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投資計算方法范文
時間:2024-03-12 18:1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固定資產投資計算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市居民家庭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通過該指數可以觀察和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對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影響。
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農村居民家庭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該指數可以觀察農村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對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的影響。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商品零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商品零售價格的變動與國家的財政收入、市場供需的平衡、消費與積累的比例關系有關。因此,該指數可以從一個側面對上述經濟活動進行觀察和分析。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指反映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其編制目的是了解農業生產中投入物質資料價格的變動狀況,服務于國民經濟核算。1994年以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僅僅是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一個類別,此后,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中分離出來,單獨編制。
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農產品生產者出售農產品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及幅度的相對數。該指數可以客觀反映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水平和結構變動情況,滿足農業與國民經濟核算需要。其中某代表品生產價格指數是通過對全部有出售該產品行為的調查單位的個體指數進行幾何平均求得的,類價格指數是通過對其所屬的類(或代表品)的價格指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得的。季度累計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與分季指數的計算方法相同。
篇2
關鍵詞:永續盤存法;資本存量;價格指數
一、引言
中國經濟的很多實證研究都會用到資本存量K這個指標, 尤其是在估計全要素生產率、投入產出分析和經濟增長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我國的統計年鑒及統計資料中并沒有給出K的實際數值,因此對資本存量K的測算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也正是因為對資本存量采取估算的方法,就使得學者們會根據他們的研究目的采取不盡相同的測算方法,因此他們所得出的數據間就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對K的測算的不準確也必定會影響后續研究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所以,如何準確測算資本存量就成為經濟研究能否得到與經濟現象一致的關鍵。
二、資本存量的測算方法
由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開創的永續盤存法是測算資本存量的基本方法[1]。
Kit=Iit+(1-ait)Ki(t-1)(i=1,2,……,20)(1)
其中,Kit表示第t年末第i個行業的資本存量,Iit表示第t年內第i個企業的投資量,αit 表示第t年第i個行業的折舊率,現有研究基本上都采用永續盤存法, 不同點在于處理細節上存差異性。代表性方法如下:
鄒至莊采用的計算方法為[2]:
Kit=Ki(t-1)+Iit(2)
而賀菊煌的計算公式為:
Kit=Ki(t-1)+Zit(3)
其中,Zit表示第t年的積累;
王小魯和樊綱采用的計算公式為:
Kit=Ki(t-1)+(本年固定資本形成-折舊)/Pk(4)
其中,Pk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而宋海巖等的公式為:
Kit=Iit+(1-ait-gt)Ki(t-1)(5)
其中,gt表示經濟增長率,由于樣本是各省數據, 所以gt就代表各省的GDP增長率。
從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測算方法不難看出,對于資本存量K的測算主要集中于確定以下幾個重要的指標;基期資本存量K的確定、當年實際投資額的確定、折舊的確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Pt的確定以及行業合并與分解的標準的確定。
(一)基期資本存量K的確定
由于數據的缺失,在估計物質資本存量時大多數研究的基期都為1952年。鄒至莊利用1952-1980年的年度數據,把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農村集體企業這三種企業構成的兩類資產的積累資料分成5個部門估算出5個部門的資本存量,推算出1952年的資本存量為1030億。而賀菊煌通過資本在1964-1971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等于其在1971-1978年間的平均增長率的假設,計算的資本存量為679億元。王小魯、樊綱在其近期的研究中根據推算得出1952年的資本存量為1600億元(1952年不變價)。而宋海巖對1952年資本存量的推算為235.2 億元,且推算的基期不確定。我們認為, 1952 年中國的K 可能在800億元左右??梢钥闯觯捎跍y算的方法不同,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但到底哪種測算方法最接近現實經濟現象,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3]。
(二)當年實際投資數據的選取
對當年投資額的選取主要有三種:一是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這是大多數研究所采用的,如王小魯和樊綱;二是采用所謂“積累”的概念及其相應的統計口徑,如鄒至莊、賀菊煌以及張軍和章元。即將總積累按照相應的比例分配到各個部門從而得到各個部門的資本存量;三是采用資本形成總額或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如何楓、陳榮和何林[4]。
由于數據統計口徑差異,估算分行業資本存量具有特殊性。本文在研究中發現對不同的行業采取固定比例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結果不可信,而實際上各行業的基本建設與更新改造投資之和所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值存在很大差異。
(三)折舊的確定
折舊率選取的不同必然會導致資本存量估算的差異?,F有研究對折舊的處理一般采用直線折舊法,如宋海巖等認為實際折舊率是3.16%的名義折舊率加上經濟增長率[5];王小魯等在固定定資本形成的基礎上采用了5%的折舊率。黃永峰、任若恩和劉曉生估算出的設備的折舊率為17%,建筑為8%;鄒至莊利用“折舊額= GDP- 國民收入+ 補貼- 間接稅”計算出折舊額。
以上折舊率的確定,基本上都是較主觀的選取。為了給出比較客觀的數據我們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所獲得的統計資料,對中國社會平均折舊率進行了合理的估算,認為中國國有企業折舊率基本上呈上升的趨勢,因此,選定折舊率為6%是比較合理的。
(四)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的確定
統計年鑒1992年才開始公布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此前的數據是無法得到的。因此,現有研究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確定缺失的價格指數:采用其他指數來代替或者自己測算。黃永峰等直接利用零售物價指數替代;1993年,中國統計體系還沒有建立前,鄒至莊估計了1952-1997年的積累隱含平減指數,后來的研究大多借用這一結果,宋海巖等直接借用了鄒至莊的積累隱含平減指數處理1978年前的數據, 其后年份的數據則采用全國建筑材料價格指數代替;李治國和唐國興用上海市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及其指數計算出上海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然后用它計算出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五)行業標準的確定
為了適應研究主題,符合數據合理性的要求,在對分行業的資本存量K進行測算時都會根據要求來合并和分解一些行業。當然,對于行業合并與分解的標準的確定也要依據研究的內容來確定,范建雙在對我國建筑業分行業資本存量的測算中,將建筑業分解成8個行業,并盡量與2003年以前保持一致。薛俊波、王錚以投入產出表所列的17個部門為標準,對16個行業數據進行合并和分解。2002年之后則分為20個行業,投入產出表部門的分類也更加詳細??梢钥闯?,行業的分解和合并的難度也會隨著研究年份區間的增大而增大[6]。(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肖紅葉,郝楓.資本永續盤存法及其國內應用[J].財貿經濟,2005,(3)
[2]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7)
[3]徐建榮,陳析.我國制造也資本存量測算[J].商業經濟研究,2007,(17)
[4]范建雙,虞曉芬,葉淑娥.中國建筑業分行業資本存量測算[J].建筑經濟,2012,(10)
篇3
[關鍵詞]固定資產 投資 統計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7-0386-01
一、 當前固定資產投資統計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 投資主體多元化對找準投資項目加重了基層負擔
投資統計報表實施范圍為全社會的所有固定資產投資單位,主要針對500萬元以上的投資活動,雖然有限額規定,但與規上工業、限上貿易統計有著本質區別,規上工業和限上貿易單位相對比較穩定,年內變化不大,而固定資產投資單位是在變化的,臨時的不穩定的,今年的和去年就可能完全找不到相同的投資單位,經濟類型的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項目的審批由原來的計劃部門增加到多個部門;還有一些項目沒有審批,或者哪位領導直接批示“邊批邊建”;更特別的是一些民營項目根本不管什么審批,只要有錢,自身條件具備,立即破土動工。所有統計部門收集項目資料,確定項目入庫確實遇上困難。
2 投資統計單位性質決定報表報送困難
投資統計單位有很大的特殊性,投資單位往往是臨時機構,因此統計過程中,基層單位人員配合程度低,視投資報表為額外負擔,不能積極主動上報報表。另外,與投資統計相配套的原始記錄,統計臺賬的登記更是寥寥無幾,要想從項目單位拿到所需數據普通統計人員難以實現,需通過領導協調協商,難度很大。企業“輕統計,重財務”的現象普遍存在,工作被動甚至有些項目找不到負責報送的單位,統計系統工作被動。
3 政績思想拉高投資統計數據
經過多年的發展,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已達到相當規模,繼續保持投資較高的增速,難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指標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各級政府非常關注,年初下達計劃,各地圍繞計劃指標層層加碼,被考核單位、部門任務很難完成,壓力很大,在政績觀和傳統計劃統計思想的作用下,在數據上做文章,促使盲目追求投資高增長,不惜犧牲數據真實性,虛假投資項目和投資額。
4 項目管理不相匹配,投資信息難以把握
項目搜集是否遺漏關鍵是看信息渠道暢通情況,信息來源正是統計部門較為薄弱環節,由于投資項目流動性大,管理部門多、分散,項目搜集整理難度比較大。導致統計部門不能很好地把握投資項目的詳實情況,影響統計項目不能及時入庫;另外基層統計人員頻繁流動,剛剛熟悉的工作流程,被另有需要更換,工作交接不到位以致于新任人員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勝任現在的工作,推脫、不負責任現象時有發生,投資報表、統計臺帳等基礎工作不能全面、準確、持續的記錄,常常出現斷層現象,統計數據質量因此也大打折扣??梢娊y計基層統計力量的相對薄弱,大大制約了投資統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數據質量的提高。統計局作為投資綜合統計部門,由于無法管到項目,項目單位只要沒被統計部門發現,往往不會主動向統計部門報送投資報表。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管理不匹配和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種情況下,投資統計如何做好,項目如何抓全。
5 統計人員工作隨意性嚴重影響投資數據質量
統計數據時投資統計工作的核心,基礎工作卻是投資投資統計工作的生命線,基層工作、源頭數據質量控制是做好投資統計工作的關鍵。由于部分街道對投資統計工作不夠重視,在思想認識上存在重考核輕統計等現象,在實際統計過程中迫于對數據的追捧,基層統計人員對考核任務苦于“無米”所以對項目存在與否、隨意入庫,使投資數據存在問題。例如,統計部門是以工程形象進度為標準,在永久性工程破土動工以后開始統計,在項目竣工后結束統計。而一些地方,在項目永久性工程尚未開始施工,僅在進行施工前的前期準備工作,如征地拆遷、土地平整、建圍墻等活動時,就開始上報;一些地方,為了完成既定年度指標,甚至將以前年度遺漏統計的早已經結束的工程項目納入年度統計;這些還算是好的現象,應該這些項目是存在的;有些更為嚴重的是200萬不到的門面,改頭換面幾千萬入庫,甚至可以更換項目名稱報上幾年,這樣的項目比比皆是,基層統計人員工作的隨意性極大地影響了統計工作的質量,與統計工作內在的嚴肅性存在較大差距。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存在的等等這些一系列問題,投資統計工作改革勢在必行
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工作改革新局面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工作中存在著各類問題,改革勢在必然,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工作試點改革已拉開序幕。2015年將全面推開。新的改革方案和舊的報表制度有著本質區別。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開展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國統字[2014]30號)精神,市統計局今年已在我市賈汪區開展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點工作,為2015年投資統計改革工作全面鋪開奠定基礎。
(一)投資改革方向
一是將固定資產統計改為非金融資產統計;二是將固定資產投資調查對象由投資項目轉變為法人單位;三是將固定資產投資額計算方法由形象進度法轉變為財務支出法;四是由過去的紙質報表轉變為大部分企業聯網直報。
(二)投資改革對象
改革后的調查對象由原來的單一的500萬元以上項目轉變為轄區內的所有法人企業。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現行“一套表”范圍法人單位調查對象
包括規模以上工業、建筑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規模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
2 重點非企業法人單位調查對象
非企業法人單位的主體是行政事業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居委會、村委會及其他組織機構等。重點非企業法人單位是指報告期有億元以上建設項目的部門,一般包括:交通局、住建局、教育局、衛生局、水利局、非企業形式的政府融資平臺等。
3 小微企業調查對象
包括規模以下工業、限額以下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下住宿和餐飲業、規模以下服務業、小微建筑業企業。
4 新建企業調查對象
新建企業是指報告期有計劃總投資1億元及以上在建項目,已納入基本單位名錄庫,但尚未納入“一套表”聯網直報范圍的企業。包括:各類有億元以上建設項目的新成立企業、以企業形式存在的政府融資平臺等。
(三)在數據采集上
新的改革方案擯棄了原來單一的上報法,確定四種不同數據采集途徑:
①對納入“一套表”聯網直報統計范圍的調查單位,通過國家統計聯網直報門戶采集數據。
②對納入小微企業統計范圍的調查單位,結合現行的統計調查制度,對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通過國家統計聯網直報門戶采集數據。
③對部門單位,通過國家統計聯網直報門戶采集數據
④新建企業通過單獨設立新建企業名錄庫,單獨布置報表,通過國家統計聯網直報門戶采集數據。
篇4
*年統計制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認真實施新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實行新的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的計算方法;繼續完善現行統計指標體系;深化抽樣調查方法改革;配合國家制定和實施重要統計標準;進一步強化對部門統計工作的管理。
一、認真組織實施新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
從*年開始,根據國家正式出臺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修改本)》,逐步進一步規范完善省的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制度。
(一)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要改進和完善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測算方法;在工業、投資等專業當季統計的基礎上,研究當季生產法、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規范省和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進一步改善省與市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間的銜接狀況。
(二)投入產出核算。配合國家改進投入產出調查方法,參與修訂和完善*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方案,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核算各部分的銜接與協調。
(三)拓展和規范國民核算的資料來源,搞好與專業統計的銜接與配套,加強同部門統計的銜接。
(四)繼續加強對地區GDP數據質量的評估工作。
二、深化統計方法改革,充實統計調查內容
(一)工業。從*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試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工業生產發展速度,與不變價計算方法并行一年。大中型工業企業需根據本企業產品的不同屬性,將工業總產值按工業行業中類進行分組;在聯網直報的588家工業企業調查制度中,增加主要工業產品綜合能源消耗的統計內容。完善規模以下抽樣調查,加強樣本單位的事后抽查。
(二)農業。進一步完善農村抽樣調查工作,省、市、縣三級建立農村抽樣調查網點,加快MPPS方法的推廣應用;省級試行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農業發展速度;繼續圍繞3—5年建立起農業經濟核算完整體系的目標,在總結試行經驗的基礎上,改進完善農業生產帳戶,開展收入分配帳戶的試編工作;研究建立市、縣兩級農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改進符合我省實際的省、市、縣三級核算方法以及農產品價格調查、農業生產中間消耗調查辦法。
(三)批發零售貿易業。加強批發零售貿易業企業商品銷售額統計;完善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商品分類銷售額統計內容;完善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報表制度;研究批發零售貿易業的現代化流通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完善連鎖企業的調查制度;增加外經貿旅游綜合報表制度;批零重點企業由原來的企業直報改為核轉上報。規范限額以下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抽樣調查方案,加快向抽樣調查方法替代全面報表的過渡。
(四)固定資產投資。為滿足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建立固定資產投資的當季統計;著手研究如何反映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和高技術產業的投資統計問題。房地產開發著手研究建立物業管理服務統計指標體系及其統計方法。建筑業統計按建設部提出的新的資質管理辦法實現轉軌,以保證建筑業統計的穩步過渡。為了形成對全省房地產開發活動的整體動態監測,將推進建立省級“國房景氣指數”體系框架的工作。進一步加強投資規模以上項目超級匯總和重點房地產企業聯網直報工作。
(五)社會與科技和勞動。在有關的專業統計中增加性別統計分組,建立地區社會發展評價的相關統計制度。在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統計報表中增加新產品轉產及推向市場的有關指標。將科技綜合年報有關R&D指標的統計范圍擴大到全社會。完善公務員工資水平調查和非農從業人員綜合統計調查。提出反映廣東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的高技術產業統計試行方案。改革現有的勞動統計方法制度,把勞動統計范圍擴大到全社會。開展從業人員和勞動報酬季度抽樣調查的試點工作。
(六)價格統計。進一步改進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逐步擴大中類行業的覆蓋和地區覆蓋,使其與計算工業生產發展速度的新方法相銜接配套;建立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統計制度;整合居民消費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價格采集、整理和錄入工作,規范居民消費、商品零售和農業生產資料三者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完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編制方法;正式試編農業生產者價格指數。
(七)企業調查。將廣東省50家工業龍頭企業、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的企業集團納入《企業集團統計制度》范圍。將廣東省實施債轉股的20家企業、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企業中除企業集團以外的企業納入《重點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跟蹤監測統計制度》范圍。企業景氣調查樣本量由1700家擴充到2000家。增設“廣東省屬資產經營公司授權經營企業集團統計制度”。
(八)城市住戶調查。在地級以上市鋪開城市住戶調查,對現有城市住戶調查的樣本進行必要的擴充。
三、完善統計調查標準
(一)研究完善基本單位劃分標準,確定統計基本單位(包括法人、產業活動單位、公司或集團總部、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等單位)的劃分界限,逐步統一各部門和局內各專業的單位劃分標準。
(二)配合國家開展服務業抽樣調查方案的設計和試點工作。
(三)實施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配合國家完成產品統計分類標準的編制工作。
(四)按照國家統計局新制定的《統計上使用的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要求,完成并建立本地區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庫;編制統一的行政區劃代碼管理查詢系統。
(五)配合國家完成《高技術產業分類標準》的制定,并積極開展試行工作。
四、加強對部門統計工作的管理
按照“科學分工,密切協作”和“協力、互補、共享、集中管理、分散實施”的原則,切實加強對部門統計工作的領導與協調,承擔起政府綜合統計部門的管理職能,搞好與部門的合作。
根據《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嚴格執行統計調查項目公告制度。
研究有關部門向統計部門報送數據信息的內容、方式、期限等問題,建立起部門數據報送制度。
統一協調部門統計調查項目,強化對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的管理,制定《廣東省統計調查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規范政府統計調查行為,協助部門統計人員建立和完善本部門的統計工作。
年廣東省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要點
根據《國家統計制度方法改革三年滾動計劃》和《廣東省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十五”規劃》提出的任務和要求,結合實際,提出《*年廣東省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要點》。
*年統計制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認真實施新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實行新的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的計算方法;繼續完善現行統計指標體系;深化抽樣調查方法改革;配合國家制定和實施重要統計標準;進一步強化對部門統計工作的管理。
一、認真組織實施新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
從*年開始,根據國家正式出臺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修改本)》,逐步進一步規范完善省的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制度。
(一)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要改進和完善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測算方法;在工業、投資等專業當季統計的基礎上,研究當季生產法、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規范省和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進一步改善省與市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間的銜接狀況。
(二)投入產出核算。配合國家改進投入產出調查方法,參與修訂和完善*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方案,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核算各部分的銜接與協調。
(三)拓展和規范國民核算的資料來源,搞好與專業統計的銜接與配套,加強同部門統計的銜接。
(四)繼續加強對地區GDP數據質量的評估工作。
二、深化統計方法改革,充實統計調查內容
(一)工業。從*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試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工業生產發展速度,與不變價計算方法并行一年。大中型工業企業需根據本企業產品的不同屬性,將工業總產值按工業行業中類進行分組;在聯網直報的588家工業企業調查制度中,增加主要工業產品綜合能源消耗的統計內容。完善規模以下抽樣調查,加強樣本單位的事后抽查。
(二)農業。進一步完善農村抽樣調查工作,省、市、縣三級建立農村抽樣調查網點,加快MPPS方法的推廣應用;省級試行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農業發展速度;繼續圍繞3—5年建立起農業經濟核算完整體系的目標,在總結試行經驗的基礎上,改進完善農業生產帳戶,開展收入分配帳戶的試編工作;研究建立市、縣兩級農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改進符合我省實際的省、市、縣三級核算方法以及農產品價格調查、農業生產中間消耗調查辦法。
(三)批發零售貿易業。加強批發零售貿易業企業商品銷售額統計;完善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商品分類銷售額統計內容;完善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報表制度;研究批發零售貿易業的現代化流通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完善連鎖企業的調查制度;增加外經貿旅游綜合報表制度;批零重點企業由原來的企業直報改為核轉上報。規范限額以下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抽樣調查方案,加快向抽樣調查方法替代全面報表的過渡。
(四)固定資產投資。為滿足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建立固定資產投資的當季統計;著手研究如何反映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和高技術產業的投資統計問題。房地產開發著手研究建立物業管理服務統計指標體系及其統計方法。建筑業統計按建設部提出的新的資質管理辦法實現轉軌,以保證建筑業統計的穩步過渡。為了形成對全省房地產開發活動的整體動態監測,將推進建立省級“國房景氣指數”體系框架的工作。進一步加強投資規模以上項目超級匯總和重點房地產企業聯網直報工作。
(五)社會與科技和勞動。在有關的專業統計中增加性別統計分組,建立地區社會發展評價的相關統計制度。在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統計報表中增加新產品轉產及推向市場的有關指標。將科技綜合年報有關R&D指標的統計范圍擴大到全社會。完善公務員工資水平調查和非農從業人員綜合統計調查。提出反映廣東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的高技術產業統計試行方案。改革現有的勞動統計方法制度,把勞動統計范圍擴大到全社會。開展從業人員和勞動報酬季度抽樣調查的試點工作。
(六)價格統計。進一步改進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逐步擴大中類行業的覆蓋和地區覆蓋,使其與計算工業生產發展速度的新方法相銜接配套;建立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統計制度;整合居民消費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價格采集、整理和錄入工作,規范居民消費、商品零售和農業生產資料三者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完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編制方法;正式試編農業生產者價格指數。
(七)企業調查。將廣東省50家工業龍頭企業、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的企業集團納入《企業集團統計制度》范圍。將廣東省實施債轉股的20家企業、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企業中除企業集團以外的企業納入《重點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跟蹤監測統計制度》范圍。企業景氣調查樣本量由1700家擴充到2000家。增設“廣東省屬資產經營公司授權經營企業集團統計制度”。
(八)城市住戶調查。在地級以上市鋪開城市住戶調查,對現有城市住戶調查的樣本進行必要的擴充。
三、完善統計調查標準
(一)研究完善基本單位劃分標準,確定統計基本單位(包括法人、產業活動單位、公司或集團總部、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等單位)的劃分界限,逐步統一各部門和局內各專業的單位劃分標準。
(二)配合國家開展服務業抽樣調查方案的設計和試點工作。
(三)實施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配合國家完成產品統計分類標準的編制工作。
(四)按照國家統計局新制定的《統計上使用的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要求,完成并建立本地區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庫;編制統一的行政區劃代碼管理查詢系統。
(五)配合國家完成《高技術產業分類標準》的制定,并積極開展試行工作。
四、加強對部門統計工作的管理
按照“科學分工,密切協作”和“協力、互補、共享、集中管理、分散實施”的原則,切實加強對部門統計工作的領導與協調,承擔起政府綜合統計部門的管理職能,搞好與部門的合作。
根據《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嚴格執行統計調查項目公告制度。
篇5
一、投資項目統計數據質量情況
隨著該縣縣域經濟的發展,投資作為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形勢看好。為確保縣委年初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全面完成,縣政府對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及建設規模進行了專題研究,將計劃分解落實到實施單位和主管部門及各鄉鎮,縣領導親自檢查投資項目落實工作,抓進度,抓質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成績顯著。截止11月底,全縣完成全社會投資723249萬元,同比增長25.5%。調研的十六個投資項目共完成投資263827萬元,占全社會投資完成額的36.48%,在所有投資項目頗具代表性。
從數據上看,十六個投資項目有十二個數據質量較高,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投資進度,報表數據與會計帳、統計臺帳一致,報表數據填寫規范,負責人簽名、統計人員簽名完整,報送日期準確,數據構成與項目進度相符;有一個項目單位提前上報了沒有安裝的設備;有一個項目單位開工未進行統計登記,且由于手續不全,還沒有進行報表;有兩個項目出現明顯虛報,把沒有建成的廠房提前上報,并且上報了部分訂購設備。
針對發現的問題,我安排縣局投資統計與相關單位進行了溝通,及時采取了補救、修正措施,并要求他們在以后的統計工作中,嚴格按照統計制度和有關統計法律法規辦事。
二、當前虛報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數字的原因
在調研中了解到,數據出現問題,除一些統計人員業務不熟、不精,不能正確掌握報表方法外,其中還存在一些人為因素,其中不乏夾雜著不正確的政績觀在作祟。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固定資產投資考核辦法欠科學,導致部分領導干部為政績而不惜虛報投資。目前,市、縣都把固定資產投資作為經濟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評價地方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在制訂考核方案時,未能全面考慮各地現有基礎、資源優勢、工作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因素,而是按照上年完成基數,簡單地按某—相同的增長速度分配任務,脫離了一些弱勢地區的實際,導致一些弱勢鄉鎮不能完成分配的任務,甚至差距較遠。同時,因有嚴肅的考核辦法制約,某些完不成任務的領導為完成任務,便想法設法虛報,以達到完成任務而不受處分處罰的目的。另外,個別鎮為達到早出成績、快出成績的目的,用投資數據為政績服務,以騙取榮譽、獎勵,導致投資數據人為拔高。
二是基層投資單位統計機構不健全。與工業、服務業等單位有固定統計人員不同,投資單位大多是臨時抽調人員或材料員、會計員兼任,充當統計,他們業務素質不高,既沒有嫻熟的業務知識,更談不上對統計法律法規甚至統計制度的了解,基本上是趕鴨子上架或臨時報佛腳學點統計知識的皮毛,造成所填報的投資數據失實。
三是個別項目存在代填代報現象。由于一些項目單位對投資統計認識重視不夠,認為統計部門不能有效制約他們,根本不配統計人員或者采取不配合態度,難于取得投資進度數據,迫使鄉鎮統計人員代填代報。可想而知,代填代報的數據肯定質量不高,絕不會與項目進度相吻合。
四是有些投資項目原始憑證缺失,造成憑印象估算。個別項目單位不注意保管原始憑證,不能準確地按進度如實上報,只好主觀估計投資進度和投資統計數據,影響了投資統計質量。
三、建立防止虛報長效機制的措施和建議
一是制定科學的投資考核方案。按照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全面考慮鄉鎮基礎、地理優勢、招商優勢、工作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科學分配投資任務,使分配的任務與鄉鎮能力相匹配。進一步完善考核縣鄉經濟實績的辦法,使之更加科學合理。同時教育引導基層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推動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二是實行嚴格的開工竣工登記制度。計劃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項目,都要實行開工竣工登記。項目建設單位在領取施工許可證之前到縣統計局辦理開工登記手續,領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開工登記證》;項目竣工(下轉第51頁)(上接第49頁)驗收后15日內,項目建設單位要到縣統計局辦理竣工統計登記。
三是嚴格執行建設單位報表制度。規范好原始憑證,嚴禁代填代報。目前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實行的是按行政區劃逐級上報,即各鎮區轄區內項目單位把報表報送到所在轄區統計站,經過統計站審核把關后,再由統計站上報縣統計局。對投資建設單位要求建立健全包括項目核準(或備案)通知書、用地許可文件、環保評價文件、項目開工通知單(或報告)、施工單位報送的驗工計價單、建筑安裝工程預算書、投資建設單位的工程管理部門提供的工程進度情況表、設備驗收單、財務撥款憑證等內容的原始記錄(或憑證),作為計算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各項指標數據的基礎依據。原始記錄(或憑證)必須資料來源準確,填寫清楚完整,必須注明發生日期、經手人及審核人姓名。嚴格依據實際完成的投資上報進度。
四是嚴格按項目進度和實際投資上報。嚴格遵守統計制度規定,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投資項目統計工作。只要項目已經實際開工建設,一律按實際進度統計。
五是加強對基層報表的審核。嚴格執行統計報表制度,按照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制度規定的統計標準、統計范圍、計算方法、計量單位認真填寫《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概況和進度統計臺帳》,并據此填寫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要認真做好統計報表審核工作,包括對原始憑證和統計報表的審核,做到表表銜接,表與實際相符。
六是定期對新開工項目和重點項目進行現場檢查。重點是核查項目實際進度與上報的基層表數據是否一致;對沒有平衡關系的新增固定資產、應付款、規劃用地、實際購置土地及購地單價、生產能力等指標,要加強人工審核力度;同時,加強對建設項目的 行業類別、建設地址、注冊類型、建設階段、開竣工時間等屬性指標的審查力度。
七是加強投資單位統計人員業務培訓。定期集中培訓,系統全面地學習投資統計知識和投資程序,提高投資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各基層單位統計人員能準確掌握投資統計的各項基本技能,確?;鶎訂挝唤y計人員的穩定性。
篇6
關鍵詞:VB;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關鍵技術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VB building consump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 based on VB,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cost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content and land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solve the key technology.
Key words: VB; construction consump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 key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F29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引言
為了進一步落實寧夏“十二五”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31%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總體目標,強化建設用地消耗和土地利用效率評價考核,我區于2011年開展了單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的新增建設用地消耗考核工作(以下簡稱“考核工作”)??己斯ぷ魃婕皵祿鎻V,計算量大,計算方法繁瑣,大量的工作完全靠人工計算來完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特開發設計了一套基于VB的單位GDP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使繁瑣的計算步驟實現自動化,實現了原始數據輸入和考核結果輸出的同步性,使考核工作智能化。
2 基于VB的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的開發背景
單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的新增建設用地消耗考核工作設置了區域位次和年度變化兩項考核指標,每項考核指標又分別設置了三項參考指標,兩考核指標根據各自的計分方法對參考指標進行計算、賦分、求和,最終得到各指標考核值。
2.1區域位次指標考核方法
區域位次指標設置了“單位GDP耗地下降率X1”、“單位GDP增長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X2”、“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X3”三項參考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對X1、X2和X3分別標準化、平均加權后得出各地區集約用地水平值X總。標準化公式如:Si = (ai—t) / (amax—amin)( ai為第i個考核對象的指標值)。X總=(S1+S2+ S3)×1/3
對各考核區計算出的集約水平值排序,根據排名順序進行賦分,第一名賦60分,第二名賦59分,以此類推,所得分值即為考核區最終區域位次指標考核得分。
2.2年度變化指標考核方法
年度變化指標設置了“單位GDP耗地下降率X1”、“單位GDP增長消耗新增建設用地下降率Y2”、“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下降率Y3”三項參考指標,各參考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將參考指標值如下表所示進行等級劃分和賦分求和,即得出該區域年度變化指標最終得分Y總 = X1+Y2+Y3。
指標區間表
2.3 考核結果
將區域位次指標得分和年度變化指標得分相加,得出最終考核結果,即:S總 = X總+Y總 。考核結果設置為優秀(80分以上)、良好(71分—80分)、合格(60分—70分)、不合格(60分以下)四個等級。
3 基于VB的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的內容和關鍵技術
3.1 內容
基于VB的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采用 VB為開發平臺,將上述考核指標的計算公式和計分方法以編程方式,開發了一套基于VB6.0以及Access2003數據庫平臺的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軟件。根據考核需求,系統設計了五大功能模塊:用戶管理模塊、數據輸入與管理模塊、考核指標計算模塊、考核指標計分模塊和考核結果模塊,能夠快速計算各參考指標及最終考核結果,方便瀏覽原始數據、中間結果及最終成果。系統功能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1系統功能結構Fig.1 function block diagram of the system
3.1.1 用戶管理。主要完成用戶注冊、刪除以及密碼更改等功能,包括添加用戶、刪除用戶以及修改密碼三個基本功能。
3.1.2 輸入管理。主要提供數據的錄入、修改、添加、刪除管理服務。包括原始數據錄入、原始數據管理、參數數據錄入、參數數據管理四個基本功能。
3.1.3考核評定。對考核區的建設用地消耗從指標計算、指標賦分、等級評定三方面進行考核評定。
3.1.4輸出管理
此模塊主要對原始數據、參考指標數據、考核指標結果及最終成果進行輸出管理,輸出格式為Excel格式。包括原始數據輸出、參考指標數據輸出以及考核結果輸出三個功能。
3.2 關鍵技術
3.2.1 元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建立
為了實現對所有考核區、考核指標、參考指標及大量原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的集成,必須建立結構合理、信息全面、存取方便、實用高效的元數據庫管理系統。只有建立元數據庫,才能在前端用戶獲取考核結果和實際原數據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才能實現各考核區原始數據導入和考核成果輸出在一定程度的集成。
3.2.2 年度考核結果與原始數據互查的查詢模式
如何讓用戶能方便快捷地查詢任一年度的考核結果或年度原始數據及各參考指標值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個年度考核結果與原始數據互查的查詢模式,提供基于時間、地區、原始數據、參考指標值、考核結果等的查詢。
3.2.3 數據庫表結構設計
考核工作涉及多種數據庫,包含各種原始數據庫(原始數據表),考核結果庫(考核指標計算表,區域位次指標計分表,年度變化指標計分表,考核結果表),參數庫(位次得分表,等級劃分表,等級賦分表),用戶庫。根據數據格式合理設計各指標的數據庫表結構,以獲得各指標的正確存儲和計算,便于系統對數據的管理、維護、獲取以及可視化查詢。
4、系統優勢
建設用地消耗考核系統構架科學合理,功能模塊邏輯嚴密,數據更新方便快捷,應用模式靈活方便,提供與Word2000和Excel 2000等表格和文檔工具的無縫連接,既做到了功能擴充,又保證了界面統一,同時還能靈活使用文檔和報表編輯,快速實現原始數據修改、輸入、考核指標計算、參考指標瀏覽和最終成果輸出,實現了考核工作向自動化方向發展,既為政府決策提供翔實、快捷、高可信度的數據,又為建設用地消耗考核工作的實施提供科學保障。
篇7
一、構建新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的指導原則
1.科學性原則。即監測體系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核心,體現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變化規律,指標的選取和計算方法具有內在的經濟學關系和合理的邏輯聯系。
2.時代性原則。即緊緊圍繞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來考慮和設計統計監測體系,體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進,突破以往城鎮化監測體系的不足,能真正反映新形勢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
3.傳承性原則。即借鑒和吸收以往城鎮化監測體系中的合理部分,在吸納、完善、充實的基礎上,融入到新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之中,既有創新又不全盤否定。
4.實用性原則。就是既要使統計監測體系能客觀反映城鎮化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特點,又要避免好高騖遠,使監測體系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失去實用性。
5.適用性原則。就是在保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前提下,一是最大限度地兼顧國家、省、市、縣不同層級區域的需要;二在本著易獲得、易處理、易推算的原則來選取監測指標。
6.導向性原則。就是監測體系要充分發揮導引性、導向性作用,使各地區正確認識和評價本地城鎮化發展水平和階段,激勵各地區積極主動地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
二、新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的指標選取
新型城鎮化有別于傳統的城鎮化,它不再是“造城運動”、房地產化和“攤大餅”,新型城鎮化要回歸到為城鎮化主體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這一本位。圍繞這一根本要求,我們設計了9個方面,共37個指標的新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分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并根據各項指標的經濟學關系及在新型城鎮化中的重要程度賦予相應的權重,見下表。
1.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的重要支撐,為避免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造城運動和房地產化,杜絕空心的城鎮化,經濟發展指標是新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的重要基礎。(1)人均GDP:計算公式:人均GDP=GDP總量/常駐總人。(2)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計算公式: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GDP。(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家庭總收入-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帳補貼。(4)農民人均純收入:計算公式: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金和上交承包費用—調查補貼)/農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5)人均公共預算財政收入:計算公式:人均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平均人口。
2.城鎮化城鎮化率:國際上通常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定義為城鎮化率。目前,我國公布和使用的是以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的城鎮化率。但這種方法計算的城鎮化率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從內涵上看,受目前戶籍管理制度的制約,很多入城的農民不能獲得與市民同樣的醫療、養老、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待遇,這部分人口并非完全意義的城鎮人口,從而導致城鎮化率虛高的現象,不能真實客觀反映城鎮化水平。二是從技術上看,目前,只有國家、省和部分市地在非人口普查年份組織實施了人口抽樣調查,可以獲得常駐人口數據,而絕大部分市地并沒有開展此項調查而無法計算常駐人口的城鎮化率,造成了不同地區城鎮化率不可比,影響了對城鎮化發展的對比研究和趨勢判斷。本監測體系的城鎮化率確定以非農業戶籍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進行計算,以消除目前城鎮化率虛高以及不客觀、不準確的問題。計算公式:城鎮化率=非農業戶籍人口/總人口×100。
3.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擺脫了以往就城鎮抓城鎮化的簡單做法,通過農村和城鎮的協調發展來塑造充滿生機和持久力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1)糧食畝產:耕地稀缺和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只能通過提高糧食單產來確保糧食安全。計算公式:糧食畝產=糧食總產量/糧食播種面積。(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最終推動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可以綜合衡量農業科技進步水平和潛力。計算公式:可以運用生產函數模型進行測算。(3)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組織比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可以有效規避風險,實現農戶利益的最大化。計算公式: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組織比重=參加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數量/農戶總數量×100。(4)土地規模經營比重: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計算公式:土地規模經營比重=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耕地總面積×100。(5)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計算方法:分別計算農業機械裝備量、機械化作業和管理水平3個方面的得分,簡均后得到農業綜合機械化綜合得分。
4.工業化從世界各國的發展過程看,城鎮化與工業化具有密切的聯系,工業化可以有效吸納就業,同時,工業化又會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就業人口的不斷擴大。(1)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大小揭示著工業化的程度。計算公式: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增加值/GDP×100。(2)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科技經費支出的規模反映了工業化質量。計算公式: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工業增加值×100。(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新型城鎮化客觀上要求確立以高新技術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計算公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100。
5.信息化將信息化有機地融入到新型城鎮化中,可以實現城鎮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城鎮化的推進帶來集約、循環、低碳的“綠色模式”。(1)手機上網用戶比重:手機上網具有方便、快捷、隨時隨地等特點,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計算公式:手機上網用戶比重=手機上網用戶/手機用戶×100。(2)每千人計算機數:計算機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礎和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撐。計算公式:每千人計算機數=計算機數量/常駐平均人口(千人)。(3)每百人寬帶用戶數:寬帶網絡改變了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依托。計算公式:每百人寬帶用戶數=寬帶用戶數量/常駐平均人口(百人)。(4)信息化投入總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不斷加大信息建設投入,建設智慧城市,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計算公式:信息化投入總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信息化投入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0。(5)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產業是是引領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發動機”。計算公式: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產業增加值/GDP×100。
6.基本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其根本要求就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就要求打破堅冰和壁壘,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駐人口的全覆蓋,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城鎮化。(1)常駐人口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計算公式:常駐人口城鎮養老保險覆蓋率=城鎮16周歲以上常駐人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城鎮16周歲以上常駐人口數×100。(2)常駐人口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計算公式:常駐人口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常駐人口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城鎮常駐人口數×100。(3)常駐人口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計算公式:常駐人口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城鎮常駐人口數×100。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和城鎮常駐人口數均為城鎮16-60周歲人口數,不含學生數和已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常駐人口城鎮家庭子女入學率:計算公式:常駐人口城鎮家庭子女入學率=常駐人口中小學實際入學人數/常駐學齡人口數×100,均為城鎮口徑,即以在城鎮實際居住的小學、初中、高中學齡人口為基數,考察實際入學接收教育的情況。(5)萬人擁有醫生數:計算公式:萬人擁有醫生數=醫生數量/常駐人口數(萬人)。
7.城鎮建設城鎮建設,尤其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是發揮城鎮整體功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必要保障。(1)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計算公式: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基礎設施投資額/固定資產投資額×100。基礎設施投資既包括以往狹義的建設類基礎設施投資,還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性基礎設施投資。(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計算公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鎮公共綠地面積/城鎮常駐人口數。(3)人均城市道路面積:計算公式: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城市道路面積/城市常駐人口數。(4)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計算公式: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噸/日)/生活垃圾產生量(噸/日)×100。(5)萬人擁有公共車輛:計算公式:萬人擁有公共車輛=公共車輛數/常駐人口(萬人)。
8.就業(1)從業人員占經濟活動人口人口比重:計算公式:從業人員占經濟活動人口比重=從業人員數/經濟活動人口人口數×100。(2)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計算公式: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從業人員總數×100。
9.能源消費與環境保護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能源約束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成本和壓力日趨加大。如何避免傳統城鎮化覆轍,實現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就成為重中之重,這也是檢驗新型城鎮化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1)萬元GDP能耗:計算公式:萬元GDP能耗=能源消費總量(噸標準煤)/不變價GDP總量(萬元)。(2)萬元GDP水耗:計算公式:萬元GDP水耗=水消耗量(立方米)/不變價GDP總量(萬元)。(3)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增幅:計算公式: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增幅=(本年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上年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100。(4)氨氮排放總量增幅:計算公式:氨氮排放總量增幅=(本年氨氮排放總量/上年氨氮排放總量-1)×100。(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增幅:計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增幅=(本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100。(6)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增幅:計算公式: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增幅=(本年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上年氮氧化物排放總量-1)×100。
三、新型城鎮化統計監測體系目標值及評價方法
1.各項監測指標目標值的確定城鎮化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從全球范圍看,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道路仍沒有走完。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內,城鎮化仍將是從低到高和數量擴大、質量提高的動態發展。針對我國各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本監測體系的各項指標,除第九項“能源消費和環境保護”中四項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幅以外,其它指標均以每年度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際完成的最高值作為目標值。
篇8
1勤于溝通,注重設計過程管理
在國際合作設計合同簽訂后,國際合作進入實施階段。在本階段,建設單位應與合作方通過各種可行方式進行溝通,并注重設計工作的過程管理。合作過程是我方人員學習消化吸收的過程,在合作中,應勇于溝通、勤于溝通,通過溝通掌握設計的關鍵點及核心計算方法。同時,還應注重設計過程管理,對設計各階段的設計目標、進度、調整予以管控,及時發現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2嚴格把關,認真審查合作方提交成果
國際合作的最后階段,合作方應向我方提交最終的設計成果,我方應對設計成果進行認真審查。成果審查的基礎是國際合作過程中簽訂的合同、技術文件,審查的內容為合作方提交的全套資料,重點為設計計算報告、設計圖紙、重要設計參數等。在審查時要特別注重計算過程是否可行、圖紙設計內容是否完整、重要設計參數選取是否準確等。在審查中發現問題,應立即與合作方溝通并提出相關要求。
3設計國際合作其他注意事項
3.1注重保密
軍工能力建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往往具有保密性質,開展國際合作特別要注意保密工作。在國際合作開始前,應對項目進行保密審查,確認是否存在泄密風險。經過審查,確定項目國際合作的可行性。那么在國際合作過程中,還需要做好項目脫密、保密工作,確保向合作方提供的資料以及溝通過程中不發生泄密事件。
3.2文化差異
在國際合作過程中,雙方都應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注重掌握雙方在工作流程、階段劃分、專業詞匯以及概念定義之間的差別,避免差異帶來的不必要損失。同時,還應注意日常溝通時的語言、詞語等,避免造成誤解。
3.3貨物運輸
設計國際合作的最終成果主要是設計計算報告、設計圖紙、光盤等重量較輕的物品,建議直接采用空運的運輸形式,能夠確保運輸的及時性及安全性。貨物運輸前雙方應進行充分溝通,做好發貨及收貨的相關準備,辦理完成海關的相關手續。如果貨物運輸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問題,則可以充分利用貨物較輕的特點,協調合作方重新發送一份,確保我方利益。
4結語
篇9
一、當前基建投資統計工作的現狀和特點
1.基本建設投資統計指標綜合性強、數據量大,計算過程復雜
基建投資統計的數據處理比較復雜。報表中看似簡單的一個統計指標,背后卻包含了大量基礎數據的收集、加工和計算。稍有不慎,就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統計數據質量。例如:為了填報主要工程量完成情況月報中某一基建項目的 “自年初累計完成隧道延長米”的指標,數據整理過程如下:
⑴依次統計該項目各座隧道自年初累計完成的開挖、二襯、鋪底和水溝電纜槽等長度;
⑵將以上各項基礎數據按規定折算系數折算,計算出每座隧道的折合成洞米;
⑶再把該項目中每座隧道的折合成洞米相加,才能得出該項目所需填報的建設項目自年初累計完成隧道延長米(折合成洞米)的數據。
由此可見,基建投資統計的數據處理量是比較大的,報表中的每一個統計數據指標都包含了大量的基礎數據的統計和計算過程,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如果在某一環節中出現錯誤,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統計數據質量。
2.統計指標內涵豐富、涉及知識面廣,不易準確理解和把握
2010年1月起執行的新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規則》(以下均簡稱《統規》),對基建投資統計的各項指標和口徑都作了明確、清晰的解釋。但在實際工作中,讓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術專業背景和不同工作經歷的人,在千變萬化的不同環境下,準確地運用這本統計規則指導具體統計實踐,仍存在著不知所云、不知所以、不知從何下手的等困難。
例如:建設項目中關于跨線公路橋(指在鐵路線路上方修建的保證公路順利通過鐵路線路的跨線橋)的投資,在建設項目概算編制體系中,它被列入第十章:其他費用。而在《統規》中,它屬于各種建筑物、構筑物、房屋等類型的建造工程投資,須按本年完成投資的構成分類,劃入“建筑工程”費用。遇到此類問題,填寫統計報表時以何為據呢?不僅初次兼職統計工作的人員容易犯暈,有時一些老統計人員也會糊里糊涂地把跨線公路橋的投資完成,統計為“其他費用”中。
3.大中型項目設計復雜、影響因素多,施工過程中變化大
目前,大部分鐵路基建項目在初步設計批復后就開始招投標、安排施工進場了,建設過程中多次變更設計,工程內容設計總量變化大,造成統計依據不足,錯報漏報時有發生。
以呼鐵局的新建張集鐵路項目為例:Ⅰ線初步設計為164.562公里。增建Ⅱ后初步設計為164.439公里,最終里程在哪里發生變化。若未認真、及時地學習增建二線初步設計,就不能準確反映建設規模。
4.工程建設周期長,基礎資料面廣量大,基礎工作牽涉精力多
大中型鐵路基建項目的建設周期,一般在2-4年左右,因此固定資產投資統計需要動態地不斷追蹤、保存、整理建設項目的基礎信息。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基建項目所跨區域大、建設時間長,所涉及的方面很多,而基層單位從事基建投資統計工作的人員,幾乎都是兼職的。基建投資統計的基礎工作離不開真實、完整的原始記錄保存和統計臺帳的科學管理,這些都對基層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影響基建投資統計數據質量的主要因素
1.統計工作責任大、要求高,現場從事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
1.1對統計規則及報表制度理解不透
“十一五”以來鐵路建設步伐加快,推動了鐵路建設過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投融資渠道的不斷創新和變化,為了準確、全面地反映工程建設的投資規模和速度,規范投資統計范圍、指標口徑和計算方法,鐵道部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2004年頒布的《統規》做了大量修訂,并從2010年1月1日起執行新版規章。全路對新《統規》進行了全路性的統計培訓,但是部分統計人員,一是對新的《統規》還沒有全面認真地學習,對各項指標解釋理解還不透徹,造成指標計算錯誤。例如統計規劃用地面積及征用土地面積時,誤將臨時用地統入;二是沒有認真閱讀理解當年下發的報表制度,對當年的新規定及新要求沒有領會貫通,造成報表統計時,資料信息沒有按照要求采集,造成誤統或錯統。
1.2對鐵路工程建設項目概(預)算編制辦法及相關知識學習不夠
基建投資統計取數的依據是驗工計價,驗工計價表是按照項目概預算章節表根據工程項目的完成進度編制的。目前,我公司還有部分項目統計人員對概(預)算章節內容及費用構成不熟悉,常在一些投資完成額按構成、按建設資金來源分類方面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另外,還有一些統計人員對基本建設程序從設計階段到實施階段到建成投產驗收階段不清楚,對基本建設概算管理、財務管理、施工管理等的基本程序和內容不掌握,不能及時對所統計項目的建設內容和設計、概算變動情況進行了解,造成所統計的項目與實際相矛盾。
1.3 基層統計隊伍不穩,統計人員變動頻繁,部分同志責任心不強
一是基層統計人員兼職多、壓力大,統計工作處于被應付狀態,個別單位竟會在同一報表指標上經常出現錯誤。二是基層統計人員調動頻繁,公司沒有幾個基建項目的投資統計人員是從頭做到結束的,常常干1、2年就又換人了,好不容易教會了一個人,他們卻又換人了。三是新開工項目增加,項目的統計人員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對統計指標計算不清楚。四是部分同志心情浮躁,思想上不重視統計工作。五是統計工作要求高,待遇低,巨大的反差令一部分人員不安心、不盡心統計工作,不注意認真核對報表資料。
2.統計人員工作不主動,基礎管理工作不到位
2.1惰性思想作祟,深入現場不夠,主動了解計劃變更情況不夠
對施工進度情況的了解,是正確統計實物數量及投資額完成的關鍵。統計人員如果沒有深入現場查看,對完成的工程量進行估算,就會造成對驗工計價報表所反應出的工作量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目前有些單位負責統計報表的人員與編制驗工計價報表人員不是同一人,如果驗工計價報表數據虛報,統計人員不進行現場調查,是難以發現其錯誤,從而影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統計人員應主動與計劃、施工及設計等相關部門溝通,及時掌握計劃調整、變更設計及施工圖變化等情況。如果對變化情況不掌握,就會對計劃數、設計數量的更新不及時,造成相關指標統計不準確。這一方面我們一些統計人員作得還不夠。
2.2基建投資統計臺帳還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
基建投資統計報表,尤其是年報卡片,涉及的指標數值較多,有建設概況、設計數量、征地拆遷、施工規模、計劃投資、資金到位、資本金到位,新增生產能力等方面的指標。這些指標的收集,需要建立基礎臺帳,并且在指標發生變化時,不斷地及時更新。一般來說,至少每個月都要進行數據更新(如資金到位情況是每月都會發生變化的),但是,現在的基建投資統計臺帳,沒有幾個項目管理單位已經有效地建立并運行起來。
3. 投資計劃管理模式對統計工作有負面影響
3.1基建計劃的年末調整時間晚及超前下達計劃,影響報送鐵道部與國家統計局數據的一致性
鐵路基建計劃管理的特殊性,導致了每年最后一次調整計劃項目管理單位很晚才能收到。特別是遇到銷號項目的計劃調整,必定引起投資完成額的變化。由于各局報部、報送地方統計局的年報截止日期不同(2月28日、1月5日),會影響到鐵道部與國家統計局所匯總數據的一致性。
3.2將銀行貸款全部列入部資金來源,影響投資完成額的準確歸類
鐵道部對銀行貸款采取的是“統借統還”管理,將銀行貸款全部列入部資金來源,這在合資鐵路建設中引起了很多的地方股東感到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貸款的風險、償還,是由各方股東按股比承擔的,豈能因貸款列入了部資金計劃,投資完成也就全部列入鐵道部的投資完成額。但是若對這類投資的完成額按股比進行分劈,既影響了本局的部、地方資金計劃完成率,也未必與其他局的做法相統一。
三、提高鐵路基建投資統計數據質量的應對措施
1.要加強學習,堅定理念,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1.1要加強思想教育。統計管理工作,首先應注重人的思想理念教育。正確認識統計工作在建設管理中的重要性,統計科學決策和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制訂計劃的重要依據。鐵路基建投資統計工作需要打造一只熱愛鐵路、熱愛統計工作的堅強隊伍,各級領導管理部門應以身作則,切實培育統計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的思想理念和工作作風。
1.2要認真學習統計規則和相關統計理論。應以學習《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規則》和年度《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制度》為重點,提高對統計指標及計算方法的理解,統計指標在統計規則中有嚴格的界定。在實際工作中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遇到難點和不清楚的地方,能主動學習請教。尤其像《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表制度》的學習,是對統計規則的補充解釋,是對當年投資統計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進一步說明,對統計年報的填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1.3要主動學習鐵路工程概(預)算編制方面的知識。熟悉本建設項目批復的概算編制辦法、定額采用以及概算的組成,認真梳理工程概(預)算的章節與投資統計相關指標的對應關系,是正確計算投資完成額按構成分的關鍵所在。目前工程項目的驗工計價報表都是按照工程概(預)算章節來編制的,驗工計價報表是統計數據取數的依據。要主動學習工程概(預)算編制方面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認真總結概預算章節費用與投資完成額按構成分之間的對應關系。
2.應注意抓好基礎工作,不斷改進工作方法
2.1建立健全基建投資統計基礎臺帳,做好統計基礎工作。建立統計基礎臺帳,不能僅僅局限于統計報表要求填報的統計指標需要,必須根據建設項目管理實際需要,盡可能全面、細致地建立臺帳。例如:在建立工程完成臺帳時,可細化到每一路基里程段、每一座橋梁、每一座隧道等單位工程。
臺帳建立之后,必須定期深入施工現場,了解并掌握工程實際進展狀況,及時做好統計臺帳數據的更新工作。
2.2 加強上下級及業務部門之間溝通,確保指標口徑一致。在日常統計工作中,會遇到對指標的理解模棱兩可的時候,要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形成共識,才能保證統計數據計算方法及口徑準確。同時要加強與業務部門間的溝通,如與建設管理處加強聯系,確保不同部門間上報鐵道部完成情況數據的一致性。
2.3加強統計分析,發揮統計功能。做好基建投資統計工作,除了統計數據以外,更重要一點,還要運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對統計數據進行認真分析,通過表格、圖文等多種方式客觀地反映現場完成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充分發揮統計信息功能。
2.4加強對新開工項目的統計人員及時培訓指導。項目開工后,按照報表制度要求就應定期上報相應的月報,項目需配備新的統計人員接手統計工作。一方面要及時對他們進行統計規章及統計信息系統培訓,并在具體工作中進行指導,以便盡快上手。另一方面,要組織統計人員進行統計基礎知識、統計法相關知識及地方統計管理條例的系統學習,通過學習合格取證,實行持證上崗。
3.投資統計工作需要上級的大力支持和科學指導
3.1期待上級下達的年度投資計劃更加科學合理。各投資計劃人員,要全面了解各個施工項目的實際工程進度情況,正確預測各施工項目在年度內能完成的工作量,通過工程量計算年度內完成的投資額,制定建議投資計劃時,不能憑感覺,要有依據,要維護計劃的權威性,避免多次調整計劃,更不要發生跨年度調整計劃。
篇10
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計算過程涉及到許多資料來源,其中相當一部分資料來源,如財政決算、會計決算資料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滯性,因此,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并不總能滿足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在進行季度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時,根本就找不到這些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利用相關的統計指標估計或推算上述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指標,以滿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這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上述估計或推算的準確性,以免影響對宏觀經濟形式的分析和判斷。本文闡述上述兩種類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關系
居民消費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熬用瘛敝傅氖菑氖孪M活動的住戶或個人,不包括從事生產活動的企業、事業、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常住居民”是對居民所作的進一步限定,使其涵蓋了臨時離境和住外使領館人員,排除了臨時入境和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使領館人員。因此,原則上講,居民消費這一指標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國境內的消費支出,而包括我國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費支出?!耙欢〞r期”一般指一個核算期,即一年或一個季度。"消費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產活動的房屋等建筑和機器設備方面的支出,這類支出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購買,都屬于固定資本形成,而不屬于消費性支出。“全部消費性貨物和服務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居民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住戶本身消費的貨物,如農戶生產并消費的糧食;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業統計中的指標,它“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銷售對象劃分為兩大部分,即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額。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事業和行政等各種類型單位的零售額。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講,這些單位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它們購買的各種商品,除了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支付給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個人的部分外,要么屬于中間消耗,要么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居民消費。例如,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所包括的售給社會集團的辦公用具、紙張、書報雜志、文體用品,等等,屬于中間消耗;辦公設備,如電訊設備,交通工具,如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等,屬于固定資本形成(從這個角度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實際上并不是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與居民消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其中大部分直接構成居民消費,正因為如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計算居民消費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許多方面的區別,這些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居民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些消費品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居民消費包括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服務、交通和通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些服務的價值。
(四)居民消費包括虛擬消費,即居民對以實物報酬和實物轉移的形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居民對自己生產的貨物的消費,居民對自有住房服務的消費,等等,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居民消費。
1978年至199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1: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費;SR1: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HC-SR1)/HR:(居民消費-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居民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2,1996)。
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還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1、附圖2)
從表1、圖1和圖2可以看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既具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聯系表現為兩者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區別表現為前者始終大于后者,從未重合過。并且,絕對差額具有逐漸變大的趨勢,以1978年為最小,637.9億元,以1992年為最大,3838.5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1536.1億元;相對差額呈較平穩的波動狀態,以1978年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對差額為29%。因此,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居民消費的平均比例為71%。
二、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減去其經營收入價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減去向居民收取的價值。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等于它的經常性業務支出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其中的經常性業務支出等于政府單位(包括行政單位、全額和差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因從事業務活動而購買的除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支付的勞動者報酬和支付的稅金(生產稅)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費=政府關于公共服務的支出+政府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居民提供消費貨物和服務所承擔的凈支出=(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價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費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政府就這些貨物和服務向居民收取的價值)
其中: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政府單位的經常性業務支出+政府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政府單位購買的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和服務的支出+政府單位支付的勞動者報酬+政府單位支付的生產稅)+政府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中的一部分,如售給政府單位的文具、紙張、報紙、圖書、雜志等辦公用品,售給部隊的糧食、衣著、日用雜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屬于政府單位購買的用于業務活動的貨物,因而是政府服務的產出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政府關于這部分貨物的凈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費中。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政府消費中顯然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政府消費。
(三)政府消費包括政府單位關于服務、勞動者報酬、生產稅的支出和政府單位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四)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包括政府購買然后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給居民的消費性貨物的全部市場價值,而政府消費只包括這些貨物的市場價值與向居民收取的價值的差額。
(五)政府服務的經營收入是政府消費的沖減項,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顯然不受政府經營收入的影響。
1978年至1992年,我國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2: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費;SRS: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GC-SRS)/GC:(政府消費-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政府消費。
注2:1992年以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再區分為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所以,本表數據截止到1992年。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
政府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3、附圖4)
從表2、圖3和圖4可以看出,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的變化趨勢比較接近,但前者始終大于后者,且兩者間的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從1978年的336.3億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963.8億元。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相對差額始終在60%和70%之間變動,平均值為68%。顯然兩者間相對差額較大,這是因為,在政府消費的價值構成中,政府部門的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和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也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組成。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基本上表現為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和政府消費與對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臨時來華的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和外國住華使領館人員的消費品,最終消費不包括這些消費品,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它們包括在貨物和服務的出口中。
(二)最終消費包括我國臨時離境人員和我國住外使領館人員在國外購買的消費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消費品。
(三)最終消費包括服務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相應的服務價值。
(四)最終消費包括虛擬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包括這部分內容。
(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類建筑材料屬于建筑活動的中間消耗,不屬于最終消費。
(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對企業、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等非政府單位的商品零售額,最終消費中不包括這部分商品的價值。
(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售給政府單位的小轎車、面包車、工具車、卡車等交通工具和電訊設備、電影器材等機器設備,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這些交通工具和機器設備的購買屬于固定資本形成,不屬于最終消費。
(八)最終消費包括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全部價值,即,不僅包括政府單位在從事公共服務活動時所購買的的貨物(固定資產除外)價值,而且包括政府單位從事上述活動時所購買的服務、支付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的虛擬折舊價值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只包括其中的貨物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3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表(單位:億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5、附圖6)
從表3、圖5和圖6可以看出,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絕對差額隨時間逐漸變大,相對差額變化比較平穩。這些特點同居民消費與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關系相同,這是因為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絕對差額以1978年為最小,974.2億元,以1995年為最大,13909.4億元,平均絕對差額為3893.3億元;相對差額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對差額為38%。因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平均比例為62%。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通過購買和銷售、易貨交易、實物資本轉移或自己生產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和因生產活動所實現的非生產資產的增加價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資產凈增加價值=通過購買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易貨交易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實物資本轉移獲得的新舊固定資產價值+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出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易貨交易交換出去的舊固定資產價值-通過實物資本轉移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
這里的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機器設備和培育資產,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從理論上講,無形固定資產包括礦藏勘探、計算機軟件、娛樂、文學或藝術品原件,等等,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無形固定資產只包括礦藏勘探,沒有包括其他類型無形固定資產。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數量、提高土地的質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進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開墾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庫、灌溉渠,等等。非生產資產所有權轉移費用指土地、礦藏等非生產資產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如律師費用、經紀人費用、稅金,等等。
固定資產投資額又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主要指標,它“指以貨幣表現的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的總稱”。它是我國計算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最基本資料來源。兩者間的區別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額中不包括5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相應的投資。
(二)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應包括上面定義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資,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資,即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投資,而沒有通過正式立項的土地改良支出則沒有包括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
(三)從理論上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非生產資產的所有權轉移費用,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相應的費用。
(四)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包括人工林的成長價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長價值以及通過購買、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所實現的役畜、奶畜的凈增加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則不包括這部分價值。
(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包括部分無形固定資產的凈增加額,即用于礦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包括相應部分。
(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貨交易和實物資本轉移而轉出的舊固定資產價值,而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扣除相應的價值。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FAI: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FC-FAI)/FCF:(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注2: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數據也從1980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數據有所調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1950--1995)。
198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7、附圖8)
從表4、圖7和圖8可以看出,同最終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間的關系相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具有更接近的特點:兩者的變化趨勢相同;絕對差額在1986年的78.4億元和1993年的522.1億元之間變動,平均值為287.8億元;相對差額較小,平均值為9%,除前五個年度外,平均值為4%??梢?導致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額之間產生差異的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五、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的關系
貨物和服務出口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或無償轉讓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貨物和服務進口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或無償得到的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價值。這里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是海關進出口統計指標,它指引起我國境內物質資源增加或減少的進出口貨物。其中,進口貿易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貿易額按離岸價格計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與進出口貿易額之間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一)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而且包括服務進出口,而進出口貿易額僅包括貨物進出口。
(二)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離岸價格計算,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貨物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其中包括進口貨物從出口國口岸到我國口岸所發生的貨物運輸和保險等費用。
(三)在貨物和服務進出口這一指標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我國境內購買的貨物,進口包括常住單位在國外購買的貨物;而在進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中,出口和進口均不包括上述貨物。
1982年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具有如下數據關系:
表5: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對照表(單位:億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NEXT: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NEXP-NEXT)/NEXP:(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進出口貿易凈額)/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
注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是利用國際收支平衡表計算的,我國從1982年開始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數據從1982年開始。
注3: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數據有所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關系也可利用圖形表示如下:(見附圖9)
從表5和圖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始終大于進出口貿易凈額,因此,除1995年外,,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絕對差額始終為正值,1995年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從上述表式和圖型還可以看出,有兩個年度比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這兩個年度中,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均為正值(數值較小),即表現為順差,而進出口貿易凈額則均為副值,即表現為逆差,從而,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的相對差額表現得尤為特殊,分別為3177%和1435%。前面所闡述的因素是導致貨物和服務出口凈額與進出口貿易凈額之間產生上述差異的基本原因(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也可能導致兩者之間產生差異)。
從上述幾種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與相關的統計指標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在利用這些統計指標對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指標進行估計和推算時,一定要注意到這些聯系和區別,準確地使用它們。
參考文獻——
一、國家統計局1994年制定:《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二、林賢郁:《關于改進宏觀綜合平衡分析方法,準確使用有關統計指標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