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地理試卷范文
時間:2023-03-29 23:1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上冊地理試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選擇題 (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出的字母填到相應的答案欄中。每題1分,共2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x k b 1 1. 地球的平均半徑是多少千米A.6378 ; B.6357; C.40000; D.6371;2.本初子午線是A.0°經線; B.180°經線; 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D.東西半球的分界線3. 地球上最長的緯線是A.南北極圈; B.赤道; C.南北回歸線; D.本初子午線4. 緯度的變化規律是 A.從南向北逐漸增大; B.從東向西逐漸增大;C.從赤道向兩極逐漸增大 ; D.從兩極向赤道逐漸增大;5.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五帶中的A.北溫帶; B.熱帶; C.北寒帶; D .南溫帶;6. 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是A.南極圈; B.赤道; C.北極圈; D.回歸線;7. 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是A.晝夜長短的變化; B.四季交替; C.晝夜更替; D.形成五帶; 8.下列各項,不屬于地圖基本要素的是A.比例尺; B.方向; C.圖例 ; D.顏色;9. 在1:300000的地圖上,圖上3厘米代表的實地距離是A.10千米; B.100千米; C.9千米; D.900千米;10. 甲地海拔為8848米,乙地海拔為-400米,則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為A.9248米; B.8448米; C.8848米; D.400米;11. 星期天,我們要去朝陽市人民公園游玩,不知如何乘車,應選擇A.中國政區圖; B.朝陽市交通圖; C.朝陽市地形圖; D.中國交通圖;12.關于圖幅大小相同的一組地圖的說法,正確的是A.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圍越大; B.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圍越小;C.比例尺越大,表示內容越粗略; D.比例尺越小,表示內容越詳細; 13. 陸地面積占全球面積的A.39%; B.61%; C.71%; D.29%;14.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A.巴拿馬運河; B.蘇伊士運河; C.白令海峽; D.烏拉爾河;15. 世界上面積的大洲是A.亞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歐洲;16.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A.白令海峽; B.巴拿馬運河; C.蘇伊士運河; D.黑海;17. 四大洋中,面積的是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18. 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 ①氣候變化 ② 人類活動 ③ 地殼的變動 ④ 海平面的升降 A.②④ B.①② C. ③④ D. ①③19. 有人預測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其原因是A.當地火山和地震的活動造成的; B.蘇伊士運河的開鑿使紅海拓展;C.冰川融化,地震活動造成的; D.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繼續張裂作用;20. 三面臨水,一面鄰陸的陸地稱為A.大陸 ; B.大洲; C.半島; D.島嶼;二、讀圖答題(每空1分,共30分)1.讀下圖,回答:(5分)(1)寫出下列各點的地理經緯度A C (2)圖中位于北半球的點有 。(3)B點位于A點的 方向,B點位于D點的 方向。2.讀右圖,完成填空。(6分) (1)當地球公轉至A處時,太陽直射______ _,時間是______ _。(2)當地球公轉至B處時,太陽直射______ _,此時北京市的晝夜長短狀況是_____ _ _。 (3)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由D向C運動的過程中,北京市由______ _季向______ _季過渡。 3.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5分) (1)B 帶、C 帶。(2)AB兩帶的分界線是 ,CD兩帶的分界線是 。(3)沒有太陽直射也沒有極晝和極夜,只有太陽斜射的是 。(用字母表示)。4.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4分) (1)甲山比乙山低________米。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_方向。(2)B處與H處相比,坡度較緩的是________。(3)G處為_ ___ ____。5. 讀東、西兩半球圖,回答問題:(5分)(1) 寫出大洲或大洋的名稱:③ 洲;⑦ 洲;B 洋;C 洋;(2)七大洲中位置最南的大洲是 。(填大洲名稱)6.讀“板塊運動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5分)
(1)寫出板塊名稱: E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____ __,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____ _____。(3)喜馬拉雅山是_________板塊和__________板塊碰撞擠壓而成的。
一、選擇題 (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出的字母填到 相應的答案欄中。每題1分,共2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C A D C D C A題號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o B B D B A B B C D C二、讀圖答題(每空1分,共30分) 1.(1)A(140°E,80°S) C(160°W,20°N) (2)C (3)東北,西北2.(1)北回歸線,6月21日或22日 (2)赤道,晝夜平分 (3)秋,冬3.(1)北溫,熱 (2)北極圈,南回歸線 (3)BD4.(1)170,東北 (2)H (3)陡崖
篇2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與右圖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地理位置有很多優越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與俄羅斯相比,我國氣候更寒冷
B.中國是四國中海陸兼備的國家
C.與蒙古相比,我國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便利的海運條件
D.與日本相比,我國氣候受海洋影響更顯著
【解析】選C。從圖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大多在50°N以北,緯度高,氣溫低,故比我國氣候寒冷。四國中中國與俄羅斯都是海陸兼備的國家。蒙古屬于內陸國,所以我國在海洋資源和海洋運輸上具有優勢。日本屬于島國,受海洋影響比我國顯著。
2.下列人們對于其所在地區敘述正確的是()
A.海南人說:我們這里緯度低,夏季的白晝最長
B.漠河人說:我們這里緯度,是冬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C.人說:我們這里海拔,是年平均氣溫的地方
D.x疆人說:我們這里位于西部邊陲,每天最先看到日出
【解析】選B。海南緯度低,但夏季越往北白晝越長;海拔高,氣溫低;x疆位于西部邊陲,是我國一天中最后看到日出的地方。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市發生7.1級地震,給當地人民生命和財產帶來重大損失,結合材料,回答3、4題。
3.關于青海省的敘述錯誤的是()
A.位于長江的上游B.行政中心是南寧
C.屬于高原、山地氣候D.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4.此次地震,可能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有()
①海嘯②滑坡③房屋倒塌④崩塌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3選B,4選C。第3題,青海省的行政中心是西寧,南寧是廣西的行政中心。第4題,地震帶來的直接災害是房屋倒塌,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如果在雨季,還可能誘發泥石流。
5.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的分界線是()
A.漠河—騰沖線B.黑河—騰沖線
C.漠河—昆明線D.黑河—昆明線
【解析】選B。大致沿黑龍江的黑河到云南的騰沖,將我國人口分為東部稠密區和西部稀疏區。
6.下圖中能夠正確反映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分布區的是
()
【解析】選A。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上圖中,B位于長江上游,是彝族的主要分布區,C位于東北地區,是滿族的主要分布區,D位于吉林、遼寧沿邊地區,主要分布著朝鮮族。
讀下圖,回答7、8題。
7.圖中的山脈①是()
A.秦嶺B.昆侖山C.大興安嶺D.太行山
8.關于圖中陰影部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主要位于暖溫帶
B.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C.全部屬于半濕潤地區
D.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
【解析】7選D,8選A。第7題,圖中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位于黃河中下游,以西是山西,可判斷此山為太行山。第8題,根據圖中陰影部分的相對位置,可判斷此地為黃土高原,該地位于第二級階梯、暖溫帶、半濕潤和半干旱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9.下圖景觀主要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是()
【解析】選C。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主要地形是平原和丘陵,上圖中的地形依次為:山地、盆地、丘陵、高原。
10.下列各組城市中,適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A.珠海、海南B.南昌、哈爾濱
C.貴陽、西安D.廈門、鄭州
【解析】選A。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適合冬季避寒旅游的城市是我國南方地區緯度較低的城市。
11.我國長江以南地區,與同緯度的西亞、北非相比沒有形成沙漠,而成為“魚米之鄉”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風影響
B.氣候復雜多樣
C.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
D.氣候具有大陸性特征
【解析】選C。此題主要考查我國氣候的有利條件,我國長江以南之所以形成“魚米之鄉”,主要受惠于雨熱同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即夏季高溫時,降水多,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2009•福建漳州)讀我國某地氣候類型圖,完成
12、13題。
12.該地的氣候類型是()
A.溫帶大陸性氣候B.溫帶季風氣候
C.亞熱帶季風氣候D.熱帶季風氣候
13.不適宜在該地種植的農作物是()
A.青稞B.小麥C.棉花D.玉米
【解析】12選B,13選A。從圖上信息可知,該地冬冷夏熱,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大,可判斷屬于溫帶,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由此可判斷該地屬于季風氣候。青稞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農作物,青藏高原屬于高原山地氣候。
14.(2010•福建福州)2010年4月22日,是第41個世界地球日,中國今年的地球日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下列行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節假日大量使用紙質賀卡
B.節約用電,人走燈滅
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超市購物大量使用塑料袋
【解析】選B。大量使用紙質賀卡和一次性筷子,造成森林資源的破壞,大量使用塑料袋易造成環境污染。
15.讀漫畫“美好的回憶”,
漫畫反映當地發生的環境問
題是()
A.過度放牧
B.過度墾殖
C.水土流失
D.土地荒漠化
【解析】選D。從圖中可看出,該地過去植被較好,風和日麗,用牛耕地,現在風沙滿天,用駱駝耕地,反映了該地土地荒漠化。
16.漫畫“節水曲”反映了()
A.工業節水B.農業節水
C.家庭節水D.水資源的浪費
【解析】選C。從漫畫中可看出洗衣后的水先用來拖地,再沖廁,反映了家庭中一水多用。
(2009•山東濰坊)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但各地農業發展的條件差異很大,農業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據此回答17、18題。
17.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正確的是
()
A.東北平原發展冬小麥種植
B.四川盆地發展熱帶作物生產
C.海南島大力發展棉花生產
D.內蒙古高原發展畜牧業
18.我國農業發展的不利條件是()
A.氣候復雜多樣
B.夏季雨熱同期
C.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
D.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解析】17選D,18選C。第17題,東北平原主要位于中溫帶,冬季寒冷,小麥不能越冬;四川盆地位于亞熱帶,不適宜發展熱帶作物生產;海南島地處熱帶,棉花主要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內蒙古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草場廣闊,適宜發展畜牧業。第18題,農業發展離不開適宜的溫度,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山地地形崎嶇,土壤貧瘠,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19.(2010•曲阜模擬)下圖陰影部分表示我國四大工業區的分布,請找出正確選項()
A.①是輕工業基地
B.②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C.③工業基地被長江穿過,水能豐富
D.④工業基地毗鄰港澳且多僑鄉
【解析】選D。圖中①是遼中南工業基地,該地依靠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大力發展了重工業;②是京津唐工業基地,是我國北方的綜合性工業基地;③是滬寧杭工業基地,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落差小,水流平穩,能源短缺;④是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毗鄰港澳,多僑鄉,吸收外資比例大。
20.(2009•湖南株洲)工業根據其產品的不同性質和用途而分為不同類別,下列工業產品中屬于高新技術產品的是
()
A.鋼鐵B.汽車C.機床D.計算機
【解析】選D。高新技術產品具有技術含量高、研發費用高、更新換代快的特點,上述產品中與之相符合的是計算機。
二、綜合題(共60分)
21.(2009•湖北襄樊)讀我國政區簡圖,回答問題。(6分)
(1)A所在自治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分)
(2)B所在省的溫度帶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3)C所在省的鄰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D所在的自治區主要的畜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E所在省的主要地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F所在的省有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的_________盆地。(1分)
【解析】第(1)題,A位于我國的自治區,該地區海拔高,氣溫低。第(2)題,B位于湖南省,該省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屬于亞熱帶。第(3)題,C位于遼寧省,該省東面與朝鮮接壤。第(4)題,D位于,三河馬、三河牛是其優良畜種。第(5)題,E位于陜西省,該省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溝壑縱橫。第(6)題,F位于四川省,該省主要的地形是四川盆地。
答案:(1)高寒(2)亞熱帶(3)朝鮮
(4)三河馬、三河牛
(5)溝壑縱橫(6)四川
22.讀長江、黃河圖,回答下列問題。(11分)
(1)長江和黃河均發源于
_______高原,共同流經的
省級行政區是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3分)
(2)長江和黃河的流向均
大致為自西向東流,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分)
(3)黃河發源于_____________(山脈),長江注入______
_________海。(2分)
(4)在防洪方面,長江重點治理了有“九曲回腸”之稱的___________;黃河重點治理的河段是________(城市)以下的下游河段。(2分)
(5)目前,我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該工程實施后,對長江和黃河可能產生的影響是(2分)()
A.徑流量增加B.泥沙含量減少
C.水能蘊藏量增加D.流域面積增大
【解析】第(1)題,從圖中獲取信息,是解決此題的關鍵。長江、黃河均發源于青藏高原,共同流經青海、四川兩省。第(2)題,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受地勢的影響,大江大河多自西向東流。第(3)題,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長江最終從上海流入東海。第(4)題,荊江河段,河道曲折,有“九曲回腸”之稱,再加上多淺灘、沙洲,水流不暢,是長江防洪治理的重點;黃河孟津以下河段,水位高出兩岸,形成“地上河”。第(5)題,此題重點考查了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能夠保持水土,含蓄水源。
答案:(1)青藏青海四川
(2)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3)巴顏喀拉山東
(4)荊江孟津(5)B
23.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鐵路干線①____________線,
②_______線。城市A是______,
位于鐵路干線①與長江的交點。
(3分)
(2)威海市環翠區張軍同學“五
一”假期乘火車去泰安、杭州旅
游。從威海乘火車依次經過桃威
線、藍煙線、________線至濟南,
沿_______線到達泰安、上海,沿
________線到達杭州。(3分)
(3)張軍同學到泰安的旅途中,看到如下現象:威海市郊區槐樹剛好能見到花蕾,濰坊市郊區槐花盛開,泰安市郊槐花已敗落。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張軍同學登泰山接近山頂時,又發現山上的槐樹花蕾與威海市郊的差不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4)張軍同學在杭州游覽過程中,發現面館極少,因為這里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____________,此外,他還發現當地蘋果價格高于威海,柑橘價格低于威海,請你結合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下為什么。(3分)
【解析】第(1)題,①鐵路線南北延伸,經過北京、鄭州,可判斷為京廣線,京廣線在湖北的武漢與長江相交;②鐵路線東西延伸,經過連云港、徐州,可判斷為隴海線。第(2)題,從圖中獲取信息,是解決此題的關鍵,張軍從威海經桃威線到煙臺,經藍煙線到濰坊,經膠濟線到濟南,經京滬線到泰安、上海,經滬杭線到杭州。第(3)題,造成花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的差異,從威海到泰安,緯度由高到低,氣溫由低到高,花期由遲到早。泰山與威海相比緯度低,但由于海拔高,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第(4)題,杭州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是柑橘的主要產區,蘋果屬于溫帶水果。
答案:(1)京廣隴海武漢
(2)膠濟京滬滬杭
(3)受緯度位置的影響,氣溫由北向南逐漸升高,導致南面城市槐花開得早
地形因素的影響,泰山海拔高,氣溫低
(4)水稻杭州位于亞熱帶,當地盛產柑橘;威海位于暖溫帶,當地盛產蘋果。
24.(2009•山東臨沂)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一新華網2009年2月4日報道,2008年入冬以來,華北、黃淮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七至九成,旱情發展迅速,部分地區糧食作物受旱嚴重,人畜飲水困難。
材料二2009年2月我國部分地區干旱狀況分布圖
(1)此次受旱嚴重的糧食作物是(2分)()
A.冬小麥B.水稻C.玉米D.甘蔗
(2)在圖中,中等以上干旱區域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我國北方地區經常產生春旱,原因之一是我國降水季節分布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2分)
(4)為了解決我國水資源南北分布不均的狀況,國家正在實施的___________工程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調到我國嚴重缺水的華北、西北地區。(1分)
(5)圖中A省(區)的簡稱是___________。B省(區)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6)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黃土高原的氣候和植被特點兩個方面簡要分析其原因。(2分)
(7)我國的呼和浩特市有蒙牛集團總部、伊利實業集團等的乳制品企業,請你解釋該地區乳制品業發達的原因。(2分)
【解析】第(1)題,從圖中旱情分布來看,北方地區受災嚴重,冬小麥、玉米都是該地區種植的糧食作物,根據材料中的時間2月可判斷,此時主要種植冬小麥。第(2)題,北方地區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地利用是以旱地為主的耕地。第(3)題,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第(4)題,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徑,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所以國家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第(5)題,A位于遼寧省,簡稱遼,B位于江蘇省,行政中心是南京。第(6)題,黃土高原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且多
是暴雨;地表光禿裸露,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第(7)題,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較少,草場廣布,適宜發展畜牧業。
答案:(1)A(2)以旱地為主的耕地
(3)夏秋多,冬春少(4)南水北調
(5)遼南京
(6)氣候方面:黃土高原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且多是暴雨;植被方面: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7)草原廣布,畜牧業發達,奶源充足。
25.讀甲、乙兩工業基地圖,回答下列問題。(17分)
(1)工業基地:甲______工業基地,乙______工業基地。(2分)
(2)水域:A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4分)
(3)工業城市:a____,b____,c_____,d____。(4分)
(4)a城市一批鋼材運往c城市,請選擇一條便捷的鐵路運輸路線。(2分)
(5)試分析甲、乙兩工業基地發展鋼鐵工業的優勢條件有何差異?(2分)
(6)我國工業分布不均,從整體看呈現沿_______、沿____
_____、沿______________線分布的特點。(3分)
【解析】第(1)題,根據圖中地理事物的名稱及省區輪廓特征,可判斷,甲為遼中南工業基地,乙為滬寧杭工業基地。第(2)題,遼寧東臨黃海,西臨渤海;長江在上海流入東海。第(3)題,遼中南工業基地的主要工業城市a位于兩條鐵路相交處,應為沈陽,b位于遼東半島南端,應為大連;滬寧杭工業基地主要有上海、南京、杭州三個工業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沿長江分布,上海還是個沿海城市。第(4)題,從沈陽到南京,最便捷的鐵路線也就是最近路線,沈陽位于京哈線上,沿該鐵路線到北京,然后沿京滬線到南京。第(5)題,遼中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滬寧杭
地區礦產資源貧乏,但市場廣闊,技術力量雄厚。第(6)題,我國工業分布不均,從整體上看呈現沿鐵路線、沿江(河)、沿海的分布特點。
答案:(1)遼中南滬寧杭
(2)渤海黃海長江東海
(3)沈陽大連南京上海
(4)京哈線京滬線。
篇3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讀中國政區圖,回答1~3題。1.我國領土最西端在( )A.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B.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C.x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D.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2.海南航天發射場建成后,將火箭從天津運往海南文昌發射,走海運經過的海域依次是( ) A.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B.黃海、渤海、東海、南海C.黃海、南海、渤海、東海 D.南海、黃海、東海、渤海3.我國大部分領土位于“地球五帶”中的______,小部分領土位于__________。( )A.熱帶 北溫帶 B.北溫帶 熱帶 C.南溫帶 熱帶 D.北溫帶 北寒帶閱讀我國某地氣候資料表,回答4~6題。 我國某地氣候資料表1月平均氣溫(℃) 7月平均氣溫(℃) 6~8月降水量(㎜) 12月~次年2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3.4 23.8 429 85 6854.該地( )A.6月22日這一天黑夜比廣州長 B.12月22日這一天正午太陽高度較廣州低 C.為半干旱地區 D.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5.關于該地農業生產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主要糧食作物是春小麥,經濟作物是甜菜 ②主要糧食作物是冬小麥,經濟作物是棉花 ③農作物一年一熟④農作物兩年三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該地河流的水文特征是( )A.流量季節變化小 B.含沙量小 C.冬季有結冰期 D.有春、夏兩個汛期7.讀我國滿族、彝族、壯族和朝鮮族四個少數民族分布圖,下列選項中,圖序與民族分布對 應相符的是( ) A.①彝族 ②壯族 ③滿族 ④朝鮮族 B.①彝族 ②壯族 ③朝鮮族 ④滿族C.①壯族 ②彝族 ③滿族 ④朝鮮族 D.①彝族 ②滿族 ③朝鮮族 ④壯族讀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回答8~9題。 8.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特點是( ) A.山區人口稠密,平原人口稀疏 B.內陸人口稠密,沿海人口稀疏C.農村人口稠密,城市人口稀疏 D.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9.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的省級行政區有( ) A.福建、臺灣 B.北京、上海 C.湖北、湖南 D.、青海10.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關于下列山脈兩側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山脈兩側有我國的高原和的平原 B.②山脈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 C.③山脈是四川省和湖北省的分界線 D.④山脈南側為半干旱區,北側為半濕潤區11.下圖中四省區主要位于亞熱帶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2.下圖是廣州、武漢、北京和哈爾濱四地氣候統計圖,其中能反映北京氣候特點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讀圖,回答13~14題。 13.四河流(或運河)中位于我國非季風區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4.四河流(或運河)中冬季有結冰現象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15.符合我國自然資源分布特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水資源——華北多,西南少 B.草地——東南多,西北少C.林地——西北多,東北少 D.耕地——東部多,西部少16.現有10萬噸磷礦石和20噸柑橘分別從宜昌運往鄭州和武漢,最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依次是( )A.公路、鐵路 B.鐵路、公路 C.水路、鐵路 D.航空、水路17.下列自然資源中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 ) A.水能 B.耕地 C.天然氣 D.太陽能下面對話是家住湖南某地的小明與好友小亮的QQ聊天記錄。據此回答18~19題。 18.小明的家鄉可能位于( ) A.長江中下游平原 B.東北平原 C.華北平原 D.黃土高原19.對話中“油料作物”和“世界銻 都”是指( ) A.花生、錫礦山 B.花生、水口山 C.油菜、錫礦山 D.油菜、水口山20.讀我國某地農業生產景觀圖(右圖),判斷該地位于( )A.黃土高原 B.山東丘陵 C.江南丘陵 D.東北平原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但各地農業發展的條件差異很大,農業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據此回答21~22題。 21.下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 A.東北平原發展冬小麥種植 B.四川盆地發展熱帶作物生產 C.海南島大力發展棉花生產 D.內蒙古高原發展畜牧業 22.我國種植業發展的不利條件是( ) A.氣候復雜多樣 B.夏季雨熱同期 C.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 D.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23.下列鐵路樞紐中,表示株洲的是( ) 24.高新技術產業分布區一般具有哪幾個條件?( )①礦產資源豐富、能源充足、交通便利 ②工業基礎雄厚 ③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 ④一般依附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5.2013年4月22日是第44個世界地球日,中國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下列做法與此主題不相符的是( ) A.2010年,我國“兩會”所有用紙是用石頭做的再生紙,筆是廢物綜合利用制成B.節日時,給朋友們寄了好多張紙質賀卡 C.推廣節能空調、高效照明燈具D.加強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二、綜合題(共50分)26.我們偉大的祖國,地理位置優越,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讀下圖并結合已學的地理知識,回答下列問題。(8分)(1)我國位于__________大陸東部,________洋西岸,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陸地領土面積約為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位,陸上相鄰的國家有l4個,其中鄰國①是_____________。(2)風光綺麗,在可以欣賞到的旅游景觀是( ) ①馬頭琴演奏 ②竹樓村寨 ③草原風光 ④沙灘椰林 ⑤沙漠探險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3)我國面積的省區B是______________;C為______市,這里既有高樓林立,也有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四合院;D為_______省;E省區的省會城市是_______,其美稱為 “春城”;F省區的主要少數民族是 ________ 族。 (4)______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分布的總體特點是___________,這是由各地區自然、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 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 《北緯30°•中國行》從浙江舟山群島出發,自東向西一直拍攝到的阿里地區,沿途穿越9個省、市、自治區,拍攝總行程超過2萬千米,節目展現了北緯30°沿線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社會發展在內的全景式圖畫。材料二 見下圖。 (1)①省的省會城市是 ;②省的簡稱是 ;2013年4月20日, 省(填序號)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④省區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 族。(2)下圖為沿北緯30°緯線經過的大的地形區,主要有長江中下游平原、甲處的 盆地、橫斷山區和乙處的 高原,整個地勢特點是 。 (3)北緯30°緯線穿過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是的“魚米之鄉”,普遍種植水稻,而同緯度的阿拉伯半島卻降水很少,沙漠廣布,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28.讀我國主要河流、湖泊圖,回答下列問題。(16分)(1)圖中斜線部分是_______區,它的面積約占全國的_______,水量不足全國的_______。(2)外流區主要是我國的¬¬¬_______ (季風區或非季風區)。(3)填出圖中數字所代表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稱 。河流: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⑦_____。湖泊: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_。(4)圖中數字①~⑨所代表的河 流、湖泊中,______河結冰期最長,________河汛期最長,_____河含沙量,_______河是內流河,_______湖是咸水湖,_______湖是我國的淡水湖。(填序號) (5)位于我國冬季有無結冰期分界線上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6)圖中⑩_______運河,溝通海河、______、淮河、_______、錢塘江五大水系。29.讀中國地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A省冬季氣溫非常低的原因是什么? (2)B是南方重要河流 ,其水文特征有哪些?
(3)C山脈南側的地形區是 ,簡析該地區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原因。 (4)D地區代表性的畜種是 。(5)E地是__________,________(河流)流經此地時帶走了大量的泥沙。 期末檢測題參考答案1.C 2.A 3.B 解析:1.我國的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在x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2.從天津到海南,即從北向南,依次經過渤海、黃海、東海、南海。3.根據溫度帶的劃分原則,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溫帶在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寒帶在南北極圈到南北極點之間,由此可知我國大 部分領土位于北溫帶,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4.B 5.D 6.C 解析:4.該地的1月平均氣溫-3.4℃,7月平均氣溫23.8℃,由此可推斷位于暖溫帶 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全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為溫帶季風氣候,位于我國華北地區,因此可推斷6月22日這一天黑夜比廣州短(6月22為夏至日,越往北白晝時間越長),12月22日這一天正午太陽高度較廣州低(12月22為冬至日,我國各地越往北正午太陽高度越低),為半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5.華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冬小麥,經濟作物是棉花,而主要糧食作物是春小麥、經濟作物是甜菜的地區是東北地區,該地的農作物兩年三熟,農作物一年一熟的是東北地區。6.華北地區的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河流含沙量大,冬季有結冰期,而有春、夏兩個汛期的河流位于東北地區。7.C 解析:①主要分布在廣西,應該是壯族;②主要分布在四川,應該是彝族;③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應該是滿族;④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的東部,應該是朝鮮族。8.D 9.D 解析:8.由圖可知,我國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勻,其中東部地區人口稠密,西部地區人口稀疏。A、B、C選項從圖中無法體現,但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不難判斷平原人口稠密而山區人口稀疏;沿海地區人口稠密,內陸地區人口稀疏;城市人口稠密,農村人口稀疏。9.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的省級行政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主要的省級行政區有自治區、青海省、x疆維吾爾自治區等。 10.B 解析:①山脈為大興安嶺,其西側為內蒙古高原,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大興安嶺東側是東北平原,是我國第一大平原,A錯誤。②山脈是南嶺,它是我國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B正確。③山脈是巫山,它大致位于重慶市與湖北省的交界處,C錯誤。④山脈是天山,它是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的分界線,不是半干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D錯誤。11.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省級行政區輪廓和溫度帶。①表示云南省, ②表示黑龍江省,③表示湖北省,④表示廣東省。本題選C。12.B 解析:北京位于秦嶺—淮河以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該氣候的特點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與此特點相符的是②圖;①圖中冬季最低氣溫在-15 ℃以下,這與北京冬季的氣溫特點不相符;③圖中全年氣溫均在0 ℃以上,與北京的氣溫 特點也不相符;④圖 全年氣溫均較高,且年降水量較多,與北京的氣候特點也不相符。由此判斷出正確答案為B項 13.A 14.C 解析:由圖示河流(或運河)的形狀可以得知,①是塔里木河,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河流冬季會結冰,處于非季風區;②是黃河,位于季風區,冬季結冰;③是長江,位于季風區,冬季不結冰;④是京杭運河,位于季風區,部分河段冬季結冰。15.D 解析:正確的組合應該是:水資源——華北少、西南多,草地——東南少、西北多,林地——西北少、東北多 ,耕地——東部多、西部少。16.B 解析: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有水路的選水路運輸,無水路的選鐵路運輸。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數量不大,近距離運輸,選公路運輸。所以10萬噸磷礦石從宜昌運往鄭州,應選擇鐵路運輸;20噸柑橘從宜昌運往武漢,應選擇公路運輸。17.C 解析:天然氣屬于礦產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難以再生,屬于非可再生資源;水能、耕地、太陽能屬于可再生資源。 18.A 19.C 解析:18.根據材料可以推知小明的家鄉可能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19.“中國煙花之鄉”是指湖南瀏陽,瀏陽位于長江流域,主要的油料作物為油菜。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的錫礦山被稱為“世界銻都”。本題選C。20.C 解析:注意圖中的關鍵地理事物:稻田、茶園和柑橘林,這些農業景觀一般出現在我國南方地區,而題中給出的黃土高原、山東丘陵、東北平原都位于我國北方地區,予以排除。江南丘陵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結合當地的地形發展了立體農業,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符合圖示的農業生產模式。本題選C。21.D 22.C 解析:21.東北平原氣溫低,主要種植春小麥;四川盆地位于亞熱帶,不適宜種植熱帶的農作物;海南島位于熱帶,不適宜發展棉花生產。22.發展種植業要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我國山地多,平地少,尤其平原少,對農業發展不利。23.D 解析:圖A表示寶雞,位于隴海線上,寶成線和寶中線的交會樞紐;B表示鄭州,京廣線和隴海線交會樞紐;C表示哈爾濱,京哈線、濱洲線、濱綏線的交會樞紐;D表示株洲,京廣線、浙贛線、湘黔線的交會樞紐。 24.D 解析:高新技術產業一般依附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分布在技術發達、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地區,而礦產資源豐富、能源充足、交通便利是一般工業的布局條件。25.B 解析:A項:2010年,我國“兩會”所有用紙是用石頭做的再生紙,筆是廢物綜合利用制成,符合資源的合理利用;B項:節日時,給朋友們寄了好多張紙質賀卡,會浪費資源,因為紙質賀卡的來源是森林資源;C項:推廣節能空調、高效照明燈具,D項:加強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均符合“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這一主題。26.(1)亞歐 太平 960萬平方千米 三 蒙古 (2)D (3)x疆維吾爾自治區 北京 吉林 昆明 高山 (4)中國 東多西少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國土和人口。(1)讀圖可知,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陸地領土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陸上相鄰的國家有l4個,其中鄰國①是蒙古。 (2)內蒙古風光綺麗,在內蒙古可以欣賞到的旅游景觀有馬頭琴演奏、草原風光、沙漠探險 。(3)讀圖可知,我國面積的省區B是x疆維吾爾自治區;C為北京市;D為吉林省;E為云南省,其省會是昆明;F是臺灣省,主要少數民族是高山族。(4)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分布的總體特點是東多西少。27.(1)合肥 湘 ③ 藏 (2)四川 青藏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3)我國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氣候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的種植;同緯度的阿拉伯半島是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沙漠廣布。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省級行政區域的有關知識、地形區和四大地理區域及其不同地區氣候的成因。(1)讀圖,據省區的輪廓和位置可以看出,①省為安徽省,安徽省的省會城市是合肥市;②省為湖南省,該省的簡稱是湘;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四川省在圖中的序號是③;④省區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據其輪廓判斷出是自治區,該省區的主要少數民族是藏族。(2)據圖可以看出,北緯30°緯線穿過的甲地區東側是巫山,西側是橫斷山脈,則甲地為四川盆地;乙處在橫斷山脈以西,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勢高,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從北緯30°緯線穿過的我國地形區(自西向東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可判斷出我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3)北緯30°緯線穿過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是我國的“魚米之鄉”,背靠的大陸——亞歐大陸,瀕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資源充足,且配合較好,適合水稻的種植;阿拉伯半島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大陸的西岸,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降水稀少,沙漠廣布。兩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環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活動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28.(1)內流 1/3 5% (2)季風區 (3)松花江 淮河 珠江 黃河 雅魯藏布江 額爾齊斯河 塔里木河 青海湖 鄱陽湖 (4)① ③ ④ ⑦ ⑧ ⑨ (5)② (6)京杭 黃河 長江 解析:(1)由圖例可知斜線部分為我國的內流區。(2)由外流區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外流區主要位于我國的季風區。(3)有關河流和湖泊的名稱,可以根據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河流、湖泊輪廓進行判斷。(4)我國河流結冰期的規律是:只有最冷月氣溫低于0 ℃的河流才有結冰期,且緯度越高,結冰期越長。汛期的規律正好相反,緯度越低,河流的汛期越長。黃河是我國含沙量的河流,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我國的湖泊是青海湖(咸水湖),我國的淡水湖是鄱陽湖。(5)我國冬季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 是秦嶺—淮河一線。(6)圖中⑩為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29.(1)緯度較高,受冬季風影響大 (2)珠江 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沒有結冰期 (3)塔里木盆地 深居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周圍被高山環抱,濕潤空氣難以到達,所以降水少 (4)牦牛 (5)黃土高原 黃河。解析:(1)A省是我國的黑龍江省,位于我國的最北部,且離冬季風發源地較近,受冬季風影響大,故冬季氣溫非常低。(2)B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流經廣東省,為珠江,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沒有結冰期。(3)C山脈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為東西走向的天山山脈,其南側的地形區是塔里木盆地,該地距海遠,且周圍被高山環抱,海洋濕潤氣流難以到達該地,故降水少。(4)D為我國的自治區,代表性牲畜是牦牛。(5)E地位于黃土高原地區,該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黃河在流經此地時,帶走了大量的泥沙。
篇4
A.桂、湘、魯、秦 B.云、甘、黑、新 C. 粵、鄂、魯、秦 D.桂、鄂、冀、陜8.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少數民族( )A.54個 B.55個 C.56個 D.57個9.我國面積的盆地和平原分別是( )A.塔里木盆地、東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華北平原C.柴達木盆地、東北平原 D.準噶爾盆地、華北平原10.我國海拔同時被譽為“聚寶盆”的盆地是(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柴達木盆地11.我國領土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屬于 ( )A.自治區 B.黑龍江省 C. x疆維吾爾自治區 D.海南省12.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 ( ) A.東南、西南、西北 B.東北、東南、西南C. 西南、西北、東北 D. 東北、西北、 東南13.我國水資源不均, 缺水嚴重的地區是( ) A.東北地區 B. 西南地區 C.華北地區 D.西北地區14.2010年我國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四大密集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屬于( ) A.環渤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B.東南沿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C.沿亞歐大陸橋 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 D.沿長江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15.水、土是立國之本,我國水土資 源的分布情況是( ) A.南方耕地多,水資源少 B.北方耕地多,水資源多C.南方耕地少,水資源多 D.北方耕地少,水資源少三、綜合題(共35分)16.讀“中國政區圖”完成下列內容:(5分)
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鄰國: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海峽: G__________ ___________。17.讀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區名稱.A.高原B.高原: F.盆地I.平原(2)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流經青海、四川、、河南等9省區,在下游形成了世界上的的“”。18.下圖是“長江水系示意圖”,讀后填出圖中數碼號所表示的地理事物。(7分)
① 長江發源地________山脈;②長江注入的海域_________海;③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處_________;④長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處___________;⑧長江支流_______江;⑨長江支流_______江;⑩長江支流_________江。 19.讀四省區輪廓圖,完成下列要求:(5分) (1)4個省中, ①________是省, ②省的簡稱是______,③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2)4個省中,有熱帶面積分布的是______和___ ___。20.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4分)(1)圖中字母代表的海洋名稱:A為 海; B為 海。(2)圖中字母表示的半島名稱:C為 半島;D為 半島。21.讀“我國工業基地及鐵路干線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8分)
篇5
一、命題的基本思路
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學業水平測試,又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終結性考試。考試內容與2012年相比,在試題的整體設計上,有創新,有突破,實現了地理中考(學業考試)與時俱進的特點,命題者更注重三維目標的具體落實,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試題結構上,變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對世界地理知識的考察力度;在試題的難易程度上,立足基礎,突出能力,穩中有變,難易適中;在具體試題內容上,無論哪種題型中的試題,均不同于上一年,達到考題連續兩年內不重復,年年有變化的要求。由此可見,命題者是經過用心思考、細致準備和精心編制的。
本套試題立足新課程標準,遵循地理課程基本理念,強化了對地理讀圖、填圖能力和對地理知識學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測試可以準確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識運用水平,可以反映學生真實學業水平,實現了中考的選拔功能,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試卷考查了初中學生七年級、八年級兩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識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礎,知識面廣,有一定的探究性、靈活性和綜合性,起到了實施新課程的導向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也有利于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二、試題的特點
(一)考查地理基礎知識,難易適中。
本試卷為閉卷考試,時間為60分鐘,卷面滿分為100分。試卷中,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填圖題等題型,基本上都是分別按照七年上冊、七年下冊、八年上冊、八年下冊的先后順序設計和安排的。試題絕大部分是圍繞每冊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設計,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識,涵蓋了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主要內容,試題內容科學、準確,表述清晰無誤,沒有特別難和特別繁瑣的題,也沒有偏題和怪題。大多數試題既是主要的知識點,也是比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龍江東部地區中考地理考試說明》中關于易、中、難比例為80:15:5的說明。其中,比較難的試題有選擇題第5題,“關于地球五帶中,哪個溫度帶有極夜現象”,七年級上冊教材P12圖1.20中并沒有對此做出說明,只有在教師特別加以講解,學生通過自己理解的情況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帶和南寒帶,即選項“D寒帶”。選擇題第15題,“關于東南亞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答案應該是“A湄公河”。不過,教材中對此也沒有指出,沒有在正文中明確寫出來,學生只有在考前的學習中通過對七年級下冊教材P27圖7.18進行分析歸納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材料分析題第57題中的第(2)題,“關于霧霾天氣的成因”,須要學生根據所給材料和生活體驗進行總結和分析,屬于學以致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靈活性和綜合性。
(二)分值分配較為合理,突顯基礎。
在教材結構中,《地球和地圖》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章,突顯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識編排在七年級的上、下冊中,中國地理的知識則編排在八年級的上、下冊中。關于試卷中分值比重,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這個標準來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識點占試卷分值比重來分類,如下表:
材料分析題考查的是“中國地理”的內容,這從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兩部分內容,即七年級上下冊所占的分值為57分;“中國地理”的內容,即八年級上下冊所占的分值為38分;我省的鄉土地理知識占5分。基本符合《考試說明》中“地球和地圖約占10%;世界地理約占40%;中國地理約占45%;鄉土地理約占5%”的試題知識內容分布結構。試題能夠體現新課改的理念,注重檢測《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各種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實踐和熱點問題,充分利用了地圖語言來表現試題內容,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適當增加了試題的人文性和開放性,突顯地理學科的特色。
與2012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試題相比,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試題在知識內容分布及結構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側重于對七年級上下冊知識點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讀圖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學科的特點是以圖表為主要表述語言,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要通過讀圖和填圖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特別是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圖表的運用更是涉及面廣,適用性強。所以,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本套試卷中,第四大題共有6道填圖題(51~56),共37分,所占卷面總分的比重是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學生對地理圖表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四)試題設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本套試題在設計上十分注重“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并能把試題的設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既不顯得枯燥無味,又能體現地理學科的人文性特點。例如,選擇題第22題,“當校園中的五星紅旗飄向北方的時候,說明此時校園所在地的風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學生能否理解“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這一概念,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再如,讀圖分析題第51題“地球公轉示意圖”中的第(4)題“我們考試的時間是6月27日,此時地球運動到圖中的______兩點之間”,就屬于考查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設計。第55題“臺灣略圖”中的第(2)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圖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題“走進家鄉,了解家鄉”中的第(2)題“冬季的哈爾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素有‘______’城之稱”。這些都體現了本套地理試題與時俱進,注重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適當增加試題人文性,學以致用的特點。還有第57題,在這個材料分析題中,將2013年上半年以來對我國影響嚴重的霧霾天氣的話題,通過詳細真實的數據和背景資料表述出來,并通過“材料”的“提示”,讓學生找出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學生可以根據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車”,分析出“汽車尾氣”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業的檢查、嚴格監管工業企業煙塵排放”,得出“工業生產排放煙塵”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對主干道每天增加兩次灑水降塵”,得出“道路揚塵”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說,學生可以答出題目中要求的3個答案。當然,這3個答案也是靈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與材料相關,符合題意就可以。本題也是對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緊密聯系生活,與時俱進,學以致用。
(五)試題中的不足。
在試題內容比例的設計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在《考試說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圖的相關試題約占10%,而本套試題中,這部分內容占了8分,分別是第3、4、5和第51題,關于經緯線和地圖的試題則根本沒有,而經緯線和地圖的相關知識既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內容,又是學習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礎。比如,關于某一點地理坐標的判定、某一點所在的半球位置、某兩點的相對方向、比例尺的相關計算等等,這些重要基礎知識點都應該在試題中有所體現。
在試題題目的表述上,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選擇題第21題,原題的表述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應該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雖然只是一字之別,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讀起來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確,況且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課文題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稱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則可稱為“北非”。
另外,填空題第46題,題目是“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_____”,應該表述為“西北地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雖然只是增加了“主要”兩個字,卻可以突出表現西北地區多樣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個特征,即“干旱”。因為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為主以外,還有冬冷夏熱,氣溫年差大、氣溫日差大,風沙天氣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兩個字,試題的表意才更加明確,學生在解答時才更容易準確。
三、教學建議
針對2013年的中考地理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試題特點,建議初中地理教師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基礎知識教學,聯系生活實際。
在初中地理學業考試中,非常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和生活實際兩方面的考查,教師在教學中要介紹主要的、必備的地理知識點,同時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圖表分析能力,并將地理知識緊密聯系到生產和生活的實際中,為高中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重點培養圖表分析技能,加強填圖訓練。
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科特有的“語言”,對地理圖表的閱讀、分析和推理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徑。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題對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讀圖分析題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對重要地圖、圖表的閱讀和分析,通過地理圖表記憶地理知識,初步學會圖文互換,能夠準確、全面地“看出”圖表中顯性和隱性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綜合運用地圖的能力。
(三)復習時要有針對性,不搞題海戰術。
地理中考復習涉及內容多,初中兩個年級的4本教材都要兼顧,復習時不必面面俱到,教師要根據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計劃安排,力爭將課本內容變薄變少。在設計復習題時,切忌搞題海戰術,弄得師生都很疲憊。每個學校安排的地理課時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兩節課,為了有好的復習效果,教師要給學生“把好關”,提高課堂效率,最終決勝地理中考。
(四)考前讓學生留意與地理相關的新聞和時事熱點。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來越關注時事熱點,一般都體現在材料分析題中,如果教師在中考復習中能夠做好材料分析題答題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并預先對考前發生的與地理相關的時事熱點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可以將材料分析題這5分全部拿到。從2012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題來看,試題設計的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話題,并結合中國“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這一主題,倡導節約和環保,讓學生談一談對“綠色消費”的理解,設計公益廣告等等。在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題中,則設計了關注“霧霾天氣”這一熱點話題,緊密聯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復習中,教師也要指導學生留意與地理相關的新聞和時事熱點,做到“心中有數”,并能產生“聯系”,早作準備。
(五)教育學生規范書寫答卷。
篇6
關鍵詞:地理教學 細節 板書 閱讀材料 活動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總是想方設法設計探究環節、重視與信息技術整合、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于是,評價一堂課是否精彩就看該課是否探究了,是否小組合作了,是否與信息技術整合了。然而,我覺得在新課改的教學中除了重視以上環節外,以下幾個細節方面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板書是不容忽視,也是不可替代的
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甚至一些不易操作或現象不明顯的實驗,都可以通過播放一些影像資料便可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也使得課堂容量大大增加。我們教師都非常喜歡,也習慣了使用這種教學手段。每一堂課的課件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能使用動畫的就使用動畫效果展現,該重點突出的地方,想著法地用加粗、變色等方法體現,內容詳細到極致,有的一節課要用到十到二十幾張幻燈片。總感覺課件中的內容夠多、夠全了,于是就覺得板書可有可無了,而且寫板書也費時間。直到有一次,上完課后有位平時學習很認真的學生找到我說:“這節課的內容這么多,我們該掌握的重點是什么?”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光用課件上課就像放電影一樣從學生眼前一閃而過,不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知識框架,上完一節課后腦海里留下的知識也是模糊的。而板書是45分鐘時刻呈現在學生眼前的,且板書的都是重點,學生很容易把重點掌握起來。此外,我認為板書還應認真規范,我們常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想一下學生作業、試卷中的書寫不認真、格式不規范是否是受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發揮教材中“閱讀材料”的作用
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內容豐富,涉及的面廣,若與教學過程融合起來,會對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地理教材中有“閱讀材料”內容,是對教材內容補充與說明,集趣味性與知識性于一體,是學生學習的好材料,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教材內容的掌握與理解。在處理“閱讀材料”內容時要幫助學生掌握材料所給出的知識點,再讓學生以個人朗讀、分組朗讀與集體朗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習。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是天轉還是地轉?》《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等“閱讀材料”,就是很好地給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讓學生仔細閱讀這些“閱讀材料”,不但是對教學內容的有力補充,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些偉大科學家的偉大壯舉,讓學生感恩他們的偉大成果,從而延伸到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朋友,從而達到進行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等附加問題,深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課本中的附加問題,目的是從外部控制學生的注意,如果問題出現在課文之前,則會影響學生的選擇性注意,更加注意問題中所提到的信息。這是對知覺的一種順向影響。如果問題出現在課文之后,則學生會回過頭來重新注意知覺問題中提到信息。這是一種逆向影響,它影響學生對問題中所提到的信息的注意量,課本幾乎每節都有緊扣教材的附加問題,既能幫助學生掌握教材的內容,鞏固所學的知識,指明要求掌握的重點,又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第四節《世界的氣候》活動中,以列表的形式要求學生找出主要分布在熱帶、溫帶與寒帶的氣候類型與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既為學生提出了要求掌握的重點,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重新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又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掌握。活動以多種形式得以展開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四、合理適度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自從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以來,慢慢陷入一種誤區和怪圈,教師的課件越來越華麗,文字內容越來越多,甚至形成教師怕放映不完,學生怕抄不完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部分教師圖省事,“熱衷”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節課下來,話沒有幾句,埋頭于電腦桌下,學生幾乎看不到教師的體態語言,有的時候課件一放,就讓學生一抄了事。針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經筆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對策:
(1)根據心理學和認識學理論,人對圖片和視頻接觸最為敏感,記憶最為深刻。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個規律。筆者據此,結合教學內容,努力構建以視頻和圖片為主要內容的課件。例如,《地球的公轉》一課,分為公轉的方向、公轉的周期、五帶的劃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4個小欄目,筆者對每一個小欄目采用了一個視頻加4張圖片的組合制作了本課課件,對于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這個難點,筆者格外準備了包括什么叫直射點、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直射點季節運動的軌跡三個子欄目的視頻設計和圖片展示,同時附加兩個拓展知識面的小知識:地球運動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與地球公轉的關系。文字大幅壓縮,除了一個必須的歸納表格,全部字數僅僅30余字。
(2)教學中根治課件制作過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講的“多媒體教學綜合癥”。根據教學觀察,有的教師課件制作水平較高,但是課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動畫,本來卡通動畫只需在導學部分應用,能調動課堂氣氛即可,卻一再使用,使得學生被和教學關聯性不強的卡通動畫干擾,極大地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據此,筆者制作課件本著樸素明快的原則,對視頻和圖片是反復推敲,充分保證引用資料與教學的密切度。
篇7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今天小編整理了地理教師年度最新工作計劃五篇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教師年度工作計劃范文一
一、本冊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三章,第一章《認識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情況.第二章《了解地區》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國家》具體說明了幾個國家各自特點.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一(六)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2個課時。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世紀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給了地理學科應有的地位,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懷有濃厚的興趣,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環境,完備的地理教具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三、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絡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四、教學要求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五、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
六、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2、申請購置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軟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地理教師年度工作計劃范文二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1、2、3、4、5)五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新學期,新學生,新環境,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為了圓滿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本學期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在學校主管教學校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優勢,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學情分析
本屆蒙西陽光學校七年級共有五個班平行班級,平均每個班級30人。由于學生的生源地不同,學生的層次也有很大的差異,通過開學近一周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欲望并不強,一些小學生身上的特點還沒有完全褪去,面對地理這門新的課程,本學期的重點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針對七年級學生好動的習慣,多安排一些動手實踐的活動,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種多樣,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體驗,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七年級上冊以區域地理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與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與氣候、居民與聚落、發展與合作共五章內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分三節,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主要介紹了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地球的大小,地球儀的組成要素,重點是經線、緯線和經緯度的劃分。第二節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兩種運動方式,即自轉和公轉,這里面主要學習自轉和公轉的一般規律和產生的地理現象,也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做鋪墊。第三節地圖,主要講述地圖的基本要素,要求學生學習讀圖、析圖、繪圖和選圖用圖。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分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紹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關概念和分布,是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第二節海陸的變遷,重點講述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理論。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共包括四節,第一節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入手,學習天氣的相關知識;第二、三節分別講述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第四節主要介紹世界各地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分三節,第一節介紹世界人口與人種的構成和分布;第二節主要講述世界上各地區的語言種類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節講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類型,聚落的特點和影響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本章內容主要介紹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和聯系,最后講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必須以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落實“自學精講,以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貫徹“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理念,加強集體備課,精心準備地理學案,力求每節課學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課課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并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3、深入研究學案教學的特點,認真編寫學案和教案,把握學案教學的整個流程,充分發揮學案教學的優勢。
4、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輔導,提高整體地理學習質量。
5、要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學在采取精講多練的方法、教師作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解決、教師再進行總結、要課文、圖像作業有機結合,激發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記憶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歸納、記憶等能力、并及時強化鞏固、懂得應用,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學科的有用性。
8、指導學生開展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五、教學研究
由于本人今年要撰寫研究生畢業論文,論文的題目與實際教學密切相關,所以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地理教學的相關理論書籍,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教學中總結經驗,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
地理教師年度工作計劃范文三
20__-20__學年,我帶高三文科班3個班的地理。這一年的主要目標是為高考,因此,我的教學任務更主要的是復習工作,在學校校情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如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實現高考奇跡,是我思考的內容,并為此不斷地從想法走向實踐。
一、學校、學生基本情況
學校從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沒有晚自習的,實行完全走讀制。高三暑期也未補課,今次開學以來有可能根據學生的要求,周六開輔導課。學生目前是從7:20-18:05在校學習,其他時間段在路上、家中學習和休息。就學業水平測試而言,文理科重點班的地理平均分為41分(滿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學測難度相對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學情。高二學期,花了近一個半月復習區域地理的地球、地圖與世界氣候,二個半月學測復習。暑期布置學生自己依據地圖冊和區域地理書復習世界地理部分,本學期開學即測試,及格2人。學生對已學的必修123基本遺忘殆盡。一個側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較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二、可實現的目標
針對學生基礎及其理解、接受能力,應以基礎、主干知識教學為主。文化課考生,部分文化課考生高考分數目標為75%-85%,大部分考生為65%--75%;藝體生而言,地理得分鎖定在65%--75%,藝體生中美術生和部分音樂生,基本上從9-12月都在專業課集訓,真正文化課的復習應從2月開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復習時間應在3、4、5月,時間特別緊,其他門課得分又難,文綜鎖定200分,地理分數應在70分左右。本學期在1月份才涉及藝體生回校開課的問題,當提前做好預案。
三、本學期復習的主要內容與檢測
1.內容:本學期主要復習內容為20__.9.1-10.31完成區域地理的復習,重在讀圖、填圖以及與高考有關知識點的復習,通過檢測卷和月考來檢測復習情況,強調看圖、讀圖和填圖能力提升,強化對相關知識的讀背;20__.11.1-20__.1.16復習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試,以合肥市一模考試為風向標,調整復xxx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試結束轉為必修1、2復習的補缺補差和必修3復習。(必修3大致2.15-3.12四個星期完成,進行二模考試)
2.檢測:自己的試卷隨堂考試、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擬考試。
四、自我再成長模式
1.基礎教學與實踐
(1)獨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世紀金榜一輪復習》以及《新題策》,結合課標和考試說明整理紙質備課筆記和PPT;
(2)制作PPT、微課視頻,通過安徽基礎教育云平臺、qq群等進行網絡推送,解決重難點,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藝體生學習;
(3)繼續結合時政材料開展“拓展講堂”7分鐘微課堂及網絡視頻教學,將其打造為自己的品牌教學;
(4)通過互聯網+的網絡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轉變,并推出免費教學和付費教學模式,實現利于自己學生,又服務更大范圍學生的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
2.學習與研究
(1)讀書、學習:目前訂閱有兩種雜志,分別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學》,需要認真閱讀學習。除此外,有關教育教學的專著也應花時間研讀。大學課本、《地理學報》等書籍、雜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徑。
(2)實踐研究: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相應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并得出相應結論。值得探索,這種途徑可讓論文真正落實于實踐,而非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此項也為職稱做準備)
(3)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場修煉!教師的生命力在于課堂,學生因愛上你的課堂,愛上這門課,再加以適當的指導,學生必然學好本課。通過觀看網絡視頻,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效果,最終成為一流的教育者。
五、實現目標的措施
1.充分備課,合理掌控教學速度、難度、廣度,使教學不偏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能取得效果;
2.課堂40分鐘,必須追求效率,同時開動學生的大腦,促進學生動手、動腦;
3.布置好作業和復習,并進行監督和指導,直至學生能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復習;
4.全體學生通過考試進行成績跟蹤,部分同學要進行單獨指導和嚴格要求,比如讀背書;
5.通過提問、測試等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
6.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做人始終是第一位,因注重對學生成長的指導。
六、可預見的成果
1.教育教學更上一個臺階,對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過去好;
2.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精彩,教學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學生學習積極、狀態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數目標邁進;
4.培養出一批能夠運用地理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地理教師年度工作計劃范文四
這一學期來,我帶高三兩個文科班。跨頭上課雖然累,頭緒多,但我一直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同時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高三地理的復習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多而廣。而我們的學生在剛開始時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的地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在頭腦里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也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系。就覺得地理很難,學起來也很吃力。了解了這一情況,我查了很多有關高二地理會考備考的相關資料,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并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會考大綱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下面是這學期我個人教學的幾點感受: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以此為指引。新課標全面的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方向、考核的內容及標準等。這讓我們老師心里有了一個大的方向,對教材的理解也就上了一個層次。
②備教科書。在新課標的指示作用下,仔細研讀教材。對教材編寫的過程、信息和基本內容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理清教學思路、重難點。對于學生模糊的知識,通過預設與現實結合或者查閱資料等手段使學生理解并掌握。
③備學生。可采用查——找尋資料,了解學生的過去及現狀;談——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學習和情感狀況;聊——找個別學生聊自己學習中的問題及困惑;訪——做家訪,深入學生的生活了解其情況;察——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總結學生的學習狀況。上述五個方法可相結合,根據學情實施教學。同時還可以以學生平時的錯誤作為研究對象,這樣更能針對性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2)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爭取上好每一節課。上課時關注學生的反映,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力求學生掌握。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因為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3、積極參與我們政史地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4、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對高二文科的課程傳授就有以下不足:按照學校安排我外出高考閱卷耽誤了一星期的上課時間,回來后壓縮了教學內容,再加上平時練習時間不足,學生對選修六的知識掌握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尤其是其他知識的傳授中加入這部分相關內容,便于讓學生鞏固和掌握。
現代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地理教師年度工作計劃范文五
一、教學目標:
本學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學期,關系到20__年高考的成敗,關系到本屆畢業生的前途,所以本學期教學工作絕不能懈怠,必須盡全力保質保量完成,確保20__屆高考圓滿成功。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計劃。
二、指導思想:
以20__年高考說明地理科考試大綱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法指導,以“專題復習”、“專題訓練”和“專題測試和綜合測試結合”為主,重在抓知識間的聯系,實現對地理主干知識的鞏固、完善,對學科思維能力的提升、發展。
三、教學內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學教學計劃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并且要照顧到同其他學科的配合。
篇8
關鍵詞: 概念 定理 判定 初中數學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縱觀2010年全國各地的中考數學試卷,注重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對基本概念定理本質的理解,以及考查對概念定理本質的遷移能力。例如,2010年佛山市高中階段招生考試數學試卷第24題,題目如下:
新知識一般有兩類:第一類是一般不依賴其他知識的新知識,如“數”“字母表示數”這樣的初始性知識。第二類是在某些舊知識的基礎上以聯系、拓廣等方式產生的知識,大多數知識屬于這一類。
(1)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是第幾類知識?
(2)在多項式乘以多項式之前,我們學習了哪些有關知識?(寫出三條即可)
(3)請用你已有的有關知識,通過數和形兩個方面說明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如何獲得的?(用(a+b)(c+d)來說明)
該題目注重考查學生對概念公式法則本質的理解和領悟能力,然而一部分考生卻無法領略其題目的命題意圖。該題看似繁難,全部是文字,其實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就很容易領悟并正確解答出來。
二、注重數學概念、定理、判定教學的重要性
什么是數學?《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的概念和定理等雖然是一些語言和符號,但它們代表了確定的意義,這些意義是數學家們根據對客觀事物屬性的感知進行思維的結果,也是一種表達形式。”(《現代數學教育學第110頁》)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定理、判定,才能有效地進行判斷、解釋,推理、運算和解決實際問題。
1.數學概念、定理、判定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當做數學學習的主人。這要求學生要把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定理與在實踐中運用概念定理結合起來,在現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在實踐中運用概念,在運用中對概念加深理解。
2.數學概念、定理、判定的教學,是引導學生解決一切數學問題的先決條件。
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的過程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因此,數學概念的教學必須遵循認識論的規律,理解是對象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核心環節。我在教學過程中認真閱讀《新課程標準》,潛心鉆研教材,大膽嘗試教改,及時總結教學經驗。聯系現實,關注概念的形成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概念教學,要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論聯系實際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密切聯系數學概念的現實原型,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實物、模型等,讓學生辨別—觀察—思考—討論—歸納,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易混淆的概念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初中數學概念、定理、判定的教學建議和看法
1.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供恰當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到數學源于自己周圍生活,從而感覺到非常親切,達到快樂學習,快樂接受的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定理、判定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想得來的東西。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判定,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通過課件演示溫度計讀數,問題1:溫度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測量溫度的重要工具,你會讀溫度計嗎?請你嘗試讀出圖中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問題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探索“數軸”概念的機會。數學概念、定理、判定的教學,要回歸教育的本源,貼近學生數學化發展需求,才能滿足全面實施數學素質的要求。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只有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識基礎,才能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掌握新知識。
2.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最佳結合,達到直觀和抽象相結合的效果。
例如,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采取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畫圖、觀察、比較、推理、交流,在條件由少到多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結論: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邊邊”或“SSS”。之后,很多教師就開始讓學生做練習了。其實,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通過畫圖交流找出如何把這個判定用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直觀地表達出來,情況如下:
在ABC和A′B′C′中
AB=A′B′BC=B′C′AC=A′C′
所以,ABC≌A′B′C′(SSS)
在這個判定的教學中既引導學生體驗了分類討論的思想,又引導學生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去研究幾何的學習。有了這個圖形語言、符號語言的結合,課本里的文字語言就顯得更直觀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數學圖形及數學本學科的特有符號語言的應用。一方面,能夠增加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結合圖形和符號理解相關概念、定理、判定,能夠把數學的邏輯性形象地展現出來,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類比其他概念、定理、判定的學習方法,認識概念、定理、判定的系統性和層次性,達到靈活應變,對概念有完善的認識效果。
例如,《探索三角形的相似》,被安排在八年級下冊第4章(北師大版)。在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基礎是,在七年級下冊第五章《三角形》里,已學習過三角形的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的概念,而且已經掌握了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在本章前面幾節課中,又學習了線段的比,黃金分割,形狀相同的圖形,相似多邊形,相似三角形,并理解了它們的概念。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課本已經提出的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加以適當引導:
(1)對應角相等,對應邊也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你還記得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判別條件嗎?當時,你是怎樣探索出來的?
(2)你認為判別兩個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條件?
(3)如果兩個三角形有若干個角對應相等,那么至少有幾個角對應相等就能保證這兩個三角形相似?
通過以上問題,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知識的系統性在學生的探索和歸納中不知不覺得以生成。教學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而又漸次遞進的課堂組成,因而具體的課堂教學也應滿足于整個數學教學的遠期目標,應該與具體的課堂教學任務產生實質性聯系。教師在教授概念、定理、判定時,一定要放慢教學節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加以思考和理解。讓學生真正領略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為概念、定理、判定的正確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4.巧妙設計一些基礎題,加深理解,鞏固。
對于教師而言,每天或許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研究數學作業;對于學生而言,每天可能只有一節課左右的時間思考數學作業。因此,精心選擇或設計作業就顯得非常重要。教材提供的實例是經過精雕細琢的,特別強調了典型性和豐富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要注意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最好能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
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絕對值》,學了“兩個絕對值比較大小,絕對值大的反而小”之后,如果只布置:比較大小(1)-0.5,-■;(2)-■,-■。類似這樣的題目,學生經過模仿大都可以做出來。但是,摻入一些前面的知識練習,那就很容易看出學生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了現在所學的知識。如,加上(3)-3,7;(4)0,-2,等等。有些學生因為思維上的定勢,會這樣解第三題:因為|-3|=3,|7|=7,且37,栽了一個大跟斗。通過這樣設計題目,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哪些學生真的理解了自己所學的新知識。學生也意識到,每一個原理都是有其適用范圍的。這樣及時地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學生要全面地了解一種新的知識,是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理解、觀察、分析、綜合的,所以設計題目時要注意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同時最好有多種解題方法的題目,或者是例題的變式設計,等等。
四、初中數學概念定理判定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提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過于煩瑣。
既要簡化情景,開門見山,又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活動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上八年級上冊《螞蟻怎樣走最近》這節課時,這樣設計引入新課,屏幕顯示一張校園的示意圖《我們的校園》:
師:從后門走到前門怎么走才最近(假如可以任意走)?
學生:直走最近。
師:為什么?
學生: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然后,教師板書課題。這種引入方式非常直觀,校園的示意圖,既是學生最熟悉的,怎樣走最近又是學生非常容易找到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心。在給學生復習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同時,也給學生暗示了新的知識可能與這個知識有關。同時將平面之間的兩點之間的距離和立體之間的兩點之間的距離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2.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結合可以放手去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畫圖,教師不要一手包攬。
每一個概念定理判定都是數學家智慧的結晶,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創新氛圍,讓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家的創造性思維進程,指導學生自主地建構新概念,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3.教師本身要抓住概念、定理、判定的本質和實際意義,抓住思想主線。
數學教學要“講背景,講思想,講應用”。數學中的概念、定理、判定,有些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有關概念串起來,注意引導學生歸類比較,分析它們的從屬關系,內涵和外延、所反映的思想和方法、歷史背景和發展、聯系、地位作用和意義等。
4.鞏固練習注意分層性、梯度性,以在知識形成的基礎上促進知識的同化。
下面以《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教學這一節課說明:
首先引進了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概念之后,我安排了兩道鞏固概念、加深印象的題目:如圖(1)
①如果D、E分別為AB、AC的中點,那么DE為ABC的?搖?搖?搖 ?搖。
②如果DE為ABC的中位線,那么D、E分別為AB、AC的?搖?搖 ?搖?搖。
在得出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之后,我安排了四道層層深入的題目:
(1)已知三角形三邊長分別為6,8,10,順次連接各邊中點所得的三角形周長是?搖?搖 ?搖?搖;如果ABC的三邊的長分別為a、b、c呢??搖?搖 ?搖?搖。
(2)你能將任意一個三角形分成四個全等的三角形嗎?
(3)如圖(2)若ABC周長為26,面積為34,線段DE為ABC的中位線,F為BC的中點,則DEF的周長為?搖?搖?搖 ?搖,面積為?搖?搖 ?搖?搖。
(4)①如圖(3):A、B兩地被池塘隔開,現要測量出AB兩地的距離,給你的工具只有皮尺,你能想辦法測量出來嗎?②小明是這樣做的:先在AB外選一點C,然后測出AC,BC的中點M,N,再測出MN的長,由此他就知道了AB間的距離。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嗎?你能設法驗證嗎?
每一本教材,編者都有其意圖,教師應讀懂編者的意圖,并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據教學、學生的認知情況設計題目,注意練習的分層性、梯度性,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五、結語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合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源于概念、定理、判定的學習和應用。總之,學生的思考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衡量學生是否掌握概念、定理,不是在與是否能說能背,而是看能否在具體的情景、問題中作出正確的判斷、解釋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杰遠.現代數學教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9
【關鍵詞】思品;農村學校;課堂活力
一、“望”現象之存在――難教難學
教師認為自從我們思品學科開卷考試后,地位不斷下降,成為了一門弱勢學科,領導不重視、學生不理睬,家長不重視。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就是上課劃條條,考試抄條條,上課沒心思聽,更有同學課上做其他作業、看課外書等等。而對家長來說,蘇州中考政治實行開卷后,很多家長認為開卷考試就是抄書,平時不需要努力,到時只要會抄就行。但臨近中考時,又有很多家長反映說孩子思品怎么考不好。
二、“問”癥結之所在――難在何處
思品學科,可能在很多人認為一天到晚講理論,是“枯燥、乏味、令人頭疼”的代名詞,現行的中考開卷模式無疑又將這種令人尷尬的境地推向深處。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首先,教學模式陳舊,思品課教師獨占講臺唱“獨腳戲”現象相當普遍,這樣難以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熱情。其次,教學評價機制單一,往往以一兩次的考試成績來評價的方法,忽視了品德教育的隱含性和長效性。最后,部分老師平時疏于讀書和學習,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陳舊,僅限于照本宣科,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枯燥乏味的。
三、“切”病癥之要害――為什么難
思品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集“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和綜合性”的有機統一課程。思品課教材依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框架結構和內容體系上真正做到“三個層面”(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和“四個領域”(道德、心理、法律和國情教育)的有機綜合。但有部分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功利性誘惑下,上課時把書上的知識點劃下來,下課時背誦,下一節課檢查,這樣也能取得一些高分。這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氛圍比較沉悶,缺乏生動性、趣味性等等。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思品學科在中考中僅為50分,且實行開卷考試,和語文、數學、英語130分相比,不到一半。歷年來,我們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在初一、初二階段都當成所謂的副課,只有到了初三,才當成主課,所以在學生的心目中,初一、初二學不學不重要,學好學不好不重要,認為只要到了初三多下點功夫背就行。
四、對癥下“藥”――化難為易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如何打造充滿活力的思品課堂,實現思品課的價值追求,是所有思品教師一直在努力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如何走出農村思品教學之困,打造充滿活力的思品課堂。
(一)巧用多媒體,彰顯課堂活力
有學生開玩笑地說,“思品課,想說愛你不容易”。那么,思品課怎樣才能充滿活力。21世紀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不能再用一本教科書、一本輔導書就能應付學生。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日益廣泛地使用到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方法的應用、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等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在授課中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生動的知識和信息,給課堂帶來聲、形、色、俱全的動態課教學情境,使課堂充滿活力。
第10課《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一框(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0課),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世界各國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并配以優美動聽的解說,使學生在欣賞中,猶如身臨其境,使學生們感受到了不同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裝扮成一個百花盛開的大花園。當然在講交往差異時還和學生分析了發生在美國的故事《刮痧》這部電影。許大同夫婦為什么會因為兒子的“刮痧”,被認為有暴力傾向,最后剝奪許大同的監護權,從而父子分離。這樣,使學生在愉悅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想像力,又進行了美的心靈陶冶,進而增強了課堂活力。
(二)創設情境教學模式,全方位增強課堂活力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正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智力善、情感狀態等得以優化與發展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模擬情境、音像情境、故事情境等,既可以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和認知需要也可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效果的增強和教學目標的完善,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思品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思品課堂充滿活力,富有情趣。
如八年級第8課第二框《不同身份不同責任》教學中,我利用《泰坦尼克號》創設教學情境,并根據視頻進行提問:影片中展現的船上的幾位主人公(船長、樂師、夫妻、母親)在生命的最后關頭,都做了些什么?從船上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他們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引出課題《不同身份不同責任》。用學生熟悉的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進入狀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最后讓學生一起聆聽代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就職演說。然后讓學生即興演說:“我的____就職演說”。結合時事,聯系自身的情景表演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能力,既活躍了課堂的氛圍,也提升了主題。
(三)挖掘生活化內容,為思品課堂注入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產生真正的作用,并成為真正的教育。新課改后,思想品德學科特別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及生活體驗接軌,注重思想品德課堂與現實社會接軌,把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融入思品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課堂認識社會,感受人生,發展自我。優化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要把生活搬進課堂教學,教師應對給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變革與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改造和豐富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讓他們有學習思品課不盡的“源泉”和“土壤”,正像教育家贊可夫所說的,要把沸騰的生活“請進”課堂來,讓“大社會”走進“小課堂”。
例如,我在講授第11課《希望從這里開始》這課內容時,我不僅僅從法律的角度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的同時進行小組討論。第一步,組織學生調查我校總體情況,實驗室情況,教學用室情況,學校體育設施情況,使學生從中感受和體驗到他們有享受學校教學資源的權利。第二步,請同學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受教育者依法應享有哪些權利同時應履行哪些義務。第三步,議一議:如果公民不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對國家和個人的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第四步,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搜集反映我校學生厭學、輟學的案例,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使學生更加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現在的受教育的機會。
(四)建立多元教學評價機制,為課堂活力增色
多元教學評價是當前思品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我們不能滿足于用試卷來考核學生的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強調思品學科追求的理念是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從道德、心理、法律、國情四個領域,在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基本的法律意識和善惡、是非觀念;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從而為學生健康人格、良好品性及生活適應能力和交往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