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的必要性范文

時間:2024-02-29 18:0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污染防治的必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臨澤 水污染 控制與防治 目標 重點 對策

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極其寶貴的物質資源.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生活和生產用水不斷增加.我縣是水資源緊缺,水環境形勢嚴峻的縣區之一,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污染的問題將影響未來我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水污染控制與防治工作,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歷史的必要性.

1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背景分析

1. 1自然環境概況

    臨擇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屬黑河流域中段,梨園河(大沙河)縱貫南北,全縣總面積2727. 29 km2,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海拔高度在1 360^-2 082 m之間.屬典型大陸性干早氣候,年平均氣溫7. 7℃,無霜期152 d,年均降水量117. 1~,集中在7--’9月,年蒸發量2 211. 7 mm,年日照時數為3 052. 9 h,主要災害氣象因素有干早、霜凍、干熱風、沙塵暴等.境內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條風沙帶,總長103 km,沙化面積4 053 hm3,占土地總面積的12. 900,與綠洲面積之比為6,5,鹽化草甸面積2. 42萬hm2,占綠洲面積的1/3.

1. 2水資源現狀及趨勢

    全縣地表水總量12. 8億m3,其中黑河過境水量10. 5億m3 ,梨園河(大沙河)年徑流量2. 3億m3,計人不重復地下水資源量1. 02億m3,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3. 82億m3,已建成萬畝以上灌區6處,中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0. 327億m3,干、支、渠道91條,長613. 2 km,機井888眼,2002年總用水量5. 68億m3,其中農業用水4. 6億m3,生態用水0. 86億m3,工業用水0. 15億m3,生活用水0. 07億耐,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1%以上.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祁連山雪限上移,流域來水量逐年減少,可見未來10年地表水量亦將不斷減少,地下水量也將減少.總之,在生態環境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境內水資源呈逐年遞減趨勢.

1. 3水環境質量及存在的問題

    監澤縣屬黑河水系,黑河發源于青海省境內祁連山,自張掖由東南向西北流人境內,境內流程56km,年平均流量50.5 m3/s,流域內鄉鎮企業少,水污染較輕.梨園河(大沙河)源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連山脈的柴諸山,屬黑河支流,流經縣境流程30.5 km,自南向北流經縣城,匯人黑河,為季節性支流,7---9月為汛期,河水量不足黑河的 1/4,其他月份即為斷流期.流域內既有工業廢水排放,又有城鎮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人大沙河,使大沙河水體受到污染.城區水源地,縣自來水公司第一、二水廠區的地下水水質均為工、類優良生活用水.據《臨澤縣城供水水文地質條件》及《新民灘水源地地下水供水可行性論證報告》顯示,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1792萬m3/a,現狀開采量740萬m3/a,可滿足近期及遠期生活、生產用水需要.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年降雨量稀少、蒸發強烈,地下水開采困難。按水利部《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確定的中游可用水量分攤,我縣畝均水量511 m3,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寫,水資源緊缺,制約我縣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用水結構不合理,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方式粗放、節水意識不強,水量損失大,工業用水定額偏大,大多為自備井用水,循環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現狀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低,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排人大沙河,造成地表潛層水污染;年化肥施用量約3萬,對水環境構成潛在威脅;四是隨著城鎮人口不斷聚集和增加,餐飲、理發、洗浴等服務業的膨脹發展,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劇增,對大沙河的污染負荷將不斷加重.

2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目標及期限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出發,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歷史機遇,創新思維,創新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投人力度,對重點污染源嚴格控制排放總量,重點流域進行重點整治;加大環境宣傳力度,提高流域沿岸企業和群眾的環保意識.通過“一控雙達標”,排污口規范化整治;關停“15小”和“新5小”、遏制污染反彈、強化清潔生產、加大排污收費力度等措施,如期實現控制目標,在全社會形成珍惜保護水資源的共識,最終實現流域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發展的雙康目標.

    控制范圍:梨園河(大沙河)自梨園到野溝灣黑河人口段止,全長30. 5 km;黑河臨澤段自高崖子水文站到蘿泉下莊村止,全長56 km.

    控制期限:近期2003 ^-2005年,遠期2006 -2010年;

    水環境質量目標:大沙河流域水環境質量近期保持V級標準,遠期達到N級標準;黑河流域臨澤段水環境質量近期保持N級標準,遠期達到班級標準.

    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我縣工業水污染源近期和遠期達到的排放標準為111級標準.

    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近期2005年林木覆蓋率達到12%,遠期201。年達到1500;城鎮建成區綠化搜蓋率近期達到30.1,遠期達到3500;農業生態示范區面積近期達667 hmZ,遠期達到9 333 hmZ.

3水污染控制與防治的重點

篇2

關鍵詞:太湖流域;排污權交易;水污染防治

一、排污權交易制度與水污染防治

(一)排污權交易制度為何可以引用到水污染防治領域

因為水資源是公共物品,在其供給過程中產生外部性效應,所以造成環境權利和環境義務分配的不公平,其本質就是將私人成本社會化,這無疑違背了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目前有兩種方法:一是“庇古稅”理論,主要表現為征收排污費、污染稅,但污染稅對排放流量和總量沒有限制,排污主體依據其排放污染物的數量繳納污染稅,那么治理污染的責任就轉移給了政府,并最終導致其喪失了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動力;二是科斯“產權”模式,它是在批評前者的基礎上認識到了環境影響的相互性,并由此提出了水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制度。

(二)排污權交易制度在水污染防治中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水污染排污權交易具有確定性特征:首先是時間和空間上的確定性;其二是及時的確定性;水污染排污權交易通過交易對象、數量等調控,能夠及時、靈活地回應水污染問題,有效克服以往排污權交易在區域環境差異性等認識上的不足。因此,水污染排污權交易的進行一方面能夠促使污染者從其利益出發主動減少污水排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水環境產權的優化配置,這就使得邊際治理成本比較低的企業轉移,從而政府通過水污染排污權交易能夠有效控制水污染。

二、水污染防治與大氣污染防治

排污權交易制度最先被應用于大氣污染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空氣污染物排污權交易成功并不意味著這種模式會帶來水污染物的有效控制。與空氣污染物排污權相比,水污染物排污權表現在兩個不同方面。

(一)兩種污染物的自然屬性存在差異

空氣污染物同時具有自由流動性和擴散性的特征,其對環境危害并不僅限于特定排放區。但是,水污染卻是對特定區域的民眾產生危害,水污染多數情況下是對周邊居民生活和當地環境造成危害,而水污染往往是在河流的上游和下游之間產生糾紛。

(二)制度設計復雜性不同

大氣污染方面,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和經驗可以借鑒。一方面,各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并且結合本國國情進行設計;另一方面,各國可在全球范圍進行機制合作。但是,水污染物交易制度設計比大氣污染交易制度的設計要復雜得多,這無疑給制度設計帶來一定困難。

三、太湖流域與排污權交易制度

(一)在太湖流域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的迫切性

首先,太湖流域是我國市場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太湖流域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的一顆明珠,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流域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而這些問題也已經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太湖流域環保工作水平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一是對環境的監測很到位。太湖流域所有監測站均通過了計量認證和實驗室認可,在不少飲用水源地和重點河段建設了水質自動監測站;二是對環境管理理念的領先。在環保理念指導下,太湖流域制定了高于國家要求的印染、化工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集中控制污染;三是環保投入領先。

(二)各試點對排污權交易制度的貫徹

1、江蘇

江蘇省太湖流域所有試點企業均已完成指標的申購,并也將完成所有試點單位排污指標有償使用費的征繳工作。試點也是相關管理辦法和配套政策形成的過程。現在,江蘇省已形成了排污權工作方案、指標申購辦法、排污權交易管理辦法、排污量核定辦法等一套管理制度和技術文件。江蘇試點工作的全面展開,為其他地區開展此項工作積累了經驗。

目前,江蘇省各試點已推出的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管理辦法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局限,首先是試點范圍未將太湖流域內的排污企業全部覆蓋;其次是試點的水污染物僅限于工業點源排放的COD,農業等污染源排放的水污染物并未列入試點行列。

2、上海

自1987年以來,上海就開始嘗試貫徹排污權交易。2009年,浦東新區開展了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2010年10月18日下發了《關于成立上海市主要污染物許可證核發和管理領導小組的通知》和《關于印發的通知》,專設了許可證工作組辦公室。從2012年開始,開展全市排污權交易綜合試點研究。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本市主要污染物排污許可證制度預計將在2013年推廣實施。

四、完善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的障礙與措施

(一)障礙

1、法律制度障礙

國務院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別制定和印發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國家“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兩項文件都明確提到: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可實行排污權交易。這兩項文件也成為太湖流域推行排污權交易的基礎。《太湖流域管理條例》獲得通過,并于201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毋庸置疑,該條例作為全國第一部對整個太湖流域進行管理的行政法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該條例中,內容中也僅僅提到了太湖流域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制度,而并沒有涉及到排污權交易制度。

2、技術手段的法律化障礙

排污權交易制度將市場機制融入到了行政手段中,這不僅彌補了行政手段效率低下的缺陷,同時也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市場化的綜合環境管理手段。毋庸置疑,市場機制是排污權交易制度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靈魂。市場經濟也就是法制經濟,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制度必然要以相應的法律作為規范基礎。實踐中,太湖流域的排污權交易工作主要是以各級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各級政府的文件為依據的。雖然地方性立法可以暫時性地彌補立法中的空白,但僅以效力層級偏低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很明顯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體系。

(二)完善措施

1、加強排污權交易運行的法律規制

首先要從立法上對其進行規范,主要包括對交易范圍和交易方式做出明確的規定、確立排污權交易的政策體系和確定初始排污權,其次,需要確定合理的排污權初始分配方案,使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市場競爭。對初始排污權的分配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無償分配、拍賣或其他特殊的處理方式;最后,擴大排污權交易的對象。在今后的發展中,排污權制度要不斷擴大交易對象的范圍,拓寬交易制度實施的區域,同時,也要著手開展二氧化碳排放管理機構的建設,并及時修改、完善有關法規和標準,引導并且促進排污權交易向經濟有效性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排污權交易制度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排污權交易制度,還應當依法健全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并且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這一過程中包括排污權交易的適用范圍問題、市場主體問題和市場交易規則等。

篇3

【關鍵詞】水質;氨氮;測試步驟;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水對于人類來說,不僅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更是促進人類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前提。水不僅可以提供給生活使用,也可以為企業生產供應足夠的原料,各種廣泛用途證明了水的利用價值。由于社會化大生產進程的加快,我國工業生產對水資源造成了明顯的污染,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政策目標,應加快水質安全檢測以改善水資源利用率,氨氮測試是水質調試的重點內容。

一、水中氨氮測試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產業結構實現了優化升級且國民經濟收益有了顯著提升。但是,受到傳統粗放型產業模式的約束,市場經濟收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環境體系。基于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國開始注重水資源質量的調研評估,對地區用水情況展開全面性的抽樣測試,這是時代變革的必然要求。水中氨氮測試的必要性包括:

1、法律需求。我國進入市場經濟改革階段,對水資源調度給予了高度關注,與水質檢測相關的管理體制更加成熟,尤其是法律規定方面有了具體的律法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是水污染處理的法律依據,據此條件下國家環境保護局了《水質 銨的測定 納氏試劑比色法》(GB7479-87)等標準,指導水質測試活動的有序開展[1]。

2、健康需求。水是世界上緊缺資源之一,全球長期以來遭受著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可利用水資源存儲量在不斷地減少。氨氮測試能夠詳細地掌握水資源質量,對水中氨氮含量深入計算與研究,進而制定最佳方案投入到水資源分配中。近年來水污染引起的健康問題日趨增加,環境部門希望通過水質檢測找出水污染的根源,從根源上控制民眾的健康指數,全面提升國民的健康水平。

3、環境需求。氨氮處于水中會形成游離氯,這是一種毒性較強的物質,并且對水中的PH值產生不利影響。氨氮處理不及時,原生態水中的質量越來越低,超過氨氮規定的標準量,便會帶來一系列的污染問題。例如,當水中溫度持續上升時,水污染對植物、魚類的危害接近亞硝酸鹽。因此,結合氨氮測試結果分析水的游離氯含量,能夠為環境除污工作提供科學的指導,維持生態環境的綠化建設。

二、氨氮測試方法及其操作步驟分析

從調查實踐中發現,氨氮含量超標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氨氮以游離氯、銨離子等形式存在,游離氯產生的毒性會致使植物死亡,污染了原生態水資源的質量。納氏試劑比色法是檢測水中氨氮含量的先進方法,其操作步驟如下:

1、原理

氨氮測試是化學性質的試驗檢測活動,其必須要有對應的原理理論為指導,這樣才能保證試驗操作流程與專業要求一致,測試所得數據才能達到預期的狀態。本次氨氮測試方法中,所用的化學原理:碘化汞和碘化鉀的堿性溶液與氨反映生成淡紅棕色膠態化合物,其色度與氨氮含量成正比,通常可在波長410~425nm范圍內測其吸光度,計算其含量。本法最低檢出濃度為0.025mg/L(光度法),測定上限為2mg/L。采用目視比色法,最低檢出濃度為0.02mg/L。這一原理內容中,強調了水樣抽取需注意的相關問題,最關鍵一步是對水質進行預處理,提前做好試驗測試的準備工作[2]。當水樣做適當的預處理后,本法可用于地面水、地下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中氨氮的測定,對最終數據綜合處理便可獲得水質氨氮的含量值。

2、操作步驟

(1)水樣預處理。水中氨氮測試操作前應做好對應的準備工作,上述提到,預處理是本次測試不可缺少的環節。試驗人員抽取水質樣本,設置于容器中執行前期測試方案。取250mL水樣(如氨氮含量較高,可取適量并加水至250mL,使氨氮含量不超過2.5mg),移入凱氏燒瓶中,加數滴溴百里酚藍指示液,用氫氧化納溶液或演算溶液調節至pH7左右。加入0.25g輕質氧化鎂和數粒玻璃珠,立即連接氮球和冷凝管,導管下端插入吸收液液面下。加熱蒸餾,至餾出液達200mL時,停止蒸餾,定容至250mL。采用酸滴定法或納氏比色法時,以50mL硼酸溶液為吸收液;采用水楊酸-次氯酸鹽比色法時,改用50mL0.01mol/L硫酸溶液為吸收液。

(2)標準曲線的繪制。繪制曲線圖是對本次試驗結果的總結,用圖像表達出氨氮比例的大小。吸取0,0.50,1.00,3.00,7.00和10.0mL銨標準使用液分別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標線,加1.0mL酒石酸鉀溶液,混勻。加1.5mL納氏試劑,混勻。放置10min后,在波長420nm處,用光程20mm比色皿,以水為參比,測定吸光度。由測得的吸光度,減去零濃度空白管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繪制以氨氮含量(mg)對校正吸光度的標準曲線[3]。一般情況下,氨氮測試標準曲線圖可由計算機完成操作,這是信息科技應用于試驗自動化的必然趨勢。計算機可根據氨氮測試參數進行建模處理,用三維模型反映出水質含有氨氮的比例高低,并結合數據、圖像兩種形式表達出來。

(3)水樣的測定。分取適量經絮凝沉淀預處理后的水樣(使氨氮含量不超過0.1mg),加入50mL比色管中,稀釋至標線,加入0.1mL酒石酸鉀鈉溶液.以下同標準曲線的繪制。分取適量經蒸餾預處理后的餾出液,加入50mL比色管中,加一定量1mol/L氫氧化納溶液,以中和硼酸,稀釋至標線。加1.5mL納氏試劑,混勻.放置10min后,同標準曲線步驟測量吸光度[4]。試驗人員需注意操作步驟的規范性,對水樣本用量嚴格控制,以免操作失誤對水質檢測結果產生過大的誤差。考慮到水質檢測存在某個范圍的誤差值,為了獲得最準確的氨氮含量比例,操作中要進行空白實驗,以無氨水代替水樣,做全程序空白測定。

三、基于測試結果的防污處理意見

水污染是世界環境組織提出的最主要污染之一,嚴重危害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狀態,對動植物生存也有較大的破壞作用。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逐漸加劇,世界環境組織開始對水污染狀況實施調研分析,弄清水污染現象的具體成因,以及時擬定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方案。基于本次氨氮測試結果,應注重水污染問題的防治處理,為社會創造更加安全、環保、優質的用水環境。筆者認為,政府在水污染環境處理中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督促環境部門對地方水質定期展開檢測;檢查工業生產企業是否存在污染水排放現象,檢查地面水、地表水的水質標準,及時發現水污染存在的問題;擴大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力度,號召全民參與生態水保護系統的建設活動中;這些都是氨氮污染問題處理的有效措施。

結論

氨氮是水體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適量的氨氮成分有助于水中植物的生長。但是,若氨氮含量超出標準規定值,則會對水生物產生嚴重的危害作用,阻礙了水環境生態化系統的持久性。為了避免水質污染造成的破壞,保持地區用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水中氨氮測試是最為實用的方式。本次選用納氏試劑比色法參與測試,所得結果對水質氨氮指標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據,推動了地區用水的生態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羅靜雪.地面水復雜成分抽樣測試結果的綜合分析[J].給水排水,2010,30(8):113-115.

[2]張澤亮. 納氏試劑比色法測試水質污染的操作步驟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2011,20(13):78-80.

篇4

論文摘要:英國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因為工業化時期的城市化水平和社會認識尚不能承載工業化帶來的全面影響,加之國家治污力度多受掣肘及科技水平的制約,河流污染的狀況在19世紀沒能得到顯著改善,引發生態環境惡化及流行病侵害等不良后果。后發國家應以英國工業化的得失為鏡,實現工業化的科學發展。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以蒸汽動力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為不列顛最早叩開了現代化的大門。然而,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與經濟:榮和城市發展相伴的還有遭受污染的生態環境,其中,城IIJ河流污染尤為嚴重。英國,在摘取了一個工業化先行者JPG該摘取的最優惠成果的同時,也嘗到了工業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對尚未實現工業化及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后發國家規避和整治“邁達斯的災禍”有所裨益2=16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故本文不揣淺陋,愿就工業化時期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點等問題予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狀況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類早期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大都被排人大氣或棄置于水中,古時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規章控制污染的嘗試。在古希臘,只有獲得特殊允許才能設立制革廠;古羅馬也有規章規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設立在沒有居民點的臺伯河對岸。但是,早期的污染僅限于十分狹窄的范圍。

上百年來,英國的毛紡業等傳統工業無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質,但是,嚴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紀工業化時期才真正發生。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劇增,不斷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國的許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紀,城市河流污染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

恩格斯對當時河流污染的描述頗為詳盡。例如,流經利茲的艾爾河,“這條河像一切流經工業城市的河流一樣,流人城市的時候是清澈見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時候卻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樣的臟東西弄得污濁不堪了”;流經曼徹斯特的兩條小河—艾爾克河與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狀況亦十分嚴重,“停滯的艾爾克河,這是一條狹窄的、黝黑的、發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滯的,而且發出臭味。

此外,流經西賴丁約克的卡爾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終是魚類喜愛的棲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員會已不得不沮喪地承認:“流經西賴丁約克的,與其說是河水,不如說是墨汁。艾爾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們捕魚的樂園,也被工業化的浪潮熏染得通體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將它點燃”,儼然是一條隨時噴發的黑龍。

泰晤士河曾是一條美麗的河流,英國人習慣地稱之為“老父親泰晤士”。19世紀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蕩漾,魚蝦成群,是舉世聞名的魷魚產地,詩人蒲柏在1728年將其描繪為“銀色的洪流”。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沿途城市居民的劇增以及大量工廠的建立,各種污染物源源不斷地進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質急劇惡化,泰晤士河成為一條污濁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學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報》:“整條河變成了一種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體……氣味很臭……整條河實際上就是一道陰溝。可見,英國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紀中期已經相當嚴重。

二、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為何諸多河流在一個世紀里都變了色、變了味,這么嚴重的污染是怎樣產生的呢?無疑,工業廢水和公共廢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布局和工業類型又是產生大量工業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業化初期,主要的機械動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機,工廠不得不設在大流量的急流旁邊”。因此,英國的第一批近代工廠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國工業的發源地和中心—曼徹斯特,“幾乎所有的廠房都是沿著貫穿全城的三條河流和各種運河建立起來的。這既解決了動力問題,又方便了廢水處理,河流也成了廢水排放的理想場所。蒸汽機發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機械、依河而建的工廠逐漸轉移到城市中,但工廠對那些流經城市的河流的依賴并沒有減輕。因為蒸汽機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數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較潔凈的水。水作為冷卻劑是蒸汽機不可或缺的,一些工業部門如毛紡業、印染業、造紙業的生產過程也離不開水,還有釀酒、洗煤,沒有水更寸步難行。同時,水路為工業主提供了廉價的運輸途徑。因此,一條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廠,例如艾爾克河,“橋以上是制革廠;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廠和瓦斯廠,這些工廠的臟水和廢棄物統統匯集在艾爾克河里”。這些廢水中往往含有鉛、堿、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質大大降低,造成嚴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來源是公共廢水。公共廢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滌劑。公共廢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國工業化時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長過速,加上市政建設滯后,遂使水污染加劇。

一方面,與工業化相伴的是,英國城市化發展迅速,城鎮人口增長急劇。勢如潮涌的人口,被壓縮到很小的擁擠不堪的中心點上。從增長數量上看,大約在1800年,英國只有一個大城市—倫敦,人口約100萬,遠遠超過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爾等(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萬之間)。1850年倫敦人口增至2,360,000人,另有9個城市在10萬人以上,18個城市在5萬到10萬之間。1910年英國有46個城市超過10萬,倫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萬。從增長率看,蘭開夏在1700年至1801年間人口差不多增加兩倍,曼徹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間也增加了兩倍。到1851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過農村。城市的擴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資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衛生日益惡化,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構成了那時英國許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國城市化雖快,但城市化水平較低,市政建設滯后。“所有的市鎮,不論是新的還是老的,都面臨著公共衛生的嚴峻問題,工業化早期,英國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掃垃圾的制度,垃圾糞便隨意堆放,人們甚至因廁所太少不得不隨地大小便。特別是貧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們稱為“霍亂國王的巢穴”。在利茲,最不衛生的地區是工人住的狹窄的房屋區,這類建筑物里不具備任何一種排水設施,廁所少且前后無遮無蓋。到1831年,即使是已擁有14萬以上居民的曼徹斯特市區仍沒有鋪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條例。非但如此在曼徹斯特新城(又叫愛爾蘭城,theIrishtown),“街道沒有鋪砌,也沒有污水溝,可是這里卻有無數的豬群”。大量垃圾、糞便、洗滌用水還有從街道屠宰場排出的水染上深紅色的獸血,經過公用陰溝和露天排水溝通往小河、水塢,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綜上所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副產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業化時期英國的社會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劇的促因。

首先,英國人將“自由放任”思想奉為圭泉,對工業革命造成的工業中心人口膨脹、城市污染和公共衛生等問題盡量不干預;其次,社會以追逐財富為價值取向,對“污染”則漠不關心。英國貴族通過經營追求財富早已成為慣例,社會中下層又有著一股“向上看”的風氣,于是上行下效,社會形成了以謀求利潤為榮的風氣。

難怪連外國觀光者都不禁要驚呼:“英國的城市純粹是工作和掙錢的地方,而絕非休息和享受的樂園,那種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還沒有出現。

三、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點

隨著河流污染狀況的不斷加劇,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危害,人們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對污染予以遏制,但長期似來,社會的反應并不積極。直到19世紀中期,隨著流行病的多發,城市才開始實行系統的衛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應和道路清潔等。同時,社會對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視,各項治理措施逐漸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將結合英國在這一時期的防治措施,對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點進行探討。

(一)各群體和多渠道的廣泛參與。生態學家和衛生學家最先向社會發出正視污染的呼聲,他們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產者組成志愿協會,呼吁減少廢物排放、倡議革新生產技術,為政府的積極治理建言獻策。議會和政府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領導水污染的治理。這樣,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議會、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各群體的參與和支持。

(二)議會立法和政府作為是治理污染的主導力量。一方面,從議會來說。1848年霍亂發生后,議會通過了第一部“公共衛生法”,并成立衛生部,雖不是專為治理水污染而設,但它規定在傳染流行區域設立地方性衛生委員會,負責處理當地污水問題。由于習慣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顯效果,1855年,議會頒布了《有害物質去除法》,試圖對那些以工業廢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處以罰款1865年和1868年,議會又先后兩次委任皇家委員會,負責調查河流污染的狀況并尋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徑叫即。在第一屆委員會提交初次報告后十年,議會通過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國家立法,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水環境防治法規。法案不僅對禁止排放的各類污水和違法行為進行了詳細規定(包括工業廢液、顆狀和懸浮狀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還任命專家擔任審查官,向工作部門提供實施建議,并通過監督技術改進以控制河流污染。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義的法案,它關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則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從政府作為來看,主要是加強市政的排污系統建設。例如,1858年倫敦市政當局修建的“倫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動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舉措,通過建立下水道網絡將工業污水和生活垃圾轉移到下游地區,為減少倫敦水生疾病的發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應該說,在19世紀,尤其是下半葉,英國議會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確實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效果。

(三)專家治理充當重要角色,發揮積極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國勞動人口衛生狀況的調查報告》發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衛生狀況,尤其是“飄著惡臭的廁所、污水溝和被污染的飲用水”是引發霍亂的根源。麻醉醫師約翰·斯諾也提出同樣的觀點,1849年,他發表《論霍亂的傳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亂傳播的主要渠道”。他的這些結論有力地說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堅定了全社會的治水決心。1848年,約翰·西蒙醫生被任命為倫敦城區的保健醫官,“這一職務不僅在爭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貧民窟的清潔規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確保有關建筑和人口過分擁擠的規章的執行具有重要意義”。

議會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兩屆皇家委員會,委員會全都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如第二屆皇家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學家弗蘭克蘭德和農學專家默頓等人。他們通過調查取證,親自實驗,向議會遞交調查報告,同時,專家們還對肆意向河流排放廢水的行業進行嚴厲譴責,同時建議政府設立限制廢水排放的詳細標準,為國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論依據。

礙于諸多阻撓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紀末,英國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狀況沒有顯著改善。1898年,英國又一次委任多名專家組成皇家委員會,調查污染來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進度。與德尼森爵士等前輩不同的是,此次委員會的專家們更加務實。他們注意綜合考慮多方利益,設法調動工廠主的治污積極性,待之以寬,不求速變,先制定適度可行的治污標準,再隨污染狀況的改善而逐年將標準提高。在這種務實精神的倡導和促進下,產生了一系列減輕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簡捷的方法—一些濱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爾等)將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過污水轉移以緩解河流的吸納壓力。其次,建立“污水農場”,將污水引到離城鎮不遠的農場用以灌溉作物,既廉價、無害,又不影響豐產,到19世紀末,像倫敦、曼徹斯特和諾丁漢等地附近已有不少這類農場。此外,多種凈化劑得以應用,如動物骨灰、焦炭和頁巖等,都能起到過濾和凈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說,這些成效凝聚著諸多專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雖不顯著,但仍在困境中漸進19世紀特別是下半葉,英國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過程中尚存在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堅決。一方面,英國在19世紀面臨國內政治經濟和對外關系等諸多緊迫問題,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夠急切;另一方面,對工業與貿易利益的關切使行政當局不愿對工礦企業的污染行徑和搪塞應付過于苛責,這勢必影響政策法規的貫徹力度。其二,工廠主和礦主不誠心。革新生產技術、減少污水排放意味著投入的必然增加,顯而易見,這種增加成本和損耗利潤的要求是無法讓各行業的污染大戶欣然接受的。其三,民眾不覺悟。“一條受污染的河流對健康的實際影響,在19世紀70年代還不為公眾所認識。168公眾對皇家委員會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更有甚者對一些協會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將其譏為理論家的空談。其四,科技不過關。19世紀中后期的科學對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水的凈化問題上缺乏明確認識,科學家不能準確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質的來源,而關于污染治理的技術開發又不夠成熟,要改善大規模的污染狀況自然是力不從心。因此,有人總結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維多利亞時代公共衛生史中令人最不滿意的一章。盡管如此,英國人在防治河流污染過程中取得的積極成效還是不能抹煞的。超級秘書網

四、關于英國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幾點啟示

作為第一個進入工業化社會的國家,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經歷和治理得失值得后發國家借鑒。

第一,正確認識河流污染的危害,重視水污染的防治。河流污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直接威脅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魷魚是深受英國人喜愛的食物,可在1836年,泰晤士河的鯉魚已幾乎絕跡,而在塞文河、特倫特河與埃文河,也變得越來越稀少。在19世紀90年代,英國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挪威大量進口蛙魚,以穩定在比靈斯門魚市的價格1858年,奇臭的泰晤士河令在河畔開會的議員們不堪忍受,被迫將會議延后一周舉行19世紀霍亂頻發,僅1832年一次,就“大約使3100英國人喪生”。放眼全球,因河流污染而引發生態惡化和危害人們健康的事例不勝枚舉,有的觸目驚心,所以污染防治關系重大,不容輕視。

篇5

關鍵詞:跨界環境污染;環境治理;外部性;長江流域;博弈分析;帕累托最優;公地悲劇;納什均衡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6)05-0096-06

一、引言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增長9%的速度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歐美發達國家近200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在中國短短30多年的工業化過程中集中出現。2012年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聯合的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的環境績效排名顯示,中國排在第116位;2013年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聯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顯示,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1]。環境問題已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黨的十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重要發展思路。

由于環境污染所具有的外部性和我國行政區域的劃分,使得我國環境惡化程度的加深突出表現在各行政管轄區之間跨界環境糾紛的增加上,如何對跨界環境污染進行有效規制,始終是環境污染治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缺乏有效監管狀況下,一些地區會采取“搭便車”的行為將不易監測的環境污染跨界轉移出去。大多數地區都有可能采取機會主義方式逃避本應由自己承擔的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從而將成本外部化,即環境責任規避。這種現象充分揭示了由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所帶來的公共事務治理困境。

d’Arge[2]和Rueff[3]較早關注了環境的跨界污染問題,而早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不同國家之間對跨界水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方案上,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促成合作是研究的核心問題,基本上是圍繞跨界環境污染治理博弈展開的[4][5][6][7];Laijun Zhao,et al.[8]通過構建包括政府和居民在內的典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提出了一種考慮流域結構的轉移稅(Model of Transfer Tax,MTT),MTT可用來計算一個地區最佳的污染物轉移稅率,同時也認為轉讓稅率可作為生態補償標準,加強區域減排合作,實現整個流域的減排成本最小。國內關于跨界環境污染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驗證PHH理論,而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政策研究方面[9][10];關于如何解決流域跨界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建立強有力的流域管理機構[11];二是建立合理的水權分配原則和水權交易系統[12];三是采取部分市場化實現水資源配置的“準市場”方案[13]。

筆者采用博弈論分析工具構建跨地區地方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博弈模型,從理論上分析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選擇與全局利益最大化最優選擇的利益沖突;隨后以長江的地方政府的環境污染治理博弈為例,對理論分析結論進行經驗分析,探討造成我國環境治理困難的影響因素,最后就此提出政策建議。

三、地方政府跨界污染治理的經驗分析――以長江流域為例

跨流域水污染是最典型的跨界環境污染形式,基于長江流域每次發生水污染事故,大抵都要引起區域性的緊張。某種意義上,此類事故也許天生就具備某種“廣泛性”和“超越性”。本部分以我國長江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為例對博弈理論分析的結果進行實證分析,以期更客觀地分析我國地方政府的跨界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

(一)長江流域水污染概況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 2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流經青海、、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上海等多個省、市、自治區,在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 300公里。長江流域的水質狀況如表1所示。

通過表1的數據可知,近10年來,全國流域的水質狀況逐漸好轉,這說明在中央政府一再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流域治理的重要性并不斷通過立法和出臺強制性法規來加大流域治理力度的背景下,中國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整體水質仍為中度污染水平,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有待進一步的治理[15]。長江流域的水質狀況好于全國其他流域的水質狀況。2004―2010年全流域水質優于Ⅲ類的比例不斷上升,但在2011年整個流域的水質出現下降,之后有所上升,到達最好水平,而省域斷面的水質狀況在2010年之前一直優于全長江流域的水質狀況,但在2011年之后,省域斷面的水質狀況不斷下降,遠差于前幾年的水質水平,2011年省域斷面水質優于Ⅲ類的比例僅為78.7%,遠低于2010年的95%,這也直接造成了長江全流域的水質優于Ⅲ類的比例為80.9%。

另外,通過表1還可知,在2011年之后,長江流域域斷面水質優于Ⅲ類的比例低于全流域水質優于Ⅲ類的比例,這表明長江流域的地方政府更傾向于將重污染企業設置在兩地的交界處,將水污染物排污的外部成本轉嫁到處于本地區流域下游的地區。其原因是我國的環保體制為屬地管理,也就是說環境執法不能跨界,這使得交界處帶來的水污染責任難以確定。位于上游的地方政府這樣的行為選擇,不僅可以將有限的環境治理資金用于其他能夠更好的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中,還可以通過污染企業的稅收以創造更多的GDP和財政收入。

(二)長江流域各省水污染治理狀況分析

本文借鑒趙琳等[16]對長江經濟帶的劃分,選取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上海等9個省級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狀況進行分析。表2顯示了9個省級地方政府2010―2012年環境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和環境治理投資在環境基建和工業污染治理兩方面的使用比重。

通過表2可知,長江流域各省的環境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大部分低于全國水平,各省在創造較高GDP的同時,對環境治理的投資相對不足,而長江流域各省市的環境治理投資更多的是用在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這是因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改善地區投資環境,爭取到更多的經濟投資從而帶來GDP的增加和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在工業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比例則非常低,特別是在2011年和2012年,長江流域各省在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方面的平均投資比重高于全國水平,而工業污染治理的平均投資比重低于全國水平。

通過對長江流域各省環境治理投資的分析,可以得到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的行為選擇偏好為: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是不斷加大對能夠直接帶來政績和投資項目的城市環境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從而提高地區的GDP和財政收入水平。但諸如城市排水投入、園林綠化投入和市容衛生環境投入等城市環境基礎建設投入是無法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的。他們對于明顯具有正外部性的工業污染治理方面則選擇搭便車。也就是說地方政府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為選擇無法實現整體效用的最大化,這與本文第三部分博弈分析的結果一致。

除上述原因外,審計署于2009年10月28日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績效審計調查結果中還列舉了三條水污染治理中的不規范情況:一是挪用和虛報多領水污染防治資金5.15億元;二是少征、挪用和截留污水處理費及排污費36.53億元;三是水污染防治資產閑置和部分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能力未達到設計要求。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在我國其他領域的環境污染治理中同樣會存在這三種狀況,這又進一步降低了環境治理投入的效率。

通過對長江流域水污染和治理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地方政府在環境污染合作治理的障礙主要有:一是地方保護主義。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制度、地方政府的雙重身份和有限理性滋生了地方保護主義,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地方政府在雙重身份的權衡中通常會偏向地方利益,使得許多地方政府理所當然的采用行政手段干預環境治理,各種“土政策”“開綠燈”和“行方便”大行其道,幾乎不會主動地對地方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污染企業整改或者關停,更有部分地方政府為降低本地區的環境治理投入而將污染轉嫁到其他地區,造成更加嚴重的污染事故。二是跨界環境保護體系權限模糊,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以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為例,雖然設立了長江流域管理機構,但這些機構基本上無權過問地方政府的行政及經濟事務,其主要任務是編制流域水資源的利用規劃。在這種格局下,各地區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問題往往無法做到全流域的統一規劃和管理,某些地方政府甚至還會采用一些措施阻撓或者禁止流域管理機構檢查其轄區內企業的排污狀況,為企業提供特殊保護,縱容其環境違法違規行為。三是跨界環境污染治理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中國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應對本地區環境保護負責,但在處理跨界環境污染治理上基本上是無具體的法律法規可依,這致使地方政府在跨界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相互推脫、爭執不斷,造成環境監管部門執法中的盲區,導致經常會出現“公對公,一場空”“誰都該管,誰都管不了”的局面。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構建多地區參與的跨界環境污染治理模型對跨界環境污染治理博弈進行了理論討論,結果表明:跨界環境污染治理中的納什均衡狀態與帕累托最優狀態相背離,兩者的背離程度隨著參與跨界環境污染治理的地區個數增加而增加。并通過對長江流域7省2市的水污染治理博弈的經驗分析進一步驗證了理論分析的正確性。因此要實現整體環境質量的提高,就需要每個地區能夠真誠合作,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要切實承擔起環境污染治理責任。

為避免環境治理中出現“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劇”局面,本文建議:

1. 建立基于區域分工與合作的跨區生態補償體系,爭取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要將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的政府補償和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市場補償方式結合起來,形成“財政轉移支付縱橫交錯,市場補償穿插其中”的網絡式生態補償體系,以克服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兩方面帶來的問題。縱向補償指的是中央財政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給地方政府提供生態建設專項資金。橫向補償指的是受益區政府或企業向保護區政府或企業支付生態產品的使用費,這里主要是不同區域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市場補償是指通過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交易平臺,實現受益區企業和保護區企業和居民自由平等交換,包括受益區企業給保護區居民和企業提供資金補償、技術援助和項目支持等,相應地保護區居民和企業要給受益區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還包括受益區企業向國家繳納的環境保護稅費等。

2. 明確跨界環境治理產品的產權歸屬,引入市場機制。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和公共產品屬性以及現階段在生態服務價值評估和標準確定方面的限制,造成生態環境效益的經濟價值準確評估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需要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對生態服務進行補償,但某種程度上政府失靈的存在決定了市場主體參與的必要性。在生態補償領域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利用經濟激勵手段來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市場機制的參與有利于建立公平、高效的生態利益共享及責任分擔機制。

3. 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監管。一是改進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明確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標應是包含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重任務的最大化社會福利目標,并逐步提高環境保護的考核比重。只有構建包含生態保護的綠色GDP政績考核體系,將自然資源使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破壞指標納入到政績考核框架中,才能調節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選擇偏好,增強地方政府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積極性。二是增進環境治理和監管部門的獨立性,成立由國務院副總理負責、環保部統一領導的環境治理與監管機構,剝離當前農業系統、林業系統、國土資源系統掌控的有關環境治理職能,實現一個部門統一管理,自下而上垂直領導,打破屬地管理,實現跨界環境執法。三是環境評價引入第三方咨詢機構,確保環境評估的客觀性和透明度,為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提供相應的技術咨詢、項目支持、交易輔導等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杰,劉斌.環境規制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4,(3):44-56.

[2]D′ARGE R C.On the economics of 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A].In Mills,E.(ed),Econom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3]RUEFF L E.The economics of transnational pollution [J].Economics of Transfrontier Pollution,1976.

[4]MALER K G.The acid rain game[J].Studi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1989,36:231-252.

[5]SILVA E C D,CAPLAN A J.Transboundary pollution control in federal system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7,(2):173-186.

[6]BáRCENA-RUIZ J C.Environmental taxes and first-mover advantage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6,(1):19-39.

[7]YANASE A.Global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gam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an international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2009,(2):121-140.

[8]Zhao L,Qian Y,Huang R,et al.Model of transfer tax on transboundary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s river basin[J].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12,(3):218-222.

[9]趙來軍,李旭,朱道立,李懷祖.流域跨界污染糾紛排污權交易調控模型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05,(4):398-403.

[10]易志斌,馬曉明.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際合作治理機制[J].社會科學,2009,(2):20-25.

[11]趙華荃.遵循客觀規律,推進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J].管理學刊,2014,(4):31-40.

[12]常云昆,肖六億.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89-95.

[13]胡鞍鋼,王亞華.轉型期水資源配置的公共政策:準市場和政治民主協商[J].經濟研究參考,2002,(20):12-20.

[14]OLSON M.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economic growth,stagflation,and social rigiditie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篇6

關鍵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污染;評價與對策

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概念及內容

雖然關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相關概念及內容雖然具有較多的研究,但在學術界卻沒有達成統一認識,本文將針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相關理論進行探討,為本研究尋找理論基礎。

1.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概念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概念目前主要有兩種,(1)將水資源達到持續性與生態系統整體均衡的狀態下,使人與資源環境、經濟等相關資源得到協調發展,以此滿足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的用水需求;(2)通過科學技術作為支持,以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前提,并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功能的作用下,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將水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以此在滿足人們用水需求的同時又能合理的配置水資源,避免造成對未來水資源的開發形成危害,最終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本文將根據現有的研究作為基礎,并結合目前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以及水資源管理方案,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定義為某一地區內的通過保持或改進的形式對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的統籌協調進行可持續的發開利用。

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容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水資源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持續性與長久性,目前,學術界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容有些不同的詮釋,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條件是水資源具有可用性;(2)將水資源從“以供定需”的管理方式過度到“以供定需”,將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方面發展;(3)深化水資源管理制度,努力建設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及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構建全面協調的水源發展模式;(4)使用合理的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治理措施,達到水資源的保護與良性發展;(5)不僅要注意當前發展形式,還要對水資源的未來發展進行充分的考慮,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華東北部地區水資源利用現狀分析

1.位置介紹案例地區位于我國東部沿海,處于黃河下游地區,地域分為東西兩個區域,緊鄰華中、華北,該地區總面積達到157,200km2,占全國面積的1.6%。

2.水資源儲量華東北部可用水資源主要是由地表水與地下水構成,根據相關調查發現,自2009~2019年的十年間,該地區地表水資源由2009年的350.3億m3下降到了2019年的182.2億m3,降幅達到了48%,水資源的總量由489.7億m3下降至了274.1億m3,降幅達到44%,人均水資源由536.7m3/人下降至282.9m3/人,降幅達到47%。

3.供水用水情況華東北部近年來用水需求不斷增加,自2012年至今增幅達到14.2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較大,其次是居民生活用水與工業生產用水,以2017年為例,該地區全面供水總量與用水總量均為221.8億m3,農業用水總量為154.4億m3占全年總用水量的69.6%、居民用水總量用32.8億m3為占比14.8%,工業生產用水總量為28.2億m3占比12.7%,其它用水占比2.9%;人均用水量達到229m3/人,占比全國人均用水量的50.4%。

4.污水排放及處理自2012~2017年,該地區工業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由13.9億t上升到20.8億t,其增幅達到49.8%,而2018年至今工業廢水排放情況得到緩解。而生活污水目前仍是呈上升趨勢發展,由2012年的14.1億t上升到了2018年的29.5億t,其增幅比例高達108.9%。為了有效治理廢水,該地區不斷投入增加污水處理設施,由2012年的4,215套增加至2017年的5,146套,增幅達到22%。

三、山東省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1.水資源匱乏華東北部地區2017年全面水資源總量為274.1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83.1m3/人,同全國人均水資源2,310.4m3/人相比,占比僅為12.3%。通過相關數據量來看,該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情況近年來均未超過500m3/人,屬于嚴重缺水地區。近三年該地區水資源總量的平均降幅為15.1%,但是每年的用水總量卻居高不下,2019年該地區水資源的總量為46.35億m3。華東北部地區未來10年水資源及用水需求量預測如圖1所示。山東省水資源總量近三年平均降幅為15.06%,而用水需求總量在逐年上升,近三年平均增幅,或照此速度發展下去,至2012年山東省水資源總量將下降為46.35億m3,而未來10年用水需求總量將大大超過全省水資源總量,如圖1所示。

2.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本研究對于華東北部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采用地表水量開發率、地下水資源開發率、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以及水資源利用消耗率進行計算分析。華東北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如表1所示。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華東北部2019年的地表水資源開發率為63.84%、地下水資源開發率為50.39%、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71.98%、水資源利用消耗率為71.98%同去年相比,各項指標數據均有所下降,因此在水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該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仍有提升的必要性,以此緩解水資源逐年下降以及用水需求逐年增加的狀態。

3.水污染問題嚴重,污水處理情況不容樂觀與其它地區相比,華東北部地區2018的工業污水排放總量為20.8億t,占全國總量的8.8%,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2.8億t占全國生活污水排放量的6%,由此可見,該地區的已經屬于嚴重水污染地區。而在污水處理方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華東北部地區近年來污水處理設施的增加幅度低于工業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的增加幅度,現有的污水處理設備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污水的處理,對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水污染治理而言形式非常嚴峻。華東北部地區工業、生活污水排放量及處理設施數增幅比例如圖2所示。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華東北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的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的短缺、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低,并且水污染處理能力達不到正常使用要求,由此可見,使用正確科學的方式進行水資源開發,加大污水處理,使用合理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案是目前該地區迫在眉睫的工作。

四、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1.增加宣傳力度,普及水資源保護意識通過增加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宣傳力度,使政府、企業以及居民百姓建立水資源保護方面的意識與觀念,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目前水資源的狀態以及水污染所帶來的危害,以此建設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及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構建全面協調的水源發展模式。

2.制定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案根據華東北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式,并結合現階段水資源情況制定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長期方案,并通過立法管理加強方案的適用性與落實程度,以此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方案的有效實施。

3.從不同方面增加水資源利用率針對目前較為有限的水資源,對各用水方面從制度、經濟上進行政策的調控,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的形式,避免出現高用水的情況,不斷的對現有技術進行研發改造,應用低水耗技術增加工業中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在農業方面通過對在灌溉區不斷創新改造,提升農田灌溉技術,增加水資源的使用效率。

4.加強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污水防止在可持續利用方面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工作內容也是現階段重點工作,目前所制定的防治方案主要有以下幾點:(1)提升工業達標排污監管力度。強化工業污水排放標準,對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通過嚴格的控制標準以及監管力度對企業排污設施進行新建、改造,重點檢測企業污水的排放,對于偷排、污水超標等違規企業進行嚴厲處理。(2)優化企業產業結構。污水防治工作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對各個企業不斷的進行資源調整,對一些生產規模較小、效益較低并且污染處理差的企業進行退市處理,而對于大型企業也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科學技術不斷的優化企業污染處理能力。(3)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增加污水利用率。在目前的污水處理基礎上,革新污水處理技術、增加相應的處理設備,不斷的提升污水處理效果;在各處建立污水庫,將進行處理后的污水用于農業灌溉以及城市綠化的第二水源,增加污水處理后的利用率。

篇7

關鍵詞:節水農業;現狀;必要性;具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2-95-1

1 中國農業水資源利用現狀

1.1 農業用水短缺

我國現階段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預計到本世紀30年代,人均水資源量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與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接近。

1.2 農業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勻

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6~9月。秦嶺、淮河以北土地面積占全國的60%以上,人口為40%,耕地為51%,而水資源總量只占20%,這是造成農業灌溉用水匱乏的主要原因。

1.3 水污染十分嚴重

工業水污染和農業灌溉水污染對于中國的耕地產生了極大影響。全國90%的廢水和污水未能達標排放,11%的河流水質低于農田灌溉標準,7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

1.4 農業用水短缺嚴重制約農業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年均農業受旱面積近4億畝,近幾年農作物受旱面積更是達到6億畝,干旱嚴重影響糧食產量。

1.5 農業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滯后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業水資源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利用和保護的要求,這就造成了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問題。

2 發展節水農業的必要性

第一,發展農業節水能夠有效地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農業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全國年平均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大多數的城市缺水。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農業是用水的主力軍,近幾年農業用水約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2%,一些地區更是高達90%以上,而且農業用水使用效率低下,節水潛力非常巨大。

第二,農業節水有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效地解決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始終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水土資源短缺對農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大。要實現國家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的能力,最根本的出路在于發展節水農業。

第三,發展農業節水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對發展節水農業做出了戰略決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的強度。加快推廣先進實用農業節水技術,可以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農業生產資料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取得節水、節地、節能、節肥、減排、省工等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科學發展。

第四,發展節水農業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現代農業是科技先進、結構優化、設施完備、服務規范的農業。先進的節水技術,優化的用水結構,配套合理的灌溉設施,健全規范的服務體系,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 發展節水農業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措施

3.1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的理念,從農業生產規模出發,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益為中心,以建立節水高效農業為目標,以建立農業節水的水源配置體系為支撐,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節水投融資機制為動力,以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為保障,加快農業節水的發展步伐,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灌區生態環境,盡快形成適應水資源狀況的農業生產布局和用水結構,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3.2 具體措施

(1)建立健全明確的水體資源管理制度,科學制定農業節水發展規劃。制定和執行有關水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規劃水資源有效利用和保護的戰略并制定相應的中長期計劃,科學制定農業節水綜合發展規劃;組織對全國水資源的調查和監測。目前首要的任務是各級水利部門要強化水量與水質并重、資源與工程一體化的思想,發揮水資源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制定區域水資源保護計劃,保護即將干涸的湖泊和風景游覽區的涌泉以及防治水污染。

(2)大力發展節水高效的灌溉技術。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目的是高效利用農業水資源,它是世界上所采取的最廣泛、最有效的技術,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術和地面灌溉工程技術。地上灌溉工程技術主要是噴灌和滴灌,它是目前最先進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術,我國目前主要應用在經濟作物上,但近年來,隨著我國水資源日益緊缺和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需求,噴灌已在大田作物灌溉上得到較大規模發展,滴灌也開始試驗應用在大田糧食作物上。地面灌溉工程技術包括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田間地面灌溉等,我國目前灌溉面積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當前仍是我國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在我國北方已進入實用的有灌關鍵水的非充分灌溉技術,小麥優化灌溉技術;在南方地區已得到較大面積應用的水稻“薄、淺、濕、曬”灌溉技術,是成本低、易掌握、效果顯著的節水高效灌溉方式,目前正在大面積推廣應用。

篇8

關鍵詞:風險社會;環境風險;預防為主原則;預防原則;風險防范

現代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人為災難,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同層面都能感受到風險。面對越來越多的風險,公眾的神經變得越來越敏感和脆弱,風險問題由此成了當今社會爭論的焦點。20世紀80年代德國著名學者烏爾里希?貝克提出了風險社會理論,該理論迅速成為社會科學領域重要議題。他在《風險社會》一書中并沒有對“風險社會”概念做出直接歸納,而是從當代社會中的風險概念出發引出“風險社會”概念應含之意。貝克認為:風險概念直接與反思現代化的概念相關,可以被界定為系統地處理現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風險,與早期的危險相對是與現代化的威脅力量以及現代化引致的懷疑的全球化相關的一些后果①。之后他在《風險社會在思考》中總結“風險社會”概念意味著:既不是毀滅也不是信任/安全,而是“真實的虛擬”;是有威脅的未來,(始終)與事實相反,成為影響當前行為的一個參數;既是對事實也是對評價的陳述,它在“數字的道德”中結合了起來;控制或缺乏控制,就像在“人為的不穩定”中表現出的那樣;認識(再認識)沖突中表現出來的知識或不知;出于風險的“全球性”而使全球和本土同時重組;知識、潛在沖突和癥候之間的差別;—個人為的混合世界,失去了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二元性②。風險社會理論提出之初正值切爾諾貝利核電危機發生之際,而與環境有關的風險一直是風險社會理論的主要議題之一。應對風險社會背景下與環境有關的風險,環境法應有所作為,它的作用之一就是要防止某種不確定的不安全轉變為現實威脅。環境法預防原則與對安全追求的社會價值體系具有一致性。但是,現行環境法預防原則在風險社會的語境中受到挑戰,預防原則應有所突破并進行重構。

一、預防原則產生與發展

預防原則作為一項法律原則最初規定于聯邦德國的預防性規則,這項規則的要點是為了防止環境破壞,社會應該未雨綢繆,在潛在危險行為發生之前做出詳細計劃。1976年聯邦德國議會通過清潔空氣法將預防原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預防性原則作為一項法律原則最初規定于聯邦德國的預防性規則,這項規則的要點是為了防止環境破壞社會應該未雨綢繆,在潛在危險行為發生之前做出詳細計劃。1976年聯邦德國議會通過清潔空氣法將預防原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這些原則要求政策制定者考慮科學不確定性問題。但是關于不可逆的環境損害問題,要考慮風險防范措施。聯邦德國在處理酸雨、全球氣候變暖、北部海域污染等問題時經常提到這個原則。通過在這些領域適用風險預防措施來確立這個原則的合法性。風險預防措施的實施對當時德國工業環境保護和環境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0世紀80年代,預防原則開始經常出現在國際環境保護條約、協議和宣言中。比這更早的關于預防原則的國際文件,是1982年世界自然和1987年第二次北海保護部長會議宣言。它們清楚的規定了風險預防原則。

20世紀90年代是預防原則全面發展和實施的重要階段,更多國家了解、接受了這個原則,并發展了這個原則的應用范圍和領域。預防原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學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幾乎所有的與環境有關國際法律文件都承認預防原則。值得指出的是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中發表的《里約環境宣言》是預防原則的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里約宣言》的第15條指出,“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根據它們的能力廣泛采取預防性措施。凡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或不可挽回的損害的地方,不能把缺乏充分的科學肯定性作為推遲采取防止環境退化的費用低廉的措施的理由”。1998年Wingspread會議進一步將該原則表述為:“當一項活動對人類健康或環境產生威脅時應采取預防措施,即使因果關系的科學證明沒有完全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活動的支持者,而不是公眾的,應承擔舉證責任。”《里約宣言》規定的預防原則的表述是一種弱勢形式表述,而Wingspread會議則采取的是一種強勢形式表達。這兩個條約被認為包含了風險預防原則的核心要素,即在應采取行動應對某些風險時科學不確定性不是不采取預防措施的理由。風險預防原則的弱勢形式是合理的,而且有必要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認可Jonathan Hughes,“How Not to Criticize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6,31,pp447–464。

二、中國環境法之預防為主原則

法的繼承、法律移植和法制改革是當代中國法律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沈宗靈主編:《法理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7頁。。從時間上看中國的現代環境法產生發展較之西方社會更晚一些,因此中國的現代環境法很注重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預防為主原則是中國環境法在早期就得以承認的一項原則,是在借鑒、吸收預防原則基礎上發展而來的。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已經認識到人對自然的巨大影響,認識到預防是比事后治理更有效更符合成本收益的做法。1976年德國已經將預防原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收入清潔空氣法。70年代末正值我國環境法蓬勃發展之際,1978年《憲法》將環境保護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職責確立了下來蔡守秋主編:《環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1979年《環境保護法(試行)》將保護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作了全面的原則性規定。之后預防為主原則成為環境法的主要原則之一被確定延續下來。

預防為主原則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原則的簡稱。這在環境法學界已經得到公認,不同學者也對該原則作了闡述。呂忠梅教授認為預防為主原則的內涵是指:國家在環境保護工作中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止開發和建設活動中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而對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要積極治理呂忠梅:《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頁。。陳泉生教授認為該原則由預防、防治、綜合治理三個部分組成。所謂預防是指預防一切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造成的危害,它包括通常不會發生的危害,時間和空間上距離遙遠的危害,以及累積型的危害。所謂防治,是指對一切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所進行的治理。所謂綜合治理,又稱綜合整治,則是指根據環境污染或者環境破壞的具體情況,對預防和防治進行統籌安排,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護和改善環境陳泉生:《環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頁。。汪勁認為預防原則是指對開發和利用環境的行為所產生的環境質量下降或環境破壞等應當事前采取預測、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消除由此可能帶來的環境損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要求將環境保護的重點放在事前防止環境污染和自然破壞之上,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同時也要求積極治理和恢復現有的環境污染與自然破壞,以保護生態系統的安全和人類的健康及其生產安全汪勁:《環境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頁。。這些學者對該原則的論述中體現了某些共同的思想就是承認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和在損害發生之前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法律原則在立法中的表達形式并不相同,既有通過直接明確的條文形式立于法條之中的,也有通過不同具體法律條文間接表現出的。作為一項環境法的基本原則,預防為主原則就是通過相關法律條文間接體現的。從相關法律條文的具體闡述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單行法并未直接使用“預防”一詞,但是該原則在相關的法律規定中一直有所體現。《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環境保護法》第1條也用到了“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論述。《環境保護法》第25 條規定:“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采取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采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環境保護法》第13 條規定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該法第26 條規定了“三同時”制度。這些規定體現了從源頭上防止污染思想,是預防為主原則的間接表述。此外,在專門性環境立法的層次上,《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在各自的適用領域重申、補充、豐富或發展了以上基本原則。此外預防原則在環境立法中的適用具體、集中體現在幾項具體環境法律制度中。汪勁教授將這些環境法律制度歸類于“事前預防類法律制度”。事前預防類的法律制度是預防為主原則在環境立法中的具體體現和具體適用,主要包括:環境標準制度、環境計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呂忠梅:《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頁。。此外清潔生產機制、許可證制度也體現預防為主原則。

三、風險社會下預防為主原則的困境

預防為主原則在范疇上缺乏風險預防,這本身可能導致新的與環境有關的風險的產生,這是風險社會背景下預防為主原則的困境之一。預防為主原則與預防原則不盡相同文中預防為主原則特指我國環境法中的預防原則,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用預防原則特指國際通行的預防原則。。我國環境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此時在國際上各種環境污染與公害事件頻發。各國環境立法目的開始準備,在環境損害出現之前就采取預防措施的思想被廣為接受。鑒于西方的經驗教訓,我國環境法在產生之初就采用了預防為主原則。中國環境法預防為主原則接受了在對環境有影響的行為帶來環境損害之前就采取行動以避免危害的產生之思想。但預防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開發和利用環境行為帶來的可能的環境危害事件之前采取措施以避免危害的產生;二是在科學不確定的條件下,基于現實的科學知識去評價環境風險,即對開發和利用環境行為可能帶來的尚未明確或者無法具體明確的環境危害進行事前預測、分析和評價,促進開發決策避免這種可能造成的環境危害及其風險的出現呂忠梅:《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頁。。從環境法學者關于預防為主原則概念的論述看,關于預防原則的第一層含義大家獲得了共識:應該利用各種手段防止環境利用導致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但對于預防原則的第二層次含義即對不確定風險防范法律未作規定,不同學者的觀點也各異。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以環境(或生態)風險(或危險)為標志的風險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與環境有關的風險,僅將預防為主原則局限于預防環境污染、破壞等確定性損害之上,而忽視風險防范將導致更多的風險生產,導致惡性循環。

實踐中預防為主原則成效甚微,此為風險社會背景下預防為主原則困境之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作為一項原則在中國環境法產生之初就已經確立,對相關環境立法、環境執法、環境司法均有指導作用。預防為主原則應該貫穿于環境法治的整個過程中,對一切與環境有影響的行為指引。根據預防為主原則設置了相關法律制度、機制:清潔生產機制、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環境標準制度、環境計劃制度和許可制度。這些制度在實踐中起到了積極效應,但作用卻非常有限。最初以防止環境污染為主出現的預防原則在環境污染面前成效甚微。以水污染為例,根據《2010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七大水系總體輕度污染,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據財新網不完全統計,自2005至2011年近六年中我國已發生了15起重大水污染事故張煥平:《近6年15起重大化工水污染事故一覽》,wwwcaingcom/2011-08-17/100291673html,2011-09-05。加上康菲漏油事故,統計數據應該是近六年來我國已經發生了16起重大水污染事故。。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污染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因環境問題引發的不斷增加。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以來,全國發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76起,平均每兩天就發生一起。如果環境保護繼續被動適應經濟增長,這種狀況將難以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參見《環保工作要實現歷史性轉變——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答本報記者問》,《學習時報》第332期(2007年4月)。。這些環境糾紛、污染事故的發生充分證明了預防為主原則的失靈。

實踐中重治理而輕預防,此為風險社會背景下預防為主原則的困境之三。環境法預防原則具體內容與適用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合理規劃、有計劃的開發利用環境和自然資源;第二,運用環境標準控制和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第三,對開發利用環境和資源的活動實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四,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謹慎地對待具有科學不確定性的開發利用活動汪勁:《環境法學》(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7頁。。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風險防范的內容,中國環境法尚未做出規定,環境法學界對是否采取風險防范的原則也未達成統一意見。與風險預防不同,前面三個方面內容作為預防原則的適用在我國環境法中均有規定,然而這些被認為是貫徹預防為主原則的相關內容,在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下依舊被“末端控制”所控制。環境標準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預防為主的制度,可即便是這兩個典型制度也不完全是預防的。相關的規定考慮的重點依舊是污染物的處理處置方式,是污染治理設施。

四、預防原則的重構

法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物質生活條件對法律的產生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法需要實現自我更新、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保持活力和生命力。預防為主原則是中國在借鑒西方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改革開放之初起到了積極作用。進入風險社會,預防為主原則要起到應有的作用,需要實現自我更新、調整與完善。

篇9

關鍵詞:環境侵權 救濟機制 完善

中圖分類號:D9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5-100-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然而,近年來環境的不斷惡化必須引起我們的深切反思,松花江水污染、瀏陽鎘污染、云南水富矽肺病等各種環境侵權事件接踵而至,促使中國政府和學界開始關注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毒蛇螫臂,壯士斷腕,固無不可,蓋其所失者小,所全者大也,然而,毒蝎螫額,壯士斷頸,似乎就行之不通了。 環境問題也同樣如此,在處理環境侵權案件時,既不能對侵權企業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又不能片面地采取“一刀切”政策,將其“一棒子打死”,這樣,對于環境侵權的救濟難免會遭遇在理論與技術上難以抉擇的臨界問題。根據中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關于環境侵權的救濟主要包括刑事、行政和民事救濟機制三個方面,而又以民事救濟機制為主。

1環境侵權的認定

1.1環境侵權的概念

環境侵權是一個學術名詞,目前尚未在立法上形成統一的概念。在立法文件中,英美法上稱為“妨害行為”,德國法稱為“干擾侵害”,法國法稱為“近鄰妨害”,日本和我國臺灣則通稱為“公害”。 我國學術界認為,環境侵權是指由于人為活動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從而造成他人財產或身體健康方面的損害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

1.2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

關于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學界說法主要有“三要件說”和“四要件說”。“三要件說”包括損害后果、行為人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四要件說”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后果、行為人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在中國大陸,“三要件說”主要以江平教授為代表,“四要件說”則以楊立新教授為代表。 顯然,“四要件說”是在“三要件說”的基礎上增加了行為的違法性,主張企業必須存在違法行為才能構成環境侵權,“三要件說”則主張不論企業是否違法,只要其生產行為侵害了他人的環境利益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筆者認為,“三要件說”對企業過于嚴苛,容易打擊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長遠來說,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而且,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要求生產行為完全沒有環境侵害似乎尚無可能性,因此,筆者比較贊同“四要件說”。

2我國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現狀

我國關于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立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專門法律以及相關的行政法規和地方管理條例,2009年12月26日剛剛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也對其有所提及。

由于我國環境立法、司法起步比較早,許多方面仍然不夠科學,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現存法律已經難以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近年來眾多環境侵權事件的發生也證明,現存制度在突發環境事件之前已經捉襟見肘,完善環境侵權救濟機制已成為相關部門和學界的當務之急。筆者看來,現存環境侵權救濟機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2.1司法救濟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我國對于環境侵權事件的主要救濟方式就是當事人之間的“私了”、行政處理以及法院訴訟,仲裁制度僅僅局限于海洋環境污染事件,其他領域由于缺乏仲裁法規及相應的仲裁委員會而沒有得到有效開展,換言之 ,目前中國對于環境侵權的救濟僅僅局限于自力救濟和法律的呆板適用。司法救濟方式的過于單一,以及具有原始性不公平的自力救濟和冗雜漫長、成本高昂的司法程序,無法全面地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2.2訴訟周期過長,無法及時處理糾紛

由于環境侵權訴訟的解決必須依托于高深的科學及醫學技術,其追蹤鑒定工作也非常復雜,所以司法救濟訴訟周期長、救濟不及時現象時有發生。例如日本有名的富山痛痛病經過3年零3個月才完成第一審裁判,熊本水俁病則歷時五年之多,至今仍有受害者不服判決繼續上訴。發生于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雖然目前已經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是其所造成的公共危機已經無法挽回。可見,訴訟時效以及審理期間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2.3原告預墊訴訟費用制度導致實質不公平

在訴訟費用負擔問題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7條,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環境侵權案件也援用一般民事訴訟的原告預墊訴訟費用制度。但是,在實踐中,由于環境侵權標的巨大所導致的巨額訴訟費用致使許多環境侵權的受害人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表現在了起跑線上,在如此巨大的訴訟費用面前許多受害者只能扼腕嘆息,這在事實上阻礙了公民救濟自身以及他人權利的途徑,造成了對受害者的實質不公平。

2.4共同侵權者之間的責任分配有待解決

環境侵權案件中存在大量的共同侵權行為,而對于共同侵權者的責任分配我國法律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例如由于水環境的日益惡化,甘肅、寧夏等省區水污染嚴重,先后出現數個“癌癥村”。這類污染往往是由數個污染者共同造成,問題是當其中一些污染企業已經不存在(如關閉、破產),賠償責任應該如何承擔?理想的做法當然是根據他們的污染程度確定賠償比例,但實際無法做到。而如果讓現存企業承擔所有賠償責任,又違背了“污染者負擔”原則, 容易導致侵權者之間的利益不公,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

2.5環境侵權判決執行難問題日益突顯

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影響較大的環境污染事件中,受害者都曾面臨無法得到賠償的問題。其中一類是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如2005年11月的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據報道,在該起污染事故中,僅哈爾濱的直接損失就達15億元左右,如果計算間接損失,這個數字應該在幾百億到上千億之間。這類事件由于損失巨大,污染企業往往無力承擔所有賠償責任。另一類環境污染則是由長期污染累積造成,污染致害潛伏期較長。還有一類環境污染是污染不明、根本找不到加害人,受害人自然無法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3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完善

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完善需要從完善和創新兩個角度出發,一方面要仔細審視傳統救濟機制的缺陷和漏洞,深入探討彌補措施,完善相關制度;另一方面要嘗試構建其他配套制度,雙管齊下,構建科學持續的救濟機制。

3.1環境侵權傳統救濟機制的完善

(1)關于共同侵權責任的分配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67條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當然這一規定尚屬淺顯,不夠具體,真正應用于實踐之前需要認真斟酌,希望醞釀之中的司法解釋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至于如果出現部分侵權人實在沒有能力賠償的情形,其他侵權人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筆者持否定意見,當然這也需要其他配套措施才能保證受害人得到應有的保護,例如下面即將談到的環境侵權救濟基金的設置。

(2)簡化司法救濟程序,縮短訴訟周期,保證受害人及時得到補償。當然,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科學、醫學等各領域先進技術的配合,在具體訴訟程序上,筆者建議法院在安排案件審理時間的時候能夠優先考慮環境侵權案件,或者在中級法院設立專門解決環境侵權糾紛的法庭,優化資源配置,及時保護弱勢群體。另外,筆者認為,關于權利的最長保護期限,應該排除對于環境侵權的適用,關于環境侵權案件可以適度地延長期限,例如可以規定50年的最長保護期限,以確保受害人不會因為客觀原因而無法得到有效救濟。

(3)在訴訟費用的承擔上,鑒于環境侵權者通常財政實力比較雄厚,筆者建議,實行被告墊付訴訟費用制度,或者配合下面所講的內容,由國家主持設立的環境侵權救濟基金預先墊付,當然,對于原告的濫訴行為也要有相關的規制,對濫訴行為給予嚴厲的制裁。

3.2 環境侵權社會救濟機制的引入

(1)筆者建議引入公害調解仲裁制度,將環境侵權案件歸入仲裁的范圍,利用仲裁機關相對專業的檢測技術和仲裁人員、相對短暫的仲裁周期等優勢彌補司法救濟的不足,更加及時、全面地保護環境侵權受害人的利益,同時保證加害人及時恢復安全生產,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2)可以嘗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從長遠來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可以起到協助政府進行環境管理,預防環境損害的作用。因為保險公司為了實現最大盈利,會在接受投保時對投保人的污染防治設施進行審查,并在保險有效期內負責對相關設施的監督檢查,這有利于幫助環保部門強化環境管理,更加防患于未然,切實保障公眾的環境權益。此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既可免去被保險人承受抗辯索賠的緊張、不便和勞頓,也可使受害人免去冗長繁雜的訴訟程序,得到及時、便利的賠償。責任保險制度以一個危險投保共同體為賠償主體,填補受害人之損失,符合污染者負擔原則,在現代環境侵權損害賠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有成為與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并重的損害填補制度之勢。 因此,筆者建議我國對于易發生突發性環境侵權的行業應采取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以保證受害人得到完全及時的賠償。

(3)設立環境侵權救濟基金,保證受害者獲得合理賠償。對于環境救濟基金的來源,可以由政府對相關企業所征收的稅費、社會公眾尤其是企業的自愿實名捐助和慈善組織募集的資金組成;環境救濟基金的監管應該由政府組織來運作,實行陽光基金,允許社會公眾和公益組織的監督和問詢;救濟基金通常適用于那些無法確定加害人以及加害人確實沒有實際能力賠償受害人的情況,同時也可用于對污染的清理和防治。

注釋:

邱聰智.民法研究(一)[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319.

沈瑩. 環境侵權比較研究[J] . 法制與經濟,2009,(6):59-61.

篇10

關鍵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水利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人類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權利,但這些權利的實現必須堅持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憑借技術和投資,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來實現,同時,當代人不能只為了追求今世的發展,而剝奪后代人本應享有的發展的機會。可持續發展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甚至是某一個單位,水利行業也不例外。

1 水利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的供給和保障。水利包含著水資源開發利用、除害、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等許多內容。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但是,目前我國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時空分布不均勻,利用粗放。目前全國的總供水量,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我國的水資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節水,浪費嚴重。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接近16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達到和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對水的需求將進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第二,洪澇、干旱災害頻繁。我國洪澇災害十分頻繁,幾乎每年都發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鄉村的防洪標準普遍偏低,災害損失十分嚴重。干旱災害也經常發生,今后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次災害的直接損失將不斷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少,灌溉技術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較低。第四,我國現有水利工程有相當一部分工程質量不高,設計標準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大中型灌區工程配套不齊,致使工程效益衰減,有的工程甚至報廢。第五,水污染十分嚴重,水環境問題突出。

2 水土流失對水利的危害

2.1 枯水季節水量減少,容易發生澇災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節水量減少,嚴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斷流,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減少。土壤顆粒間的空隙占土壤總體積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間,是涵養水源的關鍵,由于土壤隨水而去,貯水空間就隨之喪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減少,乃文角度講,增強了徑流的年內變化,使洪水季節水更多,枯水季節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庫、湖泊、河道等發生淤積,蓄水容積減小,蓄水量也相應減少,也同樣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澇災。

2.2 增加地表徑流,加劇洪水泛濫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節水量減少,但在洪水季節恰恰相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壞,同時,山區更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當暴雨發生時,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夠,坡面截流能力較差,土壤表層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強度遠遠大于土壤入滲速度,雨水來不及入滲,迅速大量產流,瞬時形成山洪,洪水過程與暴雨過程相似,陡漲陡落,歷時短暫,兇猛的洪水夾雜泥沙傾瀉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由于表層土壤,在水力的侵蝕下,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向塘庫、江河,一方面淤積的泥沙減少了庫容,削弱了水庫的防洪能力,減少水庫的使用壽命,嚴重時易造成漫壩、垮壩等災害,另一方面造成溝渠江河河床拾高,嚴重影響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暢,水位上漲,因此經常出現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現象。

2.3 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由于植被破壞、徑流改變,土壤乃至地質結構受到影響,一遇暴雨,極易形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除了沖毀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外,也將破壞農田、水塘、水凼、水庫等水利設施,嚴重的還會影響航運,使河道斷流。

2.4 水環境質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發生次數增加,表層土壤以泥沙形式進入水體,水體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濁度。同時,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及殘存的農藥、肥料等物質,這些物質隨土壤一起進入水體,使水體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嚴重,進入水體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嚴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庫、湖泊、河道等發生淤積,同時,枯水季節水量減少,因此,造成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環境容量減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嚴重,影響水資源的利用,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遏制水土流失,實施水土保持,是當前唯一選擇,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如三峽庫區。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科學技術。具體說來,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水土保持可以維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滲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庫等)還可以攔蓄徑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減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節可以補充徑流,減少徑流的年際變化。(2)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設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溝渠等)還可以攔泥拽沙,增加塘庫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減少水庫、湖泊、河道等的淤積,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3)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從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對水利工程損壞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環境的質量。

結束語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其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水土流失對水利的危害十分嚴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作用巨大。

參考文獻

[1]黃和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