程的授課和學習。對于雙語性教學,主要采用英文材料,中文授課;而對于研究性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和方法,研讀相關的英文論文,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并鼓勵學生開發實現這些技術。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5個特性。

(1)自主性:讓學生從給定的英文材料中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自主組建團隊,自主與英文材料作者聯系、溝通、交流和討論。

(2)協作性:學生必須要組建團隊,團隊成員數量由2~4人構成,團隊之間相互協作、配合,共同完成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

(3)互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與論文作者溝通和交流,真正把握論文作者的真正意圖,并嘗試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論文作者進行討論。

(4)實踐性:要能夠實現論文材料中的軟件測試方法,在工具開發過程中,鼓勵學生采取測試驅動的開發方法,并利用所掌握的軟件測試技術去測試自己的工具。

(5)研究性:在研讀論文過程中,要對論文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特別是對作者的思想以及未來工作、論文中的不足進行研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3、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實施

筆者主要針對軟件測試雙語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研究過程的實施進行討論。在本課程中,研究主要是采用學生閱讀文獻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研究,主要針對當前最新的軟件測試技術進行學習和研究。研究性教學具體的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首先,教師從當年軟件工程頂級國際會議中選取軟件測試相關的研究技術論文放入文獻庫中。這樣的文獻庫主要用于學生對當前軟件測試的學習和研究。對于本科學生來說,獨立地去研讀這些最新技術還有一些難度,而且時間上也緊張。因此,研究性學習主要采取團隊方式一起研究,這樣學生進行自由分組,并且每個小組指派一名學生作為小組組長負責該小組的研究性學習進展。

有了文獻庫以及學生分組后,就進入自由選題階段,即各個小組從文獻庫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論文。在各小組確定自己的研究論文后,進行論文的研讀。在論文研讀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每周至少討論一次,討論各小組的分工任務完成情況,對原文的理解情況,以及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且項目小組要及時記錄這些討論記錄,每周發送給任課教師。另外,在研讀論文過程中,每個小組要用英文與論文作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如果作者沒有回復,可以選擇與課程教師進行交流),并將交流過程中的對話記錄下來作為課程成績考核的依據。

在論文研讀后,需專門安排幾節課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主要用于檢查各小組對原文的理解情況。專題討論內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學生對論文內容的理解;二是學生需要提出對論文的見解和觀點,挖掘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或對論文中的未來工作部分提出見解;三是本小組研讀論文的體會分享。在專題報告中,我們還邀請了學院的一些其他教師參與進來與學生們一起討論,一方面,教師對各個論文本身進行點評;另一方面,教師對各個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另外,在專題報告中,強調學生的參與,就是大家要多提問,多討論。

專題討論后,各小組要對原文中軟件測試技術進行實現。其中,在軟件測試技術實現過程中,鼓勵采用測試驅動的軟件開發方法;另外,需使用已有的軟件測試技術和工具進行測試。在完成開發軟件測試工具后,需要選擇一些例子進行軟件測試技術的驗證。最后,各個小組需要提交一份總結報告,主要是關于技術實現進行總結,包括這幾方面內容:對論文原文的理解或技術改進,采用的測試技術和工具,技術改進效果的驗證和評估。

4、實施效果

該課程已在2012-2013年秋學期的揚州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一個班按照本文教學方式進行實踐。該班學生40人,我們從2012年ICS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FSE(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SSTA(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CST(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ottware Testing,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ICS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等國際頂級會議上選取了44篇軟件測試相關的論文作為學生學習的資料庫。然后讓學生自由組隊,每組2~4人一起研讀論文。最后組隊15組,選擇了15篇論文進行學習和討論。在研讀論文過程中,建議學生自己與論文作者用英文進行交流和討論,討論論文中不能理解的內容;在研讀完論文后,我們組織了專題報告,報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論文主要內容;二是學生對論文的看法以及學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是分享研讀過程中的體會。另外,我們鼓勵學生用英文進行報告(其中一組采用英文進行報告)。專題報告過程中我們還邀請軟件工程系相關教師一起進行點評。

通過這樣的學習,大部分小組完成得較好,基本能理解論文內容,也提出一些想法和改進措施。在研讀論文后,學生對論文內容和自己的想法進行實踐,實現相關技術并進行實驗驗證。幾個月的學習后,大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的研究性教學方式比較認可。我們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主要包括對課程教學方式的認可,對自己收獲的認可等。發放調查問卷40份,收回有效調查結果28份。該調查問卷由11個問題組成。前10個是選擇題,如表1所示,是對當前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同意或支持程度,由1~5這5個選項構成,其中1表示非常支持(同意),2表示支持,3表示無所謂,4表示不支持,5表示嚴重不支持。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最后一個調查問題是關于這門課程的建議。從表1中可見,學生還是比較渴望學習新的知識,比較認可這種學習方式;另外,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也比較認可。最后,無論從考試效果,還是學生的反響來看,這門課所采用的教學和學習方式是比較成功的。該教學方式也得到學院的認可,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也得到科技日報、新華報業網等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

篇2

關鍵詞:新生研討課;教學模式;綜合素質;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張力(1956-),男,重慶人,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楊仲卿(1984-),男,山東滕州人,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講師。(重慶?400030)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改重點項目(10211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4-0054-02新生研討課(Freshman Seminars)是專門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研討類課程。[1,2]在教師主持下,圍繞共同感興趣的專題,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小組方式邊學習、邊討論,對新生在掌握知識、開拓視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達、寫作技能等諸方面進行綜合培養與訓練。課程以探索和研究為基礎,強調師生互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目的在于幫組學生完成高中到大學的轉折,并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研討課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涵蓋了入學教育、學術方向、探索創新等方面,都是教師們多年教學、科研的經驗總結。[3,4]既有經典內容,也有新問題,設計眾多領域和交叉學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許并不唯一,還需突破;有的可能尚無答案,需要探索。

為了讓大一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將同學們培養成為駕馭未來的優秀人才,重慶大學從2009年起,面向本科新生開設了新生研討課,各專業根據自身特色設立了面向本專業新生的研討課。課程旨在推行“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研究性教學方式和基于探究問題的學習方式。2011年重慶大學又推行了校級“新生研討課”示范課程,打破了各專業新生研討課的專業限制,面向全校本科新生,采取網絡“搶課”的方式取得學習資格。“能源、環境與社會”為校級示范課程之一。

一、課程的設計組織與實施

1.全校性新生研討課的特點

(1)小班教學便于研究性教學的開展。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并應用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教學模式。[5-7]在研討課上,通過課程的組織,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學生從“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參與者”轉變,學生的主動參與是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澳茉础h境與社會”選課人數32人,采用小班教學便于師生間的互動,為研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2)選課學生的覆蓋專業范圍廣,教學過程更加注重通識教育理念的應用。作為全校性新生研討課,采用網絡選課的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澳茉?、環境與社會”的選課同學來自漢語言文學、軟件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等7個專業。和各專業開設的研討課不同,全校性新生研討課更加注重通識教育理念的應用,注重新生在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培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

2.課程的設計

“能源、環境與社會”新生研討課共16個學時,課程從哲學、法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多個視角,結合科學與技術背后的人文關懷和批判性的社會學觀點,以認識快速改變著的世界及應對中國高速發展所產生的資源、能源與生態之間的矛盾為出發點,通過生動的例子,介紹能源與環境問題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的影響,并通過國內外發展清潔能源的成功案例,結合同學們所熟悉的各種應用條件,共同探討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的技術途徑、經濟分析和政策支持。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學會以科學和人文的精神認識和分析能源問題,理解能源與社會的關系和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的人文社會原因,并能從人文社會的角度分析能源與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激發學習創造性的想象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和文獻查閱能力。

3.組織及教案的編寫

結合筆者在熱能專業新生研討課中的教學實踐經驗,為了便于全校性研討課的有效開展,本次研討課設計為4學時每次,共授課4次。

新生研討課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對科學知識探索的激情,并啟發、訓練學生的學術表達方法與能力,注重啟發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營造學生愉快學習和自覺學習的氛圍。教師從不同的學術視角,與他們分享和探討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方法。本次新生研討課在組織教案編寫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分四個單元,采用“專題報告與討論”與“專題研討”相互穿插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其中,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為“專題報告與討論”;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為“專題研討”。

篇3

    1.1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培養目標

    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學士學位學制為4年,學習科目主要內容為廣大領域內計算機科學及其應用。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為:1、理解并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和實踐;2、培養能應用計算機新技術的能力;3、在計算機領域為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的知識基礎。該專業主要為信息技術類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培養人才。畢業生的就業范圍也比較大,可以在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網絡管理、軟件系統管理、客戶培訓和服務、項目開發、設計和調試等方面從事工作。該培養目標比較簡單,以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為基準,滿足社會對大批量的開發性人才的需要。

    1.2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

    按照培養目標,應加大計算機應用方面課程設置,注重新課程的開設和引入計算機的新技術新應用,使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與時俱進,合乎信息社會發展的節拍。相比當前國內高校的計算機學科各個方向,本課程體系側重應用性、實踐性環節。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課程分為非計算機專業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課程兩類。非計算機專業課程占總課時的比例應該為17%;其必修課為國家本科工程類教學規定的。增加了非計算機專業課程選修課,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相關領域知識的了解,能夠拓寬視野和擴大知識層面,這些課程主要為文學院、工商學院、信電學院、機電學院和法學院所開設的課程中選擇,要求該專業的學生必須限選7門,主要是按照學生個人的興趣和個人目標為選擇指導。計算機工程專業課程分為3個層次: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環節,其中必修課占總課時的比例38%,選修課占總課時的比例19%,實踐環節占總課時的比例26%。專業課程主要為計算機應用以及軟件工程和信息處理課程,包括當前應該掌握的課程如離散數學、計算機原理、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算法分析、計算方法、Web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及其應用、Java和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計算機網絡等,注重計算機學科應用能力的培養。減少了計算機硬件的課程,例如模擬電子和電路、單片機原理和微型計算機原理;而是以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為核心,以課程事例引入嵌入式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的內容。按照國際和國內信息社會對軟件業發展需求來設置教學課程,以適合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應過多強調全面的基礎課程,縮小基礎,加強知識綜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在教學內容上強調應用性、針對性和系統性。

    1.3實踐教學體系設置

    計算機專業具有實踐性[1]非常強的特點,設置了課程實驗、綜合設計、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比較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以綜合設計和畢業設計為主。按照計算機課程設置,綜合設計有高級程序語言綜合設計、計算機原理綜合設計、操作系統綜合設計、軟件工程綜合設計、Web技術綜合設計、信息管理系統綜合設計等6門次。綜合設計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學,以當前現實的計算機項目開發為目標,學生獨立設計和完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較大的項目則采用多名學生協同完成,進一步提高學生增強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技術技能。畢業設計采用導師負責指導制,設計開發綜合應用項目,按照軟件工程和信息開發的標準編寫文檔、撰寫程序代碼,提交一個項目總結和程序系統,包括開發文檔、程序源代碼、數據庫結構、配置文檔和測試文檔。在答辯委員會的審核和測試下完成畢業設計,不再進行包含大量基礎知識和重復開發文檔內容的畢業論文撰寫,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2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課程實施的若干教學改革

    2.1注重課程實驗教學

    課程實驗是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實踐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實施質量對專業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3]。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都設有試驗內容,按照知識結構和學生需求分配合理的試驗學時。課程的每個單元實驗都是從講授過該課程一段知識范圍中選取的,其內容相對獨立、自成體系。這些實驗集中反映了各門技術課程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術,能夠加深理解和掌握課堂學習主要內容。當前多數采用實驗課程單列方式進行的,要求每個單元實驗結束后,每一個學生應獨立完成試驗過程和結果的分析,撰寫自己的實驗報告,進一步訓練學生的科技報告撰寫能力。通過課程實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堂中所學習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在實驗過程中掌握計算機專業學習所需要的實驗技術和實驗方法。

    2.2教學方式改革

    課堂教學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模式,以實踐為核心的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教學更應該注重教學互動,以靈活掌握技術為中心。課堂教學中增加討論課、習題課、觀摩課、演示課等方式,補充以大量相關技術講座,自學輔導課相應增多,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以實踐為目標的課程教學以大班講課程內容,采用多媒體和網絡,以豐富多樣知識形式展示給學生,更加自然的方式掌握理論知識;同時采用小班輔導方式,進行個性化教學。小班輔導為學校劃分的自然班級,或者自由組合而成的臨時班,但每個班學生人數不超過30人,以便每個學生能夠直接面對教師來解惑,消化并真正掌握課程內容。按照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課程教學大綱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以國家優秀教材和各種專業學科規劃教材為主要參考,也可以選擇國外著名大學教材。但是一定要以課程體系完整性為核心,不能選擇過多以計算機理論和抽象內容等先進性為主的教材,要選擇適合專業和學校學生實際需要的教材。注重教材與教材之間的相互銜接,符合計算機工程的課程設置。計算機工程專業方向的理論核心和課程多數起源于美英等國家。為了提高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素質和學科的發展,雙語教學教育[2]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它能使學生直接和國際接軌,滿足IT市場對學生素質的需求。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為此要采用多種形式進行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基礎素質好的學校和學校,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素質比較差的可以實現部分課程選用外語教材,采用中文授課,逐步到位。

    2.3考試方式改革

    減少閉卷考試,增加開卷考試,也可以采用項目系統開發、課程報告等考核方式。當前以多種方式的綜合為主,總評成績由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試驗成績組成,其比例為30%、40%、30%。學生平時成績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問題和討論課的發言,以及作業和專題報告、期中測試等,以此來激勵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提高學習積極性,也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課程試驗內容減少驗證型和演示性,以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為主,采用實驗過程和結果的考核,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該考核方式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更好指導教學方向。

    2.4教學資源庫的建立

    教學資源包括以學校數字圖書館為核心的公共數字信息資源和專業教學資源。公共信息資源建設以學校定位和辦學特色為基準,購買其他高校優秀信息資源和社會商業信息資源為主,本校自己創建信息資源庫補充。公共信息資源庫以服務公共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計算機工程專業教學資源建設關系到專業方向的發展和底氣,以自己建設為主,突出精品課程,按照各個課程的自己特點建設比較全面的數字資源。

    2.5開源應用到教學各個環節

    開放源碼程序就是公開源代碼存取訪問、軟件自由再分發,任何人可以閱讀、再、修改軟件的源程序,通過讓更多人參與來提高軟件的質量、可靠性、安全性、開發速度等。把開源軟件應用到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真正地參與比較大且比較實用項目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培養融入IT市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學生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核心技術和系統開發技術,開拓知識面,積累實際的開發經驗把握住計算機新技術和掌握計算機發展方向。學生通過感興趣的項目,能夠在相互溝通中使計算機素質得到大大提升,也可以協同開發和學習中相互碰撞中產生新的思想,擁有新的技術,同時也必定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性。

篇4

>> 移動支付的現狀和未來 電子支付技術的應用與展望 移動支付的未來 移動支付的未來與機遇 移動互聯網的電子支付現狀分析 納米電子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納米電子技術的現狀及未來展望 移動支付的商用現狀 移動支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現金即垃圾:移動支付的未來 電子雜志的發展困境與未來展望 中國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探析 電子紙的現狀與未來 電子競技的現狀與未來 移動支付市場參與者分析與展望 移動支付業務現狀與發展分析 移動支付――電子支付的新方向 數字化電廠建設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軟件工程開發方法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品牌延伸的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5——Write Once Run Anywhere

HTML5是包括HTML、CSS和JavaScript在內的一套技術組合,目標是能夠減少瀏覽器對于需要插件的豐富性網絡應用服務的需求,并且提供更多的能有效增強網絡應用的標準集。

拋開HTML5的技術層面不談,HTML5可以實現的兩大功能在移動電子支付中的應用非常重要:

(1)HTML5的移植性強,可以多設備、跨平臺的實現技術互聯和相應的技術操作。

(2)Web App可以借助瀏覽器訪問義工設備的基本特性,同時依靠HTML5的離線緩存,既能保證APP的離線操作運行,又可以與云更好的正好,方便相關數據的保存、應用和推送。

2.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離無線通信,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

目前已經實現的移動支付渠道有運營商計費,如:短信支付等;APP支付,如:各大銀行的網銀APP;刷卡支付,如:POS機和無線POS機等。而NFC支付的應用將更加便捷這一系列的操作。配備有NFC的移動設備,可以在手機錢包當中存儲會員信息、優惠信息、交易信息等相關內容,實現移動支付的非接觸式支付,實現完全的無紙化、電子化操作。

三、手機銀行與APP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銀行服務的需求和便捷性與日俱增。手機銀行的發展壯大,使中國乃至全球的銀行服務體系發生了變化。

在手機銀行的發展過程中,從WAP銀行到APP銀行,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APP銀行的實現,不但可以使銀行手機客戶端實現多設備、跨平臺的使用,同時也為銀行更好的進駐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先行的渠道。

四、移動電子支付的未來暢想

1.手機點餐訂位

目前所有的智能手機都具有GPS導航和定位功能,結合HTML5技術,我們可以實現用手機點餐訂位和支付的功能。

例如:一家餐廳會定時一些餐廳的電子優惠券,用戶可以在任意地點,采用手機的GPS定位系統,查詢附近的餐廳有哪些,當用戶查詢到自己中意的餐廳后,用戶可以用手機保存下餐廳的電子優惠券的相關信息,并提前向餐廳發送自己的大致就餐時間,如果需要訂位的話,可以直接用手機錢包或其他支付工具,預先向餐廳支付一定的費用,餐廳收到用戶的訂位請求以后,記錄下相關信息,為用戶預留座位,這樣就可以順利就餐。

2.電子售貨員商場

現代的商場銷售需要有大量的銷售人員和收銀人員,他們每天需要頻繁的為顧客試衣服,找尺碼,包裝,以及付款等工作,不僅繁瑣,而且往往不能達到高客戶滿意度的服務。借助NFC、RFID以及電子支付,我們就可以實現電子售貨員商場。

在這個商場中,不同品牌都有自己專門的電子虛擬試衣間,每一位顧客在試衣服之前,會通過掃描,提前錄入自己的相關信息,隨后品牌提供者會根據你自己的尺碼要求,提供相應尺碼衣服的著裝效果供顧客選擇。顧客在看中了某一件商品之后,可以查詢到商品的價格、產地、出廠日期、材料等一系列的相關信息,并試穿衣服。試穿滿意之后,用戶拿著自己的衣服到商場出口的自動結算平臺,結算平臺利用RFID技術,在最短的時間內批量掃描用戶的商品并結算,同時用戶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上面提供的相應的VIP折扣等其他優惠信息。全過程用戶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完全搞定,方便安全。

五、結束語

目前電子交易與支付的發展狀況很不平衡,還面臨著行業監管、支付安全、市場培育、產品創新等眾多問題,這些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解決,移動支付必然能成為我國移動支付電子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參考文獻:

[1]馬剛,李洪心.《電子商務支付與結算》[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12

[2]易觀國際.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實力矩陣專題報告[R].2008

篇5

本文作者:范穎工作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

缺乏實踐環節、案例教學的重點不夠明確目前大部分學院的會計專業都開設有會計實訓課程,采取的是傳統的手工會計模式或電子會計模式。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開設會計實訓課程是很重要,然而整個專業知識系統中只開設會計實訓課程卻是不夠的。從審計的角度加強對于會計專業知識系統性的理解是專業知識提升的重要渠道。隨堂的調查中有90%的學生對在校內創建審計實訓室表達了強烈愿望。對于案例教學,隨堂調查中,70%的學生希望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案例分析分,不到10%的學生表明領悟了在審計課程的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思路,目前的審計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案例教學課的人數應控制在20人左右,以方便對案例中所出現問題的進行探討與分析,人數超過上限后,由于缺乏相互間的交流而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下降。而實際狀況是每一個班級人數通常超過40人,課程的安排非常緊張,無法騰出更多的教學資源來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其次,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要比傳統課堂講授法高得多。而目前高校里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案例教學法的培訓與學習,不能很好地掌握案例教學法的組織與實施要領,影響了案例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第三,從目前學校教師的師資資源配置來看,多數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本身缺乏實際的審計工作經驗,并不熟悉審計工作實際的運作,因此在案例討論上淺嘗輒止,只停留在表層的問題上,無法觸及到問題的核心,很難引導學生對案例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案例討論也起不到真正效果,導致案例教學的重點不夠明確,學生的收獲不多。

(一)加強審計學教學的師資隊伍配置建設目前,高職院校中從事審計教學的教師學歷水平普遍碩士以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教師的審計實踐水平與能力不高,這也是長期以來審計課普遍令學生感到乏味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學院應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實踐性教學師資力量的配備。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審計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工作量的考核,應適當壓縮理論課程教學的工作量,提升實訓工作量,審計教師每隔五年應有一年到校外參加實際審計工作的機會,比如到政府審計部門、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或大企業的內審部門參與掛職實訓,與實際工作接軌。這樣能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加深對理論知識的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結合實踐編寫出適合學生使用的案例庫。鼓勵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參加CPA或ACCA的資格考試,這對于豐富教師各方面的知識,提升教學水平有很大幫助。同時應多以講座的形式聘請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審計專家或注冊會計師開設專題報告來彌補教師課堂教學的不足,拓展學生的視野。(二)審計課程的設置中單獨開設案例分析課程審計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成功的案例教學,能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目前審計案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在于學生人數的不合理。建議案例分析課程單獨開設,并拆分原有的班級分成不同側重的分析小組進行案例測評,在案例教學中的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在案例討論中的具體表現,客觀地對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現進行考核,并將其作為評判學生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增加管理和邏輯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在案例分析課程中,案例對象的綜合性及復雜性、審計標準的多樣性、審計評價的主觀性使整個案例分析在運行中呈模糊狀態。需要了解的和分析的情況很多,如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有效與之溝通,融洽與被審單位的關系,緩解審計壓力,以及合理的評價審計風險的大小,分析評價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內部控制中工作崗位對人的氣質、性格和能力的要求等,案例是一個多因素、多變量、多層次的復合體,因此學生要依據一系列假設,對情況進行判斷和分析,進而得出系統全面地認識。這些分析課程的開展都離不開行為科學和管理學,因此掌握一定的動機理論、激勵理論、領導行為等管理理論是必要的。(四)加速建立審計實訓室審計課程的學生實習范圍比較小,數量有限的學生能到事務所實習一般也只能做一些簡單重復的基礎工作,涉及的面較窄,相比之下,最可行的就是建立審計實訓室,采取模擬審計的方式,設計企業的具體情況,設計企業的信息資料,通過審計實訓室的模擬效果,使學生通過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學的審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程序,以便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在手工會計實習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審計綜合實訓,真實模擬企業工作環境,把各種知識綜合交叉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而且可以使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滿足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篇6

摘要:本文針對我國高校本科計算機專業建設的現狀,分析了CC2005中關于計算機硬件與結構方面知識需求與知識空間的構架,提出基于CC2005的計算機學科“硬件與結構”方向課程群的概念,并對該課程群的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提出組織與改革方法。

關鍵詞:CC2005;硬件與結構;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 言

目前,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計算機軟件領域的課程,尤其是網絡和網絡應用類課程,越來越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國內很多高校的計算機專業逐漸轉變為“軟件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方向,過分強調軟件與應用,而缺乏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組成與結構等硬件方向的培養。但是,從就業市場反饋的信息看,計算機軟件人才已經供大于求,而熟悉硬件開發應用或軟硬件結合的人才則供不應求。市場的需求驅使我們深思,如何構建符合市場需求、有一定市場競爭優勢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在CC2001和CC2005計算機本科教學參考計劃的啟迪下,在目前我校開展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實踐中,結合2005年在武漢大學召開的“全國計算機學院院長和系主任會議”和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的“計算機硬件與實驗教學研討會”以及2006年1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的“首屆全國計算機教育論壇”會議的有關精神,我們嘗試性地提出了基于CC2005的計算機專業“平臺+模塊”課程教學體系,并進行了課程群改革與建設,本文僅探討該課程教學體系中“硬件與結構”課程群。

2課程群的組織

根據CC2005和CC2001的體系結構,計算機硬件與結構方向知識點包括的核心內容包括:數字邏輯、數據在機器中的表示、匯編級機器組織、存儲組織與結構、人機交互、機器功能結構、多處理機技術等,而高性能系統、網絡與分布式系統結構是選修內容。這些知識在CC2005中定義為:

AR1. Digital logic and digital systems [core]

AR2. Machine level representation of data [core]

AR3. Assembly level machine organization [core]

AR4. Memory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core]

AR5. Interfacing and communication [core]

AR6.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core]

AR7. Multiprocessing and alternative architectures [core]

AR8.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 [elective]

AR9. Architecture for networks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elective]

在目前國內的普通高校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中,上述這些“計算機硬件與結構”方向的核心和普通知識點一般體現在以下幾門課程中:“數字邏輯(數字電子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微機接口技術”、“匯編語言”、“計算機系統結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門課程相互之間內容銜接較多,重復之處也比較多,各個學校一般是按照自己的教學大綱和計劃對各門課程的內容進行劃定,往往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這些課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學習沒有興趣,教師上課缺乏激情的情況。很多高校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中,講授此類課程的教師往往得分比較低。究其原因,是現有的課程和教材內容陳舊,遠遠落后于現代計算機硬件技術的發展;課程組織缺乏系統性,某些知識點在多門課程中反復出現;而某些知識點缺乏前導,造成斷層。

對此,我們提出了以專業需求為基礎的“平臺+模塊”人才培養模式,以CC2005的五個知識層次中的核心內容構建學科平臺,以不同的專業需求方向構建專業模塊。下面重點討論CC2005構架下的計算機學科“硬件與結構”課程群。此課程群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硬件知識和系統結構方面的課程,核心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結構”、 “匯編語言與微機接口技術”,選修課程為“計算機系統結構”、“單片計算機應用技術”、“分布式系統結構”、“嵌入式系統”、“VLSI設計”等課程。從“平臺+模塊”整體培養模式考慮,將“數字邏輯(數字電子技術)”歸入“數字技術與模擬技術”課程群。

2.1核心課程

在新的“硬件與結構”課程群中,根據CC2005精神,將“微機原理”、“匯編語言”、“微機接口技術”、“計算機組成原理”四門課程系統地整合為“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結構”、“匯編語言與微機接口技術”兩門課程作為課程群內核心課程。新舊課程體系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新舊課程設置對應關系

“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結構”課程重點介紹單處理器計算機的組成原理與結構體系,包括數據在機器中的表示、總線系統、設備接口、存儲器組織與結構、指令系統、中央處理器(含運算器與控制器)、流水與并行處理等內容。其中重點是數據在機器中的表示、總線系統、存儲器組織與結構、中央處理器等內容。

“匯編語言與微機接口技術”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和微機接口技術融為一體。根據CC2005精神,本課程中先介紹微型計算機原理、匯編語言,在此基礎上講授匯編程序設計技術、微機接口技術(包括典型接口如并行、串行、定時、DMA、中斷、A/D及D/A)以及新型的USB和IEEE1394接口技術。

2.2選修課程

根據CC2005精神,“硬件與結構”課程群還應該包括“計算機系統結構”、“單片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與分布式系統”、“嵌入式系統”、“VLSI設計”等選修課程,整個課程群概貌如圖2所示。在本課程群建設中,首先對于各門選修課程的內容與組織進行系統地規劃,注意先導和后續,同時避免重復和脫節現象。在課程的教學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包括小組討論、專題報告、大作業、專業論文等形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與自主學習能力。

2.3一體化的實驗與課程設計改革

在“硬件與結構”課程群建設中,強調的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本課程群建設中,不是以單一的課程為單位設計實驗,而是按照整個課程群來設計一體化的實驗環境與實驗內容,將匯編語言方向、微機接口方向、組成原理方向的實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建良好的實驗環境,靈活運用實驗室、開放式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多種手段,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條件,同時通過實驗課程、開放實驗、大作業、課程設計、競賽等多種手段和形式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團隊精神。

圖2 “計算機硬件與結構”課程群概貌

3進一步的思考

課程群設置與專業培養計劃的關系

課程群在構造和設置的時候,需要與整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相適應,構建基于CC2005“平臺+模塊”的教學模式為課程群的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在新的課程群設置中,以學科方向和模塊為核心,凝聚課程群的設置,同時將其與專業培養計劃相適應。在設置課程群的時候,打破“系、專業”的限制,使不同專業的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方向凝聚一起。

不同課程群之間的銜接關系

在“計算機硬件與結構”課程群建設的過程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各個課程群之間的銜接關系。正是因為課程群的設置和建設關系到整個專業的培養計劃,“計算機硬件與結構”的課程群在設置的時候,將計算機硬件方向另外一個專業基礎課程“數字邏輯”(或“數字電子技術”)劃入另外一個課程群“模擬與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群”。因此不同的課程群在建設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課程群與課程群之間的銜接關系,考慮整個學科系統的有序、協調發展。

課程群內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

“計算機硬件與結構”課程群在建設的時候,還必須注意內部核心課程“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結構”、“匯編語言與微機接口技術”與其他選修課程群之間的內容銜接和側重點,既要保證核心課程的課時與內容,也同時需要根據學科方向的發展,及時開設反映最新技術成果的選修課程,這樣才可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課程群內容的更新

如何根據計算機學科發展以及信息科技發展情況,及時、動態地調整課程群內核心課程、選修課程的設置,甚至每一門課程具體內容的設置,將是課程群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篇7

一、混合學習內涵的深入發展

根據ASTD(美國發展與培訓協會)2002年的定義,混合學習是把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如面授學習、在線學習、自定步調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解決方案[1]。在國內,何克抗是我國論述混合學習較早且獲得較高引用率的學者。他在2004年提出:“混合式學習,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將二者結合,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2]。十余年過去了,從本次國際會議的整體情況來看,混合學習研究領域不僅繼承了原有內涵,即以優勢互補為核心思想開展研究,而且在學習環境、學習形態、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等多方面還有所拓展,深化了混合學習的內涵,使其更符合時展。

1. 學習環境的混合

當前混合學習中,除了有十幾年前所提及的面授與在線混合學習以外,還出現了面授與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的混合,混合學習環境更為豐富。

以華中師范大學楊宗凱為代表的學者在此次研討會上介紹了傳統學習與在線學習環境的混合。楊宗凱提出了網絡學習空間在支持教學資源共享和混合學習方面的典型模型,他認為教與學的信息化環境需要把物理空間、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相結合,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介紹了他們在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使用方面的做法和心得。同是來自于華中師范大學的舒江波介紹了面授與在線學習相混合的學習策略。他首先分析了混合環境中在線學習平臺的功能與作用,再以華中師范大學straC平臺為例,構建了在線教學工具模型,并把straC平臺應用于軟件工程課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構建了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模型,詳細劃分了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結果發現這種混合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實踐效果。他認為,利用straC平臺形成的混合學習模型不僅打破了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并且增加了學生獲取學習資源、交流機會的程度以及拓寬學習者涉及面的廣度。

以華南師范大學謝幼如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關注傳統課堂與移動學習環境的結合。她介紹了小學數學課堂與電子書包相混合的學習模型,認為電子書包適于體現出翻轉課堂的優勢,能夠為小學生數學學習提供更好的幫助。學生可以在課堂內外通過觀看電子課本分析問題、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并進行不同程度的練習。而教師則可以通過電子書包提供的數據分析學生的情況,并給予相應的指導。筆者認為,利用電子書包這種移動設備,學生可隨時向教師提問,教師可隨時給予指導,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臺灣中正大學的蔡成宇(音)為代表的學者主要介紹了傳統課堂與泛在學習相混合的學習環境。該研究探討了翻轉課堂、協作學習與無縫學習的各自特色,利用MOOCs學習平臺、無線放映機和多種移動終端設備,構建了高度交互的學習模型。蔡成宇認為,在這種高度交互的學習環境中,師生可在教室的任何地方展示成果,節省了師生必須走到多媒體展示臺的時間,所以該模型能夠有效削減復雜學習活動中的過渡時間,提升學習效率,加深翻轉課堂中的交互程度。這樣高度交互的學習模型使師生在課堂中可以增加時間的有效利用率,營造了便捷的學習環境。

2. 學習方式的混合

除了學習環境的混合以外,將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任務學習等學習方式相結合也是混合學習的內涵之一。例如泰國Kongkiti Phusavat介紹了學術課程學習與實踐課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即利用社會企業大學的概念,實現高中階段學術課程與社會課程之間的混合。他的報告從泰國國情與教育現狀出發,分析了融合學術課程與社會課程、鍛煉學生基于項目的學習能力的必要性。通過走訪曼谷市的9所高中,分析了課程融合與創新的可行性,并總結出實施這類混合學習的六個關鍵要素:教學法、室外教學、社會實踐、課程計劃、教師培訓和教學評估。

以尚俊杰為代表的學者介紹了傳統學習與游戲化學習的結合。他先介紹了James Paul Gee在其著作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中的觀點,歸納出了游戲的學習規則,并深入討論了游戲是如何促進教學的。他同時提出不能過分重視游戲化學習而忽視課堂中深層學習和教學策略的作用。如今,用于教學的游戲軟件數量繁多,今后的任務應是重點研究如何在課堂中合理利用游戲進行學習。

以香港大學Jeanne Lam等人為代表的學者研究了社交媒體與課堂教學的混合。Lam等人認為在混合學習中,社交軟件可以支持學生在協作中進行問題學習和探索學習,并介紹了社會建構主義視角下混合學習社區調查框架,強調教學、認知和社會存在感是協作建構學習的必要元素。研究發現,將社交媒體(WhatsApp、Skype和Facebook)整合進課堂后,學生可以自主引發協作學習行為,以異步或同步模式分享和建構知識。

3. 學習進程的混合

傳統教學多是線性的,先教后學再評,學習過程的記錄不完整亦不方便,學習反饋很難及時,學習進程多是單向的。而以加拿大Jayshiro Tashiro為代表的學者在致力于把學習過程記錄、學習過程干預、學習效果優化等多個進程進行混合,而且使學習進程變得可追溯、可干預,評價可以隨時開展,反饋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加以實現,從而完成了學習進程的混合。例如Tashiro認為混合學習的發展必須基于大量的、嚴格的、量化的教育數據反饋與分析,及時干預學習者與學習過程,以改進學習效果。他設計開發了MISSED系統,在北亞利桑那大學計算機科學課程中進行了應用。MISSED系統結合了個性化推送、記錄學習路徑、評估學習情況、更新學生模型等功能,集教學、監測、評價、反饋等多種進程于一體,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誤區并修正,起到了預警與干預的作用。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武法提針對學習進程中的干預環節進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學習環境下的干預模型。他認為,教學干預和指導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學生在使用各種終端或平臺進行學習后,系統應能夠根據學習行為、學習情感、學習網絡和認知水平等多類數據識別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化匹配干預方法,智能地提供干預措施,如學習過程可視化、郵件提醒、個性化資源推送等,從而有效干預學生的教學過程,以改善學習效果。

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的劉清堂則研究了基于蟻群算法的自適應學習系統中學生模型的動態構建。他認為,學生模型是自適應學習系統的核心,也是個性化學習與學習分析的關鍵。因此,可以將擴展的蟻群算法應用于系統中,使系統能夠跟蹤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和個人特征,動態更新學生模型,為學習資源推送、學習過程可視化等個性化功能提供支持。

4. 學習空間的混合

混合學習還包括了不同地域以及學校聯盟之間的學習空間混合。紐約州立大學是由美國紐約州64所大學組成的大學系統。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的Lorrie Clemo介紹了該大學系統在混合學習領域的發展近況及計劃。她認為紐約州立大學從個性化學習體驗、延伸課堂、情境學習、聯通網絡四個方面開展混合學習,尊重多樣化的人才學習方式,完善基礎設施與技術支持,構建起高校間的物理網絡與社交網絡。

為縮小農村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的李麗華等構建了農村與城市學校間同步交互課堂的混合學習模型。他們從教學環境混合、教師轉變課堂組織形式兩個問題為切入點,分析了模型的構建與作用,并在湖北咸寧市咸安區進行了實踐。該區擁有49個城市學校和77所農村學校。研究者選擇一節美術課進行了案例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把城市和農村學校進行空間上的同步交互,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以“1個城市學校+2個農村學?!钡男问介_展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來自清華大學的周倩(音)則利用“清華教育在線”平臺構建了跨高校的開放學習空間,以實現多所高校間的聯通與資源共享。在平臺上,教師可將上傳資源劃分為私密、校內公開和校外公開三類。學生可利用平臺的檢索功能查看各校的海量學習資源。研究者使用卡方檢驗法分析了近兩年的系統日志數據,從用戶地域、受教育水平及學科種類三個維度深入討論,為共享開放學習資源和空間提供了建議。

通過以上報告可知,近年來混合學習的內涵在不斷深化發展,僅僅用面授加在線的方式來表現混合學習已經無法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深化與發展成為混合學習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必然選擇。

二、混合學習的創新實踐

混合學習的內涵逐步深化,給混合學習的實踐帶來創新可能。本屆會議的研討重點之一就是混合學習的實踐應用。本次會議主席、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郭琳科教授在接受筆者訪談時表示,混合學習國際會議已進行了7年,因此本次大會在邀稿和審稿時,會特別遴選出能體現創新性的實踐應用、有實證數據支持的驗證性研究、對學習效果有切實改善并有推廣價值和可能性的混合學習領域的研究。

1. 新技術的應用

以香港城市大學葉豪盛為代表的學者把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引入混合學習者領域。他將虛擬現實學習環境(VRLE)應用于兒童心理康復實驗中。他們認為,VRLE能夠通過真實學習、協作學習和基于活動的學習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領域進行有機整合。在設計時應考慮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教學流程,以決定VRLE的類型。該研究團隊在實踐中利用虛擬現實設計了幫助受虐兒童恢復心理健康的學習環境,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可。

來自江蘇大學的楊洋(音)則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和行為模式導航圖技術來測量序列――綜合型學習風格。該研究在舞蹈課里使用動作捕捉技術捕捉教師的舞蹈動作,發現運動規則,找到動作間的先決關系,然后輸入系統形成行為模式圖。學生在系統中瀏覽動作視頻時,系統會根據其學習序列判斷出學習風格類型。研究經過實驗驗證顯示,系統評測的學習風格與ILS問卷結果有很高的一致性,即新技術為混合學習提供了更好的情境性、適應性和靈活性。

2. 新模式的運用

以焦建利為代表的學者總結了混合學習的系列新策略。焦建利及其團隊就復雜學習任務下協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效果展開研究。根據前導課成績將被試分為16個學習小組(8個同質分組,8個異質分組),以計算機課程為例開展了為期5周的協作學習。結果發現,異質分組的小組成員在整體學習效果上要勝于同質分組。前導知識水平也會影響協作學習效果。前導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更適合在異質分組中學習,但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同質和異質分組中的表現無顯著差異。在此基礎上,焦建利提出對于前導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最好采取異質分組的教學模式進行協作學習。同時,在協作學習和混合學習的環境下,教師可以分解總任務、增加多媒體的使用,學生可獨立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從而減少學生的外部認知負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李克東則以扎根理論為基礎開展了混合學習模型的研究。依托“廣東省高?;旌蠈W習應用模式”研究項目,李克東及其團隊成員對廣東省多所高校的教師、在線教學案例進行數據收集,并把問卷、學習材料、課堂觀察、教學案例、訪談、座談等內容進行分類編碼,提煉出4種典型的混合學習應用模式,包括在線案例教學+課堂面授、在線探究學習+課堂面授、在線協作學習+課堂面授和在線任務驅動學習+課堂面授。他認為,不管是以上哪種混合學習模式,都要注重教學設計、在線平臺的教學資源利用、基于在線平臺的師生實時交流、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以及及時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反饋。

謝幼如研究了面向問題解決的電子書包學習策略。她首先提出利用電子書包開展的教學模式,并以提高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為切入點,在廣東省一所小學開展了為期9周的研究。被試對象來自四年級的兩個班級,共84人。結果顯示,該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3. 新產品的研發

以日本九州大學Hiroaki Ogata為代表的學者開發了多個新產品來支持混合學習的研究。Ogata及其團隊設計研發了泛在學習系統SCROLL。學習者可以使用系統中的泛在學習日志(簡稱“ULL”)功能隨時隨地上傳多種媒體形式的學習筆記,具有時間和定位屬性。在SCROLL系統里,隨著使用數據的積累,能夠詳細記錄學習過程,方便學習者查看、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建立自己的學習網絡,筆記與用戶間的關系會逐漸可視化,系統可以幫助用戶在時間和空間地圖上更直觀地查看學習過程,建立社會學習網絡,以更好地支持學習效果。

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Joseph Fong及其團隊設計開發了在安卓移動端使用的可協作批注與版本控制的電子書APP。教師首先使用該APP生成個性化電子書,將多類型的學習資源(如圖片、PPT等)組合生成PDF文檔并上傳。學生在瀏覽時,可在書中插入新頁,書寫筆記,并將新版本重新上傳。教師和其他學生均可針對新版本中的筆記進行回答和討論,并再次更新版本。Joseph Fong認為,學生需要有豐富且易獲取的學習資料輔助課程的學習,該APP在提供大量資料的同時,還能夠有效積累師生在使用電子書時的協作筆記和討論內容,留下寶貴的過程性資料,可為學習提供更為豐富和適宜的幫助。

4. 新環境的適應

以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為代表的學者對于混合學習環境下的評估與調研進行了研究。帶領團隊開發出了中小學智慧教室評估量表(SCEQ)。該量表包含7個維度,分別是空間、陳列、周圍環境、使用性、強化、協作和投入度。研究者對量表進行了驗證,來自北京兩所中學的236名學生參與了實驗。結果顯示,7個維度的信度保持在0.78~0.93之間,問卷整體信度為0.94,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同時,兩所學校的智慧教室在各維度的得分上有顯著差異。研究者同時提出,在智慧教室的學習環境中,除充分利用電子設備之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保障智慧教室發生作用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學李艷帶領團隊面向浙江大學教師群體進行了開放學習資源使用意愿的調查,共向360名教師發放問卷,結果顯示,只有少部分教師擁有在線教學經驗,但大部分教師愿意在網上分享課程和資源。多數教師認同開放學習資源的優勢,但對其復雜性、適用性和可觀察性持中立態度。該研究認為教師的在線教學經驗能夠顯著提升其對開放學習資源的認知,因此鼓勵更多教師加入在線教學隊伍。

黃榮懷及其團隊在另一個報告中主要探討了采用混合學習模式進行成人函授教育的可行性。他們分別從教學方法、接受度、多媒體環境等方面進行調研,探討目前我國成人函授教育的現狀與瓶頸,提出將混合學習模式與成人函授教育相結合的解決方案,構建混合學習模型,并詳細論述了模型中的教學過程與運行方式。

北京大學郭則調研了混合學習環境中視頻的應用及學生的使用情況。研究者通過問卷采訪了學生進行視頻學習的感受,以及視頻與紙質學習的差異。利用統計學分析及詞頻分析法,研究者就視頻特征、視頻與教學整合進行了深入探究與討論,并提出了一種包含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等級的在線視頻有效設計法。郭認為,視頻可以展示學生行為的過程及書本等材料無法展示的隱性知識,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豐富度。

三、混合學習的發展趨勢

為了更好地理解混合學習領域,筆者對2011――2015年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知名期刊中與混合學習相關的論文進行了標題分析。國內以《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開放教育研究》和《中國遠程教育》4本期刊為樣本,國外則以Computers &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ant Learning和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4本期刊為樣本,以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和hybrid learning為關鍵詞進行查詢。結果發現,近5年來,國內外期刊中在標題里包括以上關鍵詞的論文數量有較大差別。相比較而言,國外對混合學習的關注度更高,且研究數量更為穩定。

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混合學習領域里包括的內容比國外要豐富很多。尤其是近兩年來微課、翻轉課堂、MOOC等都進入混合學習領域,而這些主題在國外研究中相對較少,結果如圖2所示。這說明國內的混合學習領域更為多元,包容性更強,但主題也更為分散。

這個分析結果與本次會議中的研究主題分布情況是一致的。圖3是將本次會議所有發言的標題進行關鍵詞可視化后呈現的結果,MOOC、學習資源、移動學習、翻轉課堂等都出現在本次大會中,即國內的混合學習領域主題更為分散,相比較而言,國外混合學習研究主題相對穩定專注,基本是聚焦于傳統課堂與在線學習以及移動學習方面的混合。

總之,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更新會賦予混合學習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多樣的形式,會帶來更高的學習效率和更好的學習效果。但無論哪種變化,混合學習都不會偏離自己的本質,即混合學習是優勢互補,是差距消弭,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1加1大于2的疊加,它利用的是四兩撥千斤的巧妙。因此,希望國內的混合學習能夠獲得更多學者的關注,保持更為專注的、更有特色的研究內涵。當然,本次會議中的優秀報告在從不同側面詮釋混合學習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為什么新技術的出現讓人應接不暇,而有效的技術應用總讓人求賢若渴?如何更好地體現出混合學習的優勢互補內涵?如何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大數據等量化分析手段來深化混合學習的應用,從而為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混合學習的研究中,我們不必過分關注有多少人參與,成績提高了多少,以及學生們的好評和接受度有多高等淺層數據統計,而應多用實證研究來揭示哪種混合學習更適合某個群體或某種學習類型,用實證研究來總結適合不同群體的混合學習策略,多把混合學習長期化、常態化地應用于某個情境下,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這些是混合學習領域繼續開展研究所需的動力,也是混合學習真正的魅力所在。明年的第九屆混合學習國際會議將移師北京大學,期待能出現更多更精彩的混合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參考文獻]

[1] Valiathan, P. Blended learning models[EB/OL]. Learning circuits, 2002,http:///readings/Blended-Learning- Models-2002-ASTD.pdf.

[2] 何克抗.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 中國電化教育,2004,(3):1-6.

收稿日期:2015-08-27

定稿日期: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