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農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9:0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細農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發展節水灌溉的必要性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農業干旱缺水和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而且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按現狀用水量計,全國中等干旱缺水35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年均受益面積達到2000萬公傾以上,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下發生水危機,北方河流斷流的問題日益突出,缺水已從北方蔓延到南方的許多地區,由于地表水不足導致地下水超采,全國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已達8.26立方公里。
我國農業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費的問題普遍存在。目前全國灌溉水利用率約為43%,單方水糧食生成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單方水糧食生產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通過采用現代節水灌溉技術改造傳統灌溉農業,實現適時適量的"精細灌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節水灌溉的內涵意義
節水灌溉就是要改變千年以來人們澆地的傳統習慣,把澆地變為澆作物,按作物的最佳需水要求進行灌溉。
節水灌溉是用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農作物產出的一種灌溉模式。節水農業措施和節水灌溉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地面、地下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耗水量獲得最高的作物產量和產值。節水農業措施包括抗旱節水品種、秸稈覆蓋、少耕免耕、抗旱劑、保水劑等。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節水灌溉就是發展低壓管道輸入、噴灌和微灌。由這些工程所控制的灌溉面積就是節水灌溉面積。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夠全面的,節水灌溉的目的在于減少灌溉水源從渠首到農田被作物汲收利用的全過程中的無效損失,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水分生產率。它包括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灌溉制度以及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內容,即包含有工程措施,也包含有農業的管理措施,可以把節水灌溉措施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減少從水源到田間系統的滲漏和蒸發損失提高輸水系統的有效利用率,在自流灌區固定渠道采用砌石、現澆筑混凝土等進行防滲。
2、減少田間儲水損失主要是減少深層防漏,提高灌溉水進入田間后的有效利用程度。
3、采用先進灌溉技術減少作物蒸騰、棵間蒸發和深層滲漏等農田水分消耗。
4、優化作物灌溉制度減少作物的無效蒸騰灌溉用水采取優化調度,合理分配等管理措施,結合各種耕作栽培技術,盡量減少對農作物產量形成非關鍵期的水分蒸騰,以提高農作物水分的利用效率。
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管理水平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一步將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農業技術和管理技術有機結合,形成配套技術,并大面積推廣田間灌溉科學用水技術,如小麥優化灌溉、水稻淺濕灌溉、膜上灌等。與此同時,以提高降水利用率為目標的旱地農業增產技術也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這些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應用,使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九五"期間,節水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曾首次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了噴、微灌設備的研制與改進、滴灌技術研究與示范、田間節水灌溉新技術研究,主要農作物節水高效灌溉制度的研究、節水灌溉與農業綜合技術研究、人工匯集雨水利用技術研究和灌溉系統配水關鍵技術研究等專題研究。隨著科學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我國節水農業工程設備也得到迅速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研制和開發,特別是近幾年不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生產裝備,使節水農業工程設備在數量上和性能上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我國推廣的節水灌溉技術有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多種形式,不同的地區宜采用的節水灌溉技術也不同,大、中型灌區適宜推廣渠道防滲技術,井灌區和小型灌區宜推廣低壓管道灌溉技術,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提倡采用噴灌技術,在果園、菜園及其它經濟作物種植區適合發展微、滴灌,西北干旱地區應推廣雨水集流、水窖滴灌技術,南方水稻產區則應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各地要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合理確定技術方案。
四、發展節水灌溉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節水灌溉是一項系統工作,綜合運用行政、技術經濟、宣傳教育和管理等各種手段,需要全社會的很多行業和部門協調一致,形成全力,共同做好節水灌溉工作。
第一、節水灌溉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服務"三農"相結合,把發展節水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當前首先制定科學的用水計劃,做到計劃用水,計量收費,節約獎勵。其次是做好節水灌溉的投入機制,規劃并搞好節水灌溉的工程建設和技術的投入等。三是制定相應的優惠改革策略。進一步調動灌區農民對節水灌溉的積極性,并按"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確定產權,充分調動農民建節水灌溉工程的積極性。第四建立制定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實施辦法,理順水費價格,分步到位。第五完善水費計量繳費的管理辦法,逐步引入用水戶參與管理機制,成立用水戶協會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六是深化水利工程制改革。在灌區支渠以下推廣以用水戶參與為主的改革,建立以各種形式用水合作組織為主的管理體制,采用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和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灌區以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無人維修養護,水費公開透明。層層搭車,用水矛盾問題。
篇2
1.1信息化指數模型
國內外學者對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理論開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19],分別從信息經濟理論基礎角度、社會與經濟關系角度2個方面,闡釋了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波拉特法[20]和RITE模型[21]分別是這2個不同角度的代表方法。其中,波拉特測算方法比較復雜,同時與中國現行的國民經濟統計方式也不相符合,因而國內很多研究人員傾向于采用日本的RITE模型,對包括農業在內的各類社會信息化程度進行度量。日本學者小松峙清介提出了RITE模型的信息化指數,主要從廣播、郵電、電視新聞等行業中選取通信主體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數、信息裝備率等進行信息化程度的度量,包含11項具體活動指標,如圖1所示。RITE模型是利用統計數據計算出上述4個方面的指數,然后相加得到社會經濟信息化總體指數。
1.2基于層次分析法
非等權重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模型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數模型采用的是等權重賦權的思想。結合中國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和數據統計情況,以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數模型為基礎,改進了部分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信息化指數進行非等權重賦權,克服了小松崎清介的信息化指數模型采取等權重不足,以適合中國都市農業信息化指數的測算。結合農業信息化的實際特點,從通信主體水平、信息量、信息系數、信息裝備率等4個方面選取了12個相關指標,提出層次分析法非等權重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模型。該模型除“通信主體水平”指數未變外,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調整了其他指標。一級指標分別為信息量、通信主體水平、信息裝備率、信息系數4個方面。對二級指標進行了不同程度地修改和調整:(1)“信息量”中刪除原模型中“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萬人書籍銷售點數”,增加更能反映信息量的“人均年郵政業務總量”、“人均年電信業務總量”,并將“人均年通話次數”界定為“人均年長途電話通話次數”;(2)“信息裝備率”中分別界定“每百人電視機數”、“每萬人電子計算機數”為“農村每百戶彩電數”、“農村每百戶電子計算機數”;(3)“信息系數”中增加了“農村家庭第三產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的比重”。對各一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由專家咨詢和定性判斷,確定各項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建立矩陣進行重要程度比較。通過式(1)計算,得出各一級指標A、B、C、D的權重值分別為:WA=0.353,WB=0.353,WC=0.177,WD=0.117。同理建立各二級指標的比較矩陣,其中“通信主體水平”和“信息系數”各二級指標權重相同。得出各二級指標的權重值分別為:WA1=0.287,WA2=0.287,WA3=0.142,WA4=0.142,WA5=0.142,WB1=0.333,WB2=0.333,WB3=0.167,WB4=0.167,WC1=0.5,WC2=0.5,WD1=0.5,WD2=0.5。最終農業信息化指標公式為:S=∑(Wi∑WijSij),其中S表示農業信息化指數;Wi表示一級指標i的權重值;Wij表示一級指標i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值;Sij表示一級指標i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指數數值。層次分析法非等權重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模型及各項指標權重值,如表1所示。
2農業信息化與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2.1北京市農業信息化相關指數計算
為了分析北京市農業信息化水平的發展趨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北京市2000—2010年相關統計數據,得到北京市農業信息化各級指標、農業GDP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市型農業經濟GDP值(第三產業中除去交通運輸、餐飲住宿、金融、房地產等外GDP值)。以2000年為基礎年份,計算出2001—2010年北京市農業信息化各級指標指數和其他數據指數,如表2所示。
2.2結果分析
以第三產業中除去交通運輸、餐飲住宿、金融、房地產等外GDP指數代表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農業經濟GDP指數,比較北京市農業信息化相關指標指數,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北京市農業信息化指數與農業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市型農業經濟GDP都成正相關性,表明農業信息化各項指標的增長,對農業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市型農業經濟GDP有正向促進作用。同時,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指數增長與都市型農業經濟GDP增長具有高度一致,說明農業信息化發展對都市型農業經濟GDP增長極大的推動作用;而農業信息化指數增長對農業DGP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結合北京市周邊農業已經基本完成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度,而其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又是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模式的都市型農業,因此農業信息化對促進第一產業(農業)GDP發展的作用非常有效,而在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特別是推動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方面更為有效。
3政策建議
農業信息化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對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與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特別是農業信息化對以鄉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研究還比較少。本研究通過對北京市農業信息化指數與農業GDP、都市型農業經濟GDP、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對促進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起到關鍵性作用,農業信息化與促進都市型農業經濟增長成正相關性關系,因此在未來都市型農業發展中,需要加大農業信息化投資力度,采取多種方法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如提高農村地區用戶的互聯網入網數量、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加大農村人口的高等學歷教育等,進而推動都市型農業全面快速發展。
4討論
篇3
華南農業大學近幾年來全力打造了一個植物園式、公園式的生態型校園,圍繞建設“五湖四海一片林”,精心打造特色的“紫荊校園”受到全國高校廣泛關注。“五湖四海一片林”就是對校園內鄱陽湖、寧蔭湖、洪澤湖、西湖、昭陽湖等五個湖和校園核心區、教學區、辦公區、住宅區等四個較大面積的草地進行綠化、美化、香化、景觀化改造,對一片林———“樹木園”加以保護。從空中鳥瞰整個校園,五個湖猶如鑲嵌在校園的五顆明珠,四塊草地就像一片片草海,加上郁郁蔥蔥的樹木園為校園披上了綠色的盛裝。“紫荊校園”是學校近3年來成片栽種了5000多棵紫荊花和櫻花樹。每年的三四月份校園鮮花怒放猶如花的海洋,吸引了大批的校內外游客到華南農業大學賞花。華南農業大學精心策劃和實施的“建設‘五湖四海一片林’,打造華農人的精神家園”項目,榮獲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目前,學校中心區綠化率96.6%,綠化覆蓋率54%,“紫荊校園”在南方高校大學生心中已經可以媲美武漢大學的“櫻花校園”,優美的校園環境已經成為學校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平臺,大大增強了師生和廣大校友作為學校一員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她所體現出來的青春氣息和文化氛圍,對學生起著熏陶、暗示和感染的作用,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質和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環境育人的功能。
文化育人———打造品牌校園文化
在校園的基本建設中既要有時代感又要注重歷史的傳承,特別是對一些有悠久歷史的老校,各種新型建筑物必須和原有建筑物乃至學校周圍種種環境因素有機統一。校園內的各種老建筑物和標志性建筑物,體現著學校的歷史足跡,反映著學校的傳統,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料。這些建筑物具有凝重的歷史感,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反映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的變遷,不同時期藝術風格、體量、材料、結構、空間布局各異的特色建筑為學校營造出豐富多樣、文化底蘊深厚的校園建筑環境,是“物化”了的學校歷史,體現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華南農業大學百年辦學歷史過程中,舊中山大學留下的一批紅墻綠瓦、巨大的紅色檐柱、宮廷彩繪的宮殿式建筑,是東西方文化精華的結合,歷經70多年后依然充滿活力,她所營造的高貴、典雅的東方神韻,讓一代又一代校友流連忘返。華南農業大學現代的建筑注重歷史的傳承,既吸收了傳統建筑的元素又具有時代感,使百年老校呈現舊貌新顏。近幾年來,華南農業大學以百年校慶為契機,新建校門牌坊、行政大樓等一批標志性建筑,改建歷史建筑5號樓為校史展覽館、復建了承載幾代校友記憶的紅滿堂,形成了新的校園建筑景觀。尤其是學校著力打造“紅滿堂”品牌,既有高端學術報告———“紅滿堂大講堂”,又有現代開放氣息的網站———“紅滿堂校園網站”,還有面向優秀本科生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紅滿堂計劃”,讓學校成為學術氣氛、文化氛圍日趨濃厚,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美麗文化家園,校園建設的文化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初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紅滿堂”校園文化品牌。
制度育人———完善公寓管理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制度規定了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所以管理制度本身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是一種有形的教育方式,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學校管理的任一方面,都需要根據法律法規,認真制定出各項具體的規章制度,確定學生應遵守的校紀校規。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細致地宣講,使學生對其重要性及內容充分理解,并確立遵紀守法觀念;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利用獎懲手段,使學生的優秀行為得到正向強化而繼續保持和發揚,而不良行為則因懲罰的負強化作用而逐漸消退。只要制度的制定、宣講與貫徹執行是適當的,一定會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偟膩碚f,制度育人應當是管理育人最主要的途徑。制度育人在后勤管理與服務中,主要體現在學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務育人上。陳至立同志在第四次全國后勤社會化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學生公寓是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是課堂之外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改進和加強學生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建立健全學生公寓管理的規章制度。”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上加大學生宿舍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學生宿舍門衛、衛生、公共財物、水電、電話、網絡等各項管理制度,使學生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實現育人的目的。
篇4
【論文摘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科技水平低、勞動力過剩等矛盾,本文提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問題選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世界上各類產品中只有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才能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科學發展到今天,還沒有任何科學技術能替代農業以一種非農方式生產食品。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對社會安定及社會效益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在運營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各級政府要從實際出發,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圍繞優化市場環境、搞好服務指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調整農村和農業結構,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1完善農業投入機制,切實增加農業投入
要建立和完善以國家財政資金為導向,以集體和農民投資為主體,以利用外資和吸收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實行財政資金與其他資金相結合、直接投入與間接投入相結合、有償投入與無償投入相結合,從而全方位地加強對農業的資金支持。第一,國家應適當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這部分投資應考慮在財政中單列,專項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額和方式制度化、規范化。第二,要按照分稅制的原則,進一步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事權和支農范圍。第三,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集體和農戶增加農業的投入,引導社會資金及外資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引導國內外大型企業對農業投資。第四,對上級下撥的各種農用專項資金要依照業務部門提出使用意見,綜合部門平衡把關,政策主管領導審批的原則,集中使用,避免多頭管理、重復建設而造成的浪費。
2完善農業家庭組織形式,加大農業產業化步伐
實現農業規?;洜I,大膽探索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大力發展“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組織和引導廣大農戶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公司作為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或集團,公司主要從事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儲存、銷售、信息,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供應,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指導等;農戶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種植和養殖。公司與農戶通過農產品的購銷合同和相互投資入股,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盡管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方式,但其生產不再是單個的行為,而是統一規范的要求。農民通過參與龍頭企業的發展,還從農產品的加工、流通等環節得到收入,從根本上改變以前農民只是種養一個環節取得收入。我們駐村工作隊在駐村成立了農民科技服務協會,吸收村干部、供銷社負責人、治富能手、科技愛好者參加,引導他們學習技術,收集農業信息,為農民提前購種、產中技術咨詢、產后銷售的服務,并逐步使其過渡為公司。
3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農業結構
農業是一個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的產業,不同的農產品只有在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下才能得到理想的品質和產量。把握區域經濟特點,發展優質、名牌產品,改變一般農產品“資源型、趨同型、低變化”的狀況,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出路。種養業要在布局上實現轉移,即從不適宜區向適宜區和最適宜區轉移,從分散產區向集中規?;a區轉移。要以科技示范區為載體,按照市場需求淘汰傳統低劣品種和落后技術,大力推廣良種工程,把引進、選育和推廣農產品作為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以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程為突破口,尋求地域、季節和市場差異,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把傳統農藝精華與現代加工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特”的農產品種植模式。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以實現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鶎诱皶r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通過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幫助農民搶抓市場機遇,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和創匯農業,正確處理好生產與市場的關系,克服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在駐村工作中,我們在居住空院開墾二分半地,建立了臺灣密南瓜、南韓苦瓜、茄子、豆角、非洲油沙豆、俄羅斯魯梅克斯草等示范田,讓農民實實在在感受到農業科技帶來的實效,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使他們自覺接受科學的種田思想。超級秘書網
4改變農業科研體制,做好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科技機構應當通過調整結構、分流人才、轉換機制,使種子、農藥、飼料、疫苗、農產品加工等單位逐步由事業法人變為企業法人,成為科工(農)貿一體化經營的科技企業,或者進入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以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縮短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周期。完善技術咨詢中介服務型科研機構,全面落實其研究、開發、經營、服務等各項職能,積極開拓第三產業,重點是發展農業科技咨詢業、信息業和技術服務業。建立社會公益及基礎型科研機構,從事遺傳育種、病蟲害災變規律及防治機制、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綜合增產技術及規律、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建立農業知識、技術轉化的新體制,成立以“縣為中心、鄉為骨干、村為基礎、專群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試驗示范和二次開發及轉化工作,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制度化的農民成人教育體系,組織農民學習社會科學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市場經營本領。在駐村過程中,我們先后為農民舉辦了十多期夜校,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農業信息,指導結構調整,研究市場營銷等,培育了一批具有現代素質的新型農民。
5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一是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二、三產業。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堅持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小企業。隨著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對各種社區服務的需求會逐步增加,要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增加農村就業,擴大農村消費。二是將有發展前途、具有區位、地理、經濟優勢的小城鎮作為發展重點。利用小城鎮的集約優勢發展壯大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不僅為小城鎮帶來了動力,也增加了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取消戶籍管制,縮小城鄉差別,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勞動力流動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農民向小城鎮遷移。三是引導農民更新落后的思想觀念、消費觀念,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對農民進行先進的文化思想教育。四是實行土地使用權轉讓,鼓勵有經商能力的農民轉讓土地使用權,向城鎮轉移,允許農民以土地入股,促使農業走上集約化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朱晶.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的地區差距及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05,2
篇5
關鍵詞:長春市;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生產標準化
一、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加大對長春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
(一)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表明,農業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品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從長春市看,農業科研及技術服務設施的投入和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業增產潛力的開發。要保證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一要增加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科研工作的手段和條件,重點搞好農作物育種設施建設,建立起完善的以育種為主的農業科研設施。二要加大農業技術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搞好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設施建設,改善工作手段和工作條件,以加快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速度。三要增加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經費,要保證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費用不斷增加。四要對農民教育培訓進行投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主要是通過農業廣播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還要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讓農民親眼感受現代化科技,讓農民真正想干、愿干、積極干。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業科技應用和推廣的實施者,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教育,增加農民科技培訓費用,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繼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多年來,長春市農業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抗災能力不強。近幾年水旱災害給長春市農業造成的巨大損失就說明了這一點。根據長春市水資源狀況和農業發展的需要,要本著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原則,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蓄、引、提并舉,開源與節流兼顧,以打井和節水灌溉為重點,做到遇旱能灌,遇澇能排。要大力發展管道灌溉,積極發展噴灌、滴灌、微灌,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農田水利化,關鍵在于增加投入。因此,必須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長期進行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全面加強以水利、生態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信息工程建設的投入。長春市農村經濟信息網已經開通,各市、縣也要盡快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務網絡;各鄉、鎮要建信息站;村要設立兼職的信息員。要加強市場信息、科技信息和生產信皂、的分析預測、規范運作程序,提高農業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通過信息,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系統的政策、市場、技術等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利用國際國內互聯網,積極發展網上農業、網上交易。
(三)制定和完善農業法律、法規,給農業和農民以法律支持和保護
依法支持保護農業和農民,要清理和修改現有的法律、法規,使我們的法律法規能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接軌。同時要加緊制定和出臺有關法規,建立既適應WTO規則、又能有效保護和促進我市農業發展的法律體系。目前,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制定《長春市種子管理實施細則》、《長春市獸藥、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長春市農產品市場準人辦法》等地方法規和政府章程,盡快完善我市農業標準化管理方面的法律體系。
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國際競爭力
(一)培育大規模、高起點的龍頭企業群體
入世后我們面對的經營主體是大型的跨國公司,因此,我們要創新我國農業經營體系,組建大規模、高起點的龍頭企業群體。龍頭企業要走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之路;龍頭企業要向規?;I化、系列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龍頭加工企業要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為主攻方向,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開發、由小規模生產向集約化經營、由低產高耗向高產高效方向發展,按國際標準生產營養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
龍頭企業要與基地和農戶結成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要切實完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使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以保持龍頭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國外實踐和經驗表明,只有把千家萬戶組織起來,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才能形成國際競爭力。在國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承擔了生產、購銷等一條龍的任務,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像美國的新奇士橙協會,由6500戶果農、61個包裝公司自發聯合,統一商標,統一價格。首批新奇士打人我國市場,就是由這個協會“包打天下”的。類似這樣的協會在美國就有上百家。所以,我們要借鑒國際的成功作法,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廣大農民為基礎,盡快建立各類農業協會。協會要制定和執行章程,代表農民和企業利益,切實發揮職能作用。
三、以入世為契機,加快長春市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主要是穩定種植業,突出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園藝特產和多種經營。特別是把發展畜牧業當作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以糧食為主的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糧食作物向優質化、專用化發展。壓縮普通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專用玉米、綠色水稻和優質大豆種植面積。
經濟作物要重點圍繞薯類、瓜菜、果品、花卉苗木、優質煙葉、特種油料、藥材、食用菌等類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國最大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市蔬菜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很多產品打人國際市場,入世給我市蔬菜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看,我市發展蔬菜產業還需慎重。人世后為避免種糧受到沖擊,各地都在積極發展蔬菜生產。現在,蔬菜生產也出現了供大于求、價格下降的現象。比如,我國蔬菜出口總量持續增長,但貿易額卻沒有增加。因此,我們要以積極而又慎重的態度發展蔬菜生產。
飼料作物要重點發展高能量、高蛋白優質品種。現代三元種植結構排序是: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把長春市建成現代化畜牧業大市.必須以發展飼料作物為戰略依托,積極引種飼料玉米、紫花苜蓿等高能量、高蛋白優質飼草,用優質青飼料作物替代以玉米為主的高成本精料和低養分粗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畜產品質量。
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我們要依托我市豐富的飼料飼草資源優勢和畜產品深加工能力.瞄準國內外中高檔消費群體市場,大力發展精品畜牧業,努力把我市建成現代化畜牧業大市。
長春市人均耕地資源有限,農村勞動力過剩,人世后土地密集型糧食產品缺乏競爭優勢,但卻為勞動密集型畜牧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我市畜牧業產值已達到了農業總產值50%,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德大、皓月成功地打人國際市場,為我市參與國際競爭取得了經驗;人世后糧食和飼料價格趨于平穩,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發展畜牧業是我市應對人世,推進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的戰略選擇;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長春市農村經濟結構層次低,主要是工業化程度低,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滯后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整個農村經濟缺乏強有力的工業拉動,這也是我們與發達城市的主要差距所在。我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不大、加工深度不夠。長春市的糧食加工轉化量僅占糧食商品量的25%,畜產品的屠宰加工量僅占肉類總量的23%,國外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大多在90%以上;從加工規???,長春市年加工玉米60萬噸以上就是較大型的加工企業,而國外大型加工企業每天可加工1萬噸以上;從加工深度看,僅以玉米為例,美國以玉米為原料加工產品達4000多種,而長春市常見的僅幾十種。由此可以看出,長春市的農業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從三次產業的內部聯系看,提高農業效益最終要靠農村工業化。沒有工業的拉動,糧食經濟搞不活,畜牧業也難以有更快的發展,大宗農產品就擺脫不了出賣原料的狀況;發展第三產業,從根本上說,也要依賴于工業的發展,工業化達不到一定程度,服務業是很難發展起來的。因此,突出工業拉動,加速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是長春市現階段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
(三)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調整優化農村社會結構
無論是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就業結構的調整。都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而必須放眼于城鄉結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農業結構調整必然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要內、外同時進行。外部調整主要是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是我國下階段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
加速推進城市化,不僅可以拓寬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渠道,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農業發展增強內在的活力。因此推動以城市化打頭的新一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這是區別于以往農村結構調整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果將農業結構的調整主要局限于農業,那就將使這一輪結構調整陷入困境。從我國現有的國情國力看要提高城市化水平,首先要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要把發展重點放到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農民非農化,成為市民.改變農村社會結構,才能使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四)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
篇6
論文關鍵詞:市場體系;資本結構;生產組織的創新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碑斍埃媾R世界經濟結構新變化,我們要密切關注世界農業發展新趨勢,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逐步明確今后農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以發展的思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當前農業結構調整中市場體系存在的問題
1.市場關系的發育。農業結構調整的最大主體是農戶,我國農戶的基本特征是:①土地經營規模小。1999年底,戶均耕地面積.794畝,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相當突出。②農業人口過多。目前,農村勞動力近5億,富余勞動力大約在1.5-2億。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導致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加之資本、技術投人少和農業基礎條件薄弱,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商品率低下。③農民收人低,經濟實力弱,在市場交易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農戶在與其他市場主體進行交易和博弈時,常常處在明顯的弱者地位,不利于市場關系的發育。④就總體而言,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還不強,對市場信號反應不夠靈敏,出現比較明顯的盲目性和地區趨同性,增大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
2農產品市場。我國目前農產品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①層次結構不完善。在整個市場體系中,城鄉集貿市場占相當比重,批發市場建設不足,期貨市場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②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不完善。有的地方建設嚴重滯后,有的地方卻重復建設,出現”有場無市”的現象。③農產品市場運作體系不完善,各個層次的市場之間的聯系有待加強,目前還沒有形成農產品集貿市場、批發市場、期貨市場全國性的有機網絡。
3生產要素市場。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體系,不僅包括發達的商品市場.還包括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與農產品市場相比,我國農村要素市場尤其是土地市場的發育相對滯后。①資金市場。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改制改造和產業升級以及發展小城鎮等,均需要資金支持,然而多年來,農村資金大量流人城市,目前還看不到緩解的趨勢。②勞動力市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在小城鎮的戶籍管理政策上有所調整和松動,但不少大中城市迫于下崗職工的就業壓力,或者以社會治安為借口,對農民進城從業設置了更高的門檻。如何實現城鄉互通,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競爭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利于農民與城鎮下崗職工的有序流動,需要統籌規劃,作出進一步的政策調整。③土地市場。目前,我國人多地少的狀況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不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經營規模不斷細小化將不可避免。如何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權的流動市場,需要進一步摸索。④技術市場。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需要技術支撐,因而興辦各類農業技術交易市場、加強農業結構調整的技術支持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二、解決途徑
(一)調整農業的資本結構
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是資本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表現為不同性質的資本對資源的配置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沒有資本的多元化,市場經濟將不復存在。而某產業若想進人市場并獲得順利發展,也同樣必須有不同的資本在同一產業中發揮不同作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任何行業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獲得迅速發展,都必須有不同的資本參與。而我們的農業資本卻一直非常單一,這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農業資本存在以下問題:
1農業資本弱小?,F在農村集體經濟很薄弱,很難有新的資本注入到農業生產中來,再加上我國現在的農業資本主要是靠農戶自身積累(大型水利設施除外),農業生產所必須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水電等全部由農戶負擔,而且鄉村公路、橋梁、小型水庫等的建設也由農民負擔,還有子女上學、各種統籌提留等稅費負擔,已使農民不堪重負,加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已基本無提升空間,農民的積累也相當有限不可能更多地投人大量的資本于農業生產,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也就不錯了,所以農業資本的弱小就成為首要的問題。
2農村資本市場發育嚴重滯后。在我國的四大專業銀行中,唯一與農業掛鉤的是農發行,但農發行的投資對象卻不是眾多的農戶,而是農產品收購、加工、儲運企業或一些政府組織的大型農業項目,也就是銀行資本還沒有真正投入到農業生產的環節中?,F在農村的民間信貸由于不規范、甚至非法運作,也不可能成為未來農業運作的主要來源。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由于本身規模小,很難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由于農業資本嚴重不足,且結構單一,使農業的轉型面臨很大的困難,廣大農戶只能維持簡單地再生產,并且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農戶將連續多年喘不過氣來。如果農業資本結構調整得以實現,則農業生產的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將從根本上打破,以種養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鏈才有可能得以拉長,綜合農業效益才能夠提高,農業的轉型與農民收人的增長才有可能順利實現。
對此,我們應當分析市場潛力,更新思想觀念,確立利用資本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理念。在中國的投資領域中,農業是最大、最后的有待開發的市場,投資的空白領域也很多。如名優特新農副產品生產和經營項目,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精品農業、高科技含量的集約化設施農業等,正在逐步成長為市場份額大、投資回報快的跨行業產業。據相關專家分析,如果按從基礎生產到最終消費的產業化綜合效益計算,農業是最有前途、獲利較高的投資產業之一,同時農業和農村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支持結構優、規模大、素質高的農業類企業上市是依托資本市場、發展大農業,使農業走向科技化、產業化的正確抉擇。農業“綠色板塊”的迅速倔起,將進一步證實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證券市場、乃至整個資本市場最具開發潛力的新增長點,是應當予以積極支持、重點傾斜、加速培育的產業領域。
(二)農業生產組織的創新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
我們過去談農業結構調整,似乎只局限在經營品種上下功夫,過多地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場,利用行政權力在轄區內要求農民種這種那,結果是產品銷不出去,農民怨聲載道。盡管我們通過實行農村,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依然是一種小農經濟的模式,或者說它依舊屬于小農經濟的范疇。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之前,這種生產組織形式的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但當溫飽問題解決,農民開始追求小康與富裕生活后,這種生產組織模式顯然已很難擔當這一重任。
1.規模過小,勢必導致生產成本過高,使得產品在市場上無競爭力。我國加人WTO后,這種情形將更加嚴重。我國現有人均耕地大概只有1.5畝左右,加之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動,把農民限制在有限且逐年減少的土地上,使得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過多的勞動力,一方面是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不斷上漲,另一方面是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已無上漲空間,這樣農業生產就陷人減產減收而不增收的尷尬境地。
2.由于農民的資本有限且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都集中在農村,使得農業科技推廣變得異常困難,如果要靠國家的投人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科技資金不足的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
篇7
關鍵詞:精確農業,技術體系,農業裝備
1.精確農業技術的內涵
精確農業亦稱作“精細農業”或“精準農業”。它建立在“空間差異”和“時間差異”的數據采集和處理上,實時測知作物(畜禽)個體小群體或小地塊生長及疫病的實際情況,進而確定其針對性投入的最佳數量和時機,以求最優效果最低代價。
2.精確農業技術支持體系
2.1全球定位系統
精確農業中的定位信息采集與處方農作實施,需要采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它一般由衛星、地面站組和用戶設備等組成。免費論文?,F投入運行的有美國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OLNASS系統。近幾年來,GPS產業技術發展迅速,若干大公司迅速涉足農業領域,提供了用于農田測量的DGPS產品?,F有國外農機廠商配套的GPS產品,大多采用EJI方式引進關鍵部件進行二次開發后嵌入農業機械應用系統中,可使性能價格比顯著改善。GPS作為農業空間信息管理的基礎設施,一旦建立起來,即不但可服務于精細農作,也可用于農村規劃、土地測量、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定位服務,其農業應用技術開發的前景廣闊。
2.2遙感(RS)技術
遙感技術是精確農作技術體系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間時空變化信息,基本上達到了實時監測。該系統具有時效強、靈活、精度高等特點,目前已用于森林蟲害監測,果園病蟲害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產量和肥力圖制作??娠@示出由于農田土壤和作物特性的空間反向光譜變異性,提供農田作物生長的時空變異性的信息,在一季節中不同時間采集的圖像,可用于確定作物長勢和條件的變化。由于應用衛星遙感的成本比航空攝影的成本低一半以上,衛星遙感技術預計在21世紀的前5年內,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3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可比作精確農業的大腦,主要由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空間數據庫和管理人員組成。它可將傳感器或監測系統采集的數據隨時輸入,帶有持久性的數據可以一次事先存入或定期存入,專家系統及其它決策支持系統也可事先存入。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主要用于建立農田土地管理、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圖形轉換與表達等,為分析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由于農業活動涉及廣闊的地理空間和各種管理信息都有明顯的空間隨機分布性,GIS在農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4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能對計劃、管理、高度、作戰指揮和方案尋優等應用問題進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程序系統。一般決策過程由問題識別、建立模型、執行模型、評判決策、修改模型五個階段組成。近年來,不少專家提出應把專家系統的技術加入到決策支持系統中去,建造“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提高系統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自動化程度。
3.國外精確農業研究現狀及趨勢
精確農業作為20世紀90年代農業生產新技術,其發展十分迅速。美國在精確農業研究與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及德克薩斯州部分地區已經實現用精確農業技術耕作,美國各大學農業工程系均在進行精確農業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目前,美國農業工程界正致力于土壤元素含量測定技術及裝備的研究,以及產量監測系統研究。如:新型移動或土壤肥力測定器與手動探測方法對比研究,多功能圖像儀及地理系統用于處方農業管理及產量監測確定施肥變量的研究等。瑞典農業工程研究所進行了變量氮肥對作物產量及質量影響的研究。法國谷物研究所進行了根據作物及土壤特性采用變量氨肥實施技術研究。日本農業工程科研機構在農業生產設備自動化控制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免費論文。
4.我國精確農業技術體系應用前景
1985年以來,我國科學家一直從事專家系統、系統工程的應用研究設計工作,完成過專家系統的研究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思想,有許多獨特的設計思想。近年來,我國在應用氣象衛星遙感森林蟲害方面又有突破性進展,在這些成果基礎上完成了GIS,GPS,RS(指氣象衛星遙感)EUCERES(農田生態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專家系統)集成,以實現4S一體化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系統科學、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庫體系結構、人機界面、數學物理模型等內容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特色“精確農作”的技術核心和基礎。目前,中國農業大學“精細農業研究中心”已經啟動了有關研究工作,內容涉及GPS,GIS(農業應用,田間信息采集傳感技術,智能型農業機械監控技術,精細農作技術和系統集成與發展戰略研究。免費論文。未來農民將能在計算機網絡終端上從影像圖中獲得他的農田長勢征兆,通過GIS和EUCERES分析,制定出行動計劃,然后在車載GPS和電子地圖指引下實施農田作業,及時預防自然災害和病蟲害。
參考文獻
[1]劉林森. 現代信息化推動精確農業發展[J]. 信息化建設, 2010, (03) :51-53.
[2]孟凡志. 寒地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J]. 現代農業, 2010, (01) :27.
篇8
論文摘要:近幾年信息中介機構不斷出現,這種趨勢是適應現代的產業發展而誕生的,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用性。通過信息直接的交流和溝通最終實現對于各個行業和部門之間的協調,最終達到信息完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通過信息中介對于現代農業產業的作用來分析信息中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中介機構逐漸的融入人們的生活,融入到各個行業中來,通過信息中介機構的帶領,很多行業得到快速的發展,信息中介產業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信息技術無論是從農業、農業還是服務業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中介機構讓不同產業變得更加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機構也對各個行業進行了結構的彌補,讓行業體系更加健全,擁有了信息中介機構作為行業支撐行業發展和變化也更加的靈活和便捷。
1.農業產業中信息機構產業的發展和進化
人們了解生物生活狀態及環境變化等情況是通過農業生物及環境信息的采集而來的,這是實施人工調控及管理決策的基本途徑。一般傳統的人工手動觀測方法,難以實現精確農業對農業信息的需求,如準確、大量、及時、有效等。傳統的信息采集方法如今已逐步被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自動信息獲取方法所代替,從而成為農業信息獲取的主要手段。
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信息主要包括農作物的需水量、需肥量、生產量、氣候環境等信息。檢測這些情況的主要技術有計算機視覺、傳感器、微電極、顯微圖像等。目前,對于精細農業的實踐研究國內外已在開展,大多數是從農田土壤特性的變異性開始研究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集中對一些要素的快速采集方面,如土壤的養分及水分、電導率、土壤ph值、耕作阻力和耕作層深度等要素。對于土壤養分的快速測量,目前為止采用的測量儀器有3類,分別是基于光電分色等傳統的養分速測技術的土壤養分速測儀;基于近紅外技術通過土壤或葉面反射光譜特性直接或者間接進行農田肥力水平快速評估的儀器和基于離子選擇場效應晶體管集成元件的土壤主要礦物元素含量測量儀器。
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壤水分。精細農業中實施節水灌溉的基礎是土壤水分的測量。土壤信息主要包括土壤質地、結構、有機物質含量等一系列的參數,這些參數對于特定土壤來說是基本固定不變的,一般是不需要測定多次的。對于土壤的含水量、含鹽量、含養分量等是需要進行多次采集測定的,因為這些參數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土壤水鹽的電磁測定是基于土壤的節點型質,而介電常數又與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土壤介質中插入“l”型的波導棒,高頻的電磁脈沖信號會從波導棒的前端傳播到末端,且會在探頭的周圍產生電磁場,波導棒由于前端是出于開路狀態的,脈沖信號則會因反射而又沿波導棒返回于前端。土壤的電導率可從檢測脈沖輸入與反射回的時間以及發射時間的脈沖幅度的衰減情況反映出來,從而計算出土壤水鹽含量。土壤的電導率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土壤中鹽分、水分、有機物含量等參數的大小。對于確定各種田間參數時空分布的差異來說有效的獲取土壤電導率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2.農作物生產目標信息檢測技術
農作物的生產目標信息主要有病蟲害、農產品質量、成熟度等。農作物品質檢測的技術主要有超聲波、視覺技術、紅外、激光、gps、頻譜、近紅外檢測、人工嗅覺及味覺和圖像處理等。農作物品質反映三方面內容,一是農作物外表特征的外部品質;二是農作物基本物理性質的品質;三是農作物內部特征的內部品質。無損檢測(即非破壞性檢測)是在不破壞所測物品的化學性質及狀態的前提下,為獲取與所測物品品質有關的性質、內容等信息所采用的一種檢測方法。農產品中采用的無損檢測技術一般有電磁特性、聲學特性、x射線與激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譜、機器視覺技術等。而機器視覺檢測技術是通過圖像傳感器獲取農產品的圖像,然后對圖像進行轉換成數字圖像,利用計算機判別準則去對圖像進行識別和理解,以達到分析圖像并作出結論目的的一種技術。它可以對農產品的大小、形狀、成熟度、顏色等內外品質進行無損檢測。
3.信息中介機構的完善
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信息中介通過其自身的競爭力和發展力,信息化產業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在各個行業中,是行業進步的推動劑也是行業發展的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機構減少了行業間的操作步驟,節省時間提高工程效益,行業對于信息中介機構的要求也促進了信息中介機構的快速發展。在行業競爭和信息要求的不斷升級中,信息中介機構不斷的優化和完善。
4.結語
精確農業可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資源,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且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所在。精細農業的其他技術發展大大優先于田間信息的快速采集技術的研究。為了滿足我國精細農業實施中不同用戶多層次的需求,需對精確變量肥水處方的多源信息獲取與診斷決策,進行研究分析,探討方法。對于農村品的無損測試技術可快速獲取農作物的優勢、營養等基礎上,對農作物的營養及水分脅迫特征信息的診斷和提取方法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高進田,鄺健安.網絡時代房地產中介業生存基礎剖析[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2,(01).
[2]徐弋.房地產中介企業信息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
篇9
關鍵詞:跨文化 元話語 農科學術論文
一、引言
結論部分是對整個研究做出總結與評價,并在前文基礎上進行演繹推論,包括指出研究的重要性與局限、對未來的研究給出建議(Yang&Alison,2003)。因此,結論部分在學術寫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也就要求作者要慎重考慮語言的選擇問題,才能做到簡潔有力地收尾。
元話語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Harris(1959)提出,此后,不同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定義。其中,Hyland和Tse(2004)認為,對元話語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觀點強調元話語的組織篇章的功能;廣義的觀點是,元話語體現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運用語言和修辭的方法,以及把話語組織和話語含義結合起來的方法。
在元話語的分類上,前人從詞語、標點、視覺等不同視角出發對其進行分類。Hyland將元話語分成兩大類十小類,兩大類分別是文本交際型元話語(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文本互動性元話語(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發揮語篇銜接功能,后者則幫助作者建立起與讀者的良性互動關系。基于更細微的功能差別,文本交際型元話語又可分為:過渡標記(transitions)、框架標記(frame markers)、內指標記(endophoric markers)、證源標記(evidentials)和解釋標記(code glosses);人際互動型元話語可分為:模糊限制語(hedges)、強調詞語(boosters)、態度標記(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和參與標記(engagement markers)。
近些年的研究顯示,元話語研究領域更加寬泛,研究內容日益深化,研究對象也愈加精細化(付曉麗、徐赳赳,2012),而跨文化的元話語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大趨勢。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看,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元話語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語論文的對比分析:Abdollahzadeh(2011)探討了英美作者和伊朗作者所寫的英語論文中的元話語使用差異,結果顯示,差異主要體現在互動元話語上;Perez-Llantala(2010)在研究中采集了三方語料,即1/3由北美作者撰寫的英語論文、1/3由西班牙學者寫的英語論文及1/3由西班牙學者撰寫的西班牙論文,綜合考量了跨文化和跨語言因素對元話語使用的影。國內跨文化視角下的元話語研究不及國外豐富。鞠玉梅(2013)對比分析了英漢學術論文,發現漢語論文元話語使用少于英語論文;徐江、鄭莉、張海明(2014)以中國大陸學者和英語本族語學者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的英語論文為語料,集中討論模糊限制語,研究顯示前者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比例略高于后者。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跨語言視角下的研究都更為豐富(Peterlin,2008、2010;Abdi,2009;鞠玉梅,2013),相比之下,跨文化視角下的元話語研究還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本研究從跨文化角度出發,研究英漢學者所撰寫的英語論文中元話語使用的異同,以期豐富這一視角下的元話語研究。
在研究領域上,國內外的元話語研究涉及的學科都較為廣泛。Hyland(2001)對機械工程、物理、哲學、社會學等八個學科學術語篇中的元話語進行了研究。M.Milagros del Saz Rubio將Hyland的元話語與Swales的CARS模型相結合,研究了農科科研論文引言部分的元話語。國內學者對元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如鞠玉梅(2013)所選取的語料來自于《外國語》等語言研究期刊,而近年來隨著傳媒的發展、元話語研究領域的拓寬,新聞中的元話語逐漸得到重視(穆從軍,2010;黃勤、熊瑤,2012)。可以看出,國外的元話語研究雖然涉及的學科較為廣泛,但針對農科的研究并不多,國內的元話語研究在農科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語料來源為農科科研論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術論文元話語的學科領域。
從數據的容量來看,國內外元話語研究樣本數量小。例如Ting Li&Sue Wharton(2012)的研究選取了80篇中國學生所寫的英語文章,從跨語境、跨學科的視角出發研究了元話語的使用情況;周岐軍選取了60篇學術論文,對比了文理科學術摘要中元話語使用的異同。不同于小樣本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大數據,組建的語料庫由286篇學術論文組成,在一定意義上減少了偶然性結果出現的可能。在研究方法上,McEnery&Wilson(1996)曾指出傳統意義上以數據庫為基礎的定量研究過于依賴計算機而忽略了具體語境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因而,本研究將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既借用大數據的優勢,又通過人工判斷減少誤差。
無論是從研究視角、學科還是研究方法上,國內外對元話語的研究都趨于成熟,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學者對學術語篇元話語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較于國外,無論是跨學科還是跨文化視角,這一領域的研究都值得不斷拓寬、不斷深入。本研究從跨文化視角出發,探究英漢學者在動物科學、植物科學、水產科學和園藝林學這四個農科學科的學術論文結論部分的元話語使用異同,并嘗試在教學層面為中國學者提出一定建議,幫助其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二、語料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語料庫HZAU CQPweb為語料來源,選取動物科學、植物科學、水產科學、園藝林學四個子庫中的結論部分,組成農科英語科研論文的結論部分。其中又分為兩個庫:專家庫和學習者庫。專家庫收錄英語母語者發表的期刊論文,共40835詞;學習者庫收錄中國農科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撰寫的英語學術論文,共17418詞。
本研究根據Hyland(2005:218-224)給出的元話語列表分別對專家庫和學習者庫進行檢索,統計出十類元話語的使用頻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對出現次數的統計,判斷英漢學者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并統計出十類元話語中高頻詞的使用情況,從跨文化角度解釋造成差異的原因。
三、數據結果與討論
(一)專家庫和學習者庫在英語學術論文結論部分文本交互型元話語的使用情況
2.黑體字代表差異顯著
3.“+”代表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使用得多,“-”代表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用得少
如表1所示,專家庫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的比重是32%,人際互動型的比重是68%,而學習者庫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的比重是39%,人際互動型的比重是61%。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中,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用得多且差異顯著(sig=0.000-),其差異主要是在于框架標記、過渡標記、內指標記和證源標記。
1.過渡標記
根據語料庫檢索結果,中國學者比英語國家的學者在論文結論部分使用了更多的過渡標記(sig=0.002-),差異顯著。過渡標記是表達句與句之間的各種連接關系,如添加、因果、比較、對照等,是一種基于語篇內部的元話語,幫助讀者理解觀點之間的連接。(鞠玉梅,2013)
在過渡標記的高頻詞中,英漢學者的前五類高頻詞基本一致,都是“and,also,but,however,further”,只是具體的排序有所差別。從各高頻詞的每萬詞的頻率來看,中國學者使用的頻率都更高。
2.框架標記
數據顯示,中國學者比英語學者在論文結論部分使用了更多的框架標記(sig=0.000-),差異極其顯著。這一結果和過渡標記的結果一致,這兩類元話語都屬于組織篇章結構的顯性銜接手段。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長期以來對它們的強調可能造成中國英語學習者過度使用這類顯性的銜接手段,即過渡標記和框架標記,因而往往忽略了隱形的銜接手段,如使用同義詞、上下義詞、替代、重復等手段來組織語篇的結構。這一研究結果應當引起英語教學者和學習者的注意。
框架標記又分為四個小類:順序標記(first,finally,then)、階段標記(in conclusion,in summary,overall)、目的標記(focus,objective,purpose)和話題轉移(well,return to,with regard to)。具體的使用情況如表2,階段標記是造成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故而只分析階段標記的使用情況。從階段標記的高頻詞來看,中國學者傾向于并集中使用“In conclusion”(中:17.80>英:3.67)和“In summary”(中:8.61>英:1.71),這也表明了中國學者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還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階段標記,如“overall,in brief,all in all,to sum up”,增加用詞的豐富性。
3.內指標記
數據顯示,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使用更多的內指標記,且差異顯著(sig=0.048+)。內指標記用于標示語篇中的某個成分跟其他部分之間的一種相互照應的關系(鞠玉梅,2013)。具體來看,專家庫與學習者庫前4個高頻詞都是“Fig,Figure,table,above”,說明在用詞類型上,英漢學者比較相似。但是,專家庫中的每一類高頻詞的每萬詞頻率均高于學習者庫中的數值,這表明在每類詞的數量上,中國學者使用較少。因此,在英語學術論文寫作中中國學者應適當增加內指標記的使用數量,提高用詞多樣性,但應避免過度使用。
4.證源標記
數據結果顯示,專家庫和學習者庫中證源標記的使用差異顯著(sig=0.019),英語學者使用更頻繁。證源標記是指標示其他淵源的觀點,即來自其他語篇的信息,主要功能在于引導讀者理解并且建立作者對信息的控制。在學術語篇中,主要是指來自同類其他文獻的資料,可用于支持作者的論證(鞠玉梅,2013)。由于在結論部分主要是闡明自己的發現與總結,所以在兩個庫中,證源標記使用均較少,專家庫中出現次數為53,學習者庫中為11。并且,在專家庫中,絕大部分證源標記以(姓名,日期)的形式出現,如“Videos from the detector were recorded at a speed of 17 frames/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Bai et al.,2013)”,即在觀點或論點后標明出處。除此之外,“according to”“quote”和“said”數量極少。而在學習者庫中,“according to”出現10次,(姓名,日期)形式僅為1次。相較于英語學者,中國學者證源標記使用數量少可能會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推測學習者在結論部分引用較少。第二,學習者有一定數量的引用,但由于z漏或者欠缺必要的學術論文規范的知識而沒有將應該標記出來的地方標出來。故建議中國學者在進行英文學術論文寫作時要注意論文格式與規范,避免一些不應出現的錯誤,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質量。
(二)專家庫和學習者庫在英語學術論文結論部分人際互動型元話語的使用情況
如表1所示,在人際互動型元話語這一大類中,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用得多且差異顯著(sig=0.002+),這一差異主要體現在模糊限制語和參與標記(兩者的sig值均小于0.05)上。中國學者對模糊限制語和參與標記的使用量不及英語學者。這說明中國學者在農科科研論文寫作中對人際互動型元話語使用不夠恰當,缺乏與讀者互動的意識。
1.模糊限制語
根據語料庫搜索結果,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在論文結論部分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語(sig=0.006+),差異顯著。在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數量上,本族語學者除論文結論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語總體比例高于大陸學者外,其余各部分使用總體數量均低于中國大陸學者(徐江、鄭莉、張海明,2014)。科研論文中,結論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作者通常需在前文所述的研究數據的基礎上在此部分提出新的命題,而根據Hyland的觀點,模糊限制語可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命題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從而使論文作者為自己以及其他持不同觀點者保留余地。可以看出,中國學者在動物科學等農科的論文寫作中未能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語降低話語肯定程度,保護自己的觀點。因而,為提高農科科研影響力,中國學者需在論文中恰當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語。
英語學者與中國學者在高頻詞的使用上的差別不大,都用到了“may”“could”“would”“might”,但有所差別的是各自的使用比例,如在學習者高頻詞列表中,“could”在每萬詞中的數量為2526.12,是專家列表中相應數據的兩倍多,這表明中國學者存在過度使用“could”的趨勢。雖然同為模糊限制語,且這前五位多為情態動詞,但這些詞實則在使用上有著細微差別。以“might”為例,Hyland和Milton(1997)就曾認為,用“might”表達可能性似乎太弱而無法表達說服意圖,從而使作者顯得“模棱兩可、缺乏自信或者幼稚可笑”。而根據上表,中國學者有過度使用“might”的傾向(861.18/每萬詞>759.15/每萬詞)。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學者在對模糊限制語尤其是情態動詞的使用上不夠精準。這可能是因為中學是我國學生集中學習情態動詞的主要階段,大學基本不再涉及,然而中學英語教學由于教材等原因往往只是有選擇性地對情態動詞的用法進行講解(程曉堂、裘晶,2007),加上情態動詞的使用較為復雜,中國學者在后期英語論文寫作中便容易誤用。
2.參與標記
總體而言,專家庫中的每萬詞頻率高于學習者庫,且差異顯著(sig=0.000)。參與標記用于明顯地建立與讀者的關系,用于直接地與讀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讀者的注意力或者將他們視作語篇的參與者,與讀者建立某種直接的關系(鞠玉梅,2013)。這說明在結論部分,英語學者更加注重讀者的參與,引導讀者去思考,將其看作整個研究的一部分,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以便其更能接受自己的觀點。從高頻詞(如“use,develop,increase”)來看,英漢學者都更傾向于使用動詞。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英漢學者在元話語上的差異,原因如下。教學過程中,對過渡標記,框架標記等極其顯性的連接手段的過分強調可能導致中國學者比以英語學者更頻繁使用這兩種元話語。在語篇內部的連接上,中國學者可能較為缺乏以此引導讀者閱讀的意識,以及正確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因此造成對內指標記和框架標記的使用不足。對自身研究成果過于自信,缺乏嚴謹性會導致模糊限制語使用較少。對讀者的忽視會導致參與標記的使用不足。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確各元話語的作用,避免對某幾類元話語的過分強調而忽視其他元話語。中國學者也應盡量多閱讀規范的學術論文,學習規范的學術論文寫作模式。在學術研究態度上,要盡量嚴謹,避免絕對,學會為自身研究成果保留進一步探索的空間。此外,應充分考慮讀者,讓讀者參與其中,畢竟這關系到自己的研究能否為人所理解。
本文是華中農業大學2016年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項目[項目編號:2016313]。
參考文獻:
[1]Hyland,Ken.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5.
[2]Hyland,K&J.Milton.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Writing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2):183-205.
[3]Hyland,Ken and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4]M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5]Yang,R.&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4):365-385.
[6]鞠玉梅.英h學術論文語篇中的元話語研究――從亞里士多德修
辭學的角度[J].外語研究,2013,(3).
[7]徐江,鄭莉,張海明.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陸與本族語學者英語
科研論文模糊限制語比較研究――以國際期刊《納米科技》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2).
篇10
1 鋅金屬間化合物力學性質的第一原理研究 長沙市機械工程學會張海榮張屹 周惦武
2 工程機械發動機萬有特性曲線在線測試方法研究長沙市機械工程學會賀尚紅 楊昀梓
3 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創新發展狀況分析 岳麓區科協 張雙武李琳
4 油漆對機械制造工人健康影響的劑量-效應分析 長沙市醫學會長沙市疾控中心 李繼猛
5 冠心病患者竇性心率震蕩及心率變異性的變化 長沙市醫學會長沙市四醫院 戴朝暉 劉啟明 周勝華
優秀論文二等獎
1 Al沉積n型多孔硅表面鈍化及其發光性能研究 長沙色譜學會 宋曉嵐 張穎 吳長榮
2 基于高速磨床動態性能及改進變速磨削的實驗研究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申曉龍 張來希 陳根余
3 星座自主動態雙向時間同步算法與鏈路性能分析 長沙學院 黃飛江 劉光燦 王應德
4 噴射沉積鋁合金的新型軋制工藝 長沙學院 張昊 龐佑霞 陳振華
5 瀏陽河中上游百里花木產業帶發展現狀與對策 長沙市林學會 趙光枚
6 油茶扦插苗造林試驗小結 長沙市林學會 潘磊 粟粒果 柏承權
7 兩用核不育系及兩系超級稻研究 長沙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羅孝和 夏石頭 羅珊
8 瀏陽黑山羊舍飼圈養對增重與肉質的影響 瀏陽市科協 蘇鐵 王斌峰
9 長沙市近60年暴雨變化特征及災害年景評估 長沙市氣象學會 陳勇 凡安清 尹娟
10 多供應商競爭下再制造閉環供應鏈魯棒生產計劃 岳麓區科協 陳新林 張雙武
11 網絡能力與企業競爭優勢關系的實證研究 中南大學 鄧英
12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評價及實證研究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省發改委 賀正楚 周震虹
13 長沙市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長沙市委黨校 李麗純
14 LAMP快速檢測霍亂弧菌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疾控中心 張如勝 歐新華 宋克云
15 氣相色譜法測定動物血中甲硝唑濃度及藥動學研究 長沙市藥學會傅哲 彭智 肖志勇
16 扎那米韋血漿濃度測定及藥代動力學研究 長沙市藥學會 胡詠華 劉衛平 李云貴
17 補腎寧心針法治療心腎不交型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研究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中醫院 杜革術
18 QRS波寬度正常的擴張型心肌病左室收縮同步性研究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四醫院 易娜
19 超聲造影劑不同注射方法對乳腺腋窩淋巴結的顯示情況對比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四醫院 鐘麗瑤 曹澤民 周平
20 前額葉1H-MRS與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四醫院 李玉芳 歐陽文
21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清apelin與脂聯素的相關性研究湖南農業大學李慶輝 楊天倫
優秀論文三等獎
1 多目標優化的蟻群遺傳算法 長沙市計算機學會 伍愛華 李智勇
2 實時語音端點魯棒檢測 長沙市計算機學會 王景芳
3 研發新型比表面分析儀 長沙色譜學會 詹益興
4 溶膠-凝膠制備Ni2+摻雜TiO2薄膜及親水性能研究長沙學院張世英張向超 楊華明
5 貫流風機的三維數值模擬及優化設計 長沙學院 龐佑霞 梁亮 唐勇
6 汽車機械增壓器的研究 長沙市機械工程學會 劉厚根敖方源李成佳
7 加強長沙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長沙市蔬菜學會 郝學榮
8 長沙縣主要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參數研究 長沙縣科協 熊展 宋興良 鄭擴軍
9 論長沙縣水利工程造價的管理和控制 長沙縣科協 周知輝吳秀娟
10 長沙地區規模化豬場主要疫病抗體水平監測與免疫效果分析 長沙市畜牧獸醫學會 劉增再 王輝 鄭姣妹
11 長沙地區肉品微生物安全與對策 長沙市畜牧獸醫學會 唐愛明 王輝
12 淺析煙草行業對標工作難點及解決方法 長沙市煙草學會 彭舟
13 南方稻區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途徑探討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蔡立湘 彭新德 紀雄輝
14 長株潭地區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湖南省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院 張燦中
15 瀏陽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分析——基于22個樣本合作社的調查 瀏陽市科協 柳輝林
16 兩型農業生產體系的評價方法及評價指標系統 長沙理工大學 翟歡歡 賀正楚
17 湖南油茶GIS精細化氣候區劃研究 長沙市氣象學會 宋忠華
18 湖南瀏陽“5·13”大暴雨過程氣象服務案例分析 長沙市氣象學會 陳朝暉 何登科 李春梅
19 長沙市綠色建筑認知度現狀調查及分析 長沙市建設委員會 湯偉 朱青松 竺欽軍
20 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沙市創建低碳城市的戰略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 趙先超 周躍云
21 湖南省低碳技術創新對策研究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張漢文賴流濱
22 寧鄉縣中小學生專利申請現狀和對策調查報告 寧鄉縣第十三高級中學 秦有才
23 長沙縣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研究 長沙縣科協 張新紅
24 長沙縣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探討 長沙市林學會 黃建國
25 淺論長沙縣經濟林發展對策 長沙市林學會 王仲懷
26 淺論長沙縣現代林業發展思路長沙市林學會 周海林
27 長沙市甲型H1N1流感與肺炎關系分析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疾控中心陳田木 張錫興 劉如春
28 第一產程異常胎心監護與新生兒結局的臨床分析(附128例報告) 長沙縣科協葉楓 余瑾
29 圣爾康膠囊對鏈霉素腎病病活模型療效的研究 長沙市藥學會劉習明 寧聯芳 劉衛平
30 天麻首烏片中天麻素的測定及其藥動學研究 長沙市藥學會 劉建存 方鴻 粟奕興
31 鹽酸氨溴索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氣道局部氧化應激水平的影響 長沙市防癆協會 曹仕鵬
32 LF低摩擦力矯治技術和MBT直絲弓矯治技術對安氏Ⅱ2非拔牙矯治病例牙弓寬度影響的臨床對比研究 長沙市離退休醫務工作者協會 長沙市口腔醫院 白明海 姜萃長 吳漢江
33 鎳鈦機用根管預備器械抗彎曲疲勞性能的比較 長沙市離退休醫務工作者協會 長沙市口腔醫院 孫煒 侯本祥
34 布托啡諾及芬太尼單獨和聯合應用于子宮全切術后PCIA效果觀察 長沙市醫學會 長沙市四醫院 趙倩 方懿 彭毅梅
35 基底細胞癌局部細胞免疫功能狀態初探長沙市醫學會長沙市四醫院 吳志強 魯建云 黎明
36 VIP服務模式對孕產婦及新生兒影響的研究 長沙市醫學會長沙市婦幼保健院 王衛東 刑一文 許小玲
37 紅花酒精預防骨折早期張力性水泡的臨床觀察 長沙市中醫學會寧鄉縣中醫院 羅盛林
38 廣維消癌平片對白血病細胞的抑制作用 長沙市藥學會 彭智 傅哲 劉衛平
39 平江白術多糖對腎衰竭大鼠的保護作用 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馮星陶美皊 邱細敏
40 生物發酵床對豬生長性能和豬舍環境的影響 瀏陽市科協 蘇鐵 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