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聽說范文

時間:2023-04-06 13:0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影聽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電影聽說

篇1

關鍵詞 英文電影;欣賞;英語聽說教學

一、英文電影欣賞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優勢和作用

1、英文電影作為英語教學手段的潛在優勢

英文電影是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它從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英語民族的文化。英文電影欣賞不僅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電影中精彩的對白、真實可見的英語環境都會給我們提供一個練習聽力和口語的極好機會。在欣賞優秀的英文電影的同時,既可以身臨其境地學習英語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又能通過練習電影中的經典對白積累更為地道的語言素材,因此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教學對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

2、英文電影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上引入英文電影情景教學,可以真實而立體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讓學生接觸到大量形象生動、標準地道的生活和社會交際語言,聽到英美人士地道的語言和純正的語音語調,有助于學生英語聽力、口語的鍛煉和提高。

(1)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語言學家Krashen強調使課堂盡量接近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英文原版電影作為一種聲、色、形、情相結合的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聲像并茂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生動有趣、動態逼真的情境之中聽外語。英文電影中的語言含量、貼近現實的生活內容以及地道清晰的發音,幾乎涵蓋了語言學習中語音、語調、節奏、用詞、思維、感情等幾大因素,電影中說的英語大多數帶著角色專有的氣質、情感、口音等特征,加上精彩的對白、原汁原味的英語環境,給學生們創造了練習聽力的極好機會。在接近真實的自然環境中接受聽力信息的輸入,有助于學生獲得與現實世界較為接近的生活體驗,從而有效提高聽力水平。

(2)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英文電影既給我們提供了接近現實的英語,又讓我們身臨其境地去體會每個詞、每句話在上下文中的使用。通過影視材料我們可以體驗到一種全方位的、接近于母語學習過程的經歷,深刻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英文電影是學習發音的極好材料,我們平時練習發音都是對著枯燥的口腔圖,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練,發音的練習似乎如此漫長而單調。看英文電影、聽經典對白則有助于學生模仿糾正語音、語調,與此同時加速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使所學的孤立的單詞、句子和語法變成地道純正的英語口語。

(3)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了解東西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存在的環境,是人類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交際工具。然而,由于各民族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人們在認知方式上也就存在很大的差異。現代社會是一個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的時代,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依存已經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因此現階段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而英文電影在提供學習目的語的語詞知識、語用知識的同時,也全面、客觀地展示了目的語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通過英文電影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政治、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有益于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加強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英文電影欣賞的教學考慮

以英文電影作為英語教學的輔助手段,不但能極大豐富教學資源,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發掘其內在的學習潛能,尤其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英文電影提高聽、說能力,提升語言應用水平和技巧。為達到上述目標,英語教學應從影片選擇、課前環節準備、課堂環節指導、課后環節強化等方面加以詳盡考慮,以期英文電影作為一種英語教學手段對學生聽說能力的提升帶來較大推動作用。

1、影片選擇

英語課堂引進英語電影欣賞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而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如何從豐富的英語電影資源中選取那些對英語聽說有幫助的英文電影,教師需要認真考慮并盡量遵從以下影片選擇原則:(1)思想內容健康。英語電影欣賞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生,學生正處于人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認知和形成時期,那些倡導積極向上、內容健康、風趣幽默的影片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益處。(2)影片語言難度不要太大。英文電影題材廣泛,風格各異,片種繁多,如何根據學生不同的語言水平選擇適當的電影題材對于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十分重要。考慮到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有限,語言能力及中西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英文電影的選材要語言難度適中、人物對話發音純正、標準規范、簡單易懂。(3)影片情節不要太復雜。對情節復雜的英文電影,學生單純從語言方面看懂、聽懂就有一定難度,就更不用說從中體會其文化背景和意義。因此為避免教學中出現因情節復雜難懂而導致電影欣賞前學生興趣濃、熱情高觀后感到心灰意冷、枯燥無味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盡量避免選擇紀錄片和科普片。這類電影題材雖然內容新穎,重點突出,但片中語言難度較高,語速較快,缺乏情節性,學生容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情緒。而那些情節性強的故事片,語言比較生活化,學生欣賞的興趣會比較高。(4)影片播放時間不要太長。大學英語的聽說課時有限,針對不同的英文電影類型和學生語言水平,選擇英文電影時要注意影片的長度。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習者難以在長時間內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筆者認為播放時間應保持在6()分鐘以內。這樣學生會感到意猶未盡,欣賞興趣就會更高。

2、課前環節準備

課前環節準備應含三個要點:(1)影片背景知識收集。每部電影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同時都是一個時期或一個國家的某段特定歷史的反映。要想深刻感受不同背景的文化差異,教師要盡可能做好影片背景知識收集,包括與電影有關的文字和圖片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內容。(2)欣賞方法指導。欣賞電影之前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欣賞英文電影不是將電影中的點點滴滴一字一詞完全牢記,只要理解故事發展情節,對影片反映的文化氛圍有所感悟,與教師配合順利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就已經實現教學目標了。至于聽說能力的提高則來源于對此種教學方法的長期堅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聽、多看、多練,日積月累,語言聽說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3)對影視資料的編輯和組織。課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教學課程的要求將影視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對影視片斷進行合理地編輯和組織,應對電影播放的每個片段的內容和時間合理分配,既要保證片段播放的連續性,又要讓學生進入到影視角色中,以保持最佳的教學效果。

3、課堂環節指導

英文電影欣賞不只是教師放映、學生觀看這樣單向的學習過程,而是以電影欣賞為主線,教師、學生相互交流探討的教與學的提高、促進過程。在視聽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導調控作用,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環節的有效指導。以幫助學生提高視聽課學習效率。(1)播放后問題的總結。觀看完影片之后,教師可將影片中的主題、語言要點、文化背景向學生做進一步的細節講述,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西方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風俗、習慣等,拓寬學生的視野。(2)設計問題。針對影片播放情節設計相關問題學生回答,目的是給學生制造用語言進行交流、討論的機會,讓學生用主動地說來闡述對影片的認知程度,讓學生用認真地聽來感知別人對影片的評判,一聽一說,不經意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強化。(3)播放字幕選擇。教師可通過利用字幕功能,初次播放影片時盡量消除字幕,弱化學生對字幕的依賴性,讓學生從視覺上產生捕捉語言信息、渴望聽懂語言的欲望。再次播放時可向學生提供字幕參考,讓學生獲得準確的語言輸入信息,進一步鞏固聽力訓練。在提高訓練階段教師可通過選擇正常語速或偏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辨音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強化學生聽力能力語言輸入效果。

4、課后環節強化

行為主義理論把語言習慣看成是習慣形成的過程。而習慣形成需要不斷強化進行刺激一反應。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一吸收一輸出的過程。根據輸入輸出之間平衡的觀點,從輸入、儲存到產出之前的階段被稱作“孵化期”。教師應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去縮短孵化期。因此教師在影片觀賞后,不妨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背誦等強化語言學習的輸出輸入訓練。

在聽說模仿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重現影片中的英語情景,從而實現從情景到語言再從語言到情境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而且內化了語言學習效果。

背誦是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觀看影片后,可以讓學生將影片中的經典對白、黃金句型摘錄后反復聽、重復背。模仿、背誦片中的經典對白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發音和表達能力。如果學生能準確流暢地背誦一些英文電影中的經典對白,他們在英語交流中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篇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現代化的教育環境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社會對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語言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樣的社會背景無疑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大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的帶動下,教師著重英語聽說的教學,讓學生首先掌握語言最基本的技能:聽和說。因此,在聽說教學中應適當地引入英語電影使學生置身于純正的英語環境中,為學生創造了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

二、英文電影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影響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英語學習的必要因素,二語習得理論認為語言是能夠在真實、自然、豐富的環境下習得的。英語是外語,學生除了在英語課上學習英語外,課下幾乎沒有機會處于英語環境之中,更不用說靈活運用了。英文電影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被用于英語教學中,有利于為學生創造更真實的語境。大部分學生看完英語電影后,獲益匪淺,能真正地體會到語言在日常交際中,尤其是人物對話的靈活運用。比如《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影片中語言純正地道,發音清晰準確、原汁原味,而且演員的表情、肢體語言,以及特定的情景、故事的情節發展對學生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可以在輕松的視聽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的英語,在真實的語境中感受正常的英語語速。

三、英文電影在融入聽說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

針對高職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薄弱的特點,在聽說教學中一定要選取適合他們的電影。這對于任課老師而言無疑會增加備課量。教師們要提前了解大量英文電影的背景知識、內容的生動性、實用性和語言的充實性。

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教師們宜選取影片內容及對白相對簡單,不涉及過多英語俚語和英語方言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對白學生很容易聽懂,可以學習電影對白中簡單的人物對話。對于初學者來講,電影適合選取像《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冰河世紀》及《精靈鼠小弟》等。這樣的影片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他們也能聽得懂,更容易學習里面簡單的情景對話,會有更多的信心聽英語,說英語。

四、英文電影在融入聽說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設施的要求

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硬件設施越來越齊全,作為硬件設施的視聽說教室和多媒體教室被廣泛利用。網絡資源的不斷豐富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很好的下載平臺,使學生和教師有雙語電影的下載渠道,為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五、英文電影在聽說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選取合適的影片以適應高職高專學生的需求

教師在上課之前需對大量的影片進行篩選,選取適合高職高專學生英語水平的電影,過于簡單的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太難的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所以選好影片很重要。英語電影的直觀性、生動性、靈活性和實用性使英語語言更具有趣味性,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對于把英文電影應用于聽說教學是持歡迎和支持態度的,這樣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許多教育家認為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興趣一旦形成,學生便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2.英文電影與聽力能力的提高

影片要合學生的胃口。因此,一定要選取中英文字幕結合的影片,使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可以借助英文字幕的表達加深對英文對白的記憶,從而加深對英語單詞的認知,進而提高對英文單詞及短語的聽力水平。

3.英文電影與學生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擴展

英語聽說并不只是英語單詞和短語的積累,還要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即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電影是一種文化載體,是現實生活的濃縮與升華,是文化溝通的橋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人文、歷史及思維方式的最直觀、最生動的綜合反應。因此學生在看英文電影時,不僅要注重電影的情節內容、人物表情,人物著裝,而且要注重電影中文化的因素,提高自己對跨文化的認知能力,從而擴展跨文化交際知識。

4.英文電影與口語表達能力

相對于聽力教材的內容,學生對電影片段更感興趣。因此在英文電影融入口語教學時,教師要有的放矢,選取的影片內容要積極向上,切合當下社會的熱點,使學生真正感興趣,從而融入整個環境中。要針對影片的內容設置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影片中內容能加以復述;對于設置的問題能用口語加以表達,而且要能夠流利、準確、地道地表達。同時課堂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表演,或讓學生以相似的題材編演情景劇,更多地激發學生說口語的積極性,更促進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增強。

六、結語

把英文電影融入英語聽說教學中是學習英語比較好的一種方法,既能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又能激發學生使用英語表達思想的積極性;通過欣賞更多的英文電影,學生還能擴展跨文化交際的知識。英文電影是外語教學的好幫手,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這種新的教學手段對老師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一部好的電影,如《幸福來敲門》,蘊含豐富的知識,教師的課前準備既費時又費力,要精心設計上課內容,從而使學生獲益匪淺,真正把英語學活、用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教育技術;多媒體;英文電影;聽說能力

一、引言

在日常交際中,聽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正常人在醒著的時候,70%的時間用于各種形式的交際活動,其中11%用于寫,15%用于讀,32%用于說,而至少42%的時間用于聽(Cooper,1988)。教育部2007年正式下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規定“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的要求,并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研究資料顯示:在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可營造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外語課堂教學多樣化。除此之外,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希望尋求一種方法,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其積極地創造并融入英語交流環境從而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近年來英文電影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電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濃縮,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英文電影的語言具有自發性、直觀性、句式多變的特點,為英語學習提供了真實的語言材料。以多媒體為手段的英文電影教學,融視、聽說于一體,使傳播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通道加寬,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為學習者的語言活動開辟了一個廣闊天地。

二、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教師為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與促進者;媒體是學習者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的輔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二語習得中,語言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已成為研究者的共識。語言輸入(input)指語言學習者聽到、讀到的語言素材。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強調當學習者能夠理解略微超出其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時,自然語言習得就會產生。“輸入的語料”應是“可理解的”,有實際意義,生動有趣,并要有所關聯的信息。學習者通過這種輸入可以提高語言能力并獲得理解語言的語境線索。另一方面,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理論中提出,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外來的輸入受到諸如動機、自信度和焦慮等情感因素的調節。如果學習者學習動機大,自信心強,態度積極肯定,情緒穩定,那么他們對語言輸入的刺激過濾作用就小,獲得的輸入就多。反之,過濾作用就大,獲得的輸入就少。基于這一假設,在課堂上,應使學生的情感過濾處于較低的狀態,即要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情感過濾程度。

然而,在我國,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一直比較薄弱,很多學生發音不標準、語調不規范、語音知識匱乏。傳統的聽說課課時少,班級大,練習時間少,教學媒體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反應淡漠,積極性不高,效果不明顯。因此,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高校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進行改革,使用了多媒體教室和語言實驗室,借助教學短片及電影剪輯等視頻輔助功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多媒體環境下的英文電影教學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動態的、變化的、形象自然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并在視聽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交談、討論、表演等,能夠使學生養成用英語思考的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和英語綜合素質。

三、英文電影在聽說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教學素材的選擇與使用

英文電影教學的素材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多維的,如反映友愛、正直、誠實、樂觀、勇敢等人類情感的,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或反映學習方法和成功經歷的等,而且還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比較適合的影片如《簡?愛》《勇敢的心》《音樂之聲》《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傳》等。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開始階段應選擇具有以下特點的電影:故事情節比較單一,按時間順序展開,主要人物不是太多;主要角色的發音地道、清晰,語速不是太快;影片的背景、類型比較熟悉,不需要專門的文化背景知識;表演(體態語、動作)、音效本身對情節的發展有較強的暗示作用;較少俚、俗語、方言、術語和個性化用語;影片部分地方會話較少,給觀眾適度的休息和放松(Doye,1998)。一般說來,英文兒童片和動畫片大多具有以上特點,如《小鬼當家》《獅子王》《白雪公主》等都是深受學生歡迎的首選。

2 電影欣賞前和欣賞中預測法的運用

預測法可以訓練大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學習者理解故事情節與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在放映前,教師提供影片的名字,要求學生根據名字推測電影的內容;當主要人物出場時,只播放其中一個情景,讓學生分析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當故事發展到時,讓學生預測故事的結局。如在影片《百萬英鎊》里,當身無分文的亨利?亞當斯因饑餓不堪想拾起路邊別人丟棄的水果時,富豪兩兄弟叫住了他,并邀請他到家里。這個情景就可以讓學生推斷以下發生的事情。

3 電影欣賞中聽說技能訓練的形式

電影欣賞中聽說技能訓練活動形式多樣,主要有:“片段模仿”(imitating movie clips)、“角色扮演”(role play)、“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看默片”(sound off)、“看一寫”(watch―write)、“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配音”(dubbing)等。“頭腦風暴”適合各個層次的學生,“看默片”適合中級水平的學生,“看一寫”則適用于初、中級水平的學生。對于高級水平的學生來說,全面訓練和檢驗的方法也有很多。這個層次的訓練應以學生為中心(1eaner―centered),課堂活動包括小組討論等難度較大的項目。例如電影《羅馬假日》(Rome Holiday)中安尼公主與記者喬之間的對白臺詞比較淺顯易懂。教師可以讓學生跟讀一模仿配音一角色扮演。跟讀可以學到純正的英語語音語調;模仿配音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常用的英美詞匯、習語和日常表達;角色扮演可以營造真實的語言使用的環境,讓學生學以致用,讓英語“活”起來。

4 電影欣賞后的回味鞏固

觀賞電影后讓學生復述電影內容、改編或續編故事、 口頭概述、總結觀后感、辯論或進行影評等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概括組織能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營造使用英語的濃厚氣氛。比如,在觀看《Waterloo Bridge》時,很多學生對故事的悲劇結尾感到很遺憾。筆者曾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活動,請他們來做導演,給故事另編一個結尾,學生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他們有的設計女主角沒有被車撞死,而是被男主角送往醫院救治,并脫離生命危險,然后他們隱姓埋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的說女主角車禍后被人救起,在一個偏遠的小鎮平淡地生活,偶爾想起從前她與Robert(男主角)的幸福時光時,她會發自內心幸福地微笑。他們所編的結尾想象豐富而合理,此項活動使學生練習英語聽說的熱情空前高漲,同時又鍛煉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英文電影教學中的問題及彌補方法

多媒體環境下的英文電影教學屬于一個比較新的課題,還有很多的問題和不足。首先,時間不充足。當前各高校分配給大學英語的教學時數相當有限,而且大部分課時是用于閱讀課,用于專門訓練聽說的課時少之又少。這種情況嚴重地制約了電影課的普遍開設。其次,電影語言難,內容涉及范圍廣,過于耗費精力。電影語言是十分接近生活的、自然的語言,語速快,口語表達方式豐富。教師在準備英文電影時,不僅要看片,還要查找有關文字資料,設計課堂討論題及練習。因此,有時準備一部電影教師要看數遍,工作量可想而知。最后,教師觀念陳舊,缺乏探索精神和開拓意識。有些教師一味地放電影,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信息,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采用以下解決方式。首先,正確處理觀看與學習時間矛盾的問題。欣賞整部影片盡可能地放在課外時間;課內可以采取電影片斷剪輯講解、欣賞結合的辦法。其次,教師要有強烈的開拓進取意識和迎難而上的精神,不斷地擴充知識和完善自我才能,另外,配套的英文電影欣賞教材,對于課堂教學的規范將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最后,加強英語教師的理論培訓和技術培訓,教師授課方式要多樣化,從簡至繁、逐步深入,精心設計靈活多變的課堂活動,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觀賞影片的興趣。

篇4

關鍵詞:原聲電影;視聽說;教學;妙用

Abstract:By providing authentic language surrondings, original English movie helps a lot in arousing the students’intersts and promoting th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estern culture. Once original movie is adopted, the teacher needs to select proper films and give guidance before hand. After enjoying the movies, some oral and written tasks should be performed. This eassy which took Tantanic as an example aimed at showing how we can use original films in the audiolingual flexiblely.

Key words:original movies;audiolingual;teaching;ingenious use

英語視聽說課程是一門綜合語言技能課。其特點在于輸入手段的多樣性,即通過運用現代化電教設備,借助視聽媒體、融“視”、“聽”、“說”三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對語言真實度較高的各類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視聽說的結合,以直觀畫面和情節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聽說技能,以及通過介紹英美風俗和文化特色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英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中,原聲電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做任何事情時,“過”和“不及”都是不

好的。如何將原聲電影利用得恰到好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呢?

1影片資料的選取是關鍵

英語影視作品的選取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數量龐大的英語影視作品中挑選出優秀的、適合學生英語水平的影片是將英語影視作品應用于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不加選擇地觀看英語影視作品,不但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反而會導致不良的后果。教師選片時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①根據

學生的實際聽力能力進行挑選;②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挑選;③根據我國的道德規范進行挑選。影片中語言的難度不宜過大,情節不宜太復雜。并且,教師一定要清楚,看電影不是上課的目的,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環境和平臺,從而達到提高聽

力水平,鍛煉口語的目的。

2用電影進行教學的過程是主體

選擇了合適的影片,如何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以實現整個教學目的呢?以影片Titanic為例,教學過程可分為以下幾步:

2.1做好課前準備

在放映影片之前一定要告訴學生:看懂原版電影并不意味著一點一滴完全看懂。只要理解了故事情節,領悟了其中的幽默之處,能完成教師安排的大部分學習活動,就很成功了。提醒學生注意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語言,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語言體現他們的個性特征。因此,看電影之前可先給學生一個話題:Do you think what is true love? 然后引出電影的主人公:杰克和羅絲的愛情。

2.2層層深入,采用多種練習形式

教師在讓學生欣賞電影畫面的同時,一定要巧妙地設計練習,可通過問答、討論、復述、表演等一系列訓練活動,提高英語聽說水平。整個電影長達3h,不可能整個課堂都看電影,這樣就太“過”了。因此,教師要選擇截取合適的片段,給學生看,并加以適當的練習。體現主人公之間經典愛情的片段是杰克跟羅絲告別的那一段,這段對話體現了兩人之間的真摯愛情。因此,可以選出來給學生看,大概10min左右。第一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當中,跟主人公同喜同悲。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練習發給學生,看完第二遍之后,請學生完成一些聽力練習,即完成單詞和句子的填寫。這是最基本的對影片直觀理解后的機械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應設計一些能力拓寬性練習。比如可以設計一些理解題:

(1)What are those people on the lifeboats trying to d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clip?

A、They are trying to tie all the lifeboats together lest one might lose touch with another.

B、They are making more room for the other survivors.

C、They are trying to move all the women into one boat.

D、They are preparing to leave to meet the rescue ship.

(2)What can you infer from the movie clip?

A、Jack is very confident that the lifeboats will come back to save them.

B、Jack believes that the White Star Lin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C、Rose actually says farewell to Jack when she says“I love you”to him.

D、Jack cannot survive without Rose's promise.

2.3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通過一些聽力和理解題目的練習,學生對影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這時候就可以進行自由討論,以檢測學生對影片信息捕捉的敏捷性,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可通過以下練習完成。

Choose the adjectives which can best describe Jack's character from the words listed below according to the movie clip you have just watched, and give your reasons.

A、courageousB、generous C、humorous

D、considerateE、emotionalF、optimistic

這部分練習的答案是開放式的,學生不僅可以增加詞匯量,還可以利用影片中的信息,各抒己見,在提高應變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適當的教育,從而加深對愛情的理解,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4角色扮演

做完了一些理解性的練習之后,老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給他們提供一個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個過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并且能夠培養語感,有效地利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最主要是利用標準的英語進行對話,惟妙惟肖地模仿英文電影中的角色,讓人有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Titanic電影教學的最后環節,讓學生2人一組,表演電影中的場景。學生可以借鑒電影中的對白,也可以自主組織語言,將片中兩人生離死別的場面演繹出來,更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愛情的高尚。

3正確引導學生,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市面上和網上的很多英語影視作品大部分配有中文字幕。學生不知不覺就會被劇情所吸引而

去看字幕,很容易就放棄了捕捉英語對白的自覺性,從而失去了通過觀看英語影視作品的手段來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目的。在不知不覺中也忽略了英語的學習。所以,要盡量觀看原聲影視作品來達到學習的目的。英語影視作品不同于其他學習材料。它們具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十分吸引人。如果學生缺乏自我控制力,很容易就會陷入影視作品的海洋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卻走向反面。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做好提醒、監督的工作。

4結 語

關于通過看英語影視劇能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勿庸置疑。利用真實的視聽材料,如原版電影安排教學活動,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機會接觸不同語言環境中英語為本族語的語言材料,而且也真實地呈現了異族文化,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整個學習過程由此變得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當然,這樣的教學對任課教師是一種挑戰。為了安排學習活動,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反復觀看原片,有時還要查閱有關資料、向外籍教師請教。但這樣的教學對教師的本身業務水平也是一種促進和提高。所以,對于擔任視聽說教學的老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因材施教,巧妙利用原聲電影,讓課堂充滿趣味性,獲得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陸 瑛.信息差填補與圖式激活的關聯及教學策略選擇.外語教學,2001

篇5

【關鍵詞】影視教學 影片選擇 影視剪輯 教師的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76-02

英語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具備較熟練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隨著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多地引入英語教學的聽說課上,影視教學越來越受大學生的青睞。其原因是視聽課集視、聽于一體,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感觸英語。課堂所采用影片題材廣泛,情節豐富,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并且還能通過影視進行英語聽說技能教學。學生不僅能聽到地道純正的英語,看到真正的現實生活情境,而且能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和英語的學習熱情。如寒假我給學生推薦了十部中英文字幕影視片,在開學的座談會上,一名學生說:“老師,我簡直看上癮了,晚上做夢都在說英語。”影視教學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聽說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那么,如何將原聲電影利用得恰到好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呢?

一 影片資料的選擇

在目前的英語影視教學課上,有的老師在選擇影視教學材料時極其隨意。的確,有為數不少的英語老師在面對種類繁多的原版影視資料時不知所措。還有的老師認為獲獎的影片是英語影視課的首選材料,在他們看來,這類影片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還能起到陶冶情操、塑造品質的作用。我在進行影視課初期也持有同樣的觀點,然而實際教學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何選擇好影視片作為教學內容,引發了我的思考。歸納為以下三點:

1.根據學生的意見選擇影片

為了確保英語影視教學的教學效果,開學后我就對我所教的四個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以此來了解學生對英語影視欣賞課材料選擇的看法。

問卷第一項的結果是40%的學生選擇了喜劇,25%的學生選擇了愛情片。這表明了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帶著一個好心情來觀看影片,他們希望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英語。

問卷第二項的結果是近65%的學生希望觀看的影片與他們的生活和課本上所學的知識相關。這表明學生希望通過他們現有的知識和精力來解析影片。如果他們對電影的主題比較熟悉的話,他們在觀看影片時就不會那么緊張焦慮,對語言的把握度也易于掌握。15%的學生選擇了大場面的特效大片,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把影視欣賞課的觀片行為當做是語言學習而不是娛樂活動。僅僅有5%的學生選擇了情節復雜、主題深刻的影片。根據人的情感特征,如果學習者感到憤怒、沮喪、焦慮、有壓力時,他們往往對語言的輸入形成一個“精神屏障”,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學生觀片時的焦慮情緒,進而形成較高的屏障,阻礙了語言的有效輸入。

問卷第三項的結果是70%的學生希望觀看的影片略高于他們目前的英語水平。根據克拉池的語言輸入理論,如果語言輸入時略高于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成為可能。因此,學生可以通過英語影視獲得學習成就感,學習也會更有動力。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促進自己的語言學習。

問卷第四項的結果是60%的學生需要觀看多個國家的影視,而不僅僅是好萊塢影片。這表明學生希望通過觀看不同國家的影片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

2.根據教學目的選擇影片

如果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為目的的英語影視教學,那么在選片時就一定要注意影片的生活化。最好選擇一些校園青春片,如《公主日記》《十件我恨你的事》《錄取通知》等;勵志片,如《阿甘正傳》《幸福來敲門》等;生活情感片,如《忠犬八公》《神父》等,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因為此類影片中都有鮮活的生活化語言或者時髦的口語表達,這些都是提高口語表達、鍛煉聽力的絕佳素材。

3.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

除了上述兩點主要因素外,教師在選擇原版影視材料時還應當留意以下這些因素。首先,在影片內容上,教師應該嚴格把關,避免選看內容過于敏感或激烈的影片。其次,在影片的語言上,教師同樣要注意影片中的言語尺度。除此之外,還應當考慮語言的規范和地道,盡量選擇發音標準、言語規范、適合語言學習者觀看的影片。這一點許多老師把握得都不好。最后,教師在選擇影片時應盡量選擇具有中英雙語字幕的電影。廣大師生可以通過射手網搜尋自己需要的原版電影的中英文字幕,并且通過射手播放器可以很方便地加載雙語字幕。根據近兩年來的影視教學和問卷調查,我在影視選擇方面主要做到:影視內容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多維的,如反映友愛、正直、誠實、樂觀、勇敢等人類情感的,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或反映學習和成功經歷的等,而且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

二 從所選影視中剪輯適合課堂上播放的片段,而整部電影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播放整部影片不現實,所以教師不需要在課堂上播放整部電影。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把選取的影片放在電腦網絡的自主學習資源中,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情況觀看整部電影。在課堂上,教師只需要選擇影片中對白相對簡單、內容相對突出的部分,然后進行剪輯。大概保留一個小時的長度較為合適,時間如果太長,便容易引起學生的聽力疲勞,注意力轉移。

三 教師應發揮在英語影視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學生在選擇英語大片觀看時,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導,大多以娛樂為目的,忽略了影視作品對英語學習的幫助,更談不上“精看”影視作品了。在運用英語影視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緊緊圍繞課程目標,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看,發揮教師在觀前、觀中、觀后的主導作用。本著以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為目的,在視聽訓練課上,教師應主要采用以下訓練方法:

1.介紹與視聽相結合

視聽課開始之前,給學生做必要的介紹。介紹影片的背景,大致的故事情節,如果是名演員或者導演的話,還會有對演員和導演的介紹。中西方存在著文化差異,有了這些簡單的介紹之后,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更容易去理解影片內容。就和我們講課時的導入一樣。

2.講解和提問相結合

播放一遍影片后,對學生做必要的提問,如相關人物、相關場景、相關角色關系、相關情節、相關語言等。如果學生回答得不夠好的話,教師應該講解一下并回放電影相關情節,讓學生有目的的去看。

3.聽與寫相結合

在回放過程時,還可以讓學生用自己能識別的簡單符號或縮寫形式記錄聽到的關鍵詞語,如數字、地點、時間、人名等,然后寫出能回答when、where、what、who、how的大概內容,最后挑選出比較經典的片段,作為普通聽寫材料,逐句播放,逐句聽寫。

4.聽與說相結合

完成了2和3兩個環節后,學生對影片中的情節發展和人物關系都有所了解。大部分學生還快速地記錄了影片中出現的關鍵詞語。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去組織語言,然后復述片段或者完整的影片內容。教師在點評時,應重點突出影片實用的口語。如“Would you eat Chinese or Japanese?”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喜歡中國菜還是日本菜?”《阿甘正傳》上的一句臺詞“Jenny and I like peas and carrots”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詹妮和我像豌豆和胡蘿卜”,而是“詹妮和我形影不離”。再如外國人口語常用的客套話“I would give you a ring.”意思是“我會給你打電話的”而不是“我將送你一枚戒指”。通過影視當中常用的口語教學,學生在與外國人對話時就不會鬧笑話。

四 視聽課實訓中應注意的問題

電影中英語的習慣用法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遍布其中,有些對話很難聽懂,開始欣賞歐美影視時,需要借助中英文字幕才能明白。可以借助漢語的思維方式理解英語,一邊思考一邊背誦,一段時間后,應考慮直接使用英語思維模式理解影片,用心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念上的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化上的差異,通過對西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綜合了解,讓英語“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把英語影視引入課堂,可使學生置身于英語環境中,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立體的、直觀的、仿真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在連續反復的語言沖擊中深入到角色,理解影片對話及其內涵,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語調、語速對所要表達的意義的影響。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及不同民族的人使用英語的習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之處,從而學會用英語的思維方式聽英語和說英語,提高英語聽力水平和表達能力。電影教學界專家,上海新東方學校聽力口語培訓部主任邱證認為,只有看英語原版影視才能把外國人的思維、文化和語言一起“泡來吃”。此外,英語影視可以為學生的語言做美容,使學生的語言更加標準、地道。

參考文獻

[1]吳耘.電影視聽英語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原聲電影;視聽說;教學;妙用

英語視聽說課程是一門綜合語言技能課。其特點在于輸入手段的多樣性,即通過運用現代化電教設備,借助視聽媒體、融“視”、“聽”、“說”三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對語言真實度較高的各類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視聽說的結合,以直觀畫面和情節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聽說技能,以及通過介紹英美風俗和文化特色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英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中,原聲電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做任何事情時,“過”和“不及”都是不

好的。如何將原聲電影利用得恰到好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呢?

1影片資料的選取是關鍵

英語影視作品的選取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數量龐大的英語影視作品中挑選出優秀的、適合學生英語水平的影片是將英語影視作品應用于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不加選擇地觀看英語影視作品,不但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反而會導致不良的后果。教師選片時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①根據

學生的實際聽力能力進行挑選;②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挑選;③根據我國的道德規范進行挑選。影片中語言的難度不宜過大,情節不宜太復雜。并且,教師一定要清楚,看電影不是上課的目的,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環境和平臺,從而達到提高聽

力水平,鍛煉口語的目的。

2用電影進行教學的過程是主體

選擇了合適的影片,如何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以實現整個教學目的呢?以影片Titanic為例,教學過程可分為以下幾步:

2.1做好課前準備

在放映影片之前一定要告訴學生:看懂原版電影并不意味著一點一滴完全看懂。只要理解了故事情節,領悟了其中的幽默之處,能完成教師安排的大部分學習活動,就很成功了。提醒學生注意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語言,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語言體現他們的個性特征。因此,看電影之前可先給學生一個話題:Do you think what is true love? 然后引出電影的主人公:杰克和羅絲的愛情。

2.2層層深入,采用多種練習形式

教師在讓學生欣賞電影畫面的同時,一定要巧妙地設計練習,可通過問答、討論、復述、表演等一系列訓練活動,提高英語聽說水平。整個電影長達3h,不可能整個課堂都看電影,這樣就太“過”了。因此,教師要選擇截取合適的片段,給學生看,并加以適當的練習。體現主人公之間經典愛情的片段是杰克跟羅絲告別的那一段,這段對話體現了兩人之間的真摯愛情。因此,可以選出來給學生看,大概10min左右。第一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當中,跟主人公同喜同悲。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練習發給學生,看完第二遍之后,請學生完成一些聽力練習,即完成單詞和句子的填寫。這是最基本的對影片直觀理解后的機械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應設計一些能力拓寬性練習。比如可以設計一些理解題:

(1)What are those people on the lifeboats trying to d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clip?

A、They are trying to tie all the lifeboats together lest one might lose touch with another.

B、They are making more room for the other survivors.

C、They are trying to move all the women into one boat.

D、They are preparing to leave to meet the rescue ship.

(2)What can you infer from the movie clip?

A、Jack is very confident that the lifeboats will come back to save them.

B、Jack believes that the White Star Lin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C、Rose actually says farewell to Jack when she says“I love you”to him.

D、Jack cannot survive without Rose's promise.

2.3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通過一些聽力和理解題目的練習,學生對影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這時候就可以進行自由討論,以檢測學生對影片信息捕捉的敏捷性,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可通過以下練習完成。

Choose the adjectives which can best describe Jack's character from the words listed below according to the movie clip you have just watched, and give your reasons.

A、courageousB、generous C、humorous

D、considerateE、emotionalF、optimistic

這部分練習的答案是開放式的,學生不僅可以增加詞匯量,還可以利用影片中的信息,各抒己見,在提高應變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適當的教育,從而加深對愛情的理解,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4角色扮演

做完了一些理解性的練習之后,老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給他們提供一個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個過程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并且能夠培養語感,有效地利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最主要是利用標準的英語進行對話,惟妙惟肖地模仿英文電影中的角色,讓人有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Titanic電影教學的最后環節,讓學生2人一組,表演電影中的場景。學生可以借鑒電影中的對白,也可以自主組織語言,將片中兩人生離死別的場面演繹出來,更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愛情的高尚。

篇7

[論文摘 要] 許多英文原版電影語言素材多樣,情節生動曲折,對白妙趣橫生,可以作為廣大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根據自主學習理論及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理論,探討如何針對學生的興趣,因勢利導,利用豐富的電影資源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

2007年9月教育部新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筆者認為借助英文電影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這是因為許多英文原版電影語言素材多樣,情節生動曲折,對白妙趣橫生,可以作為廣大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由于英文電影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內容、快速流暢的語速、不合書面語法的表達方式等,而感到望而生畏,于是通常根據中文字幕來理解影片內容,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講,收效不大。

本文的研究將根據自主學習理論及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的理論,探討如何針對學生的興趣,因勢利導,利用豐富的電影資源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

一、自主學習理論研究現狀述評

自主學習是以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初,由henri holec正式提出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多角度研究,研究成果不斷問世。henri holec(1981)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包括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littlewood(1999)強調學習者獨立行動的意愿取決于他們的動機和信心的程度,學習者獨立行動的能力取決于他們知識和技能的程度。我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方法以及相關策略(袁威,2007)、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劉金俠,2009)、自主學習模式下教師角色轉變(林寶玲,2009)、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形成性評估的構建(王莉,2009)、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李麗君,2009)等方面。

國內外學者關于自主學習理論的探討近幾年成果層出不窮,然而,借助于英文電影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的研究成果卻不多。

二、pbl理論研究現狀述評

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個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務,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獲取知識和技能。(beckett,2006)

pbl是隨著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被譽為近年來國外教育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pbl在國外二語和外語教育領域被廣泛使用已有20多年,其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作用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動機、興趣、信心及學習者自主性的促進;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推動更多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培養語言學習技能、策略等。因此,pbl能創造更多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語言學習環境。(stroller,2006)

目前,國內學者也已經開始關注和引進pbl理論,但是根據我們的文獻調查,國內對于pb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pbl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更少,對基于pbl理論、使用英文電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的研究更是罕見。

三、英文電影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中的教學實踐

(一)課堂上借助英文電影改進英語聽說教學

英文電影蘊涵豐富的學習資源,尤其是英文電影中人物之間的生動的對白可以作為學習者鍛煉聽力、學習口語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妨嘗試每周或每兩周抽出一次聽說課的時間使用原版的英文電影作為藍本,指導學生利用英語電影進行相關的聽力和會話等練習,引導學生注意書面語和口頭語之間的差異,使學生接觸到不同場合的英語口語語體,熟悉相關的一些固定表達方法,改進課堂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具體實踐方法可以如下。

1.精選較為優秀的、語速適中的、適合用來教學的英文電影,再根據視聽說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水平,從影片中篩選出適合進行聽說訓練的三至四個片段,每個片段都有一至兩個場景,相對獨立。

2.生詞和詞組介紹。有些詞語經常出現在口頭對話及電影對白中,使學生熟悉并記憶相關表達。

3.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有關某部電影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布置學生通過圖書館資源或網絡資源自己去獲取相關的信息,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課前讓學生使用英語給全班同學講述電影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只做補充即可。

4.聽力測試、理解測試及口語鍛煉。學生在觀看某個片段時,教師可以模仿四六級考試復合式聽寫的題型,給學生提供此片段的部分電影文本,使學生邊聽邊填寫空缺的詞匯、句子,補充完整電影對白。學生在看完某個片段之后,可以提問學生與此片段相關的問題或讓學生對此片段使用英文進行描述,查看學生是否理解了其內容,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5.介紹影片中的口頭英語特點。使學生反復聆聽所選英文電影片段中的句子,了解口語特點,如重復、停頓、更正、省略句的使用、附加句的使用、模糊語的使用等,直至學生能夠脫口而出。

6.開展觀看無聲電影配音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動。在使用英文電影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時,可使學生在觀看了數遍某一電影片段之后,電影播放時處于靜音狀態,使學生根據電影畫面,盡量模仿電影中人物的語音語調進行配音練習,也可直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這樣一系列的任務型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可以得到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二)開設第二課堂,課外指導學生科學利用電影資源進行英語學習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充分利用電影資源進行積極自主的英語學習,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學習現狀表明,絕大多數學生還不具備獨立承擔一切學習責任的能力,因而較為適宜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自主學習理論和pbl理論,開設第二課堂,使學生利用英文電影,在教師的指導、交流和監控下,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使學生在觀看英文電影這一項目的驅動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

基于pbl設計的原則基礎,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首先,使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采用獨立于課堂教學的形式,給實驗組的學生提供16部優秀英語影視作品,使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8部電影,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觀看、學習,并讓學生在課后調查最受學生歡迎的電影并分析原因。這期間,教師與學生保持及時交流,指導學生如何在英語影片欣賞中進行聽、說、讀、寫、詞匯、語法等練習。其次,讓學生參與觀看英語影片、通過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搜索英語資料查找電影文化背景知識、演員相關介紹等、使用英語總結影片內容完成書面報告、對影片中的部分精彩情節進行描述、記錄影片中精彩的詞匯、句子等、配音表演、角色扮演、英語問卷調查、使用英語進行訪談等一系列活動,使其在觀看學習英語影片這一項目中充分、科學地利用電影資源,從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在教師的持續堅持和正確引導下,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和訪談結果顯示,93%的學生對這一“觀看英文電影——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聽說能力”的項目表示歡迎與滿意,絕大多數學生對自主學習有了非常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態度,自主學習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四、結 語

本文研究表明,英文電影可以作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一方面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借助英語電影,在電影欣賞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詞匯、語法等練習,提高其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可以開設第二課堂,使pbl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促進,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教師可以借助英文電影,推動更多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培養學生語言學習技能和策略等,不斷探索英文電影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聽說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beckett g h.beyo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 [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

[2]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 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01).

[4] stroller f l.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

[5] 袁威.自主——合作學習法與英語教學的整合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 (12).

[6] 李麗君.基于項目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研究[j].教育探索,2009(08).

[7] 王莉.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形成性評估的構建[j].科教文匯,2009(03).

[8] 林寶玲.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與教師角色探析[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8).

[9] 劉金俠.網絡教學環境中英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j].外語學刊,2009(04).

[10] 鄧媛,王湘玲.項目驅動培養efl學生自主能力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8).

[11] 支永碧.pbl在中國外語教育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7).

篇8

關鍵字:輸入理論;輸出理論;英語電影;視聽說教學

一、概述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大學英語的培養目標逐漸轉向對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比較薄弱的聽說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視聽說教學的效果,相關學者在該領域進行了許多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已有學者提出將英語電影引入視聽說教學的觀點,以期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英語電影的引入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然而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方面的作用卻非常有限。本文將從輸入輸出理論的角度淺析如何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正確利用英語電影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輸入輸出理論

(一)輸入理論

語言輸入理論是Krashen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理論,對二語習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言輸入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輸入假設,它揭示了語言學習的實質。該理論認為,要想學好第二語言,就要有足夠的語言輸入,即必須最大程度地用聽覺和視覺接收外界的語言材料,同時要理解語言材料的意義、結構和交際功能。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輸入的語言材料必為可理解性輸入,且輸入內容必須略高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假設當前語言學習者的外語水平是“i”,那么合適的語言輸入材料難度應該為“i+1”。

(二)輸出理論

針對Krashen輸入理論中在輸出方面的局限性,Swain提出了她自己的輸出理論。二語學習既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還要進行可理解性輸出。

在她的輸出假設中,可理解性輸出對于二語習得有四種作用:注意觸發功能、元語言功能、假設檢驗功能和增強流利。注意觸發功能是指輸出的過程不僅能讓語言學習者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更能使其關注新輸入的信息,這對于固有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接收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元語言功能指的是能有效訓練學習者用所習得的第二語言去思考輸出的信息,這就使得學習者能有意識地進行第二語言的加工。假設檢驗功能,即通過把假設變成輸出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過程,可檢驗學習者假設的準確性,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語言輸出。增強流利,即通過不斷地語言輸出提高第二語言表達的流暢性。

語言輸入在二語習得中一直是研究重點,但是僅僅有輸入是不夠的,Swain提出的理論表明,理解性輸出也是二語習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幫助學習者更加快速、準確地掌握第二外語。所以對于二語習得來說,可理解性輸入和可理解性輸出是缺一不可的。

三、輸入輸出理論在英語電影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將英語電影引入視聽說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應該仔細考慮電影的選材以及相應的課堂設計方式,以期讓學生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達到提高聽說能力的目的。輸入輸出理論在這方面的教學設計上可以給我們以很好的指導。

(一)輸入理論對電影選材的啟示

電影的選擇對于訓練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影片選擇的過程中,應遵循Krashen輸入理論中對輸入語言規定的標準,即輸入的語言材料應為可理解性輸入且輸入內容要略高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

因為大學英語的授課對象普遍英語水平一般且聽說能力較薄弱,所以在剛開始進行英語電影教學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選片。應盡量選取情節性較強,內容易懂,對白簡單的影片。影片的語言最好接近標準英語,發音清晰純正,沒有太多的俚語和方言出現,這樣可以增強輸入語的可理解性。此外,影片應該剪輯成長度為十分鐘左右且有獨立情節和語境的片段,可更適于之后的輸出訓練。

為增加電影對白作為輸入語言材料的可理解性,筆者建議教師在播放電影片段之前做一些準備活動。首先要簡要介紹下這個電影片段及其相關的背景知識,掃清障礙。此外還應該把片段中涉及到的重點生詞、短語提前教給學生,使其變為學生已知語素。

(二)輸出理論對相關訓練設計的啟示

由Swain的輸出理論可知,僅有觀看電影的輸入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這正是以往電影教學對學生聽說水平提高不顯著的原因所在。在電影教學中,除了欣賞環節、設計相關的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也是非常必要的環節。

在播放電影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幾個關于該電影片段的導入性問題,使學生能更認真地觀看和思考。在第一遍播放之后,讓學生用英語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強化語言的輸出。之后進行第二次播放,并在播放前告訴學生:在電影片段播放結束后,要用英語復述該電影片段的主要內容。復述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使用準備階段所學習的生詞、短語,以及電影中出現的語言。這樣的復述是非常有效的練習方式,一方面使學生在觀看和語言輸出的過程中都更加關注新的信息,強化了新語素的記憶,達到了輸出的注意觸發功能;另一方面,在英語輸出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要進行語句的加工并注意語言形式和規則的處理,實現了輸出的元語言功能。在復述練習之后,還可以繼續反復播放電影片段,讓學生進行跟讀練習,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并加強表達的流暢程度。

此外,為實現語言輸出的假設檢驗功能,教師在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復述或者跟讀的過程中,必須及時準確地對學生輸出的語言給出反饋信息,糾正學生語言輸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于學生聽說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關鍵的。

四、結語

在視聽說教學中,輸入與輸出是密不可分的,少了任何一部分都很難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在訓練中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把英語電影引入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在輸入輸出理論的指導下做好電影材料的選擇和輸出練習的設計,使之成為能夠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管麗麗,《客觀看待DVD原版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角色》[J],《電影評介》,2007.329

2.李世令,《淺談英美原版電影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7.03

3.張帆,《輸入輸出理論在高職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2.05

篇9

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是明清宮苑,它是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地方,我們一走過售票的門就看到了很多燈籠,看,上面還有紙條。原來,是猜燈謎呀!我可要多猜幾個!你瞧,“多猜一半”(猜一國字)“多一半”,可以這樣理解1、多了一半2、“多”的一半,我覺得應該,那么是夕。還有一個簡單的:一心不能兩用,(猜一成語)腦子不用功,就是一心一意。下面還有……導游還說:“路中間的這條路叫御路,平時專供皇帝走。但皇后在結婚的時候,能走這條路。現在我們猜燈謎的地方,拍《臺》的時候,竟放了600束”。我還看見了很多明、清皇家建筑,金碧輝煌,外形雄偉、壯觀。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廣州街,這是專門為拍攝《》而修建的。我們走在廣州街上,恰好看見了他們正在拍電影。我正想看看電影是怎樣制成的,啊!這么多的著名演員,再看看兩位主角正在演一段戲,反復了五、六次,終于演完了。原來拍戲也這么辛苦。

最后我們游覽了根據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修建的汴京,重現了汴京繁華的景象。

篇10

一、視聽模仿,加強口語訓練

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聽說訓練內容,可從視聽入門,通過聽聽、說說、唱唱、做做,先培養語感,培養興趣,然后進入字母教學。新教材把第一冊前兩個單元作為視聽說的入門部分。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采用實物、圖片、掛圖、錄音機、錄像機、投影機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進行視聽模仿。小學生視、聽覺敏銳,標準的語音、語調,特別是一段聲情并茂的情景會話錄音,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視聽,學生會積極模仿。通過模仿、聽說,再進行一些內容相近的大量口頭練習,一定能促使學生提高聽說能力。

二、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

用英語組織教學,可以烘托英語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是學生練習聽力的良好機會,也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途徑之一。

堅持用英語講課要從最簡單的日常英語開始,然后逐步加深。開始可配以動作、表情或適當的解釋說明,盡量避免用漢語講述,逐步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氣氛之中,通過英語交流,提高聽說能力。

三、堅持值日生匯報制度

每次上課前由值日生用英語報告。開始練習時,可用最簡單的日常用語,以后逐漸加深。可讓值日生提前準備,寫在筆記本上,老師提前批閱、修改,盡量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內容運用到值日匯報的內容中去。無論是談論天氣、談論家庭,還是談論學校、班集體或是自己的好朋友等等,這些都是訓練聽說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好素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由看著材料到不看材料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為完成好值日匯報的任務,準備一下,寫一寫、說一說,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

四、用直觀教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聽說環境

實物、圖片、簡筆畫、幻燈片等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除教師制作直觀教具外,還可以發動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剛開始學字母時,就可讓學生作字母卡片,以便進行同桌、分組、找朋友等多種形式的聽說訓練。音標教學、單詞教學、對話教學、課文教學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做一下教具。這樣安排不僅有利于我們進行聽說訓練,而且也能促使學生動腦動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效果會更好。

五、扮演角色,進行會話表演

可把表演帶進課堂或經常在課堂上把句型、對話、課文編成短劇,讓學生表演,把講臺變成舞臺,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或師生共同表演。要盡量讓學生把所學內容按設定的情景結構演出來,做到聲情結合,使學生得到大量的聽說機會。做好會話表演教師應注意四點:

1.要讓學生模仿原聲帶中的語音、語調。

2.老師領讀時聲音、語調要有感彩,要把各個角色的性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3.隨著情節的發展,要有逼真的表情和貼切的動作,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4.可做些頭飾之類的簡單道具,盡量使學生在表演時更有真實感。

六、加強語言實踐,開展課外興趣活動

進行聽說訓練的另一個途徑是開展課外語言交際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為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建立課外活動小組并加強對課外活動的輔導,比如學唱英語歌曲、講英語故事、朗讀比賽、表演話劇、小游戲、猜謎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七、改革測試方法,增加聽力、口試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