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策略范文

時間:2024-04-30 18:0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疾病預防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疾病預防策略

篇1

口腔是我們身體一個重要的部位,為了不讓它受病痛的困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和預防,下面我就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措施。

1.1堅持每天刷牙。早一次,晚一次,尤其是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刷牙,因為口腔細菌很容易在晚上人們睡覺時滋生。

1.2吃完飯后要及時的漱口。

1.3要及時的去清理牙齒中的東西,因為我們在吃很多東西時會有一些殘留物留在我們的牙齒上,長期不清理會滋生細菌的,所以我們要及時清理牙齒上的食物殘留物,保持我們的口腔衛生。

1.4要時常為我們的牙齒補充營養,牙齒在每天都會有一個生長過程,那他的生長是離不開營養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食物要多樣化,給牙齒提供豐富的營養。

1.5要養成一個咀嚼食物的好習慣,經常咀嚼會使牙齒以及牙齒周邊得到鍛煉,會使牙齒更健康,正確的咀嚼方式是用牙齒的兩側或者是雙側交換咀嚼,是牙齒不同的部位都能得到鍛煉。

1.6杜絕壞的習慣,有很多人喜歡舔牙,咬牙和磨牙,這都是非常不好的有損牙齒的習慣,很多人由于總喜歡舔牙,導致很多牙齒生長出現歪斜,尤其是孩子,還沒有長全牙齒,由于總是舔牙齒或是吮吸手指頭導致牙齒錯位,影響正常生長。

1.7可適當地飲用茶水。據研究表明,茶水具有預防齲齒的作用,因為茶葉的主要成分是氟和兒茶酚,氟可以改善牙釉質的結構,還能是牙齒更具有抗酸性,而兒茶酚是可以抑制牙菌在口腔中生長的。所以說經常喝茶水能夠或者是用茶水漱口能夠使牙齒保持潔白,并且能有效地防治牙菌的滋生。另外茶葉好具有除口臭的作用,有時我們覺得口中有異味時,不妨試試嚼一點茶葉。

1.8不要用牙齒去咬堅硬的東西,以免牙齒受到損害。

1.9最后一點就是希望大家定期到醫院或者診所為我們的牙齒做檢查,一旦有病狀,就要及時就醫,保證我們的牙齒健康成長。

2我國口腔預防保健工作的研究進展

其實,近些年,我國在口腔衛生防御工作上有很大的進步,因為不斷提高的口腔病例,我國加強了對口腔衛生的重視。

2.1我國設立了很多衛生行政領導,有他們帶領各市各縣進行口腔衛生防預工作,還確立了很多口腔疾病預防組織,來領導大家預防疾病并且做好口腔保健工作。

2.2我國成立了“WHO口腔衛生合作中心”與國際廣泛協作,共同預防口腔疾病。

2.3我國在各縣市開展了口腔健康教育活動,鼓勵全國人民一起行動起來預防口腔疾病。

3結語

篇2

【關鍵詞】 食源性寄生蟲病 廣州管圓線蟲 并殖吸蟲 東方次睪吸蟲 防控策略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山脈縱橫,丘陵起伏,溪流眾多,森林茂密,自然生態環境非常適合各種寄生蟲病及其媒介宿主的孳生和繁衍,人、畜寄生蟲感染率之高,感染蟲種之多,均位于全國前列。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福建人民和寄生蟲病展開了頑強的斗爭,使嚴重肆虐人民健康的血吸蟲病、絲蟲病和瘧疾三種主要寄生蟲病相繼得到了消滅或控制,一些土源性寄生蟲病,如蛔蟲、鞭蟲、蟯蟲的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方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冷風味食品、未經煮熟的菜肴以及可口的腌制品不斷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使得“餐桌污染”嚴重,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蟲對人類的侵犯,導致食源性寄生蟲病發病率呈迅速上升的趨勢。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發展,加強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研究和防控,已成當務之急。

一 人體腸道寄生蟲病感染情況調查

2002~2003年,按全國統一制訂的調查方案,按東、南、西、北、中5個地理方位,以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調查點,共調查24個縣(市、區)73個村45736人,人群腸道寄生蟲總感染率為36.15%,其中閩東40.26%,閩南39.80%,閩西25.69%。閩北58.64%,閩中15.12%。檢出蟲種14種,即蛔蟲、十二指腸鉤蟲、美洲鉤蟲、鞭蟲、蟯蟲、東方毛線蟲、華支睪吸蟲、福建棘隙吸蟲、埃及棘口吸蟲、布氏姜片蟲、縮小膜殼絳蟲、斯氏并殖吸蟲、衛氏并殖吸蟲、囊尾蚴。其中,蟯蟲、鉤蟲、鞭蟲感染率較高,分別為22.06%、19.73%和11.48%;并殖吸蟲人體皮試陽性率為7.07%,血清抗體陽性率為9.23%。通過醫院門診及住院病例的回顧性調查,還查出廣州管圓線蟲、顎口線蟲、牛帶絳蟲、闊節裂頭絳蟲等我省近年新出現的寄生人體蟲種。

二 食源性寄生蟲病研究現狀

顧名思義,食源性寄生蟲病是指通過飲食傳播的寄生蟲病,以病從口入為傳播方式,其傳播途徑有多種,如生吃或半生吃魚、螺、螃蟹及各種肉類和蔬菜等等。近年來,引起我省食源性寄生蟲病流行且影響較大的有螺源性寄生蟲病,如廣州管圓線蟲病和甲殼動物源性寄生蟲病,如并殖吸蟲病(肺吸蟲病)。

(一)廣州管圓線蟲病

1、流行情況

2002年8月福建省長樂市某地8名小學生,在水溝里撈取福壽螺又大瓶螺100多只,敲碎后串起來燒烤吃,每人吃1~5串不等,5~7天后陸續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外周血液和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先后多處診治無效,后轉入省衛生防疫站確診為廣州管圓線蟲病而治愈,檢查當地老鼠和福壽螺,鼠糞和螺感染率分別為39.3%和40.0%。

2002年10月福州市某單位職工20人在某酒樓聚餐食用“爆炒美國蝸牛肉”,2天后陸續發病,有13人先后出現頭痛、嗜睡、四肢無力和皮膚觸痛等癥狀,發病率65%,7人住院治療,對8例患者采集血清檢測,廣州管圓線蟲抗體陽性7例,經口服阿苯噠唑治療,癥狀逐步緩解。

此外,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先后多次診治吃過福壽螺、銅銹環棱螺等而感染得病的患者。林金祥等(2005年)對近年來廣州管圓線蟲迅速擴散的原因作了探討,認為目前發現的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絕大多數系食用福壽螺而感染。20世紀70年代,福壽螺由臺灣引進大陸,后因其肉質疏松,味道較差,而出現滯銷,養殖戶紛紛棄養,并將其拋入水溝、池塘等地,很快造成螺災。福壽螺適應性強、食性雜、生殖力旺盛,導致其大量繁殖,幼螺孵出后,即攝食(包括浮萍、雜草、瓜果、蔬菜、玉米以至禽、畜糞便與腐植質),因其食物充足,個體增長很快,加上其生殖力強,產卵期長,而至今,在我國尚未發現寄生蟲之類的天敵,因此,經過20多年來的不斷繁衍擴散,在我國長江以南隨處可見,種群數量較大,已成為我國首批公布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危害較大的生物之一。作者曾對水產市場、超市和酒樓、飯店與大排檔進行調查,發現有大量福壽螺出售,且還制成盒裝螺肉投放各超市。福壽螺經加工后出售獲利,有的酒店將福壽螺混入其他珍貴的海螺肉出售,以假亂真獲得利潤,而人們對廣州管圓線蟲的危害性缺乏認識,致使染病不斷,造成惡果。

2、自然疫源地及傳播宿主的調查

2005年~2006年為了解廣州管圓線蟲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和傳播宿主的種類,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選擇武平、寧化、建寧、永安、建甌、浦城、漳浦、南靖、詔安、莆田、古田等11個縣、市開展調查,均發現螺體有廣州管圓線蟲感染,連同以往調查的15個縣、市證實福建省26個縣均為廣州管圓線蟲的自然疫源地。剖檢福壽螺1481只,感染率達21.81%,其中感染率在30%以上的有漳浦(39.89%)、南靖(38.83%)、建甌(36.6%)、永安(33.33%);剖檢褐云瑪瑙螺46只,感染率28.26%;檢查鼠糞124份,陽性率17.74%。

李莉莎等(2005年)選擇連江、南安2縣、市6個村,在春夏秋三個季節對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和保蟲宿主的感染情況開展周年觀察,共采集中間宿主和轉續宿主22種7169個只,發現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幼蟲有14種。感染率較高的是褐云瑪瑙螺,為36.12%(108/299),其次為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別為34.72%(25/72)和25.83%(273/1057),并發現秋季和居民點附近5M內的環境螺類感染率最高。14種感染宿主中光滑頸蛞蝓、羅氏巨蛞蝓、黃蛞蝓、雙線大蛞蝓、沼水蛙和環棱螺(待定種)為廣州管圓線蟲首次報道的新宿主。

3、PCR檢測福壽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幼蟲方法的建立

張儀等(2006年)從美國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獲得廣州管圓線蟲感染性Ⅲ期幼蟲(L3)cDNA特異性片斷,應用美國DNASTAR公司Lasergene軟件,設計特異性引物。采用TRIzol一步法抽提廣州管圓線蟲感染性L3和福壽螺總RNA。用PT-PCR法能檢測出陰性與陽性螺,其最低檢出的總RNA量相當于1條廣州管圓線蟲L3;將陰壽螺總RNA與感染期幼蟲總RNA不同濃度混合,PCR法可檢出肉眼能分辨的電泳條帶相當于總RNA濃度為128pg。此方法可以檢測出廣州管圓線蟲Ⅲ期幼蟲RNA的最低值為105pg。成功地建立了PCR檢測福壽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幼蟲的方法。

(二)并殖吸蟲病

1、種類

并殖吸蟲又稱肺吸蟲,受染后所患疾病稱為并殖吸蟲病(又稱肺吸蟲病)。并殖吸蟲在福建省蟲種多,分布廣,所引起的病例散在發生。并殖吸蟲感染人體后在不同發育階段所侵犯的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復雜多樣,常被誤診為肺結核、皮下脂肪瘤、肺癌等疾病。近年來福建省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者在總結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收集各地溪蟹,分離各種并殖吸蟲囊蚴感染貓、狗、鼠、兔等動物,檢獲成蟲,鑒定種類。結果發現,福建省共有7種并殖吸蟲,即林氏并殖吸蟲、衛氏并殖吸蟲、斯氏并殖吸蟲、三平正并殖吸蟲、福建并殖吸蟲、閩清并殖吸蟲和泡囊并殖吸蟲,分布于全省42個縣、市,其中衛氏并殖吸蟲為廣泛分布的優勢蟲種,所有縣、市均有發現,其次為斯氏并殖吸蟲和三平正并殖吸蟲,各分布11個縣、市,林氏并殖吸蟲分布6個縣、市,泡囊并殖吸蟲分布3個縣、市,較局限者是閩清并殖吸蟲,僅分布2個縣、市,福建并殖吸蟲僅分布于福清市。雖然多數縣、市僅發現1~2個蟲種,但有的縣、市蟲種較多,如閩清縣有林氏、衛氏、斯氏和閩清并殖吸蟲4種。

2、中間宿主

并殖吸蟲有2個中間宿主。在福建省,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溪蟹。

李友松等(2004年)經過多年的調查,在25個縣、市捕捉各種淡水螺,檢查其攜帶的并殖吸蟲尾蚴,證實有6種淡水螺類可充當并殖吸蟲第一中間宿主,即放逸短溝蜷、湖北釘螺閩亞種、福建擬釘螺、建甌洱海螺、小橋擬釘螺和新店擬釘螺,并殖吸蟲感染率分別為0.26%、0.53%、0.15%、0.49%和6.57%。其中放逸短溝蜷為優勢螺種,除平潭、東山2個海島外,各縣、市均有發現。經過深入調查,第二中間宿主是溪蟹,有福建華溪蟹、廈門束腰蟹、臺灣南海溪蟹、角肢華南溪蟹、鼻肢閩溪蟹、福建博特溪蟹等6屬28種可充當并殖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程由注等(2001年)在平和縣對平和華溪蟹囊蚴感染情況及其生態習性進行觀察,結果顯示,平和華溪蟹能自然感染衛氏、三平正和斯氏3種并殖吸蟲,感染率達82.6%,剖驗當地優勢蟲種衛氏并殖吸蟲,發現囊蚴主要分布于步足(54.9%)、胸肌(21.8%)和螯肢(17.0%),并對其孳生環境和活動規律進行了描述。

3、終末宿主

李友松(2004年)系統總結了福建省并殖吸蟲終末宿主動物的種類及其分布地區,通過獵獲野生動物,在疫區收集動物糞便或捕捉溪蟹分離出囊蚴感染宿主動物,待查出蟲蚴后解剖出蟲蚴制成染色標本并鑒定種類,發現福建省并殖吸蟲終末宿主動物有18種,以靈貓科、貓科、犬科和鼠科動物為主,所調查的福建東、南、西、北、中不同地區方位的23個縣都有發現,分布廣泛,感染普遍。

4、泡囊并殖吸蟲獨立性的研究

泡囊并殖吸蟲系陳心陶等于1977年發現并命名的,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存有爭議,認為泡囊并殖吸蟲與斯氏并殖吸蟲相似,不是獨立性。2003年張世陽等通過形態觀察、生活史循環試驗和分子生物學鑒定,探討泡囊并殖吸蟲是否能夠成為獨立新種。作者從三明市三元區采集溪蟹分離得到泡囊并殖吸蟲和斯氏并殖吸蟲囊蚴,進行形態觀察。以泡囊并殖吸蟲蟲卵投放到調查過無泡囊并殖吸蟲的疫區中感染螺螄,繼而感染溪蟹,稍后檢查蟹體內所獲囊蚴是否保持泡囊并殖吸蟲形態還是同斯氏并殖吸蟲囊蚴近似。提取斯氏并殖吸蟲囊蚴和泡囊并殖吸蟲囊蚴的基因組DNA,用特異引物,PCR擴增其ITS2基因并將PCR擴增產物純化后測序,然后通過GenBank的Blast程序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應用MEGA3.0軟件中的ME程序構建種系發生樹。結果顯示泡囊并殖吸蟲囊蚴與斯氏并殖吸蟲囊蚴形態差異明顯,但觀察到泡囊并殖吸蟲囊蚴在從蟹體分離后0.5~2h內有57.14%變成同斯氏并殖吸蟲囊蚴近似的特征。將泡囊并殖吸蟲蟲卵投放到自然環境進行生活史循環試驗,從收集的溪蟹中分離到斯氏并殖吸蟲囊蚴而沒有發現泡囊并殖吸蟲囊蚴。基因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泡囊并殖吸蟲與斯氏并殖吸蟲的ITS2基因同源性為100%,堿基差異為0,沒有基因差異。作者認為,雖然泡囊并殖吸蟲囊蚴和斯氏并殖吸蟲囊蚴的形態特征有較明顯的差異,但放置一段時間后,57.14%的泡囊并殖吸蟲囊蚴變成與斯氏并殖吸蟲形態相似的特征。從用泡囊并殖吸蟲蟲卵進行生活史循環試驗中收集的溪蟹體內沒有發現泡囊并殖吸蟲囊蚴。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較分析發現斯氏并殖吸蟲和泡囊并殖吸蟲的基因高度同源,而且種系發生樹也顯示二者之間無明顯的遺傳分化。因此,斯氏并殖吸蟲和泡囊并殖吸蟲為同一物種,泡囊并殖吸蟲不具有獨立性。

(三)東方次睪吸蟲對人體致病性的發現

東方次睪吸蟲自1921年發現以來,一直認為是危害禽類的寄生蟲,其對人體的致病性未見報告。林金祥、程由注等(2001)年在廣東省平遠縣采集標本時,從麥穗魚體內檢獲大量東方次睪吸蟲,考慮其對人體感染和致病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程xx自愿進行人體感染實驗,吞服316個囊蚴后,第10天出現腹痛、腹脹、食欲減退、肝區不適等癥狀,第25天糞便中檢出蟲卵,第40天服藥驅出成蟲9條,證實東方次睪吸蟲可感染人體并致病。

在人體實驗成功后,作者等(2004年)深入現場,調查人群自然感染及其疫源地的存在,用華支睪吸蟲成蟲抗原皮試,對陽性者開展糞便檢查蟲卵并驅蟲鑒定,同時對雞、鴨、狗、貓、魚采用相應方法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人群感染率為4.2%(4/95)、其中2例共驅出成蟲12條,鴨、貓、狗的感染率分別為66.7%(4/6)、78.6%(11/14)、23.5%(4/17),麥穗魚感染率為87.6%(244/279),證實東方次睪吸蟲人體自然感染,廣東省平遠縣為其自然疫源地。

三 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防控策略

1、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嚴防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發生,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監督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認真學習,大力宣傳貫徹《食品衛生法》,要把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大食源性寄生蟲的監測力度。要盡快將各種食品中攜帶寄生蟲的種類、監測方法,列入“食品安全行動計劃”,由各縣、市、區衛生監督、監測部門認真貫徹落實。

2、開展健康促進教育,提高群眾自我防病意識

食源性寄生蟲是經口感染的疾病,只要把好“病從口入”關,即可預防感染。開展健康促進教育,普及衛生知識,提高人民自我保健意識,自覺改變不合理的烹調方式和飲食習慣。要利用各種傳媒手段(包括電影、電視、錄像、廣播和編制各種食源性寄生蟲病科普教材與宣傳圖片或畫冊),大力宣傳,并將其列入《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計劃,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

3、培養造就食源性寄生蟲病監測和防治隊伍

我省各級政府雖然成立了衛生監督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但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監測和防治措施普遍不熟悉,應盡快舉辦各類食源性寄生蟲病培訓班,以便在各地建立食源性寄生蟲病檢測、鑒定與救治病人的防治隊伍。開展食源性寄生蟲監測時,應根據各地不同的危害病種有所側重。

4、建立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預警機制

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當前我省易發生暴發流行的廣州管園線蟲病、并殖吸蟲病等,平時應主動收集、分析有關疫情信息,加強監測與調查研究,摸清本底情況。一旦接到疫情報告或有關暴發流行時,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疫情報告進行核實、分析。對疫情發生地,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及時救治病人,并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以確定流行范圍和程度,及時控制。

參考文獻

〔1〕程由注,許龍善。陳寶建等.福建省人體重要寄生蟲感染調查分析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5,23(5):283-287.

〔2〕李友松,林金祥,許賢讓等.福建省首例人體廣州管圓線蟲病病原檢出報告,中國共患雜志,2001,17(2):117.

〔3〕林金祥,李友松,朱凱等.長樂市廣州管圓線蟲集體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3,21(6):533-535.

〔4〕楊發柱,張瑩珍,屠照平等.一起疑為食用螺肉引起的廣州管圓線蟲暴發調查,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10(1):44-45.

〔5〕林金祥,揭鴻英,李莉莎.廣州管圓線蟲病暴發給我們的啟示,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5,23(5):341-343.

〔6〕李莉莎,周曉農,林金祥等.廣州管圓線蟲6種新宿主的發現及疫源地感染率周年變化,中國共患病雜志,2005,21(1):24-26.

〔7〕林金祥,周曉農,李莉莎等.銅銹環棱螺作為廣州管圓線蟲中間宿主的發現,中國共患病雜志,2005,21(1):24-26.

〔8〕張儀,周曉農,劉和齊等.PCR檢測大瓶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幼蟲方法的建立,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6,24(5):353-355.

〔9〕張世陽,賴永彬,李友松等.福建省并殖吸蟲蟲種及其地理分布,動物醫學進展,2004,25(6):105-107.

〔10〕李友松,曾森平,張世陽等.福建省并殖吸蟲第1中間宿主種類、分布及感染率的調查,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10(6):1-3.

〔11〕程由柱,李莉莎,林陳鑫等.福建省甲殼動物:淡水蟹類蟹種資源的分類,熱帶 病與寄生蟲學,2006,4(3):178-179.

〔12〕李友松,張世陽,許龍善等.福建省并殖吸蟲終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調查研究,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4,24(3):153-156.

〔13〕林集煥,林陳鑫,李友松等.三明市三元區并殖吸蟲病例及人體感染調查,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5,12(1):33-35.

〔14〕程由注,A.H.Toure ,張溪和等.平和華溪蟹肺吸蟲囊蚴的感染及其生態習性觀察,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1,13(1):35-37.

〔15〕張世陽,許龍善,李友松等.從形態變化、生活史和DNA檢測排除泡囊貍殖吸蟲的獨立性研究,中國共患病雜志,2006,22(8):750-754.

篇3

1、計算機病毒威脅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當前計算機應用實踐來看,計算機網絡已經涉及到了我國的各行各業當中,大到國家軍工國防,小到便利店的經營,都有計算機網絡的應用。計算機網絡就如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經濟繁榮,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威脅,這就是一旦網絡遇到嚴重的安全問題,那么就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對高校實驗室計算機而言,病毒威脅帶來的不利影響,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丟失。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其最大特點就是存儲了大量的數據信息,網絡數據庫同樣如此。特別在當前高校是實驗室機房中,很多單位及教師個人使用網絡來存貯重要的實驗數據。如果收到威脅與入侵,如此一來,倘若致使信息數據丟失,其損失無可估量。

(2)系統癱瘓。從近年來網絡病毒的繁衍以及入侵的典型案例來看,非法入侵者在攻擊的目的往往不是信息被盜、數據丟失這么簡單的目的了,比如曾引起恐慌的“熊貓燒香”其帶來的嚴重后果是系統癱瘓,甚至用戶的操作指令受控于入侵者了。

(3)機密被盜。對于高校實驗室機房來說,由于其功能作用的特殊性,使用單位都離不開網絡的使用。因此實驗室的信息數據機密不僅影響了本單位的信息安全,也是促使其科研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而這些科研項目的數據一旦被盜或數據丟失,將給本校,甚至是國家的安全必帶來巨大的沖擊。足見網絡安全的重要性。

2、高校實驗室計算機病毒防范管理的應對措施

2.1要維護好軟硬件

高校實驗室計算機病毒的防范,首先涉及到計算機的硬件維護,這也是實驗室科學管理的前提。由于高校實驗室計算機往往承載的工作任務繁重,因此體現出使用時間長,機械零件磨損和硬件性能降低速度快的特點。從筆者的親身經歷來看,機房的鍵盤、鼠標和軟驅等易耗品損壞速度往往都非常快。可見,對實驗室計算機的設備維護與科學保養,最大限度地延長設備的穩定使用壽命,并減少配件的更換,降低機房維護費用。是實驗室計算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標。為此,這需要我們計算機機房管理者要對每個機房電腦的具置、使用情況、因何原因更換何設備進行詳細記錄。同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強化對機房電源的檢查,對交換機、服務器運行情況的檢查,確保設備運行良好。并根據教師與學生在機房教學使用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及時發現問題,排除問題。在做好硬件維護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好實驗室計算機的軟件維護。由于實驗室計算機承載的教學任務涉及到不同的專業,所以教學過程中所需軟件業會存在差異。那么這些教學軟件的大量安全,可能產生一些軟件沖突,一旦進行刪除與格式化,又影響了其他人的使用,甚至影響了計算機的正常運行。所以,做好系統備份,對軟件進行及時的更新維護就顯得至關重要。

2.2加強系統的安全防范策略

對病毒的入侵與防范永遠是計算機使用的永恒課題。病毒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同步發展,所以導致當前各類病毒橫行,各種計算機安全事故頻出不窮。由于高校實驗室計算機的使用人員復雜,所以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中攜帶病毒進入計算機,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比如有的學生在機房中打開了一些帶病毒木馬的網站或程序,那么機器容易發生文件被破壞,加之機房計算機都是聯網,很可能這種病毒隨互聯網進行傳播,導致整個機房癱瘓。因此,要安裝防病毒軟件,保持軟件的不斷更新,以提高防病毒軟件的防毒殺毒能力。

2.3充分利用當前的各種病毒防范技術

從當前計算機病毒防范的技術手段來看,有一些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我們應當充分對這些技術加以應用。比如:(1)基于訪問控制技術。訪問控制是指主體依據某些控制策略或權限對客體本身或是其資源進行的不同授權訪問。訪問控制模型是一種從訪問控制的角度出發,描述安全系統,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2)基于加密技術。加密技術是有效解決網絡文件竊取、篡改等攻擊的有效手段。對于網絡應用大多數層次都有相應的加密方法。SSLITLS是因特網中訪問Web服務器最重要的安全協議。IPSec是IETF制定的IP層加密協議,為其提供了加密和認證過程的密鑰管理功能。應用層就更多加密的方式,最典型的有電子簽名、公私鑰加密方式等。(3)基于網絡隔離技術。網絡隔離技術的目標是確保把有害的攻擊隔離,在可信網絡之外和保證可信網絡內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完成網間數據的安全交換。有多種形式的網絡隔離,如物理隔離、協議隔離和VPN隔離等。無論采用什么形式的網絡隔離,其實質都是數據或信息的隔離。(4)基于安全審計技術。安全審計是指將系統的各種安全機制和措施與預定的安全目標和策略進行一致性比較,確定各項控制機制是否存在和得到執行,對漏洞的防范是否有效,評價系統安全機制的可依賴程度。

篇4

【關鍵詞】互聯網 計算機病毒 預防方法

隨著信息的網絡化和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病毒問題成為全球信息產業共同面對的一大難題。計算機病毒憑借其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的特點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困擾,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網絡傳播活動。所以,我們不需要抓住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嚴防實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御策略,來從源頭上遏制計算機病毒的傳播與發展,創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

一、網絡傳播下的病毒特點

網絡傳播下的病毒具有一定的特點。其中一種病毒的定義是指局限在互聯網當中的病毒,它們利用網絡協議上的不完善和網絡結構的漏洞來進行傳播,從而破壞了整個計算機互聯網,另一種則是只要對網絡本身產生破壞行為的信息就稱為病毒。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病毒也在新形勢下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計算機病毒無處不在,它隨著各式各樣的網絡媒介手段迅速竄入并進行傳播。主要體現在網絡通訊方面,如人們經常使用的網絡郵件、網站頁面、MSN等。它們的傳播速度快,覆蓋的內容廣泛,嚴重吧影響人們的日常網絡活動。

(二)計算機病毒體越來越隱蔽。病毒體大部分都被植入了保密和跟蹤定位的技術。使得病毒體由|“有形”變為“無形”。具有反跟蹤、自變異技術、自我保護技術等特點。它還可以根據用戶的防控措施實時轉變技術,對已經進行保護的計算機網絡進行深層次的攻擊,用戶卻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防御和制止。

(三)病毒的侵入形式多種多樣 ,一些計算機病毒附著在網頁頁面、或佯裝成匿名郵件,網絡消息等侵入用戶系統,對用戶計算機系統造成威脅。

(四)病毒的變種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計算機病毒自身帶有自動變種功能。當客戶端系統對病毒的存在造成威脅時,病毒就會進行自身的修改,衍生成另一種新型病毒破壞網絡。

(五)計算機病毒具有破壞性。病毒在網絡上肆意傳播,不但導致用戶重要信息泄露或丟失,還能導致網絡數據傳播擁堵,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個網絡系統癱瘓。

(六)病毒去除難度大。因為計算機病毒可以通過一臺計算機傳染到多臺,再通過互聯網的傳輸使整個網絡都受到影響,所以很難根除。

二、網絡病毒的防御策略

計算機病毒的生成不僅是通過病毒生成者之手,還有一部分是通過網絡黑客進行的暗箱操作。由于用戶沒有對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導致一些系統漏洞沒有及時修補,這就讓病毒制造者有了可趁之機。它們專挑系統漏洞輸出病毒或特洛伊木馬程序,從而導致系統的堵塞和癱瘓。不同的病毒還具有針對性,比如web服務器常常被紅色代碼病毒襲擊,郵件服務性系統的主要攻擊對象是艾麗茲,微軟系統的攻擊對象是spida。而 Apache 常受到Scalper病毒的攻擊。所以在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病毒種類時,我們必須有針對性的對系統和服務器進行修復。無論是互聯網,p2p網絡還是無線網絡的病毒,我們都要以此為重點進行防御和修復。,

(一)預防郵件病毒傳播的方法

很多企業或政府的辦公系統常常會受到計算機病毒的攻擊。究其原因是郵件服務器存在漏洞。用戶若想根除計算機病毒,必須對內部服務器進行全面徹底的掃描,及時修補漏洞。一旦出現病毒體,要第一時進行查殺和文件隔離。其次,對于一些匿名郵件要進行安全過濾,避免病毒附著在郵件上來進行傳播。

(二)預防局域網病毒傳播的方法

對于局域網來說,管理中心必須對網絡進行實時監控。監控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對整個網絡進行集中監控,便于對病毒更全面的監管和控制。另一種方法采取軟件自動分發的方式進行監控。這重要針對于服務器較多的工作站網絡。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堅強管理人員的工作量

(三)預防廣域網病毒傳播的方法

廣域網的病毒防護系統必須以局域網防御為基礎。它將對本地系統進行遠程的實時監控。一旦出現計算機病毒,將立即對其進行種類分析,和發生頻率等信息的綜合匯總。便于對病毒的有效治理,是一種由單機系統防御到局域網監控,并最終達到廣域網總部的管理預防方法。

(四)防護墻聯動防御

為了更有效的對各種病毒進行預防和治理,我們還應該加強防火墻系統的建設與升級。在出現計算機病毒時,防火墻將病毒數據迅速交給計算機網關進行檢查和查殺。網關的防火墻系統將自動對文件進行隔離,防止文件收到感染。除此之外,防毒系統還可以組織病毒IP的攻擊,還能夠對數據庫或郵件的病毒進行過濾。防火墻系統可以有效的阻斷病毒的傳染,分離出的病毒數據包將自動交給網關處理器處理。即使病毒進入計算機,防火墻仍能保證網絡用戶對的正常上網和對計算機進行操作。所以說防護墻聯動防御也是保證網絡安全的重要方式。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防御工作是一項復雜而漫長的任務,我們必須針對網絡傳播的病毒類型進行正確的分析和有效的治理,才能保證網絡用戶的安全。總之,網絡是把雙刃劍,計算機在給人們帶來了快捷與高效的同時,其中的安全隱患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損失和困擾。所以我們要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網絡傳播環境。

參考文獻:

[1]鄔可可、余群、余敏.工作流參考模型研究與基于J2EE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7.

篇5

1.醫、護系統評估不全

1.1風險識別。(1)門診診斷遺漏。本組病人均經門急診收入病房,由于本組病人入院時精神障礙均處緩解期,具有隱蔽性;醫生問診馬虎,個別病人及家屬有意隱瞞病史。12位病人的門診病歷、入院診斷卡中均沒有涉及到相應疾病信息。(2)入院后系統評估欠缺。本組8例病人入院系統評估時發現有精神障礙病史,3例入院評估未發現,但在住院過程中責任護士發現病人情緒、語言、思維、行為等存在輕度異常,經追問病史,病人及家屬承認有精神障礙病史,有1例病人及家屬否認有精神障礙史直到術后精神癥狀發作才得到確認。(3)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科內沒有統一醒目的標識,以致部分醫護人員不知曉病人有精神障礙病史。

1.2防范措施。護理風險管理是醫院風險管理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全面建立醫院整體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3]。某些風險事件常常發生在護理工作中,但究其原因,也并不只是護理本身。醫醫、醫護、護護之間密切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1)門急診醫生重視病史采集,對合并癥有書面診斷,對個別有保護隱私要求的病人可口頭與病區交接。(2)完善入院評估表。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各系統評估、心理狀況的評估、特殊疾病的評估。特殊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精神障礙性疾病。使護士在進行入院評估時有一個系統評估構架,避免評估不全帶來的風險。(3)科內統一用直徑一厘米的藍色的圓形黏膠紙作為精神障礙的標識,黏貼于床頭卡、病人一覽表小卡及住院病歷上,達成信息共享。

2.護理人員認知、能力、防范意識不強

2.1風險識別。低年資護士經驗不足,風險意識薄弱,遇到問題缺乏應變能力,再加上護理人員從事非精神專科工作,對精神障礙危險因素的認知和防范意識欠缺。突出表現在:(1)對精神障礙疾病的臨床表現掌握不夠,因而在系統評估中發現不了問題。(2)只注重現有疾病的觀察,忽視伴發疾病的觀察,導致觀察、記錄的不及時、不全面。(3)對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狂躁癥的病情特點,安全隱患特點不了解,缺少針對性的防范措施。(4)缺乏預見能力。本組1例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病人,術后第二天下午表現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動、回答問題時思維混亂,護士沒能預見問題的嚴重性,沒有及時報告及時干預,結果該病人夜間出現狂躁不安、幻覺、拒絕治療、欲意自殺等癥狀。

2.2防范措施。(1)加強跨學科知識的繼續教育,提高護理人員認知精神障礙及不安全因素的能力和安全防護意識,實施預見性護理。(2)完善護理文件記錄,病情觀察記錄及時、全面、真實。(3)遇到精神障礙病人時及時組織全科討論,分析隱患提出對策。針對不同精神疾病,做好重點環節、重點時段、重點人員管理。對躁狂者特別注意意外拔管、墜床、傷人、毀物事件發生;如在術后早期還應警惕內出血的發生;護士操作時應時刻注意自身安全;上約束時要與家屬充分溝通,并加強巡視,嚴防約束并發癥出現;監護儀放置于患者不及之處。對抑郁患者特別需預防自殺、自傷事件發生,尤其是在午睡、夜間、飯前、交接班前后要加強防范。清晨是抑郁情緒最為嚴重的時候,患者容易發生自殺行為,需加強此時段的巡查[4]。同時對抑郁患者需重點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腸粘連等并發癥。

3.住院環境、設施、制度不完善

3.1風險識別。(1)與精神專科醫院相比,綜合性醫院病房內沒有監視系統,窗戶沒有加固設施。(2)病區管理開放式。(3)開水房暴露于病區環境中。(4)病區病人大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術后病人。(5)某些管理制度不同于精神專科醫院。

3.2防范措施。(1)根據病史安置病房。對伴有精神分裂癥或躁狂癥病史的患者安置于近護士站的單間病房。對伴有抑郁癥病史的患者安置于病種相對較輕的大病房,避免病人獨處。(2)全院各樓層窗戶統一安裝限制系統,在保證病房通風的前提下,減少打開面積,避免病人跳樓事件發生。(3)病區開水按時、定時供應,開水送到床頭,開水房上鎖。(4)加強巡視,防范意外。對有精神障礙病史的病人,列為科內重點病人,每班必須書面、口頭、床頭三交接,夜間巡視15-30分鐘一次,并采取迂回巡視方法。(5)保衛科備案,以便門衛系統及保安巡視時加以注意。

4.病人及家屬依從性差

4.1風險識別。(1)長期反復發作的精神障礙,使患者喪失勞動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部分導致家庭破裂無人照顧。部分家屬對病人疾病的重視度下降。(2)疾病因素、長期服藥導致病人動作遲緩、記憶力下降,對護士提供的健康指導依從性下降。(3)躁狂癥狀發作使病人依從性完全消失,出現拒絕治療、護理,辱罵醫護人員,暴力傷人等現象。

篇6

【關鍵詞】小橋涵;病害;加固

0 引言

公路建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現役橋涵使用年限的不斷增多,斷裂、坍塌事故時有發生。維護橋涵和修固橋涵的重要性顯得越來越凸顯。

1.橋涵結構病害

由于使用年歲的長久,現役的漿砌片(塊)石橋涵臺, 經過重壓力量的反反復復作用,許多都已是布滿裂縫, 有些甚至出現了局部沉降, 這些對于橋涵的整體結構都有嚴重危害, 影響橋涵的使用年限。為加強其整體強度, 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小孔注漿這項新型的加固技術, 經過大量實驗, 并應用于實際施工中, 取得了良好效果。小孔注漿技術以其施工便利、成本低、效果明顯等優點, 將在橋涵臺維修加固施工中占據重要地位, 并給今后的維修加固施工提供經驗。

2 橋面鋪裝病害分析

橋面鋪裝層病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重車超載的影響下破壞橋梁的結構;橋梁自身結構的缺陷;橋梁的施工質量差。

2.1 橋梁體結構對鋪裝層的影響

梁體結構長期承受超載車輛,結構顯得剛度不夠,在車載下產生很大的撓度。裂縫一般出現在梁的交界處。沿著梁的方向延伸,形成順橋向的裂紋。梁體變形過大,鋪裝層受到過大拉應力而開裂破壞。此外對于先簡支后連續體系,在墩頂濕接縫處(簡支連續部位)也常出現橫橋向裂縫,其上橋面鋪裝層亦產生大量網裂。此種裂縫不僅使人產生不安全感,而且會因雨水滲入主梁和翼緣板中,導致受力鋼筋銹蝕,降低混凝土強度,影響橋梁使用壽命。

2.2 混凝土強度低

普通鋼筋混凝土工藝通常被選為作橋梁橋面和鋪裝層。普通混凝土的抗拉性能較低,強度承受能力較弱。施工工藝的不同,造成局部區域的混凝土強度比較低或橋面鋪裝混凝土強度不均勻,達不到設計要求,混凝土強度低的部位在超載車的作用下容易在這些脆弱的地方開始開裂,作為抗拉要求比較高的橋面鋪裝層應該用抗拉性能比較高的材料鋪裝,若采用普通混凝土鋪裝應該增加配筋的數量,將單層鋼筋改為雙層鋼筋,能夠提高鋪裝層的抗拉性能。

2.3 橋面板和鋪裝層的質量問題

在鋪裝層與橋面板間由于沒有很好的聯系,僅僅靠一層砂漿夾層來維持兩者的結合,強度可想而知,這極易導致二者間脫粘而剝離,使得橋面鋪裝過早破壞。橋面板沒有足夠強度,發生較大變形,鋪裝層受到較大的拉應力而開裂。雨水從裂縫滲入橋面鋪裝層和橋面板間,進一步削弱層間的聯系,加快了橋面鋪裝層的破壞。另外汽車引起的震動也會引起軟弱砂漿層的破壞。

3 石橋涵臺病害原因分析

3.1 結構自身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石橋涵臺是由水泥砂漿和片(塊)石按一定比例砌筑而成。水泥砂漿起到穩定片(塊)石和填充其空隙的作用, 但若砌筑時水泥砂漿用量不飽滿, 或在片(塊)石中間夾雜小塊石、碎石, 砌筑質量(不排除偷工減料的可能)不合格, 加上荷載的反復作用, 就會使片(塊)石之間產生積壓,水泥砂漿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引起不均勻沉降, 裂縫等病害會隨之發生。

3.2 荷載的反復作用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數量的激增,有些司機考慮利潤最大化的原因,超限超載現象非常嚴重, 橋涵臺的重復荷載頻繁, 加上現役橋涵年限的增加, 必然導致其承載力下降。

3.3 地基的沉降不均勻

地質因素在修建過程中常常會被忽視, 對地基采取不合理的施工方案及處理措施, 會引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 給臺身的整體結構造成影響。

3.4 伸縮縫的設計

伸縮縫的設計沒有根據現實的環境或者設計要求, 或者在施工中根本沒有設伸縮縫, 或在工程完畢后設假的伸縮縫, 在荷載的反復作用下, 就會產生不規則的裂縫。

3.5 滲水

臺帽質量不符合要求或者防水措施沒有做好, 或由于橋涵使用年限的增加, 瀝青油氈有老化現象, 導致滲水, 造成臺身內部結構不穩定。

4. 防止環向裂縫的措施

環向裂縫一般出現在橋涵墻體拆模后, 通常由于多系底板與墻體分次灌注混凝土造成的。由于先灌的底板已經收縮, 而后灌的墻體收縮時則受到底板的約束而開裂; 如果墻體混凝土產生的水化熱較大時, 則促成與底板的溫差增大更易造成墻體的裂縫出現。為防止墻體的收縮裂縫, 首先在設計箱涵時應考慮混凝土收縮而產生的附加內力, 如增設溫度鋼筋等。更為重要的是在施工中應做到:(l)混凝土的密實度, 水量的控制要嚴格按照要求來做。搗固時除用振搗器外, 在角隅及鋼筋較密處還用插釬搗實。總之要做到盡可能提高混凝土的灌注質量。(2)精心養生, 及時澆水, 蒸汽養生升溫合降溫,每小時控制在5 ℃左右, 不可太快。養生的恒溫控制在30 一40 ℃ , 使混凝土內部蓄熱溫度接近, 以消除內外溫差的影響。(3)低溫人模。冬季一般控制在5 一7 ℃人模, 灌注后應注意抑制混凝土中水化熱的增長速度, 在24 h 內部預加溫。夏季高溫時, 可預冷骨料, 如用地下水沖洗碎石, 使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 以及加冷拌合或夜間氣溫低時施工等。(4)保證水泥具有穩定的性質, 要盡量采用同一個廠, 同牌號, 同時期出廠的水泥。漿砌片(塊)石橋涵臺病害防治辦法通過以上對漿砌片(塊)石橋涵臺病害成因的分析,結合病害產生的特點和對墻體造成的危害,為減少病害的影響,必須從加強臺身自身整體強度入手,即填充橋臺的內部空隙,使其粘結成一個整體,從而加強其整體強度。

5 小孔注漿施工技術

5.1 施工材料

采用信譽好、產品質量優的正規企業生產的P.O42.5#水泥及飲用水。

5.2 施工設備

施工需要的主要設備有: 28型風槍、壓力注漿機2臺、150L灰漿攪拌機2臺、20kW發電機2臺、W-315型3m3空壓機。

5.3橋涵裂縫處理

在箱涵內沿墻(頂)表面裂縫處鑿成20 ~ xl s m m的V 型槽口。沿縫長每隔0一1.0 m 預留一處壓漿管口。用環氧樹脂涂抹槽口一層。用環氧樹脂砂漿封閉槽口。自下而上從壓漿管口向縫內壓人水泥漿或樹脂水泥漿。這也是垂直地應力大于水平地應力的結果。

結論

漿砌片(塊)石橋涵臺病害的預防和加固分析對于橋梁的修建、加固、維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將小孔注漿技術充分的加以認識和運用,使橋涵的施工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使用的年限更加久遠。這樣我國的交通事業才會穩健的取得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雪松,姜偉皓.淺談公路小橋涵橋頭跳車病害防治技術措施[J].珠江水運,2012,(14):60-61.

篇7

關鍵詞:消防部隊;基層士兵;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9-0125-02

1 職業倦怠的概念、形成過程和理論

1.1 職業倦怠的概念

職業倦怠最早是由精神病學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工作中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組負性癥狀,如長期的情感耗竭、身體疲勞、工作卷入程度低、對待服務對象不人道的態度和降低工作成就感等。除了Freuden-berger的定義之外,職業倦怠的概念還存在著很多說法,其中Maslach等人提出的職業倦怠三個核心部分,使研究者對職業倦怠的理解基本達成共識。Maslach認為可以把職業倦怠看作是個體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時,所產生的生理、情緒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身心枯竭狀態。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這是倦怠的個體壓力維度,表現為個體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情感資源干涸,工作熱情完全喪失。(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這是倦怠的人際關系維度,表現為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態度和情感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對他人再無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當作一件無生命的物體看待。(3)個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eeomlishment)。這是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表現為個體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自我效能感喪失,時常感覺到無法勝任,從而在工作中體會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1.2 職業倦怠的形成過程

職業枯竭并非一日而成,許燕等認為它是身心能量逐漸被耗盡的過程,它經歷5個階段:蜜月期:對工作和自己的能力頗為滿意,工作熱情旺盛。能量耗盡期:工作樂趣減退,精疲力竭,開始出現失眠等癥狀。慢性癥狀期:過度工作導致身體頻繁不適,容易激怒或變得抑郁。危機期;生病導致無法工作,社會關系也因工作問題而受損。受創期:生理和心理的問題更為嚴重,威脅職業生涯發展,甚至可能危害到生命。

1.3 職業倦怠的理論

針對職業倦怠,研究者們提出了許多的理論來對它進行解釋。Maslach和Leiter以人職匹配模型來解釋倦怠的產生,認為從業者與工作環境的失匹配性越大,產生倦怠的可能性也越大,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工作負荷、完成工作資源的控制、報酬、工作中的人際關系、組織公平和價值觀。倦怠的產生也是個人能量、卷入和效能感降低的過程。Shi-tom和Melamed以資源保護理論解釋倦怠,認為倦怠是個體由于生理、情感和認知的能量在工作中被耗竭后而導致的一種。Demerouti則以工作要求一資源模型解釋倦怠的產生,認為倦怠是由于內部的或外部的物質、心理、社會或組織的資源缺乏,無法實現工作的高要求所導致。其中資源消耗和工作中的各種控制能力的缺失是導致倦怠的主要因素。

在這些理論中,它們均認為環境與個體自身因素是個體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

2 消防部隊基層中隊士兵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

結合職業倦怠的相關理論,本文圍繞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兩方面對基層中隊士兵產生職業倦怠的成因進行了探析。

2.1 環境因素

2.1.1 工作量嚴重超負荷

作為一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部隊,消防部隊基層中隊的士兵承擔著非常繁重的執勤戰備、滅火救援任務。消防部隊人員的增幅嚴重的滯后于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相對于其他行業的八小時工作制,基層中隊士兵必須24小時待命。由此帶來的情感、身心資源的極大消耗,導致職業倦怠。

2.1.2 工作場景條件惡劣

消防部隊的工作性質非常特殊,從平日訓練到執勤戰備、搶險救援,基層中隊士兵大都在高危環境下作業,這就要求他們的精神必須時刻處于專注狀態,如果不能很好的放松,由此帶來的巨大精神消耗,必然會導致職業倦怠。

2.1.3 生活環境較為單調

作為我國武裝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部隊的特殊性要求基層中隊的士兵必須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活動范圍和活動方式局限性很強。生活的單調易導致士兵情感的耗竭,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2.1.4 缺乏家庭系統支持

基層中隊士兵的服役地和家庭所在地大都不在同一地方,士兵在遭受職業挫折時得不到家庭系統的有力支持,獨立的支撐易使士兵的情感出現耗竭,產生職業倦怠。

2.2 士兵個體因素

2.2.1 自身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消防作為一個特殊行業,其流動性非常強,職業性質決定了基層中隊士兵只能短暫的從事消防工作,這也就增加了他們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倦怠。

2.2.2 個人性格特征

自我評價低、工作過于投入、追求完美主義、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是易倦怠者的特征。其中A型性格(與血型無關)是一種“工作狂”的性格特點,這種士兵時間緊迫感強、情緒易急躁、工作成就動機高、不甘于現狀、進取心強。對于工作的過度執著,會使個體不顧及自己的身心狀況而超支付出,易導致身心倦怠。

2.2.3 角色整合沖突

如果一個人扮演著多種角色在特定的條件下互不相容而無法有效整合時,就會出現角色沖突。角色沖突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就容易使人產生緊張和消極情緒,成為一種壓力源。基層中隊的士兵大都在18至25歲之間,正是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個體極力尋求自己個性生活的時期,但作為基層中隊的士兵也必須接受來自于各級領導的管理,伴隨部隊正規化的進程,個體的各種個性化的東西也會被逐漸整合,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調節二者之間就會產生沖突,導致職業倦怠。

3 基層中隊士兵職業倦怠的干預策略

干預策略可以分為積極預防和應對,但不管采取哪種策略,都需要在提升基層中隊士兵應對能力的同時配合相應的組織變革,兼顧個體和環境因素。

3.1 個人方面

3.1.1 著力提高士兵自身業務水平和搶險救援能力,這是防止職業倦怠產生的根本

職業倦怠是由持續的工作應激引起的,而產生應激的實質是士兵無法應對高強度搶險救援的需求。通過不斷訓練來提高自己,不斷將平日的訓練成果應用到實際作戰中,提高自身作戰經驗和險情應對能力。

3.1.2 調整自我認知,成為工作的真正主人

盡量摒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把關注的重心放到工

作積極方面上來,不要糾纏于工作壓力等消極方面,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形成對抗職業倦怠的技巧。首先是改變自己的慣常想法和行為;其次是接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不做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實;再次是放棄,對一些想法、觀念和行為要學會放手。最后是傾述,學會適當的調適自己的心理環境,定期釋放心理垃圾,有意識的聚集內心能量,使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態面對未來。

3.1.3 保持愉快情緒

注意在繁重緊張的執勤、訓練之余給自己留點空間,通過盡可能的變化生活環境、表情訓練法、放松訓練、合理情緒療法、積極的自我暗示、轉移注意力、適度宣泄、自我安慰、交往調節等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使自己時刻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的面對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壓力。

3.1.4 積極應對,強化個人保健意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雖然存在于環境中的多種因素會引發職業倦怠,但從業者不應該一味的指責環境,關鍵是在于發展出積極的策略來減輕壓力和倦怠,采取實際行動來保護自己。對于個人而言;要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現實可行的目標;找理由休息以放松自己,給自己健康恢復期;防止過度內部歸因,尋找有效的辦法消除無助感;不斷學習,提高工作能力;學會松弛情緒磨礪堅強性格等。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專家的幫助或臨床咨詢,包括接受心理咨詢、職業咨詢、家庭咨詢、工作壓力咨詢甚至生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3.2 組織、制度方面

3.2.1 增強中隊軟環境建設,建立激勵、關懷性的基層中隊組織文化

國內外研究表明,工作特征表現為高要求,資源少,低自主,低支持等,易導從業者出現職業倦怠。領導者的工作風格與組織文化對從業者預防與降低職業倦怠具有重要作用。高倡導、低關懷的領導格雖然會提高從業者的工作效率,但從業者離職率和抱怨率卻很高;而高關懷、高倡導的導風格,則是一種具有雙重激勵作用的機制,它建構的是激勵與關懷相結合的組織文化。這就要求基層中隊干部在對士兵的管理過程中充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給予士兵參與中隊的管理和建設的機會,關注士兵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管理者、被管理者間的良性互動。大力增強中隊軟環境的建設,協調中隊內部的人際關系,加強與士兵親屬的聯系,為士兵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

3.2.2 逐步完善士兵的健康保障制度

呂顯智等人調查發現,消防基層中隊的士兵長時間處于亞健康狀態,但是士兵心理健康問題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要求我們應該盡快建立相應的制度,采取積極的措施來保障士兵的心理健康。通過組織心理知識培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心理壓力的疏導等方式提高士兵的心理素質。

3.2.3 完善士兵的職業后續保障,提供更多的技術學習和晉升機會

篇8

論文摘要:在金融危機的;中擊下,不少中小型企業經營困難,甚至陷入破產境地,給優質民營企業帶來了并購擴張的機遇。但民營企業在并購過程中,也面臨著現金流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政策誘導性風險、管理效率風險、并購失敗風險。應通過以下措施和方法將風險消除,從而實現成功并購:結合民營企業實際,選用適合自身發展的并購方式;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優化決策程序;妥善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

一、民營企業并購的效應

(一)民營企業并購的界定.

民營企業并購(MergersandAcquisitions,M&A)包括民營企業的兼并和收購兩層含義,即民營爪l業之問的兼并與收購行為。它是民營企業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產權的行為,是民營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和經營的一種主要形式。

(二)民營企業并購的效應。

成功的民營企業并購以給并購方帶來一系列效應,主要有:

(1)韋斯頓協同效應。民營企業并購會帶來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最明顯的作用表現為規模經濟效益的取得,常稱為1+1)2的效應。

(2)市場份額效應。通過并購可以提高民營企業對市場的控制能力。

(3)經驗成本曲線效應。經驗包括民營企業在技術、市場、專利、產品、管理和民營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特長。通過并購可以分享目標民營企業的經驗,減少民營企業為積累經驗所付出的學習成本,節約民營企業發展費用。

(4)財務協同效應。并購會給民營企業在財務方面帶來效益,這種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稅法、會計處理慣例及證券交易內在規定的作用而產生的貨幣效益,主要有稅收規避效應和股價預期效應等。

(5)獲取戰略機會效應。第一,通過并購可以直接獲得正在經營的目標民營企業的發展研究部門;第二,通過并購可以減少一個競爭者,并直接獲得其在行業中的位置;第三,并購后兩個民營企業采用統~價格政策,可以使他們得到比并購前相互競爭時所得到的收益。

二、金融危機沖擊為民營企業并購創造了良好機遇

(一)外部需求萎縮致使中國工業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利潤明顯減少。

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固工業增速顯著下滑,尤其是l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僅為5.4%,跌至近l0年來的新低。2009年2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爬升至1l%,但2009年前2個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增幅僅為3.8%(見圖1)。同時,工業民營企業盈利狀況急轉直下,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的利潤增速創近10年來新低。

(二)民營企業總體經營狀況不佳,民營企業信心嚴重受挫。

受金融危機影響,民營企業景氣指數在2008年下半年以來迅速下滑,民營企業景氣指數下滑至2003年3季度以來的新低。民營企業家信心指數也隨之減退,創下近年來的新低(見圖2)。民營企業景氣指數和民營企業家信心指數的減退反映出工業經濟發展活力缺乏。來自中國民營企業家調查系統的結果也顯示,認為民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民營企業經營者占32.4%,認為“一般”的占48.3%,認為“不佳”的占19.3%,認為“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多13.1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2007年低近30個百分點,為近5年來的最低水平。

2008年,中國民營企業利潤增速與2007年相比有較大下降,相比之下,民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全年減速不多。這種情況表明,民營企業利潤率下降較大,全年利潤的大幅縮水主要是受4季度拖累(見圖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9—11月民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速大幅放緩至12.3%(1—8月29.2%),民營企業稅前凈利潤率也從2007年同期的6.5%收縮至5.5%。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許多民營企業陷入了虧損破產境地。以中國制造業中心東莞市為例,2008年,在注冊經營的40000多家民營企業中,虧損或者瀕臨破產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達到12000家左右。這為優秀民營企業低成本并購擴張創造了良好機遇

三、民營企業并購的風險類型

(一)現金流風險。

在并購過程中,收益往往發生在遠期,而支出則發生在近期。許多民營企業往往對這一點缺乏清醒認識,對自身實力認識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資金實力、技術能力、管理能力還不足的情況下,僅憑一時熱情而采取并購行為。這種超過自身財務能力進行“蛇吞象”式的并購,往往使民營企業在并購支出發生后產生資金難以為繼的現象、流動性出現困難。 (二)信息不對稱風險

1.財務報表信息風險。目標民營企業對財務報告從有利于自身的角度進行“粉飾包裝”,所提供的不準確的財務報告數據直接造成民營企業對并購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估計不足,主要表現為收益高估與風險低估,增加了并購的風險。

2.資產價格評估風險。目標民營企業通常在評估價值時高估自己的價值,以提高自己的出售價格。并購企業如果不經過詳細地分析調查,就得出盲目樂觀、輕率的結論,將不能很好地保護已方的利益,甚至出現虧損民營企業賣高價的不合理現象。

3.或有債務風險。所謂或有債務是指并購的目標民營企業因對外擔保而形成的隱性債務。一旦民營企業并購協議簽訂,目標民營企業所有的經濟責任就全部轉移到并購者身上,債主紛紛找上門來要求不知情的并購民營企業承擔擔保責任,大量隱性債務浮出水面,一些看不見的黑洞逐漸暴露出來,巨額的債務官司使民營企業深陷債務糾紛泥潭,官司纏身,處于代人受過的不利局面。

(三)政策誘導性風險

民營企業并購活動是民營企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為了生存和發展而主動選擇的一種擴張途徑。然而,民營企業并購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場經濟行為。政府出于挽救虧損民營企業、妥善安置職工、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的考慮,鼓勵優勢民營企業并購困難民營企業。然而有些收購案例中優惠政策最終未能實現,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1)一些政府官員當時為盡快促使并購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權限的承諾(如土地出讓,稅收優惠等)。(2)某些部門上一屆領導許下的承諾由于其調仟,下一屆領導不予兌現。而有些民營企業為了取得政府的支持,不從自身實力出發,明知不可為而硬著頭皮并購,并購決策從一開始就潛伏著風險。由于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健全、有效的政策誡信機制,對此缺乏相應的約束治理辦法,對政策誠信缺乏導致的風險往往只能由并購者承擔。

(四)管理效率降低風險。

民營企業并購雖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但如果規模過大,分支機構增多,管理難度增大,管理效率降低,潛在的威脅并沒有消除,大民營企業也會破產。

(五)并購失敗風險。

民營企業并購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往往要經受多重考驗:首先,收購民營企業股東未必贊成。因為并購會稀釋股權或增加現金支出,股東可能不愿意承擔風險,從而在股東大會上將收購方案予以否決;其次,目標民營企業經理階層的抵制。由于被收購至少對目標民營企業經理階層的既得利益構成損害,目標民營企業的經理階層可能會作出反收購努力,諸如進行股份回購、尋求股東支持、以竭力避免被收購的命運;再次,反壟斷法和兼并準則的限制。監管當局都對民營企業兼并給予格外關注。倘若并購失敗,收購民營企業的股價勢必大跌,而為并購所支付的一切費用也自然隨之東流。

四、民營企業并購風險的防范對策

(一)并購要選用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式。

民營企業要對自身實力有充分認識,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財務能力而僅憑一時熱情盲目并購。并購后可以利用被并購民營企業的設備、市場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并購民營企業在管理、經營方面的優勢,深挖潛力,實現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二)要努力化“信息不對稱”為“信息對稱”。

首先,民營企業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開現象,通過多渠道收集日標民營企業的信息,改善并購方所面臨的信息匱乏劣勢,消除信息不對稱。民營企業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協助了解,利用其專業和經驗優勢,核查目標民營企業所提供的財務報表數據是否準確反映了該民營企業的財務狀況,特別是對資產負債、現金流量、獲利能力應予以深入核查。

其次,要認真地對目標民營企業進行清產核資。一些被并購民營企業的賬面資產價值并不能代表它的真實資產價值,尚有許多賬外因素和隱性成分,因此必須格外謹慎,以確定合理的并購交易價格。并購民營企業可以與目標民營企業簽訂責任書,明確相互責任,保證信息披露達到準確、完整和真實的標準。

(三)優化決策程序。

民營企業在進行并購決策時,應當借助資產評估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使并購決策科學化。一般而言,中介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者,能夠提供公正、專業、中立的判斷,確保并購雙方的權益,降低并購的風險,促使并購雙方達到互利雙贏的結果。民營企業在進行并購決策時應該好好利用它們的價值。.

篇9

【關鍵詞】 腦動脈狹窄;動脈瘤;腦卒中二級預防

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 隨著腦血管成像方法的普遍應用, 合并動脈瘤的血管狹窄并不鮮見, 文獻報道3%~9%不等[1]。這類患者再梗死和出血的雙重風險給腦卒中二級預防帶來了困難, 目前國內這類復合病變的報道比較少。本文對本院從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診治50例復合病變進行總結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 經顱腦CTA或DSA證實的癥狀性腦動脈狹窄合并顱內未破裂動脈瘤50例, 年齡37~79歲, 平均年齡(53.82±9.88)歲。顱內動脈瘤按瘤體長徑分為微型

1. 2 方法 根據干預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干預組26例:18例行動脈瘤夾閉術, 3個月后進行規則抗血小板。8例行介入治療, 與狹窄同時治療或先栓塞動脈瘤, 再處理狹窄血管, 術后規則抗血小板。觀察組24例:因拒絕手術治療, 沒有行手術干預動脈瘤或狹窄血管, 僅給予控制危險因素, 如血壓、血糖及情緒激動等。隨訪觀察, 了解患者預后。

1. 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干預組:腦出血0例, 腦梗死2例, 異常率7.7%, 1例狹窄為支架植入后再狹窄, 1例為再發對側大腦中動脈狹窄。觀察組:腦出血4例, 腦梗死3例, 異常率為29.2%, 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例中, 2例動脈瘤為中型動脈瘤, 1例為小型動脈瘤, 1例為微型動脈瘤, 但位于基底動脈尖端且多發, 腦梗死病例中, 2例為中度狹窄, 1例為輕度狹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是否應該干預存在爭議, 其大小、位置、形態等均有影響。瘤體越大, 破裂的風險也越大, 這是大家共識[2]。一般認為位于基底動脈尖端和后交通動脈及較大的動脈瘤, 出血風險高, 應予手術干預或栓塞治療[3], 本文和文獻報道一致。但亦有研究表明顱內小動脈瘤的出血也非常常見。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由于需要進行腦卒中二級預防, 這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不使用腦卒中二級預防可能增加梗死風險。這樣的雙重風險使臨床醫師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手足無措。對于這類復合病變的治療經驗, 目前國內還比較少。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對于這類復合病變, 對動脈瘤及狹窄血管先進行手術干預, 而后進行抗血小板腦卒中二級預防是合理的、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Chimowitz MI, Lynn MJ, Smith H, et al. Comparison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 tomatic intracranialarterial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05(352):1305-1316.

[2] Wiebers DO, Whisnant JP, Huston J, et al. Unrnpturedintraeranial aneurysms: natural history, clinical outcome, andrisks of surgical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Lancet, 2003(362):103-110.

篇10

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社會

穩定與經濟發展,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加強國家、省、設區的市、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建設,強化醫療衛生機構

疾病預防控制的責任;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

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疫情信

息網絡;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條件;加強疾

病預防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和實驗室檢

測檢驗能力。

第三條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遵循“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明確

職責、提高效能,城鄉兼顧、健全體系”的原則,堅持基礎設施建設

與完善運行管理機制相結合,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建

立穩定的經費保障體系,保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落實。

第四條衛生部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全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規劃

與指導,負責國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管理,指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

機構的建設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的規劃指導,管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

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發揮轄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作用,提高

轄區疾病預防控制的綜合能力。

第五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職能范

圍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承擔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

機構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

第六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承擔

相應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第七條城鄉基層預防保健組織接受所在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

導,具體落實疾病預防控制任務。

第八條國家組織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鼓勵、

支持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有關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置與職責

第九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分為國家級、省級、設區的市級和縣級四

級。

第十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根據疾病預防控制專業特點與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區疾病預防控制的具體實際,明確職責和任務,合

理設置內設機構。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健全機制,規范管理,認真履行自身的職責,

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

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測分析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

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

第十二條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實施全國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劃,開展質量檢查和效果評估;

組織實施全國性重大疾病監測、預測、調查、處理,研究全國重大疾

病與公共衛生問題發生發展規律和預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預警機制,指導和參與地方傳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處理,參加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的處理工作;

㈢開展免疫規劃策略研究和實施效果評價,對預防性生物制品應用

提供技術指導;

㈣建立質量控制體系,促進全國公共衛生檢驗工作規范化;負責國

家疾病預防控制實驗室網絡技術管理和菌毒種保存管理;

㈤建立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網絡平臺,管理全國疫情、突發公

共衛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關公共衛生信息網絡;

㈥建立食品衛生安全、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衛生等公共衛生

危險性評價、監測和預警體系,研究和推廣安全性評價新技術、新方

法;

㈦組織實施國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

㈧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及技術

仲裁工作,負責指導全國職業病診斷鑒定工作;

㈨負責疾病預防控制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培訓和省級疾病預防控

制機構業務考核;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醫療機構開展傳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規范性指導;

㈩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應用性科學研究,開發和推廣先進技術;擬訂

國家公共衛生相關標準。

第十三條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完成國家下達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務,實施本省疾病

預防控制規劃、方案,對重大疾病流行趨勢進行監測與預測預警;實

施轄區免疫規劃方案與計劃,負責預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開展疫

苗使用效果評價,參與重大免疫接種異常反應及事故處置;

㈡組建應急處理隊伍,指導和開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與處

置;

㈢開展病原微生物檢驗檢測及毒物與污染物的檢驗鑒定和毒理學檢

驗,負責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實驗室質量控制;

㈣建設省級網絡信息平臺,管理全省疫情及相關公共衛生信息網絡;

㈤組織開展公共衛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開展衛生學評價和干預;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組織開展食品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

衛生等領域危險性評價、監測和預警工作;

㈥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及技術

仲裁工作,承擔轄區內職業病診斷鑒定工作;

㈦指導全省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㈧開展對設區的市級、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業務指導和人員培

訓;組織實施設區的市級、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考核;規范指

導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

㈨參與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應用性科學研究,推廣先進技術;參與擬

訂國家公共衛生相關標準。

第十四條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完成國家、省下達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務,實施疾病

預防控制規劃、方案,組織開展本地疾病暴發調查處理和報告;負責

轄區內預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組織、實施預防接種工作;

㈡調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險因素,實施控制措施;

㈢開展常見病原微生物檢驗檢測和常見毒物、污染物的檢驗鑒定;

㈣開展疾病監測和食品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衛生等領

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管理轄區疫情及相關公共衛生信息;

㈤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任務;

㈥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㈦負責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業務指導、人員培訓和業務考核;

指導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條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完成上級下達的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負責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具

體工作的管理和落實;負責轄區內疫苗使用管理,組織實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負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調查與信息收集、報告,落

實具體控制措施;

㈢開展病原微生物常規檢驗和常見污染物的檢驗;

㈣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任務;

㈤指導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城市社區衛生組織和農村鄉(鎮)衛生

院開展衛生防病工作,負責考核和評價,對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相關工

作人員進行培訓;

㈥負責疫情和公共衛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報告,指導鄉、村和有

關部門收集、報告疫情;

㈦開展衛生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第三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人員管理

第十六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行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綜合目標管

理責任制和自查、抽查與考核相結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實驗室管理

的有關規定,規范實驗室建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確保實驗室安全。

第十八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使用統一的專用標志,專用標志由衛生

部制定。

第十九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配置,按照編制部門核定的編

制數執行。嚴格執行執業資格、崗位準入以及內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實行人員聘用制,逐步實行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條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要以維護人民身體健康為宗旨,熱

愛疾病預防控制事業,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恪盡職守、遵紀守法、

廉潔奉公、依法辦事,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二十一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配備能夠熟練掌握疾病與健康

危害因素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實驗室檢驗等相關技能的人員,在疫情暴發和突發公共衛生事

件發生時,能有效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應急處置等相關工作。

加強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具備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人員數量的比例在規定編制內為:國家級和省

級20~30%、設區的市級30~40%、縣級40~50%。

第二十二條加強隊伍建設,調整優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隊伍結

構,提高人員素質。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主要領導應由專業人員擔任。

第二十三條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培訓機制。加強對業務技術

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保證業務技術人員按照規定參加培訓。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向社會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

按照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關于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

財社[2000]17號)和《關于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財

社[2003]14號)的規定,由同級政府預算和單位上繳的預算外資金統

籌安排。

第二十五條各級財政、計劃等部門要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編制內

人數和預算定額落實人員經費,保證其履行職責的必要經費,根據實

際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業務經費,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重點疫

情監測、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計劃免疫等項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條中央和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涉

及面廣危害嚴重的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地方病和職業病的預防控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重大災害防疫等項目給予適當補助。

第二十七條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同時,衛生部配合有

關部門按照完善公共衛生財政經費保障體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預防控制機構經濟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制定進一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

機構財政補助有關政策和辦法。

第五章城鄉基層疾病預防控制網絡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城鄉基層預

防保健網絡的建設,合理安排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疾病預防控制經費

和建設資金,保證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保

障城市社區、農村基層傳染病預防工作的開展。

第二十九條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舉辦的衛生機構提供,

并按其服務數量與質量,予以合理經費補助;也可向符合條件的其他

醫療機構或者鄉村醫生和個體開業醫生按照服務的數量與質量購買,

所需經費列入衛生經費預算。

第三十條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上級疾病預

防控制機構的管理指導下,承擔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堅持預防為

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做好以下工作:

㈠實施預防接種工作;

㈡傳染病疫情、疾病與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

㈢指導有關單位和群眾開展消毒、殺蟲、滅鼠和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㈣開展健康教育,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㈤承擔鄉村(社區)疾病預防控制的具體工作;

㈥受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公共衛生管理職能。

第三十一條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的預防保

健組織,實行人員聘用制度,按照服務人口、工作項目等因素核定預

防保健人員。業務、機構建設與發展等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根據

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任務與績效考核結果給予補助。

第三十二條充分發揮村級衛生人員在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衛生室承擔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預防保健任務,協助開展疾病預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條鄉村醫生和個體開業醫生承擔預防保健任務的報酬,由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或者鄉(鎮)衛生院等機構根據其承擔的工作任務

和績效考核結果給予補助。

第三十四條提高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素質,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制

度,加強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有條件的鄉村

醫生接受相關學歷教育。非衛生技術人員要有計劃地清退,對達不到

執業標準的人員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和考

核,協助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采集,依法承擔

職責范圍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傳染病隔離治療、

院內感染控制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條醫療機構承擔疾病預防控制任務所需經費,由交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