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身邊范文

時間:2023-04-12 10:3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在身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律在身邊

篇1

法律”多么威嚴的字眼,總以為離我很遠,其實不然,現在卻覺得離我們越來越近,愈來愈近了……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食,遂至福海百貨尋美食。途中,我看見幾個人在一家照相館門口爭論,仔細一看,個個面紅耳赤,不可開交。出于好奇,我不由自主地向他們走近……

在那,我豎著雙耳,想捕捉爭論的來龍去脈,天不從人愿,聽了一會兒,還是一頭霧水。直至另一個旁聽者告訴我,才拔開云霧見太陽,一切知了。

原來,他們在此拍了幾張藝術照。但這家相館未經他們許可,就將照片擺放在門口做廣告宣傳。只見,他正與照相館老板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賠償他們的損失。仔細打量一番,其中,一位氣質非比一般的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見他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高度數的眼鏡,他的言行舉止無一不具博學之勢,鴻儒之態,似乎腹有墨水一大池啊!

“我們自已拍的相片,自已有權掛出來”。照相館老板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指著相片,并略帶理直氣壯之勢,聲如雷鳴,令人畏懼。

“老板,非也,非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那人抬高度數眼鏡,拾指豎立并左右搖擺,尖銳的目光似一把利劍直掃照相館老板。

“這個……”老板聞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但臉仍露不服之情,大腦正急速運轉尋詞反抗。

“還有根據……”。沒等老板回答,那人正準備長篇大論一番。

“別說了,別說了,我賠償還不行嗎?老板低著頭,臉紅如火,心里正悔恨自己當初沒有學法,要不然……

篇2

法律在我的身邊

我在《社會》這本書上,學到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了解到法律是有強制性,約束性的。不是說你想執行就執行,不想執行就不執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就隨時在保護行人的安全,不遵守它,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法律在每個人的身邊,這是人所共知的。可偏偏有些人知法犯法。比如:有一個星期天,我去上劍中英語。車行到半路上,突然堵住了。我就想;為什么剛修好的寬闊馬路,出現了堵車的現象呢?當車慢慢行到十字路口時,這才明白,原來是一輛從東往西的小轎車撞上了一輛由南往北行駛的大卡車,這好比是雞蛋碰石頭,傷害的最嚴重的是那輛轎車。大卡車的側面只是撞了一個坑,而那輛小轎車的車頭撞的稀巴爛,車里的人也受了重傷,地上還有一大片血。不一會,交通警察來了,查清了事故的原因,原來是小轎車的車速太快,而且還闖紅燈,撞上了大卡車,造成了這次事故。

這次是我親眼目睹的交通事故,看起來非常可怕,使我進一步理解到“寧停三分,不搶一秒”這句警示語的含義。現在雖然馬路寬了,但是人多了,車也多了,一不注意就會出現交通事故。同時這次交通事故也教育了我,因為我上街也有時候不注意交通安全。這次事故,使我明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深刻含義。我們要想讓交通法規在我們的身邊隨時保障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嚴格遵守交通法規。這樣,才能安全幸福你我他。

篇3

人勤春來早,萬物待時發。孕育著新希望的春天正在到來,生機總會蘊含在變革與發展之中。05年對于縣法院來說,是嶄新的開始。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領導班子,新的工作理念,新的發展思路,預示著法院嶄新的工作局面的來臨。仙游電視臺《法在身邊》欄目愿在這充滿生機的春天里,同法院攜手,為推動法院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并記錄下法院變革與發展中的每一個足跡,共同為構建法治社會,促進仙游和諧快速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欄目簡介:《法在身邊》是仙游電視臺開辦的一檔法制類專題欄目,04年創辦,05年改版。每兩周推出一期新節目,每期節目播出八次,均在黃金時段播出。

欄目定位與宗旨:析法,釋法,普法,用法,給出說法,提高百姓法律素質和用法水平;動態消息,專題紀實,特別節目,展現政法戰線風采與業績;法眼看世間,解讀社會事件中的法律含量。

欄目形式:《法在身邊》欄目a版b版交替播出的模式。a版紀實版,b版為普法版,均采用板塊式結構,具體內容如下―――

a版以宣傳政法戰線工作為主,分為三部分四塊內容。

1信息類:一線來風準確、全面介紹政法戰線上的新情況、新措施、新成就,特點是簡明扼要,信息量大。

2紀實類:(1)舉案說法:紀錄剖析具有故事性、關注度和法律含量的案件。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從法律的角度予以闡釋。

(2)現場追蹤:同步拍攝(或再現)案件的偵破、執行過程,全方位敘述其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風采類:展現工作成就,推出先進人物,對專項行動進行輿論宣傳、追蹤報道和成果展示。

b版以記錄其他執法部門執法行動和觀眾互動類節目為主,分為4部分內容

法律課堂:法律、法規宣傳。

執法看臺:執法過程中的案件與成就。

給你說法:觀眾互動類板塊。

法治聚焦:話題類節目。

欄目特色:圍繞法律主題,綜合運用多種電視手段,融知識性、權威性、貼近性、可視性于一爐,風格鮮明。

欄目運作:由電視臺和法院抽調精干力量組成欄目組,法院負責節目的策劃、資料提供、車輛配合等相關事宜,電視臺負責節目的攝制、制作和播出。法院必須提供充足的素材資源,電視臺必須提供充足的拍攝制作時間,雙方通力合作,保證節目高質量按時播出,達到預定效果。

篇4

筆者認為不管這方面內容是否最后入法,就其本意來說,是要全社會更多地關心老年人的情感世界,尤其作為子女,不僅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也有在精神上慰藉老人、減少其孤獨的責任,使他們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目前,這方面普遍重視不夠、關注不夠能夠身體力行的還是少數,所以修改意見是符合老年人的意愿和社會現實狀況的。當然,道德層面上的問題光靠立法是不夠的,更多的要靠晚輩修身立德,提升精神和思想境界來解決。

中國老齡化和家庭空巢化,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有1.67億,大中城市空巢家庭已達到70%。未來10年,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將高達90%左右。有一大批中老年人,子女或出國留學,或到外省學習,或在外打工,或在異地任職,常年枯守空房,特別是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和孤寡者,寂寞、孤獨是他們最難忍受的。有些老人并不缺錢,缺的是親情。他們并不需要子女的贍養費,但卻十分看重精神上的安慰、情感上的噓寒問暖。不少子女的孝心,往往表現在給父母長輩寄點錢、買點東西上,而對他們更為迫切的情感需求卻不太重視,甚至忽略不計。

子女不在父母身邊,已經是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了,所以就有了“常回家看看”的呼吁。然而真要做到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一是缺錢,二是沒時間,三是沒孝心。金錢有價,親情無價,當父母的并不一定要子女給多少錢、買多少東西,只要人回來了,熱熱鬧鬧聚在身邊,比什么都好。特別是年邁體弱的老人,來日不多,一年中望眼欲穿盼兒女歸來,你能忍心為省幾個錢而無視父母日思夜想的那份深情嗎7錢債易償,心債難還,當有一天老人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回首住事時,就會為自己的短視而羞愧難言,會為自己的重錢輕情而抱恨終生。

“常回家看看”入法是社會的進步

“常回家看看”入法,意味著今后如果老人就此訴諸法律,法院就得立案審理。筆者認為,這是社會的一個進步值得我們叫好。

盡管現在社會日趨注重對老年人的關懷,社會化養老也已成為趨勢,但目前我國多數老人還是習慣享受子女的贍養。而且作為老人,總是希望子女能常在身邊,或者常來看看自己。但在過去,如果子女不常回家,老人根本沒有辦法,因為即使訴諸法律,法院一般也不會受理。這對老人其實非常不公,因為有些子女雖然說自己工作忙沒時間或者經濟壓力大,但實際上這些都是相對的,比如一些子女說自己工作忙,卻有時間光顧各種娛樂場所,還有些子女說自己經濟壓力大,卻有錢去買名牌時裝。事實上,一般而言,老人都是比較寬厚仁慈的,之所以走到想把子女告上法庭這一步,那肯定是萬不得已,難道法律還不應該發發“慈悲”嗎?所以,這看似是老人的不幸,實際是法律的悲哀。

篇5

不一定,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如果滿足刑事訴訟法中所規定的拘留條件的應當拘留,沒有滿足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拘留條件的不應當拘留。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于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四)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昨日,武昌街頭上演駭人一幕:一男子輸了官司后,中午還同對方律師一起吃飯喝酒,但一出酒店,竟抽刀捅死對方法律顧問。昨日下午,嫌犯劉小冬被武昌警方當街制服,并被刑拘。

行兇男子叫劉小冬,今年34歲,原為武漢華電鋼結構有限公司員工。2001年,他在車間操作剪床時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受傷,遂將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后其對法院判決不服,上訴到武漢中院。

昨日上午,他和公司代表王某及公司法律顧問廖某一起去法院領取判決書,發現自己上訴被駁回。從法院出來后,他和王某、廖某等一起去吃飯。因心中不快,劉小冬喝了兩瓶啤酒。飯后,王某等人駕車送劉小冬回家。當車行至大東門立交橋下時,坐在后座的劉小冬突然掏出隨身攜帶的一把單刃跳刀,對坐在身邊的王某腹部猛刺一刀,然后迅速用左手抓住坐在前排副駕駛位置的廖某頭發,用力將其拉到車后,右手持刀對其胸、頸、背等部位連捅4刀。司機反應過來后迅速停車,兩名傷者忍痛爬下車。劉小冬企圖繼續行兇時,被巡邏民警和安保隊員抓獲。

據悉,廖某因失血過多,送醫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腹部受傷的王某已經脫離生命危險。

目前,劉小冬已被武昌警方刑事拘留。

篇7

關鍵詞:留守兒童;父母;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284-03

一、研究的背景與視角

本文所指的留守兒童是指農村中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孩子交由祖輩、同輩監護,甚至無人監護的未成年人。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普及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沿海開放城市的發展和外向型經濟的逐步形成,農村中出現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向城市轉移。

隨著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在增多,目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從在北京舉行的“2009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獲悉,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 800萬人,約占我國兒童的16%,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4 000多萬人。①

本文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主要利用現有研究中的相關資料和大連市婦聯在2010年進行的大連市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資料,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一是留守兒童現象的存在對于外出務工父母人力資本的影響;二是留守兒童現象的存在對于留守兒童自身人力資本的影響。

二、“留守兒童”對父母人力資本的影響

(一)減輕父母的居住負擔

當父母從農村來到城市,在一個全新的、不熟悉的環境中,安排生活、尋找工作是他們的第一要務。由于大部分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制造業和服務行業能夠提供集體宿舍,沒有子女在身邊的外來務工人員能夠很方便地解決住宿和生活問題,很快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二)提高父母的求職競爭力

對于孩子不在身邊的外來打工者,他們尋找工作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他們可以憑借沒有孩子負擔的優勢,選擇干加班、倒班的工作,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三)增加父母的人力資本價值

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通過接受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對外來務工人員而言,職業技術培訓是現實和可行的提高人力資本價值的根本途徑。沒有子女在身邊的外來務工人員,工作閑暇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和素養,以便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和提升自身的職業發展水平。

三、“留守”狀態對留守兒童人力資本的影響

我國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絕大部分,農村的留守兒童是未來我國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的研究表明,處于“留守”狀態下的農村兒童,由于父母不在他們身邊,與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兒童相比,有著明顯的差別。對此,我們從學習、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留守狀態影響的利弊分析。

(一)對學習的利弊影響

1.對學習的有利影響

通過調查得知,“留守”狀態下的兒童,沒有了家長強有力的監控和檢查,要學習好,就全憑自己學習的自覺性;要學習好,就必須鍛煉自己的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根據2010年大連市婦聯的留守兒童調查,被調查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中等以上的占到了91.9%。這個數據說明,被調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并沒有受到父母不在身邊的影響,相反,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反而更增強了這些兒童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

2.對學習的不利影響

根據大連市婦聯的留守兒童調查,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97.6%是由祖輩撫養,這種隔代監護產生許多教育問題。從該調查中得知:首先,學習監管少。在日常輔導和家長對于學習的關注程度上,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家人經常過問學習情況的只占45.9%,家人經常檢查作業的比重只占29%。其次,課外讀物少。課外讀物作為豐富兒童課余生活和增長學識的重要補充,在兒童的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不經常和從不購買課外讀物的占76.6%。

(二)對心理的利弊影響

1.對心理的有利影響

心理狀況作為非智力因素在兒童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成才只有20%取決于智力因素,而80%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根據大連市婦聯的留守兒童調查,當同學遇到困難時,留守兒童中有99.2%的人愿意幫助;有86.2%的留守兒童認為現在身邊的人很關心自己。可見,留守兒童普遍具有愛心和合作意識,普遍能認識和體會到被關愛。

2.對心理的不利影響

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不利影響。根據大連市婦聯的留守兒童調查,被調查留守兒童中有48.8%經常為許多事情感到心煩。當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需要幫助時,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父母,父母不在身邊,可能會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成長缺乏適時的引導。

(三)對行為的利弊影響

1.對行為的有利影響

良好的生活和健康習慣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相對獨立的環境可能有助于這些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大連市婦聯的留守兒童調查顯示,被調查留守兒童中96.7%愿意參加學校的勞動,86.4%能夠幫助長輩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些數據說明,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具有較好的勞動習慣。

2.對行為的不利影響

對大連市留守兒童調查顯示,被調查者57.6%有早晚刷牙的習慣,88.4%的兒童超過10天洗一次澡,說明留守兒童的衛生習慣有待改進。留守兒童由于居住在農村,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加上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健康意識較為淡薄,致使疾病成了影響留守兒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升人力資本的對策

(一)提升外來務工人員人力資本的對策

外來務工人員的人力資源素質是影響已經成為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人力資源質量,不僅有助于提高就業企業的績效,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素質,而且可以推動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1.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和居住條件

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條件,解除他們不能帶子女進城的后顧之憂,可以使他們更大地發揮工作熱情和提高工作積極性,更穩定、更持久地投入工作。這項工作正在得到國家的重視。

2.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性制度建設

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保證外來務工子女在入學、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享有同樣的待遇。通過勞動合同法等保障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同時考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問題,新《勞動合同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帶薪休假制度。有關單位應該認真執行這一規定,讓廣大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帶薪休假,降低外來務工人員回家探親成本。

3.增加對外來務工人員技術與技能培訓

用工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服務,以不斷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能力、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一方面,由流出地政府和組織提供培訓,在外來務工人員進城之前提供咨詢與引導,對農民有組織、有目標、有方向地進行技術培訓、操作培訓;另一方面,由流入地政府和企業提供員工的培訓,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和流動提供幫助。

(二)提升留守兒童人力資本的對策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教育,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養,關系到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1.加強對留守兒童的親情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和親情,對兒童的成長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要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就兒童的學習、身心發展等情況,多溝通、多監管。父母不但要注重兒童的物質生活,也要注重兒童的精神生活。

2.注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我們要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完善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教育,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留守兒童心理關懷和教育、監護體系。全社會都要關心和關愛這個特殊群體的兒童,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學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擔負起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梳導和健康教育的重任;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職能。

3.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監護人應注重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鼓勵留守兒童多參加勞動和集體活動,加強對傳統美德的教育。學校要保證食品、住宿衛生條件,預防疾病的傳播。加強對留守兒童良好衛生習慣的宣傳教育,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農村應提供多重的醫療衛生資源,保證留守兒童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

參考文獻:

[1] 李星貴.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探析 [J].農村經濟,2007,(8).

[2] 程承坪.非智力因素: 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 [J].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 1999,(8).

[3] 馬明生.“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安徽蚌埠市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09,(12).

[4] 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1).

[5] 萬明鋼,毛瑞.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研究存在的若干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6] 雷萬鵬,楊帆.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判斷與政策選擇[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2).

[7] 熊亞.公共政策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2000,(1).

Study on the rear children phenomenon under the view of the human resource

SHAN Yi-bin,JIA Wei,LU Hong-ya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篇8

事發后首先要聯系使領館

記者:以您的留學和工作經歷,請您談談留學在外涉及到的安全問題有哪些?

郭素平:如今,留學安全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問題。相比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國出國留學的大都是大學畢業或者有工作經歷的那一代留學生而言,如今,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出國留學,很多人缺乏獨立生活和學習的能力,成為誘發安全問題的潛在因素。

留學安全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突發性自然災害,也有意外事故,以及刑事案件傷害等。從近年來發生的案例來看,安全事件的數量不斷增加,事情起因比較復雜,造成的后果也千差萬別。

近年來,隨著留學生出國之前的準備越來越周全,各種培訓也讓留學生和家長們對安全問題倍加關注。但我發現日常小事處理不當會引發不可收拾的后果,這點必須提醒大家注意。

記者:能否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郭素平:比如留學生之間相處不和,發生口角,最終大打出手釀成大禍的事情時有發生。

有件事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在澳大利亞發生的一起由于打籃球引發的事件。因為相互推搡身體碰撞,結果一個同學摔傷了。他們原本是一個實驗室的,一個讀博士,一個讀碩士,還共同租房。運動中身體碰撞難免受傷,受傷了去醫院,這在國內原本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在國外就醫沒有像在國內那樣容易,涉及到醫保、醫藥費等問題,加上家長不在身邊幫助解決,最終釀成了大禍。

摔傷的同學言辭激烈,對方也不示弱,還拿了瓶硫酸潑了摔傷的同學滿臉。結果一個嚴重毀容,一個身陷囹圄。摔傷的同學已經結婚,3個家庭都受到巨大的損失,也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很多損失,真是遺憾!

我得知此事后,曾告訴他們要盡快處理,馬上通知有關機構和當地留學生團體,并去找當地會講華語的律師趕快解決這件事,否則就會越來越嚴重。

遇到類似事件,我認為留學生應該首先通知中國駐外使領館,其次是通知當地的中國留學生團體,還有就是學校里負責國際留學生的部門,尋求他們的幫助。平常要經常關注所在地區哪些華人律師比較好,把他們的信息保留好,出事后立刻找他們進行咨詢。一旦觸犯了刑法,要立即找當地律師,否則就會面臨在那個國家多年的牢獄生活,引渡回國也不容易。

記者:事發后,通知駐外使領館有什么作用呢?

郭素平:在國外出了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要跟中國駐外使領館聯系。中國駐外使領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護中國公民在外的人身財產安全和權益。不僅是留學生,中國公民在國外,任何時候發生任何意外事件,首先要通知使領館。如果是刑事案件,就更要通知使領館,因為他們的幫助是最直接最靠得住的。留學生的父母不在身邊,最應該信任的就是使領館的工作人員,讓他們給你提供建議和幫助。保護本國公民是他們的責任。

出國留學要有法律意識

記者:留學國外,哪些方面有可能會涉及到法律?

郭素平:西方發達國家大都是法律健全、法制完備的國家,講究法律秩序。因此,出國留學之前,就要適當了解留學目的國的法律。出國后,首先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其次,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法律意識。第三,面對任何法律文件時,要認真仔細閱讀,謹慎對待。一定要把各項條文看清楚,不明白的當面問清楚。不能看都不看就簽字,因為簽字就是作了承諾,要履行合同中的內容。

比如,一般情況下,到國外第一個要面對的法律文件就是簽房屋租賃合同。雖然法律文件大多是雙方事先已經約定的內容,但各項落實到書面的條文還是要再看看,仔細斟酌。

記得我兒子到國外,剛拿到租房合同就發給我看,我發現合同中表明房租要付到年底。于是我提醒他學校11月中旬就放假了,你如果計劃回國休假的話,那你就要多付1.5個月的房租,因此合同中最好說明租房付到學期結束時。后來果真到了學期結束結算房租時,房東質疑此事,孩子拿出合同告訴他是到學期結束,于是節省了1.5個月的房租。

記者:事先了解留學目的國的法律,便于尋求法律幫助,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

郭素平:了解法律,這很重要,但是關鍵是你任何時候都要有法律意識。也許你不一定要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解決所有事情,但有法律意識很重要。要時刻明白事情進展到哪一步了,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涉及法律的后果。有法律意識,就會做到面對任何事情都不慌張,都會想到合適的應對辦法,盡量避免讓事情發展到非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的地步。

出國留學要有安全意識

記者: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安全隱患需要注意?

郭素平:海外留學過程中的日常生活范圍不僅包括學校課堂內外,還包括居住環境周邊,安全隱患時時都有,因此頭腦中要時刻具有安全意識,注意保護自己。

比如,在一個新的地方,首先要弄明白居住地周圍哪些范圍之內是安全的,少去危險區域和嘈雜的娛樂場所等;其次要注意交通安全,無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還是開車,都要遵守當地的交通法規;還有在超市和銀行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危險迅速報警。

另外,提醒大家盡量將緊急聯系人的聯系方式隨身攜帶,到國外后及早辦理手機服務,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國內家人和親友,以及身邊認識的留學生朋友。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系,讓他們隨時知道你的情況。

如果感到有任何潛在威脅,若仍處于學校區域,可尋找最近的報警亭,按通對講機通知學校的保安人員;若已離開校園,則應撥打當地的報警電話。撥打電話時要保持冷靜,說清楚自己所在的地點,有助于幫助警察定位并迅速赴場。

記者:現在各個國家都有留學須知和安全手冊,但時不時還會有留學安全事故發生,因此安全意識一定時刻記在心里。

篇9

刑事拘留與刑事處罰不同,只有被法院判刑并受到刑事處罰的人才會被記錄在個人檔案中。沒有被刑事處罰以及定罪的,只有刑事拘留的情況,是可以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嚴格來說,刑事拘留不是犯罪,所以即使在派出所有刑事拘留的記錄,對辦理無犯罪證明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刑事拘留只是一種強制手段,不是處罰,在查實案件與拘留人無關,證明中就不會有不良記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于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四)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如今,更多的新女性正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為了理想與事業執著前行著,追求著,完成著自己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平凡而又絢麗多彩的人生。

在我們水利戰線上,就不乏這樣的新女性。她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以高度的革命熱情去做好每一項工作,她們快樂的生活,努力的工作,為社會創造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我們河北省水利工程局第三工程處第六項目經理部,就有這樣一個優秀的新女性集體。我們的名字很普通,馬翠玲、曹月芝、雷冬梅、郭立紅、呂勝云、馬紀彩、宋志云。我們平凡的生活著、工作著,在平凡中體現出了不平凡的精神。

誰不想擁有一個幸福完整的家,誰不渴望溫馨幸福的生活,誰不希望在工作之余安享天倫之樂,家是什么?家是溫馨的港灣,是撫慰心靈創傷的地方,是幸福的源泉。

我們何嘗不想每天可以看到孩子天真爛漫的笑臉?何嘗不想每天回家共享天倫之樂?又有哪一個孩子不愿意依偎在媽媽的懷抱里撒嬌?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這些最基本的愿望,我們也很難滿足。孩子的生日,或是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也只能打個電話,通過長長的話線寄托牽掛。電話線的這一端,是工地上風風火火,和男同志并肩作戰的女性;也是孩子的母親,是年輕的媽媽。放下電話,擦干眼淚,我們把牽掛和思念深深地埋在心里,繼續上路。什么也不說,大壩最明白;什么也不說,是我們選擇了水利事業,我們便別無選擇!

我們是女兒,一樣有父母;我們是女人,也一樣有子女。父母,兒女,那是家!家是什么?家是父母手中的線,兒女是那高飛的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也在父母目光的注視之中。家是什么?家是兒女在電話中叫的那聲“媽媽”。家是什么?家是除夕夜的那碗水餃,吃了一碗,再盛一碗。五一,十一,萬家燈火,萬家團圓,我們不在自己的家中,我們在備戰,我們在施工。父母、愛人、孩子,給了我們深深的理解。父母,人到老年,本應安享晚年,但是,因為我們的選擇,他們在盡了對兒女這一代的義務之后,又擔負起了對下一代的責任。愛人,代我們在父母膝下盡為人子女的義務,在孩子面前盡母親的責任。孩子習慣了有事喊“爸爸”、“奶奶”,對我們,總是有幾分陌生。這不能怪孩子!孩子呀,是媽媽對不起你,你睡覺時,是爸爸給你講故事,媽媽不在身邊;你生病時,是爸爸陪你去醫院,媽媽也不在身邊;你生日時,是爸爸陪你切蛋糕,媽媽還是不在身邊。感謝愛人,他用行動詮釋著家的含義,播撒著愛的光芒。對孩子,我們只有愧疚。孩子,媽媽愛你,媽媽也愛大壩。什么也不說,我們選擇了水利事業,便無怨無悔!

您是否見到過一歲半的孩子躺在病床上輸液時,嘴里帶著哭音喊出來的是“奶奶”而不是“媽媽”嗎?您是否見到過兩歲的孩子受了委屈不去撲到媽媽的懷里,而是等爸爸回來撒嬌訴說嗎?您是否見到過兩歲半的孩子在睡覺時要“爸爸”陪伴,而不是“媽媽”嗎?您是否見到過三歲的孩子在夢中緊緊拉著媽媽的手,好像一松手媽媽就要飛走似的?此情此景,您的心情又會是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