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范文
時間:2024-02-06 17:3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濟學家們認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存在著三個本質性的差別,即決策機制不同、協調機制不同和激勵機制不同。決策機制不同是指計劃經濟的選擇或資源配置是由至高無上的政府機構做出的,而市場經濟的選擇或資源配置則是由成千上萬的個人分散地獨立做出的。協調機制不同是指計劃經濟的存在與運行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等級制度,自上而下以一種命令的方式來貫徹落實,而對于市場經濟來說,是由一個統一的價格來調節千千萬萬的分散個體,使它們達到一致。激勵機制不同是指計劃經濟是以集體利益為中心的,強調“大河沒水小河干”,而市場經濟卻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強調“小河有水大河滿”。例如處理同一件事情,采取計劃經濟和采取市場經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同是醫院專家門診掛號價錢的問題,如果采取計劃經濟,即政府做出規定:為了使經濟條件不好的人也能看得起專家門診,醫院的專家門診掛號費不得多于14元。這樣,無論大病小病,人們都想去看專家門診,而專家的看病熱情則急劇減小,就出現了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處理這種情況,政府可采取三種不同的手段方法。一、采取分給指,由掛號處人員決定將票號分給誰,但是在此過程中,會出現掛號處人員受賄的現象,損壞的還是人民的利益。二、采取排隊制,即按次序掛號,每天售出一定量的票號,直至售盡為止,,這樣,人們便都不去工作,來到醫院排隊掛號,浪費了時間和大量的人力資源。三、會出現“黑市”,不法分子將14元的票號以100元的高價賣給看病的人,從中獲取高額利潤。但如果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放手不管,醫院會自己制定出一個合理的價格,如果供給大于需求,醫院便會迅速降價,而一旦供給小于需求,醫院又會相對的提升價格,在此過程中,醫院不斷地在尋求一個經濟平衡點,直至供求相等,便實現了經濟最大化。原來存在的種種問題,便自動消失了。
經濟制度是一種根本性的資源配置方式,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總體方向,十分重要!
篇2
“北京共識”(BeijingConsensus)。2004年,時任高盛公司高級顧問的喬舒亞•庫珀(JoshuaCooper)在向英國倫敦外交政策中心提交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識”的表述。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創新經濟理論。即將創新視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②經濟指標多元化。即國內生產總值(GDP)不再是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和分配公平問題亦更為重要。③經濟安全理論。即國家經濟秩序的維護依賴于獨立的政策決定權和金融自。
既然我國采取漸進式的經濟轉型模式,那么我國的經濟轉型則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的特點。一方面,從宏觀上講,我國經濟轉型大致經歷了兩次歷史選擇。第一次是由舊中國脆弱落后的市場經濟向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轉型,從而奠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工業基礎。
第二次是由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而在國際化、現代化的浪潮下,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并兼顧著本國的實際。同時,從經濟轉型的績效上看,中國沒有走蘇聯的老路,而是逐漸摸索并探索出了一套特有的經濟轉型模式。事實上,“中國模式”也好,“北京共識”也罷,問題的關鍵便在于中國的經濟轉型沒有受到西方傳統觀念的束縛,而是扎扎實實地建立一套可行的經濟轉型模式。最后,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經濟轉型不僅僅彰顯了本土特色,還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模板。
篇3
一、我國的農業經濟市場化
農業經濟市場化,就是利用市場機制組織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使市場的作用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持續增大,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后來的計劃經濟對農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伴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深入,原先由政府統一定價統一分配的農業的生產資料和各種相關商品逐漸由市場來決定價格和生產資料與商品的流向,自產自用、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要素和生產結果,逐漸轉變為在市場流通的商品。
計劃經濟時期,主要是國家計劃指揮和引導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各生產要素的流動與分配,行政命令高于市場,一段時間以后,生產資料流向固定,市場僵化,不科學的行政指標造成了很多重復建設、資源的浪費,地區發展不平衡,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市場為主體,在社會主義的基本道路下利用市場的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原則調節和組織生產資料的流動和使用,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勝略汰。農業經濟市場化后,農業主體的價值取向由自給自足向商品市場轉變,原先分散、“小而全”的農業生產轉向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極大的改變了農村經濟的生產方式和農民的生產觀念。農業經濟市場化是解開困擾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鑰匙,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保障了前提、帶來了動力,是應對WTO,應對農業市場國際化,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進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向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和必由之路。
二、我國農業經濟市場化面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市場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比如,我國農業經濟中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基本得到確立,其以土地為主的農業生產資料的占有、使用、支配、經營成果的處置等權利得打了保障,并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自主決定經營項目、經營范圍、經營方式等,自負盈虧;農戶的市場行為得到加強。的實行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和經營方式的轉型。農村的市場體系初具規模并不斷深化和推進,農產品的價格基本由市場決定,農業的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生產以及農產品貿易得到了很大發展并保持良好勢頭。
但是,站我國經濟發展的絕大部分的我國農村經濟,其市場化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首先,農業市場化的發展很不平衡,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發展差異加大,中西部地區的市場化孕育和發展程度遠遠落后于東部;然后,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的產業化分工、產業化程度也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具有極大的先進性和優越性的農業生產流通聯合體和具有專業分工功能的各種經濟組織率先在東部地區出現并促進了東部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專業分工水平較低,各種有利于農業經濟專業化的協會、組織發展水平較低且發展緩慢,有的地區并未真正進入農業經濟的市場化。
三、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市場化的主要原因
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卻自然資源緊缺,人均耕地面積少等客觀上難以改變的因素,我國的農業經濟市場化還受到很多限制。(1)農業自身的弱勢。業是周期性、季節性、分散性強的對自然地理條件和以土地為主體的生產資料依賴性較高的活動,所以天生具有一些弱勢,風險較高;(2)農產品流通市場不健全。農產品的市場體系不健造成了結構性商品問題突出,區域性明顯,農產品的市場擴張存在較高難度。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薄弱體現在幾個方面:①市場中介發育晚、發展緩慢,規模小,以戶為單位進行的農產品商品市場依然占很大部分,導致農產品銷售的成本高、效率低,流通風險高;②基礎設施不完善;③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市場機制、市場規則、市場組織、市場管理方面不健全,具有代表性的批發市場大多還停留在政府興辦、行政管理上;④配套服務不完善,比如農業生產資料供銷、種子質檢、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檢測、合同管理、金融財務、保險等相關的配套設施與服務還很缺乏;(3)農民的經營水平較落后。目前,我國農民在適應市場化的過程中適應能力較低,市場意識不強,缺乏市場的靈敏度,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和滯后性較明顯,而且勞動力的綜合科技水平較低,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
綜上所述,我國的農業市場化水平仍處于初級水平,還需要大力加強市場化建設。
四、發展農業經濟市場化必須依托農村合作社
農村合作社是合作社在農村市場上的應用,合作社是指“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通過聯合所有與民主控制的企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需要與抱負的自治聯合體”(國際聯盟的定義),是建立在個人財產所有權基礎上的,實行自愿、開放、經濟共贏、民主管理、服務和利潤返還原則的特殊經濟組織形式。組織上,農村合作社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經濟體,農民占總人數的80%以上;在所有制上,我國的農村合作社是建立在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和資本的聯合體;收益分配上,合作社以增加成員收益為主要目標;農村合作社的管理實行資源加入,退社自由、民主選舉、民族決策等原則。由此可見,農村合作社是平等、民主、公正的社會組織形式。
農村合作社是現代農業發展、農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經濟市場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出路。農業經濟本身的弱點和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會帶來農業市場的惡意競爭和資源掠奪,導致壟斷產生,滯后的市場信息會造成盲目的組織生產和經營,導致市場調節的供需極度不平衡,產生很多問題,所以,農業經濟市場化既需要競爭,也需要合作,二者并不矛盾。農村合作社是農民之間進行合作的一種體現,合作社之間共享市場信息、銷售、加工、儲藏、流通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和統一管理,可以極大的克服農業經濟分散的弱點,也減少市場調節本身存在的缺陷帶來的農業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降低風險,防止壟斷,取得規模效益和綜合效益。農村合作社是有利于農民團結和共享市場成果,提高綜合利益的有效組織形式,勢農業經濟市場化必不可少的載體,發揮著重要作用。
五、提高農村合作社水平,促進農業經濟市場化
農業經濟市場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針對現今存在的市場化問題,針對影響因素對癥下藥。其中,利用農村合作社,提高農村合作社水平是積極有效的方式。
(一)加強農村合作社的推廣和普及
2006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村合作社在廣大農村逐步開展開來,很多地區和農村建立了農村合作社,為農村經濟市場化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的偏遠農村地區,還沒有農村合作社,或者有農村合作社卻沒有發揮真正作用,所以,國家應加大農村合作社的整體建設質量,大力宣傳推廣和普及,使得農村合作社最大限度的為農民的產業經營的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生產和經營、加工、運輸、貯藏、銷售、農業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共享、金融、保險等有關的活動提供幫助。
(二)加強農村合作社中的政府引導
農村合作社雖然是自愿參與、自主管理的特殊經濟形式,但是,農業比起其他產業相對特殊,農村合作社應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從資金、農業生產技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共享、農業服務設施、勞動力教育培訓等等多方面加強對農村合作社的支持與幫助,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農村合作社,更好的開展項目開發、扶貧工作、農業技術推廣、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各項國家重大項目和重大計劃,使農村合作社真正成為利國利民的特殊經濟組織,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綜合建設。
(三)加強對農村合作社的管理監督
農村合作社實行村民自由選舉、自主管理模式,主要社會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組成,理事會實行農村合作社日常的管理事宜,監事會負責機構的監督。但是,在現實的執行中,監事會的權利時常難以發揮或是被弱化,理事會成員膨脹、腐敗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農村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必須加強社員大會的監督力量,依靠更廣大的社會群眾力量,使合作社的管理工作更公開透明。
六、結語
實行農村經濟市場化是發展我國農村經濟,促進農業長遠發展的必要舉措,然而我國的農業經濟市場化道路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文章進行了分析。在眾多推動農村經濟市場化的措施中,以農村合作社為依托,加強農村合作社建設以服務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市場化是必要舉措,具有中亞意義,是農業經濟和市場化的必然選擇,文章對此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促進農村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對促進我國的農村合作社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市場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作者單位為玉溪市江川區城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
篇4
關鍵詞:市場化;經濟發展;謬爾達爾效應
中圖分類號:F8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5-0023-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06
一、理論簡述
繆爾達爾效應特指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所提出的“循環累積性因果效應”,該效應的理論解釋被稱為循環累積性因果原理,是繆爾達爾對制度經濟學的一項最重要的貢獻。繆爾達爾認為,社會經濟的各種因素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最初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動會引起具有強化作用的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引申變動,而這一級的變動會使社會經濟過程按最初變動方面作進一步的發展[1]。同時,該過程從最初的變動、強化的引申變動及向上的累積過程都不是一個傳統經濟學所認為的均衡與非均衡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累積的過程,且互為因果關系[2]。繆爾達爾進一步將這個循環累積運動分為上升和下降兩種,即“擴散效應”和“回波效應”[3]。前者指某一地區由于某種啟動因素逐步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它的發展促進了周圍地區的發展并使其附近地區的消費品生產不斷增加,從而逐步走出“均衡陷阱”;后者是指某一地區的發展,由于種種原因引起別的地區的衰落。根據該理論繆爾達爾指出,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分,即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
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市場經濟的“試驗場”,建立經濟特區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是引發深圳發展的重要啟動因素。一方面,在我國諸城市中深圳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最早、最明顯且市場化程度最高;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實行為深圳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奇跡”。故本文選取深圳數據實證研究。那么市場化跟深圳經濟發展究竟存在什么關系?市場化作為特區發展的引申因素是否給深圳帶來了“向上”的繆爾達爾運動?如何得出具有循環累積屬性的運算變量?如何引入模型加以論證?以上問題是本文實證的主要部分,也是需要實證回答的問題。
二、參數設定與模型選擇
特區以至全國之所以實行市場化改革,本身蘊含著一個先驗理論假設,即市場化能促進經濟發展。由于市場化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制度和行為的變遷過程。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中實行“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是市場化的根本途徑,而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同時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經濟,體制改革則是按照市場化的發展要求對計劃經濟體制的變更以及新制度的設計與構造,故需要設定市場化指數和經濟發展的程度系數。
關于市場化指數,學術界具有不同的測量方式。何一鳴(2007)用投資市場化率、非國有化率以及地方政府市場化程度三個指數加權,從而得到市場化指數[4]。樊綱(2004)則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發育、要素市場的發育、市場中介組織和法律制度環境等五個方面構筑一個復雜的市場化測量指標[5]。為了簡化和數據獲取的方便,本文將參照以上兩種方法將市場化簡化為對外開放和市場主體的培育,即從開放程度(KFCD)和市場主體多元化程度(ZTDY)兩個方面進行市場化程度的測量。其中開放程度系數(KFCD)由歷年的外貿依存度來替代,市場主體多元化程度(ZTDY)則由歷年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非國有資產投資的比重替代。
以深圳為例,用E-Mi表示i年進出口總量(萬美元),ri表示當年匯率,從而有KFCDi=(EMi*ri)/GDPi。以TI、SO、CO、OT、HMT和FF分別表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國有投資、集體投資、其它投資、港澳臺投資和外國投資,則:
ZTDYi=(COi+OTi+HMTi+FFi)/TIi=1-SOi/TIi
另設歷年市場化系數SCHDi=KFCDi/max(KFCD)+ZT
DYi/max(ZTDY)。同時,鑒于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化進程越高,故用Mri表示市場化進程,則:
Mri=SCHDi+Mri-1,i=1981……2006,其中Mr1980=SCHD1980
為了判斷歷年市場化程度,定義市場化程度指數MDi?綴[0,1],當MDi=0時表示經濟體依然是計劃經濟體制;MDi=1則說明經濟體已成功實現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已經建立。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當i
另假設經濟發展度Eri=GDPi+Ert-1,其中Er1980=GDP1980。同理經濟發展程度系數EDi=Eri/max(Er2006)。從而分別得出各年份的ED和MD,從而得出具有循環累積屬性的變量ED和MD。
三、模型檢驗
由散點圖知,深圳經濟特區自成立以來,市場化程度系數(MD)都領先于經濟發展程度系數(ED)。故可初步證明深圳特區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尤其是對外開放驅動的特征。但ED和MD并不是簡單的線形關系,故考慮分別對其取自然對數。從Ln(ED)與Ln(MD)的散點圖可見,二者存在明顯的線形關系。為了檢驗與是否存在穩定明顯的線形關系,首先需要對時間序列穩定性檢驗,檢驗方法為ADF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1。
根據ADF檢驗結果表明,按AIC和SC最小原則Ln(ED)和Ln(MD)原時間序列在1%顯著水平上具有不穩定性,存在一個單位根。從一階差分序列來看,Ln(ED)和Ln(MD)的ADF(c,t,o)絕對值都大于臨界值(1%顯著水平下的Test critical values)絕對值,從而不拒絕有一個單位根的假設,故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即I(1)序列。為此,可通過建立Ln(ED)和Ln(MD)的回歸方程作進一步的協整檢驗。
通過方程回歸和Cochrane-Orcutt法修正的一階迭代處理后,得到各項參數均良好。
log(ED)=2.712796462log(MD)-0.3692499922+[ar(1)=0.6976614667]
t=(14.90605)(-2.380352)(8.436085)
R2=0.996318 ;D.W=1.618424; F-statistic=3111.674
由上式可見,該回歸方程的各項檢測參數和方程都較為顯著,且擬合度高,經過一階迭代后方程亦不存在自相關,D.W良好,回歸方程通過檢驗,但需進一步判斷回歸方程的殘差是否平穩。通過對該回歸方程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殘差ADF(c,t,o)檢驗下的t-Statistic 為-4.813518,p為0.0008(〈1%),協整檢驗通過,故可以認為Ln(ED)和Ln(MD)序列是平穩的,即存在長期穩定的函數關系。
四、結論
由以上的模型檢驗可知Ln(ED)和Ln(MD)存在協整關系,從而具備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的條件,檢驗結果見表2。
由于P值均小于5%,由格蘭因因果檢驗可知Ln(ED)與Ln(MD)互為因果,且Ln(MD)對Ln(ED)的解釋力更強。由此可證明,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是基于以對外開放為主的市場化過程,對外開放對深圳特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大作用[6]。同時經濟發展反過來強化和加快了市場化即加速了轉型進程,也加速了對外開放進程。可見市場化和經濟發展互為因果,從而證明了轉型的漸進和誘致型特征,即不斷循環累積的謬爾達爾過程,而且是“向上”的謬爾達爾過程。
參考文獻:
[1]繆爾達爾.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10.
[2]繆爾達爾.世界貧困的挑戰[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132.
[3]李增剛.繆爾達爾的制度經濟思想及其比較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5).
[4]何一鳴.轉軌時期珠江三角洲經濟制度變遷研究[D].廣州:廣東商學院碩士論文,2007.
篇5
關鍵詞:體育市場化 制度規制 改革
引言
體育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撐,正越來越體現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體系的傳播。與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和目標相一致,我國體育領域也正亟待制度改革、路徑創新,體育市場化是建設體育強國,放大體育關聯效應的根本改革方向,也符合我國確定的發揮市場關鍵性作用的基本改革方向,這方面研究成果較多。當前我國的體育發展正處于從計劃模式(舉國體育)向市場化模式的轉變過程中,在滿足基本體育公共服務需求的同時,如何實現市場化、實現“行政管體育”與“市場辦體育”的分離成為體育改革的突出難題和重點。
我國體育制度演變、特征及體育發展空間
(一) 我國體育制度階段性演變及特點
建國以來,我國的體育制度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滕占強,2013)。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從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初。國家施行計劃經濟體制,統攬體育資源分配,地方政府被動接受中央政府統一計劃安排,“舉國體育”是其根本特點,較少考慮體育投入產出問題。第二個階段主要是指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90年底初,我國明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育改革有所進展,體育部門明確提出“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改革方向,體育事業也有了突破性進展。第三個階段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的改革,以“體制改革與機制轉換為核心”為目標,更加明確體育的主要任務,體育組織架構更加完善,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當前,體育領域即將面臨第四個改革階段,以發揮市場的關鍵作用為基本導向,進一步改革體制機制。隨著時間變化,我國體育制度演變與體育發展效率也有顯著提升(見表1)。
(二)我國未來體育發展潛力與空間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體育需求更加多元,迎來巨大發展空間。一方面是體育市場潛力巨大。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體育產業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到“十二五”末期,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0.7%,從業人員超過400萬,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另一方面是增強我國體育國際話語體系空間巨大。當前國際體育主要是西方話語體系,多民族、多元化的體育生態趨向單一化,而這顯然不符合體育發展客觀規律,多元化發展是體育發展的最終狀態。我國體育話語體系正在逐步樹立中,且我國體育發展特征與西方大有不同,能夠融合多元體育文化,在體育大國的基礎上,未來增強體育國際話語權,促進國際體育多元化發展存在巨大空間。
然而,與巨大的體育市場發展前景相比,我國當前仍然突出以行政主導,政府管體育、政府辦體育的模式與改革要求是不相互適應的,盡管已采取多種措施,但效果甚微,這就要求分析當前體育發展模式的弊端和未來改革的路徑,本文即試圖從政府制度規制視角探討這一問題。
政府體育制度規制現狀及特點的理論分析
(一)體育行政審批權未充分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體育局保留9項行政審批權,但仍然保留大型賽事審批權。該項權力直接涉及深度市場化,影響甚大。首先,政府以“看得見的手”影響本可以由市場來調配的資源配置,在制度上形成壟斷和辦賽“門檻”。在體育賽事需求迅速擴張的條件下,抑制了市場主體的辦賽可能性,使得體育消費呈現“啞鈴”型,即一端是成本較高的大型職業賽事,一端是完全免費的群體活動。大量中小型成本的賽事由于辦賽“門檻”被放棄,而這正是體育產業中實際參與人群最廣泛的領域。其次,圍繞體育賽事審批而引發的管理費或審批費的收取和使用容易成為“尋租”空間,賽事管理缺乏規范和透明度,隨意性較大。
(二)體育資源資產經營及再資本化未充分改革
政府對體育資產包括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國家投入培養的運動員、體育項目品牌等有形與無形資產擁有產權。在傳統體育資產產權制度下,行政權與所有權合一,從而體育資產權屬缺乏人格主體,體育資產如何保值增值成為沉重問題,如體育場館經營、體育品牌經營、體育明星經營等資產無法保值增值甚至虧損(成會君,2005)。一方面,體育資產與其他類型國有資產一樣,政府部門是把國有資產當做實物形態來保護它、維護它,注重實物形態,控制資產本身,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思維模式,而忽略了市場經濟注重價值形態,調節資本的巨大效應,因為只有資本的運動及其擴張而不是實物形態的規模擴張,才能實現價值保值增值(文宗瑜,1996)。另一方面,按照資本效率規律和平均利潤率規律的要求,在國有體育資產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落實明確的投資主體,建立更為有效的委托--關系,從而盤活國有體育資產,使體育資產存量以資本形式流通起來,實現國有資產再資本化,這在我國體育資源資產經營中還少有嘗試。
(三) 地方政府競爭影響市場秩序構建
地方政府競爭對市場秩序構建至關重要,本身也構成參與市場的一個重要主體,同時其行為通過影響要素流動及相關市場主體的行為來介入市場活動(周業安等,2004)。在體育市場的競爭中,政府競爭反映在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上下級政府之間等橫向和縱向競爭。特別是在縱向競爭中,上級政府一方面通過轉移支付、賽事資源、體育人才和設施資源等相關資源分配來調控地方政府的行為,另一方面設置一系列績效考評制度來約束地方決策。地方政府為達成目標 , 一則通過和上級討價還價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政策,二則通過各種手段和其他地方政府競爭,以獲取更多的資源流入。如果地方政府技術、制度安排面對市場的能力有限,在上級資源一定的條件下,就可能采取非市場競爭手段(如地方保護主義),甚至可能采取違法違規的手段;以及對上級政府進行欺騙。這些手段顯然會擾亂整個市場秩序。另外,政府擁有的體育資源、行政資源相對較多,還可能通過行政手段等直接限制或打擊民間的競爭對手。
(四)體育行政管理與監管機制缺失
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權限缺乏監管機制,各級體育組織權責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當前的體育管理具有較強的行政壟斷特點,體育部門同時承擔了審批、執行、監督、評價職能,決策權力集中而缺乏監督,如我國的體育行業協會只是行政機關的下屬事業單位,在運動員資質管理、決定權、違規違紀處罰權、賽事的組織、管理權、聯賽的所有權及收益權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排他性特征,與國際體育行業協會有著明顯不同。運動員、俱樂部、企業主體等基本沒有話語權。其次是體育管理法規和制度不健全(劉志民等,2009)。我國體育領域中利用的法規很少,主要有《憲法》、《體育法》等相關條文以及行業管理法規、制度條例共同組成,多為行政法規范疇,監管力度有限,而民事、刑事法規中的相關法律條款在體育領域中應用還不廣泛,從而在調節行政辦體育、管體育,社會辦體育的各種矛盾中缺乏有效監管。
體育市場化改革路徑的建議
(一)試點審批權限下放,由點至面探索改革
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限有利于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有利于調動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雙方積極性,更加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主體活力。可以先行試點下放審批權限,漸進式推動市場化改革。體育系統相對于經濟、社會等其他領域在結構上和管理上有著明顯的單一性和相對的封閉性,有利于推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對其他領域的影響較小。可考慮將辦賽審批權限、運動員和體育資產管理與經營權限在一定層度和部分領域率先下放,積累經驗,科學評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二)率先放開中心城市改革,由發達至欠發達區域逐層改革
市場化改革要落實到具體區域,首先可落實至經濟較發達的中心城市,特別是作為第一梯隊的國家中心城市。東部地區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經濟中心區域,居民收入水平、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都相對較高,人口眾多,市場空間大。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區體育市場已經較為發達,在多個體育領域和項目上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改革的成本相對較小。而西部地區經濟基礎還較弱,對于支撐體育發展的保障能力等方面還不足,且市場活力、商業化需求較東部地區滯后。因而,率先放開中心城市特別是國家中心城市的市場化改革,再逐步推向中西部地區可能是適合的改革路徑。
(三)率先推動優質體育競技資源的全面市場化、職業化,釋放輻射能力
當前,體育各細分領域全面市場化的條件還不成熟,可以率先推動能夠獲得豐厚市場回報的競技體育領域,如大型賽事足球、籃球、網球等主流項目改革,以職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為主要目標,減少政府及相關機構的行政干預,賦予社會組織充分的組織權限和規則制定權限,以職業賽事、國際賽事為紐帶,吸引國際高端體育要素如人才、中介經紀企業、營銷機構等廣泛參與,釋放競技體育的輻射能力。
(四)主動培育市場主體,由行政約束轉向政策制度激勵
未來應著重轉換觀念,積極扶持和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體育市場開發和經營,要重點培育體育實體機構如職業俱樂部、單項賽事組織。搭建與國際接軌的國際體育營銷網絡,培育體育中介、體育經紀、體育科研等主體。重視新媒體時代的體育全媒體體系的構建,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平臺作用,提高我國體育的話語權和輿論主導勸。
(五)推動經營模式轉變,實現市場化運作
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經營模式,盤活資產效率,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擯棄傳統的政府投資、經營、管理的“一條龍”模式,大力推進政府為輔、社會為主的開發運營模式如BT、BOT、BOOT等,大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另一方面,促進體育資產資源的再資本化。擯棄只限于做大規模、做強形態的實體體育資產經營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體育資產的貨幣化、證券化、股份化、資本化,組建體育市場相關公司化運營機構和集團公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杠桿效應。
參考文獻:
1.滕占強.論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嬗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
2.何玲等.淺談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趨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4)
3.吳周禮.政府職能與體育市場化問題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04(5)
4.張貴敏.轉型期我國競技體育與行政干預的若干問題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6)
5.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R].2011.4
6.《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體育強國戰略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
7.成會君等.論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制度約束與制度創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
8.文宗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再資本化[J].經濟研究,1996(12)
篇6
[關鍵詞]體育;產業市場;經濟環境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52-0014-02
1 體育產業市場
1.1 體育產業的形成
體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具體到從產生包括居民或學校、社區等組織對體育產業及其產品的需求,和以此供應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簡單的供需關系,發展為需求者的逐漸壯大成群體性和所需產品的類別的豐富,從而形成規模化,也就是體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形成市場,以體育活動為主或密切圍繞體育而開展經濟活動并不斷地形成相應的企業、公司、俱樂部等經營實體,這些生產體育產品或提供體育服務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各類行業就是體育產業。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總和。由這些體育產業所形成的以體育商品、勞務供給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實現的商品流通總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體育產業市場。
1.2 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
體育產業的發展與其自身的規模、結構和體制是否完善,體育企業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有關。如果缺乏競爭力的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體育行業由體育用品產業化到體育產業規模化的轉變將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被壓制或者是被淘汰掉;體育產業區域發展是否平衡,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帶動了周邊體育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分支,加快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進程,大力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整合體育資源,實現體育企業的資產重組;加強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的互動,拓寬體育產業的融資渠道,把體育產業培養成經濟增長中的新亮點;體育本體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所占應是主體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體育用品產業,這涉及市場體系是否健全;體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行業的運行與發展。
2 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體育消費質量的需要
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的需要,同時也為體育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體育產業包括所有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與其他產業類似,體育產業也有其產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體育商品,例如服裝、器材、食品等,體育商品具有鮮明的文化商品的特點,它不僅是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質量,滿足更高層次生活的需求,這使得體育產品和服務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體育產業從最開始的分散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和規范的市場,到逐步以市場為核心,消費為主體的產業化發展,是隨著市場的壯大而壯大的,市場存在著供需關系,競爭關系等經濟領域的關系法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勢必對所需商品質量的好壞產生影響。因此,體育產業在這種需求和競爭的環境中,必須整合資源,調整自身管理和運營機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質量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這就使得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成為必然。
2.2 體育產業市場自身發展的需要
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是同一屬性的企業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種市場中,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市場則是指一切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或者說,是商品供給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實現的商品流通的總和。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產物,社會分工越細,商品經濟越發達,市場規模與范圍就越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產業市場是實現體育商品和體育勞務價值、實現體育產業積累從而最終實現體育再生產的關鍵。由于體育產業市場的不斷變化,它又不斷從外部造成一定壓力,促使體育商品、體育勞務生產者和提供者不斷改進生產、經營和管理,推動體育商品生產和勞務不斷創新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體育產業自身為了生存、發展需要進行整合、擴充,在合理調配資源的前提下,完善體制機制,形成規模化、集約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
2.3 體育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體育產業化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顯示出其經濟方面的優勢,而體育產業又帶動許多相關產業,促進了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在引導社會消費、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體育消費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體育產業。將體育資源與相關行業整合,以產品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建設體育產業市場,繁榮體育經濟。因此,要努力開發體育市場,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增強體育市場發展的動力和后勁,促進高效率的體育產業與地區經濟綜合體的良性互動,使體育產業市場朝著多元化、市場化方向發展。體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必須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規模化的整合,從整體上提升體育產業的競爭力,推進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經濟環境與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
經濟環境是指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外部條件,包括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程度,還指可治理的環境,如經濟體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狀態及社會通貨水平和經濟發展的秩序等。經濟環境的優劣主要取決于總供給與總需求能否保持大體的平衡,通貨膨脹是否得到治理,經濟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資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這些是指經濟環境的特點。經濟環境作為一種抽象的名詞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它與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3.1 經濟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規模
經濟環境對體育運動改革與發展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體育運動的改革與發展,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來確立體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也就是體育產業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些發展是受經濟環境所制約和影響的。經濟環境受地區發展狀況的影響,不同地區經濟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狀況就不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體育消費的支出較少,決定了西部地區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規模相對較小。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體育消費的支出相對較多,對體育產品質量要求高,因此推動了體育產業市場的發展規模。
3.2 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對經濟環境的需求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出現,人們的收入差距逐漸拉開,體育消費的層次性逐漸顯現,根據人們對體育消費的不同要求,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勢在必行。體育市場的需求是拉動體育消費的動力,體育市場規模化發展是溝通體育服務生產和
體育消費之間的橋梁。體育市場規模化,可以通過國家投入、體育部門自籌和社會集資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設一批能舉辦比賽,又能向社會開放供群眾活動的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體育場館,并加以市場化運作。又可以通過外商獨資,中外合資或個人投資興辦的以體育服務為內容的盈利性體育企業,從而發展和擴大體育市場規模。
3.3 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對經濟環境的適應性
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應與經濟環境相適應。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應與區域經濟相協調;經濟發達地區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地區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眾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根據消費者對體育產品需求的不同,體育產業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應因地因時制宜,確定其發展規模和方向。
4 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體育投資和體育消費主要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經濟因素的制約。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的同時須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使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軌道上來,才能提高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的程度,不會產生市場的無序、盲目發展以致資源浪費,加大成本,導致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的發展走彎路。體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體育消費的增長,從而優化人們的生活消費結構。從發展的角度看,對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的經濟環境分析和研究,為體育產業經營者和相關管理決策者提供有意義的借鑒和參考,減少和規避體育產業經營與投資的風險,使體育產業保持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從而為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駱秉全.簡編體育市場營銷學[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3.
篇7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視域;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一、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迅速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網絡信息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為每個國家的交流往來架起了一座橋梁,這大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生活的方式,社會企業也在此基礎上立足全球,形成新的發展策略,找到新的發展出路。另一方面促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為全球的科技進步做了很大的貢獻,也為經濟全球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出現了眾多的跨國企業和公司,并因此形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也于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這些組織都為經濟全球化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信息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愈加頻繁,跨國企業的規模、質量也在逐漸加大和加強。
二、國際市場營銷概述
國際市場營銷是指越過本國,企業在超過兩個國家以上的國境進行的生產營銷活動,利用全球的資源整合,優化資源,以發展國際化企業為目標,在全世界的經濟活動中經營產品、技術、服務和信譽的營銷活動。國際市場營銷主要有四個基本特征:(1)把對外發展為手段變為以企業的管理為主,并用全球性的營銷管理理念進行管理;(2)營銷對象不再簡單停留在商品的大量輸出,其中還應該包括各國之間的資本和技術輸出;(3)不論是出口還是進口,都應該列入國際營銷的范圍內,實現開放式合作;(4)認真分清各個渠道的產品輸出和輸入,將每個領域實現功能系統化。而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下,積極發展國際市場營銷,可以讓各國之間的不同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種類,改進產品的生產技術以及企業的管理水平,這樣,就能在國際的大舞臺上面對更多強勁的對手,自己也能夠取得一席之地。在國際競爭的大潮中,各個企業將會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來實現自己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發展國際市場營銷,能夠加快實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科技水平,還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偌大的國際市場為許多資源匱乏的國家提供了資源,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水平去換取自己所需的資源,來提高自己國家的經濟水平,推動經濟的發展。
三、經濟全球化視域下的國際市場營銷環境
(一)經濟環境
目前全世界大體分為兩種經濟體制,分別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一般在工業發達的西方國家較為常用這種體制,他們比較注重于個人家庭的發展,希望通過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將本國或者個人產品打入外國市場,這些行為都是與國際市場營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的。其中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結構基礎都能夠體現這個國家的經濟環境,資源匱乏和分布不均會使這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出口量從根基上大大減少,加上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都跟不上國際經濟發展的形式,那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很難開展好國際營銷活動的。
(二)政治環境
一個國家政局的穩定以及一個政府決策,都影響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有些國家喜歡國際貿易,對于進出口貿易和跨國公司的合作持大力支持的態度,愿意提供一個寬松的國際經濟環境;而有些國家則相反,對于在世界性的貿易市場上進行交易,他們顯得謹慎小心,不愿意展現更多的經濟條件在這個世界大舞臺上,因此,在國際營銷策略的制定方面,規則過死,缺乏彈性,具有一種狹隘的民族工業意識形態,過于保護本國貿易使得國外資本流通不進來,自己的產品走不出去,整個國家經濟陷入一潭死水。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制定了利于國際經濟發展的《反壟斷法》和《防止不公平競爭法》。
(三)社會文化環境
國際市場營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是一個國家能否跨越異國的社會文化障礙,把國家企業文化融入外國文化。而各國消費者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購買方式和消費偏好。比如,如今在中國盛行的韓流文化,很多企業致力打造與韓國文化一致的一些品牌產品,以此來拉動國家的經濟。而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與語言也對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市場營銷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教育水平低下的地方,企業采用書面化文字式的營銷策略不容易獲得成功,而且,教育水平低下意味著人才缺失,當全世界經濟形成了一個整體,那么企業對于市場營銷人才的選擇要求就會提高。經濟全球化下的企業人才要求市場營銷專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能夠掌握一門流利的第二或者是第三語言,不僅對個人,對于企業的發展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競爭優勢,這樣,才能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站穩腳跟。
四、經濟全球化視域下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一)正確劃分國際市場并選擇正確的目標市場
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來進行營銷活動,必須將這個混雜的國際大市場進行劃分,從而尋找出屬于自己產品的目標市場進行投放。因為在國際市場上,并不是所有的市場都適合你去做營銷,也不是每一個市場都值得你進入和能夠進入的。有些市場可能只是西方國家的市場,有些市場是亞洲國家的市場,又或者某些市場是根據消費者的愛好和購買偏好來決定的,所以企業在進行具體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消費群體以及地域限制,正確選擇好自己的目標市場。在吳健安主編的市場營銷學精要當中,他將國際市場進行了不同的劃分,分別從社會制度(分為資本主義市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商品性質(產業用品市場、消費品市場以及服務市場)、消費者性別以及地域來劃分,地域劃分為北美市場、歐盟市場、拉美市場以及亞洲市場。綜合考慮本國企業在外國屬于一個什么樣的市場,那么在進入這個國際市場的時候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看到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維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后期的國際經濟大舞臺上才會獲得較高的企業回報率和長期的國際市場的利益。
(二)走產品營銷的道路
在走國際化市場營銷的時候,企業一定要事先想好自己應該以什么樣的產品形式為主導,打入國際市場,是銷售與國內一樣的產品還是需要轉變產品戰略,生產出適合國外而不同于國內的新型產品。兩種道路都有可取之處。如果采用國內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營銷,那么企業就可以利用一些產品品牌效應,建立相同的品牌形象,比如麥當勞、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之類的,這種營銷策略能夠大大地降低產品的開發成本,而且還能獲得較高的市場信譽形象和品牌形象;當然,有些產品是不能采用這種品牌延伸的營銷策略的,企業必須根據國際市場上某些國家的地域特色和消費者偏好去改造產品或者創造出新的產品,以適應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消費者需求,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不被擠兌出去。比如一些石油公司生產的石油可以根據世界各地不同氣候進行調節,而雀巢咖啡口味的改變也是為了能夠迎合廣大的國際消費群體,再一個,不同國家生活方式的不同促使企業將要對自己的產品加以改造,比如自行車。自行車在發達國家一般是用來運動的,而在發展中國家只是作為交通工具而出現,因此,在向外營銷類似于自行車這一產品的時候,企業一定要對這一產品進行質量改造,或者就是開發新的產品去適應國際市場上一些目標客戶的需求,比如現在很多人崇尚的綠色消費,企業可以根據這一點來開發新的綠色產品。當然,這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國際營銷策略,但是一旦成功,帶來的企業利潤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也能為企業樹立一個經典且獨一無二的形象。
(三)采用分渠道營銷和的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視域下國際市場營銷中的渠道營銷有兩種分法,一種分為窄渠道營銷和寬渠道營銷,另一種分為長渠道營銷和短渠道營銷。窄渠道營銷主要是采用獨家銷售和獨家的方法企業雙方達成一致的交易條件,一國企業將自己的產品全權交給某一個公司或者某一個商來全權進行銷售,其中所面對的國際金融風險,商是不予以承擔的;寬渠道營銷恰好與此相反,企業在推廣自己的產品的時候,會盡可能地選擇一大批的中間商來將自己的產品進行分銷,使之進入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與長渠道分銷策略的特點是一樣,都是將商品打入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形成某種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量,在增加銷售成本的同時能夠促使價格上漲。短渠道的分銷策略則是企業將商品跨過中間商直接投入到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以及大型連鎖商店,這樣的分銷方式容易受到地域人力和物力財力的限制,以至于提不起商品價格,還有可能造成虧本。
(四)商品定價和宣傳策略
身處國際市場的商品定格是一門很講究的學問,因為在國際市場上的商品價格構成是復雜的,它包括進出口的關稅、國際中間商所需的成本和商品的運輸保險費用以及國家之間的匯率變動。雖然大部分國家的關稅和商品運輸費用是長期穩定不變的,但是匯率的波動以及企業在將商品分銷到不同渠道進行銷售的這個時間過程,無形當中會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盈虧。因此,在國際市場上,企業選擇一個正確的商品計價貨幣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企業還必須與引進商品的國家簽訂一定的貿易條約,規定商品使用的貨幣幣種,企業要根據國際市場的不同風向,制定好國際轉移定價策略,這樣,在某些國家發生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企業才有余地抽身出來,將企業利益風險降至最低。而一個國家的商品想要響亮打入國際市場就不得不進行大量的宣傳,包括廣告宣傳、企業人員宣傳、公共關系以及國家政府之間的宣傳。其中人員宣傳是最難解決的,因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原因,很多企業銷售人員會受到目標市場的社會文化和語言因素的影響,導致宣傳不到位和不正確的行為發生。外國消費者不理解你的產品,自然不會接受,所以在做廣告宣傳的時候,廣告的內容也應該體現目標國家的一些人文情況,增加消費者認同感才能加快產品的促銷。或者在國際市場上的兩國政府也可以形成政府之間的企業合作,相互為本國提供目標市場的一些相關信息,建立海外貿易中心,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本國開拓外國市場的政策,以一個國家的形象為企業塑造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總之,在經濟全球化視域下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一定要劃分選擇好目標市場,細分消費者結構和外國不同地域的消費偏好,克服異國的社會文化語言障礙,創造或改造出新的能夠迎合國際大眾的產品品牌,為產品找準市場定位,那么,企業才能順應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并且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
作者:趙言 單位: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輝.國際貿易背景下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研究[J].國際商貿,2011(11)
篇8
關鍵詞:人工勢場法 路徑規劃 小車機器人
中圖分類號:TP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3-025-02
1 引言
讓機器人能夠智能識別外界的環境,并能按人開發設計的意愿去工作, 必然需要各種傳感器在機器人各個部位、各種方面的合理應用。而機器人要按人的要求去進行相應的工作,必然就要進行相應的運動,而運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碰到一些障礙物,而機器人要完成工作就必須要繞開相應的障礙物,這就要解決機器人的繞障規劃設計問題。而一套完善的規劃設計方案,不但能有效的提高機器人的工作效率,而且還可以避免因機器人碰撞而產生的高額維修費用。機器人運行路徑的規劃設計是當今機器人研究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實驗室自主研發的一款爬行機器人――焊接小車機器人的避障路徑規劃問題來進行研究。
圖1 焊接小車機器人
2 人工勢場法
Khatib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人工勢場法,最早應用于機械臂在工作空間中的實時避障路徑規劃。人工勢場法具有構造簡單、計算量小、使用方便、便于底層的實時控制等特點,因此常用于移動機器人的局部在線避碰。在傳統的人工勢場方法中,假設機器人為一質點,機器人在工作空間中的位置信息表示為qrobot=[x,y],目標的位置信息表示為qgoal=[xgoal,ygoal],障礙物的位置信息表示為qobs(i)=[xobs(i),yobs(i)],則機器人的勢場函數可以采用如下方程式來進行描述:
(1)
圖2 傳統人工勢場法受力示意圖
引力勢場被定義為拋物線函數如表達式(2)所示:
(2)
機器人所受引力定義為式(2)的負梯度,如式(3)所示:
(3)
傳統斥力場函數的公式定義如(4)表達式:
(4)
斥力函數的計算公式為:
(5)
其中:katt、krep分別表示引力函數比例系數和斥力函數比例系數;p(q)表示障礙物與機器人之間的最小距離;p0表示障礙物的占用空間。在機器人碰到有障礙物的情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katt、krep、p0來獲取比較理想的前進路徑。
3 數學模型的建立
本文所研究的機器人的繞障路徑規劃設計是在實驗室模擬出來的小車機器人工作運動環境中得到的。機器人要繞開障礙物,依賴的是機器人的外部傳感器對周圍環境的探測并反饋給機器人的中央信息處理系統,再由中央信息處理系統經過相應的路徑規劃設計算法,運算后規劃出一條合理的路徑。對于靜止的障礙物,在模擬環境中我們采用的是多面模型表示法。該方法計算簡單,只需記錄模擬環境中各個障礙物外部輪廓的最突出點,然后把各個最突出點相連即得到障礙物的二維形狀,即機器人需要繞障(不可穿越障礙物)的范圍。為了便于環境建模以及簡化機器人的繞障路徑規劃算法,我們把機器人的尺寸縮為一個質點,將機器人的尺寸補償到障礙物形狀尺寸中去。例如,假設機器人的二維建模輪廓是邊長為k的正方形,原先靜止的障礙物的外部尺寸為L,則經過補償放大后的障礙物的外部尺寸為 L+k,此尺寸即為質點機器人所需要繞開的障礙物區域范圍。
4 仿真實驗
當小車機器人運動的時候,傳感器不斷地實時檢測機器人、障礙物和目標點的位置,并判斷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實時路徑規劃。PC端控制界面中的多情形避障路徑規劃設計仿真實驗的具體流程圖如圖3。
圖3 路徑規劃仿真實驗流程圖
利用C語言編寫的仿真軟件如圖4所示。點擊和,可以在仿真區域中模擬出起點和終點位置,進行機器人避障路徑的規劃設計仿真實驗。且無需退出仿真實驗系統,可以隨機改變起點和目標終點位置,在同一個模擬環境中反復進行實驗。
圖4 仿真實驗軟件界面
圖5顯示了路徑規劃仿真實驗的結果。圖中黃色的原點表示起點,綠色的原點表示終點位置,黑色的模塊是任意設置的各種障礙物,紅色線段為最后規劃設計出來的運動軌跡線。從圖5(a)―(d)中可以看出,不管如何隨機放置仿真的起點和終點,機器人都能夠根據實時環境規劃設計出可以避開障礙物的前進路線,順利到達目標終點。
5 結論
本文研究了人工勢場算法,用C語言開發了焊接小車機器人的避障路徑規劃設計系統,仿真實驗結果表明避障路徑規劃設計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羅勝華.未知環境下移動機器人路徑規劃研究[D].湘潭大學,2009.
篇9
近代一百多年來,重慶又經歷了因商而興、內遷而盛、改革騰飛的發展道路。從一個古代軍事要隘,發展成為開放的、連接我國中西部的戰略樞紐;從古代的區域商貿中心,發展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從十九世紀的單一型轉口貿易城市,成長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多功能的現代工商業城市;從位居四川盆地東部的港口城市,發展成為立足中國內陸、面向五洲四海的中央直轄市。
九八年國家將重慶定位為:中國西部的三中心(商貿、金融、科教),二樞紐(交通、通信),一基地(產業化基地)。首先就是要將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商貿中心,利用區位優勢,南達云貴、東承武漢、西撐成都、北抵西安,在國家開發大西北戰略中,起到承上起下的樞紐作用。
那么,重慶市場對于美容化妝品的經營者又有什么樣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呢?
重慶的經濟與零售業特點
近20來,重慶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飛速的發展,形成了現代化的海陸空交通網,徹底改變了“蜀道難”狀況,帶動了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零售業。近10年來,重慶不僅吸引了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百安居、麥德隆、易初蓮花以及臺資的太平洋百貨等國際零售巨頭到重慶圈地開店,還引得本土的王府井百貨、北京華聯、深圳茂業百貨、銅鑼灣百貨駐扎重慶。預計到2010年,華聯綜超要在重慶新開7家1萬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初步選址包括南岸、大渡口等區,明年年初還要在重慶建采購中心,負責西南大區超市的采購。其它巨頭們均有類似舉措。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消費對重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左右。直轄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6年的445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955億元,年均增長10%。特別是1999年以來,市民消費從百元級向千元級、萬元級升級,結構高級化推進了消費總量的擴張,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呈7.7%、7.9%、8.7%、9.1%、9.5%、14.3%的遞增趨勢。
去年1-9月,重慶市新增連鎖店326個,累計達8215個,實現連鎖經營194.5億元,占社零總額的24.7%,居全國領先水平。重慶連鎖經營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商貿流通產業改革和組建大公司大集團的戰略部署。近年來,重慶市先后組建了商社集團、商務集團、糧油集團、新華書店集團、醫藥股份、新合集團、物流集團等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形成了推動流通現代化的骨干力量。
去年1-9月,全市貨運總量達28651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9%;全市電子商務網上交易額實現4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15%。目前全市流通業就業人員達到210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總人數的11.7%,在非農行業中居第一位。重慶市還積極推進社區商業建設,規范完善了37個社區商業服務中心。去年在農村實施鄉鎮建連鎖超市、村社建放心商店的“雙建工程”中,已建成115個鄉鎮連鎖超市、691個村社放心商店,促進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去年出臺的一系列新農業政策,即中央1號文件,減免兩稅、實施三項補貼、四項基本保障等,都將在今年見到明顯的成效。目前正在召開的“兩會”再次將“三農”問題作為討論的核心焦點,對農民的幫扶政策必然進一步大幅增加,巨大的消費力,將會從三、四級市場逐步爆發出來。
商品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遍布城鄉的市場網絡和以零售、批發銷售為經營主體的市場流通格局,一批在西部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輻射力、帶動作用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已成為商貿流通發展的重要支撐。含有強大的日化批發功能的朝天門綜合批發市場,交易額已突破100億元大關,商品輻射周邊10多個省區、200個縣市,成為西部最大的綜合交易市場。
2005年,重慶GDP突破3000億元,2006年1-2月重慶市工業生產增速達23.1%,2006年重慶市出口目標30億美元。據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分析,未來兩年內,重慶對外資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將超廣州和深圳。
重慶美容化妝品的消費特點
巨大的本地人口量和持續大規模建設吸引的外地人口、便捷的交通條件、經濟快速發展、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對外出口,以及大量資金的不斷投入,必將帶來消費力和消費的快速成長,也必將隨即帶動美容化妝品消費的快速成長。國外研究表明:越認為自己美的人,對化妝品的投入越多。而國人皆知,重慶是出美女的地方。
以日化品消費為例,崇尚健康、追求年輕化已成為時尚,化妝品消費群體日漸壯大,從過去的年輕女士擴展到年輕男士和中老年人,甚至是青少年和嬰幼兒。同時也帶動了農村化妝品市場的銷售,尤其是中低檔化妝品銷路看好,受到農村女青年的青睞。過去國內化妝品消費的主導地區以東部為首,而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3年我國東部地區化妝品類零售額146.2億元,與上年比增長15.6%;而中、西部地區零售額分別比去年增長22.9%和25.4%,大大高于東部地區,所占比重也均比去年略有提高,顯示出中、西地區化妝品市場的消費潛力。
商界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界定,衡量一個商場檔次有多高,就要看這個商場一樓能引進多少國際一線化妝品品牌。對于商場而言,化妝品品牌是龍頭,只有當頂級化妝品進駐后,真正頂級的男裝和女裝才能隨之而來,商場也才能真正實現“提檔升級”。
過去,重慶這個內陸城市高檔化妝品一直“匱乏”,商界人士自嘲,對于國際品牌而言,重慶這個直轄市只能算三線城市。然而,國際高檔化妝品對重慶商家的態度近年來轉變巨大,國際一、二線化妝品品牌,如蘭蔻、雅詩蘭黛、資生堂、迪奧、香奈爾、倩碧、SK-II、碧歐泉、赫蓮娜、伊麗沙白.雅頓、嬌韻詩、嬌蘭、希西黎、歐珀萊、蘭芝、伊夫 圣羅蘭、安娜蘇、Hugo Boss、水芝澳、高絲、嘉娜寶等等,陸續登陸重慶市場。業內統計,2005年國際高端化妝品在重慶的銷售專柜至少擴大3倍。去年,頂級的奢侈類化妝品品牌:美國Z.Bigatti(哲?碧卡狄),也進駐重慶,并取得不俗業績。
重慶女性對世界知名化妝品的熱情令業界巨頭們驚喜不已。蘭寇曾創造過單日售賣70余萬的絕佳成績,平均月銷售額都不低于400萬元,還不算那些通過非正規渠道銷售的。日本知名品牌SK-Ⅱ的“神仙水”單品,盡管經歷了消費者狀告風波,其銷售在短暫疲軟后仍是一路高歌。高級個性化彩妝――Anna Sui在去年正式進入后,月銷售額也保持在五、六十萬左右,并逐步被更多的人認同。
重慶這個美女云集的城市,在“美麗經濟”中占主流的化妝品消費,不可遏止的呈上升態勢。從目前化妝品市場銷售情況看,檔次高、質量好、對身體健康無副作用的國產名牌、中外合資名牌和進口名牌化妝品的品牌效應,在重慶消費者心目中日漸顯現,成為主宰當前市場的主要增長點。特別是延緩皮膚衰老,防止皺紋出現,促進血液循環,美白皮膚,讓肌膚保持生機和活力的各種系列名牌產品,受到廣泛歡迎。
太平洋百貨化妝品專區負責人認為,近兩年國內奢侈品市場洶涌增長,國際品牌改變“品牌策略”,將擴張目標從國內一線城市轉移到二三線城市。2006年國家將對化妝品高額關稅逐漸下調至發展中國家水平,在這之前搶占國內有利地盤,成為國際大牌化妝品的最佳時機。對于現在國內任何城市而言,商業最稀缺的資源就是店面資源,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優勢商場中的優勢位置,才能在未來崛起的市場中挖到更多的“蛋糕”。
重慶這個擁有三千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還包含了大量的農村人口。除了少部分人的奢侈消費外,更大的消費人群是大眾型的、平價型的。在中央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指引下,重慶市正在逐漸實施“村村通公路,人人逛超市”的發展戰略。屆時,由于惠農政策的實施,大量城鎮和農村的購買力將被釋放出來,得以通過增加的現金收入、便利的零售網絡和美容院的服務實現。更多的二、三級品牌因質量有保證,價格相對適中,而深受大多數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同。
據調查:從春節過后至今,僅在重慶渝北區的同興鎮(距離重慶環城高速公路2公里處),就有至少三家日化品生產廠家直接去做周末大型促銷,受到當地群眾的熱捧(因為當地至今還沒有一家化妝品專營店),日銷售額達到5000元以上。而這樣的鎮,在重慶的環城高速公路周圍,比比皆是,只待開發。
由此可見,重慶這個沉睡的商業巨人正在覺醒,三千萬人口的購買力正期待著日益完善的零售網絡和多樣化的業態。據“兩會”傳來的最新消息:中央財政將增加對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地區的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同時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和外資參與西部開發和建設。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節水和開發水資源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工程為今后幾年投資需求的增長拓展了空間。這不僅會提高我市經濟發展水平,也會為擴大內需發揮重要作用,并將會有效地帶動消費需求的增長。
重慶――古老的巴國、年輕的直轄市,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千多萬名重慶美女,必將掀起新的一輪美容化妝品購買、消費高峰。
第98屆中國化妝洗滌美容美發商品交易會的新機會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特別支持,由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百會展公司和重慶渝都百貨集團共同承辦的第98屆中國化妝洗滌美容美發商品交易會,將于2006年秋季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
中國化妝洗滌美容美發商品交易會是國家商務部重點扶持的全國性品牌展會之一。50余年的發展史,50余年的客戶網絡,鑄就了無數知名品牌、知名企業,鑄就了國內化妝洗滌美容美發行業最具權威、最具影響力的行業盛會。
篇10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F124;F822.1
一、關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從1998年到2011年,中國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9%。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包括國內儲蓄和國外直接投資;二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特征至少也有兩個:一是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帶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二是中國經濟主要靠生產要素的高投入和高耗費支撐。隨著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從2011年年底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現在中國經濟又站在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面臨著穩增長、促改革還是調結構的選擇。筆者認為,從短期看,穩增長可能更迫切;從長期看,促改革和調結構肯定更重要。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穩定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也就是促改革、調結構。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貨幣政策必須兼顧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為此,2011年年底以來,為了實現穩增長,中國人民銀行三次下調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與此同時,為了實現促改革、調結構的目標,中國人民銀行也加快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
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而言,筆者認為,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意義更重大、更長遠。利率市場化是內部經濟均衡的條件;匯率市場化是外部經濟均衡的條件。只有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的金融市場才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來配置金融資源;中國的金融體系才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金融服務,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
二、關于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1996年,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正式啟動。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讓市場在人民幣利率的形成和變動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順序為: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放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然后放開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其中,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順序為: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到2011年,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實現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以及“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
最近,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1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擴大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擴大為基準利率的0.8 倍。2012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降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7 倍。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利率市場化條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成效,其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得到強化,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下降,財務狀況好轉。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大力推進金融機構定價機制建設,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得到提高;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進一步發展,金融基準利率體系初步建成。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加強金融機構定價機制建設,大力促進多層次金融市場的發展,完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和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貨幣政策的間接調控機制,進一步完善利率傳導渠道,讓市場在人民幣利率的形成和變動中更多地發揮作用。
三、關于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
1994年,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正式啟動。中國匯率市場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證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基礎上的基本穩定。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原則是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
1994年以來,為了推動匯率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四次重大調整。1994年4月1日,中國進行第一次匯改,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規定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為0.3%。2005年7月21日,中國進行第二次匯改,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以籃子匯率為參考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將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從0.3%擴大至0.5%。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重啟匯改,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2012年4月16日,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從0.5%擴大至1%。隨著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進一步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以及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匯率開始出現小幅、雙向浮動。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匯率彈性逐漸增強,匯率形成的市場基礎逐步擴大。從1994年1月至2011年12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7.6%。人民幣匯率對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作用逐步增大。雖然人民幣匯率升值還沒有改變經常項目順差的格局,但是,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07年10.1%的歷史高點上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進一步下降至2.8%。也就是說,最近一個時期,隨著人民幣匯率小幅、雙向浮動,中國經常賬戶順差開始減少,中國國際收支正在向著均衡的方向調整,這些對于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宇.論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改革[J]. 經濟研究,2001,(11).
[2]王宇.國際經濟協調中宏觀政策的可能失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與破滅[J]. 經濟研究參考,2004,(67).
[3]王宇.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路徑和趨勢[J]. 中國貨幣市場,2008,(8).
[4]王宇.危機后全球利率政策如何調整[J].金融發展研究,2010,(8).
[5]王宇.主要經濟體2011年經濟形勢與貨幣政策走向分析[J].中國貨幣市場,2011,(2).
[6]徐洪才.中國經濟再平衡路徑選擇[J].中國市場,2011,(20).
[7]馬丁·費爾德斯坦,王宇.消除美中經常賬戶失衡:匯率的作用[J].金融發展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