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高產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7 17:3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粱高產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再生雜交高粱栽培是利用當地的光熱資源進行頭季高粱和再生高粱連作的栽培模式,一般海拔450米以下的平壩、淺丘,溫度滿足3月平均溫度15℃、9月平均溫度20℃以上的區域可以種植。

關鍵詞:高粱;再生;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7-0089-1

1 頭季高梁栽培技術要點

1.1 品種選擇

選用正季生長旺盛,再生能力強,產量較高的雜交高粱品種。如瀘糯8號。

1.2 卡定播期

卡定播期對于高粱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關系到頭季高粱的產量和再生高粱是否能夠按期進行發苗、及時并且安全出穗和揚花結實。對于頭期高粱播種的最佳時期是4月,每畝需要備種量為0.35公斤-0.5公斤。

1.3 適時移栽

一定要掌握好高粱幼苗的移栽時間,一般情況苗齡在25-30天左右,葉片在5片左右移植,但是切忌幼苗移植時間不得超過25天。幼苗在移植的過程中有緩苗期,所以最好在雨后或者糞水灌溉后進行移栽。

1.4 配方施肥

肥料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但是如何利用肥料的最大效應,需要配方施肥。在高粱的種植和生產過程中,提倡有機肥和無機肥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使用,施肥方法為早施重施追肥。頭季全生育期每畝施純氮10-15公斤,氮:磷:鉀以2:1:1為宜。苗肥在移植后5-7天后使用,農家肥按照每畝1000公斤使用;尿素每畝5公斤或者碳銨10公斤;每畝使用過磷酸鈣30-40公斤;拔節肥的使用。在高粱拔節前農家肥的使用要有所增加,每畝使用量1000-1500公斤、三元復合肥25-30公斤;穗肥的施用,穗肥的使用要根據高粱具體長勢而定,一般情況下,農家肥1000公斤,其中加入尿素3-5公斤。

1.5 田間管理

高粱從幼苗到收割都需要進行田間管理,在高粱移栽之后,要注意田間苗的管理,檢查移栽苗的緩苗情況,是否需要補缺,盡量減少苗的缺失。移栽成活后,結合施肥進行中耕,在高粱拔節前要完成追肥、培土等一系列工作,以保障高粱的生長需要。蟲害是頭季高粱防御的重要對象,尤其是蚜蟲、螟蟲、炭蛆病等。土蠶、玉米螟蟲、蚜蟲等是高粱開花、抽穗前主要的防御對象。蟲害防御直接影響高粱的產量,所以要采取有效方法進行防御。化學藥品的選用:土蠶的防御選擇速滅殺丁和氯氰菊酯藥劑,在黃昏時候用,效果最佳;防治蚜蟲選用抗蚜威、吡蟲啉、啶蟲咪等;防治螟選用甲維鹽、特殺螟等藥劑等,對螟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對于炭疽病和紋枯病的防治選用春雷霉素、井岡霉素防治,但是不要用有機磷、有機氮、無機銅制劑農藥作為防治蟲害,這種方法不利于高粱的生長。

2 再生高粱技術要點

2.1 掌握好收割時間

頭季高粱不能進行盲目收割,太早太晚都會影響高粱的產量,首先要對高粱進行觀察,一般高粱穗子在九成變色、變硬這樣即可收割。

2.2 及時砍稈

在收割之后,要及時砍稈,不宜拖沓,及時砍稈有利于高粱的再生以及提高產量。如果時間拖延,失去砍稈的最佳時機會導致高粱稈上部的休眠腋芽立即萌動、發芽,由于高粱稈上端的優勢,會對其下的腋芽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挨近地面的節位發芽困難,更可能不發苗。留稈的高度是高粱再生的關鍵,留稈太高或者太低會直接影響產量。砍稈一定要掌握好高度,一般來說留稈3-5厘米即可。

2.3 注意排水

再生高粱抗旱能力較強,但是怕澇。在砍稈之后要立即進行排水。如果遇到天氣干旱,可以把秸稈放到行間保濕。

2.4 及時去蘗除草

如果不能及時去蘗除草會影響再生高粱的生產,除草去蘗的最佳時機是再生高粱長出3片葉子的時候,每一組留有壯苗2-3個,其余應除去。在苗生長到30公分左右時應進行追肥,每畝施入足量農家肥和10-15公斤尿素,并除草培土上廂。

2.5 病蟲防治

再生高粱病蟲害防治與頭季高粱基本相同。

2.6 搶晴收割

篇2

(兵團第四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伊寧835000)

摘要:高粱產量的高低與種植技術密切相關,本文從伊犁墾區高粱的播前準備、播種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收獲等生產環節進行了總結,為高粱的穩產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伊犁墾區;高粱;栽培技術

新疆伊犁墾區地處天山西部北坡山區,位于素有“塞外江南”美譽的伊犁河谷,東起南北疆交界的天山那拉提達坂,北東南三面環山,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為外泄型山間盆地。伊犁河三條支流——特克斯河、喀什河和鞏乃斯河蜿蜒奔流其間,形成了濕潤大陸型中溫帶氣候。這里光熱充足,降雨豐富,河流縱橫,是新疆最濕潤的地方,有“瀚海濕島”之稱。全墾區日照時數2400~3000h,積溫2203.8~4047.4℃,年降水200~800mm。大部分地區非常適合種植高粱,由于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我國高粱的高產區。墾區種植的高粱主要用來釀酒,伊犁地區目前有大小酒廠十幾家,高粱需求量大,僅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最大的白酒生產企業)每年就需要高粱2.5×107kg,而伊犁墾區高粱種植面積穩定在2000hm2左右,總產1.2×107kg不能滿足酒廠的原料需求,如何在有限的種植面積上進一步增加高粱產量是急待解決的問題。2013年,新源墾區七十一團獲得了高粱單產840kg/667m2的高產紀錄,這與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密切相關。為更好地開展高粱生產工作,現將伊犁墾區高粱高產栽培技術簡介如下:

1播前準備

1.1土地準備

高粱忌重茬、迎茬。重茬、迎茬地塊病蟲害嚴重,特別是黑穗病發生較多。這些黑穗病病原孢子遺留在土壤中,重茬和迎茬時,容易侵染種子而使高粱發病。此外,重茬不利于合理利用土壤養分,使養分不均衡。較好的前茬作物有大豆、小麥及油菜等。高粱栽培宜選擇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方便及病蟲害較且土壤含鹽量低于0.1%的地塊。

伊犁地區開春氣溫回升快,風大,土壤跑墑快,宜耕期短,因此,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伏翻或秋翻,并進行冬灌,提前蓄好底墑。翻地前土地宜施足底肥,可基施優質有機肥1500~2000kg/667m2、磷酸二銨20kg/667m2、尿素5kg/667m2以及硫酸鉀5kg/667m2。開春后適期整地,整地質量要求達到“齊、平、松、碎、凈、墑”6字標準。播前結合整地用96%金都爾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用量為60~70mL/667m2。

1.2種子準備

適合伊犁地區種植的優良高粱品種有遼雜115、遼雜22號、晉雜22號及伊雜1號等中熟高產雜交種。種子質量要求純度不低于96%,發芽率大于85%,凈度在98%以上,種子水分不超過13%。

播前10~15d對高粱種子進行包衣,選用0.2%的立克銹和0.7%的高巧種衣劑,可預防高粱絲黑穗病和高粱蚜蟲。播前曬種l~2d,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田間出苗率。

2播種

2.1播種期

當土壤5cm地溫穩定在10~12℃時即可播種。伊犁河谷西部墾區高粱在4月20日前后播種,河谷東部墾區則在4月25日左右播種,對于地膜高粱,可提前到4月15日前后播種。

2.2播種量

條播播種量1.0~1.2kg/667m2。整地質量差和土壤表墑不好的地塊,播種量可適當增加到1.5kg/667m2;氣吸式點播機點播播種量0.7~0.8kg/667m2。

2.3播種質量

播前檢修好農機具,播種時要求播種機下種均勻,播行齊整,播深適宜。每播1hm2檢查鴨嘴,如鴨嘴被土壤粘住,應及時清理土壤,避免造成空穴。播種深度2.5~3.5cm為宜,覆土不宜過厚。播后應適時鎮壓保墑,促進毛管水上升至播種層,供種子吸收發芽。

3田間管理

3.1中耕除草

高粱3~4葉時用干齒進行第1次淺中耕,耕深10cm,護苗帶15cm,破除土壤中層板結,松土保墑,上干下濕,促下控上,為中耕培土打好基礎。高粱5~6葉時進行第2次中耕,耕深15cm,護苗帶10cm。

3.2合理灌溉

高粱苗期耐旱,澆水要前控中促,抽穗揚花水要澆足。全生育期灌水4~6次,沙土地多澆,粘土地少澆。用水量450m3/667m2。第1水在播種后60d左右開溝追肥后進行,拔節期、抽穗期、開花后期及灌漿期各澆1次水,做到灌勻,灌透,不旱不澇,充分滿足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要。

3.3科學施肥

3.3.1用好種肥

種肥在播種時隨種施入,注意種子與肥料的距離,以防燒芽,影響出苗率。伊犁墾區一般用磷酸二銨做種肥,用量10kg/667m2左右。

3.3.2合理追肥

根據高粱生長發育規律,以拔節期追肥效果較好。對生育期長的品種,或后期易脫肥的地塊,可分2次追肥。追肥應掌握“前重后輕”的原則。追肥時期與肥料數量還應視天氣、地況及苗情而定。基肥少,種肥不足,葉色黃綠,幼苗弱時,應早追多追;土壤肥沃,基肥量大,葉色深綠,個體生長健壯,應適當后延并酌情少施;砂土保肥力差,后期易脫肥漏水,應適當晚施或分2次追施;氣候干旱,土壤缺水,肥效不易發揮,應提早追施;雨多地濕可適當推遲追施。雨前施或施后灌水,肥水相融,能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拔節期追施尿素6~10kg/667m2,孕穗期結合灌水追施尿素8~15kg/667m2。

4病蟲害防治

4.1蚜蟲的防治

蚜蟲是高粱生長期的主要蟲害,及時防治是奪取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在伊犁墾區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蚜蟲的主要危害期,苗期發現田間有10%的植株有蚜蟲時進行噴藥防治,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g/667m2,兌水30kg,于葉面上下噴霧,力爭把蚜蟲消滅于初發期。在高粱小喇叭口期每隔7~10d噴藥1次,采用18%阿維菌素2500倍液噴施;在高粱大喇叭口期用40%樂果乳油、35%乙酰甲胺磷乳油混合沙子、煤粉加水均勻拌成毒沙,灌入高粱喇叭口內,此法防效時間長,效果好。

4.2絲黑穗病的防治

伊犁墾區主要病害為絲黑穗病,病菌由土壤和種子傳播。預防高粱黑穗病,首先應選用抗病品種,其次是忌重茬[1]。在化學防治方面:(1)使用種衣劑處理種子,可以殺滅種子攜帶的部分病菌、蟲卵,可選用0.2%的立克銹和0.7%的高巧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2)在高粱6葉及9葉期分別使用戊唑醇懸浮劑葉面噴霧防治1次。

5適時收獲

高粱蠟熟末期,籽粒干物質積累達到最大值,85%以上植株穗下部籽粒硬化呈蠟質狀時是高粱適時收割的最佳時期。如過早收獲,籽粒不飽滿,小而輕,產量降低;過晚收獲則品質降低;遇大風雨時收獲籽粒損落增多,影響產量。高粱收獲宜選晴好天氣及時收割脫粒,曬干后妥善保存。

篇3

關鍵詞:中耕;間苗;浸種

中圖分類號:S5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4-20-1

1 選用良種

優良的品種是高產的關鍵,所以無論種植任何作物,首先要選擇良種,但良種都有一個適應性的問題,必須在一定的自然條件、管理條件的配合下,才能表現出良種的優良特性,所以在選擇良種的時候,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生產條件來進行。首先要選擇高產穩產的耐密品種,植株要中矮型的雜交品種,耐密品種無疑能在同樣面積的地塊條件下,增種株數,提高產量,低矮品種對于大風的抗力要比高稈品種強,抗倒伏,這些特性對于增產都十分有利;其次要選擇生育期適合的品種,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適合的生育期能在高溫年豐產,低溫年穩產;第三要根據當地的土質條件來選擇,地力好就選生育期長的品種,地力差就選生育期短的品種,要和地力條件相適應;第四雜交種要配套,一個地區根據自然條件的不同,從而選用不同的雜交系,避免品種單一,有利于抵抗自然災害。

2 選地整地

雖然高粱是耐旱又耐澇的作物,但優質的地塊還是高產的必備條件,所以選地時要盡可能選擇地塊平整,排水澆水條件良好,土質肥沃,不易受風侵的地塊。選好地塊后,要精細整地,因為精細整地是確保全苗的前提,北方地區冬春降水較少,春天又多有大風干旱天氣,所以一般要在秋季進行整地保墑,秋整一般都是先滅茬,然后施加農家肥,再耕翻,最后進行一次耙地,這樣能疏松土塊,保證春季墑情。當春天化凍時,要及時進行春耙,這樣可以把土壤整細,耙平,上面松,下面實,以達到保墑整地的目的。

3 種子處理

選好品種的種子,在播種前要進行處理,首先要精選,選擇大粒飽滿,整齊,品相好的種子,剔除殘、傷、病、秕小的種子,確保出芽全、苗齊、苗壯。選好的種子,要在陽光下曬兩三天,或是放在熱炕上烘五六天,這樣可以提前打破種子的休眼狀態,促進早發芽。光照同時還能起到殺菌的作用,有利于出苗后植株的健壯。曬好的種子一般要進行包衣處理,用藥劑拌種,在種子外面包上一層藥膜,防病防蟲。如果不進行包衣,就要坐水種,通常要進行浸種催芽,把種子放在40℃的熱水中浸泡兩三個小時,然后裝在濕容器或不透水的袋中燜上一天,種子放白時,便可以播種了。

4 適時播種

播種時間,一般由溫度和水分決定,要根據當地的條件來決定播期,還要看品種的生育期及地力情況決定是早播還是晚播,一般在土層5厘米深度的溫度穩定在12℃以上時就可以播種了。北方地區一般在5月1日~25日之間播種比較適合,晚熟要早播,不保墑的地要早播,洼地可以適當晚播。播種要深淺適當,均勻。高粱播種深度1.5~2.0厘米(指土壤鎮壓后的厚度)為宜,最深不宜超過3厘米。播種太深,出苗困難,出苗期推遲,幼苗生長細弱,或部分苗不能出土,造成缺苗斷條現象。但也不能播種過淺,以免因土壤缺墑造成落干或芽干。播種方法有平播和壟播兩種,吉林省多采用壟播。無論平播、壟播均可進行機播。機播的主要優點是保墑好,下種均勻,深淺一致,出苗整齊。當前吉林省使用的單體播種機,播種質量很好,播種量一般每畝0.5公斤左右。

5 科學施肥

根據高粱對肥料的要求,施肥應以氮磷為主,但由于多年不注意補鉀肥,應適當施鉀肥。施肥的種類有底肥、種肥和追肥。底肥一般用圈糞、土糞和綠肥等,其肥效長,還可以改善土壤,保水保墑,對地的保護作用很大。種肥也可以用有機肥,有機肥不足時,可補施一些化肥,磷酸二銨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化肥,含有大量氮磷,能夠滿足植株生長的需要。追肥在高粱拔節期進行,這個時期植株生長迅速,需肥最多。以速效氮肥為主,如硫酸銨、碳酸氫銨等。

6 田間管理

6.1 保苗

苗全、苗齊和苗壯才是高產穩產的關鍵,但北方地區由于干旱少雨,在春天播種時會遇到干旱大風天氣,這時候保墑很不容易,播種容易錯過最佳時期,播種后由于自然條件限制,無法預料會遇到什么情況,所以很容易出現“苗斷條,苗數不足,三類苗多”等情況,所以在高粱播種后,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保全苗,保齊苗。可采用補種和補栽的辦法,及時發現,及時采取措施,盡量趕早,確保苗齊苗壯。

6.2 間苗

苗全是基礎,但如果過于密集,苗往往會擠在一起爭奪養分,不利于生長,所以要及時間苗。一般是3葉疏苗,5葉定苗,挑選粗壯,葉色純正,長勢旺的苗留做定苗,去掉矮小病殘的弱苗,在間苗的同時也要把苗眼草剔除凈,避免對水分養分的爭奪。

6.3 中耕除草

篇4

一、紅纓子高粱的特征特性

紅纓子高粱是源自貴州的糯性中稈中熟常規品種,株高1.9~2.1米,地上部伸長節8~9節,葉寬7.1~7.3厘米,總葉數13片,葉色濃綠;穗長32~38厘米,穗粒數2700~2900粒,散穗型,穎殼紅色,籽粒紅褐色,較易脫粒,一般畝產400千克,高的可達500多千克;該品種糯性好,抗病抗旱能力強,一般生育期為115~125天;如做一播兩收栽培,其二收生育期為65~70天、畝產300千克左右。

二、播種育苗

1. 苗床選擇

播種前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條件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耕地作為育苗苗床;提前清除苗床前茬作物的殘株敗葉及周邊雜草;每畝栽培地準備30~32米2苗床(苗床畦面面積須達23~24米2) 。

2. 苗床整理和消毒

整地前,每平方米苗床畦面施入腐熟菜餅0.8千克或腐熟豆餅0.4千克或腐熟豬糞16千克+尿素0.4千克,精耕細耙后按2米的寬度包溝開畦,整平畦面。為消滅苗床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和地下害蟲,播種前須結合澆水對苗床進行殺菌、殺蟲處理,即在給苗床澆透水時,在水中加入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殺菌、48%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滅除和預防小地老虎、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

3. 種子消毒

每畝栽培地需種子0.25~0.3千克(不含種衣劑重量);已包衣種子則可直接播種,未包衣種子播前須先晾曬1~2天,以消滅種子表面有害病原菌,曬種時不要將種子直接攤于石板或水泥地上,以免燙傷種子;曬種后將種子放在55~60℃溫水中消毒10~15分鐘,再洗凈種皮黏液,撈起晾干種子表面水分以備播種。

4. 播種

長江流域做一播兩收栽培的紅纓子高粱的最適播種期為2月25日~3月12日;播種時選晴朗天氣,將種子均勻撒播于已澆透水的苗床中,播后均勻覆蓋一層厚約2厘米的干細土,然后安裝好塑料薄膜覆蓋的拱棚進行保溫育苗。播后3~4天即可出苗。

5. 苗期管理

紅纓子高粱早春育苗期間,氣溫和地溫仍然偏低,在做好用拱棚給苗床保溫的前提下,還要進行適當地通風透氣(高粱芽破土前拱棚不用通風透氣,破土后每天要適時通風透氣);低溫天和陰雨天,通風透氣時間適當縮短,并盡量在中午進行;晴朗天,通風透氣時間適當加長;如氣溫大幅度升高,則不僅要加長通風透氣時間,還應適時揭去拱棚薄膜,以加大通風透氣力度。如遇倒春寒天氣,可在拱棚上加蓋草袋保溫。使拱棚內溫度白天在25~30℃,夜間在15~20℃。

種子出苗前無需灑水,出苗后若苗床干燥可用噴水壺灑水1~2次,以滿足幼苗正常生長的需要;苗床雜草須人工及時拔除;苗床若出現板結,應結合除草用竹簽適當刨松,同時對過于密集的幼苗進行適當間除。

三、整地施基肥

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的耕地作為紅纓子高粱的栽培地;定植前每畝施入腐熟豬糞3000千克或腐熟豆餅75千克或腐熟菜餅150千克,加進口復合肥(15-15-15)50千克做基肥;然后深耕細耙,整碎土塊,做好栽培地的圍溝和腰溝;3月中下旬按2米的寬度包溝開畦,一般畦面寬1.5米,畦溝上部寬0.5米,畦溝深15~16厘米;整平畦面以備移栽定植。

四、定植

一播兩收栽培的紅纓子高粱的最佳移栽定植期為3月下旬~4月上旬,定植時苗齡30天左右、有4~5片葉。定植前1天對苗床澆1次透水,有利于取苗和減少根系損傷。定植時用小挖鋤配合,每畦栽6行,株距和行距均為23~25厘米,每畝定植8000~8300株。定植后及時用清糞水或0.05%~0.1%尿素溶液施1次提苗肥和定根水。

五、田間管理

1. 補苗

紅纓子高粱定植后的15天內要經常檢查其成活情況,未成活的要及時補栽;受地下害蟲為害而死亡的,清除死亡幼苗、滅除地下害蟲后再補栽。

2. 中耕除草和培土

紅纓子高粱定植后,每畝地表均勻噴施(畦溝、圍溝、腰溝均要噴到)72%異丙甲草胺乳油400~500倍液、或48%甲草胺乳油200~250倍液、或50%乙草胺乳油200~250倍液等35~40千克,使地表形成藥膜,以控制雜草生長。噴施除草劑后的15天內不得中耕,以免影響除草劑效果;15天后則根據土壤板結和降雨情況,及時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墑情,防止板結。每次中耕時都要給高粱苗適當培土,以利植株茁壯成長。

3. 排灌

想取得高產,土壤濕度應盡量保持在70%~80%;紅纓子高粱的生長季節大部分處于高溫干旱季節或高溫強降雨季節,所以合理排灌顯得尤為重要;凡遇土壤干旱均要及時灌水,以免高粱因缺水而生長不良;凡遇強降雨要及時清溝排水,以免漬水影響高粱正常生長甚至死亡。

4. 追肥

紅纓子高粱定植后25天左右(苗高50~60厘米),要結合澆水施1次清糞水,或將10千克尿素溶于水中再澆施;定植后50天左右(苗高140~150厘米),再結合澆水追施尿素20千克;在高粱剛進入花期時,結合防治病蟲葉面追施1次0.6%~0.7%尿素+0.4%~0.5%磷酸二氫鉀混合液。

六、頭季高粱采收

7月上中旬,當高粱穗80%以上籽粒由白色轉為紅褐色(即高粱穗80%以上籽粒已硬化)時要搶晴及時采收、曬干脫粒,脫粒后要及時晾曬,防止霉變。

為防止高粱根和莖基部老化,促進再生芽萌發,在頭季高粱收獲前5~7天,每畝要將10~15千克尿素溶于2000~2500千克水中對高粱根部進行澆施。

七、砍(割)稈留樁

高粱穗收割后,要盡早砍(割)稈留樁。為了保證再生苗健壯、整齊,留樁以留近地面2個節為好,留樁高度為3~4厘米。砍(割)稈的砍刀或鐮刀要鋒利,砍(割)稈的速度要快,盡量減少莖稈破碎,以免莖稈腐爛,影響再生苗的數量和均勻分布。砍(割)稈后的秸稈要及時搬離地塊。

八、疏苗

紅纓子高粱的再生芽發出后,在其長出2~4葉時進行疏苗,疏苗時要求除弱留壯、除上留下、除擠留勻,一般每株留健壯再生苗1~2個,每畝再生苗總數控制在1.2萬株左右。

九、再生高粱的田間管理

砍(割)稈留樁后的5天內,要進行中耕除草,促早發新根;然后噴1次異丙甲草胺或甲草胺或乙草胺等除草劑溶液防止雜草再生。砍(割)稈留樁后20~25天,每畝要將20千克尿素+20千克氯化鉀溶于2000~3000千克水中,結合抗旱對高粱根部進行澆施,澆施要在早晚涼爽時進行。肥水盡量不要觸及再生苗,觸及后要及時澆清水清洗。再生高粱的生長季節正處于7~9月的高溫干旱期,要注意在早晚涼爽時及時澆水抗旱;如遇強降雨要及時清溝排水。再生高粱進入花期后,結合防治病蟲葉面追施1次0.6%~0.7%尿素+0.4%~0.5%磷酸二氫鉀混合液。

十、病蟲害防治

紅纓子高粱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煤紋病、銹病、黑穗病;可用代森錳鋅、甲基硫菌靈等農藥噴霧防治炭疽病,苯菌靈、多?霉威、硫菌?霉威等農藥噴霧防治煤紋病,三唑酮、丙環唑、烯唑醇等農藥噴霧防治銹病,三唑酮、萎銹靈等農藥拌種防治黑穗病。

紅纓子高粱的蟲害主要有螟蟲、蚜蟲、鉆心蟲;可用辛硫磷、菊殺乳油、菊馬乳油、氟蟲脲、蟲螨腈、殺螟硫磷等農藥噴霧防治螟蟲,吡蟲啉、抗蚜威、毒死蜱、馬拉硫磷、氯氰菊酯等農藥噴霧防治蚜蟲,馬拉硫磷、溴氰菊酯等農藥噴霧防治鉆心蟲。高粱對敵百蟲、敵敵畏、三氯異氰尿酸、樂果、多菌靈、三唑磷等十分敏感,故不可施用。

十一、二季高粱采收

篇5

1.選地

高粱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但對各地高產地塊的土壤分析,都具備土壤耕層深厚,結構良好,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質地和酸堿度適宜等特點。

2.整地作垅

根據高粱對土壤的要求,應在秋季前作物收獲后抓緊進行整地作壟,以利蓄水保墑,延長土壤熟化時間,達到“春墑秋保,春苗秋抓”的目的,耕深以20厘米為宜,并力爭秋季志垅,壟距以55-60厘米為宜,未及起垅的,春季應抓緊進行頂漿作壟,以保蓄冬季積蓄于土壤表層的大量水分,供種子發芽。

3.選擇優良品種

根據我地區的土壤及氣候條件,選擇雜交種--瀘雜四號為主栽品種。該品種具有米質好、籽粒整齊,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抗葉銹病、抗倒伏和產量高等特點。

4.種子處理

4.1發芽試驗

播前進行發芽試驗是確定播種量的依據,種子發芽率在95%以上時才能做種。

4.2選種、曬種

播前應將種子進行風選或篩選,選出粒大飽滿的種子做種,并進行曬種,播后出苗率高、發芽快、出苗整齊,功苗生長健壯。

4.3浸種崔芽

用55-57℃溫水浸種3-5分鐘,景干后播種,有添墑保苗與防治病的作用。

4.4藥劑拌種

為了防止高粱黑穗病,可用拌種雙拌種,每公斤種子用5克拌種雙。

5.播種與移栽

5.1播種

一般土壤5厘米內,地溫穩定在12-13℃,土壤濕度在16%-20%播種為宜。海城地區5月5-10日為適宜播期,播種量與發芽率和畝保苗有關;發芽率在95%以上,畝播量1.5-2公斤。播 3-4厘米為宜,播種時要深淺一致,踩好底格子,覆土薄 厚一致,鎮壓保墑。

5.2適時早栽,合理密植

該市最佳移栽期4月20日前,當葉齡達6-7葉時搶雨天前及時移栽。畝栽7000—8000株左右(1.5-1.7×1尺,窩栽雙株)。

篇6

關鍵詞 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高寒冷涼山區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032-01

會澤縣是一個高寒冷涼山區農業大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東經103°3′~103°55′,北緯25°48′~27°4′。全縣共有21個鄉(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其中水稻就是主要產業之一。現將高寒冷涼山區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

選擇優質、高產、抗逆強、綜合性狀好,且通過省、市審定并在當地示范成功的水稻品種。會澤縣主要以楚粳、云粳、合系系列為主。播前曬種2 d,然后用施寶克浸種48 h,保證苗全,苗勻,苗壯。會澤縣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下旬擺栽結束,大田用種量為30 kg/hm2。

2 培育壯秧

育苗方法為塑盤旱育,準備561孔塑盤900個/hm2。播前調酸消毒,每900個盤用1 350 kg細土拌7.5 kg壯秧劑[1-3]。選擇前作冬閑、肥力中等的田塊,挖田曬垡40 d,施底肥農家肥15 t/hm2。播種后,用丁草胺除草1次,適時通風煉苗,二葉一心期揭膜,揭膜后人工除草1次,打孔藍膜平鋪式覆蓋20 d,施碳酸氫銨300 kg/hm2作送嫁肥。

3 整地移栽

大田前作為綠肥,土壤肥力中等、疏松,通透性好,排灌方便,機耕1次耙田1次,耕層深度約30 cm,耙地質量高,做到田平泥化表層無雜物。結合整田,施用水稻專用復合肥600 kg/hm2作底肥。選擇最佳節令適時栽插,一般在5月1—20日移栽,栽插深度以3 cm為宜[4]。注意移栽秧齡不能超過50 d。塑盤旱育秧采用(25.0 cm+12.5 cm)/2×12.5 cm的規格進行雙行定向擺栽。根據大田田塊肥力和海拔確定移栽密度,每叢2根苗,高海拔地區栽植基本苗52.5萬~60.0萬根/hm2。

4 肥水管理

4.1 科學施肥

根據當地水稻生產情況,按照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肥配合一次性全層施入的原則施肥[5]。中上等肥力田塊在犁田時一次性施入優質農家肥15 t/hm2、水稻專用復合肥(10-10-10)600 kg/hm2、硅肥750 kg/hm2,確保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勻;中下等肥力田塊可適當提高施肥量。移栽后7 d,追施碳酸氫銨375 kg/hm2作分蘗肥。以后視苗情巧施微量肥料如磷酸二氫鉀等,不再追施速效氮肥[6]。葉濃綠、長勢過旺的稻田,不宜追施粒肥,以免水稻貪青晚熟、發生穗莖稻瘟病。劍葉露尖時施保花增粒肥,施尿素45.0~67.5 kg/hm2。

4.2 合理管水

做到干濕交替,科學管水,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露泥擺秧、寸水活苗、薄水分蘗、苗夠(苗數達到穗數的80%~90%)曬田、適水孕穗、干濕壯籽為原則[7]。分蘗盛期,要實行淺水灌溉促進分蘗,保持適當水層。低洼和排水不良的地塊,水漿管理以淺濕為主。達到要求的莖蘗數后,適時進行曬田。水稻抽穗結實期遵循的灌溉原則是:足水(3 cm左右淺水)抽穗,濕潤灌漿,適時斷水。灌溉方法為:深水抽穗,淺水灌漿,濕潤養籽。黃熟中期即可排水落干,促進早熟,便于收割,一般收割前5~7 d停止灌水落干,做到晚斷水養老稻,提高稻米品質,收獲前7 d左右斷水。

5 病蟲草害防治

水稻生長的中后期病蟲害較多,要做好稻瘟病防治工作。重點防治稻瘟病、稻曲病,交替使用藥劑,重點噴稻株中下部,同時重點防治埂邊雜草。移栽前10 d,秧田用三環唑300 g/hm2對水225 kg集中預防稻瘟病。用溴氰菊酯300 mL/hm2對水750 kg噴霧防治粘蟲。在孕穗中后期,用井岡霉素150.0~187.5 g/hm2對水750 kg,對穗部噴霧防治稻曲病。在稻苗枯鞘高峰期,用三唑磷450~600 g/hm2或氟蟲腈22.5~37.5 g/hm2,對水750 kg噴霧防治二化螟。在田間保持水層條件下,用吡蟲啉22.5~30.0 g/hm2對水750 kg防治稻飛虱[8]。人工拔除雜草,若需化學除草,大田在移栽前2~3 d或移栽后4~6 d用丁草胺3 000 mL/hm2拌土撒施或施田草光(芐嘧磺隆與丁草胺復配劑)375~450 g/hm2,拌化肥或細泥土450 kg撒施。

6 適時收獲

中熟品系水稻的最佳收獲期為劍葉金黃色時,最高產量和最佳食味的適宜收獲期為最小分蘗穗的尾谷進入黃熟期。

7 參考文獻

[1] 顧興花,李耀立,劉福久,等.水稻塑盤旱育拋秧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87.

[2] 蔣良才,趙瑋.水稻軟盤旱育拋秧的技術組裝[J].安徽農業科學,2000(3):297-300.

[3] 彭素云.早稻塑料軟盤拋秧技術效果初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0(2):20-22.

[4] 黃國利,黃少鵬.水稻旱育稀植標準化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6):108-109.

[5] 姜明波,翟順國,潘曉波,等.豫南稻區水稻機械化插秧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7(9):31-32.

[6] 劉梅.水稻富源4號特征特性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4):89.

篇7

關鍵詞:兩優6326;再生稻;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0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6-1254-02

兩優6326系安徽省宣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優質淡香型高產兩系雜交中秈組合。2004年通過了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審定編號為皖品審04010411),2007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07013)[1],2006年開始引入蘄春縣作中稻再生稻種植。經過多年大面積示范種植,表現出熟期較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長勢繁茂、葉色濃綠、劍直、熟期轉色好、米質優等特點,尤其適合作再生稻種植[2]。2011、2012年連續兩年在湖北省蘄春縣赤東鎮酒鋪村進行“再生稻‘一種兩收噸糧田’綜合配套集成技術”千畝示范,經湖北省黃岡市農業局組織專家現場實產驗收,2011年示范面積67.2 hm2,頭季稻平均產量10 104 kg/hm2,再生稻平均產量5 712 kg/hm2,平均兩季稻產量達到15 816 kg/hm2;2012年示范面積115.2 hm2,頭季稻平均產量9 795 kg/hm2,再生稻平均產量5 319 kg/hm2,平均兩季稻產量達到15 114 kg/hm2。高產田塊頭季稻產量超過10 500 kg/hm2,再生稻產量超過6 000 kg/hm2,兩季稻產量超過16 500 kg/hm2。

1 特征特性

該品種系由宣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主選育的優質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宣69S為母本,秈粳雜交優質淡香型恢復系中秈Wh26為父本配組而成的淡香型優質高產兩系雜交中秈組合[1]。其分蘗力強,再生能力強,株葉形態好,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穗形整齊,較耐高溫,結實率高,增產潛力大[3]。

兩優6326在湖北省蘄春縣作再生稻種植,3月下旬播種,頭季稻在7月底至8月上旬成熟,再生稻在10月中旬成熟。田間表現株型適中、莖稈粗壯、分蘗力強、再生能力強、后期轉色好[4]。稻米品質經檢測,整精米率65.9%,長寬比3.0,堊白粒率27%,堊白度3.2%,膠稠度50 mm,直鏈淀粉含量14.8%。米質優,米粒晶瑩透明,帶有淡香味。經抗性鑒定,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時早播,培育多蘗壯秧

在3月下旬(春分前后)播種,實行薄膜小拱棚覆蓋保溫育秧。育秧方式有旱育秧和濕潤育秧兩種[5]。旱育秧:選用菜園地或肥沃疏松的旱地作秧田,提前5~7 d施肥、翻土、開溝、整廂,每公頃施30%復合肥450 kg作基肥。播種前,一是對種子進行浸種、催芽,當種子露白破胸、根芽突起時,按一包旱育保姆拌1.0~1.5 kg干種子的比例進行拌種處理;二是秧田澆透水,使5 cm表土層水份達到飽和狀態。每公頃秧田播種量375~450 kg,實行分廂定量均勻播種,播后用細土蓋種,蓋至不露子為宜,隨即噴施旱育秧專用除草劑,防除秧床雜草,再搭小拱棚、蓋薄膜保溫。在秧苗2~3葉期時,趁晴朗天氣揭膜及適時施斷奶肥,以促進秧苗分蘗。出苗后“廂土不發白、秧苗不卷葉”不噴水,晴天秧廂兩頭要注意揭膜通風,雨天蓋膜防雨淋,并及時清溝排水。濕潤育秧:施肥、翻土、開溝、整廂、搭小拱棚、蓋薄膜保溫等方式方法與旱育秧相同,但要注意三點,一是播種量要小些,每公頃秧田播種225 kg;二是秧田以防除稗草為主,在秧苗2~3葉期時,每公頃秧田噴施二氯喹啉酸有效成分202.5~390.0 g,施藥前將水排干,施藥后第二天回水,并保持3~5 cm水層;三是在秧苗2~3葉期時,每公頃秧田用多效唑600~750 g對水噴施。

2.2 適時移栽,插足基本苗

在秧齡30~35 d、葉齡5~6片、單株秧苗帶蘗2~3個時及時移栽。株行距14.0~15.5 cm×26.5cm,確保每公頃大田插足24萬~27萬蔸、105萬~135萬基本苗。

2.3 早管促早發,夠苗曬田控制無效分蘗

基肥在大田耕整時施用,每公頃施30%三元復合肥(15-6-9)750 kg,大粒鋅肥6 kg。分蘗肥在水稻移栽返青時施用,每公頃施尿素和氯化鉀各112.5 kg,并拌適量稻田除草劑防除大田雜草。平衡肥在秧苗栽插后15~20 d看苗補施適量尿素,促秧苗平衡生長。穗肥在5月底或6月初水稻進入幼穗分化前施用,每公頃施尿素60~75 kg和氯化鉀75 kg。曬田時,做到“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在移栽后20~25 d或每蔸莖蘗數達到10~11個時及時曬田,曬到“人站有腳印,田邊雞爪裂”時回薄水,“隨水干”后擱田至幼穗分化前再回水,保持田間“干干濕濕”狀態至頭季稻成熟前5~7 d斷水。

2.4 加強病蟲測報,綜合防治病蟲害

重點是防治“三蟲兩病”,5月上中旬防治一代二化螟、6月底防治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苗期、分蘗盛期和破口露穗期防治稻瘟病,曬田回水后防治紋枯病。同時,還要注意防治南方黑條矮縮病。

2.5 適時重施促芽肥,促進母莖腋芽萌發和生長

促芽肥在頭季稻齊穗后15~20 d施用,每公頃施尿素112.5~150.0 kg和氯化鉀75.0~112.5 kg。如果頭季稻后期出現脫肥、早衰現象,則施肥時間應適當提前,尿素量適當高一些。每公頃施尿素在150.0 kg以上的可分兩次施。

2.6 及時收割頭季稻,適當高留稻樁

頭季稻在95%谷粒成熟時及時收割。稻樁高度以保留至倒二節上方5~8 cm為宜,一般留樁高度在40 cm左右[5]。收割時,要做到整齊一致、平割不要斜割,且搶晴收割。割后稻草要及時運出田外,不要壓在稻樁上,踏倒的稻樁應及時扶正,以促使再生稻發苗整齊一致。

2.7 強化再生稻管理,增穗增粒達高產

一是科學管水,在頭季稻收割后,及時回水護苗,齊苗后,保持田間“干干濕濕”狀態至再生稻成熟。頭季稻收割時,如遇高溫干旱,應適當灌深水,增加田間濕度,降低溫度,提高倒二節和倒三節腋芽的成穗率[5]。二是早施壯苗肥,頭季稻收割后2~3 d內,在及時回水的同時,每公頃施尿素112.5~150.0 kg,促使再生苗整齊健壯。三是根外噴施調節劑,在頭季稻收割后2~3 d內,每公頃用“920”30 g加磷酸二氫鉀1 500~2 250 g對水750 kg噴霧;在再生稻始穗期,每公頃用“920”15~30 g加磷酸二氫鉀1 500~2 250 g對水750 kg噴霧。四是注意防治穗稻瘟病,在再生稻破口露穗前2~5 d每公頃用稻艷300 g對水防治一次。五是再生稻堅持“十黃熟”收割。由于再生稻各節位腋芽生長發育先后不一,抽穗、成熟也參差不齊,所以要堅持“十黃熟”收割,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產量。

參考文獻:

[1] 曹新國,胡 鋒,王美琴,等.優質香型超高產兩系中秈組合兩優6326特征特性及應用[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222-225.

[2] 劉祥臣,喬 利,劉春增,等.覆膜條件下不同施N量對水稻‘兩優6326’生理指標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9):33-37.

[3] 曾憲成,張德海. 兩優6326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2):94.

篇8

關鍵詞:Y兩優9918;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41-02

Y兩優9918是湖南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兩系高產雜交一季秈稻組合,于2009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現在由湖南恒德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營開發。自2011年開始,太湖縣通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安全型超高產雜交稻Y兩優9918配套技術集成及示范引進該組合。2012年在太湖縣小池鎮百鳴村連片示范種植12hm2,并在晉熙、百里、彌陀等鄉鎮進行了示范推廣,平均單產達9.77t/hm2,2012年該組合在太湖縣示范推廣面積達2 000hm2以上,該組合將成為太湖縣的主導組合。現將2012年Y兩優9918在太湖縣的種植表現、特征特性及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國家中稻區試生育期130.8d左右,比對照兩優838早熟3d;湖南作一季晚稻種植124d左右,比對照汕優63早熟3d。株高122.7cm,株型松緊適中,葉色淡綠,劍、直、凹,莖稈堅韌,分蘗力中等,抽穗整齊。穗長27.9cm,有效穗數16.1萬穗/667m2,每穗總粒數175.7粒,結實率85.5%,千粒重27.5g,7項指標達一級優質米,整精米率達61.2%,米飯食味佳。稻瘟病綜合指數5級,白葉枯病7級,稻飛虱9級。

2 產量表現

2007年省區試平均539.09kg/667m2,比對照汕優63增產5.64%;2008年續試平均626.99kg/667m2,比對照增產10.29%,達極顯著水平。2a區試平均583.04kg/667m2,比對照增產7.9%。

3 突出優點

3.1 具備超高產潛力 Y兩優9918植株矮,莖稈韌性強,抗倒性好。據調查,2009年調查株高117cm,2010年為116cm,株型緊湊,第一節間短而粗,莖稈粗壯有韌性。2009年我縣種植的大多數水稻品種都發生倒伏現象,而該品種堅挺不倒。穗大粒多,穗長可達30cm以上,最高大穗粒數達到549粒,一般都在350粒以上。

3.2 品種抗性強

3.2.1 抗病性 2a在太湖縣示范,沒有發現稻瘟病和稻曲病,紋枯病也輕。尤其是2013年,在我縣雜交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苗瘟、葉瘟、穗頸瘟都偏重發生,而該品種未發現任何稻瘟病,表現出良好的抗性。2012年抽穗揚花期遇到連續陰雨低溫天氣,大多數品種稻曲病嚴重發生,而Y兩優9918的稻曲病發病率極低。

3.2.2 耐高、低溫能力強 2009年在我縣從7月22日到8月13日連續遇到超過20d低溫天氣,據調查該品種田間結實率達84.3%,當年,當地多數水稻品種平均單產只有400kg/667m2左右,而示范片平均單產達到673.6kg/667m2。2010年從7月底到8月中旬又連續遇到10d以上35℃以上的高溫,最高氣溫達到39.2℃,調查顯示,田間結實率達86.7%。總體來看,該品種要比我縣主栽品種每667m2增產100kg以上。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適期播種,培育壯秧 播種期宜在4月20日前。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處理,用強氯精浸種,或者用Y兩優9918專用拌種劑拌種。秧田每667m2播種量7kg,大田用種量0.75~1kg/667m2。秧田應施足基肥,每667m2施用45%復合肥40kg,或者施用1 000kg農家肥,加7~8kg尿素作基肥。

4.2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小苗帶土移栽,有利于高產形成。一般適宜秧齡期為20~25d,最長秧齡期不超過30d。Y兩優9918劍葉直挺,葉片內卷,可適當密植。一般每667m2栽插1.25萬蔸,株行距為20cm×27cm,最好采用30~16cm寬窄行移栽。每蔸插2粒谷的種苗,注意淺插和勻插。淺插的標準就是保證第一片完全葉露出泥面,減輕植傷。減輕植傷也是促大田早發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預防和減輕植傷關鍵是培育壯秧。秧田氮肥用量過多或“送嫁肥”用得過早,都會使秧苗過嫩,降低抗逆能力而引起植傷,秧齡過短過長都易引起植傷。為了減輕植傷,秧苗應邊拔邊栽,不插過夜秧,栽后應及時灌水護苗,防止失水傷葉。帶土移栽,鏟土移栽或拋秧的,對減輕植傷促進早發有明顯效果。

4.3 平衡施肥,創建豐產苗架 (1)基肥。湖區每667m2施45%的復合肥35kg,或45%的復合肥25kg,加750kg農家肥。丘陵、山區施45%的復合肥50kg;或者45%的復合肥35kg,加750kg農家肥。(2)追肥。①分蘗肥:中稻移栽后5~7d、一季晚稻移栽后3~5d,每667m2施尿素7~8kg。田復水時施氯化鉀10kg。②穗肥:在稻穗枝梗穎花分化期,施尿素5~6kg。抽穗期如果葉片顏色淡黃,不出現貪黑現象,可在齊穗后每667m2噴施谷粒飽一包。

4.4 科學管水 大田采用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曬田,有水孕穗,干濕壯籽的管水方法。移栽到返青期間,一般水層以不淹到秧苗最上全出葉的葉耳為適度,這樣可以減少秧苗蒸騰,有利早發新根,加速返青。秧苗返青后,為了促使分蘗早生快發,根系發達,苗健苗壯,應實行淺水勤灌,保持2~3cm的水層,以提高地溫、水溫,增大晝夜溫差,增加土壤氧氣和有效養分,促使早分蘗、多發根。夠苗后應及時烤田。烤田是促進根系發育,控氮促碳,抑制無效分蘗,鞏固有效分蘗,增加莖鞘積累,確保穩長穩發的重要手段。但烤田過早、過遲或過急、過重都會對增穗、增粒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烤田要因苗、因田制宜,做到適時適度。在生產上一般掌握“苗夠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即栽后20d左右、全田總莖蘗數達到預定穗數時即開始烤田。烤田要掌握先露后曬,分次進行。烤田程度以不陷腳、冒白根、不開裂為宜。耕層深厚,肥力高,長勢旺的田要采用重烤田的辦法,即在幼穗分化前,緊接施肥耘田后隨即烤田,以便復水后能及時為幼穗分化發育提供養料。對苗數已發足但遇連陰天無法烤田控苗的亦可采用短時間灌深水的辦法,抑制分蘗的發生。對于深腳泥田,冷浸田要求在稻田四周開圍溝,田中開腰溝,做到溝溝相通,排冷浸水。長期濕潤灌溉,田間不留水層,多次田,以提高泥溫,增加土壤透氣性能。

4.5 綜合防治病蟲害,增強抗倒伏能力 秧田注意防稻薊馬。稻瘟病區從分蘗期開始注意預防稻瘟病,特別是孕穗末期和齊穗階段要用高效對口藥如拿敵穩等防控穗瘟。預防紋枯病、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7d和抽穗時各噴施愛苗1次,每次3包/667m2。蟲害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螟蟲、稻飛虱等。

篇9

引言

現階段,嚴重的沙漠化進程在日益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地區受到了風沙和干旱的侵擾,尤其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斷減少,沙化土地造成農業生產效率迅速降低,農民每年都在減收,長此以往,國家的農業和糧食安全也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為改善這種不利情況,必須要從土地和環境下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增加農作物產量;

1.農作物高產的途徑

1.1改善環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產潛力

環境因素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光照。要延長光合時間.如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等提高復種指數,增加作物的收獲面積:延長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發、后期葉片不早衰,補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積,如合理密植,改變株型;增強光合效率,如通過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深施碳酸氫銨肥料等途徑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減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遺傳因素

為保證農作物高產,首先必須保證種子的優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穩產、抗病蟲的育種技術顯得十分重要。同時通過育種改良株型、提高群體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適宜.也將成為增加復種和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條件。育種途徑與方法以常規為主、多種方法互相配合,綜合運用,使育種水平進一步提高。如單倍體技術與誘發變異結合.可提高隱性突變體的出現頻率:組織培養與遠緣雜交、多倍體育種結合.可更快地篩選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術

如土壤耕作技術、施肥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創造良好的耕層結構和適度的孔隙比例:調節土壤水分存在狀況:協調土壤肥力各因素問的矛盾:清除雜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產土壤。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土壤類型、生產條件及產量水平,按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肥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肥料品種.確定適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學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發揮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農作物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重要途徑。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處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長。成熟期的適當延長,對養分的累積和轉移是有利的。以玉米為例,據研究表明,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使玉米成熟期從35天延長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漿期每延長一天,能增產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與鎮壓,壟作、地膜覆蓋、秸稈覆蓋、灌水都對土溫和氣溫有影響。對于溫度的影響可以通過松土與鎮壓來解決.這樣即可以增溫也可以降溫:壟作在溫暖季節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溫度.有利于種子的發芽與幼苗的生長;地膜覆蓋具有協調土壤溫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土壤養分、減輕土壤鹽漬化的作用:秸稈覆蓋可以有效平抑低溫的變化、降低低溫的日振幅、緩和晝夜溫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響溫度的高低之外.還可以緩和溫度的變化。

2.農作物高產常見栽培技術

如農作物實行標準化栽培.精量播種與育苗移栽技術: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科學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溝灌、間歇水流灌溉、膜側灌溉、微灌節水灌溉技術;修筑梯田、深層耙壓、節水播種、合理輪作、應用化學抗旱制劑等旱地農作技術:農用塑料覆蓋栽培和玻璃溫室栽培等保護地栽培技術;農作物規范化和模擬技術;輕簡栽培技術;間套復種制度的改進與發展:中低產地區綜合增產技術體系等。每一技術都與農作物的產量息息相關.把握栽培過程中的每一關鍵細節.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需水需肥規律,合理使用每一項技術.確保利用栽培技術達到增產的目的。

3.農作物高產的注意事項

3.1明確影響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應補救對策。

近年來.由于多數農戶對土雜肥、綠肥重視不夠,為取得高產,逐年加大化學肥料用量,導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結嚴重,作物長勢不良、枯萎、黃萎、病毒交替發生,籽粒批劣、產量低下。為改變這種現狀,應重施土雜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肥力。對于病蟲害.實踐證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即輪作倒茬、清除病殘體、秋耕冬灌、選抗病一代品種、使用土壤殺菌劑、發病前預防、發病后化學除治等多項措施,才能收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僅僅單純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害,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3.2轉變農作物栽培觀念.“四輕四重”須轉變

嚴禁“輕管理、重種子,輕有機肥、重化肥,輕綜防、重除治,輕常規技術、重新技術”,要正確轉變農作物栽培觀念,科學栽培,加強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其高產的特性。以增施有機肥為基礎,實行配方施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農田種成海綿田.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農作物保護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農業生產管理上,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深耕、細耙、精細整地、適時中耕、除草等適時管理達到高產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經驗總結.提高農作物優質高產

注重經驗總結,如馬鈴薯施高錳酸鉀既增產又防病。在紅薯塊根膨大期.分別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進行葉面背部噴灑2次,可使產量大大提高;經驗證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鉀、生物鉀、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殺蟲劑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蟲害及各類病害,并可減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產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噴亞硫酸氫鈉結果多、果實重;蘿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術總結可使農作物穩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項

注重種植基地適宜的選擇;合理輪作,制定合理的種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選用高抗品種:認真做好選種、浸種和消毒工作;確定作物的播種期,適時播種;根據作物的種類、品種、株型、最適葉面積系數、種植季節、水肥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種植密度和種植規格.建立一個從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體結構.使田間通風透光及田間濕度總處于最佳狀況.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的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及早進行間苗、補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適時中耕、松土、除草: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事項

篇10

1.選地整地

白花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為獲得優質高產,宜選擇土壤疏松、排灌方便、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塊栽培。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5000公斤,深耕耙平,筑畦寬140厘米、高20厘米,溝寬30厘米。

2.播種

大棚栽培,3―9月均可播種。露地栽培,可在4月中旬至8月底播種。播前畦面按30厘米行距開淺溝,澆透水。曬種一天,選擇晴天用細土拌種后條播在淺溝內,播后保持土壤含水量為60%左右。早春需貼地覆蓋地膜保溫、保濕,夏秋季節可覆蓋遮陽網保濕、防暴雨沖刷。大棚栽培,播后4~5天出苗;露地栽培,1周左右出苗。出苗后及時揭除覆蓋物。

育苗移栽的,宜選擇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壤土或沙壤土作苗床,深耕,整細耙平土壤后筑畦寬140厘米、高20厘米,溝寬約30厘米。每平方米播種3~5克,播后稍鎮壓,澆透水,然后覆蓋地膜或遮陽網,出苗后及時揭除覆蓋物。

3.間苗定苗

當秧苗長有2~3片真葉時,按5~6厘米間距間除弱苗、過密苗,并葉面噴施氮磷鉀(20-10-20)速效全溶育苗生長型肥料600倍液,每隔10天1次。苗齡20~30天、具4~5片真葉時起苗移栽或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

4.田間管理

定植或定苗后結合除草追施氮磷鉀(20-10-20)速效全溶育苗生長型肥料300~500倍液,每隔10天噴施1次。

5.適時采摘

白花菜出苗后30~40天、株高20厘米左右即主側枝剛現蕾時第一次采收,在植株基部離地面3~5厘米處割斷,基部主莖上的側芽可繼續生長。此時采收的白花菜腌制后具有特別的色、香、味。采收過早,產量低,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采收過晚,香味淡,纖維多,品質下降。整個生育期可采收4~5次。采收后用氮磷鉀速效全溶育苗生長型肥料300~500倍液噴肥1次,經過10~15天可進行第二次采摘。采收期兩個月左右,每畝總產量4000~5000公斤。6月下旬以后,氣溫上升,植株老化,品質下降,可提前于5月底至6月初重新播種育苗,以保證白花菜可連續采收。

6.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