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潑水節范文
時間:2023-03-16 04:0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傣族的潑水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我們這被潑上水叫“落湯雞”。而他們誰被潑的人多,誰身上就洋溢著幸福,吉祥。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都換上華麗的服裝,拿著盆走到大街上,街邊的水桶里已經灑滿了水,水里還撒了五顏六色的花瓣。人們歡天喜地地打好水,往身邊的人身上潑。被潑到的人也“回敬”一下。等到潑累了,個個身上的水順著發絲往下滴,衣服濕透了。街上一片喜氣洋洋,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最喜歡的節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樂的節日。如果想去真正體驗一下潑水節的快樂,就去傣族做客吧!
篇2
關鍵詞:潑水節;傣族;少數民族節慶
一、引言
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每年傣歷的6月份,即公歷的4月中旬時,會舉辦浴佛節,傣語稱“阿南帕召”。這個節日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涅三日期合在一起慶祝,浴佛一般在下午舉行,活動大約持續一個半小時左右。當天傣族村寨的村民們聽到佛寺傳來大鼓聲后,便知道是浴佛時間到了,大家便挑著清水去到佛殿里,在比丘的主持下有秩序的為佛像沐浴、潑水。同時因為傣歷以6月為歲首,也就把這一節日當成了新年來慶賀,把浴佛活動列為賀“桑酣比邁”(慶祝新年)的一項內容。因為節日里要舉行浴佛儀式,人們便把浴佛儀式擴大到群眾之間互相潑水祝福的活動,所以又被形象的稱為“潑水節”。
潑水節作為傣族的民族節慶標志,在西雙版納地區經由政府引導,已經成為一個經受各民族關注的聲勢浩大的慶典活動。經政府“加工”以及“再制”之后,潑水節在他者眼中已經成為以潑水為核心的節日。但潑水節是否僅僅是“潑水”,傣族傳統村寨中究竟是如何慶祝潑水節,潑水節中蘊含的傣族民族文化則被外界遺忘。
今年潑水節來臨時,筆者來到西雙版納州勐養鎮城子村,做了長達2周的田野研究,在研究中采用田野調查法,深入到傣族村寨中參與其節慶活動,收集各種資料,試圖描繪城子村傣族潑水節的情況。
二、傳統傣族村寨里的潑水節
勐養鎮地處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東北部,據景洪市15公里。傣族是該鎮的主體民族,城子村全村均為水傣。傣族雖多數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但時期,勐養鎮寺廟均被拆除。
清晨的祭祀
清早,香喃和她的家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妹妹)便開始準備今天要招待客人的食材。然而其中還單獨準備了兩份少量的糯米飯、生蔬菜、番茄喃咪和烤肉,香喃奶奶告訴筆者這些都是準備給家里已故的祖先的。9點過后,香喃奶奶在家的大門邊上放了一個小的竹編桌子,在桌子上擺放好那些準備祭祀給祖先的食物后,在食物兩邊點上白色的蠟燭。一家人準備好這些東西以后,全家站在小桌前,奶奶用傣語說了一些祝福的話,希望祖先保佑全家今年平平安安一帆風順。祭祀結束以后,香喃奶奶對筆者說,如果不在過節前給家里的祖先供奉食物,這一年祖先就不會保佑自己的全家。
過節前的準備
祭祀祖先結束之后,全家又開始進入忙碌狀態。香喃今年14歲,妹妹已經5歲了。家里除了香喃妹妹在院子里騎車玩耍外,其他人都在忙碌著準備今天招待客人的食材。香喃奶奶告訴我,今天來家里做客的人很多,有自家的親戚、鄰居、外地的朋友、還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和子女的同事。提到過節的準備,有兩項是必須提前半年以上就開始準備的。香喃奶奶說,她會提前半年買一頭小豬帶回家養著,等到豬養大了就差不多過潑水節了。在過節的前一天把這頭豬殺了,把一部分豬肉分給自己的親戚,剩下留著過年招待客人。而另一個要提前準備的就是傣裝。城子村地處勐養鎮鎮中附近,在長期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交往中,年輕一代的傣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穿傳統傣裝。然而每一個傣族人都會提前半年去到鎮上或者是景洪市區里的傣裝定制店去定制一套新傣裝,過潑水節的時候全家穿上新制的傣裝,與親朋好友相約去趕擺。
舉村狂歡的節日
香喃家是在城子村的村口,早晨10點左右,從她家往村口望,就可看見陸陸續續的車開進村里。8號是城子村居民自己定下的潑水節日期,在這一天里,全村寨的人都會在自己家里擺下宴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家里做客吃飯。正午時分,在自家門口掛一串炮仗,點響炮仗就表示自己家正式開席了。宴席從早吃到晚,客人陸陸續續的到達,遠的有別的鄉鎮的親戚或是同事。香喃家一共六個人,各自都陪著來的客人聊聊家常或是隨便吃點桌上的菜,整個家里都是歡聲笑語的。年僅14歲的香喃也邀請了同學來家里做客,同學們圍坐在一桌里,今天香喃還被家里特許可以和同學一起在家里喝啤酒。
香喃奶奶告訴筆者,像這樣招待客人的日子要持續一個星期,每個村寨都會統一制定某一天作為本村招待朋友來家里做客的日子,所以8日-15日這一周里,要么就是別的村寨的客人到自己家里做客,要么就是家里的人受邀去到其他村子去做客。
趕擺是每一年潑水節的重要活動,不論是在景洪市由政府主導的趕擺活動,還是鄉鎮上傣族自發舉辦的趕擺都是潑水節里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勐養鎮的趕擺是由各個村寨村委會協商每年輪流由一個村寨承辦,每年的活動大同小異,因為曼章村是非遺村寨,今年除了趕擺、放高升以外,曼章村委會還加上傣族舞蹈表演。和其他鄉鎮不同,勐養鎮沒有大河流流經,傳統的堆沙、放水燈活動都沒有,由于沒有佛寺,浴佛的活動也在潑水節里取消了。15號這天,城子村的老老少少都會聚在小街前面的水井邊上互相潑水祝福,用小盆或是小桶從水井里打一點水潑灑到對方身上。潑水這一天也會有其他村子的人來到城子村和本村的人一起過潑水節。潑水開始的時間一般在正午左右,這個時間段清晨的晨霧已經散去,被涼水澆濕的身體在太陽的照射下也不會太冷,大家只會覺得涼爽又舒服。
三、當地人眼里的潑水節
褚建芳曾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及,很多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為了自己不被主流社會的聲音所吞沒,經常會在文化表達上下功夫,以期表明自身的存在。潑水節也不例外,西雙版納政府利用其旅游業的宣傳、網絡上的廣泛傳播放大以及官方報告和其他方式的推廣,已將潑水節、傣族、西雙版納劃上等號。而實際本地傳統村寨中的傣族對其潑水節的理解究竟如何卻少有人知曉。
筆者在初次去到城子村時與一位傣族長者詳談了解到,她每年都期盼著過潑水節,會相約村子里的幾個好朋友一起打一套一樣的傣裝,穿著去趕擺。潑水節家里熱熱鬧鬧的,嫁到外地的女兒也會帶著姑爺和外孫回家,其他地方的親戚也會來到他家一起喝酒。勐養沒有寺廟,關門節和開門節他們也不像潑水節這樣過的隆重,只有潑水節讓她覺得像是在過年,像漢族的春節一樣。
香喃說她喜歡潑水節,過節的這幾天里她不用上學,可以給自己化妝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大人一樣請自己的朋友到家里來做客,和他們坐在一起聊天、喝酒。她還想長大一點去景洪過潑水節,聽說景洪的潑水節更好玩。
勐養鎮政府的一位職員告訴筆者,每年勐養鎮的潑水節都不是由政府承辦的,當年的趕擺場所都是各個村寨的村支書商定后告知鎮政府,舉辦的活動都是由當年的承辦的村子自己商量,需要政府協助的時候會請村支書到鎮政府商量。總的來說,潑水節還是一個屬于勐養鎮傣族自己的節日,與政府引導無關。(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褚建芳.制造傳統――關于傣族潑水節及其相關新年話語的研究[J].開放時代,2010(1).
[2]景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景洪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覃娜娜.傣族的潑水節及其文化內涵探析[J].民族論壇,2009(2).
篇3
關鍵詞:少數民族節日 傳播 意義
少數民族的節日傳播我們大體上可以知道,就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和傳播。著名傳播學者李彬認為,所謂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一般是指人們相互之間面對面的親身傳播,所以又稱面對面傳播,人對人傳播。下面我就舉幾個例子來分析少數民族節日所帶來的一些文化意義。
一.潑水節
說到潑水節,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幕場景,就是人們穿著傣族的服裝,歡聲笑語的互相潑著水。傣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少數民族,一提到傣族,人們就會自然地想到潑水節。潑水節實際上就是傣族的新年,它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最富魅力的民族節慶活動之一。傣族的新年在傣歷六月,時間大體相當于公歷四月。在這個辭舊迎新的節日里,傣族人民舉行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慶祝,其中人們相互潑水祝福是一項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動。因此,“傣歷新年常被稱為潑水節”。
1. 潑水節的來源
傣族潑水節一般要過3-4天,第一天是除夕,中間的1-2天是“空日”,最后一天是元旦。除夕這天,瀾滄江邊的傣族村寨,成千上萬的傣族群眾從四面八方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賽龍船。在除夕和元旦之間的“空日”里,傣族群眾更是身著盛裝,在村頭樹下翩翩起舞,男女青年則到廣場上興致勃勃地玩“丟包”的游戲,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元旦那天,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天剛亮人們就抬著供品到佛寺,每一戶人家都在佛寺旁用沙子堆成四五尺高的沙塔,在上面插上鮮花和彩紙,并在沙塔旁聆聽佛爺誦經。“人們盡情地潑水,互致祝福,共同祈求疾病不生,四季平安”。
關于潑水節的起源,傣族民間有著很多不同的傳說。其中流傳較廣的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很久以前,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有一個兇惡的魔王,他到處燒殺搶掠,人們對他恨之入骨。他搶了七個傣族姑娘作妻子,第七個妻子善良勇敢,決心要殺死魔王。在探知了國王的保身秘密后,她和六姐妹一起,在魔王熟睡之際,用魔王的頭發拴住他的脖子,勒下了魔王的頭。但魔王的頭在地上滾到哪里,哪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姑娘們情急智生,她們把魔王的頭抱起來,火就熄滅了。就這樣,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每人抱一年,一年一換,從此傣族人們才有了幸福的生活。為懷念這七位姐妹,傣族人民每年潑水,意為她們洗去身上的血跡,祝她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所以每年都要潑一次水,世代相傳,一直沿襲到現在。
2. 潑水節的文化意義
傣族群眾認為水是吉祥之物,它能洗去煩惱、帶走疾病災禍、為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在浴佛時,人們不僅把放了香水的水灑向緬寺的佛像,同時,還用小杯子從盛水的桶里舀水出來,每一杯水都先舉過頭頂,然后灑向緬寺里面及外走廊的每根柱子上。這是傣族村寨里每個人都必須親自去做的,因為傣族群眾相信:只有這樣,吉祥的水才能把過去一年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和不順利的事全部帶走,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帶來吉祥如意。盡管當代潑水的形式已有所改變:從前潑水僅用青樹枝點灑以示祝福,今天已發展到用盆或桶裝滿了水來潑;從前人們潑的是河邊或溝邊的水,而今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裝上了自來水。但無論潑水的形式有何種改變, 潑水節的象征意義也沒變,那就是:水是吉祥之物,水能沖走疾病災難帶來健康幸福。
二.火把節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傳統火把節歷史悠久。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蘊,反映了彝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彝族火把節時間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幾天。
1. 火把節的起源
關于火把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點:一則是認為火把節習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與火把節》);二則認為火把節實為彝族十月太陽歷的小年節(楊和森:《楚雄彝族概況》),而十月年則是大年節;三則認為火把節與彝族星月歷有關,是通過所觀測到的星相的變化而定的過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節源流考》)。實際上,這三種看法的本質都強調了火崇拜的因素及其與年節的關系,都不約而同地說明了火把節是通過火崇拜的一系列儀式活動來祭歲、除穢、祈年的。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有緣由的,楚雄彝族火把節也不例外,據說他是由一個故事引發的,那是一個美麗感人的愛情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楚雄州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英俊勇敢的彝族小伙阿查傾心相愛。可一個叫魔哈的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一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便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梁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后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為免遭賤踏,便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紅山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阿查得知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后才發現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他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親解了恨。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祥幸福、清潔平安。巡游之后,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老人們圍坐火塘,打開醇香的白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2.火把節的功能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祭神祭天、祈年豐收、送邪惡為主要風俗內容。在彝區的各家各戶門前都豎一個火把,當夜幕降臨時,全村男女老少便端著自己準備的瓜果、釀制的米酒匯集廣場,點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撲撒火把,頓時光焰沖天。
彝族火把節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他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經濟功能。在以民族文化為內涵,旅游業為依托的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火把節在楚雄以文化資源形態,積極進入旅游業市場。
通過上面兩個節日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火把節和潑水節這些民族節日,具有很多文化意義,潑水節能洗去煩惱、帶走疾病災禍、為人們帶來吉祥幸福。火把節能夠促進教育、經濟的發展,還能很好的促進旅游事業,所以我們必須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篇4
節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拜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人們圍塔而坐,聆聽僧人念經和講解歷史傳說。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云霄,場面十分壯觀。
潑水節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劈波競進。
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活動,也是潑水節中人們歡聚的娛樂項目。
潑水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個法力無邊、無惡不作的魔王,他霸占了七個美麗的姑娘,后來聰明的七姑娘用計謀勒下了魔王的頭,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姑娘們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可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于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人們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的習俗。
鏈接
篇5
潑水節即傣歷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其間豐富神奇的活動內容,吸引著國內外無數游人,潑水節一般為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除夕,是送舊歲的日子,常有劃龍舟、放高升等傳統活動(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為空白,它不屬于舊的一年,也不屬新的一年,而是舊年和新年之間的空日子,所以,這一天(或兩天)人們可自由安排活動。第三天為傣歷的元旦,也是傣歷年中最熱鬧的一天。傳說是“日子王到來的一天”。這一天清晨人們便身著盛裝開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動。到午時忙碌的婦女們便擔水為佛洗塵(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至此歡樂的潑水活動便開始了。
潑水是潑水節最主要的傳統活動,人們相互潑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潑水傳遞了男女青年們真摯的友誼和愛情,潑水表達的人們相互間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們一年的辛勞汗水、煩惱、憂傷沖得干干凈凈。把歡樂和圣水灑向遠方來客和過路人。以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把友情傳給四面八方的朋友。傳統活動還有丟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壯瀟灑的象腳鼓舞、文藝表演、體育競賽、商貿交易、物資交流等。
夜晚,當你躺在草坪上時,你就會看到一盞盞孔明燈從草坪上緩緩上升,帶著人們的愿望,飛上天空。
篇6
瞧!那邊的小姑娘拿著水盆去偷襲一個正在水池邊梳頭的另一個小姑娘。“嘩——”水順溜溜的從頭頂流至發尾,那個小姑娘為了反擊,便抓起身旁的水盆舀起滿滿一盆水抽地往第一個小姑娘臉上潑去,他們相互潑水,玩得多自在啊!
“呀——”“嘩——”“哈哈——”......
咦?什么聲音?
我一看,哇!一個巨大的水池里擠滿了人,個個舀水潑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水簾,多美啊!我多么想加入他們的隊伍啊!
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好玩的潑水節是怎么來的嗎?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魔王,兇惡殘酷,無惡不作。他還不怕水不怕火,刀砍不爛,槍刺不入,箭射不著。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他有一天搶了一個叫南粽布的姑娘作妻子。有一年六月,魔王為了哄南粽布開心,便和傣族一樣給南粽布慶賀新年。南粽布在宴席上趁魔王喝的酩酊大醉之際,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點。她便暗暗下決心要把魔王殺掉。
后來,她趁魔王熟睡時,把魔王的一根頭發扯下,沒等魔王醒來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掉下來,每一滴血都變成了一團火,并迅速往人間蔓延。她便把魔王的頭抱起來,丟到了一盆清水里。
篇7
Legend in a long time ago, jinsha river side a dai villages live deep in the forest, because the forest fire, the villagers were engulfed in distress, a man named Li Liang dai man, to protect the village, not afraid of danger, rushed out of the warfare, choose to buckets of water out of the jinsha river, douse fires. Fire finally, exhausted after a day and a night of being thrown out, the villagers saved, Li Liang because overworked the sweat dry, thirsty in the hills. The villagers from water to Li Liang thirst, but he drank ninety-nine water solution also not thirsty. Later, Li Liang just a head, from the river to become a dragon, along the river. The dai people to commemorate Li Liang, lunar calendar march grade on this day, in every house cleaning, sprinkle with pine leaves, and in the river or selected by the well, with green trees and set up the long and half blue tents, tent with thick pine needles, put on a tank filled with water on both sides, at noon the sun when the top, all through the shed,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pine and dips in water body, auspicious happiness water splashing each other, said of Li Liang missing and blessing to the New Year.
Put kongmin light is the activity of the dai national minority area characteristic. At night, people in the square yard lamp candle lit, in homemade "balloon", the use of hot air buoyancy, the YiZhanZhan "kongmin light" fly to heaven, and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ancient sages kongming. During th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 and row the dragon boat race. The race took place in the lancang river. Groups of PiGongGuaLu dragon boat in "open class" gong and shout "hi hi hi" and whistle, waves, valiant, attracts thousands of tourists to the lancang river edge, added a lot of tension and joy for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These activity continues to this day, to become new blessing auspicious festiva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dai people's.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一般傣歷的六月中旬,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舉行。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于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并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于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
篇8
云南傣族的小朋友有傳統節日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2、我們進入到名族文化村后,先拍了一些紀念照片,還買了一些小玩意兒,7:30分的時候,潑水節開始了,我們換好泳褲,拿上買好了的盆子和水槍,隨著音樂得緩緩響了起,舞臺上突然噴出了五顏六色的噴泉。
3、我接了一盆水,就開始潑水了,潑水用的道具非常的多,有水槍,有盆子,有桶,還有的用手潑水,人們一擁而上,不管是小孩、大人,老年人都加入到了隊伍中,有的三五個人攻擊一個人,還好我準備了游泳鏡,可是我的鼻子卻沒那么幸運。
4、我猛的把水潑在一個大人身上,那個大人也向我發起了攻擊,戰場上一片混亂,在水里的人也更加的瘋狂,竟然潑灑岸上衣服還沒有濕了的人,讓岸上的老媽也成了落湯雞,讓他們也感受到潑水節的快樂與幸福,舞臺來了一個過著毛巾被的叔叔,臺上的主持人說,讓我們潑這位穿著毛巾被的叔叔吧!
5、這位叔叔來年肯定有好運,因為潑水可以洗去他身上的霉氣。
篇10
出外旅游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轉變以及外出旅游的需求而成為大眾的度假首選方式,促進了旅游企業的快速增長。然而,“復制性”、“同一性”的旅游景點如春筍般于極短時間內散布在各個地域,難以滿足游客日趨豐富的旅游心理需求。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獨特性”特征,是滿足旅游需求的良好資源。傳統民族節事作為優質民族文化資源成為被獵取的核心要素,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民族傳統節事要如何凸顯自身文化特色,成為商業利潤增長點,也需要注重與旅游心理文化相契合,在旅游動機、旅游體驗以及旅游后感上做好挖掘和銜接。
一、旅游心理與民族傳統節事內涵
(一)旅游心理
旅游心理是指在旅游現象中與人有關的心理過程和行為,其中包括游客以及旅游活動中的工作人員,本文研究對象為游客旅游心理。旅游心理包括旅游動機、旅游體驗以及旅游后感。旅游動機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張衛紅按由低到高的順序將其分為5個層次:“放松層次、刺激層次、關系層次、發展層次及實現層次”;旅游體驗方面,鄒本濤提出“旅游體驗不單單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旅游者對旅游的參與和體會過程”;旅游后感方面,尚無具體提法。陳榮和賈建民提出消費者后悔心理,指出其是“消費者對所使用或體驗產品不滿的直接反應,此種心理及其后續行為被認為是全面理解消費者對產品/服務的滿意度和解釋多種售后行為(例如在購買意愿、品牌轉換、投訴及口碑傳播)的重要因素”。具體來說,旅游心理包括:獵奇、懷舊、宣泄、購物、逃離、朝圣、炫耀等。
(二)民族傳統節事
過節是人類情感表達的核心途徑。遲燕瓊認為“節日是人類社會各個族群普遍傳承的一種重大的顯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蘊含豐富意義的文化符號”。除此以外,民族傳統節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以及健全人們的心智生活。人們受自然和社會旅游心理的驅使,踐行著外出旅行豐富自身經歷,健全著自身心智生活。
為迎合體驗型旅游形式,“以定期舉辦傳統節日慶典為核心吸引力、營銷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節事旅游,成為旅游者在短期游程中文化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傳統節事系統地營造了當地氛圍,將體驗感知從視覺延伸至全身神經。其系統可如圖1所示。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傣語稱“桑罕比邁”。傳統慶祝時間一般是傣歷的六月至七月間,為期三四天。其中包括送舊、空日、元旦幾項日程。然而旅游業催生下,橄欖壩風情園于1999年開啟了“天天潑水節”節事活動。迎合版納風情體驗的旅游動機,橄欖壩在此創建了一個潑水廣場,雇傭當地居民作為表演者,每天在固定時段舉行潑水節,性質從集體的自娛自樂轉化成為“展演性”和“商業化”,興建的潑水廣場拓展了文化空間,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來源。發展至今,天天潑水節也陷入一些困境,核心原因在于游客的旅游心理逐步豐富,需求更為廣泛和深刻,而節事活動主辦方未能及時更新節事活動安排,沒有創新節事活動方式以及缺乏充實民族傳統節事文化內涵的舉措,在節事事后并未從參與者方面征求意見建議等。
二、旅游心理與傳統節事的契合過程(以潑水節為例)
近年有學者研究表明,節事旅游的核心在于“閾限體驗”。“閾限”在《儀式過程》一書中,作者特納把其稱為“從正常狀態下的社會行為模式之中分離出來的一段時間和空間”。后來Getz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建立了一個事件(包括節慶)體驗模型,如圖2所示。Getz的體驗模型強調了在節事活動中,閾限體驗是游客的核心體驗。人們在特定的時空,即在一個閾限區域內參與到非日常性的節事活動之中,其角色和行為規范與日常表現發生顛倒。
“天天潑水節”活動設在版納橄欖壩風景區的中心位置,兩棟標志性的傣家吊腳樓相對而立的中間,是一個傳統“大鍋”式的造型,其中心樹立著一座版納文化符號――大象雕塑。在這個潑水廣場的閾限區域內,為滿足游客需求,營造著東方傳統節事狂歡節文化。
“潑水節”的前提:“潑水節”參與者大致可以根據其旅游心理分為三種類型,即游玩型、體驗型和學習型。游玩型多數出于追求“狂歡娛樂”的需求,期望從中釋放、宣泄情感;體驗型參與者,要么具有“懷舊”心理需求,緬懷兒時戲水的場景或是某一個特殊的經歷,或是純粹需要感受異域風情;也有一部分人則是出自于愿望體驗傣族民族風俗習慣,并樂意從中得知一些新的文化知識,通過深刻投入到活動中去,實現自我更新。
“潑水節”過程中參與者的心理:來自四海八方的游客集合在一個文化空間內,情感上熱鬧而又孤獨,需要一種迅捷的方式融合M大眾,參與集體互動。這是游客情感的意動過程。潑水時段間隔時間一般是0.5小時―1小時。活動以“梢多哩”(傣語:姐姐)環繞水池舞蹈,舞畢,當地族長出場進行祭水儀式,緊接著是短暫的民族舞蹈表演,同時在主持人不時地引導下,游客集體高聲呼喊“水-水-水水水”以激發大眾內心渴望,映射了一定的傣家文化,增加游客對于當地文化風情的認知,最后才能進入水池潑水。水池中人們呼聲高漲,在水聲的掩護和幫襯下,在一群歡鬧的人群中釋放真我,摒棄日常的拘束和克制,忘我地沉浸在這個自然狂歡的氛圍中。在這個節事過程中融合進了游客,體驗感增強,是一種升華的演繹方式。
“潑水節”后感:國內民族傳統節事十分豐富,如同“潑水節”這種游客參與狂歡娛樂性質的節事卻不多。后現代主義熏陶下,“啤酒狂歡節”、“美食狂歡節”等各種狂歡節興起,沖擊著傳統節事內在的文化內涵。筆者親身參與橄欖壩“天天潑水節”活動,并訪談了部分參與人員。人們表示狂歡之后一時間覺得“玩嗨了”占據大部分,少數人會談及“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傣族人民的習慣”,也有人認為“不過如此,戲水一場”。當然,基于游客文化素質高低以及興趣愛好不同等因素,游客對節事活動的態度褒貶不一屬于常情,但是總體來說,是否可以將這種本身具有深刻的傳統色彩,有著濃烈美好的象征意義的傳統節事更加深入人心,讓“戲水一場”也變得更加有文化內涵,增強游客的旅游心理活動呢?
三、深化傳統節事體驗感知的策略
尼采曾經說過“訣竅并不是怎樣安排節慶,而是找一批能盡興歡樂的人來參加。”尼采所言實質上是有失偏頗的。商業化社會里,需求方的意愿和心理占據著超乎供給方的重要性位置。旅游業中深入了解游客的需求心理才能更好地促進其自身發展,安排好事項,節事活動也是如此。在橄欖壩這個以“潑水節”為主要事項的文化空間內,一方面來說,盡興歡樂的人群已經從當地群眾轉變成為外來游客,原因在于當地居民從自娛自樂的每年一次的潑水節到“天天潑水節”,其感受已經如同家常便飯,難有歡愉;另一方面,游客盡興歡樂的需要心理在現代化社會中愈加豐富,簡單的“戲水一場”并不能盡興歡樂,因此,“天天潑水節”從1999年開啟至今,也需要更新其發展方式。
(一)再造想象
“心理距離就是一種審美原則。心理距離可以將它描述為對象脫離日常生活聯系的一種比喻說法。”傳統民族節事活動具有深刻的集體記憶和根植于人民心中的美好向往,是拉近當地人民心理距離的一大媒介。然而對于游客而言,逃離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拉開與日常自我的距離,是一種自然的心理需求。科學技術日趨爭艷的今天,許多人群已然借助發達的交通系統和信息系統親身體驗或者了解過許多節事的玩法攻略,獵奇心理需求旺盛。然而民族傳統節事由于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空間,即在“閾限”內才能真切感知,因此其自身特色契合著旅游心理。其也需要將自身文化優勢鞏固和深化,挖掘打動人心的一面,凝練成故事,再造與人們需求心理契合的想象。例如在通俗的“潑水節”玩法中,可以容納進一些可貴的敬水、愛水、護水行為,主持人可以借助適當時機講述一些短小精悍、動人的民族民間故事,將“水”情節和傣族文化宣揚入人心,提升文化品位。
(二)升級整體系統
傳統節事并非只是單個個體存在,而是與其他因子共同構筑起環境文化空間。從文化系統整體性角度來說,構成潑水節的文化要素廣泛,包括服飾、信仰、歌舞、認知、行為、民族餐飲、村寨空間以及潑水器具與手工藝等。岳祚認為,“在設計、開展旅游活動時,應當處理好的一些關系:趣味性與知識性、奇異性與熟悉性、穩定性與變化性、觀覽性與參與性、實用性與象征性等”。在橄欖壩,傣族餐飲相對保留得良好,多數房屋糅合進入了許多現代建筑元素,改造成為“第四代傣家吊腳樓”,在穩定性和變化性與實用性與象征性的關系上處理得較好,成為輔助認知當地文化風情的元素。但是“天天潑水節”從三天三夜的狂歡縮短成為半小時,次數增加后參與性很強,但是也因此縮短了體驗趣味時間,加上周邊觀覽性事物缺乏又使得知識性內容稀少,游客心理并未達到最大限度滿足。另外手工藝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自帶奇異性,因此需要注重包裝技術問題,使其更加符合游客旅游心理。
(三)提煉旅游履歷
游客是旅游地域中有利的代言人。體驗傳統節事后的感悟對于當地旅游項目研發者、經營管理者和執行者而言極其重要,這便是筆者想要倡導的“旅游后感”。游客不僅渴望參與進入傳統節事活動,并且有許多心得體會愿望與人分享。可以組織參與者即興發言和演說,匯編成集,做成“旅游花絮”視頻和日記等形式和旅游履歷,通過一定的修飾后借助當下發達的自媒體廣為傳播,讓游客成為最真實真摯的體驗先者,為當地節事文化、民族文化代言。并能從與游客的溝通交流中獲取更多提升活動價值與意義的新思路。“潑水節”后筆者訪談得知一些相關建議,如倡導非展演性的體驗,回歸本身;融入科技元素,豐滿歷史與現狀體驗;讓旅游回歸朝圣模式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深思的好建議。
四、結語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文化再生產”理論說明社會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民族傳統節事也在不斷變化和被“再生產”。“水節”在傣族文化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對文化空間的再造,延伸自身文化內涵以及簡化傳統禮俗方式以滿足游客心理,增加游客體驗感,在新時期和新形勢下傳承和創新了新節事文化。但是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需求越來越多樣,因此,需要追隨旅游心理的變化,同時,注重挖掘和維護自身文化內涵,謀求傳統節事與旅游心理最佳的契合點,這將是傳統節事發展的必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