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理解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社會責任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內容摘要:依據契約理論,企業的本質是一個“契約聯合體”,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則是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組復雜契約,既包括顯性契約也包括隱性契約。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的不同特征可以從理論上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的失衡問題,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第三方強制履行機制和第三方社會履行機制則對解決我國當前的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構建“企業自律、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企業社會責任實現路徑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契約 企業社會責任 失衡 履行 機制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究其內涵卻大致相同。在卡羅爾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中,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四個層次,形成了目前較為全面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
契約理論認為:企業是各種要素投入者為了各自的目的聯合起來組成的一個有效率的“契約聯合體”。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除了股東投入的股權資本外,還包括債權人投入的債務資本、經營者和員工投入的人力資本、供應商和客戶投入的市場資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環境資本以及社區和公眾投入的經營環境等等,所有這些向企業投入了資源的主體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他們通過一系列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將資源投入到企業這一“契約聯合體”中進行優化配置并實現自身的利益。也正因為如此,多納德和鄧菲(1994)認為:企業是社會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利益相關者正式契約和隱性契約的載體,企業與社會提出一個契約:企業為對它存在而提供條件的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社會應對企業的發展承擔責任。
企業的契約本質:企業社會責任產生的根源
現代企業理論圍繞企業的性質問題展開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現代企業理論學派。詹森和麥考林(1976)將企業的性質定義為“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在他們看來,企業只是一種“法律虛構”,其職能不過是為資本、勞動等各種要素的個人所有者之間、產品的供求者之間的契約關系提供一個聯結點。張五常(1983)在其《企業的契約性質》一文中進一步指出了企業契約與市場契約的一致性與區別。他認為企業不過是以要素市場的交易契約代替了產品市場的交易契約。哈特等人則將企業契約理論進一步完善,將企業的性質定義為“企業是一組不完全契約”,他們認為:企業是由于不完全契約而出現的,企業本身也是一組不完全契約。盡管不同學派各自站在自身理論的角度來定義企業,但是,他們都遵循這樣一個基本的規定性,即企業的本質是一組契約,也正是在此意義上,現代企業理論又被稱為企業的契約理論。
依據契約理論對企業本質的定義,企業成為一個“契約聯合體”,這里的契約既包括了企業內部各行為主體如資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雇員之間的契約,也包括了與企業有相關利益的外部行為主體如供應商、客戶、銀行、政府、社區等與企業之間的契約。在這種復雜的契約系統中,契約的主體是一系列目標不同且可能相互沖突的利益相關者,企業成為這些利益相關者實現利益目標的“契約載體”,所以,企業必須通過“生產”和“交易”等企業行為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目標,即企業必須履行契約責任。
企業的這種契約本質決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存在,因為在企業這個“契約聯合體中”,每一個契約參與者都向企業提供了特定資源,并期望通過企業行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這被稱為契約參與者的“契約要求權”,“契約要求權”的存在使得企業行為必須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做出反應,即按照公平互利原則執行契約―這成為企業的各種社會責任的雛形。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契約本質的必然產物,其內容是由一系列的契約所規定的,其本質也是一種契約。
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企業社會責任失衡原因的一個理論解釋
當企業的本質被定義為一個“契約聯合體”之后,企業的行為實際上就成為了一組復雜契約系統的均衡行為。在這組復雜的契約系統中,既包括顯性契約也包括隱性契約。其中,顯性契約是一種以明確的書面條款約定締約方的權利和義務,并由法律作為強制實施基礎的契約。而隱性契約則是指沒有明確的書面規定條款,主要是締約方關于未來交易的默契安排的契約。顯性契約是基本契約,它的締結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它的履行主要依靠法律等外部強制性力量。而隱性契約是顯性契約的衍生契約,是對顯性契約的補充,它的存在降低了顯性契約的締約成本,它的履行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和締約方的信用。
相對于顯性契約而言,隱性契約一方面具有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即契約的履行與否和履行方式隨締約方的自身條件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另一方面隱性契約的履行缺乏第三方強制性力量的保障,主要依賴于締約方的自我約束,即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正因為如此,作為基本契約的顯性契約更容易被履行,而作為補充契約的隱性契約則更容易被違約,從而造成契約關系的失衡。
將契約理論與卡羅爾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相結合,本文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契約劃分為經濟責任契約、法律責任契約、倫理責任契約和慈善責任契約。其中,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所負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通常是以顯性契約的形式存在。但是,由于締約成本的限制,企業社會責任不可能全部通過顯性契約來約定,其中的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則更多的以隱性契約的形式存在。由于顯性契約明確并且具有強制性,所以在企業的社會責任契約中,經濟責任契約和法律責任契約成為基本契約,對企業構成了基本層面的責任約束,往往被企業置于基礎地位而重點履行。而倫理責任契約和慈善責任契約則成為補充契約,由于其不確定性和缺乏強制性,對企業構成了高一層面的責任約束,往往被企業置于次要地位而被企業有意或無意的忽視,從而造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失衡。
契約的履行機制: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思路
(一)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驅動力
契約自我履行機制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契約的功利性,即契約的締約方在簽約時都認為契約對自己是有利的,也就是說契約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契約的這種功利性是契約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締約方自動履行契約的原始驅動力。契約自我履行機制的形成另一方面源于違約成本的約束,即當違約對締約方所造成的損失超過履約的成本時,“理性的契約人”會選擇主動履行契約。契約本身的功利性和違約成本的約束成為契約自我履行機制形成的引導力和推動力,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得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得以形成。而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是契約三種實現機制中最基礎、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機制,是保證契約履行的關鍵。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契約的一部分,其功利性和違約成本的約束成為企業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驅動力。雖然關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但半數以上的實證結果都證實了兩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即履約)不僅可以形成企業社會責任收益(如企業因重視環境保護而獲得政府的稅收減免和政策優惠)從而直接提升企業經濟績效,還可以通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樹立企業良好聲譽等形成企業的社會資本從而提升企業的社會績效。而企業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即違約)則會使企業成本增加(如企業因污染環境而遭受罰款)、客戶流失、聲譽貶值、資本投資者撤資等,從而使企業失去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直至企業終止(如三鹿奶粉)。
(二)契約的第三方強制履行機制:政府是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強制力量
在契約的履行過程中,締約方總是在履約與違約之間進行重復博弈,當違約所獲得的收益大于履約所獲得的收益時,“理性的契約人”就會選擇違約,從而造成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失效。因此,契約的自我履行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實現,當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失效時,必須要引入外部力量,來強制性的執行契約,從而形成契約的第三方強制履行機制。政府是契約的第三方強制履行機制的執行主體,政府主要通過法律的強制性力量來保證契約的履行。
對于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來講,雖然從長期看,履行社會責任對其自身利益的增長是有利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短期看,履行社會責任會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從而與企業的短期利益目標相沖突。因此,在經營管理者的“近視效應”下,企業喪失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驅動力,企業社會責任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失效,需要借助于政府這一外部強制力來強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政府作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外部強制力量,一方面要通過不斷的健全和完善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度規范來強制約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激勵如稅收優惠、政策傾斜等和政策懲罰如行業準入、強制關停等政策措施來強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三)契約的第三方社會履行機制:社會力量是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重要參與
在契約的自我履行機制失效時,僅僅強調政府的強制性履約機制的作用還不夠,還需要引入社會力量。社會力量憑借自身的信息優勢和效率優勢,可以改善契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契約執行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提高交易的效率,從而監督和保障契約被更好的履行。
企業社會責任契約的履行除了依靠企業自律和政府的強制,同樣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力量雖然不能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形成強制性約束,但可以憑借其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和參與方式的靈活性等優勢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形成無形約束。從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歷程來看,行業協會、非營利組織、媒體、工會和審計部門等都是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
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路徑:企業自律、政府推動和社會參與
首先,企業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主體,應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從長遠和持續發展的角度充分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自覺的承擔社會責任。其次,政府應加快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制化建設工作,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強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加大宣傳和實施相關法律法規的力度,并通過各種行政監管手段和激勵機制來敦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最后,社會力量應積極參與到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來,媒體的宣傳報道、行業協會的監管、中介機構的監督評價以及審計部門的審計等都應該積極主動的成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監督和約束力量。基于此,本文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實現路徑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Donaldson,T.& T.W.Dunfee.Toward all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2)
2.Michael.C.Jensen,William.H.Mechling. The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eructure[J].FIN,ECON,1976(3)
3.張五常.企業的契約性質[J].載陳郁編: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 Clarkson,M.A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
5.陳宏輝,賈生華.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演進與發展:基于綜合性社會契約的理解[J].中國工業經濟,2003(12)
6.李淑英.社會契約論視野中的企業社會責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
篇2
論文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消費者行為,作用機理,結構方程模型
[文章編號]
引言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社會責任關注熱點正從理論和政策的殿堂走向中國企業的自覺實踐。然而,仍有大量企業表現出“反社會責任”的行為。可見在政府強制和媒體施壓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沒有取得好的效果。而真正促使企業改善社會責任意愿的內在動因是市場法則,即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可以轉化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貨幣選票”是消費者對企業自愿承擔社會責任最好回報。因此,在行政強制企業社會責任失靈的前提下,解讀企業社會責任如何引導消費者行為的作用機理,無疑是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源泉。
一、文獻回顧與模型構建
(一)假設開發
50多年來,商業與社會的關系一直是眾多商業倫理學和管理學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而消費者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從消費者視角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也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重視。進入2l世紀,從消費者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聚焦在企業社會責任與消費者響應關系的實證研究(Bhattacharya&Sen2001,Mohr&webb2005,Berens2005等),消費者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歸因研究(Yeo—sunYoon2005,Ellen等)。大量研究都支持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響應的積極影響,具體包括顧客的企業認同(Webb&Mohr2001)、產品態度(Willmott2001,周延風等2007)、購買意愿(Lafferty&GoldSmith2003,周祖城和張漪杰2007)和顧客滿意(Luo&Bhattacharya2006,魏農健和唐久益2009)等。也有一部分研究支持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響應的消極影響(Berens2005,Luo&Bhattacharya2006)。
同時,企業社會責任還會通過一些中介變量對消費者響應產生間接的正面影響。例如企業社會責任聯想(Brown&Dacin,1997)、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信任(Osterhus,1997)、企業道德(Creyer&Ross,1998)、企業能力(Bhattracharya&Sen2001,韋佳園和周祖城2008)和企業聲譽(謝佩洪和周祖城,2009)等。
多年來企業社會責任與消費者的研究都集中在探討消費者本身的心理和客觀因素,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影響。Fishbein的合理行為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態度和主觀規范共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意圖,很多學者利用這一模型準確預測了消費者的產品購買意向。基于中國群體意識強、中庸思想濃厚的社會背景,個體行為意向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會更明顯。
Berens等(2005)研究發現,企業能力聯想能夠激發消費者產生產品層面的積極情感,如認為產品具有同情心、吸引力、舒適感等。正面的企業能力感知會降低購買品牌的感知風險和擔憂,使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品牌時感到自信和具有安全感。消費者口碑是企業能力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因此消費者感知到的企業能力無疑會受到周圍環境包括社會輿論、親友觀點等的影響。
根據文獻整理及理論推斷,建立下列幾項研究假設:
H1(a—d):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維度[①]分別對消費者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
H2(a—d):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維度分別對消費者忠誠度有顯著正向影響
H3:消費者滿意度對消費者忠誠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a—d):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維度分別對消費者感知的企業能力有顯著正影響
H5(a—b):消費者感知的企業能力分別對消費者滿意度、忠誠度有顯著正影響
H6(a—d):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維度分別對消費者主觀規范有顯著正影響
H7(a—b):消費者主觀規范分別對消費者滿意度、消費者忠誠度有顯著正影響
H8:消費者感知的企業能力對消費者主觀規范有顯著的正影響
根據提出的假設,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與消費者行為的結構模型(圖1)。
圖1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行為影響的假設模型
(二)變量的操作性定義
1.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該承擔的,以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為對象的一種綜合責任。借鑒金立印的量表,包含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回饋社會、贊助教育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以及承擔經濟責任五個維度。
2.消費者行為。西方消費行為理論的研究框架基本上是以“顧客滿意——顧客忠誠”這一研究主線為基礎形成的,這兩個變量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焦點。消費者滿意度指顧客對所購買產品和企業的整體感知和評價;消費者忠誠度是消費者內在態度與外在行為的統一,不僅表現在對某產品和企業的心理偏好和情感依賴,也表現為重復購買、口碑推薦、專一消費的行動支撐。
3.主觀規范。主觀規范涉及社會環境對行為的影響。根據本文的研究范圍,將主觀規范定義為:消費者周圍的群體包括親人、朋友、同事等對個人購買產品可能性的認同信念。
4.企業能力。論文中的企業能力并不是企業實際能力,而是消費者感知到的企業能力,消費者通過公共信息對企業各項能力所形成的總體印象。
論文結合家電企業的特征,從科技創新、產品開發、管理運行、創造效益四個方面來考察消費者對企業能力的感知情況。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檢驗
實證研究目的主要是揭示企業社會責任作用于消費者行為的內在機理,采用的是調查研究的方法,研究過程包括量表開發、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一)變量測量
為了保證量表的科學性,本文參考了大量文獻,通過與家電賣場銷售人員及家電消費者進行訪談,結合企業管理專業教授、研究生的研討,確定了企業社會責任、消費者滿意度、消費者忠誠度、消費者對企業能力的感知以及消費者的主觀規范九個關鍵概念,36個測量指標均采用七級里克特量表測量(1分為十分不同意,7分為十分同意,分數越高同意的程度越高)。
(二)數據采集
表1 :受訪消費者人口統計特征分布
分類指標
人數
比率(%)
性別
男
181
42.2
女
248
57.8
年齡
20—35
219
51.0
36—45
142
33.1
46歲以上
68
16.9
學歷
高中及以下
129
30.1
大專
131
30.5
本科
135
31.5
碩士及以上
34
7.9
職業
公務員
31
7.2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184
42.9
公司或企業職員
86
20.0
私營業主
17
4.0
農民
33
7.7
學生
35
8.2
其他
43
10.0
年收入
無收入
24
5.6
2萬以下
152
35.4
2萬—5萬
187
43.6
5萬以上
66
15.4
企業經濟責任直接對消費者滿意度產生顯著負向影響(-0.27**),說明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不利于自身形象的樹立。
(三)企業慈善責任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企業慈善責任正向影響消費者滿意度(0.17***),和消費者忠誠度(0.24***)。企業慈善責任會通過消費者的企業能力感知和主觀規范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并且直接影響消費者忠誠度。表明企業較好的履行慈善責任會使消費者從心理和行為兩方面都產生對企業的信賴和支持。較之多數文獻中企業社會責任不會直接影響消費者忠誠度的結論,這也體現出消費者社會責任意識的進一步提高。
(四)企業環境責任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企業的環境責任無論從直接還是間接兩方面都沒有對消費者行為產生顯著影響。此結論跟大量國外研究文獻相悖,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第一,部分消費者認為自己是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買單者,“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過多的履行環保責任可能降低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并將此成本通過商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第二,國人環保意識有待提高;第三,企業環保方面的信息披露太少,消費者因不了解企業環保責任的履行情況,無法將其作為消費決策中的參考因素;第四,消費者將企業保護環境看作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
(五)消費者企業能力感知對消費者主觀規范的影響
消費者對企業能力的感知正向影響消費者主觀規范(0.52***),說明消費者一旦認定一個企業是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就會從情感上產生信任和偏好,因為能力強的企業易給人質量可靠、有保障的感覺,可以減緩消費者購買風險感知。
(六)消費者滿意度對消費者忠誠度的影響
消費者滿意度正向影響消費者忠誠度(0.73***)這是消費者從情感維系轉向行為支持的路徑。這一方面已有頗多研究成果,本文在此不再贅述。
四、結論與管理啟示
本文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實證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行為的作用機理,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直接影響消費者滿意度和忠誠度,并通過消費者的企業能力感知和主觀規范間接影響其行為。本研究對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行為文獻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為兩點:首先,在實證研究中比較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維度和四維度模型的擬合指標,選取四維度結構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更清晰的展現其影響脈絡;其次,首次引入了主觀規范這一決定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因素,同時引入消費者對企業能力的感知,實證其中介作用,從情感和現實因素全面的展現其影響機理,為后續實證研究提供了思路。
第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要有長期戰略,切勿短視。隨著社會發展,消費者社會責任意識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維護和提升企業軟實力的有效途徑。但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的影響主要來自間接影響,因此試圖以短期的社會責任活動迎合消費者的行為是起不到明顯效果的。
第二,加大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對消費者產生影響的社會責任行為僅是消費者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因此企業應利用好廣告宣傳、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途徑主動披露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政府應鼓勵并為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構建平臺,為消費者投出貨幣選票提供依據,同時讓企業接受大眾監督,激勵自身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加強社會責任意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我國消費者在看待企業和產品時只考慮與自身最相關的實質利益,易忽略社會群體的長遠利益。因此,政府應注重培養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意識,鼓勵消費者購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產品。政府和社會團體采取措施規范和引導網絡輿論,加強民眾正確的主觀規范。
第四,完善社會責任相關規范。政府可通過設立行業規范等形式讓企業社會責任形成行業標準,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遵循規則,承擔責任。這樣有助于填補消費者貨幣選票的空白區,彌補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制衡的不足。
第五,家電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議。首先,將保護消費者權益置于首位,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優先履行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其次,企業在履行經濟責任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強化消費者對企業能力的聯想,弱化對企業趨利性的印象;再次,慈善責任的履行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應考慮長期履行慈善責任并加強宣傳,這也是弱化履行經濟責任對企業形象的直接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最后,企業在發展的前期(創業期、成長期)或經濟能力有限的階段可以優先履行其他類型的社會責任,但要以不違背環境法規為前提。
參考文獻
1 魏農健,唐久益.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顧客滿意實證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2009.16(2):106-120
2 韋佳園,周祖城.消費者的CSR-CA觀念及其對CSR與購買意向關系的影響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08.2:17-20
3 謝佩洪,周祖城.中國背景下CSR與消費者購買意向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9.12(1):64-70
4 金立印.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測評指標體系實證研究一消費者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6.(2):114-120
5 韓小蕓,溫碧燕,伍小奕.顧客消費情感對顧客滿意感的影響[J]. 南開管理評論,2007.(4):39-43
6 MOHR L A, WEBB D J, HARRIS K E. Do Consumers Expect Companies to be Socially Responsible? The Impact of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Buy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ConsumerAffairs,2001, 35 (1): 45 -72.
7 LAFFERTY B A and GOLDSMITH R E.Corporate Credibility&Role in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When a Low Credibility Endorser Is Used in the Ad—Recipient Access to Attitude—Relevant Information in Memory[J].Journal of Busines8 Research,1999,44(2):109—116.
8 LUO Xueming and BHATTACHARYA C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ustomer satisfaction,and market value[J].Journalof Marketing,2006.70(4):1—18.
9 BERENS G,VAN RIEL C B M,VAN BRUGGEN G H.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The Moderating Roleof Corporate Brand Dominanc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35-48.
篇3
現在理論界普遍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在美國考察企業時首先提出,在其論文“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也被著重提出,是第一次從學術角度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企業應該對可能影響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界其他實體的所有行為負責。
1953年,由“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霍華德·鮑恩(Howard Bowen),在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中首次闡述了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他認為“商人有義務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決定,以及采取行動”,這個定義開啟了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熱潮。
20世紀60年代以后,企業社會責任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重視,如1963年,約瑟夫·麥奎爾提出了一個從企業的經濟和法律義務角度中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具有社會責任觀念意味著企業不僅具有經濟和法律義務,而且還應具有某些超出這些義務之外的對社會的責任;1967年,戴維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責任鐵律”,其內容是責任和權力應是相伴而行的。除此之外,他還首次將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擴大到機構和企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戴維斯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在考慮或回應超出狹窄的經濟、技術和立法要求以外的議題實現企業追求的傳統經濟目標和社會利益;1979年,卡羅爾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其中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社會倫理責任。1991年,美國佐治亞大學管理學教授、社會責任專家阿爾奇·B·卡羅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作了一個較為清晰的闡述:企業社會責任乃社會寄希望于企業履行之義務;社會不僅要求企業實現其經濟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夠遵守法度、重倫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應該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可以自主決定其履行與否的責任(即慈善責任)。
同時,國內學者也對企業社會的內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2002年,盧代富把企業社會責任總結為對債權人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責任,對所在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等方面;2003年,常凱則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對內部員工的誠信,公平地分配企業利潤,保障員工合法的收入權益,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第二個是對社會的誠信,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欺騙消費者,依法納稅,不偷稅漏稅;第三個是企業必須有公益心,為社會公益活動做貢獻;2004年,趙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應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其中包括遵守職業道德、制定安全生產措施、確保員工職業健康、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等。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是法律責任,包括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不違背商業道德。在高層次上表現為企業對社區、環境保護、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和捐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及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長期以來致力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他為企業社會責任作了一個內容較為完整、相對來說非常嚴謹的、動態的定義,即“在某特定社會發展時期,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應該承擔的經濟、法規、倫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關的責任”。
到了21世紀,由于企業的經營行為對外部環境帶來了危害,由此產生了許多社會敏感問題,如血汗工廠、勞資糾紛、環境污染等問題,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世界組織機構研究的重點,其中世界銀行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它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
歐盟則把社會責任定義為“公司在自愿的基礎上把對社會和環境的關切整合到它們的經營運作以及它們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中”。
國際標準化組織認為,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在開展任何活動時都要負責任地考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其活動應當滿足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不與法律和政府間協議相抵觸,且全面貫穿到該組織開展的活動之中。
綜上所述,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研究橫跨了數個領域,如經濟領域、管理領域、法學領域以及社會倫理領域等,角度不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也不同,也阻礙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概念差異進行分析。
有關企業社會的概念差異主要來自于理論的差異和概念屬性的差別上。
1 理論基礎差異
法律責任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由于某些領域內法律規制不完善或法律尚未涉足而需要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
附屬原則論認為,企業作為社會構成的小部分必須接受社會管理者——政府的干預和管理,企業社會責任是積極配合政府實現廣泛的社會目標的要求。
社會契約論認為,企業自成立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即企業的責任;利益相關者試圖根據企業活動影響或影響企業活動的團體或利益團體來界定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
2 概念屬性差異
各學科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屬性理解也不相同,具體如下。
經濟學視角的觀點認為,企業在從自由市場經濟獲得利益的同時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諸如企業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問題,必須由企業承擔對應的責任。
法學視角的觀點認為,企業作為法人組織,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即企業的社會責任既包括從市場獲取利益的權利,也包括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二者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社會學視角的觀點認為,社會是一個多元有機體,企業是社會的基本成員,具有社會屬性。
篇4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決策 和諧社會
從2005年至今,我國各界要求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呼聲不斷。從拖欠工資到特大礦難事故,這一切問題顯示出,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當前要實現政府極力倡導的科學發展以及和諧社會,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就必須要解決。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隨著資本的不斷擴張而引起一系列社會矛盾,諸如貧富分化、社會窮困,特別是勞工問題和勞資沖突等,有學者提出了這一概念。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對其比較通俗的一個理解是: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企業內部看,就是要保障對員工的尊嚴和福利待遇,從外部看,就是要發揮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良好作用。
總起來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經濟責任、文化責任、教育責任、環境責任等幾方面。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有六種情況:一是對投資者的社會責任。就是要為投資者提供較高的利潤和企業資產的保值與增值,以確保投資者在企業中的利益。二是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就是要對消費者履行在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不得對消費者有欺詐行為。三是對企業員工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企業對員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承擔義務。四是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就是要按照債務合同的要求,按時足額地還本付息。五是對政府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政策的規定,照章納稅和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義務,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預和監督。六是對社會的責任。主要是指企業對社會慈善事業、社會公益事業以及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企業的社會責任實際上也就是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企業的管理者應積極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并利用組織資源,盡可能地滿足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愿望和要求。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
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因此從社會角度而言,企業絕不僅是單純的營利組織,它還是社會經濟價值的創造平臺,是國民收入的分配平臺,更是社會進步的發展平臺。正由于企業行為的這種外部效應,企業必須對社會尤其是對利益相關者負起責任。現在的問題關鍵在于:履行這些責任往往需要企業付出一定的額外成本,這在本質上是一種權益的讓渡,即企業的所有者向企業的利益相關方讓渡部分剩余索取權。在經濟發展的相對初級階段,這種讓渡不啻于與虎謀皮,然而在經濟發展的相對高級階段,這種讓渡則顯示了一種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智慧和社會共識。
三、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決策
1.建立政府指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約束和監督機制。企業社會責任看起來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和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但是,企業也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和運作的。根據目前全球化進程中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推進企業社會責任:一是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建立企業約束和監督機制的基礎環節和基礎層次在于政府,表現在政府從維護社會利益和保證社會運轉的需要出發,以社會公眾利益代表和社會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和行使政府權力的形式,建立政府指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約束和監督機制。要在《公司法》的總則中突出強調企業必須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使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二是使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國際接軌,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任何一個企業的評價都要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進行,經濟指標僅僅被認為是企業最基本的評價指標,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多種多樣,如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多米尼道德指數等都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評價體系。而在中國,對企業的評價仍然停留在經濟指標上;三是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培訓,要讓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的官員和企業經營者、管理者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幫助企業樹立社會責任的理念,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四是加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使企業在一個積極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環境中認識到推行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發展,否則,對企業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五是地方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對企業守法行為的情況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評估。表彰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對那些嚴重違反《勞動法》、《生產安全法》和《環境保護法》的企業提出批評或懲罰,從而引導企業轉變觀念。
篇5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分析
為了了解和反映寧波市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認識狀況和履行狀況,本課題組進行了寧波市企業社會責任問卷調查。
該調查以發放問卷當面填寫以及通過電子郵件和傳真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各類企業的中高級經營管理者,回收有效問卷80份。
該調查的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占35%,工業企業占65%;50人以下的企業和50-100人的企業分別都占18.75%,100-200人的企業占17.50%,200-500人的企業占21.25%,500人以上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23.75%;企業的資金規模方面(資金規模以被調查者填寫資產總額為考察指標,標準參照國家統計局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資產總額達4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為大型企業,在4000萬元到40000萬元之間的為中型企業,4000萬元以下的為小型企業),大型企業占14.29%,中型企業占41.43%,小型企業占44.29%;企業的成立時間方面,成立1-5年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1.65%,6-10年的企業占30.38%,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占37.97%;被調查企業的經營狀況都比較良好,43%的企業有產品出口。這些企業,有27.5%的企業經常會接受客戶的檢查,32.5%的企業偶爾會接受客戶的檢查,從沒接受過客戶檢查的占22.78%。對于調查結果,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一、企業經營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含義的認識
對于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概念的調查,有89.87%的企業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有30.38%的企業聽說過“SA8000”,有22.78%的企業知道“跨國公司‘生產守則’”,另外有8.86%的人表示對以上這些說法都不了解。
在對于社會責任具體內容的理解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責任的最多,占88.75%;其次是道德責任,占85.00%;再次是慈善責任,占77.50%;經濟責任,占75.00%;認為包括法律責任的所占比例最少,為67.50%。其中,51.2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應履行的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慈善責任和環境保護責任5個方面,12.5%的企業經營者選擇了其中的4項,2.00%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只有經濟責任,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道德責任的占3.75%。其中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以及服務行業企業和工業企業在社會責任具體內容的理解上并無多大差異,成立時間長的企業相對成立時間短的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理解略顯全面。
在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上,72.15%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另外有27.85%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系,但不是很重要。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會給企業帶來什么”的問題,87.50%和71.25%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能給企業帶來良好形象和長期利益,35.00%的經營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給企業帶來效益,25.00%的經營者認為其會給企業帶來財務負擔,與此相反,另有11.25%的經營者認為其能降低成本。41.25%的經營者表示在選擇供應商時會將對方履行社會責任狀況作為重點考慮,38.75%的經營者表示會作為不太重要的條件考慮。
對于以后的打算,38.75%的經營者認為需要更深入了解企業社會責任,65.00%的經營者會將其列入企業長遠發展策略。
由此可知,雖然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引入我國不久,但寧波市的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認識也有一定的深度,大部分企業經營者能初步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容;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對于跨國公司“生產守則”及“SA8000”準則還沒有了解,部分企業對社會責任內容的理解還不夠全面,還有部分企業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的關系還沒有深入的認識。
二、企業經營者對履行社會責任的對象的認識
根據對“企業應履行社會責任的對象”的調查,認為“對消費者有責任”的企業經營者占93.75%,為幾個責任對象中最高的;其次認同最多的是對企業員工的責任,占86.25%;再次認同的是對環境的責任,占85.00%,對公眾的責任占75.00%,對股東的責任占65.00%;認為對政府有責任的企業經營者最少,占58.75%。其中,45.00%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的責任對象應包括上述的全部6項,從不同的企業類型上來看,大中型企業對社會責任對象的認識較小企業全面。
由此反映出來,從總體上講,企業經營對直接利益相關者(如消費者、企業員工和股東)的企業社會責任感要高于間接利益相關者(如公眾、政府和環境),而對環境保護責任的認同程度高可能要歸功于近年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大力度和社會輿論對環境保護的宣傳等。
三、企業經營者對履行社會責任表現的認識
根據調查,95.00%企業經營者認同誠實納稅是社會責任的表現之一,此項是企業經營者認同度最高的社會責任表現;82.50%的經營者認為公益活動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80.00%的經營者認為考慮員工利益屬于社會責任的表現;考慮股東利益的經營者,占60.00%;排在最后兩位的分別是考慮企業倫理和自主創新,其認同度分別占50.00%和48.75%。31.25%的經營者選擇了上述全部6項,也有少數的經營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僅限于對員工的責任或是對股東的責任。根據分析,無法看出對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認識與企業所屬行業、企業成立時間長短、企業類型等企業屬性之間有相互影響關系。
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現狀
被調查企業中8.75%的企業經常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3.75%的企業偶爾會,而67.50%的企業則沒有過社會責任報告。在報告的企業中,報告的內容主要依次涉及的是有關消費者、財務資料、社區公益、勞工等。對于“有無從企業社會責任中受益”,18.75%的企業經常受益,40.00%的企業偶爾會受益,41.25%的企業表示沒有從履行社會責任中使企業受益。關于企業是否設立有與履行社會責任相關的部門,僅有4家企業設有社會責任部,有10家企業設有可持續發展部,有10家企業設有環境保護部,46.25%的企業沒有設置上述的任何部門。關于“企業是否有過公益捐款”的問題,31.65%的企業表示經常會,50.63%的企業表示有過,沒有的企業占17.72%,在捐過款的這些企業中,捐款主要用于扶貧、救災和社區公益。
企業內部責任方面,具有完善的員工培訓制度的企業占總數的29.11%,不太完善的占69.62%,沒有并打算建立的占1.27%。在企業的員工培訓投入方面,企業每年給每位員工投入的金額在100-500元之間的占29.87%,500-1000元之間的占36.36%,1000-2000元之間的占16.88%,2000-3000元之間的占6.49%,3000元以上的占10.39%。員工培訓制度方面,大企業要比中小企業完善,并且在員工培訓方面的投入也要比中小企業多。在企業內工會的設立方面,58.75%的企業設有工會,其中10.64的企業雖設立了工會,但工會作用不大,41.25%的企業未設立工會,但其中30.30%的企業正準備設立。在被調查企業中,所有的大企業都設有工會,而中型企業中設立工會的企業約占一半,小企業中設立工會的不到一半。在企業勞動安全責任制度建立方面,定期檢查企業內部設施和衛生,以及定期檢查企業內空氣質量方面的執行情況如表1所示,在這幾方面的制度建立與執行情況,大企業的情況要好于中小企業。
相對于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深度而言,被調查企業在具體責任實施方面的力度是不夠的,這與被調查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對社會責任概念的認識,政府在促進企業履行社會方面的措施以及社會公眾對企業監督作用的發揮等是有密切關系的。因此,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在提高企業經營者個人素質的基礎上,提高整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另一方面要強化社會各界的責任意識,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責任意識;政府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來規范和督促企業履行好社會責任也是必要的措施。
總之,寧波市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已經有所認識和行動。然而相對于中外先進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相對于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企業的挑戰,相對于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寧波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在提高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義務方面還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美)麥金泰爾著;龔群譯.倫理學簡史[M].商務印書館,2003.
2、喬治?斯蒂納,約翰?斯蒂納.企業、政府與社會[M].華夏出版社,2002.
3、韋森.經濟學與倫理學――探尋市場經濟的倫理維度與道德基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5、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勞動,2004(9).
篇6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股東價值最大化;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期,早在19世紀初期的美國、英國,在資本主義工業化初期,一些具有理想“大同”主義色彩的企業家開始嘗試進行一些社會責任運動實踐。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國家一些重大環境公害事件相繼出現,使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實踐的又處于一個高峰期。另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一直是理論界的難點和熱點。追根溯源,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對最近40年的文獻進行總結,基于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理論解釋是研究重點,這也是理解企業社會責行為實踐的基礎。本文試圖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股東價值最大化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三方面對主要其社會責任理論進行梳理,并對其主要觀點進行評述。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解釋企業社會責任最常見的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其通常在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領域被提及。Ansoff (1965)認為,權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應是企業的目標。Freeman (1984)提出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利益相關者概念,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組織目標過程和結果的群體,包括股東、債權人、消費者、員工、原材料供應商、政府部門、社區和特殊利益團體等。Frederikc(1988) 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直接利益相關者和間接利益相關者。直接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股東、雇員、供應商、消費者等與企業有直接利益關系的主體;間接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特殊的社會利益團體、社會公眾、政府、社區等與企業有間接利益關系的主體。Clarkson(1995)則從利益的重要程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主要利益相關者和次要利益相關者,前者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等能對企業持續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利益主體;后者包括環保主義者、特殊利益集團等對企業存續不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利益主體。
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Freeman(1984,1994)、 Caroll(1991);Wood(1991)、 Clarkson(1995)等從社會契約角度論述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他們認為企業是股東、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和社區等利益相關者通過顯性和隱性的社會契約構成的聯合體,在這一契約框架下,企業必須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即社會責任。Donaldson和Preston,(1995)、Shankman(1999)等從產權角度論述了利益相關者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他們認為,利益相關者通過通過契約對企業進行了專用性投資,因此,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享有對企業的控制權、所有權、財產權和處置權,因此企業必須對這些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非常豐富,很多學者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結合在一起來研究(Donaldson和Preston,1995;Wood,1991;Harrison和Freeman,1999),甚至有學者提議用利益相關者責任取代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Freeman和Velamuri,2005)。
利益相關者理論倡導者都強調重視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但這些理論家在重視程度上存在差異。Ansoff(1965)、 Shankman(1999)等認為,企業的目標是權衡和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即利益相關者價值總和最大化,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分享企業控制權,企業社會責任則是共同參與企業治理的結果。Caroll(1991)、Porter和Kramer(2006)則認為,企業為了長遠利益目標,應與利益相關者維系穩定、和諧的關系,企業通過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聲譽,降低風險,也就是社會責任應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工具。
三、股東價值最大化理論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在管理學領域非常盛行,也更容易被公眾接受,不過主流經濟學家則更傾向于從股東價值最大化視角來分析企業社會責任。新古典經濟學家代表人物Friedman(1970)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觀點,他認為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賺取利潤。在這一基本思想的指導下,一些金融經濟學家進一步完善了Friedman的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論述。Tirole( 2001)、Jensen(2002)等認為,企業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目標是值得肯定的,但從現實角度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讓企業管理者同時考慮企業各個利益相關群體的利益,目標過于分散,企業管理者很可能會無所適從,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很難實現。他們進一步認為,企業為了長遠經濟利益把企業社會責任當做戰略管理的工具,這一行為與股東價值最大化并不矛盾,并不是真正的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只是企業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工具。
Tirole(2001)、Jensen(2002)等金融經濟學家主張從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而不是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來解釋企業社會責任。他們認為,企業目標應是在承擔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責任前提條件下的股東價值最大化,企業目標函數仍然是股東價值最大化,而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僅僅是約束條件。這一約束條件與外部性有關,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企業行為通常會對雇員、客戶、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產生外部性,企業通過自覺約束負外部性活動或主動從事正外部性活動,即承擔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來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
在股東價值最大化框架下,一些學者采用西方經濟學主流方法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Baron(2001)采用數理模型分析方法,將企業社會責任引入到企業戰略管理框架中,認為在存在外部利益相關者壓力情況之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鞏固其競爭地位,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Baron(2003)從企業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內外兩個角度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績效,通過數理模型證明了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共同作用能提高社會責任績效。Baron (2006)從公司治理中管理者激勵角度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認為在資本市場作用下的管理者薪酬契約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投入水平。Riyanto和Toolsema (2007)則研究了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沖突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Cespa和Cestone(2007)通過數理模型分析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可能成為管理者維護自我利益的工具,在管理者以承擔社會責任作為藉口來為其差的財務績效卸責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可能損害企業價值。Besley和Ghatak(2007)將企業社會責任界定為給利益相關者提供好公共產品和限制壞公共產品的活動,模型結果顯示,消費者偏好更好的公共產品,愿意為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企業提供消費溢價,此類企業可以獲得更動的利益。Benabou和Tirole(2010)研究了利益相關者社會偏好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對企業決策有重大影響的股東、管理者、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社會偏好特征有關。
四、可持續發展理論
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起于1980年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一報告中系統地界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該報告第一次明確地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要造成損害的發展。”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于1992年進一步發展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認為全球人類應試圖改變現有的生活和消費觀念、模式,與自然界和諧共處,為人類后展和生存提供空間。該會議同時通過了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議程》由20章、78個方案、20余萬字組成,包括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四個部分,提供了一個保障全人類未來的全球性框架。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研究一直是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大都是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研究科持續發展問題。Brown(1981)全面綜合考慮全球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情況下,提出了人類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設想。Pearce(1990)從學術角度給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認為可持續發展應當是經濟、社會發展平等地滿足人類每一代人的資源和機會需求,在保證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也保證后代人的需求。Dovers(1990)將實現可持續發政策框架劃分為社會目標(第一層);政策目標(第二層);策略(第三層);行動(第四層)四個層次。Elkington(1998)進一步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三重底線模型,認為可持續發展具體內容應包括經濟發展、環境治理和社會公平三方面。
微觀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企業財務層面上的快速、健康、持續成長,也包括企業發展與自然、人文、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持和諧統一。隨著對可持續發展研究深入到企業微觀層面,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越來越多。據Ebner和Baumgartner(2006)統計數據顯示,商業倫理學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該雜志文章主要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在1998-2006以“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同時作為關鍵詞或標題的文章就有26篇。當然,這些文章大都是從概念和邏輯上界定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有的文章將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有的則認為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是同一回事情,二者關系的結論尚未一致。世界可持續發展商務委員會(WBCSD,2006)這一組織也描述了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其將社會責任定義企業通過承諾遵守道德規范,改善雇員及其社區、社會生活品質,以至于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五、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評述
利益相關者理論、股東價值最大化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都從各自角度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各有缺陷和特點。利益相關者理論給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容易理解的解釋基礎,對理解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驅動因素和經濟后果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思路;但其缺陷是邏輯不夠慎密。股東價值最大化理論把社會責任納入到西方主流經濟學分析框架中,邏輯嚴密;但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涉及維度較多,數理推導和數據計量復雜,用股東價值最大化理論解釋企業社會責任仍亟待突破。可持續發展理論在過去一直屬于宏觀經濟學研究領域,比較直觀,也相對容易理解,但其缺陷仍然是邏輯不夠慎密。本文作者更認同Tirole(2001)的觀點,一方面,把利益相關者管理納入到企業戰略――通過社會責任樹立企業形象獲取長期利潤的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另一方面,因為目標多重和無法量化,純粹的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目標也很難實現。因此,本文作者傾向于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股東價值最大化仍然是相容的,但需要引入利益相關者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企業的目標必須在承擔對利益相關者責任前提下的股東利益最大化,即企業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但必須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即企業在微觀層面上實現財務持續成長,在宏觀層面與自然、人文、社會的發展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Ansoff,H.Igor,1965,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McGraw-Hill Publishing Inc.
[2]Barbier,E.B.,1987,The Concept of Sustainble Economic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Conservasion,14:101-110.
[3]Baron,D.P,2001,Private Politics,Corporate Social esponsibility,and Integrated strategy[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Vol.10:7-45.
[4]Baron,D.P,2007,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b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Vol.16: 683-717.
[5]Baron,D.P,2008,Managerial contracting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2 :268-288.
[6]Besley,T and M.Ghatak,2007,Retailing public goods: The economic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1,1645-1663.
[7]Brown,L.R,1981,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M].New York:W.W.Norton.
[8]Carroll,A.B.,1991,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7-8,39-48.
[9]Cespa,Giovanni and Giacinta Cestone,2007,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nagerial Entrenchment[J].Workingpaper.
[10] Clarkson,M.,1995,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0(1):92-117.
[11]Dovers,Stephen.R.1990,Sustainability in context: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Environ.Manag.14(3):297-305.
[12]Donaldson,Thomas and Preston Lee E.,1995,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ncepts,Evidence,and Implic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0(1):65-91.
[13]Ebner,Daniela and Dr.Rupert J.Baumgartner,200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Workingpaper.
[14]Elkington,John.,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M].Uk:New:Society publishers,1998.
[15]Frederick,W.C.,1988,Business and Society,Corporate Strategy,Public Policy,Ethics (6th ed.)[M].McGraw-Hill Book Co.
[16]Freeman,R.E.,1984,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 Inc.
[17]Freeman,R.E.,1994,The Politics of Stakeholder Theory:Some Future Direction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Vol.4.(4):409-421.
[18]Freeman,R.E.and John McVea,2004,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Strategic Management[J].Working Paper.
[19]Freeman,R.E.,and S.R.Velamuri 2005,A New Approach to CSR:Company Stakeholder Responsibility[J].workingpaer.
[20]Friedman,Milton,1972,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A].In An Economist’s Protest:Columns in Political Economy,New Jersey:Thomas Horton and Company.
[21]Harrison,Jeffrey S.,and Freeman,R.Edward,1999,Stakeholders,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42,5:479-485.
[22]Jensen,Michael C.,2002,Value Maximization,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M].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
[23]Pearce,D.W.,and Warford.J.J,1994,Word without End: Economics,Enviroment,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24]Riyaanto,Yohanes.E.and Linda A.toolsema,2007,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 Corporate Governance Framework[J].Workingpaper.
[25]Shankman,Neil A.,1999,Reframing the Debate Between Agency and Stakehold heories of the Firm[J].Journal of Business Ethnics,Vol.19:319-334.
[26]Tirole,J.,2001,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metrica 69:1-35.
篇7
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知。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方、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評選等成了中國商界的熱點話題。國資委、商務部等中央政府部門的積極態度更進一步觸動了企業的神經。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推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這些報告清晰地描述了企業對社會責任、對利益相關方等概念的理解,闡明了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發展策略和思路,并羅列了過去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做法。報告彰顯了中國企業的遠見卓識,及其敢于創新的勇氣。這些企業值得我們尊敬。
報告了,下一步是什么?許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其實并沒有深挖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也很少涉及到組織架構、經營管理方面的內容。問題的根本在于許多企業還沒有從管理、戰略的角度看待企業社會責任。在他們看來,企業社會責任只是一個路標,更準確地說,是一個籠罩在重重迷霧中的路標。第一個問題是:這個路標和企業盈利的路標是什么關系?是重合?還是相鄰?或是相左?第二個問題是:有了路標,企業怎樣才能走過去?要什么裝備?要多長時間?如果企業不能回答第一個問題,那么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是模糊的,會使企業陷入股東利益與其他相關方利益的糾纏,企業社會責任只會給企業經營帶來混亂。如果企業不能回答第二個問題,那么企業就無法制定可操作的社會責任實施方案,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路徑可能會迂回曲折,甚至迷失方向。
因此,中國企業要卓有成效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提升責任競爭力,僅僅樹立一個路標是不夠的,還要有路線圖。這無疑是對企業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使在國際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也不多。國家電網前不久的《國家電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指南》(簡稱《指南》)可以說是國內企業繪制路線圖的首次嘗試。
《指南》分八個部分,分別是前言、第一章關鍵術語、第二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涵義、第三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第四章公司承擔的主要社會責任、第五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總體要求、第六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第七章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根據路標和路線圖理論,筆者認為《指南》解決了三個難題。一是路標的確立和解釋,解決了“企業社會責任是什么”的問題(第一、二、四章)。它撥開了籠罩路標的重重迷霧,讓企業社會責任更加清晰可見。二是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路標和企業盈利的路標之間的關系,解決了“為什么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前言及第二、三、五章)。《指南》用三句話扼要概括了國家電網的觀點:理念提升戰略、戰略提升行動、行動提升價值。筆者認為,這是《指南》的要義所在,因為它把企業社會責任提到了經營戰略、公司價值的層面,明確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為了實現公司綜合價值最大化。換句話說,國家電網認為,上述兩個路標其實是重合的,而不是相鄰或相左。三是繪制了企業社會責任路線圖,解決了“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第五、六、七章)。《指南》提出了國家電網履行社會責任的八項基本原則、兩大管理體系、一個指標體系和若干操作機制,從組織管理、業績考核、專項培訓、利益相關方參與、信息披露等多個方面規定了公司管理層和員工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措施。有了這張路線圖,企業就更加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路標所在的位置,知道如何逐步向路標邁進,從而幫助企業少走些彎路。
國家電網的這份《指南》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它率先提出了社會責任是一個戰略問題,是為了“企業和社會責任的優化配置”。筆者認為,這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比較深層次的一個認識,說明國家電網已經完全擺脫了“社會責任是公益”、“社會責任是公關”的片面觀點,將社會責任從“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地位上升到“相輔相成、勢在必行”的地位。這種提法將從根本上扭轉企業對戰略資源的認識,將社會資源、環境資源視為與資金、人力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此外,《指南》也率先從組織、績效、文化、培訓等多個角度確保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實施,這在中國企業當中也是首例。所以,《指南》對其他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其他企業可以從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經驗。
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盡管《指南》已經給出路線圖,但國家電網恐怕還不能簡單地按圖索驥。一些挑戰依然存在。首先是從戰略到戰術的部署。行軍打仗,有了路線圖,還要調兵遣將、設點布陣,這就是具體的戰術問題。《指南》只明確了戰略,具體戰術還需要通過實施細則、部門規章來明確。其次是資源投入。《指南》描繪了一幅宏大的圖景,要按這個戰略往下走,足夠的資源投入是前提條件。這些投入可能包括高層領導的推動、人力資源與資金的配套等。再次是部門整合與員工認可。對于國家電網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公司、各單位、各部門要做到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并非易事,基層員工的理解和接受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最后是國際接軌。作為全球500強公司,國家電網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國際關注,這份自主創新的《指南》如何與國際上的指南接軌、與同行對話,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篇8
【關鍵詞】商科大學生 企業社會責任 問卷調查
一、商科大學生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的必要性
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是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對消費者、環境、社會的貢獻。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范,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并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目前,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上,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拖欠工資、環境污染、延長勞動時間等事件層出不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很多問題。大多數商科大學生作為未來企業的管理者或決策者,在培養過程中,除了注重商科類基礎知識、決策能力、溝通能力等,還要重視學生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的培養,建立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為今后企業履行社會職責打下堅實基礎。
二、調查內容結果分析
為了更有效的了解商科大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度,對江西省部分商科大學生開展了一次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調查,主要針對企業社會責任了解程度、接受相關教育等方面。為此選取江西省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師范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六所學校的商科類大學生,采取網上調查問卷方式,一共有245名學生參加了問卷調查。
(一)大多數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比較模糊。本次問卷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了解程度,僅僅只有6.12%的學生非常了解, 45.71%的學生一般了解,27.76%的學生不了解但感興趣,還有20.41%的學生不了解而且認為無關緊要。可見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認知度不高,但是還是想去了解這方面的信息。
(二)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內容比較重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的內容方面問卷調查,表1為調查統計情況,可見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的內容相當關注,而且認為這些因素都是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體現的重要方面。
表1 企業社會責任應包括的內容
(三)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專業概念熟悉程度較低。如表1所示,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專業概念的熟悉程度結果可知:知曉率最高的僅為25.31%,可見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最表面。
表2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專業概念熟悉程度
(四)學生在學校接受企業社會責任教育較少,但是都迫切想得到相關的教育。問卷調查顯示,僅僅只有4.90%的學生在校期間得到過企業社會責任的教育,但是,86.94%的學生想得到相關的培訓教育。可以看出,學生接受企業社會教育的普及面遠遠不夠,但學生還是看到了企業社會責任在社會活動中的重要性。
(五)學生對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狀況不樂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5.31%的學生認為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夠,僅僅14.69%的學生認為我國企業履行了一定的社會責任。
三、三點啟示
(一)企業社會責任教育急需加強。問卷調查顯示結果表明,企業社會教育在商科類大學生中嚴重缺失,學生只是聽過這個詞語,但對其內涵、表現形式等完全不清楚,但是學生愿意去了解并接受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教育,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還是十分關注,并且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確實存在諸多問題。所以,商科大學生作為未來的企業管理員,在大學生期間就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培養社會責任觀,未來才能更好地塑造出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文化。
篇9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rise spontaneous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Based on the fou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listed corporation disclosur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research, discussion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rpor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t.
關鍵詞: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
Key words: listed corporation in China;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information disclosure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4-0202-03
0 引言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是一門研究會計發展新領域的學科,它通過研究會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計量屬性及其實現形式和監督體系,把有用的信息提供給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應當遵守的原則包括社會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相關性和可比性原則。其內容應包括企業收益信息、企業環境責任、人力資源、產品和服務的信息、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商業道德、公共關系和其他信息。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較晚,在實踐工作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也相對較小。因此,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亟待加強。本文旨在通過對社會責任報告四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分析,探討了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1 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仍然存在披露方式單一,信息披露內容不全面等許多問題。基于寶鋼集團、臺灣友達光電公司,茅臺茅臺酒,淘寶四個2009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這四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找到存在的問題。
1.1 信息披露方式單一 上市公司在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時缺乏具體的數據,表1是對四家公司社會責任會計報告進行分析,整理得出。
表1中的這四家企業都是采用大篇幅的文字敘述方式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沒有通過具體的會計方法披露量化的會計信息,因此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雖然寶鋼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數據,如表2所示。
但可以看出定量指標表存在一些問題:①數據未采用統一計量單位,有的是金額,有的是百分比;②披露項目雖體現了自身特色,但妨礙了與其它企業之間的比較;③利益相關者無法直觀得出結論。
1.2 披露內容不全面 我國的一部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內容,大多數的會計信息是不夠的,缺乏定量的信息。信息披露的內容、環境的企業投資、改善員工福利和社會捐贈等相對零散。消耗的資源,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員工傷亡等相關情況涉及的內容少,相對簡單,形式化嚴重,不能提供社會責任信息。例如寶鋼集團2009年報中,只對整體的員工傷亡人數有這樣一個表格(見表3)。
在形式上,沒有做任何敘事的子公司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細節,也沒有如何引入安全事故,為“安全工作做的非常到位”信息披露內容非常多。從淘寶公司2009年度報告看,其對社會的貢獻至少60%節能減排提出,但沒有詳細說明如何數據是,60%的數據是未知的是是否真實。這種責任會計報告,它只會成為企業夸大自己的正面形象的工具,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意義。
1.3 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 筆者通過查找上市公司網站,搜集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得分均值,如表4所示。
從表4可看出采掘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指數的均值最高,達到7.9261,傳播與文化業指數均值最低,是3.1分。指數得分在5-7分之間的行業占了9個,占整個行業數的75%,可見各個行業間的披露情況差別較小。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數最高值18分,是中國石化公司等2家公司;最低值0分,是ST信聯等5家公司;得分6分的公司最多,達到806家;得分5分的公司有237家;得分7分的有156家,樣本公司的社會責任指數平均值為5.777。
從總體來說,上市公司的樣品沒有披露中單列形式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所有的不同部分的樣本公司在年度報告中,對會計信息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在公司治理結構、財務報表附注,如董事會報告部分。信息披露方法主要為描述性披露。
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在我國并不是統一的,不同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仍有很大差異。在我國建立一個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的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標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1.4 社會責任信息未實現表內列示 當前許多企業開始關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但披露信息不單獨列出,只是簡單的反映了傳統會計事項。如寶鋼、贊助和捐贈的社會福利等等都包含在“營業外支出”科目;環境保護部門繳納通行費在“管理費用”;污水相關設備列入“固定資產”,直接關系到環境保護建設項目列入“建筑工程”等等。這是一個存在于我國企業會計中的普遍現象,雖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但它的會計報告不能反映這些信息。這樣不但不利于發展社會責任會計,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對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有負面影響。
2 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成因
2.1 與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相對于國外較為健全的社會責任會計法律制度,雖然我國目前己制定了《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但仍沒有系統全面地規定企業所必須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導致企業在實施社會責任會計時主觀隨意性大,阻礙了披露的具體實施。
2.2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社會責任會計相關理論環節還很薄弱,也沒有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相關文獻專著也很少,在許多相關領域的研究上還是一片空白。社會責任會計中出現了許多用傳統會計方法不能解決的新問題,導致統一社會責任會計報告的編制相當困難。
2.3 企業及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薄弱 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從觀念上看,企業沒有認識到社會責任會計在建立健全我國社會責任信息公開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企業所采用的一直是傳統會計的封閉式思維方式,沒有把企業視為整個社會的一分子,這直接導致了企業片面地追求經營的內部效益及經濟價值而忽視其外部效益及社會價值。筆者在收集資料中發現,企業經常有逃、漏稅行為,企業對其社會責任避而不談的消極態度會極大地阻礙社會責任會計在我國的發展。
2.4 會計信息的成本過高 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和復雜性,特別是當這些事項未以交易的形式發生時,就要求企業在提供信息時采用各種方式。如排放三廢造成環境污染,而企業并沒有因此而要求支付罰金時,企業如果要提供這方面信息,必須尋求相關資料和有關專家。企業要花費大量精力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導致企業提供這些信息的成本過高,尤其是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極大地影響企業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積極性。
2.5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缺乏審計制度 由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以自愿為主,難以保證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企業通常會選擇性披露,美化企業形象,對有的社會責任信息隱瞞不報,因此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質量一直不高,嚴重損害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需求者的利益。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像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披露一樣,通過聘請第三方中介機構對企業披露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審計,保證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
3 完善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3.1 建立統一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渠道及模式
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官方網站是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渠道。社會責任會計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表是公認的更好的模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主要采用文本敘事和數據模式來改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應當建立統一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渠道和模式,在企業的官方網站和社會責任報告用單獨的語句和相應的文字、數據和其他形式進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證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逐步建立系統的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報告,在社會責任報告正常的基礎上,改變目前有關社會責任應納入會計報表相關科目的模糊信息,提高有利用價值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程度。
3.2 增加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強制性披露要求 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產品安全問題頻繁曝光,消費者權益保護及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監督企業的社會責任披露,企業也有義務向公眾披露重要信息。強制上市公司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充分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提高可比性,幫助解決信息壟斷問題,限制信息不對稱,維護公平競爭。因此,我們建議增加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的強制性信息披露要求,結合強制信息披露和自愿披露。借鑒國外有關規定,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實現社會公眾普遍的強制信息披露的信息,其他的信息則通過相關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自愿披露。
3.3 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將直接影響到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結果。為了避免長期形成的只重視企業經濟利潤的傳統觀念,應強化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意識,加強社會責任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理解社會責任和企業生存與未來發展的關系,加強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增加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和公眾宣傳,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強社會責任會計知識的宣傳,提高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會計、財務人員在企業主動實施社會責任會計。在實施過程中完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鼓勵企業加強社會責任的理解,改變過去只重盈利性的經營理念。
3.4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與審計
企業社會責任和相關信息披露的監管體系以法律規定為基礎,同時還結合社會監管。加強社會監督,充分發揮媒體宣傳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積極作用,加強群眾監督,尤其是客戶的利益相關者,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系統,使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監督機制,加重企業失信行為的懲罰,同時提高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審計,保證審計工作質量,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和其他獨立的中介機構的作用,以確保審計師的獨立性。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審計標準、審計對象、審計范圍和審計主體,設計合理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并提出主要形式的審計報告,使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有據可依。審計人員實施審計后,完整的審計報告,負責審計報告的內容,對社會審計工作結果的檢查和監督。
3.5 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素質 會計人員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社會責任會計計量方法和會計方法,分析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等,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高度披露市場經濟社會責任。財務部門可以發揮會計后續教育功能,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教育和培訓。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最后由財務人員進行披露和報告。會計人員素質直接影響會計報表的質量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真實性、廣泛性、及時性。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思想素質尤為重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質量不僅包括專業技能,還應該包括思想道德品質。只有會計從業人員充分意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從企業利益去掩蓋企業的社會責任。
4 結論
隨著社會責任會計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對企業本身,同時對建立一個持續、穩定發展的社會以及我國現階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加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責任會計,建立完善的、嚴格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重要任務。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公正、客觀地進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將更好地促進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參考文獻:
[1]田昆儒.中國社會責任會計問題研究綜述[J].會計之友,2007(12).
[2]劉立燕.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內涵、目標與計量[J].會計通訊,2008(7).
[3]楊亞娥,劉建紅.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系統存在問題[J].社會月刊(綜合),2009(7).
[4]歐陽峣等.跨國企業的社會責任[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6).
篇10
然而,迄今為止,企業社會責任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對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理解也存在諸多偏差。例如,一些人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要多做慈善事業,也有人認為履行社會責任需要耗費企業資源,從而降低企業盈利水平,等等。因此,有必要對一些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基本理念進行梳理,使企業和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進行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社會責任不等于慈善事業。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上世紀20年代最早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在實踐中,人們通常將企業社會責任與捐款扶貧等慈善事業相聯系。事實上,社會責任不等于慈善事業。企業社會責任不單純是影響其經濟行為的道德約束,而是影響企業整體管理和運作的經營理念,強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應負的責任。對企業來說,多做慈善事業只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保障員工的尊嚴和福利待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利益相關者,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即有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古訓,即傳遞出相同的企業經營理念。
履行社會責任與盈利目標并不沖突。企業社會責任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合到企業自身經營活動中,通常可以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并使企業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認同,從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華立科泰公司2006年開始在肯尼亞內羅畢大學醫學院設立醫藥獎學金,每年資助50~60名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的醫藥專業學生。這一舉措無疑為肯尼亞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貢獻,同時也使華立科泰在肯尼亞受到廣泛認可,這些被資助的學生未來多成為醫生或藥劑師,對企業產品銷售也將會產生積極作用。中國民營企業達之路國際控股集團在博茨瓦納投資經營過程中,雇傭600多名當地員工,在國際金融危機下承諾“不裁員、不停產”,并且增加雇傭約100名當地員工,在東道國樹立了良好的負責任企業形象,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的高度贊揚,為企業在東道國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