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體系范文

時間:2024-04-30 18:0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課程開發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本課程開發體系

篇1

一、校本教材的開發、實施立足“學校辦學理念”

開發、整合、實施校本教材的基本點在于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有著深厚文化底蘊、人文情懷及先進辦學理念的城鎮初級中學,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實施“三大工程”(營造書香校園、構建高效課堂、培育特色學校)和落實“輕負擔、高效率”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只有以先進辦學理念為指導的校本課程開發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豐厚文化底蘊為背景的校本課程的實施才能科學、有效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反之,一個辦學理念落后、教育思想陳舊、不顧學生自我發展、一味追求升學率的學校,校本教材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學生負擔,制約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校本教材的開發、實施立足“評價方式的轉變”

我校絕大多數學生來源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的農村小學,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成績仍是評價學校教學質量、教師教學能力、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就筆者了解,首先,有部分老師嘗試應用不同形式和方法評價學生,其評價形式單一、方法陳舊,評價內容淺顯、評價達不到心靈感應、心理共鳴的效果.其次,由于農村小學自然條件艱苦、師資力量薄弱、新課標體系下新課程思想與理念滯后,對學生評價蘊含著很強的理想色彩和功利思想,很少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合作意識、個性發展以及興趣等諸多方面進行合理引導和科學評價.再次,由于受客觀條件、師資力量、辦學理念、教師對新課標體系下教材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認識、理解的缺失,以及新教材存在大量不適合農村生活素材的教學內容,導致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只重視表象的聽話、乖巧,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張揚,健康心理品質的養成,人格的培養.綜合上述原因,學生升入初中階段所呈現出的學習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因此開發多元評價方式的校本教材勢在必行.筆者就我校在開發、實施數學校本課程中評價多元化方式的方法與理念呈現給同仁,僅供參考.

(1)創設寬松、和諧、自由、民主、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高效課堂.只有通過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心理才得以舒展,心靈才得以升華,也才能實現知識教學與心靈人格同步成長.

(2)賞識教育成為一種常態.教師用欣賞的眼光審視學生,用仁愛之心觀察學生,用寬宏之情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博愛之德放大學生的閃光點,只有這樣,教師眼中的學生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3)激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成為一種習慣.我校在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施中,遵循的校本理念是“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差異、激勵學生的成長”.校本教材依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水平,對學習材料進行取舍、整合、簡化、拓展與延伸等形式,設計適合于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的問題情境,讓不同層次學生經歷不同問題情境的探索,感受成功喜悅,激發學習激情,最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三、校本教材的開發、實施立足“文本材料”

(1)加工、創作文本材料.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創作的過程,教師用自己獨特的個性,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體驗、感悟融合在課程中對教材進行重新加工、處理以及再創作.”我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北師大版教材,首先教材中存在大量不適應農村孩子的問題情境,其次,一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螺旋式呈現方式的理解和認識差異性很大,再者,教材中缺失適合農村學生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因此,只有對教材進行整合、加工再創作,才能促進學生成長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提煉、升華文本理念.新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理念.事實上,據筆者了解,許多教師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只注重知識、方法的傳授,而弱化或忽視了提煉、升華新課程中蘊含的課程理念,導致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產生許多困惑.因此,我校在開發數學校本教材過程中,無論是教學設計的撰寫還是學案稿的制定,首先依據學校制定的“輕負擔、高效率”教學理念審視文本特點,其次圍繞學校制定的“為學生長遠發展、終生發展服務”的教育目標提煉、升華課程理念,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和實施教學.實踐證明,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開發的校本教材在實施中既能落實課程目標,又能“輕負擔、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

篇2

1.“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理論研究基礎

我們應該首先明白校本課程的屬性和地位。我們所說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實際上是指同一國家課程方案內的三種相對獨立的課程類型。校本課程是我們課程改革的必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以課程門類的形式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并列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方案對三類課程的具體設置體現了三級課程管理思想,也就是對“誰來決定兒童的課程”進行了合理的安排,使國家、地方與學校分享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課程責任。之所以說校本課程是相對獨立的,主要是從“誰”即課程開發主體來說的。校本課程是指學校組織教師(主體是教師)或其他人士根據相關的政策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而開發的課程,它屬于動態管理課程。形成特色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高境界,當然,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整合學校實際資源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立足本校,形成體系,像經營品牌一樣打造自己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最忌諱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學校創新并長足發展的強勁動力。

2.“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色發展研究方向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獨特方面,如何充分地發揮學校、教師的自身優勢形成自己校本課程,并與學校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將是校本課程特色發展的方向。農村小學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培養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所必須的人才和新型農業科技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我們學校特色建設的發展方向,在培養具有科學素質、實踐能力、研究習慣和開拓創新精神的人才上做文章。每個學校都自己獨特的資源和環境,通過認真的研究的探討立足本地實際,在農作物種植、管理、收獲、對比和宣傳中,加大挖掘力度,不僅學生的勞動習慣、研究能力、實驗精神和科學意識得到提高,而且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實踐和實驗的積極性,開拓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的辦學特色建設與校本課程開發之路的緊密結合是學校長足發展的最強動力支持。

3.“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價值研究取向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有必要的價值,它的成功與否關鍵是它能否有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發展的需求。有的學校可能學校學農實驗基地,通過多年的種植管理和研究實驗,我們可以開發了“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我們的實踐活動上升一個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特色的“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課題,我們的資源豐富,應該以研究主要是以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論述和兒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當前勞動技術教育現狀為背景,以社會、家庭、學校為反饋點,以學生勞動技術素養為著眼點,通過訪問、座談、觀察、操作比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究、開發、利用,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關心經濟發展、會傳承地方特色勞技、具有開創性的現代人。從而開發和探索一套既體現基礎教育性質和素質教育精神,又與學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勞技教育資源體系,形成一校一品牌的勞技教育特色課程,學生以此校本教材為載體。通過實踐、操作、活動、體驗,掌握一般的勞動的知識與技能,形成勞動習慣、勞動技術素養和勞動情感,服務于產生、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1)通過校本課程開發,探索一套既體現基礎教育性質和素質教育精神,又與學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勞技教育資源體系,形成勞技教育特色。以勞動來傳承和弘揚地方勞技人文積淀,促進鄉土經濟發展。

(2)通過勞動校本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勞動與技術問題,形成親近技術、熱愛勞動的情感,使他們具有初步的勞動技術意識。

(3)通過勞動活動,了解從事勞動與技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品格和態度,能夠安全而負責地參加勞動與技術活動,在勞動中初步具有與他人進行技術合作、技術交流的態度與能力。

(4)通過體驗和探究實踐,會進行簡單的鄉土勞動技術學習,初步形成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及其對技術創新的意識;具有初步的技術探究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

(5)通過教學實踐,注意拓展勞動與技術學習的視野,初步形成與勞動技術相聯系的鄉土意識、經濟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審美意識,創新意識以及關熱愛家鄉的意識。

(6)面向農村,面向未來,服務家庭,注重發展,探索一條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新型勞動后備軍的新路子。

4. “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實施手段

有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向,明確了研究價值,于是我們就應該在建設和實施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實施方案,通過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以下兩個價值取向。

4.1 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研究能力是新課程學生能力培養的高級目標,通過科學課程的實驗體系,為學生研究搭建了嶄新的研究平臺。應該建立五個研究平臺.(1)參與勞動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熱情。(2)科學研究平臺:包括觀測植物種子發芽率的研究,植物種子發芽時間和發芽效果的研究。種植研究:研究用何種種植工具和其種植后的效果。管理研究:農作物的田間管理,研究農作物的病蟲害發生的情況以及使用矮壯素對不同作物的影響。對比研究:通過種植對比實驗,得出學生的研究結果,寫出學生自己心中比較好的農作物品名。(3)專家驗證平臺:學生的研究成果經過專家的驗證和有經驗農民的指導,總結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與專家驗證是否存在的誤差,從而指導學生的研究方法和內容。(4)品種多樣研究平臺:不僅對自己研究的對象進行研究,還要對相關的物種或者品種進行研究,拓寬研究空間。(5)收獲喜悅平臺:實驗的研究歸根結底是讓學生享受勞動成果的喜悅,體驗成功的價值,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研究意識,最終形成品質,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高質量的基礎。如:土壤濕度和墑情的研究、新科技農藥的使用與研究、農作物病蟲害的預防研究、抗倒伏的研究、農作物品質的研究、產量的研究、新品種開發的研究、市場營銷的研究等等,每項研究都有觀察記錄,學生通過日記交流、研究感想和圖形資料的對比等多種途徑進行。學生還可以成為“科技種田”的小小宣傳員,為當地農民增產增收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這些研究看起來很難,但是將它融入實踐,通過學生親自的觀察、對比和專家的指導等研究手段,是予教于樂、樂中有趣的學習手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激發,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最佳學習方式。

4.2 實踐能力的形成。實踐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現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差,吃苦耐勞的品質明顯下降,我們要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為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并伴隨著學校科學的學生實踐評價體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在研究實踐中如:耕地、播種、鋤草、施肥、田間管理、收獲、營銷、測量、調查、生產、觀察、記錄等等,學生知道了什么時間播種,什么時間施肥;玉米還有哪些可以開發的途徑和用途,還能研究出哪些新產品,使其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學生在實踐中產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是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實踐的極大動力。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實踐意識得到形成,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

當然,我們的研究應該按照學校事先研究的步驟進行的,校本課程不僅有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還要有研究思路和自己特有的實施方案。我們按照全員參與,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篇3

論文摘 要: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對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有著深刻的意義。但由于還處在實施的初級階段,加上各種主客觀方面條件的制約使校本課程在具體的實施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會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①校本課程充分挖掘學校的教學資源,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體現地方和學校辦學特色,是國家課程計劃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構成基礎教育課程的有機整體,是實施新課改的重要方面。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種類繁多,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差異也很大,如果只采用國家開發的統一課程和地方開設的地方課程,是遠遠不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水平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校本課程的開發,對實施差異性教學和對教學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都有很大的幫助。新疆位于中國的大西北,地域遼闊,人口稀疏,以發展畜牧業為主,是我國西北部的邊陲之地,積聚著以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等多個民族。新疆地區的健康有序發展,嚴重關乎著我國邊陲之地的安定和各民族的團結以及整個國家的快速穩步發展。加快新疆的經濟建設,基礎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家近年來一直加大對新疆教育資源的投入并給予很多的優惠政策。新疆的學生在高考中可以享受降低分數線的優惠政策,并且像北大、清華、人大這樣的一流名校也給新疆地區的學生留有一定的保留名額。

學校是實施教育的主戰場,課程是教育的第一生命。②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力的推進了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新疆和靜高級中學成立于2002年7月,是一所國辦縣級高級中學,也是新疆巴州目前規模最大的一所縣級示范性高級中學。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和靜高級中學大力推進該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工作,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校本課程開設的動機和目的

校本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推進學校教學特色的形成。③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缺陷,提高課程對具體環境的適應性。但是在新疆和靜高級中學,很多校本課程的開設已經嚴重背離了校本課程這一開設宗旨。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很多校本課程的開設只是為了迎合新課改的要求,根本沒有從本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是成了學校爭取榮譽頭銜和教師競爭職稱的工具。新疆和靜高級中學2011年第一學年為高二年級學生開設的校本課程數目達十幾種,各科教師也都有參加。但是由于學校貪圖虛華,一味追求校本課程的數目,所以對一些校本課程是否適合在本校開設和實施根本沒有進行嚴格的評估和審核,導致一些課程在開設之初就存在著先天不足的毛病,加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沒有進行精心的補救,因此這些課程也就難逃脫半路流產的命運。譬如一位語文老師為學生開設的美容美發課程,因為和靜高級中學還只是一所中學,學校對學生的服裝和發型有嚴格的規定,男生必須留平頭,女生必須是齊耳的短發,學校教導主任和班主任也整天檢查學生的衣著打扮。因此這位老師的美容美發課程根本不適應學校的環境氣氛,造成學生對課程的冷淡,課程進行到最后老師只好將美容美發課改成學生喜好電影課。一位美術老師開設的手工制作課,由于和靜高級中學的學生大多是來自縣城周邊的農村,父母大多都是農民,學生的家庭狀況也都不是很好。這個手工制作課需要學生自己準備一些必需的工具和材料,但是很多學生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在課程開設了一個多月后,依然還是有很多學生沒有準備好課程需要的工具,造成這門課就程就這樣無形中被擱淺。

二、校本課程實施中的管理

校本課程的完整有效實施,除了最初的開設研發外,還要重視其在實施過程中的嚴格監管。一些校本課程在開設之前沒有綜合考慮它的適應性和可實施性,到真正的實施中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學校要特別加強對這些問題課程做合理有效的處理,而不是完全交給課程老師,讓老師把問題簡單化,一致將校本課程改成電影課或自習課。這讓其他有可能和有能力上好校本課程的老師,也因為其他老師的這種不良做法影響他們的教學積極性,也隨意將自己的校本課程改成自習課或電影課。在校本課上的這種不當管理和錯誤態度,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教師把校本課程當做活動課和電影課給學生上,讓學生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抱著休閑娛樂的態度去學習,學生也會順勢將這種不嚴肅的態度延續到正常的課程上,這會嚴重影響到了學生整體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據很多老師反映,學生在上完校本課程后在上其他正式課程時,教學課堂很難控制,學生交頭接耳、講話,嚴重將這種不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帶到了正常的教學課堂上。

三、教師的培訓

校本課程讓教師自主決策,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是一個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利于培養教師的專業精神,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④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很多教師在思想理念方面還沒有真正領會到開發校本課程的重大意義和作用,甚至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給教師徒增的教學負擔和麻煩,所以采取消極的態度去對待。偏見的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對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都無益,甚至還可能會影響。 例如教師在有限的教學工作時間里,原先只需對自己的所教科目進行備課和研討,現在除了自己的所教的課程外,還要另外準備校本課程,這無形中就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和教學任務。另外,因為校本課程是根據本校學生的現實需求和本校的教學特色開設的課程,教師在備課時可供借鑒的資料很少,教師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準備校本課程,因此在正常科目上的精力就會減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學生而言,處于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高考即將逼近,還讓學生每周都花費一些時間在這種不實用的課程上,這也讓很多老師很懊惱。很多教師開設校本課程也不是本著自主自愿的心情,而是很多學校把開設校本課程作為教師評職稱的一項考核項目,所以很多老師是在這種高壓下硬著頭皮被迫和被動開設自己的校本課程,實際上仍是站在校本課程的門外。對教師在校本課程上的思想意識引導不到位導致教師的消極對待,不僅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而且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四、校本課程缺失評估準則

評價是對事物的價值進行衡量判斷。教學合理有效的評價可以診斷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不足,監控學生的進步和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④新疆和靜高級中學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一直沒有一項專門針對校本課程實施成果的評價方案和考核標準,嚴重影響了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得積極性。教師在校本課程的準備和對待上,遠沒有像正常課程那么認真負責,很多老師抱著應付差事的心態,課程的內容和安排也都很隨意。學期課程結束后,由教師自行組織課程考試,有的教師根據課程考查一些相關知識,有的教師檢查課堂筆記,有的老師根據學生課堂表現打分。考核評價制度的缺失和混亂,使教師在具體實施操作中也失去了不標桿,學生沒有了學習目標,影響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損害學生的利益阻礙基礎教育前進的步伐。

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對實施新課改和貫徹素質教育都有深刻的意義,也利于滿足學生的最大利益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校本課程實施之初因為思想觀念的問題和現實條件的制約的問題,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只要我們端正態度,認真總結,善于吸取教訓和不足,相信校本課程最終會取得很好的成就。

注釋:

篇4

關鍵詞:課題活動;英語語言學習;作用

筆者任教的學校馬鞍山六中承擔了一個市級課題的研究,題目是《地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在這個課題研究實施當中,組織了很多小活動,如在班級組建“英語角”專欄,通過組建校園英語廣播“快樂英語加油站”將英語延伸到課外,組織一次“說英語,話家鄉”英語演講比賽,組織一次“今天我來當導游”的行為實踐活動,組織一次“My Hometown”為主體的征文活動等,以一系列的英語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他們學英語,用英語的興趣。其中,高中年級組織的是以“說英語,話家鄉”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活動,對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卻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根據《新課標》中英語課程的課程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這個小活動所起的促進作用。

一、語言技能

參加演講比賽的學生是高一學生,即將進入高二年級,以普通高中畢業的要求七級為準,檢驗學生在活動中及活動后所能達到的目標。

語言技能分為聽說讀寫等方面,在這個活動中,參加演講的學生從班級中先挑選,學生自主參加,由教師和本班級其他學生一起參與評選,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聽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能聽懂演講者就此話題的內容并能抓住要點,演講者也能用恰當的語調和節奏表達自己的演講內容,讓學生討論評選,給了學生就此話題交流討論的機會。在選拔出本班的參賽者后,教師讓學生去獲取相應的資料并整合信息,寫成演講稿。從以上的步驟中,學生鍛煉了聽說讀寫聽力,基本達到目標語言技能要求,使學生向更好的語言技能方向發展。

二、語言知識

參賽學生在演講的訓練中逐步做到語音、語調自然流暢。在演講稿的寫作中,學會使用一些新的詞匯和短語,擴充了詞匯量,學習去使用適當的語言描述事物。演講的題目是“說英語,話家鄉”,能讓學生熟悉此方面的話題。

三、情感態度

在這一方面,這個小活動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通過此次演講比賽,學生提高了學習英語的愿望和興趣,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這次活動也大大增加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在活動中遇到一些困難,愿意主動向成績較好的學生或教師求教。參賽者之間更是能相互合作,分享獲取的各類與此有關的資料。通過這次活動,筆者看到了學生對于本地文化的喜愛,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溢于言表。

四、學習策略

從此次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主動拓寬英語學習的渠道,積極與同學交流探討,通過書籍和網絡獲得了更廣泛的英語信息,擴展了所學知識。在閱讀一些英語文獻資料時,學會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測詞義和推測段落大意。通過這些學習策略的認知與歸納,更有助于提高語言技能。

五、文化意識

通過對家鄉的描述,學生更深入了解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和風俗,更了解本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學生更愿意主動積極地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由此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通過文化對比,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看似小小的一個活動,卻可以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從學生此次的演講稿中,筆者挑選了兩篇經過修改的文章,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些文章都可以體現出學生的進步。

例文:

My Hometown

Class 1, Senior 1 Ge Yuanting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Geyuanting and I am from Class 1, Senior 1. Today I feel great honored to be here to make a speech. Have you heard of the famous Chinese poet---LiBai? Do you know which city enjoys great reputation because of him? Yes, it is Maanshan. Though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city has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still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Now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 I would do whatever I could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Maanshan among citizens.

It is known to us that Maanshan has developed from a small fishing town to a modern city, which has taken on a new look. Because of its clear sky, beautiful scenery and amazing tourist spots, Maanshan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garden cities in China.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would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my citizens. It is owing to your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that has created what we possess now. It is owing to your support and hardwork that has made Maanshan as it is today. It is owing to you that has made impossible possible.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what I would like to do most is to set all parks, museums and libraries for free. Since Maanshan is known as the city of poetry, the morality of local people should be improved. There are several famous parks in our city, such as CaiShi Rock Park, LinSnzhi Memorial, ZhuRan Tomb. Therefore, easy access to parks, musumes and librariesd of the city as well, should be provided.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people of Maanshan enjoy the fresh air and build their bodies in the parks.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people of Maanshan more often to gain a broad view of the world.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people of Maanshan spend most of their free time.

Thus,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would make policies to ensure that pour parks, museums and libraries are open for free.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hope all citizens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gether to making our city a heaven on earth where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with each other peacefully and happily.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例文2: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Class 4, Senior 1 Zhou Yajuan

Good afternoon, my dear judgers and fellow students. My name is Zhouyajuan.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given by the teacher,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The topic of my English speech is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What would I do?”

My fellow students, please open your eyes and look around our city. Air pollution has made the sky gray, water pollution has made the rivers filled with harmful chemicals, and noise pollution has made our lives lack of pace. What shall we do now?We must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our city. It is our duty and we shall do it right now.

Nowaday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 hot topic among the people, we always mentioned the low-carbon economy, recycling and so on.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would focus o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I would make our citizen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t is not one person’s job, so please join me. Let’s remember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Some may say our city has been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garden cities in China. We have already done well. N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 long and arduous task.

We cannot be satisfied with what we have done. If we feel tired, please think of the people suffering severe water shortage in the southeast of our countr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r the environment will punish us.

That’s all. Thank you.

平時這些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不好,但是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著實令我們教師感到高興,這不僅有學生自身的努力,更有教師的辛勤培育。這次活動只是一個開頭,希望能通過這類活動的開展增加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Krashen, Stephen & Torrace.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Education[M]. California: Laredo press.

[2]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陳琳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S].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關鍵詞: 多民族環境 本土母語音樂 校本課程開發 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音樂教育的國家,但事實上并未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催生出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當前形勢下,面對我國音樂教育“重西方,輕傳統”的現狀反思,伴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豐富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強調引導學生通過音樂作品和音樂活動熟悉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擴展文化事業,逐步樹立平等交流、并存共榮的多元文化觀”的倡導,使得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無論是從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角度,還是從音樂教育學的研究角度,對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探討,在國內外受到持續關注。

一、視線:政策推動實踐,理念推動發展

1.國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政策與發展狀況

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拉開了序幕,而《課程標準》及新教材的編寫和試用標志著課程改革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國家投入資金最多的一次課程改革,涉及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調整、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及保障支撐系統等,可以肯定此舉必將牽動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另外,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我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實行,以校為本的“關注學生實際發展需要、關注教師專業研究能力、關注學校辦學特色構建”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校本課程開發”應運而生,并將成為我國今后至少三十年內課程改革的重大課題。

2.當前形勢下的音樂教育改革新理念與多民族環境下的本土母語音樂校本化狀況

我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因受“歐洲音樂中心論”和“漢族音樂優勢論”的影響,致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本土母語音樂正面臨“傳承逐步沙漠化,情感不斷流失”的尷尬局面和嚴峻挑戰。基于這一形勢,早在1995年12月于廣州召開的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上就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新理念,而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本土母語音樂教育”則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音樂學科的校本化課程建設中,因各省區域的多民族構成不同及研究方向的專注點不同,對于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言,雖然也有一些局部的鄉土音樂文化資源得以挖掘,但在具體校本化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總體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可供借鑒的相關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3.世界各國音樂教育有關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化建設歷程

在當前音樂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重新審視世界各國的現代音樂教育,我們認識到,多數國家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化建設歷程,都主要的體現并暗含于各自的音樂教育體系和音樂教育科研項目成果之中。比較典型的如瑞士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是先于相關校本理論出現的20世紀最早、對后繼有深遠影響而且至今仍以開放性的姿態發展著的音樂教育體系;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是最早提出音樂教育本土化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學思想和高標準藝術審美要求并在理論與實踐中對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寶貴經驗的音樂教育體系;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而且具有豐富教學實踐內容體現并深受教師和兒童喜愛的音樂教育體系等。另外,其他音樂教育體系如“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日本鈴木鎮一的才能教育”、“前蘇聯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樂教學大綱”等及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科研項目成果“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計劃”、“綜合音樂素質教育”等,都為各國本土音樂文化的校本化建設提供了最初的理論指導和操作模式。

4.歐美近些年來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動態及未來趨勢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已形成歷史上影響最廣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動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運動,其實質是努力構建適應21世紀國際競爭和本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體系。綜觀歐美各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最新動向,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相關學科的影響,音樂教育中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逐漸融合與相互滲透已成為未來趨勢,預示著美好的發展前景。對于音樂教育的本質、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問題的再探討,正在不斷地深入進行,相應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持續不斷。

二、基點:從理論到實踐,從經驗到創新

本土母語音樂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在聯系及二者在結合過程中所產生的實踐應用層面上的靈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問題,是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之所在。

1.從理論到實踐的三個層面

(1)收集并分析國內外“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政策及理論,了解世界課程改革的潮流和我國課程改革的基本現狀與發展趨勢。教育學提供的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將有效地解決“校本課程開發理論”中的疑難問題,大大有助于加快研究進程。

(2)觀察并研究國內外“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案例及實驗,把握當前形勢下音樂學科的課程資源之挖掘、整理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開展必要相應的采風活動和教學實驗為基礎,從中積累較多經驗,以初步掌握特定民族區域內本土的母語音樂特點,為研究認知要求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礎。

(3)在“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收集并整理我國眾多世居少數民族的典范音樂,為各區域民族的本土母語音樂的校本化開發課程資源。如由各地州的知名學者和民間藝人提供大量各種形式的本土母語音樂資源(可有償獲取),加之一些開放性的館藏資源,為研究的資源配置給予了一定的選擇余地。

2.從經驗到創新的兩個飛躍

(1)通過定點教學實驗及若干關鍵問題的全面分析,探討片區范圍內的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模式,為探索更大區域范圍內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建設提供經驗依據。

(2)依靠上述基礎綜合進行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教學實體的研究,通過若干關鍵問題的全面分析和具體探討,努力構建不同區域范圍內本土母語音樂的校本課程特色。

三、模式: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實踐與理論的互動

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在模式上不是固定的,但有一個基本模式觀念是:開發內容要因地制宜,內容設置要因人而異。

1.內容與形式的融合

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表層模式在于把“音樂學中的本土母語音樂資源”和“教育學中的校本課程開發理論”進行內容與形式的兩相融合,逐步以跨學科式的“音樂教育學科新門類”效應呈現。依靠內容與形式的融合,把多民族環境下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課堂模式引入到各中小學的基礎音樂教育當中,為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創造條件并積極實施課改,真正實現符合我國各區域特點的民族音樂教育,努力打造我國尤其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凸顯“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和這一思想指導下不斷深入的方法、手段等目標。

2.實踐與理論的互動

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層模式是在對各個區域民族“本土母語音樂”了解與把握和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校本課程開發”學習與研究的雙層基礎上擬行展開的,是實踐與理論的兩相互動,是探索適合不同區域民族特色的校本化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基礎。這一構建過程,將逐步提高我們對民族母語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民族本位意識,并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及當代先進文化的建設都將有著非常積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隨著實踐與理論的互支互動不斷深入,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在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中成熟起來的方法基礎,又可為藝術教育的其他姊妹學科的校本化課程建設提供寶貴的研究經驗。

四、實體:從點滴做起,重視教學實效

鑒于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在民族音樂學和音樂教育學方面不但具有理論創新性,而且具有極為鮮明的實踐應用性,一般作為研究者既是基礎性資料的理論創新者,同時又是教育性實體的實踐應用者,故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載體主要有三個方面:

1.分析資料與樂譜匯編

主要包括校本課程開發理論的系統整理與分析和本土母語音樂資源電子樂譜的全面制作與注解,成果名稱可為《××校本課程開發與××本土母語音樂》(或可編為兩個分冊:①《××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和現狀分析》;②《××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曲選》),其應用前景主要體現在為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建設性決策依據和豐富的基礎性資料。

2.片區性教學實驗報告

以某片區為教學實體開展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定點教學實驗,并從中總結本土母語音樂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一般規律,成果名稱可為《××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教學實驗報告》,其應用前景主要體現在直接為其他民族片區音樂教學提供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上的經驗借鑒。

3.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動

通過把握“本土母語音樂”與“校本課程開發”在學科上的內在聯系及二者結合過程中的互動效應,擬可在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片區性甚或區域性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內容以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論為主。另外也可利用網絡論壇等其它形式實現上述目標。

五、流程:細化分工,分段進行

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涉及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本土母語音樂,加之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性和復雜性,不僅需要系統的民族音樂學知識,而且要有全面的音樂教育學等相關知識。正是由于既要對我國本土母語音樂各樂種進行全面考察與分析,又要對當前國內校本課程開發理念下的成功案例進行學習與探討,因此,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入研究必須在充分挖掘與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礎上而隨之展開。按某一個片區的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擬以下流程:

1.準備工作:感性材料占有階段

一方面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采風的研究方法收集與挖掘本片區范圍內各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母語音樂經典曲目。另一方面通過專題講座和學術研討的研究方法學習與把握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知識體系以及前沿理論。

2.前期工作:感性材料分析階段

一方面通過民族音樂學的相關知識篩選并注釋已獲得的本片區范圍內各少數民族的本土母語音樂并制作成譜,另一方面通過文獻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與論證本片區本土母語音樂校本化的可行性模式并編輯分析相關數據信息。

3.中期工作:課堂教學實驗階段

在對本片區本土母語音樂分類整理和對校本課程開發理論歸納的基礎上,以本片區范圍內的部分中小學為實驗試點開展本土母語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證性研究,既是校本課程開發在音樂教育領域的理論探索,也是校本課程開發在音樂課堂教學上的具體實踐。

4.后期工作:實踐理論升華階段

在上述基礎上,進行綜合性跨學科研究,對本土母語音樂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內涵作出全面的、切合實際的結論,并最終以研究論文的形式詳盡闡述以本土母語音樂為主體、以校本課程開發為主導的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在本質和一般規律,著力探究多民族環境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體系。

六、結語

中國音樂教育中“西樂為主”課程觀的長期影響,是導致我國尤其多民族地區本土母語音樂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適逢新時期音樂教育改革,借以“校本課程開發”的熱潮,將“本土母語音樂”注入課程并引入課堂,是優秀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有效途徑。以傳承求發展,化危機為契機,讓我們共同探索――為音樂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到來積極創造條件,為構建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新體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崔允t.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劉旭東,張寧娟,馬麗.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6]李志宏.體驗新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教師與校長[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9]門秀萍.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10]田慧生.新課程中的校本課程開發[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3.

[11]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語文 校本課程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20009

在現行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校本課程作為有益的補充與完善,對教學成效提升和學生能力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大教師要充分認識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并將其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一是豐富了語文學習內容。除了教材內容之外,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與教材聯系較為緊密的內容融入校本課程,并可針對語文教學工作實際需要增加部分內容,由此豐富了語文教學信息。

二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空間。校本課程開發運用與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實現有效融合,也可以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有助于構建課內外相結合的立體教學體系,從而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三是激發了語文學習興趣。校本課程對教材進行了補充與完善,其選取的內容更加貼近初中生興趣愛好、身心特點,提高了學生直觀感知效果,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幫助較為明顯。

二、緊扣關鍵環節,體現校本課程在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

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既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同時在具體行動上要緊扣關鍵環節,發揮其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將校本課程開發與現行教材體系結合起來。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首先結合教材內容與本地區資源的共同點,開發出學生更為感興趣的校本課程內容。例如描寫景物的課文教學與培養學生寫景能力可以實現融合,筆者在校本課程中增加了本地區一些景觀景點的寫作訓練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技巧的轉化吸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其次,筆者針對學生語文讀寫能力培養開發了綜合訓練課程,通過指導學生多讀多寫的方式增強讀寫能力。在校本課程中專門提出了閱讀量、閱讀要求,寫作量、寫作技巧方面的內容,將讀寫綜合訓練校本課程作為學生讀寫能力培養的重要抓手。另外,筆者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充分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理解和作文寫作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增加這一方面內容,可以實現對教材的有效補充,也是語文教學目標深入落實的有力抓手。將校本課程開發與現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能夠為學生打造更加生動豐富的語文教學體系。

篇7

關鍵詞:校本課程領導;中小學校長;功能和策略

當前,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但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新生事物,中小學教師仍然苦于理論知識匱乏,沒有現成的經驗借鑒。從課程領導角度來看,校長則是影響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討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功能和策略,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功能

校本課程領導是一個多層次的活動系統,不同層次校本課程領導的有效實施,最終都落實到中小學校層次上來。校本課程領導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在學校層面上,主要的校本課程領導者是校長。

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具有決策、組織、引導三個基本職能,其中,決策職能是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核心。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主要職責是: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確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組織高質量的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營造民主、合作、學習、創新的學校文化。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校長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作用區域主要是課程和教學,被領導者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學生發展是中小學校長進行校本課程領導的出發點和歸宿,最終目標是達成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以及課程品質的提升。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學校校本課程目標的設計。決定學校教育哲學;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國家課程的銜接;規劃學校“最適合”的校本課程開發總目標;設計學校課程開發規劃。

第二,決定學校校本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根據學校校本課程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資源狀況,了解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校本課程。為了使操作和交流變得簡單,應將校本課程適度結構化。

第三,決定校本課程的內容。根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規劃,組織審定教師提出的校本課程內容和組織校本課程內容的原則、方式。組織課程的修訂和改革。

第四,校本課程實施的組織。在教學層面上,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領導者,中小學校長是校本課程實施最核心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教學領導的主要任務有:①制定溝通目標:領導者會參考教師意見,制定符合學校特性的教學目標,就教學目標與學校成員進行溝通,依據目標規劃教學計劃,并能帶動學校成員落實教學目標。②管理課程教學:領導者會確保各科教學正常進行,統合協調課程與教學事宜,均衡安排師資,保證教師的教學時間,并減少與教學無關的活動。③視導評鑒教學:領導者會觀察及評鑒教師的教學,協助教師改進教學,解決教師的教學困難,掌握整體教學的品質。④促進專業成長:領導者會鼓勵教師進修,安排各種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活動,對教師的成長有高度的期待,協助輔導新教師的教學。⑤督促學習進步:領導者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高度期待,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獎勵學生學習進步,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采取補救措施。⑥營造支持環境:領導者會建立安全、有序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生的紀律,提供適當的教學資源,尊重并支持教師的教學,與家長及社區保持良好關系。[1]

第五,校本課程評價的組織與指導。建立校本課程評價機制,決定校本課程評價的目的、內容、指標、方式。校本課程倡導發展性課程評價。評價體系由校本課程本身的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評價、學校發展的評價組成。指導教師開展校本課程評價工作。

第六,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要求和策略。協調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各種矛盾。指導校本課程開發。

二、中小學校長有效進行校本課程領導的策略

(一)制定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規劃,繪制校本課程發展的藍圖

校本課程開發規劃是學校為實現未來校本課程目標所作的設想和安排,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綱領和藍圖。校本課程規劃可分為長期規劃、中期規劃、短期規劃。一般說來,長期規劃通常10年以上;中期規劃通常為2~7年;短期規劃通常為1年。

中小學校長要引導學校領導成員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制定切實可行的校本課程發展目標,規劃校本課程設置,并不斷完善校本課程的發展方案,指引校本課程發展方向。在制定校本課程規劃時,應遵循預見性原則、統籌性原則、重點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民主性原則。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規劃的內容主要有:開設校本課程的基本依據、開設校本課程目的和意義、校本課程的總目標、校本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校本課程的保障措施等。

(二)再造與重組學校的組織結構,提供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保障

學校組織結構是有效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保證。“課程改革若不同時改革組織的制度特征,將流于表面或無疾而終”。[2]“課程改革不僅只是將一個課程元素代替另一個課程元素,這種新的元素也需要相符合的組織結構才能維持下去。不改變革新方案賴以生存的環境脈絡,課程改革將是短命的。”[3]課程專家喬治·A·比徹姆認為,有五類人員參加課程決策:專業人物;團體代表,包括專業人士和一些任課教師;專職人員;非專業的市民代表;學生。[4]這就要求學校內部的組織形成一種合作、開放、多元的權力結構。

中小學校長要設計與變革學校的組織結構,改革學校傳統的教導處、總務處等中層機構設置,建立并完善課程研究開發室、課程實施管理室、課程質量評估室等機構;組織學校領導成員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指導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由校長、教師、學生、學生家長、課程專家、社會人士等組成,校長出任主任委員。在確定“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成員時,要充分體現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特點。

(三)成立校本課程開發指導小組,提供校本課程開發的專業支持

專業引領是校本課程開發得以深化發展的關鍵。沒有理論指導的校本課程開發是盲目的實踐。在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之間有一段不容易逾越的“真空地帶”,課程專家是引領第一線教師把校本課程理念轉化成教育實踐的帶頭人。

中小學校長應積極尋求專家支撐,組建“校本課程開發專業指導小組”,指導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組織校本課程開發專業指導小組專家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問題開展經常性的研究,及時指導并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問題。可創辦校本課程開發網站,介紹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國內外的校本課程開發案例;探討校本課程開發中出現的問題。

(四)提升教師課程理論素養,增強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

教師素質是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因素。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是否認同和是否積極投入,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教師的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思想,以及課程組織和課程實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響著校本課程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水平。[5]有人認為,目前我國師范生在大學接受的教師教育,與社會發展實際相比至少落后50年,現在使用的仍是建國初期引進的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偏重書本知識,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閉式的教學方式。用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現在的中小學教學,制約著教師教育的質量。[6]加之,長期以來,教師的課程活動徘徊于“機械化的知識傳播”狀態,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受到壓抑和損傷、甚至正在走向缺失。調查顯示:中小學開設校本課程的最大困難是“教師缺少課程方面的培訓”;對各種學歷層次和教齡的教師而言,缺乏“課程開發的知識與技能”都普遍存在。[7]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通常要經歷個人實驗、交流觀點、尋求信息、最低責任參與、主動參與、承擔主要的領導角色六個階段。[8]課程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僅是變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而且也是變革人。[9]校本課程開發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在于教師的課程能力能否與之相適應。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沒有校本課程的發展。因此,著力引導教師從低一階段向高一級階段邁進,增強中小學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提升教師課程理論素養,是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當務之急。

中小學校長應著力做好以下工作:制定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明確校本課程開發中各類人員的職責和權限;針對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不同需求,規劃、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給教師留出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協調好校內、外課程資源,鼓勵、支持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廣泛發動教師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研究,鼓勵、支持教師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律,提升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定期評估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計劃的落實情況,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五)鼓勵和促進成員之間交流,組建高素質校本課程開發的團隊

中小學校長在這方面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幾點。校本課程人力資源領導的實現是通過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和質量導向的工作環境來完成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教師、校長、家長、學生、社會人士、課程專家廣泛參與的活動,因而需要校長充分發揮組織職能的作用,需要學校全體成員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課程專家為學校把脈問診。

中小學校長一是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課程開發支持體系,有意識地打破教師“單兵作戰”的局面,整合校內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課程開發力量。二是要廣泛動員和發掘社會力量,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吸納有識之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組建高素質的開發團隊──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的類型主要有: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合作的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中小學教師與教研員合作的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教研員合作的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本校部分教師組成的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若干學校部分教師組成的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三是要鼓勵、支持校本課程開發共同體成員各抒己見,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樣,長期以往自然就有利于教師合作精神的發展,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質量,降低校本課程開發成本。

(六)把好校本課程內容質量關,引導教師開發高質量的校本課程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校本課程綱要》是課程的重要構成要素。《校本課程綱要》是教師個人或合作小組對任教的某一門校本課程的設計。它是該門校本課程實施和評價的依據,是教師教學的指南。

中小學校長一要規范《校本課程綱要》的基本格式和內容,讓教師明確撰寫《校本課程綱要》的基本要求。二要組織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對教師申報的《課程綱要》進行審定,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審定的主要內容有:《課程綱要》與學校辦學理念是否一致;《課程綱要》與學校校本課程規劃精神是否一致;《課程綱要》對目標的陳述、課程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是否規范和可行;課程資源是否具備。未經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審定的《課程綱要》,不得組織課程實施。

(七)“診斷”校本課程課堂教學,不斷提升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要活動,是學校實施教育哲學的基本途徑。校本課程是直接針對學生的個性而開發、實施的,本質上是人本化和主體化的課程,它彰顯個性、差異性、多元相融性、動態性等待性。這就要求校本課程的實施特別強調個性化的教學,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關注體驗性教學,提倡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鼓勵在計算機支持下的協同教學。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自主學習和主題探究等策略。更應該嘗試發現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中小學校長要做好校本課程實施前的評價、校本課程的試驗、校本課程的時間安排等組織、指導工作;不斷引導教師以新觀念、新角色審視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把教學過程演繹成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詮釋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倡議并支持教師實施發現法、探究法教學,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隨時“診斷”校本課程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時發現教師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幫助教師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導和矯正,引領教師有效實施校本課程。

(八)評價與監控學生的進步,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中小學校長校本課程領導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評價具有導向、質量監控和激勵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種價值評判活動,制約著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是校本課程開發成敗的關鍵環節。

首先,中小學校長要建立健全校本課程促進校本課程本身、學生、教師、學校發展的評價體系,診斷課程、修正課程,確認校本課程的開發價值。其次,要定向,即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目標,正確設定評價標準。再次,要校正,即運用評價調適不正確的、偏離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的實施行為。最后,要努力把校本課程評價引導到“注重發展評價、注重綜合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強調質性評價、強調多元評價”的正確軌道上來。

(九)重建學校文化,營造校本課程發展環境

加拿大學者富蘭認為: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實施單向的革新,而是在變革學校的文化和結構。[10]課程領導最根本的目的是試圖改造學校文化,形成一種合作分享的組織文化,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11]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內部所形成的為其成員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共同的作風的總和。學校文化可分組織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環境文化。雖然人創造了文化,但文化一旦形成,也就反過來以隱性的方式,深刻地影響、塑造和改變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大多數學校文化成為考試文化、應試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并非像學校獲得課程自主權那么簡單,需要學校以異于以往的組織、運作、態度及知能來從事,這會波及各部門各人員的權責、利益、習性、互動方式及價值觀,不只是一種文化的改造與重塑。[12]校本課程需要民主、合作、學習、創新的學校文化與之相適應。從控制的課程文化轉向自我負責的課程文化。那種把校本課程嵌入舊課程文化的做法,只能使校本課程開發流于形式。

中小學校長應從學校文化的反思與重建入手,特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文化建設。

第一,營造校本課程的教師文化。學校文化的轉型,其根本在于教師文化的革新。傳統的教師文化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師文化的封閉性和保守性會對校本課程的推行造成阻礙。因而校長要著力營造開放的、合作的教師文化。鼓勵和支持教師反思,尋找校本課程發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增加專業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課堂負責,對學生負責。

第二,營造校本課程的課程實施文化。重視營造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課程文化。在課程實施上,體現以參與、合作、理解、體驗等為標志的校本課程實施文化。

第三,營造校本課程的學生文化。倡導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學生文化。“從小教育學生具有自我負責的精神,自己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進行探索和學習,無論事情做對做錯都能對結果負責。”[13]

(十)建立學校與社區、家長的對話渠道,構建校本課程開發保障機制

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構建相應的保障體系,以保證課程順利實施和課程質量的不斷提高。校本課程需要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如果沒有家長、社區的支持難以開展。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涉及學校教育體系的變革,而且涉及社會的認可和支持;不僅需要轉變相關教育主體的教育意識,而且需要更多的時間操作與物質的支持。校本課程的保障體系由觀念、制度、操作和物質四個層面構成。這四個功能各異而密切聯系的層面,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指向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

中小學校長要著力建立學校—社區、學校—家長的對話、合作機制,爭取社區、家長的支持,發展校本課程公共關系;廣泛宣傳開設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更新教職工觀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組織教職工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導向機制、自我約束機制和督評機制,引發教師的內在動力,讓教師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規劃和任務,自主制定開發計劃,實施自我控制,實現自我管理,達到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碧娟.校長教學領導之理論與實施[M].臺灣淡江大學.教育改革與轉型──領導角色.師資培育.伙伴關系學術研究討會論文集[C].2000.

[2]Fullan M(with Stiegelbauer 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al Change.New York:Th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ess,1991.169.

[3]歐用生,楊慧文.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的觀點[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84.

[4]喬治A比徹姆.課程理論[M].黃明皖,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9.

[5]顧書明.校本課程發展與教師教育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01,(9).

[6]教師教育課程嚴重滯后改革時間表初步確定[N].新聞晨報,20051026.

[7]崔允漷.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調研報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8]Marsh C,Day C,Hannay L,McCutcheon 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Z].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57.

[9]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應用和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35.

[10]Fullan,M(with Stiegelbauer,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 Chang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ss,1991.169.

[11]林一鋼,何強.學校課程領導、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篇8

一、校本課程管理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涵

課程管理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學校對教學工作實施管理,從而完成教學計劃、大綱規定的教育任務。正確解讀有關“三級課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對校本課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中,國家、地方、學校各司其職。國家制定總體規劃;地方根據國家總體規劃,制定地方需要的課程指導綱要,開發與選用;而學校則在國家、地方的指導下,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置與實施。因此,校本課程的管理必須首先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其次,每所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地開發和組織校本課程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主管理權,開發多樣性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的教師為主體,開發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以尊重師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認識,可以將校本課程管理定義為是指學校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校的實際和學生需要,而對課程進行的安排、實施、開發和評價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動。

體育是學校各類課程當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之一。由于體育課程教學環境、教學空間、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這對地方和學校來說,各自的地域特征、體育傳統等,都是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積極施行國家制訂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應因地制宜進行體育類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所謂體育校本課程是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過程中,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和學校體育資源的基礎上,所設計的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見,體育校本課程不僅指學校體育教師自行開發設計的新課程,也包括學校和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加工、再創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在我國,關于體育課程的理解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體育課程是指學校根據社會的教育目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規定的,或可由學生選擇、規范了的體育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內容、學習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學段所要達到的體育教育標準的總體設計。

因此,本文結合以上論述,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定義為:體育校本課程管理就是對體育類以校為本的課程管理。

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理論基礎

1.系統論

系統論是研究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貝塔朗菲曾說,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而各個要素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系統,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個要素在系統中起著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否則,脫離整體,各要素將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對于系統的管理,而體育管理就是對體育系統的管理,是以系統科學作為理論基礎,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校體育管理系統進行詳細的部署,進而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學校體育管理的組織。而方法體系則是以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等作為學校體育管理系統及其子系統的實踐方法。根據學校體育管理系統的特點,綜合運用系統技術方法,形成一套科學合理且層次分明的方法體系,以實現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

2.后現代主義哲學

所謂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形成,是同現代西方哲學中各個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關,并隨后結構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后現代主義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為基本特征,它表現出反本質主義傾向對現代社會具有很大的沖擊。目前,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要求實施校本課程管理,培養創新意識。為此,在我國課程改革中,后現代主義哲學作為理論基礎,為學校課程改革實現了質的飛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鼓勵人們懷疑一切現有的知識權威,這對于教育理念的嬗變是一種觸動。同時,后現代思想家倡導不同觀察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鼓勵教師和學生自由地通過對話來建構他們自己的課程,教師是學習情境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除此之外,后現代課程觀強調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倡導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多元主義方法論,提倡以多種方式探究課程知識,強調個體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來學理論

教育未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以未來學及其相關科學為依托,探索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從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到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屬于這門學科范圍,從中探討學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趨勢,以適應社會的變革步伐。因此,面向未來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學校體育校本的研究者來說,應該以適應未來需要為突破口,力爭把未來體育教育引入到現在的教育,從而為實現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做好鋪墊和準備。

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1.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體系

弄清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體育課程管理的價值追求應該包括健康性、創造性和專業性三個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要求。因此,必須把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目標。體育教育必須圍繞五個領域目標展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并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發展。其次,創造性。所謂校本體育課程所追求的創造性是指參與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體育工作管理者的創造性主要包括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管理方式等;體育教師在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過程中,充分做好實現者、組織者、探索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斷地修正校本體育課程的內容和方法。而作為學生,要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學習,使體育學習達到最優化效果。再次,專業性。主要強調的是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扎根于教學,要積累、觀察、記錄并通過對教學材料的研究,使體育課程更好地發揮課程的實質。

2.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基本原則

首先,以學生發展為原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要求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的全面主動地可持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決策中要讓學生參與。同時,體育校本課程要給每個學生的個性張揚提供了現實條件,從學生的差異及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則。依照課程管理中的權責分配,體育部門要積極地組織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權職的統一。并根據自身的實際,確保體育校本課程的優化實施。再次,全員參與的原則。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共同參與。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學生有權對所學的課程項目提出建議。可見,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校體育課程管理體系,需要學校各方面人員的廣泛參與。

3.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機構與內容

就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框架來看,需要構建有效的管理運用機制。而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組織與設計,就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機構主要包括建立“體育校本課程評議委員會”、設置專門的體育校本課程管、成立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組等。機構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課程管理計劃,對課程定期診斷、評價、修改和校正,使課程系統最大限度地接近課程目標。

在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容方面,要緊扣體育校本課程目標。第一,體育校本課程計劃管理;第二,體育校本課程標準管理;第三,體育校本課程編制管理;第四,體育校本課程實施管理;第五,體育校本課程條件管理,如教學設施配備、保管及各種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執行等。除此之外,對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管理。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指導綱要、教學大綱、課程開發等。

4.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模式

學校的課程管理模式是在實踐中發展,傳統課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其中,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對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模式的學校把學校看作是社會文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場所,充分重視教師的專業自。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是把整個課程管理、課程設置、課程教學進行勞動分工,不同等級的課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異。這種等級制結構和缺乏彈性的規章制度限制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忽視了學校中人際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隨著改革的深入,新一輪教育課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最大化地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讓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課程管理手段上,盡可能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需要,關注教師理性和非理性在課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時,現代模式的學校課程管理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能夠讓相關人士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管理,創造性地進行學校課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為建立適應我國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嘗試:第一,構建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決策系統。主要指體育部教學委員會根據學校課程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決定體育的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審議、教學管理、課程評價、激勵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系統。為了使課程建設和發展得更好,應以廣大教師為主體,結合本校的資源狀況,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第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系統。實施主體主要由管理辦公室或教研室組成。其中,辦公室貫徹學校的政策,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協調。而教研室則根據整體安排,確保完成體育課程管理的各項要求,以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統。組織一支認真負責的信息小組,專門負責收集課程開發、課程教學等相關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來自各方面的客觀信息,及時反饋到管理辦公室,以便作出準確的判斷,進而作出正確的評價。除此之外,課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設備與經費上的支持,為體育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 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發展研究,2002(5).

[2] 辜偉節.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現狀和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3] 靳玉樂主編.現代課程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陳慧瓊,羅宏文.校本課程管理和開發的思考與實踐.湖北教育2005(1).

[6] 金東海.論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中的學校課程管理.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3).

篇9

一、制度推進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推動力

在學校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建立三級課程管理的機制,這對普通中小學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我校已敏銳地感覺到僅僅重視國家課程在學校的實施,必然與課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產生差距,不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課程改革也必將是不徹底的課程改革。為此,我校在全面推進國家課程的同時,積極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試點。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發的過程中,在制度推進上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在我校的《關于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見》中明確了實施校本課程開發在促進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任務及基本要求;二是出臺了《校本課程開發三年規劃》《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學校本課程開發評估細則》等;三是將校本課程開發試點作為本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列入教育工作年度計劃;四是將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納入對教師的專項督導評估,出臺了詳細的考核細則。通過制度的強有力推動,促進了全校的校本課程構建工作。

為使校本課程工作落到實處,教學研究中心根據學校《關于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見》的精神,組織全校教師自愿申報、開發校本課程,并成為該科輔導教師。在此基礎上,學研中心對全校學生進行遴選并重新編班。學校與各科室簽訂了《校本課程開發建設責任書》。責任書規定了課程開發的領導、組織管理等4項職責,同時也規定了教學研究中心、學研中心的進行培訓、指導組織研討和成果交流等7項職責。通過簽訂責任狀的形式,教研部門和學研中心感到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使得教研、學研和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結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責任共同體,加強了學校與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的合作。

從我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來看,應該說我們的課程開發是成功的。學校的課程開發離不開教研、學研中心的培訓、指導、組織,離開了教研部門的專業指導,校本課程開發很可能就失去了應有的規范性和專業支持。同時,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也為教研部門的研究提供了真實的案例,避免了教研部門在校本課程開發指導上空洞的理論說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本土校本課程開發的感性認識和相關理論。

二、觀念與理念并進的課程開發基礎

三級課程管理制度之下,在小學實施校本課程開發,對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它不但涉及國家和地方的課程政策、課程改革理念評價理論、課程管理方法、課程資源、課程結構、課程體系、課程綱要等,也涉及校長、教師、學生等角色及相互間的關系,它較之于在學校實施國家課程更有難度。以往教師在實施國家課程時,更多的是“如何教”的問題,而校本課程開發不但要考慮“如何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校本課程開發就只能停留在概念上。為解決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校教研部門不失時機地創造條件,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對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的培訓力度,組織教師到南京、上海、重慶考察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情況,與此同時,組織校本課程開發專題培訓和成果展示研討。以上多種形式的培訓增強了校長及廣大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為實施校本課程開發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三、以課題形式對校本課程開發集中攻關

通過以上各種培訓,雖然廣大教師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途徑和方式,但“校本課程開發沒有一成不變的途徑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須‘因地制宜’,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不同的校本課程資源,不同的區域文化沉淀,就會有不同的開發途徑和模式以及相應的配套方法”。對于課程資源相對短缺的我校來說,并非采取“拿來主義”死板套用就可以解決校本課程開發的所有問題。為此,教學研究中心在校本課程開發已經啟動的基礎上,于2011年11月向區申報了“十五”教育科研立項課題――“校本課程開發的途徑、模式行動研究”,試圖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凝聚更多的教師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問題,形成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理論,也試圖通過課題的研究使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更具規范性。一年來,教學研究中心組織專門力量,以課題培訓、成果展示、經驗交流、問題研討、中期指導、論文評比等方式,組織40余名教師對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以大量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課程綱要、課程設計、評價案例等為基礎,對教師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解決了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問題。如對“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主體”提出了新的認識,研究者在開發實踐中認為學校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推動主體,而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主體,在理論上強調校本課程開發不僅是教師的責任,更是學校的責任;在實踐方面提出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反思、重建、評價模式等。通過課題研究,解決了校本課程開發“因地制宜”的問題,使更多的教師能夠面對本校課程資源,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和課程綱要,也使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趨于規范。

四、保障機制為校本課程開發奠定根基

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一年的實施過程中,始終將之納入年度工作重點,有計劃地安排專項活動,不失時機地進行指導。學校實行三級管理:一是建立校級領導小組,二是建立指導小組,三是建立課程開發實施小組。學校由業務校長牽頭負責本校的課程開發工作,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及6名教研員總體負責課題研究、培訓、研討,學研中心負責學生、班主任的編制、考核等。三級組織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聯動之勢。一年來,學校開展多次大型課題培訓和課題的中期指導活動,借一切可能的機會與開發教師就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交換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組織本校教師培訓、聽課、觀摩和交流成果。

通過校本課程開發三級管理制度的實施,我校校本課程開發形成了總體工作有安排、有人抓、有落實、有檢查的局面,在組織、人員、制度方面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保障。

篇10

一、明確目標,開發適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學行動綱領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為了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體兩翼(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主體,英語和藝術教育為兩翼)是我校的辦學特色。新課改為我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原創:作為社會辦學單位,我們認為校本課程實施中提供了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根據校本課程實施的特點,立足于本校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為校本課程的情境化實施創造條件。學校在開發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并注意發揮家長和社區資源的作用。學校為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經費保障,為開發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

⒈開發程序

首先根據我校的辦學宗旨擬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編制了《校本課程開發方案》,這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宏觀規劃和指導性文件,是學校教育哲學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具體體現。學校有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并由承擔具體課程開發的人員編制課本。

⒉開發活動方式

我校根據課程開發宗旨,學校采取引進、部分開發、獨立開發的方式進行校本教材開發活動。引進了中國舞蹈藝術學院考級教材;部分開發了美術科的國畫、素描、色彩;獨立開發了《簡筆畫》和《人文素養》第一冊教材、《牛津英語》和《馬宏英語》等。這些教材體現了我校辦學理念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實現了資源利用科學性和嚴謹性,確保與國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⒈實施

我校根據校本課程的設置,把校本課程納入課程表中,學校課程分限選類和任選類。限選課每周每班安排課時參加藝術類的鋼琴、電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箏、書法(軟筆、硬筆)、繪畫(國畫、簡筆畫、素描、色彩)舞蹈。英語沙龍-年選用《馬宏雙語》教學、教師自編常用口語練習,進行閱讀、英語小作文等。-年級選用《牛津英語》,每周每班課時英語課。《人文素養》第一冊是由教師編寫的學校生活、環境保護、磨難教育等教學內容的教材。

我校校本課程實施方式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原創:小學開發基于學生興趣和愛好、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采取興趣小組、主題單元活動等多種形式;中學立足于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以選修課的方式,設置多樣化的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滿足學生持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