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范文
時間:2023-04-08 17:1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障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早已從造成的巨大痛苦中恢復過來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改善。沒有前后研究數據的對比,我不敢說中國人是不是比以前更快樂了;但是,我大概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比任何時候更追求快樂:“開心”是年輕人最常用的詞匯;“快樂”是許多大眾娛樂節目的品牌名稱;“生活質量”已成為多科學的研究熱點;民眾的“幸福感”已經成為了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就連舶來的“happy”、“high”等也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
追求開心、快樂和幸福,當然首先要沒有心理障礙。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各種心理障礙(或稱為精神障礙)在人群中的現患率大致在15%左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心理障礙都會導致不愉快的、負性的內心體驗。以“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為指標,抑郁癥在我國疾病負擔譜上位列第二,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如果以“痛苦指數”為指標,則抑郁癥極可能在“痛苦負擔譜”上位列首位。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有很多心理障礙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例如,估計我國接受過系統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30%左右,抑郁癥患者則在10%以下。
心理障礙會帶來痛苦,但沒有心理障礙遠遠不等于幸福和快樂。作為主觀體驗,幸福和快樂的體驗產生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交互過程中,而健康的心理素質,則正是產生幸福和快樂的必備條件。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同樣,沒有心理障礙不等于心理健康。在二者之間,還存在許多導致不開心、不快樂和不幸福的心理問題,如價值觀沖突、人生意義和目標定位的困惑;人際關系矛盾、重要人際關系喪失、親人去世帶來的痛苦;學習、工作和事業中存在的壓力、挫折和失敗;以及各種令人不愉快的、痛苦的個人遭遇等等。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問題每個人或遲或早都會遇到,它們不屬于心理障礙的范疇,但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具有較高心理健康素質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在外界的支持和幫助下,能夠順利地、一個一個地解決這些問題,使這些問題導致的困擾和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心理健康素質較低者則可能會敗下陣來,導致適應不良甚至發展為心理障礙,遭受較長時間的痛苦和折磨。
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還缺乏廣泛接受的、操作性強的定義。越來越多的學者相信,心理健康其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這意味著不同時代對心理健康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社會越是發展,工作和生活環境就越復雜,對人們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即使是在同一時代,對個人心理健康的要求也不是一致的,例如,與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比較,對宇航員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求要高得多,但顯然不能根據判斷宇航員的心理健康標準去要求普通人。從另一方面看,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可以不斷提高的,豐富的經歷和適當的訓練,可以使人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越來越復雜的環境要求。
“心理衛生”一詞來源于英文的“mental health”,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就是“心理健康”,或者稱為“精神健康”;其二是指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努力、行動和學問。提高全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以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為基礎,需要心理衛生工作者無私的奉獻,需要社會上每一個成員重視和努力。沒有心理健康,就不會有開心、快樂和幸福,就不是全面的社會發展和進步。
篇2
據有關部門統計,老年期各類心理障礙如抑郁癥、焦慮癥的患病率已達3%,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近幾年的研究也表明,中國自殺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萬55歲以上的老年人自殺死亡,占每年自殺人群的36%。也就是說,每3個自殺的人中就有1個是老年人。目前,自殺已經成為我國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殺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中40%~75%有明顯的精神抑郁。可見,老年人的心理障礙不容忽視。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如下幾類。
焦慮障礙
老年焦慮障礙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障礙。老年人心理壓力和軀體狀況的改變,如退休后生活狀態的變化、與晚輩在觀念上的種種差異、親人好友生病去世,以及患病后對身體關注等都會像“扣動”了扳機一樣誘發焦慮。
老年焦慮障礙常常表現為:1、為一些生活小事憂心忡忡、提心吊膽,甚至緊張恐懼、坐臥不安。2、感到渾身難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心慌、胸悶、氣短、頭暈、頭脹,腦門冒汗,胃腸脹氣等,但軀體檢查結果無明顯異常,與其痛苦程度也不相符。3、依賴醫院,依賴親人。一年四季經常看醫生,或住上幾次醫院。兒女們付出很大精力,但病情卻不見好轉。
抑郁障礙
抑郁障礙是一種以抑郁情緒為突出癥狀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對平時喜歡的事提不起興趣;特別容易疲勞,休息也不能緩解;感到全身多處不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早醒,有時還睡不醒;煩躁不安,經常發脾氣,總是責備自己,感覺自己沒用;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而有時食欲卻旺盛,體重猛增;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甚至有自殺或死亡的想法。
老年人的抑郁障礙,往往先表現為疑病癥狀,如失眠、胸悶、心悸、乏力、厭食、頭痛、胸痛、背痛以及全身不適。因為身體不舒服,他們心情很差,對什么都不感興趣。這些老年人反復到醫院檢查,卻未發現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老年人的抑郁,也常常伴有焦慮癥狀。他們常感到煩躁不安,焦慮,易激惹,敵意,情緒不穩定。
強迫障礙
眾所周知,強迫障礙是一種非常痛苦的心理障礙,病人對其強迫想法成年累月地進行著艱苦的“自查搏斗”,他們力圖控制自己反復出現的明知不對的行為,但總是控制不住,內心感到非常痛苦。在老年人中,也會出現強迫障礙,但出現的幾率遠遠低于年輕人。老年人的強迫癥狀常常與現實有聯系,如反復思考孩子上班的路上會不會出事情,反復回憶以前工作中自己哪些話說得不對,反復洗手,反復檢查門窗、煤氣開關等。患者明知道這些想法、做法是毫無意義的,但就是控制不住反復去想,反復去做。
由于強迫障礙使得患者緊張不安、十分痛苦,因此強迫障礙的患者往往伴有焦慮、抑郁的癥狀。另外,老年人的強迫障礙也同樣與其強迫性人格特征有關。
疑病障礙
人到老年,體質下降了,各種疾病也就找上門來,再加上性格多思多慮,反應過敏,這時候老年人就會表現得疑神疑鬼,總是懷疑自己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但是其擔心程度與自己的實際身體情況很不相符,這就是所謂的疑病障礙。
老年疑病障礙是發生在老年人中間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對身體變化緊張敏感,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變化,也非常關注,并不自覺地加以夸大和曲解。2、堅信患了某種疾病,反復到醫院進行檢查,喋喋不休地述說自己的病情。3、對“病情”極度恐慌,家人勸說和安慰不但不能緩解其焦慮的心情,反而會覺得家人不關心自己,或者因為是大病而瞞著自己。4、面對客觀的檢查結果,仍不相信,甚至認為醫生醫術不精或有意欺瞞病情。
失眠障礙
凌晨一兩點鐘還睡不著;一夜要醒七八次;凌晨三四點鐘后就再也睡不著;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白天昏昏沉沉,不停地打瞌睡。這些幾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很多老年人整天為此憂心忡忡,心情抑郁。
一般來說,上述睡眠問題不是病態的,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變造成的。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間歇式的,睡睡醒醒,夜間很難睡足8個小時,但加上白天的打盹,累積下來一天的睡眠時間也很長了。并且,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每天6~8小時即可。
老年人因體力消耗減少,所需睡眠時間更少,只要夜間睡5個小時,白天再休息1小時就可以了。有些老年人長時間臥床,苦苦追求睡眠時間延長,反而會造成心理上的焦慮,加重失眠,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近期美國斯坦福大學佛里德曼教授也提出 “老年人不要把覺少、失眠當成負擔。應把睡眠少而淺看成是生理現象。晚睡、早起、減少在床上的時間,應該完全打消‘安睡時間長方為正常’的陳腐觀念。”
了解老年人易出現的心理障礙,并積極進行治療和預防,不僅可以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促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使其老有所安、老有所為、快樂一生。
鏈接》》》
老年人心理障礙治療的誤區
老年人易出現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毋庸置疑,有心理障礙的老年人,應及時到醫院或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但老年人在心理障礙的治療過程中,卻存在著以下誤區。
誤區一:過分依賴藥物
藥物對老年人心理障礙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藥物可以迅速緩解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但是,有些老年人認為只要吃藥就可以治好心理障礙,甚至有些人不敢也不愿停藥,對藥物產生了心理依賴。其實,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很復雜,不僅有生理基礎,也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配合心理治療,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持久的療效。
誤區二:拒絕藥物治療
有些老年人認為,心病還需心藥醫,既然是心理病,為什么還要吃藥呢?其實,心理障礙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也有其生理基礎。心理障礙與大腦中一些神經介質的紊亂有關,所以藥物治療對心理障礙會有很好的療效。
還有些老年人認為,“是藥三分毒”,藥物都有副作用,因此拒絕服藥。當然,任何藥物都存在著副作用,但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心理障礙的藥物安全性還是很高的。
病人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治療心理障礙的藥物,自己不可隨意增加、減少藥量,也不要自行停藥。
誤區三: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應該一次解決問題
有些老年人來心理門診就診時,幻想心理醫生能夠一次就把自己長期積累的煩惱、痛苦解決掉。然而,心理醫生不是神仙,更沒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鈴還需系鈴人”,心理醫生的任務是幫助求助者認識自己,接受現實從而超越自我。這需要一個了解的過程,需要討論、分析、操作、反饋、修正、再實踐。因此,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一般不可能一次解決問題,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篇3
23歲的帥哥姚俊杰,一到公共場所就出虛汗,頭皮發麻,心臟緊縮,心前區不適,背部有放射性疼痛,如同心臟病發作似的特別難受。到醫院檢查,心臟沒有器質性病變。這種病叫心臟系統神經官能癥,省協和醫院的楊教授說“這是一種心理障礙,并不是真正的心臟病。”
據調查,在心臟內科門診室里,約有24的患者只有感覺,而沒有器質性疾病。這種情況并非只見于心臟病。凡在醫學院校的學生,許多人是教師講什么病,他(她)們就患什么病。有的下課后圍繞教師,抱著教科書找你確診,有的干脆到醫院或門診部檢查,但什么病也沒有。為什么心臟無病會有類似心臟病的感覺呢?楊教授分析說當人處在極度緊張、焦慮、疲勞狀態時,植物神經會出現調節性反應,例如心跳加陜、血壓升高、胃腸蠕動增強、出汗、發抖、背部緊張、心神不寧、失眠等等。這些反應在緊張源消失后,隨之消失。但有些性格內向、敏感、多疑、自信不足、猶豫不決、已過分關注的人,會對原本正常的反應產生緊張和恐懼,反而又加劇了這些癥狀,形成惡性循環。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措施是個人修行加整體保養,二者相輔相成。不妨引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精神,乃是您所依賴的偉大神醫。”一個人只要精神健康,這種“想出來的疾病”便會自行消失。
本來無胃痛,瞎猜患痛癥
一對雙胞胎,弟弟叫龔乾,哥哥叫龔坤。龔坤前不久因患胃癌去世,龔乾就出現了和哥哥一樣的胃癌癥狀。經醫生檢查診斷,龔乾并無病變。為了醫生非癌癥的診斷,他不惜代價哀求醫生剖腹探查,結果仍然不是胃癌。然而患者的癥狀并未因此而消失,反而確信“自我診斷無誤”。最后請求心理醫生診治,才治好了這位“胃癌”患者。
這是典型的“疑病癥”,主要表現為擔心或確信自己患了某種或多種疾病,甚至出現身體上的癥狀:頭疼、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胸悶、心率不齊、呼吸困難……在人體九大系統中都能找到其可發作的器官。特別是某種暗示,可使自己深信不疑。
“疑病癥”產生的主要原因:
1.過度地擔心自己的健康健康是人生夢寐以求的主題,但是“福兮禍所伏”,無論做什么事不能過分,過分就會出現反面的東西。
2.重大事件刺激的痕跡反應:龔乾哥哥去世,弟弟在醫院呵護時目睹了全過程,胃癌的印象深刻在弟弟腦海中。為此,專家提出要努力做到如下4點:
A.要相信醫生、相信科學,這是識別“心病”還是“身病”法寶。決不可自認為是,固執己見。
B.“心病要由心藥醫”“杯弓蛇影”是古代留給我們關于“疑病癥”發病及治愈的精彩描述,至今仍然是心理保健的座右銘。任何時候,疑心有害無益。
篇4
關鍵詞 差生 心理障礙 信心 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106-02
近年來,隨著社會改革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有關差生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在實際教育中,教師所公認的差生是指在學習上不努力,不用心,學習成績差,不遵守學校紀律和課堂秩序,不尊敬老師和家長等。差生能否轉變,已成為衡量一所學校是否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能否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尺度。
差生除了在智力上存在差異以及學習方法和接受能力方面,更多的是他們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了解及排除這些心理障礙,就成為我們教師及家長的當務之急。
一、加強差生自我意識教育,讓他們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首先,幫助差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從而正確評價自我。他們往往對自己認識混亂,對自己的狀態不清晰,不明確,分不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對自己的了解僅停留在某個方面,尤其對自己的短處和弱點看到的太多,不會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等情況。教師要引導差生正確認識自己,經常幫助差生觀察自己,分析和總結自己,幫助他們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各方面,全面把握自己的優缺點,既要承認自己的問題,又要肯定自己的成績,使差生從消極性自我向積極性自我轉化。
其次,加強差生的自我控制力,培養差生具有自我要求的能力。差生往往自我要求不高,只求過得去不受批評就行,學習被動,讓老師“拖”著走,這樣致使差生大腦皮層上所形成的動力定型也愈來愈疏遠教育的目標。作為教育者,針對以上情況,就要培養差生具有自我控制與自我激勵的能力,幫助差生有目的地制定一些通過他們自己努力能夠達到的具體目標,有意識地讓他們獨立去完成任務,訓練他們完成各種活動的堅持性和專一性,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有干擾因素的情況下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一項活動上,并形成持久的內驅力。
二、創造機會,讓他們由“失敗者”轉化為“成功者
教學實踐證明,成功的學習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對知識技能的順利掌握在一定條件下會促進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自信心和渴求在學習上有新突破的愿望。對學習的失敗者,首要的是創設讓其有表現自己能力和學識的情境,讓他們嘗到過去不曾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悅,對他們的細微進步和成績,也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諸如當全班面進行表揚、發小獎品等,方式各異,但取得的效果是巨大的,他們從這些方式中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獲得教師、同學、父母的承認,從而看到自己發展的希望和可能。
另外,學生既需要有足夠的成功體驗,也要有學會克服各種障礙和控制失敗的體驗。讓他們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因暫時失敗而氣餒,才不會在困難面前驚慌失措,使失敗成為激發學習動機的積極誘因。
三、提高期望值
所謂期望值就是指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將來成就的一種估計和寄予的希望程度。身為教育者,首先是要在心中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樹立平等的意識,確實認識到兒童智力除超常和先天癡愚外,基本無大差異,即使是弱智,也是可以通過后天教育彌補的。在班級、在課堂上充分樹立民主作風,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的良好班風。教者及時發現差生的點滴閃光點,去給予及時反饋。在課余,應經常給予幫助,并通過暗示的方法表明對他有較高的期望,讓他們感到教師對自己的真心信任。使他們的自信心得以恢復,從而消除與優等生之間在學業與心理上的差距。因此,教師應對全體學生抱有積極期望,期望每個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使得期望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支點。
四、重視“教育死角”
在課堂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是處在老師無意識地“遺忘”了的角落。這種“死角”一旦形成,就會打擊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一部分學生思維形成惰性,與教師的情感也產生隔閡,因此對教師反感而不愿意學習他所擔任的課程,學習成績更加一落千丈。“教學死角”的出現是教師在教學中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因此,教師應首先端正教學思想,及時發現“死角區”的學生。課堂教學中不但可以通過語言對學生實施影響,而且也可以通過各種非語言行為,將信息(教師的期待感)傳送給學生,諸如,親切的目光、和善的手勢、友好的微笑等。這樣,師生的情感得以溝通,也使差生意識到教師在注意他,進而得到鼓勵與信任,也就會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篇5
1 情緒障礙[1]
情緒障礙是發生在少年時期以焦慮、恐怖、抑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國內報道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病率在10.5%~21%之間,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城市高于農村,男女之比為1∶2.2[4]。在兒科綜合性門診中,心理障礙的2/3屬于情緒障礙,其次為情緒、行為混合障礙,占17%[3]。兒童常見情緒障礙包括焦慮癥、恐懼癥(包括學校恐懼癥)、抑郁癥、強迫癥、癔癥等。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障礙的影響不足為父母及學校老師重視[5]。對兒童的情緒障礙進行早期干預,不僅有利于兒童智商提高,而且較少發生行為問題,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6]。由于家庭因素和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情緒問題存在密切關系[7],對少年兒童的情緒障礙的干預,歐廣萍[7]提出重在預防,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優化家庭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情緒障礙嚴重時,需要予以系統、專業的心理治療和(或) 藥物治療。
2 軀體化癥狀
軀體化(somatization)是一個精神分析術語,目前,廣泛用于描述心理因素所導致的軀體癥狀。兒童門診患兒中常見的軀體化癥狀包括各種功能性頭痛和腹痛。
2.1 頭痛 頭痛在兒童中非常常見。有資料顯示,若不區分是哪一類型頭痛的話,近15%的學齡兒童至少1周出現1次頭痛[8]。頭痛可見于多種疾病,如感冒、顱內感染、顱腦外傷等,精神緊張、壓抑等心理因素也可引起頭痛。有學者研究兒童慢性疼痛(包括頭痛)、個性及其心理特征的關系,指出患有周期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的兒童更易沮喪,患頭痛的年幼兒中抑郁檢出率是對照組的2倍,而年長兒則達3倍[9]。而且,女童比男童更易發生頭痛,對9~12歲女童調查分析,抑郁型女童49%具有頭痛,非抑郁型女童中發生率為9%,而相同年齡階段男童頭痛的發生率僅9%[10]。同樣,強迫也是頭痛的一個重要誘因[11]。雖然對兒科門診中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頭痛的發生率目前尚無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若兒科醫生能夠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各種類型頭痛,可以減少兒童缺課,降低醫療費用,提高兒童生活質量[12]。對由心理因素引起頭痛的治療,主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階段的頭痛,采用以心理疏導為主的方法,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可以明顯降低頭痛出現的頻率。有研究表明,休息和放松是學齡兒童頭痛的主要應對方式,其次冷卻、止痛、分心均有效,同時,18%的學齡兒童頭痛無需處理,可以自行緩解[13]。有學者認為,行為認知訓練是解決兒童頭痛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明顯降低兒童心理障礙性頭痛出現的頻率[14]。
2.2 腹痛 在兒科門診中,以腹痛為由而反復多次就診者頗多,經詳細檢查后,有嚴重器質性問題的不足5%[15],Apley把這種影響日常生活的反復性腹痛,至少經過3個月以上,發作3次以上者稱為復發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16]。Oster報道復發性腹痛發病率在學齡兒童為14%,一般認為其發病率在5%~10%[17]。國外學者早就注意到RAP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狀態不協調”,在個性測驗中,腹痛兒童的“內向”分顯著偏高,其發生腹痛多與激動、懲罰和家庭糾紛等心理因素有關[16]。國內學者也強調家長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對兒童個性、心理的形成及疾病的發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8]。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兒科醫生也應關注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時發現復發性腹痛患兒的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行為治療,鼓勵患兒多接觸社會, 并為其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這無疑地可在治療RAP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非器質性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指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行為異常表現。有學者隨機抽樣1290例8歲孩子,跟蹤調查其睡眠質量4年,結果顯示,8歲與12歲的孩子具有睡眠障礙者均占18%,其中持續睡眠障礙占12%,在8歲時出現的睡眠問題,有33.3%在12歲時仍可發現[19]。然而大多數睡眠障礙并未得到診斷和治療,普通醫生接受睡眠問題的培訓很少,對睡眠障礙的認識有限。有研究發現,在普通臨床診療中60%~64%的嚴重失眠未能被醫生識別,70%的慢性失眠患者沒有和醫生討論過睡眠問題[20]。不能很好地診斷和治療失眠對患者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睡眠差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心境、增加軀體的主訴[21],短暫的睡眠障礙還將大大增加發生精神心理行為方面疾病的危險,特別是情緒障礙類疾病[22]。治療原則上不給予藥物, 主要解除患兒心理誘因,對父母做支持性心理治療,消除父母過分焦慮、緊張的心理。對夜醒行為不作過分的關注,幫助父母建立一個規律的上床制度,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改變不良的撫養方式:如兒童一哭就去抱、拍、喂食等。對個別嚴重缺乏睡眠、父母又極度焦慮者,可給予小劑量安定,連續服用數晚[23]。
4 注意缺陷障礙
注意缺陷障礙(ADD)是兒童常見的身心障礙之一。學齡兒童中約有3%~5%存在著此類障礙,可分為2種亞型:有多動癥狀的注意缺陷障礙(ADDH)和無多動癥狀的注意缺陷障礙(ADDnoH)。據統計,目前,我國患有ADDH的學齡兒童在500萬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4]。我國南寧市兒童少年心理衛生調查的資料顯示,多動行為障礙達9.71%[25]。有學者[26]對兒科門診中1000個3~12歲的兒童調查,發現其中112人有兒童多動癥,且隨著年齡增長呈增加趨勢,3~4歲兒童中僅5.2%,11~12歲兒童中達29.2%。多動癥在獨生子女及社會底層人群中更常見,男孩明顯多于女孩,男女比例為4~6∶1。對于兒童多動癥的治療,許多研究都表明采用行為治療,教育指導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24,27]。陳雪梅[28]認為多動癥的發生與微量元素的缺乏存在密切關系,建議適當補鐵、銅、鋅、鈣,多食富含鋅、鐵、銅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類、豬肝、海產品、大豆等。兒科醫生若能盡早的發現兒童多動癥,指導患兒心理行為訓練,選擇合適的藥物綜合治療,可以避免對兒童正常發育、學習和人格形成的影響。
5 飲食障礙
合理飲食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兒童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均呈上升趨勢。紀鋒穎等[29]調查青島市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發現營養過剩者占23.06%,營養不良者占22.31%,與1995年相比呈上升趨勢(1995年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分別為20.25%、17.53%)。因此,兒科醫生對就診患兒多一份飲食關注、指導合理膳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可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身體素質,減少身心疾病發生。
5.1 偏食、厭食 偏食是指正常兒童飲食中有3種以上食品不吃者。厭食為較長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除外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目前,我國兒童偏食、厭食及所致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均相當高,北京[30]三所幼兒園510名3~5歲日托幼兒中,偏食123例,占24.11%;厭食81例,占15.88%。目前,一致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兒童的飲食衛生行為習慣有著直接相關。任性是導致兒童偏食、厭食的常見個性問題,其次情緒障礙、做事依賴大人、就餐不規律、注意力不集中,在偏食、厭食中檢出率均較高[30]。針對偏食、厭食患兒,兒科醫師應向家長宣傳營養知識,糾正孩子不良飲食習慣和挑食、偏食現象,多進行鼓勵、暗示及說服教育,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以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5.2 單純性肥胖 據最新資料表明,我國10%的孩子患有單純性肥胖癥,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1]。有學者調查北京市兒童,20世紀70年代單純性肥胖率不足5%,20世紀80年代單純肥胖率達10%,20世紀90年代上升至15%。2001年調查發現,部分區縣兒童肥胖率竟達到25%以上,成了北京市兒童的慢性流行病[32]。兒童肥胖不僅造成心肺功能性損傷以及活動能力和體質水平下降,而且肥胖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有學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度以下的肥胖兒性格多溫和、寬容,并無易激惹傾向, 隨著肥胖程度加重,社會適應能力逐漸降低,大多數行為問題,如社交退縮、分裂樣行為問題等有增加趨勢,內向性格增多,尤其是極度肥胖兒情緒穩定性差[33]。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智商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學習成績也顯著低于對照組[34]。萬國斌等[35]認為兒童肥胖可以造成較嚴重的心理損害,個性、氣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分析肥胖兒個性、氣質特點,利于肥胖兒身心健康發展。肥胖的干預主要是運動和飲食控制,干預效果的關鍵在于長期堅持。兒童宜選擇慢跑,娛樂性比賽等運動方式,每周3~5次,一般每次運動60~90min,不能少于30min。同時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如多攝食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纖維素和各種維生素的食物,少吃脂肪類及糖類食物,不吃零食。嚴重者可以輔以藥物治療。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兒童心理障礙已倍受廣大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關注。在我國這種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衛生工作者相對缺乏的情況下[36],兒科醫師應重視兒童的心理問題,積極參與兒童的心理健康服務。經過一定的培訓,兒科醫生可掌握兒童期常見心理障礙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方法,包括采用常規的心理測試工具來提高心理障礙患者的檢出率[37],并在必要的時候,將兒童心理障礙患者轉診到兒童精神科。
1 Briggs-Gowan MJ, Horwitz SM, Schwab-Stone ME,et al.Mental health in pediatric settings: distribution of disorder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ervice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0,39:841-849.
2 駱伯巍,高亞兵.不同時期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42.
3 Garralda ME,Bailey 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general paediatric referral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89,64:1727-1733.
4 沈曉明,金星明.發育和行為兒科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85.
5 杜武毅,李雁.學習困難兒童的個性特征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49-150.
6 Ramey CT,Bryan DM,Wasik BH, et al. 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ow birth weight.premature infants:program elements,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intelligence.Pediatries,1992,89:454-465.
7 歐廣萍.少年兒童情緒障礙的預防對策.廣西教育,2003,4:20.
8 King NJ, Sharpley CF. Headache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0,26:50-54.
9 Andrasik F, Kabela E, Quinn S,et 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ho have recurrent migraine. Pain,1988,34:43-52.
10 Egger HL, Angold A, Costello EJ. Headache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951-958.
11 McGrath PJ,Unruh AM.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7,22-25.
12 Stang PE,Osterhaus JT. Impact of migra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Headache,1993,33:29-35.
13 Gilbert MC. Coping with pediatric migrain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ers and non-copers.Child Adolesc Soc Work J Pediatr Psychol, 1995,12:275-287.
14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 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15 Garralda.ME.Aselec tivereview of child psychiatricsyn dromes with asomaticpresentation.Brit J Psychiatr,1992,161:759-773.
16 高木康雄.反復性腹痛和腸道易激惹綜合征.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2,19:146-148.
17 李雪榮.現代兒童精神醫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4-225.
18 王亞萍,姚凱南,張椏賢.試論兒科醫師的醫學模式轉變及群體觀念的建立.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4,2:49.
19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20 Sscramm E, Hohagen F,Kappler C,et al. Mental commorbidity of chronic insomnia in general practice attengers using DSM-Ⅲ-R.Acta Psychiatr Scand,1995,91(1):10-17.
21 周華琳,周瑞蘭,樊立鳳.260例青少年學生心理疾病的臨床資料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3,6(8):663-665.
22 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tr, 2003,24(5):307-14.
23 郭延慶.兒童、少年期常見生理心理障礙.中國醫刊,2000,35(10)(總601) :25-26.
24 肖征.兒童多動癥的診斷與防治.丹東師專學報,2003,5(4):72-73.
25 蘭燕靈,張海燕,李萍,等.南寧市4-16歲兒童少年心理衛生問題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7):447-449.
26 Bhatia MS,Nigam VR,Bohra N,et al.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among paediatric outpati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1,32(2): 297-306.
27 劉秋竹,譚如意.試論多動癥兒童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措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23):155-157.
28 陳雪梅.多動癥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中國健康學刊,2003,5:9.
29 紀鋒穎,張正愛,管境.2000年青島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職業與健康,2003,19(10):127-128.
30 段汐,朱雅琴,高志茹,等.兒童偏食、厭食調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4) :224.
31 江巖,李艷.濟南市歷城區2003年7~11歲小學生單純性肥胖狀況調查.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4,10(3):302.
32 北京市衛生局.生活方式疾病防治指南,2003,13.
33 李香華.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原因與運動減肥原理.岳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4(3):83-86.
34 迎修,魯京浦,孫大永,等.肥胖兒童的個性、智力及學習成績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159-160.
35 萬國斌.單純性肥胖兒童自我意識水平、社會適應能力與行為問題研究.中國心理雜志,1993,7(1):1.
篇6
【關鍵詞】射擊;心理障礙;競賽
1.前言
射擊屬技能型表現準確性體育運動項目,是一項動中求靜、靜中求穩、穩中求準的個人運動項目。射擊比賽要求運動員在心理上始終保持沉穩、果斷, 這樣才能做到技術動作上的精確、準確, 才能在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它要求射手人槍一體、身心一致, 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平常心。心理因素是現代競技體育比賽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訓練環節,克服其心理障礙以及實施心理訓練的具體內容成為運動員和教練員必須解決的問題。
2.射擊運動員比賽中容易出現的心理障礙
2.1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是引起運動員競賽成績不穩定的心理原因,主要是過分緊張和焦慮情緒。緊張和焦慮會引起運動員的情緒障礙。情緒能激勵運動表現,也能抑制運動表現。緊張是人在某種壓力環境的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情緒反應。
2.2競賽動機障礙
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過程或內部的動力。當運動員處于最適宜動機水平以外的其它動機狀態,則出現動機障礙。動機過低的運動員比賽主動性低、積極性差,無法全力投入比賽,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釋放;而動機過高的運動員會引起機體興奮性過高,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
2.3心理抑制障礙
在競賽中,運動員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比賽,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來提高注意力,保證思維反應的靈活性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因此容易產生心理抑制狀態,表現為逃避比賽和厭倦比賽。這種心理狀態對競技能力的發揮有很大影響,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來阻抗競技能力的發揮,破壞比賽的動機。
2.4心理激活障礙
在賽前激發運動員的斗志與信心,使其處頭腦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狀態,是競賽中充分調動生理機能潛力、適應比賽環境、發揮技能水平、排除各種干擾取得優異成績的前提。但如果賽前的訓練調整不當,容易造成運動員會引起激活障礙
3消除心理障礙的對策
3.1合理安排訓練內容
遵循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循序漸進以減輕生理上的不適應,從而防止或消除因運動負荷超量和生理上的不適感造成的運動心理障礙。應根據運動員的特點,注意練習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合理分配。這些技術問題的處理,對于消除運動心理障礙有著重要作用。
3.2恢復體力和腦力的心理訓練
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過程中體力和腦力消耗巨大,必須通過心理學方法轉移運動員的注意力,消除提早出現的緊張情緒。如教練員可以通過輕松的交談和一些娛樂活動緩解運動員緊張的情緒,這樣不僅可以使運動員的肌肉和神經得到放松,還可以提高運動員的睡眠質量,減少心理能量消耗,排出雜念,充分地恢復體力和腦力。
3.3消除緊張情緒的心理訓練
通過參加競賽和模擬比賽獲得實戰經驗,使運動員逐漸適應比賽時的緊張情緒,能夠自我調節情緒。比賽或是模擬比賽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以提高運動員控制和消除比賽緊張情緒為訓練目的,以便在正式比賽中運用。
4.小結
目前,我們一直都在利用詹姆士—蘭格學說(Larird & Bresler,1990)這一原理來幫助運動員通過心理訓練的方法手段培養其競賽時的心理能力。射擊項目教練應當注重培養運動員消除競賽心理障礙的能力,這將對運動員的競技生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參考文獻
[1]李紅光,施抗美.冰雪運動員運動智能探析[J].冰雪運動,2007(3):57-59
[2]葉奕乾,祝蓓里.《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
[3]李欣,米博.《淺談短跑運動員賽前心理狀態及情緒調整》, [M], 《冰雪運動》,2004年01期.
[4]約翰.賽爾.《運動員心理訓練指南》[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9.
篇7
【關鍵詞】 計算能力;心理障礙;克服
我一直教學數學,我發現學生的計算很容易錯,于是,近幾年來,我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認真分析了學生運算錯誤的原因。
在調查中我發現:造成學生計算失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在計算時存在著各種心理障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枯燥無味――造成興趣淡薄
有些學生對計算題感到枯燥無味,沒興趣,因此在計算時不能全面準確地看題、認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確合理地選擇算法,題目未看清就動筆,做完不檢查,從而造成了計算失誤。特別是對概念、法則感到枯燥無味從而記憶不牢,而概念又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基礎,如果學生對新的概念法則掌握得不扎實、不完整,造成記憶不牢,就常會產生計算錯誤。如學生計算“被乘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然后看被乘數、乘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數的末尾添上幾個0,而學生往往把幾個“0”忘寫了。又如“退位減”,這一位已退“1”了,但算到這一位時又忘記已退“1”;同樣,做加法又忘記了進位。
二、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緊張
有些小學生在計算時,一旦教師提出了速度要求,他們無意識的錯誤就會增加。遇到一些重要的考試,由于老師和家長以及自己給予的壓力,他們也會出現莫名其妙的錯誤,分析其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緊張所造成的。心理緊張能造成錯誤,而粗心大意更能出錯。小學生在計算時,首先必須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而他們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對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號、數據感知失真而發生錯誤,如“13.25”寫成“13.52”、把“÷”看成“+”。
三、先入為主――造成思維定勢
由于受多次重復練習某一類型習題的影響,使學生先入為主,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計算中往往受其影響而形成心理障礙。例如:在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后練習3.27-1.25+1.7時,少數學生受其影響會這樣算:3.27-1.25+1.7=3.27-(1.25+1.75)=3.27-3=0.27,這就造成了錯誤。在計算時注意力也很關鍵,一旦注意失調就會造成表象模糊。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的穩定和分配能力是影響學生計算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些計算錯誤,就是由于學生注意分配不科學造成表象模糊而導致的。如計算7……÷7……時,由于學生只注意到“÷”號前后都是“7……”,這樣就認為被除數和除數相同,因而忽略了運算順序,出現了錯誤。
克服上述心理障礙,我們認為應該做到:
1、千變萬化――強化首次感知,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學生首次感知新知識時,進入大腦的信息可不受前面知識抑制的干擾,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深的印記。又因為計算與算法理解有密切關系,算理是算法的依據,理解算理的過程是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實際,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靈活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弄清算理,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學式題計算時,更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促進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認知。在這同時要按部就班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在計算時,要求學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做題前,先完整地看清每個數和每個運算符號,進行初步感知。
二想:在看清題目的基礎上,弄清數據的特點、運算之間的關系,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方法,確定運算步驟。
三算:在確定計算步驟和方法后,認真地進行計算。
四查:每算一題及時自覺檢查一下,看一下計算方法是否合理、數據和運算符號是否抄錯、括號和小數點是否抄漏、計算結果是否寫錯。
2、持之以恒――加強口算、熟記常用的數據的訓練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筆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而且計算是環環相扣的,例如教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和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確有一定難度,但這是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基本要求。為什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學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又因為,這部分內容的口算是以后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尤其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在計算一位數乘多位數時,經常會遇到。如果學生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較差,就會影響到乘法的計算。因此,無論是哪個年級都必須按本年級的要求,經常嚴格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口算訓練,做到天天練,逐步達到熟能生巧、又對又快的程度。
3、亡羊補牢――抓好錯例分析
篇8
一、潛質生心理障礙類型表現
潛質生學習狀態差、學習效果不佳。因此,一般來說,潛質生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卑心理突出,自卑是一種軟弱的復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表現出畏首畏尾、沒有自己主見、缺乏勇氣和信心等特點。潛質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對知識的接受和吸收能力較弱,班級競爭處于劣勢, 這使得潛質生自卑感較強。第二,逆反心理較強。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由于學習上的不理想,潛質生容易自暴自棄,導致其產生逆反心理,喜歡與老師對著干,以此實現自己的成就感。第三,懶惰心理很重。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潛質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意志較為薄弱、遇到困難不愿意解決,表現出不動腦筋、行為懶散等問題。
二、潛質生心理障礙形成原因
(一)意志因素
潛質生由于對學習信心不足,耐力較弱,往往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他們的意志力不強,在學習中碰到難題就會逃避,常常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潭,越是沒有恒心,不能堅持不懈的學習,就越是產生逃避心理,不能對自己進行有效管理和調控,每天只求得過且過,而缺乏學習進取精神,對學習任務也是采取應付態度,從而導致潛質生的懶惰心理形成。
(二)興趣因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也就意味著學生有了學習的不竭動力。相反,潛質生由于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興趣,那么勢必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在被動學習的狀態下,潛質生往往對教師的講授不聽不思,不聞不問,不能夠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學習,甚至導致厭學心理生成,在課堂上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等狀態。
(三)環境因素
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潛質生的出現與環境密切相關。在學校環境中,潛質生因為學習能力及成績不理想,往往不受教育者重視,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在家庭環境中,因為家庭氛圍、成員結構等問題,潛質生會形成較大的心理陰影;同時,家長對孩子的引導不當,可以導致潛質生產生心理障礙。在社會環境中,由于很多不良風氣的影響,潛質生往往在學習及行為習慣上感受不到愉悅感和成功感,就會轉向那些享樂的行為,心理層面出現消極甚至極端行為。
三、潛質生心理障礙的矯正策略
(一)充分傾注愛心,排除潛質生逆反心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心是一種催化劑,對排除潛質生的逆反心理起著重要作用,它能夠產生一種源源不斷的動力,春雨潤物般地融化潛質生的心靈堅冰。為了排除潛質生的逆反心理,教師應善于傳遞愛心,用愛連接師生之間的情感。
潛質生普遍存在“沒有人看得起我”“老師不在乎我”“我也就這樣了,好不了了”等偏執心態,這些學生不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排斥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當他們一旦與教師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那么心理障礙便無法被消除。只有教師向潛質生傾注愛心,態度上和藹可親,日常談心時細致耐心,真誠相待,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進行啟發性、鼓勵性的提問,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待他們與學優生一視同仁,以此讓潛質生感受到教師是關心和愛護他們的,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
(二)加強學生管理,緊抓潛質生心理輔導
大多數潛質生并不是智力差,而主要是因為學習生活中不良習慣的影響,負面心理的阻礙而形成的,如他們貪玩而缺乏上進心,學習拖沓,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加之教師與家長又缺乏充分的關注和管理,使得他們的不良心理逐漸生成。對此,教師應從潛質生在校學習表現與家庭情況入手,與家長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學生情況,監督他們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用一些靈活多樣、松緊適度的管理方式,使潛質生從“要我學”的緊迫感中解脫出來,逐步養成“我要學”的習慣。
教師對潛質生進行心理輔導,應充分掌握他們的家庭情況、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情況,同時還應認清是哪方面問題比較突出,是學習差、紀律差,還是能力差、品質差?針對不同的情況,開展恰當的心理輔導。當然,可以通過集體輔導和個人輔導兩種方式進行。集體輔導一般就潛質生的共性問題而開展,通過設計一定的活動情境,促使潛質生達成共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這種輔導方式主要有講座、座談、小組討論等,也可采取角色扮演、游戲活動等方式進行。個別輔導是一對一的心理干預,在一般學生共性問題外,潛質生還有許多自身特有問題,需要通過個別干預的形式來解決。
(三)消除不良心理,矯正潛質生心理障礙
1.發現優點,消除自卑心理
潛質生往往都會有自卑的心理,對待任何事都沒有信心,對人、對事態度消極,缺乏進取向上的動力。這主要是因為潛質生在家里或學校經常都會受到訓斥、批評和埋怨,這使他們覺得被輕視、抬不起頭。每個學生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即便是潛質生也有長處,潛質生并不存在智商缺陷,存在的缺點也不是不能改變。教師要善于觀察,找出潛質生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促使潛質生積極向上。教師對潛質生身上的小小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讓他們覺得自己也能被教師肯定,被同學羨慕,有助于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這個時候教師再對潛質生加以引導,就能夠幫助潛質生樹立信心,有效克服他們的心理障礙。
2.激活興趣,消除厭學心理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非常關注升學率,想方設法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的負擔非常重。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期望值較高,使得學生心理壓力很大,尤其是潛質生,本身學習成績差,經過努力也沒有明顯的改善,反而換來家長和教師的批評,使得很多潛質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為潛質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其次要運用多種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創造機會,讓潛質生更多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為他們設置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樹立對學習的信心。
3.促使勤奮,消除惰性心理
潛質生并不存在智力上的缺陷,相反很多潛質生智商都很高,之所以學習成績差主要是因為惰性造成的。很多潛質生上課不能集中精神,課下不按時完成作業,貪玩、不思進取;部分潛質生受到“讀書無用論”的負面影響,認為學習成績好壞都無關緊要,只要能賺錢就萬事大吉,所以,對待學習態度懶散。針對這類潛質生,教師要對其進行專門的思想輔導,讓潛質生認識到只有認真讀書,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和未來,以此作為推動潛質生勤奮學習的動力。同時,要利用課余時間幫助潛質生補課,鼓勵先進生幫扶潛質生,讓潛質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會消除潛質生的惰性心理。
(四)營造和諧環境,促進潛質生心理轉化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幸福港灣,能夠從很多方面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所以對潛質生心理障礙的矯正,應盡可能依托家庭的和諧氛圍,提升家庭的心理環境質量,促成潛質生的順利轉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家長進行輔導,引導家長做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給予家長良好的家教方法指導:一是要引導家長向孩子流露真摯情感,營造融洽、和諧的家庭氣氛,促使學生積極進取;二是引導家長以信任的姿態對待孩子,在心理層面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不應總是責備孩子,而是要采取鼓勵的方式,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促使孩子迎頭趕上;三是促使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心與關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四是輔導家長建構梯度式目標,促使孩子樹立起自信心,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篇9
現在獨生子女多,孩子從小缺少玩伴,形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在贊美聲中長大的優等生,長期的優越感導致其產生自大孤傲心理;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家長壓制、斥責、打擊使孩子產生逆反性的心理;家長迫于生活外出打工,使孩子缺少親情的滋潤,變得膽小、叛逆;由于學生自身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及對環境教育等的不適應造成的應激性心理障礙……他們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教學質量。那么,作為老師,我們怎樣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提高教學質量呢?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用“一愛、一融、兩溝通、一強化”去排除學生心理障礙,起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用“愛心”去感化,讓學生在愛中成長。
這些心里有障礙的孩子會經常制造點小麻煩,如果老師家長一味地批評打罵,他們就會在老師家長的白眼,同學們的歧視、嘲笑中生活,就會感到“我是個壞孩子”“都不喜歡我”,這樣他們就可能破罐子破摔,再也打不起精神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后果將不堪設想,甚至可能成為社會的危害。然而,世界上沒有化不開的冰,只要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多一份愛心,多一份耐心,用真誠的愛去愛學生,總有一天,孩子會接受你,會有所改變。去年,我接住班,發現有個學生連續幾天不寫作業,聽學生說他經常上網吧,我默默地觀察他一段時間后,又通過學生了解到他一歲多爸媽就離異了,媽媽一直沒來看過他,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跟著撿破爛的奶奶生活,了解了這些我找他談話,沒想到,他卻很誠實地說,自己沒人疼,沒人愛,自己找點事,努力不去想生活中的不愉快。說著還哭了起來,我把他摟在懷里,任其哭泣,等他慢慢停止哭泣,我幫他擦干眼淚,說:“孩子,老師理解你心中的苦,但是要想擺脫這種苦日子,必須自立自強,老師相信你會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從那以后,我對他又多了一分關愛,不僅在學習上耐心的給他講解、輔導,而且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經常和他談心,帶到家里上網與他爸爸視頻聊天,讓他感受到家長的關愛。時光流逝,一學期過去了,他和以前判若兩人,并且成績日漸提高,還被同學們評為小組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應該相信,這一點一滴的愛,匯聚成了清涼的甘露,最終會融化那些扭曲了的稚嫩的心。
二、教師“融入”學生群體,消除學生緊張心理。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只有當學生認為教師可親可信,感情和諧、融洽,樂于接受教師的教導時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如何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呢?我總是在課間和學生一起打乒乓球、跳繩、談心、說笑話,幫助學生放松精神。上課前注意安定學生情緒,講個小故事,笑話活躍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下學習。課堂上老師盡量少講精講,讓學生動手動口自己去探索,采用學生喜歡的游戲、比賽進行教學,如采用搶答賽、比比誰畫得像、剪得像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我還經常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如:綁腿跑比賽、扳手腕比賽、講故事、拔河、釘扣子比賽……豐富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制造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能力,讓他們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慢慢地,學生就會有喜歡你而感到輕松,消除了怕老師的緊張心理。
三、師生“溝通”,使學生消除戒備膽怯心理。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培養人,那么他首先應該在多方面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你才會知道他的想法,洞察他的心理,才會采用有效的方式去處理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特殊事件,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敞開心扉對待你。我在和學生接觸中,主動告訴學生我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存在許多缺點和弱點,在思想上也有過許多矛盾和煩惱。學生的情感和我融為一體,使他們感到我是真正理解他們的歡樂與痛苦的,是他們可以信賴的真心朋友,真正消除了對老師的戒備心理,我就勢讓學生剖析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他們也愿意向我傾吐內心的煩惱和秘密,也就能尋找出學生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制定適宜的目標和方法,鼓勵學生敢于向困難挑戰。
四、家校“溝通”,使家長改變教育方法
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多數都是由于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了解孩子的實際和心理特征,要求過高、過急,教育方法不當,或者家庭中的矛盾和糾紛造成的。因此,我采用開家長會、家訪、電話訪等多種方式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掌握教育規律,改進教育方法。在和家長的聯系中,不僅及時相互通報學生情況,指導家長調節好心態,正確對待學生的學業成績及成長,商討家庭和學校共同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使他們全面關心孩子的健康發展,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不要求學生做得最好,但求他們能做得更好!
五、“強化”意志 培養毅力
篇10
[關鍵詞]排球運動員心理障礙心理素質訓練
隨著排球運動的發展,運動員身體素質、技術和戰術的訓練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漸縮小,運動員心理素質往往成為決定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羅格曾指出:“美國奧林匹克隊在進行身體訓練的同時,應增加心理訓練”。因此,了解排球運動員心理活動的規律,尤其把握運動員在競賽中的心理障礙,有針對性地加強排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訓練,意義尤為重要。
一、運動員心理素質對競賽勝負的決定性作用
1.運動員的認識對競賽勝負的決定性作用。過高估計己方的力量或者過低估計彼方的力量都會導致排球運動員的心理準備不足,一旦進人臨戰狀態,尤其是比分懸殊、氣氛緊張的場面,情緒產生較大波動,水平必然每況愈下,甚至出現“打傻了”的局面。
2.運動員的情感對競賽勝負的決定性作用。在高水平的排球比賽中,隊員獲得信息的90%來自視覺觀察,即對手、裁判員、隊友和教練員的身體姿態和而部表情所產生的暗示效應。在接連失誤的緊張時刻,教練員的沉著、冷靜、充滿信心的表情,會使隊員們得到安慰和激勵;隊友之間的一種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口號、一個的揮拳動作,不僅可以提高本隊的士氣,還會使對方在心理上感到有一種潛在的威脅。
3.運動員的意志對競賽勝負的決定作用。在高水平的賽中,要使技術水平得到充分發揮,必須以心理變化與平日無太大差別為前提。要保持這種自控能力,關鍵在于意志力。在環境變化時,有的運動員緊張得手足無措,有的運動員則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把心理活動的指向完全集中在平日訓練所培養出來的充分發揮競技水平的必勝信心上。
二、影響排氣運動員競賽行為的心理障礙
1.動機障礙
過高的動機水平會引起機體興奮性過高,使運動員注息力分散,情緒不穩定,難以控制動作,造成動作質量下降等不良反應;而動機水平過低,又表現為不能充分調動主動性、積極性,導致機能潛力發揮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釋放,造成運動水平降低。
2.情緒障礙
一般來講,適度的緊張有助于激發運動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烈的緊張甚至焦慮情緒,就會影響動作技術和心理潛能的發揮,使運動成績下降。
3.心理飽和障礙
在排球競賽中,運動員有時要進行長時間的持續努力,付出極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靈活的思維反應、精細的感知、敏銳的觀察,但當運動競賽的時間持續過長時,疲勞狀態得不到緩解,便會產生心理飽和狀態,產生厭倦情緒。
4.激活障礙
賽前的過度訓練、生理疲勞、心理準備不足、動機過高或過低、環境壓力過大等因素,會引起激活障礙。當激活不足時,運動員往往表現出冷漠、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厭惡等情緒;激活過度時則表現為緊張、焦慮、慌亂、亢奮等情緒。
5.攻擊障礙
攻擊性是運動員在競賽中產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為。在排球競賽時運動員以對手為攻擊對象并處十全力拼搏和進攻性沖動狀態之中。但是運動員的攻擊行為受到特定競賽規則的約束,如果在競賽中欲達到的目的末達到時,運動員往往會采取過激的攻擊行為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如果這種攻擊性得不到充分瀉泄和釋放,他們會把攻擊欲望帶到競賽之后,這種不正常的心理障礙無論對于運動員參加競賽,還是對今后的訓練、生活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科學的排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訓練方法
1.放松訓練法
(1)肌肉緊張放松法。使運動員某一肌肉群,保持緊張約10S,然后盡量放松。放松時可以從上肢開始,過渡到頭部、頸部、肩部,然后從腹部到背部、髓部、大腿和小腿。在每次緊張和放松時,要把注意力同緊張和放松的感覺聯系在一起。
(2)語言暗示放松法。選擇相對安靜環境,運動員可坐臥在凳子上或床上,然后閉上眼睛,使全身處于放松狀態,這時進行自我暗示,默念幾遍“我感到舒服”,“我輕松極了”等等。放松過后,進行自我動員,暗示“我有力量”,“我感覺良好”。
(3)模擬比賽放松法。由于參賽而造成的焦慮,可在模擬比賽下進行放松,即模擬過渡到比賽實際。例如:測驗、選撥賽、問答提問等。只要意識到自身緊張的信號,馬上進行深吸氣、慢呼氣,并默念放松。
2.想象訓練法
(1)在訓練和競賽期間進行想象,如隊員練習正面扣球技術。在練扣球之前,把整個動作過程想象一下,之后再進行練習;練習之后,再利用想象和思維及內部語言簡述自己在練習扣球中的體會,知道錯誤和正確的地方。
(2)借用直觀形象進行想象。如利用電影、錄像、掛圖、照片給運動員看優秀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使他們頭腦中保持這些運動表象,然后再讓他們想象自己以同樣的方法進行終習。
(3)模擬想象。在訓練中,運動員經常是伴隨著模擬動作來完成內合想象的。因此,練習接發球時隊員邊練一傳,邊想象一攻的戰術配合,特別是接一傳后,就積極上步扣球,進攻結束后的自我保護等。
(4)勝利情境想象。用想象勝利情境去鼓舞斗志,增強必勝信心,消除心理障礙,使怯場或害怕失敗的運動員消除失敗的苦惱。
3.自我暗示訓練法
自我暗示訓練是用語言提示,對自己的心理施加影響過程的一種方法,這種語言提示,是由運動員自己在內心進行,即為自我暗示。
如發球時,運動員在比較緊張和信心不足時,可暗示“冷靜、沉著”,“一定發好球”;在出現技術問題時,可暗示“拋好球”,“擊準球”;在連續失誤時、可暗示“要發過”,“不失誤”,在連續得分時,可暗示“要認真”,“不松勁”等等。
又如在運動員扣球前,可暗示“我一定扣好球”,“我能扣死對方”。在擊球的一剎那,可將暗示喊出來,“扣死”或“嘿”,以銳不可擋的士氣壓倒對方,以增強必勝信心。
4.模擬訓練法
模擬訓練主要用于短期的心理練習,它是為運動員參加競賽作好準備。運用此法首先要及時掌握情況、信息、參賽對手、環境、條件以及“時差”等方面都要做出詳細的了解與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研究安排訓練,其次訓練要通真,從對手、場地、器材、裁判和觀眾都要模擬真正比賽的氣氛。
參考文獻:
[1]心智競技能力的構成與訓練——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姚家新.競賽心理咨詢與心理訓練[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6.
[3]現代排球運動教程編寫組編.現代排球運動教程.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