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家鄉變化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7:4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家鄉變化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鼓勵學生生活積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沒有生活的積累,作文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鼓勵孩子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觀察、積累。用自己的眼睛去審視身邊的一花一草,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場景……并存放在自己的頭腦中,一旦作文需要運用這些素材時,他們就會像電影鏡頭一樣在頭腦中一一閃現,這樣的材料因為飽含自己的深情和記憶,真切、形象、生動、感人,寫出來的作文才會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我們班教室里曾闖入一位不速之客——馬蜂,它四處盤旋,孩子們當時確實吃驚不小,最后在師生的圍追堵截下,馬蜂終于被送上了西天,在安撫他們的同時,我也提醒孩子們,這沒準是一個很好的作文素材。學生寫發生在學校里的驚險刺激的事情這一作文時,馬蜂闖入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很多孩子輕松地寫出了精彩紛呈的《馬蜂風波》。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
作文指導課的重點應放在思維、審題、切入角度的指導上。學生作文最難的一是不知道寫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寫。有的學生讀了不少書,背了好多寫作技法,但寫作時卻無法合理聯系、運用。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審題立意,如何面對文題迅速打開思路,選好切題的角度,將閱讀中獲得的技巧和知識遷移運用到寫作中去。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面對話題,多方求問是激活思維的有效途徑。例如面對文題《錢》,可以提問:“錢是怎么來的”,“誰在賺錢”,“怎樣賺錢”,“誰在花錢”,“怎樣花錢”,“我們怎樣用錢”,“錢能買到什么”,“錢買不到什么”“我們在花錢問題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錢會一直存在下去嗎”……多角度解讀話題,使學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富有時代性。
三、點撥學生習作方法
習作時,學生往往走入“心高眼大”的 誤區,處處從大處著眼,天馬行空,信馬由韁,寫出的文章空洞無味 。例如寫《家鄉的變化》這篇習作時,孩子們多是泛泛而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都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問孩子們:你們從哪里發現家鄉發生變化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家鄉蓋了很多高樓”,“家鄉的路變寬了”,“家鄉安裝了自來水”,“家鄉安裝了路燈,夜晚變亮了”……我又問:“這些變化,你覺得哪一處最為家鄉增色?”孩子們陷入思考,最后終于都交出了讓自己滿意的文章,。這篇習作成功的原因是孩子們原本不懂得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針對這一問題對癥下藥,癥結自然藥到病除。
四、重視學生作文講評
篇2
(一)培養學生的鄉土情結
(二)引導學生尋找和發現鄉土素材
(三)引導學生搜集、整理鄉土素材
(四)引導學生取材
這樣做可以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 鍵 詞:挖掘 鄉土素材 提高 作文水平
農村學生作文難,難就難在閱讀面小、視野窄;見識面小、素材少。根據筆者近些年的思考與實踐,可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優勢,因勢利導,發掘鄉土作文素材,以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水平。
曾有人說:最原始的才是最美的。農村學生身邊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卻被習以為常的目光忽略了。學生常常舍近求遠,去寫他們不熟悉的火車、飛機、動物園和高樓大廈,結果越寫越摸不著作文的“門道”,越寫越找不到“自己”了。其實,可以寫寫自己的童真童趣、奇思妙想;寫寫家鄉最自然的山山水水、最淳樸的民風民情和最真實的發展變化。將這些最自然、最原始的用最真摯的感情寫出來就是最好的作文了。郭沫若先生曾說:“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便是上乘之作。”
新教材中要求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對貧困山區而言,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鄉本土的自然和人文資源”「1,“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獲得充分、和諧地發展”「2。
發掘鄉土素材,就是開發新課程資源;發掘鄉土教材,就是讓學生放下好高騖遠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態來“我手寫我心,我口抒我情”。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學會寫普通,寫平凡,才有無窮無盡的寫作素材,作品也才有更普遍的意義”「3。可見,發掘鄉土素材對農村學生的重要意義。
認識家鄉,熱愛家鄉是中小學生的第一個學習內容。家鄉是生育、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對這里的山山水水、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了如指掌。可習以為常的眼光使我們的眼睛熟視無睹、視而不見,導致找不到素材可寫。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對家鄉的山山水水、對家鄉的人和事沒有深厚的感情。
在源遠流長的文學長河里,不難看到,每一個文人的經典之作,都緣于一個“情”字。如果沒有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那一片神秘土地的濃濃情深,也不會有膾炙人口的《邊城》。《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對湘西一往情深的杰作,同時作者也用其獨到的表達方式成就了湘西。季羨林先生曾說:“湘西那一片神秘的土地……如果沒有像沈從文先生這樣的大作家和黃永玉先生這樣的大畫家,恐怕一直到今天還是一片充滿了神秘的terra incognita(沒有人了解的土地)”「4。
山區農村很多也像湘西這片土地一樣,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只要我們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寫、用真情實感去作文,也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來。“物以情觀”、“情以物興”(《文心雕龍》),古人已經闡明了感情與事物之間的聯系,可見,情感對寫作素材的重要性。
培養農村學生的鄉土情結,并不是要求學生都成為作家,寫出名作。而是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素材產生感情,有材可寫,有材要寫,達到“詩為樂心”(《文心雕龍》)。“當寫作已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的時候,他的寫作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5。
有了鄉土情結,并不意味著就有素材。還必須利用課內、課外的有效契機,引導學生尋找素材、發現素材。如學了巴金的《繁星》,肯定能夠引發你想起在家里的庭院中,在村頭的大樹下數星星、聽故事的情景。引導學生模仿《繁星》,將數星星的情景再現出來;學了沈從文的《端午日》和魯迅的《社戲》,學生們說:“這些大作家們說的話,就是我們想要說的!”可順勢一導:“來,我們和大作家們比一比,也寫寫我們家鄉節日的氣氛!”學生們會不余余力的去找與課本中不盡相同而又身邊獨有的特色素材。
課外也有很多的契機。學生們看到校園里一幢幢矗立而又潔白的教學樓,常會發出“嘖——嘖——”的贊嘆聲。老師跟他們講:“原來這里是一片荒坡,學校建在此后,一天天才有這樣的變化。在經濟發展的今天,你的家鄉沒有變化嗎?”學生會說:“……也從瓦房變成了磚房!”再引導學生去做社會調查,搜集家鄉變化的資料,并整理出來就是作文的好材料了。
確實,“我們身邊不是缺少寫作素材,而是缺少發現寫作素材的能力。”「6只要教師抓住契機,善于引導,教給學生捕捉素材的方法,學生發現素材的能力自然會提高。寫作的素材就會源源不斷的來。古人說:“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葉圣陶先生也說:“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7。有了寫作的源頭,學生寫好作文才成為可能。
當素材源源不斷來的時候,引導學生搜集、整理素材至關重要。我引導學生堅持寫日記、做資料卡片等,以搜集素材。日記和卡片是學生記錄素材的重要途徑,然后在期中或期末時做一次資料“匯編”,把鄉土素材匯編成“自然風光”、“民風民俗”、“鄰里關系”、“家鄉變化”、“童真童趣”、“奇思妙想”等類別。有了這些“素材庫”,就為學生的寫作儲備了豐富的“糧食”,學生不再因為“無米下鍋”而犯愁。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寫小時候過年的情景,單是一個“吃”就寫了很多,飽含著豐富的意思和情趣。由此可見文章中精彩的地方,都是生活中爆發出的最亮的火花。「8總之,學生有了素材的“小倉庫”,就有了寫作之源。
一次作文課上,初一學生問我“寫幾件事可以嗎?”顯然,這是取材的問題。我從莊稼的取舍上讓學生思考:一塊田里,行間長了幾株稻穗、雜草,應該除棄什么?同學們都說除雜草,就沒說行間穗。我說:“行間的作用是什么?”同學們都清楚是通風,我再引導“那行間的穗多了,不影響通風嗎?”學生都說:“還要除掉行間穗。”我引導學生:“作文素材也如此”——取其精華,即最能表達中心的“取”,其余的“忍痛割愛”,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如一塊沒有雜草而清秀的稻田。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引導,學生頭腦里不再是“空空如也”,他們每個人的“小倉庫”里都儲存了不同類型的素材,學生寫起作文來就得心應手了。學生也由過去怕寫作文逐步到要寫,作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素材來源于生活。作為山區的語文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挖掘鄉土素材,發掘地方課程資源,還應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可以說,生活有多充實材料就有多豐富。“生活的充實是沒有止境的”「9,引導學生去過充實、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生的作文素材自然也會是充實、健康、積極向上的,“因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們也正是作文的源頭”「10。
「1「2宋乃慶等主編,《談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
「3「5「6魏書生生著,《語文教學》,沈陽出版社。
「4七年級(上),《語文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
篇3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對鄉村生活和田園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學習的收獲,可以說說對田園風光的感受、體驗,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還可以談談活動過程中的見聞或趣事,等等。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
【審題小橘燈】
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給我們提供了廣泛的寫作素材,從作文要求看,相當于寫自由作文。可以寫自己經歷的,也可以寫聽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體會。雖然不受時間限制,但是受空間限制,所寫的內容必須緊緊圍繞“鄉村生活和田園景物”展開,否則就跑題了。
【寫作斑馬線】
寫的時候,把要想寫的內容表達清楚,還要注意運用積累的優美詞句。寫完后認真讀一讀,改一改。
【下筆闖迷宮】
你走進過鄉村,飽覽過田園風光嗎?相信那里一定有許多可愛的地方,比如,有迷人的自然風光,引以為榮的神話傳說,享譽中外的土特產品,與眾不同的風俗人情。請你從鄉村生活或田園風光中選擇一個值得寫的景、物、人、事,要先想好敘述的順序和重點,再按照下列的思路動筆。
一、審清題意,選擇合適的內容寫
同學們在寫這篇作文的時候,要根據家鄉的地理位置,土特產品,風土人情,寫出家鄉與眾不同的美,從而表達自己對家鄉深切真摯的愛,或體現家鄉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例如可以寫和小伙伴兒到村邊的小溪捉魚或撈魚;可以寫和大人到田間去參加秋收勞動、到果園里摘果子;可以寫和鄉下的小伙伴兒在場院里捉迷藏;可以寫清晨被炊煙籠罩的小山村的美麗景色……
寫作時必然以描寫鄉村的景或物或人為重點,把景(物、人)的特點和自己的熱愛、喜愛之情融在一起寫。
二、注意觀察,突出鄉村風光特點
觀察事物要有順序,因事物狀態不同,觀察順序也不同。當我們觀察的事物處于靜止狀態下的時候,可采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或按一定的方位順序,或構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順序,按事物不同特點進行觀察。例如《我愛家鄉的楊梅》,可以從楊梅的形、色、味不同方面,寫出我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當我們觀察的事物處于發展變化時,也就是動態時,可以按事情發展變化的順序,按時間變化的順序或空間變化的順序來觀察。例如,《我愛家鄉的小樹林》,陽春三月的小樹林和金秋時節的小樹林景色決不會相同,按時間順序寫出自己對小樹林的愛。
三、圍繞題意,多種手法并用寫具體
不但要將鄉村生活的特點寫出來,還要注意在描寫田園風光的特點時,寫出自己的喜愛之情,為了寫得更具體、生動,富有感染力,可以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
例如:看!那呼呼的西北風吹到臉上似刀割一樣痛。然而,雪松并沒有被寒霜冰雪所征服、所嚇倒。它依然挺直身體,昂起了頭,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
――選自《我愛家鄉的雪松》
除此以外,適當地運用合理的想像,引用民間傳說或諺語等也可以達到寫具體的效果。
【寫作禁行區】
本次習作的選材是以鄉村生活和田園景物描寫為主,除此以外的內容不得涉及。如果你把香山紅葉、頤和園寫進了作文中就跑題了。但鄉村生活或田園風光也不僅僅局限于小山村,只要是屬于鄉村生活的,無論是大都市的,還是小城鎮的,均可以寫入本次習作。
【素材集裝箱】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邊垂柳的枝條上吐出了嫩芽。慢慢地,那粉紅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頭。小燕子從南方飛來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飛翔。放了學,我們就參加這百花爭艷的盛會,在鋪滿新綠的河灘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兩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綠樹成陰,河灘上瓜果滿園。放了學,我們有時還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園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有時我們還在岸邊的樹陰下,幫媽媽洗衣服,直到黃昏送走一天的酷熱。
秋天到了,河里的魚蝦肥了,岸邊的蘋果熟了。秋假里,我總愛和爺爺去看果園。高興了,又跑到河里捉魚摸蝦。河水映照著笑臉,秋風伴奏起豐收的音樂。
【佳作新登場】
家鄉的螞蟻河
文/魏阿文
我的家鄉在哈爾濱市尚志市,這里有著名的螞蟻河。螞蟻河非常美,河里有許多小魚,小蝦。螞蟻河是一支快樂的歌,它常常回蕩在我的耳旁。螞蟻河還像我最好的朋友,和我在一起游戲。
春天,沉睡了一冬的螞蟻河醒了,成塊的冰排四分五裂,相互撞擊著向遠方跑去了。每年的三月,最先開放的迎春花在河岸上占領了一席之地,盡管花朵不大,但是很亮麗。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嗅到花香。還有許多人坐在亭子里說話,聊天,講故事。
夏天,螞蟻河沸騰了。這里成了大人和我們避暑納涼的場所。每到三伏天,成群的男女老少都到螞蟻河里洗澡;調皮的小伙伴兒因在河里嬉戲,有時還要挨大人的“罵”;女人還把家里的臟衣服帶到河邊來洗;我有時候玩累了,坐在岸邊讓水波沖刷我的小腳丫,偶爾有小魚來親吻我的小腳丫,癢癢的,舒服極了。有時,我眼疾手快,還能捉到小魚呢!
秋天,燕子南飛時,螞蟻河更美了。一片一片落葉飄落到水里,好像一只只小船滿載著喜悅漂向遠方。這時,螞蟻河里雖然不如以前熱鬧了,可是淘氣的牧童總是喜歡向河中心投入一塊石子,微風一吹,河水激起的浪花,仿佛唱著一支快樂的歌,打破了螞蟻河的寧靜。
冬天,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著,一夜的工夫就給螞蟻河蓋上了厚厚的一層棉被。雪停了,村里人一起涌向河邊,有的在那里滑冰,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一陣陣笑聲,打破了螞蟻河封凍的寧靜。
啊!螞蟻河,你一年四季都很美麗。我愛你,螞蟻河。
作者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一面坡鎮中心小學學生
【輕松引導員】
篇4
1.走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我們應該樹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傾聽自然界的花開花落,笑看滿天晚霞,讓學生在開闊的生活空間里精心澄慮,感悟生活。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如果一個人看過螞蚱,抓過蛐蛐,挖過蚯蚓,玩過魚,那他對人類和自然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只有讓學生寫生活作文,才不會出現“無病”的現象;只有讓他們真正體驗生活,才不會想著去“胡編亂造”。我們要教學生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田野大地;用一顆細膩的心去感受瞬息萬變的社會,去了解形態各異的社會現象。同時,由于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面窄,我們還要充分挖掘資源,為孩子創造走向生活、體驗生活的“場”,比如:我們學校就開辟了眾多的活動場,學生在“百草園”中與動植物親密接觸;在“實驗田”里揮灑辛勤的汗水,體驗勞動的苦與樂;在“小荷塘”中享受魚蝦之趣;在“創造室”里動腦更動手,體驗創造的快樂。如此這般,學生哪能無話可說,無話可寫。
2.引入生活,創設寫作情境
作文教學中,有時要誘發孩子的體驗,教師就要有目地導演一部“生活劇”,創造一種寫作情境,使孩子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形成一種“不吐不快”的感受。比如: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最具特色的幾節課都采用了這種創作“生活劇”的形式,《吃西瓜》這一課,張老師就現場拿來了一個大西瓜,演繹了一部“看瓜、說瓜、分瓜、吃瓜”的生活情景劇,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說得滔滔不絕,寫得精彩紛呈。老師的《考試》一課,就創設了一個純現實的情景,讓學生做一張《智慧型小學生測試卷》,學生埋頭奮筆疾書,都未能做完,豈知,最后一道題為:以上題目有一定難度,你只需完成1-5題。答案揭曉,學生皆呼上當,一節作文課在緊張中開始,在酸澀的笑聲中進行,在精彩的描述中結束。
3.即時指導,為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在“怎么寫”這方面沒能打開思路的話,教師就要及時指導,為學生打開思路的大門。如:寫“家鄉的新變化”這一主題作文,我發現一些同學是從面上寫的,很籠統,很泛化,于是我就啟發他們思考:①能否采用對比的手法,選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材料來表現中心;②能否采用一群人的材料來表現中心;③能否通過寫一個人或一個點的變化來反映這個中心,以小見大。通過這一提示,學生思維的閘門就打開了。
4.即時指導,為學生提供糾錯的機會
教師要在學生寫作過程中,發現存在的錯誤,如果是個性化的錯誤,私下交流即可,如果是共性的問題就要在全班進行交流,這些錯誤可以是字、詞、句,也可以是選材、表達方面的。
5.即時指導,為學生創造頓悟的可能
有時,學生在寫作中會出現“止筆不前”的現象,這時教師就要發揮主導作用了,通過即時的指導讓學生走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如:我在指導學生寫《家鄉的海鮮》時,我發現一些孩子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這時,我挑出班上寫得比較好的,進行閱讀比較,寫不下去的同學就知道自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家鄉海鮮很多,不宜多寫,要選擇幾種最具特色或自己特別喜歡的來寫。②寫某種海鮮時,要抓住它的外形、做法、味道來展開具體描述。③可以寫寫關于某種海鮮的小故事,這樣就更加生動了。經過這樣一點撥,學生產生了頓悟,寫出的文章當然熠熠生輝了。
6.開放評價方式,呵護“綠色評價之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相結合,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就改變了傳統評價方式下教師主宰評價的局面,把一部分評價的權利交給了學生,乃至家長和社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熱情,發揮了寫作評價的激勵、調整、反饋功能。如定期舉行“習作交流會”“佳作展示會”“作文評改沙龍”等活動,建立家長與學校的聯系卡,構建展示平臺,把學生習作推向社會。
7.超越分數等第,強壯“綠色評價之莖
篇5
一、賞農景,領略家鄉之美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教師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要輕易放過。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田野風光、自然景觀、農家新居、現代鄉村生活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題材。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到熟悉的家鄉尋美,采田野風光美。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學生觀察、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小麥、玉米、菜地、魚池、大棚、奶牛場……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青苗圖、秋收圖、運輸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同時,也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鍛煉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二、干農活,豐富生活體驗
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學生由于生活在農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幫助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田間活動,這正是學生體驗農村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教師師除了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外,更為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熱鬧非凡的勞動場景,從中了解不同的勞動場景中不同人物的言談舉止,精神風貌,了解他們是如何團結協作完成每項勞動任務的,弄清楚每項勞動的程序、特點,了解萬物的生長規律及四季變化等。如,拖拉機的轟鳴,農民除草施肥,播種澆水,開機收獲,裝倉入囤,剪枝授粉,噴藥除蟲,采摘交易,莊稼拔節抽穗,開花結實,野花野草的自生自滅過程等等,都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都會給學生寫作的靈感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好比春風細雨,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老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讓學生在火熱的勞動場景中長見識、增才干,獲取第一手詳實的寫作資料。
三、做調查,探究農村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文化博大精深,農村文化異彩紛呈,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應該發揮地域文化優勢,讓學生透徹地、廣泛地了解農村文化,使其沐浴在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之中,汲取精華,增加內存。
1.了解農村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比如:春節吃餃子、貼對聯、放鞭炮、守夜、拜年;陰歷二月初二炒豆子;清明節掃墓、插柳;端午節吃粽子、煮雞蛋、劃龍舟;陰歷六月初一過“小年”吃菜包、喝面葉;陰歷七月初七到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訴說衷情;中秋之夜出門在外的人千里迢迢回家團圓、吃月餅、賞月;臘月二十三吃年糕等等,這些節日習俗和風俗習慣都有來由,分別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讓學生作為節日活動的主人,以多種形式全方位的參與、了解、感受,弄清風俗習慣,節日習俗的來由,活動過程,代表人們怎樣的愿望,寄托人們怎樣的感情等等。于那種濃郁的節日氣氛和風俗習慣的熏染中享受親情和歡樂,體驗生活的甜美,品味民族文化的博大內涵,陶冶情操,拓寬視野,豐富寫作素材。
2.了解村史。每個村莊都有它特有的歷史沿革過程,具有深厚的內涵。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采訪,查找地方志,向年長者請教,尋查碑刻等形式,弄清楚村莊的起源,發展,輝煌,涌現出哪些名人,祖輩留下哪些彌足珍貴的有行資產和無形資產,發生過哪些歷史大事,有哪些值得稱道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景觀等等;弄清楚當地的地名、山名、典型建筑物名等方面的來歷,以及寄予的內涵等情況。這既能增強文化底蘊,積累寫作素材,又能強化學生對家鄉、對農村的熱愛。
四、察農變,感悟時代脈搏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面貌也在迅猛發展,如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城鎮化,這些都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寫作空間。然而小學生對這些沒有太多關注。為此,我們要求學生變無心為有心,通過課外閱讀、向長輩詢問等途徑,去發現農村的新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在作文中的描述明顯具體生動起來了,如:有位學生在《我家門前的路》一文中,通過寫家門前的一條小路由爺爺小時候的爛泥路、爸爸小時的沙土路到自己現在的柏油路的不同變化,反映了家鄉經濟的發展。
篇6
1以“生活”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
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學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使學生對習作產生興趣,就要矢志不渝地堅持讓學生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來源于生活的素材學生寫起來得心應手,也能流露出真情實感。因此,教師必須多花心思,讓學生鑿開這一泉眼。教師針對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每學期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地組織學生進行參觀、游覽、訪問、比賽等各種有益身心的課內外活動。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感受著美,感受著愛,感受著生活。這樣,他們在寫作時,創作的靈感迸發,筆下的文字自然也就如泉水般汩汩流溢,綿綿不絕。
如在教學場面描寫的習作時,我針對場面描寫一直是學生寫作比較困難的情況,趁學校舉行冬季運動會之機,把第九冊第七單元習作“描寫一個場景”的習作內容提前上。我準備好習作例文,指導學生歸納出寫作方法后,讓學生帶著“仔細觀察”這個任務到50米接力賽比賽場地,運動員參加比賽,非運動員當拉拉隊。為了營造熱烈的比賽場面,我還安排一個學生當解說員。全班同學都親臨了這場“盛況空前”的比賽。比賽結束了,大家還沉浸在緊張激烈的比賽氛圍中。回到教室,一陣交流過后,我讓他們以“一場____的比賽”為題目把剛才的比賽寫下來,學生爽快答應,埋下頭,刷刷刷就寫起來。還沒下課大多數學生就寫完了。活生生的直接感受喚起學生表達的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把學生從“橫眉冷對方格紙”的“苦寫”中解放出來,換之以“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樂寫”。
2以“積累”鋪就寫作的功底
藝術大師列賓說:“靈感是對艱苦成功的獎賞。”可見靈感并不是虛無縹緲的,不可捉摸的東西,更不是只有天才才有的,只要勤奮總有卷,下筆如有神。要培育學生的靈感,就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語文教材薈萃了各類名家名篇,內容幾乎涉及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激發學生作文靈感的重要媒體。不僅要閱讀教材,力求做到泛讀中又有精讀,從中領會文章的妙處,更要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在書的海洋里領悟語言,積累素材,為寫作開辟希望的田野。教給學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背誦名家名篇和佳作美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注重讀寫結合,善于從“導讀”向“導寫”的延伸,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有所觸發,并有感而作。
2.1悉心觀察,隨時記錄。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作文是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綜合體現,所以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對周圍的人或事物細心觀察獲取作文的靈感。生活猶如萬花筒,五彩繽紛。教師要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引導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走進生活,觀察生活;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加之以頭腦思考生活,有效培養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從而將生活中的景、物、人、事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上升到情和理的高度。再以觀察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逐漸讓學生擁有一雙“慧眼”。
2.2大量練筆,積淀寫法。語文教材的作文訓練形式上比較單一因而“言之無物”,這樣長期機械化的訓練結果,使學生既少了寫作興趣,又少了寫作欲望,更不會產生寫作靈感。所以,引導學生做大量的、多樣化的練筆是激發學生寫作靈感的有效途徑。老師課外布置寫作訓練,如時令日記、活動紀實、心靈獨白、寫隨感等等訓練形式,彌補教材習作訓練的不足。學生只有在多角度、多渠道的表達訓練中,才能喚起他們自我設計、自我創造的熱情,才能激發他們“我手寫我心”的寫作沖動,才能形成學生寫作靈感的源泉。
3以“情感”引發寫作的沖動
篇7
關鍵詞:初中作文;階段訓練;過程;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7-0147-01
新課程語文教材的實施,是在實踐著“大語文”的思想,力圖使讀、寫、聽、說能力訓練得到全面提升,大力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綜合性”。在教材編排上,把作文教學滲透到“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中,雖仍與閱讀教學緊緊結合,但有些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對表達方式和文體意識的淡化也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作文教學的有序開展,沒能很好落實作文教學的“階段性”要求。加上當前作文教學比較隨意、階段性訓練模糊不清的現狀,我們應把作文教學與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參照教材編排,靈活有序地進行階段性訓練,圍繞生活,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寫出來。
初中作文階段性訓練,要在閱讀教學的引領下,與學生知識體系構建過程保持一致,圍繞其生活經歷和閱讀經歷,解決“寫什么”、“怎樣寫”、“如何寫好”的問題。從學生對知識體系的認知過程角度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七年級進行“寫見聞”訓練,達到有內容可寫、能分清結構、寫明目的的要求;第二階段,八年級進行“寫體驗”訓練,進一步做到快速審題構思,快速選材行文,寫明情感體驗;第三階段,九年級進行“寫思想”訓練,螺旋式提高,要有新立意、新構思,有豐富的材料,有自己的風格和思想。
第一階段,七年級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其“寫見聞”。
學生大多數不喜歡寫作文,只因無話可寫,產生了作文訓練中“無‘米’”現象。許多學生寫作文脫離了生活,作文成編出來的語言組合,缺少切身體驗和真實情感。七年級上冊閱讀教學主要圍繞“認識生活”展開,讓學生明白了生活的豐富多彩。因此,剛進入初中,要消除學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礙,杜絕作文胡編亂造的思想念頭。訓練要從自我認識開始,寫自己,寫理想,寫經歷。教師命題要具體,多以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為主。如第一單元教學,以“我是一個___的男(女)孩”為題介紹自己,并在語文活動中展示,讓他們互相認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完成作文訓練。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以“認識動物世界”為主題,作文訓練就以“身邊的小動物”為話題,去寫自家的或鄰居的小動物。這樣,把學生生活見聞經歷作為材料,學生有“米”下“炊”,作文就不是學生的負擔了。在此階段中,主要通過寫自己身邊的見聞,培養學生的敘述和描寫能力,讓他們在“生活—感知—表達”的思維過程中完成作文訓練。
第二階段,八年級要解決“怎樣寫”的問題,適當加入文體知識和表達方式的訓練,讓他們既要“寫見聞”,又要“寫體驗”。
新課標中,淡化文體和表達方式的做法是為了糾正過去過分進行語文文體知識的教學和瑣碎的分析,讓學生感受語文的人文性,感受語言的人情美。但語文學科的應用性,訓練目的要落到讀寫聽說的能力培養上。八年級作文教學要讓學生有話可寫,還要寫情感寫體驗,把作文教學生活化,具體化。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道不盡的橋”的訓練中,直接讓學生寫話題作文“家鄉的橋”,提出文體要求,可說明某座橋的特征,也可敘寫家鄉某座橋的變化反映社會的進步,更可通過橋的連通作用論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作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科海泛舟”中,可讓學生寫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進而可發出保護環境的呼吁。雖按課標要求,淡化文體知識和表達方式的運用,但為了讓學生作文有法可循,應該加入這方面的訓練。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了說明文的知識,作文就以“我們的學校”或“家鄉的橋”為題寫說明文,。這此階段中,按照“生活—感受—表達”的思維過程,表達方式的運用很重要,八年級上冊以敘述、描寫、抒情能力的培養為主,下冊加入說明能力培養為主,要給學生較大的寫作空間,以便九年級作文訓練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階段,九年級要解決達到“如何寫好”的問題,淡化文體要求,有目的的運用表達方式,寫感悟,寫思想,達到應用語文技能的目的。
篇8
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想象中的二十年后的家鄉是怎樣的呢?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寫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小學作文_20年后的家鄉五年級作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小學作文1“時間似流水,一去不復返”,霎時間斗轉星移,二十年悄無聲息地過去了。我又重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朗霞街道天華村,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是那片土地養育了我。
我要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家鄉的那座老宅。我輕輕地走在那條陌生而又熟悉的小巷里,唯恐驚到了家鄉的一切。周圍,都已變成了一幢幢小洋房,只有我家那座老宅,至今,都沒有換過一張瓦片。所以,在這么多洋房中間,顯得格外醒目。
我推開院門,悄悄地走了進去。見一位白發蒼蒼、年過古稀的老人拄著拐杖走了出來,是奶奶!我高興而又飛快地跑了過去,奶奶都還沒有反應過來,我便一把把她摟住了,清脆地叫了一聲“奶奶”!奶奶這才把我領進屋,仔仔細細地端詳著我,問我這問我那。之后,我滿臉疑惑地問奶奶:“奶奶,您為什么不把房子裝修一下呢?”奶奶微笑著,過了好一會兒才回答我說:“年紀大了,禁不起這么大的折騰,再說,老房子住慣了,都挺好的,能遮風擋雨。”是啊!就是在這座老宅里,藏了我們曾經多少的酸甜苦樂和汗水啊!我們過去那些快樂的,不快樂的記憶都在這里,還是不要去改變它,讓它世世代代地保留下去吧!
這時,爺爺回來了,雖已耄耋之年,卻仍有幾分硬朗。他看見我,明顯,眼里閃著淚花,嘴里含著激動,最后,卻只平淡地說了一句:“回來就好!”
家鄉,一切都變了,唯獨沒有變的就是那座老宅和老宅里的人。
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小學作文2二十年后的家鄉是什么樣的?我在床上想著。想著想著,我帶著皎潔的月光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咦?這是哪里?這不是我的故鄉會理嗎?會理的變化真大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各式各樣,有的是圓柱體;有的是圓錐體;還有的是三角形,仿佛一座座金字塔;有的呈扇形,蓮花形,氣勢非凡……造房的材料用的都是一種新型的塑料板,墻壁是半透明的。如果主人要進入房子就可以把眼睛“瞪”在鎖上,門就會自動開,它是用一種眼瞳鎖做的。晚上,你回到家一開燈,就好像走進了哈爾濱的冰城。
我不知不覺就到了公園。公園真像一個游樂場啊!一進大門就有一只可愛的唐老鴨一搖一擺地出來迎接:“你好,歡迎你光臨美麗的歡樂公園!”迎面是一座高大的房子,里面是一個游樂場。幽靈城堡、迷宮、哈哈鏡世界、火箭、地下宮殿、顛倒世界……真是應有盡有。
我興致勃勃地體驗了一個新穎別致的娛樂項目—“人體世界”。我坐在小車上,帶上安全帶,管理人員把我的小車一推,我就飛速地從舌頭上滑下來了。后來速度又慢了起來。我參觀了食道、胃部、肝臟。暢游了肺部、心臟、大腦……最后我從鼻腔“噴”了出來,真驚險啊!
后來,我從公園里出來了,想去看看家鄉的城河—環城河。一到環城河,我就感嘆了:“哇,家鄉何時變得那么美,那么迷人。”你看,河里的水清澈見底,在陽光的照耀下,就像一塊晶瑩透亮的水晶。路旁的垂柳垂下細長的枝條,在輕風的吹拂下猶如少女飄逸的長發。再看看路旁,到處都散發著耀眼的光。就連垃圾桶也讓人耳目一新。這里為什么會那么干凈呢?原來是有兩個好幫手,一個是垃圾桶,另一個是一個新型機器人,她可以清掃地上、草地里的垃圾,絕不會傷害到一草一木。垃圾桶是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它會把垃圾分好類,可回收的直接放進回收場,不可回收的會自動消化掉。
“叮鈴鈴”鬧鐘響了,我該上學了,多懷念家鄉啊!
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小學作文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眨眼離開家鄉已經二十年了,今天終于有了回國的機會,我懷著無比激動和興奮的心情。開著我的汽車回自己的家鄉——內江。
一路上,我驚喜交集、浮想聯翩,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二十年不回來,家鄉居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見昔日泥濘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平坦的大馬路,一條條渾濁骯臟的河流變成了清澈見底的小河,陽光、空氣是那樣純凈,湖光、山色是那樣清新……這一切一切,讓我目瞪口呆。
回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母校看看,剛走到門口,真巧,碰到二十年前五(二)班的幾位同學,有張靜楠、廖禹晴、王朵菡、方崇穎、和劉紫菱,我說:“美女們,好久不見了,大家不容易走到一起,看完母校去唱會兒歌,跳會兒舞吧!”她們都同意了,哇,校舍變成了高樓大廈,并且每間校舍里都有空調、電視和電腦。這時,正好碰見一位老師,經過詢問,才知道現在全都是電腦教學,我心里想:“母校這二十年來的變化可真大呀!
我們走出校門,向舞廳走去,到了舞廳,我們聊起童年的往事,想著那些曾經留下開心、快樂、煩惱和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而今看來,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人生經歷。接下來我們在舞廳瘋狂地蹦迪,好像都想找回學生時代的感覺,然后又來到兒時最喜歡的游樂園,看見一群群小朋友玩得手舞足蹈、滿頭大汗,這時,我們不禁想起小時侯自己在這里玩耍的情景,現在這里的門票已全免,任何人都可以在游樂園自由地玩耍,我們真為他們的童年感到高興啊!最后,我們雖然很舍不得,但大家還是依依不舍地分開了,各自回家去了.
二十年家鄉的變化真令我感到驚訝,無法想象.國家越來越富強,家鄉越來越漂亮.希望過二十年后,我的家鄉將會更加美麗,更加富裕.我是多么盼望二十年后的這一天來到呀!
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小學作文4最親的,是故鄉的人;最甜的,是故鄉的水;最圓的,是故鄉的月啊!想起來,我已經離開故鄉20年了!是時候該回家鄉了!
20年間,我的家鄉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來到家鄉,在那回家的路上,兩旁的建筑不斷地吸引著我的眼睛。小樓房變成了一座座高樓大廈,高樓大廈的表面安裝的是一種叫“千功glass”的新型玻璃,它會變色、隔音、凈化空氣;防御地震、洪水、火災;隔熱、冷空氣;自動報警;預防刮傷等多功能的玻璃。不僅好看、迷人,還安全可靠!現在,高樓大廈不只是建在路面上了,不再象一根柱子一樣豎立在馬路兩旁了,而是有用隱形柱子支撐在空中的大廈,叫“firmamentworld大廈”。有開地道到地下“百層”的大廈叫“undergroundworld大樓”。有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形,有的是迪士尼最受歡迎的米老鼠,還有的是一棵種在地上的大白菜。
回到家,我簡直嚇了一大跳,我家的房子變得太大、太美了!銀白色的“千功glass”115vc號,組成了一座像“冰屋”的三層別墅。這時,媽媽出來了,好久沒見的媽媽像衰老了許多,本來烏黑的頭發,已見添有許多白發來了,但是她永遠在我心目中是年輕的。媽媽把我帶進了屋,屋內的天花板上吊著一個個有在有水的銀白“雪花”。屋內開著燈,仿佛正在白雪之中,又如走進了童話王國,讓你充滿驚奇和喜悅。
走下樓梯,來到了“underground world”,地下的墻是一圈的魚缸,里面養著五顏六色的魚兒。地下開著會變色的燈,使人感到十分舒服。
我愛故鄉的人,我愛故鄉的水,我愛故鄉的月!想起來,故鄉20年前,矮房又小又臟,小河又黑又臭,現在,大樓又高又美,小河又清又香,那再過20年,故鄉您是什么樣呢?我永遠愛您,我的故鄉!
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小學作文520__年后的我,雖沒有腰纏萬貫,也沒有珠光寶氣,卻成了一位昆蟲DNA專家。在一次坐飛機回鄉訪友的機會中,。我為之一振,那個充滿灰塵的小城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科技智能城市。
下了飛機,一些宛如參天大樹般的建筑赫然聳立,映在了天藍色玻璃上。人們正操控著無屏電腦,我走出自動大門,眼前豁然開朗,沒有舊樓或爛尾樓。而他們的替代品就是這些結構緊密,如外星基地一樣在空中懸浮的玻璃大樓。“先生,請讓編號5347為您注射無痛芯片”。我嚇了一跳,定睛一看才發現是純自動機械臂,三下五除二就拿出了一根針為我注射液態芯片,說來也怪這種針打進去不痛不癢,實在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注射完畢,就像“同極相吸”一樣,迅速開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不等我上前迎接,就給我展示了一套科技流程。
還沒等我屁股坐熱,就有一只“手”從車門框里伸出來,為我端茶倒水,兩旁的摩天大廈上有幾位非人類機器在靠意志的工作,是的,你沒聽錯,是在用意念工作,他們不需要動手,一個想法就可以讓物體運動甚至漂浮。
“快請進,快請進!”和好友說了幾句客氣話后就坐上了新型飛行椅。,我和他聊得正歡,突然說要請我喝茶,我剛想起身去取茶杯,就見好友右手舉起,茶具就像被牽著鼻子走的牛一樣順從,我看了,不得不把掌聲送出去,但就我就奇怪了,這種驚天般的“法術”是怎么做到的?他見我滿腹疑惑的表情,就趕緊給我解惑:“一看就是沒見過一只電磁機,它是一個微型的納米機器人,還會被安裝在你的腦中,當你想使用它時,他就會用電磁模擬腦電波迫使大腦開發至60%,當大腦開發至60%,意念操控讀心術不是問題……”
我已經返回機場,并回首三望了這個因時代變化而發達的故鄉,搭乘飛機回外國研究DNA轉變。
篇9
關鍵詞:鄉土作文 教學 策略
一.收集鄉土語言、民間傳說、新鮮故事
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其日常口語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最鮮活最生動的作文語文,學生在交流、收集這些豐富的農村語言,并在作文中加于運用。農村學生在用具有鄉土特色的語言來作文,不僅增強對自己的認同感還能激發作文的興趣。
民間故事作為鄉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記錄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它又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時代農民群眾的思想和情感,表達了他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時這些民間故事還能激勵人們熱愛生活,頌揚真善美,鞭策假惡丑。
農村中每天都在發生著新奇的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自己身邊新奇的事。教學實踐中,嘗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隨筆撰寫的形式,提高學生對新鮮事的敏銳的觀察力,通過學習隨筆的撰寫,為寫好作文提供相應的素材。
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收集材料,采訪、圖書資料查閱、上網查閱,同時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記錄所收集的素材:文字記錄、圖片資料收集、照片、錄音等形式,使資料更趨完整和可參考性。
二.寫農村風光。農村是個廣闊天地。田野風光美、自然景物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題材。
1.田野風光美。農村田野風光是美麗可愛的。這是學生觀察,寫景極好的題材資源。水稻、油菜、小麥、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風韻,它們的形狀、色彩、生長過程,又各具特點,隨著農時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鬧春圖、插秧圖、豐收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小作者對家鄉熱愛之情。同時,也可以避免舍近就遠、浪費資源、避免獵奇心理。鍛煉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鄉村景觀美。對于農村人來說,鄉村自然景觀,是值得欣賞、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興,也有潺潺之聲,岸邊的古樹,水上的漁舟,小橋流水人家……這些都是作者筆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組合,不同的時節,又有它獨特的畫面。學生從感知美到表達美的過程,也是內心情感起伏發展的過程。
3.農家新居美。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家鄉富了、變了,農家新居、鄉村水泥路面、正是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作文中更能表達真情實感。
三.做農活寫農活。讓學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師學藝,身體力行,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
1.嘗勞動辛苦。現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輕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頭東跑西摸。因此,許多學生寫勞動,只言片語,寫不實在,寫不生動。通過讓學生與農民一起干農活,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勞動果實,才會感到香甜、感到寶貴。像種黃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學生會天天盼,天天看,期望親手種下的作物早日開花、結果。讓他們親身體察勞動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從而,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學習農民勤勞純樸的好品質。
2.學農民智慧。農民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造了特藝特產,創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種桑栽麻采茶,養魚養蟹捕蝦,放牛牧羊插秧種菜等等這些農活,都有著一套寶貴經驗,凝聚著農民的智慧,邊學邊做,邊想邊記,從親身感受中,表達贊賞之意。
篇10
關鍵詞: 中考英語 句法教學 作文復習
一、引言
初中英語對學生來說,“寫”往往是難度和挑戰性最大的部分。初三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難以完整表達內容,而且各種句法錯誤較多。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五級寫作評分的最高檔次要求學生包含所有內容要點,結構完整,語句流暢,并使用較為豐富的語法結構和詞匯。句法作為語法的核心部分,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以在教學中發現的學生問題為例,分析初三學生在中考句法復習階段面臨的問題及對寫作技能的影響,并根據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句法知識網絡,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二、初三學生的句法復習存在的問題
1.詞法基礎薄弱造成句法知識缺失。
詞是句子的基本構成單位。在寫作訓練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基本的詞法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直接影響他們對句法的理解。
(1)詞形相似。初三階段,學生需復量學過的詞匯,因而詞形相似的單詞容易讓學生在運用時混淆。例如“We all expect that government can take actio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句中,學生會誤將expect寫成except,兩者不僅詞義不同,詞性也不同。
(2)詞義相近。例如“Please call me as soon as you arrive.”句中,學生會誤將arrive寫成reach,get to等詞,雖然它們都可譯為“到達”,但只有arrive是不及物動詞,后兩者都需后跟地點名詞。這些詞義相近的單詞常導致整個句子的錯誤。
2.句子成分與結構的錯誤判斷。
(1)對謂語的敏感度低。中考寫作開放性強,學生因缺少對英語句法中謂語的感知力和判斷力,常生硬地將兩個或三個謂語直接堆砌起來。例如“The girl is ?搖 talking ?搖with my sister ?搖 is ?搖my friend.”句中,is talking和is是兩個并列謂語,但句子明顯不符合句法要求,英語應當通過句式結構的變化體現語言的深層邏輯,這句話應改為“The girl who is talking with my sister is my friend.”。
(2)對主語的概念模糊不清。學生在作文中會寫出這樣的句子“First of all is the serious air pollution.”,但First of all在句中作狀語,這里應該自行補充句中缺失的主語:First of all,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serious air pollution.
3.復雜句式的母語干擾。
并列句和復合句是初三學生必須掌握的句式表達,使用時學生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
(1)并列句中的主謂使用不一致。較為常見的錯誤如學生根據母語“它使我們疲倦而且無法入睡。”英譯為“It makes us tired and can’t fall asleep.”。該句看似是兩個謂語共用一個主語的簡單句,但后者的主謂邏輯完全錯誤,應該改為“It makes us tired and we can’t fall asleep.”。
(2)復合句寫成漢語流水句。英語兩個獨立句間不可以使用逗號,否則造成連續不斷的英語句子,被視為病句(劉俊英,2012)。如“I have the courage to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am very confident, my Maths is so good.”可根據其內在邏輯關系和英語語言習慣,改寫成含有結果狀語從句的復合句:My Maths is so good that I have the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pass the exam.
三、句法知識網絡構建與初三學生寫作能力提升
初三是英語學習的關鍵階段,復習內容多,復習節奏快,缺乏扎實的句法知識對“聽、說、讀、寫”,特別是“寫”有重要的影響,解決學生的句法錯誤問題是寫作教學的主要突破口。
1.以話題重構教材,構建句法知識網絡。
初三復習時,教師應當以話題為中心,重組初中三年的教材知識,讓學生腦中的句法知識點織網成面。以“我家鄉的變化”話題為例,與“家鄉”相關的范文寫作有牛津英語7B第三單元和8B第一單元,同時,8B第八單元的治理環境污染內容與家鄉環境變化有關聯。教師在復習時以圖表的方式呈現話題內容,不僅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邏輯關系,更能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拓展學生對該話題的認知圖式。
2.以真題提高能力,把握中考難度水準。
中考真題是經過專家長期研究、認真推敲的,題型的信度、效度高,以真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寫作復習過程中,應當多運用真題范例,多訓練真題內容,并仔細研究真題變化趨勢,做到有的放矢。
3.以反饋加深印象,實現知識運用遷移。
作文批改是寫作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可以每周利用一次課堂15至20分鐘,要求學生完成限時作文。教師在結束全體學生的作文批閱后,如何達到反饋效果,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歸納典型錯誤,課堂全體反饋。
(2)組織小組面批,組內成員互批。
(3)教師單獨面批,學生自我糾錯。
參考文獻:
[1]David Nunan,林立等.英語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