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政策范文
時間:2024-04-02 11:3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對學科核心概念進行深度分析是中學政治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改革深入進行的必然要求。對核心概念的深度分析,不是要刻意追求核心概念的深度和難度,而是通過深度分析,深化核心概念的層次,實現核心概念的豐富價值。深度分析核心概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維度:把握內涵,明確外延;立足課標,整合教材;建構體系,掌握聯系;適度拓展,遷移創新。本文以“價格”為例,加以分析。
關鍵詞:思想政治 核心概念 深度分析 價格
任興來,男,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
學科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思想政治學科素養主要包括學生通過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基礎知識和核心能力,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解和掌握學科核心概念是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概念?《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觀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笨梢哉f,概念反映了人們對一個復雜的過程或事物的理解。
什么是核心概念?國內外學者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美國課程專家埃里克森( Erickson)認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學科中心,具有超越課堂之外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的關鍵性概念、原理或方法。美國教育家赫德( Hurd)認為,核心概念是能夠展現當代學科圖景、組成學科課程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是學科結構的主干部分,這些概念能有效地組織起大量的事實和其他概念,并延續到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核心概念至少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征。
其一,主干性,即核心概念是學科知識的主干部分。主干知識是與非主干知識相對而言的。主干知識是一個學科最基礎、最核心、最具決定作用的部分,能生發和統領非主干知識,可以成為衡量知識掌握水平的尺度和標準。作為學科的主干知識,一般表現為學科教材中的重要概念或原理。如《思想政治》必修l《經濟生活》中的價格,就是核心概念。非主干知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主干知識的進一步闡釋,如價值量由什么決定,什么是供給和需求,等等;另一類是教材輔助文,即教材中重要的相關鏈接、名詞點擊、專家點評的內容,如勞動生產率、替代品、互補品等這些概念就是以輔助文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現。
其二,遷移性,即核心概念有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由于核心概念能生發和統領非主干知識,因此它能有效地組織起大量的其他概念,并影響學生從事相關方面的后續學習,影響他們對新知識的探索和獲取。例如,在《經濟生活》中,圍繞價格能組織起大量的其他概念和非主干知識,如商品、貨幣、價值、匯率、價格政策、價格機制、物價水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經濟學依據研究對象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價格理論。因為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其他內容都是圍繞它展開的。
就價格而言,學生對這個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還會影響他們的后續學習。在經濟學中,價格理論主要研究商品的價格如何決定,以及價格如何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這就不但涉及到《經濟生活》中影響價格的因素、價格變動的影響,也涉及到市場配置資源、政府宏觀調控等,還會涉及《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學習。在《政治生活》中,社會聽證制度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重要形式,價格聽證會是最常見的聽證會,深刻理解價格這個核心概念有利于實現聽政于民、決策為民。對政府定價或調價的依據以及價格是否合理的標志等問題的理解,都要基于在《經濟生活》學習中對價格這個核心概念的學習。
可見,理解和把握核心概念是學科思維能力發展的基礎,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支撐。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學科核心概念,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核心概念進行深度分析。
二、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的維度
筆者認為,深度分析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概念,需要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
1.把握內涵,明確外延。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即其涵義和適用范圍。把握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深度分析核心概念的基礎和前提。
內涵是對事物特有屬性的反映,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因此,深度分析核心概念,首先要明確核心概念的定義。比如,什么是價格?《經濟生活》中的解釋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這是依據經典作家的一些論述給價格所下的定義。在政治經濟學中,商品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最后是貨幣形式。當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現的時候,就是價格。
但是,就價格的內涵而言,把價格僅僅理解為價值的貨幣表現是不夠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就價格的變動趨勢而言的。一般說來,在供求一致時,或在生產領域中,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表現得也最強烈和最明顯??墒窃谒矔r性變動中,即在供求不一致,或在流通領域中,價格就會偏離價值,經常表現為和價值不一致。這時,價格就不僅表現價值,還反映供求關系。因此,馬克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關于這一點,也可以從西方經濟學的價格理論研究中得到印證。西方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問題的,研究目的在于解決需求的無限性和生產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西方經濟學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不存在壟斷的市場上,只有需求與供給決定(均衡)價格,它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起作用,不分主次。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或對象的范圍,即具有該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或對象,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就價格而言,在西方經濟學中,價格分為供給價格、需求價格和均衡價格。簡單地說,供給價格就是生產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價格;需求價格是以貨幣單位來計算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時愿意付出的價格,即在一定時間內,買方對一定產量的產品或服務愿意且能夠支付的最高價格;均衡價格是指商品需求與供給相等時的價格,也就是由于需求與供給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使價格處于一種相對靜止、不再變動的狀態。
可見,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同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時也會右所不同。通過對比,更能清晰而準確地把握價格的這個核心概念,并加深對它的理解。
2.立足課標,整合教材。課程標準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也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的依據。作為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不但規定了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還對課程目標有明確的闡述,特別是在內容標準中,對要求掌握的核心概念有具體要求。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概念很多,但《課程標準》追求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理念,降低和淡化了對很多概念的要求。因此,盡管教材在內容敘述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許多概念,但很多概念不是《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這就要求我們立足課標,高屋建瓴,對核心概念有清晰的定位。深度分析核心概念,還需要對同一模塊內的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必要時,應對必修和選修模塊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
從上表可以看出,《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造成市場上價格漲落的原因,理解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最終和生產相關,因為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調節產量、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這也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重要體現。理解這一點,需要對必修1《經濟生活》中“價格變動的影響”和選修2《經濟學常識》中“馬克思的價值規律理論”的相關內容進行銜接與整合。
就課程模塊而言,必修和選修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學科內容的關聯性。對必修和選修模塊涉及核心概念的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銜接與整合,有利于形成不同的認知模式和知識系統,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趨向,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建構體系,掌握聯系。深度分析是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深度分析核心概念,需要以核心概念為中心,建構關于核心概念的知識體系,使學生不僅能識別與核心概念有關的知識的各個方面,而且清楚并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為例,關于價格的知識體系可以這樣建構:
可見,通過價格這個核心概念建構知識體系,可以將與價格有關的貨幣、消費等知識之間的關系打通:價格的基礎是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商品是消費的主要對象,消費的知識主要包括消費水平、消費類型和消費心理等;價格與供求相互影響;價格變動對生活消費和生產經營都有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重要表現;價格是通過一定數量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紙幣是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貨幣有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貨幣的對內價值就是物價指數( CPI),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或下跌,就是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貨幣的對外價值就是匯率,即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當然,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建構價格在《經濟生活》中的知識體系,還可以整合選修2《經濟學常識》中關于價格的知識,使學生清楚并掌握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
結構決定功能。知識體系不同于知識提綱或知識綱要,后者只是羅列知識點,前者能夠反映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知識的來龍去脈。建構知識體系有利于融會貫通知識,深度分析核心概念。現行思想政治教材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淡化了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因此,整合教材內容,構建知識體系,不僅使學生能從更廣闊的角度掌握知識的各個方面,也有助于其更細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核心概念。
4.適度拓展,遷移創新。核心概念一般比較抽象,概括性強。深度分析核心概念,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需要根據教學實際和考試要求,對與核心概念相關的知識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使學生深化對核心概念的理解,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
當前,高考試題堅持能力立意,追求實現“理論分析生活問題”“活學活用”的命題思想和教學導向。例如,有的試題通過提供新的概念性知識,考查學生“現場學習”的能力。在解題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需要提取新概念信息,領悟遷移,理解內涵,另一方面需要對舊知識有充足的準備和駕馭,通過分析和綜合、比較和遷移做出正確的推理判斷。這些新的概念性知識,大多與學科核心概念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對與核心概念相關的知識進行適度拓展,很有必要。
比如,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或供給量的變動,但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正是要說明價格變動與需求量或供給量變動之間的這種量的關系??墒?,《經濟生活》中關于彈性的相關知識只有“需求有彈性”這幾個字,而且是在插圖中出現的,這就有必要對“需求彈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解讀。
需求的價格彈性、收入彈性、交叉彈性,以及供給彈性這些概念雖未在教材申明確出現,但教材中“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該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而且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價格變動能調節產量”等內容與之密切相關。
在考查學生這些知識的學習效果時,一些試題也經常會考查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經濟學中,彈性可以用來衡量供給量或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一般情況下,下列商品中供給缺乏彈性的是(
)
A.手機
B.報紙
C.古玩
D.汽車
上題中,正確選項是C。該題既考查學生對供給彈性的理解,同時考查了“現場學習力”。如果學生平時學習中能對價格這個核心概念從經濟學的角度適度拓展,通過遷移,在考試中遇到此類問題時,即可得其要領、較快選出正確選項。
三、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的意義
對核心概念的深度分析,不是要刻意追求核心概念的深度和難度,而是相對于其內在構成要素而言,概念不能停留在符號層面,需要準確地把握概念,深化概念的層次,實現核心概念的豐富價值。
首先,對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有助于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一定的淺顯化現象。比如,有的教師直接講解結論性知識多,關注知識的生成過程少;有的教師抓不住核心主干,理不清教材主線;有的教師追求單個知識點的講解或羅列知識提綱,忽視知識體系的建構;有的教師機械地“教教材”,而不能做到“用教材教”,等等。
深度分析核心概念,教師就要既關注結論,也重視生成,給學生提供概括核心概念本質特征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能力;既打通知識,又對知識有所取舍,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整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視單個知識的講解,也重視知識體系的建構,使學生清楚知識的各個方面和邏輯關系。教,不僅是告訴,還要引導;學不僅是接受,更是探究。深度分析核心概念,教師就要關注現實生活,創設情境、借助情境,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讀得懂的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實現基本觀點教育與注重學生成長特點相結合、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切實踐行新課程理念,增加課堂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2.對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在《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對評價要求和評價意義都有明確的闡述。在對知識目標的評價中,注重考評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實際理解和把握。其中,“內容標準”中對有關概念、原理、觀點、方法等內容目標的陳述主要有六個方面,包括指認事物、再現事實、澄清概念、審視價值、支持某種判斷、采取某種行動等,概括起來主要是識記、理解和應用。其中,識記是基礎,應用是目的,理解是關鍵。
對核心概念進行深度分析,不但會促使學生用不同的詞匯表達已知知識,或者將已知知識從一種表述形式轉化成另一種表述形式,也會促使學生識別有關知識的各個方面,清楚并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還會促使學生跨越知識本身對結果做出推論,或者通過已有條件擴展相關知識,所有的這些成效無疑都會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從考試的角度看,能力立意是政治學科高考試題始終堅持的原則和方向,選拔具有學科素養、學科思維、創新能力的學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貫要求。因此,政治學科的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為核心,注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強調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潛力的考查,即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這也是高考對學生最具價值的考查。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特別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著力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多個環節提高能力水平和思維品質。
總之,對核心概念進行深度分析,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獲得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必要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也會促使學生樂于學習、追求真理,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良好的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