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辭原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0:5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歸去來辭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或植杖而耘籽的而:順接(承)連詞,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前后相繼。出自《歸去來兮辭》。
2、原文節選: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目前高考語文復習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和錯誤做法
從目前復習現狀來看,各地普遍存在重視復習資料而輕視教材課本的現象,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課外的知識,重在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只要用好復習資料,讀不讀課本關系不大。很多地方的高考復習,也往往會走進一些誤區:(1)片面追求課外知識及課外練習而丟棄課本;(2)所做的課外迎考試題與課內知識脫節;(3)重視重復練習而輕視課本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對課文不重視,甚至到了高三復習階段,為了節省時間去進行系統復習,連高中必修選修課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拋棄;有的也只是蜻蜓點水地過一遍,沒有深入復習閱讀課本,或者復習了卻沒有抓落實,及時檢查鞏固不到位;還有的只一味地做大量的強化訓練題,模擬試題、仿真題、壓軸題滿天飛,結果昏頭轉向,備考復習效果差。
二、高考真題和教材課本的密切關系
高考語文試題很具有導向性,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與課文結合緊密。從高考的語基、閱讀、語言綜合運用、作文等題目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試題與教材的結合點,即“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下面以近幾年江西高考語文卷為例說明高考卷和教材的緊密聯系。
1.(2013年江西卷第14題)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水調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
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1)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內涵。(2分)
(2)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6分)
這道詩歌鑒賞題考查考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下面幾個方面直接或間接考查課本:(1)“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活用了課本上的兩個典故,它們分別出自《先秦諸子選讀》中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2)“蘭”“蕙”“菊”這三個意象在必修2屈原的《離騷》和選修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湘夫人》一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峨x騷》中涉及的是“蘭”“蕙”這兩個意象,課文“既替余以蕙兮”有“蕙”的意象,課文注解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蘭’?!?,攬,比喻高尚的德行?!薄疤m”的意象在屈原《湘夫人》一文中,原文為:“疏石蘭兮為芳”,又有注解:石蘭,香草名。至于“菊”的意象在課文中例證很多,必修5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菊”因為純潔脫俗,備受陶淵明的鐘情。2012年江西詩歌鑒賞題考了“楊柳”“飛絮”兩個意象,這兩個意象在課文多處有明顯的痕跡,如柳永的《雨霖鈴》中就有“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句,表達的是離別思念之情。(3)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必修4重點介紹的豪放派詞人,他的詞風格沉雄豪壯,善于活用典故,熟悉了辛棄疾,對閱讀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幫助。
2.從2011年開始,江西高考的古詩文默寫就明確規定只默寫課本上要求背誦的古代詩歌散文,這本身就是重視教材,回歸課本的指揮棒。
3.大閱讀選取了黃永玉的散文《平常的沈從文》??忌喿x這篇散文應該順風順水,因為沈從文的文章風格,他的為人幽默風趣,以及他卓越的才華和從容瀟灑的人生態度,我們在高中語文必修5拜讀他的《邊城》時就已經熟稔了。這是高考題要求我們重視課本中名家名篇的一個導向。
4.語言綜合運用題更明顯。以2013年江西高考語言綜合運用題為證:請按以下要求寫一段說明性文字,介紹你所學過的高中語文課本《先秦諸子選讀》。這道題,直接考查考生對選修課本的掌握程度,可謂“明目張膽”地高舉了回歸課本的旗幟,導向明顯,不能忽視。
5.江西卷客觀選擇題中,每年都鮮明地體現回歸課本的導向,特別是字音字形題,相當一部分內容是來自課本的注解。
如:2012年的字音題:
謚(shì)號 熟稔(rěn) 青荇(xìng) 錙(zī)銖必較
整飭(chì) 優渥(wò) 監生(jiàn) 執拗(niù)
2013年的字音題:
蟊(máo)賊 湍(tuān)急 模棱(léng)兩可
載(zài)體 涔(cén)涔 慍(yùn)色
畏葸(xǐ) 殞身不恤(xù)
字形題:回溯 皇天后土 影碟 殘羹冷炙 金碧輝煌 城闕 編纂 惻隱
6.文言文的考查和課本結合很緊密。每年的文言文考題選文在教材外,但考查的知識點都在教材內,答案也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如2012年江西高考文言文就考了“給、勞、勝、籍”,2013年考了“從事、工、質、昏”等實詞,這些實詞在課文中都能找到影子。文言文的復習,要回歸到教材課文的梳理上來,回歸到課本常用實詞、虛詞、句式的歸納整理上來。
三、高考語文復習回歸教材、重視課本的有效方法
1.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一步到位,態度上回歸本位。高考語文復習從一開始就要在思想上有回歸課本的強烈意識,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把課本的復習納入高考語文三輪復習的全過程,采取雙軌并行的復習路線,即一條線選擇利用復習資料根據高考題型進行系統復習,另一條線回歸課本,有計劃地復習課本,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培養閱讀能力。語文高考要求考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語文素養,必然要抓綱務本,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主要依據。因為大綱是老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依據,是語文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課本是聯系教、學、考的紐帶,是訓練并形成各種能力的重要憑借。脫離大綱、架空課本復習,如同無水之源,是絕對不利于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
2.充分保證語文復習時課本的復習時間不落空。具體做法是第一輪復習每節課安排20分鐘時間復習課本,對必修選修的九冊課本進行全面的系統復習,不留死角,根據體裁的不同歸納整理,分門別類,有條理地積累知識,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第二輪復習還要每節課安排時間再提煉課本,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比如把課本中《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三篇課文比較閱讀,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一起理解,積累實詞虛詞名句,提煉作者的不同觀點,培養閱讀能力。
3.利用課本積累基礎知識,夯實基礎。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第一板塊是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這是一個難點,沒有對課本的復習掌握,沒有時間的投入,沒有一個穩定的牢固的記憶,基礎就夯不實。落實就是生命,該記的要記牢,考試才有源頭活水,如字音、字形,如成語的積累,近義詞的辨析,文言實詞的記憶。盡管表面上默寫題就8分,但這是基本分,大家都應能得到的分數,得不到就太遺憾了。字音、字形、熟語、近義詞的復習一定要利用課本。我們的做法是,利用優秀的學生分別按必修1到必修5再到選修課本的順序提煉概括字音、字形、熟語、近義詞,打印出來,發給每個學生,讓學生根據復習課本的進度去識記鞏固,然后定時聽寫。這種訓練表面看是為了解決語文基礎知識這幾道題,實際上是爭取語文考試成績優良的基礎。
4.作文素材的提取離不開教材,課本是獲取高考作文的豐富素材庫。高考改卷老師最喜歡的素材,一是從課本上精心挖掘出來的人、事、物,一是從現實中提煉出來的時鮮素材。歷年的高考作文題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鑒或啟示。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這里涵蓋了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學名著,涌現了一大批的文化巨匠,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同學們在寫作時總是感到素材太少,從而導致“言之無文”。其實,我們的課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同學們如果能靈活運用好我們課文中的素材,定能克服作文應試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
5.重視誦讀教材中的名篇名段,借此來提高閱讀能力。語文高考概括起來就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對各類文章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培養的根本在課本。語文教材中的各類文章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經典作品,是我們閱讀的優秀范本,這里體裁齊全,流派多樣,寫作手法萬般,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復習中,要注意回歸課本,即對課文中優秀篇章文段的思想主題、藝術技巧、結構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針對性地設計較典型的遷移訓練以提高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
篇3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其幼時,俊警異甚。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調冀州司戶參軍,試學官,為鄆州教授,郡守以其貧,欲使兼他官,謝不可。入補太學錄,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常著《洛陽名園記》,謂“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后洛陽陷于金,人以為知言。紹圣立局編元v章奏,以為檢討,不就,戾執政意,通判廣信軍。有道士說人禍?;蛑?,出必乘車,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車中道士來,窮治其奸,杖而出諸境。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詞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滯。嘗言:“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
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女清照,詩文尤有稱于時,嫁趙挺之之子明誠,自號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傳》)
4.下列對于文中畫波浪線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
B.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
C.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
D.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
5.對下列加點字詞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句子當中,“進士”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
B.紹圣立局編元v章奏,以為檢討,不就,戾執政意,通判廣信軍。檢討,是指檢查反思自己過錯的行為。
C.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遷是古代稱調動官職。
D.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遠古傳說人物后面、世襲官職后面的稱謂。
6.下列對原文有關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3分)
A.在當時官府正以詩賦取士,李格因為用心于經學,寫有幾十萬字的《禮記說》而登上了進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寫的《洛陽名園記》中認為“洛陽的盛衰,是國家治亂的征候?!?/p>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書郎,又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的刑獄,不久,因為打了道士而受到牽連罷官。
D.李格非認為,做文章貴在誠心,古人的文章仿佛從肺腑中流出來的,原因是他們的誠心具備。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詞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滯。
(2)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
一、作品簡介
《宋史?李格非傳》這段人物傳記的文字較為典范,文字淺易,難度適可,故選擇此文作為古文閱讀題目的材料,無可厚非。
二、參考答案及詳細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種官職機構,所以斷句的時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選項直接錯誤。其次,“格非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意思是格非寫有《禮記說》數十萬言,因此不能斷開,故A選項錯誤。(3分)
5.B。B選項目中的“檢討”指的是古代的一種官職,掌修國史。今義是指檢查反思自己過錯的行為。(3分)
6.C。C選項中主要總結的是李格非的罷官原因是黨籍之禍,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詣精通詞章,勇往直前,不管難易可否什么情況,他的筆力從不稍停。(譯出大意給2分;“工于”“陵轢”“少滯”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文章不可以隨便寫,誠心不具備,就不可能把文章寫得很好。(譯出大意給2分;“茍作”“著”“工”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三、知識內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個題目側重于學生古詩文朗讀教學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把握句子的標點符號,做好句子的斷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礎知識考查,涉及了諸多的方面,這就要求學生平時能夠多積累。
6.綜合考查對文意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題目是近幾年高考當中常考的題目,要求學生能夠綜合上下文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能力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和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翻譯是直達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徑,學生要聯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四、試題價值
本道文言文閱讀在命題內容上,對學生積極進行價值引導,既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體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繼往年不考文言虛詞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實詞的解釋題,而將文言斷句題文意把握題傳承下來,考查了與2016年課標題一樣的古代文化常識題,令中學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東晉; 周易; 文學; 藝術
The spreading of Zhouyi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and art
Abstract: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 Zhouyi was directly spread mainly by ways of teaching at school, passing down privately, and philosophical disputing (among the literati). In addition, pination by Zhouyi also put forward the spreading. Influences of Zhouyi on literature and art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words, images, styles, conception, criticism and novels, etc.
Key words: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Zhouyi; literature; art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歷史時期,各種學術思潮異?;钴S,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異彩紛呈?!吨芤住吩讷@得兩漢經學的青睞后,又開始經歷魏晉玄學的洗禮。玄學化的《周易》學派蔚然興起,脫穎而出;同時,由于動蕩社會的現實需要,依托《周易》的卜筮也廣為傳播,向社會作立體化、多方位的滲透。東晉是一個玄學興盛、文藝繁榮的時代,全面考察《周易》的傳播及其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對于豐富易學史研究、加深對東晉文藝的理解都是不無裨益的。
主要傳播方式
通過官辦學校講授是《周易》直接傳播的主要方式。王弼易學在東晉受到推崇并廣為傳播?!侗笔贰と辶謧餍颉吩疲骸敖?,《周易》則王輔嗣?!?[1](卷八一)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云:“江左中興,《易》唯置王氏博士。”[2]東晉初建,元帝修復學?!肮渥拥?,并入國學” [3] (殷茂《上言宜令清官子侄入學》);“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鄭《易》皆省不置?!?[4](《荀崧傳》)荀崧為此曾上疏力爭將鄭玄易學置博士一人。元帝令臣下博議,臣下皆以為可,元帝準奏。但“會王敦之難,不行”,不了了之。查《晉書》不見有再置鄭玄《易》為博士的記載。因此,很可能直到梁、陳時代才有“鄭玄、王弼二注列于國學”[5](《經籍志一》)。王弼《易》注既然列于國學,當然也就成了學生的考試科目。據《晉書·孔坦傳》,東晉建立三年后,針對各地舉薦上來的秀才、孝廉,晉元帝“申明舊制,皆令試《經》”,后聽取孔坦建議,僅定孝廉四年后試《經》,秀才則仍依舊制。
除了國學,地方學校也是《周易》傳播的重要場所?!锻ǖ洹肪砦迦?,征西將軍庾亮在武昌時,開辦官學,“近臨川、臨賀二郡并求修復學校。”[6]可見,地方官學隨著局勢的穩定,也逐漸得到恢復或新建,包括《周易》在內的儒家經典自然成了主要科目。在地方上辦學影響最大的當數豫章太守范寧,他“在郡大設庠序”,“遠近至者千余人”,“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學生,課讀《五經》”。[4](《范寧傳》)這些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精通《五經》的學生。如《宋書·周續之傳》云:周續之“年十二,詣寧受業,居學數年,通《五經》并《緯》、《侯》”。[7]《晉書·許孜傳》稱許孜“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及《孝經》、《論語》”。當然范寧允許講授的極可能不是王弼《易》學,因為他宗尚傳統儒學,痛恨浮虛玄風,并認為這種學風“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紂”[4],作專文駁斥王、何“游辭虛說” [4](《范寧傳》)。
私人傳授也是東晉《周易》直接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私人辦學卓有成效和聲名的是范宣,《晉書·范宣傳》稱“江州人士并好經學”的原因就是由于范宣的講習之功。他“博綜眾書”,所著《易論難》流傳當時。據《晉書·郭璞傳》,郭璞受業于“客居河東”的郭公,郭璞也曾私人授學,因此本傳稱郭璞“門人趙載嘗竊《青囊書》”云云。被列入《晉書·藝術傳》的東晉術士,多有學于私門或私人授徒者:
步熊,字叔熊,陽平發干人也。少好卜筮術數,門徒甚眾。
杜不愆,廬江人也。少就外祖郭璞學《易》卜,屢有驗。
韓友,字景先,廬江舒人也。為書生,受《易》于會稽伍振,善占卜。
《周易》傳播所及,不止限于儒生,佛教徒也莫能例外。如竺法太的弟子“曇一、曇二,并博練經義,又善《老》、《易》,風流趣好,與慧遠齊名” [8](《晉宗師瓦官寺竺法太傳》)。慧遠一代宗師,“少為諸生,通《六經》及《三藏》” [8](《晉廬山慧遠傳》),精通《易》理。僧 “通《六經》及《三藏》” [8](《晉長安大寺釋僧 傳》),現存支遁詩文中多次使用《周易》概念語詞。僧人接受《周易》主要不是闡發易理,而是與佛理相印證,或者以易解佛。如釋道立“以《莊》、《老》三玄,微應佛理,頗亦屬意焉” [8](《晉長安覆舟山釋道立傳》)。支遁作《釋迦文佛像贊序》云:
沖量弘乎太虛,神蓋宏于兩儀;易簡待以成體,太和擬而稱邵;圓蓍者像其神寂,方卦者法其智周。[3]
這哪里是釋迦大佛,實在是《周易》太極的神像?;圻h《沙門不敬王者論序》云:“豈獨以圣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3]于《出家二》云:“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遁世則宜高尚其跡。”[4]這是借時人熟悉的《周易》之理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作論證。由此足見僧人中的賢智之士于《周易》修養之一般。
清談是《周易》在上層名流中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三玄”之一,《周易》是東晉名士的案頭必研書,通易理是風流拔俗的基本標志?!稌x書·王湛傳》載:
(王)濟嘗詣湛,見床頭有《周易》,問曰:“叔父何用此為?”湛曰:“體中不佳時,脫復看耳?!睗堁灾?。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濟所未聞也。濟才氣抗邁,于湛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栗然,心形俱肅。遂留連彌日累夜,自視缺然,乃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之罪也!”
《周易》是王湛的“床頭”書,其侄王濟“何用此為”的問句,于嘲笑中透出這樣的信息:只有名士才讀《周易》。王濟于王湛處“留連彌日累夜”,清談《周易》義理當是重要話題。
清談《周易》,有時是一人清言,如上段引文中王湛“清言”,即自己一人闡述《易》理,因此說“濟所未聞也”?!妒勒f新語·文學》云:
宣武集諸名賢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9](第217-218頁)
桓溫說卦是一人講,眾人聽。因講法呆板,引來簡文帝譏誚。有時為兩人問答。如同書云:
殷荊州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币笤唬骸般~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9](第240頁)
有時候是眾人共坐,聽兩人拈題論難。如同書云:
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于見形。孫語道合,意氣干云。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既迎真長,孫意已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9](第238頁)
清談促進了《周易》的傳播,更加深了對易理的探討和理解。同時也表明易學派別之間存在著論爭。殷浩、劉惔屬于繼承王弼以玄解《易》新方法的玄學派,《晉書》本傳說他們都好《老》、《莊》。孫盛則是傳統派的支持者。從他們之間辯論的現場看,東晉名士多贊賞王氏易學,否則“一坐咸不安孫理”、“一坐同時拊掌而笑”就無從解釋。簡文帝是劉惔的岳丈,王、謝家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謝安等名士皆好老莊,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明顯傾向于老莊。元帝立《周易》為博士,首先考慮的是王弼易學,而不是鄭玄易學,也很能說明當時名士對于玄學派的格外青睞。劉義慶《幽明錄》和殷蕓《小說》都記錄了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傳說:
王輔嗣注《易》,輒笑鄭玄為儒,云:“老奴甚無意!”于時夜分,忽然聞門外閣有著屐聲。須臾進,自云鄭玄,責之曰:“君年少,何以輕穿文鑿句,而妄譏誚老子邪?極有忿色,言竟便退。輔深生畏惡,經少時,遇厲疾卒。[10](第165-166頁)考慮到記錄這則傳說的劉義慶是離東晉最近的南朝宋代人,這一傳說應當在東晉就已經存在,其貶王褒鄭的情感傾向顯示了新舊易學派別之間的矛盾。
易卜也是《周易》傳播的特殊而重要途徑。東晉時期方術活動非常興盛,出現了一大批通曉《周易》卜筮的術士,他們對《周易》的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兑住凡肥怯谩吨芤住穪碚疾?,東晉時依然用《易》卜決策和預測過國家事務?!稌x書·郭璞傳》載晉元帝初鎮建業,郭璞應王導之命卜筮,遇《咸》之《井》?!稌x書·五行志中》載:王敦反,溫嶠、庾亮欲往征討,令郭璞卜筮,卜云:“元吉?!薄端焉裼洝肪矶Q有人得傷寒病,“垂死,令璞占之,不吉。”郭璞以厭勝之術保其無恙。庾闡著《蓍龜論》云:“蓍龜之運,亦所以感興卦兆,求通逆數”,《易》卜實際上并不一味迷信卦兆,往往貫徹人的意志?!稌x書·郭璞傳》云:
(王)敦將舉兵,又使璞筮。璞曰:“無成?!?/p>
《晉書·五行志中》載:
昔溫嶠令郭景純卜己與庾亮吉兇,景純云:“元吉。” 嶠語亮曰:“景純每筮是,
不敢盡言。吾等與國家同安危,而曰‘元吉’,是事有成也?!?/p>
郭璞卜筮的結果也代表了他個人的政治傾向,非僅為卜筮而卜筮。其實令人卜卦的人,除了無知的庸人,大多借以自造輿論。統治者尤其如此。上引卜例中多有個中信息。因此《晉書》卷七六《王廙傳》載王廙《奏〈中興賦〉疏》云:“郭璞云必致中興。璞之爻筮,雖子房、管輅不過也,明天下之歷數在陛下矣?!?/p>
與借卜筮表達政見相通,東晉時期,精通《周易》的臣下,還時常借易理立論進諫,這也促進了《周易》的傳播。郭璞感于“刑獄繁興”[4](《郭璞傳》),曾上《省刑疏》、《日有黑氣疏》二疏,引用易理分析卦象和自然現象,表達減省刑獄的政見?!稌x書·蔡謨傳》載蔡謨上疏諫止征西將軍庾亮移鎮石城,開篇即云:“時有否泰,道有屈伸”,依《易》立論,最終說服了庾亮?!稌x書·江逌傳》載江逌為諫止穆帝將修后池起閣道上疏云:“致飾則素,故《賁》返于《剝》;有大必盈,則受之以《謙》?!币兑住坟砸悦骼?,增強了說理效果。
對詩文小說的影響
由于經典教育的傳統得到延續和普及,東晉士人大多或多或少地得益于《周易》方面的修養。東晉文人也是如此。在東晉著名文人中,受《周易》影響最顯著的是郭璞和干寶。在郭璞的詩文中有近十題明顯帶有《周易》的印記,干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所受《周易》影響已略如前論,此外其《晉紀總論》中也明顯閃爍著《周易》的魂靈。其他作家像湛方生、陶淵明、劉琨、王廙、王胡之、孫綽、顧愷之、戴逵、支遁、慧遠等人或多或少于詩文中留有《周易》的影子。如陶淵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11] (《飲酒》二十首之十六),很早就接觸到《周易》。
《周易》對東晉詩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以《周易》的概念范疇如乾、坤、陰、陽、否、泰、太極等入詩:
厄運初造,陽爻在六。乾象棟傾,坤儀再覆。(劉琨《答盧諶詩》)[12](第851頁)
茫茫太極,賦受理殊。(孫綽《喪哀詩》)[12](第897頁)
若乃太陰下淪,少陽上升,蜇蟲將起,動靈先應。[3](第2235頁顧愷之《雷電賦》)
樂哉一生,無泰無否。[3](第2270頁湛方生《北叟贊》)
這些被引入詩文中的《周易》概念范疇加強了詩文的玄理意味,但多缺少形象,難免生澀。不過,也有些概念范疇由于已化入日常口語,引入詩文后避免了這種缺憾。如“損益”:劉毅《請移江州軍府于豫章表》開篇依《易》立論云:“臣聞天以盈虛為道,治以損益為義?!毕挛谋憔o扣“損益”立論?!度珪x文》卷一二七丁譚有《上書陳時事損益》,表明“損益”在當時已成為日常用詞。又如“三才”,語出《周易·說卦》天、地、人總謂,在東晉變為成語,陶淵明《形影神·神釋》云:“人為三才中?!保?1](第36頁)支遁《八關齋詩》三首之三云:“達度冥三才,恍惚喪神偶。”[12](第1080頁)
《周易》是玄談的基本讀本,染指玄理極深的玄學詩人創作的詩歌往往雜有《易》理。如孫綽《與庾冰詩》云“昏明相錯,否泰時用。數鐘大過,乾象摧棟。”《贈謝安詩》云:“藏器掩曜,涉易知損。”王胡之《答謝安詩》云“泰不期顯,在悴通否?!倍济黠@雜有易理。舊論玄言詩多側重于其老、莊、佛三家義理,而實際上《易》理也是玄言詩要表達的主旨之一。
第二,以《周易》所取之象入詩文。如:
砰棱震雷咤。[12](第858頁李颙《百般日詩》)
大象內,照曜實顯影。[12](第949頁張奴《歌》)
踟躕觀象物,未始見牛全。[12](第1080頁支遁《詠懷詩五首》之一)
乘乾因九五,龍飛兜率天。[3](第2370頁支遁《彌勒贊》)
乾光墜影……龍德時乘。[3](第2152頁郭璞《客傲》)
進則保龍現,退為觸藩羝。[12](第865頁郭璞《游仙詩》之一)
大象運四時,功成者自去。[11](第128頁陶淵明《詠二疏》)
與直接以概念入詩不同,用易“象”入詩很好地契合了詩的形象性特點。在詩中“易象”由于同情理結合緊密,便成為具有審美意味的意象,“象”實現了由哲理向詩意的轉化。如郭璞《游仙詩》“進則保龍現,退為觸藩羝”就是很好的例子?!吨芤住で吩疲骸耙婟堅谔?,利見大人?!保?3]《大壯》云:“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13]郭璞這兩句詩是說:出仕固然可以為君所用,如見龍在田,會有所作為;可若想再從仕途退向山林,則如公羊觸藩,進退不能。這里既引入易理,又引入《易》象,使詩意的表達不顯干枯,具備了意與象交融的審美意味,這類詩就避免了直接以概念入詩帶來的生硬阻隔。
第三,《周易》句式、形式對東晉詩文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周易·系辭下》云:“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12]“仰俯”句式在東晉詩文中屢屢出現:
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12](第895頁王羲之《蘭亭詩》)
仰觀大造,俯資時物。[12](第899頁孫綽《答許詢詩》)
俯揮素波,仰掇芳蘭。[12](第916頁徐豐之《蘭亭詩》)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11](第133頁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
“仰俯”句式在此已不僅僅是句式,而且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意味如動作的節律化、時間的瞬變、天人合一的玄同等等,無不如絲如縷地氤氳著《周易》的氣息。
說到詩的形式,東晉時女子蘇若蘭的《璇璣圖詩》不能不稱為天下一絕。它又稱《織錦回文詩》,據說縱橫推求,可得七千余首三至七言詩?!缎^圖詩》詩歌形式回環往復,陰陽運行,如神龍見天,無首無尾。意旨所歸乃在情之太極。《易》以八卦而六十四卦,以六十四卦而變化無窮,闡幽探微,窺視太極?!吨芤住纷兓療o窮的卦象正如《璇璣圖詩》回還往復的詩語,《周易》所求太極之理,正如《璇璣圖詩》所抒刻骨之情。《璇璣圖詩》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得《周易》之壸奧!
第四,《周易》萬物遷化、樂天知命等觀念深深地滲透進詩文情思之中?!妒酚洝ぬ饭孕颉吩疲骸啊兑住分斓仃庩査臅r五行,故長于變,”[14](卷一三)又云:“《易》以道化?!保?4](卷一三)《周易》長于應變,其中大化運轉,萬物遷流的觀念是一大特點,故《周易·系辭》倡導“樂天知命故不憂”。魏晉時期,天下板蕩,人事乖變,白云蒼狗,生命無常。東晉文人于此感觸良深。但由于玄理浸染,他們普遍追尋一種與化流遷的人生境界:
恢心委形度, 亹亹隨化遷。[12](支遁第1081頁《述懷詩》二首之二)
大矣造化功,萬物莫不均。群賴雖參差,適我無非新。[12](第895頁王羲之《蘭亭詩》)
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9](第216頁羊孚《雪贊》)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11](第37頁陶淵明《形影神》)
樂夫天命復奚疑。[11](第162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這是詩性心靈感悟宇宙奧理后的自覺解脫,當然其中離不開《周易》哲理的深刻啟示。
第五,《周易》立象盡意的觀點深深影響了東晉文論。王弼“得象而忘言”的觀點,經荀粲、歐陽建等人的辨析,成為易學哲學的特色問題之一。至東晉尚余嗣響,《世說新語·文學》載“舊云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保?](第211頁)東晉文藝重寫意,玄言詩如此,陶淵明的田園詩如此,東晉書法也是如此。表現在文論上即傾向于贊同言意之辨中的重意派,推崇超越形式的文藝境界。當然同時也不舍棄形象與形式。陶淵明詩文中追求去除偽飾的自然真境,他的詩雖名為田園詩,但客觀摹象非其宗旨,由象得意,抒寫胸懷,進入真境,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保?1](第89頁)《飲酒》二十首之五“好讀書,不求甚解”,“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11](第175頁)《五柳先生傳》《晉書·陶潛傳》稱他“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4](卷九四)在陶淵明這兒,“言”、“書”、“弦”都不是心之所在,心之所在是“意”、“得”、“趣”。他要追求和體悟的是超于形、象的意境。但純粹的哲思又非詩人所為,所以他說:“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11](第145頁)《感事不遇賦序》“伊懷難具道,為君作此詩。”[11](第112頁)《擬古》九首其六“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11](第120頁)《雜詩》十二首之九還是要借助“文”、“詩”、“篇”以導達“意氣”,抒發“伊懷”,寄托“絕音”。又《世說新語·文學》云:
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9](第256頁)
文康的“賦不盡意”觀正是“言不盡意論”的翻版,而子嵩“有意無意之間”的回答則是對借言、象盡意論的巧妙運用。《世說新語·文學》又記:阮孚讀郭璞詩句“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后,感慨道:“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形超神越?!保?]第257頁郭璞詩句所傳達之意,只可意會,“實不可言”,但郭璞確實又借言傳達了此“意”,致使阮孚“形超神越”。對于讀者阮孚來說,他感動的不是語言,而是“形超神越”的境界,但又是借助郭詩。不論就作者還是讀者,東晉文人更推賞脫略形跡的意境,但同時不否定文學語言形式,而是以之作為進入化境的憑借。這些都打上了易學言、意、象關系之辯的印記。
《周易》,特別是京房易、費直易、管輅易,連同當時郭璞等人的占筮易在東晉廣泛流傳,不僅影響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直接影響了志怪小說的產生和繁盛。東晉許多志怪小說實際就是《易》卜應驗事實的記錄。現存干寶《搜神記》460余條中就有80多條寫術士筮例或者引《易》類著作中的話語以驗證怪異現象的“合理性”。其中寫到的術士有管輅、淳于智、郭璞、隗炤、費孝先、韓友、嚴卿等,被引用的《易》類著作幾乎全是京房《易傳》,此外京房《易妖》、《周易》原文各有兩三處。據干寶《搜神記序》,這些志怪小說有的承于歷史典籍,有的“收遺逸于當時”,后來多被《晉書》、《宋書》中的《五行志》等采用。除了《搜神記》外,梁代就已署名陶潛撰的《搜神后記》、劉宋劉義慶撰的《幽明錄》、無名氏的《錄異傳》等還記有吳猛、郭璞、杜不愆、隗炤等易家術士的怪異傳說或卜驗筮例。志人小說中也有不少與《周易》相關的篇章。如《世說新語》中有郭璞逸事六條,所記人物不少提到他們的《周易》修養。但總的看來,志人小說沒有志怪小說與《周易》關系直接而密切。
參考文獻 [1]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3]嚴可鈞.全晉文[M].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Z].北京:中華書局,1958.
[4]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7]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6.
[8]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 湯用彤校注本.
[9]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魯迅.古小說鉤沉[M].濟南:齊魯書社,1997.
[11]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5. 逯欽立校注本.
[12]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5.