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尋尋覓覓范文
時間:2023-03-29 15:06: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聲聲慢尋尋覓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整體感知
師:仔細朗讀全詞后我們發現這首詞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用詞作中的一個字概括。
生1:愁。
生2: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從這一句看這愁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這樣?
生1:無法概括的,是因為愁太多。
生2:她的愁多到一個字說不清。
師:古來多人寫愁,李煜曾有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是像東流的江水一樣綿延不絕;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中也寫過“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是多到沉重,載不動的愁。可這些畢竟是可以言說的,而愁至濃至重時,再也無法找到恰當的文字形容。
師:看來大家都讀懂了,法國詩人克羅岱也讀懂了,并把《聲聲慢》做了改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絕望》。
師:大家覺得克羅岱寫的好不好?為什么?
生1:不好,太直白。
生2:簡直在喊叫,毫無美感。
生3:難以欣賞。
師:克羅岱的這首詩的感情處理得太直白,不符合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要求,那李清照是如何委婉處理的呢?
生:用意象。
師:李清照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愁”呢?
二、體會意象――間接抒情
生1:淡酒。
師:我們一般什么時候喝酒?
生1:高興。
生2:是傷心。
師:李清照一定不是因為高興,找到那一句看看她為什么要喝酒?
生1:“怎敵他,晚來風急”。
生2:她是要御寒的。
師:寒從哪里來?
生:身上和心里。
師:在詩詞中用到酒這個意象的例子有很多,你們還能想起哪些?作者又在這些詩詞中用酒寄托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生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是在感嘆時光,表現作者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生2:“舉杯消愁愁更愁”,這是說作者滿懷失意無從解脫。
生3:“呼兒將出換美酒”,以酒解愁,故作瀟灑的無奈。
生4:“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說的是懷才不遇之愁。
師:通過大家以上的舉例,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酒是愁的象征。
師: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作者心境是何等慘淡。你們還看到了哪些意象?
生1:秋風。
師:古人喜歡用風來寄托感情,春風喜悅,秋則悲秋,何況是這急風!舉幾個例子。
生1:“八月秋高風怒號”,這是在說自己及天下寒士的窘迫。
生2:“風急天高猿嘯哀”,已老的作者依然在外漂泊,蒼涼秋景蘊含著無限悲苦。
生3:“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懷”,這是在思念遠方丈夫。
生4:“古道西風瘦馬”,漂泊的人聽到秋聲,寫的是鄉愁。
師:所以“秋風“在此渲染了孤苦無依的愁情,表面作者是在怨天,實則是在傷感自己的衰弱與境遇。
生:秋雨。師:我們現在是夏天,風是暖的,雨大但來得快去得也快。秋雨有什么特點?
生1:是淅淅瀝瀝的。
生2:綿綿不絕的冷雨!
師:所以文中是“點點滴滴”。你們印象中還有哪些寫秋雨的例子?
生1:“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生2:“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師:秋雨已是凄苦,作者眼前所見所感卻不盡然,是“梧桐更兼細雨”。我們來說說梧桐,能想到哪些句?
生1:“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愁更苦。”
生2:“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師:梧桐一葉知秋,本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這日落時分的點滴冷雨,這光景,怎能用一個愁字概括的盡呢?還有其他意象嗎?
生:大雁。
師:大雁,知時鳥也,常引游子思鄉,羈旅傷感。我們一起來想幾個運用了大雁意象的詩句。
生1:“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失群的孤雁,寫出游子的孤獨與悲切。
生2:“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花開前想家,雁走后,人還在。
師:傳遞書信的使者,人形大雁想起了誰?舊時相識,雁如是,人已故,不止如此,李清照離開家鄉,大雁可以飛回,人卻再無法看那熟悉的山河。所以,大雁所象征的情感有相思、有離愁。
師:大雁意象在我們熟知的很多詩詞中都有運用,甚至已經成為一種語言符號,它們意味著――。
生1:離別,離愁。
生2:還有“黃花”這個意象。
師:沒錯,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媲美,但作為傲霜之花一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贊其品格,賞其清高。有例子嗎?
生:“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師:這是元稹對堅貞高品格的追求。
師:“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滿地”說明花多,“堆積”是說花亂,兩個詞都告訴我們這已是落花。這般殘花,還有哪一朵,還有誰是值得采摘的呢?那么人呢?生1:青春已逝。
生2:美麗不再,年華已老。
師:這里既有無心摘花的郁悶,又有顧影自憐、暗自神傷的悲嘆。同是黃花,卻再無當年“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心酸、凄楚油然而生。
三、品味疊字――直接抒情
師:作者用了七組疊詞,從意思上講,疊詞和單個詞的意思是一樣的,比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與“尋覓,冷清,凄慘戚”體會疊詞運用的效果。
生1:增強了表達效果,使愁苦更綿長。
生2:我們似乎看到她在房里走來走去,尋了又尋,覓了又覓。
師:失去才會尋,尋而不得才會覓(更仔細地尋找),一種茫然恍惚的神態躍然紙上。層次清晰:從內容上步步寫來,由淺入深,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字字含愁,開篇就籠罩上一種濃重的哀愁。與下片的點點滴滴前后照應,渾然一體。
師:這七組疊字一直為詞論家所盛贊,因為男性作者很少能寫出這樣的詞句,他們可能真的寫不出來,因為這是心情一路的堆疊,而堆疊正是因為女性的細膩感官。這樣開篇很好地統領了全詞的內容,展示出一種凄涼、蕭條的意境。
師:作者在尋覓,你們知道她在尋覓什么嗎?
生1:趙明誠!
師:說得對,一是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但轉瞬即逝。于是納蘭詞中有言:“讀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可你們若只是把李清照當做一個只知道男女之愛的婦人,可就太小瞧她了。
生:還有國家。
師:她不愿看山河破碎,欲將血淚寄山河。她尋覓的結果又是什么呢?
生:冷冷清清。
師:這冷清包括幾個方面?
生1:天氣冷,冷冷秋風秋雨。
生2:境遇冷,只身一人的孤獨。
師:這冷冷清清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周圍環境的冷清,一是內心的清冷。此時此刻的她,人到晚年、身體衰弱、情緒低落,飲酒也不能驅寒解愁,當然是凄凄慘慘戚戚。
四、總結――怎一個愁字了得!
篇2
關鍵詞:中職語文;婉約詞派;比較分析;藝術風格
宋詞有豪放、婉約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別為北宋和南宋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名篇《雨霖鈴?寒蟬凄切》和《聲聲慢?尋尋覓覓》同時入選職高語文課本,這兩首詞同屬于婉約詞,有很多相似點,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呢?筆者認為應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
一、同為婉約,寫情:離愁別恨,如泣如訴
柳永是宋詞開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李清照主張“詞別是一家”,反對以詩文之法為詞。他們都把婉約詞的創作推向新的水平。他們的詞在內容上、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廣度上,雖然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但他們抒寫個人身世、在表露與親人離愁別恨上,其情態之深厚、細膩,又是其他詞人無法比擬的。《雨霖鈴》《聲聲慢》在總體風格上未超出婉約詞的范圍,并被后人譽為婉約詞中極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鈴》抒發的是詞人離親之痛。柳永早年屢試不第,仕途坎坷。面對“生離作死別”的紅粉知己,由于雙方感情極深,所以這種感情表現得尤為纏綿、深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細節刻畫,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淚眼達萬緒,使人傷心落魄。真把兒女深情寫到入木三分的程度,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雨霖鈴》正是從細膩的情感世界中,道出了婉約的韻味。
《聲聲慢》抒發了詞人在國破家亡之后的那種孤愁之情。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北宋滅亡后,夫婦二人先后南渡,不久丈夫暴亡,她失去了依靠,孤身漂泊。詞中透露出對亡夫的追憶,對離亂生活的哀怨。詞的開頭連用七對疊詞,逐層深入地刻畫了由于戰亂而飽經磨難的婦女形象。征鴻的聲聲啼鳴中傳達著詞人的絕望哀愁,使人讀來有一種哽咽難言,悲傷至極的感受。晚秋、淡酒、急風、飛雁、黃花、梧桐和細雨,種種情景觸動了主人公愁苦凄涼的心情,加上梧桐的雨滴聲聲,真可謂觸處皆愁,如泣如訴。詞人這樣消極絕望的表現,不只是個人的愁苦,而是代表多少不幸婦女在動亂時代里的苦難遭遇,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二、同為鋪敘,寫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兩首詞同為鋪成敘述,但筆法卻各呈異彩。《雨霖鈴》先由寫景入筆,然后寫人的離別。在描述離別場景時,先后從場面,人的心緒和“執手相看淚眼”的細節動作以及“無語凝噎”的內心活動等方面精雕細刻,把人物情態表現得很真實細膩、入微傳神。眼前離別寫完之后,詞人又把他的筆觸伸向主人公遠行之后的種種設想中去。寫設想的情景時,仍扣住眼前的離別時刻。從傍晚寫到“暮靄沉沉”的萬里征途,再到深夜的借酒澆愁,再到酒醒楊柳岸的黎明。《聲聲慢》則從早晨起床后百無聊賴的尋覓,借酒澆愁,寫到風送雁聲增加惆悵,逐步深入地抒發可傷可嘆的情和景。下闋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獨坐無聊,時光難熬,黃昏到黑夜,用秋雨打梧桐極寫愁情之苦,最后以一個“愁”字概括全詞。兩首詞在鋪敘中時序安排都極為清晰,章法嚴謹不亂,人物內心世界在鋪敘中得到委婉細致的表現。
其次兩首詞同寫秋景,融情于景。《雨霖鈴》起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于景,暗離別意。“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將離情推至極點,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這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意境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綿,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聲聲慢》從“尋尋覓覓”點出環境的“冷冷清清”,接以“凄凄慘慘戚戚”,僅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李清照對秋景的選擇可謂意境獨到。寫晚風、秋雁、梧桐和細雨,觸處皆愁。
三、同為慢詞,用語:口語通俗,疊詞傳神
語言上,兩首詞通俗曉暢,詞人都善于從民間汲取營養,提煉生動活潑的民間口頭語言,充滿了生活氣息。《雨霖鈴》中“念去去”“千種風情”,《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等俗語口語的運用,純樸自然,雅俗共賞。
兩首詞在語言上另一特色是疊字的運用。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怨為凄厲,強化了感情的迸發,產生了音樂的效果。如《雨霖鈴》中的“去去”“沉沉”,《聲聲慢》中疊字運用更是膾炙人口,受到古今詩家的高度評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連十四個疊字,嘈嘈切切,似銀瓶乍破,珠落玉盤,攝人心魄,使人不禁為之屏息凝神。
篇3
一首《聲聲慢》,瘦巧的身影,從千年中婉約走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一尋覓,上千年!
還記得,早年無憂,搜集書畫金石,夫婦共研習,是何等的美滿與幸福!誰曾想,世事滄桑,風雨相襲,失夫物散,到頭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又怎一個慘字了得。
顛沛流離中,還不忘“人在何處?染柳煙濃。” 似水柔情,細膩中緩緩流露!“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又怎能掩飾“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心中那豐富而復雜的情感!
如今,依然“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可“人在何處?春意又知幾許?”
一首《聲聲慢》,凄苦而悲慘的生活,豐富而內斂的情感,婉約而俊秀的詞風,留給后人尋覓上千年。
篇4
關鍵詞:李清照;語言創新:疊字特征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期享有盛譽的女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對宋詞的歷史有著杰出的貢獻。她在強調詞的協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自己的詞作獨樹一幟。在疊字疊句的用法上,她突破傳統格律詩詞的束縛,廣泛吸收民間及前人的疊字使用優點,使她的抒情詞達到很高的境界。
李清照的《聲聲慢》,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欣賞,特別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句,大膽聯用七對疊字。尤使詞人們和詞評家們贊嘆不止,稱它“創意出奇”(《鶴林玉露》),“用字奇橫”(《詞律》),“句法奇創”(《詞微》)。當然也有少數人持異議,理由是“不過奇筆耳,并非高調”(《自西齋詞話》)。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此詞頗帶傖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殊不可解”(《詞林紀事》)。過去曾有人認為在詞里動用疊字是李清照的創舉,這種評價也是不妥貼的。
“疊字”又叫重文,從商周銅器銘文“子子孫孫永寶用”開始,在各種文體中都使用過疊字(孫正剛《詞學新探》)。比較而言,在韻文里運用得更多些。藝術感染力也更強烈一些。《詩經》、《古詩十九首》里疊字運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詩里可謂司空見慣。如自居易的“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甚至有的詩人不憚其厭連用疊字,比如韓愈的《南山》詩:“延延離又屬,夫夫叛不遵,喝喝魚闖萍,落落月徑宿,間閻樹墻垣,蛾蛾駕車廄。參參削劍戟,煥煥衙玉繡。敷敷花披萼,啕閩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疊字的運用,并不是李清照的獨創。然而她也不是照貓畫虎,或生吞活剝,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些疊字運用巧妙而又貼切,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正如前人徐虹亭所言“首旬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在運用疊字方面,李清照之所以獨占鰲頭,是因為她的詞作《聲聲慢》,這首詞的開頭連用了七對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得大膽而成功,是宋詞中絕無僅有的。其大膽之處在于:《聲聲慢》有平仄二體,她用的是仄體,而且在詞的開頭,連用十個難發的齒音:“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樣多的齒音連用,是前人所沒有的。由于這些疊字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有機地揉和在一起,顯得獨具匠心。這十四個疊字包含了三層意思,而這三層意思渾然成為一體:“尋尋覓覓”寫人的動作、神態,表達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內心孤寂而空虛,想要尋覓她過去美好生活,結果是什么也尋找不到,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則寫環境的悲涼,這樣的心情又恰逢乍暖還寒的季節,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慘慘戚戚”,進一步書寫內心感受,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廖廖十四個疊字競融鑄了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正是人們推崇李清照疊字運用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疊字運用恰到好處,而不在多。在元雜劇中,用疊字句最多的《貨郎擔》第三折:“我則見黯黯慘慘天涯云布,萬萬點點瀟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狹狹溝溝塹塹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瀟瀟灑灑斷斷續續,出出律律忽忽魯魯陰云開處,霍霍閃閃電光星注,正值著颼颼捧摔風,淋淋淥淥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撲撲簌簌濕濕淥淥梳林人物,卻便似一幅慘慘瀟水墨圖。”這樣的疊字的運用,把一個雙疊和兩個雙疊交錯安排,形成音節繁促嘈雜,渲染出云密天暗,瘋狂雨驟之勢。但終覺疊字用得過多。我們知道,萬綠叢中一點紅是美,紅遍郊野也是一種美,但前者能夠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喬夢符的《天凈沙》小令:“蔦蔦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這樣的疊字毫無真情實感可言,純粹是一種文字堆砌的游戲,都受到人們的諷刺;清代一位女詞人雙卿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疊字詞:“寸寸微云,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遙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詞總共九十五字的詞篇,疊子多達五十八個,有名詞疊、動詞疊、形容詞疊、代詞疊,疊法靈活多變,毫無堆砌板滯的感覺,的確是全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全新創造。認真探究起來,這首詞運用疊字雖然報精到,在疊字的數量和用法的靈活上甚至超過了李清照的《聲聲慢》,但從總體上來說,卻仍不及李詞其調十四個疊字凝練、含蓄,所包蘊的情感內容也不及李詞豐富和深刻。由此我們認識到,藝術創作中技巧誠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為內容服務。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光彩。李清照《聲聲慢》詞起調十四個疊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成功的經驗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達了女詞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細膩而豐富的心曲。
李清照的詞敢于創新,不僅在疊字運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疊句和偶句運用上也獨見功力。疊句如“甚霎兒晴,要兒雨,霎兒風”(《行香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聲調和美,節奏強烈,瑯瑯上口,從而使感情隨聲調的起伏變化而升華。對偶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訴衷情》)等,都是極佳的對偶句,平仄協調,屬對工整,圓潤如珠,優美和諧。
篇5
1、含義:詞和詞常常可以連起來用;
2、判斷:以詞的形狀來判斷,有兩個要素,一是組成詞的單個字是同一個字,二是單個字的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個字或偏旁;
3、舉例:紅紅火火、恍恍惚惚、三三兩兩、卿卿我我;
4、疊詞在詩詞中的運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選自李清照的《聲聲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關鍵詞:疊詞;英漢疊詞異同;李清照詞《聲聲慢》;翻譯
一、緒論
語言都講究聲音美, 漢語為此, 英語亦然。其中的一種方法就是使用重疊詞和重疊詞組。詞語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詞語的聲音配合得和諧, 會有助于意義的表達。而漢語疊詞的代表作莫過于李清照所作的《聲聲慢》中的十四疊字了,該詞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疊詞絕唱。當時李清照正經歷祖國淪陷, 金石散盡, 丈夫故去等一連串打擊,故而全詞中彌漫的感傷絕望的氛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字無一不帶有感傷的色彩,盡現詞人孤寂落寞、凄婉哀怨的心境。可是原詞愈深刻獨到, 翻譯難度愈大。因而,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該詞的三個英譯本,探討如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二、英漢疊詞格式
1.漢語的疊詞格式
疊詞作為漢語的一種特殊的詞匯現象,使用非常廣泛。不管是在名詞數詞兩次形容詞副詞動詞都有重疊變化,漢語的重疊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重疊式,另一種是部分重疊詞。
(1)完全重疊式。①AA式:花花;綠綠;冷冷;清清。②AABB式:安安靜靜;抽抽搭搭;吞吞吐吐;郁郁蔥蔥。③ABAB式:學習學習;討論討論;復習復習。
(2)部分重疊式。①AAB式: 水汪汪;天蒼蒼;綠油油;涼絲絲。②BCAA 式: 波濤滾滾;白雪皚皚;得意洋洋;風塵仆仆。③AABC式: 斤斤計較;楚楚動人;心心相印;步步為營。④ABAC式: 一舉一動;尖聲尖氣;晃頭晃腦;成雙成對。
2.英語的疊詞格式
英語重疊詞利用不同方式的重疊構成,而音韻的重疊又各不相同。按現代詞匯學的觀點,英語重疊詞屬于次要擬聲詞,英語中的許多單詞是雙音節以上的詞,可分為頭韻詞、尾韻詞、雙韻詞、和同名疊詞。
(1)頭韻重疊詞。此類重疊詞是通過首字母相同的詞語構成語義相關、形式對等的復合表達。如: sea- saw , ship- shape , spick- span。
(2)尾韻重疊詞。此類重疊詞是通過詞語中輔音的更替和主要音節音韻的重疊構成,兩詞之間語義相關,這種類型中第一個輔音或輔音群被替換。如: bow- wow , helter- skelter, lovey- dovey , super- duper, willy- nilly等。
(3)雙韻重疊詞。在英語語匯中,通過元音變換或利用雙韻構成重疊詞,因其前輔音相同形成了雙聲,而其后輔音也相同,既押尾韻又押頭韻。如: chitchat , coca- cola , ding- dong , flimflam, ping- pong , tip- top , wishy- washy 等。
三、李清照詩詞中疊詞的英譯策略
《聲聲慢》是李清照運用疊詞營造凄婉意境,達到的藝術“絕唱”,尤其體現在歷來被人們高度稱頌的十四個疊字的完美運用上。本文綜合了三位翻譯大家對聲聲慢十四疊字的譯作分析,總結出三種漢語疊詞的英譯策略。
(1)化難為易。該翻譯策略主要以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譯本為例。漢語傾向于使用疊詞以求文采,而英語則較簡潔易懂。因此在翻譯漢語疊詞時,許多翻譯大家都選擇只把握整體內涵,使用簡練的語言來翻譯原作。許淵沖在翻譯李清照的聲聲慢的時候,就選擇了這一種翻譯方法。其譯文如下: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b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許淵沖的譯文增添很多原詞沒有的內容,尋覓的是“what I miss”, 冷清的是 “I know not what it is”凄慘的是“without cheer”。這樣一來就把原詞沒有說明的內容顯性地表現出來,使得化難為易,避繁就簡。同樣,許淵沖先生也采用了英語疊詞中的頭韻和尾韻。如每句開頭都用I開頭,miss 和is,drear 和cheer相呼應,在強化語義的同時增強了譯文的音美及形美。
(2)化抽象為具體。漢語的很多疊詞都是抽象化的概念,為了追求音律美和節律美,所以會造成詞語的重復,所以,很多譯者在遇到這種情況下,都采用解釋的方法加以處理,使得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概念,更增加讀者對內涵的理解。如翻譯大家林語堂的譯文便如下: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語堂的譯文摒棄了長句, 對原文疊詞的處理多用單詞或短句。以so 開頭的詞語對應原文的一組疊詞,刻畫了詞人由于尋而無果所產生的冷清凄涼之感, 可見譯者對原詞內容的把握十分地道。選擇以d開頭的幾個詞語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ead讀來倍感壓抑。且譯文的語義逐漸加深。并且成功了運用了英語疊詞的頭韻。使得抽象化為具體,使得譯文生動形象。
(3)得“義”忘“形”。漢語疊詞是集音、形、意、美為一身的特殊表現形式,不過要做到形意兼顧絕非易事。因此,很多譯者在準確,完整的傳達義的前提下,考慮譯文在形上與原文相呼應。如果兩者真的不可兼顧,譯者只能避形就義,得“義”忘“形”。而王紅公的譯文則較好的做到了這兩點,形意兼顧,其譯文如下: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我個人認為王紅公的譯文是最好的譯文,因為他不光運用了英語的中的頭韻,而且用每一個詞都對應了原文中的一個詞,因此,“尋尋覓覓”就變成了“Search. Search. Seek. Seek.”,“冷冷清清”則是“Cold. Cold. Clear. Clear.”,凄凄慘慘戚戚,也使用了四個英文疊詞“Sorrow. Sorrow. Pain. Pain”,這樣一來,不僅傳達了原文的意義,而且較好的兼顧了原文的形式,這種形意兼顧的譯文真是不可多得。
四、結語
漢英兩種語言都以其自身的語言體系選擇了自己的重疊形式,創造了各自的疊詞形式。通過對李清照《聲聲慢》中十四疊詞的譯文分析,我們總結出三種翻譯疊詞的策略,這三種策略有利于我們把握詞義,并將之用于翻譯實踐中,使譯文更好的傳遞漢英語言的音美,義美,形美。
參考文獻:
[1] 陳麗.關于英譯詩歌中“美”的幾點思考――兼及英漢對比和發揮譯語優勢.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8.
[2] 驪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
[3] 王凌.古典詩詞中疊詞的英譯.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1.
[4] 于連江.漢英疊詞對比及翻譯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4.
篇7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詞苑千載,婉約詞宗。提起她的名字,便是“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她的一生,與詞一般孤獨、悲涼、凄慘。但我最佩服她的才學。“善于抒情造境,造語淺顯新奇”是她的特點。她一婦人,卻工書能文,通曉音律,且又擅長書畫。中原淪陷后,她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后丈夫趙明誠病死,境遇孤苦。詞多寫相思之情成了感慨身世飄零。
都說她的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開的,從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愁。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進士出生;母親是狀元孫女,很有文學修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合稱“濟南二安”。很多作品,如《浣溪沙》、《聲聲慢》、《添字采桑子》很多都是不用深入了解她,就聽聞過的。一次趙誠明被朝廷撤職,兩人行至烏江鎮,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一時情景交融,吟下如此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位女子有此豪邁之情,實是難得啊!
“李清照網上紀念館”有很多人祭拜,人稱她“亂世中的美神”,我突然發現,敬仰與崇拜是兩碼事。在潮流中的,是崇拜;在心中的,是敬仰。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篇8
??題記
你??李清照,身為宋朝官員李格非之女,出身書香門第。
金兵入侵,若不是出于對祖國命運和政治形式的關心,你也不會寫出:
南來尚卻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前劉琨。??這幽怨的詩句。
你的夫君??趙明誠,不幸在戰亂中逝去,皇帝又棄城而逃。對于此你揮筆寫下這首《聲聲慢》,我雖不知詩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你尋覓的是什么?只知你已是愁上心頭。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已令你感到極為不滿。
歲月的流水更是無情的沖擊著你,洗盡你的銳氣。就此你不再有“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生活的磨難,使你不得不放下那股傲氣。
當你得知一代名將??岳飛,被人陷害入獄的消息時:
才放下眉頭,又上心頭。
你再一次沉默了。
你處于風雨,卻不知風雨正敘說著你的故事。
你睡過,也曾夢過。夢見你走了許多路,也尋找到了希望。醒來一片徒然,仍是海棠依舊。唯有你已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透心地看,我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明白心隨景動的道理,我不會再為失意而惆悵;透過心窗,我感到有一種別有洞天之感;正因為我明白這個道理,才發現你也是一道風景。
一道亂世造就的風景。
一道最美的風景??李清照。
篇9
2、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輕狂。
3、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4、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逢。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曾是寂寥香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
5、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篇10
【關鍵詞】意義三分法;聲聲慢;可譯性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5-168-01
傳統語言意義觀“語言分類命名集”這一保守觀點,伴隨著人們對語言意義的確定性和客觀性的重新審視,己無法立足。根據意義非客觀性及非唯一性的特點,不同語言學家對意義分類進行了不同的分類。莫里斯將意義分為指稱意義、言內意義及語用意義,即意義的三分法。
一、指稱意義
“指稱意義指語言符號和它所描繪或敘述的主觀世界或客觀世界的實體和事件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語言符號和它的所指物的關系”。語言符號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等的一種表現,即符號的所指事物,而符號與其所指事物間的關系,就是語言的指稱意義。
這一點在詩歌文體的翻譯中,還是比較好傳達的。中文詩歌講究朦朧美,而英文講究直白和準確。雖然在意境上直白和準確恐會破壞中國詩歌的朦朧美,但在中文詩歌中出現的具體事物,利用英文直白準確的優勢,卻可以一語道出。
比如: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可以看出,梧桐、細雨、黃昏這幾個詞,英文翻譯為了pla-ne,raln,和tWilight,中文中的能值和英文中的能值共同指向了現實中的所指。即語言的指稱意義得到了實現。從指稱意義這一層而來看,《聲聲慢》是可譯的。
二、言內意義
“言內意義是作者利用語言白身的特點,通過創造特殊的表達效果而獲得的意義”。即言內意義是作者利用語言自身音系、語法、詞匯的特點,以達到某種修辭效果。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便是言內意義中利用韻律而起到的特殊表達方式。
比如: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二句連用七個疊詞,充分利用了漢語的優勢,創造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凄苦之情。
公認翻譯版本較好的許淵沖版本如下:
I look for whatI miss;I know not what it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譯文雖將原文的意思翻譯過來,達到了指稱意義,且第一句結尾壓尾韻/s/,第二句壓尾韻/iθ/,但是相比原文,譯文其一顯得沒有原文精煉,其二英文尾韻的效果不如中文平仄的效果好。所以在言內意義上看,《聲聲慢》看似又是不可譯的。要把一種文字所獨有的,且根據其文字規律創造出來的音韻特點,在另一種文字中完全展現出來,想來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語言畢竟屬不同文字系統,不會做到音、形、意完全吻合。
三、語用意義
“語用意義是語言符號與符號使用者,包括收迅人和發迅人,之間的關系。語用意義又包括表征意義、表達意義、社交意義、祈使意義和聯想意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一層而的意義強調文本與參與者,即讀者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詩詞講究的是一種意境,二言兩語之間,一幅完整的畫而,畫而中的人,這些人發生了什么事,便躍然而出。所以說,語用意義,詳細劃分,即表征意義及聯想意義,是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使用最多的。
比如: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許淵沖先生將其譯為: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ofold。
雁在中國人心中有兩層含義:其一,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和相思;其二,大雁冬季南飛,給人一種秋風到來,瑟瑟荒涼之意。
結合李清照具體情況來看,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思念夫婿,惋惜國難,所以有此凄苦纏綿之情。原文中的“雁”,很好的傳達了作者的思緒。反觀其英文翻譯,將“雁”譯為“wild geese”,做到了一一對仗。然而在英文中“goose”一詞有“傻瓜、笨蛋”之意,無法傳達中文中雁所代表的離別、相思及蕭瑟之情,所以從語用意義看,《聲聲慢》也是不可譯的。
四、總結
從以上分析看,《聲聲慢》的翻譯,從指稱意義上說,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從其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上看,卻又很難將中文中語言的意蘊和意境表達出來。從整體角度考量,詩歌的可譯性還是比較低的。即使比較好的英文譯本創造出來的藝術效果,比起原作來看,還是差強人意。朱光潛甚至斷言:“稍有些翻譯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極難的事,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翻譯,尤其是詩”。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歌究竟是否具有可譯性,還值得我們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