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不見范文
時間:2023-03-29 10:4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見與不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金菊耀眼,秋風不畏,片片疊葉泣墜?
信息悲來,手機床上頻頻照月寒,
愁,無奈,相思撒兩邊;
細說一心一意慢慢來。
煙不悲,花不喜,奴念著那信息淚流花成絮!
柳錢飄飛已過,紅豆碩果還來,
篇2
可以自由穿越時空
也可以輕易觸碰到心的彼岸
毫無顧慮地敞開心扉
述說起彼此的哀樂情愁
是現實中過于拘泥
是在生活中過于煩惱
壓抑著壓抑著驛動的思緒
盡然洋溢起青春活力
意氣奮發行走于愛的海河中
情感中顛簸
話里的誘惑
誰能把握住心的向往
短暫的情意
珍藏在心里
只有自己慢慢品味
見與不見
縱隔天涯念你卻依然
不悲不喜
望眼欲穿已是坦然
愛與不愛
擦身而過化已成殤
百轉千回千回百轉
在歲月的夾縫里一念成癡
幾次三番三番幾次
卻終是不舍得遺忘
篇3
關鍵詞: 《小城之春》;中國藝術電影;古典意蘊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2)03-043-03
1948年,由李天濟任編劇,費穆導演的小成本電影《小城之春》開始公映。在上映之初,由于和那個時代主題的聯系不太緊密,影片本身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小城之春》并未引起重視,直至80年代才得以重新發現,被譽為中國電影界不朽的經典。《小城之春》講述了抗戰勝利后一個南方小城里發生的一段情感糾葛:沒落的封建大家庭的大公子戴禮言娶了周玉紋,禮言生病多言,夫妻名存實亡,在這個死寂般的大院里,禮言好友章志忱的突然到來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周玉紋曾與章志忱青梅竹馬、相知相戀,章與周的感情在一次生日宴會上爆發,并被禮言發現。禮言選擇了自殺來成全他們,兩人也后悔莫及。最終禮言被搶救過來,而章志忱則離開了這座小城,戴家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小城之春》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誕生的:費穆導演為了完成彩的夢想,他接下了這樣一個情節簡單的劇本,拍攝時一切都以節約為宗旨,人物只有五位,在小城里也只有戴家一家人,場景只有戴家大院和古城墻,這與大片電影的大手筆、大制作相差甚遠。《小城之春》雖然情節和場景都非常簡單,但它特有的古典美和意境美,卻讓人回味無窮。
一、“一切景語皆情語”——《小城之春》的古典意蘊
影片《小城之春》具有濃厚的古典意蘊,影片中的意象和意境頗耐人尋味。導演將筆墨著力于細小的動作、精微的細節處理上。比如,布置人物活動的環境,呈現給觀眾的是殘情殘草、殘磚破園,與人物心灰情傷、凄涼麻木的情緒相互比照。在影片中,環境已經不僅僅是人物活動的背景了,它也成為了影片的一個角色,真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比如,影片中蘭花和盆景被用來是傳情達意的工具。古代女子多含蓄,如果看到心儀的對象,不便主動示愛,往往通過送一樣自己喜愛的東西來表達心意。周玉紋在知道是自己初戀情人到訪時,已為人婦的她在行為上存在諸多的顧慮,于是她讓老黃給志忱送去一盆蘭花,來表達自己對初戀情人的余情未了。蘭花代表玉紋,雖然很香,但味道太重,過分熱情,結果只能失敗。戴繡送給章志忱的是盆景,盆景雖高雅,但它終歸是盆中之物,空間狹小,所以也失敗了。
電影中的古城墻也是一個非常明顯而且具有深刻韻味的意象,電影開始第一個鏡頭就是從古城墻的墻體搖到沿城墻行走的女主人公玉紋的畫面,既點明了故事發生的環境,也暗示了它與女主人公之間存在的某種微妙關系。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逐漸了解到,這段古城墻不僅是玉紋每天買菜買藥的必經之地,她和丈夫一家就居住在由這道墻圍著的小城里。影片中有多次“城頭戲”:全家人同游城墻一次;章志忱與戴秀上城墻一次;章志忱與周玉紋上城墻兩次。每次的城頭戲,對影片情節的發展都起著推動作用,而且這段城墻在作品中反復出現,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第一,《小城之春》寫的是剛結束的1946年,殘酷的戰爭留給小城的是一片荒草叢生、斑駁陸離的衰敗景象,看不見任何復興的生機,歷史的創傷外化于物,內化于人心,奠定了本片的感情基調。第二,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當中有個精妙的比喻:“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1]這是對人生婚姻困頓與執著的概括。影片中的城墻也有著一種類似的矛盾二重性。城墻的現實功能是保護人們的安全,讓城內居民在一個相對有所保障的域所里活動,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們的認識格局與眼界,使他們對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戴秀到城墻玩時曾對章志忱說:“沿著城墻走,就有走不完的路,往城外一看,你眼睛使勁往遠處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章大哥,呆在我們這個小城里,尤其像我們那樣的家里,真會把人給憋死的。”章志忱作為一個來自上海的新青年,他的出現給戴家人帶來了外面的氣息,他的西裝革履與禮言的長袍大褂形成鮮明對比,他也打破了戴家人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最終隨著志忱的離開,一切又恢復了原樣,這表現出城墻所烘托出的是當時中國普遍存在的“深沉的苦悶”,人們的思想并未完全開化。
中國古典文學非常注重意境的創造,王昌齡曾提出過“三境”說,即物境,情境,意境。王國維也曾在《人間詞話》中寫到“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意境二字,探其本質也。”[2]可見意境自古就是評判文學作品優劣的主要標準。李天濟在寫作《小城之春》電影劇本時就有明確的對古典意境的明顯追求,他說:“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追求,我在這個劇本中想營造一種坡詞中的‘多情反被無情惱’的意境。”費穆則說:“我和作者相約不失原意……’,他本來就主張拍電影要心中存著作中國畫的心情”,對于意境的追求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景交融,在《小城之春》里,只有五位人物,唯一另外出現的就是兩只母雞,而且它們還是在無意的情況下跑到了鏡頭里,情節也只是簡單地婚外戀,三角戀,但是它卻成了經典之一,原因之一就是對古典意境的追求。影片一開頭天色灰暗,音樂哀婉悠長,女主人公一人提著菜籃子在城墻上慢慢的走著,那被戰火毀壞的城墻,破敗不堪,而女主人那無精打采,迷離的眼神望著遠方,貌似在期盼著什么,這種意境與《牡丹亭》中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3]有幾分相似,首先是場景的相似,前文中曾提到一切景語皆情語,斷井頹垣,破敗不堪的景象與女主人公壓抑,悲涼的心境相似,其次女主人公心中熱烈的情感與頹敗的場景形成對比,抒發著對青春已逝的傷感,感傷是古典文學有的一種審美形態。影片中女主人公玉紋用舒緩的語調交代著故事情節和自己的生活,這情與景的交融感染了觀眾,揭開了每個人心里都有的最悲傷的角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4]的空虛情態。
影片還有意的避免“閃回” 這種拍攝方式,在玉紋與志忱第一次約會時,兩人對當初未走到一起都表現出悔意,但是導演并為拍出他們當初是多么相愛,因為要表現的不是玉紋的愛情悲劇,而是他們面對情與理時的矛盾。這就是導演有意運用中國畫中的留白,給觀眾不盡的想象,營造了詩畫合一的境界。
二、“情、理之間”——《小城之春》的古典文化思想
儒學的強調的是“克制”,凡事要保持一種“中和”狀態,“合情合理”的精神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中國的傳統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通情達理的人。
在傳統觀念中,家對于女人來講是她的全部,一個“責任”給多少中國婦女背上了沉重的枷鎖!玉紋很寂寞,所以初戀的情人來了,她很激動,畢竟苦澀的生活中有了一絲甘泉;然而丈夫的眼神又是那么無助,他需要玉紋的幫助,男人成為生活的弱者,女人的同情心大過了對于生活的不滿,所以她會徘徊,她會矛盾。玉紋與志忱第一次相見,不知所措,但中國傳統道德標準讓兩人故作平靜,畫外音是“你為什么來?你何必來?叫我怎么見你?”志忱的一聲“大嫂”叫得又是多么無奈。他們第一次單獨見面,是在志忱來的第一天晚上,玉紋借口去送東西,玉紋非常周到細心,但只是說這些無關緊要的話,直到熄滅了燈,玉紋的感情才得以釋放,忍不住的哭了,然而終究還是“理智”占了上風,玉紋無言地離開了,但是在離開之前,玉紋的口中說了三次“明見”。
玉紋和志忱分別主動提出過一次在城墻上單獨約會,但是他們始終處在情與理的矛盾中,志忱說:“不要瞞著禮言來見我”,但又問玉紋是否愿意和他一起離開。兩人情感迸發的是在戴秀的生日宴會上,從兩人猜拳開始到兩人喝醉,曖昧無處不在,直到玉紋來到志忱的房間。志忱抱起玉紋,但很快又放下了,仿佛一切都在那一念之間,志忱把玉紋一人鎖在房間里,但玉紋卻用手把窗戶打爛,這是整部影片情與理矛盾沖突的。玉紋是中國傳統婦女的代表,每一次去章的房間,我們可以看見她的著裝一次比一次艷麗,看著覺得奇特,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是多么的激烈。雖然表演不免有造作的嫌疑,但是卻很好地表現了當時人物的心理。費穆導演還別具匠心地在介紹人物和劇情時運用了話外音,主人公的話外音解決了這部電影需要表現人物心理的問題;同時觀眾的視角也和玉紋的視角相吻合,使得“觀影”本身帶上了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玉紋和志忱的道德觀念制止了兩人的出軌,這就是費穆電影美學里“發乎情,止乎理” 的傳統情理關系。
三、“長鏡頭、慢鏡頭”——現代拍攝技巧的融合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長鏡頭和慢鏡頭,玉紋和禮言的動作都是被刻意“減慢”的。禮言是個病人,一直沉浸在祖業毀在自己手里的內疚情緒中,“沒有勇氣活”了;而玉紋對著沒有愛情的婚姻和死氣沉沉的家,除了買菜買藥之外,跟禮言也是一天見不到幾面,見到了也說不上幾句話的,她的慢動作正是無聊生活造成的。又如玉紋和志忱在城墻上約會的那場,費穆巧妙地用了幾個長鏡頭疊加,制造了兩人情感“剪不斷,理還亂”的纏綿意境:當兩人的感情被發現之后,費穆又連續用了幾個長鏡頭,表現了三個人物之間尷尬、不知所措、無奈,“欲說還休”的意境。導演給禮言的燈光都是正面的,照的亮亮的,同時發白,可見此人是病的不輕;而章志忱,則多用仰視的鏡頭,突出此人的高大偉岸。費穆的長鏡頭和慢動作和一些拍攝技巧反映出他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和對傳統敘事方式的熟悉,使影片在人性真實和藝術美感上達到和諧統一。
與此同時,電影也明顯使用了兩套語言系統。玉紋的旁白和電影畫面的表現相互交織著展開,深入人物的心理情感世界之中。
影片以玉紋的第一人稱內心獨白開始,“住在一個小城里邊,每天過著沒有變化的日子,早晨買完了菜,總喜歡到城墻上走一趟,這在我己經成了一個習慣……”給影片定下了基調。然而影片中有些旁白卻超出了玉紋這個角色的感知范圍,時而第一人稱,時而第三人稱,時而與畫面同步,時而又是滯后或超前畫面。如來客一場,客人還沒有到,玉紋的旁白已經出現了,“誰知道他會來”,“來的竟然會是他”、“教我如何面對他”,一連串的旁白,預示著來人的特殊性以及將要引發的一場大的變化。這種敘事手法超越了電影自然的時空限制,深入表達了女主人公寂寥紊亂的內心過程。
尾聲
與《小城之春》相比,以《英雄》為代表的“中國式大片”不禁令人倍感嘆息!同樣刻意追求意境美,《小城之春》沒有那么多的美景,只有簡單的斷井殘垣傳達出淡淡的感傷意味;張藝謀的《英雄》則極盡浮華鋪張之能事,色彩畫面固然絢麗多姿,然而卻空洞無物。同樣側重與觀眾的共鳴,費穆所追求的是心靈上的共鳴,張藝謀追求的則是視覺上的共鳴。兩相比較,高下立顯!或許,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中國藝術電影,有待影壇的深思!
【注釋】
①見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9頁。
②王國維《人間詞話》,新疆人民出版社第159頁。
③見湯顯祖《牡丹亭》之奈何天。
④李煜,《相見歡》。
【參考文獻】
[1]李少白.中國現代電影的前驅——論費穆和《小城之春》的歷史意義[J].電影藝術,1996,(5).
[2]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篇4
鴻雁外語學校六年級
關銘昊
當你看到美麗的花朵,你是否想過園丁的辛勤?當你津津有味地聽老師講課,你是否想過老師辛苦地備課?當你悠然自得地走在放學路上,你是否想過父母的焦急?
風和日麗,天高云淡。
我和媽媽去公園,一進公園大門,我就看見在草坪上有醒目的五個大字——公園歡迎您。我驚呼:“這是多么厲害的一項工藝呀!”媽媽接過話頭:“對,這項工藝花了園藝工人很多心血,很大力氣和辛勞完成的,他們需要畫圖紙設計,還要依著字形來計算一個筆畫栽種多少種子,這需要花時間和力氣。”又過了一會兒,我們走到兩旁都是草坪的小路上,看見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是綠色的,我問媽媽:“這是怎么做成的?”“這是先把鐵絲彎成動物的形狀,然后把小樹固定住,當它長大時,修剪好,就成了這個樣子。”“哦,好厲害呀……”
記得聽過一個故事:
篇5
在一個相同的時光里,
我和你穿過了人群,
從遠處走到那里,
邂逅了彼此,
遇見了,
愛上了,
沒有問是對是錯!
/
曾經的我和你,
已回不去,
曾經的昨天一直在回憶,
是你出現讓我的曾經如此美麗,
無論時光的洗滌會有多久,
總是你的樣子讓我在夜里夢到,
總是你的笑容讓我一直思念!
/
等待總是孤單的蒼老,
為了一份情而付出了最珍貴的時光,
光陰易逝,
握不住、停不下已漸漸走遠,
未來的時光,
好想可以牽你的手,
到最后!
/
若無你,
夜里的夢,
也是悲傷的眼淚,
是你將一個吻留在了我的心臟里,
又是你用這一世柔情,
讓我走在思念路上!
/
若是大腦可以刷新,
那么留下的還是對于你的記憶,
依舊清晰,
相隔著這冷冷的空氣,
思念飄出靈魂,
希望會到達你哪里,
你的心里、靈魂里!
/
愛的路上,
有人留給了自己深深的思念,
還伴著一日一日的等待,
只想做你的愛人,
在你的世界里,
有我,
伴著你看著日出日落!
/
見不到一個人的心,
相思總是苦,
思念一個人的幸福,
會有些憂傷與凄迷,
或許不會常常見到你,
但是會有一種愛不會離開你!
/
愛越深越膽怯,
有一千一萬個想要見你的理由,
卻缺少了那一個找你的勇氣,
總會幻想,
有一日會自背后抱著你,
告訴你:我好想你!
/
此時的自己,
寫著無力的文字,
傾訴著思念,
多么想你可以在身邊,
有著與我一樣的思念與愛,
依偎著、陪伴著、心與心靠著!
/
回憶再起,
我的心已被你偷走,
所以至今心口總是刺痛,
何時歸還,
讓我用完整的人生,
去和你走完此后的余生!
/
此生還有很長,
是否會用青春年華等到遲暮白發,
當有一日,
你的指尖劃過我臉上的皺紋,
那時會是一種什么心境,
顫抖著、哭泣著、告訴我,
你愛我、你也很想我!
/
與你邂逅之前,
我不知道,
還有一份愛隱藏在這個世界,
與你相識之前,
我不知道,
還有你一個你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與你的開始、結束,
我們走的太急!
/
在我的生命走到盡頭,
在我的生命只剩下一眼而逝,
我希望,
最后一眼看到的是你,
在我生命只剩下一口氣息,
我希望,
最后的呼吸全是你的味道,
在我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秒,
我希望,
會是你抱著我,
讓我靜靜的離去!
/
別太急,
人生還有很長,
篇6
這是《生活的滋味》。
只有面對生活的坎坷、挫折、困難時,能夠微笑、勇敢地面對并努力去克服它,才能夠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甜美,成功的喜悅。
這是《生活的滋味》給我的啟示。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樹木只有經歷嚴寒酷暑的考驗,承受住風霜雨雪的打擊,才能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才;涓涓細流只有越過布滿巨石的坑潭,淌過陡峭不平的小路,才能投入到大海的懷抱;小草只有頂破層層淤泥的的阻攔,熬過刺骨冰雪的壓迫,才能將自己的青翠展示給人們;丑小鴨只有面對世俗的眼光,譏諷的話語不自暴自棄,才能等來成為白天鵝那一刻脫胎換骨般的光彩和驚艷。人也是如此。在漫漫人生路上,有無數荊棘在阻礙我們前進,也許是白眼、不公、嘲笑的對待,也許是工作競爭中的被淘汰,也許是病魔的折磨,也許是各種考試的失常發揮,也許是家庭的破裂,也許是親人的離世,也許是家境的貧寒······但不管遭受怎樣的磨難,經歷怎樣的慘淡,遇上怎樣的危機,我們都應該毫不畏懼,應該百折不饒,依然堅定不移,依然樂觀積極,依然勇往直前。
其實,許多我們熟知的著名人物盡管聞名世界,光鮮亮麗,衣食無憂,令人羨慕,但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或是艱辛困苦的經歷。幼年喪父的高爾基家庭貧困,才10歲,他小小的年紀和弱弱的身體就已嘗盡了人間苦難,這更使高爾基看透了世態炎涼,深刻體驗了底層人民的生活,寫出了一部部不朽之作。聰明伶俐的海倫·凱勒從小便聽不見媽媽動聽的搖籃曲,看不見爸爸慈祥的面孔,她的眼前是無邊的黑暗,耳邊是死一般的寂靜,可奇跡的是她竟然學會了說話以及五種語言,還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加藤嘉一出生于一個貧困潦倒的家庭中,為補貼家用,他弱小的身軀過早地擔負起了生活的重擔。窮苦、不公、白眼伴隨著他的少年時代。高考后,為了讓弟妹上學,他放棄了邁進大學校門的機會而留學中國。在如此艱辛的歲月里,他并沒有被摧垮,反倒煉就了他堅忍的意志。
篇7
關鍵詞:農村公路外部性產權資金
在我生活的鎮上有兩個對山而居的村落,在這里我簡稱為J村和R村。兩個村落面臨的公共的問題就是公路建設問題。好幾年前就聽說J村要把通往村里公路修好,但是到現在都還沒動工,一打聽有的說是政府撥款不足,有的說是老百姓不讓占用自家用地,然后一直就耽擱。J村現在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居住的全是空巢老人和小孩,青壯年外出打工,過年過節也看不到幾個年輕人,生活水平也不見提高。而R村著實讓我驚訝,今年過年一條寬約2米的公路一直通到村里。聽長輩說是去年年初政府開始計劃修的路,且又聽住在村里的人聊天說修路的時候哪家的地要占用,哪家搭的偏房要拆掉基本上沒有反對意見,修路也都非常積極,這才知道為什么R村這么快就把公路給修好了。過年路經的時候發現家家戶戶都是熱熱鬧鬧的,好多人家房子也翻新了。
其實農村公路一直是中國廣大農村存在的一問題,它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J村為什么一直動工不了,村民阻撓只是一個小的方面,更重要的問題是公路修建的財力不足。
早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就計劃改建120萬公里農村公路,基本實現所具備的鄉鎮、村通公路。“十三五”期間,農村公路更是成為重中之重,全國各省市深度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據行業部門估算,僅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需求超過1萬億元。但是面對中國龐大的農村面積,雖然有政府的財政支持,面對農村公路建設的高額資金仍然存在缺口。
農村公路作為公共產品不同與高速公路這樣的準公共產品,它不可以通過“貸款修路,收費還款”這樣的方式來籌款修路。因此采用BOT、TOT等融資方式用于籌資修建農村公路是行不通的。但是投資修路總是要有回報的,既然公共產品不能通過收費的方式獲得回報,那么只有從公共物品外部性著手了。
在這里先暫停一下,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農村公路的正外部效應:
一、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有句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農村公路的修建使農村與城市更加緊密的連接起來,促進廣大農村實現“引進了,走出去”。因此,農村公路的修建必定會帶來經濟效益。
二、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穩定。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據社科院2013年12月26日的《社會藍皮書》數據統計中國2012年城鄉收入差為20倍。近年來雖有減小趨勢,但差距仍然很大。因此,農村公路的修建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的基礎上,有利于減小社會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
三、提高農村生活水平,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農村公路是把農村與外部聯系起來的紐帶與通道,有利于促進農村多元化的發展,使農民在精神與物質上得到滿足。
既然農村公路具有正外部性,那么接下來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這些外部效應內在化。外部效應的一個解釋就是“未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經濟交易成本或受益”,所以將外部效應內在化不妨可以通俗的解釋為“通過價格反應經濟交易成本或受益”。在農村公路修建的問題上也就是把農村公路所帶來的正外部性變成可利用的資金。
在新制度經濟學中,科斯將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思路轉變為解決產權問題,認為產權不明晰是產生外部性的根源。但是農村公路作為公共產品,從產權的形式來看是共有制,因此將外部性內在化的主體還應是政府。
在明確了農村公路具有外部性和外部性的產權歸屬的基礎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外部性變現以彌補修路的資金缺口。
對于農村公路來說,最容易變現的就是道路兩邊商業活動的經營權以及土地出售使用權的獲得。比如通過出售或競拍的形式轉讓收費停車場、加油站、以及各種商店的經營權以獲得資金;通過出售道路兩旁增值的土地使用權以獲得資金。但是由于修建農村公路的初衷是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因此在不違背初衷的前提下通過轉讓經營權和使用權獲得的資金是有限的。
篇8
眾文人都為詩人喝彩,只有一位老作者面帶微笑,沉吟不語。我注意到,坐在自己旁邊的這位老者的神情仿佛在說:“這充其量只是匹夫之勇而已。”于是,我就欠身問老作家:“老先生,您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
在座的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我們。老作家朝那位詩人點點頭:“說得很好,年輕人。從你的話里,我看得出你的身體很健康。”
聞聽此言,眾人紛紛表示詫異,有人問:“老人家,你的意思是說他不怕死,原因在于他的身體很健康嗎?”
“的確如此。”老作家清清嗓子,緩緩地說,“那位年輕人之所以不畏懼死,是因為他距離死亡很遙遠,因此缺少對生與死的理解,所以才敢于藐視死亡。可以說,人距離死神越近,他對于死亡就越恐懼。在座的各位都還很年輕,可再過幾十年,到了我這個年紀,對生與死就會有更真切地認知、更深刻地體悟。”
會場一片寂靜,包括剛才那位慷慨陳詞的詩人在內,大家都在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許久,有人說:“感謝老先生給我們上了人生的一課!”會場里響起一陣掌聲,相信這掌聲是大家發自內心的表達。
篇9
昨天坐公交車去辦事。到一站,上來一個小孩子坐在我身邊,小孩子一直在自言自語,這才發現他有些智障,但好像不太嚴重,還能有禮貌地問我下一站是哪里。突然看見孩子脖子上掛著一個小牌牌,牌子上面清楚地寫著家里的地址,以及家長的聯系方式。我曾見過無數有缺陷的孩子,身邊常常有人寸步不離,那種情景是關于愛和溫暖的記憶。而眼前的一幕,卻讓我看見了另一種穿越生命的愛,聯系方式下面,一行小小的字讓我心潮翻涌:“我要讓他相信,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如果有一天他做不到,你遇見了,請幫助他做到。”看了以后,我的眼睛立刻濕潤了。快到站了,我笑著對孩子說:“這位小同學,我快到站了,東西太多了,可不可以幫我提下車。”孩子笑了,沒有作聲。車門剛打開,他二話沒說,提起我身邊的一個袋子便走到車門口,讓我先下車,然后遞給我,沖我笑了一下便返回到座位上,那一刻,我想說好多次感謝,只是有些哽咽,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那天下午到菜市場去買菜,天空下著小雨,我撐著傘下樓往菜市場走。這在往常,小區門前就有許多賣菜的,很方便。可今天下雨,沒有小販過來。往前走了不遠,雨中看見一個小攤,蔬菜被雨澆得發亮,一個年輕小伙正披著雨衣站在那里。我很好奇,小伙子為啥雨中還在這里擺攤,便上前問他。他四下望了一下,對我說:“昨天一位大叔和我定了五十斤白菜做泡菜,說好了下午三點來這取,可一直沒來,我估計他在等雨停,怕他撲空,我就在這里等著,順便也賣點菜,這大雨天的,能在我這就近買點就買點了,省得往前走還得挨雨淋,給大伙行個方便。”那一刻,我立即決定在這里買菜,因為在淅瀝的小雨中,我突然遇見了摯樸與善良,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昨天下午,快遞打電話,說五分鐘之后到樓下,讓我下樓等。我掐著時間下樓,可他還沒到,我便繼續在樓下等著。可這一等不要緊,等了快十五分鐘了,也不見人影。我有些生氣,就給他打電話,一接通我便急了,問他現在到哪了,小伙子說馬上到。一分鐘后,他真的到了我們單元門口,車一停,他便道歉說:“大哥,對不起,我早就到了,剛才六號樓一位老大爺下樓不方便,我就給送上去了,爬了七樓,到家里又順手給他把東西裝了一下,耽誤您了。”那一刻,我無語,心里蕩漾的全是感動。我二話沒說,趕忙一邊遞煙一邊說沒事,比起那些速來速走,冷漠的快遞員,這種感動實在難以遇上。
我們生活在愛的世界里,有許多溫暖與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或許你不曾遇見,但遇見了,就會與溫暖結緣,你就會越來越熱愛生活、相信生活,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所承載的愛,一直藏在你的身邊。
摘自《中老年時報》
篇10
在繾綣的歲月里
那茁壯成長的樹苗
永遠昂揚著向上的勇氣
假如不曾遇見你
在旖旎的時光里
那柔弱翠綠的露珠
不會變成飄落的淚滴
假如不曾遇見你
在美好的年華里
那嬌羞鮮艷的花朵
永遠綻放著盛開的笑意
假如不曾遇見你
在難忘的記憶里
那展翅飛翔的白鴿
不會迷失旅行的意義
假如不曾遇見你
在有限的生命里
那冥界忘川的泉水
永遠充滿著神奇的秘密
假如不曾遇見你
在無涯的輪回里
那亙古不變的頑石
不會繼續等待的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