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依存度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1: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貿易依存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外貿結構 外貿依存度 政策調整 多元化

一、外貿依存度基本概念

外貿依存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依賴程度以及一個地區的外向程度的經濟分析指標。外貿依存度的計算方法和名稱依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別。本文主要研究外貿的依存度對于宏觀國民經濟影響,采用使用進出口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計算“外貿進出口依存度”。

二、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以及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外貿總額快速增長,外貿依存度也隨之快速上升。2009年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的進出口總額與上年比有所下降,GDP雖然增長速度比前幾年下降,但依然處于上升趨勢,所以我國外貿依存度在2009年出現相對大幅下降。但是無可否認的是,44%的外貿依存度依然處于較高水平。

表1. 我國2000——2010年外貿依存度數據表

數據來源: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數據計算

三、貿易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

高外貿依存度是一柄雙刃劍。外貿依存度的增長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的豐碩成果,樹立了我國在國際交換和分工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諸多外貿依存度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桎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外貿依存度過高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世界市場和主要貿易伙伴,從而甚至影響我國的經濟決策能力。根據國際貿易基本理論,貿易分工雖然提高了雙方的社會福利,但是也固化了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我國單一地集中于制造業和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美國、日本、歐盟等貿易伙伴國內需求和對外政策的影響。例如,美國對我國實行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訴訟以及特保案,針對我國勞動力和環境的藍色和綠色貿易壁壘,都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額,造成出口為主的產業紛紛轉向內銷,使國內市場面臨供大于求的扭曲,并造成更多工人失業。

由于戰略資源的大量進口,使得我國國家安全收到威脅。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國對于許多戰略資源的需求也逐年升高,當國內生產不能滿足巨大的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對于資源的進口也逐年增加。1993年,我國從原油的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支撐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發展的資源形成對國外的依賴,使得國家宏觀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出口國,還威脅國家的政策自主性。

外貿依存度快速提高和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會使得國內出口企業不斷增加從而滿足國際需求,從而改變國內的就業格局。生產和就業格局的改變,導致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增多,失業率上升,企業也不能第一時間雇傭到合適的工人,勞動生產率受到影響。

四、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外貿實現了由小變大的轉變,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過去我國外貿是大而不強,雖然進出口規模大,但整體利益比較少。因此,我國應采取相應政策來推進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進程。

提升資源稟賦結構。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主要體現在數量充足和廉價上面,而在勞動力的素質方面依然處于劣勢。根據H-O模型貿易理論,我國外貿產業只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獲得較少利益。所以我國應大力發展人力資本,加大培養和引進人才的力度,把勞動力的數量和價格優勢轉化為勞動力素質優勢,同時還應該更多地挖掘其他優勢,并創造出新的資源優勢,從而優化資源稟賦的結構和特點。

加快產業升級,改善貿易結構。我國要降低外貿依存度,在對外貿易中不斷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貿易結構 ,一方面是升級資源稟賦,挖掘其他資源優勢,使我國出口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化;另一方面是優化國內資源配比,重視產業的優化布局,最大限度利用國內資源,并協調地區資源,從而達到資源利用和配置最優化。

[1]吳漢嵩.論我國外貿結構調整《經貿論壇》2009;7

黃暉.內生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及我國外貿結構的轉換 2009

肖海霞.我國外貿依存度增長的利弊之所在

劉新明.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影響與建議[J]. 國民經濟管理2005;4

篇2

關鍵詞:收入差距 基尼系數 對外貿易依存度 VAR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GDP總量從1978年的3645.2億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471564億元,對外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37.23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21億美元,農村人均收入也猛增到69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成功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收入分配差距逐漸擴大和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攀升,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注意。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就指出,自由貿易可以改善收入分配,后來大衛·李嘉圖在亞當·斯密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地提出,自由貿易不一定會改善收入分配,只有在進口過程中輸入的是更便宜的工資品時,才能改善收入分配。Stolper和Samuelson(1941)提出的S-S定理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出口使用豐裕要素的商品可以提高這些豐裕要素的價格,從而使一國豐裕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得到提高,相對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下降,這意味著自由貿易可以縮小一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是在我國,事實情況卻和有關理論背道而弛,激發起學者對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和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研究熱情,關于收入分配差距和對外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成為學者經久不衰的話題,直至現在也沒有形成最終的結論。

相關文獻回顧

國內外關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研究肇始已久,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在他的經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就做過探討,認為加快自由貿易步伐(也就是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可以改善收入分配差距;Stolper和Samuelson(1941)也指出,對外貿易能夠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克魯格曼(1991)認為,一國的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不確定的;Bound 等(1992)利用美國上世紀70~90年代的相關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顯示,國際貿易確實惡化了美國的收入分配狀況;Ronal D Fisher(1996)貿易自由化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效果取決于該國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即土地充裕的國家,貿易使收入不平等增加;勞動充裕的國家,貿易使收入不平等縮??;Savvides(1998)實證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貿易保護和收入差距的關系,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貿易保護的程度和收入分配的變化是負相關的,而貿易政策與發達國家收入不平等之間則沒有相關性;Hanson等人(1999)選擇墨西哥,Galiani等人(2003)選擇阿根廷,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貿易自由化加劇收入不平等的結論。

國內學者對收入分配差距和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萬廣華等人(2005)研究發現:全球化對于地區間收入差距的貢獻顯著為正,并且隨著時間推移而加強;魯曉東(2007)、沈毅俊和潘申彪(2008)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進行了因果檢驗,認為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是導致地區內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趙瑩(2003)運用多因素回歸模型考察了我國的對外開放與收入差距,結果顯示貿易開放傾向于擴大個人間的收入差距;劉力(2005)通過分析表明:我國東部地區的貿易擴張增加了東部地區的勞動力與人力資本的要素回報,而中西部地區較低的貿易依存度與出口初級產品比重偏高對中西部區域收入提高作用微弱,進而使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擴大。此外朱鐘棣(2009)、王懷民和李凱杰(2010)、項衛星等(2010)通過實證檢驗說明了包括對外貿易在內的多個因素對地區間收入差距的影響,得出地區間貿易發展不平衡擴大了地區間的收入差距的結論。

現有文獻中關于我國的收入差距和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多采用簡單的線性回歸方法,這和現實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也未見文獻對收入差距和對外貿易兩者之間的互相的影響程度做出度量。本文基于VAR模型對我國的收入差距和對外貿易做出分析,探求兩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即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程度有多大,并進一步探求兩者之間的聯動效應。

實證分析

(一)衡量指標和數據選取

本文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指標采用慣用的數值—基尼系數,衡量對外貿易活躍程度的指標采用“對外貿易依存度”,基尼系數值選取區間是1981年至2010年(見表2)。對外貿易依存度數值則由國家統計局歷年來的統計公報整理而得,由于公報中的數據都是上一年的數據,故本文選取的公報數據區間是1982-2011年,另外,1981-1995年的數據中,統計公報的數據是以美元計算出的進出口總額,本文采用當年美元兌人民幣的中間價將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本文數據處理采用Eviews6.0軟件。

(二) VAR實證結果分析

1.平穩性檢驗。由于傳統的VAR模型要求變量是平穩變量,因此,在建立模型實證分析前,必須做出平穩性檢驗,本文使用廣泛采用的ADF單位根檢驗法,根據SC準則選擇滯后四階,結果見表1。

我們從表1可以知道,在5%顯著性水平上,基尼系數序列和對外貿易依存度序列都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表明兩序列都不平穩;但是,將兩序列取對數之后的序列,它們都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表明取對數之后形成的新序列都平穩。

2.實證分析。由第一步的平穩性檢驗結果,本文對基尼系數的對數值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對數值建立VAR模型分析,根據SC準則和模型的矯正R2,本文選擇滯后2期的VAR模型,結果如下:

式中Ln(ycd)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對數值,Ln(ycd)(-1)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對數值的一期滯后值;同理,Ln(gini)表示基尼系數的對數值,Ln(gini)(-1)表示基尼系數的對數值的一期滯后值。由上述方程可以看出,對外貿易依存度受自身滯后一期值的正向影響、二期值的負向影響,受到基尼系數滯后一期、二期值的正向影響,說明收入差距能夠促進對外貿易;基尼系數受到自身過去一期、二期值的正向影響,受到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滯后一期值的正向影響、滯后二期值的負向影響,說明本期的對外貿易可以擴大下一期的收入差距,但是縮小再下一期的收入差距,盡管其強度不大(系數值只有0.097)。另外,第一個方程的擬合優度為R2=

0.79,第二個方程的擬合優度為R2=0.85,再一次表明兩個方程擬合程度都良好,選取滯后2期VAR模型是合理的。

3.脈沖響應函數。為了探求外界的某種沖擊對模型系統的影響,也就是如果模型中的e1t或者e2t發生波動,那么基尼系數和對外貿易依存度各有什么變動?本文利用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上述兩個變量的變動情況?;嵯禂岛蛯ν赓Q易依存度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像如圖1所示。

由脈沖響應函數圖像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對外貿易依存度一個正向沖擊后,基尼系數會在后一期發生跳躍式的增大,在第二期會增加到最大,然后緩慢回落,這說明對外貿易受到外部的某種正向沖擊而增大時,基尼系數會相應的變大,也就是說收入差距會擴大;當在本期給基尼系數一個正向沖擊后,對外貿易依存度會逐漸增大,并在第二期達到最大,然后開始回落,表明收入差距受到外部的某種沖擊縮小時,對外貿易會加強,這可能是由于改善了收入差距,從而使居民的購買力增強,導致對外貿易活動更加活躍。

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構建VAR模型實證分析收入差距和對外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現對外貿易依存度受到基尼系數滯后一期、二期值的正向影響,說明收入差距能夠促進對外貿易;基尼系數受到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滯后一期值的正向影響、滯后二期值的負向影響,說明本期的對外貿易可以擴大下一期的收入差距,但會縮小再下一期的收入差距,縮小強度不大(系數值只有0.097)。本文關于收入差距和對外貿易的關系的研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當收入差距受到外部的某種沖擊縮小時,對外貿易會加強,為什么會出現對外貿易隨著收入差距的縮小而加強的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本文沒有做出分析,這將是本文以后的研究方向。

1.Savvides, Andreas. Trade policy and income inequality:new evidence, EconomicsLetters [J].1998

2.萬廣華. 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方法與證據[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劉力.對外貿易、收入分配與區域差距—對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貿易成因分析[J]. 南開經濟研究,2005(4)

4.朱鐘棣.S-S定理在中國的適用性檢驗—貿易對地區和城鄉收入差別的影響[J].當代財經,2009(3)

5.KRUGMAN P R. 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6.沈毅俊,潘申彪.外商直接投資對地區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2)

7.SAVVIDES A. Trade policy and income inequality: new evidence[J]. Economics Letters, 1998

8.STOLPER .W. F. SAMUELSON .P. A. Protection andreal wages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41(11)

9.魯曉東.我國對外開放與收入差距:基于地區和行業的考察[J].世界經濟研究,2007(8)

10.王懷民,李凱杰.加工貿易與地區收入差距[J].世界經濟研究,2010(8)

11.項衛星,李 ,范海君.中國對外貿易與地區間收入差距變化[J].社會科學戰線,2010(11)

12.張銜,趙詩琴.對外貿易發展與我國地區間收入差距的關聯研究[J].經濟問題,2011.12

篇3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貿易;市場

從一定層面上講,"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國經濟發展能力。從量上看,我國進出口額在全球排名第三保證了貿易增長的良好趨勢,也肯定了中國的貿易大國位置,但是還有一些問題是必須注意的,主要有如下問題

首先,我國的貿易依存度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升高,去2011年達了60%以上,這說明著我國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貿來拉動的,一旦外貿額下降的話,就造成國內失業、經濟面臨一定的挑釁。高速的對外外貿的發展是否真正有利于公民經濟的總體提高,是否應當把一局部力氣來開發國內的市場,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來擴大海內的市場機遇而不單純向國外浸透,這是一個策略性的問題。

其次,要晉升我國出口商品的層次與結構,目前我國出口主要依附低本錢數目擴大,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和機電產品的比例任然還是比較少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依然比較少。

再次,由于中國目前在世界貿易中排名已經超過日本,達到第二,自然會引他國的防備,假如中國排名是第30或300的話,是不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提防與制約的,我們要擅長減少并預防貿易摩擦,踴躍應對貿易摩擦。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從1995年到2003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已經多達356起,2004年,又有16個國家跟地域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采取反推銷、反補助辦法。今年,隨著紡織品一體化的實行,一些國度采用各種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2004年,我國占世界貨物商業總額的6.2%,其中出口占世界出口總值的比重回升到6.5%,入口比重上升到5.9%,均比2003年增添0.6個百分點。

2011年我國進出口外貿依存度為50.1%。其中出口依存度為26.1%,進口依存度為24%。雖然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伴隨著成就的往往就是一些隱患。中國商品層次較低,發展的都是一些加工貿易,而且有重污染、高消耗的產品,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隱患也成為我國未來發展對外貿易需要盡力避免和格外注意的。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出口依存度持續高于進口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我國貿易結構主要是加工貿易,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零部件及原材料的重復計算造成對外貿易依存度被高估。外貿依存度過高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過多地依賴于海外市場,如果發生貿易或者經濟上的波動,很容易威脅到我國外貿的發展。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以維護健康安全等要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以貿易保護為名對我國發起很多的包括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的摩擦,對我國實施的保護手段轉向綠色和技術貿易壁壘,加大對我國產品的知識產權的投訴,并且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高額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我國受貿易保護措施損害比較突出,這一系列的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中國出口受到限制。

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再次去杠桿化,外部需求惡化決定了中國過去三十年所依賴的出口導向模式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我國外貿依存度由1980年的18.84%,到1990年的29.58%和2000年的39.57%,加入WTO后加速上升,2006年達到64.89%的歷史峰值,此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國外貿依存度緩慢下降,有再次回落到50%的趨勢,而同期美國、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則一直維持在約14-20%的范圍內。盡管有匯率、貿易結構、統計口徑等一些爭論,但我國外貿依存度明顯偏高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剔除了微觀層面套匯的行為(壓低出口商品價格與調高利潤以流入外匯)后分析,出口結構中多數是勞動力與資源密集型的產品,粗放型數量擴張導致經濟福利輸入與輸出嚴重不對等,巨額的貿易順差使我國國民福利水平下降。

有研究指出,入世效應帶來的經常性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帶來的外需增長將很快被購買力平價所平衡,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借力于外需終將是不穩固的。目前,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凈出口的貢獻率保持在10-20%左右,在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下,假如出口增長受阻,意味著GDP增速將回落。所以,在當前惡劣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對于一個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來說,應當逐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必須把擴大內需尤其是國內市場消費水平作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而2011年我國進出口外貿依存度為50.1%。美國、日本、印度和巴西等4國的外貿依存度在30%左右,法國、英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4國低于50%,加拿大、德國等3國在50%以上。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顯然不能與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相比。

因此對于外貿依存度的統計與計算,算法不同,其最終數據就不同。

篇4

1貿易安全概念解釋及《國際貿易法》的缺陷

所謂的貿易安全,國際法意義上指的是當一國的對外貿易面臨來自國內外不利因素的沖擊時,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和加強國際合作,牢固地控制或占有國內外市場,使本國產品擁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安全的國際貿易狀態應該是從貿易體系的各個方面保證本國的經濟不受到因別國經濟波動而通過兩國間的貿易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且能夠保證趨利避害,在遇到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下,能高效地整合國內的資源,迅速擴大貿易份額,分享到更多的國際市場的利益,從而為本國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國內外生存環境。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貿易安全已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貿易安全日益受到各國關注。影響國家貿易安全的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國際市場參與度,也可理解為對外依存度,依存高或參與結構不合理等都會置于高風險環境中;二是國際經濟關系,國際經濟關系總體穩定,貿易安全風險相對較低;三是國家的貿易政策。正確的、連續性強的貿易政策有助于為對外貿易營造良好的支持環境,從而降低不必要的風險。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國際貿易法》也不例外《。國際貿易法》的最大優勢在于其權威性。在平衡國際金融關系和國家間的貿易爭端方面,國際貿易法的中立性和權威性作用便體現出來,它既能使各國之間的貿易交流得到有效協調,又能很大程度上遏制發達國家借助“天然”的主導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合法”的懲罰,最大限度地照顧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然而《,國際貿易法》由于面向的主體極為寬泛,適用的成員國的復雜性、特殊性極為明顯,這些因素使國際貿易法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國際貿易法覆蓋面廣,涉及很多成員國,各國在社會經濟和法律政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所以不可能完全做到綜合考慮各國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國際貿易法的制定;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法在執行方面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存在。貿易壁壘還沒能完全消除,資產利益無法做到較為均衡的分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法》面臨的缺陷和局限性使得國家間的貿易安全風險始終存在,且風險不斷滋生和變換,但在目前的經濟格局和修改完善《國際貿易法》的困難局面下,惟有充分吃透現有的法律條款來應對貿易壁壘造成的安全風險問題,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方向。

2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面臨的對外貿易安全不利因素

2.1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深入,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大幅上升,并且呈現出與國際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出口貿易依存度持續高于進口貿易依存度以及與世界經濟增長同步的顯著特征。我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依存度大幅上升甚至已經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出口貿易依存度明顯高于美國、日本、等其他經濟大國。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在“十一五”時期平均高達65%,按照目前的產業結構和出口現狀來看仍有上升的趨勢,而“十五”末我國外貿中初級產品的比重雖下降到6.4%左右,但工業制成品大多數是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少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中高技術及其原料進口的比重不低,很多關鍵技術都依賴進口。在關鍵產業的進出口方面,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依賴度高,機械設備特別是高技術設備50%以上依靠進口,民航飛機完全依靠進口,微電腦核心部分基本依賴進口。外貿依存度過高使我國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國外市場。尤其是我國外貿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數量擴張基礎上,順差來源國家過于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自身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波動、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波動的風險以及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情況變化等都對我國的貿易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2.2頻繁的貿易壁壘近年來,我國的主要出口國美國和歐盟基于國內就業形勢的疲軟和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萎靡不振原因,紛紛把矛頭指向中國,采取各種形式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來限制從中國進口商品。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一種貿易保護手段,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尤其在發達國家中普遍存在著濫用的現象,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出口額,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成為新世紀初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的巨大障礙。

3利用《國際貿易法》維護貿易安全的策略

維持國際貿易順利、健康地進行是國際貿易法的根本宗旨和現實中的主要作用。其不僅具有國際貿易關系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可以起到規范國際貿易市場的作用。此外,國際貿易法還具有約束貿易雙方使其行為符合相關規范要求的作用,國際貿記得這些作用通過對國際貿易爭端進行調解和仲裁來實現。我國加入WTO已整整10年,在WTO營造的有利外貿環境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已穩穩躍居世界第二位,且還處于快速上升勢頭,也可以說我國是經濟全球化收益的典范,因此加強而不是自我封閉與國際的交流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對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游戲規則和仍然受發達國家掣肘的《國際貿易法》,在積極調整自身內部產業結構,降低對外依存度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國際貿易法》的研究,學會利用《國際貿易法》和WTO規則來維護自身的貿易安全。

3.1準確把握《國際貿易法》的發展動向并認真研習、熟練運用應當充分理解并認真履行WTO規則和對外貿易法的各項基本規程,在此基礎上與國際貿易法結合,完善國內相關規定以及法律制度,為加強對國際經濟新局勢的適應能力而積極進行調整。此外,認真研習涉及對外貿易方面的國際法律,并學會如何運用,避免出現在遭遇壁壘站時無從應對的尷尬局面。如《對外貿易法》《、對外貿易壁壘調查暫行規則》《、反補貼條例》《、反壟斷法》《、反傾銷條例》和《保障措施條例》等,都是法律內容所涉及到的。通過上述法律,以多角度對國際貿易進行保護,為國家貿易的安全進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3.2積極主動參與國際貿易安全機制我國已是世界進出口貿易規模第二位的國家,與世界上絕大對數國家建立的貿易關系,因此我們應利用自身的國際貿易地位主動參與國際貿易安全方面的機制制定,有助于維護提升自身和發展中國家的在國際貿易中的權益和發言權。參與制定一套同WTO經貿協定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于貿易、投資、市場、競爭等經濟行為的政策體系,從而規范國際貿易活動行為,保持國際貿易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WTO規則中有關優惠條款的,并通過立法形式將其確定下來;還必須加強對政策中的保護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理解和恰當運用,把競爭維持在我國企業有能力應對的范圍內,保障國內企業的順利健康發展以及我國對外貿易正常運行。

篇5

關鍵詞:貿易依存度 結構 出口 進口

盡管有關我國貿易依存度高低的爭論不絕于耳,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沒有明顯證據顯示什么樣的貿易依存度是“理想”的。因此,不能僅從量上考察貿易依存度,而應進一步分析貿易依存度的結構。

我國貿易依存度結構的特點

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00年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1990年我國貿易依存度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達到61%,2007年則接近70%。不斷上升的貿易依存度反映了對外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貿易結構看,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點:

(一)對重要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

入世后,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原材料、中間產品、能源及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較快,尤其是對戰略性資源的進口依存度不斷上升。我國進口依存度高的產品主要集中于兩大類: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據趙瑾2005年對我國各種戰略性資源進口依存度的測算,2003年,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進口依存度分別是35%、36%、47%;鎳、天然橡膠的依存度則高達55%以上。2007年我國鐵礦砂及其精礦的進口額達到337.88億美元,與2003年相比增長596%;原油進口額達到797.73億美元,增長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級產品,如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油等進口額增長均超過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如我國一般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為52.87%,中檔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大型和高精度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幾乎是100%。再如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的進口額,從2003年的114.1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億美元,增幅達96%。

能源、礦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戰略物資進口依存度過高,易使一國的經濟命脈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業壟斷地位的出口商對資源進行控制或出口國政府出于戰略考慮對產品出口設置障礙,則會給我國帶來潛在的風險。同時,由于這些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一旦大量進口,就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將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較高

盡管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有了改善,但從總體上說,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主要出口產品。定義某類產品出口依存度為該類產品的出口額與GDP的比重。按傳統SITC分類,將0、6、8類產品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1、2、3、4類產品歸為資源密集型產品,5、7類產品歸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得到這三類產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別是17%、1%、20%。需要說明的是,從表面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上這些產品不都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品。美國普查局將高技術產品分為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技術、信息與通訊、電子電機、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術、武器、核技術10類。顯然,據此標準,第5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更多地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根據我國商務部最新標準,即將高新技術分為計算機、通訊技術、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材料技術、其他技術10類,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83.7億美元,出口依存度應為10%,比傳統方法計算的18%明顯要低。這就是說,我國事實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計算的數據要低得多,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計算的數據要高得多。

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高,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來自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資本和技術要素。這種競爭力格局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惡化了貿易條件,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也使我國貿易發展面臨著其他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低層次競爭局面。

(三)服務貿易依存度低于貨物貿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出口額和進口額已分別由1982年的18.7億美元和24.8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744億美元和838億美元。但與貨物貿易比,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很低。定義服務貿易依存度為一國服務貿易額與該國服務業產出的比重。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僅為20%。同時,由于服務貿易包含的范圍極廣,需要進一步細分。2005年服務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及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較高的集中在運輸、旅游、其他商業服務三類,其他九類出口依存度都很低。這說明我國服務業出口以傳統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知識與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宣傳、金融服務、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等出口比重極低。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保險服務、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等項目上,2006年此三項逆差占服務貿易總逆差的323%。

一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決定于該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猛,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日益成為決定一國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低下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貿易依存度較高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工貿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別定義加工貿易依存度和一般貿易依存度為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及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貿易依存度,詳見表2。

由表2可見,目前我國較高的貿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貿易形成的。加工貿易成為我國的主要貿易方式,這符合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目標。但對我國來說,即便出口產品已從傳統的紡織品轉為機械、電子等制成品,企業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核心技術,大多數企業承接的加工貿易仍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從加工貿易中獲利的主要也還是勞動力報酬。

從現實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格局已發生了所謂的“貿易順差國際轉移”現象,即貿易順差大、依存度高,在貿易過程中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貿易利益,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下。據計算,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5%-20%之間,拉動GDP增長在1.5%-2%之間。不僅如此,高貿易依存度還為他國利用,成為西方國家向我國施加貿易壓力的籌碼。

(五)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市場依存度較高

目前,與我國有經濟貿易往來的國家有220多個,但我國進出口市場集中于少數國家。定義某市場依存度為一國對其某一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額與該國GDP的比重。從出口來說,2007年我國對歐洲、美國、日本、東盟、韓國的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60%,對以上國家(地區)的市場依存度分別為7.6%、7.2%、3.2%、2.9%、1.7%。再從進口來說,2007年我國從日本、歐盟、東盟、韓國、美國的進口占總進口的73.6%,對以上國家(地區)的進口市場依存度分別為5.3%、3.9%、3.1%、2.9%、2.7%。可見,我國進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高度依賴直接導致出口企業間惡性競爭,相互殺價,不僅限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而且極易在主要貿易伙伴國內部形成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環境。

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商品結構依存度、貿易方式依存度、進出口市場依存度等多角度看,我國的貿易依存度結構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不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使我國面臨巨大的出口壓力,而且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調整貿易依存度結構。

制訂并實施長期的能源和資源戰略。要保證石油等重要物資的安全進口;避免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的重復建設;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大力實施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系數,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應向技術含量高的中間產品過渡并加快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發展;機電產品出口應向深加工產品和成套設備方面轉變;紡織品和家電類產品出口應逐步樹立自主品牌,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提高出口效益。

加快服務貿易的發展。要加強政策協調和指導,推進服務貿易國際化進程;積極推進服務貿易重點領域發展,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制定鼓勵服務貿易發展政策,完善服務貿易的政策法規體系;實施服務貿易品牌戰略,加快培育服務貿易龍頭企業。

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完善外商投資環境,引導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增強國內配套能力等。實現貿易方向多元化。要在鞏固和發展歐、美、日市場的同時,多方面開拓新的市場,包括獨聯體國家、東歐地區以及拉美、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市場。

參考文獻

1.趙瑾.精算實際外貿依存度—我國外貿依存度變化的風險分析與主要對策[J].國際貿易,2005(1)

篇6

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00年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1990年我國貿易依存度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達到61%,2007年則接近70%。不斷上升的貿易依存度反映了對外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貿易結構看,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點:

(一)對重要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

入世后,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原材料、中間產品、能源及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較快,尤其是對戰略性資源的進口依存度不斷上升。我國進口依存度高的產品主要集中于兩大類: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據趙瑾2005年對我國各種戰略性資源進口依存度的測算,2003年,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進口依存度分別是35%、36%、47%;鎳、天然橡膠的依存度則高達55%以上。2007年我國鐵礦砂及其精礦的進口額達到337.88億美元,與2003年相比增長596%;原油進口額達到797.73億美元,增長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級產品,如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油等進口額增長均超過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如我國一般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為52.87%,中檔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大型和高精度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幾乎是100%。再如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的進口額,從2003年的114.1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億美元,增幅達96%。

能源、礦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戰略物資進口依存度過高,易使一國的經濟命脈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業壟斷地位的出口商對資源進行控制或出口國政府出于戰略考慮對產品出口設置障礙,則會給我國帶來潛在的風險。同時,由于這些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一旦大量進口,就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將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較高

盡管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有了改善,但從總體上說,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主要出口產品。定義某類產品出口依存度為該類產品的出口額與GDP的比重。按傳統SITC分類,將0、6、8類產品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1、2、3、4類產品歸為資源密集型產品,5、7類產品歸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得到這三類產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別是17%、1%、20%。需要說明的是,從表面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上這些產品不都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品。美國普查局將高技術產品分為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技術、信息與通訊、電子電機、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術、武器、核技術10類。顯然,據此標準,第5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更多地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根據我國商務部最新標準,即將高新技術分為計算機、通訊技術、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材料技術、其他技術10類,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83.7億美元,出口依存度應為10%,比傳統方法計算的18%明顯要低。這就是說,我國事實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計算的數據要低得多,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計算的數據要高得多。

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高,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來自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資本和技術要素。這種競爭力格局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惡化了貿易條件,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也使我國貿易發展面臨著其他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低層次競爭局面。(三)服務貿易依存度低于貨物貿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出口額和進口額已分別由1982年的18.7億美元和24.8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744億美元和838億美元。但與貨物貿易比,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很低。定義服務貿易依存度為一國服務貿易額與該國服務業產出的比重。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僅為20%。同時,由于服務貿易包含的范圍極廣,需要進一步細分。2005年服務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及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較高的集中在運輸、旅游、其他商業服務三類,其他九類出口依存度都很低。這說明我國服務業出口以傳統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知識與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宣傳、金融服務、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等出口比重極低。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保險服務、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等項目上,2006年此三項逆差占服務貿易總逆差的323%。

一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決定于該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猛,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日益成為決定一國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低下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貿易依存度較高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工貿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別定義加工貿易依存度和一般貿易依存度為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及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貿易依存度,詳見表2。

由表2可見,目前我國較高的貿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貿易形成的。加工貿易成為我國的主要貿易方式,這符合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目標。但對我國來說,即便出口產品已從傳統的紡織品轉為機械、電子等制成品,企業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核心技術,大多數企業承接的加工貿易仍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從加工貿易中獲利的主要也還是勞動力報酬。

從現實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格局已發生了所謂的“貿易順差國際轉移”現象,即貿易順差大、依存度高,在貿易過程中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貿易利益,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下。據計算,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5%-20%之間,拉動GDP增長在1.5%-2%之間。不僅如此,高貿易依存度還為他國利用,成為西方國家向我國施加貿易壓力的籌碼。

(五)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市場依存度較高

目前,與我國有經濟貿易往來的國家有220多個,但我國進出口市場集中于少數國家。定義某市場依存度為一國對其某一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額與該國GDP的比重。從出口來說,2007年我國對歐洲、美國、日本、東盟、韓國的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60%,對以上國家(地區)的市場依存度分別為7.6%、7.2%、3.2%、2.9%、1.7%。再從進口來說,2007年我國從日本、歐盟、東盟、韓國、美國的進口占總進口的73.6%,對以上國家(地區)的進口市場依存度分別為5.3%、3.9%、3.1%、2.9%、2.7%??梢姡覈M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高度依賴直接導致出口企業間惡性競爭,相互殺價,不僅限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而且極易在主要貿易伙伴國內部形成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環境。

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商品結構依存度、貿易方式依存度、進出口市場依存度等多角度看,我國的貿易依存度結構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不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使我國面臨巨大的出口壓力,而且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調整貿易依存度結構。

制訂并實施長期的能源和資源戰略。要保證石油等重要物資的安全進口;避免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的重復建設;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大力實施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系數,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篇7

關鍵詞對外貿易依存度國內生產總值外貿政策匯率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作對外貿易系數,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本國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我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4%。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伴隨著外貿的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是1985~1990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出口緩慢增長。1985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為9.02%,進口依存度為14.08%,1990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首次達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為16.05%,進口依存度為13.84%,我國出口慢慢趕上并超過進口。這一階段,主要由于國內資源緊缺和大量技術設備的進口,使進口依存度連續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2000年,在這一階段,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使出口額年均增長達到12.4%,超出了我國年均GDP的增長速度8.8%。勞動密集型產業崛起,加工貿易的開展,使出口快速增長,出口依存度超過進口依存度,推動外貿穩步上升,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雖然1996~1999年四年內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達到43.9%。

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至今(見附圖)。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明顯,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歷史性的突破萬億美元大關,超過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和世界貿易的增長。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經高達63%。據有關學者分析我國已經躋身中等貿易依存度國家行列,即貿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間,如法國、意大利、英國、韓國、德國等。

2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持續走高原因分析

2.1對外貿易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外貿政策,大力鼓勵出口,千方百計地通過出口進行創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調整進出口結構,運用了價格、匯率、利率、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手段調控外貿,使出口額年均增長達到12.4%。這些外貿政策的實施,導致了我國進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提升,我國貿易規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斷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進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提升甚至出現偏高的現象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外貿政策的產物。

2.2我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過高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長過快,與我國的加工貿易增長密不可分。近1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調動了三資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這給大量利用廉價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創造了條件,造成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的過度發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準了中國,作為其加工基地,大量開展加工貿易。因此從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對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初,加工貿易從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貿易額超過一般貿易,到2004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5.28%。2005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已達6905.1億美元,占進出口貿易總額比重的48.55%,加工貿易出口與進口的年均增長速度高28.8%和24.2%,遠高于出口和進口的年均增長速度15.3%和14.9%。加工貿易已占我國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

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通常從事低層次加工貿易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于從事高層次加工貿易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從事的是低層次的加工貿易,即使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加工貿易也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價值不高,國內采購率較低,利用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產后出口,它與國內經濟的聯系不緊密,因此運用包含加工貿易在內的外貿依存度指標,無法真實反映對外貿易對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貿易,出口依存度顯著降低。

2.3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

從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的相關分析看,外貿依存度與匯率變動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前提下,人民幣升值,則外貿依存度下降;人民幣貶值,則外貿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間人民幣匯率一直處于貶值中。1978年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換1.5771人民幣,1993年下降為1美元兌換5.7620元人民幣;而1994年我國實施匯率并軌,國內銀行掛牌的美元兌人民幣的年平均匯率驟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幣計算的進出口總額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猛增11個百分點;1994年~2003年,人民幣匯率總體上處于穩定趨勢。國內外多項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幣名義匯率比其購買力平價(PPP)低3倍左右。從2003年至今,人民幣受到來自多方因素的影響,匯率小幅上升。但從總體上看,人民幣的大幅度貶值,對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外貿依存度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梢哉f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較快提高,人民幣貶值是一個重要原因。

2.4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對外貿易依存度計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統計結果對一國對外貿易依存對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我國是世界上唯一采用產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國家,所以統計遺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國家統計局兩次對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從兩次公布的結果看,1993~2004年我國的GDP總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經濟普查年度GDP上調了23002億元,GDP年均上調7418億元。與GDP數據修訂前相比,GDP數據修訂之后我國歷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對外貿易依存度修訂之前是70.01%,修訂之后下降了10.2個百分點,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對GDP進行修訂之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

一、

二、三產業的產值,其中第三產業可貿易程度較低,所以在計算對外貿易依存度時,第三產業在GDP中比重越大,計算得到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越小。因為第三產業在對外貿易中獲取利益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資本、技術輸出、服務貿易等方式。在計算對外貿易依存度時一般用商品貿易額/GDP,所以作為分子的進出口貿易額就較小。因此,第三產業發達的國家外貿依存度就較低。從全世界范圍看,21世紀初,世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為62%,其中低收人國家平均為38.8%,48個中等收入國家為54%,高收人國家(即發達國家)平均為67%左右,第三產業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產值最大的部門。如美國,其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75%,2005年其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25%,因而列入較低外貿依存度國家。而我國第三產業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以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貿易依存度就會偏高。

3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幾點建議

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標在理論界一直是大家爭議的焦點,評價各不一致。根據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與國民經濟之間形成乘數效應。而出口取決于國外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情況,如果外國處于經濟上升時期,則對本國的產品需求會增大,從而促進本國國民經濟增長;但是如果外國進入經濟增長衰退期或經濟增長不景氣,則對本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從而會將本國帶進甚至加速經濟衰退。因此,可以說對外貿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雙刃劍,任何國家在獲得出口增長導致國內經濟增長加快的同時,都應該認識到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對于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而言,這一指標不宜過高。否則,會使一國經濟對于世界經濟的波動十分敏感,并且忽視國內市場的培育和開發。

而有學者研究表明,我國GDP每增長10%,對外貿易的貢獻度為2.5%。鑒于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且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仍要從自身優勢出發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對外貿易在今后將更進一步發展。但我們應調整對外貿易的狀況和結構,使對外貿易切實拉動并穩定國內經濟增長。

3.1繼續開放市場,盡快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去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都不能離開世界其他國家。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中國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國際經濟全球化中去。

3.2進一步擴大內需,穩定國內經濟增長

從長期看,為了利用好對外貿易依存度這把雙刃劍,減緩國際經濟波動可能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應穩定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積極擴大內需,將我國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之上。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形成我國工業制成品的比較優勢,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自己掌控企業的生存狀況。

我國的國內市場容量潛力巨大,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與繁榮的基礎應是國內消費和投資。國內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對外貿易活動應服從于我國的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在目前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摩擦逐漸增多的情況之下,擴大內需不失為促進經濟增長,穩定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強技術創新,創立國際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

我國目前大力發展的加工貿易能耗高、污染嚴重、效率低下,始終處于國際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必須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從貼牌生產到創立世界品牌,使我國改變給發達國家打工,外貿以數量取勝的面貌,取得自主定價,商品以質量取勝的真正貿易大國地位。

3.4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服務貿易出口

服務貿易是現代經濟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軌跡分析,服務貿易的整體增長既優化了一國的產業結構,擴展了一國的經濟規模,也降低了外貿依存度。同時服務產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處于較低水平,發展比較落后。因此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經濟和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提高服務貿易出口量,調整產業結構,必須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了,才能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

參考文獻

1張珣.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與分析[J].戰略與決策研究,2006(2)

2張麥花.我國外貿依存度現狀與前景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5(9)

3張燕林,鄭禮明.我國外貿依存度提高帶來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貿,2006(5)

篇8

關鍵詞:依存度 外貿現狀 人才培養新模式 策略

外語專業教育正經歷著一場危機,一方面因與我國經濟發展態勢不相適應而遭詬病,另一方面又因就業難而受到社會責難?!耙允袌鰹閷颉钡霓k學理念成為走出困境的一個普遍共識,外語專業大規模向商務轉型。翻譯本科專業和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先后設立明確了外語專業與社會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和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為教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轉型后的學生已開始遭遇就業難的問題,市場轉向似乎并不是一劑靈丹妙藥。因此,我們需探索癥結所在,從而指導我們的教改工作。我們首先借助對外經濟依存度的曲線變化來探討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

1.對外貿易依存度曲線與就業率變化相契合

新世紀伊始,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大幅攀升,由先前20%多升高到40%以上,2004年甚至創紀錄達到70.2%。對外貿易依存度較客觀地反映了我國持續開展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的態勢,也折射出我國國民經濟各要素的結構關系。從1999年起,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規模,外語專業普遍成為新增或強化的專業,因為國際貿易的迅猛發在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國際貿易人才緊缺的現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外貿易成為我國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一個領域。比如,2001年中國入世后承諾“在加入后3年內,將給予所有在中國的企業進出口權權”,這一政策直接引發了中小型企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另外,入世后國際貿易迅猛發展,2004年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萬億美元的大關(11,545美元),將我國的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大幅提高,外貿就業市場出現了繁榮的景象。然而,2008年后就業市場開始惡化,甚至有媒體發出外貿英語專業就業難的警告。表面上看,先前入世的利好政策已到強弩之末,企業總體擴張性發展已轉為按市場規律興衰;另外,2008年的金融危機造成需求不暢,宏觀環境的變化導致就業市場的萎靡。

然而,此一時期的對外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高位,進出口總額從2007年首超2萬億大關(25,632美元)到2011年首破3萬億美元(38,420美元);我國經濟發展接連創造一連串世界記錄 :2009年首超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09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201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成為世界第一。這些驕人的數字表明市場的需求仍然存在。同時,就業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怪象,低層次的崗位競聘者眾,而高端崗位的應聘者寥寥。

外語能力加上粗淺的貿易專業知識實際上已經難以應對外貿發展的態勢,迫切需要創新型和能力型的人才,以解決高層次上的問題,開展新的經營方式。更有甚者,傳統的貿易形式越來越受制于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發展后勁乏力,已陷入困境。因此,今天重提市場導向,一方面重申市場是教育走出困境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市場需求是多層次的且不斷提升的,已由對人才粗放式的需求提升到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當初那種僅靠外語技能就能在市場立足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市場需要的能處理高端問題的人才。我們應研究社會真正的需求從而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策略。

2.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現狀

比照現代經濟貿易在形式與內容上的推陳出新,國際貿易的教學活動便顯得滯后,主要反映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仍以一般性貨物貿易為主,對于新興的貿易形式研究較少,教材內容陳舊,甚至已經被淘汰了的通訊媒介和相應的通訊方式至今仍被用作范例。(如函寄報價單、向銀行咨詢企業信用等),與貿易實際活動脫節較大。國際貿易市場上廣泛實用的一些慣例與方式沒有及時納入到教學活動中之中。對于長期困擾和制約中國貿易發展的“三根大棒”(反傾銷、反補貼和安全保障措施),我們所做的相關研究較少,有效的應對措施更為罕見。對新興市場和貿易領域(如服務性貿易和知識產權相關的貿易)了解不多,更談不上駕馭高端貿易。更有甚者,國際貿易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但該專業教師大多沒有實踐的經歷,在教學方法上只能照搬空泛的理論,引用有限的陳年案例;而學生又要通過強記的方式來獲取相關的知識。此種培養模式與外貿企業人才需要不相匹配。

國際貿易需求是多元的,增值點并非單一化。按照郎咸平先生的“6+1”理論,現代產業鏈分成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七個環節,而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只擅長其中之一環節生產環節,其他環節均被他人所掌控。

保持現有優勢并逐漸向其他環節拓展應成為我國制定外貿人才培養策略的“不二選擇”。為此,高校外貿英語專業要以宏觀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的需求,培養模式需具備兩大著眼點:一是提高自身素質,將現有的崗位工作做深做透,二是要爭取高端環節的就業機會。瞄準高端環節,不僅是一種差異性的發展途徑,而且會彌補我們在高端環節人才缺乏的弊端,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這種良性循環才能保證國家的經濟發展后勁十足。

國際貿易高端人才市場對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較大,探索與實施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

3.高校外貿英語專業培養模式的構建

社會需求是學校教育的試金石。針對社會的多元需要,實行層次性的培養模式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措施。我們的教學要兼顧國家利益與個人興趣,個性化地培養人才,培養出各有特長的“研究型”“職業型”、“能力型”、“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為此,我們可從學科概念角度探索并構建單學科、雙學科、種學科和復合學科層次型人才培養模式。單學科(國際貿易)、雙學科(外貿+語言文學)、種學科(同時學習多個人文學科的課程,如:國際貿易+歷史+地理、國際貿易+政治+法律、國際貿易+哲學+教育學等)、復合學科(指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自主選擇多個學科并組成復合學科的課程,如國際貿易+信息技術、國際貿易+農學、國際貿易+物流等)。如此,人才培養模式便從學科層面而不是從課程層面、從學科大類而不是從單一專業層面的劃分,體現出跨學科培養模式的靈活性、復合性和“以人為本”的時代要求。

4.新的模式下的外貿人才培養策略

在實施跨學科和多學科教學模式的同時,我們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增大實訓課程的比重,編寫符合外貿實際的教材,改進教學方式,完善考核體系并通過校企聯合,強化師資力量,確保教學質量。

第一,要改變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不但要開設知識產權法、國際商法等的前沿課程,而且要盡力發揮任課教師的特長,開設多門選修課,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還要增大實訓課的比重,將資格證書(如外銷員、報關員、商務英語證書等)培訓與考證納入學分管理體系。適度調整學時分配,確保外語課程和經貿知識課程并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匹配,增加實驗課程和專業實習時間。

第二,要重視教材的編寫工作。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師生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基本資料的來源?,F行的理論教材由于種種原因,具有滯后和局限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密切關注外貿活動,研究經濟貿易領域的新動向和新規則,找出典型案例,及時修訂教材,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第三,改進教學方法,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國際貿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與日常生活相距較遠。為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突破教室的限制,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如開展在線貿易聯系,參加虛擬交易會。盡可能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提高教學效果。

第四,為保證教學質量,需要健全考核體系,改革考核方式。國際貿易課程考核應突出其實踐性。為檢驗課程的實用性,應鼓勵學生參加外銷員、報關員等職業資格考試,以系統地掌握學習內容。教學與考證、課程與就業有效地結合,既是教學的目的,又可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補充手段。故應建立起與之相配套的具有激勵機制的多元化考核平臺:考核內容從單一的理論考試改為多元化考核,考核方法從全封閉改為全封閉、辦封閉、全開放(頂崗實習企業客觀評分+取得資格證書加分)組合;考核方式采取理論和實驗、實踐相結合;考核成績根據學生不同的主攻方向,待課程結束后,將各考核成績按權重累加,作為考核總成績,如理論考試(40%)+ 實驗考試(30%)+ 頂崗實習(20%)+ 資格證書(10%)。

第五,加強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新的教學模式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更高。任課教師除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廣泛涉獵,具備網絡應用能力;同時,又要求具備較豐富的外貿行業經歷和專業知識背景,對于缺乏實際經驗的教師,學校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教師采用脫產或半脫產方式到外貿相關的企業和部門掛職鍛煉,開展校企合作。還可聘用企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擔任講師。另外,提倡不同學科教師間互相學習和交流,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

4.結論

市場轉向成為高校外語專業轉型的途徑之一。這種轉型絕不是開設幾門相關的專業課或為該專業起一個時髦的名稱就能實現。現代經濟市場涉及到我們全部的學識和經驗。必須研究社會的真正所需,我們畢業生才能在充實到商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不但個人獲得用武之地,我國的產品的競爭里也能夠提高,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并創造出更多的人才需要。

參考文獻:

[1]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M]. New York: Free Press,

篇9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商品貿易額;購買力平價GDP

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有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意見,擔心出口規模過大,增長速度過快,會影響我國的出口效益以及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甚至有些學者提出,要防止出口可能造成“貧困化增長”。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否正確認識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對外經貿戰略的調整。因此,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進行測算,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外貿依存度變化的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一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通常用來衡量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如果分別用商品貿易額和服務貿易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來計算,外貿依存度可分為商品貿易依存度和服務貿易依存度。本文中計算外貿依存度的公式為:

外貿依存度=商品貿易依存度+服務貿易依存度…………(1)

商品貿易依存度=商品貿易進出口總額/GDP…………(2)

服務貿易依存度=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GDP…………(3)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有關數據,1985年~2000年我國商品貿易、服務貿易依存度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

表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變化

(單位:GDP:億美元;其他:%)

年份國內生產總值商品貿易依存度服務貿易依存度外貿依存度一般貿易/GDP

19852993.021.21.722.9—

19862934.720.71.922.6—

19873166.022.52.124.6—

19883950.522.12.024.1—

19894373.321.11.822.9—

19903830.124.52.627.1—

19913997.429.32.732.0—

19924690.128.63.932.5—

19935987.727.13.830.9—

19945466.136.25.842.0—

19957113.233.56.139.616.15

19968343.133.95.239.112.25

19979177.234.86.040.812.75

19989577.333.55.539.012.31

19999913.635.65.641.214.74

200010800.042.96.249.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2,以及公式(1)~(3)的計算

國內生產總值由IMF公布的人民幣數值和當年人民幣與美元平均匯率換算而成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

1、1985年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基本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包括商品貿易依存度和服務貿易依存度都有大幅度提高。1985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22.9%,但到2000年已增至49.1%,依存度提高一倍多。其中,從1985年到2000年,我國商品貿易依存度由21.2%提高到42.9%,服務貿易依存度由1.7%增加至6.2%,凈增近3倍。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我國外貿依存度,包括商品貿易依存度、服務貿易依存度都已穩定在較高水平上。這說明1994年以來,在我國已經形成更開放的經濟機制,開放已不再是某些政策的短期效應了。與此同時,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2000年出口和進口已分別上升到世界第7位和第9位。

2、盡管我國的外貿依存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但事實上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并不像數據上顯示的那么高。1985年~2000年間,我國GDP平均增長在9%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顯著高于GDP增長,按當年匯率計算,貿易依存度提高26.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64個百分點,而此間匯率卻由1985年的1美元兌2.94元人民幣貶值為2000年的1美元兌8.28元人民幣。如果按1985年的匯率計算,我國2000年的外貿依存度僅有17.44%,比1985年的22.9%還要低。這一計算是有合理的成分的,事實上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表3中看到,采用世界銀行購買力平價指標計算出來的我國2000年貿易額占購買力平價的比重也僅有10.71%。可以說,匯率下降是刺激中國外貿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外貿依存度提高的直接因素。如果將這一時期隨著中國利用外資規模的擴大等因素考慮在內,則中國外貿依存度實際的提高速度和所達到的水平均不是非常高的。

3、研究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顯然不能忽略加工貿易這個因素。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對我國外貿依存度具有重要影響。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有許多不同之處,一般貿易的生產和加工要在國內完成,出口附加值可達60%以上;而加工貿易主要是來料、來樣加工,從國外進口設備和原材料等投入品,產品直接出口國際市場,兩頭在外,只有有限的生產加工程度在國內完成,且技術含量低。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盡管近年加工貿易的國內采購率和增值率有所上升,但與國內經濟運行的聯系不很密切。因此,運用包含加工貿易在內的外貿依存度指標,會在相當程度上夸大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合理的分析方法是用一般貿易額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1995年到1999年我國一般貿易額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6.15%、12.25%、12.75%、12.31%、14.74%,不但遠低于同期的外貿依存度,且波動劇烈。由上分析可見,我國實際外貿依存度大大低于名義指標所反映的水平。

二、我國地區間外貿依存度的比較分析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對外開放程度也較高,且對外開放的差異十分明顯。從圖1和表2中可以看到,2000年,東部12省市的外貿依存度為74.48%,中部9省和西部10省市區在10%左右,僅及沿海地區的1/7,明顯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態勢,且東部地區大部分省市的依存度都較高,超過全國平均依存度47.61%的省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福建等,其中廣東省的外貿依存度最高,為150.35%,即使不計算與其它省市的國內貿易部分,這一數據也要遠高于一些發達國家。而中部和西部地區普遍依存度偏低,中部地區的河南省的依存度才只有5%,江西省也不過是8.48%,最高的是,依存度達到14.1%,只有廣東省的1/10;而西部地區的四川省依存度只有5.73%,甘肅省是5.83%,最高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達到16.58%,同樣也只有廣東省的約1/10。

表2我國各地區外貿依存度(單位:億美元)

地區國內生占全國GDP進出口出口額進口額外貿依

產總值的比重總額存度

1994年全國(30省市)*5265.72100.00%2367.311210.391156.9344.96%

東部地區(12省市)3077.6658.45%2057.841049.501008.3466.86%

中部地區(9?。?430.0627.16%204.28115.8688.4214.28%

西部地區(9省市區)758.0014.40%105.2045.0260.1713.88%

2000年全國(31省市)9964.17100.00%4743.962492.022250.9447.61%

東部地區(12省市)5806.3058.27%4324.482261.002063.4874.48%

中部地區(9省)2762.5427.72%279.06155.42123.6410.10%

西部地區(10省市區)1395.3314.00%140.4275.6063.8210.06%

資料來源:根據1995年、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及公式(1)~(3)計算得出

注:因統計的原故,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之和與全國GDP有誤差;

*1994年重慶市尚未被劃為直轄市

各地區不但在外貿依存度上差距十分明顯,且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從表2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這一點。1994年全國外貿依存度為44.96%,到2000年上升為47.61%。同期,東部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分別為66.86%、74.48%,提高了7.62個百分點。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外貿依存度不升反降,其中中部地區從1994年的14.28%下降到2000年的10.1%,下降了4.18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從13.88%下降到10.06%,下降了27.5%。

形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地理因素,二是政策因素。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為了發揮東部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中央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先對外資開放地域限制,然后開放投資領域的限制,逐步形成分層次、分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從地域開放看,經歷了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階段,從80年代中期開始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階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放海南、上海浦東和更多的沿江、沿邊及內地的中心城市階段,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的開放格局。但由于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先行優勢等方面的原因,中西部的開放未能取得與沿海同樣的成就。

三、中國與部分國家外貿依存度的比較分析

要正確認識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必須將我國置于國際背景下進行分析。依照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規模,本文有代表性地選擇了7個發達國家和6個發展中國家作為比較分析樣本,根據公式的計算結果,這些國家外貿依存度及其構成如表3所示。

表3:2000年外貿依存度的國際比較單位:億美元

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依存度外貿依存度商品貿易額占商品貿易額占購買力平

商品貿易服務貿易GDP的比重(%)價GDP的比重(%)

中國11586.1112674340.035.7345.7659.9310.71

美國987292815520.255.1525.472.5825.4

日本44719.071268717.944.1622.150.8228.77

德國18929.91821554.9911.5166.51169.7561.5

法國13162.62588944.8210.9655.78154.5451.06

英國14102.1597443.5815.1458.72146.2458.86

意大利10885.981576942.8710.3153.18132.3242.75

加拿大7040307575.1411.2286.36212.8772.73

巴西5544.391704120.004.7624.7644.2511.05

韓國4127.79472881.1615.4896.64172.3148.77

印度4398.2210059622.378.6931.0643.195.75

墨西哥5737.72979759.435.4464.87185.7243.23

印度尼西亞1336.132104279.1815.1294.3123.7221.14

資料來源:WorldBank,April2002

國內生產總值用各國的本幣和當年美元的平均匯率換算而成

由表3我們可以發現:

1、2000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同法國(55.78%)、英國(58.72%)、意大利(53.18%)大體相當,高于美國(25.4%)、日本(22.1%),遠低于加拿大(86.38%)。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接近達到中等發展水平的墨西哥(64.87%),超過了其它許多發展中國家,如巴西(24.76%)、印度(31.06%)。在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前提下,服務業開放度總體偏低。這是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的服務業起步晚,基礎差。雖然近年來發展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即使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如同期的印度尼西亞、韓國、印度的服務貿易開放度分別為15.12%、15.48%、8.69%。

2、從外貿依存度的計算結果來看,2000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還是較高的。但是,對一國的外貿依存度進行國際比較要考慮各國GDP構成的差異。一般而言,第三產業的可貿易程度較低,因此,GDP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外貿依存度可能越低。反之,GDP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低,外貿依存度可能越高。各國GDP結構差異明顯,例如,美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高達72.1%,日本為64.7%,而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僅33.2%。如果不考慮各國GDP構成的差異,直接比較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就會包含不合理的成分。合理的國際比較,是用商品貿易額占商品GDP(即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的比重來衡量各國貿易的開放程度。2000年,中國的這一比值為59.93%,低于世界上主要的大國經濟,如美國為72.58%,德國為169.75%,法國154.54%,僅比日本的50.82%略高。即使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這一比值也不算高,同為發展中大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分別為123.72%、172.31%、185.72%。我國僅比印度、巴西略高。

3、影響外貿依存度的因素還包括匯率和通貨膨脹率。我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被高估,人民幣匯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幅度地貶值。為此,比較合理的折算人民幣匯率的方法應是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是國際上用來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較為科學的方法和換算指標,它的使用能消除匯率換算所帶來的扭曲,使由此得出的結果更加具有可比性。國內外多項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幣名義匯率比其購買力平價匯率低3倍左右。本文根據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指標測算出各國的貿易額占購買力平價的比重進一步表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這一比重僅為10.71%。不僅遠低于同我國經濟規模大體相當的發達國家,如德國(61.5%)、法國(51.06%)、英國(58.86%)、意大利(42.75%),同時也大大低于美國(25.4%)、日本(28.77%)。即使在發展中國家我國的這一比重也僅比印度(5.75%)高。世界銀行計算了各國商品貿易額占購買力平價GDP的比重,結果表明,中國的開放程度同樣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997年中國為8.5%,與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當(8.4%),遠低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16.7%)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38.7%)。

四、幾點結論

1、1985年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基本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包括服務貿易依存度和商品貿易依存度都有大幅度提高,且兩者間的差距也在日益縮小。服務貿易依存度與商品貿易依存度的比值由1985年的1:12.5到2000年的1:7,但仍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1:4??梢姶罅Πl展服務貿易仍是當前外經貿發展的重中之重。

2、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外貿依存度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在日益拉大。這表明加快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改革和開放已是刻不容緩。

3、盡管我國目前的外貿依存度已達到較高水平,但考慮到我國加工貿易的急劇擴大、GDP結構差異、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等因素,我國的實際外貿依存度并不高。

參考文獻:

[1]《2002世界發展報告》

[2]陳家勤,《我國外貿出口依存度比較研究》,《財貿經濟》2002年第2期

[3]李翀,《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度量與比較》,《經濟研究》1998年第1期

[4]傘鋒,《試論我國三大地區的對外開放度》,《國際貿易問題》2002年第4期

篇10

提要: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也節節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基礎上,重點剖析外貿依存度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合理調控外貿依存度。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外貿更是迎來了迅猛發展的階段。

一、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

(一)對外貿易依存度迅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幾年對外貿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依存度開始超過50%,2006年達到最高點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過50%。

(二)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外貿依存度處于較高水平。有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中的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世界各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數據測算,2000年即我國“入世”前一年,我國外貿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間,我國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二、外貿依存度過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經濟增長的對外依賴性增強,貿易摩擦增加。目前,與我國有經濟貿易往來的國家有220多個,但我國進出口市場僅集中于少數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我國進出口對美、日、歐盟的依存度很高,若在與他們的貿易中出現問題,會對中國的外貿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如果他國或地區的經濟發生波動,也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而且還會由于影響到別國從而對我國產生間接影響。

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高度依賴也成為近來貿易摩擦頻率越來越高的一個根本原因。從1978年8月到2010年6月,近32年間,歐盟對華貿易救濟措施案件共157起,其中反傾銷案152起,反補貼案1起,保障措施3起,特保1起。而僅2010年上半年,我國就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38起,其中歐盟對我國發起了7起貿易救濟調查,包括反傾銷5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各1起?!皵盗慷唷㈩l率高、影響大、花樣多”,業內專家用12個字為近來頻繁的貿易摩擦做了定性判斷。

(二)對重要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叭胧馈焙螅覈M口依存度高的產品主要集中于兩大類: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據趙瑾2005年對我國各種戰略性資源進口依存度的測算,2003年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進口依存度分別是35%、36%、47%。2007年我國鐵礦砂及其精礦的進口額達到337.88億美元,與2003年相比增長596%;原油進口額達到797.73億美元,增長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級產品,如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油等進口額增長均超過1倍以上。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如,我國一般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為52.87%,中檔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大型和高精度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幾乎是100%。

對于能源、礦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戰略物資進口依存度過高,易使一國的經濟命脈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業壟斷地位的出口商對資源進行控制或出口國政府出于戰略考慮對產品出口設置障礙,則會給我國帶來潛在的風險。同時,由于這些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一旦大量進口,就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也將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三)加工貿易層次低,不利于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通常從事低層次加工貿易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于從事高層次加工貿易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從事的是低層次的加工貿易,即使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加工貿易也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價值不高。我國的出口產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其出口依存度高,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來自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資本和技術要素。這種競爭力格局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惡化了貿易條件,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也使我國貿易發展面臨著其他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低層次競爭局面。

三、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速增長的原因

(一)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外貿政策對外貿依存度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外貿政策,大力鼓勵出口創匯。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運用了價格、利率、匯率、出口退稅等手段調整進出口結構,這些外貿政策的實施,導致了我國進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提升,我國貿易規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斷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就上升到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從這一點來說,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提升甚至出現偏高的現象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外貿政策的產物。

(二)加工貿易占我國出口貿易比重高。加工貿易主要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客供輔料和不作價設備四種形式,是對外貿易的一種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大量外商將中國作為加工基地,開展對外貿易。從1978年8月廣東省珠??h香洲毛紡廠與港商簽訂了全國第一份來料加工合同開始,我國的加工貿易不斷發展,呈現出年均30%的高速增長態勢,30年來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形成的經濟環境對加工貿易的影響非常大:中國將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擴大了外商開展加工貿易的領域;同時,其他國家市場也對中國開放,使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擁有更加廣闊的銷售空間,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

(三)我國第三產業比重較小。GDP包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但因為第三產業在對外貿易中獲取利益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資本、技術輸出、服務貿易等方式,所以其可貿易程度較低,因此在計算對外貿易依存度時,第三產業在GDP中比重越大,計算得到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越小。

四、調整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對策

(一)擴大內需,穩定外需。首先,近幾年,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拉動著我國經濟的增長,但這三者的發展明顯存在著不均衡的狀況:投資增長過快,消費增長相對緩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需求拉動;外貿增長方式粗放,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幅增加,貿易摩擦加劇。改變這種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堅持擴大國內需求,在保持投資適度增長的同時,重點擴大消費需求,形成三大動力協調拉動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其次,擴大內需有利于從根本上緩解國際經貿摩擦。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我國對外貿易屢創新高;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引來了諸多的貿易摩擦,引發貿易國不滿,各種反傾銷訴訟也加大了國內經濟和財政風險。目前,國際上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國,這使得我國連續10年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梢?,要從源頭上減少和緩解對外矛盾和爭端,提高解決對外摩擦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我們必須立足國內市場,堅持擴大內需的長期方針,更好地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內需與外需的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