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研究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1:0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研究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醫學研究論文

篇1

一、臨床醫學研究論文存在的問題

目前,就臨床專業研究生的論文完成情況來看,大部分還是不錯的,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課題缺乏創新

有些臨床導師重視對研究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和鍛煉,而在科研課題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手頭沒有較新的研究課題,沒有足夠的時間指導研究生的課題研究及論文寫作。

2.缺乏研究深度和廣度,實驗方法過于單一

部分臨床研究生學習心態不正確,注重臨床工作,忽略課題研究,選取的實驗方法及檢測指標過于簡單化。

3.研究生應用寫作的基本功較差

一些研究生語言文字表達欠佳,邏輯較混亂,論文的寫作格式掌握較差。

二、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論文質量的措施

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對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進:

1.加強發揮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及學位論文指導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研的支持,這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和一定比例的科研經費的支撐,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就談不上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更談不上高質量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導師對研究生承擔指導與引導的責任,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與學術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導教師的水平。

2.健全研究生導師考核制度,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的考核

應該將招生資格、招生名額與導師的科學研究水平相結合,取消平均分配研究生數量,甚至按資排輩帶研究生的做法。對于一些沒有課題的研究生導師,應削減其所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建立導師負責制,牢固樹立研究生是導師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導師必須要有自己的科研課題并帶領研究生共同完成課題研究任務,通過課題研究提高師生的科研與創新能力,并適應學科發展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手,讓研究生自己去摸索去尋找研究課題。

3.研究生應密切跟蹤前沿學科進展,掌握相關實驗方法及論文寫作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鼓勵研究生注意搜集整理所從事學科的最新文獻資料,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相關資訊,結合自己所學學科的知識,掌握相關的科學實驗方法。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具有前瞻性及創新性的科學研究,這不僅能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并且對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也有很大幫助。

4.加強校際學術交流,拓寬研究生學科視野

學術活動是研究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參加以自己實驗室或科室為單位的小型專題研討會,能培養研究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利用學術活動將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國際發展新動向介紹給學生,能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對他們按時完成課題和提高課題質量也能起到很大的幫助。另外,可以通過高校間的學術交流,征集研究生的優秀科研成果,進行評比及匯報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也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實驗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5.把握研究生論文開展的各個環節,切實把好研究生論文質量關

首先,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導師就應通過個別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以便研究生盡早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選題是學位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開題報告起到檢驗前期的基礎研究工作是否扎實、所選的課題是否適合做碩士學位論文、開始學位論文研究工作時機是否成熟的重要作用,好的選題報告相當于碩士論文已經完成一半的工作。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充分查閱中外文獻,做好預實驗及相關的調研工作,為開題做好充分準備。研究生在作開題報告時,需要向導師和相同學科專家匯報課題的準備情況:包括論文題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進展、論文研究的技術路線、進度安排、課題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點以及論文的創新點等內容,并且要邀請同行專家進行評估把關。專家小組要對課題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充分發表意見,避免流于形式。

再次,應有效組織研究生進行論文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向專家小組匯報論文撰寫情況,使導師可以及時了解研究生的論文進展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研究生。論文完成后,導師應該及時對研究生論文進行相應的修改,提出修改意見,同時應加大盲審力度,確保論文質量。

篇2

對于大多數的高職醫學院校,醫學檢驗專業依然沿用原來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程安排不夠科學,結構和比例不合理,覆蓋面比較窄,專業課依舊是講授臨檢、血檢、免疫、生化、微檢等基礎知識,無法適應當前臨床科研、質控以及檢驗設備自動化的要求。同時,課程呈現方式呆板,無法完全適應現在檢驗科的新技術、新理念;另外,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難以學以致用。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具有醫院實踐能力的“雙師”型師資力量的不足也是導致現在高職檢驗畢業生走向臨床崗位不適應的原因之一。雖然每所院校都聘請一些具有執業資格的兼職教師,但由于不是專任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技巧相對缺乏,教學的責任心也相對不強,學生對絕大多數兼職教師的課程不太滿意,進一步造成了教學與臨床就業實際的不匹配。

2檢驗人員工作現狀

2.1檢驗工作對儀器的依賴性增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動化檢測儀器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醫學檢驗臨床工作中的廣泛應用,醫學檢驗工作對儀器設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傳統的人工檢驗模式已逐漸被自動化、智能化的檢驗技術所代替。而檢驗儀器從使用到維護保養更是依賴檢驗人員的操作,因此,向檢驗人員講授儀器相關知識也愈發顯得重要。

2.2檢驗科與臨床的關系日益緊密

近年來,檢驗質量與自動化程度已明顯提高,可是由于檢驗項目的不斷增多與臨床檢驗應用的復雜性等因素,檢驗與臨床的關系反而出現斷截現象,在對疾病的診斷上不能做到很好的銜接。因此,加強檢驗的質量管理,增強包括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三個階段的全程控制,并與臨床積極溝通,得到臨床的反饋和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檢驗的質量和水平。

2.3各醫院對科研立項愈發重視

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是每個學科不容忽視的問題。檢驗醫學專業不僅實踐性強,而且是傳授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和培養科研思維和方法的學科。針對目前各個醫院和檢驗畢業生臨床就業點對科室人員科研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針對高職畢業生尋求再教育及再發展的特殊性,在高校學習期間讓學生接觸科研、了解科研就顯得越發重要。

3結合臨床就業實際應采取的措施

3.1以就業為導向改進現有課程結構

以實踐體系為主線,重新修訂教學計劃;調整課程結構及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增加適應就業需求的靈活性與開放性課程內容;結合臨床就業實際,在高職檢驗教育中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增設臨床檢驗儀器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貼近臨床工作實際,熟悉臨檢、微檢、免疫等各科室常見儀器的維護與使用,并掌握儀器的工作原理、做好儀器的質控工作,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實際工作。

3.2加強檢驗與臨床溝通的教育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溝通、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缺乏雙方情感的共鳴,檢驗與臨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與矛盾。檢驗人員連班、加班為臨床醫生的診斷、治療、療效觀察提供大量的檢驗數據,甘當臨床醫生的助手,希望臨床醫生理解、信任檢驗科的診斷結果。但臨床醫生經常會抱怨檢驗結果的不準確及報告的不及時,雙方的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將很難確保醫療質量。因此,加強檢驗與臨床溝通方面的教學內容刻不容緩。對于高職檢驗教育,一方面可以選修課的形式增設檢驗結果判讀的學習,加深檢驗學生對各類檢驗結果臨床意義的理解,從而對檢驗結果的正確與否進行初步判斷,減少誤判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臨床醫學概要和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等課程的學習中,以“案例教學”等形式增加檢驗與臨床溝通的專題教育,使學生在臨床診斷工作中善于與臨床醫生交流,贏得臨床醫生的信任,減少與臨床醫生的隔閡,從而真正發揮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實踐中的作用。

3.3以校院合作為手段,加深學生對檢驗工作的了解

篇3

[關鍵詞]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課程體系

醫學研究生教育擔負著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和發展醫學科技雙重任務,研究生的能力培養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基礎理論等綜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勝任未來崗位需求。課程學習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備環節,對研究生成長成才具有全面、綜合和基礎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門和研究生培養單位重視課程學習在研究生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課程質量作為評價學科發展質量和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指標[2]。因此,實施符合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特點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臨床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應用型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醫學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討,現作報道。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國家、省部級和校級針對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相關文件;界定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和核心能力的相關概念;我校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

1.2方法

1.2.1課程體系優化通過分類完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課程改革、完善分類考核機制等措施實施,探討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類培養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獻研究法全面了解針對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國家政策和相關文件;把握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分類培養要求;全面了解國內外臨床醫學課程體系研究現狀以及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核心能力培養要求。從而總結目前我校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1.2.3問卷調查法針對不同對象、核心能力培養的差異性,通過發放問卷調查,了解不同類型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針對自身核心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滿意度,如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科研條件、教學資源、教學效果和師資隊伍;以及導師和培養單位對不同類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評價,如學術學位型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實踐能力、素質評價和專業學位型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科研能力、專業發展能力以及醫學專業素養的評價。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及論文撰寫能力等[3]。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發放95份問卷,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放96份,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和培養單位發放59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和培養單位發放71份。

2結果

2.1臨床醫學研究生核心能力培養差異

過去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突出問題是側重于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對其臨床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不能勝任相應的臨床醫療工作。針對這種狀況,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醫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學術學位型”側重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專業學位型”側重從事實際工作,以培養具有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相應的“學術學位型”培養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專業學位型”培養的核心能力注重在臨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臨床專業技能體現在堅實的醫學基礎理論、較強的臨床分析和實踐能力、良好的表達能力與醫患溝通能力。

2.2課程體系的優化

2.2.1培養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學位設置進行了反復的調查研究,分類修訂培養方案。分別修訂了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培養方案,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專業分別制定的培養方案,而制定了統一執行的培養方案,在新的培養方案中各專業課程按選修課程安排;修訂的培養方案中,學術學位培養方式以理論學習和教學科研為主;專業學位采用理論學習、臨床輪轉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臨床輪轉為主;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培養過程按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進行,切實提高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和綜合素質。2.2.2課程改革的加強碩士研究生學習實行學分制,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組成,學術學位總學分要求為26學分,專業學位要求為20分;在教學方案上,原專業課程集中理論學習第一學期,經修訂后,專業學位型課程教學采取集中授課、網絡教學、專題講座等方式相結合;在教學安排上,原專業學位型按各專業方向自行安排臨床輪轉,修訂后,統一安排臨床輪轉,不少于33個月,達到各專業培訓標準細則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兩個半天的集中學習;課程設置中,啟動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案例庫建設,建立了臨床醫學技能培訓中心,強化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了創新,學術學位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突出學術學位研究生課程內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創新性和國際性,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更突出臨床醫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和臨床醫療新技術,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并積極推動慕課(MOOCs)、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在醫學創新平臺課程中的應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網上選課、成績查閱、教學管理等。2.2.3課程考核制度和質量保障機制的完善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識考核、過程考核和創新水平考核等方式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的方式;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采用臨床能力考核和答辯,如出科考核、階段考核和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答辯;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標準體現在學術性和創新性;而專業學位論文體現在其臨床應用價值,論文選題需結合臨床工作實踐,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文獻綜述或病歷分析報告;建立了相關課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課程管理規定》《研究生課程考核管理辦法》和《研究生培養專家督導工作規定》等制度,對課程設置、教學改革、質量督導、評價考核等作出嚴格規定,為實施分類培養研究生課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礎;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業標準,建立了“開-選-授-評”四環節全流程管理機制,規范、嚴格的課程分類審查機制。2.2.4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過支持教師學術交流、訪學、社會服務和優秀導師的經驗交流,加強了現有導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引進、聘請和合作等方式組建了合作化導師團隊和培養平臺,目前我校已與六家國家首批認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所在醫院簽訂了長期穩定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通過深化教師薪酬制度改革,不斷提升了導師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中的積極性。2.2.5課程滿意度調查從培養方案定位準確性、課程體系專業性、科研條件先進性、教學資源多樣性、教學效果有效性和師資隊伍水平等方面,進行碩士研究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調研,整體來說,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滿意度較高,均達90%以上(見表1、2)。2.2.6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從理論知識、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素質評價以及專業發展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單位和碩士生導師調研。整體來說,導師對學生滿意度較高,優良比例達90%以上。但學術學位中,優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現在理論知識的掌握;專業學位中,優秀率較高(見表3、4)。

3討論

篇4

【關鍵詞】 研究生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1],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醫學高級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對高級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 1998年我國開始試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這是醫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它將有效改變臨床醫學研究生臨床能力訓練不足及臨床能力較差的狀況,開辟了一條培養醫學應用型人才的新途徑。但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問題

1.1現行有關制度不利于完成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

1999年實行的《職業醫師法》的相關規定,應屆本科生沒有資格參加職業醫師資格考試,而附屬醫院因顧忌醫療糾紛、責任、利益等多種原因,限制了臨床研究生在臨床工作中的行為,因此他們就無緣納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類型。衛生部出臺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專科醫師標準化培訓等制度,也缺少對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通盤考慮,難免出現與專業學位制度間的不銜接[2],導致在醫學高等院校內,由人事處負責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研究生院負責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缺乏統一的標準。

1.2對專業學位的認識不到位

盡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已開展了數年,但部分導師和研究生在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差距。一些導師和研究生堅持“重科研、輕臨床”的思想,而另外一些導師和研究生堅持“重臨床、輕科研”的思想,二者偏廢一方,都會影響研究生的質量。

1.3缺乏客觀有效的臨床能力訓練考核指標體系

臨床能力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核心,如何客觀有效地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進行考核是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質量的關鍵。目前國家缺乏一套對臨床能力評價系統量化的指標體系。雖然各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種類繁多的考核指標體系,但其水平參差不齊,造成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畢業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良莠不一,而國家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1.4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與學位條例不和諧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重在考核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而他們的學術論文也是按照科學學位論文要求進行評審,研究生害怕難以過關,故加大其科研難度,使其不能全心投入臨床輪轉。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前不僅要進行學位論文答辯,而且必須通過統一的臨床能力考核,學生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且在培養經費上加重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負擔。

1.5 導師負責制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開展不協調

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入臨床輪轉后,很多時間都不在導師所在的科室,這樣不利于導師對研究生的管理和監督。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革新策略

2.1踐行循證醫學

循證醫學強調遵循和應用最好的科學證據來解決臨床問題,其形成和發展對臨床醫學研究、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醫學信息研究等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更需要在臨床實踐中貫徹執行,關注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以及疾病的研究進展,進一步提高治療的可行性。

2.2充分發揮導師主觀能動性,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

導師的自身素質是對研究生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性因素,優秀的導師不僅予以研究生學術研究上的指導而且還從科學探索精神治學態度和作風等諸多方面影響著研究生[3]。研究生培養是從學習到創造的一個過程,從課程學習、文獻查閱、文獻綜述、選題、開題、研究論文寫作到答辯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導師悉心指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需要導師傾注大量的心血。

2.3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醫學專業性很強,我們在培養研究生時僅僅讓學生掌握專業相關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提高他們各個方面能力,包括信息處理能力、創造能力、應變能力、控制能力、決策能力、捕捉最新信息的能力等。這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老師可以完全傳授的。臨床老師需要通過各種方法為研究生創造條件,為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奠定基礎。

2.4明確學科特點,科研與臨床并重

臨床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學生培養階段不僅要側重于提高臨床技能,同時要提高科研能力。在導師對學生開展專業相關研究指導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專業基礎研究對臨床工作的影響,并將基礎研究應用于臨床,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醫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各專業都會在臨床實踐和科技進步中不斷完善和改進,臨床專業型研究生在實際臨床工作遇到的問題,醫學教育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傳授、引導及自學等各種方式提高他們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并且注重臨床和科研能力的鍛煉,以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

參考文獻

[1]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

篇5

    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多需要在臨床實習和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認識疾病。在理論教學與臨床教學的時間安排上,基礎型研究生的理論教學時間確實偏長,但并沒有達到實際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惡習,以至于在后期的臨床教學中,對忙碌的病房生活不習慣,甚至恐懼,產生混完一年隨便做個課題趕緊畢業的想法。精簡壓縮理論教學的時間勢在必行,新學期即將開始的半年制理論教學應該是積極的,嚴格學分控制是保證質量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時將理論教學時間,安排在臨床教學期間,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可能更有價值。

    2按主治醫師的標準加強臨床實踐技能

    在臨床教學中,應給臨床研究生更多臨床實踐、動手操作、搶救危急病人的機會。導師在這一環節中起關鍵作用,制定嚴格的培養計劃,有計劃地實施培養計劃,不能安排輪轉專業小組后就不管不問,應該協調全科,針對性帶教,除了導師外還應該有專職資深上級醫師帶教,安排他們值班,全面完成各種疾病的處理、各種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個階段導師都應進行跟蹤式考核,研究生階段的臨床能力培養成果可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專業方向臨床實踐培養時間外,有針對性地擴大輪轉的范圍,使其對其他相關和常見的臨床知識增加認識,全面掌握,對將來提高臨床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開闊思路、視野是相當有幫助的。

    3培養學生研究分析問題和科研教學能力

    加強對導師研究方向的了解和專業學術科研課題的選擇:學術課題的選擇過程,實驗思路、實驗方法的設計,是研究生培養必須經歷的步驟,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不管是學術型研究生還是臨床型研究生都應該培養這樣的能力。為了完成任務必須做到:提前與導師溝通,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閱文獻關注學術前沿,多接觸專業研究問題;了解國內外新的研究動向,必須閱讀至少50篇國內文獻和50篇國外文獻是必要的,力爭要看的更多,綜述要盡早完成。自選課題進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應避免不切實際的高難度,應具有可操作性、減少主觀盲目性、加強針對性,使之確實能解決臨床診療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這對學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實的功底[4]。如果有導師的指導完成會相對容易些,應該鼓勵自選課題,因為這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篇6

【關鍵詞】語言學,教育;臨床醫學;教育,醫學,研究生;英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增多,作為臨床醫學研究生,學好醫學英語與掌握好臨床專業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醫學英語文獻的閱讀和翻譯能力,進而服務于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國際學術的交流[1]。但醫學英語不同于基礎英語,其為專業用途英語(ESP)的一個分支,已積累形成了數量龐大的術語體系[2]。醫學英語在詞匯構成、語法、句型等方面既與基礎英語存在共同特點,又存在自己鮮明的特點[3]。所以對于具備一定英語基礎的臨床醫學研究生來說,學習醫學專業英語仍存在難點也是情理之中。本文從主觀及客觀2個方面探討臨床醫學研究生醫學英語學習的難點與對策。

1主觀層面原因分析及對策

1.1學習態度消極

1.1.1原因臨床醫學研究生是經過5年本科基礎醫學學習后篩選出來的佼佼者,心理上均存在一定優越感。但研究生初期,無論是在臨床上還是醫學英語學習上均或多或少存在挫敗感。究其原因:本科階段基礎英語雖是必修課,但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2個階段的英語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本科注重基礎英語教育,以通過四、六級為目標,其并未涉及過多的專業醫學英語;而研究生階段則要求學生具備大量專業詞匯,以專業英語實踐能力“論英雄”。1.1.2策略首先,放低姿態,腳踏實地,虛心學習;其次,充分利用研究生階段的專業醫學英語課程,雖學時不多,但若做到物盡其用,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也會對專業英語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一定要時刻認識到醫學英語對醫學生涯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專業英語與學習醫學一樣,是一項終身事業,隨時都不能放松。

1.2缺乏學習興趣

1.2.1原因與基礎英語不同,醫學英語用詞嚴謹、語法晦澀、句型復雜,內容上也相對于基礎英語枯燥乏味。因此,臨床醫學研究生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逐漸對醫學英語學習失去興趣。1.2.2策略多看醫療美劇。作為醫學研究生,雖不能全信醫療美劇中的專業知識及診療程序,但其中往往會出現大量的醫學專業詞匯,且往往伴隨著生動的語境或臨床實例,不失為一個學習醫學英語的好途徑。例如《實習醫生格蕾》中的一個場景:(InsideJoe′sOR)Derek:Damnit.Ican′tgettheclamptohold.Givemethebipolars.I′mgonnagoinatadifferentangle.Burke:Timeremaining?Derek:Irrigation,please.這段對話發生的背景是一位外科醫生為一位腦動脈瘤患者做深低溫停循環(deephypothermiccirculatoryarrest)下腦動脈瘤夾閉術的術中過程。這里的OR,是operationroom(手術室)的縮寫;clamp意為“鉗子”,此句中意為醫學專用的“血管鉗”;bipolar本是“雙極”的意思,這里可以理解為外科醫生常用的雙極電凝鉗;irrigation本意為“灌溉”,醫學上引申為血流灌注的意思。通過這段簡單對話,營造了一位外科醫生正在做高難度手術,普通血管鉗止不住血,而需要雙極電凝鉗的生動場景。同時學生可以理解性地記憶多個醫學術語,并且不乏趣味。因此,從美劇中記單詞是個培養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2客觀層面原因分析及對策

2.1缺乏醫學英語聽說讀寫的環境

2.1.1原因缺乏對應的語言環境,對于醫學英語教學來說,語言聽說能力應該是在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的能力[4]。由此可知,語言學習離不開自由真實的語境,語境理論認為,語言只有在語境中才是活躍的、運動的、有生命力的[5]。想要真正學好英語,特別是醫學英語,就必須置身于英語學習的語境中,并且真正充分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我國目前的醫學英語教學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語境的構建[5]。缺乏聽說讀寫的環境也就是缺乏醫學英語的應用環境,隨之而來的是醫學研究生對醫學英語的懈怠,也就不會主動去探索其學習方法,最終導致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英語越來越難,而且越來越不重要。2.1.2策略隨著我國教育對英語重視度的提高,基礎英語的聽說讀寫教育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6];但在專業醫學英語方面,想在我國大環境下構建其聽說讀寫的真實語境可能性不大。但是,對于高素質人才相對集中的醫學高等院校,構建一個局限于小團體或是個人的醫學英語學習“微環境”[7]還是有可行性的。(1)聽:聽專業醫學講座。醫學院校或其附屬醫院通常會經常邀請國際上知名的醫學專家來開展專業講座,作為醫學研究生,應積極抓住每次機會,因為講座上會涉及大量以醫學英語呈現出來的醫學知識,在聽的過程中,能充分調動思維,盡快將醫學英語與頭腦中的專業醫學知識聯系起來[4]。這種方式對于醫學英語聽力理解的能力會飛速提高。(2)說:①與留學生交流。通常高等醫學院校均有各國留學生,只要主動與之交流,就會有大量“說”的機會,通過與留學生的交流,醫學研究生對醫學英語的敏感度得到提高,口語交流的技巧也會不斷強化。②參加國際會議。研究生階段會得到不少參加國際醫學會議的機會,學生可勇于提問,或是私下與國際醫學人士交流。相比于留學生,這是更上一層樓的交流,涉及更多專業醫學英語,當然,對專業英語的交流能力提高也很大。(3)讀:閱讀大量專業文獻。閱讀高質量的英文專業醫學文獻既是醫學英語閱讀能力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獲取醫學領域最新知識的途徑。通過每天堅持閱讀文獻,在保持專業知識更新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鍛煉了醫學英語閱讀能力。(4)寫:專業論文的撰寫。醫學研究生作為臨床與科研結合的高級人才,專業論文的撰寫能力必不可少[6]。從研究生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該經常以練筆的方式,用醫學英語撰寫專業文章,并且在研究生期間爭取發表一些英文的專業醫學論文。發表的論文質量越高,對以后的職業生涯越有益。學生之間互相探討論文寫作的技巧,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個利于醫學英語寫作的氛圍。

2.2醫學英語專業詞匯難于記憶

2.2.1原因在所有專業英語中,醫學英語詞匯量最大,僅病名就有3萬多個,而新術語還在以每年大約2000個的速度增加[9]。因此,對于醫學研究生來說,需要記憶的詞匯很多。再加上醫學詞匯往往偏僻復雜,晦澀難懂,記憶起來就更是難上加難。2.2.2策略(1)舉一反三,學會歸納:①普通詞匯的專業釋義。某些普通詞匯的原始意義與某種醫學現象或活動有著相似性,于是就賦予其醫學上新的含義。學會聯想和歸納二者之間的聯系可幫助理解記憶此類單詞。例如:plastic普通英語中意為“塑料”,由此引申出其醫學釋義“塑形、整形”;angry原意“生氣、憤怒”,聯想到“傷口的憤怒”就是其醫學釋義“發炎”;類似的詞還有:shock(休克)、stroke(卒中)、union(愈合)、tender(壓痛)、labor(分娩)等。②一義多詞。醫學英語中也存在著一義多詞的現象,例如:“疾病”一義,對應多個單詞:disease、illness、sickness、trouble、disorder、ailment、malady。此類現象必須在閱讀文獻過程中注意積累與歸納,并嘗試去理解各個單詞之間微妙的不同。(2)學會構詞法:學習醫學英語必須樹立這樣的觀點,即越是復雜的醫學英語詞匯越是“紙老虎”。因為其構詞十分有規律可循,只要分析單詞的各個結構,迅速掌握該詞并不難。應掌握醫學英語最基本的構詞法,一個醫學詞匯多由這幾部分構成:一個或多個詞根,前綴和(或)后綴、連接元音。大量的詞根、詞綴大多來自希臘語和拉丁語[8],詞根決定單詞的基礎含義,前綴改變詞意,后綴改變詞性[9]。以thyroid(甲狀腺)為例,一切含有此詞根的單詞含義均與甲狀腺相關,加上不同前綴有不同的詞意,如hyper-thyroid(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或hypo-thyroid(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加上不同后綴則變為不同詞性,如:thyroid-itis(甲狀腺炎)或thyroid-ism(甲狀腺素毒癥)。另外,由多個語素連接而成的長單詞往往需要一個元音字母作為中間連接,以方便拼讀,稱之為連接元音,通常為“-o-”(若連接后面部分以元音字母開始則不需要連接元音)。例如:hepat-o-carcinoma(肝癌);pyelo-nephritis(腎盂-腎炎);而prostat-itis(前列腺炎)和gastr-algia(胃痛)中的-itis(炎)和-algia分別以元音字母“i”與“a”開始,因此就不用再加連接元音了。如此,只需記憶數量有限的詞根及詞綴,再通過構詞法便可輕松地拼出大部分醫學詞匯的含義。(3)學會縮略詞代替:越長、越復雜的術語在實踐中越會被縮略詞代替[10],拿泌尿外科來說,常見的縮略詞就有“下尿路癥狀LUTS(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prostatespecificantigen)”等。無論是在實踐中使用或是研究中使用,縮略詞無疑會給工作減輕很大的負擔。實踐中多積累會讓專業術語的記憶任務與壓力減輕許多。

2.3醫學英語長、難句和文章的理解、翻譯困難

2.3.1原因醫學英語為了精確表達、避免歧義,往往會用上各種從句來限定句子各個成分之間的明確關系,有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主句+從句就構成句子較長的主從復合句。擴展后的后置定語可以是帶從句或較長修飾語的復合句。有些句子結構復雜,插入成分多,修飾語長,從句套從句,這些均是造成英語句子長而復雜的原因[11]。因此,醫學英語的句型往往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假象。很多醫學研究生由此產生了急躁、畏難情緒,造成不能冷靜分析句型結構,分不清主干和支系,對句子各個成分關系的理解也產生偏差,從而給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2]。句子的理解偏差放大到文章上,就與原文產生了巨大的誤解,這在醫學上是致命的。2.3.2策略(1)分析結構。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越是復雜的長句越是為了清楚地說明句子各層次的關系,更應該有清晰固定的語法結構[10]。經過對句子結構及層次的仔細分析,做到正確理解及翻譯。(2)拆分與重組。醫學是嚴謹的科學,做醫學翻譯一定要做到完全理解原文后再翻譯,先拆分,理解后再按照中文習慣重組,切忌斷章取義。按照這種方法,先歸納這種方法為“拆分重組法”[13]。常見的拆分點有:①并列連接詞:and,or,but等;②從屬連接詞:when,while,as,since,untilbecause等;③關系代(副)詞:who,whom,whose,which,when,where,how,why等;④介詞:of,about,for,on,with,by等;⑤分詞: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常常引導狀語或定語[13]。下面舉例說明拆分方法。例:thus/dilution/,byair,waterorothermedia,/whichreducesthenumber/ofpathogenicbacteria/takenintothebody/belowthemini-mumnumber/necessarytoinfect,explainswhy/infections/andparticularlythose/enteringbyrespiratorytract,/arelesslikelytobecontracted/intheopenair/thanundercondi-tions/ofovercrowdingindoors.首先,分析句子主干:dilu-tionexplainswhy.支系有2個:(1)which(dilution)re-ducesthenumberbelowtheminimumnumber;(2)infec-tionsaretobecontracted.每個主干或支系里均有獨立的先行詞,由各種修飾詞或從句修飾,主干里dilution為主語,byair,waterorothermedia為修飾主語的定語;支系里which指代dilution,后面2個number均有修飾語修飾,單獨翻譯出來不難;另一支系里把infection當作主語,由lesslikelyto限定,引出2個環境的比較。把3個部分當作3個獨立的句子處理,既突出每個部分的重點,又能降低整個句子的難點。每部分翻譯如下:(1)稀釋作用解釋了為什么;(2)稀釋作用能使進入人體的病原菌數量減少到能引起感染的最低數量以下;(3)感染,特別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感染在戶外傳播的可能性要小于人群擁擠的室內。最后,總的理解該句的意思,依照中文成句習慣,將3句話融合成一句符合中文表達習慣且句義清楚的話,即由空氣、水或其他介質產生的稀釋作用,能把進入人體的病原菌的數量減少到最低有效感染數量以下,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感染,特別是經呼吸道而入的感染在戶外的傳染概率低于擁擠的室內。這種方法腳踏實地,剛開始時雖耗時較多,但若加以練習,熟悉方法后自然會變得得心應手,而且在最后一步重組的過程中,英語學習中最為推崇的“語感”也會得到極大的培養[14]。只有做到每個句子準確理解,并以目的語翻譯還原句子原意,對整個文章的把握才會稱得上嚴謹[15]。

3小結

篇7

臨床研究生培養工作在醫學人才的培養和醫學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醫學教育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教育內涵,當前,新醫學模式的提出再一次對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

醫學模式是指醫學科學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是人們關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在不同的時期,由于人們對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認識上的差異,存在著與醫學發展程度相適應的不同的醫學模式[1]。

現代醫學模式起源于16世紀中葉醫學開始進入實驗醫學階段以后,不同學科分門別類地對人體的形態結構、功能及生理、病理狀態下的各種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一模式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它將疾病診斷治療的立足點放在與生物學變化相聯系的基點上,它在確定生物致病因素、闡明機制和形成規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人類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等發生了巨大變化,疾病構成、人口結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健康概念、衛生需求等等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現代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即只考慮了人的生物屬性,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只重視機體生理活動,而忽略了個體心理活動、社會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國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一概念,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和衛生服務因素。這一種全新的臨床醫學模式概括了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從醫學的整體性出發,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突出了社會因素的決定作用,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代。

隨著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大量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醫學,如成像技術、基因工程技術、人工器官、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工程技術等等,使醫學在預防、診斷和治療上獲得日趨精密、高效、快速、簡便的方法和手段,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醫學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將醫學模式擴展為“生物社會心理技術(工程)”模式[2]。

醫學模式的不斷豐富發展及轉變,不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臨床醫學領域專家、學者對疾病和健康、診斷和防治等多層次綜合認知、判斷標準,同時對臨床醫學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醫學模式轉變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影響

多年來我國醫學院校由于受傳統醫學模式的影響,醫學思維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學范圍,在醫學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學以及現代高科技領域知識,使現有的醫學教育與新的醫學模式要求和形勢發展存在著相當的差距。

目前國內臨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觀念滯后,仍主要采取導師負責制,從招生選才、入學后選修專業課程到選定研究課題、參與臨床實踐、完成論文等培養的全過程主要靠導師或以導師為主組成的指導小組進行個別指導,學生的知識結構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知識內涵;此外,由于臨床專業研究生學習、臨床工作任務的繁重,以及過于專注為完成學位論文的需要,使他們的活動范圍局限于課堂、圖書館、實驗室、病房或手術室,無暇顧及其他領域的進展,“專”而不“博”,不僅限制了他們在自身專業上進一步的發展,也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創新性。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新的醫學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們重新對臨床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進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醫學模式不僅僅要求治好病人的軀體病癥,而且要求積極主動從多方面、多層次防治疾病,強調加強預防,減少患病率,以全面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這就要求醫學研究生的思維方式隨之轉變,除掌握醫學知識外,還要涉及心理學、倫理學、行為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衛生經濟等多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跨入新世紀,臨床專業醫學研究生培養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發生轉變,適應新醫學模式的醫學教育如教育觀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醫科院系中正展開積極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個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生物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知識結構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醫學模式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社會性特點,研究生教育要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對人才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以轉變其臨床工作的思維方式。為達到此目的,必須針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指導以及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特點,為他們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強化醫學倫理道德教育。醫學倫理道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石。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科技的發展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如克隆羊的誕生使得克隆人體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今后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臨床科學研究涉及同樣的倫理道德問題;再有,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越來越依賴高端的儀器設備而忽略了與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見“病”不見“人”。這些現象時刻提醒著我們應理性地認識到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性。“沒有醫學倫理學,醫生就會變成沒有人性的技術員、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無知的暴君”[3]。因此說,醫學倫理道德教育對當代醫學研究生的教育來說不是已經足夠了,而是要更加強化、更加深入。源于社會需要的不僅是醫術精湛,更是兼備高尚醫德的醫學大家。 轉貼于 第二,加強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拓寬專業知識面,加強相關學科綜合知識的教育。新的醫學模式涉及生物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這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發展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醫學實踐總是在道德、倫理、法律、宗教的引導下進行的,只有通過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的教育,才能使醫學實踐與社會發展相一致[4]。作為臨床醫學研究生應該學習借鑒人類優秀文化的遺產,對于哲學、歷史、文化藝術、倫理學和自然科學發展史等各個領域都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無論從什么角度評價,國際上一流的醫學院都隸屬于綜合性大學,當前我國高校合并構建綜合性大學為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機,應該利用合校后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有利資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種形式多渠道有針對性地對醫學研究生開展有關人文知識及當代技術前沿的學術講座,積極開設一些綜合幾門交叉學科知識的選修課程,在補充基礎醫學教育不足的同時,改進單純的生物醫學知識結構,汲取與本專業研究相關的知識,使他們緊跟社會發展,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之上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調整完善知識結構,使他們開闊視野,擴展思路,勇于創新。

第三,嘗試開放式的跨學科聯合培養工作,鼓勵研究生較多地接觸外部環境。針對研究生學習、科研以個別指導、個體活動為主的狀況,在學習和臨床科研工作中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群體實踐活動和接觸相關領域基礎和臨床科研工作的機會。如構建國家級、校級學術交流活動平臺,利用教育部舉辦的暑期學校、博士論壇等教育資源,鼓勵研究生走出學校,走出院系,開拓視野,促進臨床專業研究生與本專業及相關專業領域師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個課題組共同參與的綜合性實驗室,組織假期的社會調查和面向社會、社區的技術服務等,使研究生在更廣闊的學術與社會領域中活躍學術思想,了解自己周圍的環境,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培養敬業精神,增強社會的責任感,順應社會的發展,全面提高臨床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第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導師的榜樣和影響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遠的。高層次的導師群體,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前提。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更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導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學術水平,時刻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充分發揮導師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總之,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直接受到社會需要和學科發展的制約,它是否能適應新的醫學模式,培養出現代醫學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人才直接關系到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政策、培養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諸多方面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探索,力求使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盡快完成轉軌,符合醫學模式轉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兆松,王忠彥,呂海波. 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改革[J]. 西北醫學教育, 2005,13(2):24125.

[2]牟素華,董興高. 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改革的展望[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3,20(2):3537.

篇8

一、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 制度困境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教育實行 醫學本科教育,授予醫學學士學位;1978年我國開 始招收醫學研究生,授予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8年,試辦七年制醫學教育;1998年,試行臨床醫 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 專業學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 學等高校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實施臨床醫學專業 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 旨在培養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是,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現行的執業醫 師制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之間卻一直存在 著矛盾,導致其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現行 《執業醫師法》存在沖突,醫學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 訓練面臨違法行醫風險。1999年5月我國正式實施 《執業醫師法》,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 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醫學生在獲得醫學學士學 位后,必須在臨床工作一年才能夠參加國家統一舉 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資格后才有臨 床處方權。所有醫學本科生或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 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由于沒有處方權,不 可獨立處置病人和進行手術,無法獨立擔任住院醫 師工作,導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 訓練與培養在醫院很難進行。

另一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 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間存在矛盾。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是醫學教育的一個特有階段,是指醫學專業畢 業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經認定的培訓醫院接受以 提高臨床技能為主的系統、規范的培訓的階段。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 由之路,對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醫療服務質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讀 期間會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醫院參加臨床實踐訓 練,其訓練目的、方式等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國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由不同的部門主管,缺乏統一協調,導致臨床醫學 研究生臨床實踐訓練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不 統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接受的臨床技能培 訓得不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部門的認可,研究生 畢業后仍然需要按照衛生行業要求重新參加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造成教育與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也 導致醫學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臨床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培養等同于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做 法,偏離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立的初衷。

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 新模式,即由過去的“5年住院醫師”改為“3+X”培訓 模式。第一階段“3”也就是醫學生畢業后進入醫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訓;第二階段“X”就是專 科培訓,最后達到專科醫師準入的水平,這個“X”時 間長短隨各臨床專科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開展統一模式、統一準入、 統一考核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將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合格證書作為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臨床崗位 聘任和臨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全 市各級醫療機構從當年開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經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臨床工作。 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行業覆蓋的歷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啟動了教育部批準實施的 23項教育體制綜合改革項目之一的“臨床醫學碩士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改革重點是將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緊密結合。

1. 模式創新,構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 “5+3”人才培養模式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上 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提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 核心的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模式,即5年臨床 醫學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從而在 國內首次構建了將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 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在以“5+3”模式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 系中,醫學生完成5年的醫學院校教育后,一部分畢 業生選擇考研攻讀醫學科學學位,但絕大部分將進 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培訓, 考核通過后,取得普通專科執業資格,稱為專科醫 生,其中一部分醫師直接進入社區或者二級醫院工 作。此外,還有一部分醫師希望在大醫院做“分工更 細”的專科醫生,比如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進入亞專科規范化培 訓基地繼續學習,這被稱為“5+3+X”。

2. 觀念創新,界定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 究生的“雙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象是以“行業人” 身份接受培訓,與培訓醫院簽訂培訓及勞動合同,勞 動關系委托市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培訓結 束后合同自然終止,培訓對象自主擇業;培訓期間計 算工齡,按培訓醫院同類人員標準發放基本工資和 績效工資,其水平高于當年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入職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訓期間依法參加并享有養 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公積金等社會保障。

在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 革試點中,對于那些參加全國統考被高校錄取的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在被招錄 為“住院醫師”的同時,以定向身份獲得研究生學籍, 即獲得了“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

這種雙重身份突破了醫學本科畢業生只能在就 業(住院醫師)和在讀(研究生)之間“非此即彼”的傳 統觀念,為本項目在試點過程中的培養機制和管理 體制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實現了臨床醫學 “5+3”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研究生培 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專業學位授 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結合。

3.機制創新,實現了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接醫學教育不僅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 是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遵循醫學人才成長的特 有規律。從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經驗來看,臨床醫師作 為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人才,其 培養必須經歷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個 階段。其中,院校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學習、輔以臨 床實踐;畢業后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培訓,并通過住 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制度加以落實。

因此,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招生招錄、培養培訓、學位授 予與醫師準入等方面實施有效銜接,切實提高醫學 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成為推動臨床醫學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在制訂 研究生招生計劃時,按照“需求導向”原則,根據上海 市每年參加住院醫師培訓人數,合理確定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 2010年,上海市根據臨床崗位需求和培訓醫院能 力,采取醫學畢業生自行申請、培訓醫院擇優錄用的 招錄方法,實際招錄住院醫師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碩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確定在2010~ 2012年之間每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為500名;并且計劃2013年 擴大該項目招生計劃數,逐步減少包括本科、碩士和 博士層次非本項目的住院醫師培訓招錄計劃。在招 生錄取過程中,各高校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院 結合住院醫師招錄,共同組織研究生入學復試。推免 生直接進入復試;對參加全國統考者,根據考生初試 成績和個人材料確定差額復試名單。復試主要考察 專業綜合知識與技能、專業英語、綜合素質(醫德醫 風、心理素質、思維表達)等。

(2) 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 結合。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本 項目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住院醫師不脫離臨床規范 化培訓的特征。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政治、英語、 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等課程組成,所有課程均以上 海市統一組織的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其中,專業基礎 課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完全一致;專 業理論課由上海市統一組織各培訓醫院根據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標準細則要求,學習有關的專業理論 知識,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 識。在臨床技能訓練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 研究生教育沒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 對于臨床能力沒有強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時 間完成課程學習(脫離臨床培訓6個月以上),有些 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和醫學科學學 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而本 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訓練必須嚴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進行,臨床 培訓專業范圍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 科、神經內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兒 外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 科、臨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醫學科等18個學科。 在專業學位論文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 究生培養方案并沒有涉及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 評價指標體系,許多醫學院校的導師常常安排自己 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礎 醫學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科學學位 研究生一樣發表SCI論文等。而本項目專業學位碩 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學位論文類型為病例分析 報告或文獻綜述等,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 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 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等同于醫學 科學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的做法。

(3) 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 結合。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完 成課程學習,成績合格;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取得資格 證書,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規定的臨床輪轉, 通過各培訓單位按照規范化培訓考核要求進行的各 階段臨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結業綜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 格證書;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者,可以獲得 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經過學位委員會評定,達到授 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證書。本項目研究生在培訓期間如果 未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或兩次臨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將被停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資格,取消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籍。

4.制度創新,“四證合一”解決了專業學位與執 業醫師資格之間的矛盾。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全過程“三個結合”的基礎上,本項目實現 了“四證合一”,即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 院醫師)在項目結束時可以同時獲得執業醫師資格 證書、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研 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通過 “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在醫師培養過程中 的院校醫學教育和衛生行業培訓兩者的緊密結合, 有利于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 能,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 求。通過“四證合一 ”的制度創新,培訓醫院將組織本 項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期間參加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有效地解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訓練和培養所面臨的違法行 醫風險;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實現了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 床技能培訓完全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 (獲得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三、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培養方案的 實踐創新

     本項目改革重點是實現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這就對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方 式和培養方案提出了實踐創新的要求,即所有課程 教學都必須在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

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課程由公共課程(政治、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公 共科目)和專業理論課程等部分組成。專業基礎課程 與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教學結合, 專業理論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規定的 臨床專業理論教學結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醫學” 專業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的課程設置。

                          

2.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 本項目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的 課程學習,需要在不少于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須將原來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集中上課(脫離臨床規范化 培訓)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為以“網絡化課程” 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上海市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際出發,探 索了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將研究生課 程制作成網絡課件掛在上海市“好醫生”網站,供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根據個人情況選 擇學習時間和進程。

目前,上海市已經完成了政治、英語、臨床思維 與人際溝通、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重點傳染病防治 知識、有關法律法規、循證醫學等公共課和專業基礎 課(公共科目)的網絡課件。目前正在建設臨床醫學 18個二級學科54門臨床專業理論網絡課程(見表 2),每個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含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 學科前沿三門課,要求有教學視頻或音頻加PPT,技 能課要有示范操作視頻。

                                 

本項目2010級和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 究生通過以上“網絡化課程”的學習,共同的體會是 本項目網絡課件和教學方式既適應了 “住院醫 師”特殊群體在規范化培訓期間學習的特點,也保 證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高水平和 現代化。

3.以臨床技能訓練為重點的培養方案本項目培養方案和以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培養方案最大的區別在于突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 重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嚴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進行臨床技能訓 練,完成臨床培訓輪轉。為保證臨床培訓質量,上海 市制定了統一的培訓大綱和考核標準,開展了帶教師 資培訓,建立了培訓質量監控體系。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考核分為培訓過程考核和培訓結業考核,以 培訓過程考核為重點,培訓過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執業醫師資格是參加培訓結業考核的必備條件。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職業 道德、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醫學倫理、人際 溝通技巧等。具體要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 生(住院醫師)通過臨床能力訓練,養成良好的醫德 醫風,掌握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技 術;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 現、診斷和鑒別診斷、處理方法等;學會門急診處理、 危重病人搶救和病歷書寫等臨床知識和技能。

四、臨床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

     1.設立機構,協同創新上海市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實施臨床醫學碩 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 合的改革試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行業、 高校、醫院形成合力,確保改革試驗深入推進,形成 了教育衛生部門的良好合作機制,出現了教改推醫 改、醫改促教改的生動局面。

機構人員組成也充分體現了上海市教委、 衛生 局、各相關高校、培訓醫院共同參與的臨床醫學教育 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衛生局分管領導、各大學分管校長組成住院醫師 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 領導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全面實施;由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專家共同組成專 家小組,負責指導相關工作的實施;由上海市學位 辦、衛生局科教處、大學研究生院、醫管處和培訓醫 院相關負責人組成工作小組,具體實施此項工作。在 項目試點過程中,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具體 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研究解決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 的各種問題,協調各高校執行上海市的統一規定。

2. 建章立制,規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項、復旦大學牽頭、其他高校和 醫院參與,2010年以來項目工作小組完成了 4項課 題研究:“上海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 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實 施細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住院醫師)專業學 位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評價 指標體系和論文標準”。

根據《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準確把握研究生和住院醫師“雙 重身份”,工作小組具體制定了《上海市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 施辦法》和《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實施細則》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組成并在項 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醫學專 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 合試點項目全國統考招生簡章》、《上海市醫學專業 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 試點項目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上海市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定向培養協議書》、 《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 指導性培養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住院醫師)導師管理實施細則》、《上海市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管理實施細 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3.質量為本,加強督導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項目 實施過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養、學位授予等環節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 系,即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生源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 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臨床技能考 核評估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住院醫師)學位論文標準和評審指標體系、上海市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指導教師 遴選和評價指標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 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指標體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都必須堅持以質量為本。上海市始終堅持把 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這項改革成敗的唯一標準。 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培訓醫院的指導教師、管理 干部和行政領導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各培訓醫院的 管理和帶教水平;組織臨床學科專家和管理專家對 培訓基地建設情況、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檢査督導, 確保各項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篇9

[中圖分類號] G6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6(a)-0129-04

Survey and analysi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LONG Li1 YANG Ying2

1.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1, China; 2.Cadre Health Care Center,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rrec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ut an end to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in postgraduates academic dissertation. Methods 132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28.3% medical postgraduates thought that academic misconduct was common among them, and the ratio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ades (P > 0.05). Medical postgraduates of knowing academic misconduct were accounted for 35.0%. Furthermore, as the increasing of grade, the awarenes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was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main way of knowing academic misconduct was courses or lectures in university (29.2%). The main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were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38.3%), unreasonable educ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22.5%), insufficient self-discipline (12.5%) and inadequate heteronomy (10.0%)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are complex. There is long way to go to promote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education, maintain academic integrity and holy medicine. The boycott of academic misconduct needs the efforts of the social and postgraduate themselves.

[Key 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Survey; Medical postgraduate

何謂學術不端行為?定義較早且相對完整的是1988年在美國《聯邦登記手冊》中記載的:“編造、偽造、剽竊或其他在申請課題、實施研究、報告結果中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1]近年來,學術不端事件屢被媒體曝光,涉及科學家、教師、研究生等從事科學研究的不同群體,醫學研究生也無例外涉足其中。創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研究生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關鍵,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2-4]。而如今在創新形勢下,學術不端行為仍像傳染病一樣,感染著相當一部分“免疫力”差的醫學研究生,對研究生本人、導師及其科室和研究機構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也與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剖析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提出相應的糾偏機制,以杜絕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學術不端行為。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3年4月調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培養的某大學醫學碩士研究生132人,年級包括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學位類型有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專業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研究生的一般情況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共發放調查問卷132份,回收127份,回收率為96.2%,剔除多選、漏選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94.5%。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醫學研究生的一般情況

在調查的120名醫學研究生中,男45人(37.5%),女75人(62.5%);一年級27人(22.5%),二年級58人(48.3%),三年級35人(29.2%);科學學位48人(40.0%),專業學位72人(60.0%);基礎醫學10人(8.3%),臨床醫學100人(83.3%),口腔醫學7人(5.8%),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3人(2.6%)。

2.2 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情況

2.2.1 醫學研究生中學術不端行為的總體狀況28.3%的醫學研究生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在他們中普遍存在,35.0%的醫學研究生認為較普遍存在,23.3%的醫學研究生認為學術不端行為不多,16.0%的醫學研究生表示不知道。對學術不端行為總體狀況的認識在三個年級的醫學研究生中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69,P = 0.708 > 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級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總體狀況認識的比較[n(%)]

2.2.2 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了解程度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了解的有42人(35.0%),較了解的有41人(34.2%),了解不多的有30人(25.0%),不了解的有7人(5.8%)。由于三年級中不了解的人數為0,按χ2檢驗的要求將“了解不多”和“不了解”的人數合并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了解程度與年級有關(χ2=9.977,P =0.041 < 0.05),隨著年級的增高,了解的人數增加。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了解程度的比較[n(%)]

2.2.3 醫學研究生了解學術不端行為的途徑醫學研究生了解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途徑有大學相關課程或講座、學校頒發的規章制度,其次是上網學習和導師的指導,最后是校內宣傳和學習身邊榜樣。見表3。

表3 醫學研究生了解學術不端行為的途徑

2.2.4 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醫學研究生認為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教育體制不合理、研究生自律不夠以及他律不夠。見表4。

表4 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

2.2.5 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態度大部分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持堅決反對的態度(57.5%),31.6%的研究生可以接受學術不端行為,7.5%的研究生認為無所謂。見表5。

表5 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態度

3 討論

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調查顯示將近1/3的醫學研究生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在他們中間普遍存在,而且三個年級的研究生認識一致。由于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嚴重,損害自身、他人和社會利益,所以探尋醫學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成因尤為重要,以便采取有效的糾偏機制,切斷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趨勢。

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了解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低年級的研究生了解較少,這與低年級醫學研究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臨床實踐,科研實踐少,所以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了解欠缺有關。而高年級研究生在不斷的學習和科研實踐中,逐漸對學術不端行為有所了解,致使不同年級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了解程度出現差異。而且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了解大多來源于大學,其次是自身主動學習及導師指導。由此可見,環境因素對醫學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大學環境。醫學研究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態度也會影響自身行為,相當一部分研究生認為可以接受學術不端行為,這就表明他們自身可能有學術不端行為或對他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置若罔聞,因此研究生的自律也很重要。

醫學研究處于一個開放系統中,由相互交叉重疊的環境和人文因素構成。調查顯示,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復雜,主要有環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社會環境對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有很大影響。近幾年,學術不端事件頻被曝光,從2005年韓國首席科學家黃禹錫在“干細胞”研究中編造實驗結果到2011年川大副教授李小光抄襲臺灣碩士論文,但被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僅此冰山一角就足以產生“破窗效應”,他們敗壞了學術風氣,玷污了科研環境,將暗示誘導產生更多的學術不端事件。醫學研究生也不能置身其外,他們深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緊跟“時代步伐”,成為“破窗者”,如此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大學環境相對社會環境是一個小環境,對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醫學研究生大部分時間在大學的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培養,醫院以醫療為主,學術氛圍不如大學濃郁,研究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醫院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研究生則迷茫在金錢和名利的利誘中,不能清心寡欲,在學位論文的完成過程中急功近利,出現各種學術不端行為。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創新意識、有科研能力和臨床工作能力的精英,然而幾乎所有大學都將這一目標量化在期刊的檔次和數目上,完成量化目標才能獲得學位證書,這樣就產生了培養目標和培養現狀的矛盾。而且,醫學研究耗時長,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并不一定都能在短期內產生創新成果,而學術期刊要求有創新成果才能發表,在壓力的驅使下,部分醫學研究生便不惜一切代價,“被迫”走了抄襲、篡改數據、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捷徑。教風影響學風,導師對醫學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負有重要責任。近些年,隨著醫學研究生的擴招,導師隊伍也不斷壯大,一些“南郭先生”混到導師隊伍中,致使導師隊伍良莠不齊。他們當導師只是為了榮譽和金錢,自身學術能力差,沒有課題經費,研究生只能自選課題、自籌經費,在研究遇到挫折、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導師不能給予指導和幫助,部分研究生則通過捏造、偽造或篡改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解決遇到的“困難”。另外,醫學研究生擴招致使生師比直線攀升,名氣大的導師一人指導二三十名研究生,這些導師有的忙于繁重的臨床和科研工作,有的因出國等原因長期不在崗,對研究生疏于監管,使研究生有機可乘,發生學術不端行為。自身因素是醫學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醫學研究常受到研究經費、研究時間、研究對象、研究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影響,使得研究結果與預期結果有一定差距。醫學研究生不但要做科研,還要進行臨床實踐,在經費、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有些研究生為了得到預期結果、撰寫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就隨意擴大實際樣本例數、篡改實驗數據、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抄襲外文等。還有一部分醫學研究生自律不夠,隨波逐流,學習身邊同學和朋友的學術不端行為,出現學術不端行為的“朋輩效應”。

篇10

    研究生教學與本科教學有本質區別。相對于研究生教學,本科教學是一種宏觀教育、基礎教育,而研究生教學是一種微觀教育、精尖教育。在研究生培養的前期理論學習階段,課程設置絕大多數是經典基礎理論的傳授,而關于思維轉變方面的課程則鮮能見到。而多數臨床醫學研究生剛剛完成由本科生教育,因此思維轉變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難以想象沒有目的、方向的工作是一種怎樣的工作。這就要求負責研究生教學的老師反復強調、不斷灌輸,甚至幫助他們完成這一轉變。

    2.英語水平的實用性培養

    英語是世界范圍內的通用語言,是國際學術交流語言。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應用,體現在能夠閱讀英文資料、進行流利的口語學術交流、熟練準確地進行中-英文翻譯[4]。不可否認,現行的英語教育是四、六級考試教育,與真正的學以致用相去甚遠。雖然目前我們不能改變國家大的教育環境,但對本校學生我們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在英語的實用性方面我們鼓勵在研究方向基本確定的前提下,多翻譯與本專業相關的最新國外相關文獻,要做到逐字翻譯和大意翻譯,同時要求他們進行綜述寫作,最好在較權威雜志發表。其次在研究后期,我們鼓勵學生向國外雜志投稿,讓國外的專家“免費”評價學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和科研結論,同時讓母語是英語的專家評價學生的英語水平。另外,我們鼓勵學生進行雅司考試或參加校英語之角,充分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

    3.計算機能力的培養

    目前,計算機應用已滲透到研究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研究生開題查新、課題設計、研究記錄、統計分析、論文撰寫等都需要計算機操作;并從剛開始的簡單文字處理發展到各個方面,特別是進行網絡瀏覽,查閱最新動態,撰寫文章。因此,計算機課程被我們列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法綜述王根林1王娟2楊惠林11,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2,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供應科

    4.重點基礎課程的選擇

    研究生基礎課程的學習只有1年時間,同時還要完成思維轉變及英語與計算機能力的提高,所以基礎課程的選擇要有重點,可以根據研究方向來定,強調學以致用[5]。打破機械、僵硬的學分制度。除了導師要求的必修課程以外,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論文的發表情況酌情修改學分要求。

    5.課題立項的預篩選

    研究生課題的立項一定要經過諸多專家的評審。專家的組成要包含非本系統的一定數量的專家,盡可能實行匿名制。同時一定要有一定數量的跨學科專家參與,對課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進行論證。

    6.揚長避短,事半功倍

    目前有一種現象,就是臨床課題很少有人問津。其原因往往與難以選題、實驗周期長、不定因素多、臨床論文“水平低”有關[6]。因此多數學生選擇的是基礎課題或基礎-臨床相混的課題。這就提出一個問題,臨床學生要去做基礎實驗。對此,我們鼓勵臨床學生參與實驗,但不鼓勵他們親手操作。因為他們親自操作的結果往往是實驗數據受到影響、失敗次數增加、資金浪費嚴重,更重要的是畢業后這些技能多無用武之地。

    7.重視臨床技能的培養

    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的最終目的是為臨床提供合格的高技能臨床人才,而且眾多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如何培養他們的臨床技能成為需要要迫切解決的問題[6]。我們的體會是首先建立嚴格的研究生科室輪換制度,讓他們對基本的臨床特點、要求、技能有所體會,并建立嚴格的會考制度,使他們掌握牢固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嚴格按照醫院等級分類標準,對研究生應該掌握的本專業的臨床技能重點培養、監控、考核,達到高年住院醫師的診治水平。

    8.嚴格研究生論文審校制度

    在目前情況下,研究生的論文有泛濫之嫌,更有甚者弄虛作假,害己害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面子”、“人情”作怪。明明知道論文不合格,但考慮到學生導師的“面子”問題,總還是要過的,不然的話,自己的學生到時候也不好說話。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和事佬們往往是被邀請的審校委員。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實行答辯委員會與審校委員匿名制,也就是雙盲法。并實行一票否決制,但有一次補救的機會。審校委員分別就論文的立體、觀點、方法、數據、結論和書寫等方面進行審校,這基本上保證了論文的真實性。

    9.嚴格研究生論文答辯制度

    答辯制度的建立關鍵是答辯委員的任命。應采用匿名制、跨地區、跨學科聘請專家,無記名投票,教學部匯總的方法。另外,要建立復查制度,實行一票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