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護理培訓課件范文
時間:2024-03-21 17:42: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術室護理培訓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體外循環手術 專科護理 護士 在職培訓
心血管外科疾病涉及心肺等重要臟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往往具有病情多變、病員所具備的條件差、手術難度大而要求多、醫護配合要術高等特點。目前,手術室護士均畢業于普通護理院校,心外科手術學知識非常膚淺,而心臟手術的配合技術更是處于空白狀態,專業技術的提高主要靠手術配合過程中的傳、幫、帶,護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我科于2005年至2009年通過對七名護士進行分階段培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方法
1.1 人員挑選 針對體外循環手術復雜,參加人員多,搶救多、用藥多,配合要求快的特點,應在手術室選用身體素質良好、性格內向、情緒穩定有耐心,工作細心扎實,業務技術過硬,思維敏捷,應急能力強的護士配合體外循環手術,器械護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行為習慣、文化涵養和知識技能。
1.2 人員安排及手術器械包分配 在科內選擇在手術室工作5年以上對普胸手術非常熟悉的護士(乙護士)進入體外循環手術配合組。由外出進修學習體外循環手術配合半年及以上的護士(甲護士)帶教。洗手護士和巡回護士共四名完成一臺體外循環手術的配合。將一臺手術所用器械分成普胸包和特殊器柜包。
1.3 初期培訓 前半年,甲洗手護士帶乙洗手護士上臺,乙護士在甲護士的指導下,主要是整理普胸包,參加開胸、止血、關胸的手術配合。甲護士整理特殊器械包,配合心內操作。先完成一些簡單的心內直視手術。兩名巡回護士:甲護士負責手術中的主要工作,乙護士在甲護士指導下工作,負責供應臺上物品,與器械護士清點器械、紗布、縫針等,取血、制冰屑。其它工作均由兩人互相配合。在上手術前,先給她們介紹手術間的布置和物品準備,認識體外循環手術的基本器械和特殊器械,手術中使用的縫合針、滌淪補片及常用藥物。介紹體外循環手術配合的基本程序,體外循環插管方法。
1.4 中期培訓 半年至1年。乙護士在甲護士的指導下完成普胸器械及特殊器械臺的整理,并完成開胸、心內操作及關胸等整個手術的配合過程。主要培訓講解心臟的應用解剖,如特殊的心表部位、升主動脈—上腔靜脈隱窩、房間溝等及心臟四腔各部位結構。在甲護士的指導下配合復雜的心臟手術,講解不同的心臟手術的手術方法及配合技巧,每配合一臺手術后寫讀書筆記。
1.5 后期培訓 一年后將兩個手術器械包整理成一個包,由一名洗手和一名巡回護士完成一臺手術的配合,巡回護士必須是業務過硬、應急能力強,能及時指導臺上配合的護士。此階段應熟悉體外循環監測、體外循環并發癥等,診斷不明的復雜心臟病的配合技巧,如何做好術中的心肌保護等方面的培訓。由于心臟手術復雜,參加手術配合的護士必須參加醫生的術前討論及心臟外科的相關學術講座。復雜心臟病在洗手配合過程中,仔細聆聽主刀醫生對術式的選擇,以便及時應對,應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高度的責任心。術前一天準備并仔細地檢查術中用物是否齊全合用,避免因用物不齊影響速度。洗手護士要熟悉洗手程序,術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動作敏捷,做到及時準確地配合。
2 討論
2.1 專才教育 通過分科培訓,培養的人才短期內具有不可替代性[1]。在手術困難時,準確迅速的配合能給予醫生極大的心理支持,這些看似簡單,實際并不容易,需要護士不斷地學習掌握每個手術特別是一些高難手術的過程及每個醫生的喜好。了解其手術的難點是什么,需要什么特殊器械及材料,改變醫生要什么給什么的被動局面。做到準確迅速,縮短手術時間。通過培訓,醫生對護士配合手術的滿意度由原來的90%增至98%。
2.2 體外循環手術經常使用一些精密儀器及外科新材料,掌握它們的性能、特點及規格,從而能在手術過程中,真實地向不了解其性質用途的醫生介紹和準備這些材料,使手術變得快速、安全、質量高、并發癥少。
2.3 通過對護士的分階段培訓,配合體外循環手術由原來的四名減少至兩名,節約了人力資源。
篇2
【關鍵詞】 手術室;培訓;管理
手術室工作涉及的知識面廣,技術操作性強,要求手術室護士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及熟悉的操作技能。手術室的醫護合作是處于手術時緊張,焦慮的應激狀態下跨科室的醫護合作,手術室護士要做到準確而默契的與醫生配合,不但要求護士應有對此種特殊合作關系的經驗,而且要熟悉醫生的工作習慣,且手術室護理工作專業性強,技術更新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在手術醫生對手術室護士行為滿意度的調查中,發現滿意度最低的不是對高、精、尖技術的掌握和配合,而是常規手術器械準備和配合不足。護理人員在術前準備常規器械時,常憑經驗備物,不夠重視,不認真核對,平時工作中不善于觀察,配合手術時未注意總結和記錄醫生在手術中對使用器械的特殊要求,未能掌握一些特殊器械的具體使用部分,導致器械準備不充分,延誤手術配合。針對以上問題,至2006年2月起我科制定了適合本手術室特點的業務學習計劃,現匯報如下。
1 方法
1.1 分組 將手術室護士按婦科、肝膽、胃腸基本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外科、神經外科、骨外科、五官科、眼科、小兒外科、腔鏡外科分為十三個組。
1.2 選定各專科組的指導老師和擬定講課人員名單 根據目前手術室人員的輪轉狀況,結合專科情況,一般安排低年資的輪轉護士為主要講課人員,指派一名較高年資的本專科護師為指導老師。
1.3 提供講課題目 每專科組選擇2~3種本專科中具代表性的常規手術為課題,擬定課件,規定課件的內容必須包括該手術的定義、手術適應證、手術的解剖、手術物品、器械的準備、手術步驟以及手術中巡回、洗手護士的注意事項等部分,制作課件幻燈。
1.4 公布半年度的學習計劃安排表 按專業小組的順序制定、公布出半年度的學習計劃安排表,包括時間、講課人、指導老師、課題題目,以便大家可以提前預知講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1.5 講課 由各指導老師主持,按計劃表順序講課。
1.6 課后討論 根據講課人的內容,大家自由提問,討論,補充新的進展及各位醫生的特殊個人手術習慣,愛好等。最后由護士長、總帶教老師對講課人的效果進行點評。
1.7 制定出該手術配合的指導書 由講課人和指導老師根據講課內容及討論的意見,按規定的格式制定出該手術配合的指導書。裝訂成專冊,作為該專科手術健康指導教材。
2 結果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每周安排講課一次,共計授課45次,系統學習婦科、肝膽、胃腸、基本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五官科、眼科、腔鏡外科等常規手術準備和配合,制作出規范化的手術指導教材45份。這些資料在指導護士術前訪視、健康教育和手術的全程配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篇3
關鍵詞:微信;護理教學;手術室;應用評價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行為越來越依賴現代網絡通信技術[1]。借助網絡將一流的教學資源、新知識、新技術及完善的管理模式與手術室護理教學相結合,既滿足了護士的學習需求,又減少人力、物力,最大效度地整合教學資源與管理資源。李宏彬等[2]研究,應用微信能顯著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效率。胡玉琴等[3]在護理管理中做出重要探索,有研究[4]顯示,微信群創新應用于護理部繼續教育培訓中,而對于在手術室護理教學方面探索較少。2015年1月,我科室建立微信群輔助手術室護理教學,將現代化網絡通信技術與自主性學習相結合,至今取得良好的成效,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層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湖南省某三級甲等醫院手術室實習護士、進修護士和專科護士共160名為研究對象,其中實習護士90名按學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5人。兩組實習時間均為1個月,實習護士的年齡、性別和學歷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進修生40名按編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名,兩組進修時間均為3個月,進修生的年齡、性別、學歷和職稱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專科護士30名按編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名,兩組培訓時間均為2個月,專科護士的年齡學歷和職稱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3。
1.2方法
1.2.1創建微信平臺 由護士長建立3個微信群,護士長擔任群主,教學老師擔任管理員,全體實習護士、進修護士和專科護士加入群。教學老師定期推送教學PPT、視頻和文獻資料等,全體成員可分享學習心得、圖片和科研思路等。
1.2.2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先由總帶教老師介紹手術室相關環境和制度,接著觀看手術室相關護理操作視頻并示范,最后跟隨各自帶教老師入臨床一對一工作,在工作中,老師隨機講解相關護理知識,指導護理操作等。
1.2.3實驗組 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微信群,在帶教老師和實習護士、進修護士和專科護士之間建立微信群,將手術室護理知識課件、手術室護理操作視頻、科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教育和最新研究文獻等,以微信的形式進行教學管理。
1.2.4考核內容 ①兩組實習護士、進修護士和專科護士實習進修培訓后,進行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績使用百分制。②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例數。③實習結束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發放問卷調查表,并對使用微信教學管理的評價反饋。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組間發熱理論及技能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
2 結果
2.1兩組護生理論及技能考核成績、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實驗組實習護士理論和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得出χ2=-6.36,χ2=-18.03,P
2.2兩組進修生理論及技能考核成績、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實驗組專科護士理論和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得出χ2=-3.64,χ2=-2.41,P
2.3兩組專科理論及技能考核成績、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實驗組專科護士理論和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得出χ2=-5.34,χ2=-4.39,P
2.4兩組的滿意度問卷調查 發出160份滿意度調查問卷,回收160份,有效問卷152份,問卷有效率95%。實驗組教學滿意度(98.70%)明顯高于對照組(89.33%),經χ2檢驗得出χ2=119.101,P
3 討論
3.1微信群顯著提高護士護理理論和操作成績 以興趣為向導的移動式非正式學習方式是微信群帶給護士良好學習體驗的內在關鍵。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的手術教學方式相比,利用微信平臺能有效的提高習護士、進修護士和專科護士的護理理論和操作成績。這與董玉紅[5]等研究結果一致,微信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適應新的信息環境下的新教學方式,值得推廣和研究。
3.2微信群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例數 研究發現,兩組實習護士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但也有研究[6]指出,微信輔助產科教學,顯著減少了不良事件發生。由于實習護士在手術室實習實質性操作較少、護士危險意識較強,科室不同或實習要求差異可能是研究中的混雜因素,今后可進行進一步探索。兩組進修護士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使用微信群作為溝通工具和業務學習平臺,提高工作溝通、知識分享以及信息傳遞的效率[7],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與馮小平等[8]研究結果一致,兩組專科護士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主要有術前準備不足、護理記錄差錯、無菌操作不當、器械檢查失誤、護理糾紛等。微信保障了手術室工作的安全、高效,提高了手術室的護理質量
3.3微信群提高手術室護理教學的滿意度 手術室護理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現在教學過程中,戴欣玲[9]研究表明74%的實習生對帶教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滿意,本研究表明,實習護士、進修護士和專科護士對微信群這一教學方法滿意度高達98.70%。微信可以加強護士間的工作和生活交流,及時發現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增進了相互了解與信任,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滿意度。
3.4微信群保證信息交流通暢 微信群能夠彌補傳統信息交流的不足,微信更體現了互動,即時,快捷,信息交流量更大,更接近于現實教學模式。微信為師生間提供了交流平臺,老師及時了解護士心理動態,可通過微信給予疏導,消除負性情緒;護士間也可通過微信平臺暢所欲言、相互鼓勵。它也能夠及時傳達科室相關問題,警惕上報不良事件,分析總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有研究[10]顯示,手術室及時通訊軟件的應用是護理管理的發展需要,其可充發揮護理管理者與護士相互支持的作用,提高工作溝通、知識分享以及信息傳遞的效率。
3.5傳統教學和“微信”教學結合,提高了護生教學效果 將傳統教學和“微信”教學有機地結合[11],兩種教學的優勢得以互補,能夠突破護理教學中的時空限制,提高了手術室護理教學效果。微信輔助教學,給手術室護理教學帶了便利,但“微信教學”不能解決所有臨床護理教學的問題,帶教老師在整個護理教學過程中仍起主導作用;微信也是一個具有強大功能的聊天工具,對于自控力不強的護士也存在著不利因素,在實習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的監督、引導和管理顯得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借助微信平臺加強手術室護理教學管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進行教學聯動,為護理教學管理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模式,提高了護理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Lorna Saunder. Developing an E-learning resource in clinical risk assessment[J].nursing management,2012,19(5):26-29.
[2]李宏彬.微信平臺在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8):1723-1724.
[3]胡玉琴,徐玲芬,陳娟麗.利用微信平臺加強手術室內部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醫院管理論壇,2014,31(3):34-36.
[4]洪春鳳 歐琳.微信群在護理部繼續教育培訓中的作用分析[J].當代護士,2015,01(1):35-36.
[5]董玉紅,章靜,章海燕.微信群在護理單元業務學習的應用效果[J].護理進修雜志志,2014,29(8):700-701.
[6]章美芬.微信平_在產科實習護生教學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7):624-625.
[7]邵麗,李莉,薛靖.微信在小兒普外科護理單元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06(25):256-257.
[8]馮小平,陳蘭萍,袁芳.微信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應用研究[J].醫院管理論壇,2015,32(12):62-63.
[9]戴欣玲.臨床護理教學滿意度分析及對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10(10):143.
篇4
方法 按時間分段法抽取5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按照全麻手術預防壓瘡護理,觀察組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于術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級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和壓瘡程度。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壓瘡程度較對照組輕,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可以有效預防術中壓瘡的發生及減輕壓瘡程度。
【關鍵詞】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全麻;壓瘡;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3.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on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Methods 5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ime segment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general anesthesia to prevent pressure so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ssessed with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before surgery.Different grading nursing was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core,and the incidence and the degree of pressure ulcers after surger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egree of it was lighter,so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ressure sores and alleviate the pressure ulcer degree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Key words】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general anesthesia;pressure ulcer;preventive care
全麻手術時由于患者長時間處于強迫、知覺喪失等原因導致壓瘡的風險大大增加。有資料報道,手術時間>2.5 h是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時間>4 h,每延長30 min壓瘡的危險性增加33%左右[1]。因此,壓瘡評估是預防全麻術中發生壓瘡的關鍵。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是錢維明等[2]學者于2013年專門針對手術患者設計的科學的手術室壓瘡評價工具。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壓瘡危險評估中,尚無對全麻手術患者的針對性量表,為預防全麻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的發生,我院手術室于2016年1月起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全麻手術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并采取積極護理措施進行預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按時間分段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的5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9例,女191例;年齡28~82歲,平均(52.24±8.50)歲;體重47~85 kg,平均(61.00±11.50)kg;手術時間3~9 h,平均(5.25±2.16)h;手術范圍:婦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外科。入選標準:手術均為仰臥位,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擇期手術,術前皮膚完整,預計手術時間≥2.5 h(手術時間的計算方法為從麻醉醫生開始麻醉至切口縫合完畢截止),住院期間首次手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皮膚有破損、有壓瘡、患有影響觀察的皮膚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癥等疾病的患者。將2015年6月至12月的25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6年1月至7月的25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手術時間、手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全麻手術預防壓瘡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內容包括:合理安置手術、合理使用墊、保護受壓部位的皮膚、規范操作避免損傷患者皮膚、加強術中受壓部位的皮膚觀察等。觀察組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于術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級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全麻術中患者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和培訓
1.2.1.1 評估
采用錢維明等[2]編制的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作為評估工具,該量表包含患者因素、手術因素和麻醉因素3個維度,分年齡、體重指數、活動能力、手術、手術預計時間、失血量、術中施加外力、麻醉方式、受壓點皮膚類型、神經感覺障礙等10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實際權重分別賦0~8分,分值越高發生壓瘡的風險越高;總分≥12分為危險,≥16分為高度危險,≥20分為極度高危[3]。
1.2.1.2 培訓
為使評估量表得到正確的使用,2015年5月護士長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通過課件、視頻、模擬訓練等方法學習量表應用的目的和意義,使用方法、測評的準確度及注意事項,以及各專科手術擺放原則、要點、流程和注意事項,各種擺放的配套用具和皮膚保護器的使用等,進行為期1個月的培訓,并通過考核確認全體護理人員均熟練正確掌握后方正式啟用。
1.2.2 手g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應用及預防護理措施
1.2.2.1 術前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術前1 d由巡回護士到病房行術前訪視時,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患者全身進行綜合性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體型、身高,危險部位的皮膚類型,食欲、飲食狀況,運動能力,組織營養狀況,神經感覺障礙,藥物治療和手術時間等,向主管醫生詳細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現病史、手術方式、預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施加外力等因素。
1.2.2.2 預防護理措施
根據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測評的分值結果予以不同級別的預防護理措施。①分值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術后72 h內壓瘡發生率和壓瘡程度。患者術后回房時、術后24 h、術后72 h由手術室護士到病房與病區責任護士按照壓瘡判定標準共同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評判,若術后72 h內出現Ⅰ級、Ⅱ級、Ⅲ級中的任意一級皮膚狀況為發生壓瘡。壓瘡判定標準采用2007年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工作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推薦的最新分期標準基礎上,參照手術急性壓瘡的分期辦法將患者皮膚情況分為4個等級。①正常: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完整,無壓紅;②Ⅰ級: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即刻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但3 d內消退;③Ⅱ級: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但3 d后仍未消退;④Ⅲ級:術后受壓部位皮膚出現水泡或破損,或術后3 d內之前被列入Ⅱ級壓瘡的皮膚損害加重,出現破損或潰瘍的則重新納入到Ⅲ級壓瘡[5]。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分組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72 h內壓瘡發生率
觀察組術后72 h內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72 h內壓瘡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72 h內發生Ⅰ級、Ⅱ級、Ⅲ級壓瘡的患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3.1 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可確定全麻術中患者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手術是壓瘡發生的多原因之一,手術過程中發生的皮膚損傷稱為術中壓瘡,研究報道,術中壓瘡可能發生于術后幾小時內,但是大多數發生在術后1~3 d,其發生率為3.7%~27.2%[6~7]。術中壓瘡的發生主要與手術室特異性包括手術、手術時間、手術類型、血流動力學改變、術中用藥、手術床墊及其填充物、術中皮膚潮濕等密切相關,此外患者的年齡、體型、營養狀況、伴發疾病等內源性因素,術中受壓部位皮膚的摩擦力、壓力和剪切力等外源因素都對術中壓瘡的發生產生影響。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參照Braden和Waterlow量表的基礎上,結合了臨床實踐篩選出患者最易發生手g壓瘡的相關危險因素,并通過專家咨詢及德爾菲法進一步驗證確立,具有較高的信效度(信度0.886,Cronbach,s 系數0.812),克服了既往手術室護理人員使用普通量表或僅憑借經驗評估手術壓瘡的風險,具有準確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的特點,是手術室壓瘡護理科學的評價工具[2~3],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的術前壓瘡評估,可確定全麻術中患者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3.2 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應用效果
壓瘡是嚴重的并發癥,手術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有效的預防措施可降低其發生率[8]。林菊英提出[9],除不允許翻身的特殊病人外,一律不得發生壓瘡,帶壓瘡入院者不準擴大,壓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壓瘡的預見性護理是預防壓瘡的關鍵,本研究我們術前采用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護理人員通過評分結果預測壓瘡發生的危險性、程度及高危因素,從而能提前采取針對性、預見性、合理、科學的護理措施預防壓瘡的發生,減少了壓瘡預防護理的被動性和盲目性,最終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從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率為4.00%,低于文獻報道的手術患者4.7%~66.0%壓瘡發生率[10],顯著低于對照組14.80%,且觀察組術后發生Ⅰ級、Ⅱ級、Ⅲ級壓瘡的患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將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可以有效預防術中壓瘡的發生及減輕壓瘡程度。
參 考 文 獻
[1] 陳曉唯,向承紅.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0):1183-1185.
[2] 錢維明,黃立峰,項海燕,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24-27.
[3] 王英麗,張圣潔,蒲 霞,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骨科后路手術患者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7):905-909.
[4] 魏 革,胡 玲,祝發梅.手術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578-580.
[5] 張云鳳,宋思賢,梁亮芳.醫用高分子凝膠墊在側臥位手術中預防急性壓瘡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0):49-50.
[6] Schultz A.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in surgical patients[J].AORN J,2005,81(5):986-1006.
[7] 魏彥姝,路 潛,張海燕,等.成人術中壓瘡危險因素分階段評估框架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8):541-543.
[8] 高菊玲,胡翠蓮,李雯婷,等.品管圈活動降低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發生率[J].護理學雜志,2015,30(12):44-45.
[9] 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22.
篇5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高專;外科護理;教學創新
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高專的外科護理學面對著更多更嚴峻的挑戰。外科護理學屬于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既要包含專業性較高的理論知識與觀點,同時還要熟練護理技術。另一方面外科護理學也是護理學科關鍵的組成之一,其將專業知識與臨床護理緊密結合,既關乎學生本人工作發展,同時又與病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面對現今種類愈加繁多的疾病,固有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醫學的需求,加快外科護理教學方式的創新成為當務之急,所以大數據背景下,外科護理教學如何創新,將是本文著重分析的要點。
一、大數據的內涵與特征
利用計算機將云技術運用到數據的處理中,使數據通過加工整合后形成海量數據庫,大數據主要特征是以結構龐大、信息繁雜、種類多樣為主,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是信息價值的綜合體現。其具體表現為:對大量的信息數據運用挖掘與處理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對多種類數據都可進行整理分析;挖掘處理信息數據的速度較快;其經濟與商業價值日趨上升[1]。
二、高職高專外科護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落后,較為枯燥。現今我國許多高職高專的教師,其進行外科護理教學的方法不僅落后單一,且較為枯燥,同時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性和應用性,只一味地進行單方面知識的陳述,缺乏趣味和靈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靈活地、合理地對大數據進行應用,導致整體課堂效率不高,與實際的臨床護理應用脫節,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大大降低。2.教學設備陳舊。許多高職高專還沒有完整的大數據應用意識,加上資金以及人員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外科護理所需的設備都較為陳舊,更新換代較慢或者嚴重缺乏。如外科手術室的基礎設施較差,先進設備的投入較少,計算機配備不齊全等,致使學生對手術室和設備的學習與了解不足,一旦進入到實際的崗位中,很難順利、安全地開展工作[2]。3.教師經驗不足或意識落后。我國高職高專的教師,其教學意識與經驗大都處于較為落后和老化的階段,不僅無法適用于現今外科護理的臨床教學,同時較為陳舊的觀念使其無法適應大數據的融入,從而阻礙了學生的思考與意識。另一方面,年輕教師雖然具有先進的教學意識,卻缺乏一定的實踐能力,較少的臨床應用經驗,最終導致學生的應用能力較差,進而影響教學質量。4.外科護理實踐教學的落實情況較差。外科護理中,臨床護理是其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其包含的學習內容、課時以及理論任務都較為緊湊和繁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臨床實踐的重要性。同時,一部分高職高專學校,其實驗室各項設施的落后和缺乏,也限制了學生熟練掌握大數據與臨床護理應用的機會,進而不利于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實際掌握與運用。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高專外科護理教學的創新對策
1.運用大數據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醫療改革的相關要求,使得高職高專外科護理教學面對著新的挑戰。因此,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融入大數據,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顯得勢在必行。教師可利用大數據的廣泛、整合與多樣性創建外科護理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感受到真實的外科手術、臨床護理等情況,再將課本知識與學習目標代入其中,進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獨立思考、交流探討以及大膽質疑[3]。也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啟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學會發散思維,同時將所學的外科護理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真正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綜合發展、全面提升。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也是教師創新教學的重點部分。大數據中包含的數據內容極其廣博,同時云計算的涵蓋范圍更涉及多個種類,所以,教師可利用大數據將醫學及其他相關知識與外科護理教學進行結合,同時將其貫穿于日常學習生活中,用以提升學生綜合知識內容,如建立網絡討論平臺、網站知識競賽等;也可利用大數據中的視頻或多媒體技術,進行臨床護理操作的虛擬演示,疑難疾病進行外科護理時設備的應用以及護理重難點講解等,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的展示,能讓學生更好地代入課本知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與了解。2.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結合信息技術。高職高專教學的創新離不開設備的引進和應用,外科護理進行實踐教學時,手術室的創立、設施的配備以及系統的建立都應結合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并定時進行更新換代。如依照真實的手術室格局進行實驗手術室搭建,以便于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習時有較強的代入感,加深對外科護理各個步驟的熟悉度;引進先進的醫學設施,配備專業的呼吸機、手術床、監護儀等。同時,日常教學中應重視計算機、視頻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利用先進的大數據結合課本知識以及教師自身經驗,才能真正讓學生吸收所學知識、掌握相應的護理技術。3.教師提高大數據教學意識與教學水平。大數據背景下,資源的高度整合使得教學效果在不斷提升。大數據所帶來的資源整合,可以幫助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大綱的設計、課件設計以及教學視頻的制作等,這類方式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其所需的專業性與技術含量也相對較高。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外科護理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教師首先應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培訓和學習,培養自身對大數據教學的意識,接受并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其次,巧妙運用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優勢,搜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外科護理案例;最后,結合信息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教學課件,讓學生自行進行思考、辨析、討論和總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方面應提升對大數據的應用意識,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視學生實際的學生情況,只有從實際出發再融合大數據技術,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水平,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4.加強臨床護理見習,善于運用大數據進行信息整合。首先,外科護理學科不單是綜合知識與專業技能較強的學科,更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學校應重視外科護理的實踐性,并大力推行臨床見習。其次,高職高專學校不妨與醫院之間建立友好的協作關系,每年安排學生到醫院輔助外科護理部門完成見習任務。這樣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再次,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大數據來整合見習過程中的信息,如每日工作情況、病人的護理情況、各疑難病癥應護理的重點等。最后,學生臨床見習完成后,可運用大數據、多媒體等形式制作相應的實踐報告,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反思[4]。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其技術掌握能力,同時也能保證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其學習的熱忱與責任心。5.大數據與教學獎評、考核系統結合。學校可利用大數據的廣泛與多樣性,改進獎評與考核系統。第一,大數據主要依靠互聯網實現,因此可建立日常教學獎評系統,全天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實踐能力等進行科學的、綜合的總結和歸納,進而既包含了教師的績效考核,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科學細致地進行評估。第二,運用大數據建立相應的考核系統,可相應增加實踐能力和見習情況的比重,以此提升學生外科臨床護理應用能力。如除過普通的各科考試以外,日常的外科實踐課程、醫院見習等也應納入考試范圍內,一并進行數據考核[5]。6.合理利用大數據,舒緩學生心理壓力。外科護理學科其知識內容較為繁雜、技術專業性強,因此,在學習及實習過程中,很容易導致一部分學生出現焦慮、緊張以及害怕等心理問題,進而致使學生表現出學習情況較差、實習能力較低等現象。學校和教師不妨利用大數據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導,如設計相應的研究問卷、設計網上問答模塊、創建心理疏導網站以及設計相應的視頻等,用以緩解學生緊張不安的情緒,引導學生合理發泄壓力,調整學習態度,增強個人信心,以便于用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外科護理的學習當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大數據的內涵與特征、高職高專外科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依據外科護理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創新對策,主要包含運用大數據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及內容、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高教學意識與水平、增強外科臨床護理見習、合理進行獎評與考核、疏導學生心理六個方面。外科護理在護理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課程設置也極富前景與活力。因此,高職高專學校作為向各醫院輸送人才的平臺,其只有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合理運用大數據優勢,才能真正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術的外科護理人才。
作者:蔣爭艷 單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欣然,張琰,韓斌如,等.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精品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284-285.
[2]閆秋佚《.外科護理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447-448.
[3]吳宗平,劉瑋,胡忠華,等.外科護理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創新與實踐[J].醫藥前沿,2012,02(6):364-364.
篇6
【關鍵詞】 PDCA循環管理法; 急診科; 低年資護士; 護理培訓
急診科是搶救危急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復雜多變,突發性強、不確定因素多。因此,要求急診科護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操作技能,還必須具備敏捷的分析、判斷能力和應急能力。而新入急診科的護士大都是低年資護士,基礎差,缺少臨床經驗,在臨床護理、臨床思維、人際關系等核心能力較差[1],在獨立面對多病種、跨學科的危重癥患者等緊急情況時,常顯得心理緊張、忙亂無序,急救技能操作不過關,影響了護理質量。以往“以老帶新”的臨床帶教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在臨床護理工作需求,為使新護士盡快適應急診工作,筆者采用PDCA循環管理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2007年急診科低年資護士20名均為女性,年齡19~26歲,平均23.5歲;護齡0~6 年,平均2.66年;文化程度:大專13名,中專7名,采用傳統培訓法為對照組。2008-2012年急診科低年資護士22名均為女性,年齡18~25歲,平均22.5歲;護齡0~5年,平均2.15年;文化程度:大專15名,中專7名,采用PDCA循環培訓法為實驗組。兩組低年資護士均無急診工作經驗,在年齡、護齡、學歷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護士的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培訓法,即傳統的“一帶一”的培訓模式。實驗組根據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 W. E. Deming) 提出的PDCA循環管理法進行培訓,即計劃(plan )、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循環進行,包括培訓計劃的制訂、計劃的實施、工作情況落實檢查和總結處理。(1) 計劃階段(plan ):①了解低年資護士的培訓需求。對新入急診科低年資護士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提問,包括急救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情況、應急能力和他們的臨床工作能力等,并了解他們對培訓的需求,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②成立科室培訓考核小組,由急診科護士長擔任組長,選拔在急診科工作10年以上、有豐富急診專科知識及扎實的操作技能,并具有豐富的帶教經驗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臨床護理帶教工作的主管護師職稱以上的高年資護師2~3名為小組成員。他們分別承擔一至二項理論授課內容及操作技術培訓,每項技術操作應有標準的操作流程,并專人負責,實行培訓考核責任制[2],護士長全面負責監管整個培訓過程。③根據急診工作性質和工作特點,制定培訓計劃及目標。通過培訓使低年資護士盡快熟悉急診科工作環境及布局要求,各項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崗位職責,掌握預檢分診流程和搶救程序以及急救技能,能獨立完成各班次工作職責及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和管理,能勝任各班崗位職責的培訓目標,培訓時間 2~3個月,分3個階段進行。④制定考核標準,考核成績由理論知識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績組成,理論知識內容包括急診科工作制度、各班工作職責、急診工作流程、常見急救護理知識和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流程和溝通技巧等;急救技能操作包括CPR、吸氧、吸痰、靜脈留置針、除顫、洗胃,微泵、簡易呼吸囊、心電圖機、呼吸機的使用和氣管插管配合等操作,由培訓考核小組負責考核,考核標準參照廣東省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和本院護理操作質量考核標準,理論知識成績≥85分,急救技能操作成績≥90分方能通過。(2) 實施階段(do):第一階段為熟悉環境階段,通過帶教老師的入科介紹及帶班方式,使新護士熟悉急診科各區域環境的布局及工作要求;掌握急診治療室、手術室、搶救室等的物品要求,掌握搶救物品的數量、性質和規范要求;熟悉急診患者預檢分診流程、急診護理工作流程、各種規章制度和各班工作職責;掌握急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流程和上報制度等;熟悉急診各區域的清潔和消毒原則。第二階段為技能培訓階段,通過理論授課、操作示范和臨床工作實踐等方式,使新護士熟悉急診科各種搶救器械包的名稱、包內物品的數量和要求,如胸穿包、靜脈切開包、氣管切開包、清創包、氣管插管包等,以及各種器械的保養和管理;掌握急救操作技能,如吸氧、吸痰、CPR、靜脈穿刺術、動脈血標本采集、各項術前準備、清創手術配合等基礎護理技術操作;熟悉氣管插管術的護理配合、洗胃術等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急診科各種儀器如心電監護儀、心電除顫儀、心電圖機、人工呼吸機、簡易呼吸囊、洗胃機等搶救儀器的使用和維護;熟悉護患溝通技巧,樹立主動服務意識,正確處理護患關系;熟悉搶救藥品的作用、常用劑量、用藥途徑、副作用及注意事項。第三階段為臨床工作實踐階段,通過“一對一”跟班帶教、模擬情景培訓等形式,使新護士掌握急診科常見疾病的預檢分診、工作流程和溝通技巧;掌握急診患者的入出院處理流程和安全轉運;掌握患者病情觀察及應急處理、急診留觀和搶救病歷的書寫,并能正確執行急診醫囑;掌握各種搶救儀器、設備的使用及日常維護;掌握院感相關知識和個人防護和急診環境的消毒要求等。(3)檢查階段(check):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培訓工作和計劃的落實情況,在培訓階段由護士長和帶教老師通過定期提問、隨機提問、理論考核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形式檢查培訓效果,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對不能通過考核者繼續培訓相關內容;對培訓中表現出色、成績優秀的低年資護士,考核予以加分,在晨會表揚,并適當縮短培訓時間。(4)處理階段(action):分析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改進措施,并對考核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把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作為推動下一階段的動力和依據。如發現大部分低年資護士,雖然通過第二階段的吸氧、吸痰、靜脈穿刺術、CPR、氣管插管護理配合、除顫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訓,但在第三段階臨床工作中,遇到危急重癥患者搶救時,仍出現措手不及、手忙腳亂,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救護措施。針對這一問題,在第三階段培訓中加入情景模擬急救培訓,如心搏驟停患者進入搶救室,接診護士如何單人進行急救操作和多人進行搶救配合等,如單人的CPR、吸痰、吸氧操作等;多位醫務人員的搶救配合,如氣管插管配合、簡易呼吸囊的應用、除顫、呼吸機的使用等多項急救技能的配合,并實行定位搶救配合。通過情景模擬培訓,低年資護士如親臨其境,親歷搶救現場,對貫穿于整個過程中的各項急救技能的銜接、醫囑的執行、醫護的配合、儀器的使用、醫患的溝通、護理文書寫的正確記錄等環節,有了系統的認識和加深了搶救工作體會。當遇到患者搶救時,能實施相關搶救操作流程,將被動執行轉變成主動完成[3],從而提高了低年資護士的實操能力、應急能力、溝通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等。同時,帶教老師對培訓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整理,對存在的共性問題,科室組織再次理論或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訓;對存在的個性問題,針對不同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化培訓,并落實考核。在培訓過程中,帶教老師使用多媒體課件理論授課,課件制作加以圖片、音頻、視頻等,聲、圖、文都有;操作示范制作成錄像,操作流程明快,理論授課和操作示范的培訓方式受到低年資護士的歡迎。帶教老師根據教學目的精心構思,收集需要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并通過搜索相關的醫學知識,不僅提高了帶教老師的理論知識水平,而且也提高了他們的臨床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
1.3 評價標準
1.3.1 比較兩組低年資護士理論知識成績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績。
1.3.2 比較兩組低年資護士臨床護理工作能力。護理能力判定標準采用Norman等提出的包括臨床技能、知識和理解能力、人際能力、解決問題和臨床判斷能力、技術能力等幾方面的評價體系[4],通過專家討論研究,確定了七項指標:包括專業技術水平、護理觀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應急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感染防護能力、規避糾紛能力。按照客觀結構式臨床檢測( 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方法編制試卷,成績100分制。經專家檢驗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評價兩組低年資護士的臨床護理工作能力[5]。
1.3.3 比較兩組低年資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患者和醫生滿意度測評。對兩組低年資護士分別發放患者滿意度測評表各100份及醫生滿意度測評表100份,回收率100%。患者和醫生對兩組低年資護士工作總體滿意度,以百分率表示。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 P
2 結果
2.1 兩組低年資護士理論知識成績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績比較 PDCA循環管理法培訓后,實驗組低年資護士在理論知識、急救技能操作方面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低年資護士臨床護理工作能力的比較,見表2。
PDCA循環管理法培訓后,實驗組低年資護士臨床護理工作能力在專業技術能力、護理觀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應急能力、溝通能力、感染防護能力、規避糾紛能力等方面分別與對照組比較, 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低年資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患者和醫生滿意度測評,見表3。
PDCA循環管理法培訓后,實驗組低年資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患者和醫生滿意度測評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運用PDCA循環管理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提高了低年資護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急救技能,完善培訓計劃。采用PDCA循環管理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系統的培訓,并對低年資護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培訓和指導,從而提高了急診科低年資護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急救技能,減少了他們在工作中對于崗位的恐懼感,增強了護士工作的信心。并按培訓計劃和目標進行培訓,能避免因工作忙或其它主觀原因造成培訓內容的簡化和遺漏;分階段考核是檢查培訓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手段;培訓效果評價有助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培訓計劃[6],使培訓更規范、更科學和更有針對性,使他們掌握知識更加鞏固。低年資護士由于對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不熟悉、技術不熟練、心理素質差、臨床經驗少等原因,易在緊急情況下出現搶救操作流程不熟練,不準確等情況,系統和多形式的培訓使低年資護士對突發事件應急流程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資料表1顯示,采用PDCA循環培訓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理論知識成績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績均比采用傳統培訓法成績高,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提高了急診科低年資護士的工作能力。低年資護士是護理隊伍的生力軍,他們進入臨床一線工作后倍感理論知識缺乏、技術操作不熟練、臨床工作經驗不足,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臨床思維欠缺,希望通過規范的培訓來提高自己的臨床工作能力,縮短工作適應期。而急診科是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的科室,低年資護士進入急診后要很快適應急診護理工作,運用PDCA循環管理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系統、針對性、個性化的培訓,提高了他們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保障了急診科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培訓管理模式。“一對一”跟班帶教、模擬情景演練、并通過對患者的主要護理問題進行護理查房,指導低年資護士進行病情觀察,充分了解病情觀察的目的和動態變化的特點,提高低年資護士臨床觀察能力和應急能力。通過基本技術操作和專科護理操作規范化的培訓,讓護士掌握每一項護理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項、告知的相關內容,提高護士基本操作、專科技術操作技能。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學會人文關懷的方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使低年資護士在學習、培訓、實踐中掌握健康教育和溝通技巧,培養了優良職業作風、良好的心理品質及溝通能力,溝通是架起人與人之間思想、態度、觀念、情感、信息交流的橋梁[7],從而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對低年資護士進行護理質量和安全培訓,護理安全與法的教育,使護士的法律意識及護理糾紛的防范意識得到強化。在培訓中,加強了護士職業安全防護和感染性疾病知識的教育,提高了他們個人的自我防護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各種職業危害,防止針刺傷,嚴格洗手要求,對護理工作中潛在的隱患,他們能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本資料表2顯示,采用PDCA循環培訓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在理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護理觀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應急能力、溝通能力、感染防護能力、規避糾紛能力等各方面均有明顯提升。
3.3 提高患者和醫生對低年資護士工作的滿意度。護理工作是護士運用各項護理技能滿足患者需求的過程,具有服務性,護理技能是否規范、熟練直接影響著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感。運用PDCA循環管理法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通過全面、系統、規范的培訓模式,使低年資護士熟練、正確地掌握了護理操作技能,使他們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也提升了低年資護士的職業滿意感[8]。同時,通過系統、有計劃地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使低年資護士對護理工作有了更好的認識和理解,工作熱情、責任心、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提高,患者和醫生對低年資護士的工作滿意度明顯提高。在對低年資護士全面、系統、有計劃的培訓,也為醫院進一步培養高級護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礎。本資料表3顯示,經PDCA循環管理法培訓后,實驗組低年資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患者和醫生滿意度測評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優于對照組。
3.4 提高急診科的護理質量和安全。護理質量管理是護理管理的核心[9],護理質量水平直接影響到醫院醫療質量和患者的安全。急診科是高風險科室,各項急救操作的每一環節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患者安全,通過規范培訓,強化了低年資護士質量意識,使每名護士都能從自身做起,在實際工作中,提高了他們護理觀察能力、應急能力、溝通能力等工作能力,規范了操作程序,使急診科護理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對急診科低年資護士進行規范化的培訓是提高急診護理質量的有效保證。同時,在對低年資護士培訓和考核中,培訓考核小組對護理技術操作流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隨時研討、修改和不斷完善。這樣,使低年資護士在操作過程中有章可循,同時也使護理技術操作更加規范。PDCA循環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能使低年資護士培訓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使他們不斷學習急診專科知識,切實提高急診操作技能,自實行PDCA循環管理法以來,沒有因護理質量的缺陷而導致護理糾紛,有效保證了護理質量安全。
3.5 提高了急診科低年資護士學習積極性。應用PDCA循環管理法,針對性強,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了急診科低年資護士的學習需求,培訓小組根據他們的學習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帶教老師針對他們的特點制作課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習興趣更濃厚,并積極借助書本和科室帶教資源,主動學習,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低年資護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本科室使用PDCA循環法對低年資護士實行培訓后,有效提高低年資護士學習積極性提高,同時,使科室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3.6 對培訓考核小組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同時提高了急診科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將PDCA循環管理法運用于急診科低年資護士培訓中,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形成了護士長負責監督,科室培訓考核小組組織實施,帶教老師具體工作的落實的培訓體系。這樣,低年資護士在高年資護士的指導下工作,各種操作技術進步很快;而高年資護士有一種不努力就會淘汰的緊迫感,會更認真的學習專科知識,也可以不斷提高高年資護士的管理、溝通、科研能力[10]。在培訓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對其他護士進行培訓和考核,就必須自己熟練掌握專科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他們通過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學習專科知識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帶教老師的主動學習意識,在學習中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形成了學習的良性循環。通過對低年資護士的培訓,帶教老師對自身理論知識進行梳理,規范自身操作,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帶教能力,全面提高了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吳菲,葉茂,代穎,等.不同工作年限護士核心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15-17.
[2]張芹,任素珍,劉光青. PDCA 循環管理法在手術室新入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0):93-94.
[3]周燕華,金向英.情景教學法在提高輪轉護士急救能力中的實踐[J].護理與康復,2008,7(10):784-785.
[4] 黎雪梅,李繼平.護理人員護理能力研究現狀與展望[J].護理學雜志,2008,23( 4):74-76.
[5] 劉明.中國注冊護士能力結構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91-694.
[6]孫玉勤.PDCA循環管理法在手術室新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5):483-484.
[7]陳玉霞,朱娟,李桂梅,等. 護理三級查房的難點及對策[J].現代醫院,2011,11(7):118-120.
[8] 蔣銀芬.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培訓模式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4):55-56.
[9]徐國勛,屠麗君.護理管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63.
篇7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及患者數逐漸呈上升趨勢,糖尿病是一種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為了管理好每位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病史者,或入院血糖篩查異常的患者,為他們提供同質的糖尿病的專科護理,普及糖尿病專科知識,提升我院護士的糖尿病護理水平,在護理部的倡導和支持下,在糖尿病高級臨床專科護士的負責下,成立了糖尿病教育小組,現將設立小組及工作效果介紹如下:
1 小組成員的產生
小組成員33名,分別來自各個護理單元,每個單元1名,包括門診、急診、手術室。各護理單元的護士長對所管轄護理單元的人選有決定權。護士長對報名者進行初步的評估,包括報名者的授課能力,報名者平時對科室公共事情的關心度、參與度及號召力,英語水平,對外文資料的閱讀能力,以往論文書寫及發表情況,對糖尿病護理新進展的了解程度等進行綜合評估而決定人選。
2 組員職責
學習糖尿病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提升糖尿病專業知識水平,為本護理單元糖尿病患者提供相關的護理和知識宣教,同時為本單元的護士提供相關的培訓及指導。參與醫院內臨界危險血糖值的制定和修改,胰島素筆和血糖儀操作規程的制定,糖尿病相關的持續質量改進項目,糖尿病護理中疑難問題的探討和解決。參加一些臨時指派的任務(如去社區、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免費指測血糖,糖尿病知識宣教等)。
3 小組的運行
糖尿病教育小組由糖尿病APN任負責人,安排每月半天的課程。包括學習的內容和授課老師的安排、對外交流等。同時在小組成員中產生協調員兩名,負責建立小組通信簿、組員之間的信息聯絡工作,包括給各組員分發課件和郵件,在糖尿病小組網頁上兼任版主等,護理副院長對該小組起監管督導作用。
4 小組成員的培訓
4.1 護理教育理論的培訓:小組成立之初邀請專業的培訓師進行為期兩天的培訓,內容包括:作為教育者應具備的職業形象,如何成就自信、人際風格和演講技巧等。邀請我院老師講解授課技巧,內容包括:教育程序在備課、教學活動的應用,教學方法及運用,如何啟發學員發揮自己的特長,如何提高自己的講課能力,成人教育理論,教育評估、分析聽眾等。
4.2 糖尿病專業知識培訓:對小組成員系統、詳細的進行糖尿病系列知識的授課,包括糖尿病的基本概論;糖尿病的飲食誤區;糖尿病與煙酒的關系;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的種類、作用及用藥原則,胰島素的概論、發展、不良反應及初步的調節方法;低血糖的癥狀、體征及特殊類型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處理;糖尿病的自我監測,糖尿病的急慢性并發癥及處理;糖尿病的足部護理;生病及旅游期間的糖尿病管理;妊娠期間的糖尿病管理;胰島素筆的正確使用;動態血糖儀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安裝;胰島素泵的臨床應用等。
5 為患者提供了同質的高效護理
糖尿病小組成員分布于醫院的每個科室,他們是科室糖尿病知識的傳播者,在每月1次的科室會上,小組成員把小組每月活動的新知識、新技術與大家分享,對科室其他人員進行指導,建立了糖尿病小組的院內網,將學習資料上傳,供臨床護士查閱;同時利用糖尿病小組網頁作為交流平臺,供臨床護士交流、探討糖尿病護理中的經驗,以點帶面,多途徑、多渠道為臨床護士提供學習機會,提高全院臨床護士的糖尿病知識水平和護理能力,為其他病房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與內分泌專科病房一樣的高質量的護理。
篇8
1護理人員總數的確定
我院為兒童專科醫院,兒童骨科病房擁有床位60張,按醫院管理規定,床位與護士比按要求1∶0.4,應有護士24名。科室配備2~3名護理員,專門協助患兒家長進行生活護理。
2分層方法
2.1分層結構根據患兒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層管理,按護理人員資歷、學歷、能力通形成“金字塔”式分層次護理架構[2]。科室成立核心小組成員,核心小組成員一般4~5人組成,由工作10年以上的護理人員承擔,協助護士長進行病房管理,同時核心小組成員也是“金字塔”結構中的成員。第一層是輔助護士,約占護士總數的50%(12~13名),以患兒生活護理為主;第二層是治療護士,約占護士總數的30%(8名),以執行基礎護理及部分專科護理為主;第三層是責任護士,約占護士總數的20%(5~6名,其中包含核心小組成員),以執行專科護理、疑難復雜技術為主,并努力培養其為專科護士。
2.2職責分配科室有病床60張,分成兩個大組,每組由1名核心小組成員加1名責任護士、3名執行護士、2名輔助護士、2名晚夜班護士組成,固定分管30個床位,核心小組成員護士擔任組長職責,負責本組護理工作完成情況的督導檢查,每天向護士長匯報;責任護士負責患兒及家長的宣教和健康指導,及時解決患兒的問題,指導并檢查其他護士的工作,完成護理記錄的書寫,參加周一、周四的醫生查房;執行護士負責參與各項治療的執行,輔助護士主要負責患兒的各種基礎護理,與責任護士共同完成患兒日間的各項護理。
3準入制度
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上,對各級護士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①責任護士要求大專以上學歷、工作6~10年,護師以上職稱,有較強的專科護理理論、技術及溝通能力,工作能力強、工作責任心強、專業知識強、積極參與病區管理,在護士中有一定威信,在科主任的指導下對這些護士進行專科知識考核,成績合格者方能擔任責任護士,且實行責任護士輪換制,如不能達到要求隨時可以輪換。②執行護士要求大專畢業,經過醫院3年規范化輪訓護士,由于兒科患兒靜脈穿刺存在一定的難度,應首選靜脈穿刺水平高的護士,對患兒的基礎護理能熟練掌握,但仍需要加強專科護理。③輔助護士要求中專或大專畢業,工作1~3年,重點執行基礎護理,尤其是協助家長做好患兒護理,滿足患兒基本需求,各層次護士實行按職上崗。
4確定崗位職責
科室根據各個班次及各不同崗位制訂各級護士工作職責,內容包括實施護理程序的正確執行,基礎護理、專科護理技術操作,病區管理工作、臨床護理教學,實習帶教、開展健康教育、醫院消毒隔離工作和個人素質教育等幾個方面,并對各層次人員,首先對責護組長和核心小組成員護士進行培訓、考核,再由她們開展對下一層次護士的培訓,保證各層次護理人員按職上崗、職盡其能。
5建立職責考核標準
根據各層次人員工作職責制訂責任護士、執行護士、輔助護士的崗位職責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標準,以100分為滿分,90分以上為合格[3]。建立不同層次的考核手冊,分核心小組成員考核、責任護士考核、執行護士考核、輔助護士考核手冊4種考核表格。主要從團隊意識、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病房管理、實習帶教、病歷書寫、醫囑處理、消毒隔離等方面進行考核,每月反饋1次,不同層次護士考核側重點不同。核心小組成員主要由護士長考核重點崗位職責督查落實情況、責任護士側重于健康教育、專科護理落實情況、危重患兒護理、病房管理、帶教能力等。執行護士側重護理文件書寫、基本技能操作、各班職責、專科護理等,輔助護士側重于基礎護理、患兒生活護理、日常工作完成情況。
6加強在職培訓
6.1要使兒童專科護士能合理地分層次使用由于兒科護理不同于成人護理,需更加精細,因此,在職培訓除包括醫院對科室護士的集中培訓外,還包括科室內部的培訓,科室培訓方案采取分層次的培養方案,培訓內容包括科室護理管理培訓、護士崗位職責培訓、專科疾病護理知識培訓、護理文件書寫培訓、科研意識培訓、消毒隔離知識培訓、護士職業情商的培訓、急救知識的培訓、基本技能操作的培訓[4]。
6.2培訓方法由護士長對高年資護士進行全面、系統的科室管理及科研方面的培訓,高年資護士對中年資護士進行專科疾病知識及文件書寫的培訓,中年資歷護士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基本技能操作及基礎護理的培訓,每位講課者確認一個主題,不斷反復講,加強自身培訓,完善自己的課件,每年有新的內容充實自己的講稿。
6.3完善護士繼續教育積極創造條件,為護士提供多渠道、多層次的在職教育,如護士實行規范化培訓,護師以上人員實行學分制教育,同時鼓勵、支持畢業后學歷教育,鼓勵年輕護士報考高等醫學院校的自考、研究生等高等護理班,讓她們系統地、廣泛地學習護理的新知識、新技能。對有培養前途的護理骨干集中時間,到專門的學習機構學習或外派進修,鼓勵護士開展護理科研,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群體素質[5]。
6.4院內培訓由于我科是兒童骨科專科病房,危重癥患兒相對較少,但創傷急救的患兒仍比較多,為提高護士的急救意識,分別派去急診室和ICU等科室輪訓1~2個月,使其臨床經驗不斷豐富。極大地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各級護理人員能以良好的形象和信譽去服務患兒,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護理的整體素質。
6.5抓好“三基”、“三嚴”訓練根據護士層級制訂業務學習和考核計劃,采取不同的學習形式,如晨間提問、操作示范、護理查房、專題講座、疑難疾病的護理討論等,內容為專科護理常規、專科新理論及新技術、護理制度、職責和質量標準等。指定高年資護士負責年輕護士的理論學習、操作訓練,形成一對一幫扶小組,實施人才培養目標責任制,達到傳、幫、帶的目的。護理師以上人員每年完成護理文章1~2篇,低年資護士開展讀書筆記活動,對有價值的內容進行組織學習交流,科室內每季度書面理論考核1次,各級護理人員均參加護理部組織的三基理論考試、年終理論考試、技術操作考核。
7健全護理薪酬和激勵機制
7.1薪酬機制一視同仁我科對聘用制護士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堅持公平性、競爭性、激勵性、經濟和合法原則,根據工齡、工作態度、工作責任能力、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掛鉤[6]。建立以分析為基礎,以績效考核為工具的薪酬和激勵機制。讓護理人員貢獻與利益掛鉤,努力和能力與收獲掛鉤,工作業績與收入掛鉤,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按勞取酬,優勞優酬。
7.2重視高年資護士科室有核心小組成員5~6名,全部由高年資護士承擔,她們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社會閱歷,充分發揮其作用,授權承擔不同的管理項目,定期通報所負責項目,同時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下一階段的改進措施,共同維護護理質量。對這一部分護士可以給予每月小數目的管理經費,讓她們覺得自己勞有所得,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7.3重用有才干的護士將有才干的護士委以重任,對經常得到感謝信的護士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更加激發護士對患兒的關愛與責任感。
7.4做到獎罰分明科室每月召開體護士會議1次,對核心小組成員提出的護理問題點,在會上進行討論,由每位護士發言,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對失誤者提出批評、教育、懲罰,使違反制度的護士做到吸取經驗教訓,并同時告誡護士罰款不是目的,只是起到警示作用。對崗位能手和三基優勝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引導護士自覺學習和效仿,起到潛移默化的的作用,使護士有了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對科室實行護士分層次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須注意在執行獎懲措施時,一定要民主化、標準一致。
篇9
醫院等級評審標準是以“質量、服務、管理、安全”為主題,充分借鑒和吸收近年來國內外醫院管理實踐中的新經驗和新成果,摒棄以往偏重設備、規模等硬件設施的考核方法,在關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同時,著重加強為部隊服務、醫療質量持續改進、醫院安全管理、診療規范和單病種費用控制等長效機制的建設和改進。對照標準[1],我院分級制度、腫瘤多學科聯合會診、臨床路徑等10多項制度還未完全推開,病歷書寫質量離標準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抗菌藥物使用、手術期管理、診療技術規范等方面還有欠缺等問題,通過完善制度、加強培訓、配齊設施、督促檢查等辦法,可以促進我院內涵質量建設跨上新臺階。
2等級評審后我院內涵建設取得的成效
2.1醫院管理明顯規范
建立健全了九類管理委員會和領導機構,部門職能分工清楚,各級管理人員崗位職責明確,醫院全面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軌道。制定完善了戰備年度教育計劃、考核標準、戰備等級轉進預案,以及嚴格的戰備值班制度,使衛勤戰備工作重點更加突出,隊伍建設目標更加明確。成立了臨床教學委員會,制作了一系列教學培訓課件,“三生”培養與管理體系更加完善。開展感染監控、醫學影像傳輸、合理用藥、手術麻醉、預約掛號、辦公自動化等信息化管理,臨床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補充辦理大型設備配置許可證、放射診療許可證,以及大型設備上崗證,醫技管理進一步規范。實施醫技檢查零預約、器械集中消毒、設備應急調配等制度,服務保障措施更加有力[2]。
2.2質量內涵顯著增強
建立健全了科室質量與安全管理團隊,層級清晰,職責明確,定期分析,有力促進了醫療質量與安全措施的落實。開展門診病歷展覽等醫療文書評比活動,集中了院內外一批優秀病歷,供全院科室參觀學習,提升了全院病歷書寫質量。完善了手術醫師資格準入、傷病員術前病情評估、術前討論、手術安全核查等制度,有效提升了手術期的診療質量與安全系數。實施醫療技術臨床準入、手術分級分類管理、新技術報批、高風險診療操作授權,以及醫療技術風險評價和醫療技術損害處置預案,實現醫療技術管理與全軍全面接軌。制定出臺醫療缺陷評議制度,以及醫療糾紛防范、預警與處理規定,為有效防范和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提供了可靠依據,確保醫療秩序安全。組織實施臨床用血管理、用血監督制度,嚴格術前輸血指征把握和輸血病歷書寫,開展了自體輸血和成分輸血,有力促進了臨床用血安全有效。推行當日出院制度,制定平均住院日獎懲措施,并按科室月度指標兌現,有效縮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診療效率。嚴格了臨床合理用藥監管,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按周跟蹤,按月分析。醫院平均住院日由原來的10.5d縮短到了9.5d,費比下降9%,手術I類切口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比例下降了32%。
2.3服務水平有力提升
推行門診“一卡通”系統,實現預約和分時段掛號,使患者就診更加方便快捷。開展的腫瘤多學科聯合會診,服務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制定的護理患者安全風險評估流程,暢通了護理不良事件上報渠道,并開展了相關缺陷改進,護理工作滿意度達100%。放射科、超聲科、核磁共振科、CT科、檢驗科、病理科等醫技科室,在縮短報告時間、提升檢測質量、方便服務患者、積極配合臨床工作等方面積極想辦法,提升了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藥劑科安裝了冷鏈藥品監控管理系統,為臨床科室配備了保溫箱、保溫盒,保證了藥品質量安全,并印制了責任藥師聯系卡,加強了與臨床科室的交流與溝通。
2.4文化和安全機制持續鞏固
按照《軍隊醫療機構醫德醫風建設規定》,建立健全的醫德醫風管理機構、醫務人員醫德醫風檔案,以及相應的醫德醫風管理制度,特別是嚴格組織實施的醫德醫風“十不準”教育和“八項承諾”活動,以及誠信廉潔行醫公約,有效規范了全院醫務人員行為,風氣建設進一步增強。開展了經常性法紀法規教育,有力助推了醫院的全面建設與發展。建立健全了重大經濟集體決策、物資統一采購、基建項目管理等制度,院務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措施更加規范。大力加強餐飲服務和水電氣保障,服務臨床的意識進一步加強。定期組織開展消防技能培訓和演練,建成了院區數字化視頻監控系統,確保了醫院行政安全。加強醫院控煙、環境整治、醫療廢物和廢水管理的監督與檢查,有力提升了醫院營院環境質量。
3評審后對重點醫療工作的思考
3.1突出抓好研究型學科和人才建設
針對我院部分學科專業分得過細、規模效應不明顯,學科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等問題,加強開展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人才院內遴選工作,推開第二次醫院學科評估,將遴選出醫院研究型科室,按政策給予資金、空間和人才支持。同時,開展研究型人才評選工作,明確各項人才培養計劃執行對象,有效充實學科后備力量。在研究型學科評估后,按照專業對現有學科進行融合,使學科形成一種規模效應,力求申報1~2個全國和全軍重點學科。在年內開展的國家重點課題申報評審中,推舉最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課題參選,提高醫院課題中標率和科研成果轉化率。
3.2大力推進績效考評工作
2005年以來我院推行績效考評工作,對醫院建設發展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隨著醫院新的形勢和任務不斷發展變化,存在醫療績效指標不全面、部分配套方案缺乏實際操作性、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將原醫療綜合績效評價體系采用的百分制改為千分制,考評頻率由原年度考評改為按月度考評,并與月度科室超勞務補貼掛鉤。在醫療綜合績效評價體系中增加病房管理和門診管理兩大配套方案,并賦予較大分值,有效提升和監督醫療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指標設置及考評細則,包括工作效率、經濟效益、醫療安全、醫技質量、基礎質量、院感防控、收費管理、為部隊服務、科研訓練等方面績效,力爭發揮績效考評的指揮棒作用[3]。
3.3持續抓好內涵質量建設
落實好醫師分級、手術分級、抗生素分級制度,進一步促進臨床診療規范化。繼續完善和加強住院總制度,組織住院總積極參與督察、急會診、搶救、衛勤保障等活動,達到培養骨干、提高質量與安全的目的。制定新技術及新業務和二、三類技術管理及評議制度,促進臨床醫療技術創新發展。對手術死亡、非計劃二次手術、術后重大并發癥、抗生素使用、術后感染等圍術期管理方面,逐項落實,并按照季度進行專項分析并拿出整改建議。在病歷歸檔時限獎懲制度的基礎上,加強病歷內涵質量的監管,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進一步提升病歷內涵質量。特別是針對我院輸血病歷質量問題,在手術記錄、術后記錄、輸血指征、輸血效果,以及輸血知情同意上加大監管力度,切實提高輸血病歷質量。充分利用好門診手術室,推行日間病房、日間手術,進一步提高手術效率。開展抗菌藥物臨床合理用藥全員培訓,加強臨床合理用藥的質量管理和安全監測,與醫生績效掛鉤,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
3.4突出診療行為規范化
篇10
【關鍵詞】 醫院;職工;崗前培訓
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醫院發展的關鍵,每個醫院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醫院每年錄用新職工充實醫療人才隊伍,這不僅促進了醫院醫療工作的開展,也為醫院的人才儲備和專業梯隊建設增加了新的力量。對新職工進行崗前培訓是加強醫院人力資源和隊伍建設的入口和開端,成為醫院加強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我院多年來一直堅持對新職工進行崗前培訓,尤其近幾年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逐步改進和完善培訓的方式和內容,以期崗前培訓達到實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結合我院近三年新職工崗前培訓的實踐,對醫院新職工崗前培訓情況進行闡述。
一、我院2012~2014年新職工崗前培訓情況
(一) 崗前培訓的對象。我院新職工崗前培訓的對象主要是當年新錄用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從近三年新職工錄用情況分析,按錄用總人數看,接收數量多,呈現遞增趨勢;按崗位分布情況看,醫師及醫技人員、護理人員占較大比例,為接收總人數的90%以上;按學歷分布情況看,新錄用專科人員明顯增多,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在近兩年專科人員為總人數的50%以上。所以醫院會有針對性地安排新職工崗前培訓的內容。
(二)崗前培訓的目標。通過崗前培訓,使新職工了解醫院的歷史、文化以及建設發展方向,盡快熟悉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相關專業技術操作流程,找到歸屬感,增加使命感,逐漸融入醫院的整體建設中,為醫院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三)崗前培訓的形式。主要采取集中脫產培訓,為期3~5天,要求所有新職工必須參加,實行簽到簽退制度,并記入職工考勤。由醫院人事部門首先進行全體新職工的崗前培訓,再由醫務、護理等相關部門分別進行專業崗前培訓。
(四)崗前培訓的內容維度。新錄用職工在醫學院校已取得從事醫務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并偏于理論書本知識,故醫院的崗前培訓重點要放在培養良好的個人行為方面,同時側重臨床實踐能力。為此應針對新畢業生的特點和醫療工作的特殊要求,培訓內容有所側重。我院的崗前培訓主要從醫院文化、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規章制度及心理調試培訓等方面進行。1. 醫院文化培訓。醫院文化主要有醫院發展的歷史、發展戰略、發展特色、專科優勢及醫院未來的發展方向及醫院近年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情況。醫院的院訓為“求特求精、傳承傳揚”,醫院職工的核心價值觀是“重德、重藝、求實、求新”,告訴每一位新職工,在努力實現醫院核心價值觀的同時,要將職工的核心價值觀同步實現,實現集體與個人同發展,達到“雙贏”。同時也對新職工提出希望,希望他們愛崗敬業,實現自我發展和超越,終生熱愛并獻身于醫療衛生事業,讓新職工感受到被接納和重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已是醫院大家庭的一員,看到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增添信心。2.職業道德培訓。醫務工作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應具備的良好的職業道德,多年的崗前培訓中,我院一直堅持職業道德與思想教育,啟發新職工樹立良好的道德素養,強化自身道德修養,自覺地擔負職業義務,同時也向新職工客觀介紹現行醫患關系,醫務工作者在醫德醫風方面存在的問題,社會少數人群對醫務工作者的偏聽偏見,強調職業責任及風險,使其懂得做一名成熟醫務工作者的艱辛。一切以患者為中心,隨時和患者進行換位思考,多理解患者痛苦,多一點責任心和同情心,使新職工意識到良好的醫德醫風是貫穿一名醫務工作者職業生涯的靈魂所在,教導新職工應努力恪守醫務工作者的行為準則,自覺抵制商業賄賂,維護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神圣感,建立健全和諧的醫患關系。3.專業技能培訓。我院每年接收的新員工中,臨床醫護人員占到了90%,與之相關的崗前培訓內容為:(1)住院醫師培訓:一是醫院住院醫師的培養專題講座,該講座由醫院資深主任主講,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鼓勵新職工終生學習,不斷實踐,善于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創新,勇攀高峰。二是請相關科室的優秀住院醫師代表談從醫學生到醫生的轉變,介紹自己擔任住院醫師的經驗教訓及體會,給新職工今后在院的工作提供借鑒。(2)醫院的護理管理及醫護配合專題講座:由護理部主任詳細介紹醫院護理管理的組織結構,病房的管理、各項規范要求、醫囑管理及消毒隔離,手術室管理及醫護配合問題。(3)心肺復蘇培訓:急診科醫師現場進行心肺復蘇專業知識講解。(4)專題講座:醫療質量與病人安全、醫院感染控制與手衛生、醫療風險防范、醫患溝通、病歷書寫規范與管理制度、死亡診斷證明書的正確填寫等。4.規章制度培訓。主要包括:各項人事管理規定及員工的各項福利待遇;醫療從業人員行為規范;醫院的門診系統與門診管理、病案管理、醫療保險與臨床、醫療事務管理,醫院教育管理、科研管理、醫院信息系統概況,分別由相關職能處室及科室的負責人進行講解和演示。各講座系統介紹醫院相關內容的規章制度、規范流程、各項要求等。5.心理調試培訓。新職工的入職心理調試培訓是我院新職工崗前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的關鍵任務是努力學習以專業知識為主的多方面知識,培養以專業能力為主的各種能力。而在工作崗位上沒有大學生所謂的“自由”環境,也從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轉變為單一的工作環境,員工的角色表現非常具體,不同的職業角色有其共性的抽象,職業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會職位和一定職權相應的職業規范;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業務能力;履行一定的義務;經濟獨立。因此員工即是在某一職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識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規范具體地開展工作,在行使職權履行義務為社會作出貢獻,同時取得相應的報酬。從學生到員工的轉變是巨大的,也是一次質變。一般心理調試培訓由我院資深的心理學門診主任醫師為新職工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傳授知識,從源頭上關注醫院職工的身心健康。
(五)崗前培訓的效度。為了解新職工對崗前培訓的感受,促進醫院今后更好地開展此項工作,在培訓結束時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主要從時間安排、培訓內容上進行調查,以及征求新職工的建議和意見。從問卷反饋結果看,新職工對入院教育的總體滿意度達95%,對入院教育的課程時間安排滿意,認為入院教育的內容非常有必要。
二、開展新職工崗前培訓的意義
崗前培訓能夠讓新職工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了解醫院,融入醫院環境,并對自身有更明確的定位,盡快完成由學生向醫院工作人員的轉變。醫院每年錄用的新職工大部分是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他們在學校接受了正規系統的教育,在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崗前培訓能夠讓他們在短時間內了解醫院的文化和傳統,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要求,醫院的建設規劃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以便他們盡早完成角色的轉換及成為醫院未來發展建設的一分子做好心理準備。新職工崗前培訓是醫院人才建設的重要方面,對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才是醫院發展的源泉和支柱,新職工的到來為醫院的人才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職工崗前培訓是醫院人才建設的開端,也是醫院人才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幫助新職工在新的環境和體制中逐漸適應和逐步成長,使之為醫院不斷向前發展貢獻力量。
崗前培訓是新職工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保障。新職工通過崗前培訓不僅獲得了在醫院工作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而且會根據培訓所提出的要求盡快地調整自己,以適應醫院工作的需要,從而促進了新職工素質的提高,由此保證醫院醫療服務的水平。崗前培訓可以提高新職工的滿足感和對醫院的忠誠度。對新職工的崗前培訓,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醫院對自己的重視和關心。同時崗前培訓可以增加新職工的員工榮譽感和歷史使命感,會提高他們對醫院的忠誠度,不僅為實現個人理想,同時也為建設更好的醫院而努力奮斗。新職工崗前培訓能夠更好地促進醫院文化建設。大多數醫院的崗前培訓會包含醫院文化的內容,新職工在日后的工作中會不斷地感受和體會醫院文化無處不在,會逐漸地融入醫院文化,并為建設和發揚醫院文化而不斷努力。
三、思考與建議
(一)將新職工崗前培訓工作制度化,通過制度使培訓工作規范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以順應醫院發展及文化建設的需要。新職工崗前培訓的制度化是醫院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和健全所不可或缺的,應積極探索,勇于實踐,逐步建立健全新職工崗前培訓制度,向合格的醫院質量管理體系邁進。另外,崗前培訓工作制度化也是加強醫院文化建設的需要,通過制度規范新職工崗前培訓工作,同時也直接促進了醫院文化建設。
(二)培訓工作安排的建議。新職工崗前培訓的時間短、內容多,新職工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為此,建議:1.新職工崗前培訓與其在醫院的后續培訓相結合,保證培訓環節前后銜接,培訓內容完整且不重復,以提升醫院培訓工作的效果,促進人才隊伍的建設。2.將崗前培訓相關內容制成手冊,包括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專業技能要求、院區平面圖等,在培訓結束時發給新職工,為其在院工作提供便利。3.豐富崗前培訓的形式,使其多樣化,使新職工在短時間內能夠多渠道多角度地接受培訓信息,保持興奮度,提高培訓效果。
(三)對崗前培訓的效果進行量化評估,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促進崗前培訓工作的不斷創新。崗前培訓工作是醫院人才建設的重要方面,應重視培訓效果的量化評估,以保證此項工作持續有效地向前發展,從而推動醫院的人才建設。做法方面應細化滿意度調查表,做好培訓滿意度及培訓需求分析,以便更好地調整培訓內容,改進培訓形式;增加實際考核內容,如醫護人員進行心肺復蘇的操作考核等,以確保培訓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強和完善后續工作。實現崗前培訓工作的完整性新職工崗前培訓工作結束后,醫院人事部門應進行培訓工作的總結及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培訓前準備的材料、發放的通知;培訓中播放的錄像影音資料;培訓時產生的如新職工簽到表、培訓錄像及照片、授課幻燈課件、回收的評估表等資料。每一年新職工崗前培訓工作的資料都應做整理和歸檔,這不僅是醫院職工培訓工作發展的歷史記錄,也為以后的培訓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五)醫院應盡力做到對所有新職工的培訓。每年6-7月份是畢業高峰期,畢業生會集中報到,便于集中培訓,但調入人員則是零散的不定期來院報到,雖然人數很少,但也應加強崗前培訓,使崗前培訓力爭做到全員化。因為崗前培訓工作要求時效性,應當安排新職工入院后盡早培訓,否則培訓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總之,醫院新職工的崗前培訓是加強醫院人才建設的重要途徑,應盡力做好此項工作,保證醫院人才戰略的優勢,促進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菁菁.醫院新進醫務人員崗前培訓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資訊,2010(35):258-316.
[2]趙榮,張采娟,汪欣.醫院新職工崗前培訓方法探討[J].黑龍江醫學,2013(2):142-143.
[3]邊江紅,鄭春華.談醫院新職工崗前培訓[J].中國中醫藥,201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