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語范文

時間:2023-04-11 22:5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旅游英語

篇1

[關鍵詞]:高職高專旅游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若干問題分析與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旅游產業進一步快速增長,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旅游從業人員隊伍作保障。具有扎實英語語言功底和語言交際能力,掌握旅游知識和技能,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實用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鑒于此,許多高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都開設了旅游英語專業。但因其產生的時間不長,缺乏相關理論及實踐的支撐,加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仍采用傳統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與實踐相脫節,導致其自身特色的缺失,培養出的學生與市場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于2007年11月,以“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為課題開始了研究,并對全國7所高職高專相關專業師生以及4家旅游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和研究,基本了解了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并就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原則和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

1語言交際能力的內涵

“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在其發表的《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它是對傳統的喬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學說的進一步拓展。他認為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即一個人的交際能力是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能力、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知識、語篇理解和語言應用等方面在內的一種綜合判斷能力。

語言交際能力則是指交際者運用語言手段來達到某一特定交際目標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語音能力、聽力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中英口筆譯能力等。通過進一步分析,語言交際能力應該是以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為基礎,以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為主要形式,加上與該語言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而構成的綜合際能力。它既包括語言知識又包括語言技能,既包括口語也包括書面語,既包括語言能力、語篇能力、認知能力、文化水平、文體知識、非語言交際知識、情感因素等,又涉及到語音、修辭、社會、文化、文體、語用、教育、心理、認知等諸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見,語言交際能力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一個人的口頭交際能力,應該理解成是包括聽、說、讀、寫諸方面因素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本課題中主要指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則是該專業學生從事涉外旅游服務工作所具備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它是衡量其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標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培養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是該專業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應該是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核心任務和主要目標。

2主要問題分析及對策

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英語語言基礎、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和比較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勝任涉外旅行社和賓館飯店的導游、管理工作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材體系、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師資隊伍建設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調整、改革和建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培養模式。根據對全國7所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師生及4家旅游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對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體系中存在的若干主要問題作簡要分析,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2.1課程體系與教材體系

2.1.1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課程體系與教材體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程設置上理論性課程偏多,實踐性課程不足;知識性課程偏多,技能性課程偏少;基礎性課程偏重,專業性課程偏輕;單一性課程較多,綜合性課程不足。教材體系總體上仍存在針對性不強,職業性不突出,實用性不夠,形式比較單一,內容較為陳舊的問題。

主要原因分析:首先是對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和任務認識不清,導致課程設置基本上仍沿襲本科院校的模式,差異不大;其次是受傳統辦學理念的影響,課程設置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基礎,輕專業,重單一,輕綜合的現象。教材體系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的編寫者對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和辦學方向不夠清楚,對旅游業的行業特點認識不足,對職業規范了解不夠,從業經驗缺乏,以及對涉外旅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的了解和認識不夠而造成的。

2.1.2對策建議

(1)以企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編寫和選用教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旅游、服務與管理第一線設置課程,將企業和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作為確定旅游英語專業主體框架的依據。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實踐性、技能性、專業性、綜合性的原則。教材編寫和選用上要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及學生的語基礎,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具體地說,針對高職學生總體上英語基礎較差,學制較短,就業崗位層次不高的特點,教材編寫應體現語言知識低起點、教學數量少而精、教學內容專業化的原則。

(2)以職業資格證書要求為主線,在課程體系中及教材編寫和選用時融入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體現地方特色,體現旅游行業的職業性。針對資格證書,開設旅游漢語類課程和英語類課程。開設與飯店管理和涉外旅游密切相關的現代信息技術課程,如“飯店住宿管理”軟件、“旅游資源選擇與對比”軟件等。可根據各地就業需求和師資條件,適當開設多語種課程,如日語或韓語課程,幫助學生拓展就業方向,提升就業空間。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立獨立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適合旅游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要求高職旅游英語人才培養針對該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需要調整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實踐性課程,選用實踐性突出的教材,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求職的需要。實踐性教學課程包括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三個方面。

2.2課堂教學方式方法

2.2.1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知識,輕技能;重書面,輕口語;重基礎,輕專業;重傳授,輕訓練;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手段落后。具體表現為:課堂教學重點仍然是英語語言知識(基礎語音、語法規則和詞匯),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訓練嚴重不足;書面語(閱讀、寫作等)教學耗時過多,口語(聽、說)教學不足;基礎英語教學抓的很緊,而專業英語教學明顯不夠;課堂上教師講解過多,學生技能訓練活動不夠。由于教學設備設施等條件限制,大部分教學僅在教室進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不廣泛或效率很低。

主要原因分析: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師對語言教學的認識有偏差,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二是課程設置和教材選用不適當,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三是教師本人的旅游專業知識和英語專業技能(尤其是聽說技能)不足;另外還有教學設備設施、學制、學生語言基礎等客觀條件限制等原因。

2.2.2對策建議

(1)充分重視英語語言技能的傳授和訓練。端正對語言教學本質的認識,將學習語言知識作為基礎,培養語言技能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由此,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充分重視英語聽說能力,尤其是旅游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從第二學期到第四學期每學期都應開設聽力課和口語課。聽力課和口語課應分開設置,口語課程由外教擔任,聽力課程由中國教師擔任,中外教師相輔相成。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或電教設備,設計出逼真的模擬旅游,飯店交際背景,提供聽說操練的配套練習,提高口語操練的質量。

(3)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必須與旅游專業知識相結合。注重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與旅游專業知識有機結合。用英語來系統講解旅游專業相關知識,介紹最新國內外的旅游管理理念;引導學生把旅游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英語語言相結合;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以旅游專業知識為主要內容:口語訓練可以圍繞介紹旅游景點、接待外賓、訂餐訂票等和旅游業相關的內容來進行,使學生了解在旅游業中的語言習慣、相關表達等,培養學生在這一特殊服務領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4)英語語言訓練必須和文化知識相結合。開設《中國歷史文化》、《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從而使學生勝任將來的工作。用英語講述中國主要的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觀和地理地貌,使學生對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然后通過進行模擬導游訓練,讓學生自己能夠充當導游介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2.3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

2.3.1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現有的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數量不足,質量不高,設置不規范;實訓實習內容和方式比較落后,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和滿足提高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需要。

主要原因分析:一些院校受傳統的辦學方式影響,對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加上學院辦學經費緊張,對這方面投入不夠,導致實訓設施規劃不科學,設施不完善,設備質量低劣;實習基地建設力度不夠且分布不合理;實訓實習的內容單一,方式落后。

2.3.2對策建議

(1)學校領導必須提高對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大力加強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對硬件建設方面的投入。完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自主學習室、模擬實訓室等實訓設施;對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建設進行科學規劃,起點要高,設置要盡量規范和配套,盡可能接近或達到國內旅游行業現行的基本設施要求。

(2)要采取多種形式與國內尤其是本地和畢業生就業集中地區的旅游企業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和穩定的實習基地。

(3)實訓內容與方式:有效的實訓內容應以聽說技能訓練為中心,包括英語語音語調實訓、英語聽說實訓、讀寫能力實訓、翻譯實訓、旅游英語專業能力實訓等。要采取多種有效而靈活的實訓方式,包括課堂實訓、校內實訓、校外實訓等。實訓課的內容和時間安排盡可能與相關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銜接。學生實習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采用校內與校外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長期與短期結合的方式進行,以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效果和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為目的。

2.4師資隊伍建設

2.4.1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高專旅游英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合格的專業師資隊伍數量不夠,兼職教師缺乏;專業知識不足,專業技能不強;專業實踐經驗較少,教學水平不高,尤其是實踐性教學能力較差。

主要原因分析:旅游英語專業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其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英語教師、專業旅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而且還要具備技術型人才的各種素質。與專業英語教師和專業旅游教師相比,高職旅游英語專業教師的智能儲備應更全面,相關知識面應更寬廣,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亦應更強大。而現有的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師大部分來源于原有的英語專業教師或旅游專業教師,大部分人都缺少從業經歷,其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與教學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實踐性教學能力較差。由于學校與旅游企業和涉外旅游從業人員還沒有建立起密切合作、協作的關系,缺少優秀的兼職教師的現狀仍普遍存在,這對實踐性教學更是雪上加霜。

2.4.2對策建議

(1)專職教師應既懂英語又懂旅游,具備旅游+英語的復合教學能力。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行業從業經驗。建立相關培訓制度和激勵機制,鼓勵現有教師學習進修。如選派英語教師參加各種旅游專業知識的培訓,并鼓勵他們考取導游證。安排實習指導教師時,采取1+1的方式,既每組實習指導教師都由一個旅游專業教師加一個英語專業教師組成,每月定期到實習單位蹲點、考察,寫出書面考察報告。組織學校教師到校企合作企業各部門進行實際操作,安排教師到協作企業考察、掛職進修。通過教師參與企業管理,指導企業經營,既可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又獲得了實習環境,提高教學的實踐性。

(2)兼職教師應是長期工作在旅游行業一線的從業人員。如資深的涉外導游,酒店的人力資源部經理等。學校把他們請進來,聘為兼職教師,參與學校教學、科研等工作,把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教訓以案例的教學形式引入課堂。充分發揮這些人的專業特長和實際操作運用知識的能力,充分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及其對旅游行業前沿最新動態的了解與把握,在向學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較強和實踐經驗較多的課程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并形成學生的崗位意識和職業習慣。這樣,旅游專業教師隊伍才能逐漸成長為一支過硬的、名副其實"雙師型"師資隊伍,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旅游產業和旅游英語專業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它將為提高旅游服務水平,鞏固國際旅游市場,建設一支高水準的行業隊伍起到推動作用。為此,我們應不斷完善旅游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調整專業結構,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材體系、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師資隊伍建設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調整、改革和建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為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論-文-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姜希星,王鵬.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高職研究,2006(07)

[3楊群.構建高職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模式.中國旅游報[N],2006-2-24(6)

[4]謝先澤,鄭賢貴.旅游英語實踐能力培養之載體探析[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7(03)

[5]彭志韜.淺論旅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革新[J].科教文匯,2007(07)

篇2

旅游的英語范文一

There are varied ways of defining tourism. Some people regard it as a pollution-free industry; others think of it an invisible school, Both are based on an accepted fact that tourism cannot only produce profits bearing no pollution along with, but help broaden knowledge and fortify healthy. Aside from the above there exists awidespread theory, claiming that whatever is of the ability to increase in capital belongs to productive industry. In this sense, tourism should hold a position in the scope and ought to be treated as such.

It is true that there is some sense in the theory, yet another equally or even more important aspect should be granted more publicity to. Tourism, in terms of its objective purposes, has a social func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human communication. Coming from vadous social backgrounds, having motives and goals of every kind, tourists get together, draw close and exchange ideas of their own, from which a fresh state of mind will be created. So what kind of production is it? To the question we should have good reason to give a proper answer: it is a spirit production, a reproduction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more frequently such exchanges are made, the more good they will do to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utual. If it is the case that making money through tourism means a dent we have made, so it foretells a fortune to provide cultural service along with tourism. Therefore, to keep close eyes on the latter involves changing our minds first, that is, tourism is by no means a pure economic concept, but takes plenty of ideological activities as its content.

To sum up, unlike other economic forms, the profits from tourism economy cannot be measured completely by means of how much output value, profit, and foreign exchange it will produce. In addition to the reputation of pollution-free industry, its social and far-reaching profit should be probed more deeply. As such the existing scenic spots ought to be kept in good maintenance, and some new ones exploited. Moreover, constructing first-class soft and hard surroundings is desired to attract tourists, the foreign and the domestic。

旅游的英語范文二

Tourism in China

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tendency in China that tourism is growing faster.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made by some experts, about 47% urban residents travel regularly, and 28% rural residents also make their tour across the country. The survey also shows that more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tourism, and will join the army in the future.

Facing this tendency, we can’t help exploring some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In the very first place, with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refore, most of them can afford to travel around. What’s more, it is believed that people now tak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 tourism, and regard it as a life style. In addition, tourism facilities are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For example, transportation develops fast, and many scenic spots are available now.

中國旅游

最近幾年,在中國的趨勢,旅游業增長較快。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一些專家認為,約47%城鎮居民定期作出旅行,28%的農村居民,也使他們的全國巡演。該調查還顯示,更多的人在旅游有興趣,并會在將來加入軍隊。

面對這一趨勢,我們不能不說是負責任的開發一些潛在因素。在第一個地方,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對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他們大多數都不能周游。更重要的是,它相信,人們現在更積極的態度,旅游業,把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此外,旅游設施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例如,交通運輸發展迅速,許多景點都已經上市。

篇3

關鍵詞:旅游英語;旅游文化;教學;引入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意義

旅游,從廣義上講,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文化現象,而旅游文化則是建立于旅游活動基礎上的。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旅游活動又有一定的遷移性,文化對于旅游者而言是旅游活動的基本動機,而這種旅游文化也是旅游資源的意義所在,該種旅游文化的存在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使其更具內涵和發展潛力。

我們所說的旅游文化是人們對于過去或者現在所創造的與旅游有著密切關系的物質財富及其精神財富的綜合,在旅游活動中,能夠給人們一種舒適、愉悅感或者能夠起到一定教育意義的資源都是旅游文化的范疇。它是文化的一種類型,有著文化的共同屬性,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點,一般而言,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傳承性及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點。旅游文化的上述特點,對旅游業的發展及其旅行者本人而言具有現實意義。

旅游文化的存在,使得旅游資源更具內涵和吸引力,而它也是旅行者所要追尋的一種思想或者價值所在,從而推動了旅游業不斷繁榮,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旅游英語教學融入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在旅游教學實踐中,我們過多的強點理論教學及其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而相對的忽略的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而這也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身體活動,還有許多文化要素與文化交流的內容,因此,將其引入旅游英語教學中變成為一種必然。

首先,將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教學中,能夠更好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價值。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語言工具,承擔著人際交流及其文化交流的責任,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引入旅游文化的內容,能夠使人們更好的感受旅游的情趣。將旅游文化的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以旅游發展作為基本目標,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旅游文化的學習,使其更好的理解我國的宗教、社會習俗等文化內容,使其更好的理解旅游資源的內涵所在。而這對于旅游英語教學而言,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使得學生的旅游英語能力不斷提升。

其次,旅游文化的引入是培養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的必然要求。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會從事旅游行業的工作,是旅游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以文化知識來豐富英語教學,使學生具備專業的英語能力的同時兼具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為其成為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旅游英語中引入旅游文化,是針對當前旅游市場對于人才需求的一種教學調整,使學生以文化為指導開展其專業英語的學習,能夠更好的理解英語知識的應用,使其專業英語水平不斷提升,這也為學生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三、怎樣在旅游英語教學中融入旅游文化

為了更好的實現旅游英語教學目標,便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將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的教學中。

第一,教師應該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社會需求出發,以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培養作為其教學的基本理念,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基本目標。將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文化底蘊的培養放在同樣的位置,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及其語言應用技巧外,還應注重文化差異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

第二,教學中增加文化教學內容,對教學課堂進行必要的改革。旅游英語教學中,是一種雙向文化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同時還應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本文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同時又要對國外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使學生能夠區分國外文化的發展動態及其主次區別。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背景知識的介紹來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游所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并且結合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一定的比較發現兩者的區別。這樣一種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去不斷的挖掘文化信息,使其視野得以開拓,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

第三,綜合應用多種形式來推動旅游英語教學與旅游文化的融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一些旅游相關的照片或者視頻,使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其中所蘊含的風土人情及其歷史文化等,從中獲取并理解一些文化元素,增加學生英語的使用感受。教師可以通過英語閱讀的推薦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接觸渠道,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游更多的認識。同時注重將本國文化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增強學生的旅游英語應用能力。對于一些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旅游,在旅游景點的親身感受下來增強其旅游英語的學習。

第四,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便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旅游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旅游英語的教學中,引入文化的內容,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使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從國際交流的角度出發,注重學生英語應用技能的提升,使學生能夠以文化為基礎來提高其綜合能力。

結語:旅游英語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而旅游與文化的密切關系使得旅游文化對于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與旅游文化的整體性,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教學方式,使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實現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從而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鄒曉偉.旅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知識的引入[J].雞西大學學報,2009(1)

[2] 王嚴.淺析旅游英語教學中旅游文化的引入[J].教育界,2010(24)

[3] 王靜.旅游英語教學與旅游文化知識[J].時代文學,2009(10)

篇4

近年來,秦皇島全面實施旅游興市戰略,按照全市全年全方位發展旅游、全產業融合旅游的要求,堅持走“旅游+文化+生態”融合發展之路,著力打造“長城濱海畫廊,四季休閑天堂”主題品牌,不斷加大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營造休閑旅游氛圍,提升城市休閑品味,形成了長城覽勝、濱海休閑、自然觀鳥、干紅美酒、康體療養等10余條精品休閑旅游線路,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檔次和水平明顯改善,每年有2000多萬中外游客來此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十報告提出了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布局,并首次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這為旅游城市的科學發展,特別是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皇島作為北方著名的濱海城市,作為"旅游興市的城市,作為旅游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更應該按照"美麗中國"的總體要求,按照"環境友好型休閑城市"建設目標,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培養出一批既精通中西方文化、具有較高英語水平,又深諳旅游管理知識的旅游英語人才。然而,就秦皇島現在幾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英語專業來看,存在著一些教育模式和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由于學校旅游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及教學計劃、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而導致學生精于英語基礎知識理論,其應用能力、專業知識結構并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一、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方式現狀

秦皇島是一座知名的濱海城市,旅游業發達,因此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旅游英語這一專業。由于畢業生可以選擇中文導游、涉外導游、旅游管理、酒店服務等工作,市場需求面非常廣,招生和就業前景良好。但是由于設立的時間并不長,相關的理論和經驗有所欠缺,以致各高校簡單的沿用了原有了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而忽略了旅游專業的特性。在原有的英語專業培養模式下,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知識、導游、管理、酒店職業從業要求等等都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科目繁目,往往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培養目標過散,使得學生知識結構并不合理,或是掌握得不扎實,人文素質、應用能力極為有限。旅游英語專業的實踐性是非常強的,然而很多高校仍然沿襲以前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重點講授理論知識,學生學習書本上的旅游理論,死記硬背,完全側重知識的灌輸,缺少實際操作過程。教學和實踐脫 節使得本專業的學生完全滿足不了市場對專業的具體需要,造成企業的需求和實際人才能力培養之間的脫節,使得畢業生就業難,而用人單位也招不到合適的人選。

旅游專業和旅游英語專業屬于不同的院系。旅游專業的學生系統的學習旅游管理知識,但英語應用能力和西方文化修養有所欠缺;而旅游英語專業由于側重于學習英語的知識運用以及西方文化修養,以至于在此方面有所優勢,而對于旅游管理理論和人文素質方面又有所欠缺。高校的培養方案通常側重于宏觀的規劃,常忽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職業素質的培養。并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性,沒有結合地域的特點來強調技能的培養。

二、旅游英語人才培養建議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合理調整,突出語言的基礎性和應用性。根據旅游行業的具體要求以及未來的工作情境來設置課程,做到能“學以致用”。建立和完善由英語語言專業知識加上旅游操作技能和行業準入的課程模塊,更好的結合實際應用。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核心,以強化旅游專業技能為目的,確定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的課時安排。目前很多高校的旅游英語專業都是過分著重于外語專業知識,而忽略了對旅游管理、經濟、營銷等專業知識及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在專業課教授專業知識(如旅游基礎、英語)的基礎上,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職業規劃,著重擴充旅游經營、營銷等其它領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綜合能力。與此同時,開設大量選修課及實踐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底蘊,來擴充對于文化修養以及跨文化交際等的了解。其次,實訓教學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突出對區域文化的適用性,有針對的進行教學。旅游英語的實踐性很強,因此實訓教學環節必不可少。其表現形式主要有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教師在講理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創設具體的場景,進行場景模擬教學,組織任務教學、實際考察等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校內實訓基地,以鍛煉學生英語運用技能和創新技能。在模擬操作中鞏固學生對外語及旅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適應能力和實踐水平。在操作過程中,盡量減少演示,增加實訓,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及操作技能。在校內實訓的基礎上,加強校外的實訓。學校應回強與旅游社、景區等的聯系,幫助學生掌握行業的最新情況和崗位要求。

通過技能課的課時量,并且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了解本地區的區域特色,并引導學生實地各種文化景觀。這樣可以在實地模擬中提生學生的旅游文化內涵和專業技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當地的旅游實況,畢業后更好的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提供多種實習場所,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校要注重為學生提供各種實習機會,使學生通過參加商品交易會、外事接待活動、國際會展、招商引資等等,讓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實況。并與機場、賓館、旅行社等部門建立長期實習合作關系,讓學生多方位參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目前,“2+1”及“3+1”的校外工作制模式也非常值得借鑒,實際的工作經驗及準就業模式使學生完全接觸實際工作,極好的培養了操作能力。這突破了以往只是到企業完全實訓課的簡單聯系,以行業為導向,建立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長效機制。學生能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既具備了專業性知識,又具有了專業技能,實現全方面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英語人才。由于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在畢業后,可以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直接過渡,完全實現學生的培養目標。

要想達到理想的培養效果,師資建設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作為教育主體這一的教師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建設和未來發展方向。作為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門用途英語的一種,旅游英語的教學需要教師把旅游和英語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要改變旅游英語人才培養的現狀,要實現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及加強實際,對教師在學歷水平、專業素質、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學校應注重教師的培養,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旅游專業知識培訓、到優秀的企業參加系統的實踐訓練以及英語口語培訓。只有教師先積極參與校外實踐,更新知識體系,了解行業最新發展需要,才能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先進人才。另外,學校也需要出任一些在旅游業第一線上的成功人才進行現場示范模擬教學,以防人才培養和實際需要脫節。

隨著市場竟爭的不斷加劇,旅游行業不僅需要大量操作型的服務人員,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而同時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際經驗的旅游人才最為。相比較而言,旅游企業中最受歡迎的是旅游職校的學生,因為這個學歷層次的學生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操作能力,而學歷較高的本科生雖有著好的文化素養及理論知識,卻旅游實踐上有著較大的欠缺,并不受企業的歡迎。因此,一定要針對形勢的變化,在市場要求對旅游人力資源泉進行有效配置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對旅游人才培養具體方向的認識,以適合實際需要。

篇5

目前,我國也應勢開展生態旅游項目,中國旅游協會于1994年就成立了“生態旅游專業委員會”,1995年1月,生態旅游專業委員會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了第一次“中國生態旅游研討會首次倡導在中國開展生態旅游活動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游的關注和生態旅游研究的起點。開放的生態旅游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在生態旅游全面開展的形勢下,邢臺也開始進行“還邢臺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的宣傳,而生態旅游是一項全球性的活動,要招攬全球的游客來感受邢州太行的魅力,英語這個語言橋梁就必不可少,我們要促進邢臺旅游業特色品牌建設,積極向國外推廣邢臺的生態旅游景點,這就需要把我們的資料翻譯成英語,在旅游的過程中,也要配有各種旅游的英文服務。涉外旅游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人際間信息交流,由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雙方的文化沖突。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民族色彩和內涵信息,這種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必然會體現在語言上。旅游英語的功能在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主要通過富含文化內涵的旅游英語這種直接溝通的跨文化交際的媒介,達到文化的相互融合并消除差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產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加速,它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從而令跨文化交際成為旅游活動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目前,邢臺正在積極推廣生態旅游,向國外推廣邢臺的太行文化。其中,生態景區解說詞翻譯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間的一種紐帶和交流橋梁,能夠讓游客真正了解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和歷史內涵中國。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來處理旅游英語中的文化差異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譯文符合西方的審美觀點和思維方式,讓西方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生態景區翻譯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到我市旅游業國際形象和國際化進程。

二、我市生態旅游翻譯質量及對策

生態旅游翻譯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與游客之間的一種紐帶和交流橋梁,它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我市旅游業國際形象。生態旅游景點解說詞、公共標語的翻譯尤為重要。恰當的翻譯,為景點錦上添花。相反,不恰當的翻譯讓游客摸不著頭腦,啼笑皆非,或引起反感。生態旅游翻譯的意義重大,但是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錯誤類型各種各樣,比如語法方面的錯誤,在某旅游景區, “XXX風景名勝區導游圖” 被翻譯成 “XXX Scenic Spot Tourism Map”. “Tourism” 是名詞,這里應使用其形容詞“Tourist”修飾名詞。還有的甚至是拼寫錯誤。在某景區,“洗手間 toilet” 被寫成了 “toile”,變成了另一個單詞,意思是“薄麻布”。 還有的是語氣選擇不對。例如: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原譯為:Don’t Tread on the Green Grass.這個翻譯句子聽上去是一種命令口氣,比較生硬。在英美國家,這個標語會寫成 “Keep off the meadow, please!”, 或者會用一個更為優美的句子: “The Grass so Fair, Needs Your Care!”. 在某景區,有此公示語:“友情提示:水深三米,由此通過,注意安全”翻譯成了“The friendship hints: The water is deep 3 rice, pass from here, attention safety!”,就看“rice”這個詞不是度量單位“米”,而是“大米”。可以看出景區并沒有花心思放在翻譯上,也許是直接拿了本中英字典挨個查單詞得出的版本。問題這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譯者本身水平不夠格,二是工作態度不認真。譯者必須有扎實的語言和文化功底,必須具有跨文化意識,熟悉東西方兩種文化,才能處理好景點名稱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翻譯不能只看文字的字面意義,不了解旅游點的實際情況,不管文字出現的具體場合,只按字面翻譯,給外國人造成錯誤印象。翻譯富有民族特色的或民間傳說的物體,需要解釋。有意識地選用國外游客樂于接受的語言形式傳遞原文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公示語的翻譯尤其要注意語言的得體性。

生態旅游英語的翻譯為達到旅游觀光欣賞、精神心理獵奇等目的,要求譯文輕松愉快,能使游客心情舒暢,并能進入心曠神怡的審美狀態,語言應力求生動靈活,以保證旅游目的的順利實現,又不失語義的準確性和語言的規范性。鑒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異,人文景觀的名稱、節氣的名稱、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名稱等,常用音譯詞。如:太行山―――taihang Mountain等。而涉及一些文化遺產、風土人情、歷史典故和宗教思維等時,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就需要通過意譯或音譯加注釋的方式,使游客更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或名稱的由來。如介紹天河山景點中涉及牛郎織女的傳說時可作些解釋。旅游英語交流實際上是不同民族間文化的交流,是風光美景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的傳播。

旅游英語能夠將我市旅游的特色品牌推廣至世界。它的表現是通過旅游英語語言為媒介進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交際活動。旅游英語是直接溝通這種跨文化交際的媒體之一,在推動文化傳播、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英語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前來中國旅游的國外游客,盡管年齡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審美興趣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欣賞和了解我市文化的各個方面。因此,旅游英語應以中國文化為取向,宣傳中國文化,向外國游客傳遞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文化意蘊;外國游客通過旅游英語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文化,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邢臺正在積極推廣生態旅游,向國外推廣邢臺的太行文化,本課題旨在研究旅游英語在邢臺生態旅游中的橋梁作用,并以此推廣邢臺太行文化,讓世界感受“山水泉城、魅力邢襄”的生態旅游文化,向世界展示邢臺走“還邢臺青山綠水 走生態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信心,同時也教育更多人們主動保護生態環境。

三、我市涉外旅游英語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

隨著我市的旅游業快速發展,涉外旅游板塊的興起對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高校旅游英語專業的畢業生既可從事中、英文的導游工作,又可以從事旅游管理、旅游國際市場開發、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學生的就業適應性較強,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因此,培養一批既有豐富的中西文化和旅游知識儲備,又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涉外旅游英語人才,成為各高校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市旅游英語類畢業生數量嚴重不足,不能較好地滿足涉外旅游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由于學校教育和實際需求方面的部分脫節,畢業生的英語和旅游專業方面的實際能力存在不足。

針對我市涉外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目前旅游英語人才的培養現狀,我市高校應該合理調整旅游英語課程設置,突出語言的基礎性和應用性。旅游英語專業兩大方向為旅游基礎系列和英語基礎系列,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修養、西方文化知識修養和專業實踐能力。要通過增加實習實訓環節,使學生熟練掌握英語運用技能,提高學生在具體旅游操作過程中對語言和旅游知識的掌握度。拉長我市旅游產業鏈,開發國際旅游市場,為我市旅游業的振興作貢獻,離不開廣大涉外旅游人員的努力。我市高校在培養涉外旅游英語人才方面要順應我市旅游產業升級的需求,強化涉外旅游英語人才的培養工作。這需要廣大旅游英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使人才培養能夠與社會需求接軌,服務于我市旅游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篇6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增加,旅游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在開發旅游產業,優化旅游市場環境等方面,我國旅游業面臨著旅游人才緊缺的問題,特別是旅游英語應用型人才緊缺。高校在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能達到很好的結合,旅游人才培養與旅游行業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

秦皇島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旅游城市,特色突出,資源豐富,形成了以海濱,長城為主要特點的旅游體系。秦皇島市有40多個景區,其中的長城文化,海濱度假等景觀受到游客的青睞。秦皇島旅游經濟的發展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振興秦皇島旅游經濟,需要大量的具備較高英語水平和旅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英語人才。因此,高校應加強培養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從而更好地服務秦皇島旅游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

一、秦皇島旅游英語人才需求的特點

隨著秦皇島旅游行業的發展,涉外經濟交流增多,要求旅游英語人才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基礎和相關的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目前傳統的定位不清楚的通用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很難滿足旅游業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在和海外游客,外籍老板等進行交流時,會涉及到很多旅游專業英語知識,因此旅游業要求英語人才具備較高的專業性。一些酒店,旅行社等單位需要大量的旅游英語專業的畢業生,而且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旅游專業知識的要求很高。

二、高校應加強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培養

考慮到秦皇島旅游經濟發展的態勢,地方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的培養。

(一)合理調整旅游英語課程設置

高校要具有特色,要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需要保持課程體系的靈活性,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考慮到企業的特點與需求,根據個人發展的需求和旅游專業的特點來調整旅游英語專業的課程,注重學生英語基礎和職業技能的共同發展,加入符合社會需要的特色課程,加強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旅游知識的實踐能力。此外,高校可以通過開設豐富的選修課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對專業知識的了解。

(二)教師應形成特有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學實踐環節

改進旅游英語教學,首先要加強學生的英語基礎的訓練,優化英語口語課和聽說課教學,把聽說作為教學的重點,此外,應加強旅游英語專業的寫作教學,幫助學生學習旅游專業的英語詞匯和常用句型,文體,從而為畢業生快速地適應工作打好基礎。高校的旅游英語教學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更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加強旅游英語專業與涉外旅游行業的交流與合作,增加學生實踐活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應及時調查了解旅游行業的發展和需求狀況,還要分析旅游業崗位的實際需求與分布情況。為了開展實踐教學,高校可以采取以下途徑:(1)旅游專業課的教師應利用假期多參與到企業服務行業中進行實踐活動,努力提高理論知識的實踐操作經驗和實踐教學能力。(2)高校應建立和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校內實踐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角,模擬導游,模擬旅行社等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校外實習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到旅游景點,酒店,旅行社中實習實踐,鍛煉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能力。(3)高校應鼓勵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課堂中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開展課堂討論,旅游案例分析,以及英語導游模擬練習等活動,學校可以開展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考核。(4)加強學生的旅游英語職業技能,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技能培訓,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利用仿真或真實的情境訓練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高校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高校應考慮到秦皇島旅游經濟的發展建設和對旅游人才的需求,把高校旅游英語專業和秦皇島旅游特色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把生態旅游,體育旅游,旅游產品說明書等專業知識加入教學內容中,實現教學與市場需求的良好結合,為學生畢業能夠快速地適應崗位做好準備。此外,高校可以把職業資格考試加入到教學計劃中,為學生考取證書提供便利的條件,鼓勵學生學習并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四)高校應加強旅游英語師資隊伍能力

旅游英語行業的發展容易受到國內或國外經濟環境的影響,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旅游業的特點要求高校的師資隊伍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旅游英語的實踐能力。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擔任專業課的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和旅游專業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專題研討會,實踐考察,交流培訓等活動,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出更多秦皇島旅游經濟所需要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

(五)高校應加強校企合作

高校應建立旅游英語專業校企合作機制,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校應關心企業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成為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英語旅游人才基地”,培養能夠快速地適應崗位的畢業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

綜上所述,秦皇島旅游行業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一直在發展中,涉外酒店,旅行社和賓館等行業為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高校的旅游英語教育需要服務于旅游英語人才的市場需求。地方高校應考慮到秦皇島旅游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積極完善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合理調整旅游英語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培養適應新形勢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這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地方和政府可以在辦學條件,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高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確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為秦皇島旅游經濟的發展培養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并具備豐富的旅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旅游英語人才。

篇7

一、 實習目的

為了更好的運用所學的英語和日語以及計算機的知識,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在實踐中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具專業化。同時也培養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為以后自己更好的走上社會做好準備。

二、 實習時間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

三、 實習地點

xx電機有限公司

四、 實習單位和部門

xx電機行政部門

實習單位基本情況:我公司是一家日本獨資企業,位于美麗的xx市開發區xx工業園xx路xx號。公司總投資xxx萬美元,主要生產新型電子元器件(頻率控制與選擇元件、混合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CAD)系統制造、軟件產品開發、生產,銷售自產產品。公司于2006年03月通過ISO 9001;2006年05月通過ISO 14001 ,公司以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持續改進品質和管理,滿足客戶需求作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立足于國際市場。我們將以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追求與客戶實現雙贏、攜手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福利設施:

1,設有員工餐廳/圖書室室

2,恒溫空調廠房

3,員工享有六項社會保險福利(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

4,全新宿舍提供,6人/一間,干凈衛生,有單獨的衛生間和廚房間

5,員工生日發放禮物

6,年終獎金發放

7,節日禮品發放(工會組織)

篇8

一、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及語用意義

旅游英語,作為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不同于其他領域英語的獨特特征,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行業術語,禮節特征和文化特征。英語在旅游行業的應用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專有名詞,習語或特殊表達,它們稱為旅游英語術語。例如,旅游英語中行程名稱和景點區域的表達就體現出了旅游語言獨有的特點。一般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信息簡潔明了,根據旅游的類型可分為度假旅游vacation tour,專項旅游specific tour,會議旅游convention tour,獎勵旅游incentive travel和特種旅游special interest tour等,讓游客在進行選擇時一目了然。再比如,景點區域根據大小也可分為游覽地place of sightseeing,游覽區sightseeing district,度假區holiday resort,游覽點sightseeing spot和參觀點visiting spot等。有了如此詳盡準確的信息,國外游客在進行游覽選擇時既方便又高效,從而進一步提升外國游客對中國旅游業的整體印象,對以后宣傳工作的開展大有裨益。

語言作為一種人類交流的工具,其本身就具備很多功能,如信息功能,表情功能,人際功能,認知功能,美感功能等。其中在旅游英語的使用過程中恰當的運用稱呼語體現了英語使用的人際功能和旅游英語的禮節特征。在旅游英語中最常使用稱呼語的情況是旅行團致辭。旅行團致辭屬于非正式致辭,其形式結構比較寬松,語言比較隨和。致辭包括稱呼,講話內容和祝愿結束語等。旅行團在致辭過程中,稱呼一般是以“Ladies and gentlemen”、“Dear Guests”等開頭。因此旅行團講話致辭時,語言安排都很得當,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從而使游客與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處于和諧輕松愉快的氛圍。

意義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實現,而每種語言都是一個獨特文化的部分和載體,我們在轉換一個文本的語言信息時,其實也是在傳達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在大部分人看來,旅游英語的使用過程其實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國外游客到中國某歷史文化古城旅游的同時,通過導游對該城市景點的歷史地理背景,文化特色或歷史典故的介紹,也對該城市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要做到真正讓游客了解并正確理解中國文化,對這些景點的英語翻譯和英文介紹的專業程度有著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英語翻譯的理論依據及策略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涉外旅游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準確易懂的翻譯更是不可或缺。涉外旅游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從事涉外旅游的工作者不僅要深刻理解我國和當地的文化,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更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旅游活動進行過程中做到使游客充分理解當地文化,從而使旅游活動得以順利完成。因此,旅游英語的翻譯要講究策略,注意對英語翻譯“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的有效應用。異化就是在譯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譯。目的是要使譯文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向譯文讀者介紹原語文化,并豐富譯入語及其文化。例如,“花港觀魚”可譯為“Hua Gang Guan Yu(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它在保留中國專有名詞的基礎上運用對原文中一些術語加以解釋的方法,減少了游客的理解難度。歸化即用譯人語里的文化意象來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譯人語既有的詞匯來翻譯。例如,直接把“果皮、紙屑、酒瓶、罐頭盒等廢棄物,請扔進垃圾箱”譯為“Dont litter”,短短的兩個單詞就把中文想要表達的意思簡單明了地傳達給了游客。

三、促進旅游城市國際化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國的涉外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城市逐年增加,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前來參觀游覽。被廣大市民以及網友公認的十大旅游城市有成都、大連、杭州、北京、桂林、三亞、張家界、麗江、上海等。這些城市中有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市,也有蘊含著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此,英語成為涉外旅游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語言交流媒介,同時,旅游英語也越來越成為促進這些旅游城市走向國際的重要推動力量。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旅游英語 旅游文化 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12-134-02

旅游業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為人們的旅行游覽提供服務,從中取得經濟效益的所有行業和部門,由旅游活動相關程度最為密切的三個部門,即旅行社、旅游交通和飯店業所組成的行業,這三個行業稱為旅游業的3大支柱產業,又稱無煙工業{1}。全球經濟一體化化,促進出入境旅游市場的快速發展,據預測至202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和入境的國家。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表示,“十二五”期間,“建設全國重要的……生產業大省、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再造一個新山西。”強勁的行業發展需要眾多復合型的涉外旅游應用人才。但是綜觀語言與文化研究領域以及旅游英語專業的外語教學,眾多的外語教師關注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節日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萬圣節、母親節、情人節等,關注西方的傳統、禮儀禮節禮貌,但忽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如清明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產生、七夕節的傳說等以及其他相關旅游文化知識。所以涉外旅游從業人員存在知識的結構性問題。以導游隊伍為例,外語導游明顯不足,高素質導游稀缺。下面是來自山西省導游管理中心的統計數據及分析。截至2011年9月30日,山西省共有持證導游16303人,其中初級導游15674人,占96.14%;中級導游617人,占3.78%;高級導游11人,占0.07%;特級導游1人,占0.07%。加之持證導游中相當一部分為學院教師和行業管理人員,真正有豐富文化素養的在職導游為數很少,缺少對本土建筑、佛教、石窟、古代藝術、壁畫等的深刻研究,只停留在對導游詞膚淺層次上的背誦。加之旅行社改制,國旅解體,資深外語導游紛紛轉行,或從事外貿行業。筆者曾在顯通寺駐足,過往的10多個團隊中的英文導游只用簡單“This way please.”“Here we are.” “30 minutes later, we will get together.”接著導游幫助游客照相,游而不導或言之無物。這是旅游英語教育的問題,也是教學的問題。旅游英語教育忽視了母語及本土文化的滲透。本文將探討如何在旅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本土旅游文化,在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傳遞旅游文化,將英語與旅游文化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從而提供合格的旅游從業人員。

一、旅游英語教學與文化

旅游英語作為專門用途的語言(ESP),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較強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熟悉旅行社和酒店運營流程和基本原理,具備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導游等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成為身心健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旅游一線的從業人員。

旅游英語教學承擔著向旅游業輸送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風俗、宗教的旅游從業人員重任,同時要求學生熟悉本民族、本國家的文化知識。旅游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交流過程,不僅停留在滿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基本的旅游要素,而且要解決旅游過程中的文化沖突問題。旅游英語作為直接溝通這種跨文化交際的有效媒介,對傳承歷史文化、消除文化差異、提升旅游活動的內在品位起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滲透旅游文化,使旅游英語的教學活動與文化相對接,使學生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充滿自信地與不同的民族坦然相處并與之交流,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文化是一個涵義極廣的概念。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 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首次進行了經典的定義,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3}

胡文仲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文化教學”概念,指在外語教學中將目的語國的國情文化知識及語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融為一體的教學形式與方法。{4}“文化教學”的概念有效地促進了外語教學觀念、方法、教學內容的改變,對語言的學習和研究有里程碑的影響。

二、三晉旅游文化概況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史前三大人類始祖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縣)、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為晉國,故簡稱晉。公元前453年發生了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所以山西又稱“三晉”。隋末,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把晉陽城定為北都。今天,太原、大同、晉城及永濟被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the Excellent city in China)稱號。

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境內有大量的壁畫、寺廟、石窟等,山西有4A級風景區七處。五岳之首恒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臺山,被評為世界物質文化雙遺產,其中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朝五臺、登北岳、游云岡,平遙訪古,大槐樹尋根,雁門雄關口體味旌旗獵獵、體驗邊塞文化;綿山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寒食節、重耳燒死綿山的故事發生在此;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有各種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山西現存的古建筑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0多處。北魏恒山懸空寺懸于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太原的晉祠圣母殿、魚沼飛梁為國寶建筑;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芮城永樂宮宮內壁畫是我國元代繪畫藝術的珍品;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關廟建筑群;云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應縣木塔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筑;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孔家大院,四合庭院、多進院落,布局結構,特色各異,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代表晉商的興起與衰落。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借“天下第一詩村”;“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古佳句而香飄海內外。山西陳醋、沁州米、汾陽核桃、柳林棗、太原頭腦、同川梨等土產名吃也是饋贈佳品。

2011年9月26日至28日,中部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綜合性展會――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太原隆重舉行。通過這些平臺,外地游客會充分了解三晉的地方文化。

三、旅游英語教學滲透三晉旅游文化的途徑

1.深入企業,開展崗位調研。瞄準行業開設課程,結合崗位確定內容,組織一線教師,分赴旅行社、景點、景區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將學習內容按照工作接待過程進行序化和整理形成機場迎客(Meeting Guests at the Airport)――安排住宿(Helping with the lodging)――幫助預定(Helping with reservation)――沿途講解(Service on the way to the Scenic Spots)――景點景區講解(Sightseeing)――宗教文化(Religions Culture)――旅游購物(Shopping)――投訴處理(Complaints)――急救與應急處理(First-aid and Emergencies)――機場送客(Farewell)。

2.參照標準,編寫校本教材。參照英語導游資格證考試的標準,外語口試總分100分,考評要點為景點講解、專題講解、語言表達、口譯、儀表禮儀,分值比例為3∶2∶2∶2∶1。考試內容共涉及兩條線路,考生可任選其中一條進行準備。講解內容分為景點講解、專題講解和口譯,共20分鐘,其中景點講解10分鐘,專題講解5分鐘,口譯5分鐘。每條線路包括4個旅游景點,要求考生通過抽簽決定所要講解的內容。專題講解的內容在考試范圍內隨機抽取其中一項進行考核。{5}第一條線路為古建宗教游包括4個景點云岡石窟、懸空寺、顯通寺、佛光寺;第二條線路晉商文化游4個景點為晉祠、喬家大院、平遙古城、雙林寺;山西這方水土講解要點包括文明搖籃、史前三圣、氣候物產、民俗風情、風云人物、文人墨客、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編寫教材涵蓋這些要點。分三晉概況、景點簡介、人類始祖與歷代名人、風物特產的四大項。

3.聯手企業,共建情景教室。旅游英語都是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旅游接待任務下完成的,有很強的情景性,因此職場化的實訓教室、三維導游電子模擬仿真系統、生產性旅行社以及運營性酒店,這些實訓基地在建設過程中有企業的行家里手參與設計、論證,其功能布局、裝飾、布置經過精心設計,同時配有多媒體設備以及足夠的學生座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聽磁帶、看錄象進行多媒體教學,基礎知識訓練完成之后,直接進入工作臺進行一對一接待,教師對學生的接待進行有效指導和點評。物化了的、微縮了的懸空寺、應縣木塔、云岡第五窟、晉祠圣母殿、懸空寺、喬家大院等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文化廣場上山西歷代名人晉文公、武則天、羅貫中、傅山、根祖墻等與學生朝夕相處,潛移墨化中為學生創設了從接團到送走客人的全程實訓情景。做好后續工作的131個旅游服務項目實訓,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直接用外語接待,直接運用外語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景教室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物質支撐。沒有這些情景實訓教室,教學改革只能是紙上談兵。

4.學期變學段,穿插企業實踐。針對山西地區旅游黃金季在5月1日到10月1日的特征,將學生安排在5月10日――來年的5月10日進行實習,同時充分利用假期、黃金周安排學生在晉祠、常家莊園進行節假日導游,以班級為單位輪流進行五臺山、后溝景區、平遙古城的有組織實訓。在實訓前,教師要帶領學生將帶團須知、帶團技巧、帶團物品小到紙筆、帽子、小旗、擴音器,大到帶團計劃書,團隊成員客源國知識以及英語景點景區介紹做細致的準備。物質的準備、心理的準備和精神的準備是順利完成旅游接待任務的保證。

5.教師下企業,輪崗實踐。教師的行業企業經歷是高質量教學的保證,也是將旅游文化和旅游英語有效結合的橋梁。沒有雙師型教師,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會程式化、模式化。旅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流暢的溝通能力,同時又必須具備在景點景區帶團的能力,在酒店為賓客提供專業的前臺預定(front office reservation)、入住登記(Check-in)結賬收銀(Check-out)、餐廳定餐(Restaurant reservation)、客房對客服務(Housekeeping service)、商品購物(Shopping)的標準示范服務。因此教師的行業企業經歷是如此的珍貴,為了把握最前沿的信息,要定期下企業,和企業行家交朋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文化不僅帶有本土氣息,同時代表品位和素養。

6.邀請行家,改革評價方式。企業人力資源部招聘經理都有良好的英語背景,同時對員工素質測試有獨到的方法和見解,在平時的學期結束時邀請酒店、旅行社經理、人力資源部經理做學生口試或技能大賽(以賽代考)的裁判,測評方式多元化。學生在考試中可以標注所使用的輔助設施如多媒體、導游電子模擬仿真系統等,也可選擇考試的地點,如情景教室或酒店、職場教室等。分組、分場地進行測試。作考試題根據所學內容現場抽簽而定,結束后專家進行針對性的點評,這對師生會有很大的觸動,受益良多。旅游英語學業成績分為三部分,口試成績占4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作業、辯論背誦成績占20%,期末卷面筆試成績占40%。用過程性評價替代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的改革會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四、結語

總之,旅游英語是一門具有特殊用途的專業英語,在旅游英語中滲透旅游文化,就是要將旅游和英語兩個專業的知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要求教師必須從企業需求入手,結合實訓場所建設,師資、考試方式、教學組織等做系統的改革,才能改變旅游英語學問化的教學模式,將學生融入到旅游業的大產業中汲取旅游文化的滋養,在山西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內涵、優質的外語講解,為各方賓客提供優質的涉外旅游服務。

注釋:

{1}劉偉.旅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田慧麗.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滲透旅游文化教學.科技創新導報,2011(18)

{3}蔡紅生.文化概念的考證與辨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9(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山西省旅游局2011年導游資格證考試

篇10

【關鍵詞】旅游英語教學 存在問題 對策措施

一、前言

1999年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將原來的專業閱讀改為專業英語,這標志著專業英語教學的真正開始。它是作為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的延伸,是一門語言應用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課程。隨著旅游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對外交流日益頻繁,旅游英語成為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

二、旅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l.旅游英語課程設置

(1)基礎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目前的教學計劃中,沒有設置語音課。正確的發音是涉外導游的基本要求,而朗讀既可以提高語言的節奏感,又可以提高口語水平。因而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目前的教學設施,開設“視聽說”課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切實可行的。

(2)課程設置上未能充分重視語言課程與專業的結合。如“英語寫作”課程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學生的寫作練習方面都沒有突出旅游應用文的寫作。“泛讀”課至今仍被看作是可有可無的課程,既沒有固定的教材,又未能把教學內容與專業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作為專業課的“導游英語”,教學內容單薄,且缺少旅游管理和旅行社管理英語的內容。

(3)目前的課程設置上講授類課程多,而研討類課程少。旅游英語的畢業生肩負著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介紹給外國旅游者的重任,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廣的知識面,并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有一定的深度。由此,課程設置也應與專業要求相配套。

(4)目前的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設置不同的課程。目前,各校“三校生”增多。“三校生”與普通高中畢業生無論是在外語基礎上還是在專業學習上都有所區別。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調整課程設置是各校面臨的一大難題。

2.考試導向問題

目前,旅游英語教學中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考試導向問題。大部分學生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前,已習慣于題海戰,而進入高校后,又一次陷入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題海至中。究其原因,一是教師的引導不力。二是大學中對聽力、口語課的要求有所降低。三是四、六級證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3.語言環境

眾所周知,課堂上的語言環境是有限的。學生的一大半時間還是在課外。從目前的情況看,學生剛入學時講外語的熱情較高,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熱情減退,并逐漸放棄用外語進行會話交流。特別是在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壓力之下,不少學生認為只有大量的筆頭練習才是實實在在的學習。因而,校園里的英語角和英語沙龍越來越冷清,學生晨讀的人數也越來越少。

4.學習方法指導

近幾年,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重壓之下,不少教師拼命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也是如饑似渴地認真學習,而結果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我們大家對語言教學的特殊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遠遠不夠。這在客觀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旅游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措施

針對旅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旅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應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1.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

旅游英語的課程設置既涉及英語教學又涉及專業教學,需要兩方面的科研、教學人員通力合作,以制定出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課程計劃。在課程設置上處理好三個關系:即基礎課程與專業的關系,核心課程與專業特色的關系以及課程設置與教學對象的關系。同時努力抓好課程建設工作。在課程建設工作上,一要加大投入。二要一年突出一個重點。三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

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強調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專業英語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緊密結合:在教學內容上,使專業英語教學與專業教學形成互補;在教學手段上,則強調深入淺出,形式多樣,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積極開展教學教法研究,切實加強教研活動,特別是要鼓勵教師在教學上、科研上出成果。

2.切實扭轉考試導向

在學校教學中,考試是無形的指揮棒。四、六級考試固然重要,而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聽、說、口譯方面不突出的話,就不能被稱為是合格的學生。根據這一要求,旅游英語專業的教學要切實加強聽、說考試的難度,在口語、口譯方面可以實行聯考,做到教考分離,從而使口語、口譯的教學恢復其應有的地位。

3.積極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

外語學習環境的營造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在學生的學習熱情減退時,教師更要積極加以引導。學校可通過舉辦外語講座、競賽、觀看外語錄像、電影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倡導學生晨讀,收聽外語廣播和閱讀外文書刊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使學生對語言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我們要充分重視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活動的效果。

4.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聽與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對信息的獲取和積累才能使學生厚積薄發,在說和寫上有所提高。其次,要積極引導學生堅持朗讀大量的文章,在反復朗讀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語感。為了讓學生讀到一些好書、一些好文章,教師自身需要閱讀、略讀大量的書籍和文章,以切實指導學生有選擇地閱讀。根據學校制定的培養目標,外語教學也要注意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要讓學生用英語談論不同的話題,特別是有關旅游資源、旅游文化、旅游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四、結語

旅游英語已成為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當前旅游英語教學存在課程設置、考試導向、語言環境和學習方法指導等問題的背景下,進行旅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筆者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踐證明這些改革措施能夠有效地提高旅游英語的教學質量。

在當今旅游和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旅游英語教學是必然趨勢,旅游專業英語教師應注意學習和積累,為專業英語與旅游專業課合并為一的旅游專業英語教學打下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潛龍.關于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認知心理分析.外語教學,2000.

[2]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學方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