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高級職稱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17:2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高級職稱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高級職稱論文

篇1

1.1人才培養目標

在內科學課程設計時要明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培養緊缺人才。經過3年時間,使學生成為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及技能,能從事放射診斷、超聲診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應具備的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等;熟練掌握常見病的放射診斷、超聲診斷基本知識、理論,具備從事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做出正確影像診斷的能力。

1.3主干學科、主要課程

該專業主干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包括內科學等。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

2.1突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特色及就業崗位需要的知識

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對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綜合素質類課程興趣不高。因此,內科學課程設計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課程,也不能把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適當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打破原有課程設計界限,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臨床教學、加強技能實踐、適應基層需要為原則,設置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思路,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在制訂內科學教學計劃時重點選擇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增強動手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體現崗位需要的知識。

2.2明確內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1明確內科學的地位

開始授課前向學生介紹內科學與專業課程、臨床工作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內科學在臨床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統的常見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與外科學并稱為臨床醫學的兩大支柱學科。

2.2.2明確內科學學習的意義

內科學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防治措施,為日后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和從事臨床實踐或基礎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內科學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想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其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其診療原則與方法亦適用于其他臨床各科。

2.2.3明確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給出合理治療方案。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3.1重視“三基”教學,強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

“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科學學習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講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生理變化、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學習“慢性支氣管炎”時,先讓學生復習支氣管的解剖和生理特點,炎癥的病理特點,咳嗽、咳痰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特點,再進行討論并提出診斷依據,給予合理治療,從而達到基本理念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奠定基礎。

2.3.2重視疾病間影像診斷的鑒別

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作出診斷。內科學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肺結核病早期,病變部位病理改變為滲出性炎癥,影像學檢查表現為相似的X線征象,但這兩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不一樣,如發熱癥狀,肺炎鏈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熱,肺結核病人多表現為長期低熱,于午后或傍晚開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過對這兩種疾病的介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明確影像學檢查只是輔助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診斷,從而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提供依據。

2.3.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加深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彌補臨床見習中的不足,通過多媒體展示臨床病例后再進行教學。如講授“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時,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還可通過對解剖、病理生理知識的復習來闡述疾病的演變和表現、兩種病之間的聯系、影像診斷的變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診治方案,不僅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問題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4強調教學總結和復習

教學中對一堂課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和復習,使學生明確重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課堂導入和結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師對“肺結核”一病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明確“肺結核”臨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重視課間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通過病例分析引導學生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明確崗位需求、就業要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將醫院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雙師型”教師已成為主要的師資力量。教師應定期深入臨床,熟練掌握臨床技能,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社區醫療、農村衛生室崗位需求;認真備好、寫好教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4選好教材

篇2

[關鍵詞]學術反腐 大學生 創新教育

一、大學生創新教育與學術反腐間的辯證關系

充分認識創新在大學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大學科研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無論是從大學生本身提高而言,還是從整個國家創新力的發展而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偉大意義。大力弘揚大學生的創新與反學術腐敗的教育,明確學術創新與學術反腐對大學生發展的作用和地位,將對我國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創新型國家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對于大學教育來說,學術創新與反腐在大學生的教育中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歷史重任,是高校及國家發展的動力及基礎,迫使高校更加關注現代大學生的創新教育,更加關注整個國家創新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否則,沒有創新,高校就沒什么生命力可言,高校就會失去發展的靈魂,失去發展的動力與源泉。

二、我國現代高校大學生創新現狀

現代高校教育中,大學生創新所取得的成果是肯定的。隨著科研隊伍和科研領域的不斷壯大,高校成為了國家科技進步的領頭軍,而大學生作為大學的創新生力軍,在創新領域更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中國高校創新成果的數量是驚人龐大的,質量卻不容樂觀。目前,我國現代大學生創新問題主要體現的特點:“創新型人才”卻創新乏力、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研體制不健全、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如,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機制不健全、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學術腐敗泛濫等。現代大學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學術反腐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學術腐敗史,從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者角度對大學生創新進行剖析教育,讓大學生自覺認識到:創新與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關系、創新與高校本身發展的關系、創新與國家發展的關系。高校教育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把關注的目光放在對大學生創新教育上來,沒了創新就缺失了高校教育的靈魂與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我國現代高校學術腐敗的現狀

高校學術腐敗主要體現在高校科研工作者與大學生為謀求小集體或個人的利益,在科學研究、科研評價和工藝技術創新中,做出的有損學術公平、公正等的不規范或不合法的行為。針對我國學術腐敗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1.霸權學術。主要是指在高校中擔任一定職務的科研人員,他們在學術方面有一定的權威性,再利用自己所掌控的資源,壟斷著某學術領域的項目立項、分配、結題、鑒定與獎項等學術相關的資源,可輕易地把別人的成果占為己有,或者利用講學、招生、學位授予等大搞權學腐敗,導致學術的畸形發展,造成惡劣的學術影響,勢必給大學生的創新教育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2.炒作欺騙型學術。這類人利用科學技術的深奧性,故弄玄虛,把科學技術包裝粉化成美麗的肥皂泡,用來欺騙民眾。像什么“太空抗癌納米技術”、“水變油技術”及“航天生物技術”等,無奇不有,類似學術的泛濫中,對教育、科研及新聞領域無疑帶來極大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帶來極大的挫傷,甚至迷失正確的創新研發方向。

3.拉關系學術。目前,由于環境、思想等非學術因素的影響,導致高校學術演變為追逐名利、掠奪資源的手段,甚至發展到可以用來買賣的商品。“跑項目”、“跑職稱”、“跑獎項”等,在功利的引誘下,完全喪失了學術道德與尊嚴,造成職稱評定、學術評定等極端的不公平、不正常的怪現象。這樣,裸地反映出人情關系在學術發展中的畸形作用,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與無法預料的負面影響,同時誤導了大學生對真正創新內涵的理解,嚴重挫傷大學生探索真理的動機。

4.丑惡的剽竊行為。高校學術剽竊,具體不外乎:署名剽竊、搶先發表、思想偷窺、抄襲搬家等。剽竊行為表象為:大段大段的竊、改頭換面的剽及整文整書地占等。于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會獲取到錯誤的信息--原來學術就靠一個抄字。試想,這樣的環境下,就是對大學生進行一般的傳統教育也會壓力巨大,那創新教育還怎么談及?

5.注水式泡沫學術。近年來,中國高校學術取得了“輝煌的繁榮”,大致表現為:高校的論文、專著及專利出現了加速度增長,可以說是碩果累累;同時,高校高級職稱的學者(如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學者、長江學者、珠江學者、齊魯學者、跨世紀人才與千百十人才等等)、獲得各種稱號專家以及擁有各種獎項的專家學者更是數不勝數。從量化結果看,中國的院士、教授、論文、專著與專利等,位于世界前列,但真正能產生社會巨大生產力或具有國際影響力度的大師級的專家學者或論文、專著等卻鮮為人知。推敲其成因,無外乎高校的精英學者們在利益的引誘驅使下,急功近利地制造出了不少垃圾成果,如:獎金論文、職稱論文、剽竊或注水的博碩士論文以及不堪入目的學士論文等。這樣學術領域里泛出一堆堆的美麗肥皂泡,造成了學術資源的極端浪費,嚴重挫傷了大學生創新積極性。環境如此,大學生也不身在世外桃源,自覺與不自覺的過程中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給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四、學術腐敗對大學生創新性教育的影響

說起學術腐敗,是全世界學術界所共同面臨的普遍問題,而不是中國特有的產物。中國的學術腐敗有其自身的特點,從目前已披露的案例來看,雖然數量不多,但惡劣影響極大。從近年來已經披露的案例來分析,均觸及到到違法、違紀、違規、違反學術道德等方面。學術腐敗的領域涉及到考試、職稱評定、、申報成果、申請項目支助、申請獎項以及申報專利等,這些領域均存在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及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同時表明,學術腐敗范圍之廣,已經涉及到學術活動的各個領域,學術腐敗影響之大,屬于深層次的社會腐敗范疇,與經濟腐敗一樣具有強的破壞性,甚至比經濟腐敗的破壞力更大。因為,學術腐敗直接滲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學中,直接滲透到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偉大工程中。高校大學生作為教育被培養的對象,是創新的主題與創新思想的源泉,無疑地也將成為高校學術腐敗的直接受害者。因為高校教師的做人、做事、學術思想與治學態度,不僅影響著學術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學術腐敗對大學生的主要影響表現為:影響到大學生的學風;影響到大學生創新能力;影響到大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所以,作為高校教育,針對學術腐敗影響大學生的諸多方面,將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性教育,是關系到大學生如何成長的深層次的問題。

五、堅持學術反腐與大學生創新教育的舉措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弘揚創新精神愈來愈顯示出它的強生命力。高校對大學生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學術反腐與創新教育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對大學生進行學術反腐與創新性教育,離不開高校的深化改革。雖然目前高校大力提倡創新教育,加大力度進行學術反腐,但真正能做到而又卓有成效的高校還是很匱乏的,因為客觀學術評價體系的缺失、思想道德素質下滑、教學水平下降、創新教育的扭曲等則變成被人忽視的因素,全面的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則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2.學術反腐與創新教育離不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作為現代大學生應弘揚正確的世界觀,從根本上產生創新意識,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摒棄一切唯心思想的侵蝕。通過高校系統教育與學習,使大學生逐步形成無論學業、科研、生活還是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正確而科學的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分辨一切事物真偽與內在聯系的能力。

3.健全學術懲戒與創新獎勵機制。目前學術腐敗問題之所以有它存在的市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對學術腐敗的懲戒機制,沒有依靠的制度規范與法律法規,導致學術腐敗的泛濫。因此,要鏟除學術腐敗,就必須建立懲治學術腐敗的專門機構及懲處學術腐敗的法律法規,完善懲治學術腐敗的內容,做到就如制裁經濟領域的違法行為一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創新教育也不能泛泛而談,制造空洞的理論,同樣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高校或者政府有關的各類各級獎勵機制予以界定和規范,謹防在獎勵創新招牌下,又產生新的學術腐敗。總而言之,加強大學生創新教育,懲戒學術腐敗,讓大學生能自覺樹立科研創新責任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腳踏實地用心做學問,用生命寫文章,還高校學術以凈土。

結語

大學生的創新,源于對知識、對真理的無限渴求與積極探索,從而,創新就無疑成為高校教育發展的內在核心動力。歷史的發展證實了創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無論是從培養人才、科學研發方面,還是從服務社會方面,高校教育都必須立足在創新作為出發點;同樣,要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就必須加大力度割除學術腐敗這個頑疾,因為學術腐敗嚴重腐蝕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動力。目前我國高校創新雖展現碩果累累,但同時也存在陣陣呼聲的質疑:“為什么中國大學培養不出科研大師?”、“為什么到現在中國沒有一個能榮獲諾貝爾獎的人?”、“為什么大學充斥著如此多的學術腐敗與泡沫?等等”。我們堅信,高校堅持以追求知識、探求真理的本質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堅持以割除腫瘤、增強免疫般對學術腐敗下刀,未來高校創新的成就與輝煌,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上,就真的是無法以數字來運算與估量的。

基金項目:廣東海洋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基金

[參考文獻]

[1]張立、王華平.學術不端行為的模艱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5,32-37;

[2]孟偉.西方發達國家如何應對科研不端行為明[J].科技導報,2006,8,91-94;

[3]高進軍、李彥武.髙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治一管理層、導師、研究生三方職責探析[J].學位勾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65-67;

[4]唐巧鳳.合作論文中掛名署名現象探微[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2,158-159;

[5]余三定.關于整治學術腐敗討論的評述[J].云夢學刊,2008,29(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