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范文

時間:2023-03-28 00:4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滕王閣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滕王閣序的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

2、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被封于山東滕州,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閣樓名曰“滕王閣”(已被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始建,后來一天閻伯嶼當了洪州牧,宴群僚于閣上,而此時王勃的父親因為某件事情觸犯了朝廷被貶到廣東一帶,而自己也因為私自殺死官奴也觸犯朝廷,于是去侍奉父親,路經過此地;

當時閻伯嶼宴請眾貴客還有個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寫文章來展現他女婿的文才,女婿是寫了好長時間改了好久,就等這一天,但是大家都知道,只有王勃不知道,所以當賜筆墨時,大家都推辭,而王勃卻毫不猶豫,把閻伯嶼氣壞了,他走到外面告訴下人,王勃每寫一段就念給他聽,第一段他聽了覺得一般,但到后面他就將蔑視轉為欽佩;

這首序這是他的絕命序,因為他寫完后幾天乘船見父親時就,溺水而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滕王閣序》;勝景;賞析

公元675年,27歲的年輕詩人王勃因罪離京,南下交趾探親,途經滕王閣,會閻公歡宴,遂屬文,成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序文第一部分敘南昌郡人文地理、記滕王閣歡宴盛況。“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統領全段,“故”“新”二字為對,氤氳南昌古城深沉厚重的人文積淀,點染唐代建制以來不同流俗的清新氣象。以“故”字引領,鋪南昌城獨特險要的地理位置,陳重賢任才的文化傳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南昌郡映射天宮翼軫二星宿之野,毗連衡廬二岳,通達長江、勾連五湖,為荊楚之要沖。作者以如椽巨筆勾勒磅礴開闊之勢,一掃六朝纖靡,著此一句,氣象全出,可窺唐人風貌。后兩句接連用典,“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出自《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寶劍之氣,上徹于天。’華問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此句通常被解釋為南昌郡物產珍異,實則不然,在中國文化中,多以寶劍喻指人才,寶劍的流落埋沒象征懷才不遇,以寶劍重見天日喻指人才因有識之士賞識而重見光明,“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皆用此意,此句與下聯“徐孺下陳蕃之榻”語義相關,構成標準扇對:南昌郡自古人杰地靈,重賢任才,星光俊熠,與全文主旨暗相關合。“新”字領啟,敘滕王閣賓主歡宴之盛況。“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比興起句,承上啟下,得風人之旨。洪都城繁華險要,此番雅集,賢主嘉賓:懿行雅望、人品清華,文韜武略、格調高雅。“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十六字作流水對,述際會緣起,嘆人生有幸,通俗曉暢,清音朗潤。

第二部分繪滕王閣勝景。首句點明時令,農歷九月、暮秋時節,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悲秋便成為遷客騷人的普遍情懷,“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勃筆下卻有獨特的秋之體驗:“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積水散盡,碧潭寒澈,愈見秋之疏朗蕭闊;水霧凝聚,絢彩迷蒙,隨著時光流轉,暮色中的山巒籠罩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此般景致,于迷離寒渺中見疏俊朗闊,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在這樣的景致情韻中,“儼驂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以對仗工整的六字句鋪排敘事,一氣呵成,曉暢自然。登高攬勝,“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極摹高閣情狀,滕王閣所處的群山因植被繁覆一發蒼翠,山巒起伏、直沖九霄;凌空飛架的滕王閣上,朱紅色的油彩鮮艷欲滴,云端俯瞰,一片茫然飄渺,極寫滕王閣之高、閣樓之美。“飛”字用得最好,化靜為動,不僅賦予畫面流動的美感,更描摹出滕王閣峭拔凌空、超塵俊逸的仙姿。環視四宇,“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盡狀滕王閣周邊風景之美,用蘭桂之木修葺的殿宇依山而建、蜿蜒錯落,珍禽游憩的島嶼屈曲回環,星羅棋布。憑欄遠眺,洪都風光盡收眼底。“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平原漫布,山川煥綺,優渥豐饒的自然條件涵養濡潤,南昌郡自古繁華。鐘靈毓秀,世多禮樂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地處要津,游人商賈如織,絡繹不絕,艦彌津渡。待云雨初霽,碧空如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寫景之句,以此冠絕,視角由俯而仰,感官由視即聽。“落霞”聯仿襲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卻翻陳出新意,遼闊天宇,夕嵐晚照,余霞散綺,孤鶩離群,振羽凌波;目之所及,澄江如練,水天一色相接。畫面開闊宏大,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四個經典意象組合疊加,構成遼闊高遠、沉靜唯美的秋之意境。漁舟唱晚,歌聲清越悠揚,搖曳于水天之間,雁群驚寒,鳴聲陣陣,畫面益發蒼涼廖闊,構造起秋之立體圖,千載之下讀之猶神思悵惘,此二句一洗六朝鉛華,狀盡秋色,獨步千古。

序文第三部分述人生失意之悲,言不墜青云之志。“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登高望遠,游目騁懷,天高地迥,面對宇宙空間廣闊無垠,時間綿亙不絕,頓感人生有涯,時光迫促,功業無成,不覺悲從中來。以吳桂望長安遙不可見,暗喻之渺不可期,北望長安,不禁慨嘆“南溟深”“北辰遠”,樂極而悲,感情生發自然、一氣流轉,沉郁而濃烈。“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自然之景觸發幽思,觸景生情,不覺悲從中來,關山險阻,英雄失路,前路渺茫,書劍飄零。“萍水相逢”句,又重新將目光聚焦于此刻歡宴,以宴飲之歡反襯內心之悲,以高朋滿座反襯知音難覓。在這里,“萍水相逢”不單純指朋友或知己,更指能賞識、舉薦自己的人。失望和孤獨使痛苦進一步加深,感情的弦已經越繃越緊。“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以問句直抒胸臆,郁積的感情終于噴薄而出。然而,作者并沒有將強烈激蕩的情感繼續加深,而是宕開一筆,“嗟呼”一嘆,用舒緩的語氣平復激昂的節奏,連用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四典,懷才不遇、命運多舛自古即然,自己并非古今第一傷心人,是自我寬慰語。面對人生的困境,是向孟嘗一樣空有報國之情而無所作為?還是像阮籍那樣頹然自牧、放浪形骸?不,詩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身處逆境,哀傷卻不消沉,愈發珍重自己高潔純正的品性;逝去的光陰不可逆轉,但珍惜未來的歲月,堅信自己一定能像大鵬一樣扶搖而上,直沖云霄。

序文最后,詩人重申欲乘風破浪、鴻鵠萬里的人生理想,再述懷才難遇、“撫凌云而自惜”的繾綣情懷。“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對禮遇而未舉薦自己的賢主嘉賓表達殷勤酬謝之意,措語天然,結意深婉,進退得宜,無寒乞相。

“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1]王勃《滕王閣序》可謂“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1]之典范。藝術手法上,通篇駢體,四六成句,工于對仗,嫻于用典,音韻鏗鏘,文辭綺麗,乘南朝“清綺”。用典恰切,渾融無跡,如自己出;對偶精工,騰挪跌宕,富于變化。繪高閣勝景,言青云之志,意隨筆到,天機駿發,筆力勁健,“生氣遠出,不著死灰”[2],秉河朔“風骨”。在唐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天辟地之功,一代詩圣杜甫盛贊:“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誠為不刊之論。

注釋:

[1]魏征.隋書?文學傳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3:1730.

篇4

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宴會是這三篇文章共同的創作背景,無論是在蘭亭舉辦修禊詩會、流觴曲水,還是在滕王閣上登高望遠、吟詩作賦,抑或在月圓之夜泛舟賞月、弄簫暢飲,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樂事,讓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滿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嘆“信可樂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懷仰慕、由衷贊美,就連被貶黃州的蘇軾也欣然寫道“于是飲酒樂甚”,喜不自勝。眼前之景、身處之境雖然迥異,但愉悅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這種喜悅之情并沒能持續多久,情勢急轉而下,很快便“由樂轉悲”,其實興盡悲來,樂極生悲也是世間常態,慨嘆盛宴不再,好景不長以及生命短暫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懷,又何止他們三人。但他們“悲”的心境還是有細微差別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蘭亭集序》中,王羲之認為情隨事遷,人不可能時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會發生變化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因而無法得到滿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則是感慨自己命運不濟,懷才不遇;蘇軾的“悲”主要還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創,文中的“悲”似乎由凄涼的簫聲所引起的,但從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還是哀嘆人生遲暮、無法建功立業。

由此,三篇文章的“樂―悲”結構已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某種意義上說寫“樂”景似乎就是為了引出“悲”情,引發人生之感慨,渲泄心頭之郁結,然則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發了對人生,對生活更深層的探討。例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個“痛”字,文章結構就變成了“樂―悲―痛”;《滕王閣序》中,王勃在抒發郁郁不得志的情懷后,立即呼喊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寫到雖不能遂志卻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謂有喜有悲,喜憂參半,因而其文章脈絡可以表達為“樂―悲―樂―悲”;而蘇軾則表現得更為有趣,也更為灑脫,在《赤壁賦》中以主客辯論的方式闡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顯得超凡脫俗而圓滿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當是“樂―悲―樂”。

篇5

共海天一色的上一句是碧波蕩萬里,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唐王勃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

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游玩的時間、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四川成都高新實驗小學三年級六班 祝瀚文

在這個驕陽似火的夏日,我和媽媽還有外公回到了我們闊別已久的故鄉——江西南昌,這個城市是我國四大火爐之一,夏天真的很炎熱,正像我們似箭的歸心一樣熾烈!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媽媽告訴我要離開皇冠假日酒店去騰王閣玩,我興奮得手舞足蹈!我們收拾好行李坐電梯來到大堂,然后乘上周叔叔的車出發了。

十多分鐘后我們就到了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遠遠望去,它像一個偉岸的將軍佇立在贛江和撫河的交匯處,讓人嘆為觀止!我不禁背誦起王勃的《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據說滕王閣是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嬰為享樂所修,所以起名為“滕王閣”。歷史上的滕王閣經歷了29次損毀和重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滕王閣是1989年重建的。我們開始爬樓了,總共爬了89級臺階呢!原來這意味著是1989年重建的。當我們上到觀景臺時,看見了對面的紅谷灘新區的秋水廣場,你知道秋水廣場的由來嗎?原來啊,是來自于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最有名的的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遠眺對面,景色真的是美不勝收啊!

篇7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作者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的精妙之句,廣為傳唱。

據傳,滕王閣因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嬰,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被封為滕王,后遷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于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臺為別居,此樓即滕王閣。

滕王閣歷經1300多年來,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如今滕王閣連地下室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底下兩層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側配以壓江、挹翠二樓,與主閣相接連,還有庭院、假山、亭臺、荷池等建筑相配。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于歷代四閣,同時也大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1.古典詩詞中的亭臺樓閣意象

在古代中國的建筑風格里,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理念是占主流的,而亭臺樓閣的建造,就體現出觀賞與被觀賞這一雙重性質的妙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可成為景色。古典詩歌中提及亭臺樓閣的詩歌有很多。在觀景方面自然有其獨特的雅的一面:“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顥的這首詩,在前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句承襲了黃鶴樓過去的悠悠歲月之后,通過樓上自己眼前的所觀所感,道出了此時此刻的獨特景色,將樓與自己的思緒聯系在了一起,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無盡思愁。除了思愁,還有離愁,“無言獨上西樓”(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這位南唐李后主在上了“西樓”之后面對著天上如鉤的月,怎奈忍不住心中的寂寞離愁,寫出了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纏綿的離別之苦。說不盡愁,道不盡情,雖然愁情在樓閣,但也有一些詩意的閑趣棲息于亭。白居易在錢塘湖進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正是詩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環境中寫下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的情感,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融入在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點綴,清新自然的風景才更加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這也是詩人妙筆生花的一個亮點。對于詩人和詞人來說,亭臺樓閣是他們詩意的棲居,在這里,他們抒發感懷,歌頌贊美或是排遣憂愁,都與這平凡的建筑物結合得不再平凡。陳子昂在曾發出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詩人站在幽州臺上,跨越時空上的界限,想到“悠悠天地”之間,只有自己懷才不遇,一種慷慨悲涼的情懷充滿心頭。宣州謝朓樓上,李白在為李云(一作李華)送別,寫下了一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在樓上的送別,詩人并未重寫樓上的景色,而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的無盡苦悶心情。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筆法,李白將自己的一腔憤懣借助謝朓樓恒久地流傳下來。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在到達岳陽樓之后,先是寫出了“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壯觀景象,后面也不禁發出了對唐帝國的前途和親人命運的無盡擔憂,這樣,在岳陽樓上所見到的的雄渾博大的景觀和對自身命運的悲涼、國家前途的深憂渾然成為一體。辛棄疾在當上鎮江知府之后,也在京口登上了北固亭,不勝感慨,撫今追昔,感嘆自己滿腔的熱血不為朝廷所用,最后發出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嘆(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稼軒居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北固亭懷古,實則借古喻今,令人扼腕,北固亭,因此詞而更富盛名。眾多的亭臺樓閣因詩人詞人的文章而享負盛名,因為亭臺樓閣也被中國古典文化熏陶得越來越富有詩意,“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蘇軾在中秋之際(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異常思念親人,正是在上闋借助了“瓊樓”、下闋借助了“朱閣”等作為依托,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富有人生哲理的闡釋。

2.古代散文中的亭臺樓閣意象

許多人都不會陌生江南三大名樓,分別是如今坐落于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坐落于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坐落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這三大名樓享譽海內外,不僅因為它的風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為人文景觀的豐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使岳陽樓的名聲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間,而在于超越個人認識局限的高遠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精神的超越,岳陽樓已經成為這種精神的象征和代表。岳陽樓名頭如此的響徹,與之齊名的滕王閣自然也不遜色,有了初唐四杰的王勃來為他作序,可以說既是滕王閣之福氣,也是王勃的運氣。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奇景已經成為滕王閣景觀的代表。滕王閣上,王勃與眾人宴飲,完畢之后獻出文章,席間,王勃寫出了千古名篇,技驚四座,滕王閣從此不再是孤單地臨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層寄托。“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閣序》)這種滲透著美好的進取精神的文章加上滕王閣的美景,激勵著后人奮發向前,今天,每當人們想到王勃的《滕王閣序》,就必然會想起那站在閣上看江的美景和滕王閣所傳承下來的王勃的精神信仰。除了三大名樓,還有眾多其他的“亭臺樓閣文章”,他們也都承載了許多美好的精神世界。聞名書法界和文學界的名篇《蘭亭集序》便是一個典型代表了,作者王羲之是書法家,也是一名文學家,在蘭亭,他寫下了這篇序,全詩中,充滿了對蘭亭美景的歡愉之情,與眾人的集會,不僅是為了“修禊事”,也可以在眾人聚會之中體會那山水之美與對生死問題的探討,王羲之最后發出了“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感慨之余,也在蘭亭留下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樣更深層的思考。蘭亭之名,借此流傳至今。

二、當今文化中的亭臺樓閣意象之變

篇9

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更長天一色”寫的正是此地,這么美的詞句給學生時代的我們留下了特別美好的回憶。如今的滕王閣已經重建,很是氣派,里面也有節目表演。緊鄰贛江,視野特別開闊,還能看到江對面的南昌之星摩天輪,緬懷故人,很值得一去。

2、秋水廣場

秋水廣場,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的贛江之濱,緊鄰行政中心廣場,于2004年1月28日落成,是利用荒灘興建,既防洪,又觀景,與滕王閣隔江相望,再現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秋水廣場正是由此而得名;是一座以噴泉為主題,集旅游、購物、觀光為一體的大型休閑廣場。

3、鄱陽湖

篇10

首先,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好的融入課文,感受文章風格,體會作者感情。比如,在《聲聲慢》的教學中,如果在介紹了兩宋之交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李清照漂泊喪夫的創作背景后,播放配樂朗誦,學生會對李清照詞中的家國之悲、喪夫之痛和漂泊之苦感受的更加深刻。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課前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營造一種激越雄壯的情景,讓學生熱血沸騰,那么在講解蘇軾詞豪放曠達的風格時就輕松自如了。在講解《故都的秋》時,用多媒體展示出秋晨庭院圖、落蕊輕掃圖、秋雨圖、秋果圖,通過聲音和畫面對感官的刺激,學生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故都的秋的清、靜和悲涼的特點,也很容易像作者一樣深深地愛上北國之秋。

其次,多媒體教學可以化難為易,讓傳統教學方式中的難點變得淺顯易懂。比如,《滕王閣序》中第二、三段所描繪的景物讓人如癡如醉,寫景的手法也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北方的學生,沒有去過南方的話,按照自己的在北方秋天生活體驗去感受滕王閣的景色,這和原文是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個別同學會感到滕王閣的秋景不過如此,懷疑滕王閣怎么會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如此的經典美文,絕妙的寫景手法,按照傳統的講解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想象,身臨其境地體會滕王閣的秋景的美妙,更不用說培養美感了。如果運用多媒體展示出滕王閣秋日美景的圖片,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滕王閣的秋景,就很容易讓學生發現它的美,身臨其境地感受它的美。在講解寫景手法的時候,用多媒體播放動畫,圖片和聲音相結合,就像拍電影一樣,有遠鏡頭、近鏡頭和中鏡頭,也有全景鏡頭和特寫鏡頭。隨著鏡頭的變換,很容易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描寫景物時遠近錯落有致、上下渾然一體、色彩變化、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和視聽結合的手法,并真正的贊嘆王勃的才華。

再次,多媒體教學能提高課堂效率。語文課程的知識點很零散,尤其是文言文,文言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比如《蘇武傳》,文章比較長,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大多是邊講課文邊講文言知識點,如果學生稍不留神就會錯過重難點。如果教師把文言知識點全寫黑板上,又要占去大量課堂時間;一個教師教多個班級的話,還要反復去寫,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換成多媒體教學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展示重難點,學生偶有開小差,還可以看屏幕解決,并且一旦制作成課件可以循環使用。另外,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快捷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情況,像《蘇武傳》這類比較長的文章,往往需要幾課時才能講完。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實時、快捷地檢測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教學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