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美術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11 11:0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年級上冊美術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材來源:小學五年級《美術》教科書∕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版
內容來源:小學五年級《美術(上冊)》第01課
主
題:肖像藝術
課
時:共1課時
目標確定的依據
1.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欣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術家。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對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表達對美術作品額感受與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本課教材中選取的作品,雖然描繪方法不同,創作媒才不同,年代不同,但都具備形神兼備的特征,都是能夠打動觀眾的優秀作品。本課中涉及的肖像藝術以中國藝術家為主,西方藝術家的為輔,以富有中國文化內涵的作品為欣賞目標。
3.學情分析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參與了許多欣賞、評述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欣賞和評述經驗,能夠從作品內容、變現形式、人物神態、作品內涵等方面進行評述。但是,本課是以單個人物出現在畫面中,與有一定情節的作品相比,評述起來還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欣賞方法和評述技巧上給予學生幫助。
教學目標
1.認識不同風格的肖像作品,了解優秀的肖像作品要具備形神兼備的特點,知道肖像作品的評述方法。
2.通過欣賞作品,體驗畫家的創作意圖;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等方法,認識、了解肖像藝術。
3.通過對比欣賞,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善于發現藝術中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審美價值觀。
評價任務
1.
感受肖像作品中體現出的形與神,學會用文字對作品進行評述。檢測目標一的達成。
2.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等方法,認識、了解肖像藝術。檢測目標二的達成。
3.通過對比肖像作品,理解作品內涵,將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表述出來,發現藝術中的真善美。檢測目標三的達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
談話導入
激趣導學
2分鐘
教師通過語言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環節二
學習肖像
相關知識
10分鐘
活動一
(3分鐘)
1.通過游戲“眼力大比拼”,學生初步根據眼睛判斷人物身份。
2.觀察教師展示的美術作品,根據眼睛部分的特寫分析肖像作品所表現的人物身份。
(完成目標一)
1.
能正確識別不同身份人的眼睛。
2.
能通過觀察找出人物特點,感受肖像藝術不同的美。
(評價任務一)
活動二
(5分鐘)
引導學生深入觀察作品,探究作品藝術內涵;根據你觀察到的四幅作品內容,判斷作品中人物的年齡、生活年代、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猜想一下他們的經歷。
(完成目標一)
通過大膽猜想、仔細觀察畫面,表述直觀感受。
(評價任務一)
活動三(2分鐘)
分析、歸納欣賞方法。
提問:為什么同學們能從一幅不會說話的肖像作品中對人物有這么多了解?說說你是怎樣的。
(完成目標一)
分享自己的欣賞方法。
(評價任務一)
環節三
感悟肖像
作品中人物的
內心世界
6分鐘
活動一(1分鐘)
請學生模仿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體會肖像作品中人物神態與動作的聯系。
(完成目標二)
能模仿并體會人物動作與表情。
(評價任務二)
活動二(4分鐘)
說一說,在模仿人物動作和表情時有什么心理感受。
(完成目標二)
1.
能揣摩人物的心理變化。
2.
能總結作品中人物情緒。
(評價任務二)
活動三
(1分鐘)
了解中外藝術家。(完成目標二)
能感悟藝術家的生平及藝術特色。
(評價任務二)
環節四
學習評述方法
嘗試評述作品
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評述。
《張卿子像》
(完成目標三)
能分析藝術作品,學習欣賞方法。
(完成目標三)
環節五
藝術實踐
14分鐘
1.學生分小組深入欣賞教材中的美術作品,每組一幅。
2.組織學生小組匯報欣賞結果。
(完成目標三)
能根據填寫的欣賞卡匯報欣賞結果,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評價任務三)
環節六
展示評價
拓展升華
8分鐘
1.評選班級最佳鑒賞師,作品互評、自評、師評。
2.拓展升華,補充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作品背后的故事,豐富欣賞活動。
(完成目標三)
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能對不同表現形式的肖像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評述。
(評價任務三)
附:板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箱包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包袋的品種和樣式也越來越多。本課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的包不僅僅是為實用而設計,對其外形、色彩、材質、圖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并描繪你喜歡的包,啟發學生動腦動手設計繪制一款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力、想象力和設計力,讓他們從小就樹立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觀察力和表現力已經從概括抽象的兩個維度逐漸發展到細致具象的三個維度,本課內容來自于生活中常見的包作為題材,先是用寫生線描的方式細致觀察和表現,在此基礎上進行有創意個性的設計想象,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三維空間物體的寫生方法,也可以發揮學生獨特新穎的創意。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寫生線描的表現方法,提高細致觀察和刻畫物體的表現力。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認識和了解各種式樣和材質的包,學習寫生的方法。
2、操作目標:從各個角度觀察和描繪你喜歡的包。掌握用輪廓、結構、細節的表現元素刻畫寫生。
3、情感目標:
體驗寫生的樂趣,培養學生觀察表現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四、重難點:
重點:觀察、分析、表現包的造型、結構、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審美能力。
難點:掌握寫生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大膽且細致的表現包的輪廓、結構和細節。
五、師生準備:
教師:形狀、材質、顏色等不同的包2只;課件;示范的寫生工具材料(4K鉛畫紙、6B鉛筆或勾線筆),學生用8K鉛畫紙。
學生:繪畫工具(鉛筆或勾線筆)、橡皮、涂色工具(油畫棒)等,按人數分成6——8個小組圍桌而坐。
六、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了解的包的作用,并導入課題)。
1、師導入:我們和爸爸媽媽去旅游,他們準備了很多東西,衣服啊,褲子啊,照相機,還有很多吃的呢,(我們上學有很多書、作業本、文具)可是那么多東西怎么拿啊?誰來幫他們想個辦法?
2、學生回答(引出包),揭題,板書:包的世界(一)。
3、師過渡:對呀,可以把這些東西放在包里,就輕松多了。好!那么我們一起去找個包包店,來給他們每人選個包包吧!出示課件:各種各樣的包。
(二)、認識各種各樣的包,了解包的用途。
(設計意圖:目的讓學生欣賞和了解各種各樣的包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1、請同學們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包?那包是用什么做的!
2、(學生欣賞)提問:你喜歡什么包?它是什么樣子的?它是用什么做的?(布的,皮的,塑料的,線的……)
3、師過渡:這么多包都不知道選什么好,你幫忙選選吧!為什么選那個包?
4、學生討論,回答
爸爸:旅行包,有輪子的包
因為大,放得東西多拿起來方便
媽媽:拎包,斜挎包,因為安全,漂亮
小朋友:各種兒童用包或書包
6、師小結:按材料(布的,皮的,線的……);按款式,按大小,…..
(三)、示范講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寫生的基本方法,如何把觀察到的物體客觀的表現出來)。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線描寫生的方法畫一畫我們喜歡的包,出示包的實物。
2、簡單回顧和講解構圖的要求:大小適中,位置適當。
3、先觀察包的造型和外觀,(教師邊引導學生觀察邊示范:第一步:畫輪廓)。
4、再看看輪廓里面還有哪些包的結構呢?(引導學生的觀察從輪廓到結構,并注意位置、大小和形狀,教師及時示范,第二步:加結構)。
5、我們再仔細看看,因為包的材質和制作的不同,還有很多細節需要通過我們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引導學生觀察到一些配件、線腳、紋理、圖案等,教師重點刻畫一部分,第三步:添細節)。
6、如果你喜歡也可以給包涂上顏色。(第四步:涂顏色)。
(四)、學生寫生,教師巡回指導。
(設計意圖:有了觀察的視覺感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寫生體驗,深刻體會線描寫生刻畫物體的步驟和方法)。
1、要求:每組學生選擇一只書包放在桌子中間,用鉛筆或勾線筆直接從不同角度觀察描繪書包。
2、教師巡回指導,針對性給予建議。
(五)、賞析評議。
(設計意圖:相互交流作品,提高賞析和審美能力,汲取別人的優點,完善自己的作品)。
1、小組內相互賞析和評議,說說你最喜歡哪個的作品,這幅作品你覺得哪里畫得最好?你可以給他一些你自己的建議嗎?
2、張貼作品,教師點評,從構圖、輪廓、結構、細節等方面引導學生評析作品的方法和思路,鼓勵膽大心細的繪畫特質。
3、學生互評:說說你喜歡的理由,結合自己的作品你覺得對你有什么幫助?
(六)拓展延伸(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和描繪方法在生活中欣賞和刻畫不同的包,并為下節課的創意設計提前構思,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在生活中去好好觀察和欣賞各種各樣的包,有興趣也可以用線描寫生的方法去描繪你喜歡的包。
2、從生活中包的欣賞給我們自己提供創意,我們自己能不能也設計出新穎獨特、功能強大的包?可以先寫寫設計思路和構想,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設計屬于我們自己的包。
(七)、作業:用線描寫生的方法細致刻畫書包
(八)、板書:
包的世界(一)
示
范
1、畫
輪
廓
2、加
結
構
3、添
細
節
4、涂
篇3
2006年開始。青島市市北區教研室在各學科中開展了“百家一課”活動。 作為基層美術教師,我感到這項活動對美術學科教研力度的促進起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因為每個人都要參與其中,它促使我們主動地研究教材、探討教法、學法,改進教學策略。而且通過大小三級的多元化教研活動.給所有教師提供了展現自己創造才能的空間,通過交流與研討,碰撞出了許多閃光的火花,也讓大家看到了自己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促使一線教師自覺地加強業務學習.不斷開拓思路,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那么“百家一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以美術學科為例.每個月由區教研室精選某一冊教材中的一個課例,所有的美術教師都要針對這個課例先在學校教研組內進行研討與集體備課,然后每個人都要撰寫體現自己教學風格的說課稿.按照“教研組集體備課——組內推選一人說課——組內反思交流——本組總結修改——片聯合體教研組(由鄰近的5到6個學校組成)中交流——區級教研活動中以中心發言人說課或執教展示”的程序進行。通過專項活動的開展,發揮群體智力優勢,縮短了教師培養的時間,增強了集體攻關力度,獲取到了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具體說來。“百家一課”活動對美術學科教研活動的促進有以下幾點:
一、“百家一課”活動促使我們主動地研究教材
青島地區現在有人美版、人教版兩套美術教材及藝術教材并行使用, 多數教師只是執教其中的一套教材的幾個年級,對其它年級、其他版本的教材內容及知識體系并不熟悉。而在“百家一課”研討活動中,不管你本身執教的是哪一套教材的哪個年級,這個月我們要研究的課題都是同一個,這就促使大家主動地去研究教材。比如2006年9月,我們美術學科“百家一課”研究的課題是人教版五年級《美術》“萬綠叢中一點紅”,接到課題后,所有的美術老師都要去借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材進行研究。在校際間研討時,許多以前沒執教過本套教材的老師通過交流發現,原來這一課與四年級上冊《色彩的對比》一課有著較強的聯系。有位老師說:在交流中,通過別的老師的教材分析才發現本來自己設計的一些教學內容實際上已經學過了。汗顏之后,不禁找出這套教材所有的內容來翻看一下,這才發現這套教材的前后知識聯系性非常強.比如在不同的年級段都有玩具制作系列——“會動的小紙人”、“會搖的玩具”、“會滾的玩具”、“會游的玩具”等等,但根據學段的不同,對技能技法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它的一系列色彩知識課、造型知識課也是如此。大家越是探討就越體會到研究教材的樂趣,于是對其它版本的教材也都一并借來翻看,作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后,頭腦中對每一套教材的知識體系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通過對比.也就對每一個版本教材的呈現形式及特色了如指掌了.所以說這對促進今后的課堂教學研究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二、“百家一課”活動促使我們主動地探討教法和學法
長期以來我們在課堂教學的教法上存在著注入式多于啟發式、靜聽式多于活動式、封閉式多于開放式的不良現象。在以往的教研中,尤其是美術學科的教研中,我們關注的往往是教師如何去“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去“學”。
在“百家一課”活動中.因為所有老師這一個月研究的是同一個課題.每個人的說課都至少要在校級、片級間交流.推選出來的還要進行區級交流。教研的參與性提高了.所以每位教師都會認真地研究教法和學法。為了避免與別人的教學設計“撞車”.大家還會根據各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盡量突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在多次的說課交流中.我們看到了廣大教師運用了靈活多樣的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如將音樂欣賞、畫面展示與藝術表演游戲相結合等,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在嘗試練習中探究.在觀察指導中探究,在討論交流中探究,在查找、交流資料中探究.在“拆散”發現中探究。在比較欣賞中探究等等.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全員參與、以學定教”的結果.呈現了教學手段的現代、直觀、靈活、生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教學情景,如教學中用課件、錄像賦予插圖生命.讓學生的感官都積極動起來,讓我們的美術教學“活”了起來。
三、“百家一課”活動促使我們從不同方向挖掘教材制定教學策略
本次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樹立新型的教材觀,打破教材僅是知識載體的呈現模式,使教材既是師生課堂教學的依據,又是素質教育課程目標的育人教材和使學生學會學習的通道。以前,我們都是照著一本教材講,但現在教師有了更多的挖掘教材的空間,從而制訂不同的教學策略.尤其是我區在“百家一課”說課的環節特別提出了“關鍵處的處理”.引導廣大一線教師在解決教學重、難點上下功夫。比如在《萬綠叢中一點紅》一課說課交流的過程中.青島遼源路小學的張佳老師就結合本校陶藝的特色.用在紅、綠色橡皮泥中加入其它色的方法改變色彩的配比,解決教學重點。作業設計為在飲料瓶上做橡皮泥裝飾:東勝路小學的劉萱老師是將兩張運用了不同色彩配比的蠟燭形賀卡相對比的方法解決教學重點,作業形式為設計教師節賀卡:而我則以“走進大師”為教與學活動主題.以介紹日本畫家安西水丸的插圖畫作品為主線,以“我和大師一起畫插圖”為作業,通過欣賞、比較、分析大師的畫作來解決教學重難點,作業形式為“我和大師一起畫”(在大師的黑白作品上涂色)。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百家一課”活動中.我們卻感到了“有一百位教師就有一百種教學策略”。而且因為“百家一課”是一項具有很高“互動性”的活動。廣大教師在交流與研討中,又在不斷地在生成新的教學策略。
四、“百家一課”活動促使我們正視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一直是課堂教學中的“軟肋”.在“百家一課”活動中.各學科都提出了關注課堂評價. 所以廣大教師在設計教案前都在評價方式上動了一番腦筋。在交流的說課案例中。大家都注意到了理解“評價的主體”。教師的評價更有人情味了。注重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過程性評價,改進評價標準;加強綜合評價,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感覺。課堂評價多了一點欣賞鼓勵,多了一點期待關注,多了一點尊重寬容,多了一點征詢探討,為學生的創作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促進了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情感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