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范文
時間:2023-03-26 14:1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王維;詩中有畫;構圖;色彩;光線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6-006-02
在西方的藝術殿堂里,詩與畫異質,是二門截然不同的藝術類型。然而在我國,詩與畫之間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不僅同源、同質,還擁有共同的文化思想基礎。因此,中國傳統詩畫融合這種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從傳統詩與畫融合的情況來看,主要有“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一體”、“詩畫合一”這四大基本類型。
從山水田園詩角度而言,能將山水田園詩與繪畫完美地結合得最成功的人當然首推王維。詩書畫皆精通的蘇軾曾在《題藍田煙雨圖》這樣評述: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由此觀之,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已經突破了語言的局限,顯示了語言的畫意色彩。具體而言,在眾多的山水田園詩中,他不但憑視覺語言凸現了山水田園的質感,還將一幅幅生動的充滿詩情畫意圖象呈現到讀者的腦海里。
因此從審美的眼光來研究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繪畫美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審美意蘊,本文試著從色彩、光線、動靜互襯、構圖、禪境等方面分析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視覺語言,從而挖掘出這類山水田園詩的繪畫美。
一、色彩的合理搭配
“畫”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主要是用顏色和線條來造型,偏重再現客觀事物。然則只偏重再現事物只得形似,不得神似。因此,在繪畫中,畫家更加注重情思,講究情景融合。從這一點來說,詩與畫具有共同性。深諳畫道的王維,非常懂得利用這一共同性。在寫山水田園詩時,他熟練地打通詩與畫的界限,將繪畫中色彩的用法遷移過來,使情景融合,從而達到塑造意象和意境的目的,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縱觀王維的眾多山水田園詩,可以看出王維詩歌里色彩詞的運用并不少。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所使用的色彩種類是有限的。據統計,王維詩歌中使用的顏色共有25個。按照出現的頻率依次為白104次,青55次,黃31次,綠21次、紅19次。從這個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和白這兩種顏色占了將近50%,與其它素雅的顏色合起來占到70%。由此可見,王維對色彩的選擇具有集中性。在這種集中性中,他比較熱衷素雅之色。通過素雅之色去營造那空靈、淡遠的禪境。
當然,王維在使用色彩詞的過程中,不是將色彩和物象孤立起來,而是將這些色彩巧妙地進行搭配,共同營造物象和意境。
在《山中》這首詩里,他這樣寫道:“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詩中,他非常善于捕捉山水景物的色彩,用了“白”、“紅”、“翠”這些色彩詞。在這些色彩詞中,白是冷色系,而紅是暖色系,這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只有這二者,又未免太單調。因此他用了翠字。正是這些色彩的運用,不但道出深秋,還利用色彩的相互映襯、調和、對比,使得詩歌的畫面感更加形象生動。
除了這首詩,王維在其它同類的山水田園詩中,也熟練地將這種色彩詞加以巧妙發揮。從藝術效果而言,正是由于這些色彩元素的加入以及巧妙搭配,整個畫面不再顯得呆滯,而是具有立體感??梢哉f,讀者在讀他的這些詩歌時,感受的不再是單調,而是在詩情畫意中走近作者,并進而感悟人生。
二、光線的巧妙捕捉
詩畫皆精通的王維對光線觀察非常入微。在他的眼中,光線是構成畫面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他的山水田園詩中,為了營造詩歌的繪畫美,他巧妙捕捉光線,講究光影的攝入與映襯。在他的筆下,光影交織下,整個畫面突然變得生動起來,具有非常強的立體感和光感。
在《渭川田家》這首詩歌中,他用“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這些字眼,形象地捕捉太陽西下時光線的移動以及明暗變化。在《鹿柴》中,他寫道“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焙茱@然,他描寫了松林清泉日月光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在這首詩中,陽光反襯出青苔的潮濕陰冷,青苔反襯出陽光的醒目。在折光投影中,作者刻畫出清幽深遠的畫面。在《送刑桂州中》,他用“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表達他對光線明暗的體驗。除了以上所舉的例子,諸如此類的詩句還有很多。將它歸納分類后,不外乎描摹了朝暉夕陰、月光云影以及日月光暈下的折光投影。
從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王維對光線非常敏感。在他筆下,哪怕都是表現夕陽這一物象,但在光線的映襯下,周圍的景物總是呈現出不一般的畫意美,給人以別樣的體驗。
三、動與靜的互襯
在日常生活中,動與靜是對立的。然而進入藝術作品后,有時卻能相輔相成。在傳統的詩畫里,非常講究動與靜的互襯。在繪畫里,也不全是靜。唯有動靜結合,整個畫面才顯得詩意盎然。同樣在文學里,動與靜運用得好的話,會為詩歌增色不少。南朝梁王籍在他所寫的詩歌《入若邪溪》中,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來體現林子和山的寧靜。在這里,山的寧靜不是死的靜,不是沉悶、單調的靜,而是聲響(蟬叫、鳥鳴)中的靜,是一種帶有生命氣息的靜。通過蟬叫、鳥鳴,這種意境顯得更加靜美清幽了。
作為詩畫合一的山水田園詩,動靜互襯這個藝術表現手法運用非常得當。在他的《鳥鳴澗》中,他寫道“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在這一首詩歌當中,局部的動態描寫(桂花落、鳥鳴、月出)襯托了山水景物的靜謐。
四、錯落有致的構圖
什么是構圖?在美術中,“構圖”一詞是英語COMPOSITIONG的譯音,是造型藝術的術語。而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構圖又被稱為“布局”、“章法”或“經營位置”,指的是在平面美術創作中安排和處理審美客體的位置和關系,把個別的或局部的形象組織成整體的藝術作品,以表現構思中預想的審美效果。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同樣也很注重構圖的合理安排。作為詩中有畫的詩本身而言,所謂的構圖其實說白了就是用散點透視來營造畫面、意象構圖布局的層次感。在他所寫的《終南山》中,構圖安排得非常錯落有致。在他筆下,他對終南山所描繪的是這樣一幅景象“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很顯然,詩句首先突出終南山的雄偉巍峨,并以此做畫面的大背景。之后次寫山間之景,那就是山勢高峻,云霧繚繞。再次,頸聯所寫的是峰頂俯瞰之景。最后是局部的特寫,通過“隔水問樵夫”來突出山的遼闊與荒遠。
在《渭川田家》中,作者王維也在苦心營造他的晚歸圖。在這首詩中,夕陽、牛羊、牧童、野老、拐杖、荊扉、麥苗、野雞、田夫、鋤頭、作者一起出現在圖畫中,然而我們讀起來并沒有違和感。這是因為作者在構圖過程中運用了散點透視,將圖畫中所出現的人和物按照層次感進行處理。處理的結果就是既構造了深度感,又突出了主次。
五、空靈、淡遠、和諧的禪境
詩與畫的相融點在于有共同的意境。據相關的史書記載,王維不但精通詩畫,還與禪宗結下了很深的因緣。在他的山水田園詩里,詩、畫、禪意竟能高度融合,共同巧妙營造空靈、淡遠、和諧的意境美,并進而使得整個畫面意味無窮??梢哉f,此時的詩已經突破了語言自身的束縛,進入到了另一個高度,那就是禪境。
在眾多山水田園詩中,《鹿柴》、《鳥鳴澗》、《辛夷塢》所營造的禪境最為突出。這些詩在寫禪境時,是以禪入詩,以畫入詩,可以說禪與畫在詩中高度融合。在詩中,沒有欺壓,只有友善、自樂、閑適、自在。而這種怡然自得在詩中則是通過自然景物如深林、青苔、桂花、山鳥、明月、白云、溪水、夕陽來襯托。在這種禪境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者王維所傾力打造的禪境除情景交融外,還帶有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在某些純自然的景物描寫中,雖然帶有客觀性,但并不代表作者沒有自己的情感傾向。此時他的情感已經融入到禪境的營造中。而在某些詩中,作者的情感傾向是很明顯的。以《渭川田家》為例,在這幅怡然、自樂的晚歸圖中,王維雖然表達出了對這種田園生活的向往,但一聯想到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最后他只能這樣感嘆: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六、結語
從文學發展過程來看,“詩中有畫”并不是王維獨有。在他之前,謝靈運的山水詩也有畫意很濃的詩句,如“春晚綠野秀,崖高白云屯”。謝的山水詩也能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來描繪畫面。然他們的共同點只達到形似,尚不得神似,缺乏了神韻。直到王維山水田園詩,詩、畫、禪意高度融合。在他筆下,詩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具有圖畫般的美。而這種繪畫美是由光線、色彩、構圖、動靜、禪境等構成。可以說,他的詩既刻畫了山水的形貌特點,又體現了山水的神韻;既寫了客觀景物,又融情于景。因此,他的山水田園詩就帶有了禪意般的繪畫美。
參考文獻:
[1] 陳鐵民.王維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
[2] 曹中孚.王維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趙殿成.王右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篇2
王維能詩善畫,在他的田園詩里,農村的景物是那么清澈明凈,田園的生活是那樣的悠閑,安詳。在這些以靜穆為基調的田園景物中,野老,牧童活動的姿影,也像水光山色一樣被詩人安排得和諧而又閑適。他的山水詩也如一幅幅清新美麗的畫幅,使人讀了有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王維對繪畫也很有造詣,他以畫理作詩,創造出一種與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韻的詩歌。他的詩善于通過細致的描寫,精巧的構圖,和諧的色調寫出富有詩情畫意的風光,善于用幾句話就簡潔地勾勒出一個畫面,表現出一種清幽的意境。王維詩歌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有詩情畫意。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边@是非常中肯的。
的確,王維的山水詩往往不求詞藻華美,而力求勾勒一幅畫面,表現一種意境,給人以渾然一體的印象,并且在詩中表現自己的性格。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幅很美的秋山黃昏圖,雨后秋山,空氣是那樣明凈,濕潤和清新,靜謐而皎潔的月光灑滿了松林,清清的泉水從溪石上淙淙流過,竹林深處傳出一群少女的歡笑聲,一支小小的漁船順著溪流而下,掀起一陣漣漪,使溪里的綠荷隨波蕩漾。這一切令人歷歷在目,清晰可見,宛如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更如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王維多才多藝,不僅善于寫詩,也長于繪畫。他開創的水墨渲染畫法,筆致簡約而風格淡雅,深為后世推崇。明末的董其昌將他尊為水墨山水畫的南宗鼻祖?!渡骄忧镪浴返木拔锩鑼懸裁黠@地受到他的繪畫風格的影響。此詩描寫景物,不捕異獵奇,不用重彩繁筆作工細刻畫,也不用瑰麗的詞藻進行涂飾,而只是以簡約疏淡的筆觸進行粗線條的勾勒,以形寫意。如有繪飾,如以“空”飾“山”,以“明”飾“與月”,以“清”飾“泉”等,也僅是略加點染,意到即止。整首詩的景物描寫,如同是一幅極其簡單樸素的白描,輕描淡寫,雖未窮形極相,然而著筆成繪,畫意盎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優美而恬靜的圖景。這幅秋景,一掃前人詩文中常見的感傷情調和灰暗色彩,顯得清新而富有生氣,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詩的最后兩句,則表現了詩人陶醉于山間秋色,希冀隱居其中的意愿,同時也有著潔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積極因素。又如《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于山翁。
全詩都是白描的寫法,其中間四句描寫眼前流入長江的漢水,是實寫;而漢水在天地外的奔流,看上去似有若無,是亦虛亦實?!ひ亍?,不僅道出了遠近關系,而且更進一步作了無限的想象。這種虛實相間的粗線條勾勒的手法,寫出了水波山光的氣勢,在我們眼前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悠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于景,給人以美的享受。
王維詩中還往往采用多種色彩,生動地表現大自然的形形式式,又以統一的情調組合起完整的畫面。如“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濃紅?!保ā端兔貢吮O還日本國》)兩句,在這里,詩人不只是沒實寫海上景象,而是虛構了兩種怪異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鰲,眼里紅光迸射的大魚,同時展現出四種顏色“黑、紅、藍(天)、碧(波),構成了一幅光怪陸離、恢宏闊大的動的圖畫。我們看,波濤在不停的奔涌,巨鰲與大魚在不停的出沒,四種色彩在不斷地交織和變幻。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神秘、奇詭、恐怖的感覺。詩人借怪異的景物形象和交織變幻的色彩刺激讀者的感官,喚起讀者的感情體驗,把海上航行的艱險和對友人安危的憂慮直接傳達給了讀者。王維確是著色的高手,他筆下的色彩往往不是客觀對象的一種消極的附屬物,而是創造環境氛圍,表現主觀情感的積極手段。這兩句詩利用色彩本身的審美特性來表情達意,很富創造性。又如《田園樂》(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歸,鶯啼山客猶眠。
王維此詩不但有大的構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色和細節的描寫,使我們先見畫,后會意。他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就給人以直觀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礎上,進而有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我們眼前會展現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后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后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經過層層渲染、細致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新的畫圖。
王維常在詩中運用作畫技法?!敖洜I位置”是我國傳統的畫學六法之一,畫家把許多個別景象通過“經營位置”來組成一個整體,王維在詩中運用了這種方法。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稚麥苗秀,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詩人在前八句分別敘述農家的各種景象:夕陽斜照村落,牛羊徐徐歸村,老人迎候牧童,野雞鳴叫,蠶兒吐絲,農夫絮語――這種種景象,乍看起來顯得比較散漫,但第九句“即此羨閑逸”一句中,“閑逸”二字便是點睛的一筆,將所有的景象貫穿起來,。這樣看來,這些景象就以“閑逸”為主題,構成了一幅和諧生動的畫面。
還有著名的《輞川集》二十首,總體構思是通過對山水風光的描繪,來反映作者的隱居生活和情感;在具體的作品中,各有著不同的安排,每首詩都是一幅獨立的畫面,合起來又是幅和諧的全景,與國畫中的“通景畫”有相似之處。
篇3
關鍵詞:王維 《戲題盤石》 《輞川別業》
人間的自然景象,用文字描寫就是文賦詩詞,以形象去描繪就是繪畫中的山水。通過文化人手中之筆去反映表現,是一個根源的兩種表現形式。在古代詩歌史上,山水詩的日漸成熟是在魏晉南北朝,南朝詩人謝靈運為山水詩歌奠定了基礎。唐以前的山水詩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發展過程。從詩經、楚辭到盛唐山水詩,到今天的現代山水詩,這是一個人與自然不斷親近的過程。
從文學史角度看,盛唐是唐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王維,這位在青年時代便已名動京師,被唐代宗譽為“天下文宗”的詩人,他平生的思想發生過明顯的變化,后期創作了許多優美的山水田園詩,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能注釋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真正內涵,“疑似霧中人,卻是云中仙”,能詮釋王維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畫家。他是一位集詩歌、繪畫、音樂、書法于一身的“全能詩人”。各種藝術才華鑄就了他在詩歌文化上的經典之作,詩歌的創作導航了他其他領域的卓越成就。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美,表現在任何角度都是精彩紛呈的詩情畫意。
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誠如宋代梅堯臣所說:“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些名句,就是杜甫所說的“佳句”“秀句”“清詞麗句”。這些句子中有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有抒情真摯,感人肺腑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有寫景自然,怡人耳目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都是想象新穎,出語雋奇,因而傳誦不衰,流播久遠。對它們的理解,前人早有定論,且言之鑿鑿,這里提出異議,確有班門弄斧之嫌,但歷來詩歌鑒賞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同日而語的。如《戲題盤石》:
可憐盤石臨泉水,
復有垂楊拂酒杯。
若道春風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來。
一般理解是,如果說春風不理解人的情意,為什么吹送落花來,別人都怨春風無情吹的落花帶走了春天。王維卻說春風有意送落花,想留住春光,似解人戀春之意。而自古春天就是繁華似錦的,況且各種花期也有長有短,一夜春風吹來,“滿園春色關不住”,花團錦簇亮起來。為何要理解成春風送落花?還是領悟為春風吹送,花開滿城即“花重錦官城為妙”。況且這首詩也是作者別具匠心的描繪大好春光呢!
又如《輞川別業》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句曾被人認為是王維最得理趣的名句,看來有絕處逢生,困頓時再待良機之理,甚至更多解釋為描繪一種峰回路轉,水盡云起的層見疊出的優秀境界,并給人有益的啟示:只要披堅執銳,勇于探索,就會在歷經曲折迂回之后,迎來一個光明的前景。這種種理解,正如唐許渾的“山雨欲來風滿樓”。本為寫景之作,后人常以此比喻大事件即將發生的跡象。此句與彼句可謂異曲同工,本來是一句王維寫山景之作,即隱居在終南山“縱情山水”的生活情趣,被后人寄寓了深刻韻味。其實,只不過是亦官亦隱的王維在觀賞行云流水時“萬事不關心”的生活態度。
篇4
一、“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意境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以生動形象的意象來開拓詩境,形成淡泊悠遠、閑適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詩話》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蓖蹙S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詩歌展現出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一詩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這幾句先是描寫山中秋景,山色蒼翠蔥綠,秋味正濃;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寧靜。然后視線轉向鄉村風情:在落日的余暉下渡頭一片寧謐,炊煙裊裊升上云天,給和諧的鄉村增添一分生氣。蒼翠的山、熔金的落日,營造出一番生機無限、秋意濃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簡單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種情趣寄托,達到情景交融的詩意。這首詩又借與知己友人臨晚風、聽暮蟬、看落日、賞孤煙、醉飲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淵明和接輿,那份高潔脫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這幅秋日晚景圖渾然融合在一起,意蘊深遠。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具有空曠、深遠的意境,這種意境美是在虛實相生的審美空間與想象視野中產生的。例如,《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首詩,不著一字朋友離別后的想念,卻在平白如話的平淡中給讀者留下余韻無窮的想象空間。詩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規,不細寫相送的情景、話別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罷”將這一難舍難分的場景一筆略過。山路高遠,難以再見朋友的身影,詩人悵然若失的心情,百無聊賴的時光及相見何時的嘆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動作中。友人離別已經遠去,留給詩人的是漫漫長夜和獨守草舍的寂寞?!吧街小焙汀叭漳骸保粋€點名環境,一個說明時間,實寫了友人的離別。最后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嘆王孫出游不歸。春草綠非眼前之景,是詩人設置的藝術聯想,綠草會隨春意如約而至,但與友人能否見面卻尚未可知。詩人拉遠時間和空間的鏡頭,將對友人的思念表現得更加真切。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中國的詩詞文章里都著重這空間的點染,摶虛成實的表現手法,使詩境里面有空間、有蕩漾,和中國畫具有同樣的意境結構”。王維借想象設置獨特的虛實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遠。
二、“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組合美
盛唐時的《河岳英靈集》中對王維的評價時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蓖蹙S善于捕捉山水田園的景色特征,運用自然凝練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優美深遠的畫卷,抒發親近自然、追求閑適的心境。他的“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詩歌所體現出的組合美,常常反映在詩歌的畫面層次美和動靜結合的圖景美中。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弊x王維的詩如同進入畫境,在感受詩人熱愛自然的詩情外,還能領略到層次變幻、組合精妙的畫意美?!渡骄忧镪浴肥故浅錆M了畫面組合美的著名詩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麗之景。夜色逐漸降臨,皎潔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間,落下斑斑駁駁的樹蔭,灑下一地月色,泉水顯得格外清亮,緩緩地流淌在山石之上,發從淙淙的響聲,山林變得越發清靜。竹林喧動,漁舟下行,蓮葉搖曳,一群美麗的浣衣女子歸來,山居的閑適感油然而生。前兩聯寫景,后兩聯寫人,人與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蓮、浣女,以有人、有聲來襯“空山”,由靜到喧,營造出一種空靈、潔凈的世外意境。
這首詩同時體現出動靜結合的藝術。月光和空山是清靜的,淙淙的流水更襯出環境的寂靜。竹喧、浣女笑和蓮動是在安靜中才能聽到的聲音,以喧襯靜,動靜結合,這比單獨寫靜更富詩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聲和浣女嬉笑聲,視聽相融,使詩歌富有立體感和流動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清寂、明凈、深幽的景,正是詩人潔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維對大自然的聲音的體驗,是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將詩人的心境和環境融為一體的。例如,《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歌從靜態的人閑、夜靜、山空入手,構成雨后的山間夜晚寧謐的氛圍。桂花落、月出、鳥鳴,制造出動態的聲音,尤其是一聲聲的鳥鳴,打破寧靜的環境,更突現了山中的幽靜和生機,這正是詩人以自然美來展現自己對理想社會環境的追求。
三、“山”與“月(日)”意象交織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維在詩歌中常用的,如“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等。王維詩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詩人筆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興衰、人事代謝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靈淡泊之境界的“遠山”意象。例如,《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在詩中,遠在云峰之上的香積寺,高不可測,似入“無人徑”卻在深山處聞鐘聲,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間逶迤流淌,薄暮的霧色使青松更添陰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籠罩下,詩人的禪意和超然出塵的心境滲透其中。
王維晚年只喜好靜,“萬事不關心”,欣賞“落日滿秋山”的美景,過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自在閑適生活,以“山”為伴,以“月”為友,遠離塵囂,詩人的心靈與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篇5
關鍵詞: 王維 山水田園詩 “詩中有樂” 聲音藝術
蘇軾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钡拇_,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融畫于詩中,字里行間似用水墨鋪陳出青綠山林,使人如臨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維的作品不僅詩中有畫,而且詩中有樂——有山有水有清音,可謂“有聲有色”。他用筆墨絕妙地捕捉了聲音的精魂,創作出別有洞天的純自然的音樂,這種音樂不僅美在聲律,而且美在內容。本文主要討論的就是在格律之外,王詩內容的音樂之韻。
一、樂的標準:“美”
本文對“音樂”這一概念的界定是:“美好的聲音”,或者說“噪音的對立面”。聲音很難被清晰劃分,這只是一個較模糊的、不能稱之為“定義”的界定,但是這一界定或許并無偏頗之處。無論喜怒哀樂,無論長短,無論風格,無論人聲或自然,帶給人美的享受的聲音,皆可稱為音樂。當然,“美”的具體判斷標準會因人而異,對“美”的認識是見仁見智的事情,關于“美”的標準的討論也從未停止,但關于“美”的觀念并非不能統一(只是這“統一”容易流于寬泛,而“美”本就不是可以嚴格定義的東西),真正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是有力量的,是有無窮感染力和魅力的?;氐酵蹙S的詩上來,雖然讀者沒有“美是什么”的統一答案,但是都不會否認詩中流淌出的音樂之美。聲音使得整首詩渾然天成,就像音符使得樂曲完整、流暢、和諧。因此,本文把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描繪的大部分聲音歸入音樂的范疇。
二、樂的內容:自然之聲與人造之音
聲律一般分成韻腳,旋律(節拍)和聲調(高低徐疾)。①那么,聲音的內容可以作何種分類?下文嘗試按聲音的源頭,將其分為“自然之聲”和“人造之音”兩類來分析。
自然當然是山水田園詩的主角,王詩中對聲音的描繪也集中在自然之音。王維描摹最多的是鳥鳴,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送梓州李使君》),遍山的杜鵑凄鳴渲染了憂傷的氣氛;又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黃鸝輕快的鳴囀似乎在為輞川莊的雨過天晴歡欣;再如“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暮春時分的鳥鳴給渡過汜水的詩人平添了幾分寂寥與黯然。鳥鳴似乎是山水田園里亙古不變的背景音樂。除了鳥鳴,還有風聲,雨落聲,水流聲,蟬鳴聲,樹葉的沙沙聲……這些都是山水田園必不可少的標志性聲音元素。如“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蟬本象征愁緒傷情,這里卻“一反常態”沒有了傷感的色彩,成為了摯友相聚時一段悅耳的配樂;又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在峻峭山中流淌的泉水似在幽咽一般,一個“咽”字準確描摹了泉水阻塞緩流的聲音和情態。
王詩中除了有純粹的自然之聲,還有人聲或者絲竹之音。據《舊唐書·王維傳》記載:“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一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史書記載王維曾擔任太樂丞,精通音律的他具有深厚的音樂功底和很高的音樂造詣。平日里他琴吹簫,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在松風里對月彈琴,頗有樂趣;“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欹湖》),簫聲里盡是對友人的依依惜別情;“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抒盡心中逸氣。除了樂器演奏的聲音,還有深山傳來的低沉鐘聲:“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還有興之所至的歌唱:“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還有人們的日常交談:“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終南山》);還有遠處傳來的人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王維對人造之音的描摹在山水田園之外的題材中出現得較多些:如“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凝碧池》),“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涼州賽神》),等等。
三、樂的寫法:點到即止與有無相生
說到王維的聲音藝術,點到即止是其特點之一。和《李憑箜篌引》、《琵琶行》那樣直接描寫和鋪陳聲音的篇章不同,在描寫聲音的時候,王維大多是不寫其聲,只寫其動作或情態;或者說,王維并未對聲音進行詳細的鋪展與描繪,只是含蓄和干凈地點到即止,停留在敘述這一層次上。不管是“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還是“吹簫凌極浦”(《輞川集·欹湖》);不管是“秋水日潺湲”(《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還是“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不管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還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輞川集·竹里館》),這些聲音都需要想象來還原,屬于間接描寫,王維僅僅點到即止,是讀者完成了整個音樂的創作過程。這一過程并不難,相反非常自然。由于王維畫意渲染和氛圍營造都極其成功,讀者猶如被帶入王維時空的幽靜山林,在這一超然物外的世界里,鳥鳴、風聲、水聲、絲竹之聲都“各得其所”,只等人們來體會;在這一時空里,所有的音樂都已在心中。
這種點到即止的間接描寫典型是風聲。比如“松風吹解帶”(《酬張少府》),只是描摹風吹的動態,然而隱藏的音符——風聲仿佛就在耳邊;又如“隔牖風驚竹”(《冬晚對雪一壺居士家》),并未直說風聲如何,但風穿梭在竹林間的聲音和竹林搖曳的沙沙聲依舊撲面而來;再如“人閑桂花落”(《鳥鳴澗》),花落無聲,但卻似乎可以隱約聽到相伴的風聲,如此輕緩柔和。這些詩句沒有直接描摹聲音,含蓄中別具韻味和詩意。
篇6
關鍵詞:松尾芭蕉 王維 俳句 絕句 意境
唐詩中的五言絕句是一大特色,常常是以小見大,以少見多,有著平仄押韻的韻腳,流傳廣泛,一直被世人所傳誦。俳句是中國文學中最為簡短的一種韻律題材文學詩歌,是日本文學中的一種傳統形式之一,在日本的文學藝術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絕句詩歌和日本的俳句都對世界的文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各自國家的文學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詩歌更是以簡短凝煉的語言營造出了深邃的意境美,傳遞出深刻的主題思想,一直被后人所稱頌,下面我們將從詩人松尾芭蕉和王維的個人生平談起,選取各自的代表作詩句,對其中營造出的山水田園詩歌的意境美做出詳細的探討。
一、有關俳句和唐詩絕句的基本常識
俳句是日本格律詩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題材,也是詩人通過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等用凝煉的語言通過十七個音節表達出來,律詩一般采用五七五的格式,非常簡短,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適合伴樂演唱。唐詩中的絕句又稱為斷句,常?!敖厝÷芍搿保饕菫榱朔奖阋鞒?。唐詩中的五言絕句常常是節奏緊湊,一二四押韻。亦有仄起,平起二格。唐代的絕句詩歌起源于漢代的樂府詩歌,深受六朝民歌的影響,一直到了唐代,和近體律詩成為了孿生姊妹、并蒂雙花,憑借其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了中國的詩歌文壇之上。因此,俳句和絕句都有言短意賅、適合吟唱等特點。
二、有關松尾芭蕉與王維個人生平的相關概述
詩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對于詩歌的創作都會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左右詩歌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感表達。當我們對某一個詩人的詩歌作品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對詩人的個人生平做出有效的分析,在具體分析俳句和絕句詩歌的意境美之前,我們先對松尾芭蕉與王維的生平做一個簡單的概述,從而加深我們對兩位詩人詩歌中意境美的把握。
(一)松尾芭蕉(公元l644-1694),伊賀國上野人,原名宗房,早期號桃青,而后改為芭蕉,又名曰釣月軒等。少年時代的松尾芭蕉成為了其嫡子主計良忠近侍。良忠自幼酷愛文學。寬文七年(1667年),良忠因疾病而夭折,當時宗房二十三歲,這讓宗房對人生更是感慨萬千,于是辭別了王家,進入到京城季吟的門下做了一名謀士。元椽七年(1694年),在結束了兩年的靜居生活以后,芭蕉再次開始了自己的長途旅行,途經伊賀,奈良,大阪等地,在罔女亭的文會上突然病發,盡管有門人的精心照顧,病情還是毫無起色,十月十二日病逝在大阪的客舍。芭蕉正是因為“町人”的出身和個人的生活經歷才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讓他的創作更加貼近生活,迎合了俳句被廣為流傳的要求,這也正培養出了他俳句之中意境優美的靈感和特點。
(二)王維(公元70l-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附近)人。王維九歲就知屬辭,和自己的弟弟王縉齊名。王維在年滿十五歲以后就已經做了很多出名的詩歌,主要有《題友人云母障子》、《過秦王墓》、《洛陽女兒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開元七年(719年),王維十九歲,便進京兆府試舉解頭,《李陵詠》、《桃源行》、《清如玉壺冰》等這些著名的詩歌都是在這期間進行創作的,王維個人精通佛學,擅長繪畫和音樂。在王維創作的自然山水詩歌之中,經常有著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意象玲瓏。王維一生創作的詩歌頗多,被后人所傳誦的詩歌也是多之又多,例如《漢江臨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薄端托瞎鹬荨分械摹叭章浣?,潮來天地青。”《過香積寺》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最為出名的山水田園詩代表為《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其中都描繪出了深邃的意境美。
三、對松尾芭蕉與王維詩歌中意境美的解讀
在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維的絕句均對自然景色進行了描寫,以靜寫動,用動襯靜,用詞恰到好處,給讀者營造出一種意境深遠、回味悠長的閑情雅致。詩詞語言細膩生動,讓人充滿了幻想和憧憬。二人詩歌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根據這種模式進行創作的俳句占據了松尾芭蕉詩歌的絕大部分。比如:靜寂的池塘,青蛙驀然跳進去。水的聲音呀!(譯文)這一首是松尾芭蕉俳句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于這首詩詞,正岡子規是這樣進行評論的:“芭蕉經常獨自一個人居住在深山的茅草屋中,一直苦心鉆研世間流行的俳諧。因為逐漸走向了陳腐的狀態,這為貞德俳諧的興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在貞門也同樣陳腐以后,談林俳諧就憑借著詩詞中獨特的意境也被更多的讀者所接受。然而談林也只不過是流行一時,最終還是沒有永久流傳下來。俳諧提倡新的改革,創作中開始使用長句法,中間夾雜著漢語,逐漸去除了貞門俳諧中的滑稽和灑脫。我門下的學生也非常喜歡這種俳諧詩句,有時候我也會進行這樣題材的創作,可是長期使用這種題材進行創作,久而久之不免會覺得厭煩,然而此時俳諧的創作也不能重返談林的鄙俗,更不能效仿貞門的乳臭而蹈襲連歌舊套,必須使用一種新的題材才可以讓讀者和作家更為喜歡。那么在創作中首先要減少聱牙的漢語,要使用那些顯而易懂的國語,然而國語音多意少,所以要想運用這十七個字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就需要盡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無用的事物和言語??墒蔷烤箲撊绾芜M行俳句的創作呢?芭蕉的腦海就像是蒙蒙的大霧一樣,悵然而思,經常為此寢食難安,這時突然從窗戶外面傳來了青蛙跳進古池之中的聲音,這時候就在芭蕉的耳旁響起了‘蛙躍入水聲’這樣一句。芭蕉這才恍然大悟,稍微低頭沉思以后就滿臉的歡笑?!边@是一段關于對芭蕉創作這一段詩句時心情的猜想。松尾芭蕉也把這首俳句作為新詩的第一句,營造出了一種優美的意境,從這首俳句中我們可以聯想到: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某個地方的千年古剎之中,庭院里面有一口千年的古池,古池中的睡蓮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顯得更加嬌脆欲滴,古剎的周圍是那樣的寂靜,靜得那樣出奇,甚至連一絲風聲都不存在,突然有一只青蛙“撲通”一聲跳進古池之中,水面發出的聲響是那樣地讓人心醉,此刻之境連水中的仙女都會被深深地打動而驚醒,這也許就是松尾芭蕉俳句所營造的意境美所在吧。
此外還有一首“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鳥棲。”從詩詞的表面上看仿佛是一首消極色彩的暮秋詩詞,然而當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這首詩詞解讀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首吟詠春光的詩作,表現了詩人在寂靜的天地之中別有詩意活潑灑脫的生活趣味。“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見只鷹擊長空。”(譯文)這一句寫出輕快的動作,表現出了松尾芭蕉旅游途中的愉快心情,尤其是在伊良古崎(地名,在愛知縣)一帶,滿山的松樹,這一句可以讓讀者聯想到晴和的冬日,蒼鷹在松林之上盤旋的雄偉景象,給人一種精神振奮的感覺,意境優美,讓人回味無窮,也說明了松尾芭蕉細致入微的觀察。
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描繪的是一幅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讓讀者在一派清新寧靜并且生機盎然的山水之中感受到幽靜的甜美,在王維另一類的山水詩中,則是通過對遠離塵囂、清幽寧靜的大自然的描述,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空寂的禪意和人生追求,例如《輞川集二十首》中,在高度寧靜的山水意境中表達了詩人自甘游樂在山水之間的情懷,在《鹿柴》、《竹里館》、《辛夷塢》等詩歌中則體現了詩人獨自一人在寂靜的大自然中對空靜之美的感悟,同時王維還善于在動態之中捕捉自然的景色和風光,并且在詩歌中營造出色彩的層次感,詩歌的意境,體現了人景交融的特點。在王維的筆下,山水田園的風光明凈,峰巒疊翠,田園生活也安詳悠閑,是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眼中的田園,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蓖蹙S用遠處傳來的人語聲和夕陽在林中青苔上的光影來對山林中的空寂清幽進行描繪,可以說是有聲有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向讀者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讓人回味無窮,余情濃濃。
四、結語
俳句和絕句都屬于詩歌的特別題材,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深遠影響。本文我們選取了日本松尾芭蕉和中國王維的若干山水田園詩歌為載體,對詩歌中詩人所營造出來的意境美進行分析,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獲得創作的啟迪和靈感,為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借鑒,同時也是為同行日后的同類型研究提供借鑒,加深對中日詩歌的研究,促進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沅君,陸侃如.中國詩史[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 謝六逸.日本文學史[M].日本:東京堂,1991.
[3] 彭恩華.日本和歌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篇7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杰出詩人,是位精通書畫和音樂的奇才。他的詩往往融畫意、樂理、禪趣為一體,意境優美、深遠,氣韻生動。王維山水詩中所體現出的繪畫美,尤其受到后人高度的評價和認可。繪畫的基本技法是:透視、色彩、構圖,而王維詩歌正是重視了景的透視、色的和諧和畫的構建,才會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篇麗句被千古傳誦。
我國盛唐時期的杰出詩人王維,是一位精通書畫和音樂的奇才。在他寫下的大量詩歌中,以描寫大自然風光的山水詩和田園詩尤為出色。他使得山水田園詩從寫形到傳神,把它提高到表里澄澈、一片空明的境界,歷來被稱為“神韻派”的大使?!叭绻焉剿姳茸饕槐K雕刻的玲瓏剔透、秀美精致的花燈,而王維則點燃了其中明亮的蠟炬,使他煥發了新的異彩,而本來始終分流的山水詩和田園詩在王維手里,也就合二而一了?!雹?/p>
聞一多先生曾指出:“詩歌應具有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倍@三美原則在王維的詩歌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王維又是一位頗有建樹的音樂家,在他的詩歌中,往往透射出在對大自然的感悟中所發現并予以表達的空靈的音樂和音樂美。明代胡震亨曾曰:“唐人詩譜入樂者,初,盛王維為多。”這說明王維詩多為樂聲詩,而且影響頗大。有名的琴歌《陽關三疊》,其詞出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另有一首著名的二胡曲《空山鳥語.》,作者劉天華亦受王維的《鹿柴》、《鳥鳴澗》的詩意的感悟,領悟了其蘊含的音樂美,才將王維的詩意音響化。細讀王維一首首描寫田園山水的小詩,往往跳躍著豐富的天然樂符,時而鳥語,時而溪聲,宛如一章“田園山水交響曲?!?/p>
王維更是一位造詣深厚的畫家,據說,水墨畫就是他創始的。宋朝文學家蘇軾對王維詩和畫的評價,則得到歷史和公眾的認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雹朴幸庾R地將畫的表現技法與詩的表現方法結合運用,融畫法與詩法為一爐,取畫法之長,補詩法之缺,使詩里的山水形象不僅富于詩意,而且有線條、色彩、構圖的美,形象完整,氣韻生動。許多佳篇麗句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頭唇邊,流光溢彩,保持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一、景的透視
繪畫是視覺藝術,而寫景狀物的山水詩也是視覺藝術。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詩歌就像繪畫”。⑶我國宋代畫家張舜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⑷詩人描繪山水草木,總是先捕捉到物象,再通過文字符號組合成詩句,表達一種意境,而讀者吟誦體味詩句時,則通過想象把詩句還原成藝術畫面。而視物取象,運筆圖形,詩畫都離不開透視學。王維是詩人兼畫家,繪畫傳統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使得他的山水畫和山水詩中的畫面,都基本符合或接近透視原則。 例如《終南山》這首詩,采用散點透視取景,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以角度變化為主,側重描寫登游終南山的全過程。大致符合古人所說的“三遠”構圖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面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雹?/p>
二、色的和諧
大自然是絢麗多彩的,而表示大自然的繪畫也應用色彩來表現美,詩畫同理,詩的詞藻也須賦予色彩美。美的本質在于和諧,不僅要講究詞藻設色,更重要的是通過色彩對比、調和與色調的運用,發揮色彩的功能和感染力。
王維詩中的畫色彩淡雅,清幽的畫面與詩中所表現的寧靜悠遠的意境和諧一致。他的詩喜歡采用“綠、青、白”三種色調,給人一種清新爽朗之感,如飲清泉,沁人心脾。不過,王維偶爾也會使用一些濃艷的色彩,例如:《田園樂》(其六)“桃紅復合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詩人先有大的構畫,再進行著色,桃紅,柳綠,落花粉白帶紅,鶯是翠黃的,色彩鮮明,極富跳躍感,充分顯示了春光的明媚,春意盎然。然而紅綠醒目的對比會造成強烈的視覺沖突,因此,使桃紅含著雨珠變成粉紅,柳綠帶上朝煙變成粉綠,色彩的對比強度有所減弱,而自身的明度卻增高了,顯得艷麗而又柔和,給人以特定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中國繪畫理論,山水畫又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種種,但‘可游’‘可居’勝過‘可望’‘可行’。”⑹而這首詩正營造的“可游”“可居”的氛圍,使讀者流連忘返,兀自沉浸在詩歌的色彩美和繪畫美中。
三、畫的構建
一切藝術畫面都離不開構圖,繪畫更是如此,后唐著名畫家李成說過:“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決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⑺ “一切物象和色彩都必須按照人的思想感情需要,按照審美原則,妥善加以選擇、調度、著色、布局,才有可能成為一幅完整和諧的畫面,才具有藝術價值。”⑻王維的《漢江臨泛》則充分展示王維構圖的精美?!懂媽W秘訣》里說“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于云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正是按江的形態特點,用遠山來陪襯,寫出了漢江一瀉千里的生動形態。詩人以極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畫面布局精巧,錯落有致,構圖和諧,遠近相映,給人以美的享受。后人贊譽此詩曰:“在泉為珠,著壁成畫?!?/p>
后人評論王維山水詩,常提及“畫中三味”“畫道”,即是要求將繪畫的線條、色彩、以及經營位置,涵詠氣韻等,恰當地引入詩的創作中,成為詩歌反映自然美的手段。而這種手段的運用和掌握,又必須與詩的手段相配合,并且恰到好處。而像上述幾首畫樂兼擅的詩歌,在王維的山水詩中不乏其品,它們構成了王維山水詩藝術的一座寶庫??傊?王維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賀裳說:“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⑼可以說,王維是唐代詩壇中一顆熠熠閃光的寶石。
參考文獻:
⑴《王維研究》
⑵《東坡題跋 書摩詰〈藍天煙雨圖〉》
⑶《詩藝》
⑷《畫墁集》
⑸《林泉高致圖》
⑹李澤厚《美的歷程》
⑺《山水訣》
篇8
現在淘寶網的店主都喜歡稱呼買家為“親”,大概意思為“親愛的顧客”。據史料記載,史上第一個淘寶店主是一位詩人,名叫王維。根據在于他寫給買主的一句慰問詩――每逢佳節倍思親。
老叔開講:你還別說,雖然王維生活在唐代,可要是那時候有淘寶網,估計他會當仁不讓成為第―代店主,開的還是娛樂工作室,打造紅人無數,因為他太懂得包裝了。
王公子出身名門,9歲開始寫文章,17歲就寫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樣的名句。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五言律詩和五言、七言絕句寫得最棒,其他各種詩體也難不倒他,整個唐代詩壇也少見這樣的人才。估計王家很重視素質教育,王公子不僅詩寫得好,還參加了很多興趣班,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當時還流傳一則娛樂新聞,說王維考鄉試失敗,為了獲得功名就找到岐王,岐王在玉真公主家里辦了個藝術parly。王維將自己包裝成前衛時髦的藝人,先彈琵琶后亮出詩作。公主對他贊賞有加,再加上岐王的推薦,王維很快就成了當紅的影視歌三棲明星。
從此江湖上有句話,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匹匹:個人認為,還應該把老叔加進去。老叔眉開眼笑。)嘿嘿,識貨啊,你們說,我是什么才?(匹匹、嚕嚕:蠢材唄!)妒忌,絕對是妒忌我英明神武。唉,不遭人妒是庸才啊!(眾小編狂嘔中……)
知識卡片
姓名:王維
字:摩詰
出生地:山西
年代:唐代
職業:詩人
稱號:詩佛
主要成就:山水田園詩代表詩人,創水墨山水畫派代表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暝》
大哥叫啥
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講柳永的生平?!傲烙纸辛?,他有個大哥……”底下一哥們兒接茬兒:“叫柳大變……”
老叔開講:居然敢叫人家大哥“大便”,太過分了!有沒有知識啊?懂不懂尊重?。。ù颂幨÷岳鲜逭f教1086個字。)人家哥哥分別叫“三復”“三接”。他們三兄弟都很有才華,全考中了進士,相當于一家出了三個大學生。
可是,老柳家的三變娃子在做官的路上走得不太順,還嫌自己名字不好聽,把“柳三變”改成了“柳永”。有一次,皇上組織考試,永哥文章里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句子,意思是哥我做不做官無所謂,不要那些浮名虛譽,有時間寧可喝茶品酒,唱歌休閑。皇上一看,嘿,你還看不上我組織的考試,于是手一揮,說:“那你別做官了,K你的歌去吧!”從此,永哥便自稱“奉旨K歌柳三變”,哦不對,是“奉旨填詞柳三變”,出來混歌壇了。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業作詞的詞人,他開拓了詞的題材,還制作了很多的慢詞,也就是抒情歌,成為詞壇婉約派的代表。歷史上記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說明當時永哥的粉絲很多,到處都有。如果那時就有“我是詞人”專業比賽,恐怕柳永粉絲的支持短信,又要讓電信賺個缽滿盆溢,還能拉動北宋經濟GDP好幾個百分點。
知識卡片
姓名:柳永
原名:柳三變
年代:北宋
職業:詞人
篇9
【關鍵詞】淺析 藝術 特色
《山居秋瞑》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是天寶年間作者隱居輞川時所作,《山居秋瞑》頗能代表王維后期山水詩創作的特色,是山水詩中的上品佳作。
我國詩史上,為數眾多的詩人創作了浩如煙海的山水詩,但由于個人的經歷、地位、美學理想和政治抱負不同,詩歌的意境也不盡相同,有的熱烈雄奇、氣勢恢宏;有的優雅嫻靜、秀美恬淡,如果說李白的山水詩多屬前者,王維后期的山水詩則屬于后者。王維早年寫過一些格調昂揚的邊塞詩,避世隱居后,其作品多以描寫山水寄書情懷為主。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鼻〉胶锰幍狞c出了王維這位山水田園詩人的藝術特色。作者在《山居秋瞑》中,以素描的手法,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優美的山村畫面,流露出作者棄官隱逸,潔身自好的那種飽染桃源風味的志趣。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固然不凡,但是其藝術手法更為人所稱道,有三種感受讀來特別讓人回味無窮,給人以清淑之氣,使人神恬意適、悠然陶醉,致使不同時代的讀者,可以不去探詢作者的寫作動機而直接獲得藝術滿足,這不能不說是王維的獨特本領。
一、層次感――錯落有致、物潔情真
美是一種和諧,即一種整體關系,并不是有了形象要素就能得到美,只有當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成某種完整的意境時,才能獲得美。王維深得此理,他不但注意形象的個性特征,而且總是把它置于一定的聯系之中,以高度提煉強化的藝術手法,選擇最富有概括力、最具有個性特征的形象要素,以充分發揮每一個形象要素在描繪意境中的藝術效益。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感受敏銳,觀察細致,善于通過對生活的深切領悟合體察,使畫面形象錯落有致、物潔情真,得到最突出、最集中、最明豁的視覺、聽覺效果。《山居秋瞑》這首詩的第一特點就是將個別分散的景物巧妙的組成一幅有機和諧的完整畫面。首聯開門見山,以淡墨素描,勾畫出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景色,字里行間潤透出作者飄逸閑怡的心情,鋪就了整個畫面的基調。頷聯由所見引出所聞,兩個“主――狀――謂”的句子將山村夜景點綴得惟妙惟肖,引人神往。在頸聯中又由所聞引出所見,聞“竹喧”見浣女歸,見“蓮動”而知漁舟下,“竹”“蓮”相映,給人以具體的美感,而竹中浣女、船上漁人卻在若有若無、若即若離之間,寄托了作者對天曠地空,超俗拔塵的桃源世界的追求。最后筆鋒一轉,把摹景之筆一齊收攏,凝落在抒情上,內外物轉向內心,以“春芳”反照“秋瞑”,使隱居者未惜春芳已逝,猶喜秋瞑迷人那種隨意成趣的心情昭然紙上。正因為作者給每一部分材料都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從而達到了有如兵家所說的:“常山蛇陣,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腹則首尾俱應。”的境界,多層次的形式使景致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述。正由于王維筆下的形象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在一定的聯系中結成一定的藝術組合,所以,他才能靠著簡約的形象繪出完整的意境,于物趣中透出天趣,透出神韻
二、動態感――以動牽靜,筆落奇生
許多詩人雖然有時創作出有聲的動態畫,但以熱烈活潑場面的居多,以幽靜場面的常常缺少生動的氣息,王維的山水詩則不然,雖然表現幽靜嫻雅的意境,但卻常常通過景物在特定環境中發生的音響和動態來襯出環境的寂靜,使畫面富于動態特征和音響效果,而很少停滯的靜物寫生。在《山居秋瞑》的頷聯中,“松間明月”和“石上清泉”都是靜景,作者獨具匠心,在句尾字上“照”和“流”牽出了動態。不僅作者置身妙境,逸興橫生,連讀者的思緒也不由隨著飛瀉的清泉去追想明月與白練相映的夜景,去遐思飛泉之下,必有深潭的哲理。這里之所以筆落奇生,妙就妙在將“照”和“流”兩動詞置于句尾,形成“主――狀――謂”句式,而使動態獲得了持續性。試想,倘若僅是一般地以“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來描述,固然也有那么一點意思,但與原句型相比,就顯得語平意淺,韻味太遜色了。到了中下聯,作者又筆法一變,由“竹喧”而見“蓮動”,既襯托了靜景,又引出了人物。使人油然地產生聯想:浣女嬉笑著穿行在竹間小徑上,驚得夜鶯撲翅飛起;漁船碰擊著與月光相映的水面,蕩起萬縷波粼……整個畫面動而不亂,靜而不寂。動靜相銜,相得益彰,殷評王維詩:“在泉為珠,著壁成繪。”的確,在關鍵性的句子中,點上一個巧妙的軸心詞,就會產生“用巧一字,全句生輝”的效果。所謂語不在多,點到即止,這不能不說是王維的高明之處了。
三、聲息感――聲光色態,相映成趣
創作山水詩只有把畫面、音響、動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有聲的動態畫,才是難以企及的,而這正是王維山水詩的獨具特色,王維山水詩的獨具特色不在于他做到了一般的畫面、音響、動態的融合,而在于他描寫寂靜環境卻靜中有動、寂處有音,動與靜、寂與聲對立統一、相映成趣,使其絕不是呆板停滯的“死”象,而是富于生氣的活“畫”。《山居秋瞑》一詩首聯起筆于“空山新雨后”,“空”“新”二字,巧妙地將明凈曠野與間適雅趣相柔和,爾后落筆于“晚來秋”,倍添清新涼爽。頷聯中明月“由斂到放”,照出玲瓏之色;清泉 “由脆到圓”,流出了清冷之音,溢發出優美的樂感。緊接著,頸聯以“竹”“蓮”的色彩對比,定下了秋景的基調。并以浣女“嘻嘻”笑語、行船“嘩嘩”擊水聲與前文的溶溶月色,淙淙流泉相渲染,以金秋佳景與勞作人們的淳樸勤勞相映襯,賦予了畫面生氣盎然的氣息。秋色為人物的出現作了鋪墊,人物出現又使空曠的山野頓添生機。這里寫出“松”、 “月”“泉”“石”“竹”“蓮”,色彩相依; “照”“流”“喧”“動”“歸”“下”聲韻相和。這十二個字使聲光色態相融合,色彩鮮而不艷,聲光喧而不嘯,宛如渾成天然。可見,廣泛的裁剪旁枝末葉,精心篩選,找出有個性、有特點的材料為主題著色添彩,這也可以說是這首詩所以產生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因素之一吧!
文學作品常常需要用凝練的筆墨來描繪場景,同時又要把作者自己的感情、態度融匯進去,這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往往顧此失彼,求簡潔而意淺,溶情境而語煩。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文短而意深,樸實而味醇呢?讀了《山居秋瞑》后,會給我們有所啟發的。
《山居秋瞑》雖然是一首短小的五言律詩,但其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優美的山村畫面,流露出作者棄官隱逸,潔身自好的那種飽染桃源風味的志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完美的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王維作為一個詩人,同時又是畫家和音樂家,這種一身而三任的條件使他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畫、音樂等幾種藝術之間的異同,更深入地探索美的規律,更巧妙地融合幾種藝術表現生活的特長于一爐。因此,他在把握形象與形象、形象與動態、音響等方面的關系上總有比別人高超之處,這大概就是他的山水詩兼有繪畫、音樂之美,比其他許多人的山水詩更富有詩味和神韻的奧秘。
【參考文獻】
[1]蕭滌非等著.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篇10
一、反復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1.文體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x、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當然,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边@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姷拈_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3.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張九齡詩風的委婉蘊藉,孟浩然詩風的語淡者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黃庭堅詞風的自然流暢,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楊萬里詞風的新鮮活潑,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明朗流暢,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