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計劃生育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4-01-22 18:1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計劃生育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藏族師范生 漢語普通話教學 看法
對于藏族師范生,漢語普通話教學不僅僅在于培養學生使用漢語普通話進行交際的能力,根據2006年自治區的《關于加強我區學校普通話推廣工作的意見》規定的全區教師須持普通話相應等級證書上崗制度,還要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漢語普通話教學對于藏族師范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藏族師范生學習漢語普通話存在的問題
1.識字量少。
我校絕大多數學生來自于偏遠落后的農牧區,因為這些地區基礎教育落后,許多學生到初中才開始學習漢語,所以學生普遍識字量少。雖然能用漢語進行簡單的交流,但是用漢語表達思想時,常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
2.母語的語言思維習慣定勢對學習普通話的負遷移。
語言作為思維的重要工具,和思維的關系很密切。因為大多數學生是初中才開始接觸并學習漢語的,所以他們習慣藏語的語言思維方式,在用漢語說話時語言缺乏連貫性,甚至用藏語的語序進行漢語表達。還有在教學聲母“f”的發音時,學生讀成“p”的讀音,教師一遍遍地教,可是學生還是讀不準。出現這種現象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這個聲母的發音要領,而是一個人如果長期聽母語,他的聽覺神經就熟悉習慣這一語言,如果改讀成另一種語言,往往以母語習得的語音感知。
3.缺乏一些必要的語音知識
普通話的兒化音大多數學生認為可有可無,在口語中很少運用。普通話的兒化音是普通話的一個重要語音特色,它的功能很多,具有區別詞性、詞義的作用,表喜愛、小巧等感彩。普通話中的“兒化”是一種音變現象,它的讀音主要取決于前一個音節的末尾音素。讀音一般有以下規律:(1)音節末尾音素是“a、o、e、u”時,兒化時原來的音素不變,直接卷舌。如“跳高兒tiào gāo r”;(2)韻母是“i、ü”的,后邊加上“er”。如“小魚兒yuer”;(3)末尾音素是“i、n”的,去掉“i、n”,主要元音加上卷舌。如“小孩兒xiǎo har”;(4)末一個音素是“ng”的,要去掉“ng”,前一個主要元音鼻化,再加上卷舌動作,如“電影兒”。
二、對藏族師范生漢語普通話教學的幾點看法
1.系統的語音理論知識可以少講。
應該根據藏族學生的特點,少講系統的語音知識。在教學中一些語音方面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實際運用幫助不大。比如,在教學普通話的聲母訓練時,教材是將聲母分為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兩類,發音部位又分為雙唇音、唇齒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和舌尖前音七類;發音方法有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和邊音五類。這種知識是對語音系統的分類和概括的描述,學生學習這些系統的理論知識,對他們掌握這些聲母的實際發音沒有直接關系,因此這種知識就可以不教或者少教。如,b-p、d-t、g-k、j-q、zh-ch、z-c這六組聲母,每一組的發音部位是相同的,只是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區別,b、d、g、j、zh、z這六個聲母是不送氣音,p、t、k、q、ch、c六個聲母是送氣音。即使學生記住了這些專業術語,知道了這些知識,也不能掌握它們的實際讀音。
2.加強聽話說話技能訓練,降低漢語拼音的教學時間。
在教學中往往是把漢語拼音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但是對學生普通話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漢語拼音是說普通話的輔助工具,學生學會了漢語拼音,可以借助這個工具,給漢字標注讀音,幫助學生認識生字。學生在識記漢字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可以借助漢語拼音拼讀,在反復拼讀的過程中掌握這個漢字的讀音。但是具體用普通話進行交際時,一個學生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是不是就意味著他的讀音就標準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學生漢語拼音相當熟練,能準確地給每一個漢字注音,借助拼音也能準確地讀出每個字,但是說普通話時并不標準。因此,應該正確認識漢語拼音在普通話教學中的地位。
3.利用母語學習。
漢語和藏語同屬于漢藏語系,聲調是漢藏語系語言具有的一種語言現象,漢語有聲調,地區的藏族方言也就是衛藏方言不同于沒有聲調的安多方言,它是有聲調的。筆者涉及的對象屬于衛藏方言區,大多數都具有聲調意識,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適當比較。讀準并且記熟普通話四聲代表字的聲調,對普通話四聲的調值就有了客觀認識。能聽懂普通話,能聽辨普通話的四聲,具有聲調意識,在此基礎上就能強記普通話四聲代表字的聲調,從而讀準四聲的調值。當然讀準普通話四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教學實踐證明,讀準并且記熟普通話四聲代表字的聲調,對普通話四聲的調值就有了客觀的認識。
但是在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時他們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聲調,聲調偏誤現象比較明顯。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一是陰平和去聲的調值基本正確,陽平和上聲調調值存在偏誤,經常把上聲調調值讀成近似于陽平調的調值或者是去聲的調值,將陽平調值讀成低降調,調值類似于“21”,可見對漢語聲調的音高調值把握不準。其二對漢語普通話語流中的音變現象掌握不夠。在普通話測試中學生讀單字時能讀準該字的調值,但是在說一句完整的話時往往出現語調不準的情況。即所謂的語音流變。那么什么是語流中的音變現象呢?人們在進行語音交際時,不是單獨地發出每一個音節,而是每一個音節組成一個自然的語流,這時相鄰的音節之間相互影響,某些音節的韻母或是聲調發生變化,這就是音變。普通話的語流音變主要有變調、兒化等。變調中主要看上聲的變調,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上聲在非上聲前(非上聲指的是陰平、陽平、去聲和輕聲。),上聲調要變為半上聲,調值是由原來的“214”變為“21”,如“語言”、“法律”、“鳥瞰”。二是上聲在上聲前,前一個上聲變調為近似陽平的調值,由原來的“214”變為“35”,如“裊裊”、“粉筆”、“演講”。對于上聲的變調在具體操作時學生往往不明白,影響了對上聲的發音。那么怎樣讓學生讀準上聲的變調呢?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前面的知識直接講給學生,學生知道了這些知識后再反復練習,效果會更好。其三學習普通話時,讀準每一個漢字的調值固然很重要,但是它反映的僅僅是每一個漢字的基本讀音。讀準了每一個字的聲調并不能說明就掌握了普通話的基本語調。我們說一句話時,或者讀某一個語音片段時聲調連讀才能反映普通話的語音基本特色。在普通話測試中學生讀單音節字、詞或者讀多音節字、詞時往往能基本讀準它們的調值,但是在說一句完整的話時往往出現語調不準的情況就說明了這種情況,所以學習普通話時,學好普通話的語流語調是很重要的。
4.以聽話說話為主,以閱讀為輔。
漢語普通話學習是第二語言學習,一個人學習第二語言,可以從小與母語同時學起,也可以在以后學會母語或母語學到一定程度后再學。我校絕大多數學生都來自于偏遠落后的農牧區,因為這些地區基礎教育落后,所以許多學生到初中才開始學習漢語,語言的學習環境主要是學校,安排的教學內容和母語是漢語的學生一樣,在教學中忽視了第二語言學習這一特點,學生的學習一般都嚴格按照語音系統、語匯系統、語法系統進行,而且一般是閱讀和聽說能力同時培養,甚至是主要學習閱讀,以至于不少學生具備了較高的閱讀能力,但是還不能說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在教學中出現了起點高收效低的現象。
學習普通話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運用普通話的能力。母語是指一個人從一出生就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的語言。人能夠自然輕松地學會母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習母語是一個習得的過程。那么第二語言的學習怎樣才能做到像學習母語一樣輕松自然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創造一個自然的學習環境。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提高思維能力,而要提高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方法是通過實踐活動。我們的學生,到了教室才說普通話,學校是主要的語言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說話教學,鼓勵學生多說話,培養普通話的語感。而且要將藏族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教學中,給他們創造一個熟悉自然的學習環境。其次,注重聽話能力的培養,消除母語的負遷移影響。一個人的聽辨能力主要受母語的影響,如果長期聽母語,那么他的聽覺神經就對這一語言熟悉,如果改換成聽另一種語言,就會出現發音不準的現象。所以學生并不是不會發這個音,而是習慣以母語的語音習慣聽辨,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聽的訓練。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計劃生育,農村,育齡夫婦,心理問題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alysis
Lu Shuhua Zeng Lianxiang Dai Shuilan Xiao Liu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s: Survey of 200 cases of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were my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self evaluation table to collect thei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rural couples to 100 on, for the analysis of group city,100 of couple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of rural couples a city couple more serious, the acceptance of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free birth control,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ersonnel visited times are less than city couple, and incentives for family planning, a boy is necessary and B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prenatal sex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Conclusion: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is still common, should carry ou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mfor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 Rural; Couples of childbearing ag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C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040-01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明確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該國策可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但農村育齡夫婦觀念較為滯后,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為分析農村計劃生育育齡夫婦的心理問題,我站于2008年7月-2010年7月,對200例城鄉夫婦進行對比測試,先將測試方法與結論敘述如下:
1 過程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站采取自創的測評表對200例城鄉夫婦進行對比測試,其中農村夫婦100對,年齡25-38歲,平均年齡為26.3±5.4,平均受教育9.2±3.4年,其中初產婦38例,非初產婦62例,為分析組;城市夫婦100對,年齡27-35歲,平均年齡為28.5±6.1,平均受教育15.6±7.1年,均為初產婦,為對照組。兩組對象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可作為本次分析樣本參與評測。
1.2 測評詳表:①首先使用Feifel H等[1]編制的醫學應對問卷(MCMQ)調查其心理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宏觀評測城鄉夫婦的心理狀況;
②使用我站自創評測表進行心理咨詢,其內容為:①是否接受過計劃生育教育;②是否可以免費收到計劃生育相關藥物用品;③是否有計劃生育服務人員走訪;④計劃生育是否有獎勵;⑤是否覺得有必要生個男孩;⑥是否會做產前B超查看胎兒性別;⑦您對計劃生育的看法。其中,第⑦題為開放性問答,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作答。
1.3 注意事項:對發放測試表的計生服務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確保其能有效指導對象完成測試;所有對象均進行無記名測試,兩份調查表均僅記錄測試對象是否為農村夫婦,后回收完整評測表進行統計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對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5.0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a=0.05,當p<0.05時,認為其具有統計學差異性。
2 結果
2.1 根據我院進行的城鄉夫婦心理狀況對比,總結數據如表1。農村夫婦平均焦慮評分為165.8,城市夫婦為152.4,農村夫婦心理焦慮狀況較城市夫婦稍嚴重(p<0.1);農村夫婦接受的計劃生育教育、免費計生藥品、計生服務人員走訪次數均少于城市夫婦(p<0.05);而城市夫婦的計劃生育獎勵、生男孩的必要度及產前B超測性別的比例明顯小于農村夫婦(p<0.05)。
2.2 我站自創的問卷第(7)題收集到的狀況可總結為:農村婦女對生男孩傳宗接代、安慰丈夫及其家族的愿望較明顯,若可獲得相應獎勵扶助,也會大力配合計劃生育。3 討論
我國相關法律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但計劃生育在農村的普及貫徹一直不很理想,通過本站調查問卷測評可發現,農村夫婦接受計劃生育教育率僅為48%,其得到免費計生藥品的比例僅為15%,由于農村夫婦受教育程度較低,受“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影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俞立英[2]的研究中發現,農村產婦因擔心計劃生育會影響社會地位和性生活,其心理焦慮程度會上升,這一點在本次測評中也得以證實,但由于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夫婦逐步開放二胎制度,使得農村夫婦與城市夫婦的育齡期心理焦慮評分差別較小(p<0.1)。而隋永麗等[3]經過分析,得出通過服務人員走訪、對患者的心理安撫等方式,能顯著改善育齡夫婦的心理狀態。我站通過農村夫婦與城市夫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農村夫婦的計劃生育獎勵、生男孩的必要度及產前B超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的比例明顯高于后者(p<0.05),說明農村夫婦仍有較高的生男孩的期望。綜上所述,農村計劃生育育齡夫婦較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且重男輕女現象仍較為普遍,應對其進行合適的計生教育、心理安撫,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蔡福滿, 彭李菜, 王一婷, 等.溫州農村地區不同人群計劃生育知信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21): 3003-3006
篇3
一、農村獨生子女戶及雙女戶的狀況
本人就浙江省義烏市大陳鎮楂林片為例,楂林片總人口為17613人,有7231戶,其中獨女戶和雙女戶共有326戶,占總戶數的4.51%。在他們當中,年收入在6000元~8810元的有246戶,占獨女戶和雙女戶的75.46%;年收入在8810元~10000元有53戶,占16.25%;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8.28%,還有獨女戶或雙女戶長期在外或外嫁的有153戶,這個比例在獨女戶和雙女戶總數的將近一半左右。
二、農村獨女戶及雙女戶存在的問題
1.獨生女及雙女戶的婚姻狀況中,男到女家落戶,在辦理落戶口的手續時,有些干部態度不積極,不給當事人提供方便,存在著“落戶難”的現象。在村分宅基地、土地承包、房產繼承以及在集體收益分紅等方面,總是不能做到一視同仁。這說明有些村兩委干部對待雙女戶或獨女戶在思想上存在著歧視。
2.今天,獨生子女家庭已經占據了計劃生育家庭的半數以上。如果獨生子與獨生女組成家庭,家中就有四位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兒女來承擔,農村的獨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著贍養老人負擔過重的問題。
3.獨生子女家庭,對老人探視少,老人缺乏精神上的慰藉。他們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還有的甚至出現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導致心理和精神狀況出現問題。
三、獨生子女父母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方法
1.對于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保障問題,結合我市實際,根據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浙江省計劃生育條例》及義烏市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要積極解決農村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問題,建立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保險制度,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2.根據《省條例》,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的每人每年獎勵1200元的基礎上,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可適當提高獎勵幅度。浙江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就義烏市為例,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達10261元,近年來物價漲幅較大,所以本人認為,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每人每年應在1500元比較合適。
3.建立計劃生育補助基金,為進一步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計劃生育政策,大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計劃生育家庭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實行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導向作用,特別要對農村獨生子女困難戶或子女傷殘或子女因病死亡的實行特殊的關愛和照顧。
4.對留守老人的問題上,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村老年協會,及早地制定“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安家服務規劃“和“實施方案”,包括對他們的疾病護理、生活起居料理,心理安慰等等。建立老年照料服務機構,使獨生子女父母老有所養,及時將溫暖送到最困難的獨生子女父母家中。
5.對男方到女方落戶的家庭要與同村村民享受同等待遇,首先要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認識,把這項工作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重要指標。積極制定有利于獨女戶或雙女戶家庭的相關政策,甚至對他們的工作、生活提供更溫暖更優惠的實惠,使男方到女方落戶的家庭能過上無憂無慮,理直氣壯,心情舒暢的美好生活。
6.積極發揮村計劃生育協會作用,盡快使貧困獨生子女戶家庭脫貧致富。借多方力量,幫助他們建立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經濟實體。還可以用科技引路,為她們提供實用技術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提高經濟收入。
7.解決老人晚年生活寂寞,倡導有條件的村,多組織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讓老人對城市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提高老人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有條件的還可邀請心理方面的專家為老人提供心理輔導,幫助老人走出心理陰影,讓老人真正地快樂起來。
篇4
農村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是計劃生育工作的“形象工程”,是黨和政府的聲音在人民群眾中得到及時傳達,計劃生育工作者在群眾心目中樹立良好形象的關鍵,是發展農村新型生育文化和推進社會主義生育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人口計生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做好新時期農村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對推進鄉風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工作措施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09-01
當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依然在農村,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低生育水平的穩定。針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當今農民的新需求,要使廣大農民自覺按照國家指導安排自己的生育行為,宣傳教育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做好新時期農村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對推進鄉風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積極作用。根據阜南縣王店孜鄉宣傳教育工作好的做法和經驗,現就如何做好新時期農村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談幾點粗淺看法。
1 用新思維、新機制、新方式創新宣教內容,使之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新時期,隨著人口計生工作的深入發展,人口計生宣傳教育的對象、內容、環境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要形成多形式、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機制。首先要在宣教內容上創新。而創新宣教內容,要做到三個方面。第一,圍繞人口計生中心工作的需要創新,除了為深化人口計生工作大造輿論外,還要圍繞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人口與普通群眾切身利益的關聯性等方面進行宣傳,在宣傳內容上,突出宣傳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農村獨生子女領證戶和二女結扎戶優先優惠政策、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幫扶救助政策、社會撫養費征收標準、流動人口辦證驗證、關愛女孩行動等具體制度、辦法和程序等等,把落實各項政策的具體操作指導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教給廣大農民群眾,使群眾一看就能夠明白。讓群眾從更大的角度、視角和需求點了解人口和計生工作,調動群眾關注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二,做到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滿足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為目的,廣泛采集和傳播科學知識等信息,凡是涉及有利于群眾健康、和諧和全面發展的信息,如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法律法規、生產知識與就業技術、婦女兒童維權等內容,都應該作為重點內容加以宣傳,讓群眾始終沐浴在人口計生宣教工作的燦爛陽光里。第三,緊扣時代脈搏,結合農村實際,根據形勢的發展和群眾的需求,不斷地更新和調整宣傳容應,要解決宣傳內容陳舊、單一與群眾需求的矛盾。現在常用的上街設攤咨詢、張貼標語等形式收效甚微,有時群眾是針對獎品、宣傳實物而來,有一哄而上的現象。為此,宣傳內容要新,要常講常新,緊扣時代的脈搏,充分體現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中心。要精,要堅持少而精,讓群眾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用就靈。要適合群眾口味,多講些實用的知識,少講空洞的大道理。要針對不同人群,確定不同層次的宣傳內容。
2 聯系農村實際,采取各種方式使計生宣教無處不在
農村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方式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對群眾宣傳教育的效果,新時期,針對當今農民文化層次高,思維較活,眼界開闊,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比較快的特點,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宣教的方式應該采取座談會,走訪慰問,影像宣傳,咨詢服務,圖片展示,網絡宣傳等。借助于上述直接接觸式和間接接觸式的宣傳,實現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應有的目的。
2.1 利用各種渠道開展個性化的宣教工作。在宣傳形式上,除制作宣傳牌外,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文化集中的街道創建“人口文化一條街”,在農村村部制作圖文并茂的“國策墻”,在公路沿線、農家房屋墻書寫計劃生育各項政策、獎勵扶助、相關部門計生政策等宣傳內容。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使計劃生育宣傳內容成為鄉村最靚麗的風景。還可以充分運用新的傳媒手段,推進宣傳教育工作,特別要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如多媒體演示、光盤光碟等現代化手段,進行電子個性化宣教,同時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嘗試開通網上在線咨詢,使廣大網友在網上娛樂的同時,處處接受到計生宣傳教育。
2.2 大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鄉村組設立能夠經常更新宣教內容的、比較規范、外觀可人的宣傳標語牌,以及方便群眾瀏覽的報紙櫥窗和墻報等,加強社會輿論工作。定期組織集中培訓宣傳,必須摒棄以前消極灌輸的方法,要多用集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如:開展“三下鄉”,送戲下鄉活動等。在組織集中培訓時,應采取互動式、參與式的方式,吸引群眾參與,增強接受能力。
2.3 開展真情上門服務工作。當今,計劃生育工作已由過去的管理型轉向了現在的服務型。主要是開展常規,如送資料上門、送藥具和送證上門、產、術后隨訪等深受群眾歡迎的活動。要持之以恒,隨時隨地發現、解決群眾在生殖保健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全程跟蹤服務,用真情服務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通過優質真情服務,樹立計生工作者的行業形象,使之成為計生工作者與育齡對象的感情紐帶,贏得群眾的信賴與擁護,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從而幫助群眾消除陳舊思想,理解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基本國策的內涵和意義,增強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為穩定低生育水平貢獻力量。
3 加強組織隊伍建設,適應農村人口計生宣教工作的需要
篇5
關鍵字:計劃生育 服務機制 轉型
一、研究背景
我國城鄉建立計劃生育服務機制(以下簡稱計服)的時間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且發展趨勢越來越好。我國是人口大國,計服決策作為我國基本國策為控制人口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且主要針對已經結婚并適合生小孩的青年人群。
計服機制越來越完善,但是隨著育齡人群人口數量的逐年減少,21世紀之后,計服機制本身的發展已經無法和現今社會發展要求相符合,因此對計服機制及轉型的研究很有必要。所以伴隨著計服機制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其它要求,首先,全國范圍內宏觀實行計服決策刻不容緩,但是部分農村地區實行可貴探索,為農村計服機制更好發展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首先,系統了解我國計劃服決策的開始、發展、壯大及出現的新問題。其次,由于計服機制的主體服務機關主要分布在縣(市、區)、鄉兩級,因此需要通過研究經典案例,以此來了解現今計服機制的發展狀況及遭遇的問題等各個方面。最后從我國計服機制地選擇典型地區,了解研究和計服機制有關資料,并且聯系和計服決策機制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實地探討。
三、計劃生育服務對象的變化
計服決策機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全國各地人口過快增長。近年來社會發展迅猛,國家計服機制隨著改變,走優質服務道路。農村地區的計服機制發展重點開始轉變,著重以人文本,做到把計服和其它服務有機結合,整體改善計服質量。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決策,各個地方存在著差異,但是以人為本是不變的決策。但是農村計服機制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出現了新的問題,我們通過實際調查發現,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第一,計服主體針對對象的逐步減少,特別是計育工作開展良好的地區;第二,新一代適育人群受到的教育良好,能更好地對生育進行計劃,因此,國家強制規定的人群減少;第三,我國開始逐年改善農村基本公共衛生,加大投入財政對農村各衛生站的建設。此外,外出務工的青年逐年上升,因此,計服機制服務對象減少數量更快。
四、轉型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挑戰
不同地區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挑戰不同,從問題實際出發做出與之相對應的對策。
(一)不同地區人民群眾有不同需求以及服務的轉型。東部及中西部發展快速地區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很大差異,部分西部地區的主要問題還是出在避孕問題上,因此這部分地區的服務類型主要是避孕服務,而對于社會各方面發展速度迅速的先進地區而言,先進地區長期按照計服機制行事,對于避孕問題有了更多的看法,結扎手術并不是唯一的手段,相對而言,上環及使用比例逐年上升,因而轉型變化更為顯著。因而加快計劃生育轉型的內在動力是探索出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計劃生育。
(二)農村計劃生育服務的轉型。農村所需要的轉型主要是建立在適合養育小孩的已婚人士的需求變化上,因此對于農村的各類服務以及轉型有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東部流動人口數量大,農村中老年人口也不斷加大比例,但是西部地區的農村恰恰與東部相反,青年人外出,農村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數量增加,因此對此服務內容有了更高且更新的要求,以此滿足不同需求。
(三)提高各地區的公共衛生要求
若要將來發展好,對于公共衛生的改革刻不容緩,因此必須不斷提高各縣、鄉的計服機制及服務能力。對于迎接挑戰,參與到國家的公共衛生體制中,為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而努力,極大推動服務轉型以及更好地全面發展。
五、我國農村計服的轉型及如何做好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做出重大貢獻,因此,要正確對待計服機制并且進行更深層的探索與思考。
(一)多重原因是導致計服機制轉型的必然結果
農村計服機制的轉型是多重原因導致的必然結果,而其中可以分為內在與外在動力兩個方面。內在有三點:首先,隨著生活發生變化,人民群眾的需要也隨之變化;其次,人民群眾做結扎手術比例的下降,其它方面比例上升,比如上環;最后,各項衛生醫療報銷費用逐步下降,服務經費入不敷出,這是需要轉型的最主要內在原因。外在動力方面有六點:首先,為了創造出更好的優質計劃生育服務縣;其次,為服務方面創造新的項目;再次,要加強中西部服務能力的建設;然后,國家各地區的公共衛生服務體制的改革;最后,各個地方行政體制發生的變化,需要改革。
(二)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關系著計服機制能層現出什么方面的轉型。
據本次調研的結果顯示,現今我國農村的轉型方向是在確保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之下,向家庭保健服務方面轉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社會經濟各方面發展水平較高,因此,更注重向健康方面促進。但是,部分西部地區發展水平較低,各方面沒法達到建設一支擁有優質服務的要求,因此,為了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符合,整合當地現有服務與計服機制很有必要,所以需要轉型以實現優勢互補。
計服機制的轉型是我國人口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規律,不同地區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做出不同的變革,并且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各項服務政策,進行轉型,這也將使我國農村計服機制慢慢發展出一條既可以穩定各地區低生育水平,又能提高人口素質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孫曉明,舒星宇,周建芳等.我國農村計劃生育服務機制與轉型研究[J]. 人口與發展,2010,16(6):88-96.
[2]孫曉明.關于我國農村計劃生育服務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8,32(1):87-91.
[3]王博識.關于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的幾點思考[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8,16(6):328-330.
篇6
【關鍵詞】 大學生; 婚育觀念; 生殖健康; 健康教育
Attitudes to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nd needs for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HE Hong1,YUAN Ya-ling1,LIU Hai-bing2,MA Xiao1,QIAO Zhen3
1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udies Center,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Department of Family Plann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nalysis is to know the attitudes to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nd needs for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Methods:1523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Beijing were selected. All were interviewed via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in 2009. Results:①Mos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olicy about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in college years. 19.8% and 8.4% studentsagreed with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in college years. 44% and 69.8%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advantag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②Most knowledge about reproductive health come from network, and only 12.6% come from school education. Most students don’t know there is Family Planning Department in university, and what is the duties of Family Planning Department. Students always look for help on Internet or go to hospital outside university when they have some problems. ③ For the questions about unexpected pregnancy, more than half of students chose abortion when they get pregnant. But there were 8.8% studentswho chose non-formal hospital for abortion. ④Most students hope university can provide reg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y prefer to know knowledge by watching videos and teaching. They thought the best place to put condom is in dormitory. Conclusions: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ey would not marry and have children in university, but we also need to provide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for students. We should establish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provide a better friendly servi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titude to marrige and childbearing; Reproductive health; Health education
隨著教育部2005年3月29日正式公布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1],以及國家人口計生委、教育部、公安部2007年7月9日聯合制定出臺《關于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劃生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大學生可以結婚生育的問題,在大學生中以及社會上引起了沸沸揚揚的討論。顯然,新《規定》和新《意見》的出臺,是教育法治的進步。一方面,是承認和尊重大學生基本權利的表現,也符合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發展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法律體系理順的表現,體現了民主的進步和法制的健全。
面對高校放寬學生結婚和生育等相關規定的出臺,如何做好在校大學生的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如何提供適合高校學生特點的生殖健康服務,就成為當前高校和計劃生育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受北京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委托組成課題組,開展了“高校大學生人口計生服務管理現狀”專題研究,對北京高校大學生的婚育觀念以及生殖健康服務需求進行了調查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可借鑒的客觀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 象
根據研究目的,為使調查樣本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調查結果具有充分的說服力,本次調查范圍確定為北京市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參照國家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的標準,截止到2009年6月,北京共有普通高等學校80所。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北京市80所高校中的29所高校的1523名在校本科生,于2009年10月進行了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的1523名學生分屬于北京的29所高校,包括綜合、理工、財經、政法、師范、語言、農林、藝術、體育、醫學、民族等各個方面,分列全國重點大學、北京市重點大學、普通高等學校等各個等級,其性質分別為教育部直屬、北京市屬和國家承認資格的民辦高校。調查對象的專業包括文科類、理工科類、醫學類、管理類、法學類及教育類等眾多學科。年級分布也較為均勻,二、三年級稍多于一、四年級。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為得到具有代表性和能反映總體情況的可靠數據,本次調查采用“分層、多階段、等比例”的原則進行抽樣[3]。與此同時,還兼顧了不同學校和不同專業間差異等因素。
第一階段抽樣:首先將北京市80所高校按照學科類別進行分層,然后在每層中采用與所要調查的人數成比例的PPS抽樣方法,抽取初級樣本單位即29所高校;第二階段抽樣:在被抽中的高校中按系統抽樣或簡單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被調查的高校學生。本次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婚育觀念(包括對待結婚生育政策的了解情況、結婚生育的態度和看法、結婚生育的利弊、理想的結婚生育年齡等);生殖健康知識及生殖健康需求等。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交給調查對象當面填答。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45份,回收合格問卷1523份,有效回收率為98.6%。
1.3 統計方法
將調查問卷統一編碼,采用EpiData3.0軟件雙錄入建立數據庫。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邏輯檢錯后獲得清潔數據,再進行描述性分析和相關統計學檢驗。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特征分析
在所調查的1523名學生中,男生為688人(45.2%),女生為835人(54.8%),女生人數略多于男生。調查對象的年齡介于15~28歲之間,其中18~22歲的人數為144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4.9%。女生年齡≥20歲的有580人,占全部女生的69.5%;男生年齡≥22歲的有84人,占全部男生的12.2%。不難發現,在所有被調查對象中符合結婚年齡的調查對象有664人,占全部調查對象的43.6%。
在本次調查的1523名調查對象中有1354人為漢族,占總人數的88.9%。在1523名調查對象中有1512人回答了婚姻/戀愛情況的調查。其中,僅有1人已婚:男生,22歲,哈尼族,為中央民族大學4年級的學生。剩余1511人均未婚,但其中有523人有男/女朋友,占調查總人數的34.6%;988人無男女朋友,占總人數的65.3%。
2.2 高校大學生婚育觀念
2.2.1對允許在校期間結婚/生育政策的認識 大部分調查對象(1124人,73.9%)知道在校期間是可以結婚的;181人(11.9%)不知道在校期間可以結婚;另有216人(14.2%)不了解相關政策。近半數調查對象(703人,46.4%)不知道在讀期間也允許生育;只有490人(32.3%)知道允許在校期間生育。見表1。
2.2.2對在校期間結婚/生育的態度
半數調查對象(775人,50.9%)對本科生在校期間結婚持無所謂的態度;持贊同或非常贊同態度的調查對象占19.8%;持不贊同或非常不贊同態度的調查對象占29.2%。關于生育問題,有60.3%的調查對象不贊同/非常不贊同在校期間生育;持贊同或非常贊同態度的調查對象共128人,僅占總人數的8.4%。
2.2.3對在校期間結婚/生育利弊的看法
由表1所示,44%的學生認為在校期間結婚“弊大”,僅110人(7.3%)認為在校期間結婚“利大”。對于生育的看法,在回答的1517名調查對象中,有1059人(69.8%)認為在校生育弊大,僅有46人(3.0%)認為在校生育利大。
2.2.4對在校期間結婚/生育情況的預測
大部分調查對象(1332人,占88.1%)認為“幾乎沒有”同學打算在校期間結婚;145人(9.6%)認為“有幾個”同學打算本科期間結婚;僅有34人(2.2%)認為會有“很多”人結婚;1人(0.1%)選擇不知道。
對于生育情況,絕大多數調查對象(1421,占94.0%)認為幾乎沒有同學打算在本科期間生育;有4.4%的同學認為有幾個同學打算本科期間生育;23人(1.5%)認為會有很多同學打算本科期間生育,另有1人選擇不知道。
2.2.5對在校期間結婚/生育同學的態度
75.5%的調查對象認為其與在校期間結婚同學的關系“不會發生變化”,有285人(18.8%)會與在校結婚同學的關系“有所疏遠”,49人(3.2%)會“更加親密”,另有37人(2.4%)將與在校結婚同學的關系描述為“敬而遠之”。
由表1可知,在作答的1512名調查對象中有1013人(67.0%)認為其與在校期間生育同學的關系“不會發生變化”,349人(23.1%)認為其與在校生育同學的關系會“有所疏遠”,83人(5.5%)選擇“敬而遠之”,67人(4.4%)認為其與在校生育同學的關系會“更加親密”。
2.2.6 認為理想的結婚/生育年齡
大部分調查對象(67.8%)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為26~29歲,20.9%的調查對象認為理想結婚年齡為23~25歲,9.6%的調查對象認為理想結婚年齡為30歲以后,只有25人(1.7%)認為理想結婚年齡是20~22歲。74.0%的調查對象認為理想生育年齡為26~29歲,14.9%的人認為理想生育年齡是30歲以后,9.6%的人認為理想生育年齡是23~25歲,只有22人(1.5%)的理想生育年齡是20~22歲。
2.3生殖健康知識及需求
2.3.1 高校大學生獲得生殖健康知識的途徑
807人(53.3%)通過網絡獲取生殖健康知識;288人(19.0%)選擇通過期刊/雜志獲取生殖健康知識;190(12.6%)人選擇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134人(8.9%)選擇從同學或者朋友處獲取生殖健康知識;77人(5.1%)選擇從父母處獲取;僅有17人(1.1%)選擇從老師或者輔導員處獲取生殖健康知識。見圖1。
2.3.2高校大學生解決生殖健康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當遇到生殖健康問題時,在1514人中有570人(37.6%)選擇通過網絡查詢的方式解決生殖健康問題;324人(21.4%)選擇咨詢校外醫院;294人(19.4%)選擇咨詢父母;166人(11.0%)選擇咨詢同學;127人(8.4%)選擇咨詢校醫院;而選擇咨詢班主任或輔導員的人數較少,僅12人,占總人數的0.8%;另有21人(1.4%)提出查閱書籍等其他途徑解決生殖健康問題。見圖2。
2.3.3高校大學生對學校計劃生育部門的了解情況
在1513名本科生中有1320人不知道學校有主管計劃生育的部門,占總回答人數的87.2%;僅12.8%的調查對象知道學校有主管計劃生育工作的部門。在1495名調查對象中有151人(10.0%)認為高校計劃生育部門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全體教工,189人(12.6%)認為是全體學生,980人(65.1%)認為二者都是主要服務對象,另有185人(12.3%)不知道。
在問及所在學校的計生服務部門對本科生提供何種服務時,回答問題的1501名調查對象中有721人次(48.0%)選擇“不知道”,259人次(17.3%)選擇“沒有”,有298人次(19.9%)選擇“開展講座”,286人次(19.1%)選擇“咨詢”,269人次(17.9%)選擇“發放避孕藥具”。
2.3.4對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問題的處理方法
如果在校期間懷孕,在回答該問題的1398名本科生中,有29.9%的調查對象表示不知道如何處理;半數以上(753人,53.9%)的調查對象表示會選擇人工流產;10.8%的調查對象選擇結婚生育;還有5.4%的調查對象選擇未婚生育。在選擇人工流產的調查對象中,有30.9%的調查對象表示會去正規醫院;8.8%的調查對象表示可能會去非正規醫院,主要原因是怕遇到熟人;4.5%的調查對象選擇求助家長解決;4.0%的調查對象選擇求助同學解決;僅有0.7%(10人)選擇求助老師解決意外懷孕的問題。見圖3、4。
在1505名學生中,有250人(16.6%)表示周圍有同學意外懷孕。
2.3.5希望獲得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內容
對于希望獲得哪些方面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在回答該問題的1511人中,有982人次(65.0%)選擇“定期健康檢查”,其他各項按選擇人次排序分別為“心理健康服務”725人次(48.0%),“生殖健康咨詢”694人次(46.0%),“避孕措施介紹”523人次(34.6%),“孕情與孕期服務”411人次(27.2%),“產前產后及圍產期服務”376人次(24.9%),“性病/艾滋病防治”372人次(24.6%),“計劃生育政策法規學習”361人次(23.9%),“兒童計劃免疫”292人次(19.3%),并有寫明“不想了解”等其他選擇的13人。
關于最喜歡的培訓方式,在1510份有效問卷中有542名調查對象(35.9%)表示最喜歡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培訓方式為觀看錄像或VCD,另外三種方式的排序是“教師授課”占24.4%,“計生部門發放有關報刊書籍”占23.1%,“座談會”占15.2%。另有21人提出“同伴教育”、“小組討論”等其他方式,占總人數的1.4%。見圖5。
43.7%的調查對象認為宿舍樓是放置免費避孕藥具的最合適地點,25.3%的調查對象認為放置在教學樓或宿舍樓廁所最合適,23.2%認為放置在校內超市最合適,只有4.1%的調查對象認為放置在餐廳入口最合適。另有3.6%的調查對象提出在“校醫院”等其他場所放置避孕藥具。
如果在校期間生育,最希望得到孕產期保健知識(34.6%)、生育政策咨詢(31.8%)、孕期體檢(29.2%)等方面的知識。
3 討論
隨著新《規定》和新《意見》的出臺,大學生可以結婚和生育的問題,在大學生中以及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那么,大學生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他們需要什么生殖健康服務?我們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大部分調查對象是知道在校期間允許結婚的,但對于在校期間可以生育知道的人數較少,表明調查對象對于在校結婚的政策規定較為了解和明確,而對于在校生育的政策規定不夠了解。雖然政策允許在校大學生結婚和生育,但贊同結婚和生育的比例卻不高,分別為19.8%和8.4%。而且44%和69.8%的調查對象認為在校期間結婚和生育弊大于利。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在校期間結婚和生育現象均幾乎沒有,在校生育現象比在校結婚現象更加罕見。
由以上分析結果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是了解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的,但是均很理智的認為自己不會在大學期間結婚和生育。如若有同學在校期間結婚和生育,他們也不會歧視他們。大學生們均認為國家允許大學生在校期間結婚和生育是賦予大學生的權利,也是社會觀念的改變。但是,由于學業和經濟的原因,普遍認為在校期間結婚和生育弊大于利。
同時我們也發現,大學生絕大多數的生殖健康知識來源于網絡和期刊雜志,僅12.6%的人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在面對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等生殖健康問題時,往往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渠道和途徑,而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這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均會造成危害。針對上述問題,大學生們希望通過教師講授和觀看錄像的方式學習生殖健康等相關知識,并希望學校能提供相應的生殖健康服務,如定期健康檢查、心理健康服務、生殖健康咨詢、避孕措施介紹、孕情與孕期服務、產前產后及圍產期服務、性病/艾滋病防治和計劃生育政策法規學習等。并希望能在宿舍樓道或廁所中放置免費的避孕藥具。
這些充分表明,當代大學生是一群心智成熟的年輕人,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權利,但不會亂用權利。學校應當積極引導,妥善應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加強總體應對意識,加強生殖健康/計劃生育知識的宣傳教育,將學生納入高校計生部門的服務范圍,進行分類管理,提供人性化的服務[4-12]。
總之,新《規定》和新《意見》的出臺,并沒有導致普遍的擅自結婚的現象,也沒有導致普遍要求結婚的趨勢,它更多的是教育法制的進步,也是要求高校管理,尤其是計生服務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規范化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 2005-3-2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人口計生委、教育部、公安部關于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劃生育問題的意見. 2007-7-9.
3 風笑天. 社會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5-119.
4 人口研究編輯部. 在校大學生結婚:利大?弊大?[J].人口研究,2005,29(3):25-34.
5 人口研究編輯部.解禁大學生生育:我們該如何應對?[J] 人口研究,2007,31(5):27-34.
6 譚琳. 應加強面向高校學生的生殖健康服務[J]. 人口研究,2005,29(3):29-31.
7 楊奇志. 高校擴招后計劃生育工作的困難與對策[J]. 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8(2):59-61.
8 周珊蘭. 論大學生婚禁解除后的高校計劃生育工作[J].湖南社會科學,2008,2:201-203.
9 李炎.新時期高校計劃生育工作特征及對策[J]. 公共管理,2006,10:23-24.
10 郭韶玲.高校計劃生育工作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5,12:715-716.
11 江劍平,方華. 福建高校女大學生婚育觀念及教育干預研究[J]. 中國性科學,2007,16(9):7-11.
篇7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全面二孩;計劃生育
1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分析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呈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以福山區為例,計劃生育國策實施以來,福山區少出生人口20余萬人。目前我區常住人口為27.7萬人,人口出生率15.69‰,人口死亡率為8.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65‰。是典型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的人口發展類型。人口結構方面,60歲及以上人口6.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22.3%;0-17歲人口4.33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5.6%。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
2計劃生育政策下人口老齡化出現的問題
1)是政策性人口缺陷逐步顯現,福山區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絕大多數家庭人口結構形成“4+2+1”金字塔形模式(一對年輕人夫妻,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孩),是典型的人口衰落型模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面對漸漸老去的兩對老人和不斷成長的孩子,年輕夫妻不約而同都會感受到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的雙重壓力,生育意愿低。2)是生育觀念改變,育齡獨生子女的價值取向和生育觀念和他們的父輩已經完全不同了,隨著個人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追求孩子的數量,而是更愿意高質量培養孩子。增加孩子就會付出雙倍的關注度和成本。3)是“失獨”家庭的困難和老有所養,失獨家庭相對于一般家庭來說,最大問題是失去子女所產生的精神痛苦,這無異于一場伴隨其余生的精神打擊。失獨老人面臨的困境不僅源于難以排解的喪孩之痛,更有來自養老及就醫時遭遇的各種現實尷尬。比如因為缺乏擔保人無法入住養老機構和手術時存在的無子女簽字問題。4)是獨生子女家庭老人的供養問題,父母居住在老家,子女居住在大城市,父母生病住院無人照顧,短期還能請假照顧,長期的就會遭遇被辭職。年邁的父母接到身邊居住,住院報銷比例要下降很多,養老金的異地支取受次數或額度限制。獨生子女父母失能后,更會加大獨生子女家庭負擔。
3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現狀,以及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
放開“全面兩孩”政策后,福山區2016年出生新生兒比2015年多出2376人,增長幅度非常大,出現了新的生育高峰。主要因素為全區1988年以前出生的獨生子女約5500多戶,已進入育齡期,多數已生育一孩并有二孩生育愿望。放開“全面二孩”政策后,從群體上看,“70后”多年來累積的二孩生育愿望得以實現,故受益最大、生育二孩比較迅速。“80后”和“90后”生育二孩的占比較大,但生育時間相對比較分散,并不集中。從目前的生育情況分析,全面二孩的實施的確給我區帶來了一次明顯的生育高峰。此次生育政策調整有效的緩解了獨生子女家庭的成人風險、成才風險、婚姻風險和養老風險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兒女養老風險、結構缺損風險和社會的發展風險。還緩解了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調、內需低迷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方面,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實施,對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二孩嬰兒潮的到來,拉動了相關食品、玩具、母嬰醫療、兒童服飾、家用汽車、教育行業等的發展。還改變了人口的年齡結構,減緩了老齡化速度。根據購房的人口結構,20-44歲的人口是買房的主力,大部分人在25-30歲的時候就會面臨首次買房置業需求。全面放開二孩,新增人口使房地產行業直接受益。當然,隨著放開二孩的實施,新一輪人口紅利的形成和潛在經濟增速的提高,各類行業都將最終受益。對于福山區具體來說,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福山區勞動力需求增長與勞動力減少的壓力有效緩解,有利于改善人口結構,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增強全區經濟發展活力;有利于增強家庭生育、養老等基本功能,順應了全區人民群眾的期待;有利于促進出生人口平衡,提升家庭發展能力;有利于將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促進全區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對社會事業支出加大,社會消費也有所增加。出生人口的增加,對婦幼保健機構、醫院婦產病床的需求增加,對幼兒園、中小學帶來擴容壓力,引起了學校教室、教師等需求增加,需要得到更好地解決。
4計劃生育政策下人口現有問題的解決對策
篇8
關鍵詞:生育意愿;理想子女數;意愿生育子女數;測量效度
中圖分類號:C9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7)08-0059-13
作者簡介:風笑天,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江蘇 南京 210093)
隨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2016年初在全國范圍的迅速落地,有關“是否應該放開二孩生育”、“應該何時放開二孩生育”等問題的討論或許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但是,近些年來學術界圍繞二孩政策放開所進行的一系列學術討論和眾多的爭論,卻值得我們認真進行反思和檢討。因為,在對社會世界的各種現象及變化規律進行探索、以便為人們的社會實踐提供指南的過程中,我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等都有可能存在偏差。在這種偏差引導下產生的研究結果,則有可能誤導我們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因此,在上述討論和爭論告一段落的時候,認真反思我們圍繞二孩政策問題所進行的各種研究的方式、過程和結果,同樣是研究者的一種學術責任。
一、生育政策調整的效果質疑生育意愿調查結果
幾年以前,圍繞著“單獨二孩”生育政策的制定與出臺,政府部門和學術界一直在關注兩個焦點問題:其一,全國符合“單獨二孩”生育政策條件的人口有多少;其二,這些符合“單獨二孩”政策條件的人口中,究竟有多少人會再生一個孩子。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既是回答各種與二孩生育相關的人口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的基礎,也是國家和政府部門制定新的生育政策的基礎。對于第一個問題,國家衛計委已有明確的結果:全國符合“單獨二孩”條件的人口大約為1100萬1;但對第二個問題,研究預測結果與“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后的實際申請狀況、新增人口狀況之間則出現了明顯差距。學術界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曾對放開“單獨二孩”后的新增人口給出了各種預測,從每年平均130-160萬,到每年不超過200萬等等。1但政策實施一年后,全國符合“單獨二孩”政策條件的1100萬人口中,實際申請生育二孩的數量只有107萬。2申請比例僅為符合條件人口的10%左右。“‘單獨二孩’政策‘遇冷’”成為近兩年來概括這種巨大差距的流行語。3
為什么研究預測的結果與實際申請的結果之間會有這么大的差距?除了因為政策實施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等具體因素外,是否與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用以作為政策制定參考依據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有一定的關系?換句話說,之前大量的生育意愿調查所給出的相關結果,在反映中國人真實的生育意愿方面是否缺乏足夠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正是“單獨二孩”政策的制定和出臺,以及符合政策條件人口的實際申請狀況,在不經意間將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眾多生育意愿調查結果推上了風口浪尖,同時也將生育意愿的測量問題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或許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從來沒有像最近幾年這樣受到重視,但與此同時,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質疑。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有關生育意愿的“前期研究成果面臨前所未有的實踐檢驗和歷史考驗”4。
客觀地說,生育意愿并不等同于生育行為,也不一定能準確地預測生育行為。但目前用來預測生育行為的最好方式依舊是首先了解生育意愿。“在眾多關于生育問題的研究中,有關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別的關注,其原因當然是由于人們企望通過對生育意愿的了解來預見到生育水平的變化。”5不僅眾多的人口學研究需要在各種人口預測和人口推算的模型中加入生育意愿的變量,并設定生育意愿的具體數值;而且在政府決策部門制定和調整人口生育政策過程中,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樣也是人們的生育意愿。“在人口研究領域,生育意愿不僅是研究生育觀念的主要內容,也被作為預測未來生育水平的指標之一”,“了解生育意愿對判斷生育率變化日益重要”。6正是由于學術界對人們生育意愿的這種嚴重依賴,或者說,正是由于生育意愿在一個國家的人口生產、人口發展、人口政策制定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科學地、準確地了解人們的生育意愿,就成為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我國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對育齡人群生育意愿的測量方法的深入研究還是比較缺乏的”7, 因此,我們有理由去重新思考這樣一些基本問題:三十多年來,眾多研究者(包括筆者在內,后同)在實際調查中是如何測量生育意愿的?各種生育意愿測量的效度究竟如何?眾多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育意愿?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正是本文的主要目標。
二、三十多年來我們在如何測量生育意愿
“生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兼有三個特征:即數量、時間和性別”8,因而人們的生育意愿也相應地包含生育子女的數量、生育子女的時間、生育子女的性別三個方面的內容9。在實際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將生育意愿操作化為“意愿生育數量”、“意愿生育時間”、“意愿生育性別”等。1其中,意愿生育數量是最為重要的方面。也是與我國人口增長、人口預測、人口控制、人口政策最為相關的方面。因此,本文也將討論的重點放在這一方面。2
那么,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生育意愿調查是如何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的?現有的各種生育意愿測量的效度究竟如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經驗的證據,即需要對現有的大量生育意愿調查進行系統的考察。
據侯佳偉等人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中,國內學術界發表的大大小小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有兩三百個。他們通過篩選,對其中227項研究的結果進行了統計,縱向地描述和分析了我國居民生育意愿的變遷趨勢。3候文選取生育意愿調查結果的方式是在現有文獻中選取“全部可得的”調查結果,即從CNKI上所能查到的、有生育意愿測量方式的全部調查結果。他們采取這種方法選取樣本,主要是出于進行定量統計分析的需要。但這種選取方式的一個不利后果,就是樣本中會包括許多一般性的、小范圍的、小規模的、低質量的、特別是未公開發表的研究結果(如研究生W位論文)。這樣,雖然227項研究中的每一項調查都會有一個生育意愿的具體數字,但這個數字的質量究竟如何、其價值究竟有多大卻是值得探討的。
為了避免候文的選取方法所造成的原始文獻質量不高、調查結果代表性不高等缺陷,筆者選取那些相對“重要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來進行分析。用來衡量“重要”的標準是:(1)調查范圍大(調查范圍在縣、市級范圍以上);(2)樣本規模大(有效樣本規模在500人以上);(3)學術品質高(調查結果公開發表在核心刊物上)。從可行性方面考慮,筆者又增加了第4條標準,即通過中國知網(CNKI)可以被檢索到。具體的選擇方式和過程如下:
首先,于2016年3月14日,在中國知網的全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確定搜索范圍為“核心期刊”,并以篇名包含“生育意愿”為檢索詞進行搜索,共得到115篇論文。其次,逐一閱讀這115篇論文,排除掉:(1)非經驗研究的論文(純理論探討、文獻綜述類、國外研究狀況介紹類的論文等);(2)調查范圍為縣、市以下區域(如村、鎮、街道、社區等)的論文;(3)調查的樣本規模小于500的論文;(4)采用個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的論文;(5)沒有報告(從文中也查不到、辨別不出)生育意愿測量指標的經驗研究論文;(6)沒有報告調查項目相關信息(如調查時間、地點、總體、樣本等)的論文;(7)僅調查二胎生育意愿(即只詢問是否會再次生育)的論文。
經過篩選,最終得到符合要求的經驗研究論文56篇,這些論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41項調查項目。可以說,這41項調查項目構成了目前國內在生育意愿方面的最重要的經驗調查。4通過對這41項調查結果的解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揭示出國內目前生育意愿調查的主要現狀。下面是這41項調查項目的相關情況,特別是生育意愿測量指標的統計。5
通過表1的統計結果我們看出,國內現有的41項重要生育意愿調查中,研究者對“生育意愿”的測量幾乎百分之百地采用了兩種方式:一是用“理想子女數”來測量;二是用“假設條件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來測量。前者大約占了70%(29項),后者大約占了30%(13項)。6
注:a:調查中用來測量二孩生育意愿時所用指標。b:此種測量方式的完整表述應該是:“假設條件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此處為簡化表格,以“假設意愿子女數”表示,下同。c:北京市2002年的調查在侯亞非、馬小紅等不同學者的論文中,所介紹的樣本規模不一致。d:北京市2006年的調查在侯亞非、馬小紅等不同學者的論文中,所介紹的樣本規模不一致。e:該調查中用緊密相連的兩個問題來測量,前一個是“如果不考慮生育政策和其他條件,你認為一般家庭有幾個孩子最理想?”緊接著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自己希望生幾個孩子?”此處分別作為“理想子女數”和“假設意愿子女數”統計;f:其調查中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您是否打算生二孩”,這實際上是在測量“符合政策人群的二孩生育安排,而不是一般的生育意愿”;“為了盡可能獲取被訪人真實的生育意愿”,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您理想中的孩子數量”。故只取其這一測量方式。參見石智雷等《符合“單獨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人口研究》2014年第5期。
實際上,不僅本文所考查的這41項重要調查的情況是如此,侯佳偉等人對生育意愿調查進行統計的結果,也發現研究者采用的都是這兩種測量方式。他們指出,在其所統計的227項調查中,使用最多的問題是:“您認為一個家庭中最理想的孩子數是幾個”,“您認為一對夫婦生幾個孩子最合適”,“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你希望生幾個孩子”,“如果完全按個人意愿,您希望生幾個孩子”,“如果允許隨意生孩子,你希望生幾個孩子”。顯然,前兩種問題是典型的“理想子女數”問題,后三種問題則是典型的“假設條件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問題。
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狀況?為什么研究者不直接詢問人們“你想生幾個孩子”?這是由于,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中,我國一直實行著以“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為主要內容的計劃生育政策。在這一客觀現實面前,研究者無法直接測量人們本源的(即沒有生育政策制約和影響的)生育意愿。因此,為了盡可能了解人們心底里的真實意愿,研究者不得已采取了兩條間接的途徑來進行測量:一條途徑是改測量“生育意愿”為測量“理想子女數”,即改“你想生幾個孩子”為“你認為理想的家庭應該有幾個孩子”;另一條途徑則是改“現實有政策”為“假設無政策”,即改“你想生幾個孩子”為“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你想生幾個孩子”。現在的問題是:這兩種測量方式都是有效的生育意愿測量嗎?或者說,這兩種方式所測量的真的都是人們的生育意愿嗎?如果情況并非如此,那么,研究者通過這兩種測量方式得到的生育意愿的調查結果(比如60%的人想生兩個孩子,或者人們的平均生育意愿為1.8個孩子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育意愿?
三、兩種測量方式的效度如何?
測量的效度(validity of measurement)是指測量的有效性或準確性。效度是衡量測量質量的兩個關鍵指標之一(另一個指標是測量的信度)。下面我們從測量效度的視角,對生育意愿調查中的兩種測量方式進行分析。
1、“理想子女數”:測量的是“意愿”還是“看法”?
上述表1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生育意愿調查采取的是“理想子女數”指標。問題是,“理想子女數”真的是在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嗎?讓我們從采用“理想子女數”這種測量方式的生育意愿調查所提出的具體問題開始分析。下面是調查問卷中的具體問題:
“你認為理想的家庭應該有幾個孩子?” “你認為理想的家庭最好有幾個孩子?”“你認為一個家庭中生幾個孩子最理想?”“您認為一個家庭中最理想的孩子數是幾個?” “你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最好有幾個孩子?”“您認為一對夫婦生幾個孩子最合適?”
仔細分析上述各種提問,不難看出,盡管具體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都是以“你認為……?”的方式提出問題的。正是這種特定的提問方式決定了它們實際上是在詢問人們對某種現象或某件事情的“看法”、“態度”或“認識”,而不是在詢問人們對這一現象或事情的“愿望”、“期望”或“想法”!這正是我們理解“理想子女數”這種測量方式實質的P鍵,也是這種測量方式與生育意愿概念本質內涵之間的差別所在!這種本質的差別揭示出,用“理想子女數”作為“生育意愿”的測量指標,效度并不高!
何為意愿?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內心想去做、希望去做或者希望去達到、實現某件事的想法。而生育意愿,就是人們對于自身生育行為和生育結果的主觀期望和意愿,也就是人們內心對于自己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生男孩還是生女孩、什么時候生等問題的想法或期望。從國外學者的英文表述中我們或許也能得到一定的啟示:生育意愿常見的英文表述是fertility intention,或者fertility desire,fertility will。所有這些表述強調的都是“想要”生育孩子的“打算”、“愿望”和“想法”。而“意愿生育子女數”的英文表述則是“desired number of children”或者“intended number of children”1,直譯過來就是“渴望要的孩子數目”或者“打算要的孩子數目”。這些正是生育意愿的本意。所以說,生育意愿本質上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期望”。而上述各種測量“理想子女數”的調查問題實質上詢問的則是人們的一種主觀“看法”、“認識”或者一種“態度”。盡管這種“看法”、“認識”或“態度”與這種“期望”相關,但二者卻并不是一回事。
“期望”更多地包含著人們內心的某種渴望和追求,而“看法”、“認識”或“態度”則更多地停留在認知層面,具有更多“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合適還是不合適”的判斷內涵。更直接地說,“你認為理想的家庭應該有幾個孩子”等問題所測量的,其實是被調查者關于“理想的家庭”或者說“理想的家庭結構”(國外也稱為理想家庭規模,即ideal family size,實際上指的是理想子女數量)的看法。或者說是人們對“理想的家庭”、“理想的家庭結構”的一種主觀認知。而我們想知道的生育意愿,則是人們對生孩子這件事情的“想法”、“期望”或“打算”。它所回答的是諸如“想不想”、“期望如何”、“渴望如何”這樣的問題,而不是回答理想家庭“應該如何”、“什么樣最好”。
既然“理想子女數”并不是對生育意愿的有效測量,眾多研究者為什么都使用這一指標呢?筆者分析,研究者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這樣一種潛在的假設:即人們理想中的孩子數目就是他們希望生育的孩子數目。因此,了解他們的“理想子女數”就可以了解他們的生育意愿。從理論上說,這種潛在的假設并沒有錯。但是,這種“并沒有錯”卻是有前提的。這種前提就是:社會中既不存在任何限制或者鼓勵生育的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也不存在任何限制或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即人們的生育完全處于一種自主、自發、自然狀態中。然而,十分顯然地是,我國并不存在這樣的前提(即使是目前也不存在)。且不說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會對人們的生育意愿產生影響,僅僅人口政策這一個方面,就會使得這樣的前提不復存在。
人們對“理想子女數”的回答,只能看成是一種在理想條件下、理想狀態中的期望,是一種不考慮現實條件和現實情況的期望。而人們的生育意愿,則是一種在國家生育政策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自身家庭狀況,以及個人價值觀念、生活取向、身體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的期望。因此,“最理想有兩個孩子”是一件事,但實際生活中自己想不想生兩個孩子、愿不愿意生兩個孩子、能不能生兩個孩子卻又是另一件事。比如,研究者在生育意愿調查中經常聽到的諸如“雖然有兩個孩子最理想,但考慮到經濟因素(或撫養孩子的成本等),我們還是只想要一個孩子”,“雖然生兩個孩子最理想,但考慮到我們的精力有限(或身體不好、或工作太忙等),我們還是只想生一個孩子”,或者“雖然生一個孩子最理想,但考慮到祖輩的期望(如傳宗接代、或增加勞動力、或多子多福等),我們還是想生兩個孩子”等回答,就是對這種差別的一種說明。
更為重要的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中,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們生育意愿的影響是剛性的。無論是1979年開始的嚴格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還是現在有條件放寬生育的人口政策,都會使得人們心底里的生育意愿與這種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認知產生分離。作為認知層面的“理想子女數”,其反映的主要不是作為個體的人們的“想法”和“愿望”,而是社會中大多數人認可、大多數人接受的某種“看法”或“觀念”。用有的研究者的話說,這種“理想子女數”“相當于對孩子數量的主觀最優判斷”1,“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觀念”、一種“普遍可接受的社會價值和生育觀念”。因此,“從概念上和測量上都與生育意愿有差別”2 。“其實,‘理想子女數’僅是生育意愿的指標之一,它反映的是生育的社會規范或個人生育觀念, 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家庭構成,而不是個人或家庭的現實生育需求或個人意愿。”3也正因為“理想子女數”反映的是一種整體性的社會認知,因而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即在一段時期中對不同對象進行調查,所得到的結果相互之間差別并不大)。
綜上所述,生育意愿本質上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期望”、“想法”或“打算”,而“理想子女數”的提問方式所測量的實質上只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主觀“看法”、“認識”或“觀念”。它既不同于人心底里對希望生育幾個孩子的真實想法,也不能準確反映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綜合考慮個人及家庭特定條件后選擇的實際生育幾個孩子的行為。總之,“理想子女數”的確與人們的生育意愿“相關”,但二者并不“相等”。它雖然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實質上反映的只是社會觀念的變化),但它與人們實際的生育意愿之間卻始終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它不需要回答者去綜合考慮個人的現實情景和家庭的特定條件,不需要考慮諸如子女的撫育成本、家庭的經濟條件、夫婦的時間精力、母親的年齡、祖輩的身體狀況、甚至家庭的住房條件等眾多客觀的、與生育和養育孩子緊密相關的現實因素。而一旦考慮這些現實因素,回答者的回答可能就會大不相同了。這些現實的因素都可能使“理想子女數”所得到的只是人們的一種“理想”,而不可能成為他們的現實。因此,用“理想子女數”來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效度并不高。然而,現實中70%左右的調查使用的正是這種效度不高的指標。這或許就是按調查結果做出的預測與實際申請生育的結果之間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它啟示我們:在認識和預測人們的生育意愿方面,“理想子女數”只能作為一種有限的參考。
2、假設與現實:第二條測量途徑的特征及其局限
關于測量生育意愿的第二條途徑,我們同樣按照測量的效度標準來進行衡量。先來看看第二種測量方式在實際調查問卷中所采取的具體提問形式:
“假如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你希望生幾個孩子?”“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你想生幾個孩子?”“如果國家政策允許,你打算要幾個孩子?”“如果完全按個人意愿,您希望生幾個孩子?”“如果允許隨意生孩子,你想生幾個孩子?”
不難發現,在上述各種不同的提問中,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它們都是以“假如”、“如果”等條件句的方式來進行提問的。如果先不看這些假設的條件,只看問題的后一半,即“你希望生幾個孩子”、“你想生幾個孩子”等等,則它們所測量的正是我們希望得到的生育意愿,或者說,后一半問題對生育意愿的測量具有很好的效度。然而,十分遺憾地是,由于我國社會三十多年來的現實中客觀存在著限制人們生育數量的計劃生育政策,因此,這種“希望生幾個”、“想生幾個”的有效測量又受著F實中存在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干擾和影響,不可能直接詢問。所以,研究者不得不在這些具有很好測量效度的問題前面,加上“假如”、“如果”等條件句作為前提。這樣一來,所有測量又都變成了一種假設式:“假設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如果完全按個人意愿”等。第二條途徑的測量效度問題也就集中到了“假設條件句”的影響上。這種加上了假設條件語句的調查問題,對于測量人們真實的生育意愿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首先,這種“假設條件語句”的提問,客觀上將被調查者置身于一種非現實的情境中,即“假設”、“假如”的條件性,也就意味著其所提問題的內容和情境的不現實性。或許研究者的愿望(實際上是研究者主觀意識中或潛意識中的一種假設)是:讓被調查者暫時不考慮當前面臨的計劃生育政策的現實,進入到一種假定的、不受限制的、可以任由自己決定生育行為的情境中來考慮問題。那么,他們的回答所反映的就是真的面臨這種情景時的想法。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真實的生育意愿。雖然筆者不能完全排除研究者的這一良好愿望的確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良好的愿望或許更多只是研究者自己的“一廂情愿”。更為理性的考慮則是:應該站在現實的層面,站在被調查者的地位,從被調查者的角度來分析和看待這種假設前提的可能影響和實際效果。試想一下,在現實社會中,當一個普通的被調查者面對調查問卷中這樣一個假設性問題,或者說這樣一種假設的情景時,他的反應會是什么?他又會如何思考和回答這樣的問題?
客觀的現實是:調查問卷中的“假如沒有計劃生育政策”與實際生活中明明有計劃生育政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問卷中的“如果國家政策允許”與實際生活中明明國家政策不允許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對立。而且這種明顯的差距和對立又客觀地存在于被調查者的頭腦中。它會導致被調查者在這種超出現實、脫離現實的問題面前,產生一種“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不現實的”、“這是假的”自然反應,繼而在其回答調查問題的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反正這也不是真的”的心理。即無論我怎么回答,無論我選擇的答案是什么,都不會真的變成現實。正是假設條件式的提問所帶來的這種心理反應,可能導致被調查者在回答這類調查問題,特別是在回答自填問卷中的這類問題時,不考慮自己真實的想法,而是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或者是“任意的”答案。從而導致其回答結果與他們真實的生育意愿之間產生距離。換句話說,“假設性的”問題和“假設的”情景所能得到的,或許也只是被調查者“假設的”意愿,而非他們真實的、實際的意愿。“這種假設性的政策環境不同于真實的政策環境,據此得出的結果可能跟真實政策環境下人們的實際決策有較大的差異。”1因此,用“假設條件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來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也存在著缺乏現實性的不足。這種缺乏現實性的特點就是第二種測量方式在效度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其次,除了“假設性”的影響外,“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測量方式還存在另一個弱點,這就是,要在“有生育政策限制的條件下”去了解人們在“沒有生育政策限制條件下”的生育意愿,本身或許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有研究者認為,那種要求被調查者在“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假設條件下來回答生育意愿問題的做法,“對于被調查者來說很難想象”2(即被調查者很難想像出自己在那種不可能、不現實的情景中的想法和行為)。的確,在客觀上有計劃生育政策的現實社會生活中,去想像自己在沒有這種計劃生育政策的情景中所具有的想法和行為,或許真的有些不合情理。而以這種想象的結果來代表人們在真的面臨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情境中的想法和行為,也的確有些靠不住。因此,“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測量方式所存在的這一“現實效度”問題也同樣值得重視。
四、兩條路徑的相對效果:誰離人們的生育意愿更遠?
上述分析表明,從測量的效度來衡量,不僅采用“理想子女數”的方式沒有真正測量到研究者想測量的現象,采用“假設條件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的方式可能同樣也很難準確地測量到這一現象。正因為兩種測量方式的效度都不高,導致了眾多調查的結果與現實社會中人們實際的生育意愿之間存在差距,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依據調查結果所做的人口預測偏離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實際申請和生育的現實。從更深的層面上說,關于當代中國人的生育意愿,我們實際上所了解和認識到的并不十分準確,或者說十分有限。這是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的一個重要現實。
當然,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由于無法采用直接的測量方式,研究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這兩種不盡如人意的測量方式。但是更高的學術標準則要求我們進一步弄清楚,現有的這兩種都不太完美的生育意愿測量方式中,哪一種的效果相對會好一些?即從認識和了解當代中國人生育意愿狀況的角度,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比較一下,哪一種方式得到的結果相對接近現實,哪一種方式的結果可能離現實相對更遠、誤差相對更大一些?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確立衡量和比較的標準。最好的標準自然是當社會中沒有生育政策限制時,或者說當人們不受生育政策限制時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但由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社會中一直存在著計劃生育政策,而所有的生育意愿調查也都是在有這種政策的現實條件下進行的,所以,這種最好的標準并不存在。我們只能用其他標準來近似地替代。
筆者認為,在現實條件下,相對可靠且實用的標準是那些“具有現實性”的調查結果。這里所說的“具有現實性”,指的是調查對象在現實的生育政策面前,并不受其限制。換句話說,就是在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條件下,調查對象依舊符合生育兩個孩子的要求。這種具有“現實性”的調查對象主要包括“雙獨育齡夫婦”、“農村一孩為女孩的育齡夫婦”、2013年底以后的“單獨育齡夫婦”、2015年底以后的“所有育齡夫婦”等。只有對這些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人群所進行的生育意愿調查,才有可能測量到當事人真正的生育意愿。因為在詢問他們的生育意愿時,既可以不用“理想子女數”,也可以去掉“假設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語,而是可以直接進行詢問。他們對于生育意愿的回答相對來說也會更加接近其真實的意愿。當然,由于這類人群實際上也只是可以生育二孩的人群,所以,調查的問題也主要圍繞著是否想生二孩進行。1那么,這些“具有現實性”的調查對象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是多少?他們希望生育的子女數量平均又是多少呢?
文獻檢索結果表明,到目前為止,這種針對“具有現實性”的調查對象的生育意愿調查共有8項:其中有4項是對北京市“雙獨夫婦”生育意愿的調查;有2項是對江蘇省六個市縣“符合生育兩個孩子條件者”生育意愿的調查;1項是對全國五大城市“雙獨夫婦”的生育意愿調查;1項是對湖北省符合“單獨二孩”條件的夫婦的調查。下面表2是這8項調查的結果統計:
表2的結果表明:這些符合政策條件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對象中,平均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為36%;希望生育一孩比例為64%;平均希望生育子女數為1.36個。
如果將表2所得到的、對符合政策條件可以生育二孩的調查對象進行調查所得結果作為衡量標準的話,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用前述兩種測量方式的具體結果來與之進行比較。即看看前述兩種測量方式的結果中,哪一種相對接近上述結果,哪一種則離上述結果相對較遠。
表2 具有現實性的生育意愿調查中關于二孩生育意愿的結果 (%)
[調查地點 調查時間 調查對象 樣本規模 想生二孩 不想生二孩 沒想好 北京調查 2006 城市雙獨夫婦 (249) 26.1 44.2 29.7 2008 農村雙獨夫婦 (339) 36.3 34.2 29.5 2011 雙獨夫婦 (178) 29.8 43.3 27.0 2013 雙獨夫婦 (222) 43.0 29.1 27.8 江蘇調查 2006 有一孩符合二孩條件者 (3457) 11.1 68.8 20.1 2010 有一孩符合二孩條件者 (4437) 42.5 57.5 五大城市調查
2008
雙獨夫婦 (314) 27.1 62.1 10.8 湖北調查 2014 符合二孩條件者 (10030) 23.3 57.3 19.5 符合單獨二孩者 (6958) 21.5 59.2 19.3 8項調查平均愿意比例 29.0 50.6 20.4 將“沒想好”按“想生”與“不想生”的比例分配后 36.4 63.6 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數 1.36個 ]
為此,筆者采用兩種方式收集證據。一種方式是將前面表1中的41項調查結果按兩種測量方式分別計,從總體上來比較二者的結果;另一種方式是選擇那些在同一研究中同時運用了兩種測量方式的調查項目,來具體比較兩種方式的測量結果。下面的表3是第一種方式比較的結果:
表3 國內 41項重要生育意愿調查中兩種測量方式子女平均數的統計
[調查
平均a 調查 平均 調查 平均 調查 平均
林富德,1988 2.11 風笑天,2000 1.33 風笑天,2002 1.32 莫麗霞,2002 2.01 陳字 等,2004 - 風笑天,2004 1.33 周俊山 等,2004 1.16 謝永飛 等,2005 1.88 王學義 等,2006 - 王天宇 等,00-09 - 覃民 等,2009 1.40 廖慶忠 等,2009 1.53 鄭真真,2010b 1.42 以上10項“假設意愿子女數“測量平均值為1.55;除三項外,基本上處于1.3-1.5之間;如去掉例外的三項,則平均為1.36 屈錫華,1990 2.50 梁鴻,1996 1.75 趙景輝,1996 1.25 周長洪 等,1997 1.56 尤丹珍 等,2000 2.01 陳衛 等,2001 1.82 李建新 等,2002 1.71 候亞非 等,2002 1.04 莊渝霞,2002 1.66 王金營 等,2006 1.80 覃民 等,2006 1.60 馬小紅 等,2006 1.18 侯亞非 等,2006 1.23 侯亞非 等,2006 1.18 江蘇課題,2007 1.45 郭志儀 等,2007 2.04 馬小紅,2008 1.47 廖慶忠 等,2009 1.53 宋健 等,2009 1.61 徐映梅 等,2009 1.70 湯兆云 等,2010 1.84 鄭真真,2010 1.65 王軍 等,2011 1.85 王軍 等,2012 1.86 卿樹濤 等,2012 1.61 王軍,2013 1.87 莊亞兒 等,2013 1.93 石智雷 等,2014c
1.71 張曉青 等,2015 1.82 以上29項“理想子女數”測量平均值為1.72;除北京、哈爾濱等調查外,基本上都處于1.6-1.9之間;如去掉北京、哈爾濱的結果,則為1.8。 ]
注:a:少數論文沒有直接報告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數或者平均理想子女數,系筆者根據表中統計數字計算得出。b與c兩項研究的測量內容與本文的處理方式參見表1說明。
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從總體上看,“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測量結果基本上處于1.3-1.5之間,“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則基本上處于1.6-1.9之間,“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明顯高于“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測量結果。如果去掉少數相對特殊的調查結果,那么,“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測量結果與前面表2“具有現實性”的調查結果幾乎相同;而“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則與其相距甚遠。第一種方式證明“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更加遠離衡量標準。
下列幾項調查中,研究者對同一個樣本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按第二種方式進行比較的結果。
調查項目1: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在2013年11月對上海市8501名20-49歲、目前在婚、夫妻至少一方為上海戶籍的育齡夫婦進行了調查,同時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測量方式。該調查結果表明,對于“你認為理想的家庭應該有幾個孩子”這一問題,73%的被調查者回答為兩個,25%的回答為一個,總體的平均理想子女數是1.75個孩子。而對于“在不考慮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下,只考慮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你們打算要幾個孩子”的問題,回答要兩個孩子的比例為48%,回答要一個的比例為46%,二者比例相當,都接近50%。分別比“理想子女數”的比例少了25%和多了21%。其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數為1.46個,比平均理想子女數少了近0.3個。1
調查項目2:北京市西城區計生委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2013年對北京市西城區2504位20-44歲(原文此處誤寫成20-24歲)的育齡婦女進行了生育意愿調查。該調查同樣采用了兩種測量方式。其得到的結果是:對于“理想的家庭中應該擁有的孩子數量”(即理想子女數)的問題,調查結果為“被訪育齡婦女平均理想子女數量為1.8個”;而對于“在排除政策干擾條件下”“打算生育的孩子數量”的問題(即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調查結果則為平均1.5個左右。1兩相比較,同樣是“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平均值比“理想子女數”的平均值少了0.3個。2
調查項目3: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與江蘇省計生委2010年對江蘇6個市縣育齡婦女進行的生育意愿追蹤調查中,研究者也采用了兩個不同的測量問題:“如果不考慮生育政策和其他條件,您認為一般家庭有幾個孩子最理想?您自己希望生幾個孩子?”其調查結果顯示,樣本總體的“平均理想子女數顯著高于個人期望的平均數(前者為1.65,后者為1.42)”,二者相差0.23個。3
這三項調查項目同樣得出了“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明顯高于“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的結果的結論。也同樣證明了“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更加遠離衡量標準。因此,無論是總體統計的方式,還是具體項目實例的方式,兩方面證據都一致表明:“理想子女數”的測量結果明顯高于“假設意愿子女數”的測量結果;“理想子女數”平均在1.6-1.9之間,即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在60%-90%之間;而“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平均在1.3-1.5之間,即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在30%-50%之間。通過將這兩方面結果與前面的衡量標準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假設條件下意愿生育子女數”更為接近衡量標準,而“理想子女數”則離衡量標準相對較遠。實際上,從前述分析中可知:由于“理想子女數”實際測量的是人們的態度、觀念和認識,其測量的內容效度明顯不高;“假設條件下的意愿子女數”雖然有缺乏現實性的不足,但其測量問題的內容效度明顯比“理想子女數”高得多。因此,采用“假設條件下的意愿子女數”來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比采用“理想子女數”來測量的效果離人們實際的生育意愿會相對近一些。
五、總結與討論
1.研究的主要結論
三十多年生育意愿調查的實踐表明,研究者通常采用“理想子女怠被蛘摺凹偕杼跫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來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但實際上,“理想子女數”并不是人們“想生的孩子數”;用“理想子女數”進行測量,所得到的只是人們的對生育的看法和觀念,而不是人們對于生育的想法和意愿。所以用“理想子女數”來測量人們的生育意愿,其效度并不高。“假設條件下的意愿生育子女數”是在有計劃生育政策的現實中假設沒有政策,因而這種測量缺乏現實有效性。即“假設無政策”并不是“真的沒有政策”。因此,這兩條研究者“不得已而為之”的間接測量方式,并不能很好完成對人們真實生育意愿進行準確測量的任務。但相比較而言,“假設條件下意愿子女數”的測量效果優于“理想子女數”的測量效果。即“理想子女數的測量效度更低,它比“假設條件下意愿子女數”離人們的生育意愿更遠。
總結三十多年來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由于兩種生育意愿測量方式的效度都不高,特別是由于70%左右調查所采用的是測量效度相對更低的“理想子女數”的方式,因此,現有調查對于認識和反映當代中國人的生育意愿來說無疑存在著較大的偏差。這一狀況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現有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并沒有準確地測量到人們的生育意愿。因而對于當代中國人的生育意愿,我們實際上了解得并不多。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實。
2.相關問題的討論
在本研究結果的基礎上,下述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一,如何看待現有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現有生育意愿調查的兩種測量方式是在有生育政策限制的背景下研究者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本文指出現有生育意愿測量方式缺乏效度并不意味著這些結果沒有價值。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認識和看待它們。換句話說,現有各項生育意愿調查結果的價值會因為我們認識和看待它們的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筆者注意到,學術界對現有的調查結果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接受、相信的態度,即“視調查結果為現實”。很少有學者去分析這些調查結果在反映客觀現實方面是否存在局限、問題和差距。這一方面可以從三十多年來所發表的幾百篇生育意愿調查結果基本上都沒有受到質疑或商榷反映出來(受到商榷的調查結果僅一項);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現有的關于生育意愿研究的文獻綜述中看出來。無論是風笑天等人關于上世紀最后二十年中生育意愿研究的綜述1,還是姚從榮等人關于新世紀前十年中生育意愿研究的綜述2,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客觀上都承認和接受了現有調查的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把調查結果當作現實看待。兩篇綜述文章中雖然也有一些分析和評論,但重點都是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和描述,即都是以這些調查結果為基礎,來描述生育意愿的變遷趨勢。這些情況說明,目前學術界對現有的生育意愿結果的認識,往往都自覺不自覺地基于一種并不成立的前提:即現有調查結果都是對現實社會中人們生育意愿的真實反映,因而相信并接受它們。很少有學者去仔細解析每一項具體生育意愿調查的質量,去認真掂量不同研究結果反映現實生活中人們實際生育意愿的程度。
事實上,可以肯定的是,三十多年來的生育意愿調查,既有較好反映社會現實狀況的,也有片面反映社會現實狀況的。風笑天曾經以對獨生子女進行的生育意愿調查研究為例,進行過具體解析。其研究結果表明:“到目前為止的有關第一代獨生子女生育意愿的調查結果,給我們所描述的是一幅雜亂的圖像:他們的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數目從1.00到1.50,希望生育一孩的比例從最低的45%到最高的80%;期望生育兩個孩子的比例從最低的15%到最高的50%;不同調查結果相互之間的差別較大。……現有研究都沒有做到完全反映第一代獨生子女這一總體所具有的生育意愿的整體狀況。或者說,這些調查結果都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描述了這一總體中的一部分對象的生育意愿狀況。”3那么,推而廣之,現有的眾多生育意愿調查結果很可能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一方面,不同調查由于自身質量不同,因而其反映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生育意愿的正確程度是大不相同的,有的可能相對接近而另一些則可能相對偏離人們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每一項具體生育意愿調查所反映的都只是中國社會中彼時彼地、特定群體的生育意愿。或者說,不同調查結果所反映的往往只是現實的一部分。只有認真解析每一項具體生育意愿調查的對象、方法、過程和結果,才能更好地區分和辨識,也才能更好地利用調查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去增加我們的認識。
第二,認真反思現有生育意愿測量的意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學術界和政府相關部門一直都在關注和討論生育意愿,關注和討論人們的生育行為及其與社會的生育水平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結果的意義,在于提醒我們,在看待現有調查所得到的生育意愿結果時,應該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雖然在每一項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中,都會得到一個關于人們生育意愿的具體數字,比如1.3、1.5、1.8等等,但這些數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則是值得研究者認真分析和仔細推敲的。研究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現有的生育意愿測量與人們真實的生育意愿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差別,進而認識到我們對人們真實的生育意愿實際上只了解到多少。這是將生育意愿的調查結果作為制定人口政策重要參考時應注意的關鍵一環。而反思和檢討我們對于生育意愿的測量方式,既可以讓我們更加客觀、更加準確地看待以往生育意愿調查結果所反映的現實,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在今后的生育意愿調查中,采取合適的測量指標了解社會現實,更好地為社會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第三,影響生育意愿調查結果的其他因素。本文僅討論了生育意愿調查中的測量效度問題及其對調查結果的影響。實際上,除了測量效度的影響外,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還會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查對象選擇的影響、調查方式選擇的影響等。風笑天等人曾專門針對生育意愿調查中的對象選擇及其對調查結果的影響問題進行了探討。其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包含了不應該包含的對象,還是缺少了本應該包含的對象,所有不恰當的調查對象選擇都會導致生育意愿調查結果形成一定的偏差,這些偏差會對我們的認識產生誤導,也會對生育政策制定和調整產生影響”1。而對于不同調查方式的影響,也有研究者早就指出,采用在計生部門人員陪同下入戶當面訪問的方式進行生育意愿調查,會對調查結果產生明顯的影響,“有的夫婦不愿輕易表明自己的真正意愿”,“他們中有的想生二胎,但面對調查員和提倡只生一個的社會輿論不敢言明”2。還有的研究者指出,采用自填問卷的方式,“由被調查者在家中填寫,問卷表也不用署名,被調查者的心理壓力較小,更容易說真話,因而調查結果相對客觀,較少干擾性”3。因此,除了注意測量指標的效度問題外,還應對影響生育意愿調查結果的其他因素給予充分的注意。
第四,“全面二孩”背景中的生育意愿測量問題。如果說以往的生育意愿調查由于客觀上受制于“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而無法有效地對人們真實的生育意愿進行測量的話,那么,目前“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則為我們提供了相對正常、自然地了解人們生育意愿的空間。研究者既可以不用效度不高的“理想子女數”,也可以去掉“意愿生育子女數”前面的“假設條件”而直接測量生育意愿了。但是應該認識到,即便如此,目前的生育意愿測量實際上仍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的生育意愿。即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背景下,生育意愿調查所能了解到的,其實只是人們在“最多生兩個”條件下的生育意愿,而不是一般意義上,沒有任何約束條件的生育意愿(或者說,只是在“零至兩個孩子”的有限范圍內的生育意愿,而不是完整意義上不受限制的0-n個孩子的生育意愿)。這種一般意義上的生育意愿,只有當社會中不存在任何限制或者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時,即人們的生育完全處于一種自主的、自發的、自然的狀態時才能得到。也只有在那時,我們進行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才會相對可靠地反映社會現實。
The Fertility Desire of Chinese People:How Much do We Know Exactly?
Feng Xiaotian
篇9
大家好!我叫,現年歲,年畢業于湖北醫科大學計劃生育管理專業,同年被分配到
計生辦上班,至今已有八年。在這年中,我也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學生變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計生專干,從一個只有理論知識的書生變成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知識都懂的基層干部。今天我競爭的職位是辦公室副主任,我自信能夠勝任。
首先我非常熱愛計劃生育工作,有豐富的知識底蘊。大家都知道,我在大學學的就是計劃生育管理專業,可能有些同志至今都不理解我當初的選擇,認為是我一時心血來潮的結果。其實不然,我很小的時候就與計生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對計劃生育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大學期間,我更是廣泛涉獵人口經濟學、人口統計學、管理學、計劃生育管理學等多門學科,并學有所成。還在計劃生育史、流動人口管理對策、人口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性的探索,撰寫了多篇很有份量的論文,并多次獲獎。參加工作以后,我更是如魚得水,在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計劃生育工作的發展作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并小有所成。原創:年我就注意到規范育齡婦女個人歷史檔案的重要性,并開始著手整理,與年全省的信息系統采集不謀而合,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工作量。年針對早婚早育嚴重和性別比失調的問題,我又提出控制婚、孕、育全過程,與××年“八個必訪”中的合同制管理如出一轍。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劃生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引起我的興趣,計生工作內容的每一次變動都能促發我的熱情,我相信我所學的知識能對全鎮的計生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我相信我對計生工作的熱愛一定能夠帶動大家、感染大家,我們共同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有水平。
其次,我已經基本具備副主任應有的素質:
第一,我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通曉計生工作的各項工作內容。作為辦公室副主任,應該是一個多面手,對辦公室的各項工作都應精通,懂管理、會管理、能管理。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不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并及時地指導。參加工作以來,我做過統計員、微機操作員、藥具管理員、通訊員、出納員、會計、政策法規員、辦公室副主任等,基本上涉及到了計生工作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哪個崗位,從事什么工作,我都能夠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所從事的工作年年都得到了計生局和鎮黨委政府的肯定:年,在任通訊員,當年見報數居全縣各辦公室第一,在洪水期間為省、市計生協報送了篇好材料,得到了上級的一致好評。年,任統計員,裕公計生辦被評為縣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年,任統計員,計生辦被評為業務管理先進單位;年,任副主任分管業務,麻口計生辦被評為縣計劃生育先進單位,計生干部職業化管理試點單位。
第二,我能秉公處事、平等待人,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作為辦公室副主任,實際上是辦公室具體事務的操作者和執行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在大小事情上一碗水端平。我無論是在從事業務工作,還是財務工作,我都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公正的心,不為自己謀一分私利,也不為關系親近的同事開綠燈,一律按辦公室規章辦事;無論是辦公室普通的一員還是副主任,我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利用職務之便搞交易,不以感情代替原則,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普通同事還是上級領導,我都能不卑不亢,以誠相待。工作年來,我待人處事的風格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從上到下都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我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長于合作。作為副主任,是主任的得力干將,是聯系上下的紐帶,也是辦公室領導班子的重要一員,必須明確自己所處的特殊位置。既要注意收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協助主任從辦公室整體利益出發,制定有利于辦公室發展的政策和舉措。又要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維護主任在辦公室的形象和地位。在過去任副主任的三年中,我總是把自己融入大家之中,對同事們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從不以權壓人,以權欺人,對同志們的合理要求總是及時反映給領導,對大家的不良情緒總是合情合理地加以化解,從不人為地激化矛盾。同時,對辦公室的重大決策,從不橫加干涉、亂加評論,總是在服從的前提下,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和看法,不當事后諸葛亮,對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勇于承擔責任,不把成績歸于自己,責任推給別人,與上下級都能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如果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信任我,我一定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盡快改變辦公室的現狀,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一是協調工作關系,使辦公室靈活運轉。辦公室就是一個小社會,涉及到的內容很多、很雜,我會根據辦公室的所有工作合理分工,責任到人,制定嚴格的崗位制度、考勤制度,保證辦公室人人有事干,個個有責任,工作一環扣一環,使辦公室成為團結、支持、諒解、齊心的集體。辦公室人員都能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盡量保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責、權、利高度統一,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二是規范行為,制定健全的工作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紀律散漫的集體連日常工作都難以完成,更不會做出什么大事。往年我們制定的規章并不少,可執行的人卻不多,我認為,原因就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約束力不夠。如果我能夠當選,一定會從實際出發,從實情出發,制定相對健全的制度,并力求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嚴格兌現,獎懲分明。
三是健全利益導向機制,保證辦公室人員的福利待遇。我們工作的第一目的就是為了生存,當一份工作不能給我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時,再去侈談什么奉獻是不切實際的。我想我們可以從理清財務開始,想辦法廣開財源,另一方面節約開支,象一個家庭一樣地精打細算,日子是會一天天好起來的。原創:
篇10
關鍵詞:生育觀念;影響因素;生產力;生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3-0097-02
生育觀念古已有之,直到現在仍然是學者們廣泛關注的重要領域。它不僅僅是對生育過程的總結,同時也涵蓋了人們對待生育行為的態度和看法,概括來說它是指人類在生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倫理觀念、等一系列文化現象的集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行為。作為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生育觀念有著廣泛的內涵,它涵蓋了生育的目的、生育的數量、生育的時間以及生育的性別取向等方面。在同一時期的社會里,人們一般都有著或約定俗成或積習成文的生育觀念,像我國鄉土社會的“多子多福”“多生多育”的生育觀念,而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生育觀念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在當今社會里,生育觀念又產生了哪些變化,這值得我們探討。
一、“少生優育”生育觀念的形成過程
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化大生產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傳統社會中農業經濟的主導地位喪失,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飛躍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變革勢必會帶動上層建筑的一系列變化,生育觀念作為上層建筑中精神文化的一種,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大潮的沖擊,貧富差距的拉大,人們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也隨之增大,大多數人是希望生育一個孩子的,畢竟一個孩子的生育成本還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這時候父母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數量而是孩子的質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特別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比如給孩子早教,上各種補習班,一個孩子的生育成本遠超過去,這使得有人感慨現在養一個孩子的生育成本比過去養兩個三個孩子的成本還要高。正是在這些經濟和社會的諸多壓力之下,逐漸形成了如今“少生優育”的生育觀念。
二、“少生優育”觀念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教育制度的變革和教育年限的延長
工業社會不同于傳統社會,傳統農耕社會強調的是勞動力的數量,人口增加意味著勞動力增加,勞動力多了,就可以生產更多的糧食,開墾更多的荒地,國家也可獲取更多的賦稅收入和可利用的儲備兵力;而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征是使用機器進行生產,機器化大生產對勞動力自身素質的要求提升,它需要的是技術人才,強調的是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而國家為了培養適應工業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為了更好地提升國民的素質,深化了教育體制的改革,延長了教育年限,這直接增加了教育成本,使得工薪階層不得不考慮生孩子的成本。同時,教育作為上向流動的渠道,對于占絕大多數人的中下工農階層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教育可以獲取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機會,但教育年限的延長使得個體為了更好地完成學業不得不推遲結婚,時間一長,大家也就開始晚婚晚育了。
(二)女性的職業化發展以及避孕技術的進步
雖然我國曾長期處于男權社會,男性是社會的主體,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她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角色,開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實現自身的價值,單一的家庭主婦逐漸發展為職場女性,職場女性不僅僅是在家照顧孩子,同時也在職場上實現自身價值,職場上的競爭壓力下迫使不少家庭選擇了傾向于自身發展的選擇――少生或不生孩子。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避孕技術也隨之進步,避孕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在人們的青壯年時期,不少年輕人考慮到要發展事業,于是通過避孕手段選擇了少生或不生,等到事業逐漸起步之后,人們逐漸達到中年時期,這時人們的生育能力下降,即使想生育也不一定能有效生育,因此,避孕技術的進步有效地預防了計劃之外的生育行為。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本位的思想逐步確立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騰飛,同時也引起了思想領域的變革,傳統的家本位的思想向個人本位轉變,人們不再是只局限于家族和國家的發展,而是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發展,更理性地思考問題,由此衍生了利己、自由等思想觀念。一個家庭里有了孩子不僅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占用了父母的精力和時間,降低其自身競爭力,很多企業不招女性員工,就是不愿承擔女性因為生育帶來的一系列成本投入,甚至有些女性為了自身事業能更好地發展,放棄了生育孩子。此外,與傳統農耕社會不同的是,工業社會注重的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使得人們思想上的藩籬逐漸被打破,自由意識復蘇,更加捍衛自身的權利,而選擇不生也是人的一種權利,不少兩性為了擁有更自由的二人世界,選擇了放棄生育孩子,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丁克家庭”,英文叫“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譯為“雙收入,無子女”,在這類家庭中的夫婦是有生育能力的,但是卻選擇不生,主要就是為了追求更自由的生活,享受二人世界,同時也有促進自身事業發展的目的。
三、生育觀念的特點及現階段我國生育政策分析
生育觀念具有階段不可逆的特點。生育觀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經過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然后才孕育發展起來的。其一經形成,沒有國家強制干預的話,幾乎不可逆,即使國家強制干預,幾千年的歷史慣性還是很難剎住車的,就像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時,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對,當時傳統多生多育的生育觀念根深蒂固,即使生育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有的家庭被罰得傾家蕩產,依然要生孩子,超生現象屢禁不止。想要改變我國目前低生育率的現狀目前來說很難,即使國家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也不見得能顯現成效,就像現在諸多的西方發達國家,很早之前就開始鼓勵國民生育,但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然處于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水平,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加速,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國是不是也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人口出現零增長和負增長。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應該防患于未然,從以下方面進行一定的嘗試,用以彌補之前因計劃生育政策等原因造成的低生育率現象。
(一)減輕個體家庭生育成本,保障女性的生育權利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物價水平也同樣飛速提升著,而人們工資提升的速度卻遠遠趕不上物價提升的速度,這使得人們所承受的生存壓力增大。當前家庭不愿生育的主要原因是承受不起巨大的生育成本,奶粉錢、教育費用、各類輔導班花費等因素都是降低人們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同時,現代社會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改變,傳統的家本位發展到現在的個體本位,個體更多地關注的是自身事業的發展,自身事業發展需要占用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女性,逐漸走出家庭,在職場上拼殺,這都降低了家庭生孩子的動機。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國家應該建立并完善婦女生育保障,應該通過立法的形式保障懷孕婦女的平等就業權,防止女性因為生育而失去工作的現象發生。同時,還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國家財政補貼來彌補女性員工因為生育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這不僅有利于消除女性就業歧視,同時也減少了女性生孩子的后顧之憂。
(二)逐步放開生育政策,一些地區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
就當前的人口趨勢來看,隨著我國生育率的不斷下降,少子化現象日益突出,為了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人口過少危機,應該適當調整一下計劃生育政策,目前我國政府對人口政策做出了大方向的調整,出臺“單獨可生二胎”的政策,并讓各地區根據各地人口情況制定相應的人口政策,比如在人口基數小、生育率過低的地區應該盡快實施這一政策,在人口基數大、生育率相對較高的地區應該繼續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要想改變當前我國這一系列人口問題,除了逐漸放開生育政策之外,還應采取一些鼓勵生育的措施,比如對有一到兩個子女的家庭進行物質獎勵,限制和處罰兩個以上子女的家庭,同時加強生育宣傳工作,使人們認識到生孩子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好處,使人們逐漸形成合理生育、適當生育的生育觀念。
(三)加強在生育方面的宣傳工作,營造良性生育文化
生育觀念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的生育觀念形成之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人為的措施加以影響。要想改變生育觀念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改變人們對生育的看法,加強思想上的宣傳動員工作。在傳統農耕社會里人們普遍貫徹多生多育的做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受生育文化的影響,農耕社會在封建統治者及儒家學者的宣傳鼓勵下,形成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養兒防老”等一系列生育文化,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形成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進而對人們的生育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今,由于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再加上經濟上的壓力,社會逐漸形成了少生甚至不生的低生育文化氛圍和生育觀念,這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育行為,進而使得我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少子化現象日益明顯。
參考文獻:
[1].生育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4-46.
[2]田雪原,陳勝利.生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39-43.
[3]宋健,[韓]金益基.人口政策與國情:中韓比較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