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欠薪解決方案范文

時間:2024-04-19 17:0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工欠薪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民工欠薪解決方案

篇1

為確保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資,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兩節”、“兩會”期間的社會穩定,根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市公安局、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渝人社發〔〕295號)要求和市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工作會議精神,經區政府研究,現就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相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強化組織領導

為妥善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區政府成立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領導小組,由區政府副區長孔萍任組長,區城鄉建設委員會、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公安局、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和區總工會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區相關部門、各工業園區管委會分管領導,各鎮街主要負責人及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負責組織協調此項工作。各鎮街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開展全面排查

從年12月至2012年春節前,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區域,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全面排查。對今年以來在建工程以及竣工項目,停產、減產、裁員企業及、重點工程要進行一個不漏的逐戶排查,建立排查情況每周五向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制度。對排查發現的拖欠工資問題和其他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問題,督促企業立即糾正,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并于12月10日前將排查情況報區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加大清欠力度各鎮街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大對排查和投訴舉報的拖欠農民工工資等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案件進行查處。對拖欠情況嚴重的企業和項目,研究分析拖欠的原因,明確責任單位和償還的時限,建立拖欠工資支付行為監控機制。人力社保部門要主動配合相關部門及時化解矛盾,并監督拖欠的工資支付到位。

四、完善應急預案

各鎮街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應急處理預案,明確責任領導、責任科室、參加人員、工作車輛等,建立值班制度和與公安部門、人力社保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切實做到一有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出現,處置及時、人員到位、措施有效、確保穩定。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鎮街要及時協調處理本區域內的工資拖欠問題。屬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的工程出現拖欠問題,主管部門的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親自抓,并做好與相關鎮街、部門的協調工作,一是要果斷處置,堅決控制現場矛盾激化和影響面擴大;二是要迅速搞清拖欠原因,有效地協調建設單位或總承包單位,及時制定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先行墊付方案;三是選派得力人員有效監控支付行為,確保拖欠工資按先行墊付方案按時足額發放到農民工手中,堅決防止因支付不及時而造成矛盾第二次激化的現象出現。

五、工作職責

按屬地管理和行業歸口管理相結合原則,各鎮街和各部門的責任是:

(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主要負責轄區內用人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情況的排查,配合行業主管部門對轄區內用人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處理,并將相關情況及時與區人力社保局和相關部門進行溝通。

(二)區人力社保局

主要負責組織協調農民工工資支付檢查工作,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案件進行調查,依法作出行政處理或處罰,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形成工作合力。

(三)區建委

主要負責對建筑行業的排查和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檢查處理,并將相關情況及時與區人力社保局進行溝通。

(四)區公安局

主要負責調查處理涉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規定的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行為,協助有關部門查處拖欠工資及欠薪逃匿的違法行為,協助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引發的突發性和,維護社會穩定。

(五)區工商分局

主要負責依法查處檢查發現的無照經營行為。

(六)區國資局

主要負責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處理,并將相關情況及時與區人力社保局進行溝通。

(七)區總工會

主要協助相關部門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工作,主動開展貫徹實施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監督活動。

(八)區水務局、煤管局、市政局、商委、外經委、經信委、交通局、新城建管委、鳳凰湖工業園管委會、港橋工業園管委會、三教工業園管委會等各部門

主要負責各自職權范圍內用人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情況的排查和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處理,并及時將相關情況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相關部門進行溝通。

六、工作要求一是認清形勢,高度重視。今年以來我區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一直未斷,出現與往年不同的特點,加之受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今年底和明年初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可能出現井噴式的爆發。因此,各鎮街和相關部門的黨政主要領導必須高度重視,要從維護發展大局、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確保高度穩定的角度來做好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把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本單位和當地。

二是果斷處置,建立長效。各單位對出現的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既要及時有效果斷的進行處置,又要思考建立和完善保障工資支付的長效機制,使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的工作實現常態化、制度化,尤其是各行業主管部門要采取有效的辦法和措施,讓相關企業建立規范的農民工工資支付機制,有效杜絕工資拖欠現象的發生。

篇2

關鍵詞 電視新聞;走轉改;新聞性;功能性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001-02

然而,在新聞報道中,要真正踐行“走轉改”的宗旨,在我看來,所有新聞報道的作品要凸顯兩個屬性:一個是新聞性,另一個則是功能性。這有這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讓“走轉改”發揮它應有的功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1 “走轉改”的新聞性

什么是新聞性?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是:核心是科學的真實準確。除了真實準確之外,還要講究時效,即滿足廣大讀者心理上的近切需要。

事實上,在我們的報道中,“真實性”是不可突破的底線,是新聞的靈魂,離開它就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每個新聞工作者應該牢記的準則,是做媒體人最基本的條件。除了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外,我認為,在“走轉改”中,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時效性”上。是不是求新、求快就突出了時效性呢?遠遠不止,因為,在基層,很多事件就發生在那里,而我們在新聞報道的時候,更需要從眾多的線索中,遴選出與當下熱點緊密相連的選題,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適應的題材。只有抓住了這一點,才能體現“時效性”。

為了真正做到這一點,央視也曾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記得去年剛剛提倡“走轉改”的時候,央視推出了小專欄“在崗位”,通過多行業多角度的報道,讓人們知道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崗位,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但卻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后來,央視又推出了“我說心里話”、“我家門前那些事”等專欄,通過講述百姓的故事來反映生活的變化。然而,由于這些專欄與當下熱點結合得并不好,因此也相繼淡出熒屏。

接下來,央視開始探索走基層新的報道樣態,拓展時空維度,與過去關注特殊崗位,追求表層視角沖擊不同的是,走基層的報道開始深入到事件的因果關系,解決辦法等層面,讓報道的效果更具張力,因而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報道形態就是“蹲點日記”,記者往往會在一個地方蹲點幾天、甚至是幾個月,生動展現某個特殊群體境遇,困難等。這種持續的關注讓新聞報道成了一部連續劇,節目的行進感牽動著普通觀眾的神經。主要體現在報道首尾相連,有始有終,既給觀眾以期待,又有讓觀眾滿意的結果。更關鍵的是能引發觀眾的后期關注。比如“皮里村蹲點日記”就是一個引起全國關注的佳片,雖然在時效性上有所欠缺,但孩子們上學的艱辛路卻讓整個節目具有了極強的新聞性。“皮里村蹲點日記”共八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始有終。每部分開始既有對前期報道的回饋,即觀眾對報道的反應,間接地實現了與觀眾的互動。而且在上學路上的故事講述完以后,又做了后續報道對孩子們入學后的學校生活進行了關注,呼吁全社會伸出援手,并對經社會援助后的孩子們的生活變化進行了報道,真正體現了“走轉改“活動的深意,即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2 “走轉改”的功能性

要實現“走轉改”的最大成效,凸顯“新聞性”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是提升它的“功能性”,把新聞對時代的反映,逐步變為對時代的參與。換句話說,在新聞報道中,通過對某些事物的直接或間接干預,辦成了行政、司法等機關未辦成的事。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改變報道的形態,對同一事件要善始善終。通過追蹤、遞進的方式,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真正幫助基層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兒童醫院蹲點日記》,實際上是通過走基層的形式完成了輿論監督的功能,在報道中,記者通過蹲點跟拍的方式反映出異地報銷鴻溝,兒童看病難,醫療資源供給與需求間的矛盾等現實問題。而這樣的監督既具有建設性,同時也能得到當事人或者相關部門的接受,比以前傳統的監督方式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效果。

而在小悅悅事件發生后,當輿論普遍譴責國人冷漠的同時,央視則在各檔新聞欄目開辟專欄“最美中國人”,通過尋找身邊的感動,身邊的好人好事,為受眾展現身邊的真善美,為受眾消除了對人心不古的疑惑,這樣就實現了大眾傳播“監視社會、維護穩定、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功能。

除了輿論監督,走基層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實現受眾的道德規制。在新春走基層節目中,央視特別設置了“回家的禮物”版塊,無論是帶給親友、家人還是同事的禮物都完成了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國特有的對家的符號得到了強化和重復,實現了人倫秩序的維護和尊重。

基于這一報道思路的成功,央視相繼推出了“蹲點日記”、“我在基層當干部”、“最美中國人“等等專欄,通過記者在基層的所思所感,真實客觀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所急所盼。因為客觀、真實反映了基層的現狀,并不完全是成就性的宣傳式報道,而是把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都刻畫得非常具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帶著情懷走基層”的記者,也就成為了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讓大眾傳媒在扮演傳播功能的同時,也具備了“社會公器”和“社會穩壓閥”的作用。

要實現這一良性互動,“走轉改”不應當成為一次活動,它更應該成為我們新聞報道的常態。事實上,早些年,重慶電視臺各檔新聞欄目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嘗試,比如以民生新聞為主的《天天630》欄目中,有這樣一個小專欄“老王來幫忙”,就是幫助市民解決日常生活中難辦的事、煩心的事。而為了更好體現基層報道的功能性,新聞頻道新推出的節目《這里是新聞熱線》,更是把老百姓所遇到的困難、困惑進行集中梳理、反饋,與基層普通群眾的溝通互動和最終的答疑,也構成了新時期“走轉改”的新內容。

3 新聞性和功能性的有機統一

無論是“走轉改”的新聞性,還是功能性,他們在節目中都不一定是獨立存在,具有新聞性的節目往往在播出后就會實現他的功能性,而這樣的功能性整體呈現正向的效果。

比如2011年初,央視開始探索走基層報道與當下時效、熱點的結合,推出了“楊立學討薪記”和“邵全杰的回家路”等深入人心的報道。主要運用紀實手法,力爭保護報道的完整性,使其盡量保持報道與事件的同步,類似于現場直播。在“楊立學討薪記”中,議題主要是結合年末農民工討薪難這一熱點話題,反映楊立學在討薪中遇到的各種艱難,擺脫了以前宏大敘事的傳統范式,從微觀個體入手,反映各個部門之間的利益糾葛,讓受眾從傳統單純拖欠的思維慣性中對真實欠薪的境遇有了新的認識。楊立學討薪的價值在于它是一個樣本。客觀、真實地記錄楊立學討薪的全過程,才能反映出農民工討薪的真實難度,才能展示討薪困局背后的利益糾葛和各方角力,才有利于公眾和政府客觀、全面地看待農民工討薪問題,并推動對這個社會問題提供機制性的解決方案。而“邵全杰的回家路”則以春運為契機,講述他買票的艱難,節目播出后引起了公眾的共鳴和期待,鐵道部也出臺相關規定,改變售票的方式。

而去年校車慘劇頻頻發生,特別是“11·16”甘肅慶陽校車事故再度發生,讓社會各界對校車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面對這些熱點,央視及時調整思路,及時開辟了專欄“開往春天的校車”,讓記者通過“走轉改”,探究校車事故背后的緣由。究竟是車的原因,還是人的原因;是嚴重超載、逆行、超速等個人行為,還是是監管不到位、運營主體缺乏資質等客觀現象造成的。記者以“走轉改”為載體,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開往春天的校車”這個專欄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了國家部委的高度重視,校車問題的解決也成為了各地著力推進的一件大事。2012年4月,央視新聞頻道就接到了某企業捐贈的價值300多萬的校車的消息,并且做了全程的直播報道,廣西某小學沒有校車的問題得到了及時解決,既完成了新聞的功能性,同時也提升了媒體的公益性和責任感。

當前,在“走轉改”的報道中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把鏡頭更多對準貧困山區、對準貧困農民。誠然,關注“三農”,可以找到更多感人的故事,吸引受眾的視線。但“基層”不僅僅是農村,還有社區、背街小巷。同樣,基層群眾不僅僅是農民朋友,還有我們的社區居民、工礦企業的產業工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體驗他們的出行難易,也應該成為我們“走轉改”的重要選題,因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關注他們,就是關注我們自己。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在“走轉改”的報道中,新聞性是前提,在報道時效上,要更注重新聞性。在新聞事實的選擇上要注重選取正在發生、就在百姓身邊的新鮮話題。而功能性是結果,要進一步豐富手段,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提供生動活潑的新聞報道。比如,在表達上有始有終,將道理與觀點融入故事講述,善于捕捉細節,創新編排等。這樣才能強化傳播效果,才能把公共輿論轉化為公共議程,進而讓更多的問題得到解決。總之,二者的有機結合,方能彰顯“走轉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