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范文

時間:2023-03-31 22:0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命之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翠,是一家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干,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在一次體檢中意外地被查出得了肝癌。她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驚呆了,可能嗎?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醫生告訴她,目前這種情況還不能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她簡直不能相信,但B超、CT報告表述得明明白白,原發性肝癌伴肝內轉移,肝炎肝硬變。一時間,病魔似乎要摧毀翠的生命之樹

容不得她不相信,經過痛苦的心理掙扎。最終,她還是面對這一殘酷的事實,選擇了堅強。開始了她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漫漫抗癌之路。

對于肝癌的治療,早期:可選擇根治性手術,或放療介入加手術治療。中期:可進行肝動脈栓塞化療,即化療藥加栓塞劑。由于原發性肝癌的血液供應90%~95%來自肝動脈,把化療藥物直接注入肝動脈,然后再用碘海醇予以栓塞,使化療藥物直達患處,可大大提高腫瘤部位的有效藥物濃度,減少對正常肝組織及全身其他臟器的副作用。對供給腫瘤血液的肝動脈進行栓塞可阻斷腫瘤的血供,使腫瘤因缺乏血液供應,而發生壞死、縮小以致消失,從而提高療效。還可選擇微波熱凝肝癌毀損術。晚期:選擇適合患者的姑息治療,把痛苦減到最小。

翠,是一位肝癌中期的患者,且腫瘤巨大,無法立即手術,醫生首先給她選擇了肝動脈栓塞化療。翠,對中醫很有信心,在放介的同時,她選擇了加用中藥,即中西醫結合方法來治療。

翠,先進行了4次肝動脈栓塞化療,在治療的同時,服用中藥。在治療過程中,她的腫瘤指標甲胎蛋白先下降后有上升,后來做了派特CT檢查,結果顯示,她的腫瘤太大了,4次治療之后,的腫瘤細胞被殺死,但腫瘤中心部位的腫瘤細胞仍然活躍。隨后,醫生又為她進行了一次經皮肝臟藥物注射。在這些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了肝臟腫瘤的手術切除。按計劃術后還要進行一次放介治療,但由于此時翠出現了對藥物的過敏癥狀,只好放棄這種治療方法。

肝動脈栓塞化療和手術治療,對于翠來說,只是治療過程中的第一步。術后,翠又來找我,我對她的病情進行了分析,告訴她,要使病情穩定,就要鏟除肝癌細胞生長的環境。抑制病毒的復制,控制肝臟的炎癥,以及降解肝臟的纖維化,減緩或逆轉肝硬變的過程,這才可能使肝癌細胞失去生長的基礎,避免新的病灶出現。

翠同意了我的治療方案,選擇了西藥進行抗病毒,中藥進行消炎、抗纖維、防癌治療。通過幾個月的治療,翠的病情逐漸好轉。不僅未出現新的癌癥病灶,肝臟原有的2個小結節也消失了。她的腫瘤指標甲胎蛋白始終保持在正常范圍,肝硬變明顯減輕,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治療的同時,翠還注意從自身各方面找原因,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和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注意鍛煉,每天堅持做氣功,經常出去旅游。

在翠的治療過程中,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翠的丈夫。在翠生病和治療的過程中,他自始至終陪伴在翠的身邊。在翠進行放介的時候、在翠手術的時候、在翠每次來我處就診的時候,總能看到他陪伴的身影。在家里,他從精神上不斷地鼓勵翠,在生活中細心照料,總是想著法子給翠做可口的飯菜……他用自己的愛,給了翠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并攙扶著翠,一起共同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篇2

綠,并不只是一味通過植樹使其在看似的數量上達到一定的水準。其實,更實在是怎樣將這種綠一直留存下去。因此,我們需要秉持著先鋒環保的態度來進行保護。

想必上海的蘇州河的煥然一新必定是一次徹底的洗心換面。那從前又臟又臭的水質好比綠中的大片大片的深灰,頓時失去了綠色的光彩。而在生態中,無疑地展現著他的丑陋。通過先鋒環保的堅定決心去整改其樣貌之后,水質變清了,流動得是那么靜謐。往后,當我每每經過那兒之時,都會為它的新樣貌動容,這才是生命之樹真正的意義。

還記得從前抬頭不見藍天,是我的心情也暗沉了下來,空氣中許多懸浮的細小顆粒不經意間也一并干擾著你。即使再鮮艷的花朵,在碧綠的樹葉,青綠的草坪,也會少了幾分應有的姿色,也就是因為這樣,之后的凈化空氣,減少污染的措施一一落實,快節奏的生活,舒緩的身子,仰天,是天藍色的布景,還漂浮著棉花般柔軟的白云,心為之一怔,用兩手比出一個方塊映襯到天空,宛如那些藝術家為記錄此刻湛藍的天空而拍下的風景。于是,我心豁然開朗,掃蕩的不僅是一天的忙碌所帶來的沉悶,清楚地更是那少見的持續藍天與次次期待卻又落空的陰霾心情,樹的綠葉,那幾步臺階,或是移步換景眺望遠處的房子,也猶如城堡般,因為有彌足珍貴的藍,又有那些勃勃生機的綠,一切都像注入新鮮生命般涌動著鮮活的血液。生命之樹,也在那一刻重新更新了自己,環保的一段落也得到眾生命的肯定,也讓我找到了綠色和生命的許許多多的共同之處,使他們緊密相連,互相依存。

家園,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那句耳熟能詳的標語“保護環境,刻不容緩”也的確體現出了警示人們應時刻環保的理念。作為國家的新鮮血液,更是應在環保的基礎上,更全面地落實“先鋒”二字,也因此,生命之樹也將被一如既往地生存下去。盡管有些枯黃的樹葉無法在喚出它本來的樣貌,可仍然通過讓生命之樹長出更多的綠葉來填充那些已經枯黃的顏色。

篇3

南潯錦繡實驗學校503班  毛羿力  指導老師:茹群英 

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平穩地行駛著。從車窗望去,路邊是一層寬寬的綠化帶,高大的喬木枝繁葉茂,像兩道綠色的屏障;林下花團錦簇,微風中花香撲面而來;地面綠草如茵,一些不知名兒的野花隨風搖曳,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驕陽似火,路邊的風景依舊那么美麗,那么動人,但又那么令人擔憂,生怕炙熱的太陽烘烤會讓它們“英年早逝”。

路旁,一排排樓房拔地而起,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叢中。遠處的小河邊也長滿了高高低低的垂柳,瞧,她們正低著頭照鏡子呢!河的兩岸到處都是粉紅色的桃花,風一吹,花瓣落入了小河里,花兒顯得更紅了,水也變得更綠了,就連小魚兒也游得更歡了。

抬頭看看,碧空如洗,那么湛藍,那么透亮,那么純凈。變了!世界變得如此美麗,如此動人!人們都為眼前的新貌而欣喜,為眼前的景象而驕傲和自豪。是啊,人們多么希望這是現實啊,只可惜,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美好的夢!正因為人類的貪婪,為了自己短暫的利益,一步一步地將自己逼近“懸崖”。你看,人類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啊,他們教導著自己的子女要為理想而奮斗,然而自己卻不停地欺騙著自己,破壞著自己的家園。

古巴比倫的美稱響徹云霄,曾經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美麗富饒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林木蔥茂,雨水充沛,沃野千里;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輝煌的古巴比倫文化,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也被譽為世界十大奇跡之一。

歲月流逝,風沙風情。當年肥沃的兩流流域如今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堂皇富麗的巴比倫城,已蕩然無存,早被埋沒于浩瀚的黃沙之中。為什么世外桃源般的巴比倫會淪落至此?是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了這個悲劇的發生嗎?不,不是的。造成這一后果的是巴比倫自己,是人類。他們無休止地砍伐森林,破壞草原,致使水土流失一年勝于一年,終于使沃土消失殆盡,良田淪為荒漠。這樣的結局難道不令人痛心嗎?!

在心痛的背后,人們在反思,在醒悟,在行動!

林業戰線老英雄馬永順,他在東北地區植了大半世紀的樹。退休之后,他帶領著孫子上山種樹,決心要把砍掉的樹補種回來,還青山本來的面貌。他逃眺青山,激動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人常說踏遍青山人未老,可人未老,山早就禿了。給后代留什么?不植樹,不保護小興安嶺的生態環境哪行啊?為實現當年的囑托,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而竭盡全力。”鏗鏘有力的話語仍在山間回蕩著……

篇4

《泰晤士報》曾經這樣評價《生命之樹》的導演泰倫斯馬力克:這位哲學家導演的作品如此之少的原因在于,他的每一部電影都試圖回答一個關于生存的意義的問題,每次他都給出一個答案難以理解。 泰倫斯馬力克曾在哈弗大學跟隨斯坦利卡維爾教授,學習哲學。他青睞于對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馬丁海德格爾、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研究,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對馬力克影響更深廣,1969年馬力克將海德格爾的《論真理本質》一書翻譯成英文。而在他導演的影片中也總是圍繞著哲學與自然、生命本意的扣問。在他的電影中也能看到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演繹。 什么是存在主義?薩特相信存在即是被感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海德格爾提出了存在的法則的前邏輯(非邏輯)思維方式,邏輯(logic)應源于講話(Legein)的母體,Legein所意指的并不是一種順序推論、前后連貫的語言,而是對已然消散的存在之痕跡的一種收集、一種收獲、一種聚斂和一種復原(即回憶)。阿倫.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是一部成功詮釋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的影像作品,也創造了一套存在主義的影像敘事風格透過影像的敘事電影語言鏡頭畫面與話語的模糊:人物X的獨白的心理時間來操縱影片的物理時間、畫面呈現影像時間虛擬現實時間,所制造出的時間錯位、模糊來呈現思想上的至上和真實,或的內心的自由。《生命之樹》影片也展現出這種非邏輯性的敘事風格,影片的影像(鏡頭語言)與話語形式是自由的,來至不同角色(母親、父親、杰克、教士)圍繞生命意義思考的旁白,與現實、回憶、幻想的畫面無規律可循的交織在一起。這是已然消散的存在之痕跡的一種收集、一種收獲、一種聚斂和一種復原(即回憶)的敘事非邏輯性,對內心的存在的自由的詮釋。

二、思與詩的影像詩化的修辭風格

在《生命之樹》的影像里,它是由許多關于現實、回憶、幻想的碎片似的片段組成,每一影像片段在柔緩的音樂的伴奏下,詩意的旁白下,顯得動人而意蘊深長。母親給予小杰克了對生命之路(生命存在狀態)的啟蒙的旁白:修女們曾經教導我們活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秉隨天性(本性之路),一種是慈悲為懷(慈悲之路),你必須選擇一種自己的活法。悲憫不是給自身帶來愉悅,而包容他人的輕視、遺忘、憎恨,包括侮辱和傷害。伴隨著緩緩搖晃的鏡頭:小女孩依附在窗臺上,看著窗外的風景,小女孩懷抱著小狗站在草地上,透過藍天云層的陽光,田野中的向日葵花簇,透過小女孩的背影,在草地上的吃草的奶牛,女孩依偎著父親,逆光的夕陽照射著他們。旁白、音樂與畫面形成了影像的互文,看似畫面的內容與旁白沒有直接關系,而一些列的影像傳達出了一種親近自然溫情寧靜的畫面;影片的風格與塔可夫斯基的《鏡子》非常相似,具有詩化的敘事風格。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美學觀認為一切藝術都是讓存在者的真理達到發生,藝術本性上是詩。

影片中間部分由一大段的宇宙生命起源演化的影像,與現實回憶中的杰克的生命成長歷程有著換喻的修辭關系。向日葵、樹、戈壁之門、海洋、沙灘的意象反復在影片中出現,甚至在影片的結尾所有的人物(現實、回憶中人物)跨越時空的界限,都聚集在沙灘上面超海洋,這些都是影片中的隱喻,正如影片的旁白所揭示的,父親教給小杰克生存的成功之道:要有堅強的意志,若你真的強,人們會對你刮目相看。你知道那些頭腦人物是如何登位的?見機行事,別讓他人左右你,如你有追求,就要去做,別抱憾終身。教堂教士的教育世人對生命的無常坦然面之:生命如浮云易逝,如秋草易枯,如樹木根基盡毀,難道這是宇宙無常之際的騙局?有誰可永生,永存于世?我們不能駐足不前,要勇往直前,我等必須尋找生存與毀滅的本意,除此,無他法可以帶來安寧,智者與義士的血肉之軀,可否歷經痛苦,可否經憂患,可否于殘破于眼前而不驚恐,可否受病痛而不氣餒,汝等信我主否?這世上無一處場所,可永保安康取之亦將還之。這是對生存狀態、生存的態度、生命進化形式的思考的隱喻。

篇5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苗,需要誠信之水灌溉;人生的墻,需要誠信之磚來砌成。有了誠信,幼苗才可以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開出鮮艷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有了誠信,才會贏得別人的認同。從古時晏殊如實告訴皇帝考試題目是自己做過的,要求另出題目到天津市一所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與老師簽署"誠信協議",保證在無人監考的情況下遵守考場紀律,絕不作弊,都是誠信在起作用。

人要自始至終誠信。一個9歲小男孩在圖畫課時應老師所求帶去了他天天喂的廣場鴿中的一只。然而他第二天再去時,原本與他親密無間的鴿子再也不愿飛到他身邊了。如果小男孩沒有這樣做,那么鴿群還會和以前一樣的。信任的機會只有一次啊,誠信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每個人都應該誠實公正地對待別人。一位婦女在遇到困難時寫信給漢默德·圖木布先生,告訴他她有一本艾略特的印度語圣經,希望轉賣,開價是100美元。而漢默德先生告訴那位婦女,如果這本書完好無損,那么應該是1000美元。于是,他就給婦女1000美元換得了那本書。

我的朋友,你的誠信之花是不是完好無缺呢?愿你的生命之樹開出一朵美麗的誠信之花!

篇6

1 以音樂為本體重視生命情感體驗

達爾克洛茲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是通過特殊的表現手段集中地給予了表現著的情感和思想,把它們傳遞給觀眾和聽眾,以引起情感共鳴。音樂課堂應牢牢抓住音樂本體,在音樂中進行多重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真善美、喜怒哀樂,讓音樂逐漸成為他們生命中感受情感、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比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學生在哀怨動聽的曲調中能夠很快理解一個無依無靠的民間藝人在舊社會的生活感受;也能在聆聽《金蛇狂舞》熱烈歡快的旋律時感受到鑼鼓喧天、喜慶振奮的場面。

又比如在欣賞黃自的歌曲《踏雪尋梅》時,我在請學生觀看雪景圖后來欣賞歌曲,學生馬上對歌曲輕快自在、怡然自得的情緒有了感受。接著我引導學生和著音樂伴奏按節奏讀歌詞,使之感受節奏韻律中的輕快與他們玩雪時的心情不謀而合;在這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為什么這樣就好聽,節奏和旋律改變一下行不行?再請學生模仿歌中的聲響(驢蹄聲、鈴鐺響),使他們身臨其境;多種手段的音樂體驗使學生體會到歌曲的情感和表達方式,學生感嘆:“雪映梅開是天景,踏雪尋梅是人趣,人們不懼天寒地凍,不畏高山路遠,去探問,去尋訪。‘踏’跟‘尋’表現了歌者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而對自然、生活、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教學中,學生逐漸養成“學習音樂作品——體驗情感——延伸思考”的思維習慣,慢慢步入“日漸豐富的情感體驗——越發的熱愛生活——情感體驗更加豐富”的良性循環。情感體驗不但增加了學生對學習以外的天地的向往和關愛,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認真處世的態度,增加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一個有著豐富內心情感世界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對家庭、社會真正負責的人,這也是音樂審美活動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意義。

2 以學生為主體關注發展性過程

人腦研究的成果使我們意識到,關注學習是如何在正在發育過程中的腦中發生的更為重要,即教學重點應該更多地偏向過程。音樂教學則更要關注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和經歷。“重過程、輕結果”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我認為這個“過程”不僅指在當下的活動過程,我們還應關注音樂學習的“內心旅程”即學生學習音樂的發展性。

比如鈴鼓的教學,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怎樣演奏,而是鼓勵他們自由“玩”樂器。“試試,這個樂器的音色有什么特點?”“誰能猜出它的名字?”“你能用它發出哪些不同的聲音”“你打算怎樣為歌曲伴奏,為什么?”引導學生在玩玩猜猜、敲敲打打中,生成感知鈴鼓的音色、名字來由、演奏姿勢、教材符號含義等體驗,根據樂器的特點自主學會演奏方法和技巧。在教學結束時,我還會問“如果沒有鈴鼓在手,你能用生活中的什么東西替代它為歌曲伴奏?”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學習。

再比如《長鼻子》的教學,改變以往兒歌導入、動畫欣賞、圖片介紹、模仿動物表演等表象、被動地過程策略,而是首先聽辨《小象》、《大象》的音樂:“可以給這段音樂取個名字嗎?你是怎么聽出來的?”“為什么小象的音樂歡快活潑,大象的音樂慢而低沉呢?”然后聆聽歌曲《兩只小象》伴奏音樂,引導學生自由摸索節拍特點、嘗試學習三拍子的小象舞步、思考并讀懂教材方格譜、用輕柔的聲音演唱小象的問候、選擇合適力度進行打擊樂器伴奏等,使學生在聆聽、感受、探索和表現中,積極、自覺地完成內心音樂體驗活動,逐步變“我在學音樂”到“我愛學音樂”直至“我會學音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習的發展性的教學,正是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有旁觀者變為主動參與者,變短時興趣為對音樂的熱愛,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收獲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愿望,乃至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來,從而達到“因熱愛而樂知”的境界。

3 以創造為核心開發生命智能

從表面上看,音樂與科學是截然不同的領域,一個是浪漫的形象思維,一個是嚴謹的邏輯思維,但它們的思維過程是相通的。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的很多科學成就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他酷愛音樂并受到啟發,發明了著名的相對論,創造出世界奇跡。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生命視域下的音樂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要給學生創設機會與條件,提供時間與空間,使學生在獲得大量音樂知識的同時,盡可能的發揮創造才智,使其在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肢體協調力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比如在教學《進行曲》時,我首先用一些與進行曲的音樂性配合的小型練習題,使學生體會了進行曲的速度、節拍、節奏等特點。接著我與學生一起,將《拉德茨基進行曲》的譜例,用他們自創的簡易動作來代替,再加入一些小型打擊樂器,用這些樂器來附和,之后讓學生伴隨著《拉德茨基進行曲》音樂自己演奏。不少學生在演奏中,身體情不自禁的晃動或搖擺,感受到了樂曲力度的變化。這樣簡單的多種方式的結合,培養了學生的樂感以及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進入音樂,并能展示多種創造能力。

如聆聽《金蛇狂舞》時,為了讓學生弄懂“螺絲結頂”和“對答呼應”,我請學生用線條來表現,很快他們就能用條形或方塊或三角形畫出來;又如教學《海上風暴》時,雄壯有氣勢的管弦樂讓學生感到大海風暴之夜的驚險可怕,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可是他們不能準確地說出“波濤洶涌”、“狂風大作”等詞,但是他們用色彩表達得很恰當——黑色(風暴的可怕)、藍灰(大海的深幽)、淺藍或綠色(風暴停息后的平靜)。學生在輕松涂畫中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些再創作意境深遠,顯示了他們的悟性和靈性。長期的進行創造性活動,不僅會產生創造的成功欲,為他們深入學習音樂打下基礎,更能使學生養成創造性思維習慣,使他們終身受益。

4 以活動為平臺塑造健全人格

學生們既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他們是一樣的,沒有地位的尊卑和身份的貴賤。但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他們又有顯著的不同,他們有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習慣,不同的興趣。而作為一個社會人,有一點他們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適應社會的需求,能融入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所以,音樂教育決不能僅僅教會學生唱幾首歌,學一點音樂技能,它最本質的是通過音樂感受是人性完善與充實,使心靈獲得真正解放。而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自信、獨立、堅強、謙遜、感恩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協助和良性競爭的精神最為潛移默化。

比如在教學《勞動歌》時,我請學生選擇伙伴與之合作扮演小矮人。而教師走入學生中適時提醒和鼓勵學生注意勞動的姿態、節奏感和力量感,促使他們大膽表現,進而體會與人合作的快樂、感悟勞動的辛苦與喜悅。表演結束后,請合作的伙伴用動作表示對他人的感謝,學生們有的擁抱、有的握手、還有的擊掌。

篇7

生命很美,美到單純

不曾想過

生命也可以著色

生命本是一張白紙

毫無成見地接受客觀真實

你手中的彩筆

足以使生命不再單調

白予以純潔

綠賦于發展

紅施以熱情

黃教以忠義

藍賦予高潔

粉紅撒下希望

灰白賜以悲哀黑加以死亡

生命是畫板

生活是顏料

拿起你手中的筆

篇8

在喧囂的都市中,我們常常沉迷于宣泄的鬧市,常常忙碌于繁忙的工作,或者忙碌于生活、應酬,然而,內心的呼喚又涌上心頭,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聽一首悠揚的曲子,它就猶如一灣清澈的湖水,讓人心曠神怡,如一杯清茶,讓人口角流香,如一片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在內心的最深處,也許我們還執著地向往著那種紅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風趣,還有雨夜讀書的清幽。

    每一個人,也許都會有類似的夢,在遙遠的異地,一次次的起程,一次次的出發,渴望走在不同的風景里,感受不一樣人生。然而我們正處于追求浮華,身陷浮躁的時代,對物質的追求和虛榮耗費著我們時間和精力。我們要隨波逐流?還是心如止水?我們要庸庸碌碌?還是要逆流而上?只有讀書讓我們不斷進步、不斷超越,唯有讀書讓我們縱橫古今、心游世界,獨有讀書讓人心有靈犀、超凡脫俗。

人能走多遠?這不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山能攀多高?這不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書能看多久?不要問眼睛,而是要問對生命的感情。生命如花,花開花落,聚散離合宛如風塵,吹之既散,生命如酒、好酒彌香,滴滴醉人。讀書讓人化萬物于方寸,裝四海于卷張,優美的文字、浪漫的情懷、真實的故事、動人的情感歷歷在目。讀書讓我們拓展視野、增加見識,匯集力量,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寬度,渴望一杯清茶,一本好書,讓人沉醉,讓人癡迷,讓人眷戀; 書香醉人,讓人心外無物,讓人心馳神往,讓人回味悠長。

喜歡讀書,沏一壺綠茶,在滿室的清馨中,伴著窗外的夜色,細細品酌,情思在夜色中回蕩。一盞青燈,一卷書卷,靜坐于窗前,獨享清幽之美,凝靜之美,對月夜讀,對影成三。古今往事如畫面,歷歷在目,曠古哲思如春雨,潤物無聲,彈指間把心靈清洗得一塵不染。

   穿越歲月的煙塵,書頁上清晰地鐫刻著永久的記憶,將一種思緒,一種心境,留傳至今。時光如水,書如摯友,人生就是一本書,每個人都在品讀,歲月如同陌路人,在不經意間就被我們錯過,錯過的不是這一刻,是一生。

品讀詩書,就是在品讀不一樣的人生,在靜靜的時光里,同智者在對話,與哲人在促膝長談,有對酒當歌的豪邁,有古道西風的清影,有天地沙鷗的寂寥,有雨打芭蕉的回聲,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情愫,更有“落霞與孤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讀書讓人瞻仰圣賢情懷,讀書讓人嘗盡人間冷暖,讀書讓人閱覽世間芳華。

光陰悠悠,歲月匆匆,燈下獨坐的,不是過客,是歸人。希望那些奔走在匆匆旅途中的人們,在沉沉的行囊里,在窗前的書桌上……別忘了,留一個位置,給自己最愛的那本書!

篇9

你想于美夢中被人吵醒嗎?你想生活中到處充滿垃圾嗎?你想晾曬的干衣服又被弄濕嗎?你想裂開的墻壁又滲水嗎?你想……

我們的答案是:no!

我們的要求是:從我做起!

我們的倡議是:

1、 中午12:30—13:30(五一前),13:00—14:00(五一后);晚23:00后,請保持安靜,不要在走道上大聲喧嘩,更別錘墻釘東西,畢竟你也有要睡覺的時候。

2、 早上7:20,中午12:20前將垃圾掃到走廊,請勿清掃剛結束,垃圾掃又出。

3、 節約用水不止是口號,離開前請多瞟一眼看擰緊沒;方便過后請及時沖廁所,別惡心了下一位同學;不要將廢棄物“忘記”在洗手池或浴室里,他們的報復將禍害整層同學。

4、 晚上21:00前將曬干的衣物收回,白天樓下掛著衣服時請勿將濕衣服掛出去,也別掛到其他寢室門口,每一件衣服都渴望接觸陽光,互相體諒,切勿辱罵!

5、 不將水潑到寢室或走廊,也許能省下你幾分力氣,然而破舊的宿舍樓使我們無法想象潮濕的環境將產生出什么,就當作是鍛煉吧!

篇10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在書店的柜角處發現了一本《墻角的小婷婷》,讀后才知道,我真正發現的是頑強的毅力與對命運的追求。

主人公婷婷,1歲半因藥物而致雙耳全聾,在托兒所里,總是孤零零地蜷縮在墻角哭泣。她,三歲半才開口說第一個詞,8歲竟能背圓周率小數點后一千位數,16歲成為中國首位聾人少年大學生,24歲同時被哥倫比亞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錄取為博士生。這個小婷婷,其實就是作者自己,她只想告訴大家一句話:沒有不幸的人,只有不幸的教育。

婷婷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關鍵是她的爸爸——賞識教育倡導者周弘的教育信念:態度決定一切。

這本書以樸實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而小婷婷除了聽,什么都可以做到,更何況我們!當然,我們看起來要“不幸”的更多,因為我們沒有向婷婷那樣堅強,也沒有給命運一個準確的目標。

作為孩子,要向周婷婷學習,堅強不屈,永攀高峰;作為家長和教師,要向周弘學習,學會賞識教育,對孩子說:“你行!”

在生活、學習中,我們必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無論如何,我們也要把婷婷這種頑強的精神明燈永遠放在心里,讓它照亮我們更遠大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